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素帖》是米芾中年时期的代表作品。此时他的书法技巧已经炉火纯青,因而天性的狂放不羁必然体现在他的书法中。本期,小编就米芾《蜀素帖》中结体结构特点进行分析,希望在行书学习上能对您有所帮助。

《蜀素帖》,绢本,29.6×284厘米,现藏于台湾故宫博物院。是米芾在北宋元祐三年(1088年)的九月二十三日,时年三十八岁时书写在丝织品上的。因绢吸水性差,故多渴笔,又因在绢上书写,所以极为认真。对于初学者来说,掌握字形结构是临帖的第一要义。

08《蜀素帖》全卷(带提拔) 米芾2

掌握字形结构是初学者的主要目标

点画与点画的结合是书法学习的两大课题。二者何为重点,我们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线条的品味是作品艺术品味的关键,线条是书法的生命。点画美不仅要求点画的形状(俗称笔锋)美,还要求点画的“质”“韵”“力”均达到一定品味。广大初学者对线质的理解往往缺乏,而有限的精力与使用的需求又不容许在这方面专事攻克,所以初学者起初不必苛求线质,而应重在考察笔锋与字形。

《蜀素帖》的结字规律

1、收放对比

初学者往往易于均匀地安排笔画,不敢或不知道如何使笔画组合有疏有密,所以字形不生动,流于平庸。清代刘熙载在《艺概·书概》中说:“结字疏密须彼此互相乘除,故疏处不嫌疏,密处不嫌密。”《蜀素帖》中的收放对比,可谓极尽其能事,最臻佳妙,艺术感染力非常强。总体而言,该贴结字中宫紧束、外围放逸展拓。具体考察,其收放又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上收下放、下收上放、中收上下放、上下收中间放、左收右放、右收左放、中收左右放、中放左右收,另有两种特殊的收放方式:长笔放,即将原本并无紧密处的字中某一笔画写得较通常时长,相应的其他部位就有了收的意味;多维收放,如“青”字,从横向来看是上放下收,但从上面的竖画出头很短来看,上面又是收的。

2、轻重对比

用笔的轻重(体现为笔画的粗细)对比并非每一件作品所必需,有些作品也可以不强调用笔的轻重,但在《蜀素帖》里,米芾的很多结字中不同程度地运用了这一艺术技法。如“岁、子、溪、多、云、清”六子的轻重对比,就较一般行书来的明显。从这些例字可以看出,用笔何处轻、何处重并没有一个固定模式——有的上部重,有的下部重,有的左部重,有的右部重;有的笔画多数粗重,只在一二笔处轻细些,如“岁、子、多、云”四字;有的却正好相反,只有少数重笔,如“溪、清”二字。当然也不乏轻、重笔画数相伯仲的。

该贴中不少字用笔的轻重对比是强烈的,可以谓之大粗大细。如“舒、须、缘、渔、俳、具”六字,其轻细处实在是只有粗重笔画的十分之一。如此大轻大重已属不易把握,但米芾更可贵的是能使这些笔画和谐地共处一字之中。究其原因,首先在于线质、力感的统一,粗而不肿、细而不软,都健拔遒劲;其次是笔画搭配时,细笔画往往都注意了紧凑,俗话说“团结就是力量”,系统大于各部分之和,四五个细笔画紧凑在一起的分量可以等于七八画,所以这就相对地调节了粗细的失衡。对立与统一,是一切艺术最根本的规律。

在粗细笔画中,还有一类“结块”的。如“本、醉、娑、震、涣、濯”六字,都有一处数个笔画纠结交融,形成一个“块”。显然这并不是失误,而是米芾在结字中营构重笔的另一手法。明末王铎最喜欢用的涨墨法,或许是受到了米芾的启发。

小编会在下期继续为读者朋友们讲解米芾《蜀素帖》结体规律中第三点:参差、险夷处理;第四点:增减笔画;第五点:同字异态。希望学书者从临帖、背帖,逐步走向创作。(墨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