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毛泽东的书法是如何练成的?

作为改变中华民族历史命运的一代伟人毛泽东,以其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的诸多身份在诸多领域取得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伟大成就,赢得了亿万人民的景仰和爱戴。其“汪洋恣肆、气度恢弘,充溢着非凡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胆略和豪情”的“毛体”狂草书法赋予了中国书法以全新的艺术风貌,将其代表作品置于书史之任何时期,都堪称独标一帜,不同凡俗。

2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身边的一位同志向他谈到“速记”问题,进而涉及到“草字”、“草书”。毛泽东说,草字是草字,草书是草书,一字之差大不一样。书法不就是单字了,里面有规律有章法。

3学习书法怎样入门呢?

毛泽东说:“第一要多看帖,第二要多练习,写多了就熟了。”

看帖时要注意什么呢?

毛泽东:“要反复看,反复记,等到帖的内容能背下来时就更熟了。”

看帖时要记些什么?

毛泽东说:“记字的结构、造型、行气、章法。为什么这么复杂?毛泽东说,你要熟悉一个人,不是要记住他的高矮肥瘦吗?你还要记住他的五官特点呀!”

这么说记字跟记人一样?

毛泽东回答:“是啊,人有相貌、筋骨、精神,字也有相貌、筋骨、神韵。字的结构有大小、疏密;点画有长短、粗细、曲直、交叉;笔势上又有虚与实、动与静;布局上有行与行之间的关系,黑白之间的关系,这一对对的矛盾都是对立面的统一啊!既有矛盾又有协调统一。中国的书法是充满了辩证法呀!”

4如何理解书法的神韵?

毛泽东说:“比如王羲之的书法,我就喜欢他的行气流畅,看了使人心理舒服。我对草书开始感兴趣,就是看了此人的帖产生的。他的草书有《十七帖》。记住了王羲之行笔,你再看郑板桥的帖,就又感到遒劲有力,这种美不仅是秀丽,把一串字连起来看有震撼之感,就像要奔赴沙场的一名勇猛武将,好一派威武之势啊!郑板桥的每一个字,都有分量,掉在地上能砸出铿锵的声音,这就叫掷地有声。”

临帖是不是要照原帖写?

毛泽东说:“当然,最初要照原帖写,以后练多了要仿其形,取其神。”

字的精神怎样理解?

毛泽东说:“字就像人,有精神有个性,有的雄伟豪放,有的潇洒秀丽,你要写的字不要让人家看了感到松散、柔弱。当然写字也不要刻板。”

学草书从哪儿下手?

毛泽东说:“不要好高骛远,欲速则不达,建议先学楷书,练基本功,以后再学行书、草书。”

看什么帖好呢?

毛泽东说:“先看《千字文》,多看多记,还能学到一些东西。《千字文》里面讲到的有天文、地理、矿藏、植物、历史、修养,能背下来就差不多了。不看个十遍八编就能背下,不要急,一步步慢慢来。当然,还可学《标准草书》,就是于右任编的本子。

5我们来看看毛泽东年轻时候的字迹:

6你原以为,毛主席年轻时的书法就很潇洒奔放。现在,你可能小失望了。

7我们继续看:

8慢慢的,毛主席的书法逐步成长。

9直到青年时候,毛主席的书法味道愈加浓厚。

101、过渡期(1920年代)

1920年代是毛主席由学生向社会工作者过渡时期,书写已由原来的学习变成了工作的需要,一笔不苟已不现实,故以行书为主,笔画连带多了起来。但是,由于离校尚不久,书生习学的气质还在,学校期间打下的基本功还在,故能结体规范,中锋行笔,转笔圆润,布局井然,一气贯通全篇。

毛泽东的书法是信笔成书、不拘俗套的。书法艺术的本质,是表现个性,故而透过一个人书法的结体、运笔、书写习惯,我们大致可以窥见其性情特征。一般来说,喜欢狂草的人,通常性情奔放、浪漫;而喜欢写正楷的人,则严谨刻板。顿挫分明的字体,可以看出一个人为人刚健有力;而汪洋恣肆的书法,则折射了一个人豪放不羁的情怀。

11致林伯渠、彭素民信(1923)

12致平教委员会因病辞职函(1924)

2、西歪期(1930年代)

进入1930年代后,毛主席的书法有了明显变化,一是字形发生倾斜,呈上左(西)下右的斜倚状;二是笔力开始退化。西歪的发生大致是一个渐变过程,开始是一幅之内部分字西歪,以后一幅之中歪斜的字越来越多,至最后全幅西歪。1936年致许德珩夫妇的信,大致处于这种变化的中期:前两行半总体正中略东斜,剩余部分却明显西斜,前后不一。自此直到30年代末期,毛主席的字都是西歪,且越歪越厉害。

前面所提及的1936年致许德珩夫妇的信,字体部分东倒,部分西歪,在很大程度上是书写者本人控笔能力不够的表现。这种笔力退化,在后面的几幅手迹中表现的越来越明显,在1939年为延安《新中华报》题词“为消灭文盲而斗争”更一览无遗,其中“争”的竖钩甚至不堪入目。值得注意的是,这还是一幅题词,按说书写时是尽心尽力了的。

13致范长江信(1937)

14致柳夷信(1938)

15为艾生题词(1938)

16致何干之(1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