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二十二年(734年),颜真卿登进士第,四任监察御史,迁殿中侍御史。因受权臣杨国忠排斥,被贬为平原太守,世称”颜平原”。安史之乱时,颜真卿率义军对抗叛军。后因孤立无援,只得放弃平原至凤翔,被授为宪部尚书,后迁御史大夫。唐代宗时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公,人称”颜鲁公”。兴元元年(784年),遭宰相卢杞陷害,被派遣晓谕叛将李希烈,凛然贼,终缢杀。颜真卿遇害后,嗣曹王李皋及三军将士皆为之痛哭。追赠司徒,谥号”文忠”。
颜真卿书法精妙,擅长行、楷,创”颜体”楷书,与赵孟頫、柳公权、欧阳询并称为”楷书四大家”。又与柳公权并称”颜柳”,被称为”颜筋柳骨”。又善诗文,有《韵海镜源》、《礼乐集》、《吴兴集》、《庐陵集》、《临川集》,均佚。宋人辑有《颜鲁公集》。
这一时期,系颜真卿继承传统、陶铸万物,以二王、遂良、张旭为师阶段,其书法特点是清雄坚韧。代表作是《多宝塔碑》、《东方朔画赞碑》。
颜真卿《多宝塔碑》(局部)
作为颜早期的成名作,承二王、欧、虞、褚的余风,整篇结构严密,字行间有乌丝栏界格,点画圆整,端庄雅致,一撇一捺显得静中有动,飘然欲仙,学颜体者多从此碑人手。
此碑行笔刚健、方正骏爽,有如庄严、巍峨的殿堂,健拔之态有如大山雄踞一方,使人感受到“颜体”的艺术力量。
第二个阶段:50岁-60岁
此石刻与《东方朔画赞碑》风格相近,雄健清劲,高古浑穆,只是用笔更加纯熟,楷体风格日渐鲜明,一股忠义之气,跃然字间。
颜真卿《郭家庙碑》(局部)
这一时期政局多变,人心动荡,颜的生活道路坎坷不平,故出现了不少行书、续。这其中最著名的行书墨迹有《祭侄文稿》、《刘中使帖》、《争座位帖》等。
颜真卿《祭侄文稿》(局部)
此稿以真挚情感主运笔墨,激情之下,不计工拙,无拘无束,随心所欲,个性鲜明,形式独特,这是前人所没有的。
这是颜真卿书法艺术臻妙绝顶的时期。这个时期,颜虽然仍抱儒家之志,忠于职守,却已洞穿世事。大部分精神寄托于自然山水和书法情趣之间,因而写下了比前两个时期更多的墨迹珍品。如《麻姑仙坛记》(63岁)《大唐中兴颂》(63岁)、《八关斋会报德记》(64岁)《右丞相宋璟碑》(64岁)、《颜勤礼碑》(71岁)、《颜家庙碑》(72岁)等。
颜真卿《麻姑仙坛记》(局部)
麻姑仙坛献寿,意趣天成,神迹难求,又返朴归真,儒、道、释三者都在颜氏的为人和《麻姑仙坛记》墨迹中显出了子,意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