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图片_20180822163304

 

1、书法学习需要时间的保证。虽然书法讲究悟性、天赋,这些先天的东西其实个人都差不多,最终还是落实到比耐心,比时间的投入上。耐心就是要做好长时间默默无闻的准备,深刻领会书法的精神,要对书法有感觉,或者说要“来电”。这个需要很多时间的投入,去不断的领会的。

2、学书法要深入传统,只有深入传统,真正领会了传统的精神,才会深切爱上传统。传统对于当代来说,不是枯涸的,它的资源仍然新鲜、活泼。对于传统的挖掘程度和理解的不同,可以开出不同的书法走向。

3、清代的碑学运动,传统的说法都认为在帖学系统之外建立了另外一个不同的审美世界。其实,碑学虽然讲究奇趣、古趣,他们的格调和品质仍然是在传统之中的,可以说仍然符合传统文人书法的审美的。我们看清末民初的碑学大家,如康有为、沈曾植、于右任等等,们的书法破了传统帖学,但是格调和品质仍然依归传统。我相信,书法同绘画一样,绘画强调所描绘对象的品格的塑造。比如说画松,就要具备松的品格。这个都是客观的对象所具有的基本品质。书法也是一样,我们写的汉字,每个字也都具有基本的品质,书法也是要把这种品质展现出来。而现代的一些学碑的书法家,认为奇趣就是变形,于是书法的取法对象走向民间化便成了众向所趋。这种对形式感的过分强调,其实是完全损害了书法的核心精神,即现代的书法丢掉了格调和品质。

4、由此可见,书法的正脉乃是魏晋以来到明清书法名家构成的巨大的谱系,就是帖学系统,包括帖学的笔法以及帖学所崇尚的审美价值,即格调和品质。但是帖学在宋以后为什么衰弱了呢?具体原因有很多。其一:范本的差异性太大刻帖的流行一面扩大书法群体,而一方面也引起了诸多误会和混乱。刻帖的不断翻刻,离原本会越来越远,后人学刻帖,难免有雾里看花的遗憾。这个是资料的限制,而我们现在的信息时代,完全可以突破古人资料匮乏的尴尬局面,这个可以说是我们学书法的有利条件。其二:宋以后楷书的意识太强,可以说深刻影响了行草书的创作和审美。从唐代开始,中国的文字就在走规范化道路,这个大概和印刷术有关系。唐之前,文本的流传都是靠手工抄写来完成,对于每个阅读者来说,每一个文字都是新鲜的、不同的。但是在唐以后,印刷术的流行,带来了美术字在印刷行业的大量运用。美术字就是规范字,如宋体,虽然刻工的不同会让规范字有所差异,但是总体来说,规范字确立了一个标准的书体形式。对于阅读者来说,天天接触的就是这些一模一样的标准形式,这种规范字的阅读,深刻影响了书法家对于书法创作的理解。这些规范的字体会逐渐在阅读者的心里造成一种心理定势——字的某种写法就是完美的,字的笔画安排符合某种规范就是完美的,等等等等。而这些心理定势在魏晋人那里根本没有。魏晋时代的书法远绍汉代。汉代到魏晋这几百年中,成熟的书体不是楷书,而是草书。也就是说,魏晋人学书法,面对的是一个成熟的草书系统,而不是如宋以后,面对的是一个成熟的唐楷系统。这样差距就出来了。草书对于楷书来说,更加自由开放,从草书化到行书,行书必定具有草书的品格。所谓古法,就是一套从草书中化出来的笔法系统。而宋以后,学书先学楷书的做法成了书法的常识,也可以说是偏见。我们一开始就被灌输规范化的审美。这种审美的最终结果就是馆阁体的出现。明清的帖学笼罩在馆阁体的阴影之下,奄一息。帖学的最一位大家就是明代的董其昌。但是,我们看到董的书法结构平正(正是楷书影响的结果),笔法单调。唯一出色的就是墨法和格调。而到了清代,更没有帖学大家。对于我们来说,困难也许更大。我们面对的是极其规范的阅读文字,同时离魏晋时代有千年的距离。这些都给我们领会古法造成了困难。 

5、那么如何领会古法呢?最重要的是资料一定要丰富。这个可以说是我们的优势。比如说,学习唐楷,必须废除清代对唐楷的歪曲。我们可以参看日本流传下来的诸多书法作品。比如说日本空海和尚的作品中更多的保留了颜真卿的笔法;在嵯峨天皇的书迹中,我们看到了经典的欧阳询笔法,比欧书《千字文》要活泼的多、精彩的多。这些书迹对于我们理解唐人的笔法有着重要的意义。又比如说《兰亭序》,冯承素的摹本现在流传最广,大家对《兰亭序》的误解也最深。冯的摹本解体固然潇洒,但是毕竟是钩摹出来的,不是写出来的,露锋太多,显得尖刻和做作。有些笔画明显是违反运笔规律的,是假的笔画。学习《兰亭》如果不能认识到这一点,那就很麻烦。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禇遂良、虞世南的临本远比冯摹本和定武本重要。尤其是禇遂良的临本,值得好好研究。因为它是书写的结果,保留了更多唐人的笔法。虽然结构风神不如冯本潇洒,但是线条更真实。

6、学书法一定要占有丰富的资料,可以互相比勘。我们占据的资料多于古人,这个是我们时代的优势。但是,我们的资料更多的是印刷品,于是问题又来了。印刷品说到底还是二手资料,虽然比刻帖要好的多,但是对于理解古人书法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差。所以要看真迹,这个常重要。多比勘资料,多观摩真迹,我们就能发现原来被我们深刻误解的东西。比如说《伯远帖》,我们看印刷品觉得非常精彩。但是上次我去上博参观的时候,发现《伯远帖》的线条居然这么软弱,这个让我很吃惊。

7、接下来讲具体的书法学习问题。要学好书法需要全面的训练,最基本的就是技巧的训练和积累。技巧说到底就是练笔性。这个需要手的灵活性和控制笔锋的能力。所谓全面的技巧训练,就是要拓宽手的敏感度。书法经过历史的积累,技巧非常多。但是真正能被书法家吸收和运用的也不过十多种。但是对于学习者来说,要扩大技巧训练的范围,不要局限于几种技巧的训练。广泛的接触、涉猎,最终找到适合自己生理和心理的技巧。而真正丰富的技巧在二王的书法体系中得到最面的保留。

8、五种书体各有各的技巧要求,或多或少。论技巧的变化、复杂和难度,行草的技巧要求更多,也更难。但这个不是说技法相对简单的篆、隶、楷不重要。相反,这些静态书法的研习对于我们掌握动态书法(行、草)有着重要的意义。林散之先生是当代草书大家,他成功的基础是隶书。老先生每天悬腕写隶书,慢悠悠的。这种对笔的控制力和稳定性的学习对他的草书影响巨大。而相反,我们看到现代的一些书家,专好写草书,线条打滑,留不住笔,明显是静态书法的功力不够。所以说,技巧的训练要全面。五种书体的学习可以同时展开。即把静态书法和动态书法的学习结合起来。学会每种书体用不同的状态书写。美院那边还有一种方法,同样的一个内容,用同一种书体,尝试用不同的状态来表达,这种训练难度更高,但也更有效。

9、记得前几年,国美和南艺的书法教学有过争论。在国美一方,讲究完全解剖技巧,“逼真模仿”,这种精微训练见效快。而南艺讲究长远的修为,见效慢。当然,对于我们来说,完全可以结合两种学习的方法。首先,学习书法一定要学会运用理性剖析作品。国美的方法很适合。其次要对书法作品保持新鲜感。如果一件书法作品换不起你的感觉,一是作品肯定没有深度,二是你自己缺少深度。比如对于二王尺牍,需要经常产生新意,就是新鲜感,才能不断深入。王字可以说大有文章可做。最后,当技巧掌握到一定程度,必然要加强人文、品格等等方面的修养。

10\学书法对于整个书法史发展脉络要有清晰的把握。我们之所以说晋、唐是中国书史上的两座高峰,就是因为书写在那时候保持了最自由、最本真的状态。前面说过,印刷术带来的美术规范字对宋以后的书写产生了重大影响。在晋、唐时代,书法家的书写思维和现代人完全不一样。我们学传统,尤其是学宋以前的书法,就是要打破自己对文字的“意象”,就是说要突破深藏在自己潜意识中的规范的美术字审美定势。如果我们带着这种潜意识去欣赏晋、唐人的作品,会发现很多奇怪的地方,也就是说超出了我们想象之外。这些奇怪的地方对于古人来说是顺理成章的,对我们来说却是不可理解的。原因就是我们被固定的规范框住了。学习传统,尤其是学习宋以前的传统,说到底就是要打破原来的思路、规范(打破单一的美术字结构),如此才能真正理解古人。

11、“逼真临摹”非常重要,就是要达伪造的地步。很多人以为临摹只要抓住大,他们自称是书法的“气韵”、“神”等等。其实,所有的气韵神采都是建立在笔墨的基础上的。如果笔墨无法达到或者接近古人,大谈“遗形取神”等等都是空洞无物的。所以,在临摹的开始,要无条件的服从古人。要抓住古代作品中丰富多彩的差异性来临摹。比如说,对于一些奇异的结构,很多人会认为是偶然的效果,不必在意。其实这些偶然也透露了一种必然。我建议都要临,临的越像越好。也许一开始觉得很难,难就对了,那是因为我们日常的规矩、定势在作怪。我们总是想把古人的作品在临摹中套入自己的规范体系中。这样就麻烦了。你越是重复,规范就越牢固。到最后,临摹只是加深了自己的偏见,而没有突破。精细临摹古人作品就是要突破我们被美术字深刻影响的规范意识。

12、二王的书法体系笔墨要素更完善。从中可以学到非常多的东西。说二王是中国书法的源头,是有道理的。深刻理解了二王,再学其以后的东西,会有“一览众山小”的畅快感。

13、要掌握“八面出锋”的运笔方法,就是要加强用笔的丰富性、灵活性。切忌笔锋偏在一边,这样字容易薄;也要忌讳把笔当作刷子一样使用,那会让线条变得单调乏味。 

《兰亭序》是一件无人不晓的书法国宝,但缠绕着《兰亭序》的两大历史之谜,恐怕知道的人就不多了。

谜题之一是:真迹到底藏在哪里?

谜题之二是:《兰亭序》原文到底是什么?

听我细细道来。

《兰亭序》真迹藏在哪里?


微信图片_20180822094850
《兰亭序》拓本(吴炳本)局部宋代,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很多没有书法常识的人都以为《兰亭序》是有真迹的,其实不然,《兰亭序》只有摹本,没有真本,是一个“听说过,没见过”的东西。

微信图片_20180822094920

但历朝历代的书法家都对《兰亭序》顶礼膜拜,很多文人敢对《红楼梦》提出异议,说这里写得啰嗦、那里写得矫情,但没有一个书法家敢对《兰亭序》说一个“不”字。

微信图片_20180822094932

《兰亭序》就是一个神迹,一个“完美”的代名词,如果你敢说《兰亭序》里哪个字写得不好,你就是书法界的棒槌。

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以我粗浅的理解,正是因为找不到真迹,它才化身为“完美”的代名词,因为它不属于人世间,所以怎么赞誉都不为过。那么,问题来了,真迹到底藏在哪里?

故事的最初发生在公元353年的三月初三,这一天东晋最牛的书法家王羲之在兰亭开了一个Party,邀请了很多当世大V。

微信图片_20180822094950

大家都喝得很嗨,于是开始玩赋诗罚酒的游戏。喝得差不多了,王羲之拿起鼠须笔,当场挥就了一篇《兰亭序》。

神迹就此诞生,王羲之本人都被自己的完美表现吓了一跳。他回家后多次重写《兰亭序》,却再也写不出那种效果了,此乃天意,而非人力。

但奇怪的是,这么牛的一篇书法作品诞生后并没有引起多大的反响。现存的晋代史书中对《兰亭序》都没做什么记载。

那么王羲之和他的《兰亭序》为什么在后世能大放异彩呢?其实很简单,明星是怎么来的?一要有造星机构;二要有粉丝支持。

200多年后,唐太宗李世民来了!他掌握着一个庞大的唐帝国,举国造星,他本人就是王羲之的头号大粉丝,又把皇室上下全培养成王羲之粉丝。

你要敢不粉王羲之,皇帝就把你拉黑,你以后在宫里还怎么混?李世民还号召全国人民学习王羲之书法,把王羲之推为“书圣”,把《兰亭序》推为“千古一帖”,亲自修改《晋书》中关于王羲之的部分。

做个粉丝真不容易,称得上鞠躬尽瘁了!经唐太宗李世民的一番折腾,王羲之和《兰亭序》被定在了神坛上,再也没能下来。

微信图片_20180822095004

做一个粉丝又是痛苦的。

李世民搜罗了几乎所有的王羲之书法,唯独缺了偶像最牛的那一篇《兰亭序》。日日思君不见君,一口老血在胸间,皇帝熬不住了,不顾自己的至尊身份,动起了巧取豪夺的歪心思。

李世民放出了大批间谍明察暗访,其力度应该不亚于奥巴马寻找本拉登,终于给他查访到了——《兰亭序》真迹在一个叫做辩才的和尚那里。

微信图片_20180822095018

宋佚名《萧翼赚兰亭图》

微信图片_20180822095035

辩才是王羲之七世孙智永的徒弟,智永圆寂就把《兰亭序》托付给了辩才。

李世民召见辩才,让他把《兰亭序》交出来。辩才抵赖没有。李世民放辩才回去,随后就给他安插了个名叫萧翼的间谍。萧翼打扮成普通书生的模样,去了辩才的庙里,跟辩才花前月下,你侬我侬,情投意合,聊得无比投机,被辩才引为平生知己。

最终萧翼套出了辩才的秘密,窃取了《兰亭序》真迹,献给唐太宗李世民。唐太宗欣喜若狂,大摆宴席招待萧翼及群臣。坐到了皇帝的位置还不是人生赢家,得到了《兰亭序》才是人生赢家!

微信图片_20180822095047
(传)阎立本《萧翼赚兰亭图》宋摹本,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唐太宗李世民遗诏中要求将《兰亭序》枕在脑袋下面,要永远拥有这件挚爱的宝贝。所以现在很多人都认为《兰亭序》真迹埋在昭陵(唐太宗陵墓,位于今咸阳市)。

如果真是这样,那故事就完结了。但五代时期的一个盗墓狂人又把事情搞复杂了。

这个盗墓狂人名叫温韬,是五代时期的梁国人,他在长安做了七年行政官,把周边的皇陵都挖了个遍,破坏了很多文物,被后人定性为一级历史罪人。

温韬也没放过唐太宗的昭陵,还煞有介事地写了一份出土宝物名单,名单里没有《兰亭序》。后人猜测温韬个文盲,不认识《兰亭序》,极有可能不经意间就把《兰序》当废纸给撕了。这仅仅是猜测,并且有黑温韬的嫌疑,但《兰亭序》真迹藏在哪里却因此成了一个谜。

现在很多人都认为《兰亭序》藏在乾陵(武则天陵墓),因为乾陵是唐十八陵中唯一一座还没被盗过的陵墓,而且武则天将《兰亭序》作为陪葬品的传说也由来已久。

现在已经没有唐太宗号召全国人民练习《兰亭序》书法了,但我们的教科书还在号召全国的孩子们朗读和背诵《兰亭序》全文。

但教科书上的那篇《兰亭序》是错的!

《兰亭序》首次出现在史料上是南朝刘孝标所注的《世说新语》,当时的名字还不叫兰亭序》,而叫《临河序》,全文只有153字。到了唐朝,才改称为兰亭序》,文章的后半部分完全变了另一篇文字,全文共324字,也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教科书版本。

那我们的教科书版本又是从哪里来的呢?正是唐太宗李世民亲手搞的。

李世民为我们建设了一个伟大的唐朝,给了我们最辉煌的民族记忆,还为我国的教科书事业贡献了一篇美文,实在是辛苦他老人家了。

前文中李世民的种种粉丝行径看起来如疯似癫,你看着肯定觉得哪里不对劲,如果他真是这个水平,还怎么当一位千古明君呢?是的,这一切都是帝王心术,是意识形态控制,控制了天下文人手中的笔、笔下的文,何愁统治基础不牢固?

所以我们得出了一个可怕的结论——教科书版《亭序》并不是王羲之的作品,确切地说,只有上半部分是王羲之所写,下半部分是唐太宗李世民拼上去的,因为加上的这一段文字对他的皇权统治有利。

我们来重温一下教科书版《兰亭序》的全文,其实从文字就能看出破绽: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第一段文字写朋友欢聚之乐,以“信可乐也”结束。到了第二段笔锋陡转,开始悲观厌世,直言“悲夫!”。朋友相聚,饮酒为乐时,现场写下一乐一两段情绪截然不同的文字,而且这两段文字居然还属于同一篇文章,是不是很诡异?

1965年郭沫若在《文物》杂志上连发三篇文章,从不同的角度论证《兰亭序》不是王羲之的作品,而是王羲之的七世孙智永的伪作。郭沫若的观点得到了毛泽东的支持,引起了巨大反响,但随后的大革命又让这场学术大辩论最终不了了之。

微信图片_20180822095129

唐太宗李世民的千年阴谋也到了应该揭穿的时候了。

学我,不能全像我。化我者生,破我者进,似我者死。

——吴昌硕

青藤雪个远凡胎,老缶衰年别有才。我欲九原为走狗,三家门下轮转来。

——齐白石

元明清以来及于民国,风流占断百名家。

——于右任微信图片_20180822091949

吴昌硕(1844.8.1—1927.11.29),

初名俊,又名俊卿,

字昌硕,又署仓石、苍石,

多别号,有仓硕、老苍、老缶、苦铁等。

浙江省孝丰县鄣吴村(今湖州市安吉县)人。

晚清民国时期著名国画家、书法家、篆刻家。微信图片_20180822092023

他是“后海派”代表,

为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长,

与任伯年、蒲华、虚谷

合称为“清末海派四大家”。

其集“诗、书、画、印”为一身,

融金石书画为一炉,

被誉为“石鼓篆书第一人”、

“文人画最后的高峰”。微信图片_20180822092056

 

篆书十一言对联,浙江省博物馆藏

少年时天赋初露

 微信图片_20180822092127

壹月安东令(白文),

染于苍(朱文)两面印 青田石

1844年,吴昌硕生于浙江省孝丰县鄣吴村

一个读书人家。

幼时随父读书,

后就学于邻村私塾。

10余岁时喜刻印章,

其父加以指点,初入门道。

微信图片_20180822092159

苦铁近况,白文印 浙江省博物馆藏

不幸的是,

在他16岁时,因太平军与清军战于浙西,

全家避乱于荒山野谷中,

弟妹先后死于饥馑。

后又与家人失散,

替人做短工、打杂度日,

先后在湖北、安徽等地流亡数年。

西泠印社出任首任社长微信图片_20180822092229

篆书“西泠印社”,西泠印社藏

1914年,西泠印社十周年纪念大会上,

吴昌硕被公推出任首任社长。

当时他已是名满天下的大家,

集“诗、书、画、印”于一身,

无人不服。

他为印社撰联云:“印讵无源?

读书坐风雨晦明,数布衣开浙派。

社何敢长?

识字仅鼎彝瓴甓,一耕夫来自田间。”

这正是他一贯的冲淡谦虚襟怀的具体表现。

微信图片_20180822092315

石鼓文四条屏

众多名家均受其影响

微信图片_20180822092350

墨荷图轴

作为海派绘画的创立者,

他的艺术对于中国近现代绘画的发展

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微信图片_20180822092413

双桃图轴

20世纪以来,许多杰出的画家如:

齐白石、王震、赵子云、陈师、

陈半丁、陈师曾、朱屺瞻、刘海粟、

钱瘦铁、潘天寿、吴茀之、

王个簃、诸乐三等

都受到吴昌硕艺术的影响与启示。微信图片_20180822092439

▲吴昌硕及其著名弟子名单微信图片_20180822092458

山茶花图轴

他们是研究吴昌硕艺术具有代表性的实践者,

在对吴昌硕艺术的学习、传承与研究中,

也对近中国现代花鸟画的发展历程

具有了相当重要的价值与作用。

其中,王个簃是吴昌硕门生中的佼佼者。

他穷极毕生精力,

全面继承吴昌硕艺术,

在诗、书、画、印领域造诣卓著。微信图片_20180822092559

吴昌硕  《葫芦》

齐白石比吴昌硕小二十岁,

二人既是同时人,又是两辈人。

根据齐白石的好友胡佩衡的说法,

齐白石一生之中根本就没见过吴昌硕。

并未得到吴昌硕的亲自指点,

可以说齐白石师承吴昌硕,

但也仅仅只是“遥师”。

吴昌硕曾为齐白石写“润格”和

《白石画集》(篆)扉页。微信图片_20180822092629

▲齐白石  东方朔献寿

王一亭,上海商界名人。

与吴昌硕相识于1911年,

两人相差23岁,为忘年交。

吴昌硕对王一亭的帮助主要体现在

篆刻、绘画、诗词等方面的指导和探讨,

他将自己“用作书之笔作画”的经验

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王一亭。微信图片_20180822092703

▲王一亭  我佛初祖

在吴昌硕的多弟子中,

赵云壑的身份有些“特殊”:

他30岁左右,拜寓居苏州的吴昌硕为师,

1910年间,他到沪上鬻艺,

为吴昌硕赴海上发展打开了前路,

此后,一直跟随吴昌硕左右。

在吴昌硕亲传诸弟子中,

赵云壑最为接近吴昌硕本人艺术风貌,

常为吴昌硕代笔。微信图片_20180822092743

▲赵云壑 石鼓文

陈师曾,江西义宁人,陈寅恪之兄。

曾留学日本,攻读博物学。

1910年35岁的陈师曾归国,

拜吴昌硕为师,绘画、书法与篆刻,

皆得缶翁真传。

潘天寿说:“(陈师曾)天赋高,人品好,

学识渊博,国学基础深厚,

金石书画无所不能,可惜死得太早,

否则他的艺术成就定在吴昌硕之上。”微信图片_20180822092813

▲陈师曾  篆书八言联

陈半丁出生于浙江绍兴柯桥,

年时父母双亡,生活坎坷。

1894年19岁的陈半丁

随表叔吴石潜(西泠印社创始人之一)

到上海小长庐馆拓印为业,

在此与吴昌硕相识并拜师。

陈半丁十分好学,深得吴昌硕厚爱。

非但自己亲自传授,

还将其介绍于好友任伯年、蒲作英。微信图片_20180822092836

▲陈半丁刻鳌龙钮寿山高山石严敦和自用印 1934年作

李苦李,祖籍浙江绍兴。

1916年,近不惑之年的李苦李拜师吴昌硕,

师生都极为认真,

李的习作,缶翁都加以修改、评语,

绝非依傍门户假托师名。微信图片_20180822092905

▲李苦李  篆书七言联

朱屺瞻,是我国著名的寿星画家,

画坛的一代宗师。

1918年始师从吴昌硕。

常与同门的潘天寿、吴茀之研讨艺事。微信图片_20180822092928

屺瞻  岁寒风骨图

1923年, 27岁的潘天寿,

任教于上海美专,后经好友诸闻韵介绍,

认识了近80岁高龄的吴昌硕,

深得其器重。

潘天寿常去拜望吴昌硕,

耳濡目染,画艺大进。

吴昌硕曾对其入室弟子说:

“阿寿学我最像,跳开去又离开我最远。

大器也。”微信图片_20180822093006

▲潘天寿  雏鸡啾食图

王个簃,16岁到南通求学,

笃好诗文、金石、书画。

1925年29岁的王个簃离开南通来到上海,

拜81岁高龄的吴昌硕为师,

并在吴家担任了家庭教师,

为吴昌硕孙儿授业。

师生之间朝夕相处,得益遂多。

微信图片_20180822093042

▲王个簃 枫叶绣球图

吴茀之幼承家学,

1922年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学画,

并受业于吴昌硕。

工书法,善诗词,擅长写意花鸟画,

其画深受吴昌硕一派画风影响。微信图片_20180822093109

▲吴茀之  书法

沙孟海与吴昌硕的交往有点戏剧性。

1924年岁末,

吴昌硕先生在海上词人况蕙风家闲坐时,

发现了沙孟海雕刻的印章,

当即挥笔书道:“虚和整秀,饶有书卷清气”。

得到吴昌硕如此评价,

24岁沙孟海激动不已,

不久就拿着自己新刻的印章登门拜师。微信图片_20180822093138

▲沙孟海  书法

诸乐三,于1920年到上海拜吴昌硕为师前,

诗书画印已具有相当水平。

诸乐三有幸能常常侍从老人左右,

得到了吴昌硕的亲授,

并能直接细观其原作,

反复深究老人印学之精髓,

目睹老人治印之真谛,终得缶翁衣钵。微信图片_20180822093208

▲诸乐三  书法

朱复戡,五岁时即在青甑上练习毛笔字,

七岁可写一尺见方的石鼓文,

引起了吴昌硕的注意。

吴亲切地称朱复戡为“小畏友”,

朱则称吴“吴昌老”。

吴昌硕每每出席各种高雅重要的活动,

都要带上朱复戡,以朋友之名形影相随。

这样的搭档被称为“一老一少”,

成为大上海文化界的一大奇观。微信图片_20180822093242

▲朱复戡  大篆

诗、书、画、印造诣颇高微信图片_20180822093341

明拓泰山刻石二十九字本册页(吴昌硕旧藏)

吴昌硕与传统文人画家不同,

兼“诗、书、画、”四绝于一身,

能博采众长,兼收并蓄,

将四绝融会贯通,

特别是他以金石入印,入书,入画,

以最传统的艺术因素和审美理想

塑造了崭新的艺术风格和风气。

诗文,奇崛古朴又意味深长微信图片_20180822093434

诗文手稿 浙江省博物馆藏

吴昌硕善作诗文,

数十年未曾间断过。

他的诗文,用典较多,不甚通俗。

但有些绝句纯用白描手法,

活泼自然,接近口语。

有些绝句则含讽刺意味,抒发生活实感。

所作题画诗寄托深远,

颇有浪漫主义气息;

评论前人书画,尤多独到见地。

早年所作五古,有一部分含有讽刺意味,

揭露了当时黑暗社会某些不平现象。微信图片_20180822093505

谭复堂填词图轴(赠谭巘),浙江省博物馆藏

浙江省博物馆藏《谭复堂填词图轴》作品,

其右上方有吴昌硕题诗:

“复堂词料太凄迷,满眼靡芜日影低。

茅屋设门空掩水,柳根穿壁势拿溪。

倚声才大推红友,问字车繁碾白堤。

最好西湖听按拍,橹声摇破碧玻璃。”

谭复堂,即谭巘(1832—1901),

号复堂,仁和(今浙江杭州)人,

以词名显一时,有“风骚盟主”之推誉。微信图片_20180822093532

诗文手稿 浙江省博物馆藏

他的散文作品写得不多,

大都是序跋、考证和题画小品之类,

写的都很质朴平易

题画小品中尤多精心之作,

表达生活实感,鞭挞丑恶现象,意味深长。

著有《元盖寓庐诗集》《缶庐诗》三卷等。

微信图片_20180822093603

诗文手稿 浙江省博物馆藏

书法,被誉为“石鼓篆书第一人”微信图片_20180822093634

篆书“雪庐”

吴昌硕的楷书,始学颜鲁公,

隶习汉石刻,篆学石鼓文。

行书学黄庭坚、王铎。

他的书法作品以篆书、行草为主,

晚年所书隶书,结体变长,

取纵势,用笔雄浑、饱满,

具有篆书痕迹将篆、隶溶为一体,

形成独特面貌。微信图片_20180822093659

临石鼓文

其隶书遍临《汉祀三公山碑》《张迁碑》

《嵩山石刻》《石门颂》等汉碑。

中年以后,则博览众多金石原件及拓本,

选择石鼓文为主要临摹对象。

数十年间,反复钻研,

故所作石鼓文凝练遒劲,风格独特。

60岁后所书尤精,圆熟精悍。

喜将石鼓文字集语书写对联。

晚年以篆隶笔法作草书,

笔势奔腾,苍劲雄浑,不拘成法。微信图片_20180822093724

《西泠印社记》,浙江省博物馆藏

《西泠印社记》是吴昌硕71岁时

为纪念泠印社成立而书写的碑文,

辞章与书法俱佳,

是彰显吴昌硕人书俱老时期

小篆艺术风范的杰作。

 微信图片_20180822093751昌硕书法微信图片_20180822093815吴昌硕书法微信图片_20180822093832吴昌硕书法微信图片_20180822093857吴昌硕书法

绘画富有金石味微信图片_20180822093928

吴昌硕 自画像图轴(80岁)

吴昌硕最擅长写意花卉,

受徐渭和八大山人影响最大,

由于他书法、篆刻功底深厚,

他把书法、篆刻的行笔、运刀及章法、体势

融入绘画,形成了富有金石味的独特画风,

也成了影响近现代中国画坛的直抒胸襟,

酣畅淋漓的“大写意”表现形式。微信图片_20180822093952

他酷爱梅花,

以写大篆和草书笔法为之,

墨梅、红梅兼有,

画红梅水分及色彩调和恰到好处,

红紫相间,笔墨酣畅。微信图片_20180822094025

水墨兰石图轴

又喜作兰花,

喜以或浓或淡的墨色和用篆书笔法画成,

刚劲有力。

画竹竿以淡墨轻抹,

叶以浓墨点出,疏密相间,

富有变化,

或伴以松、梅、石等,

成为“双清”或“三友”。微信图片_20180822094051

 

菊花也是他经常入画的题材,

伴以岩石,或插以高而瘦的古瓶,

与菊花情状相映成趣。

多作黄色,或作墨菊和红菊。

墨菊以焦墨画出,

菊叶以大笔泼洒,浓淡相间。微信图片_20180822094122

字画八条屏(局部)

晚年较多画牡丹,

以鲜艳的胭脂红设色,

含有较多水分,

再以茂密的枝叶相衬,生气蓬勃。

荷花、水仙、松柏也是经常入画的题材。

微信图片_20180822094200

葫芦图轴

菜蔬果品如竹笋、青菜、葫芦、南瓜、

桃子、枇杷、石榴等也都入画,

极富生活气息。

其果蔬风格,色墨并用,浑厚苍劲,

对于近世花鸟画影响深远。微信图片_20180822094227

 

超山宋梅图轴(赠周庆云)

曾有上海著名的房地产商哈同向他索画,

被讽刺了一把:

民国初年,一天,上海著名的房地产商哈同过生日,想请吴昌硕代画一张三尺立幅的画。不料,吴昌硕早就听说哈同最早是靠贩鸦片起家的,况且,他平素最憎恶这帮横行十里洋场的人。于是吴昌硕决定不画。

在上海画界声望略逊于吴昌硕吴杏芬、沙辅卿等人向吴说情。碍于同道当时,哈同是英、法两租界工部局的董事,他深知像吴昌硕这样的人是值得拉拢的,于是,一方面诱以重金,另一方面又托当时情面,于是便磨墨提笔,画了一幅柏树图。画完尚未题款时,哈同就已经亲自来取了。但当他看到柏树叶子画得比自然界的柏树大时,就问:“柏树叶子如此之大,这里是否有什么含义?”

吴昌硕说:“正看这是一幅怪柏,但不妨倒过来看看。”哈同依言倒过来看后说:“是一幅葡萄。”此时吴昌硕正色慨然说:“我就是这个意思。”哈同不解地问:“为何要倒画呢?”这时,吴昌硕忍不住笑了,说:“我是按照你们办事的逻辑画的,你们喜欢颠倒,把黑说成白,把好说成坏,当然我给你的画也只好颠倒挂了。一听此话,哈同哈哈大笑,忙说说得好,但心里却是十分恼怒的。

微信图片_20180822094342微信图片_20180822094316微信图片_20180822094419微信图片_20180822094432

 

我在五千年的书香里等你 

  等你—–我的华夏儿女
                 让我们来一场你情我愿的依偎

一场互诉衷肠的倾听

                        一场情意缠绵的恋爱
                 而今  我站成满身魏晋风韵
                 等你   你不来  我不老!64380cd7912397ddc24251e35582b2b7d0a2871a

       张红春,女, 生于1966年,祖籍河南新密,民盟盟员,审计师。陕西财专毕业,并于2002年读完陕师大古代文学专业研究生课程现为政协延安市二届常委、延安市青联副主席、中国书协会员、陕西省书法家协会常务副主席、陕西省青年书协主席、延安市书协副主席、延安市青年书画协会主席、延安鲁艺书画院副院长、西北大学艺术学院美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校外导师.1995年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书法作品展。全国第八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入展。全国第八届书法篆刻作品展入展。全国第三届妇女书法篆刻作品展入展。首届中国书协会员优秀作品展入展。全国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书法作品展三等奖。2001年由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张红春书法作集》。2004年获全国公务员书法大赛三等奖。2004年代表中国书协女书法家出访日本。《中国书法》、《书法》、《书法导报》、《中国报道》、《中国艺术报》等曾作专题介绍。   微信图片_20180822090954

       一次偶然的机会,见到了陕西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张红春女士的书法集子《语言的阁楼》,书名很有意味,装帧也颇典雅,开卷之后,精彩的书作使人耳目一新,这种久违的审美愉悦让人倍感温馨。

       张红春女士的书法,以情韵见长。在那些尺幅并不算大的册页、手札之中,却有一股灵秀之气在喷涌。不难看出,她对二王、老米是下过大功夫的,王铎的纵横开合,颜鲁公的挥洒淋漓也有所涉猎,有些书作在形神上也颇有乱真的效,但却也不失自家面目。多年来,看过了太多的狂野粗劣与秀媚软圆的“作品”,见了张女士的作品,我的内心便不由得生出许多敬佩与羡慕来了。

微信图片_20180822091015       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骨子里无才情,血液中乏雅致,即便是铁砚磨穿,最终恐怕也只会成为“书匠”、“书奴”。张红春女士却是真名士,是腹有诗书之人。她的那些篇幅精短,但又意味悠长的随笔、散文,还有那些颇具古风的诗词,不事张扬,纯如水,骨子里透着自信与高雅。抛开其书学功力不论,单就作品中的那种高情雅致和咄咄逼人的才气而言,已是十分难得。而且张红春女士多书自家诗词文章,可谓诗书相得益彰,岂不是暗合了“我手写我心”的书学真谛了吗?微信图片_20180822091043       作为一位青年女子,她没有赶时髦地去寻找“迥异的风景”,而是老老实实地在古代经典中追寻自己的艺术语言。看得出王羲之、米芾、王铎、于右任,甚至当代的孙晓云,她都心仪过,追摹过,又都在努力地超越着。这是一位在书法上颇有灵性的女子,她用的轻灵和心境的悠雅闲适,相视莫逆,一种秀外慧中的书卷气息拂面而来。作为一个书家,在情感指向上,她难以忘怀那种曾笼罩过往悠长岁月的浓郁的旧日文化氛围,因此,她的作品具有了文化传统韧性的延续和无所不在的表现支撑着她抵达纯美的诗意信念。这是一种“清风弄水月衔山”似的诗意境界,她想通过这种表达,营造一种让“游客”不忍告别的一处风景,张红春的这种选择无疑是高雅的,富于想象力的。微信图片_20180822091103

       她将对人生对生活的交映参,融会贯通,她把对书法对文学的感悟诠释,超越晤对,都统摄、贯穿、浸润在心灵充分舒展的境界之中,便为自己那份高贵的精神理念寻找到一个坚实可靠的依托。这是一种远离都市喧哗与骚动的宁静自足,也是一种与存在的短促和微妙相抗衡的至大至刚的人性力量。是这种力量的支持,使她以一种翘望的姿态,渐次完成对目标的迫近或者抵达。

微信图片_20180822091120

        从张春女士的书法和诗文中看得出来,她是一个“道”“技”并重的书法家,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是“将艺术与人生融为一体,艺术人生化,人生艺术化,重视人生修养和境界”。红春女士家学渊深,幼时便已打下了扎实的功底,书写技能纯熟自如,“字内功夫”自不必言;对哲学、传统文化以及汉语言文学的深入学习,增强了文化素养,“字外功夫”更是深厚,这使她的书法艺术更接近于“道”的层面。红春女士说:“不同境界的人的行为方式和语言方式便不同。这种行为方式综合反映在他所从事的艺术领域中,便有了其作品在表达其精神层面和艺术造诣上不同的语言方式,从而形成不同层次的艺术境界,给观赏者以不同层次的审美经验。”

微信图片_20180822091139

       红春女士的书法,具有浓郁的书卷气,这是深厚文化底蕴的自然流露和外化。她在选择文学语言的同时,也找到了适合自己的书法语言,即是以二王之秀劲清逸立骨,以老米之挺健恣肆为形,以鲁公雄穆天真为势,刚柔相济,虚实相生,初步形成了独特的风格。贾平凹先生评价她的书法说“有一种惊艳的感觉”,此说有理,但张女士的书法又何“惊艳”二字所能概括了!她的书法,温和清丽而又不失挺秀俊朗,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的话,那就是:清逸之气,古雅之风。微信图片_20180822091210

       我并不认识张红春女士,但对于她的成就我是敬重的。我是反感“女性书法家”、“妇女书协”这些称谓的,因为在中国的历史上并不缺乏取得杰出成就的女性书法家,她们的书法艺术本就不让须眉,或者更胜一筹。张红春虽是女性,但书法没有甜俗的脂粉气,更不以小智慧与小技巧媚俗,笔法的熟稔内心的情感紧密相合,幻出了美丽动人的线条,醇厚如茶,韵味悠长。

微信图片_20180822091231

      张红春女士虽然刚过不惑之年,但她在书法艺术上取得的辉煌成就已足以让人“妒忌”了。她29岁时就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过个人书法作品展,作品多次在国家级各类书法展赛中入展并获得大奖曾作为中国书协代表出访日本,2006年荣登中国书坛青年“百强榜”,《中国书法》、《书法》、《中国艺术报》等国家级权威书法报刊先后作过专题介绍,成为了陕西省书法家协会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副主席。这些成绩可能是一些人费尽一生的心力也未必能够达到的高度。从最近的一些作品来看,她似乎正在加强对篆隶名作的临习,以增强线条的质感和内涵,追求一种苍茫浑穆的气象,这无疑是一条正路。现在张红春女士正当盛年,日后的成就不可限量。我相信,她完全是值得我们期待的。微信图片_20180822091301微信图片_20180822091309微信图片_20180822091322微信图片_20180822091329

微信图片_20180822090344霍春阳,1964生于河北清苑县,曾任天津美院国画系主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为天津美术馆馆长,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天津音乐学院、陕西师学、烟台大学等高校客座教授、中国国家画院高研班教授,北京大学国学社专家顾问。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天津美协副主席,美国内申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大中华学区专家委员会委员,天津画院画师,荣获天津高校名师称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微信图片_20180822090428霍春阳追求画的意境,用简约的形象表达出深沉、博大的意境。绘画中的用笔能传达情性,线条中轻重缓急的变化,更能呈现出一个人的思想、情感乃至学识修养。他的画中能有超凡脱俗的意境,主要得益于自己承统和文化上的积淀。在霍春阳看来,传统本身是一个博大的世界,经久弥远,是精神世界永恒的自由王国。微信图片_20180822090448微信图片_20180822090451微信图片_20180822090456微信图片_20180822090459微信图片_20180822090503微信图片_20180822090507微信图片_20180822090511微信图片_20180822090515微信图片_20180822090518微信图片_20180822090522微信图片_20180822090526微信图片_20180822090530微信图片_20180822090535微信图片_20180822090540微信图片_20180822090544微信图片_20180822090547微信图片_20180822090551

     《李璧墓志》,北魏正光元年(公元520年)刻。青石质,高一百零四厘米,宽八十九厘米。系旧碑改作而成,碑阴上截所刻二螭仍在。志铭魏书,三十三行,行三十一字,背面有题名一列。出土时间、地点有二说:一说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出土于山东德州;一说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出土于河北省景县。后者为是。墓志出土后不久归济南金石保存所收藏,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移藏于山东省博物馆。吴士鑑《精舍金石跋尾甲编》、范寿铭《循园古冢遗文跋尾(三)》、赵万里《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方若《校碑随笔》、杨震方《碑帖叙录》、日本二玄社《书迹名品丛刊》等有著录。

     《李璧墓志》书法雄强茂密,独树一帜。杨震方《碑帖叙录》评曰:书法峭劲,极似《张猛龙碑》,而兼有《司马景和》之纵逸,可为习北魏楷书者范本。

微信图片_20180821093250微信图片_20180821093255微信图片_20180821093314微信图片_20180821093317微信图片_20180821093335微信图片_20180821093337微信图片_20180821093354微信图片_20180821093356微信图片_20180821093419微信图片_20180821093422微信图片_20180821093436微信图片_20180821093439微信图片_20180821093504微信图片_20180821093507微信图片_20180821093514微信图片_20180821093516微信图片_20180821093522微信图片_20180821093524微信图片_20180821093532微信图片_20180821093534微信图片_20180821093540微信图片_20180821093543微信图片_20180821093549微信图片_20180821093552微信图片_20180821093559

微信图片_20180821092438

 

字形偏于古拙一路,碑中字体大量渗入篆体结构,字型方正,虽字迹多漫漶,然端整雅练,剥落之痕亦复天然,结字运笔已开魏晋风气结组合,端正中见揖让错综,灵活变化,殊多生趣,而又沉着方劲。碑阳之字朴雅秀隽,碑阴之字稍见纵肆,皆高洁明朗。学汉隶者,都以此碑为最后范则。然而得其方秀者多,得其凝厚者寡盖,其含蓄内蕴得之不易也。深望智者能得其兼微信图片_20180821092513碑主张迁,字公方,陈留己吾(今河南宁陵境内)人。曾任谷城(今河南洛阳市西北)长,迂荡阴(今河南汤阴县)令。碑文系故吏韦萌等为追念其功德而立。碑文书法多别体,未署书者姓名,刻石人为孙兴,所以有人怀疑是摹刻品,但就端直朴茂之点而言非汉不能,所以决为当时之物。碑阴所刻人名,书亦雄厚多姿。微信图片_20180821092552微信图片_20180821092609微信图片_20180821092625微信图片_20180821092629微信图片_20180821092646微信图片_20180821092649微信图片_20180821092707微信图片_20180821092710微信图片_20180821092724微信图片_20180821092727微信图片_20180821092748微信图片_20180821092751微信图片_20180821092808微信图片_20180821092810微信图片_20180821092827微信图片_20180821092830微信图片_20180821092854微信图片_20180821092857微信图片_20180821092942微信图片_20180821092947微信图片_20180821092952微信图片_20180821092957微信图片_20180821093001微信图片_20180821093006微信图片_20180821093010微信图片_20180821093015微信图片_20180821093100微信图片_20180821093102微信图片_20180821093121

微信图片_20180821091515

王大禾 

1970年生于浙江平阳,从小喜欢书法,及长辗转帖诸,时而刻印自娱,以细朱文与秦小居多。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文字博物馆客座研究员、特聘书法家,浙江省书协创委会委员,温州市书协副秘书长。微信图片_20180821091548

张孝祥·水调歌头 金山观月 69×34cm 2014

近年书法篆刻作品获全国第二届草书艺术展一等奖 、第十一届全国书法篆刻展优秀作品(最高奖)、“廉江红橙奖”全国书法大展优秀作品奖(最高奖),“渊明奖” 全国书法大展优秀作品奖(最高奖),“金山岭长城奖”全国书法大展优秀作品奖(最高奖),“朝圣敦煌“全国书法大展优秀作品奖(最高奖),全国第六届楹联展二等奖 、全国首届册页书法展二等奖 、全国第三届扇面艺术展二等奖、中国书法院奖提名奖、“万山红遍”浙江省书法大展优秀作品(最高奖)、第六届省中青展银奖,第四、第五届全浙展篆刻铜奖等。书法篆刻作品:当代书坛名家系统工程500家精品展、全国第九届书法篆刻展 、全国第十届书法篆刻展、全国第二届书法兰亭奖 、当代篆刻艺术大展 、全国第五、六届篆刻展重大展览等数十次全国重大书法大展。

入编《书法》杂志中青年书法家创作档案。作品、文字发表于《中国书法》《书法》《书法报》《书法导报》《美术报》《青少年书法》专业报刊

山谷云:心能转腕,手能转笔,书字便如人意。书写中虽饱含激情,又放之有度,以技巧淋漓笔墨,以笔墨生发精神,虽快速激荡而不失于轻浮,虽迟涩不失于呆滞。以求在黑与白、疏与密、巧与拙、虚与实、刚与柔、擒与纵等对立中获得统一,摒弃刻意,挥洒自如,方能天真自得。

——王大禾

近年书法篆刻作品荣获:

全国第二届草书艺术展一等奖;

第十一届全国书法篆刻展优秀作品;(最高奖)

全国第六届楹联展二奖; 

全国首届册页书法展二等奖 ;

全国第三届扇面艺术展二等奖;

“廉江红橙奖”全国书法大展优秀作品;(最高奖)

“陶渊明奖” 全国书法大展优秀作品;(最高奖)

“金山岭长城奖”全国书法大展优秀作品;(最高奖)

“朝圣敦煌“全国书法大展优秀作品;(最高奖)

首届“四堂杯”全国书法精品大展一等奖;

第二届“四堂杯”全国书法精品大展一等奖;

“万山红遍”江省书法大展优秀作品奖;(最高奖)

第六届浙江省中青展银奖,第四、第五届全浙展篆刻铜奖等。

书法篆刻作品参加:

全国千人千作书法大展 ;

当代书坛名家系统工程500家精品展;

全国第九届书法篆刻展 ;

全国第十届书法篆刻展;

全国第二届书法兰亭奖 ;

当代篆刻艺术大展 ;

全国第五、六届篆刻展 ;

全国首届行书大展 ;

全国首届草书大展 ;

全国第二届扇面展;

全国第二届行草展;

全国第二届册页展;

全国第四届正书展;

全国第四、五届楹联展;

全国首届篆书大展 ;

全国第八届中青展;

全国第五届新人新作展 ;

全国首届青年书法篆刻展;

国首届楷书展;

全国首届书法小品展等数十次全国重大书法大展;

应邀参加“墨舞神飞”全国草书名家上海邀请展;

中国-宝鸡首届‘翰墨石鼓’全国书法名家邀请展;

“草圣故里”全国草书名家提名展;

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95周年全国书法名家邀请展等。

微信图片_20180821091743

评 论

发于幽微 致其广大

——小议王大禾书法艺术特色

文/谢少承

        在近年席卷书坛的帖学浪潮中,涌现出一批勇立涛头的弄潮儿,王大禾,这个曾经是名不见经传的浙东雁南大山里的一介书生,在这一浪潮中脱颖而出,为书坛为之瞩目的人物。

        禾对于帖学的探究全面而深入,尤其对王羲之草书的诠释,可谓是独具慧眼,入木三分。他早期专注于研习《十七帖》,将《十七帖》因摹刻损失和破坏的草书笔意,进行合理地还原,演绎出的作品,丝丝入扣,机杼独出,深得羲之真髓,使当时众多学王者,眼前为之一亮。如今,大禾已不再斤斤于此,他把二王父子与孙过庭的笔墨加以融会,取大王的中庸、小王的飞扬,并把孙过庭的用笔方法作为参照,三者进行有机地嫁接,以自己的艺术理想进行消化吸收,形成了既合乎二王神韵,又具个人特征的自家风范。如果我们现在在一堆书法作品中寻找大禾的墨迹,不必看落款,一眼便能识别!

       他所追求的作品风格,技术含量丰富文化气息浓厚,这是源自他的笔墨中有源头活水的滋养,有山明水秀的风土气息的润泽,有个人高雅情性的根柢,有厚实文化积淀的铺垫。他展现给世人的作品面貌是风流而蕴藉,清丽而醇厚,凝炼而丰富,华滋而苍茫,处处虚灵又处处落实的矛盾统一体。他的笔墨发于幽微,点画细处筋丰肉匀,绵韧有力,铺毫着墨处干净利落,决不迟滞雍塞;结构与章法浑然一体,单字结构始终着眼于大章法的布局,使作品在局部的不断调整变化中达成整体的和谐。他知何为而何不为,为了气格与虚实的需要,他把许多点画空间拉得很开,而点画之间遥相呼应,顾盼有情,从而使分散的笔画秩序井然,毫无割裂零乱之感。由此,我们领略到他的尺牍小品气局通透开张,咫尺之间的广大气象,这是迁想妙得,是他有别于时人的特质所在。

我们知道历史上举凡有所成就的艺术家都具有对该艺术门类各种审美因素高度的概括与综合表达能力。同样,作为书法、笔法、结构、章法、墨法、意韵等诸元素缺一不可。大禾充分意识到了综合元素的重要,他的修炼之功体现在书法的各个侧面,使每个审美环节都不致成为软肋,因此,他的作品,往往让人有八面玲珑,无懈可击之慨!

        以大禾的智慧与勤奋,我们有信心期待他在书法规律的探求上会心味理,寄情千古,在塑造自我的征途上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精品力作!微信图片_20180821091904微信图片_20180821091921微信图片_20180821091929微信图片_20180821091948微信图片_20180821092001

 

微信图片_20180820113601

信札一则。约书于北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
米芾 《值雨帖》行书,纵25.6cm,横38.6cm,纸本。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放大局部微信图片_20180820113630米芾作书十分认真,不像别人想象的那样,不假思索一挥而就。米芾自己说:“余写《海岱诗》,三四次写,间有一两字好,信书亦一难事”(明范明泰《米襄阳外记》)。一首诗,写了三四次,还只有一两字自己满意,其中的甘苦非个中行家里手不能道,也可见他创作态度的严谨。
微信图片_20180820113701

此帖对书法的分布、结构、用笔,有着米芾独到的体会。在变化中达到统一,把裹与藏、肥与瘦、疏与密、简与繁等对立因素融合起来,也就是“骨筋、皮肉、脂泽、风神俱全,犹如一佳士也”。章法上,重视整体气韵,兼顾细节的完美,成竹在胸,书写过程中随遇而变,独出机巧。微信图片_20180820113747

米芾用笔特点,主要是善于在正侧、偃仰、向背、转折、顿挫中形成飘逸超迈的气势、沉着痛快的风格。字的起笔往往颇重,到中间稍轻,遇到转折时提笔侧锋直转而下。捺笔的变化也很多,下笔的着重点有时在起笔,有时在落笔,有时却在一笔的中间,对于较长的横画还有一波三折。勾也富有特色。微信图片_20180820113828释文:
芾顿首。早拜见。值雨。
草草。不知轴议何
者为如法。可换更告
批及今且驰。芾皇(惶)恐顿首。
伯充防御台坐。
庭下石如何去
里。去住不过
数日也。

笔法就是使用毛笔的方法,主要有行、转、折、提、按 、捻六种笔法。笔法是书法的基因密码,学书法,须先知笔法,方可打通学书之径,直通学书法门。既知笔法,深入实践,乃悟书学之理,笔下自有神采焕发。

下面,我们来探索史上那些伟大的书法家们的笔法之谜!

1

西晋陆机《平复帖》中的“属”字

微信图片_20180820112830

《平复帖》用秃笔渴墨写成。这是“属”字的草写,自左上空,侧笔取势,入纸笔左转右向行进,折笔左下行进,再折笔右向行进提笔;另起笔右转下行,再折笔右上转随势出锋,完成“属”字。

微信图片_20180820112842

2

东晋王羲之的《丧乱贴》中的“首”字

微信图片_20180820112913

自左上空,侧笔取势,入纸笔左转右上行进,提笔锋不离纸,随后触纸右转笔开锋,向左下方行进,自然提笔;紧接着空中转向,侧笔入纸,笔左转右上行进,随后断然折笔,右转左下行进,锋不离纸,在折笔向上,右转向下,提笔离纸,再顺势入纸,转笔、折笔、转笔,提笔离纸,再入纸按笔,戛然而止,完成“首”字。

微信图片_20180820112925

3

东晋王珣《伯远帖》“游”字微信图片_20180820113001

 

自左上空侧笔取势,入纸笔左转右上行进,左转折笔下行,折笔左上行,再折笔右转调峰右上行进提起出锋;空中回,左下行进,右转折笔右行进,断然折笔引带下行,锋不离纸,折笔右上行进,再折笔左下行进,再折笔、转笔,顺锋离纸;空中回环,侧笔入纸,转笔提起,引带入纸右转左下行进,折笔左转向右行进,顺势出锋完成走之。微信图片_20180820113011

 

4

唐代真卿《祭侄文稿》“倾”字微信图片_20180820113022

 

自右上空侧笔取势,入纸笔左下行进,提笔另起下行,再转折笔向右上提起出锋;空中贯通,动作不断,快速入纸,右行转笔,离纸、入纸下行,再折笔右上快速行进,再折笔左下行进,再折笔连续两个右转,左下行笔,再折笔、转笔出锋,完成“倾”字。

微信图片_20180820113032

5

唐代怀素《自叙帖》的“颜”字

微信图片_20180820113054

自左上空侧笔取势,入纸右转笔,再左转飞掠而出;空中回转取势,右上空侧笔入纸,右上行进,断然折笔左下行进,折笔向上、再向右下,再折笔向右上,渴笔引带,再折笔下行,再转笔、折笔,再左转,带出写一个字。

微信图片_20180820113104

6

宋代苏轼《寒食帖》的“食”字

微信图片_20180820113121

自左上空侧笔取势,入纸右转笔右下行进,再提笔引带右转,再折笔、折笔,转笔,捻笔轻提,再入纸下行,折笔右上,再转笔提起,完成。

微信图片_20180820113131

7

宋代米芾《珊瑚帖》“取”字


微信图片_20180820113143

自左上空侧笔取势,入纸右转笔右上行进,再折笔左下行进,写成“耳”字的左竖;再提笔,用四个折笔,写成“耳”字的两横一提;再空中入纸,迅速下行写成“耳”字的右竖,再回避右上引带,右转笔,再折笔,转笔完成“取”字。

微信图片_20180820113156

8

元代赵孟頫 “竹”字

微信图片_20180820113232

自左上空侧笔取势,入纸右转笔左下行进,再折笔换锋右上行进,再提笔空中回环入纸,右转下行,写成“竹”字的左边;再回锋提笔,空中运转取势,入纸右转笔左下行进,断然折笔右上行进,回锋提笔,再空中运转取势,入纸右转笔向下行进,右转向左上放锋而出,完成“竹”字。

微信图片_20180820113253

9

明代王庞 “雲”字

微信图片_20180820113313

自左上空侧笔取势,入纸右转笔飞掠而出;再空中回,侧笔入纸,右上行进,右转笔提起出锋;再空中回环,侧笔入纸,右转折笔再折笔轻提出锋;再另起笔,承接上笔,入纸右转下行,再左转自然提起,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