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帖是书法学习的唯一门径,离开了临帖则书法不能进步。世界上的各门艺术中,恐怕只有书法与他的传统联系的如此紧密,离开了对传统的正确继承,书法几乎不能前行。历史上有多少狂妄的“创新”者,在推倒了传统之后,也都在还没有摸到书法大门的时候就倒下了。

所以,聪明绝顶的米芾在45岁以前竭力集古字,临帖可以达到乱真的程度,45岁以后才一变,遂卓然成大家。明末清初的王铎在中年后,自己个人风格已形成,但仍然大量临习阁帖,以至于能熟练的将不相连属的阁帖中王羲之的信札,随意剪裁,写成一幅,足见其对阁帖的熟悉程度。当代写碑大家陆维钊先生,至晚年临《兰亭序》数百通,且慨叹说,如果我能早一点临《兰亭序》,我的字还会更好一些。

临帖,成为很多名家的必修课!而成名后的自诩者,放弃临帖学习,我们看到他们或停滞不前,或出现大幅度下滑,所以“有空多临帖”,是走向书法颠峰的捷径。然如何把握临帖过程的诸多问题?余不才,据自己多年实践,试述其由。

一、专与博的问题

这是个老话题,但处理好这个问题,从近处看,可以解决如何迈步的问题;从远处看,可以解决将来能成个什么样的家的问题。由此可以看出它的重要性。我认为应先专,后博,然后再专。先专是选自己喜欢的一家碑帖,集中精力,花3—5年时间,日临夜读,仔细研究,达到闭目能诵的程度,则完成任务。以此为基,对此系列书风前后各代的名家诸碑帖,做系统化的观摩与了解,不在精,而重在会于心,着于眼,各家形态各异,能明辨差别。但要注意这些形态俱为表象,不要被表象所迷惑,要能透过表象看到本质。在这个过程中,要在思想上形成对此书风的历史与现在系统化的认识,找准自己在这个系统中所处的位置。再扩展到对整个书法史的全面认识,对历代书法家的风格与作品应如数家珍,然后,再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史、哲的了解与学习,此为博。经过上述专与博的首轮学习,大致可以了解自己在哪个方面能有发展,自己有那些缺点,所谓“知己者明”,此时便可扬长避短,找准自己的兴奋点,花大力气钻研下去,穷究所发现的每一个问题,找出原因、解决方法、以及效果如何?“衣带渐宽终不悔”,此谓之再专。人生苦短,精力亦十分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尤其是在现在这个竞争激烈、飞速运转的社会中,可自由支配的时间更少,欲全面开花,不现实,也是不可能的,学书法的道理是一样的!

二、被动与主动的问题

对新碑帖进行临习的开始阶段,应该是以帖为主,克己入帖,我认为是被动阶段。此时可先将此碑帖悬于壁间,仔细观摹月余。对其形、神、用笔有了较为感性的认识后,再动手去临写。临写时做到“察之尚精,拟之贵似”(孙过庭语),此时,可以用双钩,幻灯放大,等等手段对原帖进行全方位的分析研究与临写,临写的量要大,尽量去掉自我理解的因素在手上出现,尽量做到熔入原帖。经上述学习,此时对原帖已了如指掌,可以以其一点作阐发,笔法、形态、神韵俱可,忽略其它各点,如同照像的聚焦,进行有目的的临写,则由被动转为主动,找出自己喜欢的一个点,融入自我的书风,则帖为我所用,帖已成为我。

三、像与不像的问题

在上述临帖的被动阶段首先要象,做到毕肖。南宋姜夔在〈续书谱〉中说“夫临摹之际,毫发失真,则神情顿异,所贵详谨”。

在这个过程中要不断寻找、分析能与碑帖象的因素,一个细节也不要放过。尽量达到照相式完美复制。包括用纸、用印、用墨、用笔、字形、章法等等。然后分析我为什么象了?对不象的部分认真分析为什么不象?差在哪里?找出原因,重新临摹。不象有两种情况,一是根本临不象。临者在书法各要点运作功力上与碑帖相差较大,眼界、理性的分析能力都有很大差距,是能力不高的表现,是必然的。临象对他们来说是一个高度,是一个难点。也是一个进步。二是不想临象。不想临象的原因很多,但这往往是建立在临者有极高的控制书法诸要素的能力上。以原帖作为引子而进行的创作实验,性相近者则留之,不可取则弃之。是一种主动的摄取,是建立在临者对原帖清醒的认识和分析的基础之上的。如清王铎,有数量众多的临二王的巨幅大轴,用笔、结构、章法与原帖全无一点相象之处,是不象的临帖,已转化为主动的准创作!象是基础,没有毕肖,则不象无所依傍。取其一点浅尝辄止,如果眼力不高,往往失去对原帖本质的认识和理解,极易学成习气,如果以此方法涉猎多帖,往往会习气缠身,无可救药。尤其是初学者,更不可多用此法,最终会毁了自己对书法的良好感觉。

四、抄帖与信笔的问题

很多人临帖非常刻苦,但收效却甚微,究其原因,是抄帖而不是临帖。抄帖是漫无目的,没有思考,不加分析,翻开字帖就写,写完后脑中一片空白,或只保留一种书写的感觉,记住的东西很少。抄帖收效甚微,实在是浪费学习时间的“绝妙方法”。抄帖劳而无功,是无效临帖,是学习者在不知不觉中最容易犯的问题,会严重打击学习者的积极性,危害很大,不可小视。可以用下面的方法纠正:每天临帖定时、定量,量不可过大,要视时间多少而定。先读帖,后临写,写后反思,今天收获是什么?记住了什么?并做出记录。如此往复,则抄帖的毛病可以纠正。而且还可以养成勤思考,写书后感的习惯,这样可以为以后的进步提供参照,便于更好的拾漏补缺,及时修正前进的方向,时间长了,也便于形成自己的艺术思想。如稍加整理也可能形成理论著作。历史上的大书法家有很多都是如此。信笔是笔不在书写者的控制之下的乱画,是技巧不熟练的原因,同时,也是书写时不加分析、不动脑的原因。在初学者中存在,在老手的书写中有时也存在。老手的信笔往往表现为一种习气,更令人讨厌!初学者的信笔多是临帖的方法不正确所致,如抄帖,纠正了抄帖的毛病则信笔也会随之解决。而老手则比较麻烦,是不思考,不学习等等。。。。。。原因较复杂,有时要完全纠正信笔,须推倒重来!

五、精临与泛临的问题

精临是对一本字帖,从字形、用笔、用墨、章法等等各方面做全面的、细致的分析和研究,结果是毕肖此帖。是在学书法阶段必须经过的一步,没有精临则自己的书法大厦是永远也建立不起来的,这里没有捷径,任何漂亮的言辞和完美的想法都是代替不了的。泛临是在精临的基础之上,所做的一种了解性的临习,属于博的阶段用的方法。现在有很多人,过多的依赖自己的眼睛,以为认真看过的就会了,当然也有这样的天才,但现实中是不多的,用眼睛临帖,往往学的是表象,很容易染上习气,泛临阶段的书写是非常必要的,它是建立在分析思考的基础上,会纠正视觉的偏差,更准确的把握原帖的特点和风神,对碑帖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六、优点和缺点的问题

我认为书法是优点与缺点并存的艺术。观历史上那么多的书法大家,他们的优秀作品的优点是那样的依赖他们的缺点,以至于当你想去掉缺点的时候,就会连他的优点一同扔掉!临习时如不能毕肖,又怎能得其优点,明其缺点?靠眼睛临帖者更要正视作品的优、缺点,仔细区分,看那些可以去掉,那些不能去掉,须保持清醒的头脑,作谨慎、合理的取舍。书法在历史上,存在碑和帖两大系统,这两大系统各有优缺点,学习任何一个系统的书风,都必然存在缺点,从另一个系统的视角来审视就会看得一清二楚,我们应有清醒的认识。帖学的内部,又存在者正与反的两个方面,如二王为正,则隋智永,唐孙过庭、高闲,五代杨凝式,宋米芾、苏轼、蔡襄,元赵子昂、鲜于枢、康里子山,明刑侗、董其昌,清王文治、朱耷俱为正;而唐颜真卿,张旭、怀素,宋黄庭坚,元杨维桢,清王铎、傅山等等,则为反,正反两方面,可以互补,不可偏废。

七、虚与实的问题

虚与实是一对相对的概念,如果把临象作为实,不象则为虚;优点看作实,缺点则为虚;被动看作实,主动就是虚;帖中可见的物质化因素,如结构,材料、印章为实,则不可见,但可以感受到的,用笔的方法、作者的书写状态、精神因素、性情的表达等形而上的,帖外的东西为虚;把技巧的到位看成实,则弱化技巧注重感情表达为虚。虚与实是相辅相成的,离开了实,虚无所依傍,离开了虚,实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实易得,虚难求。古人云“高手运虚”!虚不是一句“字外功”就能概括得了的,他存在于优秀作品的每一个角落。离开了虚,那些优秀的作品会失去很多光彩。

学书者离开了对虚的把握和体会,则作品没趣味,个性亦不能突出。对虚与实的辨证认识和反复体悟,伴随整个书法学习和创作的全过程,观历史上的一流名家,其熠熠生动的作品中无不透露出对虚与实的恰当的把握和体验。当我们学书法多年,作品仍然不能够令人满意时,可以审察:是否对书法虚与实的东西体验不够?当我们从心底体验到虚与实的存在时,那么你的作品一定会大有改观。

道光十四年(1888年),陕西蒲城出土一个一字不损的墓志,正书,三十七行,行三十七字,共一千二百九十二字,隋文帝仁寿三年(公元603年)立。我们先看几个高清放大的单字,感受下。

1 2此志书法结字谨严,用笔劲利,神采飞动,是隋代书法的代表作,与唐代的楷书十分接近,是唐代欧阳询一派楷法的先驱。也是后世初学正书者的极佳范本。

3 45

此碑笔姿秀润兼刚劲,结体平实寓险绝,实开初唐楷书之先河。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曰:“《苏慈碑》初入人间,辄得盛名。”此碑名曰《苏孝慈墓志》。我们看一整页:

6此碑端整妍美,是为干禄之资;而笔画完好,较屡翻之欧碑易学。于是翰林之写白折者,举子之写大卷者,人购一本,期月而纸贵洛阳。信哉其足取也!”足见此碑之影响力。我们继续欣赏单字:

7 11 10 9 8

1书法的点画线条具有无限的表现力,它本身抽象,所构成的书法形象也无所确指,却要把全部美的特质包容其中,这样,对书法的点画线条就提出了特殊的要求,要求具有力量感、节奏感和立体感。

1、力量感

即为点画线条的力量感就是线条美的要素之一,它是一种比喻,指点画线条在人心中唤起的力的感觉,汉代期间,蔡邕的《九势》就对点画线条做出了专门的研究,并指出“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要求点画要深藏圭角,有往必收,有始有终,便于展示力度。但是,点画线条的起止并非都是深藏圭角不露锋芒的,书法中往往根据需要藏露结合,尤其在行草书中,千变万化。

2、节凑感

节奏本指音乐中音符有规律的高低、强弱、长短的变化。书法由于在创作过程中运笔用力大小以及速度快慢不同,产生了轻重、粗细、长短、大小等不同形态的有规律的交替变化,使书法的点画线条产生了节奏。汉字的笔画长短、大小不等,更加强了书法中点画线条的节奏感。

3、立体感

立体感是中锋用笔的结果。中锋写出的笔画,“映日视之,画之中心,有一缕浓墨,正当其中,至于折处,亦当中无有偏侧。”这样,点画线条才能饱满圆实,浑厚圆润。因而,中缝用笔历来很受重视。但是,我们不能发现,在书法创作中侧锋用笔也随处可见。除小篆以外,其他书体都离不开侧锋。尤其是在行草书中,侧锋作为中锋的补充和陪衬,更是随处可见。

任何一种书体都有其特有的规律和表现力,而楷书作为中国书法中最为常见的书体,楷书是有其独特的地位的。它不仅使汉字的结构能够简化,而且弥补了隶书和草书的不足,完美地继承了两者的优点。

11、利用互联网学习书法

互联网上有大量的视频教材和字帖,需要自学者去收集和观看。

互联网有高清的字帖,可以打印后临摹。

2、多看书、字帖

遍览群书,开阔眼界是是学习书法的有效途径。可以多买字帖,各个朝代的,各种字体的,各个名家的都可以看。推荐上海书画社、吉林文史、浙江美术,河南美术几个出版社,早期的文物出版社和各个古籍出版社的字帖不清楚,没有释文。看视频也要买配套的教材一起看。

3、读帖和临帖

读帖非常的重要,怎么读?读什么?读帖 要细分 第一,要多看,烂熟于心,利用一切时间看,手机上,微信上。第二,细细的读,笔画粗细,起笔收笔,弧度,相背,点画的位置,留白,比例,大小,章法等等,信息越多,说明你看的越仔细。反复的临,直到像为止,不要怕枯燥。每天一小时,2年就会成功。

4、楷书还是隶书入门?

楷书可以,其实隶书也可以,初学者往往写楷书很枯燥,很古板,勾、捺都写不好,横歪竖不直结构掌握不好,很容易半途而废。学习楷书,从柳公权,赵孟頫,欧阳询等学习。结构很重要,其次是笔法。掌握好结构,字型好看了,兴趣就大了。

5、如何摆脱枯燥和心烦

刚开始写字的时候,5分钟就想扔了笔,心里毛得很,心不静不能写。每天坚持一小时,说得容易做起来难。

通过在线书法字典软件找字,集字来写字是很好的方法。写自己喜欢的诗词,写有关祖先的文章序,写一切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也是摆脱枯燥练习的方法。

书法生于线条,文字的诞生,出自笔画交错的形态。上古时代,古陶器刻画的符号像半坡时期遗物的记号,即由线条的纵横有条理地略加交叠而成。宋代郑樵《一字成文图》,指出在文字发生次第的规律,拿它来观察远古符号笔画的积叠、平分排列情状,可以得到初步的理解。半坡符号的笔画有肥瘠轻重之分,仔细寻其条理,已有笔势可观,可以说是书法的萌芽,以后甲骨文字完全出于刻画,正是同样的形象。

书法形构在美学上的处理,历代已有许多人做过详细的分析,基本笔画有所谓“永字八法”,王羲之执笔有论:“下墨点画,芟波屈曲。真、草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若作横画,必须隐隐然可畏;若作蹩锋,如长风忽起,蓬勃一家。……若作抽针,如万岁枯藤;若作屈曲,如武人劲力弩觔节;若作波,如崩浪雷奔;若作钩,如山将岌岌然。”所有点、画、波、钩、点针、屈曲都是力的表现。和他在《题笔阵图后》所说的“每作一波常三过波笔,每作一点如高峰压石”一致,必用全力以赴之。笔力所至,要给人以奇险峻拔的感觉。单字的形态,可分三种:

(1)停匀式:外形四面均匀,布置谨严,晋、唐一般正书多此类。

(2)开张式:中宫敛结,长笔向四面展开,如辐射式的结构。郑道昭《云山》诗,以及黄庭坚书体属之。

(3)欹侧式:局部夸张,以相承式相应的歪斜姿态取势。马王堆册的悬针、汉简的波发多此类,《瘗鹤铭》的结体属之。

大书法家的高度挥洒技巧,多喜欢采取后者二式,以形成他的奇姿,因为“前后齐平,便不是书”,不齐整的美,成为书家的形式逻辑。

以线条为主体的书法艺术,以不齐整而打破焦点的审美观,使书家摒弃算子式的呆板序列去寻求纵横驰骤、奔走龙蛇的笔势;否则过于齐整板滞,便成为“奴书”了。

在不齐整中建立和谐关系,三十六法之中,“相管领”与“应接”最为重要,“管领”好像是连串累珠,使之不散,“应接”好像是宾朋杂坐,而彼此间的精神交相照顾。这样在不相等的距离不平衡的位置的字列笔阵之中,反能产生高度稳重的骨格和筋脉相连的感觉。米芾说“字要骨格,内须裹筋,筋须藏肉,秀润生,布置稳”。布置稳便骨格能立,秀润生则神采自足,书法艺术的形象性即使建立在此上。

楷书四大家“欧颜柳赵”可以说是楷书书法的领航者,水平之高至今无人超越。即便赶不上、超越不了,我们也得学!不学不就更撵不上了吗?

学,您得先知道欧颜柳赵这四家楷书各有什么特点。今天至善就当个媒婆,给大家介绍介绍,具体你相中哪家,或者说哪家更适合你自己,你得自己看,看准了你才能够相中谁跟谁走啊!

欧阳询

字体以“二王”为基础,融和了汉隶魏晋书法余韵,吸收诸家之长,于平正中求见险绝,自创新意,独树一帜。

1欧阳询代表作《九成宫醴泉铭》 局部欣赏

在用笔上和点画上基本上以方笔为主,间用圆笔,落笔轻松自然,干净利落,行笔缓慢含蓄,有顿无蹲,收笔不苟。点画讲究呼应连贯之气,笔画追求变化,点像三角形,横竖起笔多用方笔,撇奈多用圆笔,笔势灵活生动。钩画取法于隶,仪态饱满,气势开展,转折又多是方中带圆势,既显方劲,又见浑厚。在结构上取修长,四面均匀停当,严紧欹侧,峰棱比较突出,左收紧,右舒展,竖为主干,横成图案,法度森严,于平正中求见险劲。中间匀集紧密(中宫较紧),大都向右扩展,而字的中心一般多见稍偏左,险劲奇巧,沉稳严谨,无懈可击。

颜真卿

颜真卿广泛吸纳六朝、隋、唐书家的技法,兼收并蓄融为一炉,法前人而愚新意,开创新的风格。

2颜真卿代表作 《多宝塔碑》局部欣赏

笔画劲挺肥厚,间架平整茂密,气势磅礴多变,上密下疏,似泰岳之高耸。行笔雄健,起笔藏锋圆转,笔笔中锋,用墨横轻竖重,奈笔有“蚕头燕尾”之态,转笔多长用提法,圆转直下,而不取折笔。转折处多呈现内方外圆。钩笔笔法多成鸟嘴状,字形结构宽博方正饱满,左右基本对称,端庄平稳,表现出雍荣度大、开阔雄伟的气概。颜楷特别加强了运笔用腕的作用,更多地运用藏锋,形成雄厚、丰润、劲健的特征。颜体的笔画一般对称,但是竖画大有向内环保之势,略呈弧形。造型隶书笔意十足,是整个字外观圆深,内含雄强,具有深厚的艺术效果。

柳公权

柳公权是晚唐著名书法家。初学“二王”,后习隋唐各家笔法,后进一步把变用颜体,另辟蹊径创新独树一帜。

3柳公权代表作 《神策军碑》 局部欣赏

书体结构严谨,疏朗开阔,格局方正,劲健挺拔,骨力洞达,神采俊发,因此成为后世楷模。其点画遒劲刚健,富有弹性,横竖撇奈笔势都向四面伸展,大局势开阔,“竖钩”“斜戈”,往往采用适当的上伸和下延的写法,使字显得昂首屹立,雄资磅礴。横画多采用方起园收,竖画多用逆峰起笔,顿笔之后引峰下行,收笔多采用悬针或者垂露法书。撇奈多有一定的弧度,虽然出锋挺拔,但有着内部的骨力。用笔行驻提按精悍出神。以颜体为基础,结字紧凑疏朗豪放,中宫收紧,四面开张,紧而不拘,疏而不散,规整中富有变化,平正中偶出险奇。

赵孟頫

赵孟頫以行书楷书艺术成就最高。所作楷书,中锋用笔,平顺和畅。结构匀称,从而得妍媚丰满,婉转秀劲,之美,大与欧、颜、柳子的风格显然不同。

4赵孟頫第一楷书 《胆巴碑》 局部欣赏

赵字特点是姿态繁多,圆活生动,顾盼呼应,其实连贯,横画竖下笔,中间稍提笔行走,收笔回锋,整个运笔沉稳果断,一般都是向右上取势。竖画大多垂直常常根据结体的需要微带左弧状,弧形向着字的中心环抱。折法在横竖交接处,稍顿一下,就势顺笔一拓直下,既不显棱角也不流于圆滑,绝无抛筋露骨之弊端。这和颜柳提笔另起,蓄势外拓的写法不一样。撇捺行笔较快,笔画犀利,大都锋不外露。结体匀称舒适,笔画疏密合度,边旁部件配合融和。但是应该着重注意,赵体字流畅圆润,但是行笔较快,书写时切忌浮滑笔力软弱,锋芒显露,不可只求外观圆润甜美,不查骨力内涵。

在艺术品市场中,挖掘价值被低估的门类,永远是一门让人饶有兴趣的学问,比如古砖收藏,就是一门刚刚被市场认识的门类。比如收藏古砖已有22年的收藏家黎旭先生,亲眼见证了古砖价格在近5年的飞涨。但不少学者、行家都认为,古砖真正的历史、文化价值还没有被发现,在古玩市场,古砖就是一支初露头角的潜力股,而目前升值征象正在抬头。

1首先一点,古砖鉴史,记录着古人祈求吉利的精神面貌。比如上图这方古砖“阳遂富贵”,那么阳遂是什么呢?是古代利用日光取火的凹面铜镜。《周礼》:“司烜氏掌以夫遂取明火於日,夫遂,阳遂也。”被誉为“太阳之精”,古砖鉴史正是如此。有很多吉语,相对直观,比如寿万世、崇高、君宜、高官、万岁不败(下图)等。

2图/“万岁不败”

古砖开始变成了文人手上的金石玩物,始于唐宋时期,最早是被用作砚台的,称为“砖瓦砚”,将古砖瓦加工制作成砚台。像王安石、欧阳修等人都有很多诗词讲到砖瓦砚,在当时很多文人都希望有这么一方砖瓦砚放在书桌上,对它的重视,就类似于我们现在有一套海南黄花梨的桌案一样,砖瓦砚在当时是非常受欢迎的。从城市来看,上海最火爆,很多人追着买砖的拓片和砖砚。北京也有不少人收藏古砖。

古砖变成砚台之后,就进入到文化圈的层面了,唐宋时期的砖瓦砚是非常珍贵的。古代和田玉之所以珍贵,主要是材质的稀缺、有天然的美感。而古砖的珍贵主要在于它的人文色彩,发思古之幽情。因为古代不像现在,到处都可以挖,可以掘地三尺。在古代,挖是一件很忌讳的事情,当时要找到一片古代砖瓦那是很难得,每件古物都留给文人想象和发挥的艺术空间。

3“晋永嘉将军夫人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猛,国家综合建设取得了翻天覆地的成就,同时,古代遗存的古物也经常被世人发现,其中就有不少的古砖。由于很多人对金石文化的认识不够,而且古砖的材质又比较低廉,除了部分被国家文物部门征集外,还有大量被荒置在野外,自然和人为损坏情况严重,上世纪90年代初我开始收藏购入的时候,价格还很低。

但最近5年来,古砖的价格涨得特别厉害,现在一般的书法、字口、品相较好的古砖价格都在1000-3000元左右一块,有些稀缺的价格过万元,刻铭制砚之后价格还可以翻上两三倍。比如永和九年的砖,现在残砖都卖到6000元一块,如果刻成砚价格更高(如下图)。

4“永和九年砖砚”

江浙地区玩古砖的人多是有原因的,因为古砖最多就是出在江浙地区,从东汉中后期到唐以前,江浙地区出的砖质最适合做砚台,砖不能太大,像河南地区的砖太大就不适合做砚台。而且江浙地区对古砖的认识由来已久,起码明清以来的文脉都在江浙。

那么,我们怎么样去评价一块古砖的好坏?

1、看其历史价值,比如“永和九年”的砖就要比一般的贵很多,因为《兰亭序》;2、看“名声”,像一些古籍或名人记载的古砖,比如与陆心源有关的“钮大道”、与周作人有关的“凤凰”古砖等,价格相对高;3、看材质,不一定是年代越久远的砖就越好,有的古砖质量太过疏松,这种就不好;4、当然,还要看品相、品级(砖质、书法、字口、纹饰等),是否完整,这点也很重要。

5图/当代书法家王卫军题“永和九年”拓片

说到古砖,我们自然无法绕开“拓片”这个话题,我们对古代器物的研究有两种,一种是对实物的研究,另一种就是在原器物的基础上再创造,刻字、画画、盖章、拓片后再跋,拓片也变成文物传承下来,现在一张宋朝的器物拓片也有可能比一张宋画还要昂贵。比如下方,于右任题赠吴昌硕《昭陵六骏之什伐赤拓片》,在2011年拍卖成交价350万元。

6图/于右任题赠吴昌硕拓片

所以,古砖拓片很重要,有较好收藏价值。拓片最利于传播,通过拓片,古砖可以走进千家万户,而且价格也可以为人接受。其实拓片也很有收藏价值,按照我国的《文物法》等相关规定,一级文物的拓片就是二级文物了。而且拓片经过再创作,比如吴昌硕的书画,或者是史学家、书家的题跋、印章,附加值就更高了。

说起小楷,我们容易想起《灵飞经》,作为著名的小楷法帖,其字结体秀美,笔意潇洒,如下图(局部):

1

注:高清灵飞经原帖下载,请加微信号shufa15

可是大家试过将小楷放大写,像大楷那么写么?咱们有位思友就这样试过,我们看到下面。没准有一定借鉴意义:

2我们放大单字观看:3 17 16 15 14 13 12 11 10 9 8 7 6 5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