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墨池&中国书法网 全国中青年书家30人提名展】

之谢景行篇

微信图片_20170426102800

谢景行,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全国公安书法家协会理事、淮安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淮安区书协执行主席、涟水县书协艺术总监、南吴门书社执事。

▷▷ 入展获奖

书法作品入展第八届、第十一届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全国首届、二届书法册页展、全国第三、四书法扇面展、全国第六届书法楹联展、首届全国公务员书法展、首届全国书法临帖展、首届全国书法小品展、林散之奖全国书法展、江苏书法精品晋京展、首届江苏书法奖、第三届江苏书法篆刻新人新作展、全国“小榄杯”、“冼夫人杯”、“老子杯”、“傅山杯”、“钟繇奖”、“王安石奖”、“生态大连”全国书法展等专业展览;被《书法》杂志评为全国中青年书法百强、获《书法报》兰亭诸子奖提名,获卫士之光、平安家园全国书法展一等奖等,被淮安区委、区政府评为文化艺术名人,作品被周恩来纪念馆、中国警察博物馆、杜甫草堂、林散之纪念馆、王安石纪念馆、舒同纪念馆、淮安市博物馆等文博单位收藏。

tt

景行是我同乡书法家,因此我对他非常关注。网展所展示的作品,数体皆能,尤以小字见长。其笔下的一点一画,流泻的是心灵的迹象,在创作过程中消解了功利之心,使身心完全融入挥写的状态,达到自然生命与书写生命的浑然一体,合于自然,如若注重字内功字外功兼修,更待时日,定有所成。

——陈洪武(中国书法家协会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

IMG_20170318_225315-1

景行书法,虽根基晋唐,赶追二王。然笔势浑融,气息畅达,痛快淋漓处俨然明清风范。但他并未坠入时风,而是不随时俗,取精用弘,又临池不辍,志气和平,故尔书艺日进,屡获时誉,乃实至名归耳,更上层楼,将指日可待!

——蔡显良(暨南大学艺术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

20161107_170711-1

景行安东人。现为楚州警界名捕,为人笃厚,思维敏而勤虑,故擅作行草示人。景行学书从米字入,渐登二王门径,遂得大法。再融颜鲁公《争座位》笔墨意趣,往来晋唐王颜之间,晋律唐音的呼唤与熏染,使他笔下较之时人更余几许风雅之韵。余久在思考,简练的丰富与丰富的简练,再思考入帖几分可得几分,再再思考点线的短触与绵远之份量。望所思能与景行同社道兄共勉。

——李双阳(江苏省书协常务理事、江苏省青年书协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培训中心导师班导师)

 dav

吾尝论书,以谓法古为贵,盖欲矫时习而涤尘心,然古今之辩,介在微茫未易察察言也。

淮安谢君景行以行伍而事诗书,名播南北,颜其室曰问古,可覘其心志之不凡也,今观其书涵摄势韵法意,融冶篆隶真行,魏晋隋唐,古今大备矣!其俊朗洒落处颇存淮水旧族遗风而清逸灵秀之气不可掩也。

今世书坛,谈古论今者多矣,然详其真义者吾未闻也。余谓古今,非所谓时序之先后、形貌之质妍与气调之雅俗也,实乃心物之逆顺离合耳。由人复天者古矣,立天定人者今也,前如山谷,后如东坡,前者逆而后者顺,古者格高,今者韵逸,唯天才如苏黄者能各执一端而造其极,而贤者多处乎季孟之间也,谢君贤者欤?因其堂名问古,故为发此论。

——陈志平(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教授、博士生导师)

mmexport1490077614708

先生求书三十年来,日日笔耕不辍,诚求法理。他的随性是建立在深厚基础之上,好的书家皆是由废纸堆积出来的。正如苏轼说:“笔成冢,墨成池,不及羲之即献之;笔秃千管,墨磨万铤,不作张芝即索靖。”先生楷宗盛唐,隶追两汉,行草多求宋意,既求法理森严,又求气韵静雅,颇有化众家为我法的观念。

先生自嘲其书法是“壮夫不为之事”,他于书法,非陶冶情操,非自命清高,非炫技他人,非求功名利禄。书法于他,是心灵的栖息,是灵魂的入禅,是畅怀,是抒情。他没有把书法看作书法,故而其作品呈现出了别致的韵味。他的书作,充满了快乐,和淮安这座小城的风骨隐隐暗合。

他书如其人,不堕俗低昂,真率可爱。

——李迅(作家、艺术评论家)

mmexport1490077610808

謝景行先生書齋名曰問古。問者何?愚以爲求索而資創新也,揚棄而復繼承也;古者何?愚以爲歷史文化遺產也,中華古老文明也。蓋亦稽古、汲古之比乎!爲作歌云:

謝君書齋名問古,其中奧義何所有?

回首往事古即今,今日之事明日古。

古往今來古復今,今今古古一長河。

是古是今難割斷,古耶今耶一洪爐。

無古豈有今,今事傳自古。

沒有甲骨與鳥篆,豈有八分與隸古。

六百年後成楷書,二王千古傳爲祖。

褚歐至吳興,至今皆相守。

稽古汲古不泥古,厚今適今順潮候。

謝君問古兼創新,成果豐碩稱啟後。

——刘怀玉《问古堂歌》

mmexport1490077623199

fgx

tt1

IMG_20170321_144322-1

mmexport1478747039661-1

dav

mmexport1489789268550

mmexport1490077619524

谢景行1

— END —

IMG_4950

名齊,號啓明、夷窠,蓬萊籍,一九七三年生於山東煙台。被稱為七十年代書家,當初由不得自己選擇。

曾經在中國美院讀書,現在在中國美院教書。一九九一年入浙江美術學院國畫系書法篆刻專業。二〇〇二年起,入中國美術學院書法系,攻讀書法方向碩士、博士,導師王冬齡、朱青生教授。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美術學院現代書法研究中心研究員。

一九九〇年代開始參加過一些展覽和大賽,得過不痛不癢的獎勵,覺今是而昨非。

參與當代藝術。最早學畫,以後還會畫。覺得藝術史最有挑戰性,厭惡假國學。一九九五年開始參與搖滾樂活動,現在是與人樂隊主唱,出過兩張專輯,不定期演出。

喜歡交朋友,笑罵由人。


整体效果

IMG_4951

单页赏析

IMG_4952 IMG_4953

礼器碑

IMG_4954 IMG_4955 IMG_4956

曹全碑

IMG_4957 IMG_4958 IMG_4959

张迁碑

IMG_4960 IMG_4961 IMG_4962

乙瑛碑

IMG_4963 IMG_4964 IMG_4965

石门颂

IMG_4966 IMG_4967 IMG_4968

史晨前后碑

IMG_4969 IMG_4970 IMG_4971

好大王碑

IMG_4972 IMG_4973 IMG_4974

西峡颂

IMG_4975 IMG_4976 IMG_4977

鲜于璜碑

IMG_4978 IMG_4979 IMG_4980

贤良方正残石

IMG_4981 IMG_4982 IMG_4983

4月29日起北京故宫博物院武英殿预展的故宫博物院藏四僧书画展,展示了故宫博物院自1949年至今陆续征集的“四僧”书画作品。弘仁、髡残、八大山人、石涛这四位活跃于明末清初的僧人画家在画史上合称“四僧”,他们对于绘画的影响所及直至今日中国画坛。据悉,展览将在5月正式开幕,并将延续到6月28日(周一不开放)。本次展览的展品数量为历次“四僧”相关主题展览之首,多达85件套,总计163件。策展团队介绍,在展厅策划设计上,本次展览以“四僧”僧人画家的背景为基调,在整体色调把控、展厅亮点突出、景观搭配烘托上均有不小的改变,如布置禅房景观,突出了“禅”、“雅”与书画的结合。这些改变突破了故宫博物院旧有的书画展览模式,

综观“四僧”展,85件套书画作品向我们勾勒了一个鲜活的时代印记,并从中窥探到四位僧人的人生轨迹。他们出生于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域,遇到了同样的人生困局,被逼到山穷水尽的地步,于是做出了同样的选择,踏入佛门,却由于同样的爱好,得以安顿自己的心灵。在艺术的王国,四位伟大的画僧为自己也为后世打开了通向下一时代的艺术门径。而自明初建成以来,武英殿建筑群落除用于政务、仪典等活动之外,更多的是用于文化活动,或是延续其传统功用,此次四僧展也便于此举行。

IMG_4924

故宫武英殿入口处

IMG_4925

入口处以奇石搭配四僧独具特色的签名,颇具当代气息

IMG_4926

从石涛单元望向弘仁单元

IMG_4927

八大山人的荷花水鸟图轴与髡残山水图轴

IMG_4928

髡残单元,四巨幅山水,气势撼人

IMG_4929

石涛的搜尽奇峰打草稿图卷

IMG_4930

八大山人单元

IMG_4931

山色无尽,琴音不绝

IMG_4932

禅房一隅

IMG_4933

禅房另一隅

IMG_4934

石涛单元

IMG_4935

过厅

IMG_4936

故宫武英殿“四僧展”现场

IMG_4937

故宫武英殿“四僧展”现场  

IMG_4938

展厅前殿所搭建的禅房模拟了古代僧侣的起居生活之所

四条屏则各取四僧一件作品组成,别具一格

IMG_4939

展厅后殿仿制了古人的琴台

电子明月则交替放映黄山实景与四僧所绘的黄山图景

弘仁、髡残、八大山人、石涛这四位活跃于明末清初的僧人画家在画史上合称“四僧”。他们主张在继承传统绘画的基础上,师法自然造化,以“我用我法”,“物我合一”的方式表现“天地之万物”。
“四僧”在不同的境遇下皈依佛门,开始书画创作,豁达于山水之情是四人共同的精神归宿,可谓是“殊途同归”。
由于个人经历不同,交游圈子不同,因此,虽同在佛门从事绘画创作,却各自形成具有强烈的个性绘画风格,又可谓“同途异趣”。
“四僧”的绘画在当时得到了世人的嘉许,并受到了之后的“扬州八怪”和“海上画派”等名家的推崇,影响所及直至今日中国画坛。


 部分展品欣赏

朱耷 号八大山人

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朱权的九世孙

生于1626年,卒于1705年

IMG_4940

清 八大山人 竹石鸳鸯 立轴

朱耷十几岁那年,明朝灭亡,清朝建立,国破家亡给他以沉重打击。当时清王朝对明朝宗室采取高压政策,迫使八大山人在二十三岁那年去奉新县耕香院正式削发为僧,”栖隐奉新山,一切尘事冥”。在这个寺庙里,八大山人渡过了一段漫长的参禅悟道、晨钟暮鼓的时光。清康熙初年,八大山人离开奉新,来到青云谱道院隐居,躬耕悟道,创作书画。六十二岁时,他把道院交给其徒弟主持,自己离开青云谱,在南昌抚河桥附近修筑”寝歌草堂”。进行晚期的艺术创作,渡过了八十岁。康熙四十四年初冬,病逝于”寝歌草堂”。

IMG_4941

清  八大山人 荷石栖禽 四屏

他一生对明忠心耿耿,以明朝遗民自居,不肯与清合作。他的作品往往以象征手法抒写心意,如画鱼、鸭、鸟等,皆以白眼向天,充满倔强之气。这样的形象,正是朱耷自我心态的写照。画山水,多取荒寒萧疏之景,剩山残水,仰塞之情溢于纸素,可谓“墨点无多泪点多,山河仍为旧山河”,“想见时人解图画,一峰还写宋山河”,可见朱耷寄情于画,以书画表达对旧王朝的眷恋。朱耷笔墨特点以放任恣纵见长,苍劲圆秀,清逸横生,不论大幅或小品,都有浑朴酣畅又明朗秀健的风神。章法结构不落俗套,在不完整中求完整。朱耷的绘画对后世影响极大。

IMG_4942

清 八大山人 松鹿图 立轴 

IMG_4943

清 八大山人 鹫梅花图 立轴 

IMG_4944

清 八大山人 仿倪山水 立轴

IMG_4945

八大山人《荷花水鸟图》轴

《荷花水鸟图》轴为八大山人晚年佳作,以大写意技法描绘荷花与孤鸟,笔墨淋漓肆意。图中孤鸟单足立于危石之上,荷花茎细而纤长,唯一叶垂下,遮于孤鸟之上,仿若与鸟儿轻轻依偎,又仿佛孤鸟无助之中,但求一叶以避风雨,整图意境孤寂,无不表达出八大山人对于自身坎坷身世的无助与伤感。

IMG_4946 IMG_4947

八大山人《猫石花卉图》卷

《猫石花卉图》卷画猫、石、兰花、荷花等,猫卧于石上作欲睡状,极富意趣。此图是八大山人的一件精心之作。花草荷叶等用泼墨法,墨色淋漓洒脱,石与猫则以墨笔勾勒,风格简约,二者在视觉上以疏淡与浓密的对比,形成了空间上的层次感,将图中各景物紧密地融为一个整体,既空灵又不乏充实之貌。

IMG_4948

八大山人《行书十三札》册

《行书十三札》册为八大山人书札十三通合装而成,皆以行书写就,因是生活书信,所以书写则更为放松,是八大山人最为自然的行书作品,札中字体大小错落,结体不拘一格,笔法灵动,与他刻意创作的书法作品中,转折方圆有度的结字风格,具有较大的区别,行笔纵横之间,全无拘束,具有很高的艺术研究价值。

IMG_4949

八大山人《行书十三札》册

……

查看更多图片

点击下方

原文链接

1

2_副本

3

4_副本

顾工简介

1973年6月生,江苏淮安人。东南大学文学博士(书法方向),清华大学艺术学博士后。现供职于国务院参事室,为《中华书画家》杂志编辑部主任、一级美术师、西泠印社社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东南大学中国书法研究院研究员、江苏省青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篆刻研究会副会长。

书法篆刻作品数十次参加全国性重要展览,曾获“世界华人书画展” 书法金奖(文化部艺术局、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美协、中国书协主办)。论著在全国首届篆刻理论研讨会(中国书协主办)、西泠印社“重振金石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西泠印社主办)、全国第十届书学讨论会(中国书协主办)、第五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理论奖(中国文联、中国书协主办)获奖。2008年、2014年两次被提名为“江苏省十大青年书法家”。出版著作多种。

█ 顾工作品欣赏

5_副本自作诗 68×68cm 2016 ▌

6_副本论语章句 24×15cm 2015 ▌

7_副本行书倪瓒七律 34×34cm 2014 ▌

8_副本行书倪瓒题画诗 37×26cm 纸本 2013 ▌

9_副本

10_副本

11_副本 行书 五言联 137.5×29cm×2 2016 ▌

12_副本行书七言联  140×20cm×2  2014 ▌

13_副本张雨咏萼绿梅 69×69cm 2014 ▌

14_副本王维辋川别业 30×42cm ▌

15_副本行草 颜景农诗 69×94.5cm 2016 ▌

16_副本王维诗 ▌


当代书法格局中的日常书写
文/顾工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书法教育、展览、出版和各项活动蓬勃开展,中国书法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与古代社会相比,书法高等教育、各级书法家协会、书法出版和网络传播等新生事物,为当代中国书法注入新的活力,也让书法艺术得到空前的普及。社会培养书法人才的数量多了,速度快了,竞争也愈加激烈。书法展览由最初的艺术交流平台,演变为书法家同场竞技的舞台。尤其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国家级展览,成为衡量书法家创作水平的重要依据,其结果能够迅速改变一个书法作者的人生境遇。故而,称当代书法是以展览为中心的书法创作,毫不为过。

从历史上看,书法既是一种审美的客体,又是一种实用的技能。先秦“六艺”中的“书”,它并不是作为艺术供人欣赏,而更多的指识读文字、书写文字的能力,这是贵族子弟参与国家政务的必备条件之一。根据应用场合的不同,书法还分为多种不同的样式。《说文解字序》云:“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同时掌握这么多种书体,既无可能,也无必要,因为像刻符、摹印、殳书等书体属于特殊职业部门使用的,一般官员不需要学。但是,古代书家掌握两三种书体的有很多。如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载:“锺(繇)书有三体:一曰铭石之书,最妙者也;二曰章程书,传秘书、教小学者也;三曰行狎书,相闻者也。”尽管对于锺繇铭石书、章程书、行狎书的解释,一直众说纷纭,但三者都是适应不同用途而形成的书体风貌,当无疑问。笔者认为,铭石书、章程书属于隶书,前者用于刻石纪铭,后者用于规范的文书和识字范本;而行狎书用于书信往来,应当比章程书更加随意简便,可能就是锺繇《荐季直表》、《墓田丙舍帖》等传世作品所使用的小楷书。行狎书不像铭石书、章程书那样要展现规范严谨的文字书写,它是可以纳入“日常书写”的范畴的。晋唐以来的绝大多数书家,既能写工整的楷书,又能写轻松随意的行书,有些还能写篆隶或者草书。篆、隶、楷书都是正体,属于庙堂之书;而行、草则是日常应用的书体。行草书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几大杰作,如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争座位帖》、苏轼《黄州寒食诗》,都是在日常书写中产生的。千锤百炼的书法功力,和“无意于佳而佳”的轻松心态,是保障日常书写达到高水准的两大法宝。

而近三十年来,书法展览逐渐成为一切书法活动的中心:书法教育以入展为目标,书法交流以展览为载体,书法评价以入展获奖为依据。古代书法看重书写能力,随时提笔都要能写一手好字;而当代书法更看重作品效果,一百张字里能挑出一张好字就是成功。书法的生态就此完全改变。

正如强势的现代文明摧毁了许多有价值的传统文化,强势的现代书法展览也摧毁了书法的文人性。“日常书写”本是两三千年来书法艺术的天然存在方式,是许许多多经典作品的产生方式,是书法传统中的“非物质遗产”,在今天几成绝响。今天的书法展览,拒绝有内容的“日常书写”,而让不动脑筋抄录前人诗文的所谓“创作”大行其道,形式夺目却毫无阅读性。但反过来想,如果书法展览禁止抄书,还能有多少人投稿?又怎能有“繁荣昌盛”的书法局面?

展览会这种形式是舶来品,清末民初被引进中国后,促进了书法艺术的广泛交流。不过到了20世纪90年代以后,书法展览的作用被无限放大。由权威的机构举办的权威展览,主导了书法的评价标准,在发挥导向作用的同时也彰显其话语霸权。当毛笔的日常书写逐渐消逝,为展览而“创作”成为主流,当代书法不断暴露出种种问题。但是即便展览组织者意识到这些问题,在当前条件下也很难加以扭转,因为书法格局和文化背景已经不能回到过去。例如,书法作者文化修养的缺失,使得大部分作者离开古诗文就无从下笔;展览的快捷评审,使得作品的内涵与气质在漂亮新奇的形式面前不堪一击;评委眼光参差不齐,中庸、无个性的作品往往得票更多;许多高水平书家不参与展览,使权威展览的权威性广受质疑;面对数量过于庞大的展品,观众走马观花,看的仅仅是热闹……在一些不着边际的主题之下,书法展览中的作品总是抄录唐诗宋词,总是条幅横幅手卷册页,对时代文化的贡献几近于零。我不知道这样的书法艺术化、书法独立性,其价值究竟何在?

怀着杞人之忧,我认为当代书坛有必要重新倡导“日常书写”,把书法家从抄录唐诗宋词中,从反反复复的“创作”中拉回到日常挥毫的生活情境。邱振中先生曾经在一篇题为《行者无疆》的访谈中指出:日常书写对中国书法的发生,对中国书法基本性质的确立,极为重要;但是在书法发展过程中,日常书写渐渐地退出了核心的位置。对这个论断我极为赞同。日常书写在明清时代极为普遍,可惜难以产生震撼人心的传世佳作,固然与明清文人的书写技能退化有关,更重要的是,明清时代难觅像王羲之、苏东坡那样不世出的奇才。真正杰出的“日常书写”,一定是体现了诗文、书法、人品三者高度完美的统一。

首先,日常书写需要对笔情墨趣的高度驾驭能力,在即兴书写中体现文字的美。在过去,书法交流和评价、认知都是通过日常书写进行的。王羲之的书法史地位,不就是靠若干封信札奠定的吗?沈度也是因为誊录字体优美,被明成祖称为“我朝王羲之”。日常书写允许涂改,允许改写,但这多数是针对错字,而非在书法上精益求精。日常书写的目的是实用,而非艺术,因而它最能体现作者的书法功力,而不像展览作品是反复排练后的演出。由于作者心态的放松,日常书写往往比一本正经的“创作”更加自如天真,达到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神明之境。

其次,日常书写离不开对视觉形式的敏感,其章法比一般的书法作品更富变化,更富创造性。作者要根据书写材质、幅式和内容因地制宜,在满足书写实用性的基础上体现章法的美。文字内容可长可短,字迹可以写满纸,也可以只占一局部,长短大小和位置安排都根据不同的需要而千变万化,构成不同的形式美。如八大山人的书法落款就独具匠心。其实,当代书法展览中作品形式的创新,很多都是模拟自古代的日常书迹。例如每行长短不一的布局,来自古代信札;对某些字句故意涂改,或在语句间歇处加以句读,来自古代手稿;写小品或册页时局部留白,来自古代题记。诸如此类在古人是因势生发、不期而然的视觉形式,在当代书法中却成了为形式而形式。这也更加印证了日常书写的形式魅力。

还有,日常书写考验着书者的文化修养。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书之无文,难称妙迹。在中国的书法文化里面,书法和人紧密联系。苏东坡说,“苟非其人,虽工不贵也”,一个人如果仅仅擅书,社会对其书法价值的认知是不高的。为展览创作的书法作品,有文字内容却没有阅读性,因为其中除了古诗文就是落款,没有更多的信息。而日常书写涉及日常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其内容能够反映出作者平日所思、所为以及运用文字的能力。我们前几年在苏州办过一次“日常书写”的展览,展品除了信札,还有菜单、印稿、示意图、题记、诗文稿等,内容丰富,反映出书家日常生活中的诸多方面。这些墨迹既有艺术性又有可读性。它与展览作品的最大不同,是它能较为完整的展现出书家的书法功力、形式敏感和文化修养。

二零零九年底,沈鹏先生在“意义追寻——陈振濂书法大展”序言中说:“振濂的‘意义追寻’,从书法的视觉效应与可读性两个方面考察,两个方面都离不开传统,也都不能不与当前时代寻找契合点。巡视30年来的书法,振濂认为书法作为一门视觉艺术有了长足的推进,但是书法的文学、文献意义,还有很大的缺失。书法缺少可读性。要改变现状,远不能停留在技法的层面。当前书法还有很多的浅薄、躁动。无论从何种角度看问题,以抒情为特征的书法十分需要形而上的理性思考。”可见沈鹏、陈振濂先生都看到了当代书法的时弊,已经在追寻书法的文学、文献意义。然而在通俗文化流行、精英文化缺位的当下,这种追寻几乎是孤军奋战,何其艰难!但反而思之,如果没有文化人的执着思考和追寻,内容空洞苍白、缺乏文化品位但数量庞大的当代书法,其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又有几何呢?

“日常书写”观念的提出,正是基于对当代书法意义的追问,对书法创作、展览观念的质疑,对自我的更高要求,以及对“日常书写”巨大历史贡献的肯定。在当下这个面临重重转型的社会,知识不代表文化,成果不代表高度,繁荣不代表进步,时尚不代表未来。被裹挟其中的我们时而清醒,时而迷惘。虽然书法的将来不可预知,但努力值得嘉许。

—— END ——

IMG_4899

李双阳  

1975年端午出生,江苏淮安人,军旅八载。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书法篆刻专业,后获广州美术学院硕士学位。2012年被引进至江苏省国画院江苏省书法院从事专职书法创作。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培训中心教授、工作室导师,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江苏省青年书法家协会主席,江苏省青年艺术家协会副主席,作品曾获“兰亭奖”、“群星奖”、“全国奖”、“中国书法院奖”等奖项十余次。


 李双阳:笔墨不死精神不灭的追寻

——赵丹琳对话李双阳

赵丹琳(以下简称赵),艺术史硕士

李双阳(以下简称李),当代著名书法家

赵:在我的理解里面,书法是最高程度的抽象艺术,包括美国抽象艺术家Robert Motherwell也有意识地吸收了书法的理念和表现形式 ,对此您的理解是什么?

李:书法的美就在于笔墨的抽象之美,所谓世间无物非草书,在草书的线条和笔墨当中,可以找到深度的抽象的美。书法的抽象是建立在具象呈现的基础之上,能够把书法写的很到位,同时又很有味道,到位是一种具象的表现,味道其实就是一种对抽象的感知。从这点来讲,到位和味道,也是能够很好地诠释从写字到书法这样的一种从具象的体验到抽象的审美。 

对我个人而言,我写草书比较多,但是在我的教学体系当中,我提倡的是“五体兼修”,其它四种书体的元素能够支撑草书抽象的书写,这个挺关键,而不是为了写草书而写草书,为了抽象而抽象,必须五体之间打通去写。书法线条的本源其实来源于篆书,在隶书的书写当中,我们讲究朴厚之美,这种朴厚的线条也可以支撑草书的气象,楷书的基本点画是为草书做根本性的铺垫,点画的形态,包括基本结构,都是为草书的抽象做有型的铺垫,行书和草书之间更为密切,行草可以作为一体化来表述,行书的结构来表现一种聚的状态,草书的形态来表现散的状态,在抽象的艺术当中,必然有一种聚散关系的体现。 其实越是抽象的越难把握,越难掌控,在这种抽象的审美高度下必然要做很多年书法具象技法的锤炼,才能达到抽象的笔墨精神高度,我是这么理解的。

IMG_4900

李双阳  题怀素帖  20×58cm

IMG_4901

李双阳 题怀素帖  20×58cm 局部

赵:中国人常说“书画同源”,以书法入画,中国画的根本是线条,以前的书画家字都写的很好,但也有人反对这个说法,在您的理解里,书法和绘画是什么样的关系?

李:从某种角度,书法的线条是中国画的基础,从书法当中能够寻找到很多中国画的审美元素,我认为这是必然的。但是现在中国绘画的教育都是从素描开始,很多人先画素描,再画中国画,会解决结构和造型问题,但是对于毛笔这种特殊工具的运用,很难体现书法当中的元素,所以现在很多画家款都落不好,不要说题跋,题长款了。不能用简单的素描元素融入到中国画中来,如果这样,书法的生命会很难在中国画中体现,如何让传统中国画赋予一种传统意义上的笔墨生命,我觉得书法写好,对于中国画还是非常重要的。

IMG_4902

李双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33×34cm

赵:以前人写字都用毛笔,书法是一种自然而言的,与生活密切相关的行为,但现在人都用电脑和手机,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如何在当下的语境里谈书法,或者说当今书法如何能够适应当下的机制? 

李:书法在古代,一方面是作为艺术表现,但更多的是作为一种实用书写,在社会上,实用性还是非常强的。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书法更多的是作为一门独特的艺术表现而存在,实用性必然被弱化,但越是这样,书法的纯艺术性更容易,或者说更好地可以呈现。所以说,书法从最初的实用性到纯艺术性,在当下书法的艺术发展,也是历史的一个特殊时期,而且现在也渐渐的学科化,传统高校都建立了书法专业,甚至建立了书法系,从本科到博士,都有这样教学的程序,我认为书法即是专业的笔墨,同时也上升到了一定的学术高度。 

自古以来,书法有一套系统的理论在支撑,对任何艺术,有了理论体系,有了学术高度,必然能够有序地传承下去,从这点来讲,书法随着社会的发展,不会因为没有了实用性而慢慢地消亡,像其它的有些艺术门类,比如戏曲,会慢慢地边缘化,书法,越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其艺术性越能够彰显出来。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面,书法还是有很强的生命力,因为在老百姓心中是根生蒂固的,而且中国传统对一个人的衡定是字如其人,有的人虽然不懂书法,但也能说出书法最基本的好与坏,拥有最基本的审美标准。 

对于书法而言,我们现在迎来了非常好的时代,首先是对资料的占有,古人不可能像我们现代人一样看到这么多的法帖,现在因为印刷业和传播,视野很宽阔,如何用现在的文明成果为书法的发展服务,让书法在现代文明成果物质丰盛的基础上达到更高的审美和精神高度,这点我是非常有信心的。

IMG_4903

李双阳 徐青藤诗一首 35×97.5cm

赵:书法是表达情绪的艺术,您的书法给我很肆意的感觉,您创作时候的状态是怎么样的?

李:对书法我其实把握了几个方面,第一个,书法所有的元素都剥离开来,那根线不能丢,书法中的那根线跟中国画中的那根线要求是相通的,我在书写的同时,把握了那根线。其次把握线质,同时我也非常强化对结构空间的理解,书法在某种程度上是造型艺术,既然是造型艺术,必然会关注结构和空间,我追求空间的空灵通透,就像诗中所写空则灵气往来,这种空灵通透是书法中很高的一种审美境界,所以我在书写过程中,一直保持点画的通透之美,一般不去缠绕,点画的独立性和通透的气息能够在我们的视角里面非常清晰地呈现出来。 

我对于书法的学习和锤炼,未来的路还很长,真不知道什么时候算是写好了,我经常会说,最好的作品永远在下一幅。随着时间的推移,对于书法的理解也渐渐深入,从最初对技法的锤炼,到现在能够对笔墨精神有所追求,渐渐地形成自我的风格,这种风格是建立在一定的审美高度的基础上。风格不是刻意追求的,但是需要很多的铺垫,比如刚才所讲的五体兼修的铺垫,对于草书来说,必须要融合其他书体的笔墨元素,来支撑草书的审美高度和笔墨元素。作为一个书法家也好,艺术家也好,最终还是要有自己的风格语言,否则是一件非常悲哀的事情,在这个理念地引领之下,我在创作的过程中,在有意无意之间,一直在强化自己的风格语言,也渐渐地能够水到渠成,把作品的名字遮掩,别人也能看出是你的作品,这是我追求和努力的方向。

赵:请问您如何看待市场?

李:真正的收藏家是具备眼光的,首先要有判断,对有些书法家,可以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去收藏他的作品,但也有一些所谓的藏家,更多的是利益驱使,看重职务,这个差别很大,真正懂收藏懂笔墨的人应该具备专业的审美,不能简单地看外在的头衔,这个具有很大的欺骗性。 

市场对于我的创作没有影响,我不会刻意地为了市场去创作。我们已经生活在一个非常好的时代,衣食无忧,如果再不珍惜珍爱书法,必然会愧对这个美好的时代。我的创作状态一般不和市场配合,我会在我的精神世界里面不断地奋进,很多东西从历史的角度看会很公平,就像林散之,近现代书画家中,林散之是我关注的一位前辈,古代我关注王羲之、怀素。林散之没做过江苏省书协主席,他就是凭借笔墨打动了全国所有热爱书法的人,他的书法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没有外在的光环,纯粹以作品说话,林散之就是一面镜子。我对我的作品很有信心,生活已经非常好了,接下来所有的精力就是专注于艺术创作,有了这样的专注和精神,才能够创作出无愧于历史和我们这个时代的作品。 

不能简单地说我们这个时代是浮躁的,每个时代每个当下都会说现在是浮躁的,民国人也会说民国的风气很浮躁。事实上,你内心是平静的,你看到的这个时代也是平静的,你内心是浮躁的,你看到的世界也是浮躁的,用平静的心态关照自己的内心世界,写出来的作品必然是既有时代精神,又有审美高度的笔墨。

IMG_4904

李双阳  天际云中联  180×32.5cm×2

赵:这么多年的书法教学,有什么心得?

李:在古代,书法是属于精英阶层的艺术,在当下,书法有一定的普及,只要热爱书法,都能够找到途径学习,在这点上和古代有很大的差别。当下书法的传播和古代不一样,古代就是士大夫阶层相互交流的艺术方式,但现在受众面更广,学习书法没有明确的门槛,只要喜欢,进入门槛是很低的,但是要到达一定的高度,还是非常难,画画画三年,可以参加笔会,走市场了,书法写三年,很多人没有入门,这个差别很大。书法是不能自学的,必须要有懂书法的老师指导,会少走很多弯路,如何提高这样的判断,首先还是要有审美的眼光,书法学习必须要找到这样的门径,能够有人引导你怎么去学习,怎么达到书写的高度,继而达到笔墨精神的高度。 

我从事书法教育已经十多年了,在中国书法家协会培训中心有我的导师工作室,已经带了第十届了,在全国培养了很多各个年龄的书写者,很多都六、七十岁了,我现在也做了一个书院,在南京秦淮河边,全国各地的书家和书法爱好者都会慕名而来。在笔墨和书法艺术面前,大家都是平等的,没有像古代的所谓阶层。对于我来说,能够将感悟到的笔墨的美,在技法层面,用我的理解传授给别人,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很享受这个过程。在未来,将传统书院和现代书院的发展模式有机地融合,能够在现在书院的方式下教出更多的在传统文化、传统笔墨当中不断成长的后辈书法家,这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必须要去做的一件事情。

IMG_4905

李双阳  戴叔伦《山居即事》《客中言怀》两首  235×53.5cm×2


IMG_4906

墨印成双——李双阳、成军书画双个展

主办: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江苏省书法院、江苏宣和国艺

承办:南京宣和美术馆逸庐书院

参展艺术家:李双阳、成   军

展期:2017年5月21日—5月31日

开幕:2017年5月21日(周日)14:30

地点:南京宣和美术馆(江东北路197-1号,湘江路口)

IMG_4907

合影(左:李双阳,右:成军)

IMG_4913

王羲之没有想到,他用尽了生命中最大的热情写成的《兰亭序》,会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何谓“风流”?自古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对待事物的看法自然不同。

对李白而言,风流是孟浩然潇洒清远的风度和超然不凡的才华,所以他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对杜甫而言,风流是宋玉温文尔雅的气质和心系苍生的志向,所以他说:“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对辛弃疾而言,风流是孙权金戈铁马的神采和气吞千里如虎的的气魄,所以他说:“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率真的性情,是一生痴迷一件事的执着,是挥毫泼墨的潇洒,是自由不羁的情怀,是“山阴路上桂花初,王谢风流满晋书”的一个时代的故事……

IMG_4914

01

王羲之出生在东晋时期“琅琊王氏”家族,那可是人人羡慕的大贵族。

先不说祖先是西汉谏议大夫王吉,也不说从曾祖是“卧冰求鲤”的“孝圣”王祥,就说现在的伯父王导,那也是为东晋王朝能够偏安江南立下汗马功劳的肱骨之臣,当时甚至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王与马共天下”,“马”是指皇帝司马氏,可见王家权势之盛。

然而令很多人羡慕的,不仅仅是他拥有一个高贵的门第,更是因为他拥有这世上最好的学习书法的资源。

他的父亲王旷深爱书法,即使是逃亡的时候也要把东汉书法家蔡邕的《笔论》带在身上,尽管他在王羲之八岁的时候不幸遇难,但他却是王羲之最重要的启蒙老师。

名气冠盖全国的书法名家“卫夫人”卫铄,是王羲之的姨妈、母亲的亲姐姐,她从王羲之七岁起就开始手把手地教他练习楷书。

十二岁时起,由叔叔王㢞(yì)开始教他练习行书和草书。王㢞书画双绝,书法在当时无人能比,画画也是一流,皇帝之师亲自对他指导,除了王家子弟,还有谁能享受到这样的待遇?

生在这样的家庭,自然是世人眼中的幸运儿,然而生在那个动荡的时代,又是非常不幸的。

公元303年,是小羲之诞生的时间,也是西晋自三国后短暂统一中国的末期。那一年,皇室之间为了争夺皇位而战的“八王之乱”自相残杀十六年已接近尾声,北方五个少数民族大量趁乱涌入中原,攻城略地大肆屠戮,都城洛阳血流成河、惨不忍睹。

而当时执政的皇帝晋惠帝司马衷居然是个白痴!试想,傻皇帝执政,皇后专权,各位王爷觊觎(jì yú)皇位,还有五胡乱华,那时的中华民族该是面临着怎样严重的生死考验?

不过,有沂河水和沂蒙山作为天然屏障的琅琊(今山东临沂)暂时免于战火,所以小羲之才有了一个还算安稳的童年。

但是这样的生活维持了没有几年,整个北方几乎已经被胡人控制,他的伯父王导和王敦保着司马睿南渡长江,在建康(今江苏南京)建立东晋王朝,琅琊王氏,举家南迁。

那是一个种族迁徙王朝更替的时代,一个华夏文明饱受摧残的时代,也是一个南北文化迅速融合的时代,一个异彩纷呈尽现魏晋风流的时代。

正是江南的和平与美景,给了王羲之一个自由呼吸的空间。

那时,这些由北方来的王家和谢家子弟在秦淮河南岸一条窄窄的巷子里进进出出,就像是他们高大的屋檐下飞来飞去的燕子。他们谈吐有礼、举止温文尔雅,他们手里拿着成卷的书,身上穿着代表贵族身份的深色衣服,南方人把它称作“乌衣巷”。

离此不远的地方有座古朴的小桥,它静静地卧在秦淮河上,人们把它叫做“朱雀桥”。从此后,“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的景象,成了千百年来中国人记忆中绝美的一幅图画。

而王羲之,也开始了他“墨香飘入红尘里,乌衣巷中话风流”的传奇人生。

IMG_4915

02

王羲之在江南一举成名不是因为他的书法,而是因为一道菜:牛心炙。

十三岁那年,王羲之被叔叔王㢞带去参加当时名气最大的老者举行的宴会,老者把给最尊贵的客人吃的牛心炙端到了王羲之的面前。他预言:这个谈吐不凡、目光清澈的少年将来一定会风流天下知。

一个人如果从小与书墨为伍,自会有一种儒雅气质在其身。

这归功于他手握毛笔、对帖临摹数年如一日的专心致志,也来源于他手捧诗书,朗朗诵读的深深陶醉。

如果说儒雅的气质是一种风流,那么王羲之的风流还表现在他的率真性情上。关于他的率真,历史上有不少脍炙人口的典故。

朝中大臣郗(chī)太尉有个待嫁的女儿叫郗璿(xuán),不但人美丽,而且酷爱书法,被称作“笔中女仙”。郗太尉听说王导子侄众多、个个人才出众,而且每个王家子弟都练得一手好书法,就想为女儿择一佳婿。

王导心中高兴,传家中二十多个子侄都到前厅来见,众多翩翩公子中,唯独少了王羲之。原来王羲之那时正斜躺在书房的东床上,一手支着头,另一只手翻看着一本书,因为天热,他居然连衣服的带子都没有系上,以至于肚皮都露了出来。

专心致志看书的王羲之没有想到,他“东床坦腹”的事情被管家回去后报告给了郗太尉,郗太尉喜欢他的一派天然纯真,立刻就决定把女儿嫁给他。

他的妻子也是一位性情直爽之人,婚后她的两个兄弟来看望姐姐,她当着王羲之的面气呼呼地对弟弟说:“以后你们不要来看望我了,你看王家人对你们是什么态度,你再看看谢家人来了他们的殷勤样儿!”

做了“东床快婿”的王羲之对妻子非常迁就,东晋时代的门第偏见之深,他也无能为力,只好对着妻子陪小心。

他迁就妻子,妻子自然也会迁就他。王羲之任性地给自己的七个儿子起名,里面都带有一个“之”字,分别是:王玄之、王凝之、王涣之、王肃之、王徽之、王操之、王献之。

这种不按世俗起名字的方式,以至于很多后世人都误以为名气很大的王羲之和王献之是兄弟。

王羲之在所有的汉字当中,最为偏爱“之”字。一则这个字据说是他们家族信道教的字符,二则因为这个字像是他最爱的大白鹅在水中自由自在的游泳姿态。

IMG_4916

关于王羲之喜爱大白鹅,也经常被人们津津乐道。

有一次王羲之在淮河边游玩,看到一群昂首挺胸、迈着八字步的鹅从容地从岸上走入水里,悠闲地昂着头、用红红的脚掌划水,长长的脖颈弯出一道线条流畅的弧度,连引吭高歌的“昂昂”声都是那样的迷人。

那头顶的鹅冠,多么像是一个轻起笔、重落笔的点;那曲线优美的脖子,多么像是一笔潇洒宕出的撇,而身后的粼粼波纹,多么像是一个“走之底”的曲折起伏……

他看呆了,连忙打听鹅的主人,希望能买到这群大白鹅。鹅的主人是附近山上的道士,坚决不卖,除非王羲之同意帮他抄写一卷《道德经》。

王羲之二话不说,坐在道观里规规矩矩地抄写完了《道德经》,然后心满意足地赶着鹅走了。老道士摸着胡子笑了,谁都知道王羲之的字天下闻名,找他求字的人太多了,为了得到王羲之的字,他投其所好,养这群鹅已经很长时间了。

“书成换鹅”王羲之心甘情愿,而主动帮人写字则是因为内心深处的善良。

王羲之曾经在一座小桥上帮一个卖扇子的老婆婆,在她卖不出去的扇子上题字,结果老婆婆的扇子被人抢购一空。后来老婆婆经常拿着扇子在桥上等王羲之给她写字,结果王羲之不敢从桥上经过,每次都从旁边的小巷子里绕路而走。

为了纪念这件事,这座小桥被人叫做“卖扇桥”,那条小巷子,叫做“躲婆弄”。

还有一件令人哭笑不得的事,王羲之为了过年的时候家门上的春联不再屡次被人偷走,竟然写了一副超级晦气的春联贴在门口,上联是“福无双至”,下联是“祸不单行”。这次果然没人偷了,然后大年初一早晨王羲之得意的把写好的另一半贴上去,完整的春联是:福无双至今日至,祸不单行昨夜行。

王羲之秒补春联的故事令人赞叹不已,拍手叫绝,但这样的事情若不是不拘礼法、性情直率之人,谁又能做的出来呢?

IMG_4917

△书法家孙晓云书兰亭序

03

在王羲之的身上,“风流”除了风度儒雅、率真自然之外,他还有着另一种深深吸引人的气质——

这种气质比“钻研”多了一分傻气,比“投入”多了一分痴情,比“认真”多了一分创新,这种气质,就是一生痴迷一件事的——执着。

他因为太痴迷练字,傻到了错把墨汁当酱,用馒头蘸着吃;

他练字用坏的毛笔,堆在一起像一座小山,人们就叫它“笔山”;

他躺在床上也经常揣摩字的写法,用手指头在衣服上写字,以至于衣服被他磨出了洞;

他经常坐在小池边看着鹅游泳,揣摩着怎样把字写出行云流水的感觉,一坐就是一整天……

那是怎样的一种享受啊,在那均匀绵长的一呼一吸之间,在那横竖撇捺的一提一按之中,他忘记了时间的流逝,忘记了身外的一切。

他不满足只临摹字帖,还找来关于书法理论的书籍来读。

他小的时候发现了父亲放在枕头下的那本《笔论》,如痴如醉地阅读。结果几个月之后,卫夫人云游回来,发现王羲之的字进步飞速,感慨自己已经无法再教授外甥新的知识了。

叔叔王㢞教他,要学就学名家书法,不仅要学其形,更要学其神。山川河流都可有启发,要多去阅历。

他通过临摹“楷书鼻祖”钟繇(yáo)的《尚书宣示表》,发现这位曹魏时期的书法家把隶书进行了改革;通过临摹“草圣”张芝的《八月贴》,发现这位东汉时期的书法家在“章草”的基础上独创了“一笔书”,被人们称为“今草”。他得出结论:只有不断地创新,形成自己的风格,才能突破前人,突破自我。

他在卫夫人的专著《笔阵图》后面写了一篇《题卫夫人〈笔阵图〉后》,创造性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他把书法比作打仗,用来书写的“纸”就是布置兵马的阵地,“笔”就是兵器,而写字的人就是运筹帷幄的将军。如何排兵布阵,如何运笔收笔,如何弯曲转折,就像是在战场上短兵相接,丝毫马虎不得。

他还给儿子们写了《笔势论十二章》,在这篇文章里,他具体阐述了学习书法应该注意的事项。

他强调,初学写字一定是“临摹”,但是刚开始不要去追求写的像不像,而要注意执笔姿势、运笔法则。然后是“启心”,要注意观察书法家在字中所表现出来的形态。接下来才是观察字的结构、每一种笔画的写法、如何起笔回锋、如何转折顿笔、如何把握速度等等。

王羲之在书法理论上的贡献,有六篇书法论著传世,但是流传最广的,还是“永”字八法。

IMG_4918

王羲之认为,汉字千千万,基本笔画就八种,“永”字就包含了这8种笔法:

第一笔的点,叫做“侧”法,写这一点时,要做到侧峰而落。点就像是人的眉目,切忌平卧。

点下面的短横,叫做“勒”法。写这一笔时,要像勒住马的缰绳一样,逆峰落笔,使笔锋和纸之间产生摩擦力,切忌平拖。

短横下的竖,叫做“努”法。“竖”像是栋梁,要能力撑千钧,所以努力写出,但要直中见曲,像弓弩那样有曲意才会得力,所以“努”也做“弩”。

“努”笔后的钩,叫做“趯”(tì)法,意思为踢脚。写钩时要猛然发出,力在笔尖,笔锋显露。

左边的仰横,叫做“策”法。“策”就是马鞭,写时用力在发笔,得力在笔末,写这一笔好像挥动马鞭,轻了,不及马身,重了,马就被打疼了。

左下撇叫“掠”,所谓“掠”,是梳理头发的意思。要顿笔送力,出峰稍肥,提笔渐瘦,防止飘荡不稳。

右上撇称为“啄”,急出如鸟嘴啄物,快而峻峭。

最后的这一捺,叫做“磔”(zhé)。祭祀时拿刀割裂牲畜叫“磔”,写“捺”时,笔锋如刀刃般铺毫缓行,顿笔抽出,收峰含蓄,一气呵成。

传说王献之按照父亲教授的方法练字,练了一段时间之后觉得挺满意,拿了一摞字给母亲看,母亲看完之后,指着“太”字上的一点说:“我儿真是聪明!你父亲练习‘永’字八法15年,点才能写成这个样子。”王献之听后吐了吐舌头,原来这一点正是王羲之给他加上去的。

在这七个儿子中,王献之最得王羲之书法精髓,楷书、行书、草书,样样精通。除了勤练苦练,还有在书法理论上钻研的比较深的缘故。

IMG_4919

△王羲之平安、何如、奉橘三帖

04

如果说“风流”仅仅表现在气质儒雅、性情率真、钻研执着上,那么未免太小看了这两个字。

有人说艺术的本质是关照生命,那么作为一代大书法家的王羲之对生命意义的憬悟,才是他留给世人最大的精神财富。

公元353年,王羲之50岁。在那样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曾经拥有1600万的人口的大中华,难渡后只剩下960万。瘟疫、灾荒、战争,加上门阀制度下的政治纷争,整个社会都笼罩在死亡的阴影之下。

什么叫“十室九空”?什么叫“人生无常”?什么叫“朝不保夕”?五十而知天命呀,而“天命”带给王羲之的感受是:人的生命是如此脆弱,须臾之间就会失去。

于是,这一年,三月初三,在王羲之的倡议下,来自最显赫家族的王家、谢家等四十余人,来到了会(kuài)稽(jī)山阴兰渚山下的兰亭(今浙江绍兴)。

兰亭,因为春秋时越王勾践曾在此遍植兰花,汉代时这里又设驿亭,故名兰亭,现在这里是会稽内史王羲之的园林。

在这里,所有的人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军政大腕,也不再是叱咤风云的高官显贵,他们像普通老百姓一样,按照习俗到此“修禊(xì)”。这是一种古老的仪式,用香薰草蘸水洒在身上,意为洗去污垢,消灾祈福。

谁能说这不是一次美好的春游呢?在这里沐浴、踏青、观山、赏水,把酒杯放进弯曲的小河里让它顺流而下,酒杯停在谁面前,谁就饮酒作诗。

IMG_4920

△文徵明 兰亭雅集图 局部

他们把这些诗集成《兰亭集》,王羲之在大家的推荐下为这些诗作序。他毫不推辞,趁着酒兴,拿起鼠须笔,在蚕茧纸上挥毫泼墨、一气呵成。

是啊,“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在这样的美景中,做着文人雅士的游戏“流觞(shāng)曲水”,“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怎么能不“乐”呢?

只是,快乐总是那样短暂,就像这暮春三月一样,绚烂至极就会走向衰败,取而代之的就是“痛”。

春天终将逝去,美好终将逝去,人生也终将会逝去。也许我们今天在这里“畅叙幽情”,“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然而俯仰之间,人这一辈子就过去了,古人云:“死生亦大矣”,生死是人世间最大的事,想想怎能不悲痛!

所以今天,把这些诗都整理出来吧,后世的人自然会看到。看到我们今天在这里聚会,看到我们在这里写诗,看到我们的快乐,也看到我们的悲伤。一如我们看到古人的文字,想像到他们也曾经在同一片天空下,和我们一样呼吸、一样思考、一样想到“生”与“死”的问题。

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这是怎样的一种悲哀!

他的情绪由快乐到低沉,又由低沉到悲愤,手不自主的有些发抖,甚至中间数次涂抹,但是他不管,他觉得胸中似有一块大石,压的他喘不过气来,直到他龙飞凤舞地写完最后一笔。

精疲力尽的王羲之放下手中的笔,早已是泪痕满面,这篇序文虽然只有324个字,却好似用尽了他平生的力气。

他想起了谁?是“建安七子”之首被曹操杀掉的敢说真话的孔融?是“竹林七贤”被司马昭忌恨杀掉的嵇康?还是深感处世不易、只能靠清谈玄学、明哲保身的自己?

王羲之没有想到,他用尽了生命中最大的热情写成的《兰亭序》,会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他也不会想到,当他后来又数次写这篇序,却再也找不到永和九年三月初三那天的感觉、也写不出那样狂放不羁的书法了。

三年后,他来到父母的坟墓前,告诉他们,自己“素无廊庙志”。他从20岁起进入在官场,官至右军将军,这也是时人称他为“王右军”的原因——但是今天他终于决定离开了。

死生亦大,何必留恋!之后王羲之遍游名山古刹,一心投入到他挚爱的书法中去。

在中岳嵩山的石室里,他看到了蔡邕的《石经》。他想到自己小时候偷看《笔论》的情景还历历在目,时光飞逝,一切都在弹指一挥间。

在西岳华山,他看到了张芝的《华山碑》,这位汉代著名的书法家,后人评他“草书冠及古今”。他小时候总想临摹张芝的草书,卫夫人耐心地教育他不要贪多,要一步一步来。

如今卫夫人不在了,叔叔王廙不在了,那些他崇拜过的书法家们都不在了,可是他们的字还在,一块块的青石碑,记下了他们曾经在这天地间精彩的活过。

他最后来到南岳衡山,看到写有自己名字的碑刻,不禁想起他们惊叹自己“入木三分”的雄劲笔力,还想到了自己当时微微得意的心情。现在想想,当时是多么肤浅啊!

字形的美,永远只是它的外在,而只有渗透了对人生的领悟、对生命的悲悯的作品,才能真正与天地同在。

IMG_4921

 05

公元361年,王羲之去世,那年,他59岁。在他去世后二百多年,《兰亭集序》被他的书法忠实爱好者李世民带进了坟墓,从此后,世上再也见不到王羲之的天下第一行书的真迹。

而世上流传的所有王羲之的作品均为摹本,我们现在能见到的王羲之的真迹,只有半个字,那就是现存于浙江天台山上国清寺里的“鹅字碑”。那个独笔鹅,振翅欲飞,它仰着如此高傲的头颅,那样遗世独立,那样藐视一切,飘若游云,矫若惊龙。

IMG_4922

是的,它是王羲之一生所爱,他爱鹅的外形俊美、爱鹅的毛色雪白、爱鹅走路游泳的姿态,更爱它从不低头、风流潇洒的品质。

遗憾的是,它在兵荒马乱中只剩下了一半,另一半是一个书法家在苦练了王羲之的书法七年之后,鼓起勇气补起来的。

南唐后主李煜说:“善书法者,各得右军之一体。若虞世南得其美韵而失其峻迈,欧阳询得其力而失其温秀,褚遂良得其意而失其变化……”

这只是从外在的“形”去论述,然而却没有从内在的“神”去阐释。

而这种“神”,恰恰是王羲之身上流露出来的风流。这是他儒雅的气质,率真的性情,是他一生痴迷一件事的执着、挥毫泼墨的潇洒、自由不羁的情怀,更是那个时代普遍的内心觉醒、对人生有着独特感悟的魏晋风流!

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

当今人在昔日“书圣”的作品前膜拜,感慨他的每一个字都是那样美轮美奂的时候,是否也看到了那些字背后对精神自由的渴望、听到了它们对生命无限热爱的呐喊?

生存于天地万物之间,原本就占尽风流;而珍视生命的人生态度,则更是一种亘古不变的风流!

“书圣”王羲之,用生命向我们诠释了风流的全部内涵。

IMG_4923

附录:

兰亭集序

永和九年,岁在癸(guǐ)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fú)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qū)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揽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故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对联,是我国一种独有的文学艺术形式。对联历史悠久,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盛于明清,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字数结构相同,是中文语言的独特的艺术形式,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笔宝贵财富。

对联的起源:
时间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茶”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于桃木板上。据《宋史蜀世家》记载,五代后蜀主孟昶“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

1

末年(公元九六四年),学士幸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副春联。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王安石诗中“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就是当时盛况的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2

对联的发展高峰:
一直到了明代,人们才始用红纸代替桃木板,出现我们今天所见的春联。据《簪云楼杂话》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后,除夕前,曾命公卿士庶家门须加春联一副,并亲自微服出巡,挨门观赏取乐。尔后,文人学士无不把题联作对视为雅事。入清以后,对联曾鼎盛一时,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对联的影响:
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对联还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这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贴对联的风俗。


楹联展征稿已经开始了
了解完楹联的起源发展
一起来看看明清书家的楹联吧

明清书家楹联大观

3客渚含兰思 寒灯照雨声
明 董其昌

4竹送清溪月 松摇古谷风
明 董其昌

5一帘花影三更月 万壑松声半夜风
明 祝世禄

6整顿乾坤将相 归休林壑渔樵
明 张瑞图

7超鸿濛而远迹 侣山水以忘年
明 赵宧光

加搜罗金石卑欧赵 管领风骚辟杜韩
明 吴伟业

9茅斋依橘柚 钓艇在烟波
清 朱彝尊

10松阴一径白云湿 花影半帘红日迟
清 黄慎

11砥行碧山石 结交青松枝
清 李鱓

12绕屋岚光三径客 满帘风雨一床书
清 刘墉

13修和群品生咸若 管领春风日亦长
清 王文治

14诗追白傅元和体 书仿黄庭内景经
清 翁方纲

15枫子留为式 桐孙待作琴
清 桂馥

16汲古得修绠 荡胸生层云
清 伊秉绶

17从来多古意 可以赋新诗
清 伊秉绶

18汲水灌花私雨露 临池叠石幻溪山
清 张问陶

19文坛赠答追长庆 花榭壶觞继永和
清 花杰

20壁看崔北指头画 坐有秦西面角山
清 姚元之

21并抛杯酌方为懒 少事篇章恐碍闲
清 汤贻汾

22赤壁泛舟七月既望 兰亭修禊暮春之初
清 林则徐

23竹石得幽秉 壶觞多雅游
清 程庭鹭

24意而来有故人念 霜压瘦梅花欲开
清 何绍基

25明大道不在高远 及盛年以讨古今
清 莫友芝

26吟谈赠答追长庆 花榭壶觞继永和
清 胡震

27墨翻衫袖吾方醉 腹有诗书气自华
清 翁同龢

28纵使有花兼有月 共君论饮莫论诗
清 王闿运

29克俭式勤保世以滋大 秉彝是训进德于无疆
清 蒲华

30大开窗户纳宇宙 闲拂尘埃勘鼎锺
清 李文田

31壮思风飞逸情云上 朗姿玉畅惠德兰馨
清 吴大澂

32高人野士皆入画 名香古爵忽披书
清 袁思韠

33清如瘦竹闲如鹤 座是春风室是蘭
清 金农

- END -

上海市首届篆刻艺术展评审工作已经结束,本次展览共收到来稿作品214件,评审工作严格按照《上海市书法家协会评审暂行办法》规定,评委全部使用打分机评审,经电脑统计后列出名单。工作人员打印所有优秀及入选作者名单,评委、监委现场签名。现将优秀奖、提名奖、入展作者名单公示如下:

优秀奖作者(10名)

孙佩荣 张遴骏 李 默 李新建 张炜羽

周建国 舒文扬 李剑锋 金良良 单逸如

提名奖作者(10名)

程建强 张 青 李 滔 施元亮 孙玉春

陈建华 黄志峰 张 铭 盛兰军 田驰远

入展作者(80名)

吕少华陆佳唯张怡弘汪亚卫

胡层华王兆钢周洪生黄建军

刘庆荣邱兆麟程 俊张勤贤

黄 瀚蔡毅强王 军冯映波

杨祖柏王大陆蔡剑明鲁 峰

董洪智沈鼎雍张仁彪沈 钰

徐谷甫矫思倢宋 军王英鹏

吴友琳曹继峰施伟国杨永久

吴铁群季 溢王次恩蔡进华

黄幼华王国祥陈冰洁蒋国良

李 唯林浩宇陈王庆许耕硕

葛 栋王道雄曹 云张震激

张 宇朱官华黄燕婷王志毅

矫 健戴 阳吴 颖伏道兴

施 斌裘国强温尔刚胡 健

沈伟锦董佩君谢远明王 治

李大旺王琪森高申杰陈 才

彭 磊杨建华夏 宇马双喜

徐 静孔宪勇沈 飏俞 峥

陈宝麟丁 俊张忆鸣杨建华

本名单为公示名单,公示期为7天(2017年5月12日-2017年5月18日)。

公示期间,如发现有违规现象,请广大作者予以监督,请实名举报并写明联系方式,举报内容要求信息准确,事实清楚。

上海书协地址:延安西路200号1号楼1104室。

邮编:200040

电话:021-52353720(张敏鹿)

上海市书法家协会

2017年5月12日

IMG_4891

王羲之《远宦帖》

南唐李后主

评价大令的字之于羲之字

“俱得之而失于惊急,无蕴藉态度。”

李后主真乃具眼人。

羲之字之“蕴藉”,

全在晚年之作的那些细微之处。

发几个“远宦帖”摹本和刻本对比图,

红圈是我个人理解的羲之味道,

是羲之真功夫所在。

IMG_4892

IMG_4893

IMG_4894

IMG_4895

IMG_4896

IMG_4897

写书法的人自己动笔写写就知道了,

一笔下去根本写不出来那么细微的变化,

就知人家这是多年功夫。

功夫一词,

不足以为那些幻想

“朝执笔而暮合辙”者道。

另可对比一下

羲之字和孙过庭《书谱》中同一字,

也可看出羲之功夫所在。

孙过庭已经在努力靠近羲之了,

但无奈自身功力所限,

笔不遂人愿啊……

书家往往都是眼高手低。

IMG_4898

而功夫实际为真性情之表达。

书法写的是心,练的也是心,

功夫越深心会越细微,

和打坐参禅是相通的。

“蕴藉”一词,辞书上解释为

含蓄有余,含而不露。

中国传统诗,文,书,画,乐,园林,昆曲,茶道……

种种之妙处皆在含蓄,

含蓄则变化无穷,令人回味。

韵味贵在无胜于有。

书法名家

IMG_4868

王献之

  王献之和王羲之相同的是:清高孤傲,随性而为,

但小小的“任性”都被残酷的命运撕扯得粉碎。

  相反的是:王羲之官场失意,幸好有个爱着的人相伴一生;

王献之无意官场,只愿做水中鸳鸯。

然天有不测风云,一个痴心的“小三”硬生生插足进来,手拿“大棒”逼走正室,成功上位。

王献之得到的是官运亨通,但至死都不能减轻心中的苦痛。  

王献之《洛神赋玉版十三行》局部欣赏

原石和拓本的对照图

古人云

透过刀痕见笔痕

IMG_4869

被皇室逼着离婚

  王献之的原配是郗道茂,漂亮优雅,端庄娴静。

是他舅舅(郗璇的弟弟郗昙)的女儿,也是他的表姐,比他大一岁,两人青梅竹马,情投意合。

他家又有大量的田产庄园,生活富裕,两个人都淡泊名利,于是流连山水,潜心书法,做一对世人眼中的神仙眷侣。
  然而,不幸接踵而来。

IMG_4870

他们生了一个女儿叫玉润,不久夭折,后来再没有小孩。
  更没想到,一个女人已经暗恋王献之很久了,那就是东晋第八个皇帝简文帝的女儿新安公主,叫司马道福。

一直倾慕王献之,但由于桓温得势,无奈之下,嫁给了桓温的儿子桓济。后来桓济想夺取兵权,被贬到长沙,新安公主就和桓济离婚了。
  她恢复了自由身,又想起了心中的“男神”王献之。

于是央求皇太后褚蒜子,非王献之不嫁,圆自己多年的梦。当时的皇帝,是新安公主的弟弟孝武帝,为了拉拢王家,下诏命令王献之迎娶公主。

王献之已经30岁,不肯答应这门婚事,但面对圣旨,怎么办呢?他用艾草烧伤了双脚,只有拄着拐杖才能走路,然后打报告说自己已经是个瘸子,不能娶公主了。
  他这种自残的方法根本不奏效,公主铁了心,说:没关系,就算他残废,我也要嫁给他。

  王献之被逼和妻子离婚,娶了司马道福。

可怜的郗道茂,只有打点起自己的包裹,离开了王家。

她表示终身守节,誓不再嫁。

此时她的父母已经去世,只能投奔她的叔父。晚年的生活寂寥凄凉,在伤心和孤独中去世。

IMG_4871

《洛神赋十三行》

  对夫人一直很内疚
  由于和皇室的联姻,他在仕途上春风得意,升为谢安的长史,不久转任中书令,已经类似于中央办公厅主任。但他心中并不快乐。

IMG_4872

建康的太极殿落成时,谢安打算让王献之题写匾额,作为流传后世的墨宝。但是也知道王献之做事全凭兴趣,所以不敢直接问。

IMG_4873

谢安一次装作闲聊,对王献之说:以前曹魏的时候,陵云殿上的匾额还没有写,工匠们就误钉了上去,怎么都拿不下来。最后没有办法,只好让韦仲将站在悬挂的凳子上书写匾额,费劲得不得了。等到匾额写好了,韦仲将头发都变白了,疲惫得就剩下一口气,好像衰老了很多。回到家后告诉子孙们,这种办法写匾额会死人的,以后再不这样了。

IMG_4874

王献之一听,知道顶头上司要他题字。正色说:韦仲将是曹魏的大臣,怎么可能说这样的话。如果真说了,只能说明曹魏的德薄,是强迫他题字的,国运肯定不会长久。

IMG_4875

谢安听懂了他的意思,不再追逼。王献之为什么拒写呢?可能他自由散漫惯了,更有一种可能,是对皇权无言的抗争,是发泄对“包办婚姻”的不满。

  他的传世小楷名作是《洛神赋十三行》,曹植写《洛神赋》,传说是怀念深深爱着的甄氏,王献之也一样,是对郗氏无尽的思念。

  386年,王献之病重,按照道家规矩,他要陈述身前的过失。家人问他还有什么想说的,王献之说:其他没有什么事,只是和郗家离婚,心里一直很愧疚。

  不由让人潸然泪下。王献之不久病逝,只活到43岁。

IMG_4876

后来娶了小妾桃叶

  王献之和司马道福生了一个女孩叫王神爱。几年后,司马道福就去世了。王神爱长到10多岁时,集美貌、才华于一身,年纪轻轻就成了皇后,似乎是最幸运的女人。实际上是最不幸的女人,因为皇上是晋安帝司马德宗,集哑巴、傻子于一身。

王神爱29岁就郁郁而终,据说至死还是处女。

  王献之得女不久,娶了一个年轻可爱的歌妓桃叶为妾。传说她往来于秦淮河两岸,王献之放心不下,常常亲自在渡口迎送,并为她作《桃叶歌》,其中最著名的一首是:“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但渡无所苦,我自迎接汝。”

  桃叶没有生养,所以王献之一生没有儿子。

另传说,桃叶有个妹妹叫桃根,也是王献之的小妾。

IMG_4877

因为王献之的这个故事,名声大噪,改名为桃叶渡,从六朝到明清,都是灯船箫鼓,繁华竞逐。这个渡口如今位于夫子庙景区,南起贡院街东,北至建康路淮清桥西。已经整治一新,风景优美。
  当清风吹皱一池绿水,似乎依然荡漾出两个人的身影,执手依偎,诉说着千年不变的柔情和浪漫。

40

王献之《洛神赋玉版十三行》欣赏

IMG_4878

IMG_4879

IMG_4880

IMG_4881

IMG_4882

IMG_4883

IMG_4884

IMG_4885

IMG_4886

IMG_4887

IMG_4888

IMG_4889

IMG_4890

《洛神赋十三行》(简称《十三行》)是王献之传世的小楷名作。《洛神赋》乃三国曹植的散文名篇,王献之喜书此赋,但仅留传从“嬉”字至“飞”字共13行,计250余字。

王献之《洛神赋玉版十三行》原石碑刻在流传过程中,传拓日久,几不成型,通过此碑原石及拓本的对照,习书人可以了解此书法的原貌,也可真正了解“通过刀锋看笔峰”的要义。

据说,其墨迹在宋代有两本,即晋麻笺本和唐硬黄纸本。其中唐硬黄纸本有唐代书家柳公权的题跋,至元赵孟頫则认为是唐摹本,亦有人认为是柳公权摹本。

此本初为北宋周越所得,误以为原迹摹刻,流传于世,后有南宋越州石氏掺入右军笔意的翻刻本。《宣和书谱》载,麻笺本北宋时入内府,后二墨本均佚失而不知下落,仅存刻本传世,但因辗转翻刻较滥,已不足观矣。

南宋时,权相贾似道先觅得麻笺本9行,后又得4行,合为13行,刻于苍色石上,美其名曰“碧玉”,故该本被称为“碧玉版本”,又称《玉版十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