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书是“五体书”中最具实用性的一种书体,它最能活泼地表现出书法艺术的本质特征。书法艺术的发展,使行书更具有雅俗共赏的艺术价值,为广大书家所青睐。然而,写好行书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画、一字、一行、一篇都离不开正确的书法理念和技法手段。

微信图片_20180808173553

《快雪时晴帖》

在行书的临摹和创作活动中,笔者感到有很多问题需要研习,尤其对行气的要领作了反复的理性思考,以为“行气”的优劣直接影响乃至决定着作品的成功与否。因此,我认为在处理“行气”时有必要把握好以下一些问题:

微信图片_20180808173604王铎《宿江上作诗轴》轴

字间的笔画要连贯流畅

行书中单字的间架结构是靠笔画组成的,行笔的流畅直接影响着“行气”和字的神韵。怎样才能流畅呢?在实际练习中,尤感提按起伏和翻绞使转之难度,如果能畅快地在使转中起伏,在起伏中变化,那么行笔流畅的问题就解决了。

 

微信图片_20180808173645《卢鸿草堂十志图跋》-杨凝式

再者,笔画之间要相互映带,处理好上笔与下笔的照应,做到笔笔有交待,处处有呼应;或几笔萦连成一笔,或笔断意连;或符号代入,使笔锋、副毫和水墨融为一体,充满筋骨血肉之感,把单字写活,为“行气”的形成作好铺垫,奠定基础。

 

字外的相互呼应

所谓字外相互呼应,我的体会是邻字之间要有顾盼关系,不能把每一个字都孤立起来,谁也不管谁。笔势要有从上至下连贯行走的态势,前后左右合理避让,有时是字与字之间的呼应,同样的字要有几种写法;有时是字意的呼应,即不同的字表达相近的意思;

 

微信图片_20180808173709傅山《行草书寄龚鼎孳七言诗翰》

有时是笔画的呼应,就是上一字的收笔映带下一字的起笔,可以实连,也可以虚连;实连时可以两三个字成为一体,虚连时则笔画断开,而意向呼应。一般主笔要用实笔,要实连;而映带要用游丝、飞白、细笔,这是虚连。这种上下左右的字外呼应,能使“行气”连贯,从而血脉流畅,浑然一体,生动活泼。

字形收放得法

字形的收与放是行书的重要特征,它反映着“行气”的动势。我觉得作为单字而言,收要收住,放要放得开 。有的是内收外放,有的则是内放外收;

 

微信图片_20180808173729王铎《香山寺作五律诗轴》

有的是上放下收,有的则是上收下放;有的是左收右放,有的则是左放右收。如此种种,只有收放得法,才能使“行气”形成逆能紧、拓能开、擒能定、纵能安的艺术效果。

字径大小相济

在一篇作品中,第一个字的大小决定其它字的大小,此乃首字领篇之要义。但在研究“行气”时,不能简单套用,切忌把首字领篇误用为首字领行,否则,就会导致谋篇布局上重下轻、天大地小的弊病。

微信图片_20180808173754傅山《行草足梦中句七言诗》轴 

在一行字中,每个字都要有大小之别,有的是呈 “大小大小”之形,有的是呈“大大小小”之形,有的可以一大几小,有的也可以一小几大。这种大与小的安排没有固定的模式,同样的一行字,可以有多种处理。但一般来说,笔画多的要大,笔画少的要小,要特别强调的可大,可弱化处理的则小,这样“行气”就有一种轻松明快起伏跳跃之感,充分展示律动的生命活力。

字距疏密有度

从章法上讲,行书要求竖有行而横无列。这说明行书每行的字距是不等的,各行字与字之间的距离错位形成壁折之势。这就是“行气”疏密的基本要求。行书的字距就不能像正书那样整齐的纵行横列,又不能像草书那样过分夸张。

微信图片_20180808173841.jp黄庭坚《糟姜帖》

一般来说,字距小于行距,在同一行里,各字之间的距离基本相等,有时也可以适度拉开,但以不气为宜。当然字距的疏密程度能孤立地处理,更不能随心所欲,要与字形的状态和字径的大小乃至书法环境变化结合起来把握,以形成一种“行气”流的冲击感。

字势要欹正得当

大凡“五体书”都有一个欹正的问题,而行书的“行气”对字势的欹正关系更有着特殊的要求。我体悟到“行气”是由单字与单字之间构成的,所以“行气”的欹正之势取决于字势之态。有的字左欹右正,有的左正右欹;有的上正下欹,有的上欹下正。

微信图片_20180808173908 苏轼《邂逅帖》

有的字把欹正要求用方圆的形式加以处理,如内圆外方,内方外圆;上圆下方,上方下圆;左圆右方,左方右圆等取势都是适用行书的“行气”要求的。关键是要取势得当,该欹则欹,该正则正,该圆则圆,该方则方,有时可能是某一笔画的欹正,有时可能是某一部分的欹正,有时也可能是某个字的欹正,这就需要书家的匠心独具,别出心裁。

字轴贯通到底

由于欹正和错落的要求,弄不好,往往会使字轴偏离字行的中心线,这样就会破坏行气,使行列不分,章法混乱。

微信图片_20180808173923

《祭侄文稿》

我认为,不管字如何欹正错落,大小变化,其字的轴心都要始终保持在一条中心线,力求上下贯通,体现一气呵成之感,这样的“行气”才会生动有力。

 

字的墨色要层次分明

字的深浅是靠墨色的浓淡润燥来实现的:浓者燥之,淡者润之。我觉得调墨是形成墨色浓淡的基本条件。而用墨则是创造燥润艺术层次的重要手段,所以调好墨色只是满足了书法作品基本层面的要求,如何在这个层面上以燥取险或以润取妍,创造艺术层次的立体视觉,这是对书家用墨技法的实际检验。

微信图片_20180808173952

林散之《草书自作诗轴》

要产生这种效果,必须在控墨上动脑筋。我的体会是蘸一次墨写完六七个字左右,笔上的墨就会由浓变淡,再由淡变涩,乃至枯笔,这时再蘸墨继续书写,而且各行的蘸墨时机自然错开,于是就出现墨色浓淡燥润的层次变化,形成由平面简单到立体动感的艺术升华。

近日,歌手朴树排演《送别》时痛哭的视频刷爆朋友圈。网友们红着眼圈给他留言: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情千缕,酒一杯,声声离笛催”,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零”,

这样的歌曲真可谓中国人的千古骊歌。

朴树说过,如果《送别》这首歌是他写的,就死而无憾了。

也许,痴爱音乐的朴树,在这一刻与李叔同的生命劈面相逢,深刻链接。

一首《送别》已成近代中国骊歌代表作,歌曲来自美国的一首通俗歌曲《梦见家和母亲》,李叔同重新填词,词曲结合的非常完美。

这首极其伤感的歌,浸透着李叔同对于人生中万般无奈的勘破。

人这一辈子,最怕突然听懂一首歌,朴树定是触摸到当年李叔同创作时的心境用行家话讲,这是艺术上的“神圣感应”,通俗点说,就是共鸣。

 

他们都在艺术上追求一种“无我”的状态,一种为艺术癫狂和献身艺术的状态,这也是一种纯粹的少年状态。

但不同之处在于,弘一法师看破看透,朴树仍在痛苦挣扎。《见字如面》这一期试图用一封信来参透李叔同的大彻大悟。

由黄志忠演绎的李叔同于出家前写给日本妻子的一封信,将他的决绝与她的苦痛,他的理想与她的人生,不留余地地直言道尽。

当然,对于我们这些俗人可能还是会将更多的注给这个传奇人物,比如他何以会抛妻弃子,头也不回地去走入他的“佛国”。

 

微信图片_20180808173025弘一法师作品

爱上这样传奇的男人,幸也不幸?你既享受了他的绝代风华,就该承担他的出世抉择。

信中,李叔同先对诚子说,出家一事,是早晚的问题,并诚恳询问是否理解他的决定。

对于妻子的痛苦与绝望,在表达了解之外,他更多的还是鼓励,“你的体内住着的不是一个庸俗、怯懦的灵魂”,“吞下这杯苦酒”,“度过这段难挨的日子”。

也坦承自己的心境,“做这样的决定,非我薄情寡义”,为了佛道历程,我必须放下一切,“愿你能看破”。

 

给妻子写下此信两周后,李叔同正式出家,法号弘一。

微信图片_20180808173117弘一法师作品

伤心欲绝的诚子携幼子从上海赶到杭州,抱着最后一线希望能够劝说丈夫回家。

然而叔同决心已定,诚子无奈离去前,只有对着关闭的寺门悲伤责问:“慈悲对世人,为何独独伤我?”

然而,此问未得到任何回应。

诚子又问:“弘一法师,请告诉我什么是爱?”

李叔同不忍再噤声,答曰“爱,就是慈悲”。

微信图片_20180808173141弘一法师作品

节目录制现场,有观众对此表示困惑,解读嘉宾梁文道便开示:慈悲和“无情”,打引号的无情,它是不矛盾的。

慈悲是对万物的,它没有对某一件事情有格外的眷恋,所以我们看似是无情,但可能某种程度上是一种真正的慈悲。

 

梁文道接续深度解读:人间所有的苦痛,莫过于我们被这贪、嗔、痴三毒所困,所以真正的慈悲是什么呢?应该首先自己解脱,同时让大家解脱。真正的慈悲要斩断中间的贪、嗔、痴造成的种种藕断丝连。如果一个人恨你的话,你最好的解决方法就是不让他扰乱自己的心境,那为什么一个人爱你,是不是可以同理对待?

微信图片_20180808173207弘一法师作品

梁文道在节目中讲了一个李叔同的故事。他的学生丰子恺曾回忆老师,每次坐藤椅之前,都要把椅子摇一摇。

丰子恺很奇怪,便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李叔同回答道:因为这里面有一些小虫子,我要摇一摇,让它们好逃跑,我不要一屁股坐在上面,把它们给坐死。

所以,对李叔同来说,小虫子也好,他的孩子也好,他的妻子也好,其实是一样的,平等的。所以他才在信里说,“我放下了一切,也放下了你。”

微信图片_20180808173235弘一法师作品

有一种理论认为,艺术的顶端即是哲学,而哲学的尽头是宗教。

照此理解,李叔同的选择,似乎就有了他自己的命运逻辑。39岁之前,李叔同已将自己在各方面的天赋和才华尽数施展。

他被誉为是中国近现代音乐的启蒙者、中国现代术先驱、中国话剧艺术奠基人,对书法篆刻皆有不凡造诣,培养出了包括丰子恺在内的一大批名扬天下的艺术家。

李叔同生平是个什么事要么不干,要干就干到底的人,而且每件事他只要上手,便能深入。就如修佛24年后,他终成南山律宗第十一代宗师,即我们后世所说的弘一法师。

 

就连以傲娇著称的张爱玲都说,自己这辈子没怎么佩服过人,“但在弘一法师的围墙外面,我是谦卑的。”

 微信图片_20180808173258

弘一大师遗像

 

其时,诚子已携子东渡返回日本多年。只不知她的余生,对于自己曾深深地爱过俗世中的李叔同,是否还有任何不舍与怨念?

附:信件原文

请吞下这苦酒

李叔同出家前写给日本妻子诚子 1918年

诚子:

关于我决定出家之事,在身边一切事务上我已向相关之人交代清楚。上回与你谈过,想必你已了解我出家一事,是早晚的问题罢了。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思索,你是否能理解我的决定了呢?若你已同意我这么做,请来信告诉我,你的决定于我十分重要。

对你来讲硬是要接受失去一个与你关系至深之人的痛苦与绝望,这样的心情我了解。但你是不平凡的,请吞下这苦酒,然后撑着去过日子吧。我想你的体内住着的不是一个庸俗、怯懦的灵魂。愿佛力加被,能助你度过这段难挨的日子。

做这样的决定,非我寡情薄义。为了那更永远、更艰难的佛道历程,我必须放下一切。我放下了你,也放下了在世间累积的声名与财富。这些都是过眼云烟,不值得留恋的。

我们要建立的是未来光华的佛国。在西天无极乐土,我们再相逢吧。

为了不增加你的痛苦,我将不再回上海去了。我们那个家里的一切,全数由你支配,并作为纪念。人生短暂数十载,大限总是要来,如今不过是将提前罢了,我们是早晚要分别的,愿你能看破。

在佛前,我祈祷佛光加持你。望你珍重,念佛的洪名。

叔同戊午七月一日

有个不新不旧的段子照例调侃中国队:齐达内退役,法国队六年没缓过劲来;普斯卡什退役,匈牙利队六十年没缓过劲来;高俅退役,中国队一千年没缓过劲来……

        大家都以为北宋的高俅是咱们第一球星,可惜这只是不靠谱的传说。

        中国真正的足球先生、第一球星,当属大唐朝的孙过庭!

        一千年前的高俅踢球,没人看见,没有记录。

        而一千三百年前的孙过庭踢球,虽然没人看见,但他有《书谱》传世,你以为《书谱》只是草书?微信图片_20180808171835

错了,《书谱》又名“球谱”,凝练了大唐足球名宿孙过庭一生的足球动作、技法、战术精华,这部“球谱”传到西方,被世界各国球星、教练奉为至宝,甚至还在本届世界杯赛场上大发神威!

先认识一下唐朝足球先生孙过庭。

别看他瘦瘦小小,

其实这才是球王的真正样子。微信图片_20180808171943

 

当今球王梅西,

完全就是照模子抠的!微信图片_20180808172035

好了,

闲言少叙,

现在就扔给孙过庭一个足球,

看他怎样踢爆世界杯?!微信图片_20180808172110大就是一个人,那个点就是足球。球星无论带球、射门,都会双手张开,双腿劈开,让球稳稳滚在自己裆下。球在裆下,低头可见,这样才踏实,对不对?微信图片_20180808172138张开双臂,稳稳把球控住,或者稳稳把球踢到它该去的地方,这需要一种肢体的平衡,更需要一种过人的才华!微信图片_20180808172216球踢出去的瞬间,身体稍稍倾斜,双臂舒展,心无旁骛,这时我们看到的,是身体特殊的美感。微信图片_20180808172235该收的一定收,该放的必须放,赛场上恣肆的发挥,来源于训练时的毫不惜力,顺筋活络,也是养生之道。有史以来,就是这么锻炼的微信图片_20180808172258有些动作看上去纠结,实际上是在凝聚全身的力量。这是爆发之前的平静,是蓄势待发,是背水一战。微信图片_20180808172318既然被看得很紧,那就多跑动吧。作为世界顶级球星,总是在球场上散步是没戏的,动起来,哪怕小跑也好啊。微信图片_20180808172345都说内马尔是表情帝,他其实更是表演帝。球场上不止奔跑、拼抢和射门,偶尔在草地上撒撒娇也是蛮好玩的,只要不过分就好微信图片_20180808172406踢球不仅拼速度,也要拼高度,带球可以晃过对手,更要跨过对手。这个比利时小伙子跨越对的样子,完全遵照了教练孙过庭的指导。微信图片_20180808172426门将不容易。对方前锋进球庆祝瞬间,正是他们的沮丧一刻。所以,这样的动作和表情,一般是一次扑救之后的放纵,或者自家前锋进球,他在球场最远处的解脱,恩,这也是一种满足。微信图片_20180808172451足球是体运动,所以除了看个人技术,还要拼团队精神。比如这种局部的二对一,是非常常见的。不是被你突破,就是把你关门,摆好阵型很关键!微信图片_20180808172510一个关键球的抢断,可以使比赛瞬间逆转。因此,遇到拼抢,毫不相让,你肘击,我拉拽,裁判不吹,绝不停手,好好的两个人,此刻就像野兽!信图片_20180808172548没有C罗,赛场会缺少很多看点。他的踩单车,他的急停急转,还有他“反人类”的各种逆天动作……能有这么好的表现,据说是他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的苦练换来的。微信图片_20180808172630

微信图片_20180808172701

在球场上,任何时候都不要忘了拼搏。只有拼搏,才有绝杀,才有逆转,才有奇迹。荷兰没能进入决赛,但这支队伍总让人难忘。拼到极点,一个人把自己当了炮弹,这就是足球之美。

        综上可知,孙过庭不仅是位伟大的书法家,更是位了不起的足球教练,他的《书谱》滋养了无数中国书法人,也推动了世界足球的进步。

        可惜的是,这部《书谱》一直没有引起中国足球界的重视,所以国足在2002年后,便只能当世界杯的看客。

        2018年世界杯就要闭幕了,下一站,2022,卡塔尔。希望中国足球界好好珍惜老祖宗的足球遗产,认真研习《书谱》,踢好中国足球,20年后,再当一回好汉!

微信图片_20180808170906美国时间8月5日下午,《草书艺术的三次革命》张旭光报告会、“古典与现代•张旭光草书艺术特展”在硅谷亚洲艺术中心举行。中国驻旧金山总领事馆文化参赞肖夏勇、国画大师欧豪年和著名书画家古铣贤、李晓军、张梅鞠、斯坦福大学终身教授谢晓泽,以及当地科技界、金融界、收藏界、华人书画团体200余人出席了活动。微信图片_20180808170945微信图片_20180808170959本次展览作品以草书为主,全部为张先生到达硅谷后创作的,包括“写意怀素大草”、“写意王羲之草书”、“大草形式系列”、“客硅谷自作诗草稿”等部分。张旭光先生为这里华人企业家、科学家、投资人所取得的成就、地位以及奋斗精神所感动,以感慨、自豪之情,思接千载,泼墨挥毫。他以草书经典语言符号和现代审美意识,寻觅和塑造界具有现代审美通感的艺术形式。他希望通过博大精深的人类共享的草书艺术,为海外华人的成长、开掘深层的文化源头,为当代中西融合发展提供中国的精神能源。展品体现了张旭光先生的国学素养,诗性思维,书法本体到位功夫的合理生发,以及现代审美表达。当地专家学者认为,展品表现出一定的现代形式追求,更为可贵的是每一笔,每一字都保持了经典的法度与神韵,这是现代形式中的内涵与文化底蕴。如果张先生走向当代艺术创作,这会是他坚守的底线。微信图片_20180808171031微信图片_20180808171039张旭光《草书艺术的三次革命》演讲,阐述王羲之突破了可行的规则,王献之突破了单个字的规则,明代徐渭突破了行与行的规则,以及突破的过程和走向纯粹艺术的价值。张旭光说这次作品的创作,感受到了这三次突破势能的波及,以及对三次突破的感悟。当地专家学者就此进行交流发言,形成了一次高峰对话。《世界日报》,硅谷电视台进行了专题采访与报道。微信图片_20180808171129

张旭光先生作品欣赏

微信图片_20180808171207微信图片_20180808171221微信图片_20180808171232微信图片_20180808171245微信图片_20180808171255微图片_20180808171307微信图片_20180808171327微信图片_20180808171338微信图片_20180808171402微信图片_20180808171406微信图片_20180808171412微信图片_20180808171417微信图片_20180808171420微信图片_20180808171425微信图片_20180808171428微信图片_20180808171432微信图片_20180808171436微信图片_20180808171440微信图片_20180808171444微信图片_20180808171448微信图片_20180808171610微信图片_20180808171614

微信图片_20180808141317

言恭达 金文 集散氏盘铭文联 113cm×23cm×2

释文:散为周武佐 橐实夫子师

对于书法,我篆书用功最久。我爱萧退庵之渊雅醇清、敦厚谨严,喜吴昌硕之朴茂雄健、凝重老辣。我将运笔取吴书,裹锋运行,沉着迟涩,深厚苍润,而结体则继承萧书,重心下沉,雅重端严。为了广其流而导其源,除了旁涉秦诏版外,更探其上游,博习两周钟鼎彝器、铭文,使其神气敦朴,用力石鼓文字,使其气格高古。我研究小篆在于整、大篆在于散的书理,故在用笔、结体、墨韵上加以变化,以求无法之法。例如,九〇年后我曾探索大篆书法艺术的变法。曾获江苏全省书画院书法大奖的大篆楹联——“笾豆同襄则为小相,宰割用假乃登大廷”,一反金文传统书写规范,体势大变,以草书笔意写出金文静态中的动感,结体正欹参差有致,墨色善用浓淡渴润,疾而又留,动而不浮,恣肆而凝炼,体现了雄茂超逸的创作风格、驰造化的创作心态和高屋建瓴的创作思想。由篆入隶,我初从《曹全》《乙瑛》《礼器》入手,既而专习《张迁》《石门颂》,旁及竹木简书、六朝碑刻。而后尤喜高丽《好大王碑》的奇古浑穆,兼而取法。以篆法作隶,裹锋圆笔,如折钗股,不露吻肩,不执着于波磔挑拂。平实中求险奇,方圆相间,放逸疏朗,以求高古脱俗、率直简穆之意境。作隶蜕变于篆书,则能通其意以不变应万变。因酷爱汉晋简牍书,我学章草直接取法于流沙坠简。能溯其本源,方得第一义谛。做到作章草萧散灵动,沉着浑穆而风规自远。

——言恭达《抱云堂艺思录》

微信图片_20180808170250言恭达 小篆 石鼓文编句 235cm×34cm×4 2005年

言恭达先生以自身的学书经历告诉我们:学习书法要以古为师,溯本求源,转益多师,取精用弘,勤学苦练,方可艺道渐臻,走上书法艺术的康庄大道。

学习古法则容易高古,与古为邻自能不俗。从书法的本体语言上讲,它有着很强的技法性,正是技法的存在,使书法不但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传统文化,具有可延续性和可继承性。那么,对古人在技法方面的成果进行汲取,“与古为徒”是进入书法殿堂的不二法门,通过“师古”掌握并丰富书法的技法,从而创造出属于自的作品。以为师并不是要泥于古,对待经典碑帖,要有思考,有选择,有放弃,如言恭达先生在谈到篆书学习时说“我爱萧退庵之渊雅醇清、敦厚谨严,喜吴昌硕之朴茂雄健、凝重老辣。我将运笔取吴书,裹锋运行,沉着迟涩,深厚苍润,而结体则继承萧书,重心下沉,雅重端严”,这是转益多师、取精用弘;“除了旁涉秦诏版外,更探其上游,博习两周钟鼎彝器、铭文”,这是溯本求源,即“广其流而导其源”;“在用笔、结体、墨韵上加以变化,以求无法之法”,这是入古之后能够化古、出古,脱出古人的圈子而创作出有着自我风貌的书法作品。

言恭达先生的学书方法是“师古人之心而不蹈迹”的,他依靠学识、修养、胸次等多方面的综合才能去辨别良莠,去粗取精,推陈出新,借古而开今,塑造自己独立的格形象和时代书

微信图片_20180808170349言恭达 隶书 薛时雨题金陵督署退思园联 238cm×45cm×2

释文:都是主人且领略六朝烟雨 暂留过客莫辜负九曲风光

 

微信图片_20180808093803微信图片_20180808093827微信图片_20180808093843微信图片_20180808093853微信图片_20180808093910微信图片_20180808093920微信图片_20180808093934微信图片_20180808093946微信图片_20180808093959微信图片_20180808094007微信图片_20180808094048微信图片_20180808094054微信图片_20180808094100微信图片_20180808094104微信图片_20180808094109微信图片_20180808094113微信图片_20180808094117微信图片_20180808094123微信图片_20180808094127微信图片_20180808094132微信图片_20180808094135微信图片_20180808094142微信图片_20180808094146

“大字阴符经”墨迹本,96行,461字,传唐代褚遂良书。世传褚遂良楷书有“雁塔圣教序”、“同州圣教序”、“房梁公碑”、“孟法师碑”、“伊阙佛龛碑”、“倪宽赞”等,其中“倪宽赞”为墨迹本,余者为碑刻。

褚遂良(596—658年)字登善,钱塘(杭州)人。贞观时历任谏议大夫、中书令等,又曾任河南县令,故人称褚河南。褚遂良书法师欧阳询、虞世南,上溯王羲之。与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并称“初唐四大家”。前面介绍过的几种书法风格不尽相同,可以看出他书法各个时期的特点。

风格

其总体结构方中见扁,多见横势,宽绰而见虚灵之气,此乃从隶书中来。此帖撇捺开张,线条对比强烈,时而纤巧,时而厚重,时而疏密有致,时而笔势翻飞,波折起伏,巧于变化。此帖结字欹正相生,寓拙于巧,变化多端,不落蹊径,运笔牵丝暗连,速度极快,俯仰呼应,各有所据,气息盈满,妙笔生花。书家以不可羁勒之笔,使转细微,擒纵自如,深具“二王”行意、北碑意趣和古隶之美。此卷尾款为“起居郎臣遂良奉敕书”,专家认为褚任起居郎时,书法面目应是“伊阙佛龛碑”那样,而现在的“大字阴符经”却是褚晚年的风格。专家分析不无道理。不过此书就是伪作,也是当时学褚高手所为,书法具有极高的水准,是学习楷书的一个重要范本。

临习要点

《阴符经》起笔方法很独特,急速铺毫,如鱼入水,轻捷顿挫,显得丰姿绰约,写起来特别痛快。但用笔和结字必须淡化甚至舍弃其华饰之处,帖中牵丝不可过分学,尤其是起笔动作,书家常凌空起笔,将很多动作省略在空中,在临池中要多加品味。行笔速度不能太快,否则容易造成虚浮怯弱的毛病。

《阴符经》行意较多,无论是点、竖、横画,在入笔方面大多自然落笔、露锋起笔,有的甚至是尖锋,这在一般唐碑中是不可能出现的。如右图中的“天”字,两横起笔自然;“以”字左右两部分用露锋起笔,使整个字形产生飞动感。《阴符经》中也有极少字是逆锋起笔的,如右图中的“无”字。

《阴符经》横画收笔自然重按回旋,形成“悬胆”特征,如右图中“可”、“盗”二字长横画的收笔,仅《阴符经》中才有,佃临习时不能太刻意。横画收笔有时出钩,如右图中“有”字横画朝下钩,“莫”字横画朝上钩。产生这样的笔画形态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阴符经》极其注重用笔,很多笔画不是一带而过,和帖中所蕴涵的隶意有很大关联;二是《阴符经》中行意很多,此乃自然牵丝的固化特征,如“有”字先写一撇,再写长横,然后写“月”部左侧一竖,故横画末端钩笔朝下;“莫”字写完长横,接着写撇点,所以钩笔朝上。竖画收笔一般分为“垂露”和“悬针”,这一点较为常见。

《阴符经》中牵丝较为明显,临习时应将起收笔弄清楚,用心去体会,做到举一反三,以便更好地了解一些笔画的弯拱和粗细变化的缘由。帖中一些起笔并不值得仿效,如果不带有批判的眼光,很容易形成习气。如右图中“不”字的竖画,“物”、“然”二字的起笔,这些都没有必要学。再如“其”字左竖形成弯曲形状是和上一个字的行笔分不开的,临习时要胸中有数;“神”字右部中竖起笔和左边点画暗连,这是书家凌空起笔的体现,临习时不必仿照。

《阴符经》中笔画转折大多圆见方,难见角,但顿挫分明,使笔画圆润而又骨力内含,也有一些圆转、近似圆转或方折的形式,临习时宜多加体会。

对《阴符经》中线条表现力要有一个综合的认识。帖中线条大多柔中有刚,以轻细为主,这是褚书特征。总览《阴符经》中用笔轻重形成的笔画粗细变化,共有三种情况:一是整体上都是细笔,少有跳宕变化;二是纯粹粗笔;三是有粗有细(大部分字都属于这种情况)。《阴符经》笔画的粗细变化不是某个字形本身的问题,与字体繁简程度并不完全相关,而是出于整体章法的需要。

今天一早的朋友圈

被中书协的倡议书刷屏

8月7日

中书协

行业建设委员会工作培训班

在开班会议上提出倡议

要求新时代书法工作者

“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

抵制低俗、庸俗、媚俗”

书法人纷纷转发

为中书协点赞

 

微信图片_20180808093257微信图片_20180808093402倡议书全文内容如下:微信图片_20180808093437微信图片_20180808093504

微信图片_20180808093528

微信图片_20180807182214微信图片_20180807182236八大山人像 康文绘

微信图片_20180807182306

  • 八大山人,名朱耷(1626—约1705),江西南昌人,明末清初画家、书法家,中国画一代宗师。清初画坛“四僧”之一。为明宁献王朱权九世孙,明灭亡后,国毁家亡,心情悲愤,落发为僧,法名传綮,字刃庵。又用过雪个、个山、个山驴、驴屋、人屋、道朗等号,后又入青云谱为道。通常称他为朱耷,晚年取八大山人号并一直用到去世。其于画作上署名时,常把“八大”和“山人”竖着连写。前二字又似“哭”字,又似“笑”字,而后二字则类似“之”字,哭之笑之即哭笑不得之意。他一生对明忠心耿耿,以明朝遗民自居,不肯与清合作。
微信图片_20180807182346

  • 微信图片_20180807182403他的作品往往以象征手法抒写心意,如画鱼、鸭、鸟等,皆以白眼向天,充满倔强之气。是朱耷自我心态的写照。微信图片_20180807182427
  • 微信图片_20180807182511微信图片_20180807182531微信图片_20180807182548画山水,多取荒寒萧疏之景,剩山残水,仰塞之情溢于纸素,可谓“墨点无多泪点多,山河仍为旧山河”,“想见时人解图画,一峰还写宋山河”,可见朱耷寄情于画,以书画表对旧王朝的恋。微信图片_20180807182618
  • 微信图片_20180807182640朱耷笔墨特点以放任恣纵见长,苍劲圆秀,清逸横生,不论大幅或小品,都有浑朴酣畅又明朗秀健的风神。章法结构不落俗套,在不完整中求完整。朱耷的绘画对后世影响极大。
微信图片_20180807182734微信图片_20180807182747微信图片_20180807182805微信图片_20180807182822微信图片_20180807182847微信图片_20180807182907微信图片_20180807182919微信图片_20180807182933微信图片_20180807182946朱耷擅花鸟、山水,其花鸟承袭陈淳、徐渭写意花鸟画的传统。发展为阔笔大写意画法,其特点是通过象征寓意的手法,并对所画的花鸟、鱼虫进行夸张,以其奇特的形象和简练的造型,使画中形象突出,主题鲜明,甚至将鸟、鱼的眼睛画成“白眼向人”,以此来表自己孤傲不群、愤世嫉俗的性格,从而创造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花鸟造型。

 

  • 其画笔墨简朴豪放、苍劲率意、淋漓酣畅,构图疏简、奇险,风格雄奇朴茂。
 

  • 微信图片_20180807183029他的山水画初师董其昌,后又上窥黄公望、倪瓒,多作水墨山水,笔墨质朴雄健,意境荒凉寂寥。
  • 亦长于书法,擅行、草书,宗法王羲之、王献之、颜真卿、董其昌等,以秃笔作书,风格流畅秀健。
微信图片_20180807183141

夏天来临,怎么能少得了冰淇淋、西瓜、小龙虾、烧烤……各种美食的鉴赏。

但是吧,这个东西也不能多吃,小编如今还是腹痛难耐,从厕所捡回了半条命。

 

但是对于写文的热爱怎么能因为腹痛而减少呢?我们要学习张旭的精神,张旭曾在腹痛时,写了一帖《肚痛帖》。

何以解忧,唯有写(文)字!

什么?你不了解张旭?

张旭可是入选高中教科书的人物,他在历史上的地位可以说非常重要了。

张旭就是草书界的李白,人送外号“草圣”。传其嗜酒,与李白、贺知章等号“饮中八仙”。尝醉后以发濡墨书字,世称“颠张”。时以张旭狂草、李白诗歌、裴旻剑舞并称“三绝”。

 

他的传世之作,有《古诗四帖》《草书心经》《肚痛帖》等。别的帖子都正儿八经的,但是这个《肚痛帖》听名字就觉得很接地气了。

▲ 古诗四帖(局部)

 

看到这个特殊的名字,你一定很好奇它写的什么。

 

一般作为书法艺术的代表作,怎么着都是个名言名句,诗句或文章之类的,总之就是很有内涵的那种,但是这幅帖基本上在标题就已经完美展现了,它的主题。

 

这幅草书作品,还是狂草,普通人一般第一眼过去,可能就认识三个字——“张旭书”。

 

很多人会觉得草书是“鬼画符”,其实草书是带着规律的,系统地学习过草书的人,还是能看懂他写的是什么的。不过有时候因为太过于癫狂,在某些字辨认上还是会出现拿捏不准的情况。

 

忽肚痛不可堪,不知是冷热所致,欲服大黄汤,冷热俱有益。如何为计,非临床。

这就是肚痛帖的所有内容了,6行,一共30个字,就是写他肚子疼而已!

 

内容非常简单:

忽肚痛不可堪:突然肚子痛得难以忍受

不知是冷热所致:不知是冷热导致的

欲服大黄汤:准备喝大黄汤

冷热俱有益:对冷热都是有帮助的

如何为计:怎么办

非临床:不是靠着床的

 

既“忽肚痛不可堪”,你还写什么字?

 

可能,他心里想着:

 

或许写几笔,阵痛就会随着肚中“咕噜”一声响过去吧?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可痛不是忧哇!

 

何以解痛?唯有写字!

 

这画面感太美,我不敢看。

光是从字体的形态可能就能还原当时张旭腹痛的程度和感受了,不信我们慢慢来看。

 

哎呀,我肚子好疼啊。(开头的三个字,写得还比较规正,字与字之间不相连接,肚子还没有非常疼,还可以控制。)

 

哎呀,到底怎么了?怎么会这样呢?(越来越疼了……但是还能制,稳住手,字型还算清楚。)

 

熬不住了,还是吃点药吧!大黄汤对冷热都有帮助。(已经想好要去吃药了,因为十分疼啊!写快点,就去吃药吧!越写越快,一笔到底,上下映带,缠绵相连。)

 

天啊,更疼了!怎么办!(字变大了,连在一起,而且字和字之间连接处都变成了一个个圆圈,说明写得非常快。)

 

我现在旁边都没有床的!我想要躺着!(已经疼到他写字都一顿一顿的了,所以站不住,只想要找床躺下)

 

张旭写完了,可能搁下笔就趴床上了吧!毕竟无人考究,这是真的腹痛,还是故意而为之的。毕竟要是小编我,肚子疼,可能就蹲厕所去了,哪有心情写字啊!

 

这么“不正经”的传世之作也是少见啊,从刻帖中可以看出,张旭写此幅字时是蘸饱一笔一次写数字至墨竭为止,再蘸一笔。

他保持了字与字之间的气贯,还可以控制笔的粗细轻重变化,使整幅作品气韵生成,产生“神虬出霄汉,夏云出嵩华”的气势。

▲ 张廷济

 

清张廷济《清仪阁题跋》云:“颠、素俱善草书,颠以《肚痛帖》为最,素以《圣母帖》为最。”

其实最能代表中国书法艺术的是草书,因为它使中国文字由实用性的书写工具上升为情感寄托的载情艺术,而书法的觉醒和追求则是以草书确定为前题的,使人们在实用之外有了更多的遣兴。

张旭是古今以来草书艺术家的典型代表,他不光有深厚的书法艺术素养,而且在表现上把自己激荡的感情和书法艺术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草圣用潇洒的笔触写了自己腹痛难耐,但是诗人就诗画意多了:

 

微伤辄暴下,倾注如流泉。

 

——《记病》苏辙

 

小编就不一样了,庸俗之人,我只想进厕所蹲着……

 

先秦人写大篆,未经秦人精减
笔意丰富,结体多姿

汪凯《散氏盘》集字联

微信图片_20180807114852

微信图片_20180807115313微信图片_20180807115339汪凯拟古

散氏盘又“矢人盘”,是西周历王时期重器。清乾隆初年陕西风翔出土,曾藏于乾隆内府。以其长篇铭文著称于世。

散氏盘铭文铸于盘内底上,共三百七十五字。是一件风格非常突出的作品。其书法浑朴雄伟,字体用笔豪放质朴,敦厚圆润,结字寄奇隽于纯正,壮美多姿。

四大国宝之一的西周散氏盘,与毛公鼎、大盂鼎、虢季子盘并称四大国宝,原拓本极珍罕,海内学者争求而极难得。微信图片_20180807115449微信图片_20180807115512微信图片_20180807115538微信图片_20180807115553微信图片_20180807115619

微信图片_20180807115636微信图片_20180807115714微信图片_20180807115739微信图片_20180807115758汪凯临散氏盘
金文发展至西周后期变化是比较大的,《散氏盘》铭文则是其中粗放尚意一类的表。它与厉王时期所作的端庄遒美的铭文形成鲜明的对照。铭文笔画粗细均匀的特征,和武王时的《天王簋》,恭王时的《卫鼎》、《卫盉》等金文的书风一脉相承,唯《散氏盘》之文字更较恣放、宽博。从字形上来看皆作正方形,结体比较疏阔。若与晚于它的《毛公鼎》等比较,尤其是与解放后所出恭王时的《墙盘》等比较,在书风上虽有拙、秀之分,但其质朴浑厚的气势,以及潇洒的神韵,还是堪为楷模的。《散氏盘》作为诸侯小国之间土地纷争中的一份合约,辞章远不及王宫礼器铭文庄严华美,然而艺术风格却异军突起,打破了端庄典雅一统天下的格局。此盘从发现至今,书法极受学界艺林推崇,效法者甚众。

微信图片_20180807115909微信图片_20180807115922微信图片_20180807115957微信图片_20180807120041汪凯拟古
《散氏盘》铭文整体来看,气势宏大,意态飞扬。它的字大都是在一定的空间内,左右奔突,大小、攲正变化极具其能。《散氏盘》铭文笔画粗细变化多端却又十分统一,无论是通篇读来,还是欣赏单个字,都有一种壮美的意味,醇古朴茂,奇谲雄健,这种信息显然是源自于结字、运笔、章法等诸多因素综合而成的结果。

临习《散氏盘》铭文,对汪凯老师来说,笔法其实很简单但是简单并非容易,越简单的东西越不容易去表现,加之章法是的错落,更加不好表现,因此,实临的时候应该观察仔细,细心揣摩,字体呈扁形,取横势,重心偏下,结构一般左高右低,这样准确的把握字形的变化。意临的时候可以在用笔上参以行草的笔意加快运笔的节奏,在字形上也可进行适度的夸张变形,在墨色上可加以变化,再现作者的个性与激情。

内在的博大精深,要想形成个人风格,成就“有我之境”,不是须臾可见功效,须得十年八载,甚至要穷毕生之力。汪凯老师不拘于原作的结体和章法,侧重会其意、通其神,进入自由发挥的纯熟境地,全依仗个人功力的积累。

微信图片_20180807120126微信图片_20180807120148汪凯自作诗

微信图片_20180807120232微信图片_20180807120246微信图片_20180807120300微信图片_20180807120330微信图片_20180807120346汪凯创作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