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年(1505~1566)生于明孝宗弘治十八年,卒于世宗嘉靖四十五年,年六十二岁。字孔嘉,一说字子素,号隆池山樵,南直隶苏州府长洲(今江苏苏州)人。
彭年家贫嗜酒,然除文字交外,不受升粟之馈,卒以贫困终,著有《龙池山樵集》。藏书处曰“寒绿堂、云光阁”。年死後,其家取其诗文草鬻於某甲,得缗钱以资葬。後有永嘉王公者,从某甲购得之。然已佚其大半,其存者仅十之三。年书初法晋人,已为楷,其小者信本(欧阳询)、大者清臣(颜真卿)、行草则子瞻(苏轼)。所书孙良贵墓志楷法极佳,兼精治印。
接触书法者众,真正懂书法者稀。所谓“懂”,不仅仅局限在书法字面。你到底处在哪个层次?一试便知。
涉及书法,不见得就要达到什么程度、得什么褒奖、做什么家、加入什么协会,此为市井的思想和看法,与本质无关,不足论道。
书法即人,是另一个你,你怎么对她,她会怎么对你。对它施加庸俗的认知、期望和努力,你同时也被改造成低劣、铜臭和势利的人。
提笔写字、抚纸作画,首先应想到人,然后才是作品。搞反了、弄错了你就别碰她了,因为你在产生和生产负能量。
写书法除了研墨加水外,还和水有关吗?当然。水是简单而奇妙的东西。
做有毒的、浑浊的水,还是干净的、清澈的水?观者以为佳者,未必佳,也可能是已中毒过深;读者以为胡涂者,未必真差,也可能因为逆耳、逆眼、逆心。书法如水,水漫千年或显赫一时,有得有失,有对有错。
女人如水、男人如水,书法亦如水。你是怎样的水、需要怎样的水、书法是怎样的水,是非高低、对不对应、相不相容,就大多数人并不知晓。
很多人的作品薄、弱、飘、小、巧、轻、俗、脏、燥、快、粘,而不是厚、雄、沉、深、大、拙、重、雅、净、静、稳、离。此由内而外,无关笔墨。
用生铁打造与千足金同款戒指,外形相同也无济于事,实质相去远矣。外形遮不住、忘不掉、脱不开,笔墨就是最大的障碍;内蕴看不了、逮不住、玩不成,笔墨就是最华丽的皮。
魂驭笔墨则生,笔墨无魂则殒。不明此言,门外愚氓尔。
书法作品是物质的,而“书法”不是。强与物质挂钩,非书法本意,是常人一厢情愿罢了。书法若能脱离物质,可医俗。俗不好医,有人不以为俗,有人不以为然,有人甘愿为俗。
技术对应物质,艺术对应精神,哲学对应灵魂。以书画易物质,得皮毛加身;以书法追物质,皮毛焉附?
书法有言,话须往深了读;书法不语,须先读懂自己。你懂书法吗?懂多少?
作品鉴赏
漆书《鹤赋》为金农难得一见的书法巨制,在作品的最后,金农郑重其事的写道:“余年七十始作渴笔八分,汉魏人无此法也。康熙间金陵郑簠虽擅斯体,不可谓之渴笔八分,一时学郑簠者,更不可谓之渴笔八分也。乾隆戊寅六月三日,七十二翁杭郡金农记”。看来金农对于自己这种极富个性的新书体也是极为自负的,“渴笔八分”正是他为这一新书体的定名。“渴笔”用墨极焦而时露飞白者,而关于“八分”书的定义,则众说纷纭,迄无定论。其实金农所骄傲的并非摹古,而是出新,虽出新而不失古意,则并汉魏人也不在话下了。
此作墨色淳古,行笔一反常态,横画加重,竖画写轻,一如刷字,行笔的涩势极为明显。在各别字得最后一笔上,金农有意将笔画拉长,气势澹宕,也加强了通篇作品的节奏感。这种新奇的笔墨效果,无疑是极具视觉冲击力的,能够吸引观众的目光,在字与字之间探求品味,体会到一种难以言喻的视觉享受。貌似生拙高古,实在是大巧若拙,这种及其“前卫”的表现方式,因为金农所具备的审美修养被界定在高古的格调上,使得其字醇厚隽永,具备了永恒的品质。金农曾自谓:“余近得《国山》、《天发神谶》两碑,字法奇古,截毫端作擘窠大字。”他大胆地继承和发展了汉碑的特点,简化笔法,使其书线条率真、质朴,舍去了提按顿挫及运笔使转的传统技法,因而秉性外露,毫无做作之感,故书中每露隶意,用笔虽扁平方拙,但粗细正侧颇具变化,在中国书坛,一枝独秀,生面别开。
郑板桥在诗中赞金农之书:“乱发团成字,深山凿出诗。不须论骨髓,谁得学其皮?”。吴昌硕曾谓金农书:“禅语灯前粥饭,天游笔底龙蛇。香色最宜供佛,凭渠浩劫虫沙。下笔一尘不染,吟诗半偈能持。”齐白石谓金农书曰:“想见毫端风露,拈来微笑迟迟。读书然后方知画,却比专家迥不同。删尽一时流俗气,不能能事是金农。”能令这几位大师心折的金农书法,自然更值得我们珍视,学习。
吴湖帆旧藏。周慧珺题签。
题识:鹤二年落子毛,易黑点;三年产伏。复七年羽翮具,复七年飞薄云汉,复七年舞应节,复昼夜十二时鸣中律。复七年不食生物,大毛落,茸毛生,乃洁白如雪或纯黑,泥滓不能污。是以行必依洲渚,止不集林木,盖羽族之宗长,仙人之骐骥也。故寿不可量。百六十年雌雄相视而孕。千六百年饮不食。鸾凤为群。有圣神在位,则与凤凰翔于甸。余年七十始作渴笔八分,汉魏人无此法也。康熙间金陵郑簠虽擅斯体,不可谓之渴笔八分,一时学郑簠者,更不可谓之渴笔八分也。乾隆戊寅六月三日,七十二翁杭郡金农记。
天山飞龙 德厚堂
字如其人!!字是门面,是文化的象征!
高山
每写完一张,就有“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感觉。
逍遥
字写的好,体现了笔者书法造诣,给观者是视觉和精神的享受。
石头
一手好字,就是一个人的门面。它能使阅读者心情愉快,练习者修养身心。
贺洲
字写得好,能手写,绝不打印;挥毫几下,又是艺术气功,很是享受。使读者看了,有一种赏心悦目之感!字写得好,自己而言,还想写的更好,很容易感染周围的人,一块学书!书法系中国之瑰宝,每一位炎黄子孙有责任和义务继承、发扬,青少年一定要写好汉字!
春华秋实
行云流水的感觉,风清云淡的享受,美妙向好的人生观融合于写字之中。时而风生水起,时而妙趣横生……历练啊
爱语
字写得好的体验非常奇妙而自豪,因为能借手中毛笔穿越时空,回到古代与前人进行无声的交流,感觉非常奇妙;在点横竖撇捺的运笔中,无形中将祖国灿烂辉煌的书法文化传承下来,完成使命所带来的自豪感便油然而生
永鍵書法
书法能够通过作品把书家个人的生活感受、学识、修养、个性等悄悄地折射出来,所以,通常有”字如其人”、”书为心画”的说法。
襄阳胡明虎
首先是一种享受,悦己;其次是对汉字书写的一种正确把握;第三再上升到书法高度,是对艺术的一种体验和表现能力的肯定。
春风化雨
写一手好字:流水行云,如置身其中,感悟到人生亲近大自然之景象,其乐融融!
Frank
写好了字,终身受益。练好书法,一门独技。
老鲁
写字是一种修为,一种境界,个中趣味,练者自知,只有忘我,才能通神。
林竹
一日三餐、一书、必不可少!不书则坐卧不宁,茶饭不香,夜不成眠!!
吉祥哥
笔触的提按、使转、抑扬、顿挫,如歌和唱。点划的粗细、枯润、如舞律动。
木子
品味人生,抒发感情,享受幸福!
仲灵
古语道,字如其人。字写得好不仅有利于自我的提升,还让别人赏心悦目。百利无一害,何乐而不为。。。
在希望的田野上
字写的好,是一种美的享受!
字写的好!说明这个人做事认真,勤奋努力,善于学习。
炎地
尽躲心烦维写字
清溪钓叟
写好每一个字,就像看到一个不同颜值的美女,在静怡中和你心灵交流,给你美的享受!
清流激湍
自己身心愉悦的同时,也会得到别人的欣赏和尊重。
Yihuahuayi@163.com
总有一天,我也会写好的。加油!
欢颜
字写的好就是把美内化在心里外化在气质。
大墨传奇
好字,就像一处美丽的风景,如朝霞,落日,碧空,烈日,草地,花园,大海,苍山……给人美的感受,让人赏心悦目,令人心旷神怡,静心养神…… 庞中华字,工整秀美;顾仲安字,遒劲洒脱;沈鸿根字,苍劲潇洒;田英章字,严谨峻秀……
走进辉煌
看好字是一种精神享受。
三十年前的我
字写好能带来自信
嶺上多白雲
写字的过程是追求美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心灵会慢慢得到净化。
曲径通幽
正书便可以正人,写字可以端正做事的态度,虽然说我们难以达到以往朝野上下锤炼了几千年文字艺术的造诣,但只要我们努力了,毕恭毕敬地去写了,就好,扎扎实实写好每一个字,哪怕一生去写好楷书,也不要轻易飘浮行书,草书就更不要想了,自己满意就是好书。
小文
练习书法的时候放一曲古典音乐那种感觉美不可言,淡淡的墨香将人引入一种神韵的境界。有道是:”铁画银钩书万古,春秋雅事一毫藏”。书法的艺术体现在横、坚、撇、捺的笔画中,体现在字的结构篇幅的布局中。这种意境只有在挥毫泼墨时方能领悟。
逸凡
字了得好确实很荣耀,无论你走到那都会有人夸你!我是一个农民,因字写得好,包括一些大书法家都会称赞。那种被称赞的感觉,确实很幸福。
凤凰于飞
我最近与研习书法的朋友交流,惊奇的发现写字与做人竟那样的相似。 写字要涩行,人生本来就没有坦途; 写字要有法帖,做人要有规矩; 写字要横平竖直,做人要正直、正气凛然; 字有不同的字体,人要活出自我的风范; 字要有气势,人要有气度与志气; 字要挂起来才看得出好坏,人要站值了敢做敢为才是好汉。
海冬青
字写得好是一种美的享受。这种美是一种意境之美,它不仅是视觉之美,令人感受其造型、章法之不同风格,或伟岸或优雅,或迅如奔雷或行云流水……它还有蕴味之美,令人感受其心境、品格之不同韵味,或踌躇满志或悲情万端,或豪放不羁或儒雅大方……总之,对陶冶人美的情操有极大益处。
車車子
从小当同学家长帮签字
喜悦(王成富)
学习书法和练太极有异曲同工之秒
乡情
我喜欢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写字,精力集中、专注。写完之后我会体验欣赏之中的美,感受字里行间跳跃着的成就。如果亲人们还没休息,我就会让他们评价、指点,然后共同分享勤奋收获的的快乐。
水泉山人。
心情舒畅,淋漓尽致
观海听涛
万般皆身外,唯有字随身。一手好字让生活更美好,一手好字让人生更出彩!
呼和
字写的好是心灵的窗口,是一种享受,朋友都为你贺彩和赞美!
07
写字需要心静,很多时候感觉来了,就会写得很舒服,但是,有时写着纸上的,心里却想着其他的,便会很烦躁。
朱爱华
在笔墨之间领略那些过往的华美,英豪们的胸怀,同时也在细细的审視,反省着自已的存在,写字时看似无声寂静,独自一人在斗室方寸之间,然心胸却漂然于五彩斑斓的大千世界,或激动澎湃,或情素悠然,是美,是和谐,是超然物外的感受,静静地,深深地,但却是丰富的,我时常会陶醉于写字的寂静之中。
麟出峤
书写时行云流水般的享受!
鹰击长空
书法写好时,那是自由放纵,恢宏大度之间飘舞着幽森的娇艳。既有钟馗食鬼之果敢,又似罂粟般勾人,把自己的家国情怀,儿女情长体现的酣畅淋漓。心情就像一泻千里。
草根百姓
写出一篇好字,看在眼里,品在心底,那是一种无法言语的境界,如美酒纯香,如花蜜甜香
楊永孝
付出了有收获感了,有成就感了。有朋友了。有品味了。有目标了。有事做了。你说是什么感觉?
静如斋
写字就是和古圣贤在对话,和山水交流和知己倾诉
虞世南和唐太宗李世民,既是臣子又是好友。虞世南73岁时准备告老还乡,唐太宗不舍,升迁为太子右庶子,虞世南辞谢,但唐太宗死缠烂打,非要任命为秘书少监。这是单独为年迈的虞世南“设岗”,可见挽留之诚。虞世南去世后李世民痛苦不已,悲泣而言:“再也没有人能够同我谈论书法了!”想来不免让人伤感。
苏轼&黄庭坚
苏轼和黄庭坚严格意义上应该“半师半友”,“半师”是因为黄庭坚曾说:“我黄某学书三十年,跟着周樾先生学了一身抖笔的习气,直到遇见了东坡先生我才真的明白啥叫写字儿!”从此黄庭坚在苏东坡的影响下一发不可收拾。“半友”是因为,二人虽有年龄差,但交谈间甚为轻松,且不说彼此信札中日常亲切的探讨,想想彼此戏言:石压蛤蟆、死蛇挂树的形象比喻,这也不是当下书法家们能吃得消的。
黄道周和倪元璐是同一年进士,同朝为官,是真正的好友。两人不仅在艺术追求上相似,在面对人生的重大选择上也同气连枝。倪元璐在李自成入关时选择自缢殉国。黄道周则与妻子交代好后事之后,加入到抗战的队伍中英勇牺牲。他们的忠贞见证着他们的友谊,其骨鲠在作品映然而现。
朱耷&石涛
朱耷和石涛不仅是好友,更是同出一门一宗。两个人都是明代帝王宗室的后裔,满清入关后,家庭发生了巨大的变故,二人分别出家求仙问道去了~毕竟是受过贵族教育的,二人在诗文学识、书画艺术创作方面都有垂青千古的成就,石涛常常寄信给朱耷:嘿!老兄,来两张画。朱耷的鱼啊、鸟啊都翻了白眼,哈哈~
刘墉与和珅,在政治上是分庭两立的,《宰相刘罗锅》电视剧中二人是斗智斗勇。同朝为官,不免在很多事情上都有相似之处,比如,他们的字都受到当时馆阁体的影响,显得畏手畏尾,谨慎小心。当然刘墉的字更胜一筹是一定的,毕竟还是有知识分子的良知在的。和珅的字端庄华贵,技法纯熟,字里面的确呈少骨谄媚之态。
谢无量&马一浮
谢无量和马一浮这俩绝对是一起长大的铁杆儿!谢无量从小才气逼人,马一浮记忆超群,两人旗鼓相当。莫逆之交是因为一个重要的人物——汤寿潜,汤寿潜是谁呢?谢无量的老师、马一浮的老丈人、章太炎的好朋友,当时牛叉的学霸!这俩后生一见如故,所以从佛典中取“无量”、“一浮”二词作为名字。辛亥革命时期,两个人各怀远志,在学识和艺术上都取得了后人难以企及的高度,不得不说,有一个了不起的小伙伴多么的重要啊!
与上述两位书家不同的是,林散之和高二适都是在他们晚年时才声名鹊起的,他们的相识相知也是在晚年。1963年春天,一个春寒料峭的晚上,两位老人在油灯下彻夜长谈。高二适曾拍着大腿叫到:“这才叫字。”林散之更是对高二适傲岸耿介的与当时学界“大佬”郭沫若展开兰亭论辩而感到钦佩。高二适有诗为记:“书到酣时千万字,情投深处两三更。时事风雨今宵月,只欠心事作画声。”林散之则留下了《春日寄怀二适》的诗作。
行书和楷书是什么关系?写行书一定要打好楷书基础吗?学过书法史的都知道,行书先于楷书产生于东汉末期,创始人刘德升;楷书到三国才有,创始人钟繇。刘德升在创行书时还不知楷书为何物,哪里有楷书基础?这个历史事实告诉我们,没有楷书基础也可以学习行书。
当然,客观地说,有楷书基础,对行书的学习有一定的帮助,但作用大小因人而异,也有些楷书对行书的学习弊大于利,比如颜楷,不少人学了之后就写不好行书了,为什么?道理很简单,前者夸张提按,后者淡化提按,强调平动。这是两者根本区别。颜真卿又为什么楷行兼擅呢?那是因为他写楷书和行书用的是两套笔法系统,可以灵活切换,互不干扰。
行书笔画和楷书笔画有哪些不同呢?
第一,行书笔画起、行、收、折动作更干净利索,细节步骤衔接不露痕迹,一气呵成;
第二,楷书(尤其唐楷)笔画折处提按明显,行书笔画折处以平动为主,即前者基本是笔锋的垂直运动(提按),后者主要是笔锋的水平运动;
第三,行书笔画之间强调气的连贯,有呼有应,有起有承,甚至直接连笔;楷书也有气的连贯,但比较隐秘,非高手不能领悟;
第四,行书运笔抑扬顿挫,快慢交替,节奏感明显;楷书没有那么明显。
虽為草写,但字字独立,甚少连笔牵丝;笔势凝重,具乾净俐落之韵;转笔处带圆润,收尾常带反捺笔,显露硬拙峻拔的笔调。 这便是王宠《杂书帖》。看一页便醉在这笔墨之间;用笔是多麽的舒服,忍不住要多看上几遍!
风竹泠泠虚草堂。春星歷歷净琴张。
冥栖自许专丘壑。痛饮寧辞典鷫鸘。
歌曲玲瓏花鸟恨。舞衣颯沓薜萝长。
十年献赋头蓬葆。明发天台度石梁。
山鸟羣飞多好音。苍苔白石净中林。
前峯麋鹿窥人过。半壁藤萝碍日阴。
万里冥冥黄鵠羽。百年落落紫芝心。
未论战胜违朝市。遮莫狂歌任陆沉。
清明野寺春风颠。忽忆曲江花满烟。
燕雲朔雪音书外。粤女吴儿蹴鞠边。
捧日长瞻天北极。荷锄新卜瀼西偏。
五陵豪侠如相问。丰草长林只醉眠。
漢碑傳下來的數量非常多,有像《史晨碑》《劉熊碑》這樣的完整碑刻,也有像前篇所講的《朝侯小子碑》這樣的殘碑,今天要講的也是殘碑中的壹種:張景殘碑。
此碑的碑石出土時間較近,殘損不多,文辭可讀。這個碑的名字有點小爭議,啟功先生在他的詩解註釋裏說,實為景出資為郡中造覆蓋迎春土牛之屋,世間有稱之為張景造土牛碑,是沒有詳細加以審讀的原因。是造屋,不是造牛。沒有細讀,不知啟功老先生所說的是不是正確,但想必治學嚴謹的啟功老人不會妄說。
原詩是:石言張景造郡屋,刊刻精工筆法足。勸君莫買千金碑,劉熊模糊史晨禿。
第壹句,石言,石碑上記載,張景造郡屋,張景為郡中造覆蓋迎春土牛之屋,而不是造土牛。這句還是為這個碑正名。
第二句,刊刻,雕刻。精工,精致的刀工。筆法足。刀工雕刻反應筆法很完備,很充分。
第三句,勸君莫買千金碑,勸慰君子們學習書法的時候不要只註意那些價值千金的碑刻。
第四句,劉熊模糊,《劉熊碑》字跡模糊,史晨禿,《史晨碑》拓的次數太多有點不顯筆法了。
啟功老人在註解裏講道,漢張景碑上的字體體勢嚴整中不失姿媚之趣,而且碑石才出土,字口完好,所以筆法形態都表現的很充分,可惜的是石頭的質量好像不如上章節提到的《朝侯小子碑》,如果再被不斷的拓寫下去,不知還能不能保留原石的豐采。
學漢碑為什麽要註重殘碑漢隸的傳世作品很多,名作也多,但因為這些碑刻傳世很久了,不斷的氈捶往復,拓取次數過多,導致原石上筆鋒鋒穎幾乎看不出來,沒了風韻。那些傳世的秦魯名碑,要不就說是宋拓,明拓,但究竟是那壹年拓的拓本,沒有明證,但如果拓本上某個字,或某個筆劃沒有損壞,往往就會價值連城,但究竟碑刻原始雕刻時,筆畫的原貌如何,誰也不知道了。
因此啟功老人建議,在研習漢碑時,寧肯選擇《朝侯小子殘碑》《張景殘碑》這樣的殘石的精拓本,珍藏把玩,細細揣摸,也不原意花大價錢去買那些價值千金的著名碑刻來。其實這是啟功老人的實用之談,我們在學習書法時,不要拘於名聲,而應當從實用的角度出發,找真正筆畫齊整,保存完好的碑刻去學習,而不是拘於名聲,非著名碑刻不學。
从前的人论画,第一先讲究气韵。究竟“气韵”是什么东西呢?不论哪一种画,它的成因固然是笔、墨、色、纸喽!但是叫这一张画能引起人的美感的观念,在笔、墨、色、纸以外,必须还有一件东西,这件东西就是“气韵”!比如:画一棵树,画一座山,画一个人,画一匹马,能叫人一看就认得出是树,是山,是人,是马,这不过是把形式画对了。若能再使人看出树的姿势很挺拔,山的气象很浑厚,人的行动很潇洒,马的体态很活泼,眼睛一看,心中觉得爽快,这样的趣味非从“气韵”领略不可!何况山水一门专抒写天地间极好的景致,若是毫无气韵,岂不成了槁木断源,一点生趣也没有了吗?所以我们学画,在气韵方面是千万不可忽略的!
但是古人关于“气韵”的真义总不肯解释透彻,不说是“可以意会,不可以言传”,就说是“神而明之,存乎其人”。在学画十年以上的人,虽不必解释,自然会明白的。若是初学画的人,既不知道气韵是什么样儿,又得不着一个浅显的解释。这种疑团郁结不开,畏难的心既发生,学画的热情也就冷淡了。
现在学术公开,我所以先将中国山水画气韵的来历和类别讲说出来,使我们一般初学画法的同志不再受此种的迷困,于我们学画的功夫也容易进步!
“气韵”的来历,古人常常归之于天性,所以后世学画山水的对于“气韵”一层很是畏难。如今我们先把南齐谢赫的“气韵必在生知”和宋朝郭若虚的“气韵得自天机,出于灵府”的种种议论放在一边,但就人为的方面加以研究!
唐志契说:“气韵生动,与烟润不同。气有笔气、墨气、色气,运用活泼,自然生动。烟润不过点墨无痕迹,皴法不生涩而已。”他的意思未尝不是,但为初学讲解,非从烟润入手不可。譬如:画同样的两张墨笔山水,一张是画完了就染,一张是画完了再用淡墨水渲(用淡墨水在山石的皴擦处及树皮、树叶等处罩加一层叫做“渲”)它一次,然后再染色。将这两张画悬起来一比,看前一张觉得很干燥,看后一张觉得很浑厚、连贯。这虽是烟润的关系,但是气韵的影响也就由此渐渐发生了。若更就根本上研究“气韵”有三个法子:
第一要知道画理。古人的山水无不从写生得来,所以树石、人物的远近距离形成态度,处处都有研究,都有取法。作出画来处处都合乎情理,自然会生动,自然会有气韵。清朝秦祖永说:“有理方可与言气。有气无理,非真气也。”这样看起来,不背乎画理是气韵的根本了。
第二要多临古画。古人的画不管是从天分来的或是从功夫来的,既然可以传世,必然有几十年的心得,它的气味总不会坏的。我们临摹久了,它们的气韵自然与我们的笔墨化合。清朝方薰说:“委心古人,学之而无外慕,久必有悟,悟后与生知之气韵,殊途同归。”这又是取得气韵的一个捷径。
第三要常游名胜。既然晓得画理,又得了古人的笔墨,就可以实行写生。写生不只写景,大凡四时寒暑、晴雨晦明的真相,必然身历其境,才能领略得确实,心地越开拓,笔墨必然越潇洒。若是仅仅地靠着古人,仍不是成大家的办法,所以明朝董其昌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然后作画,自然丘壑内营。”嘉善柏古喜作山水,游寓西湖,冒雨执伞,上北高峰顶,曰:“此真米南宫高房山蓝本也。”这更是气韵实验的功夫。
“气韵”的来历,上边已说过了,但是学画的功夫不同,所以作出来的画,它的气味也万不能一样,因为气味是显露的,不必张扬,也不必遮掩,是雅是俗,可以一望而知。大凡有气势而又有风韵(趣味)的叫做“雅气”,有气势而没有风韵的叫做“俗气”。我更把气的雅俗按着最容易看出来的样子,各分为几类:什么气是我们所当有的?什么气是我们所当去的?并且各样举一个例子,便于初学的参考。
雅气的分别(一张画之中也有包含两种气韵的,此不过分析清楚易于识别):
(一)雄厚气。这派的画大半叠嶂重峦,雄伟浑厚。如同有正书局印的王叔明《青卞隐居图》,它的磅礴气差不多都跑到纸外头了。(神品)
(二)苍润气。这派的画笔力挺拔,气势淋漓。如同神州国光社印的沈石田八段锦册,真有老气横秋、烟云腾溢的样子。(神品)
(三)灵爽气。这派算是画中能品,不论何等的景致,都能画得活泼妥当,变化如意。如同有正书局印的王石谷宋元十二景册,看见了真可以爽神悦目。(能品)
(四)淡寂气。这就是古人所说的“画写胸中逸气”了。一般文人学士偶然遣兴,虽是寥寥几笔,不求形似,可是笔笔沉着,有一团静穆的气象显露出来。如同神州国光社印的李长蘅山水册,实在得了倪云林天真幽淡的味道。(逸品)
(五)清秀气。这派的画干干净净,一点烟火气也没有,而且笔墨超脱,意趣别致。如同罗振玉印的恽南田山水册,清幽之趣令人可爱。(妙品)
俗气的分别(俗画中有几种,只具形态,全无气味的。如同潦草的画如何叫做“气”?不过概括言之,使学者易于了解):
(一)霸悍气。用笔太露锋芒,着色过尚艳丽,最容易生霸悍的气味(就是火气)。看着似乎苍老,实在纵横的习气太大。初学千万不要学的!如果有了这个毛病,赶紧临南派清秀的稿子就好了!因为他只学北派的苍老而不秀润的缘故。
(二)市井气。店中卖的纱灯、扇子,上面所作的画可算是这一派。既无毛病,又很工细,但是要不得的!因为作画的人没读过书,又没临过帖,用笔、用墨全不讲求,所以甜俗的气味出来了。学者有了这个毛病,必须根本推翻,从用笔、用墨处入手去临摹古画,或者还可以改过来。
(三)板滞气。有一般食古不化的人不知道变通,作出画来虽然功力很大,却是不会活泼,如同一张死画,总是手生心迟的缘故。若能多临多看,或者就没有这个毛病了!
(四)污涨气。初学作画,既不知道理法,又看不着好帖,只在石印本子里用工夫,最容易犯了污秽的毛病。第一是远近、浓淡不分:画一层又加一层,层次越多越不清楚。第二是不会着色:不是渗淡,就是浓滞,处处免不了痕迹。这都是污涨的原因。应当寻一本清秀的画帖,细心去临,笔墨越简淡越好。若能寻访一个画家,听他的指导,进步就更快了。
(五)草率气。不论什么事情,勉强塞责,总不会好的。何况是山水一门,有无穷的变化,荒唐草率,哪能得着真趣。常见青年人躁心太胜,不但作小幅画,顷刻而就,就是作大幅画,连渲带染,也用不了半天的工夫,处处的笔墨都浮在纸上,没有一点沉着的气概。须知道古人五日一水,十日一石,并不是古人痴笨,恐怕有一笔不到处,反倒为全画之累了。至于我们现在是学画的时代,又当怎样……
(六)沉浊气。大凡自命学画成功的人,最喜用浓墨。起初总觉着他的画墨气不够,这里添添,那里加加,甚至远处的山也要涂上几笔浓墨。久了习气越深,居然是一片模糊,就有了沉浊的气味。譬如:吃饭用咸菜,起初不过吃一点,久了越用越多,虽然给他盐吃,他也不觉得咸了。在行将就木的人尚不要紧,在青年染此种习气,将来如何得了,所以“宁淡勿浓”的话须要牢记在心!
以上所说的各种气味是就显著者而言。学者对于俗的呢?应当警戒着不要犯了!对于雅的呢?须多多用工夫!并且将我所说的各种画帖,各买上一本(共七八元钱),多看几次,多临几遍,日子久了,自己的气味与古人的气味渐渐化合了,自然创出一种特别雅秀的气韵来,这就是将来成名家的根本。
还有一层:学者作画的时候,窗户须明亮,几案须洁净,就连笔、纸、墨、砚、水碗、色碟等物,也要干干净净的。心里除去一切的杂念,专心致志地去画,气味绝不会俗的。况且临摹古人的画稿,或默写所见过的好景致,既无有躁心,哪里有俗气?
“气韵”的来历、种类大概说过,我更把学画山水的益处谈谈。山水就是风景画,在中外图画里,发现得都最迟。因为风景画是知识高了的人观察出来的,所以山水画在图画中地位最高,而且人人都欢喜它。若把山水画学好了,它的益处很大,在实用方面不必说了,是人人都知道的。若在精神方面说,它的益处更大!古人说过:“学画山水,可以养性情,除烦闷,释躁心,迎静气,多享大年。”这是什么缘故呢?一则:心中既静,神经不致受伤,画得了一张画,挂在墙上,自己一看,很觉快爽(是就着有点程度的说),精神的愉快,最有益于卫生。二则:画山水的人都爱游览名山大川,参观天然的风景,因之多吸新鲜空气,身体自然会强的。就以近代说:董元宰活了八十三岁,王烟客活了八十九岁,王圆照活了八十岁,王石谷活了八十六岁,王麓台活了七十四岁,这更是学画山水的最大益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