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为大家介绍分析了米芾《蜀素帖》中结体的特点及两点规律。这期,会为广大学书爱好者继续分析《蜀素帖》的结体规律的表现。

米芾在《海岳名言》中说:“少壮未能成家,人谓吾书为集古字,盖取诸长处总而成之。至老,始自成家,人见之不知以何为祖也。”37岁时的米芾,已不是对诸家作简单的生搬硬套,而是在进行有机的结合,所以《蜀素帖》的信息量是很丰富的,不但有二王、颜鲁公、褚河南等诸家痕迹,而且又呈现出米芾自家的多种色彩。

08《蜀素帖》全卷(带提拔) 米芾2

3.参差、险夷处理

该帖中有众多的字结构参差,“劲”“物”“蟾”“夷”四字普遍左边的重心高出很多,“地”“仕”“遗”“对”四字却正好相反;又有部分上下结构的字,“灵”“亭”“光”“学”四字,上下错位,往往下部右移,或上部右倾。这些奇诡的结体,变幻灵动,似乎随意布势、不衫不履,实则富于情趣,嵌布在一般字列中,使节奏更加丰富。

还有的结字,各偏旁部首的俯仰斜正并不一致,并以欹侧为主,奇险率意,表现了动态的美感。这些偏旁部首又并非各自为阵,而往往是巧妙地组合在一起,欹正相生,有机统一。如“霄”“暑”“资”“毕”四字,字态很像杂技演员在走钢丝,悠悠晃荡,但又终归均衡;“载”“取”“射”三字,都像在伸懒腰,字势上张,但同时底下的长笔画、重笔画或下垂画稳住了“字脚”。而“群”字左右各趋所向,似乎要分离,但因为左右轴线在下方彼此撑住了,如同两小儿勾手抵脚后仰,显得既开张又紧密。

当然,《蜀素帖》里的字并非都如上述那样终能稳住重心。即便稳住了,绝大多数仍微微左倾,少数则微微右斜。如“之”“年”“前”“郎”四字,更明显是倾向一边。书法毕竟主要是作为整体来着眼的,这类字正是该帖行气跌宕多姿的重要因素。

4.增减笔画

增减笔画是行书中常用的手段,它有助于书家能动地调节字态与疏密、轻重,如“底”字所加的点。但在米氏《蜀素帖》中,增减笔画主要体现为钩、挑的增附或减约。“鹰嘴钩(挑)”就是属于笔画的增附,是米芾行书的一个独特标记,例如“政”字的挑。而有时为了避免雷同,或需要空透一些,钩起的部分又可以被简略掉,如“才”字。口字旁写作两点、两口字写作三点在该帖中也司空见惯。还有很多以点或短横、短竖取代若干笔画的情况,如“为”“兴”“乐”三字。有时,一些短小笔画很自然地在萦带中被省略,“虹”字的点、“附”字的撇、“易”字的短横等等。增减笔画并不是很随便的,它是出于美化的需要,并且要以不至于让人无法认读或错读为前提。

5.同字异态

在米芾的行书中,即便一字中反复出现的笔画也都形态不同,就更不要说同一件作品中反复出现的字了。《蜀素帖》的结字虽然有规律,但并没有走向程式化,同样的字在此、在彼的面目一定是不雷同、甚至是迥异的。为了领会书家的意图,我们可以试着将某两个“同字异态”的字互换位置,看看有何不妥。此外,在该帖里还有一些部首成对出现的字,也同样出现到了变化。

初学书法者以正确的方法临摹某一碑帖,相当一段时间后能写得与范帖基本相似的大有人在。此时可以试着学以致用,创作一些作品。

由临摹走向创作最好能有一个过渡。“集古字”便是米芾从临摹晋人走向自我风格的过渡阶段。我们不妨也以此作为桥梁,可以找些诗词联句,尽量追从《蜀素帖》的体格来营构。首先选较多字都为《蜀素帖》原本中出现过的,这就可以保证在书写时能得心应手,并逐渐培养、增强自己“拟创”该体生字的能力。一旦“拟创”生字的能力达到一定程度,对常见书法幅式与章法处理也都能熟练运用,随便书录任何一段文字都能基本符合昕临范帖的风貌,由此,真正的创作便开始了。(墨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