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07年,一名英籍葡萄牙人斯坦因在甘肃敦煌发掘出789枚汉简,轰动了世界,并由此拉开了敦煌汉简大规模出土的序幕,时至今日,已出土11批,总数超过25000枚。在这一批汉简里,几乎让我们看到了汉代书法之全国水平。

敦煌汉简,不仅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而且因其极高的艺术价值在书法界引起强烈震动。就其书法而言,承上启下,开启了后世的楷、行、草书。被后世奉为草圣的东汉书法家张芝,就是在改良汉简书法的基础上脱颖而出、自成一家,晋代书圣王羲之的作品就具有汉简遗风,近现代的沈曾植、于右任等书法大家,也曾从汉简书法中汲取营养。

2可就是这样令后世书法家无比敬仰,叹为观止的艺术珍品,却并不是由专职或著名的书法家撰写。其实,只是戍边将士对戍边活动及生活情况的档案记录:有中央、地方发布的号令,调动军队的警备通知,燃举烽火信号的规定,追捕逃亡的通缉令,官吏任免的文书,上下级及同级间互通的公文;有官吏、戍卒及马匹的花名册,各种兵器与生活器具的登记簿,购物账单,借贷契约;有出入关的记录,传递信件的记录及书信;还有人医方、马医方、历谱、阴阳占术、相马刀剑术、九九算书等。

3我不能不感叹,汉代是个全民习书法的时代。为什么在那时普通人写的字都能成为被后世敬仰的书法艺术呢?这和当时朝廷的制度有关。据《汉书·艺文志》载,“汉兴,萧何草律,亦着其法,曰:‘太史试学童,能讽书九千字以上,乃得为史。又以六体试之,课最者以为尚书御史、史书令史。吏民上书,字或不正,辄举劾。’”这也难怪,老百姓字写不好都要被治罪,就更不要说对大小官吏和戍边将士写字的要求有多高了。

4当时朝廷为什么要出台这样奇怪而苛刻的律令?《汉书·艺文志》又说,“古制,书必同文,不知则阙,问诸故老。至于衰世,是非无正,人用其私。”意思是古代法制规定,书写必须使用共同的文字,若不知怎么写就要空着,去请教那些老学者。到了衰乱时代,文字混乱错误,每个人都根据自己的喜好乱写,是非就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了。汉朝之前,秦始皇虽已统一文字,但短暂的统一不可能使其稳固下来,汉初显然还处在一个衰乱时期,运用法律制度的形式来强制人们规范写字,就不能不说一种政治远见了。即便普通百姓上书的机会有限,而官吏、将士对文字的掌握和规范,却影响着国家政令的能否统一和通行。

5萧何的这道“要做官,先练字”的律令,相比历史上那些轰轰烈烈的重大改革,也许只是小菜一碟,但对汉字规范的推动及后世影响却不容忽视,过去的读书人,哪一个不是写得一手好字呢?直到上世纪末,人们仍然认为字是一个人的门面。只是随着计算机与打印技术的普及,写字不再被人所看重。

今天,不要说官员们不再需要写字,就是我们老百姓间的书面往来,也由机器代劳了。至于官员、公务员、医生等社会要员大多字迹潦草、难辨。与此同时,我们还在一边高喊弘扬传统文化。6

1、想学没时间学!

想学没时间?那时间都去哪儿了?周末还要学这个学那个!那唯独没有时间学写字?这怎么能是想学呢?如果真想学,你会放掉其他选择写字,你会挤出时间学写字!不是吗?所以说没时间的,只是不想学的一个借口而已!高三的学生还每周来一次呢,何况小学、初中呢?

12、天生写不好,学也没有用!

天生写不好?这是谁下的死定义?谁天生就会走路、天生就会说话?不学怎么证明可以学会呢?那些说天生写不好的,只是为自己没努力学好找块遮羞布而已,没有天生就会写字的,也没有天生写不好的!这样只能给孩子写不好早早找个借口,万万要不得!

23、学过一次,没进步停了!

学过一次就想学好,把写字把书法当成什么了,那不是学穿袜子,一学就会,不要说学一次,就是学一年,你能写好字,那也是天赋极高的孩子了,写字是慢活儿,急不得,需要时间,如果一学就会那就不叫艺术了,那人人都成书法家了!

34、看人家写的挺好,他不是那块料!

不能拿自己孩子的短板比人家孩子的长板,家长更多要从孩子身上找优点,善于发现孩子一点一滴的进步,用肯定的语言去鼓励孩子,而不是一棍子打死,再说,进步的方式也各不相同,有的是跳跃式的,有的是缓坡式的,只要有进步都需要肯定和鼓励。

45、可能现在还小,等等再说吧!

学习写字不能等,否则等来的只是“后悔莫及”。小有小的优势,越小越有利于良好书写习惯的养成,越小越能打下深厚的童子功,反之,越大书写陋习越多,越不容易纠正,就好比是“旧城改造”,先得需要拆,而后才能盖!

56、先学学试试吧,看看行不行!

很多家长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来的,其实这无形中给了孩子偌大的余地,什么余地?学不好的余地。其实学习是不能试的,告诉孩子你来了就是要在这里踏踏实实的学,而且要学好!没有任何余地!你上学还能试试吗?你人生还能试试吗?

67、字就是练出来的,不用找人教!

很多人认为字人人都会写,想写好就是多练练就行了!这是错误的理解,没有孙海平,可能我们不知道刘翔是谁。找老师教只是为了帮你找到学习的方法、找到你的错误所在,让你少走弯路。正所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78、我孩子写的很好,还用学吗?

孩子写得好,是家长的福气,但有时候也是障目之叶。你所谓的好很可能就是写得正规而已,不一定合乎书法美学的要求哦!如果家长满足于这个标准,那很可能耽误了孩子的写字学习,甚至埋没掉了一个书法家。

89、离得有点远,就近找个看看!

学习地点的选择,我感觉更应该注重教师的选择,而不是只考虑到地理位置,能找到好的老师舍近求远也值得,距离不是问题,教师的差距才是大问题。

910、学的时候还行,一写作业又回去了!

相信这是每一个书法教师都头痛的问题,其实这是个再正常不过的现象,学习初期还达不到学以致用的程度,正如学武术,开始练的蹲马步、站桩是基本功,打起仗来可能用不上,不是很正常吗?当练到一定程度,达到一定境界,一出手一投足都是真功夫。

书法艺术的意境是书法作品的灵魂,形式美构成对于书法意境的产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意境蕴含于形式美之中,形式美是意境产生的基础。

中国艺术与外国艺术相比,外国艺术重在写实,而中国艺术注重 “意”的表达,有意境。意境是中国美学思想的一个重要范畴。意境是通过有限的文字或形象,传达给读者的一种美的艺术感受,它是客观(生活、景物)与主观(思想、感情)相融铸的产物。“意境是情与景、意与境的统一”。

1中国书法的意境美有哪些表现呢?

1壮美

(一) 宏大磅礴

典型者莫过于唐代颜真卿的楷书了。颜真卿为人忠介耿直,刚正不阿。在朝为官敢于同权贵、歼党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终以身殉国。一身正气,为后人敬仰。其楷书除早年的《多宝塔》尚具唐楷书风拘于点画、结构外,《勤礼碑》、《麻姑仙坛记》、《大唐中兴颂》、《东方画赞》等都是雄强之作,给人以宏大磅礴、咄咄逼人之感。如《勤礼碑》,用笔圆润,横细竖粗对比强烈,筋力丰满,刚劲郁勃。笔势从传统的“相背”变为“相向”,造成体式开张、宽舒、博大的效果。《麻姑仙坛记》虽横竖变化不大,但时出蚕头雁尾,骨力挺拔、刚快雄伟,多有隶篆笔意。其结构则“展促方正、大小合一、多期满格”,重心也明显低移,表现了颜体楷书的典型特征。

2(二) 森严峻拔

森严是指笔画线条和结体法度的谨严,峻拨是一种挺拔、昂扬的精神面貌。唐代欧阳询的作品就具有这种意境。他的《九成宫醴泉铭》被推为以“法”著名的唐楷之冠。此碑运笔刚劲而凝重,峻利而含蓄,撇捺坚挺,竖弯钩则全用隶法,向右上挑出,气势开展。体貌似平稳,但平稳中却不失险峻。他的《仲尼梦奠帖》属行书,郭天锡在跋记中说:“此本劲险刻厉,森然若武库之戈戟,向背转折深得二王风气。”此帖笔力险劲,锋芒露而精神耀,结体紧而形体长,安稳而险绝,平正而欹极。

(三) 慷慨潇洒

苏东坡的《黄州寒食诗》就是这种意境的典型代表。苏东坡受儒、佛、道三家思想的影响,人生中既有积极入世的一面,也有面对人生波折乐观、潇洒慷慨的一面。这一性格也必然地反映在他的书法作品中。《黄州寒食诗》写于他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期间,苍劲遒健,沉着痛快,称天下第三行书。此帖倾注了作者强烈的感情色彩,自首自尾,随着书家感情的起伏波动,书作的气势也越写越盛,字亦前小后大,由平稳趋于跌宕。当写到“哭途穷,死灰吹不起”最后八个字时,可以说书家完全打开了感情的闸门,到了无法控制,一任自然的程度。故写出又大又重的字来,形成了内敛外张的气势,把面对人生的痛苦和慷慨一泄于笔端,给人以强烈的震撼。

(四) 高古浑穆

远到殷商、先秦时期的许多碑刻铭文,就具有这种意境。如《石鼓文》,画如屈铁,结体疏朗、朴厚雄浑。由于它是大篆至小篆的过渡书体,所以兼有二者之美,同时又避免了李斯小篆那种过于机械的工艺色彩,加之上千年的自然风蚀,更增添了一种残破高古的美感。清康有为《书镜》中说:“金钿落地,芝草团云不烦整截,自有奇采。”潘迪《石鼓音训》则说:“字画高古,非秦汉以下所及,而习篆籀者,不可不宗也。”近代书法大师吴昌硕正是从石鼓文得书法的高古浑穆的金石之气。

32优美

(一) 飘逸自然

王羲之的行书是最典型的代表。世人评价王羲之的字“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梁武帝赞曰:“王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故历代宝之。”唐太宗赞曰:“观其点画之工,裁成之妙,烟雨露结,状若断而还连,凤翥龙蟠,若势斜而反直,玩之不觉为倦。”其行书以《兰亭序》为最,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此帖运笔跌宕起伏,有藏有露,中侧互用,变化莫测。结体欹正多变,章法有疏有密,一气呵成。通篇字形宽窄相间,错落有致,一如敦煌壁画上的一幅幅优美多姿的舞姿,给人一种微妙的、流动的美感,其秀丽清逸,风流自然,真恰似行云流水一般。

4(二) 妍媚秀丽

以赵孟 、董其昌的书法为代表。赵孟 的《兰亭十三跋》、《胆巴碑》、《三门记》等皆取法二王和李邕,但趋于妍媚,用笔较为含蓄,骨肉匀净,结体雅洁而谨严。因其由宋入元而为官,故后人对其人其书都用一个“媚”字来概括。董其昌书法则是以“秀”而著称。他曾把自己和赵孟 比较并自作结论云:“吾书因生得秀色,而赵书因熟而媚。”一个“秀”字道出了其书法的意境特征。其《烟江叠嶂图卷跋》章法上以疏为则,字与字、行与行均分的很开,用墨上浓、淡、枯、湿极尽其妙,尤其擅用淡墨,加上流畅的行笔,空灵的题款,的确将人带入一个超越尘世的秀丽境界中去。此外,魏碑中的各种墓誌都具有秀丽的意境。

(三) 天真烂漫

这是一种以“真”取胜的美。这种美表现出一种天真烂漫,不事规矩的审美情趣和返朴归真的特征。《高勾丽好大王碑》、西汉的简牍书法(如《居延汉简》、《马王堆帛书》等)可为代表。这些作品中的书法,笔画结构似无法度,夸张与收缩皆非常之随意。初看似不懂书艺的儿童胡涂乱画,仔细品味却余味无穷,“不期工而自工”。他打破了世俗规范的束缚,显得不十分经意,却又天机自动,真率简朴,从而表现出一种“大智若愚”、“归朴返真”的审美意境。明代董其昌的书法在秀丽中也有这种天真烂漫的意境,何三畏于《书林藻鉴》中评论曰:“玄宰精旨八法,不择纸笔辄书,书辄如意,大都以有意成风,以无意取态,天真烂漫,而结构森然,往往有书不尽笔,笔不尽意者,龙蛇云物,飞动腕指间,此书家最上乘也。”

5(四) 空灵静气

这是一种因受佛教文化影响而呈观出萧散静穆,沉着周到,雍容自若,意态端庄的美。典型者如《泰山石峪金刚经》,用笔圆润,结体扁平,为隶书。但比之其他汉碑隶书,则显出其雍容、空灵与静气。笔画粗,变化不大,造型平稳,疏朗而不失谨严。一个个肥大的字如佛祖之安详打坐,肚中容天下万事,宽广而博大。此外,八大山人、近代的弘一法师、于右任等人的书法,也具有空灵静气的意境。

1北宋传奇状元宰相吕蒙正有一则流传了1000多年的《寒窑赋》。 如今读来,朗朗上口,其状物之精、明理之深,堪称一代奇文。发来大家共赏。

全文如下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蜈蚣百足,行不及蛇;雄鸡两翼,飞不过鸦。马有千里之程,无骑不能自往;人有冲天之志,非运不能自通。

盖闻:人生在世,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文章盖世,孔子厄于陈邦;武略超群,太公钓于渭水。颜渊命短,殊非凶恶之徒;盗跖年长,岂是善良之辈。尧帝明圣,却生不肖之儿;瞽叟愚顽,反生大孝之子。张良原是布衣,萧何称谓县吏。晏子身无五尺,封作齐国宰相;孔明卧居草庐,能作蜀汉军师。楚霸虽雄,败于乌江自刎;汉王虽弱,竟有万里江山。李广有射虎之威,到老无封;冯唐有乘龙之才,一生不遇。韩信未遇之时,无一日三餐,及至遇行,腰悬三尺玉印,一旦时衰,死于阴人之手。

有先贫而后富,有老壮而少衰。满腹文章,白发竟然不中;才疏学浅,少年及第登科。深院宫娥,运退反为妓妾;风流妓女,时来配作夫人。 青春美女,却招愚蠢之夫;俊秀郎君,反配粗丑之妇。蛟龙未遇,潜水于鱼鳖之间;君子失时,拱手于小人之下。衣服虽破,常存仪礼之容;面带忧愁,每抱怀安之量。时遭不遇,只宜安贫守份;心若不欺,必然扬眉吐气。初贫君子,天然骨骼生成;乍富小人,不脱贫寒肌体。

天不得时,日月无光;地不得时,草木不生;水不得时,风浪不平;人不得时,利运不通。注福注禄,命里已安排定,富贵谁不欲?人若不依根基八字,岂能为卿为相?

吾昔寓居洛阳,朝求僧餐,暮宿破窖,思衣不可遮其体,思食不可济其饥,上人憎,下人厌,人道我贱,非我不弃也。今居朝堂,官至极品,位置三公,身虽鞠躬于一人之下,而列职于千万人之上,有挞百僚之杖,有斩鄙吝之剑,思衣而有罗锦千箱,思食而有珍馐百味,出则壮士执鞭,入则佳人捧觞,上人宠,下人拥。人道我贵,非我之能也,此乃时也、运也、命也。

嗟呼!人生在世,富贵不可尽用,贫贱不可自欺,听由天地循环,周而复始焉。

书法对联作为特殊样式的古文体,千百年来被广泛书写,运用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成为书法艺术的重要载体之一。书写对联之于笔法、墨法的要求与书写诗文等一致,章法上却有着自身的特定要求,其幅式、章法受着文体特性和实用功能的双重制约。

1中国书法包括篆(甲骨文,大、小篆)、隶(汉碑及秦汉简帛书)、楷、行、草(章草、今草)五种书体,它们都可用来书写对联,进行再创作。鉴于对联书法的实用性和观赏性往往融为一体,为便于观者识读联文,其中楷、隶、行三种字体被书者普遍采用。由于不同书体具有各自的美学特征,本文探讨对联书法的章法,便要了解各种书体的体势特征。

1、楷书对联

主要指唐楷和魏碑(另有晋人小楷、写经体等),属于规范、整齐、静态的书体。书写对联时,字占一格,一般竖成行,横成列,也可竖成行,横不成列,但字形大小基本一致。若取纵势,则可加大行距,缩短字距,令行气紧凑。也可放宽行距、字距,以求通篇布局疏朗匀停。

22、隶书对联

成熟定型的汉碑隶书也属整齐、静态的书体,字形多呈扁方,书写对联字占一格,不论正方格还是长方格,都使联文自然成横势,即竖排行间紧密,而字距较大,横列明显,这是隶书特有的章法形式,也可字占扁方格,使竖、横间距基本相等,形成横竖均匀的布局。汉简、帛书字形长短不一,大小参差,有的竖、撇、捺恣纵奇肆,则宜取纵势作书,不求横列整齐,但需上下联行数相等,行距一致,起收基本平齐对称。

33、行书对联

行书是以楷书为基础,糅入一些草书的写法,化繁为简,点画萦带,字势连绵,笔意活泼,字形大小可随势伸缩,形成美观易识,书写流便,颇具实用与鉴赏价值的书体。因其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体势的动静、流驻有较大的回旋余地,故又有行楷与行草之分。唐书论家张怀瓘对其作了划分:“兼真者谓之真行”,即现在所称的“行楷”,趋于静态;“带草者谓之行草”,趋于流动。

4若以行楷为联,可参照楷书章法,竖成行,横成列;也可竖成行,横不成列,求其行气紧凑。还可横、竖间距同时适当放宽,章法疏朗萧散,别具一格。行草对联则可利用字势连绵,结体自由活泼的特点,章法上只求上、下联整体均衡,气韵贯通,彼此照应,不求每一字每一局部对称,以便在整体基本对称中尽可能形成参差、错综的章法变化,更好地发挥行草书的艺术性和表现力。但要注意上、下联起头平齐,收尾基本一致,不应轻重、疏密、长短过分失衡,致彼此相隔相悖,风格不一,杂乱无章,破坏了对称统一的基本要求。

4、草书对联

包括章草和今草。章草写联,章法可参照行楷书为之。各种书体中,今草最为简捷流动,最富体势变化。按其书写速度、体势腾挪开合的变化程度,又有小草、大草、狂草之谓。前文谈到书法对联应保持形式上的对称性,故而一般不宜用放纵不羁的狂草书联。

小草(包括于右任先生创造的标准草书)每字独立,动中寓静,用以书联,则可参照章草章法为之。若以连绵流贯、起伏迭宕的草书为联,则可参照行草章法,在保持上、下联基本均衡的前提下,发挥草书艺术特色,以求体势的错落开合、节奏的疾徐起伏等变化。

5、篆书对联

5不论甲骨文还是大、小篆,都是各自独立,不相牵连,属于静态书体。其中小篆字形偏长,石鼓文偏方,但字形均大小整齐均匀。甲骨及钟鼎等字与字则有大小、长扁、欹正的差异。其书联可分别参照楷、隶章法为之。

1以钢笔书法为主的硬笔书法,除了书写便利,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人们在书写的应用与交流中,必然希望硬笔字在写得整洁端正以外,还要给人以美的享受。因此,我们在平时研习硬笔字时,应力求“三美”。

首先是字体美。

我国远在晋代已经有篆、隶、草、行、楷5种字体了,小篆圆劲婉通,汉隶齐美健丽,章草飘扬洒落,今草飞动连绵,狂草酣畅淋漓,行书流美自然,魏碑方严古拙,唐楷矩度森严。这些字体及其风格的形成,都与传统的书写工具——毛笔密切相关。硬笔固然坚硬而少弹性,但是,我们若能充分发挥硬笔的特点,也可以表现各种字体美。

如写硬笔小篆,可将笔垂直立起,运用笔尖顶端来写,以呈现圆润之美;

写硬笔汉隶,以笔尖的左侧开始,接着用笔尖的正面运行,最后将笔右倾,用笔尖右侧挑出,可得“蚕头燕尾”的“波势美”;

写硬笔草体,如交替使用笔端的各个侧面,就能收到变化无穷的效果;

写硬笔楷体,起笔可采取“横画竖下、竖画横下”的办法,并注重笔画的起笔收笔、转折之处,就能使字的棱角显然,点画分明;

用同样的方法写魏体,字开扁方,可显出其整齐清丽的装饰美。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多的字体,既不是龙飞凤舞、不易辩认的草体,又非拘泥于“一板一眼”的正楷,而是偏重于楷书稍加萦带的行书。悠久的毛笔书法历史,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典范,都可以供写好硬笔行书借鉴。

2其次是结构美。

字是由若干笔画组成的,笔画安排得当与否,是字形美的关键。“结构者,谋策也”,同一个字可以有几种安排方法,其中会有较佳的造型。一般来说,总是上紧下松,左紧右松,内紧外松。还要考虑到笔画之间的主次、疏密、借让、穿插等相互关系,总之要符合右左右均衡和笔画变化统一的原则。

经过精心安排,便会产生各种形象的字态。字态的这种形象性,又与千姿百态的大自然息息相关。唐代怀素说:“吾观夏云多奇峰,辄常师之,其痛快处如飞鸟出林,惊蛇入草。”我们从他的《自叙帖》的多变字态中,不难看出这种融汇大自然的万物意象的奥妙。古人将看帖称之为“读帖”,我们在细读前人的名迹中会得到启迪,进一步理解结构美的丰富内涵,力求使硬笔多采多姿地“活”起来。

3第三是气韵美。

南朝画家谢赫就提出了“气韵生动”的美学命题。他认为,中国画要讲求气韵,后来扩展到书法,也要讲求气韵。“气”即气脉、气势,指的是书法点画之间的内在联系。正如张怀瓘在《书断》中所说:“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气候通其隔行。”“韵”是风韵、神韵,并非指节奏,而是指通篇的整个风貌神韵。所谓“神采”,也是指整体给人的感受,与神韵是相通的。

4有人说,硬笔字没有气韵可谈,其实这是片面的。硬笔字虽然粗细变化不多,但是在书写过程中,每一笔都包含着起笔、行笔、收笔三个环节。随着书写顺序的先后所产生的笔迹,在笔画与笔画之间、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依然存在着相互的联系,流露出书写者的性格情绪和风貌。

写硬笔字追求气韵美,是在领会字体美和结构美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升华,属于较高层次的精神境界。正如《兰亭序》给人的美感,“其字皆映带而生,或大或小,随手所如,皆入法则,所以为神品也(董其昌《画禅室随笔》)”。我们要发扬硬笔流利、秀美的长处,努力创造出具有硬笔独特风韵的神品来。

1用柔软的毛笔,把汉字各种字体的点画写得规范而精美,符合书法艺术的要求,确实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如果执笔不得法,是绝对做不到的。因此,必须摆脱一切偏见的影响,严格按照执笔的原则和方法,勤学苦练,达到心手相应的境界,写出合乎字体常规的书体,进而创作出书法艺术作品。

关于执笔的技法,《书谱》指出:“执,谓深浅长短之类是也。”“深浅长短之类”当然是对执笔技法的概释,现把执笔的方法综述如下。

21.执笔要稳不宜紧

前人常说“执笔在乎便稳”,把笔掌稳当了,就能使笔管端正,“笔正则锋正”,便于中锋和中侧锋结合运笔。但执笔不能过紧,一紧就死板,写出来的笔画就泥滞不流畅。“执笔欲死,运笔欲活”的说法,是不符合逻辑的;“牢牢紧握,从背后突然拔不掉”的说法,显然也是不科学、不可信的。深知笔法的米蒂在《海岳名言》中说:“学书贵弄翰,谓把笔轻,自然手心虚。振迅天真,出于意外。”书法难以学好,古人多半与执笔过紧有关,而今人则多与执笔不稳有关。

2.指实掌虚要适度

执笔的“指实”,就是五指执笔都要做到实在、坚实,以便用笔得力;“掌虚”,就是手掌要保持空虚,不能曲指塞掌,做到所谓“掌能容卵”。这样,运笔就能既稳实,又灵活,容易把字写得健美。但是,这都要做到适度为好,不能一味求实求虚,如果超出了限度,就会造成僵而不活,影响运笔。例如,用过于“虚掌”的所谓“龙眼法”,写出来的大字无力,写的小字也不活脱。其实,“虚掌”便于以指运笔(即运指),如不运指或妨碍运指,“虚掌”的作用也就不大了。

3.执笔高低要适当

执笔的高低要讲究,其标准是根据字体的类别、大小和笔管的长短而定,不能一概而论。虞世南说:“笔长不过六寸,捉管不过三寸,真一、行二、草三”。这是根据笔管的长度和字体的类别说的。从字体的大小和笔管的长短来说,写小字执笔低一些,写大字执笔高一些;笔管长要执高一些,笔管短要执低一些.但总的说来,执笔低些更得力。梁峨在《执笔诊》中指出:“执笔低则沉着,执笔高则飘逸。”这样的说法是正确的。

4.注意锤炼无名指

五指执笔能否做好,主要是看无名指是否得力。无名指因为平时用得少,形成了既笨又弱的缺陷,在执笔时,尽管有小指辅助,但仍然难以起到“格”笔的作用,以致常常影响书写的笔力。如逆笔欠逆趣,勒笔缺涩势,钩、挑、撇等笔画不劲健等,都与无名指“格”得不灵活有关。因此,尽量锤炼无名指,同时加强小指的助力,使之真正起到“格”笔(含拒、揭、托、挑等运作)的作用,确实是执笔的一个诀窍。

5.运腕也要运指、肘

古人论书,常有片面性的缺陷,如说“死指活腕”,“当使腕运而指不知”,“不可以指运笔,当以腕运笔”等。其实,写一寸以下的字,只要运指就行了;写一寸以上的字,要运腕结合运指;写盈尺的大字,不仅要运腕,还得运肘;要写更大的字,主要靠肘和肩关节的活动.郑构在《衍极》中说:“寸以内,法在掌指;寸以外,法兼肘腕。掌指法之常也,肘腕法之变也。魏、晋间帖,掌指书也”。郑构此论,说到了书法的要害。书法“不可言传”的微妙,多在指法方面,因此“非手授不得其精”。“书法中绝”,主要是由于运指法失传,所以欧阳修慨叹“字法中绝”的同时,即指出运指的重要作用。这也就是越强调“死指活腕”,背离魏、晋法帖越远,以至于陷于“欲换凡骨无金丹”的困境的重要原因.

6.悬腕悬肘要苦练

写好大字的关键,是要悬腕悬肘。但要练好这一高难技巧,只能循序而进:第一步先把腕提离桌面,让衣袖挨桌面作依托(不同于垫枕的“枕腕法”);第二步用肘作支架,把腕悬起;第三步既悬腕,又提肘;然后渐渐提高,作到高悬肘,同时可以兼用“回腕法”,把手向身子靠近些;也可以把座位垫高一些,以便容易悬腕悬肘。还可以用黑板或涂黑几张废纸,用旧笔蘸清水挥习。经过勤学苦练,达到心手相应,就可以挥毫自如了。否则,眼巧手拙,“腕下有鬼”,是不可能成为名副其实的书法家的。

7.区别大小笔执法

由于写小楷与写榜书的笔法很不相同,所以需要注意区别大、小笔的执法。例如,用碴笔写榜书,要五指摄管,不能用“五指执笔法”;用斗笔写盈尺的大字,“掌虚”也不如“掌实”更得力。张旭说:“往往兴来,五指包管”。当然,这只有挥毫自如的人才能这样用笔。

8.执笔与书风有关

由于执笔方法与运笔书写有直接关系,所以能影响书品的风格。这道理虽然很简单,但是一般人还是不太理解的。例如,用“鹅头法”和“扭臂法”,就很难写出超逸流美的作品。用笔单调的人,其书风肯定是较为单调的。那些漠视笔法的人,其作品的笔画,篆隶不分,隶楷无别,状如枯木死蛇,或似破笛烂绳,就是明证。因此,即使能够挥毫自如的人,也需要多学会几种执笔方法,结合运用,以丰富作品的风格。

9.发扬执笔的古法

自三指、四指和五指执笔法被混淆以后,人们虽然知道居高临下作书,或举笔书壁,宜用三指或四指执笔,但是遗忘了三指执笔的“拨橙法”是写篆书最适用的方法,也忽略了隶书和魏碑的侧锋用笔,秉笔不宜管直锋正,而应有所敬侧。这样的“古今阻绝”,也就成了后人难以写好篆、隶和魏碑的重要原因。因此,发扬执笔的古法,既便于掌握不同字体的用笔方法,又易于把一些书体写好。

10.注意执笔的身法

古人很强调“心正”与“笔正”的关系,其实“身正”与“笔正”的关系也很密切。

书法是实用和审美二重性高级艺术,具有“学者如牛毛,成者如麟角”的奇妙特征,既须有正确的学习态度,又须下艰苦的临摹功夫。如果坐、站不端正,不仅会直接影响执笔运笔的效果,而且会妨害身体健康。青少年正在发育成长,老年人需要加强保健,都应该注意写字的身法,要正身而书,以便正确用笔,从而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有利于老年人益寿延年。

至于那些不通用或不常用的执笔方法,需要结合具体情况作解释,就不在这里说明了。总之,执笔是笔法的基础,只有执笔得法,运笔千变万化的灵活性才能充分地发挥出来,从而创作出完美的书艺作品。同时,执笔也要遵循“有法必有化”的法则,做到法中求化,以促进笔法的健康发展。

最近大量研读赵之谦,必须跟思友们聊聊他。太了不起了。

赵之谦是“海上画派”的先驱人物,以书、印入画所开创的“金石画风”,在绘画上对近代写意花卉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书法上,他是清代碑学理论的最有力实践者,是清代全面学碑典范;在篆刻上,他在前人基础上广为取法,融会贯通,开辟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境界。

作为清代著名的大书画家、篆刻家,赵之谦的书画印成就巨大,对后世影响深远。近代的吴昌硕、齐白石等书画家都从他处学得大量养分。

1赵之谦魏碑书法《男儿生世间》

2赵之谦治印

3赵之谦《富贵眉寿》

从魏碑的沉寂千年到复兴,从元明书法的相对单一到百花齐放…如果说清朝书法是对两千年书法总结性的发展,那么赵之谦无疑是这个总结性成果的一座丰碑。理解这个意义的大前提是,你得领悟赵之谦的行书建树。

对赵之谦有所了解的人,大多知道赵之谦的魏碑书法,因为在魏碑复兴的历史节点中确实显眼。但其实,赵的书法传世最广的是行书作品。35岁前作品多行书,皆自颜体。

4赵之谦手札

别看颜体楷书易上手,但是写好颜体行书可真不简单。细审赵之谦的颜体行书,与何绍基有同出一辙者,温文尔雅,雄浑而洒脱。当然,光能把颜体写透,成就不了赵之谦,偌大个清朝,有何绍基就够了。赵之谦的高度,当然不阈于颜体行书。

37岁前后以北碑法试作行书,多牵强之处,其自评之“起迄不干净”5字病,在这一时期可以明显看得出,转折不自然,笔力亦靡弱。众所周知,赵之谦北魏风行书是其独创,前无古人。邓石如开北魏书风气,而其行草难作中锋行笔,包世臣亦如是,说到底未脱唐人风范。唯有赵之谦,始将北魏书笔法直接运用到行书之中。说到这里,你就知道赵之谦的高度了。

5赵之谦行书

45岁以后的赵之谦,笔底一味自然,从笔驱毫,挥洒自,心手双畅,已能随心所欲。不过赵之谦曾自称:“行书亦未学过,仅能稿书而已”。其实,多多挖掘赵之谦晚年作品,行书占半数多,可以认为是其作品重心。当然,书法史只给了赵之谦魏碑的标签。赵之谦的书法心路,验证了一个通理:大凡有成之书家,大多正书入,而以行书结。王羲之、颜真卿、苏东坡、赵孟緁、董其昌…大多如此。

6赵之谦行书

一个人的书风,各种书体最终如果能得到统一,则其必具独到风格。50岁之后的赵之谦,尤其是他最晚年的作品,各种书体均已达到了“人书俱老”的境界。

【1】书法的点画要符合以下审美原则:质感强,浑圆,厚实,凝重,如铸如刻;意味含蓄、隽永,忌直白外露;气势通达,畅而不滑,涩而不滞。

【2】书法用笔,千古的基本规律和原则是一致的。

【3】用笔要做到:笔毫齐顺、万毫齐力、笔毫复原。

【4】运笔中,要注意线条的聚、散、方、圆等。“方笔用铺,圆笔用裹”;“转便圆,侧成方”。楷书长横、篆书、连绵草等常用裹毫;魏碑常用铺毫。

【5】“立锋”,笔锋挺而健,力透纸背;单以笔腹扫顿按,必质感薄弱,墨象虚浮。笔腰是笔毫产生弹性的部位,有不少书家惯用笔腰,如颜真卿用笔,笔腰一触纸即能弹走,所以顿重而能清劲,可惜很多学他的人,一顿即倒、腰软无力;康有为的笔腰运用也很精彩。

【6】无论笔锋,笔腰、笔根、笔侧,都要做到力透纸背。

【7】使用近前端的笔锋,笔锋变形程度小,易于恢复,“大笔写小字”就是这个道理。

【8】折角处的挫锋,挑钩处的蹲锋,捺底出锋前的微微回缩,均使散败的毛笔在一定的程度得以复原立起。

【9】收笔动作使笔头恢复齐顺原状,可直接书写下笔,保持了行笔的前后连贯性。

【10】中锋运笔,写出的点画,重心即在中间,笔画圆润保满,质地厚实,立体感强。中锋用笔是千古不易的原则,“能运中锋,虽败笔亦圆;不会中锋,即佳颖亦劣”、 “笔得中锋则肉在外而骨在内”。

【11】“中锋立骨,侧笔取妍”,可结合运用。但侧笔笔锋倾侧了,笔画迹象总不免略显削类扁薄,不如中锋的饱满厚实,一般重要的笔画,如主笔,都尽量使用中锋以显凝重稳字势,侧锋用得过多,整体气格会弱。

【12】一支好的毛笔,应是饱满无缺的圆锥体,它垂直于纸面时,无论往前后左右哪一个方向按笔,都可以获得顺齐的中锋。

【13】八面出锋更有利于在笔画换向时保持中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