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像]()
张利
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先后在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展览中获奖、入展40余次。2006年荣获“江苏省优秀青年书法家”称号。
一、中国书协主办展览获奖情况:
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创作奖;
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创作奖;
第五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创作奖;
全国第三届楹联书法大展银奖;
全国第五届楹联书法大展佳联奖;
“羲之杯”全国书法大赛优秀奖;
“皖北煤电杯”全国大赛优秀奖。
二、中国书协主办展览入展:
全国第六、七、八、九届书法篆刻展,
全国第六、七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
全国第三届新人新作展,
全国一、二、三届行草书大展,
全国第二、三届正书大展,
全国一、三、四届扇面书法展,
全国首届大字书法艺术展,
全国第二届楹联书法大展,
全国第三届书法百家精品展,
全国首届行书大展,
全国首届草书大展,
世界华人书画展,
全国“小榄杯”县镇书法大赛,
庆祝建国55周年全国青年国庆书画展,
十四届中日友好自作诗书法交流展,
“龙岗杯”国际书法大赛,
“冼夫人”奖全国书法大赛,
纪念老子诞辰2587年全国书法大展,
纪念傅山诞辰400年全国书法大展,
中国书协会员百人精品展,
“邓石如”奖全国书法展,
中国书协千人工程书法展览,
中国书协五百人精品展览,
中国书协会员百人精品展,
全国第二届册页展,
全国第二届手卷展,
敦煌艺术节全国书画小品展,
敦煌杯全国书法大赛,
1998兰亭奖牡丹杯新人奖,
第二届全国职工艺术节书法美术作品展。
张利作品
[ 名家点评 ]
▶ 言恭达(原中国书协副主席)
自幼在楚汉文化孕育下的张利,几十年来,书艺承载着他的素养、性灵、才情与梦想,记录着他的人生审美理想——清、正、古、逸。
张利学书极重气格与性灵。他的书学思想的形成,来源于“中庸”与“虚静”这一中华文化理念中的生命体验去开掘创造活力;他的文化体晤始终将古人从王右军到颜真卿对国家对民族的人文情怀的钦慕转化为文化积淀的心迹记载、心智表达与精神超越。他从“二王”到“颜米”的研习,从六朝到明清书风的思考,将返归先天的理性与现代艺术精神相融通。他通过自己成熟的行书抒情符号,将梳理的笔墨语言整全得壮阔优美,汇集在创造力之中,形成淡定、洒逸的艺术风韵。作品里透析出的气质与慧性证明了张利不同时人的追求。文化本体与书艺技法上升到超验层面,使创作不仅成为经验的积累,更呈现出精神的闪烁!这是艺术本体的价值探寻。
![A05W9422]()
好学好静的张利亦好用心地去观察社会、体晤生活、感恩时代;好学好静的张利又好用心地去结缘翰墨,与古人交友、与传统对话。“拟容取心”,明悉“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的深刻哲理。于是乎,在传统书艺的漫游中,他读懂了“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草不兼真,殆于专谨,真不通草,殊非翰札”的书理。巧从法生,法由理出,气定神凝,心手双畅。
观其作品,重诗情,含哲理,简明纯厚,清蔚畅达,规矩圆熟,运用精能,古中有媚,拙里添妍,观者可直接感受作者主体抒写的情境变化。在他的笔下,巧与拙、动与静、方与圆、中与侧、疾与涩、疏与密,圆通的空间与流动的体势,顿挫的美质与平和的气韵,表现得淋漓尽致,自然中含。用笔果断爽利,擒纵有度,,转折自如,不浮不躁。握笔使锋,逐毫而应,于凝重中洋溢灵健流美的风采。结构严谨有序,错落有致,方圆结合,宫敛内含;字中之揖让、顾盼、呼应,能做到血脉连贯,气息相通,且重连与和、主与次、长与短、欹与正之多变。布白繁简并用,玄妙多姿,绵密中不失气舒,盘结里蕴含空灵。通势欹正相依,虚实相生,浑然一体,涉笔成趣。
![A05W9432]()
▶ 曹宝麟(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 暨南大学艺术中心教授兼硕士导师)
多年来,我一直关注张利的成长,对他一点一滴的进步感到高兴。他也不负师教,步步为营地勤学苦练,凭扎实的功力发挥着才情,跻身于江苏书法重镇徐州的青年才俊之列。张利之学米,与其说是私心倾慕,还不如说是冥冥中所决定。邳州是米芾的生命终结地,张利有一方印文为“淮阳军令”,我辩出后不禁莞尔而笑。凡学其家,先与之合,卒与之离;合既不易,离则更难,何况又是像老米那样技巧尖端的典范。张利通过苦学和悟性,已把米氏如意掌控毫颖的技巧基本学到了手,同时他也认识到知识学问的重要,二王帖学一路,妄图速成是无计可施的,它必须靠长期的积累和酝酿,正如山阴人家弄瓦时埋在土里的黄酒,须待出阁才开坛一样,这所谓“女儿红”的芳冽才能引人垂涎。
张利居徐州,得地气之正,为人又豪迈放旷,下笔自然有非水土和柔之地孕育的人所能梦见的风气。
![张利:自题葫芦诗(尺寸:67x45cm)]()
▶ 陈宇(中国书协会员、徐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二十世纪后十年的书法发展,是凭借着中国书法家协会的各种展览来维系的,在这些大大小小的展览过程中成长起来了大量的青年作者,张利是其中的一位,他的作品不断地在全国性的展览上入展获奖,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张利的书法以行草书创作为主,对于楷书与隶书也多有涉猎,而他的行草书从总体上说基本属于宋人书法的路数,虽然他在唐人楷书与魏晋人的墓志书法上也曾下过不小的功夫,于汉隶也多有心得,但总体上的感觉还是主要受到宋人书法尚意趣风气的影响,尤其是他对米芾作过比较深入的研究与临习,他的书风形成中有明显的米字影子。对于米字或是宋人书法的取法,似乎是当代书法创作的一种态势与方向,形成这种态势与方向的原因是因为宋人书法尚意趣的关系,这对于新时期的青年作者是有着非常大的诱惑力的,尤其是米芾,一时成为一种时尚,全国性的展览中米字一时成风,成风的原因当然有几个,一个是因为米字在传统帖学书法中是最具有表现力的,这合乎于当代展览性书法创作的需要;二是米字的技法相对完整与精致,这合乎展览性书法创作的评审的需要;三是米字虽然是学习二王的模范,但他的书法非常富有个性,可以满足当代人张扬个性、注重创造的心态。人们往往看到的只是米字的个性与创造性,虽然人们并没有忘记米芾曾说的“集古成家”,但当代青年作者更看重米芾的是他的创新意识与风格特征,而我觉得,张利将米字写得很美、很到位,他的行书作品用笔清爽干净,非常注意起笔与收笔的笔致形态,模棱两可的笔画与笔墨在他的笔下不太容易出现,没有晦涩、没有委缩,而结体清雅,既注重单字的形态,同时也非常在意通篇的感觉,于笔墨外表现出一种清爽气息,既注重意态与情性的流露,同时又非常注重技法的表现,他的书法作品中非常好地表现出一种书写性与法度性,为什么这样呢?这可能与他的学书有着很大的关系。
![张利:自作词三首(60x40cm)]()
一般书法作者都是从唐人的楷书入手,张利也不例外,他曾于唐人的楷书下过不小的功夫,而于唐人的楷书外,他对于汉隶和北魏墓志作品也多有涉猎,所以他的楷书创作中既有唐人楷书的风格影响,也有魏墓志的那种生涩与重意趣的特点,而这种取法最终带给他的行书创作的是法度意识,他将唐人的法度意识融合于他的行书中,表现出来的是点画的精到与结体的精美,米字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更注重的是作为一种精神意识的“颠狂”,当代许多作者也都在表现这种“颠狂”意识,认为这才是米字美的核心,这固然不错,但后人的这种“颠狂”只是一种“颠狂”而不是美,为什么?因为其中缺少的就是米芾的技法修为,人们往往认为行书和草书是诸多书体中最讲求个性的、是抒情的,也往往只关注它抒情性的一面,但实际上行草书是最注重技法的规范、是取讲求法度的,个性人人都有,情性也人人都有,关键是个性和情性如何表现才是美的,才是有深味的,米字的关键正是在于他的表现是在高度技法修为基础上的表现,当代人恰恰少的就是这种技法的修为,而张利正是看清楚了这一点,所以他的行草书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是相对的规范,似乎个性面目并不是那么的突出,但他的那种精到与干净充分展示他行书的魅力,整体上表现出一种典雅的气息,这也是为他最终形成自我风格基奠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张利:自题梅花诗4首(尺寸45x50cm)]()
张利是善学的,他在深入学习古人法帖的同时,也借鉴与学习当代书家的成功实践,人们总是反对当代人学当代人,往往说“取法乎上”,这其实是古人欺世之语,当代人为什么学不得呢?我说,只有具有足够智慧者才有胆识去学当代人,因为既要学习当代人书法中的精华,同时也要除其中的不足,他对于米字的认识从某种意义上是受到曹宝麟、孙晓云等当代学米字书家的影响,尤其是曹先生,他不仅在米芾的研究上有着非常高的成就,本身的创作也是以米字为主,而形成了自家的面目,张利从中是多有心得的,或者他对于米字的理解以及对于米字的取舍受曹先生的影响是很大的,同时,他的善学表现在他能头脑清醒的吸收与舍弃,这是非常关键的,也就是说他能结合自身的特点与性情却学习曹宝麟、学习米芾,因为学只是过程,而变成自我的东西才是学习的根本目的之所在,这正是他能够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近来他的创作又有了新的突破,他将目光放在元人明人和清人书法上,尤其是对赵孟頫和赵之谦的作品多有取法,而对于赵之谦的手札更是情有独钟,而这种取法在他的书法表现上就了变化,这个阶段他的书法在行笔上多了些迟涩与浑厚,而结字也更趋古拙,于秀雅的结体中寓以古拙之意,作品更富于余味,也更有情趣,如果说,前些年,他的书法主要以表现清雅、精美和规范性、法度性为主的话,那么他近来的创作则更多地表现出来的是书写性,是抒情性,表现出一种古拙而清雅的美感。
张利的书法正日臻成熟,但今天的艺术风格还只是张利的一种过程,凭借他的认真刻苦和清醒认识,我相信,张利会不断地创作出优秀作品,完善自我的艺术风格,最终走向自我艺术的辉煌。
墨池学院特邀 张利老师,通过三节课程,从米芾生平及《蜀素帖》的风格、笔法、章法三个大的方面进行解读和示范,使爱好者能够对米芾《蜀素帖》入脑、入心、入手,并通过一段时间的临习和领悟进行初步的创作,从而达到登堂入室的目的。
[ 课程安排 ]
▼
第一节 生平及风格溯源、《蜀素帖》的特点
2017年11月12日 19:00
本节课程从米芾的生平入手,分析《蜀素帖》的风格特征,了解和把握其风格的源流。
米芾的生平造就了他的癫狂,加之其与众不同的癖好和学书过程,形成了他由“集古字”到“风樯阵马、沉着痛快”的“刷字”气象。《蜀素帖》书于乌丝栏内,但气势丝毫不受局限,率意放纵,用笔俊迈,笔势飞动,提按转折挑,曲尽变化。此帖初以行楷,后则飞动洒脱,神采超逸,”八面出锋”,变化莫测。此帖用笔多变,正侧藏露,长短粗细,体态万千,如“狮子捉象,全力赴之”。
第二节 《蜀素帖》的笔法、结构
2017年11月19日 19:00
本节课将着重对米芾的笔法,米芾“刷字”与“八面出锋”的独特技巧与特征做一个详细的解析与示范。
《蜀素帖》笔法、结字奇险率意,变幻灵动,缩放有效,欹正相生,字形俊秀丰颀,风姿翩翩,随意布势,自然率真。用笔纵横挥洒,洞达跳宕,方圆兼备,刚柔相济,藏锋处微露锋芒,露锋处凝练含蓄,垂露收笔处戛然而止,似快刀斫削,悬针收笔处有正有侧,或曲或直;提按分明,牵丝劲挺。虚实相生的点画结构、跌宕起伏的节奏、巧妙的留白交互交织,流利的笔势与涩滞的笔触相生相济,从中窥探其率意的笔法、奇诡的结体、中和的布局,形成了《蜀素帖》独具一格的笔法和结构—-率意的笔法,奇诡的结体,中和的布局,一洗晋唐以来和平简远的书风。
第三节 章法特点到简单创作
2017年11月26日 19:00
本节课程重点分析《蜀素帖》章法特点与构成,讲述《蜀素帖》风格创作中技巧与元素,并结合其“集古字”推及如何进行初步创作。
《蜀素帖》用墨亦浓亦纤,无乖无戾,亦中亦侧,不燥不润。章法上,紧凑的点画与大段的空白强烈对比,粗重的笔画与轻柔的线条交互出现,流利的笔势与涩滞的笔触相生相济,风樯阵马的动态与沉稳雍容的静意完美结合。通过讲解得到领悟,并示范、指导爱好者如何在临习的基础上进行《蜀素帖》风格的初步创作,探索少字到多字,从易入难、由简到繁的秘籍和要领。
第一节课 一元试听
报名咨询见海报上
▼
![张利海报]()
扫码直接进入墨池公众号获取报名链接
或者点击
课程链接
如有疑问可咨询您的课程专员:小轩(微信:mochihub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