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画这些东西只是为了自己快乐,不想给别人看到。最早拿出来是1985年,李世南到我这儿来。1985年11月份湖北武汉在弄一个中国画创新作品展,是“’85美术思潮”里面很大的一件事情。谷文达、江宏伟、周京新、徐乐乐和我,都是那次以后才出来的。当时影响比较大的是谷文达,我的影响也比较大。李世南为了找展览的作品,跑到我这儿来,我就给他看了一些小的山水、花鸟,他说这些画得不错,但是听说你画好多女人,能不能给我看看。因为那时候“文革”已经结束了,不会出事,但是我觉得这个东西不可以展出,也就自己画着玩,我说可以给你看,但是好像不能展出。他说不一定,可以试试。我就拿了几张裸体女人的小画给他,后来他就说拿去试试。他们展览会的作品都是放在镜框里,评委喜欢,但是领导不一定通过。李世南选了五张,其中有两张比较一般,女孩子穿衣服,但画得比较性感,他就把那两张脸朝外放。还有三张比较过分,基本上没穿衣服或衣冠不整,他就把这三张装好以后,装作很无意地把玻璃朝着墙放,没有上墙,就跟领导说画都装好了,你们看一下,你们觉得行我们就挂了。有的镜框是背朝着他们,领导也懒得翻过来,觉得就那么回事,好,你们挂吧。

2挂完以后,我的画引起很大争议。当时周思聪指着我那几张小画说,这几张画是我这么多年来看过的最好的中国画。叶浅予很不高兴,说你看看他都在画什么,你还说是你看过的最好的。周思聪就吓到了,说,我没注意他画的是什么。她怎么可能没注意呢?然后叶浅予就大跳起来,到处去说。展览的名字叫中国画创新作品展,他说这哪里是创新,这是复辟,是封建糟粕,我们继承传统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继承的恰恰是糟粕。周思聪吓得不敢说话。

当时刘骁纯是《中国美术报》的主编,化名砚方发表了一篇文章,叫《朱新建的挑战性》,说叶浅予老先生认为他这种画是糟粕,而我们认为凡是创新的东西都是具有挑战性的,朱新建的这种中国画是具有挑战性的。其实我当时不是为了这个意义,但是真正发表并引起争论后,最起码有了这个意义,就是我喜欢中国画文雅的笔墨情趣。

其实中国对性的禁忌不是从那时开始,儒家、宋理学就已经很厉害了,所以传统的文人画里面很少看到对于性的描写,只能在一些民间的插图或春宫图里看到。而这些画得其实并不好,严格讲中国传统的春宫图不如日本的好,因为他们的文化不忌讳。当时由于特殊的社会情况,“文革”太压抑这个东西了,我就特别希望能用中国画的办法把中国式的性感表达出来,我觉得很有意思。因为一个东西被压抑得太厉害,实际上它反过来就很凶。中国传统文化在性的方面反过来也很凶,包括《金瓶梅》、《肉蒲团》这些书,其实写得都很好,我就是对这种所谓反动的东西特别感兴趣。

3青年时期的朱新建

我突然用文人画的笔墨画这种性感,画得又很自如。其实严格说,叶浅予他们三十年代是想干这事,但1949年以后,当时社会不可以弄这种东西,内心很痛苦,他必须说服自己,以前那个东西是不对的,不能弄。以前他们卡在这个关口上,中国解放前的几个很有成就的漫画家,叶浅予、张仃等,他们不在宣纸上画的时候,都非常有创新精神,画得非常自由,非常好。但只要一到宣纸上,都不行。因为中国画的传承太厉害了,当时像齐白石都被认为是野狐禅,根本就不是中国画。我认识上海的几个老先生,收藏世家,他们家里原来藏画,我说你们怎么不藏齐白石的画?我那个朋友他爸爸或是爷爷就说,齐白石算什么?我们怎么会要齐白石的画?我说那你们都要谁的画,他说,八怪里我们最多也就要一个半个。比如黄瘿瓢(黄慎)的某几张画我们要,金农的一部分画我们要,其他就不要了。而海派就根本不看了。往上说到石涛也不是张张都要,再往上的话,宋元才算有点意思。

像叶浅予、张仃、张光宇,一拿到毛笔就觉得这玩意太神圣了。你去看叶浅予,他一画到宣纸上就小心翼翼。我不是说他不对,是说他认真,对这个画种有由衷的崇敬心理,因为这个传承太厉害了。现在演艺圈的人很了不起,可按照以前的说法,叫戏子,没有饭吃了,跟叫花子差不多的人才去干这事,这就是以前的价值观念。但是诗、书、画、印一直排在很高的位置。所以叶浅予他们这拨人在画漫画、画铅笔速写的时候非常自由,画得非常精彩。但是我仔细看,他们只要一落在宣纸上,马上傻眼。张光宇在普通的洋画纸上,神气得要命,这样画,那样画,嬉笑怒骂,全是文章,但一到宣纸上马上画得跟陈老莲一样,一点办法都没有,他不敢动。就像有人讲张仃的画,主要指他的装饰画或彩色的漫画,说张仃是“毕加索加城隍庙”。当然这是“文革”批判他的时候。但我们仔细想想,毕加索若真正和城隍庙加在一块,这个画太厉害了。他的一些装饰画和彩色漫画确实有这个倾向,但没有到这么厉害的程度。但张仃一画到宣纸上,就很简单、很单调了,就是在宣纸上用一层焦墨,画一个山水的轮廓,其实笔墨都谈不上,也是很小心,画得很拘谨。

我说的意思是,他们这些人都没有突破宣纸,而恰恰是叶浅予多少年之后突然发现有这样一个年轻人(我当时三十三岁),一个三十来岁的人画中国画竟然敢这么肆无忌惮,把他们一辈子做梦都想做而没有做到的事就这么轻而易举、不知道天高地厚地弄起来了。他肯定受不了,一下子就跳起来了,天天在美术报底下骂。其实当时年轻人画什么的都有,他根本一个都不会看在眼里,就对着我的画天天骂,说你们来辩论吧,朱新建究竟是创新还是复辟?坦腹斋

4后来中国美术家协会的国画艺委会,专门为我这个事开过几个讨论会,其中有一个讨论会我参加了,周思聪就跟我说,朱新建,能不能就叶浅予先生对你的批评发表一下你自己的观点?我说了三条,第一,叶浅予先生本人的艺术成就我是很钦佩的,叶浅予是我很景仰的前辈艺术家。我之所以到今天,其实跟叶浅予有很大关系,叶浅予的画我到现在都可以背了,不信拿纸拿笔来,叶浅予很多速写我可以画给你看,一模一样。我个人是在叶浅予身上下过很多功夫的,叶浅予速写画得非常好,对女人的造型很有研究,画得很好。叶浅予肯定是我基本造型因素里很重要的一部分。我画成今天这样,也是学了叶浅予不少东西。第二,像叶浅予这样的前辈艺术家,能对我们后生晚辈的作品这么关注,我表示感谢。第三,叶浅予的知识结构、时代背景等很多东西,跟我的都不一样,所以我和叶浅予先生的价值、趣味等也会不尽相同。这种不尽相同,我希望你们这些作为领导的人能够容忍。

1“中国产品质量协会”、“国际环境保护组织协会”、“中国发展研究院”、“中国医院管理学会”……听起来是不都很牛B闪闪、自带光环的样子?

“中国艺术家协会”、“中国医疗整形美容协会”、“中国奢侈品协会”、“中国书画名家研究会”……听起来是不是都很逼格满满、时代前沿的样子?

“中国国际柔力球传播管理协会”、“中国口哨协会”、“中华中老年骑游协会”、“中国旗袍会”……听起来是不是都很莫名其妙、low到上天的样子?

上面提到的这些,只是冰山一角……

民政部门掌握的国家级“山寨社团”如下:

1.“中华慈善国际联合会”

2.“中国管理科学发展协会”

3.“中国产品质量协会”

4.“中国国际投资合作促进会”

5.“中国国际投资贸易研究会”

6.“中国国际投资贸易协会”

7.“中国国际交流促进委员会”

8.“中国诚信企业协会”

9.“中国装饰业协会”

10.“亚洲蓝带餐饮协会”

11.“国际华夏周易协会”

12.“国际环境建筑设计科技促进会”

13.“国际建筑设计堪舆院”

14.“中国文化艺术研究会”

15.“中国国际柔力球传播管理协会”

16.“中国国际慈善基金会”

17.“中国公益事业促进会”

18.“国际健康健美长寿学研究会”

19.“中国房地产文化促进会”

20.“中国行业发展调查研究评价中心”

21.“国际环境保护组织协会”

22.“中国风险投资协会”

23.“中国亚太地区友好协会”

24.“中国美术艺术家协会”

25.“中国艺术收藏家协会”

26.“中国发展研究院”

27.“中国电视音乐家协会”

28.“中国教育家交流协会”

29.“中国国际文艺家协会”

30.“中国创业家协会”

31.“中国公司国际交流合作协会”

32.“中国劳动保障协会”

33.“中国中小城市电视媒体研究中心”

34.“中国劳动教育研究会”

35.“中国建筑教育协会”

36.“中国物业管理师协会”

37.“国际食品包装协会”

38.“中国国际风险投资协会”

39.“中国国际投资贸易协会”

40.“中国城市国际协会”

41.“中国发展研究院”

42.“中国物业管理公司促进会”

43.“中国能源协会”

44.“中国房地产开发商协会”

45.“中国注册理财规划师协会”

46.“中国艺术家协会”

47.“中国酒店联盟委员会”

48.“中国汽车汽配用品行业联合会”

49.“中国汽车配件用品市场协会”

50.“中国饭店业采购供应协会”

51.“中国民族文艺家协会”

52.“中国书画名家研究会”

53.“中国当代艺术协会”

54.“中国物业管理行业协会”

55.“中国民营企业家协会”

56.“中国毛体书法家协会”

57.“中国医疗卫生协会”

58.“中国医院管理研究会”

59.“中国红旗画院”

60.“将军文化艺术联合会”

61.“中华玉文化研究联合会”

62.(香港注册的)“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63.“华文作家协会”

64.“中国口哨协会”

65.“中国公司管理研究会”

66.“中国工艺美术行业协会”

67.“中国特产协会”

68.“中华儒商总商会”

69.“中国国际名牌协会”

70.“中国教育界联合会”

71.“中国担保协会”

72.“中国能源环境科技协会”

73.“中华孟子协会”

74.“中华中老年骑游协会”

75.“中国品牌管理协会”

76.“中国农业科技服务协会”

77.“中国服装服饰行业协会”

78.“中国能源环保科学学会”

79.“世界杰出华商协会”

80.“中国国际和平研究中心”

81.“中国专家学者协会”

82.“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

83.“中国商业地产联盟”

84.“中国河北小康建设促进会”

85.“中国微晶产业协会”

86.“中华学生爱眼工程促进会”

87.“中国经济贸易促进会”

88.“中国公益总会”

89.“中国塑编协会”

90.“中国城市建设协会”

91.“中国健康促进协会”

92.“中国民办教育家协会”

93.“中国工程勘察设计协会”

94.“中国投资担保专家委员会”

95.“世界奢侈品协会”

96.“中国股权投资基金协会”

97.“中国科学家协会”

98.“中国科学家企业家协会”

99.“中国中小企业联合会”

100.“中国电源工业协会”

101.“中国物业行业管理协会”

102.“中国物业企业管理协会”

103.“中国物业服务协会”

104.“中华民营企业联合会”

105.“中国民营企业家联合会”

106.“亚洲人居环境协会”

107.“品牌中国产业联盟”

108.“国际诚信企业协会”

109.“国际信用评估与监督协会”

110.“中国婚庆服务协会”

111.“中国奢侈品协会”

112.“中国教育协会”

113.“中国教育发展促进会”

114.“中国企业合作促进会”

115.“中华医学研究会”

116.“中华医学国际发展联合会”

117.“中国银行业联合会”

118.“中国物业行业管理协会”

119.“中国物业管理行业协会”

120.“中国物业服务管理协会”

121.“中国物业服务企业协会”

122.“中国物业服务行业协会”

123.“中国人力资源管理协会”

124.“中国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会”

125.“中国人力资源管理联合会”

126.“中国人事法务协会”

127.“中国三农协会”

128.“中国三农产业协会”

129.“中国三农研究所”

130.“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研究所”

131.“中国三农促进会”

132.“中国三农产业发展工作委员会”

133.“中国维权记者联合会”

134.“中国上市企业俱乐部”

135.“中国土地法律与政策研究中心”

136.“中国土地研究院”

137.“中国寺庙文化促进会”

138.“中华医院管理学会”

139.“中国医院学会”

140.“中国中药企业管理协会”

141.“中国银行业联合会”

142.“中国医药行业管理协会”

143.“中国医疗器械贸易行业协会”

144.“中国医疗机构协会”

145.“中国药品零售企业协会”

146.“中国药品零售管理协会”

147.“中国连锁加盟行业协会”

148.“中国连锁加盟协会”

149.“中国连锁加盟企业协会”

150.“中国连锁加盟管理协会”

151.“中国酒店管理协会”

152.“中国金融业协会”

153.“中国饭店管理协会”

154.“山东省建筑装饰行业协会”

155.“山东省工程建设监理协会”

156.“中国房地产开发企业协会”

157.“中国房地产企业协会”

158.“中国工程监理行业协会”

159.“中国工程建设监理行业协会”

160.“中国工程勘察设计协会”

161.“中国工程施工管理协会”

162.“中国混凝土协会”

163.“中国建设工程监理协会”

164.“中国建筑监理协会”

165.“中国建筑设计协会”

166.“中国建筑装饰行业协会”

167.“中国兽药企业协会”

168.“中国物业企业协会”

169.“中国物业协会”

170.“中国物业行业管理协会”

171.“中国制药行业协会”

172.“中国医院管理学会”

173.“中国施工企业联合会”

174.“中国建筑业联合会”

175.“中国建筑工程监理协会”

176.“中国工程施工监理协会”

177.“中国建设工程监理协会”

178.“中国监理工程师协会”

179.“中国建设监理行业协会”

180.“中国监理企业协会”

181.“中国工程建设监理协会”

182.“中国建筑行业联合会”

183.“中国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协会”

184.“中国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协会”

185.“中国建筑监理协会”

186.“中国工程监理协会”

187.“中国建筑业企业协会”

188.“孙中山海外基金会”

189.“中国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促进会”

190.“中国民营企业联合会”

191.“中国学校教育学会”

192.“中国医疗整形美容协会”

193.“世界养生委员会”

194.“中华邓世蕾爱心协会”

195.“中国陨石收藏家协会”

196.“中国建设培训协会”

197.“中国长寿工程基金会”

198.“中国食品药品行业协会”

199.“中国营养协会”

200.“中国旗袍会”

201.“全国道德主题教育组织委员会”

202.“中国房地产市场管理协会”

这些组织,都是假的!

中国日报书画艺术编者摘要:“俗”义有多样性,一般有两种理解:一种是通俗、风俗、民俗,另一种是庸俗、恶俗、低俗。在谈论“雅俗共赏”时,“俗”指前者。本文讨论的“脱俗”之“俗”指后者,不可混淆。《芥子园画传》中言:“去俗无他法,多读书则书卷气上升,世俗气下降矣。”此语道出了脱俗的根本大法。不读书、不写字的“画师”,实为“工匠”。“入雅”的关键不在于所摹之迹,而在于画家自身主观修养、精神气质。学识修养之高下与作品脱俗程度始终成正比。

1“俗”与“雅”相对立,是中国传统美学中的一对审美范畴。在绘画审美中,“俗”被视为病。宋韩拙提出“唯俗病最大”,于是“俗”被归为否定属性,一直沿袭至今。

在漫长的艺术发展历程中,雅俗观不断流动嬗变,内涵丰富而复杂。如在儒、道、释思想影响下,引申的雅俗观各有不同:儒家入世,以德为雅;道家出世,以静为雅;释家追求涅槃,以空为雅。又如传统“院体画”与“文人画”,因审美旨趣不同,雅俗标准也不同。南朝谢赫对顾恺之评价不高,引起宋朝姚最和李嗣真的反对;宋初刘道醇对董源评价不高,而北宋晚期沈括对董源却十分欣赏;北宋李成、五代关仝广受推许,却被米芾斥为作品“俗气”等等。明清以降,尚雅贬俗渐渐向雅俗合流发展,雅俗共赏成为新的艺术鉴赏标准。

雅者,正也。“雅”指正统、符合规范,其含义较为单一、固定,往往表达高尚、温文尔雅的意趣,是令人神往的美的范畴。“俗”在《康熙字典》中释:“不雅曰俗。”然“俗”义有多样性,一般有两种理解:一种是通俗、风俗、民俗,另一种是庸俗、恶俗、低俗。在谈论“雅俗共赏”时,“俗”指前者。本文讨论的“脱俗”之“俗”指后者,不可混淆,否则审美观会出现混乱。

2石涛赠八大山人《春江垂钓图》

俞剑华先生在《再谈文人画》中列举了文人画喜欢的风格,有“文雅、古拙、秀逸、遒劲、流利、轻松、厚重、纯朴、精练、气韵、淋漓、清瘦、奇肆、神骏、韵味、生动、超脱、雄伟、清秀、大方、士气(书卷气)、高超”,认为“有一于此,便可名家;如能兼容并包,便成大家”;文人画讨厌的风格,有“狂怪、霸悍、粗野、庸俗、枯槁、艳丽、纤弱、刻板、陈腐、娇媚、甜熟、重浊、僵老、火气、小巧、剑拔弩张、装腔作势”,认为“有一于此,便难名家;兼蓄并收,则一败涂地”。实际上,文人画推崇的就是“雅”的具体表现形态,讨厌的则是“俗”的具体表现形态。

脱俗求雅实为求画格的提高。清沈宗骞曰:“夫求格之高,其道有四:一曰清心地以消俗虑,二曰善读书以明理境,三曰却早誉以几远到,四曰亲风雅以正体裁。”陈衡恪先生提出文人画四大要素:“第一人品,第二学问,第三才情,第四思想。”傅抱石先生以“人品”“学问”“天才”判断雅俗高下。俞剑华先生说得更为明白晓畅:“人品必高,学问必深,才情必富,思想必正,见闻必广,学习必勤,胸襟必宽,诗词必妙,书法必工,然后画出画来,才能合于文人画的标准,才能成为杰出的画家。”可见,个人内在修养被看作是鉴别创作主体和作品雅俗的重要依据之一,而不仅仅以技术高低为标准。故画之脱俗实乃人之脱俗。

3石涛作品

历代画论中不乏论脱俗者,明钦抑《画解》、清沈宗骞《芥舟学画编》、清石涛《画语录》等均有专章,且论述较为系统。雅俗话题深广,历来论者鲜见能穷其理者。画如何脱俗?笔者不揣浅陋,试谈几点学习心得。

其一,学习方式上,脱平庸匠气之俗。

庸者,平常、不高明也。“匠”字义为装在套子里的斧子。“匠气”指亦步亦趋,只在别人的成规里打转,没有己意,不能创新出奇。

浸染此俗有两类人。

第一类是因袭前人不能自拔,师古而泥古,学古而赝古,没有自己的主张。清“四王”作为当时文人画的主流正统,固然是当时文人主流的佼佼者;但总体画风不免流于雷同,因袭古人程式化过多,而显匠气。宋元文人画家不但是作为一个群体和画工有别,且内部自身每一个人都有独特的过人之处,这是“四王”无法企及的。譬如,米芾的“米家山水”刻意立异独创,后学者众,清恽格评曰:“脱尽畦径,果非时人所能梦见”;追求创新出奇的倪瓒,将“淡”发挥到极致,创出远离众人的脱俗之格。

4石涛作品

第二类是彻底不学古人之法,完全脱离古法束缚。沈宗骞称之为“格俗”:“既不喜临古人,又不能自出精意,平铺直叙,千篇一律。”脱匠气之俗,首先要知“俗弊”。钦抑从古法出发,揭露俗的种种弊端:一是不学古,只会学于俗;二是学古只知其形,不知其神,则学而无功;三是学古混杂,不专精,不加辨别,不能博采众长集大成,而成杂学;四是学古只为阿逢世好,哗众取宠,不下苦功,鄙弃基本功技法,则始终心手不应,劣弱颓靡。其次要有方法。沈宗骞从修养入手的脱俗主张说得好:“欲求雅者,先于平日平其争竞躁戾之气,息其机巧便利之风。揣摩古人之能恬淡冲和、潇洒流利者,实由摆脱一切纷争驰逐、希荣慕势,弃时世之共好,穷理趣之独腴。”

5石涛作品

其二,技巧形式上,脱用笔、用墨、用色之俗。

笔、墨、色之雅俗,关系到中国画能否表现出富有魅力的形式美。黄宾虹总结出雅的笔墨形态为重、大、高、厚、实、深、润、老、拙、清、秀、和、雄等,俗的笔墨形态为、板、刻、浊、薄、小、流、轻、浮、甜、滑、飘、柔、艳等。

笔、墨、色运用应注意脱除几种俗态。一为无书法用笔之俗。书画用笔同法,画画如写字,用笔须平、留、圆、重,如“锥画沙”“折钗股”“屋漏痕”,如高山坠石,忌涂、描、抹,忌无起伏收尾、无一波三折,忌墨中无笔、人被笔所用。

二为不显笔力之俗。笔力是笔迹之美的特征。“骨法用笔”,无论中侧锋,也无论表达阳刚或阴柔,笔力感都要强健、入木三分。

三为无神采之俗。用笔写意,意在笔先,取神为上。明唐志契在《绘事微言》中说:“写意亦不必写到,笔笔若写到便俗。落笔之间,若欲到不敢到便雅,神到笔不到乃佳。”四为死墨之俗。用墨求墨韵生动、活而不死,要有干湿、浓淡的变化,要墨中有笔、墨法华滋。五为色似之俗。设色“随类赋彩”,以色貌色,但并非是追求“色似”,而应是既重自然之色,又重心源之色。设色赋彩不以繁简衡量,而以气韵生动为极致。六为无对比之俗。艺术法则往往是相反相成的,只有一种因素,没有对比,则不构成美。如用笔的刚而能柔、巧拙互用,用墨的“干裂秋风,润含春雨”,点染的分明与不分明,设色的浅淡与深沉、浓艳与清雅……诸如此类,对比的双方和谐相处,艺术表现才能破除单一,丰富而生动。七为无内美之俗。中国绘画讲求内美,主张抒发性灵,反对形式主义,笔、墨、色都应在画家思想感情的支配之下。无内美不能成为高雅艺术。

6石涛作品

其三,志趣修养上,脱名利欲望之俗。

名利欲望历来被士人斥为世俗、市井气。文人最为鄙薄画家为声名利禄束缚,没有独立的人格和气节。如赵孟頫以宋朝贵胄身份出仕元朝而失节,备受后世诟病,认为他为逐市井之利而陷入世俗的庸碌之中。因此其书画之品格也被认为“谄媚”而俗。

“欲”是俗的根本。欲望扰人心智。古今中外美学家一致认为,真正的艺术美应该远离欲望。宋颜延之在《庭诰》中言:“欲者,性之烦浊,气之蒿蒸,故其为害,则熏心智、耗真情、伤人和、犯天性。”庄子认为,欲望使人心焦躁不安。尤其当欲望无法满足时,人的生命就会受到损害。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将欲望排除于艺术之外。他说:“人对艺术作品的关系,却不是这种欲望关系。它让艺术作品作为对象来自由独立存在,对它不起欲望,把它只作为心灵认识方面的对象。”法国美学家库申认为,美的情感和欲望相去甚远,甚至于相互排斥。美的特点并非刺激欲望或把它点燃起来,而是使它纯洁化、高尚化。同样,真正的艺术家善于拨动人的心弦,而不愿谄媚感官。

生活中,人们容易斤斤计较于物质方面的利害得失,往往会因此而身心疲惫。若思想上为尘俗束缚,作画时必受很大程度的局限,不可能进入畅快自如的精神状态,因此笔墨便不能挥洒自如。

7兰竹合作 石涛 王原祁

其四,作画用心上,脱无真情感之俗。

清恽格曰:“笔墨本无情,不可使运笔墨者无情。作画在摄情,不可使鉴画者不生情。”绘画创作是心与物相互作用的结果。创作主体审美观所领略的境界、品格、情趣,会导致构思及实现的不同。恽格用拟人法形容四季山水:“春山如笑,夏山如怒,秋山如妆,冬山如睡。四山之意,山不能言,人能言之。”山水的各种情态都是画家情感的反映。

朱光潜在《文艺心理学》中说:“最无限、最自由的莫如心灵,所以最高的美都是心灵的表现。模仿自然,决不能产生最高的美,……意象要恰能传达出情感,才是上乘。意象可剽窃而情感却不能假托。前人由真情感所发出的美意象,经过后人沿用,便变成俗滥浮靡,就是有意象而无情感的缘故。”中国画始终强调一个“心”字。来自心灵的情感抒发,使任何一幅作品都具有不可模仿的独创性。仅为再现对象的摹写,实为俗笔。唯流露真情实感的创作方能成就高雅之作。

89石涛作品(来源:月雅书画高清数字博物馆)

《芥子园画传》中言:“去俗无他法,多读书则书卷气上升,世俗气下降矣。”此语道出了脱俗的根本大法。不读书、不写字的“画师”,实为“工匠”。“入雅”的关键不在于所摹之迹,而在于画家自身主观修养、精神气质。学识修养之高下与作品脱俗程度始终成正比。

书法艺术在过去,基本上是以人的行为以及社会作为,来认处书家的书法比较多。如果此人是个英雄,书法艺术的威望从此也过多的会去加以赞赏。此人如果是个奸人,那他的书法一定也会招到贬低或者唾弃。

1所以书法艺术的好于坏,主要是以人的所为来认定的。

同样到了现在,这种恶习还在继续的延续,只不过是方法方式有所改变了。譬如:

1、此人如果是个艺术圈内的“门外汉”,但有权或有行政门路,就可以踏进这个圈子,可以以“书法大家”的身份招摇撞骗;

2、此人如果是个权威人士的徒子徒孙,写的再不好也可以进入书法艺术的圈子,并可封为楷模;

3、此人如果有了一点钱财,通过媒体的吹嘘,或者捐买一些书法权威人士的书法作品,同样可以挤进这个圈子,并由此而一举成名;

4、此人如果是资格比较老,倚老卖老啃老底儿,其实是滥竽充数,但混迹于业界多时,也同样可以占据艺术的高位,也会被人捧为“大家”。等等。

2“书法老人”,是不是一定书法就好。笔者曾经认识一位老人家,一辈子练书法,每天还不间断,但就是不得法,一辈子就是写不好。究其原因,原来他没有文化底蕴,没有艺术修养,通俗讲就是没有一点艺术细胞。

他不懂书法艺术其实是一门综合的艺术,他不知道写书法其实到最后是要表达一个书家的情趣,思想,个性,以及反映出自己的文化内涵,艺术的修养。所以他那样一辈子练习书法,就是不得法。只能称之为一个“书匠”,而且还是一个蹩脚的“书匠”。

曹植

墨出青松烟,笔出狡兔翰。

古人感鸟迹,文字有改判。

1梅晓臣《同蔡君谟江邻几观宋中道书画》

君谟善书能别书,宣献家藏天下无。

宣献既殁二子立,漆匣甲乙收盈厨。

锺王真迹尚可睹,欧褚遗墨非因模。

开元大历名流夥,一一手泽存有余。

行草楷正大小异,点画劲宛精神殊。

坐中邻几素近视,最辨纤悉时惊吁。

逡巡蔡侯得所得,索研铺纸才须臾。

一扫一幅太快健,檀溪跃过瘦的颅。

观书已毕复观画,数轴江吴种稻图。

稻苗秧秧水拍拍,群鹭矫翼人荷锄。

陂塍高下石笼密,竹树参倚荆篱疏。

大车立轮转流急,小犊欺愿稚小驱。

令人频有故乡念,春事况及蚕桑初。

虎头将军画列女,二十余子拖裙裾。

许穆夫人尤窈窕,因诵载驰诚起予。

余无书性无田区,美人虽见身老癯。

举头事事不称意,不如倒尽君酒壶。

2李白《草书歌行》

少年上人号怀素,草书天下称独步。

墨池飞出北溟鱼,笔锋杀尽中山兔。

八月九月天气凉,酒徒词客满高堂。

笺麻素绢排数厢,宣州石砚墨色光。

吾师醉后倚绳床,须臾扫尽数千张。

飘风骤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

起来向壁不停手,一行数字大如斗。

怳怳如闻神鬼惊,时时只见龙蛇走。

左盘右蹙如惊电,状同楚汉相攻战。

湖南七郡凡几家,家家屏障书题遍。

王逸少,张伯英,古来几许浪得名。

张颠老死不足数,我师此义不师古。

古来万事贵天生,何必要公孙大娘浑脱舞。

3李白《王右军》

右军本清真,潇洒在风尘。

山阴过羽客,爱此好鹅宾。

扫素写道经,笔精妙入神。

书罢笼鹅去,何曾别主人

4杜甫《饮中八仙歌》

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曲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

左相日兴费万钱, 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

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 皎如玉树临风前。

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

李白斗酒(一说“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

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辩惊四筵。

5白珽 《题王大令保母帖》

大令书法美少年,玉函金签随飞烟。

累累一百又五字,岂意近出黄閍砖。

字奇文古两超绝,保母从兹倾众帖。

谁将瓦合嘲玉碎,一片孤衷本相接。

快剑横斫铁山摧,戏龙猛蹴银河欹。

方庭无月天地黑,仰视别有星离离。

浪言贞石志千载,不及永和洼砚在。

白石已仙千里死,千百人中几人爱。

兰亭信美如捕风,贵耳残目人响从。

三日呕血饥捶胸,叶公画龙惧真龙。

6苏辙《石苍舒醉墨堂》

石君得书法,弄笔岁月久。

经营妙在心,舒卷功随手。

惟兹逸群气,扶驾须斗酒。

作堂名醉墨,挥洒动墙牖。

安得浊酒池,淋漓看濡首。

但取继张君,莫顾颠名丑。

7王 邕《怀素上人草书歌》

衡阳双峡插天峻,青壁巉巉万余仞。

此中灵秀众所知,草书独有怀素奇。

怀素身长五尺四,嚼汤诵咒吁可畏。

铜瓶锡杖倚闲庭,斑管秋毫多逸意。

或粉壁,或彩笺,蒲葵绢素何相鲜。

忽作风弛如电掣,更点飞花兼散雪。

寒猿饮水撼枯藤,壮士拔山伸劲铁。

君不见,张芝昔日称独贤;君不见,近日张旭为老颠。

二公绝艺人所惜,怀素传之得真迹。

峥嵘蹙出海上山,突兀状成湖畔石。

一纵又一横,一欹又一倾。临江不羡飞帆势,下笔长为骤雨声。

我牧此州喜相识,又见草书多慧力。

怀素怀素不可得,开卷临池转相忆。

8朱 逵《怀素上人草书歌》

几年出家通宿命,一朝却忆临池圣。

转腕摧锋增崛崎,秋毫茧纸常相随。

衡阳客舍来相访,连饮百杯神转王。

忽闻风里度飞泉,纸落纷纷如跕鸢。

形容脱略真如助,心思周游在何处。

笔下惟看激电流,字成只畏盘龙去。

怪状崩腾若转蓬,飞丝历乱如回风。

长松老死倚云壁,蹙浪相翻惊海鸿。

于今年少尚如此,历睹远代无伦比。

妙绝当动鬼神泣,崔蔡幽魂更心死。

9钱 起《送外甥怀素上人归乡侍奉》

释子吾家宝,神清慧有馀。

能翻梵王字,妙尽伯英书。

远鹤无前侣,孤云寄太虚。

狂来轻世界,醉里得真如。

飞锡离乡久,宁亲喜腊初。

故池残雪满,寒柳霁烟疏。

寿酒还尝药,晨餐不荐鱼。

遥知禅诵外,健笔赋闲居。

10窦 冀《怀素上人草书歌 》

狂僧挥翰狂且逸,独任天机摧格律。

龙虎惭因点画生,雷霆却避锋芒疾。

鱼笺绢素岂不贵,只嫌局促儿童戏。

粉壁长廊数十间,兴来小豁胸襟气。

长幼集,贤豪至,枕糟藉麹犹半醉。

忽然绝叫三五声,满壁纵横千万字。

吴兴张老尔莫颠,叶县公孙我何谓。

如熊如罴不足比,如虺如蛇不足拟。

涵物为动鬼神泣,狂风入林花乱起。

殊形怪状不易说,就中惊燥尤枯绝。

边风杀气同惨烈,崩槎卧木争摧折。

塞草遥飞大漠霜,胡天乱下阴山雪。

偏看能事转新奇,郡守王公同赋诗。

枯藤劲铁愧三舍,骤雨寒猿惊一时。

此生绝艺人莫测,假此常为护持力。

连城之璧不可量,五百年知草圣当。

有此临帖神器,书法加速前进!

现在,越来越多的考试开始采用“电子阅卷”了,尤其是中考、高考这样的大型考试。

1而电子阅卷,对孩子的书写规范和答题习惯也有了更多的要求,下面我们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认识自己在考试中存在的问题。

走近电子阅卷,看看试卷在阅卷人眼中呈现的样子~~~

一、扫描

1.如果不使用规定的2B铅笔,可能识别被误判为“空选”,造成失分。

2.蓝色钢笔书写后,扫描字迹较浅,若无法辨认,容易误判或不给分。

23.作图未使用规定铅笔,或下笔太轻,会造成扫描看不清楚,请慎重。

4.语言表述需简明扼要,勿超出答题区域。

43二、阅卷

1.主观题和客观题

一般客观题为选择题,由电脑自动阅卷完成;主观题为填空题、解答题,划分区域后,由人工网上阅卷完成。改卷中存在争议的部分,往往都是主观题部分。

2.正评和仲裁

本次零模考试,每道题由两位老师独立评分,即为正评。

评卷前会在系统内设定一个允许误差,比如1分,若两位老师评分不超过允许误差,则得分按均值计算;若评分超过允许误差,则试卷提交到第3位老师进行仲裁,作为最终结果。此次零模考试按不同题型分类,允许误差为0分或1分。

3.评卷误差的产生

评卷误差的产生,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解题过程的规范性,二是书写的规范性。

由于解题过程的不规范,其实是方法掌握得不够全面,各题迥异不具代表性,这里主要展示一些书写规范性的问题。

①危险的字迹,无法辨认,或容易引起歧义。

②解答题未化简到最终结果可能会扣多分;填空题以下三种情况未化简则全扣。

③千万别和阅卷老师开玩笑,情节严重者,本题即使有部分正确依然0分处理。

最后,希望同学们在平时的作业中注意书写规范,到考试的时候压力会减小很多。好习惯不是一天养成的,尽早学会规范书写,才能在决定命运的大考中脱颖而出!!

 

上几周,我市高三“二模”考试刚刚结束,老师们在网上阅卷中发现了很多不规范的答题情况。答题超出指定区域、字迹潦草、涂抹严重、选考题题号填涂与作答不符、答案不分层次……类似的丢分实在不应该,也得不偿失。

如何规范答题、什么样的卷面才是阅卷教师希望看到的呢?一份工整、清晰的答题卡,无疑会给阅卷教师眼前一亮的感觉。

阅卷教师希望看到的是能够减轻阅读量的卷面,具体包括以下6点:1.卷面清洁,这是最基本的要求;2.书写工整,字迹清晰;3.在规定的答题区域答题,否则做无用功;4.表述是要根据分值思考要点,尽量细分,用分号或①②③④等符号清楚表述;5.语言要简洁,答中要害;6.语言表述要规范,尽量用专业术语。

如果卷面做到了以上6点,在“可给分可不给分的情况,从宽给分”的高考评分原则下,将无形中增加了多得分的砝码。

以下是网上阅卷中发现的考生答题不规范的典型情况:

5 10 9 8 7 6

一.字迹潦草

问题一:字迹潦草、字迹过淡的情况不少。高考阅卷是在计算机中阅读扫描后的考生答题卡,没有平时纸质阅卷那么清晰易认,加上高考阅卷时间短、任务重,因此字迹不清楚的试卷是不受阅卷教师欢迎的。

【应对】书写差的学生应加强书法练习,不仅每个字要力争书写工整、大方,而且整个卷面要做到干净、清洁;答题卡答题范围设置是假定用三号字书写两倍正确答案字数的大小,考生无需担心字写大了书写空间不够;考试时统一要求学生使用配套的0.5mm考试专用水芯笔,避免笔迹过淡或过浓导致扫描不清晰。

二.题号填涂与作答不符

问题二:试卷中有选考题,要求考生除了答出所选题目的答案外,还要在答题卡中将相应的选择题号涂黑,而部分考生出现答题内容与所涂题号不一致的情况,这样做,该题0分。

例如下卷,考生涂的是39题题号,答的却是40题的内容,只能得零分。

【应对】答选考题时,一定要头脑清醒,选定要答的题目一定要涂对题号,否则白费了工夫,还不得分。

三.超出规定区域答题

问题三:部分学生还没想好便匆忙答题,以至于格式没安排好,超出了该题预留的答题位置。在网上阅卷中,超出规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应对】答大题时,想好了再动笔,先答什么,后答什么,要有条理,不能写了半天还没入主题,重要的东西没地方写了,再东找点地方,西找点地方写,结果不得分。

四.答案分块

问题四:有的学生答案布局不合理,内容分成了几块。“分块”现象容易导致阅卷教师漏阅得分点,造成赋分过少的现象。

【应对】高考试题中的非选择题一般是2分一个要点。因此,书写答案前先确定需要书写的要点个数,规划好答案的整体布局,在书写前对答案打好草稿,然后从左上角往右下角书写,这样就不会出现图示的“分块”现象;备考过程中加强对高考非选择题答案的揣摩,分析答案要点有几个,答案依据在哪,为什么只答这几个要点等。做到答题时条理分明,避免书写之后又补充答案的现象。

五.答案不分层次

问题五:不少考生答一道大题时,没有层次,一口气写了一大段,让阅卷老师很难查找知识点。

【应对】对于一道需要答出很多采分点的大题,考生作答时要尽可能做到有层次,这样能让阅卷老师感觉到该考生思路是清晰的,便于得高分。

六.作图不规范

问题六:部分学生在答题卡上作图不清晰,要不过淡,要不就东一条线、西一条线,擦又没擦干净,显得很脏,这让阅卷老师很难辨识清楚。

以下是物理卷第34题,考生画光路图不用尺作图、光路虚实不分、不加箭头、不会作法线。

【应对】作图题要本着清晰、干净的原则,该用尺子的地方一定要用尺子,线条要重些,但又不能让其看起来显得脏。

七.出现删除符号

问题七:部分考生匆忙答题,答错了一段,便用删除符号大面积删掉。

【应对】往年高考中允许使用白纸“打补丁”,而现在高考则取消了“打补丁”。因此,很多学生感觉答题出现错误时,往往使用删除符号划掉部分字词,这是一个极其错误的思维定势。

高考阅卷有一个“采点得分”原则,即只看对的答案。只要不是同一句话中前后矛盾,那么即使是错误的答案也不会影响考生应得分数。因此,在不允许“打补丁”的前提下,已经书写的答案就不要使用删除符号。解决方案:1.如果答案中已经用数字标注①、②、③等,则无需进行修改。2.如果没有使用数字标注的习惯,则在认为要删除的答案前后标上句号,使其与别的答案存在并列关系。

1静美千年,楷书有了属于自己的歌。

《楷书咏》

学楷通脉,乃知其初。

楷萌于汉,兴于魏晋,盛于大唐。

钟繇创楷,二王领军,

太宗弘文,书法取士,欧虞颜柳,

唐楷圣杰,一代新风,万世师表。

后世书家,几欲越唐,呈领风骚。

2学楷通静,乃知其功。

楷乃静为,致虚守静,澹泊清心,

红尘滚滚,世事纷纷,作楷入静,物我皆尽。

静乃归根,知常如明。

神似挟飞仙以遨游,志若抱明月而长终。

3学楷通法,乃知其势。

人之习楷,其难称最。

楷亦真正,其书如立,法为其规,势为其形。

大凡笔法,点画八体,备于“永”字。

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

傍通点画,穷变态于毫端;

依法顺势,合情调于纸面。

雄哉,楷书!

巧哉,楷书!

何绍基(1799年—1873年),湖南道州人,字子贞,号东洲,别号东洲居士,晚号猿叟。他是清代诗人、学者、书法家。何绍基代表作品有《惜道味斋经说》、《东洲草堂诗·文钞》、《说文段注驳正》等。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董其昌(1555-1636)是明后期最负盛名的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和书画鉴赏家,华亭派的主要代表。他在中国美术史上的地位可谓空前绝后。

董其昌的书法,自谓于率意中得之。其书法创作讲求追摹古人,但并不泥古不化,在笔墨的运用上追求先熟后生的效果,拙中带秀,体现出文人创作中平淡天真的个性。加之他当时显赫的政治地位,一致其书法风格成为晚明至清代中前期艺坛的主流。

董其昌《行草早朝》卷图片,字大如拳,作者是在不足盈尺的窄绢上挥洒作行草大字,笔力纵横雄恣,不禁叹为观止。通览全篇,气势连贯,潇洒自如,并不追求细枝末节,正是董其昌崇尚率意的完美体现。董氏大字行草真迹并不多见,像本卷这种流溢着其率意风格的作品更是难得一窥。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释文:早朝诗。

渭水自萦秦塞曲,黄山旧绕汉宫斜。銮輿迥出千门柳,阁道回看上苑花。云里帝城双凤阙,雨中春树万人家。为乘阳气行时令,不是宸游玩物华。银烛朝天紫陌长,禁城春色晓苍苍。千条弱柳垂春琐,百啭流莺绕建章。剑佩声随玉墀步,衣冠自惹御炉香。共沐恩波凤池上,朝朝染翰侍君王。

笔法传自古人,练习在于自己,好学深思.心领神会。为能掉臂游行,得其三昧者,固非多见名画与平时练习不为功。从来文墨之士,博览宏多,偶一动笔,便尔不俗。虽其理法多疏,位置非稳.收藏顾不之重,而识者谓其得古人笔法,尚有可观。

1惟名一画大家,天资既高,学力尤厚.品识胸次,迥异凡庸,萃集众长.始能法备气至,尽善尽美,以合制作楷模。盖事不师古,则趋向易歧;业不专精,则浮游失据。画者意在笔先,神传象外,欲师古人,必自讨论笔法始矣。世有勤习绘画之士,孜孜朝夕,无或荒废,岁积日累,技非不娴,以言学古,终不得其要领之所在,何则?专求工于迹象之形似,不研究其用笔之精神。

格局大致,亦可宛肖,而试叩以名迹之真赝,画家之优劣,果何由区辨之,彼乃茫然不知也。苟徒观于格局之繁简,色彩之工拙,斤斤自喜,犹多皮相之沦,而不知画法之妙,纯视笔法,笔法之繁简工拙.常在格局色彩之外。宋人千笔万笔,无笔不简,元人寥寥数笔,无笔不繁。工者易至.拙者难知。后人昧此,祟尚吋趋,沿习相承,不加省察,专工修洁,则曲事描摹,务尚粗豪.即夸为才气,趋而愈下,徒令观者生厌。是故旦画之方,首重用笔。笔贵中锋,全自毫尖写出,始得正传。

用笔之道,其要有五:

一曰平 如锥画沙;

二曰留 如屋漏痕;

三曰圆 如折钗股;

四曰重 如高山坠石

五曰变 如四时迭运。

笔忌板实,何以言平?夫天下之至平者莫如水。今观万顷湖光,空明如镜,平孰甚焉。迨其因风激荡,与石相触,大波为澜,小波为沦,曲折奔腾,乃不平矣。然水之不平者,不过随风之势使然,而水平之性自若也。故隶书之体,虽贵平方正直,论笔法者,要以一波三折为备。知波折之不平为平,可以悟用笔之言平也。

2笔贵流走,何以言留? 留非沾滞窒塞之谓也。“将军欲以巧伏人.盘马弯弓惜不发。”此善言留矣。不留则邻于浮滑,失于轻易。市井之子,不观古迹,钩摹皴擦,全事顺拖,以轻描淡写,谓之雅洁,以躁率狂怪,目为神奇,究之笔势飄忽无定,就观极其忙乱.工细既不足珍,粗放更觉可厌。赝本流传与伪丁求售之作,悉蹈此弊。今日本人执笔,以左手托其右腕,笔欲左抵之使右,笔欲右挽之间左,颇存古人顺中取逆之意。欧美人言算法有积点成线之说,皆可发明留字诀也。

3何谓之圆? 行云流水,宛转白如,用笔之法,宜取乎此。然石有棱角,树多槎桠,模糊以为囫囵,涂泽而求融洽,何得谓之有笔?故善有笔者,如论篆书,似非圓.似方非方,形状虽有零畸倾斜之不同.而笔意无不转折停匀之各妙。此妄生圭角与破碎凄迷者,皆不知用圆之害也。

何谓之重,物之重者莫如金与铁若也。如金之重,而有其柔,其重可贵。如铁之重.而有其秀,其重足珍。柔则无枯硬薄脆之嫌,秀则无倔强顽钝之态。唐人之铁线皴、命锴书,皆善于言用笔者。至乃以重出之,其不同于轻佻率易之姿,而又得有坚韧刚强之质,自与拙笨混浊者大相悬殊,否则系马之桩,枯燥无味,黄菜之叶,生气有亏其一视顽石槁木,将何以异?徒重曷足贵乎?

4曰平,曰留,曰圓,曰重,用笔之法,疑若可以赅全矣,而必终之以变者何哉? 唐李阳冰有言曰:一点不变谓之布棋,画不变谓之布算。六法须于八法通。变又乌可已乎!石有阴阳向背,乃分三面,树有交互参差,乃别叫支;山之脉络,有起伏显晦之各殊,水之旋流,有缓急动静之迥别。其要皆于用笔见之,而况平中遇侧,其平不板,留以为行,其留不滞;圆而生其圆不滑,重而有则,其重尤贵。变,固不特用笔宜然.而用笔先不可不变也。不变,即泥于平、于留、于圓、于重,而无足尚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