640.webp

近世书家动辄以中锋为根本。如王蘧常说:“书法之妙,全在用笔,用笔之贵,又在用锋,用锋之要,则在中锋”。沈尹默先生则更进一步的强调说:“用笔之妙,无非笔笔中锋。”而白蕉先生则把中锋用笔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说:“用笔讲用中锋,是书法之宪法,是用笔之根本大法”。学书者遂亦步亦趋,不敢越雷池半步,务必要使笔笔中锋而行。

结果如何?书法随之成为狗啮枯骨之学,纵任点画布置工巧,线质却少见精妙变化。

640.webp (1)

尝闻才子徐海叹曰:古人线质之妙我辈已无法望其项背,但求空间布置而矣。失望者多以古人自幼习字为藉口,或以古人拥有日常书写之习性为托辞,或以古人用功甚勤做抵挡,唯唯不肯从笔法之正误处用心思考,遂使中锋用笔之邪说流传数百年而不能肃清。

中锋之说,多援引沈括《梦溪笔谈》:”宋徐铉善小篆,映日观之。画之中心有一缕浓墨,正当其中,至于屈折处,亦当其中,无有偏侧,乃笔锋直下不倒侧,故锋常在画中,此用笔之法也。”呜呼!世人之不察一致如斯。

沈括本非书道中人,徐铉亦非精通笔法之流,小篆更是官方炮制的死文字。以此三者为中锋之法的依据,无乃形同儿戏?沈括之说不过开其端倪,中锋盛行,乃携清代碑学而起。

640.webp (2)

其实对于中锋的探讨之所以了无成效,原因在于这个讨论一开始便被沈括、包世臣之流引入邪路,更加上沈尹默之辈推波助澜,以致不可收拾。

沈括形容徐铉之小篆笔画中心有一缕浓墨,转折处也不偏不倚,大概类似马路中心的黄线吧?这种技巧称之为杂技可以,称之为笔法则不可以。宋以前各类书体,除唐宋人误解的篆书外,无不摇曳多姿纵横飞动。梁武帝称右军龙跃天门,难道是压着双黄线过的天门?自目前见到的最早墨迹朱书玉版以来,至战国竹简、汉代简册、并六朝墨迹,并无类似徐铉浓墨落于中线的写法,至宋朝而有老米八面出锋,亦非专压黄线之流。清代徒求赵孟頫和董其昌之形似,帖学衰败;碑学倡导者如包世臣但见刀斧痕迹,笔法造作,虽抵牾帖学但其务求形似之习气则如出一辙。

640.webp (3)

沈尹默虽以振兴帖学为己任,但实际如裹足少妇,虽不乏媚态而少见自然。此三者所言不同,而其误则一:泥于书迹,而不知其所以迹。

640.webp (4)

王羲之”行穰”两个字的放大影像,看得这个清楚啊。看了两眼忽然觉得行穰两字之间的连带右侧有点发白,本以为我老眼昏花,凑近了一看:原来左黑右白的笔迹可不止这一处,基本上竖画都是如此!这肯定不是摹写者的失误,而是对王羲之原作的忠实模仿。其实不仅竖画,很多笔画都是两侧黑白不均。

这说明什么?说明右军的笔画,不是用二沈所谓的”中锋”方式写出来的!试图通过二沈所谓的中锋来上探帖学正脉,恐怕如同缘木求鱼,是谓之”陷阱”。

魏启后先生讲:“骑自行车不倒,就是中锋。”这才是中锋的真谛!为什么这么说呢?

自古以来,书家对”中锋”各有见解,但总是有共性的,那就是笔锋”挺健”。正如自行车可以任意东西,但不会倒下,靠的是对”抓地力”的把控,用笔亦是如此,笔笔中锋?倒不如称为把控”发力点”。这才是用笔的核心所在。

——END——

 

天机物趣,毕集毫端——任伯年的花鸟画

翟俊峰/文

二十多年前偶然在杂志上看到任伯年的画,第一次看到就特别喜欢,有一幅紫藤燕子现在还印象深刻,那时便临习了不少他的作品。2012年在中国人民大学画院孙其峰写意花鸟工作室高研班结业以后对中国画笔墨和相关绘画技法、理论有了进一步理解,当时有几位先生也特别推荐要临习任伯年的作品,再加上自己也喜欢,在之后的几年里又对任伯年先生的作品进行了系统的临习和研究,感觉收获很大,直到现在画案上一直放着一套任伯年全集,任先生对我来说就是一座难以逾越的大山,总有学不完的东西。

微信图片_20180320140701任伯年作品

任伯年影响深远

任伯年,原名润,后更名颐,字小楼、次远,别号山阴、道上行者、任和尚等,浙江绍兴人。生于1839年,卒于1895年,时年56岁。父亲任鹤声是民间画家。他幼年学画,得其父指点。任伯年家很贫苦,在他十五六岁时父亡故。后加入了太平军,因太平军失败,他到宁波住了几年,同治七年(1868年)随叔父任薫流寓苏州,不久,就到上海定居下来。在他29岁以前,曾有“年未弱冠,画已成名”的记载。

微信图片_20180320140650任伯年作品

任伯年的出现在近代美术史上的海派,为死气沉沉的清末画坛吹入了一股新鲜空气,直接影响了20世纪以来的绘画发展。任伯年是海派中承前启后的巨擘,是最著名的海派画家之一。人们通常把海派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名声最大的画家有“三熊”——张熊、朱熊、任熊,任熊又和任薰、任伯年并称“三任”,任伯年又与吴昌硕、虚谷、蒲华被称为海派四大家。任伯年在江南一带名声远扬,威望很高,受其影响者甚多,除了吴昌硕取法任伯年以外,其他名家如王一亭、陈师曾、齐白石诸前辈,都学其笔意,取其方法。而后又自树一帜,各具面目,各有成就。任伯年在上海画坛上,与胡公寿一起,都为“海派”首领,也可以说是“前海派”的领导者。

微信图片_20180320141228任伯年作品

后来吴昌硕也学他,但度越了任的规矩法则,跳出了任的圈子,自成一家,别具一格。吴昌硕学画较晚,而书法、篆刻的基础很厚,很扎实。当吴昌硕向任求教学画时,任伯年说:“你画几笔看看。” 吴昌硕当场提笔作画,任伯年看得出神,赞许说:“你画得很好。有的地方画得比我还好,何必向我学画!“这样看来,任伯年与吴昌硕之间不是师生关系,而是师友的关系,他们在一起互相切磋,不断揣摩,任伯年去世后,吴昌硕扛起了大旗,成为上海画派的另一个首领,又可说是“后海派”的领袖。由此可见吴昌硕除了他自身的才气之外也是一个集大成者。

微信图片_20180320140638任伯年作品

徐悲鸿先生对任伯年的作品是很推崇的,他认为任伯年是“仇十洲以后中国画家第一人”、“一代明星”。虽然这只是徐悲鸿先生的一家之言,但他能这么说也总有他的道理。有一个时期徐悲鸿在上海只要见至任伯年的作品,便倾其积蓄,广为搜集。当时,友人开玩笑,说任伯年的作品后来愈来愈贵,这大概和徐悲鸿的推崇和搜集任伯年的画有关。

深得“六法”气韵生动、应物象形

任伯年的花鸟画,除了师法任熊、任薫,还同时受张熊、朱梦庐的影响,笔墨章法、设色敷彩皆得其法度。早年还仿费晓楼的笔意,后摹八大山人和华嵒,大写意主要学八大的一路,作品大气磅礴、沉雄健拔而又雅俗共赏。他的双钩花鸟,谨严而生动,稳健而活泼,笔墨酣畅,淋漓尽致。任伯年的花鸟画最大的特色是生动话泼。他画鸟无论是飞、立、啄、游、鸣,无不显得生机蓬勃,他画的花卉,无论在风、睛、雨、露中,都充满着生命力。就是极寻常的豆荚或倭瓜,无不“天机物趣,毕集毫端”,任伯年有敏锐的观察力,他能抓住飞鸟活动中瞬间的动态,形诸于笔端。他的写生草稿,往往是寥寥几笔而摄取对象的神情。

微信图片_20180320140653任伯年作品

总是采用同一种题材,总是变换着构图,总是在艺术形式上做功夫,总是从这一个角度或第一个角度翻来覆去地描写……,也就是玩套路,这在我国当今的画坛中已经成为一种盛行不衰的风气。自己没有被要画的内容感动,没有想画的冲动,画得再多也没什么意义,同样也不能打动观众。翻开任伯年的花鸟画册,不论这些作品巨细繁简,只要你用心读画,就有种意味深长的东西从画面潜入你的心头,涌现在你的眼前、你的脑海,这种意味深长的东西大概就叫做诗意。——几只燕子在惠风和畅的紫藤间掠眼而过,羽毛蓬松的母鸡携带着鸡雏在瓜棚豆架下觅食,雪白的梨花枝头一只白头翁在婉转低鸣,一对悠闲的鹭鸶在翠绿的苇塘中畅游或是歇息,一只漂亮的山鸡在天竺从中寻觅着什么……,这些经常在任伯年的笔下出现的情景,我们在日常生话中也是似曾相识的,这些都源于画家对生活的热爱,对身边事物的细心观察和平时写生的积累。任伯年的观察能力大概是由这样长期锻炼形成的。上海画界还流传任伯年趴伏屋顶上观察猫的生活的故事。

微信图片_20180320140656 副本任伯年作品

触景生情、师法自然

著名美术家蔡若虹先生在评论任伯年时说道:古人说“触景生情”,正是表明现实世界与人的精神世界两者之间的有机联系。在我看来,任伯年是最能了解这种联系的,最能体味情与景的相互关系的,所以他在写景时总是结合抒情,总是将他在景物中得来的感受分给读者们共享。他从来不为花鸟而画花鸟,他绝不单纯地描写什么花的美丽和鸟的机灵,他总是描写花情鸟意在自己心灵中的反映: 他同情那掩藏在荷叶下面的水禽的寂寞,他就在画面上传播了那种冷冷清清的感觉;他乐意那早春时节的寒雀的聒噪,他就在画面上渲染了春意葱茏的情调,他钦佩高松野鹤,他就用画笔标榜落拓的风姿;他喜爱春风鱼藻,纸面上就看得出有无穷生趣在活跃….他总是既描写景又描写情,他总是将那些打动过自己的景物再来打动别人,所谓诗的意境就是从这里产生,所谓艺术的魅力也就是从这里产生。

基于此蔡若虹先生说“我认为,这不仅是从事花鸟创作的正当途径,也是一切选型艺术创作的正当途径。”

微信图片_20180320140658任伯年作品

如果说任伯年的花鸟创作的意境是诗,那么他的构图就是音乐。诗的意境和音乐节奏感的构图,是构成任伯年花鸟创作的两大特色,或者说,是他作品中的两种互为因果、互相依赖的要素。任伯年在构图方面表现了他独特的才能,他能在团扇,折扇、屏条、册页等等不同的篇幅上面,创造很多新颖的、出色的,变化多端的构图,而在形象的刻画和意境的烘托上又能够恰到好处,既不故作惊人之笔,也不令人兴味索然,其技巧之熟和修养之深,在近代画家中是十分突出的。

任伯年是一位善良、正直的画家,他的理想,他的善良愿望,他对生活的热爱,都表现在他的作品之中。任伯年画了不少以传说故事为内容的人物画,如《女娲炼石》《干莫炼剑》《风尘三侠》等,他通过歌颂人物故事反映他的愿望。他一画再画的《桃源问津》《雪中送炭》等,在一定程度上也寄托了作者的理想。

微信图片_20180320140647任伯年作品

任伯年对生活是积极的,他热情歌颂大自然的美好,他的花鸟画充满着明艳的光和色,在他的作品中,无论是一花一木,以及各种动物,无不生机勃勃,毫无颓唐伤惑的情调,可以看出画家对它们倾注着美好的感情。

师法古人是学画的必经之路

当然,任伯年的作品和很多画家一样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画家潘天寿说:“山阴任颐伯年,工力天才有余,而古厚不足。”他的这些缺点仅存在一部分作品之中,其中有一些是因画商催得紧,无暇仔细推敲就拿出来,但从他全部作品来看,他的精粹作品且占大多数,可惜的是任伯年在画家最好的年龄离去,如果他能活到80岁也好,相信应该是另外一种高度和局面。

就任伯年本身来说,画家徐悲鸿还说过:“伯年为一代明星,而非学究,是抒情诗人,而未为史诗,此则为生活职业所限,方之古之天才,近于太白而不近杜甫。”

微信图片_20180320140704任伯年作品

所以我们向古人学习也好向今人学习也罢,都应该带着批判继承的眼光,不过对我本人而言,我可能还没有资格来批判他,要学的还有很多,虚心向古人学习也是我们每个画家都应该做的,如果你还不是巨人,那就让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看得更高走得更远。

墨池学院特邀翟俊峰老师开设课程,通过对任伯年艺术人生的简述、艺术风格的解析,使学员透彻理解任伯年花鸟画的用笔、设色、构图等的特点和技巧,以八个课时为时间轴,对小写意小品、扇面、手卷、条屏及大幅作品逐个解析并以经典作品为例进行示范,以期学员对任伯年小写意花鸟有全面的理解并应用于写意花鸟画的创作中。

20077261163013147_2关 于 课 程 的 几 个 问 题

1、课程的内容是什么呢?上课时间怎么安排?

第一课时 任伯年生平及画风简述
上课时间:2018.03.23 19:00
1、解析任伯年在海派及近代花鸟画中的影响和地位
2、解析任伯年花鸟画用笔、设色的基本方法
3、解析任伯年花鸟画构图的特点和技巧等
第二课时 任伯年小写意小品《紫藤小鸟图》解析及临摹方法示范
上课时间:2018.03.30 19:00
1、多幅任伯年紫藤作品画法解析
2、解析紫藤画法
3、小品的构图特征和造型意趣
4、临摹示范《紫藤小鸟》
第三课时 任伯年小写意扇面《梨花白头图》解析及临摹方法示范
上课时间:2018.04.06 19:00
1、多幅任伯年扇面画法解析
2、解析白头翁画法
3、扇面的构图特征和造型意趣
4、临摹示范《梨花白头图》
第四课时 任伯年小写意手卷《菊蟹图》解析及临摹方法示范
上课时间:2018.04.13 19:00
1、画面构成元素的搭配技巧
2、横幅手卷的构图特征和格调
3、整幅临摹示范《菊蟹图》
第五课时 任伯年小写意条屏《山鸡竹石图》解析及临摹方法示范
上课时间:2018.04.20 19:00
1、解析《山鸡竹石图》干练的用笔特征
2、解析此图经典且实用的构图特征
3、整幅临摹示范《山鸡竹石图》
第六课时 任伯年大幅作品《松鹤图》解析及临摹方法示范
上课时间:2018.04.27 19:00
1、丹顶鹤画法解析
2、解析此图构图特征和造型意趣
3、整幅临摹示范《松鹤图》
第七课时 任伯年大幅作品《富贵寿考图》 解析及临摹方法示范
上课时间:2018.05.04 19:00
1、牡丹的画法解析
2、解析此图构图特征和造型意趣
3、整幅临摹示范《富贵寿考图》
第八课时 任伯年大幅作品《天竺雉鸡图》解析及临摹方法示范
上课时间:2018.05.11 19:00
1、经典元素天竺和山雉画法解析
2、解析此图构图特征和造型意趣
3、整幅临摹示范《天竺山雉图》

2、授课老师是谁呢?
微信图片_20180206141614

翟俊峰,号天中山羽,现定居北京,当代实力派青年画家、毕业于北京印刷学院艺术设计学院,结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孙其峰工作室第二届高级研修班、中国书法院高级研修班、中国工笔画学会孙恺高级研修班。现为北京花青阁艺术馆馆长、怀石斋美术馆常务副馆长、郑州师范学院美术学院特聘教授、中国邮政特聘设计师、全球华人笔墨丹青艺术创作中心常务理事、中国青年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峰书画社秘书长、孙其峰艺术研究院理事、山东凝辉堂书画院首席顾问等。

作品被天安门城楼陈列并收藏(2013-2014年度天安门城楼东厅)、三军仪仗队、国家孔子学院、北京军区将军楼、中国特警学院、中国将军书画院、中国印刷博物馆、可园博物馆、中国国际文化传播中心、多国驻华使馆等机构及个人收藏,百余幅书画作品见诸于报纸、杂志、历史文学类图书封面等。参加全国各类展出30余次,多次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的全国美展并有获奖,2017年4月首届全国明信片大奖赛银奖得主,2018年中国邮政邮戳设计者。

3、有没有导师的作品呢?想更直观的了解授课导师

导师作品欣赏:(作品下方有导师参展资讯和报名咨询入口,往下拉哦)

微信图片_20180320140707 微信图片_20180320140710微信图片_20180320160744微信图片_20180320140717微信图片_20180320140720

微信图片_20180320140723 微信图片_20180320140725微信图片_20180320140729

参展获奖

2012年7月参加中国人民大学建校75周年书画作品展
2013年7月参加北京琉璃厂怀石斋美术馆中国画名家五人展
2013年10月出席在人民大会堂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纪念活动,展示并捐赠作品《万古长青》
2013年12月”翟俊峰田应福国画作品展”大连国泰美术馆
2013年12月作品《春润江南》陈列天安门城楼东厅并永久收藏
2014年4月参加怀石斋名家走进新世界书画作品展
2014年5月济南章丘翟俊峰花鸟画展
2014年6月受邀出席团中央迎六一儿童节活动检阅三军仪仗队并捐赠作品
2015年5月主办并参加中峰书画社书画作品展及助残拍卖会(中国书法院展览馆)
2015年6月参加抗日战争胜利90周年书画名家走进滇西系列活动及书画作品展
2015年6月联合国成立七十周年文化艺术周中国书画作品展(联合国总部大楼三楼)
2015年8月入选中美协主办的“第二届全国少儿美术教育学术展”。
2015年11月广东可园博物馆芳庭醉羽—翟俊峰花鸟作品展
2015年7月第十届中国书法院书法高级研修班结业作品展(中国书法院展览馆)
2016年元旦北京大观园迎春名家作品展
2016年2月北京宋庄国防艺术区迎春名家艺术展
2016年10月中美协主办的同心筑梦第二届中国民族美术双年展获优秀奖。
2016年11月入选中美协主办的丹青扬州第二届全国中国画花鸟画作品展
2016年12月入选安徽省中国画名家邀请展
2016年12月入选北京市纪念长征胜利八十周年书画作品展(中华世纪坛)
2017年4月获首届全国明信片大奖赛银奖
2017年6月入选中美协主办的逐梦威海卫全国中国画作品展
2017年6月入选首届白山黑水美丽四平全国中国画作品展

4、在哪里可以报名线上课程呢?

第一节课 一元试听

微信图片_20180206141610

扫码直接进入墨池公众号获取报名链接
或者点击
课程链接
如有疑问可咨询您的课程专员:小轩(微信:mochihubei)

在中国璀璨的历史文化中,篆刻可谓艺术之林中的一朵奇葩。它是既需要学“篆”又需要学“刻”的艺术,它不仅拥有三千多年的发展历程,又在方寸之间衍生出丰富多样的形制与艺术表现方式。

墨池学院特地与高少珂老师在青岛开设了篆刻高级研修班,通过5天线下面授,师生的朝夕相处,并根据具体情况作出针对性指导,帮你打造数件篆刻作品,为今后投展做好充分准备。

微信图片_20180320130917

为期五天的面授的已经结束,相信大家都有了或多或少的收获!下面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这些天在青岛发生的篆刻故事!

【 教 学 现 场 】

微信图片_20180320131054

微信图片_20180320165540

微信图片_20180320165529

微信图片_20180320130929

 高 少 珂 示 范 

微信图片_20180320130947

高少珂为学员们示范

微信图片_20180320130924

高少珂为学员们示范

青岛线下五天面授给你的,是高少珂这些年篆刻学习之路上的吉光片羽;是相约那些在短短五天面授中擦肩而过的同道们,开始挽手同行!

在这里相识

是缘分

因为这场缘分

他们或许会迎来不一样的人生

在这里

祝贺各位学员顺利毕业

2017081807194085232

【 颁 发 结 业 证 书 】

微信图片_20180320130959

高少珂为学员结业证书签名

微信图片_20180320131011

高少珂为学员颁发导师签名结业证书

微信图片_20180320131016

高少珂为学员颁发导师签名结业证书

微信图片_20180320131021

高少珂为学员颁发导师签名结业证书

微信图片_20180320131025

高少珂为学员颁发导师签名结业证书

微信图片_20180320131029

高少珂为学员颁发导师签名结业证书

微信图片_20180320131037

高少珂为学员颁发导师签名结业证书

微信图片_20180320131041

高少珂为学员颁发导师签名结业证书

篆刻的学习不是为了使我们成为刻的比别人好的人,而是在一遍一遍地与古人最直接的揣摩交流中,学到教养、风骨、耐心和趣味。最珍贵的是,学会欣赏万千印章,欣赏这世界难得的艺术之美。

五天青岛线下面授虽然结束了,但是篆刻的学习应该贯穿在我们的生活中,墨池学院将一直陪伴你,让我们怀着初见的心,一起进步吧。

——END——

640.webp (72)

南宋文学家:文天祥

文天祥行书《陋室铭》:

640.webp (73)

640.webp (74)

元代大书画家:赵孟頫

赵孟頫行书《陋室铭》

赵孟頫行书《陋室铭》纸本,纵49、横131厘米;共19行,计86字。款署“子昂”,钤“赵氏子昂”朱文方印、“松雪斋”朱文长方印。

640.webp (75)

640.webp (76)

640.webp (77)

元代书法家:泰不华

泰不华篆书《陋室铭》:

泰不华篆书作品欣赏《陋室铭》卷,纸本,纵36.9cm,横113.5cm。1346年43岁时作,书法兼善篆、隶、楷。篆法师宋徐铉,下笔多用方折,行笔圆活遒劲,结构疏朗工稳,末笔多作尖锋,即“悬针”笔法。此为迄今所见泰不华唯一的篆书真迹。作为一个少数民族文人,能写如此齐整秀逸的汉字古体实属难能可贵。

640.webp (78)

640.webp (79)

640.webp (80)

明代大书画家:文徵明

文徵明行书《陋室铭》

640.webp (81)

640.webp (82)

明代大书法家:祝枝山

祝枝山草书《陋室铭》:

640.webp (83)

640.webp (84)

明代书画家:董其昌

董其昌草书《陋室铭》

640.webp (85)

640.webp (86)

清末书法家:姚孟起

姚孟起楷书《陋室铭》:

640.webp (87)

640.webp (88)

640.webp (89)

640.webp (90)

640.webp (91)

640.webp (92)

清代书画家、篆刻家:赵之谦

赵之谦篆书《陋室铭》

640.webp (93)

640.webp (94)

民国要员、当代草圣:于右任

于右任 草书《陋室铭》

640.webp (95)

640.webp (96)

近代著名书画家:溥心畲

溥心畲行书《陋室铭》

640.webp (97)

640.webp (98)

中国现代思想家:马一浮

马一浮 篆书《陋室铭》

640.webp (99)

最后,大咖入场!

王羲之也有《陋室铭》“作品”?

晋代书家写唐代诗篇?穿越么?

诸位别紧张,下面这些是集字作品。

我们依次呈现王羲之、智永、米芾、黄庭坚作品:

640.webp (100)

王羲之字《陋室铭》

王羲之集字书法《陋室铭》

640.webp

640.webp (1)

集智永楷书《陋室铭》

智永楷书集字《陋室铭》

640.webp (2)

640.webp (3)

米芾字《陋室铭》

米芾集字书法《陋室铭》:

640.webp (4)

640.webp (5)

黄庭坚字《陋室铭》

黄庭坚集字书法《陋室铭》

640.webp (6)

史无最全名篇大锦集,

15位古代书法高手创作,

含集字字内的15幅《陋室铭》,

你最喜欢谁的?

640.webp (62)

现在有人说西洋画是进步的,中国画是不进步的。我却说中国画是进步的……譬如说有人走了许多路,在中途立住了脚,我们不能以他一时的止步,便说他不能步行。安知中国绘画不能于最近的将来又进步起来呢?所以我说中国画是进步的。眼下的中国画进步与否,尚难为切实的解答罢了。

640.webp (63)

出生于官宦、翰墨世家的陈师曾,是清末主张变法的两广总督陈宝箴之孙,民初诗坛泰斗陈散原之子,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之兄,他一生中的最后10年是在北京度过的,1913年至1923年这短暂的10年,也是他艺术的黄金时期。

640.webp (64)

如果没有陈师曾,20世纪初期的北京画坛一定会黯淡许多,这是美术史家的共识。这位画坛领袖,以其精深的绘画理论和杰出的绘画实践对世纪初的北京画坛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力。

640.webp (65)

文人画的捍卫者

20世纪初,陈师曾涉足画坛之时,中国社会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中国传统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质疑与批判。在绘画领域,传统文人画更是遭到猛烈攻击,如康有为断言传统文人写意画是中国画学衰弊至极的罪魁祸首,陈独秀认为王石谷的画是“中国恶画的总结束”,并疾呼“若想把中国画改良,首先要革王画的命”。在“美术革命”之潮汹涌之时,陈师曾挺身而出,高度肯定文人画之价值,并以自己的绘画实践坚决维护文人画的地位。

640.webp (66)

1921年,陈师曾发表《文人画之价值》一文,次年出版《文人画之研究》一书,坚持文人画的立场。他认为:“文人画之要素,第一人品,第二学问,第三才情,第四思想,具此四者,乃能完善。盖艺术之为物,以人感人,以精神相应者也。有此感想,有此精神,然后能感人而能自感也。”在反传统思潮甚嚣尘上之时,陈师曾基于对传统绘画的精深认识,极力反对当时盛行的全盘西化的观点,并从学理上为传统文人画做有力的辩护,系统精辟地论述文人画的艺术价值。

640.webp (67)

他的理论不仅对当时的中国画坛具有极为可贵的指导意义,而且对20世纪80年代以后西潮再度汹涌的中国画坛,仍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他主张“以本国之画为主体”,适当地融会西法,为传统文人画注入生机。他杰出的艺术实践也有力地证明了文人画的价值,证明了立足传统基础之上的渐变式革新是大有前途的。

640.webp (68)

他的花鸟画师法吴昌硕,继承了明清以来的大写意传统,但更重个性独造,喜用硬毫秃笔,肆意纵横,坚劲挺拔。他的山水画一扫“四王”的柔润之风与摹古之习,尤以一批园林写生小品最为质朴清新。在人物画方面,他打破了传统的佛道神仙、仕女高人等题材,直接面向社会底层人民,他以《北京风俗》册页为代表的简笔人物画创作所体现的现实主义精神在中国近代绘画史上尤为可贵。

640.webp (69)

助成齐白石

“衰年变法”

如果没有陈师曾,也许就没有绘画大家齐白石,此话并不过分。齐白石初居京华,在琉璃厂南纸铺卖画、刻印,并无画名,甚至被北京画坛目为“野狐禅”,可是到了1922年,他却声名大噪,画价飙升,并在后来逐步完成了“衰年变法”,成为一代大师。促成这一转变的关键人物是陈师曾。

640.webp (70)

现代人物画的开拓者

对于陈师曾的艺术而言,他的成就主要体现在花鸟画和山水画,但是,他偶然为之的人物画却对中国现代人物画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使他成为中国现代人物画的开拓者。

640.webp (71)

他说:“现在有人说西洋画是进步的,中国画是不进步的。我却说中国画是进步的。从汉时到六朝的人物画,进步之速,已如上述。自六朝至隋唐,也有进步可见。不过自宋朝至近代没甚进步可言罢了。然而不能以宋朝到现今几百年间的暂告停顿,便说中国画不是进步的。譬如说有人走了许多路,在中途立住了脚,我们不能以他一时的止步,便说他不能步行。安知中国绘画不能于最近的将来又进步起来呢?所以我说中国画是进步的。眼下的中国画进步与否,尚难为切实的解答罢了。”画家不仅对中国人物画的发展有着非常深刻的认识,而且还对当时的中国画的发展有着颇为乐观的态度,他以非比寻常的创造力印证着中国画“于最近的将来又进步起来”了。

《追寻帖》王羲之的行草书,共11行103字,字里行间流露着一种人到暮年的浓厚伤感,其中频哀感、哭之、酸塞等都在给人们传递着这样一份心态。

在《追寻帖》中,王羲之说到他每天起床后要“服食行散”,也因此感觉特别疲乏。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王羲之晚年,身体虽然已经衰弱了,但他还保持着“服食”的习惯。

“服食”又名“服饵”,指服食药物以养生。道教认为,世间和非世间有某些药物,人食之可以祛病延年,乃至长生不死。葛洪引《神农四经》说:上药令人身安命延,升为天神,中药养性,下药除病。道士在这种信念的驱动下,在实践中逐渐积累起一套采集、制作和服食长生药的方术,即为服食术。

服食之后因为需要到户外行走散发,但此时王羲之的体力已经很难维持,因此也就感觉更加顿乏,无益于身体。但王羲之对服食的执迷,不但毁了身体,也造就了他个人的悲剧。如果没有这个习惯,王羲之估计享年应该能超过60岁。

在《追寻帖》开头的“追寻伤悼”,清代的王澍认为是王羲之因为长子的不幸夭折而感。米芾认为此帖是王献之代笔,但黄伯思则认为不然。年代久远、翻刻诸多,难以定论。此帖在《大观帖》、《快雪堂帖》亦有收刻。

《追寻帖》现有四种拓本,分别如下,文后附原文。

王羲之《追寻帖》

南京大学藏翁方纲宋拓本

640.webp (58)

王羲之《追寻帖》

快雪堂法帖

640.webp (59)

王羲之《追寻帖》

材官本

640.webp (60)

王羲之《追寻帖》

安思远藏本

640.webp (61)

【释文】

追尋傷悼,但有痛心,當奈何奈何。得告慰之。吾昨頻哀感,便欲不自勝舉。旦復服散行之,益頓乏,推理皆如足下所誨。然吾老矣,餘願未盡,惟在子輩耳。一旦哭之,垂盡之年,將無復理,此當何益。冀小卻,漸消散耳。省卿書,但有酸塞。足下念故言散,所豁多也。王羲之頓首。

《袁安碑》,全称《汉司徒袁安碑》,刻于东汉永元四年(92年),在河南偃师辛家村发现,现藏于河南省博物馆。碑文共有10行,每行16字,是汉代小篆书法的杰出代表。

640.webp (54)

▲《袁安碑》

笔画圆润,线条流畅,柔中带刚;字体方正,结构严密整齐,显得端庄雍容。

640.webp (55)

▲《袁安碑》局部

与《袁安碑》书法相近的还有一块《袁敞碑》,全称《汉司空袁敞碑》,刻于东汉元初四年(117)年,1923年春出土于河南洛阳,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640.webp (56)

▲《袁敞碑》

据文物学家马衡先生考证,袁敞是袁安的儿子,两碑书法均为汉代篆书的代表,似乎是出自同一位书法家的手笔。

640.webp (57)

▲ 《袁敞碑》局部

在书法学习中,背字帖是一门不可缺少的功课。

初学者能否快速地掌握书法的特点,把字写得既漂亮又符合艺术要求,是每个书法学习者所向往和追求的事情。

但在实际操作中,并非如此,初学者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归纳起来,最突出的是:怎么写也写不像,或者是临过的字会写,没有临过的字不会写。由此,在思想上产生了彷徨和困惑,在精神上产生了苦恼和失望。其实,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很简单,就是学会背字帖

640.webp (51)

【 以写助背 】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眼看十遍,不如手抄一遍。”

背字帖亦然,背字帖首先离不开临摹,临摹在技术上是两种不同的方法,一个是临帖,另一个是摹帖

先说摹帖。摹帖有两种:一是将纸蒙在字帖上,透过阴影直接进行摹写(注意在字帖上蒙上透明的塑料纸,我们叫玻璃纸,以免伤害字帖)。或者用复印机复印后直接摹写。

这种方法的特点:直接、简单、准确,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二是将纸蒙在字帖上,透过阴影用铅笔把字帖上的字双钩下来,然后在双钩的空心字上进行摹写。这种方法的特点:更加注重了细节的把握,增加了摹写的次数,提高了记忆的频率。

640.webp (52)

再说临帖。临帖也有两种:

第一种是看着字帖写,这叫看临。这种方法的特点:一是能锻炼眼睛的准确性和敏锐的观察力;二是能锻炼手的控制性和模仿能力的形成。

第二种是凭记忆临写,这叫背临。这种方法的特点:一是能锻炼大脑的思维、记忆能力;二是能锻炼手的控制、模仿能力。

临、摹这两种方法,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之处。摹帖侧重技术方面的训练,临帖侧重思维方面的训练。

640.webp (53)

 【 以思助背】

俗话说:“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一个有思想的人,凡事都要问一个为什么。如果能弄明白字帖上的字为什么那样写,做到心中有数,那是再好不过了,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要“与古人对话”。在书法名帖中,从笔画、结构再到章法,每处都是有思想、有变化的,并非随意安排。我们只有读懂它,才能更好地驾驭它。其实想搞清楚也并非难事,因为任何事情,都有其规律性。只要能找到规律,一切都变得简单了。

在书法学习中,如果学会了背字帖,那将是一条直通车,你会在书法的道路上走的更快。

李敖和范曾年龄相仿,身居两地,皆名头赫赫,学养深厚。论其书法,颇有故事。

李敖国学大师,文笔犀利、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所以自诩为“中国白话文第一人”640.webp (43)

李 敖

其文谈古论今,惊世骇俗,以思想的敏锐、见解的独到、谈吐的坦荡而自成一家之言。李敖自称:“五十年来和五百年内,中国人写白话文的前三名是李敖、李敖、李敖”

李敖的书法作品并不多,能看到的更少,从其零星作品中可以看出,他的书法是从中国传统帖学中来。李敖也曾自评:我写了一手好毛笔字,是中国末代文人字,书法介于柳体与馆阁体之间。

李敖题字

640.webp (44)

640.webp (45)

640.webp (46)

李敖骂过的人,横跨历史界、政治界、娱乐界… …但在书画界,李敖只骂过一个人,他就是范曾

640.webp (47)

▲ 范 曾

范曾字十翼,别署抱冲斋主,1938年生于书香之家,江苏南通人。自幼即学习历史、文学和绘画。他先后师事于吴作人、李可染、蒋兆和、李苦禅、刘凌沧诸位名家。

他自我评价为:痴于绘画,能书;偶为辞章,颇抒己怀;好读书史,略通古今之变。

范曾在台湾举办展览时,李敖专就范曾写过文章,《评范曾》中说:“他的画,乍看不错,但看多了,千篇一律。他的字,做作讨厌,帐房的毛笔字而已”由此可见李敖的率真。

范曾书法

640.webp (48)

640.webp (49)

640.webp (50)

而范曾对李敖做出了这样的评价:具有了灵、智、慧,才有希望成为一个大师。那个李敖,在卫视上讲“本大师”,我感到肉麻(大师不是自称来的)…….大师不要自称的,比如李敖……,谁称我范曾大师,我不以为荣。

看完你是站李敖还是站范曾呢?欢迎留言讨论!

中国画家讲究从临摹历代名画中参捂书画真谛,因此越是知名的画家,其仿造、临摹的功底越深厚。虽然大师不是职业骗子,本意绝非以造假为目的,但以假乱真的仿画还是给艺术鉴藏造成了不小的冲击。

近现代造假画第一人,首推张大千。640.webp (37)

张大千与齐白石并称“南张北齐”徐悲鸿赞誉他为“五百年来一大千”。但他另一个公开的身份是“造假高手”!并且,他毫不避讳自己造假,常常当众公开承认“这画是我画的”!这在造假界也是绝无仅有的!

据说,张大千曾将历朝历代名家所有真迹临摹了不下十遍。张大千尤喜“清初四僧”石涛,他经手入藏的石涛真迹前后有数百幅之多,张大千所仿石涛画作“以假乱真”更是骗过了无数人,世人送他绰号“石涛复生”,甚至陈半丁、徐悲鸿、黄宾虹、张学良都吃了他的“苦头”!

640.webp (38)

著名画家,也是收藏鉴定大家陈半丁,曾拿出自己收藏的一本石涛册页,邀请众好友共赏。张大千扫了一眼,就当众承认“这是我画的”。众人不信,张大千直接拿起笔画了一幅,全场皆惊。陈半丁一场“好局”就这样被搅和了!

640.webp (39)

山水画巨匠“石涛鉴定专家”黄宾虹,有一幅石涛的画,张大千想借来看,就临摹了一幅石涛手卷,故意让黄宾虹看到,黄宾虹误以为是石涛真迹,想要买下,张大千不卖,坚持用自己画的这幅“石涛真迹”换黄宾虹收藏的那幅,黄宾虹立马答应了,就这样,张大千用“假石涛”换来了一幅真石涛!

640.webp (40)

中国近代绘画之父、画家徐悲鸿,曾花300块大洋从北京琉璃厂买了一幅石涛山水真迹,然后请张大千鉴定。张大千坦承是自己画的,被琉璃厂某老板拿走出售。张大千之后把300块大洋还给了徐悲鸿,那幅画也送给了徐悲鸿。

640.webp (41)

四公子之一、少帅张学良,也是石涛的铁杆粉丝,他耗费巨资收藏石涛的作品,结果却发现一大半都是张大千仿作的赝品。张学良大摆“鸿门宴”,请张大千赴宴。亲友都怕有危险,劝他别去。张大千却毫不畏惧,单刀赴会,与张学良见面后,两人竟然成为朋友!

640.webp (42)

1968年,美国密歇根大学举办石涛大展,张大千应邀观看,他走到一幅画前,说“这张是我画的”,走到另一幅画前,说“这张也是我画的”。美国人目瞪口呆,张大千却不以为意,或许在他心中:自己的石涛仿作被当作真迹,是对自己绘画水准的认可,还有一丝丝的自鸣得意。

就是到在今天,但凡有石涛等名家的书画真迹拍卖,总会引发争论“这画是不是张大千仿的”!或许张大千自己也没想到,他的仿作,会与他的独创一样出名,一样影响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