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第二届大字书法艺术展

部分入展作品欣赏

展讯一出,各大书法公众号奔走相告。

们联系老师,收罗了部分作品,只为大家先睹为快!

话不多说直接上图。微信图片_20180831130435常猛微信图片_20180831130623鲍镇微信图片_20180831130508郝兴亮微信图片_20180831130533杨正良微信图片_20180831130702孙建微信图片_20180831130724姚绍德微信图片_20180831125224杜思吾微信图片_20180831125235周亭微信图片_20180831125245李贵阳微信图片_20180831125303

朱庚微信图片_20180831125317

谢绍成微信图片_20180831125333欧阳荷庚微信图片_20180831125402任继云微信图片_20180831125351唐东进微信图片_20180831125421赵举一微信图片_20180831125439

韦廷贵微信图片_20180831125449

陆成荣微信图片_20180831125503肖永录

微信图片_20180831120657

品鉴会时间:8月26日晚18:30

 展览日期:2018年8月26日——9月7日 

每天10:00——17:00

展览地点:东莞艺展中心B6栋620双华画馆

欢迎光临!微信图片_20180831120824

   海愚山房 徐强先生近影

徐强,1979年10月出生于山东日照,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获书法创作方向研究生硕士学位。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浙江省青年书协创作委员会副主任,浙江省书协创作委员会委员,全国70年代书家艺委会委员。温州市书协主席团成员。

书法作品曾获: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艺术奖一等奖、全国第二届青年书法篆刻展一等奖、浙江省第四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金奖、第八届全浙书法大展金奖等。

 


 

《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献之偏华丽、王珣偏质朴、羲之得中和之道,书法风化的审美追求亦如文风:如果说,碑学代表了质朴的审美取向而帖学则代表了华丽的审美理想。近几年来,我的书风表现与审美追求一直在拙与巧之间徘徊,因此能做到“文质彬彬”是一直以来我所追求和向往的。

——徐强

微信图片_20180831120905

文质彬彬——海愚山房徐强书法展序

 杨近白

    徐强好古,好古的人大都老相,如果又像他这般沉默寡言,那就更显得觑破世情。往人群里一站,就有一种老成持重以德服人的气度。以前以为憨憨的徐强年纪不小了,谁知道是79年的,才比我大一岁而已,我认为这不叫一胖毁所有,这叫有厚度。微信图片_20180831120933

 

 

微信图片_20180831120944

微信图片_20180831120955他收藏了很多明清民国字画,却从不在朋友圈显摆。比如一幅沈曾植,往往只拍一个字的局部。拍书房也是只一个墙角。别看这位山东爷们长得五大三粗,却很懂得琵琶半抱的道理呢。相比之下,我实在缺少这种内秀。

微信图片_20180831121017

微信图片_20180831121026

微信图片_20180831121037

微信图片_20180831121132

微信图片_20180831121155学书习画,风格、面貌和老师走的很近,这已经是当下书画界习以为常的现象。徐强则不一样,正像陈忠康老师所提倡的一样强调个性探索,所以徐强在陈老师眼里他总是弟子中的一个“叛逆者”,书风面目从不盲目追随老师左右,而思想和理念却保持高度的一致。我想,这才是对老师最大的尊敬。徐强在这一点上可以说得了心法。他的书法面貌其实一直在变,从早先的山东人的朴茂敦厚加上在东瓯文献之地熏陶出的温文蕴藉,广采博涉,这就呈现出徐强如今的书法面貌。

微信图片_20180831121231

微信图片_20180831121240

微信图片_20180831121324

微信图片_20180831121304

    徐强在很多展览上获过奖,写的却不是油腔滑调的展览体,很多学民国书风的人流于粗疏简化,我看徐强的字取法跨度很大,糅合了魏晋、宋人、东瀛书风、沈曾植、马一浮等等,却又能混融为一体没有冲突。字的点画很耐看,有很好的书写意味却又线质坚厚,大字小字的体势都很雄厚,风格也能保持一致,很了不起。

微信图片_20180831121338

微信图片_20180831121346

微信图片_20180831121357

微信图片_20180831121410

微信图片_20180831121420

微信图片_20180831121430展厅现场:

微信图片_20180831121447

微信图片_20180831121511

微信图片_20180831121459

 

赵孟頫《望江南净土词》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松雪道人,又号水精宫道人、鸥波,中年曾作孟俯,汉族,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元代著名画家,楷书四大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之一。赵孟頫博学多才,能诗善文,懂经济,工书法,精绘艺擅金石,通律吕,解鉴赏。特别是书法和绘画成就最高,开创元代新画风,被称为“元人冠冕”。他也善篆、隶、真、行、草书,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

我从02年开始陆续参加国展,有10多次的入展获奖经历,我记得我入展第一中国书协举办的展览是洗夫人奖全国书法大展,那年我24岁,当时的书风应该来说非常全面,陈海良,栾金光,李双阳,武威等一批书法家一直出现在获奖名单中,引领着国展的主要潮流,我当时凭借一个米芾风格的八尺对联入选,对当时的我来说是一个莫大的鼓励,到了06年全国首届行草展的时候,当时的中国书协副秘书长张旭光掀起以二王为中心的风暴,一直延续到现在,我不得不承认,这是中国书法一个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准确临摹开始作为学习书法的主要手段,流行书风光荣下岗,被中国书坛慢慢遗忘,米芾、王铎,碑学逐步淡化于每次的书法国展。

一本唐朝书法家孙过庭的《书谱》被迅速推到了国展舞台的最前沿,二王书风一下风靡全国,大批国展高手转学二王,当时以《书谱》《阁帖》为主要取法字帖,凡属二王系列的大古代书法作品迅速被书法爱好者挖掘出来临摹创作,小字书风迅速在全国蔓延开来。05年我已经转学二王,并且把主攻方向放在大草之上,我敏锐的嗅觉到了这种大形势下的新鲜空气,06年的全国首届行草展、第二届兰亭奖全部入展,草书展意外进入获奖提名,11月,我赴浙江义乌观看全国行草展作品,更让我震惊的事情发生了,大制作美的册页出现在展厅中,此次展览直接引发后了后来的全国册页展和手卷展。各种色宣开始大量充斥展览馆,争奇斗艳,好不热闹,而且宿墨的使用,开始使用,我奇怪的发现90年代的流行书风慢慢消失了。
到了08年广州九届国展,依然是八尺时代,这次奇迹般的参赛稿达到5万多件,这次展览里,做旧、泥金、宿墨、拼接开始综合性的整合,但是这次国展很奇怪的事情发生了,获奖作品大部分都是白宣,不知道是评委有意而为,还是暗示未来国展趋势,个性书风一下大放光彩,有很多新手出现在国展获奖名单里,有些甚至是首次入选国展的,评选结果出来后,望着新鲜的名单,都在猜测,以前的高手们哪儿去了,没有参加吗?展览结束后最终答案大白天下,是大批熟悉的国展高手落选,甚至不乏很多历届国展获奖书法家,也只能位列入展的900件汪洋作品中。
09年,全国册页展终于在一片呼声中隆重登场,顿时,册页展投稿指南和培训班也雨后春笋搬冒出来了, 第二届草书展也开始征稿,尺寸调整到六尺,大批国展高手手忙脚乱,开始调整创作思路,适应从2米8到1米8高的巨大转变,很多书法家都扬言不会写字了,但是我想不到的是,国展从这里开始定格在了六尺,此时的书风风格开始趋向精准一路,很多获奖作品我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要不是仔细欣赏,几乎和古代真迹一摸一样,包括纸张做旧,连打印的位置都预先设定好,一股古代书法模仿秀闪亮登场,迎合了当年小沈阳在春晚模仿秀,一举天下知。
2011年,十届国展开始征稿,此次国展分上海、广西两个赛区进行,高制作,高仿,评选现一片鲜花盛开,各色宣纸,拼接,做旧,特别是二王小字组合达到了前所唯有的高潮,几乎看不到几张白色宣纸,全国书坛一片唏嘘,评委“好色”之风来了,遗憾的此次评选,没有网络媒体现场参与,没有现场笔试,有大量枪手出现,抑或临摹他人作品获奖入展,遥想06年全国行草展,08年九届国展,多家网络媒体参与监督,从初评,复评,入展,提名获奖等程序,现场公布评选照片,把国展推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顶峰。
我经历国展这么多年,亲眼目睹大量国展高手转学二王、章草,第二届草书展里章草崛起等一系列的国展现场,让我几度重新思考我的创作书风方向,从长远来看,保持个性还是随展追逐,依然是每个书法家必须要思考的课题,有个好友开玩笑对我讲,我也不喜欢一窝蜂写二王,但是没办法入展率高啊能卖钱啊,我也不想啊!我在想,国展扼杀个性,换来的是笔法和形式制作光彩夺目的展厅效果,是适应了观众的审美要求,还是观众日益增长的重口味作品,国展高手们,你该何去何从呢?
10年国展,书风几度沉浮,唐楷、书谱、章草、册页、做旧、拼接、制作这样的词汇经常进入我们曾经多次入选国展的作者的言语中,这个书法时代,国展让一个个陌生的名字闪亮登场,也让一批批书法家在国展的呼声中慢慢遗忘。
通过国展,中国书法技法也同时到达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这是谁都不可否认的事实,不临帖的自由派也被戴上了老干部体的帽子,各大书法论坛每天讨论的依然是精准的临摹技术,我又不由的暗自对国展的期望又增加了不少,天下合九必分,分久必合,这也是一个自然的书法发展之路,只是我们面对的年代,有点让我们瞬间迷茫而已。做人、读书、写字、个性依然会在国展的历史舞台上无限的伸展。。。。。。
夏碧波于三湘
2014年1月5日

8月24日浙江乐清20岁女孩乘坐滴滴顺风车

被司机杀害

距离5月6日郑州空姐乘坐滴滴顺风车被杀

仅仅才过了100天

滴滴尚处整改期竟又发生第二起杀人案

暴露出滴滴平台严重的问题

四面八方口诛笔伐其“七宗罪”

连交通部也站出来指责滴滴不负责任

“我们震惊于凶手的残忍,

更无法容忍企业对生命安全和社会责任的漠视。”

一个不负责任的企业

是培养罪恶的温床

对滴滴事件

这些诗人、书法家有话要说

柳宗元老师说:

千山鸟飞绝,滴滴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微信图片_20180827175742

元稹老师说: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滴滴吹雨入寒窗。

微信图片_20180827175753

王翰老师说: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莫笑,古来滴滴几人回。

微信图片_20180827175805

李商隐老师说: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到死丝方尽,滴滴成灰泪始干。

微信图片_20180827175829

陈子昂老师说: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滴滴,独怆然而涕下。

微信图片_20180827175844

苏轼老师说: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

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滴滴断肠处,

明月夜,短松冈。

微信图片_20180827175900

智永老师说:

人世艰辛

愿所有的“出门”都有归期

亲能相见,爱必有心,滴滴无血

亲相见——親!

微信图片_20180827175915

爱有心——愛!

微信图片_20180827175934

滴无血!

微信图片_20180827175946

*注:文章转自书法屋

 

欧颜柳赵 各领风骚 — 中国书法楷书四大家

楷书四大家是对书法史上以楷书著称的四位书法家的合称,也称四大楷书。他们分别指是:唐朝欧阳询(欧体)、唐朝颜真卿(颜体)、唐朝柳公权(柳体)、元朝赵孟頫(fǔ)(赵体)。

唐朝欧阳询(557-641),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他的书法成就以楷为最,笔力险峻,结构独异,后人称为“欧体”。其楷书法度严谨,笔力险峻,世称“唐人楷书第一”,代表作《九成宫醴泉铭》。

欧颜柳赵 各领风骚 -- 中国书法楷书四大家

欧颜柳赵 各领风骚 -- 中国书法楷书四大家

唐朝颜真卿 (709-785),字清臣,京兆万年人,祖籍唐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 在书法史上,他是继二王之后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书法家。其书初学“草圣”张旭,初唐四家,后广收博取,一变古法,反初唐书风,行以篆籀之,化瘦硬为丰腴雄浑,结体宽博而气势恢宏,骨力遒劲而气概凛然,这种风格也体现了大唐繁盛的风度,并与他高尚的人格契合,是书法美与人格美完美结合的典例。其楷书端庄雄伟,气势开张,世称“颜体”,代表作《颜勤礼碑》《颜氏家庙碑》《多宝塔碑》《祭侄文稿》《麻姑仙坛记》。

欧颜柳赵 各领风骚 -- 中国书法楷书四大家

欧颜柳赵 各领风骚 -- 中国书法楷书四大家

唐朝柳公权 (778-865),字诚悬,唐朝京兆华原人,官至太子太师,世「柳少师」。世以「颜筋柳骨」并称他们,成为历代书法的楷模。他的书法结体遒劲,而且字字严谨,一丝不苟。在字的特色上,以瘦劲著称,所写楷书,体势劲媚,骨力道健,以行书和楷书最为精妙。其楷书清健遒劲,结体严谨,笔法精妙,笔力挺拔,世称“柳体”,代表作《玄秘塔碑》和《神策军碑》。

欧颜柳赵 各领风骚 -- 中国书法楷书四大家

欧颜柳赵 各领风骚 -- 中国书法楷书四大家

元朝赵孟頫 (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松雪道,湖州(今浙江吴兴)人。他善篆、隶、真、行、草书,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元史》本传讲,“孟頫篆籀分隶真行草无不冠绝古今,遂以书名天下”。元鲜于枢《困学斋集》称:“子昂篆,隶、真、行、颠草为当代第一,小楷又为子昂诸书第一。”其书风遒媚、秀逸,结体严整、笔法圆熟、世称“赵体”。其楷书圆润清秀,端正严谨,又不失行书之飘逸娟秀,世称“赵体”,代表作《玄妙观重修三门记》。

欧颜柳赵 各领风骚 -- 中国书法楷书四大家

欧颜柳赵 各领风骚 -- 中国书法楷书四大家

从《争座位帖》看颜真卿书风的特点

 –白砥

《争座位帖》是唐代书家颜真卿遗世字数最多的一篇行书刻帖,又称《论座帖》,全名《与郭仆射书》。作品中未属创作年代,据“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刑部尚书上柱国鲁郡开国公”推测,应在广德二年(764,时颜氏56岁,正值壮年)。此期前后,颜作主要有《鲜于氏离堆记》(762)、《郭家庙碑》(764)、《鹿脯帖》(765)、《与蔡明远帖》(765)、《疏拙帖》(766)、《守政帖》(767)等。书风雄伟开阔、博大精深已是颜氏书法成熟期的特点。其中《蔡明远帖》、《守政帖》为行书,《争座位帖》书风相统一,而各自又有特点。《蔡明远帖》舒缓优雅,真草相杂,相互和谐默契,可见师法王羲之、北碑,且融会贯通。《守政帖》结字见拙,雄深老到,其空间布白也运用正、草间杂的方法。与此二帖比,《争座位帖》在整个篇幅上不见经意,且多处圈涂,显然是一篇手稿文字。此作字体为行书,然其郁勃浑劲之质,天然抑扬之架构,堪为杰作。传世拓本字体不大,但气象之宏厚溢于纸表,遂成为后世学习楷模,千百年来不曾间歇。为使广大书法爱好者学有所得,本人不揣浅陋,妄作解析,谬误之处望明者批评指正。

一、颜书风格由来

为深入探讨《争座位帖》的艺术特色及审美价值,有必要简单梳理颜真卿书法风格的发生、发展过程。

颜书的风格并非一开始就雄浑博大。作于七五二年的《多宝塔》清健锐利,虽已有一定个性,但沉厚尚不足。比颜氏大六岁的徐浩,晚年书《不空和尚碑》,与《多宝塔碑》在格局上相似,不知徐氏早期书风如何。如数十年不变,颜氏受其影响,应为可能,且两者曾同为尚书省官员,至少互为熏染是可信的。米芾《海岳名言》曾载:“徐浩为颜真卿辟客,书韵自张颠血脉来,教颜大字促令小,小字展令大,非古也。”另有史书记载,颜氏初承家学,后习褚遂良,从师张长史旭。其《草篆帖》自言:“真卿自南朝来,上祖多以草隶篆籀为当代所称,及至小子,斯道大丧,但曾见张旭长史,颇示少糟粕,自恨无分,遂不能佳耳。”《怀素上人草书歌序》亦言:“吴郡张长史,虽姿性颠逸,超绝古今,而楷法精详,特为真正。真卿早岁,尝接游居,屡蒙昂,教以笔法,资质劣弱,又婴物务,不能恳习,迄以无成,追思一言,何可复得。”张旭楷书留世有《郎官石柱记》,楷法严谨,出处似乎有二王一脉。写《多宝塔碑》时,颜真卿四十四岁,时张旭应已七十有馀。颜早期楷书与张旭楷书虽非完全相似,但张旭楷法的谨严是颜氏推重而接受的。所以,与其说张旭传授给颜真卿风格,不如说给予其熏陶。颜氏后来的浑厚之质,于张旭书取之较多。

《多宝塔碑》的锐劲,在颜氏行书诸如《奉命帖》(783)、《邹游帖》(759)等作品中皆有体现,不过颜行书之不同于楷书处在于,行(草)似乎更多融合二王笔法,楷书则少。颜学二王,或转从张旭(《肚痛帖》等王书意味浓厚),或自习之。黄庭坚谓:“鲁公书独得右军父子超轶绝尘处,书家未必谓然,惟翰林苏见许”,又:“颜鲁公书虽自成一家,然曲折求之,皆合右军父子笔法,书家多不到此处,故尊尚徐浩、沈传师尔。”颜真卿所处时代,王书流行,摹本、拓本、临本,当在不少,颜直接学王,自然不难。只是颜学王,与唐初虞、欧、褚等及后来的孙过庭有所不同。前人从形入,以貌求神,颜氏则从意趣,包括结构的动静意识,用笔的节奏意识等入手,而以己意出之(张旭、怀素亦然),此中唐所以胜初唐也。

从王书用笔的方折,到颜氏自家的圆转,此颜真卿作用之故。中期颜楷积健为雄,早期的锐利已变为浑劲,字形也由紧结内收变为圆融宽和,颜书的雍容气度由此确定。此期楷书作品大致有《郭家庙碑》、《麻姑仙坛记》(771)等。《东方朔画赞碑》(754)则可视为过渡作品。这些碑刻已将颜书的成熟风格展露明确,且在二王之外另立个性,树立起传统意识上的雄浑肃穆的审美大旗。

颜氏楷书与行草书风格浑然统一。楷书之浑劲与正大气象注定行书风格的大气沉厚。这一切,颜真卿似应从两个方面获得滋养:一是北碑的稳实凝重,二是张旭的纵横沉著。

颜真卿自己的学书记载不多,也未涉及学习北碑。但是,成熟后的颜体楷书,能在北碑中找到母体—《泰山经石峪金刚经》、《文殊般若经》等,颜氏的宽博厚重想从此来。在二王之后,中唐以前,虽然名家辈出,但是,大都在二王书风的笼罩之下,无论用笔、气局都不能超越二王。中唐张旭出,风气有所改变。张旭虽然也从二王中汲取营养,但其天性豪放,在二王基础上把草书推向一个高峰,不仅在形式上纵横跌宕,造就了狂草的境界,同时,其线的坚质凝涩及线形变化的自然可谓前无古人。作为张旭的弟子,颜真卿对线条的理解无疑得自乃师(传颜真卿《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而其从北碑中吸取宽厚之气,想必也是为实现他对重、大、厚的书法理想。颜真卿虽然未能在狂草书上有所发展,但在某种意义上讲,他大气的楷书及行书或正弥补了张旭的阙如。

二、《争座位帖》的审美特点及书写技法

《争座位帖》如熔金出冶,随地流走,元气浑然,不复以姿媚为念。夫不复以姿媚为念者,其品乃高,所以此帖为行书之极致。

这段阮元的跋语,表明了《争座位帖》的历史价值与审美特征。“熔金出冶,随地流走”,钢水刚从冶炉中流出,凝重、然,比喻极为贴切。而结字,幽缓舒和,正中见奇,撇开了其写楷书的板正,加之线形粗细的变化,体现出一代儒雅中和的处世观,当然,作为一位书法大师的善变、巧思更展露殆尽。

(一)线质凝重而灵动

如果将历史上两位书法家王羲之、颜真卿作一比较,发现他们不仅个性风格强烈,对艺术的语言的淬炼也是他人所难以比拟的。王羲之继古开新,用鼠须笔将用笔的提按顿挫及使转徐疾表现得酣畅淋漓;颜真卿则精神气内敛,将动作隐含在笔画中,优游自然,出新入古。颜真卿在继承右军笔法基础上使用笔更趋内在,使笔画由生动变凝重。除却我们在上面已经阐述的北碑、张旭等碑帖名家对颜真卿观念的影响外,其用笔起讫的内收,中运使转的幽缓是其显示自我审美观念的前提。我们且将二王手札与争座位帖》作一对比陈述,从整个用笔看,王书动作变化多,粗细明显;然而,颜书定力强,笔画较一致,外感柔和,内蕴坚韧。对照如下:

从《争座位帖》看颜真卿书风的特点 / 白砥

(二)结构严正而巧变

米芾《海岳名言》诟病“颜鲁公行字可教,真便入俗品”,如颜真卿,“每使家僮刻字,故会主人意,修改波撇,致大失真”。看来颜书楷体之千字一格,除师法使然,刻碑的实际功用应是主要原因。但颜体行草却不同。一方面,楷的正直使行草得稳重之姿;另一方面,行草本性的灵动又使其不至于呆板,这一点,颜从王书中启发最多。《争座位帖》结字看似从颜楷出,但其中展促之势,却从王书手札(抑或集《圣教序》)多有参照。《争座位帖》与《圣教序》同字结构异同,见对照表:

从《争座位帖》看颜真卿书风的特点 / 白砥

(三)章法自然中见错落

《争座位帖》因是手稿,其对整体空间自没有作过多考虑。但以颜真卿对结构的理解,随意而出的《争座位帖》确实上下气势贯通,结构比起《蔡明远帖》等更显得自然,尤其上下揖让顾盼,使结字更见姿态。与颜真卿另一篇手稿《祭侄文稿》相比,《争座位帖》的这种感受也明显。兹比较三帖行间结构变化:

从《争座位帖》看颜真卿书风的特点 / 白砥

《争座位帖》后半部分由于涂改增补较多,行距变密,字体缩小,但行势依旧贯连。增补字体虽小,但姿态婀娜、轻松自在,给整个空间增加了不少活泼可爱之处。

三、入帖和出帖

唐以后,学二王者众,学颜者亦代不乏人。杨凝式、宋四家均从二王、颜书中取法。清代有钱沣、刘墉、何绍基、翁同龢直接从颜书中化出变为自我,可见颜书在历史上的影响和作用。《争座位帖》作为颜体行书代表作对后学自然启示良多。

现从入帖、出帖两个方面对《争座位帖》作一分析。

(一)入帖

颜学王,《争座位帖》有体现。有一定的王字基础,学此帖,自然是更重要而且是必须的。我们已经指出,相比于王字用笔,颜帖的动作要内敛些,不像王书外显,锋棱不及王书劲利,但颜帖点画却不省略,这一点,临习时尤须注意。另一点至为重要,颜帖中截圆笔不可一带而过,所谓“颜筋”,指颜书线条的韧劲,韧劲不仅要把笔稳重,亦须有动作及节奏参和其间。《争座位帖》虽为刻体,墨水浓枯中涩不能完全体现,但刻工精良,我们依旧可以体验到其中的变化。当然,如能将《祭侄稿》等迹本对照参考,则更能使其精神饱满,犹如学王圣教序》,结合王书书札更可感觉其生动一样。

现以基本点画为例,作一些具体阐述。

1.点。《争座位帖》不同于楷书,其点画特征规定性不强,但有规律。从帖中的点可以看出,其从楷书点画演化而来的事实。而一些其他点画因行笔需要成为点的形态者亦不少。所以,此帖“点”大致分为两类,一类为原生点,一类为再生点。原生点书写楷法为前提,略见速度及锋势,如“之”字(本文所论《争座位帖》的单个字,参见检索图)上点。再生点多为行笔过程中的短促线,形态不拘定式,往往从上下字随意而出,如“唯”字左二点。原生点的形态一般有露锋切入与藏锋顿折两种写法。露锋切入以笔尖入纸,入纸后再以按笔行进,按笔力感、方向以点形状为基准。藏锋顿折往往有一个动作,多似楷法点的基本动作,如“盖”字上点,收笔见挑锋,有重量感。再生点技法往往随势,需结合上下笔而定,动作也无外乎藏露二种,如:“者”字下二点。

2.横。横画起笔也见藏露,形态有方有圆有尖有钝,动作幅度不一,有轻细入笔者,如“所”字;有先后提按者,如“节”字;有重顿挑出者,如“末”字上横……形态不同,写法自然各异。

3.竖。行书中竖画比楷书要少得多,因笔画多有连带,竖的形态有所变异之故。当然也有可能出现其他点画变成竖画的现象,如“汝”字三点水变成一竖,“得”字之“彳”下两笔变为一竖等等。楷书中竖画有悬针、垂露之别,此帖中垂露倒还保留不少,悬针则不多。而一些竖画则因与下笔的转带、收锋出现钩挑及侧带,这也属正常,如“师”、“郭”等字。但此帖的转侧与钩挑带用笔须缓,不同王字。

4.撇。《争座位帖》中撇画不及颜真卿楷书中撇画劲利,而且形态有所不同,除保留楷书露锋尖出的用笔外,还有少许粗细变化,且收笔有顿压的形态,也有一些侧顿后上翻,以引带下笔,或断或连。尖出的撇画中截多有重按,线形饱满,这是颜书撇最富有特征之处。收笔有顿压的用笔多取法王字,但颜画幽缓,顿压不外显。引带的撇画一般为收笔时逆势上扬,不作明显顿折,牵带的须细而韧,不可随带而过。

5.捺。捺的形态很丰富,有重顿后挑锋尖出,如“廷”字(楷书中常用);有拉长笔势顿折回收,如“凌”、“令”字;有按压后舒缓出锋,如“夫”、“检”等字;有变为侧点,如“”、“又”等字。不一而足。

6.挑、钩。颜行书挑、钩动作比王书明显减少,主要是因为颜书动作缓,钩、挑的尖出锐度大减,故不显。在行书中,钩、挑除其本身功能外,也有作为连带的作用。而另外一些点画,因为连带笔势之故,也会出现钩、挑的动作,如“儆”字单人旁竖画,“惧”字竖心旁竖画等。

从《争座位帖》看颜真卿书风的特点 / 白砥

严格意义上,行(草)书的点画用笔、形态已较楷书大为不同,也已没有楷书相对严格的用笔程式,往往因利导,因地制宜,随结构的变化而变化。但我们也可通过临写及揣摩,逐渐掌握字帖的用笔及应变规律。《争座位帖》字数较多,又给我们分析对比提供了足够多的材料。

《争座位帖》结构颇为生动,很难想象楷书结字极正的颜真卿能把行书写得这般灵活。这种灵活,又时时刻刻顾及着线条的凝练(线条单薄或粗率,结字随意变化自然不算难事)及结字中颜书的鼓形特征。兹下列数点,分析此帖结体之多变:

1.稳。颜字之正,在行书中的表现不同于楷书。楷书之正多为齐、平,行书不然,而在稳。此稳从楷书中来,但若仅以楷书之稳,行书便难写活。所以,行书的稳并非横平竖直,而是立得住。此帖中开篇之第二行“颜”字,第三行“右”、“射”以及“襄”等数字,皆稳如磐石。

《争座位》的这种稳,因行书而活泼,如上举“射”字,左“身”部竖钩侧向左,下撇画收敛的上翻动作,含蓄而灵动,而右“寸”部中点侧势向左,使下部留出很多空白。这点既连结字的左右两半,又使结构疏密有致,可谓点睛之笔,而整字又极稳重。颜书的这种本领,估计多从《圣教》得来,这是颜学王的活例子。

2.欹。《争座位帖》相比颜氏其他行书,字的随意倾侧、因势而变要强得多。这种倾侧,有时在一个字中某一笔或数笔,有时将整个身段扭转。如开篇第三行“仆”字,右半部的撇画位置挪向右一些,点则完全处右边位置,整字势变侧向右了。再如第六行“射”字,“寸”部下沉,并侧向右,位置与左身部错位,整字便有明显侧势。又如“者半十里”数字,“者”字竖笔、“半”字竖笔、“九”字撇笔、“十”字竖笔及“里”字中竖笔,笔势既侧又连,并使字姿明显有左右欹侧感,不仅增加每字动势,也把行势写活了。

3.密。此帖结字匀正中自有疏密。颜书线条韧力极强,但缠绕的动作并不显多,往往意到为止。缠绕常常会使结构趋密,但易繁琐。故颜字之密,则多以结构的聚散虚实求之,聚处自密。结构之聚,实际要求点画多有姿态,加之笔势作用,才能密而自然,不至造作。如第四行“闻”字,“耳”部绵密,又映带下“之”字,颇生姿态。再如第三行“襄”字,看似匀称,其实密在中部,字便顿感灵活。

4.促(拙)。颜字含蓄,盖非只是因为线条凝练之故,而是其字结构的拙意,让人回味无穷。此帖因间多处增补文字,所以字不得不缩小,这样就更要求结构有姿态感,但不能舒开来(没有空间),只能紧促,这种姿态与紧促的协作,加重了字的拙意。如“从古至今”整行便如此,尤“已”、“来”、“行”、“此”等更甚,极具魅力。《争座位帖》结构,尚有大小、方圆等因素的对比,兹不一一例举。

(二)出帖

从《争座位帖》写出自我的感觉,甚至自己的风格,这是我们学习古人书法的目的。入帖是为出帖,入帖之深,是为汲取更多,而不是为其所困。不少人习古代碑帖,久而久之,难以“脱身”,学得虽像,但最终走不出自己来。究其原因,是因为学古停留在法则的层面上,不及入理。法的目的是顺乎书理,此法为活法。若斤斤于点画的每一个形态,每一个动作,而不知这点画、动作为什么要这么写,故往往被法所缚,也就难以出帖。颜真卿书风个性特征强,动作有相当的程式与规范,学之容易被范式套住。只有当我们明了颜书的表现目的即审美特征后,将颜法活学活用,才能有效吸收颜书大气沉著厚重凝练的美感,为我所用。如何从《争座位帖》走出,我们将分几步探索:

第一步:记忆。学古,在对临达到一定的准确度后,必须背记。背记可以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对所学内容(文字)的记忆,即将一篇字帖的全部(或部分)内容死记硬背下来,凭着自己对临的印象复写出来。另一种为对其用笔、结构特征的记忆,即当我们随手书写字帖中的某个字时,可以熟练写出,这全仗对临的深刻。譬如《争座位帖》中“仆射”两字,可以列出十数种不同的写法(帖中约有19种),一种写法都不同,但风格却很统一,这也给我们提供了出帖的玄机,即颜书如何应变同的字,从中可以学的结字与用笔变化的方法和道理。

第二步:集字。集字是记忆的有效训练方法。找一首诗或一篇文,将文字从帖中找出(如有),集合在一起。这找字写字的过程,便是记忆的过程。如果诗文内容不长,集字过程的印象会很深刻。但行书不同于楷书、隶书,找出字来排列在一起未必上下前后协调。即如怀仁集王书成《圣教序》时,也动过许多脑筋,以使上下气势尽量贯通。所以,行书集字还须作一些改动(如有不协调),这样也考验了你的应变能力。

第三步:仿制。仿制是比集字更进一步的探索。当我们书写的内容的字能够在《争座位帖》中找到参照时,就必须以相同于字帖意态的手法将文字仿造出来。仿制的前提是对字帖用笔、结字方法的稔熟,惟有如此,才不至生搬硬套,故仿制阶段实际已从知法上升到入理的追求。

由于《争座位帖》字数较多,对我们仿制提供了充足的资源,这是学习此帖最大的便利所在。

第四步:意写。有一定自我风格的作者学习《争座位帖》,在经历对临阶段后,也可以尝试带些己意临写字帖,此亦为意临。也有一些作者并无自我风格,但在学习字帖后有一定的体验与感觉,想自我发挥一下,可以在不失字帖美感的前提下向前跨一步,很可能从中写出了自我的意味,这也算是意临。两种方法的目的都在学以致用,学为我用。

当然,想从一本字帖中练出自我风,显然是有相当难度的。历史上的书法家,大多是在有一定风格前提下的意临,有的甚至是以多自我意识地写帖,如何绍基临《争座位帖》,其目的已与创作无异了。

第五步:融汇。自我风格的产生,除了以审美意识、思想观念形式为基础条件外,笔头功夫的锤炼自然是最关键的一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风格糅合在一起,我们称之为融汇。融汇可以是大跨度的,也可以是小距离的。相近风格与面目的中和,是小距离的融汇,两种完全不同风格的谐和,便是大跨度的融汇。而此中间,尚有很多种类存在。

兹以怀素《藏真帖》为例分析。此帖作者将王书、颜书作了调和,加上自我的意思。形成既有出处又有风格的作品面目。王书(《圣教序》等)的坚质清丽及结构的中紧松、颜书字体的鼓状线条的厚度,在此作中综合得恰到好处,用笔的方圆并用及使转的环绕与牵连同时兼具两家。试将《圣教序》、《争座位帖》与《藏真帖》并列比较,一目了然:

1.内擫、外拓调和。大王内擫,鲁公外拓,《藏真帖》则兼有。帖中“颜”、“颇”、“闻”、“斯”等字为明显外拓,“所”、“不”等字倾向于内擫,其馀多中和。

2.方笔圆笔并用。王字多用方笔起收,颜字也有吸收王字方笔处,但墨气厚重,锐利感觉已少,而时有圆融的起讫。怀素此帖则显中性。

3.顿折、环绕兼使。集王《圣教序》转折处有顿折后转锋下行的,也有直接用环转的。

颜书多用环绕使转,用力匀速,笔力深刻。怀素则两者兼使。其环绕有与《争座位帖》相似者,也有与《集王圣教序》相近者,可见出其对于两家的熟练。

从怀素对颜书的学习,我们可以看出,颜真卿对同时代书家已经深有影响,当然,像怀素学颜学得这般高明的,历史上仍属少数。

四、临创释例

(一)实临

内容取自《争座位帖》中第九行至第十一行,共二十九字,即“故得身画凌烟之阁,名藏太室之廷,吁足畏也。然美则美矣,然而终之始难”。除却“矣”字因与“美”字撇画相近作上翻改动,“而”、“终”二字相连之外,其馀基本为实临。原帖由圈涂及行间补字,临作则将图圈之字除,行间小字放入正列之中,字形根据左右行调节大小正欹关系,使之浑然一体。二十九字中“撇”画最抢眼,有“身”、“凌”、“烟”、“名”、“太”、“美”、“矣”、“难”等字,需粗细、浓枯、形势不一,以迥避雷同。

(二)意临

兹选取原作中数行作意临实验。内容为:“书曰:尔唯弗矜,天下莫与汝争功;尔唯不伐,天下莫与汝争能。以齐桓公之盛业,片言勤王,则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1.颜、王融合。此作在不失《争座位帖》基本感觉的前提下将王羲之笔法、结字渗透其间。具体步骤:一,加强转折时的角化意识;二,增加用笔的速度感;三,结字强调对比性,收放感明显;四,方起尖收的线条增多。王书参考字帖:《集王圣教序》、《十七帖》等。

2.浓枯对比。原帖因为手稿帖,故其形式意识并不十分凸显。今作浓枯对比并适当增加形势的动感实验,方法为:一,浓枯的合理调节布置,如首行“书”、“矜天下”,第二行“争功”,第三行“桓公之”,第四行整行为浓笔,其馀相对为枯笔,但浓枯之间须有过渡。二,行列的倾侧造势,如第二行右倾明显,打破每行直列布势的格局,增加全局的动感,而落款及末行下空白作压阵,以在一定程度上稳局。

3.守正取奇。原帖结字多圆融,使转连带较多,此临作则在某些字上作了楷化处理,使字型、字势及行列的“正”意加强,但不是一味摆正,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仍做一些对比,如正与草的对比,浓与枯的对比等,故此守正实与取奇目的一致,在于强化形式,而不失自然。

4.意与古会。颜书之新,在于二王之外另辟境界,不为二王笼罩。然其新在何处?回答是,有古意。此所谓古意,之朴实、敦厚、肃穆、凝练、简净,静雅等等,这种古意,源自三代,盛于汉魏,但右军以下,日趋没落。故鲁公出而为古,实为振兴。但鲁公之古,多在线条浑穆,而其结字仍正。故此临二作掺以汉碑、魏碑,略为奇崛,意在结字之古。

(三)仿作

书写内容为杜牧《将赴吴兴登乐游园》。其中“清”、“时”、“有”、“是”、“爱”、“欲”、“麾”、“上”等字及某些字的局部取自《争座位帖》,但根据章法要求做过一些调整,其馀则根据字帖感觉写出偶有参见《祭侄稿》等。书写时必须严格按照创作要求,即整体章法、行间布势、结字、点画环环相扣,不能有集字易生的不和感。

(四)融汇

内容同为杜牧《将赴吴兴登乐游园》,显然,颜字的主要感觉已隐含在字里行间,字结构明显作了大幅度的调整,更多渗入了碑意及二王行书意识,但对照仿作,我们又能感受取法颜书的影子,如某些字的鼓状结构(外拓),线的凝重等等。但结字显然不再如《争座位帖》平和稳定,收放、虚实、浓淡、正欹、方圆等形式要素体现更多。

将以碑法写出的杜牧七绝放在一边,便能感受到这件作品对碑的取法。碑字主奇崛、大气、沉著、古朴,颜字大气、沉著有之,结构变化略欠,古朴则多表现在线条上,故将碑之奇崛而又古朴的感觉与颜书融汇,一方面保存了颜书在厚重前提下的笔势连贯(还融二王法),避免了碑体行草易生的板滞与造作,另一方面又保持了碑的奇崛美感,增加了整体章法的形式感及多变性,这是此创作的目的所在。

从《争座位帖》看颜真卿书风的特点 / 白砥

从《争座位帖》看颜真卿书风的特点 / 白砥

从《争座位帖》看颜真卿书风的特点 / 白砥

从《争座位帖》看颜真卿书风的特点 / 白砥

从《争座位帖》看颜真卿书风的特点 / 白砥

作者:白砥-

|重启简牍之光 再续文化传承|

【寻迹牧马滩】

全国青年书法家研讨会暨南吴门书社2018年精品展

8月24日上午在麦积区龙园盛大开幕

微信图片_20180827102548

        (本网天水讯8月24日上午,由天水市麦积区人民政府主办,中共天水市麦积区委宣传部、天水市麦积区文化广播影视局、南吴门书社、天水市文艺评论家协会承办的“寻迹放马滩”南吴门书社2018年精品展在麦积区博物馆隆重开幕。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安志宏,市政协副主席王振宇,兰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席飞跃,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介满盈,原兰州军区档案馆馆长赵广智,中央电视台书画频道陕西工作中心主任屈金玲,著名书法家、南吴门书社总执事李双阳,省简牍博物馆科技保护部主任马智全,区领导贾应珍、杨续祥、成红梅、赵国平、胡桂琳,省书协副主席、市文联副主席杨清汀,省书协原副主席、陇南市书协原主席王林宝,陇南市文联副主席、陇南市书协副主席郑虎林,省青年书协主席严文学,市文化馆馆长李靖、市书协主席周宇春、陇南市书协副主席杨剑锋等200人出席了开幕式;开幕仪式由天水市麦积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阎小鹏主持。本展览共展出作品近百幅,其中南吴门书社会员书法作品及特邀书法家作品。开幕式结束后,举行了“寻迹放马滩”全国青年书法研讨会及放马滩遗址、仙人崖、麦积山石窟等一系列考察活动。据悉,本次展览展期为8月24日至9月2日。

|开幕式|

微信图片_20180827102616

开幕仪式由天水市麦积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阎小鹏主持

微信图片_20180827102650

著名书法家、南吴门书社总执事李双阳先生致辞!

微信图片_20180827102707

天水市政协副主席王振宇致辞,王振宇副主席强调:麦积区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此次与南吴门书社联手寻迹放马滩,重启简牍之光,再续文化传承,共同探讨这一宝贵的学术价值,感受先秦文化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以此次活动为契机,进一步加大放马滩秦简文化研究力度,探讨书法文化和文化业协同发展策略进一步提升天水的对外知名度和影响力,为全市文化经济协同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微信图片_20180827102722

天水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安志宏宣布开幕

微信图片_20180827102754

微信图片_20180827102813

微信图片_20180827102823

开幕式现场

微信图片_20180827102841

微信图片_20180827102949

微信图片_20180827103010

微信图片_20180827103026

展览现场

|研讨会|

微信图片_20180827103044

研讨会由南吴门社长董水荣主持

微信图片_20180827103103

天水市麦积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阎小鹏致辞

微信图片_20180827105017

著名书法家、南吴门书社总执事李双阳发言

微信图片_20180827105030

甘肃省简牍博物馆科技保护部主任马智全发言

微信图片_20180827105043

天水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介满盈发言

微信图片_20180827105057

甘肃省书协副主席、学术委员会主任,天水市文联副主席杨清汀发言

微信图片_20180827105109

甘肃省书协原副主席、陇南市书协原主席王林宝发言

微信图片_20180827105126

天水市文化馆馆长、天水市书协副主席李靖发言

微信图片_20180827105133

天水市麦积区文化馆副研究馆员毛惠民发言微信图片_20180827105149

天水市书法院常务副院长、《天水日报》记者、南吴门书社社员童强发言

微信图片_20180827105212

天水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周宇春发言

微信图片_20180827105230

陇南市书协副主席杨剑锋发言

微信图片_20180827105238

南吴门书社社员代表朱海澄发言

微信图片_20180827105320

南吴门书社社员代表殷海书发言

微信图片_20180827105323

南吴门书社社员代表胡永庆发言

微信图片_20180827105327

天水市政协副主席振宇最后作总结发言

微信图片_20180827105331

研讨会现场

|系列考察活动|

01

考察放马滩

微信图片_20180827105430

微信图片_20180827105446

微信图片_20180827105449

微信图片_20180827105452

02

考察仙人崖

微信图片_20180827105552

03

考察麦积山石窟

微信图片_20180827105555

微图片_20180827105559

微信图片_20180827105602

|展出作品欣赏|

微信图片_20180827105606

01

南吴门社员作品

李双阳  董水荣  毕云扬  程晓荣  陈素萍

段胜利  范国仁  冯    错  冯    高  傅绍

高凤仙  高纲领  顾宇驰  胡永庆  黄显霖

寇忠理  李雪梅  李宗洪  梁    奇  凌    丹

刘智廷  龙    侃  罗    平  吕秀华  钱娟英

钱玉清  邱永华  冉显彬  任    东  任继文

石云端  史明洁  田志耕  童    强  吴继宏

吴少兰  谢景行  邢宗仁  徐成上  徐于群

许传良  许建刚  杨海河  殷海书  张根宝

张立德  张志刚  张作发  赵福堂  周云平

周正元  朱海澄  朱红海  朱小玲

微信图片_20180827105835

▲李双阳

微信图片_20180827105930

▲毕云扬

微信图片_20180827105947

▲陈素萍

微信图片_20180827110003

▲程晓荣

微信图片_20180827110021

▲董水荣微信图片_20180827131554

▲段胜利微信图片_20180827131611

▲范国仁微信图片_20180827131625

▲冯错微信图片_20180827131638

▲冯高微信图片_20180827131651

▲傅绍尉微信图片_20180827131704

▲高凤仙微信图片_20180827131723

▲高纲领微信图片_20180827131735

▲顾宇驰微信图片_20180827131749

▲胡永庆微信图片_20180827131801

▲黄显霖微信图片_20180827131825

▲寇忠理微信图片_20180827131835

▲李雪梅微信图片_20180827131903

▲李宗洪微信图片_20180827131915

▲梁奇微信图片_20180827131936

▲凌丹微信图片_20180827131946

▲刘智廷微信图片_20180827132016

▲龙侃微信图片_20180827132020

▲罗平微信图片_20180827132023

▲吕秀华微信图片_20180827132027

▲钱娟英微信图片_20180827132031

▲钱玉清微信图片_20180827132035

▲邱永华微信图片_20180827132039

▲冉显彬微信图片_20180827132043

▲任东微信图片_20180827132048

▲任继文信图片_20180827132052

▲石云端微信图片_20180827133049

▲史明洁微信图片_20180827133101

▲田志耕微信图片_20180827133115

▲童强微信图片_20180827133130

▲吴继宏微信图片_20180827133144

▲吴少兰微信图片_20180827133201

▲谢景行微信图片_20180827133212

▲邢宗仁微信图片_20180827133223

▲徐成上微信图片_20180827133238

▲徐于群微信图片_20180827133405

▲许传良微信图片_20180827133426

▲许建刚微信图片_20180827133430

▲杨海河微信图片_20180827133434

▲殷海书微信图片_20180827133439

▲张根宝微信图片_20180827133446

▲张立德微信图片_20180827133450

▲张志刚微信图片_20180827133454

▲张作发微信图片_20180827133459

▲赵福堂微信图片_20180827133504

▲周云平微信图片_20180827133508

▲周正元微信图片_20180827133515

▲朱海澄微信图片_20180827133520

▲朱红海微信图片_20180827133526

▲朱小玲

02

特邀作品

高步明  王林宝  杨清汀  周宇春  李    靖

郑虎林  杨剑锋  杨顺林  王    斌  刘    晖

刘    强  许远杰  赵   钧  廖艺波  马绮颜

张弘扬  张宏魁  赵世峰  赵志强  颉军红

李    丹  汪晓东  杨建东微信图片_20180827133848

▲高步明微信图片_20180827133901

▲王林宝微信图片_20180827133918

▲杨清汀微信图片_20180827133935

▲周宇春微信图片_20180827133939

▲李靖微信图片_20180827134022

▲郑虎林微信图片_20180827134038

▲杨剑锋微信图片_20180827134055

▲杨顺林微信图片_20180827134110

▲王斌微信图片_20180827134122

▲刘晖微信图片_20180827134154

▲刘强微信图片_20180827134204

▲许远杰微信图片_20180827134228

▲赵钧微信图片_20180827134233

▲廖艺波微信图片_20180827134238

▲马绮颜微信图片_20180827134250

▲张宏扬微信图片_20180827134254

微信图片_20180827134259▲赵世峰

微信图片_20180827134304▲赵志强

微信图片_20180827134309▲颉军红微信图片_20180827134313

▲李丹

微信图片_20180827134323▲汪晓东

微信图片_20180827134327

微信图片_201808270941152018年8月25日上午10点半,由新密市委宣传部、北京尚艺书院主办,河南省当代艺术馆、圣水画院承办的“尚艺求新·尚艺书院师生书法作品巡展”在省当代艺术馆开幕。

微信图片_20180827094839

郑州市美协副主席常平安先生主持了本次开幕仪式。出席开幕式的嘉宾有:河南省民政厅民管局局长张新志,河南省人大工委会主任陈伟,郑州市文联主席钟海涛,著名画家杨振熙,河南省文化厅市场处处长卢丛生,河南省中国书法院院长段炼、副院长段国建,中国书法院专职书法家万胜华,河南省省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尚延舜,郑州市女子书画家协会主席毛鸿雁,郑州市二七区书协副主席王军杰,新密市宣传部常务部长海潮,新密市文联主席王镜宾,新密市书法家协会主席高克勤,河南中原拍卖公司总经理王义群,云社学刊主编郑逸群,河南当代艺术馆馆长李子峰,圣水画院院长江加旺,《艺术中国》杂志社主编关世清,黄河科技大学书画院院长王好君,郸城书协主席巴云山,河南籍书家刘佛吾、康健、邱丰、李祉良、崔传明、孟春等,北京尚艺书院导师师界弘、董玮、许飞飞,尚艺书院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员,郑州及周边的书法爱好者共200余人出席了此次开幕式。

微信图片_20180827094856

本次展览是尚艺书院继北京、福建泉州、湖南张家界、山西晋城、河南洛阳等地展览之后的全国巡展第九站。展览展出了王镛、刘正成、石开、胡抗美、程大利、曾翔、刘彦湖等客座教授的题贺作品22幅、书院师生作品55幅。这些作品诸体皆备、取法多样、形式新颖、碑帖兼容,较全面地反映了学员们一年来的学习成效,也为当地书法爱好者呈现了一场高规格的书法艺术盛宴,赢得了当地社会各界的高度赞誉。

微信图片_20180827094913

▲郑州市美协副主席常平安先生主持活动

微信图片_20180827094928

▲新密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马海潮代表市委、市政府致欢迎词

微信图片_20180827094943

▲尚艺书院院长董玮致词

微信图片_20180827095002

▲郑州市文联主席钟海涛致辞

微信图片_20180827095019

▲尚艺书院学员代表常军发言

微信图片_20180827095030

▲现场古琴表演

微信图片_20180827095042

微信图片_20180827095056

▲展厅合影(左起:尚艺书院院长董玮,著名画家杨振熙、中国书法院院长段炼、书院学员杨丹)

微信图片_20180827095112

微信图片_20180827095126

微信图片_20180827095138

微信图片_20180827095212
微信图片_20180827095153

微信图片_20180827095239

▲展厅现场

微信图片_20180827095331

▲李子峰先生接受媒采访

微信图片_20180827095344

▲董玮先生接受媒体采访

微信图片_20180827095359▲学员常军接受媒体采访

微信图片_20180827095412

微信图片_20180827095425

微信图片_20180827095449

微信图片_20180827095500

展览当天下午,尚艺书院院长董玮、副院长许飞飞在展厅现场分别为当地书法爱好者作了公益讲座,并解答了大家的提问。两位老师的讲座既有理论高度,又与实践结合紧密,能针对性地解决书画爱好者书法学习中的疑惑,令现场听众大为受益。

微信图片_20180827095540

微信图片_20180827095552

微信图片_20180827095609

微信图片_20180827095622

微信图片_20180827095639

▲讲座现场

尚艺求新——尚艺书院师生书法作品郑州巡展

座 导 师 作 品

微信图片_20180827095704

王镛

微信图片_20180827095714

刘正成

微信图片_20180827095728

程大利

微信图片_20180827095745

石开

微信图片_20180827095801

胡抗美

微信图片_20180827095822

曾翔

微信图片_20180827095834

齐剑南

微信图片_20180827095849

刘彦湖

微信图片_20180827095904

邵岩

微信图片_20180827095914

于明诠

微信图片_20180827095935

程风子

微信图片_20180827095949

张羽翔

微信图片_20180827100007

李强

微信图片_20180827100021

肖文飞

微信图片_20180827100037

陈忠康

 

尚艺求新——尚艺书院师生书法作品郑州巡展

教 学 团 队 作 品

微信图片_20180827100101

师界弘(国画班导师)

微信图片_20180827100117

董玮(书法导师)

微信图片_20180827100133

孙长铭(篆刻导师)

微信图片_20180827100213

冯错(书法导师)

微信图片_20180827100241

许飞飞(书法导师)

微信图片_20180827100302

薛军(助教)

微信图片_20180827100323

许朝开(助教)

微信图片_20180827100344

邱洪章(助教)

微信图片_20180827100404

邵翔(助教)

微信图片_20180827100422

郝爱杰(助教)

微信图片_20180827100439

蔡国华(助教)

尚艺求新——尚艺书院师生法作品郑州巡展

学 员  品

微信图片_20180827100506

陈萍(安徽)

微信图片_20180827100523

常军(山西)

微信图片_20180827100551

陈宇华(广东)

微信图片_20180827100606

陈文飞(广东)

微信图片_20180827100618

崔慧敏(河北)

微信图片_20180827100635

曹瑞成(山西)

微信图片_20180827100652

董江萍(河南)

微信图片_20180827100714

杜刚(河南)

微信图片_20180827100728

金明星(北京)

微信图片_20180827100746

李春刚(山东)

微信图片_20180827100835

李兰兰(北京)

微信图片_20180827100855

李再利(广东)

微信图片_20180827100910

凌鸿亮(广东)

微信图片_20180827100921

刘安武(湖北)

微信图片_20180827100941刘安武(湖北)

微信图片_20180827101002

刘景(河南)

微信图片_20180827101020

刘兴华(河北)

微信图片_20180827101046

龙浩秋(广东)

微信图片_20180827101102

龙浩秋(广东)

微信图_20180827101114

罗一鸣(广东)

微信图片_20180827101131

罗一鸣(广东)

微信图片_20180827101152

倪雪(北京)

微信图片_20180827101218

蒲荣华(四川)

微信图片_20180827101232

付兰(四川)

微信图片_20180827101245

任新红(山东)

微信图片_20180827101258

宋玉霞(山东)

微信图片_20180827101313

孙裕国(浙江)

微信图片_20180827101327

王茂森(山西)

微信图片_20180827101345

王文皓(陕西)

微信图片_20180827101412

许爱玲(福建)

微信图片_20180827101440

杨秋放(河北)

微信图片_20180827101459

杨通胜(湖北)

微信图片_20180827101519

杨雅淇(湖南)

微信图片_20180827101703

杨主强(山东)

微信图片_20180827101725

张晋国(广西)

微信图片_20180827101744

张晋国(广西)

微信图片_20180827101804

微信图片_20180824184809全国第三届篆书展评审随感

高庆春

    8月14—16日,有幸参加全国第三届篆书展在河南漯河的评审工作,亲身经历了3整天紧张而严密的评审环节,感触颇深。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总结,现在中国书协的评审机制趋于相对科学和完善。初评阶段的预审、三人小组的初评、与其他组的交叉复查、初评自审,进行的有条不紊。复评、終评阶段集体审看、个人投票、再审看、文字审读、作品提名,十分缜密。最终选出的209件作品,得到全体评委的公认。本次来稿总数9148件,经过初评进入复评的572件,复评打票并排除重复作品上来了271件,在这里面经过文字审读、纠错,提出疑似问题的作品138件,又在这些疑似问题的作品中经投票(够半数票)保留了62件,最终产生了209件入展作品。平均入选率为2.3%。

    篆书,笼统说包括四大类,即甲骨文,大篆(含战国文字)、小篆(秦小篆、汉篆、清小篆),简帛书。无论是哪一类都要符合相应的文字规范和书写规律。

    初评阶段,作品的第一印象决定取舍。在众多的作品面前,至少要做到三点:所书文字规为一类,有法源、有遵循、不杜撰、不夹生;章法上协调统一,虚实适宜;所用纸张材料与所书文字风格相配,给人以视觉美感。在此基础上,书写技法熟练或有适度个性化的追求,那就真是眼前一亮,非上不可了。这第一印象好的作品并不多见,大部分作品或写法不规范、或书写欠火候、或任意拼凑,或章法不顺、落款行草书水平欠佳、用纸颜色闹腾,最终与此展无缘。作品风格的协调与形式的合理搭配组合,打扮出令人着顺的视觉效果,给人以良好的第一印象,真的很重要。

微信图片_20180824184926

    复评阶段,细节的优劣决定成败。进入复评的作品可谓初战告捷,胜人一筹,但也并非高枕无忧。复评的作品悬挂起来,就与初评摊在地上看不同,很容易发现新的问题。在众多风格各异、表现形式多样的作品面前,审看的重点就是细节的推敲。这里包括文字风格的协调、文字取法的准确、风格趣味的一致性、落款的书写水准、笔法的技术含量,以及笔法结字、用墨的个性化特征等等,都是要看的细节。如果在某一方面有所疏忽,必然导致整体格调受到影响。这一轮投票是决定取舍的重要环节。篆书作品不是复制照搬古文字,必须体现整体的笔墨关照和书写性。对于细节的关注和锤炼,不断塑造个性化的表现语汇,也是有志于在书法艺术上有所成就的作者必须努力追求的目标。

微信图片_20180824184947

微信图片_20180824184958

    终评阶段,文字审读区分高下。进入终评的作品必须经过文字的审核把关。篆书作为有特殊规定性的古文字,比其他任何书体都更讲究文字的准确、规范。每一种文字体系相应独立的文字及使用规律是必须要严格遵循的。这是古文字书写的特殊规定性。

在这一环节里发现很多问题,有的是基本的文字常识问题。如简化字对应的多个繁体字混用,例如“余”与“馀”  “發”与“髪”  “云”与“雲”  “谷”与“榖”  等错用。还有任意拼凑添加偏旁,如将感动的“感”左边又加“忄”旁,“氵”旁任意加好多点子等等。还有随意上下左右挪移结构,造成误读或表意不清等错误。有的文字风格不统一,不同时期的文字混在一起。这些问题反映了作者文字的基本功还很不扎实,对于古文字的常识性规律还有待进一步的学习和掌握。出现错误的原因有的是查看的工具书不够权威,或从手机字典上不加甄别地用字,更有甚者干脆造字。对古文字的准确把握和正确运用是篆书作者的基本功,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必须养成勤查字典的好习惯。微信图片_20180824185016

 

 

微信图片_20180824185105     据初步统计,本次篆书展各种类所占比例依次为:第一小篆,第二大篆,第三简帛书,第四甲骨文。小篆以清人小篆为大宗,秦、唐小篆次之。赵之谦、吴昌硕风格偏多,赵之谦的几近泛滥,只能优中选优。可喜的是杨沂孙、徐三庚、何绍基等风格的作品也时有闪现。大篆类风格近似或雷同的较多,如写《中山王器》的多且面目单一,抄录吴大澂《论语》《孝经》稍加形式改变的也有露头。眼界不高、取法面过窄、局限而导致作品撞车、趋同现象时有发生。

    甲骨文与简帛书因其文字的独立性与复杂性成为文字审读的重点,也是问题最多的领域,导致最后入选者寥寥无几。甲骨文里没有的字忌讳生造。楚简里讹变的字也很多,用常规的写法为好。这并不意味这两个品种不被看好,相反,它们所具有的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发展空间,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爱好者学习取法。这提示我们,对于这两项要加以积极引导和扶持,并抱以宽容的心态对待这些作品,给予出现的机会。

 

微信图片_20180824185119

微信图片_20180824185133    本次展览中篆书大字作品本来就很少,复评上来的几件,经过严格的文字审读,非常遗憾的落了。审读中有一件4言的对联,8个字就错了2个,必下无疑了。最后仅留下为数不多的2、3件大字对联,远远望去显得挺孤单。

    展品所用纸张依然多彩照人。大部分作者摒弃了前几年所采用的拼接、混搭、题跋、颜色过多过杂等形式。个别黑纸白字或蓝纸白字的作品,很难产生视觉共鸣,最终经过投票都没能入选。这也说明作者在纸张选用上更加理性、慎重,趋于文雅、高古。值得注意的是209件入展作品中,仅有31件是使用纯白宣纸创作的。必须承认,纯白宣纸(生宣或半生熟)创作的难度比一般的色宣要大,白宣纸入选作品数量不多,并非白宣创作效果不好,恰恰相反,素宣、黑墨、红章,这三种颜色的搭配是中国书法最基本的元素,也是最佳的三种颜色搭配,是高雅而有生命力的,因而也是难度最大的。从这一点上说,这31位作者的勇气和胆识值得钦佩,也是值得鼓励和提倡的。

微信图片_20180824185149

    评审的后环节是每位评委挑选一件有特色作品,本来我是想从楚简作品里选,遗憾的是确实没有精彩之作,改换从大篆类作品中选了一件多字对联,那件写的既轻松又不乏趣味。

    篆书是文字之本源,篆书展对于推动篆书的学习创作具有非常重要的导向和推动作用。我和大家一样,期待着10月下旬展览开幕的时刻!拉杂写下这些琐碎的文字,但愿会对篆书作者有所帮助。

                     2018.8.23于北京微信图片_20180824185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