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之谦《楷书南唐四百九十六字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赵之谦(1829-1884),浙江绍兴人。初字益甫,号冷君;后改字撝叔,号悲庵、梅庵、无闷等。青年时代即以才华横溢而名满海内。他是清代杰出的书画篆刻家。他的篆刻取法秦汉金石文字,取精用宏,形成自己的风格,人称“赵派”。他在书法方面的造诣是多方面的,可使真、草、隶、篆的笔法融为一体,相互补充,相映成趣。赵之谦曾说过:“独立者贵,天地极大,多人说总尽,独立难索难求”。他一生在诗、书、画、意上进行了不懈的努力,终于成为一代大师。

赵之谦精通於书画篆刻,他的书风属于邓完白、包慎伯、吴让之一路,由包氏的执笔法学习北碑。他的篆隶有他独特的光芒。他的天分独厚,而又够加以发扬光大,所以产生出极富现代气息的作品。这一点,他本身也有所矜持,但当时的人却对他未能充分理解。其篆隶作品,有时虽然有些渗墨现象,但其锐利的笔锋所表现出来的美妙感觉,不得不令人拍案叫绝。

在包世臣等人“崇碑抑帖”的书法理论影响下,清朝出现了一位伟大的天才——赵之谦,各种书体都涉猎且留下了为数众多的优秀作品。以行书作品为例来看,我们可以从中看到的一种不同于传统行草书的刚毅不屈和雄浑奇崛。行草比较容易引起情绪的激动,但赵之谦却能将篆、隶、楷等书体的凝重融于这种飘逸洒脱的行草书之中,其中仍可窥见赵氏本人内在的情愫、精神。

1书法是瞬间表现的艺术,一件书法作品可以在瞬间完成的,在这瞬间里的一招一式要表现出“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技术、思想和意境。

另外,书法还是不可以重复的艺术,一件作品一个样,没有绝对一模一样的作品。书法还是一个遗憾的艺术,如果一个字甚至一个笔划写坏了,大大影响书法的质量。因此,书法的不可涂改性决定了书法的难度。俗话说:“字是黑狗,越描越丑”就是这个道理。

优秀的书法作品,字里行间透露出娴熟的笔法、漂亮的结构和完美的章法,以及深远的意境。将这些美的组合足以使书法爱好者所痴迷,甚至以终身相许。

因此,要使书法水平达到一定的高度是很难的,其难主要解决以下六个难点:难在用笔,难在结构,难在墨法,难在章法,难在意境,难在统一。能否突破这六个难点,是写好书法的关键。

一、难在用笔

王羲之在《书论》中说:“每书欲十迟五急,十曲五直,十藏五出,十起五伏,方可谓书。”这里的“迟急”、“曲直”、“藏出”、“起伏”说的都是在用笔过程中行笔的变化。

“迟急”是说行笔速度节奏的变化;

“曲直”是说行笔运动轨迹的变化;

“藏出”是说起笔、收笔的变化;

“起伏”是说行笔过程中提、按的变化。

这些都是用笔的要点,而且不同的行笔方法可以得到不同的艺术效果。通常情况下,“迟”表现“沉着”,“急”表现“得势”;“曲”表现“多姿”;“直”表现“刚劲”;“藏”表现“浑成”;“出”表现“爽利”;“起”表现“灵动”;“伏”表现“稳重”。然而,这些又都不是绝对的,不同情况,不同对待。

这里的“十”、“五”我们应该把它视为辨证关系,而不是绝对的量化标准,更不能把 “十迟五急”作为每字的处理方法,否则将会弄巧成拙。因此,我们要将这些相互对立的元素组成一个和谐的矛盾统一体,使其书法线条丰富多彩,变化无穷。一句话,学会了用笔就等于学会了走路,只有能熟练地驾御毛笔,才能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想写到那里就写到那里。

( 唐朝楷书中 欧体笔法最精妙 ,行书笔法当数《兰亭序》为最妙,欧阳询的《张翰帖》也非常的丰富。)

(妙品)

二、难在结构

王羲之在(题 卫夫人《笔陈图》后)说:“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齐平,便不是书,但得其点画耳”。这里的平直、相似、算子、方整、齐平,从不同的角度说明了只有雷同,没有变化的字不是书法。

那书法是什么呢?书法是艺术,在书法中处处都要表现艺术。

从形态上讲究对比、变化,从内涵上讲究神采、韵味。故对比、变化是书法的根,神采、韵味是书法的魂。

蔡邕在《九势》中说:“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势递相映带,无合势背。”

书法要求笔画搭配适宜、使转有情。线条决定质量,结构决定形态,韵味决定神采。

就像厨师做菜首先讲究菜的质量,然后做成“形”、“色”俱佳、具有艺术品位的菜,一是能吸引食客的眼球,二是能增加食欲,看着就想“吃”。“吃”是厨师做菜的核心内容,要把菜做的很有味道,酸、甜、麻、辣、鲜、香,我们要什么,有什么,回味无穷,吃了就忘不了能得到很好的享受。

书法也是如此,其形在外,味在内,形可视,味可品,做到形似不难,要做到神似,有味道就不那么容易,二者皆佳者,可谓形神兼备也。

天下第三行书:苏轼《黄州寒食帖》

(结构随心而天真烂漫,绮丽多姿)

三、难在墨法

清包世臣《艺舟双辑述书下》云:“画法、字法,本于笔,成于墨,则墨法尤书艺一大关键已。笔实则墨沉,笔飘则墨浮。…… ”

墨法在书法中占着中要的地位,善于用墨,是书家一生不断的追求。

素有“惜墨如金”的当代草圣林散之,用墨讲究、变化无穷。“泼墨似水”的清代神笔王铎,用墨大胆、痛快沉着,把笔墨“浓、淡、干、湿、燥”的丰富变化演绎地淋漓尽致。宋姜夔《续书谱·用墨》说的更为详细:“凡作楷,墨欲乾,然不可太燥。行草则燥润相杂,以润取妍,以燥取险。墨浓则笔滞,燥则笔枯,亦不可知也。”

这说明不同的字体对墨的要求也是不一样的,合理的用墨能使字体增彩。

书法中的“浓淡”、“干湿”、“燥韵”的一切变化都在自然形成之中。一味增多,过激都可以引起不良反应。如用墨不可过淡,淡则灰,灰则伤神;不可过浓,浓则滞,滞则不畅(笔);不可过干,干则枯,枯则无华;不可过湿,湿则溢,溢则无韵;不可过燥,燥则焦,焦则狼藉。否则,就会失去天真。我理解的用墨很简单,如同吃饭一样,吃——消化——再吃——再消化,也即蘸墨——书写——再蘸墨——再书写。

中华第一草书:怀素《自叙帖》

(墨法浓淡干湿、苍润交融)

四、难在章法

右军《兰亭序》,章法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带而生,或小或大,随手所如,皆入法则,所以为神品也。

古人作书很讲究章法,蒋骥《续书法论》:“篇幅以章法为先,运实为虚,实处俱灵;以虚为实,断处俱续。行间有高下疏密,须得参差掩映之迹。”

章法是点画与点画之间的呼应,字与字之间的顾盼,行与行之间的相映,整体上气韵通达,虚实相生,神采飞扬。

章法也称“布白”,“布白”就是“布局”,把整幅作品的内容进行布白,如字距、行距、行款以及字的大小、款式的高低,天地的留白等。

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兰亭序》

( 字字皆映带而生,或小或大,随手所如,神品!)

五、难在意境

意境是书法家把书法的情感注入笔端,用书法的形象来抒发胸中之意,让读者欣赏到书法作品的丰富内涵,从中得到感悟、启示和滋养。

意境是文化的体现,其表现方法,简单地说是虚实相生,实是虚的基础,虚是实的升华,虚实是相互依托的关系。

在书法的审美过程中,意境的产生,是一种心理现象。

“意境深远”:就是把书法艺术不同的美,展示在想象的空间里,把自然境界和艺术境界的完美结合在一起,创造出新的意境来。如颜体的开阔,表现出了豁达的心胸和包容的雅量。正如一位哲人所说:比陆地宽广的是海洋,比海洋宽广的是天空,比天空宽广的是人的胸怀。胸怀宽宏是一种美德、一种风度、一种仁爱无私的境界。把这种境界表现在书法艺术中,就是意境。

意境表现的形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意境应该是出彩的,要出彩就要注入很多美的元素,常用对比、夸张、意料之外的手法来吸引眼球,增加视角的冲击力和提高作品的感染力,只有意境出彩的作品,才能让人回味无穷,激动、兴奋和感慨,并使人们的情感得到净化和升华。

在意境的表达上要考虑抒发情感,追求“情与景汇,意与象通”的境界,把作者的真实情感表现在作品中,就像《祭侄稿》一样悲愤胸中出,至性书正气,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是颜真卿心情的真实流露。在极度悲愤的情绪下,顾不得笔墨的工拙,随着书家情绪起伏而自然形成,是情感和功夫的自然流露。达到了技术和艺术完美结合的顶峰,在书法历史上树起了一座丰碑。

天下一人绝世墨宝:徽宗赵佶 《草书千字文》

六、难在统一

用笔的熟练程度决定着线条的质量

笔画的长短、粗细、俯仰、伸缩的准确与否,决定了结构的形态的优劣

结构的宽窄、高低、大小、斜正、疏密的对比、变化准确与否,决定了章法的优劣

书法是通过汉字表达作者的情感的艺术,把笔画、结构、章法、意境等所有的因素以及对比、变化统一在一起,再注入作者的技术、情感、思想、境界、追求,就是经典的好作品。

以上这些我们都能从古代经典的作品中得到体验。

变化与统一是一对辨证关系,变化可以使作品丰富,统一可以使作品规范。到位而不越位,变化中蕴藏着统一,统一中又富于变化,浑然一体。

我们常说一心不能二用,其实,在书法学习上,不但一心要二用,还要三用、四用。

如我们在写字的过程中,不但要把握好用笔的节奏、结构的对比,还要把握好墨色的枯润,章法的挪让,只有这些都做到了得心应手,才能很好地抒发自己的情感,作品的意境才能得以显现。

因此,学习书法要手脑并用,要有全面的、过硬的基本功,能够把各种技法巧妙地糅合在一起,否则是难以驾御的。

如果只注意了用笔而忽略了结构,虽然线条写好了,但结构不好,写出的字不好看;只注意了结构而忽略了用笔,结构虽然写好了,线条不好,写出的字也不好看;只注意了用笔、结构而忽略了章法、意境,用笔、结构虽然写好了,章法、意境不好,写出的作品没有内涵更不好看。

总之,要想写好作品,就要技术、思想、文化全面地统一到位。掌握了以上技术,并把这些技术通过实践熟练地、自然地表现出来,就已经具备了书写书法、表现书法的能力。

孙过庭在《书谱》中说:“又一时而书,有乖有合,合则流媚,乖则雕疏,略言其由,各有其五:神怡务闲,一合也;感惠徇知,二合也;时和气润,三合也;纸墨相发,四合也;偶然欲书,五合也;心遽体留,一乖也;意违势屈,二乖也;风燥日炎,三乖也;纸墨不称,四乖也;情怠手阑,五乖也。乖和之际,优劣无差。得时不如得器,得器不如得志。若五乖同萃,四遏手蒙,五合交臻,神融笔畅。畅无不适,蒙无所从。当仁者得志忘言,罕阵其要;企学者希风叙妙,虽述犹疏”。

在书法创作的主观和客观之间,处理好书法中的六个难点,把握好书法中“辨证”、“统一”的关系,解决好书法中各对矛盾,最终达到书法中的“和谐”、“统一”之美。

【学习内容】
赵琪老师受邀进行本周的公开课活动,本次公开课围绕#隶书#的临摹与创作,并不限于某一帖。
您有对临习隶书方面的疑问,也可以在本帖下方回复,届时也会抽取问题请赵琪老师解答。

【怎么直播呢?】
点评通过微信群进行,由老师通过微信语音的方式进行点评。
点评活动结束后视情况进行交流提问活动。

【点评作业挑选】
老师将在话题#隶书#中挑选墨友的作品进行点评,作业请发至#隶书#。

【如何加入直播微信群】
*将本帖分享致微信,长按识别二维码加群
*直接加微信913319为好友,拉您进群【加好友务必注明“赵琪老师点评活动”,您不注明,我们不知道您加好友是什么事】。
*当微信群人数超过100人时,需要您的微信绑定银行卡才可入群,这是微信官方的一个实名制的方法,与墨池无关。
*加入微信群后请务必将群昵称修改为同墨池中一致。

赵琪老师浅谈隶书临摹与创作

【直播点评时间】
于2016年3月25日周五晚8点开始。

【老师简介】
赵 琪,字耀润,北京市人,满族。
中国民主促进会 会员
中国社会工作协会社会工艺委员会 会员
中国书法家协会 会员
中国国家画院 沈鹏书法工作室 成员
北京市海淀书协创作研究部副部长
北京民进书画院 理事
河北美术学院特聘教授
云居山书画院院务委员

第四届全国妇女书法篆刻展 入展
首届“瑞佳杯”全国书画大奖赛 提名奖
北京第叁届电视书法大奖赛 一等奖
第六届中国书坛新人新作展 入展
特邀参加“全国首届手卷书法作品展”
参加 “墨本味——当代中国画名家学术邀请展”
参加“纪念赵朴初先生诞辰一百周年· 百名书家共书心经”书法展
参加“藏风聚气汇京华――中国国家画院沈鹏工作室书法作品展”
参加“‘80榜样’全国优秀书法家作品邀请展”
参加“全国佛教楹联展”
参加“经典与清雅——当代优秀女书法作品展”
参加“大院内外——当代书法家十一人展”(北京站、聊城站、常州站)
参加“八零有约——全国八零年代书法家邀请展”
参加“2013中国书法艺术国际大展”
参加“意大利‘值得收藏的文字’2014国际当代汉字书法艺术双年展”
参加“‘云归处’纪念虚云法师圆寂55周年国际书画艺术展”
参加“中国国家画院教学十周年系列成果精粹展”
参加“‘观自在’当代书法家书《心经》”书法展
作品多次发表于《中国书画博览》、《书法报》、《中国书法报》、《中国书法杂志》等专业媒体、网站。
作品“李太白游泰山诗”被钓鱼臺国宾馆收藏

510173683916170671

翁同龢(1830-1904),字叔平,江苏常熟人。官至协办大学士,户部尚书,参机务。先后担任同治、光绪两代帝师。翁同龢早年从习欧、楮、柳、赵,书法崇尚瘦劲;中年转学颜体,取其浑厚,晚年得力于北碑,平淡中见精神。打通颜字和北碑,兼收众长,从而形成了翁字的独特书风,成为晚清颇具影响的书法家。1 2 3 4 5 6 7 8 9 10

1收藏是人之天性,不过个人因兴趣不同、地位不同,收藏方式也有所不同。由于毛泽东所处的特殊地位,许多书画家、收藏家对他都有所馈赠,可是他自己立下规矩,党和国家领导人不可收礼,即使收下也要交公,因此毛泽东是一个过眼烟云的收藏家。

2著名画家魏楚予创作的油画《毛泽东与画家齐白石》

齐白石是当代国画大师,他的画至今还是收藏家高价位梦寐以求的藏品。齐白石与毛泽东既是同乡又是忘年交。据有关史料记载,1950年春毛泽东邀请齐白石作客中南海,留他共进晚餐,吃的当然是富有湖南风味的家乡菜肴。毛泽东边吃边对齐白石说:“你原名纯芝,我原名润芝,两人小名都叫“阿芝”。你我可以称得上是同乡同名兄弟,你年长,我该尊称你一声老哥呦!”

听了毛泽东一番风趣的话语,齐白石情不自禁爽朗地笑了起来。毛泽东接着说:“听说国内不少收藏家收藏你的字画,我也是白石艺术的爱好者。” 齐白石回家后,即选了一幅作于1941年的精品《苍鹰图》和《海为龙世界,云是鹤家乡》立轴,并补“毛泽东主席,庚寅十月齐璜”和“九十翁齐白石藏”两款,及青石雕花砚等一并送给毛泽东。

 

1.齐白石

32.枼恭绰

43.徐燕孙

54.吴镜汀

65.陆鸿年

76.汪慎生

87.溥雪齐

98.李鹤寿

109.胡佩衡

1110.宋慧文

1211.沈祖儀

1312.张其翼

1413.金协中

1514.曹克黌

1615.董寿平

1716.徐聪佑

1817.郭慕熙

1918.娄师白

20

1唐寅(1470年-1524年)明代著名画家、文学家。字伯虎,又字子畏,以字行,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逃禅仙吏等,南直隶苏州吴县人。吴中四才子之一。在画史上又与沈周、文征明、仇英合称“明四家”或“吴门四家”。民间有很多关于唐伯虎的传说,最为人熟悉的《唐伯虎点秋香》曾多次被改编成戏剧,以及拍成电视剧及电影,也宣传、加深了唐伯虎在民间的形象。唐寅出生于世商家庭,有一妹一弟,父亲唐广德,经营一家唐记酒店。唐寅作品以山水画、人物画闻名于世,其创作的多幅春宫图也为他个人添加了“风流才子”的名声。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此為唐寅所作詞並自書《集賢賓》(局部)。唐寅博學多能,吟詩作曲,能書善畫。他的傳世繪畫較多,書法甚少。其書以行楷見長,學趙孟頫並參以李北海筆意,筆畫婉轉流暢,風格俊秀瀟灑。此書結構嚴謹,圓轉遒麗,豐潤優雅,形成了勁骨於內、美形於外、縝密流便的獨特風格,詞、書並美,堪稱珠聯璧合,從中可欣賞到往昔“江南第一風流才子”的儒雅韻致及其純熟的書法功力。

1书法——“心”“手”“笔”的关系

请看下面一段对话——

褚遂良尝问虞世南曰:吾书何如智永?答曰:吾闻彼一字直五万,君岂得此?曰:孰与询?曰:吾闻询不择纸笔,皆得如志,君岂得此?遂良曰:然则何如?世南曰:君若手和笔调,固可贵尚。遂良大喜。(《新唐书》卷一九八《欧阳询传》

这话可能一直在激励着褚遂良。

自有书法以来,人们便对它的美做出种种的探索:在汉、魏,人们对它的“势”赞美不已;在晋、南北朝,人们对“笔意”津津乐道;在隋唐,人们开始对书法的“结构”之美而感到赏心悦目。

但是,他们显然还没有触及到一个更关键的问题:书法创作之中的“心”、“手”、“笔”之间的关系问题。

如果说有,那可能是由虞世南开始。虞世南著有《笔髓论》,其中“契妙”一节说:“字有态度,心之辅也;心悟非心,合于妙也。借如铸铜为镜,非匠者之明;假笔转心,非毫端之妙。必在澄心运思至微至妙之间,神应思彻,又同鼓琴,纶指妙响,随意而生;握管使锋,逸态逐毫而应。学者心悟于至道,则书契于无为。苟涉浮华,终懵于斯理也!”这是由艺术的形态方面向艺术的根源之地进发的一种标志。因此,褚遂良同虞世南一样,更多地注意到了艺术的修养问题、艺术的创造问题。他们明显地与“尚意”书家们面对的问题相一致了,而这正是中国书法创作史上的一个进步。再引虞世南《笔髓论》中的另两节“释真”与“释行”,来揣摩褚遂良的书法创作:

“若轮扁斫轮,不徐不疾,得之于心,而应之于手,口所不能言也。拂掠轻重,若浮云蔽于晴天;波撇勾截,如微风摇于碧海。气如奔马,亦如朵钩。变化出乎心,而妙用应乎手。然则体约八分,势同章草,而各有趣,无间巨细,皆有虚散。”这是一种多么抒情、多么轻灵的风格!“体约八分”,便就是含有浓厚的隶书的笔意,“皆有虚散”,晚年的褚遂良,不正是就这样地由质实而走向虚散么?

4

乃按锋而直引其腕,则内旋外拓,而环转纾结也。旋毫不绝,内转锋也;加以掉笔联毫,若石璺玉暇,自然之理。亦如长空游丝,容曳而来往;又似虫网络壁,劲实而复虚。右军云:“游丝断而能续,皆契以天真,同于轮扁。”又云:“每作点画,皆悬管掉之,令其锋开,自然劲健矣。”由书法的意象之美,到书法的笔法之美,便铸造了褚遂良的优美的书风。褚遂良书艺的最为突出的特色为“空灵”。梁巘《评书帖》中说:“褚书提笔’空’,运笔’灵’。瘦硬清挺,自是绝品。”书法的空灵,正是通过运笔与提笔而体现出来的。

2在欧书或虞书之中,我们都找不到明显的运笔的痕迹。但是褚遂良却不同,他不掩饰用笔的痕迹,甚至乐于强调这种痕迹,以表现他所倾心的活泼节奏,一起一伏,一提一按,造成一种韵律,异常明快。像孙过庭《书谱》中要求的“一画之间,变起伏于锋杪;一点之内,殊衂挫于毫芒”,在褚遂良的书法之中,体现得是最为彻底的。

褚遂良则是“线条大师”。他的线条充满生命,书家的生命意识也融入结构之中,而明显地体现了中国艺术美学中一个重要的审美范畴:飞动之美。

这种飞动之美来自于何处?显然,褚遂良比起欧阳询或虞世南都更富于艺术天赋,也就是说,在他的艺术化了的性格之中,更有一种智慧的流露。袁中道在《珂雪斋集》卷一《刘玄度集句诗序》中说:“凡慧则流,流极而趣生焉。天下之趣,未有不自慧生也,山之玲珑而多态,水之涟漪而多姿,花之生动而多致,此皆天地间一种慧黠之气所成,故倍为人所珍玩。”在褚遂良的书法中,的确可以见到这样一种由“慧黠”而带出的流动之美、舞蹈之美。他在用笔时就像舞蹈家灵敏无比的脚尖,纵横自如、卷舒自如。在轻灵飞动的连续动作中,完成一个又一个美的造型。在褚遂良那细劲、遒婉的线条中,有一种神融笔畅似的适意,悠悠地流动于指腕之间,落实在点画之间,从而体现作者刚正、鲠直的性格和满腹经纶的学识修养。

《慈恩寺圣教序》。凡二石,均在陕西西安慈恩寺大雁塔下。前石为序,全称《大唐三藏圣教序》,唐太宗李世民撰文,褚遂良书,18行,行42字。后石为记,全称《大唐皇帝述三藏圣教记》,唐高宗李治撰文,褚遂良书,20行,行40字,文右行。

在运笔上则采用方圆兼施,逆起逆止;横画竖入,竖画横起,首尾之间皆有起伏顿挫,提按使转以及回锋出锋也都有了一定的规矩。唐张怀瑾评此书云:“美女婵娟似不轻于罗绮,铅华绰约甚有余态。”秦文锦亦评曰:“褚登善书,貌如罗琦婵娟,神态铜柯铁干。此碑尤婉媚遒逸,波拂如游丝。能将转折微妙处一一传出,摩勒之精,为有唐各碑之冠。”

3书法的《笔意》

▲澄神静虑,端己正容,秉笔思生,临池志逸。虚拳直腕,指齐掌空,意在笔前。唐.欧阳修《三十六法》

▲心能转腕,手能转笔,书字便如人意。北宋.黄庭坚《论书》

▲每欲书字,喻如下管,稳思审之,方可用笔。笔者心也,墨者手也,书者意也,依此行之,自然妙矣。宋.陈思《秦汉魏四朝用笔法》

▲作书须以整暇出之,若勿忙行笔,则摺搭无起讫,往来无含蓄,如治乱丝而紊之矣。清.朱和羹《临池心解》

▲意须从本领中来。本领精熟,则心意自能变化。清.冯班《钝吟书要》

▲执笔有七种:有心急而执笔缓者,有心缓而执笔急者;若执笔近而不能紧者,心手不齐。心手不齐,意后笔前者败;若执笔远而急,意前笔后者胜。晋.卫夫人《笔阵图》

▲学书之法,在乎一心,心能转腕,手能转笔。手不主运而以腕运,腕虽主运而以心远。清.宋曹《书法约言》

▲意则应言而新,手随意运,笔与手会,故意得谐称。唐.张彦远《法书要录》

▲意为笔蒙,则意阑;笔为意拘,则笔死。要使我顺笔性,笔随我势,两相得,则两相融,而字之妙从此出矣。清.周星莲《临池管见》

▲书虽重法,然意乃法之所授命也。清.刘熙载《艺概》

▲意在笔先,实非易事。穷微测奥,通乎神解,方到此高妙境地。夫逐字临摹,先定位置,次玩承接,循其伸缩攒捉,细心体认,笔不妄下,胸有成竹,所谓意在笔先也。清.朱和羹《临池心解》

▲凡书之时,贵乎沉静,令意在笔前,笔居心后,未作之使,结思成矣。管是将军,故须持重;心是箭锋,箭不欲迟……。唐.韦续《墨薮》

▲用笔在乎虚掌而实指,缓衄而急送,意在笔前,字居笔后,其势如舞凤翔鸾,则其妙也。李华《二字诀》

▲ 徐公曰:夫欲书先当想,看所书一纸之中是何词句,言语多少,及纸色目,相称以何等书令与书体相合,或真或行或草,与纸相当。然意在笔前,笔居心后,皆须存用笔法,想有难书之字,预于心中布置,然后下笔,自然容与徘徊,意态雄逸,不得临时无法任笔所成,则非谓能解也。 唐.韩方明《授笔要说》

▲未书之前,定志以帅其气,将书之际,氧气以充其志。明.项穆《书法雅言》

▲凡作字,一笔才落,便当思第二三笔如何救应,如何结裹,“书法”所谓意在笔先,文向思后是也。唐。欧阳修《三十六法》

▲敏思藏于胸中,巧态发于毫锬。南朝.瘐肩吾《书品》

▲身者,元帅也。心者,军师也。手者,副将也。指者,士卒也。明.项穆《书法雅言》

▲凡作书要布置,要神采。布置本乎运心,神采生于运笔。清.宋曹《书法约言》

▲以言发意,意则应言,而手随意运,笔与手会。南朝.陶弘景《与梁武帝论书启》

▲故学书必先作气,立志高迈,勇猛精进。清.朱履贞《书法捷要》

▲夫欲书者,先于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晋.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

▲设乃一向规矩,随其工拙,以追肥瘦之体,疏密齐平之状,过乃戒之于速,留乃畏之于迟,进退生疑,减否不决,运用迷于笔前,震动惑于手下,若此速造玄微,未之有也。唐.张怀灌《玉堂禁经》

▲澄心定志,博习专研,字之全形,宛尔在目,笔之妙用,悠焉忘思,自然腕能从臂,指能从心,潇洒神飞,徘徊翰逸。明.项穆《书法雅言》

书法的《取势》

▲作字贵有姿,尤贵有势。有姿则能醒人眼目,有势则能摄人心神。否则味同嚼蜡矣。譬如美人有色无姿,则不能动人。清.王墨仙《书法指南》

▲夫作字之势,饬甚为难,锋恬来去之则,反复还往之法,在乎精熟寻察,然后下笔。东晋.王羲之《笔书论十二论》

▲夫任笔成形,聚墨为势,漫作偏欹之相,妄呈险放之姿,疏纵无旧,轻浮鲜著,风斯下矣,复何齿哉。明.项穆《书法雅言》

▲作字以精,气神为主。落笔处要力量,横勒处要波折,转捩处要圆劲,直下处要提顿,挑ti处要挺拔,承接处要沉著,映带处要含蓄,结局处要回顾。 清.朱和羹《临池心解》

▲故讨论体势,奇偶为无先。凝重多出于偶,流美多出于奇。体虽骈必有奇以振其气势;虽散必有偶以植其骨。清.包世臣《艺舟双楫》

▲夫得射法者,箭乃端而远,用近则中物而深入,为势有馀矣;不得法者,箭乃掉而近,物且不中,入固不深,为势已尽矣。唐.张怀灌《六体书论》

▲凡作字者,首写一字,其气势便能管束到底,则此一字便是通篇之领袖矣。戈守智《汉溪书法通解》

▲盖谓大字则欲如小书之详细曲折,小字则欲具大字之体格气势也。南宋.陈栖《负暄野录》

▲作字须有 操纵。起笔处,极意纵去;回转处,竭力腾挪。自然结构稳惬,所谓百丈游丝在掌中也。 清.朱和羹《临池心解》

▲姿之于字,宁失之拙,勿伤于巧;宁失之丑,勿伤于媚。清.王墨仙《书法指南》

▲作字之势,在乎精思熟察,然后下笔。东晋.王羲之《笔势论》

▲平者,稳重也。侧者,取势也。清.冯武《书法正传》

▲迟以取妍,速以取劲,先必能速,然后为迟。若素不能素,而专事迟,则无神气;若专事速,又多失势。宋.姜夔《续书谱》

▲古人书有定法,随字形大小为势。清.包世臣《艺舟双楫》

▲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及其连者,气候通其隔行。唐.张怀灌《书断》

▲形不变而势所趋背各有情态。势者,以一为主,而七面之势倾向之也。元.陈绎曾《翰林要诀》

▲凡落笔结字,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势递相映带,无使势背。东汉.蔡邕《九势》

▲奇即连于正之内,正即列于其之中。正而无奇,虽庄严沉实,恒朴厚而少文。奇而弗正,虽雄爽飞妍,多厉而乏雅。明.项穆《书法雅言》

▲写字要有气。气须从熟得来,有气则自有势。大小长短,高下欹整,随笔所至,自然贯注,成一片段。却著不得丝毫摆布,熟后自知。清.梁同书《频罗庵论书》

▲放纵宜存气力,势笔取势。东晋.王羲之《笔书论十二章》

▲疾若惊蛇之失道,迟若渌水之徘徊。缓则鸦行,急则鹊厉,抽如雉啄,点如兔掷。萧衍《草书诀》

▲夫书势法,犹若登阵,变通正在腕前,文武贵于笔下,出没须有起伏,开瞌籍乎阴阳。清.冯武《书法正传》

▲观其笔势生熟,姿态端妍,概可变矣。明.项穆《书法雅言》

▲简缘云:八体之中有疾有涩。宜疾则疾,不疾则失势;宜涩则涩,不涩则病生。疾徐在心,形体在字,得心应手,妙出笔端。清.冯武《书法正传》

▲须是字外有笔,大力回旋,空际盘绕,如游丝,如飞龙,突然一落,去来无迹,斯能于字外出力,而向背往来,不可端倪矣。清.王澍《论书剩语》

▲气韵生动与烟润不同。世人妄指烟润遂为生动,何相谬之甚也!盖气者,有笔气,有伯气,有色气,俱谓之气;而又有气势,有气度有气机,此间即谓之气韵,而生动处又非韵之可代矣,当其下笔风雨快,笔所未到气已吞。宋.苏轼

▲以正为奇,故无奇不法;以收为纵,故无纵不擒;以虚为实,故断处皆连;以背为向,故连处皆断。学至解得连处皆断,正正奇奇,无妙不臻矣。 能用拙,乃得巧;能用柔,乃得刚。清.王澍《论书剩语》

▲北朝人书,落笔峻而结体壮和,行墨涩而取势排宕,万毫齐力故能峻,五指齐力故能涩。清.包世臣《艺舟双楫》

▲ 六法中原以气韵为先,然有气则有韵,无气则板呆矣。气韵由笔墨而生,或取圆浑而雄壮者,或取顺快而流畅者,用笔不痴不弱,是得笔之气也。用墨要浓淡相异,干湿得当,不滞不枯,使之气欲吐,是得墨之气也。不得此法,淡雅则枯涩,老健则重浊,细巧则怯弱矣,此皆不得,气韵之病也。清.唐岱《绘事发微》

▲大山之里麓多直出,然步之,则措足皆曲,若积土为峰峦,虽略具欺起伏之状,而其气皆直。曲直之说至显,而以为愚人不知,则其理正道于书。清.包世臣《艺舟双楫》

▲夫斫戈之法,落竿峨峨,如长松之椅溪谷,似欲倒也,复似百钧之弩初张。处其戈意,妙理难穷。放似弓张箭发,收似虎斗龙跃,直如临谷之劲松,曲类悬钩之钓水。东晋.王羲之《笔书论十二章》

▲凡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谢秦《四溟诗话》

▲擒纵二字,是书家要诀。有擒纵,方有节制,有生杀,用笔乃醒;醒则骨节灵通,自无僵卧纸上之病。清.周星莲《临池管见》

▲作者一法,观者两法。左右牝牡,固是精神中事,然尚有形势可言。气满,则离形势而专说精神,故有左右牝牡皆相得而气尚不满者,气满则左右牝牡自无不相得者矣。清.包世臣《艺舟双楫》

▲ 谨守者,拘敛杂怀;纵逸者,度越典则;速劲者,惊急无蕴;迟重者,怯郁不飞;简峻者,挺掘鲜遒;严密者,紧实寡逸;温润者,妍媚少节;标显者,雕绘太苛;雄伟者,固槐容夷;婉畅者,又渐端厚;庄质者,盖嫌鲁朴;流丽者,复过浮华;驾动者,似欠精深;纤茂者,尚多散缓;爽健者,涉兹剽勇;稳熟者,缺彼新奇。明.项穆《书法雅言》书法的《筋骨》

▲书若人然,须备筋骨血肉,血浓骨老,筋藏肉莹,加之姿态奇逸,可谓美矣。近代.康有为《广艺舟双楫》

▲作字如人,然筋骨血肉,精神气脉,八者备而后可为人,阕其一行尸耳。清.王淑《论书滕语》

▲书必有神,气,骨,血,肉,五者阕一,不成为书也。北宋.苏轼《论书》

▲初学之际,宜先筋骨,筋骨不立,肉何所附。唐.徐浩《论书》

▲风神者,骨中带肉也。老劲者,肉中带骨也。有志临池者,当以慧眼区别之。清.朱和羹《临池心解》

▲先仪骨体,复尽精神,有肤有血,有力有筋……。丝来线去,脉络分明。《书学详说》

▲骨即存矣,而遒润加之。唐.孙过庭《书谱》

▲凡作书,无论何体,必须筋骨血肉备具,筋者锋之所为,骨者毫之所为,血者水之所为,肉者墨之所为,锋为笔之情,水为墨之髓。清.包世臣《安吴论书》

▲以筋骨立形,以神情润色。唐张怀灌《文字论》

▲字之骨,大指下节骨是也;字之筋,笔锋是也;字之肉,笔毫是也。字生于墨,墨生于水,水者,字之血也。元.陈绎曾《翰林要诀》

▲人之于书,得心应手,千形万状,不过曰中和,曰肥,曰瘦而已。若而书也,修短合度,轻重协衡,阴阳得宜,刚柔互济。明.项穆《书法雅言》

▲肥字须要有骨,瘦字须要有肉……。北宋.黄庭坚

▲骨体筋而植立,筋附骨而萦旋,骨有修短,筋有肥细,二者未始相离,作用因而分属。 筋骨不生于笔,而笔能损之益之;血肉不生于墨,而墨能增之减之。 肉托毫颖而腴,筋籍墨沉而润。腴则多媚,润则多姿。清.笪重光《书筏》

▲夫马筋多肉少为上,肉多筋少为下,书亦如之。唐.张怀灌《评书药石论》

▲ 书有筋骨血肉,前人论之备矣,抑更有说焉?盖分而为四,合则一焉。分而言之,则筋出臂腕,臂腕须旋,旋则筋生;骨出于指,指尖不实,则骨骼难成;血为水墨,水墨须调;肉是笔毫,笔虚圆健。血能华色,内则姿态出焉;然血肉生于筋骨,筋骨不立,则血肉不能自荣。故书以筋骨为先。清.朱履贞《学书捷要》

▲故其始学得其粗,未得其精;太缓者滞而无筋,太急者病而无骨;损毫侧管,则饨慢而多肉;竖笔直锋,则干枯而露骨。清.冯武《指意》

▲今吾临古人之书,殊不学其形势,惟在求其骨力,而形势自生耳。吾之所为,皆先作意,是以果能成也。唐.李世民《笔法诀》

▲柔和则绰约呈姿,刚节则鉴艳执操……。唐.张怀灌《评书药石论》

▲鹰隼之彩而翰飞戾天者,骨劲而气猛也;虺翟备色而翱翱百步者,肉丰而力沉也。若藻曜而高翔,书之凤凰矣。宋.朱文长《续书断》

▲骨丰肉润,入妙通灵。清.冯武《书法正传》

▲拘则乏势,放又少则,纯骨无媚,纯肉无力,少墨浮涩,多墨笨钝。梁武帝《又答论》

▲盖有骨必有肉,有实必有虚。否则峥嵘而近于险恶,无缥缈空灵之势矣。清.盛大士《溪山卧浮录》

▲书法趋骨力刚健,最忌野。清.梁献《学书论》

▲笔格遒劲,亦是浑厚有力,非出筋露骨,令人见面刺目。清.华琳《南宗诀秘》

▲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晋.卫烁《笔阵图》

▲使尽气力,至于沉尽入骨,笔乃能和。和则不刚不柔,变化斯出。故知和者,沉劲之至,非纵逸之谓。清.王淑《论书滕语》

▲瘦而露骨,肥而露肉,不以为佳;瘦不露骨,肥不露肉,乃为上也。明.项穆《书法雅言》

▲画促则字势横,画疏则字形慢;拘则乏势,放又少则;纯骨无媚,纯肉无力,少墨浮涩,多墨笨饨,比并皆然。萧衍《答陶隐居论书》

▲世人但以怒张为筋骨,不知不怒张自有筋骨焉。北宋.米芾《海岳明言》

▲书之要,统于“骨气”二字。骨气而曰洞达者,中透为洞,边透为达。洞达则自之疏密肥瘦皆善,否则皆病。

▲字有果敢之力,骨也;有含忍之力,筋也。用骨得骨,故取指实;用筋得筋,故取腕悬。清.刘熙载《艺概》

▲字要骨骼,肉须裹筋,筋须藏肉,贴乃秀润生,布置稳不俗,险不怪,老不枯,润不肥。变态贵形不贵苦,苦生怒,怒生怪。贵形不贵作,作入画,画入俗,皆字病也。北宋.米芾《海岳明言》

▲凡人物之生也,必柔而润,其死也,必硬而燥,草木亦然。

柔润则肥瘦皆圆,硬燥则长短皆扁。是故曲直在性情,而达于形质。圆扁在形质,而本于性情。清.包世臣《安吴论书》

▲唐太宗曰:吾少时观阵,即知强弱。今临古人书,不学其形势,惟求其骨力,及得其骨力,而形势自生耳。清.梁章钜《学字》

▲ 学书如学拳。学拳者身法,步法,手法,扭筋对骨,出手起脚,必极筋所能至。使之内气通而外劲出,予所以谓临摹古贴,笔画地步,必比古贴长过半,乃能尽▲其势而转其意者也。至学拳已成,真气氧足,其骨节节可转,其筋条条皆直,虽对强敌,可以一指之于分寸之间若无事者。书家自运之道,亦如是矣。清.包世臣《安吴论书》

▲人知直画之力尽,而不知游丝之力更坚利多锋。清.笪重光《书筏》

▲字有骨肉筋血,以气充之。书之六局,以气为主。清.包世臣《安吴论书》

▲大要以笔老为贵,少有失误,亦可辉映。所贵乎浓纤间出,血脉相连,筋骨老健,风神洒落,姿态备具,真有真之态度,行有行之态度,草有草之态度,必须博习,可以兼通。宋.姜夔《续书谱》

▲夫运者,先运其心,次运其身,运一身之力,尽归臂腕,坚如屈铁,注全力于指尖。清.朱履贞《学书捷要》

▲质直者,则径挺不遒,刚很者,又掘强无润;矜敛者,过于剽迫;狐疑者,溺于滞涩;迟重者,终于拙钝;轻锁者,染于俗吏。唐.孙过庭《书谱》

▲书家贵下笔老重,所以救轻蘼之病也。然一味苍辣,又是因药发病,要使秀处如铁,嫩处如金,方为用笔之妙。清.吴德旋《初月楼论书随笔》

▲书要兼备阴阳二气。大凡沉着屈郁,阴也;奇拔豪达,阳也。清.刘熙载《艺概》

▲刚劲忌野,清劲忌薄。清.梁献《评书贴》

▲论书者曰苍,雄,秀,余谓更当益一“深”字。凡苍而涉于老秃,雄而失于粗疏,秀而入于轻靡者,不深故也。清.刘熙载《艺概》

▲所谓老者,结构精密,体裁高古,岩曲耸峰,旌旗列阵是也。所谓少者,气体充和,标格雅秀,百般滋味,千种风流是也。老而不少虽古拙峻伟,而鲜丰貌秀丽之容。少而不老,虽婉畅纤妍,而乏沉重典实之意。 老乃书之筋力,少则书之资颜。明.项穆《书法雅言》

▲徘徊俯仰,容与风流。刚则铁画,媚若银钩,丽则倚糜而清遒。唐.欧阳询《用笔论》

▲盖用笔之难,难在遒劲。而遒劲非是怒笔木强之谓,乃大力人通身是力,倒辄能起。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

▲左氏叙事,纷者整之,孤者辅之,板者活之,直者婉之,俗者雅之,枯者腴之;剪裁运化之方,斯为大备。清.刘熙载《艺概》

1“气韵生动”经晋代谢赫提出,为“六法”品评画艺的标准之首,历代至今也成为书画家创作与欣赏的品评标准之首。笔者认为,其中“气”应泛指书画作品中笔迹、形态所产生的气势、气场、气息、气脉等感觉;“韵”应泛指笔迹、形态所产生的节奏、对比、变化、过渡、平衡、和谐等感觉;“生动”应泛指笔迹、形态所产生的生命感、流淌感、艺术真实感等感觉。书画工作者在实践中是会体会到这些感受的。

在现实生活中,人的气息有正、邪之分。正气,人们都愿意接受和弘扬。邪气,人们都不喜欢或厌恶。但是在书画作品中的气息,正气与邪气没有明显界限,不容易被人们分辨。一些书画家成名之后,有了身份、地位的光环,有些作品中自觉不自觉地带有邪气,人们分辨不出,仍会盲目追捧,尤其在艺术批评阵地失却后,这种趋势更为严重。

陆俨少先生曾提出“画忌四气”:“黑气、火气、甜俗气、陈腐气”,作品中有这几种气息就是邪气。笔者在长期的观赏、学习和实践中,体会到还有几种气息也是影响书画作品境界的:“凶恶气、妖气、阴气、鬼气”,它们在作品中散发出来的气息让人感觉难受、不舒服,其实也是邪气。

艺术作品中,气息关乎气场,气场会产生能量。正能量让人积极向上,而负能量则让人消极颓废,得抑郁症,甚至自杀。所以说,“气韵生动”是有正、邪之分的。观赏者、学习者、收藏者、书画家、批评家在追求“气韵生动”的同时,要擦亮眼睛,提高辨识能力,不能正邪不分,盲目追捧而不自知,甚至造成艺术导向混乱,邪气抬头,贻害整个书画界的正常发展。

在艺术作品的创作中,要使作品充满正气,充满正能量,就必须提高作品的精神境界。只有作者精神境界提高后,作品的艺术境界才会提高。那么如何提高作者的精神境界和作品的艺术境界呢?这是一个很复杂而难度很大的过程。潘天寿曾经说过:“在境界层上,一步一重天,虽近在咫尺,往往辛苦一世,未必梦见。”这里,潘公说了两层意思,第一,境界是有层次的,一步一重天,而不是一层二层那么简单;第二,要想上一个层次,比登天还难,近在咫尺,辛苦一辈子,连做梦也未曾梦到,更不要说上几个层次。所以说,作为书画工作者,在境界层上提高的问题要引起足够的重视,不能盲目追随任何潮流,或自己胡思乱想,搞出一些狂怪、荒诞的作品,借百花齐放、共存发展、艺术有多向性等等口号,而混淆艺术视听,还标榜为艺术性高或有“创新精神”。

几年前,笔者曾请人刻有一枚题为“十大气象”的闲章。这“十大气象”有两层意思:

第一,做人应有正气、大气、骨气、志气、才气、灵气、和气、地气(做人做事踏实不浮夸)、王气(有领导能力,有为大众服务的主动思想)、朝气(也可称为勇气,敢于面对困难,有冲劲)。

第二,艺术作品应有正气(正大光明,无邪气、妖气、歪气、鬼气)、大气(雄壮厚重、境界远大,无小气)、清气(清新明快,无浊气、黑气)、静气(宁静、引人入境,无燥气、火气)、 秀气(高雅文秀,无俗气、脂粉气)、和气(平和、丰富、自然,无凶恶气)、灵气(灵动通透,无煞气、呆板气)、文气(文质彬彬、老成持重、儒雅,无粗野气、匪气)、率气(笔墨率意、自然,无做作气)、朝气(平淡天真,返老还童、飘然欲仙,无霸气、富贵气、穷酸气)。

这些可以用文字去形容和描写的作品气息,每项都会在画面中感觉和体会到,所以在创作中要有意识地去甄别剔除不好的气息,不能让带有不好的气息的作品流传到社会上。同时,要有意识地去研究如何将好的气息运用到作品中去,让作品带有好气息,充满正能量。

“阳光、空气、水”是人们在社会生存最基本的需求。从古至今,在人的潜意识里已经根深蒂固。所以在人们欣赏艺术作品时,哪怕是没有文化知识的外行,也会喜欢明快、清新、滋润的艺术作品。其实这是人潜意识的本性需求在起作用。而当人们在基本需求达到后,就会有精神上的追求。这时,作品中体现出来的雄伟、大气、宁静、秀雅、厚重、拙朴、率意、自然、灵动、通透等等各种好的感觉就更会受到人们的青睐和喜欢。因为这些气息能让人在欣赏作品形式美感的同时,在精神上受到鼓舞,产生积极向上的作用,所以作为艺术工作者如何去提高精神境界是十分重要的。

几千年来,人们在精神上不断追求,不断总结,得出“天人合一”的理念,并产生出“道法自然”“师法造化”的说法,要求作者把自己的精神融化到大自然中去,然后才有可能让艺术作品的精神达到与自然一样长存不灭。历代许多优秀的艺术作品至今仍能打动观者就是基于这个原因。而我们身处当今的艺术工作者,更应自觉地去理解并遵守“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和创作观念。这是符合人性,符合人与自然共存发展的最基本、最朴素的理念和规律的。

“天人合一”是一个非常高的境界,大部分艺术工作者都花很大工夫而难以达到,就是思想层面、技法层面的种种屏障都在起阻拦作用。尤其是大部分艺术工作者最初都在技法层面上下功夫,忽略思想层面深层次的研究和学习。好多人思想深度不够,却在挖空心思,想方设法搞特技、出绝活,其实这本身就已经偏离艺术追求的正道,不可能进入高境界了。

思想层面的提高,主要靠读书明理、深入生活,研究人性、研究哲学,丰富自身,不断集聚正能量,然后能超脱放下,转变理念,让思想境界得到提高,产生飞跃。不断集聚正能量是一个修行的过程,其中要有一个重要的指导思想是“正觉”。正觉的字面意思是觉悟、觉醒,原是佛教中对佛理修行者提出的思想行为规范准则。修行者持守“正觉”条例,可从“我相、人相、众生相”的层次而进入高层次果位,达到精神圆融不灭的罗汉果位。这点正好对应艺术工作者的精神境界追求,所以笔者认为艺术工作者可以借鉴、研究、对照。

艺术有成教化的作用,这与宗教的教化作用相通。随着再深入研究,会发现还有更高于“天人合一”的境界层次,“鱼之乐、鸟之乐”“白云飘飘水自流”“草自生长花自开”,自然界的诸多现象,揭示了自然界一种本性使然、自然而然的行为,它们向人类昭示着自然界的一种准则。只是我们是否读懂,并从中得到启迪。笔者认为,在艺术创作中,只有达到这种境界时,作品才能超越“天人合一”的境界,出现本性使然,平淡、天真的境界。品评这个境界层面上艺术作品产生的“气韵生动”,才会让人们心灵上得到最高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