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9日起北京故宫博物院武英殿预展的故宫博物院藏四僧书画展,展示了故宫博物院自1949年至今陆续征集的“四僧”书画作品。弘仁、髡残、八大山人、石涛这四位活跃于明末清初的僧人画家在画史上合称“四僧”,他们对于绘画的影响所及直至今日中国画坛。据悉,展览将在5月正式开幕,并将延续到6月28日(周一不开放)。本次展览的展品数量为历次“四僧”相关主题展览之首,多达85件套,总计163件。策展团队介绍,在展厅策划设计上,本次展览以“四僧”僧人画家的背景为基调,在整体色调把控、展厅亮点突出、景观搭配烘托上均有不小的改变,如布置禅房景观,突出了“禅”、“雅”与书画的结合。这些改变突破了故宫博物院旧有的书画展览模式,
综观“四僧”展,85件套书画作品向我们勾勒了一个鲜活的时代印记,并从中窥探到四位僧人的人生轨迹。他们出生于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域,遇到了同样的人生困局,被逼到山穷水尽的地步,于是做出了同样的选择,踏入佛门,却由于同样的爱好,得以安顿自己的心灵。在艺术的王国,四位伟大的画僧为自己也为后世打开了通向下一时代的艺术门径。而自明初建成以来,武英殿建筑群落除用于政务、仪典等活动之外,更多的是用于文化活动,或是延续其传统功用,此次四僧展也便于此举行。
故宫武英殿入口处
入口处以奇石搭配四僧独具特色的签名,颇具当代气息
从石涛单元望向弘仁单元
八大山人的荷花水鸟图轴与髡残山水图轴
髡残单元,四巨幅山水,气势撼人
石涛的搜尽奇峰打草稿图卷
八大山人单元
山色无尽,琴音不绝
禅房一隅
禅房另一隅
石涛单元
过厅
故宫武英殿“四僧展”现场
故宫武英殿“四僧展”现场
展厅前殿所搭建的禅房模拟了古代僧侣的起居生活之所
四条屏则各取四僧一件作品组成,别具一格
展厅后殿仿制了古人的琴台
电子明月则交替放映黄山实景与四僧所绘的黄山图景
弘仁、髡残、八大山人、石涛这四位活跃于明末清初的僧人画家在画史上合称“四僧”。他们主张在继承传统绘画的基础上,师法自然造化,以“我用我法”,“物我合一”的方式表现“天地之万物”。
“四僧”在不同的境遇下皈依佛门,开始书画创作,豁达于山水之情是四人共同的精神归宿,可谓是“殊途同归”。
由于个人经历不同,交游圈子不同,因此,虽同在佛门从事绘画创作,却各自形成具有强烈的个性绘画风格,又可谓“同途异趣”。
“四僧”的绘画在当时得到了世人的嘉许,并受到了之后的“扬州八怪”和“海上画派”等名家的推崇,影响所及直至今日中国画坛。
部分展品欣赏
朱耷 号八大山人
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朱权的九世孙
生于1626年,卒于1705年
清 八大山人 竹石鸳鸯 立轴
朱耷十几岁那年,明朝灭亡,清朝建立,国破家亡给他以沉重打击。当时清王朝对明朝宗室采取高压政策,迫使八大山人在二十三岁那年去奉新县耕香院正式削发为僧,”栖隐奉新山,一切尘事冥”。在这个寺庙里,八大山人渡过了一段漫长的参禅悟道、晨钟暮鼓的时光。清康熙初年,八大山人离开奉新,来到青云谱道院隐居,躬耕悟道,创作书画。六十二岁时,他把道院交给其徒弟主持,自己离开青云谱,在南昌抚河桥附近修筑”寝歌草堂”。进行晚期的艺术创作,渡过了八十岁。康熙四十四年初冬,病逝于”寝歌草堂”。
清 八大山人 荷石栖禽 四屏
他一生对明忠心耿耿,以明朝遗民自居,不肯与清合作。他的作品往往以象征手法抒写心意,如画鱼、鸭、鸟等,皆以白眼向天,充满倔强之气。这样的形象,正是朱耷自我心态的写照。画山水,多取荒寒萧疏之景,剩山残水,仰塞之情溢于纸素,可谓“墨点无多泪点多,山河仍为旧山河”,“想见时人解图画,一峰还写宋山河”,可见朱耷寄情于画,以书画表达对旧王朝的眷恋。朱耷笔墨特点以放任恣纵见长,苍劲圆秀,清逸横生,不论大幅或小品,都有浑朴酣畅又明朗秀健的风神。章法结构不落俗套,在不完整中求完整。朱耷的绘画对后世影响极大。
清 八大山人 松鹿图 立轴
清 八大山人 鹫梅花图 立轴
清 八大山人 仿倪山水 立轴
八大山人《荷花水鸟图》轴
《荷花水鸟图》轴为八大山人晚年佳作,以大写意技法描绘荷花与孤鸟,笔墨淋漓肆意。图中孤鸟单足立于危石之上,荷花茎细而纤长,唯一叶垂下,遮于孤鸟之上,仿若与鸟儿轻轻依偎,又仿佛孤鸟无助之中,但求一叶以避风雨,整图意境孤寂,无不表达出八大山人对于自身坎坷身世的无助与伤感。
八大山人《猫石花卉图》卷
《猫石花卉图》卷画猫、石、兰花、荷花等,猫卧于石上作欲睡状,极富意趣。此图是八大山人的一件精心之作。花草荷叶等用泼墨法,墨色淋漓洒脱,石与猫则以墨笔勾勒,风格简约,二者在视觉上以疏淡与浓密的对比,形成了空间上的层次感,将图中各景物紧密地融为一个整体,既空灵又不乏充实之貌。
八大山人《行书十三札》册
《行书十三札》册为八大山人书札十三通合装而成,皆以行书写就,因是生活书信,所以书写则更为放松,是八大山人最为自然的行书作品,札中字体大小错落,结体不拘一格,笔法灵动,与他刻意创作的书法作品中,转折方圆有度的结字风格,具有较大的区别,行笔纵横之间,全无拘束,具有很高的艺术研究价值。
八大山人《行书十三札》册
……
查看更多图片
点击下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