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好的书法作品包涵很多的元素在里面,例如:章法、布局、内容、书体、用墨、用笔和结字。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可能听到最多的词汇就是用笔和结字了,所以用笔和结字是学习书法的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两个元素,哪个也少不了。但是仍然很多人会问:用笔和结字哪个更重要一些呢?
赵孟頫《赤壁赋》
元代有个非常厉害的人物-赵孟頫,此人博学多才,能诗善文,懂经济,工书法,精绘艺,擅金石,通律吕,解鉴赏。尤其以书法和绘画成就最高。在绘画上,他开创元代新画风,被称为“元人冠冕”;赵孟頫亦善篆、隶、真、行、草书,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其书风遒媚、秀逸,结体严整、笔法圆熟,创“赵体”书,与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并称“楷书四大家”。
赵孟頫《汲黯传》
赵孟頫在《定武兰亭跋》中提出:“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用笔是书法艺术的根本,风格的形成离不开用笔的革新。这句话用现代汉语来说就是:书法的精妙之处在于(掌握)用笔的方法,当然在组字的间架结构上也要下苦功夫。因为间架结构会随着时代变化有所不同(如简繁体字的差别,新旧字形的不同,审美习惯的变化等),(因此要结体根据时代的需求发生变化),但是用笔的方法千古不变的秘诀。——赵孟頫在元代能有如此超前的意识是很不简单的,说明他在学习书法时不仅考虑了“承前”还考了“启后”的问题。)是
赵孟頫《道场诗贴》
然而近代书法大家启功先生却认为,结字重于用笔。他老人家认为,你把书法家的字分解开,把各个笔画重新排列成一个字,如果你不懂结字,笔画再好,字也不好看。当然这并不是说启功先生不在意用笔,而是说如果你的结字好了,哪怕是简单的线条也能拼出比较好看的字形。
举例来说,假如我们把古代书法家写得很好看的一个“二”字,从碑帖上把两横分剪下来,它的用笔可说是“原封未动”,然后拿起来往桌上一扔,这二横的位孟可以千变万化,不但能够变成另一个字,即使仍然是短横在上,长横在下,但由于它们的距离小有移动,这个字的艺术效果就非常不同了。倒过来讲,一个碑帖上的好字,我们用透明纸罩在上边,用钢笔或铅笔在每一笔划中间划上一个细线,再把这张透明纸幸起单看,也不失为一个好的硬笔字。不待言,钢笔或铅笔是没有毛笔那样粗细、方圆、尖秃、强弱的效果,只是一条条的匀称的细道,这种细道也能组成篆、隶、草、真、行各类字形。甚至李邕的欹斜姿态、 欧阳询的方直姿态,也能从各笔划的中线上抓住而表现出来。
启功先生作品
我认为启功先生的这个论点对于我们学习硬笔书法的人来说还是很有启发的。硬笔书法,因为书写工具的限制,不太可能像毛笔一样有着丰富的线条变化,所以硬笔书法中我们应该在结字这方面着重下功夫。特别对于初学者来说,从结字下手会比较快的写出好看的字来,但是到了一定时候,如果你想让自己的字成为书法作品,那么还要在用笔上下点功夫的。所以学习硬笔书法,我们可以遵循启功先生的建议,结字为上,用笔亦重要。
启功先生书法作品
启功先生在他的《论书札记》里有一幅字,我认为,做为书法爱好者真的需要认真体会,写的内容如下:“运笔要看墨迹,结字要看碑志。不见运笔之结字,无从知其来去呼应之致。结字不严之运笔,则见笔而不见字。无恰当位置之笔,自觉其龙飞凤舞,人见其杂乱无章。”
启功先生论书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