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图片_20180813091306

 颜真卿(709年-784年8月23日),字清臣,小名羡门子,别号应方,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祖籍琅玡临沂(今山东临沂)。颜古五世从孙 、颜杲卿从弟,唐代名臣,杰出的书法家。

微信图片_20180813091440

  开元二十二年(734年),颜真卿登进士第,四任监察御史,迁殿中侍御史。因受权臣杨国忠排斥,被贬为平原太守,世称”颜平原”。安史之乱时,颜真卿率义军对抗叛军。后因孤立无援,只得放弃平原至凤翔,被授为宪部尚书,后迁御史大夫。唐代宗时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公,人称”颜鲁公”。兴元元年(784年),遭宰相卢杞陷害,被派遣晓谕叛将李希烈,凛然贼,终缢杀。颜真卿遇害后,嗣曹王李皋及三军将士皆为之痛哭。追赠司徒,谥号”文忠”。

微信图片_20180813091507

  颜真卿书法精妙,擅长行、楷,创”颜体”楷书,与赵孟頫、柳公权、欧阳询并称为”楷书四大家”。又与柳公权并称”颜柳”,被称为”颜筋柳骨”。又善诗文,有《韵海镜源》、《礼乐集》、《吴兴集》、《庐陵集》、《临川集》,均佚。宋人辑有《颜鲁公集》。

第一个阶段:50岁以前

  这一时期,系颜真卿继承传统、陶铸万物,以二王、遂良、张旭为师阶段,其书法特点是清雄坚韧。代表作是《多宝塔碑》、《东方朔画赞碑》。

微信图片_20180813091534

颜真卿《多宝塔碑》(局部)

  《多宝塔碑》是颜真卿传世作品中目前能看到的最早的一块碑,可以代表颜书早期的风貌。颜真卿和唐代大多数士大夫一样是正统的儒家,也信佛教,故写此碑时,自然恭谨诚恳。

  作为颜早期的成名作,承二王、欧、虞、褚的余风,整篇结构严密,字行间有乌丝栏界格,点画圆整,端庄雅致,一撇一捺显得静中有动,飘然欲仙,学颜体者多从此碑人手。

微信图片_20180813091613颜真卿《东方朔画赞碑》(局部)

  《东方朔画赞碑》系颜真卿早期作品,并不是他一生中最有代表性的书迹,但却被宋代全才苏东坡奉为圭桌。如果我们拿苏东坡的字体略加比较后就会明白其中的缘由了。苏轼与颜真卿的审美观是一致的,他正是在颜氏此碑艺术的不完美、不成熟中发现了向新的高峰递进的契机。

  此碑行笔刚健、方正骏爽,有如庄严、巍峨的殿堂,健拔之态有如大山雄踞一方,使人感受到“颜体”的艺术力量。


第二个阶段:50岁-60岁

  这个时期是颜真卿书法成熟的时期。这个时期作品最多,现在能看到的大约有28件之多。这个时期颜氏纳新意于古法之中,正式走出二王至初唐楷体的篱墙,创立崭新的颜体。代表作品有《乞御书放生池碑额表》(52岁作)、《鲜于氏离堆记》(54岁作)、《郭家庙碑》(56岁作)等。

微信图片_20180813091647                            颜真卿《鲜于氏离堆记》(局部)
  《鲜于氏离堆记》是颜真卿在被贬为蓬州长史时,在赴任途中路过新政县,特地拜访了当地望族鲜于忠通,并为鲜于氏写了此篇《离堆记》。

  此石刻与《东方朔画赞碑》风格相近,雄健清劲,高古浑穆,只是用笔更加纯熟,楷体风格日渐鲜明,一股忠义之气,跃然字间。

微信图片_20180813091733

颜真卿《郭家庙碑》(局部)

  《郭家庙碑》行笔雄沉,气骨风流,茂密与宽博合于一体,反映了颜真卿在书风上有过一些小的变异。这一碑刻书法显示了“颜体”书法用指肘以掌、腕抵送;钩画与捺画相宜而生形成结体宽博、布局开阔的艺术风格。 

  这一时期政局多变,人心动荡,颜的生活道路坎坷不平,故出现了不少行书、续。这其中最著名的行书墨迹有《祭侄文稿》、《刘中使帖》、《争座位帖》等。

微信图片_20180813091759

颜真卿《祭侄文稿》(局部)

  其中《祭侄文稿》,是颜真卿怀着“抚念摧切,震惮心颜”的心情,和着血泪写下了这篇祭文草稿,悼念被叛军残杀的侄儿季明。

  此稿以真挚情感主运笔墨,激情之下,不计工拙,无拘无束,随心所欲,个性鲜明,形式独特,这是前人所没有的。

微信图片_20180813091819


第三个阶段:60岁以后

  这是颜真卿书法艺术臻妙绝顶的时期。这个时期,颜虽然仍抱儒家之志,忠于职守,却已洞穿世事。大部分精神寄托于自然山水和书法情趣之间,因而写下了比前两个时期更多的墨迹珍品。如《麻姑仙坛记》(63岁)《大唐中兴颂》(63岁)、《八关斋会报德记》(64岁)《右丞相宋璟碑》(64岁)、《颜勤礼碑》(71岁)、《颜家庙碑》(72岁)等。 

微信图片_20180813091835

颜真卿《麻姑仙坛记》(局部)

  《麻姑仙坛记》碑是颜真卿中晚期的作品,这时颜体已实现了第二个飞跃,由“工”递变到“不工”,笔法、结构随机应变,许多字的结体和用笔近乎丑怪,甚至重心不稳,这是鲁公意在朴拙的一种追求。

  麻姑仙坛献寿,意趣天成,神迹难求,又返朴归真,儒、道、释三者都在颜氏的为人和《麻姑仙坛记》墨迹中显出了子,意味无穷。

     “宋四家”之一黄庭坚,不但楷、行造诣颇深,而且草书独树一帜。

     山谷草书初学北宋周越,然最终炉火纯青、臻于化境,主要得益有三:一是“得张长史、僧怀素、高闲墨迹,乃窥笔法之妙”,二是“于燹道舟中,观长年荡桨,群丁拔棹,乃觉少进,喜之所得,辄得用笔”,三是“余寓居开元寺夕怡思堂,坐见江山。每于此中作草,似得江山之助。”

     由此可见,黄庭坚能成为上承唐代张旭、怀素,下启明朝祝允明、王铎的关键人物,绝非偶然因素,当属时物造化。点评近代草书,他认为:“近时士大夫罕得古法,但弄笔左右缠绕,遂号为草书可,不知蝌蚪、篆、隶同法同意。数百年来,唯张长史、永州狂僧怀素及余三人悟此法可。”

     黄庭坚草书的巨大成就,在《廉颇蔺相如列传》长卷大放异彩。作为山谷51岁时的成熟代表作,此帖已走出了早期《花气诗帖》用笔生硬、少圆转的起步状态,更加完善了中期《杜甫寄贺兰铦诗帖》笔法圆劲、笔势连绵的特点。丰富多样的掠笔、带笔、蹲笔,尤其是独创的颤笔技法,让线条极富振荡感,洋溢着活跃跃的韵律之美,赋予了草书以崭新的境界。微信图片_20180810095653释文: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微信图片_20180810095713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微信图片_20180810095738气闻於诸侯。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微信图片_20180810095802缪贤舍人。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微信图片_20180810095819秦昭王之,人遗赵王书,原以十五城请微信图片_20180810095845易璧。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微信图片_20180810095914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微信图片_20180810095936兵之来。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微信图片_20180810095949未得。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王问:“何以微信图片_20180810100015知之?”对曰:“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臣微信图片_20180810100045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臣语曰:’臣尝从微信图片_20180810100107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原结友”。微信图片_20180810100130以此知之,故欲往。’相如谓臣曰:’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微信图片_20180810100151幸於赵王,故燕王欲结於君。今君乃亡赵走燕,微信图片_20180810100206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微信图片_20180810100255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臣微信图片_20180810100318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臣窃以为其人微信图片_20180810100344勇士,有智谋,宜可使。”於是王召见蔺相如微信图片_20180810100410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曰:“秦微信图片_20180810100437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微信图片_20180810100500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微信图片_20180810100516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微信图片_20180810100532二策,宁许以负秦曲。”王曰:“谁可使者?”微信图片_20180810100548相如曰:王必无,臣原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微信图片_20180810100604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赵王於是遂遣相如奉微信图片_20180810100621微信图片_20180810100604璧西入秦。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微信图片_20180810100645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微信图片_20180810100721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微信图片_20180810100740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微信图片_20180810100825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微信图片_20180810100848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微信图片_20180810100907

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

微信图片_20180810101028

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

微信图片_20180810101034

璧之故逆强秦之驩,不可。於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

微信图片_20180810101038

臣奉璧,拜送书於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

微信图片_20180810101042

敬也。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

微信图片_20180810101046

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

微信图片_20180810101050

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

微信图片_20180810101053

碎於柱矣!”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

微信图片_20180810101056

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微信图片_20180810101108

 

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相微信图片_20180810101114

 

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微信图片_20180810101117

 

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微信图片_20180810101121

 

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微信图片_20180810101124

 

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於廷,臣乃微信图片_20180810101128

 

敢上璧。”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微信图片_20180810101133

 

五日,舍相如广成传舍。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微信图片_20180810101137

 

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微信图片_20180810101140

 

从径道亡,归璧于赵。秦王斋五日后,乃设微信图片_20180810101144

 

九宾礼於廷,引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微信图片_20180810101147

 

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馀君,未尝有坚明约束微信图片_20180810101150

 

者也。臣诚恐见欺於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微信图片_20180810101153

 

至赵矣。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微信图片_20180810101157

 

奉璧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微信图片_20180810101201

 

敢留璧而得罪於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微信图片_20180810101205

 

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微信图片_20180810101207

 

议之。”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左右或欲引微信图片_20180810101211

 

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微信图片_20180810101852

 

秦赵之驩,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微信图片_20180810101857

 

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见相如,毕微信图片_20180810101901

 

礼而归之。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於诸微信图片_20180810101905

 

侯,拜相如为上大夫。其后与秦王会渑池,相如功大,微信图片_20180810101909

 

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廉颇曰:“我有攻城野战微信图片_20180810101912

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位居我上,我见相如,

微信图片_20180810101916

必辱之。”相如出,望见廉颇,引车避匿。舍人相

微信图片_20180810101919

与谏,请辞。相如曰:“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

微信图片_20180810101922

与谏,请辞。相如曰:“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今之视廉微信图片_20180810101922将此处大段删节原文)军,孰与秦王?顾强秦不敢加

微信图片_20180810101925

兵於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两虎共斗,

微信图片_20180810101929

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先国家之急而

微信图片_20180810101932

后私雠也。”

苏士澍微信图片_20180810091440潘文海微信图片_20180810091520刘恒微信图片_20180810091546高庆春微信图片_20180810091609微信图片_20180810091616钟成

微信图片_20180810091642微信图片_20180810091655

孙文佳

 

微信图片_20180810091917
微信图片_20180810091825

 

董倚桥
微信图片_20180810092035微信图片_20180810092045

导师作品(按年龄排序)
周俊杰微信图片_20180810092327微信图片_20180810092255田树苌微信图片_20180810092448微信图片_20180810092503李松微信图片_20180810092525微信图片_20180810092537齐作声微信图片_20180810092601微信图片_20180810092616刘文华微信图片_20180810092635洪铁军微信图片_20180810092706微信图片_20180810092726张锡庚微信图片_20180810092753微信图片_20180810092814张世刚微信图片_20180810092834微信图片_20180810092852胡立民微信图片_20180810092915微信图片_20180810092926王增军微信图片_20180810093018微信图片_20180810092943赵雁君微信图片_20180810093048微信图片_20180810093103胡秋萍微信图片_20180810093129微信图片_20180810093145微信图片_20180810093201王金泉微信图片_20180810093225微信图片_20180810093238许雄志微信图片_20180810093304微信图片_20180810093317王学岭微信图片_20180810093334微信图片_20180810093348洪厚甜微信图片_20180810093401微信图片_20180810093413刘洪洋微信图片_20180810093439微信图片_20180810093451张继微信图片_20180810093511微信图片_20180810093521胡崇炜微信图片_20180810093542微信图片_20180810093601王亚洲微信图片_20180810093622微信图片_20180810093633李守银微信图片_20180810093649微信图片_20180810093700李有来微信图片_20180810093721微信图片_20180810093733刘京闻微信图片_20180810093750微信图片_20180810093801刘月卯微信图片_20180810093816微信图片_20180810093829钱松君微信图片_20180810093853微信图片_20180810093910张胜伟微信图片_20180810093937微信图片_20180810093949龙开胜微信图片_20180810094006微信图片_20180810094017曲庆伟微信图片_20180810094034微信图片_20180810094046崔胜辉微信图片_20180810094104微信图片_20180810094115李明微信图片_20180810094143微信图片_20180810094155王忠勇微信图片_20180810094216微信图片_20180810094238刘宏卫微信图片_20180810094255微信图片_20180810094306刘建丰微信图片_20180810094326微信图片_20180810094341李双阳微信图片_20180810094404微信图片_20180810094416

(注:作品序按照年排列)

微信图片_20180810085918

      “一波三折”,日常指事情发生中的曲折多端,这一成语最早却源于论书法,见于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传):“每作一波常三过笔”。

      中国书法的第一推动力是汉字。深藏在汉字中的中国书法的基因是线条。比之绘画,书法中的线条具有纯粹抽象、独立的性质,由一画、二画、三画以至万画。线在运动中发展、丰富,实现完美的篇章。从宏观到微观的反覆,我们会惊奇地发现线条的多样丰富性不但在“万画”,恰好就在“一画”之内。中国书法的线,是无数“点”的集合体。单独的“点”是线的浓缩,我们在书写时要把它当作“线”,当作一个生命体,有凝聚力、张力。白墙上的一个黑点,我们凝视着,会感到它似乎在移动。书写中的“点”有独立性,又同其他笔画一样附着于完整的字。“无垂不缩,无往不复”的原理和审美特性同样适用于“点”。我们把中国书法的线条看作是在矛盾中运行的,任何一笔运行中都有无数“力”的折,国书法线条的基本特点可以表达为“一波三折”。中国书法历史的博大精深,实以精深为本。“精深”是我们继承的法眼所在,“博大”给我们的继承开拓了广阔的道路。“精深”蕴藏在“一画”深处,“博大”由“一画”而亿万画。

微信图片_20180810090023      “一波三折”的概念扩大到传统艺术的许多领域,实际上是传统艺术一个重要的特征。在书法创作中,从一“点”、一画、一字、一行到篇章,都贯穿着“一波三折”的原理。大的波折中潜伏着小的波折,小的波折呼应汇集到大的波折之中。每一竖行,在作下垂的势态时,也随时有着向上回复与向整篇凝聚的意向。在一行之中,一波三折特别表现为波浪形的曲折,左右摇曳,在不断打破前面设置的“阻碍”中寻求对立的因素,以求和谐,到下一行,又与前一行寻求折冲协调,直到全篇完成,都贯穿着“波”与“折”的矛盾过程。“一波三折”的美学意义在于自觉追求统一物的对立面在矛盾中转化,达到艺术上的深厚、隽永,回味无穷。从“一波三折”的一点画到一篇章,都体现为一个封闭世界内部的循环往复,造成活泼的生命。

      书法的线条训练

      书法是抽象线条的王国。书法线条之所以富有神奇的表现力,是因为线条具有极为复杂的属性,诸如质感、力感、感、立体、节奏感等等。在小学书法课中,由于时间短,学生数多,教师往往偏重于纪律、气氛、数量(即一堂课写几个或几张)而忽视了书法线条的训练。线条是书法艺术的语言,是书法艺术主要构成材料,所以在平时教学中,我认为要想切实提高学生的水平,就要加强质感、力感、立体感、动性、节奏感的教学。

      质 感

      质感或质量感,是指人们在审美过程中,对造型物表面质地(如坚硬、细软、光滑、粗糙、细腻、柔润)和量度的感受和联想所达到的真实程度。书法线条无不具有一定的质感,有的粗涩凝重,有的细润华滋,但都显示出一定的质感。《书谱》中所谓“重如崩云”、“轻如蝉翼”;《笔阵图》中形容点画如“千里阵云”、“高山坠石”、万岁枯藤”等,这是审美感受,其实要说明的是线条的质感。

     那么,怎样去训练学生呢?可以从两方面去分析:

一、由于书写工具性能不同,笔法不同,墨色不同,会造成不同质感的线条效果。在平时教学之中一般要求浓墨(但浓而不滞)正锋,重按涩行,则笔实墨沉,线条圆浑刚劲,骨肉相称,“藏骨抱筋,含义包质”(“文”指形,“质”指神)线条力度大,质感强,因而会给人以浑厚含蓄,丰盈充实的感觉,如金文、魏碑、颜楷线条即是,而墨乏、墨淡、笔飘墨浮,墨不入纸,其线条或抛筋露骨,或肉丰肥涨,会给人轻薄笨弱之感,线条力度小,质感弱,质量感与落笔力量及用墨浓淡直接有关。有份量、有力度,即有质感,一般来说有质感的线条能唤起审美联想,所以选择一种特定形质的线条,去表现特定文字内容,加之巧妙的章法,就可能是一幅内容、形式相统一的佳作。例如浓重粗涩的细线,宜于表现“钢铁长城”的意境,柔软细韧的线条,宜于表现“细雨春风”的意境,枯燥凝涩的线条,宜于表现“寒林渐肃,虎啸猿啼”的意境,否则,难以创造出书法作品特殊的神采和韵味来,更不会酿造出浑朴或高逸或妍丽或霸悍的风格。总之,落笔着实用力,濡墨浓重充盈,行笔稳健劲涩,所造成的线条效果,无论粗壮或细柔,都会给人以明显的质量感觉。

      力 感

      我国书法艺术的显著特点,无论在实践上还是理论上,都非常重视点画的笔力,因此作书时需凝神静思,将一身之力达于笔端,倾注于点画之中,使之呈现出有力度的线条,字体得筋骨遒健。所以书法教学中力感训练是很重要的,那么怎样创造有力度的线条呢?它与执笔、运笔、用墨、用线有关,概括起来有三大方面:

      (一)取势。得势则生力,无势则力弱。势指的是形势、姿势、态势、气势等。从线条分析有点势、撇势、横势、竖势、钩势、挑势、执势等,从用笔看有正势(中锋)、侧势(侧锋)等。书法艺术之类,从根本上说是“势”的综合体现,没有线条的力度就没有书法的神采,然而求力必先识势。

      (1)在实际教学中,要求学生从书写实际出发,视字型篇幅大小采取相应的姿势。如坐势小书,指、腕力量即可满足,中字腕、肘力量即可,但大楷则以站势为宜。

      (2)灵活运笔。“书重用笔,用之存乎其人,故善书者用笔,不善书者为笔所用”,古人极重执笔,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我以为能将“指实掌虚”、“腕平掌竖”、“笔直心圆”、“虚悬直紧”、“腕活指死”等融会相通,灵活理解就算达到要求。所谓用笔不外“执”、“运”二字,“指”主“执”,“腕”主“运”,二者结合得当,即可达到用笔之目的,小学生要学会五指执笔法,最好悬腕。

      什么样的线条才算有力感呢?一般来说锐线、刚线、粗厚浑圆线、细韧柔劲线,则易产生力感;而泡线、涨线、浮滑轻飘和粗墨瘫软的线则难以产生力感。

      总之,具有力感的线条,都是具有生命律动感的线条。

微信图片_20180810090104      立 体 感

      在中国书法的审美因素中,除布白结构外,最重要的是线条。除力感外,线条的立体感是一个很重要的标准。历来评论书法都推重圆劲。劲,指的是力感,而圆指的就是立体感,中国书法用纸虽然有生熟不同,但使用完全不渗化的纸是很少的,所谓力透纸背,实际就是以书写时的渗化深度来表现线条的厚度。力透纸背的线条能够通过纸的半透明性在线条边缘显得立体的厚度感觉;而纸面一扫而过,墨色未及纸张深层的线条则完全没有这种厚度感。单靠“力透纸背”还只是造成厚度上的立体感。要达到圆的境界,则必须通过高度的用笔技巧才能表现出来。

      书法教学要学生做到:

      一、巧用中锋

      中锋用笔之所以容易形成圆劲的线条,是由于笔毫着纸时的压力分布。沿笔锋中心线压力最大,向两边副毫压力逐渐减少,造成深化程度及燥润不同,出现中间厚边缘薄或中间润边丝燥的细微差异,表现出线条“圆”形的立体感。

      二、善于换笔

      换笔也称换向,指行笔过程中,遇笔画转折处,须提笔换锋转向(即把笔毫轻提,重顿下,换向运行)。

      动 性

     动性,是线条的本质属性之一。

     “动”者,即指线条的流动韵律。一幅书法作品如具有生命力的流动线条构成,则具有生机盎然的动态美。

      一、从用墨、行笔和驭笔能力去训练

      墨浓笔滞,动感弱;墨润流畅,动感强。笔缓则动感弱,笔捷动感强。但墨过淡则线条肿涨,缺乏神采;运笔过速,则线条易浮滑轻薄。所以要告诉学生执笔需灵活虚宽,圆转自由,用墨要浓淡相宜,渗化自然,行笔要流中有留,“快而不燥”,沉着果断,运笔不能一味缓慢,也不能一味快捷,只有交替运行,才易形成具有律动美的线条。

      二、点画间的断连关系是按一定结构规律进行的即先上后下,先左后右,先内后外,这种线条间的衔接关系实际是气脉相连的线条流动过程。

      节 奏 感

      世界一切事物的发展变化无不具有一定的节奏,书法艺术也如此,历代书法家都很重视这一点。书法艺术节奏离不开发生的时间、空间和笔、墨、纸以及笔法、用墨、章法、间架结构等问题。

      在小学写字课的楷书教学之中,八种基本笔画的起、行、收笔,都有一个简单的动作节奏。要完成转折或改变用笔方向时,也有一定的节奏,主要靠手腕的灵活。藏锋和露锋也有作节奏;藏锋落笔,先要有逆着行笔方向的空中动作,而露锋则是落笔便行。用笔时要努力找准这些动作的节奏规律。在书法训练中,对节奏的认识是判断基本素质的一个重要标准。笔顺也是节奏,并有一定的规律。行、草书的笔顺是楷书笔顺加以发展变化而来的,汉字的结构是通过书写时协调的动作完成的。在小学书法教学中应力求:(1)把笔画写得成功;(2)进一步把笔画写到恰到好处的位置。如果把结构理解为基本笔画的简单堆砌,是浮浅的,表现的,是“做字”,而不是学书,这种工匠式的制造工艺,正是书法教学之大忌。章法(或称布局,分行布白)是节奏所涉及的重要内容。在楷书章法中,首先要求字与字之间要贯气,这才成行,行与行之间要协调,才能成篇,其中还有疏密、落款、钤印等问题都要考虑。行、楷书中,章法的节奏感更加强烈、复杂

      中国书是一种极为特殊的艺术,是中国诸般传统艺术中最为普通,最为典雅而最富有内涵的艺术。既是具体的造型艺术,又是抽象的表意艺术;既是实用艺术,又是超实用艺术,历来,它被认为是中国艺术精神的体现。

      而造成这种一个个错落有致的美的局面,正是千化万变的线条,因而我们在书法教学中要重视线条的质感、力感、立体感、动性、节奏感的教学。

      书法笔法中锋介绍

      笔法就是使用毛笔的方法和技巧,古人也把笔法称为用笔或运笔,即笔毫在纸上的运行方式。毛笔在纸上究竟应该处于怎么样的状态来书写比较理想?这是毛笔字技法的关,也是笔画写得好坏的最基本的法则规律。

      笔法是我国书法理论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据传早在东汉时期,蔡邕(yong)就著有《笔诀》传世,并一直被书家视为至宝引用至今。古代文人将笔法当作秘诀,他们都很保守,绝不轻意告诉人。据传有位叫韦诞的书法家,是蔡邕的学生,藏有蔡邕的《笔诀》,另一位书家钟繇想借《笔诀》看一下,但遭到拒绝。钟繇为了表示诚意,竟用力捶胸到吐血昏死过去,然而终究没能看到《笔诀》。韦诞死时,把《笔诀》作陪葬品埋入墓中。钟繇派兵丁挖墓得到了蔡邕的《笔诀》,书艺大进。传说虽不足信,但足以证明笔法理论的重要性。

      那么蔡邕的《笔诀》究竟有什么奥秘呢?涉及到书法技法、书家的情怀以及与外在物的关系等多方面的内容,最关键的一句话是“圆笔底纸,命笔心常在点画中行”。这就是历来被书家一再引用,并视为毛笔字技法的重要法宝:中锋运笔。

      中锋运笔是毛笔书写时的主要运行方式。蔡邕说的“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中的“笔心”指笔锋、笔尖。“常在点画中行”,是指经常在笔画的中间运行。由于毛笔是圆锥状态的,因此中间的笔毫要比两边的厚一些,墨汁多一些,所以写出来的笔画呈圆润浑厚的立体感觉,显得很饱满。这就叫“中锋运笔”。但有时候虽然笔锋在笔画的中间,但是毛笔不是处于圆锥状态,而是像油画笔那样呈扁平状态,这时候写出来的笔画质感会显得扁平薄怯,因此蔡邕要在前面冠上“圆笔属纸”四个字。

      如果书写过程中出现‘扁笔”,一种方法可以将毛笔在砚池边上掭一下,使它回复到圆锥状态;一种方法以执笔的手指将笔杆转动一下,使落笔时扁笔交圆;还有一种方法是在书写过程中用调节笔锋的方法使其变圆。不过,“今笔心常在点画中行”这种解释中锋运笔的方法,仍然令人觉得难以领会,因为具体书写时,笔锋已分布在笔画的中间和两侧,是很难找到所谓的笔心来的。因此应该用另一种更精确、科学的方法来进行诠释。毛笔在纸上运行时,笔腹处于运行的前方,笔锋紧随其后,笔锋始终重复在笔腹所形成的墨迹之上,为中锋运笔。中锋运笔时,笔锋到笔腹的方向与毛笔的运行方向一致。

微信图片_20180810090123      用中锋运笔写出来的笔画由于书写力度、速度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质感。大致分为两类:一类笔画边线光洁平整,如刀切的一样,古称‘古钗脚”;另一类笔画边缘毛涩不平,如万年相藤,古称“屋漏痕”,或称之谓“金石气”。前者书写速度略快,用力平均,显示出刚健挺拔、富有朝气的美。后者书写速度略慢,比较用力,手指路有震颤。显示出遒劲涵蕴而又老成的美。初学者应该先练习前一种干净利索的线条。待熟练了再追求“屋漏痕”。实际上“屋漏痕”是功到自然而成的,决不是做作而成的,刻意用颤抖或扭动去做是不行的。

      古人常用“力透纸背”、“入木三分”来形容笔画线条。所谓“力透纸背”,是指书写时笔力雄厚,墨能透过纸背。老师检验学生毛笔字写得是否认真,往往将元书纸反过来看笔画中间的墨色是否吃透了,如果笔画的两头与中间一样黑,说明这个学生写字认真,不马虎。如果发现笔画的头尾是黑的,而中段部分不黑,说明这个学生写字草率,一带而过。“入木三分”,典出自王羲之。他写的祭祀祝版(木板),因要重写新的祝词,叫木匠将字削掉,结果削去三分才不见墨迹。说明王羲之笔力浑厚,墨能进入到木板三分那么深。“力透纸背’和“入木三分”,都是讲中锋运笔的力量和墨色实而不虚浮。

      毛笔在纸上运行时大致有三种状况、不同的书体,对运笔的要求也不相同。篆书纯用中锋;隶书、楷书以中锋为主,侧锋为辅;行书、草书以中锋、锋为主,偏锋偶尔为之。由于笔毫是柔软的,因此有时落笔处于偏锋状态,运行过程中笔毫逐渐理顺调节成中锋。运笔的关键在于会使用中锋,会调节笔锋,令其保持中锋运笔,这就是笔法。

      书法线条质感刍议

微信图片_20180810090145      一

      人们在欣赏一件书法作品的时候,往往最终所注重的东西就是线条及其质感。所谓质感,笔者认为应有三层涵义,一是书法线条本体的形式属性,即符合传统法度线条的多种表现形式的组合诉诸人们的视觉感觉二是指线条的内涵丰富,耐人寻味;三是指线条各种技术要素的优度高。书法欣赏经验和创作实践证明,任何一件优秀的书法作品都是由非常具有质感的线条组成的;否则作品将会苍白无力,索然寡味,也就会失去其生存的价值。

      二

      质感是通过怎样的表现形式向欣赏者传递信息的呢?笔者认为其须依赖于十种基本的外在视觉表现形式,即刚健、柔韧、朴厚、丰润、工稳、灵动、华滋、涩劲、稚拙、精到。这些表现形式(或称质感要素)都能从经典作品中找到答案。《散氏盘》、《张迁碑》、《石门颂》朴厚、稚拙;《张猛龙碑》、《龙门二十品》朴厚、刚健、稚拙;柳、欧、褚楷书和李阳冰、杨沂孙小篆工稳、精到、刚健;赵孟 、苏东坡丰润、华滋;《兰亭》、《十七贴》灵动、精到;《祭侄文稿》、《书谱》及米芾行书柔韧、精到、涩劲……也正是由于线条质感的不同表现形式的相互杂糅,使这些作品各具千秋,风格迥异,光彩照人,历久不衰。

      三

      当我们细究不同的作者是如何用具有不同质感的线条来构筑自己作品的时候,往往会感到问题的复杂化和动因的不确定性。尤其是要想深入到作者意识领域更让人对这些遥远的古人摸不着头脑。但是,我们不可否认任何作品都是书者借助于笔墨和宣纸来传达书意的。

      因此,我们可以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到书写工具的性质和运笔、用墨方法上来。一个有经验的书者从长期的书法创作中,或许能找到一些答案,发现和掌握带有规律性的东西。比如用墨较浓、较渴,行笔速度较慢,用按笔、挫笔易产生涩劲的线条;蘸墨饱满,且墨较淡,多有渗、涨墨迹,易产生丰润的线条;用墨较浓,行笔多按,多中锋,墨色坚实,易产生朴厚、沉稳的线条;用墨浓、淡、枯、润适中,下笔沉着,用笔法度严谨,多产生工稳、刚健的线条;用墨适中,用笔参有偏、侧,行笔轻快多产生华滋、灵动的线条;放笔直书,不加修饰,不经意之中易产生稚拙的线条。至于柔韧、精到、稚拙的线条的产生除了用笔的原因之外,多是书者长期进行技法修炼和意识提升的结果。

      由于毛笔的大小、笔锋的长短,笔毫的软硬以及宣纸的厚薄、渗水性的强弱也对线条质感形成具有较为重要的影响。

微信图片_20180810090201      四

      线条的质感有多种不同的表现形式。而往往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质感形式之间相互统一,亦或相互对立。这些既对立、又统一的线条之间同时处在一件作品甚至一个字体之中相宜得彰,使作品变得丰富而生动。比如,朴厚、丰润与稚拙之间,刚健与工稳之间,灵动与华滋之间,柔韧与涩劲之间往往是密切相连或者是相互包涵的。在一条墨线中有时同时容多重质感要素,使线条富有内涵而耐人寻味。又比如,刚健与柔韧,工稳与灵动,华滋与涩劲又是性质相甚至隔隔不入的。但是,我们却不难发现这些相互对立的质感要素同时处在一件作品中而并不感到抵牾;反而正是由于它们之间随意、合理的组合,使作品的容量增大,时空拉长,变幻莫测,新意叠出。

      五

      线条质感的表现形式不是固定不变的。由于时代的发展和创作实践的拓展,人们的审美意识也在不断地发生吐故纳新和潜移墨化。书法的创作取向也趋向开放型、丰富性、多元化的态势。中锋用笔的沉闷与单调,对于善于探索的书法创新者来讲是基础,也是牢笼。他们因此而渴望清新、鲜活、稚趣、生动的东西。由侧锋、偏锋笔法所产生的灵动、跳荡、飘逸的感觉,以及破笔、散锋和其他外露笔法形成的张力、活力和自然的肌理效果不也是十分绝妙的么!二爨龙门二十品、墓志、造像、晋人残纸、敦煌书法诸如此类更是倍受宠爱。于是,流行书风形成阵阵浪潮,现代书法登堂入室……

微信图片_20180810090222

      书法创作的空前活跃,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着人们的审美意识,丰富着形式美的内涵。不可否认,古往今来这些曾经在不同时期先后时髦起来的东西,不管们在书艺的舞台上兴盛多久,每类或每件作品中都不容置凝地包涵着十分诱人的线条。相对传统而言,我们说这些线条都是具有新的质感要素的。这些要素中,有的历久不衰而凝固成为经典的东西。这就是说,诸多创作者灵机一动,偶然挥洒出来而又经受了历史的冲洗被保留下来的、符合时代审美需求的线条,经过意识上的强化和技法上的磨练,就会变成必然的、可控的线条,使书法之外原本野逸的、粗率的东西转化到书法本体中来,从而不断地丰厚着线条质感的内容。而那些不再符合人们审美情趣的质感形式也会象历尽千载而永固的岩石一般,也难免被阳光和风雨所剥蚀、风化而成为粉齑与泥土。

《十七帖》是王羲之草书的代表作之一。在中国古代书法史上,王羲之的地位非常独特。因为经唐太宗李世民的大力提倡,王羲之的书法被确认为古代书法艺术的典范。此后的一千多年时间内,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地位一直非常牢固,人们将他尊为“书圣”和中国书法文化的代表。

微信图片_20180810085313

《十七帖》是一部汇帖,以第一帖首二字“十七”名之。凡27帖,134行,1166字。其中的一些帖尚有摹本墨迹传世,如《远宦帖》、《游目帖》等。唐宋以来,《十七帖》一直作为学习草书的无上范本,被书家奉为“书中龙象”。它在草书中的地位可以相当于行书中的《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

《十七帖》风格冲和典雅,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绝无一般草书狂怪怒张之习,透出一种中正平和的气象。南宋朱熹说:

“玩其笔意,从容衍裕,而气象超然,不与法缚,不求法脱,其所谓一一从自己胸襟流出者。”

 

微信图片_20180810085347全帖行行分明,但左右之间字势相顾;字与字之间偶有牵带,但以断为主,形断神续,行气贯通;字形大小、疏密错落有致,真所谓“状若断还连,势如斜而反直”。

《十七帖》用笔方圆并用,寓方于圆,藏折于转,而圆转处,含刚健于婀娜之中,行遒劲于婉之内,外冲融而内含清刚,简洁练达而动静得宜,这些可以说是习草者必须领略的境界与法门。

探寻晋人书风的重要途径

临摹古代法帖,不能就只单单临某一家的某一件作品而不顾及其它。就学王字来说,羲之晚年的成就不是没有原由的,若专学他一体是不可能成功的,那就是同时要具备小楷和章草的底子。

现在流存的《黄庭经》、《乐毅论》、《东方朔画赞》等,虽然与原作可能相去甚远,但在体势上多少还是保留了一些晋人之意,对于训练用笔取势和手眼的协调能力都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当然在具体的用笔上可参考智永的《真草千字文》。

对于章草学习可以训练使转的用笔,使点画圆润古厚,同时可增加点画的古拙感。因为章草多取横势保留了一定的隶意,羲之《十七帖》也多少带有这种意味,这在后来孙过庭的《书谱》中就看不到了!

 

微信图片_20180810085420在用笔上,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云:

“若欲学草书,又有别法。须缓前急后,字体形势,状如龙蛇,相钩连不断,仍须棱侧起伏,用笔亦不得使齐平大小等。”

这是极为恰当的比喻!讲究用笔取势。晋人低姿斜执笔,这样写字用力的重点在点画的中下部,字的重心就相对较低,显得古拙遒劲,这与后来草书的着力点迥然不同,所以,书风差异极大。

晋人重侧锋取势,即所谓“棱侧起伏,状如龙蛇”是也,重顺逆锋使转的自然转换,以尽笔的自然之性与书者的心性相感相发的极至!所以,米芾论怀素书法有所谓“时代压之,不能高古!”可能就是这个意思吧!

 

微信图片_20180810085658在取势上,王羲之《书论》云:

“第一须存筋藏锋,灭迹隐端。用尖笔须落锋混成,无使毫露浮怯,举新笔爽爽若神,即不求于点画瑕玷也。”

羲之书法用笔取势:一为隐锋;一为尖锋。隐锋或称藏锋,并不一定含逆势。所以羲之隐锋取势之笔极难临摹,似在有意无意之间,关乎对笔的娴熟控制与人格气度。

至于尖锋在羲之法书中较为普遍,也是后人误解最深之处,唐以前书家只重用笔使转取势,以点画率性而自然有力度,无所中侧锋,也无所谓点画的厚薄,因为有力度节奏感的点画即包含了点画所具有的所有美感。

所以,晋人更注重侧锋角度的变化与用笔的翻转取势,这样既使点画粗细反差极大,其力度还是均衡的。

微信图片_20180810085713由于《十七帖》无晋人法帖中常见的吊丧问疾的内容,所以整体的章法节奏上相对较为舒缓,正如前述朱熹所云,是最难以把握的,当然对于临摹来我们的技巧与胸襟都不可能达到羲之个度,所以,在临摹的时候可以适当强化节奏与点画提按的幅度。

《十七帖》以其雄强而洒脱的笔势,从容自适的姿态,深具超然独远的意味,对其深入地临习实践有可能改变我们对晋人尚韵书风的根本看法

一篇好的书法作品包涵很多的元素在里面,例如:章法、布局、内容、书体、用墨、用笔和结字。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可能听到最多的词汇就是用笔和结字了,所以用笔和结字是学习书法的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两个元素,哪个也少不了。但是仍然很多人会问:用笔和结字哪个更重要一些呢?

赵孟頫《赤壁赋》

元代有个非常厉害的人物-赵孟頫,此人博学多才,能诗善文,懂经济,工书法,精绘艺,擅金石,通律吕,解鉴赏。尤其以书法和绘画成就最高。在绘画上,他开创元代新画风,被称为“元人冠冕”;赵孟頫亦善篆、隶、真、行、草书,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其书风遒媚、秀逸,结体严整、笔法圆熟,创“赵体”书,与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并称“楷书四大家”。

赵孟頫《汲黯传》

赵孟頫在《定武兰亭跋》中提出:“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用笔是书法艺术的根本,风格的形成离不开用笔的革新。这句话用现代汉语来说就是:书法的精妙之处在于(掌握)用笔的方法,当然在组字的间架结构上也要下苦功夫。因为间架结构会随着时代变化有所不同(如简繁体字的差别,新旧字形的不同,审美习惯的变化等),(因此要结体根据时代的需求发生变化),但是用笔的方法千古不变的秘诀。——赵孟頫在元代能有如此超前的意识是很不简单的,说明他在学习书法时不仅考虑了“承前”还考了“启后”的问题。)

赵孟頫《道场诗贴》

然而近代书法大家启功先生却认为,结字重于用笔。他老人家认为,你把书法家的字分解开,把各个笔画重新排列成一个字,如果你不懂结字,笔画再好,字也不好看。当然这并不是说启功先生不在意用笔,而是说如果你的结字好了,哪怕是简单的线条也能拼出比较好看的字形。

举例来说,假如我们把古代书法家写得很好看的一个“二”字,从碑帖上把两横分剪下来,它的用笔可说是“原封未动”,然后拿起来往桌上一扔,这二横的位孟可以千变万化,不但能够变成另一个字,即使仍然是短横在上,长横在下,但由于它们的距离小有移动,这个字的艺术效果就非常不同了。倒过来讲,一个碑帖上的好字,我们用透明纸罩在上边,用钢笔或铅笔在每一笔划中间划上一个细线,再把这张透明纸幸起单看,也不失为一个好的硬笔字。不待言,钢笔或铅笔是没有毛笔那样粗细、方圆、尖秃、强弱的效果,只是一条条的匀称的细道,这种细道也能组成篆、隶、草、真、行各类字形。甚至李邕的欹斜姿态、 欧阳询的方直姿态,也能从各笔划的中线上抓住而表现出来。

启功先生作品

我认为启功先生的这个论点对于我们学习硬笔书法的人来说还是很有启发的。硬笔书法,因为书写工具的限制,不太可能像毛笔一样有着丰富的线条变化,所以硬笔书法中我们应该在结字这方面着重下功夫。特别对于初学者来说,从结字下手会比较快的写出好看的字来,但是到了一定时候,如果你想让自己的字成为书法作品,那么还要在用笔上下点功夫的。所以学习硬笔书法,我们可以遵循启功先生的建议,结字为上,用笔亦重要。

启功先生书法作品

启功先生在他的《论书札记》里有一幅字,我认为,做为书法爱好者真的需要认真体会,写的内容如下:“运笔要看墨迹,结字要看碑志。不见运笔之结字,无从知其来去呼应之致。结字不严之运笔,则见笔而不见字。无恰当位置之笔,自觉其龙飞凤舞,人见其杂乱无章。”

启功先生论书札记》

苏轼书法

苏轼书法

苏轼书法

苏轼书法

苏轼书法

苏轼书法

苏轼书法

苏轼书法

米芾书法

米芾书法

米芾书法

米芾书法

米芾书法

米芾书法

米芾书法

米书法

米芾书法

米芾书法

黄庭坚书法

黄庭坚书法

黄庭坚书法

黄庭坚书法

黄庭坚书法

黄庭坚法

黄庭坚书法

黄庭坚书法

黄庭坚书法

黄庭坚书法

蔡襄书法

蔡襄书法

蔡襄书法

蔡襄书法

蔡襄书法

蔡襄书法

蔡襄书法

蔡襄书法

蔡襄书法

1、“圆笔曲势”是康有为书法的主调,以曲化直、以圆化碑、破觚为圆,是康有为沟通碑、帖的主要方式。康书从点线笔画,到笔画组合,到一个单字,处处体现着弧势线型、曲势结构。康有为代表性书体有楷、行两体,这两种传统上以方为主、曲圆辅之的书体,在康南海笔下尽量以曲圆势出之,这是极有勇气的尝试,如他的楷体作品《袁督师庙记》、《与木石居匾》等等。更重要的是,康有为有意识地以曲势圆笔书写北碑或汉隶,而非一般意义上的帖学系统内的曲圆笔势、圆笔行草书(比如唐人大草或傅山那样的草书),将魏碑精神以圆融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确需要非凡的胆魄和长期摸索尝试。

2、康有为的曲圆点画、弧形线式有着鲜明特色,具体到细节上体现为以下几点:

横折部大都做一笔弧转,极少直折硬转;弋钩、竖弯钩类呈全弧圆形;这些折部和钩类对圆笔弧势作用颇大。

“口”、“日”、“目”、“月”、“彐”、“门”、“”“冖”、“囗”等部首或组字构件一般写成圆弧形。

捺笔、撇笔呈弧弯状。捺笔尽弃传统楷、行的磔部而做均粗形弧笔或端细中粗形弧笔,成为康有为招牌式笔画——这样的捺法实际上是极难把握的,然而这种捺在康书中不觉别扭,因为它与其他笔画存在形态与意趣上的默契、和谐。康书还有一种捺法尾部略起波磔,呈脚掌状,颇似龚贤书法中的捺笔,这也看出康书笔画细节上的变化。

横画和直画在康书中被处理得较平直,但仍有为数不少这类笔画被他“做曲”,比如其横画多含隶意,略带弯曲度,部分竖笔也略呈或左或右的弓状。如《译字说诗联》、《读书闭门联》等作中的横笔、竖笔均或多或少隐含弯曲度,而非单纯的平直势(如前作之“中”、“国”、“字”、“小”、“禅”等字,后作之“书”、“随”、“闭门”等字)。

3、康有为书法的线式虽以曲圆线型主导,但这种线型有异于史上草书之“纯圆”线型,而是极具张力与韧劲的弧形线段,或可称为“方势弧线”、“方势曲线”,这就显得笔圆而势方、貌圆而神方、“内劲潜行”。这种线型令人想起八大、赵之谦以及后来于右任的圆笔写法,同样是以曲圆线型呈示力骨与劲势。这里须强调:康有为是在探索以圆笔曲势写碑体、隶意,这较之曲势行、草书难度大多,也无前贤可以参考。康有为是通过几种主要笔画来打通“曲笔”与“碑意”的:

一是个性十足的弧形长捺、长撇;二是平势横画,基本没有楷、行书的应有姿态,而呈水平设置,且多含隶意,中粗端细或左轻右重(尾部或有隶笔式的上挑之态);三是“走之”、竖弯钩、趯笔等求取与北碑的暗合……

以主导性的圆笔曲势写圭角分明、森严方正的北碑,且不乏“意势舒长”,“雄奇角出”,康有为这些有意识的追求终使其书风自树。

4、康有为书法虽主曲圆笔意,但仍讲求方圆互补,这体现于“方势弧线”以及笔圆势方、笔方势圆等特色上。笔圆势方表现在字形字态的方整上,像康氏《花香海气联》、《义门慈荫联》、《袁督师庙额》、《飞白书势铭屏》、《武侯戒行书屏》等作,多为楷书、行楷,直、横笔多平行或垂直安排,而曲笔依然充盈,笔圆势方。笔方势圆如《请于长作联》、《自坏永留联》、《岌嶪汪洋联》等作,这里的“笔方”是相对的,其实质上仍是方、圆互参,可以说康书中很少绝对意义上的“方直”点线。赵一新分析康书方、圆笔法时说:“其笔端方处多合汉隶、魏碑,笔体圆处似通秦篆、章草,但其行笔过程则形圆而神方。”[3]康有为笔圆势圆、全曲圆式作品占更大比例,如《游北戴河行书屏》、《读书闭门联》、《题大同书诗屏》等,多为晚年所书,更能代表其书法个性,这是天马行空、纵横自如、心手无碍的挥写,碑的精神融于曲弧势点线中,更凸显了雄沉、力度与大气磅礴。康氏这种“全曲”式写法令人想起傅山的“全曲圆”式大草,如康氏《游北戴河行书屏》、《四栝苍苍诗帖》、《千古江山词句》等作与傅山大草几多相似,但傅山草书常为绵延不断一笔书,而康氏草书较少字间连属,更显沉著痛快。

5、突出线、弱化点。康有为书法尽量以“线”“造型”,字间虽很少牵连,但单字内的线普遍舒长延展;各种“点”笔被淡化、或被改造成“线”,比如“三点水”常连为一曲势线,“雨”之四点变一笔,“只”、“真”、“焦”等字下部的点常写成一连笔。康氏行书强化“线、淡化“点”,似乎在援引草书笔意,其实这与作者的创作主旨一致,即运用传统“帖派”的曲势笔法、圆转结构、乃至行草法来熔铸秦汉北碑,求取“帖笔碑意”。虽然康书风格的形成亦含有个人书写习惯因素[4],但艺术形式上的主动择取是决定性的。

6、中锋为主,较少提顿。康有为书法基本为中锋行笔,以求笔画的厚实沉着,但他的用锋使毫仍比较灵活,翻绞锋、侧锋常作为辅助笔法,前者常见于转折处,后者见于撇、捺等拖长画或者笔画的尾部,持稳的中锋法也强化了许多长笔画的篆、隶笔意(而非今楷、魏碑笔意)。康书还摒弃楷、行书的提顿笔,这也是亲近篆隶笔法、远离帖学楷行笔法的表现。省略提按使点线粗细反差不大,线条中段则粗厚沉实。总的看来,康有为用锋虽不如同样致力于糅碑帖的赵之谦、沈曾植那样多变,但康氏用其他手法弥补笔法单调感,如常以飞白、迟涩、掣颤、行笔缓疾、单字内笔画牵连以及结构疏密等手法来丰富形式感。

康有为书法的结构与章法

康有为书法结构上的显著特色是:构字茂密,横向取势,字态端正。其结体舒张,外松内紧;字内点线较密,厚重的点画与茂密的结体相得益彰,生发了康有为特有的雄阔与沉毅。同时,紧密的结构中又有一些长笔画向四外拉出,如弧形长撇、捺,主横画,戈、钩画。康书力求端正、“横平竖直”,这样一来,康字的“正”、“平”+茂密的结构+舒放的外拉长笔——形成矛盾而复杂的统一体,宽博而茂密,力势内敛又情势外发,或许这正是康书之魅力。比如其书作《云龙天马联》中的“吸”、“骧”,《瑶台白波联》中的“苑”、“波”、“非”等等集中展现了这矛盾。康书总的看是横向取势、左右发劲的,这受益于汉隶与北碑,不过上下字间的联系亦因此削弱了。由于对弧曲势的青睐,康书许多字呈圆势围裹字形,特别是含“囗”、“门”、“冂”、“匚”、“勹”、“」”等部件的字。圆势围裹字形于别人的行书中是较少见的。

字间联系性差是碑派书家共有特征,这与单字相对独立、上下字较少牵连有关,也和书家们取法的汉隶、章草、魏碑的横势结构有关。康有为书法大多为单字独立,很少数的字间连缀也显得牵强,单字个个完美到位,然而单字在塑成完美自我的同时也一定程度地影响了字间的连贯性,这一特征在少字数的楹联、榜书中不算什么,但在多字数作品中则弱点被放大。章法上的缺陷与其归于个人的技巧与形式,毋宁归结于时代(碑学)使然,熔冶碑与帖的时代新尝试中,寻求完美构局是难题之一。虽然如此,康有为仍有不少章法巧妙的(多字数)书作,如《题大同书诗屏》、《陪恭王踏雪诗》、《焦山住怀寐叟诗卷》、《致毅夫副宪书》、《孔子二千四百七十四年条幅》等均为佳构。

最近热议的话题就是,曾翔先生这个“春秋笔法”的展览,还有那段大字书写的视频“吼书”,至笔者写这段文字时,点击浏览量就已经达10万次。单就这视频中展现的曾翔先生状态,正当年!

这位近六十“狂人”,以此年龄,此体力,此气势,抡起近五十斤的大笔,也是毫不含糊,也丝毫不见他有疲惫之态。“吼”声响亮,吼”的听着极舒服,畅快淋漓。据说,是他在小时候,走山路,时常有狼出没,喊嗓子壮胆,吓唬狼。久而久之,似乎练就了些“吼”的功底。最近又听说,曾翔先生的这“吼”声,还真是被某电影公司买走了。呵,听着是很新鲜的一件事儿,估计没有人能“吼”过他了,他已经占据了舆论的制高点。前日,一次与李强先生等小聚,我开玩笑的问,李老师您写大字,怎么不“吼”?他大笑,说,我们知道“吼”不过曾翔,也就作罢,不敢喊出声。

这次展览,曾翔先生的创作状态、艺术作品与蔺道军教授的筹划合作,无疑打造了一个比较成功的展览,关注度极高。一时间“吼书”重出江湖,震荡书坛。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

我也在想,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关注呢?看问题,还是要看本质。千万别被曾翔先生的“吼”书忽悠了,而忽略了他的卓越才情与异常勤奋。

曾翔先生以其天资聪颖,以其勤奋,以其书法、篆刻的驾驭能力,并跨系统、多维度的艺术开拓创新精神,已经走在时代最前列。作为当代最有争议的,最有影响力的书法家之一,备受关注。他始终在不断进步,成为引领书法时代为数不多的“领袖级”人物,其影响也日渐凸显。

那么,“吼”书背后,我们是不是应该再关注一些,不容忽视的……

请不要忽视“吼书”背后的曾翔。

比如,曾翔先生的临帖作品,请欣赏后,再评价他是不是在“践踏”书法,还是对书法虔诚至极,坚韧,而义无反顾的走在探索尝试的最前沿。

占宇,2018年4月21日凌晨,小记。

曾翔临古系列作品

第01、02期–颜真卿《争座位帖》

第003期–王羲之《丧乱帖》

第004期–王羲之《姨母帖、何如帖、奉橘帖》

第005期–王羲之《远宦贴》之一

第005期–王羲之《远宦贴》之二

第006期–王羲之《初月二十五日帖》之一

第006期–王羲之《初月二十五日帖》之二

第007期–王羲之《雨后帖》之一

第007期–王羲之《雨后帖》之二

第008期–王羲之《秋月帖》之一

第008期–王羲之《秋月帖》之二

第009期–王羲之《都下帖》之一

第009期–王羲之《都下帖》之二

第010期–《石门颂》之一

第010期–《石门颂》之二

第011期–《好大王碑 》

第012、013期–《钟繇小楷 》

第014期–《散氏盘》

第015期–《秦诏版》01

第015期–《秦诏版》02

第016期–《礼器碑 》01

第016期–《礼器碑 》02

第017期–《曹全碑》

第018期–《张迁碑》01

第018期–《张迁碑》02

第019期–《西狭颂》之一

第019期–《西狭颂》之二

第020期–米芾《苏太简帖 》

第021期–米芾《复官帖 》

第022期–米芾《乡石帖 》

第023期–米芾《竹前槐后诗帖 》

第024期–米芾《值雨帖 》

第025期–米芾《致伯充帖 》

第026期–米芾《蒸徒帖 》

第027期–米芾《秋暑帖 》

第028期–米芾《留简帖 》

第029期–米芾《临沂使君帖 》

第030期–米芾《紫金研帖 》

第031期–米芾《珊瑚帖 》

第032期–米芾《清和帖》

第033期–《爨宝子碑 》

第034期–《爨龙颜碑 》

第035期–赵孟頫《过蒙帖 》

第036期–赵孟頫《宗阳宫帖 》

第037期–赵孟頫《近来吴门帖 》

第038期–赵孟頫《违远帖 》

第039期–赵孟頫《为中庭老书七绝诗卷 ·南台静坐诗卷 》

第040期–赵孟頫《为中庭老书七绝诗 》

第041期–赵孟頫《行书与达观长老札册页 》

第042期–《东汉 ·封龙山碑 》

第043期–《东汉 ·鲜于璜碑 》

第044期–《任城王墓黄肠石题字 》

第045期–《莱子侯刻石 》

第046期–《苍山元嘉元年画像石题记 》

第047期–《石鼓文 》

当今书坛的评价体制不健全,学王书家们多有掌控书法评选的权力与平台,这一权力的获得主要是由于他们那路为大多数人接受的“好看”样式,一旦进入深一层的自我探索,往往会招致唾弃,甚至使大权旁落。辛苦奋斗多年得到的好处怎可轻易言弃?

新世纪以来,“二王书风”(王羲之、王献之)逐渐代替碑学,成为书坛仿效的主流风格。风水轮流转,在当今瞬息变幻的世界,这是最正常不过的事。二王毕竟是历史上最负盛名的书法家,其小楷及行草书上的成就,历来就是人们取法的对象。

当今书坛若绕过二王,从技法积累到风格建树,都将会缺失很多。然而,由于艺术观的浮薄及取法面的单一,至今学习二王的书家,大都流于仿制的层面,且使二王的潇洒坚质多替于圆熟轻靡,这是一件令人遗憾的事情。尤有甚者,借二王大旗反碑学者大有人在,他们将魏晋以前的篆隶古法排斥在传统之外,而将传统局限在二王的外在形貌,漠视其精神内涵,大大曲解了书法传统的本质。

鉴此有感,我将当今二王流行书风之缺失略作归纳,希望能够引起书坛的关注与重视。

1
风格意识的不自觉

二王书风之所以千古不朽,在书法史上享有崇高地位,首先是因其破古开新,将自汉以来的旧法用笔发展变革为以提按顿挫为主要特征的新法用笔。在结构上,借助楷书在魏晋时期的滥觞与发展,二王的提按笔法找到了可以随心所欲发挥的载体,使行草书在楷法基础上完全成熟,这是亘古未有的创造,奠定了其书圣的尊位。

想,如果王之前已有完全成熟的新体存在,二王不是创新的角色,而仅仅是技法过人,其所具的影响远不可能有今天这般大,因为创造性一直是衡量书法家价值与影响的一个重要条件。

自唐太宗竭力宣扬王羲之书法以来,学王者代不乏人。有如冯承素等毫发不损的摹工,有如怀仁等苦心经营的集字能匠,有如《淳化阁帖》等集国家力量镌刻的字帖,都在相当程度上使王书流传成为可能。

然而,作为纯正面貌出现的学王书家,而今被公认的大师名手,几无一家尽似二王,多是在学王的基础上另辟新境,最终皆以强烈的个人风格流传后世。如中的张旭、颜真卿怀素,五代的杨凝式及“宋四家”等等。

从张旭《肚痛帖》起首数字可见其不仅笔法精熟,对王书过渡时期(抑或创作中)时常带有的章草意味也了如指掌,但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古诗四帖》却与二王拉开了很大的距离。

颜真卿的《裴将军诗帖》是将篆隶古法与王书精致畅适融合得恰到好处的一件杰作,说明其内心不独被王书占据。历史上一流书家的创作是学王不泥王的最好佐证,这与他们对艺术的执著相关,与艺术家应有的创造意识相关。如果千百年中人们只知道复写二王,而缺乏个人风格的建树与突破,今天我们看到的书法史还能这般丰富多彩吗?

最具示范作用的无疑是王献之的创造了。作为最贴近“书圣”父亲的书家,小王比历史上任何人都更多地看到大王真迹,且得亲相授受耳提面命,根本不同于后来者从刻帖摹本中讨感受。但小王显然不满足于只学习父亲的书法,其留世的一些言论及作品都能证明他不想被笼罩的理想-如《书谱》所记:“安尝问子敬:‘卿书何如右军?’答云:‘故当胜。’”其留世书迹如《洛神赋十三行》、《鸭头丸帖》、《廿九日帖》等,皆有独到面目。

当今学王流行书风与古代学王而风格缺失者或存在着某种相似性。他们何以不能跳将出来,与历史上的大师大家们比肩抗衡?首要原因是缺乏创造意识。他们大多认为王书就是传统的代名词,学到它的基本套路就是掌握了传统。而一旦他们理想中的传统已然接近,便止步不前,不再有更多的追求。这与历代大师创辟为法的书学观完全不同。

其次,当今书坛的评价体制不健全,学王书家们多有掌控书法评选的权力与平台,这一权力的获得主要是由于他们那路为大多数人接受的“好看”样式,一旦进入深一层的自我探索,转而会招致唾弃,甚至使大权旁落。辛苦奋斗多年得到的好处怎可轻易言弃?所以,与其辛辛苦苦去探索,不如守成更得实惠。另外一点,就是对书法本体美感认识不足。认定王字一路为最高境界,排斥和拒绝对篆隶古法的吸纳,丧失了书体之间原本可以互补的可能性。

2
筋骨、风骨之缺失

谢赫有“六法”之说,虽然针对的是绘画,但如“气韵生动”、“骨法用笔”等,于书法又何尝不是法则?何谓“骨法”?即用笔须见筋骨、得骨力。魏晋南北朝时的书论已有“骨”与“筋”的观念,如卫铄《笔阵图》:“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王僧虔《又论书》:“崔、杜之后,共推张芝,仲将谓之笔圣,伯玉得其筋,巨山得其骨。”

筋骨之说,其实是从人体生命美学引申出来的。人之体强筋健骨,生命体征旺盛,给的美感便强烈。但人之筋骨具,书之筋骨抽象,故惟有一定用笔体验并有美感经验者方能感觉之。

笔者理解,用笔提按有力,擒纵有度,笔润而不羸,枯而不燥,威而不猛,清而不虚,是谓见筋骨矣。王羲之以前旧法,用笔多承汉简以来的简捷率意,常有不到之笔。笔不到则骨不力,从某种程度上讲是法则不全所致的结果。而王书起迄运作精致,笔与纸配合默契,动作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其按笔锋不燥、颖不破,提笔线不虚、毫不空,提按转接过渡自然。

转折处折笔不生,方笔不硬,圆笔不滑,常方中有圆,圆中见方。如此写出的线质坚实而清润。再比较王书与赵孟頫、董其昌等学王之作,更可明了筋骨之为何物。

以王书《频有哀祸帖》与赵书《赤壁赋》、董书《琵琶行》等对比,王书用笔坚挺紧实,笔锋按下程度较大,转折处顿笔、折笔暗过,运笔速度爽快,有节奏感,而线质遒劲清丽;赵、董书速度较匀,笔按下程度较小,转折处很少折笔、顿笔,方笔更少见,用笔换锋多不暗过,快速转换时动作感简单,拖带侧锋明显。由少方、折用笔,运力作用又小,赵、董书骨力自然不及王书。

当今学王书家,其实大多承继了孙(过庭)、赵(孟頫)、董(其昌)及《阁帖》使转之法,而于唐摹本王书手札、《集王圣教序》之骨力多不能及。更有甚者,以为王书之方、折、顿笔乃摹、刻所为,瞽说可笑。

王羲之将魏晋士人高贵而洒脱、规正而放意的风骨完整地表现在他的日常书写中,这是书法艺术自觉的极好证明。今人若不从其丰满的内蕴和文化意识去研索领会,而仅仅拘泥于一点一画的规则与要求,则与王书的境界相去远矣。

3
空间感的忽略

在《王羲之书法解析》一书中,笔者详尽阐释了王书的结构性及空间意识,认为王羲之对结构形式的敏感及对空间书理的领悟与实践正是其破古开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凡有创新意识的书法家,空间结构往往成为其实验场。

王书的空间美感,主要表现在整体架构的形式意味,即其章法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克莱夫·贝尔),而完全不同于后世一些学王书家千篇一律的“抄写”方式。这种“有意味的形式”首先落实在单字上。以《集王圣教序》、《兰亭序》为例,一方面,字极具规模意识,即点画、间架、楷则森严,正气凛然;另一方面,通过某些点画的倾侧、挪让、断连、伸缩、并合等方法,将“奇”注入“正”之中。

王羲之在遗世的手札书中的整体结构表现更是出神入化。由于在单字意识中即具有奇正相渗的理念,其字与字、行与行、上下前后的关系处置就变得得心应手。

以《频有哀祸帖》为例分析,“频”字左右略开,“有”字紧收拉长,“哀”字摆正,“祸”字重心趋右。虽四字未有牵连,且间距较大,但极贯气。这种间隔在末行“增”“感”字之间找到呼应,此外还有“催”“切”之间,“割”“不”之间,“自”“胜”“奈”诸字之间的间隔作为过渡协调。而“不能自”、“奈何奈”“省慰”诸字之间的牵带则打破了前例字与字之间的间隔,这既是一种对比,又是一种协调,大大丰富了布字空间的灵活性和多变性。

这种虚实、开合、聚散、断连、正奇等等形式因素的对立统一,正是王书空间章法的“入理”之处,而其变化之自然、巧妙,又与其人文思想相统一。

当今学王的流行书风,对王书传统空间形式之悟解,显然不够透彻。惯性的用笔造成同类点画之形态单一雷同;单字结构的定势使作品上下前后缺少起伏;抄写意识注定使作品之间难以在面目上拉开距离。这些皆因今人对空间形式研习不足、观念不到所致。当然,最重要的一点,是创作意识、创造意识、创新意识缺失,即书法家作为艺术家的主体意识不全所造成的。

王羲作为历史上的书圣,光耀千秋,谁都不怀疑他的历史地位与功绩。对于每一位学书者,能够深入学习王羲之书法的用笔、结构及风格意识,无疑能提升自己的传统修养及创造能力。但这不等于说王书便是传统的一切。就学习王书而言,如果我们能够从三代而下,将甲骨、钟鼎、秦篆、汉隶都有所体验,于理解与吸收王书又何尝无益?更何况这些王书之外(当然还有其他)的传统本身就玄深莫测。王书有如山峰,其势拔于大海,但当我们站在峰顶,听到惊心动魄的涛声,感到深不可测的海底,我们又作何想望?惟有深入其中探知奥秘,才可享受其无穷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