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02年开始陆续参加国展,有10多次的入展获奖经历,我记得我入展第一中国书协举办的展览是洗夫人奖全国书法大展,那年我24岁,当时的书风应该来说非常全面,陈海良,栾金光,李双阳,武威等一批书法家一直出现在获奖名单中,引领着国展的主要潮流,我当时凭借一个米芾风格的八尺对联入选,对当时的我来说是一个莫大的鼓励,到了06年全国首届行草展的时候,当时的中国书协副秘书长张旭光掀起以二王为中心的风暴,一直延续到现在,我不得不承认,这是中国书法一个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准确临摹开始作为学习书法的主要手段,流行书风光荣下岗,被中国书坛慢慢遗忘,米芾、王铎,碑学逐步淡化于每次的书法国展。

一本唐朝书法家孙过庭的《书谱》被迅速推到了国展舞台的最前沿,二王书风一下风靡全国,大批国展高手转学二王,当时以《书谱》《阁帖》为主要取法字帖,凡属二王系列的大古代书法作品迅速被书法爱好者挖掘出来临摹创作,小字书风迅速在全国蔓延开来。05年我已经转学二王,并且把主攻方向放在大草之上,我敏锐的嗅觉到了这种大形势下的新鲜空气,06年的全国首届行草展、第二届兰亭奖全部入展,草书展意外进入获奖提名,11月,我赴浙江义乌观看全国行草展作品,更让我震惊的事情发生了,大制作美的册页出现在展厅中,此次展览直接引发后了后来的全国册页展和手卷展。各种色宣开始大量充斥展览馆,争奇斗艳,好不热闹,而且宿墨的使用,开始使用,我奇怪的发现90年代的流行书风慢慢消失了。
到了08年广州九届国展,依然是八尺时代,这次奇迹般的参赛稿达到5万多件,这次展览里,做旧、泥金、宿墨、拼接开始综合性的整合,但是这次国展很奇怪的事情发生了,获奖作品大部分都是白宣,不知道是评委有意而为,还是暗示未来国展趋势,个性书风一下大放光彩,有很多新手出现在国展获奖名单里,有些甚至是首次入选国展的,评选结果出来后,望着新鲜的名单,都在猜测,以前的高手们哪儿去了,没有参加吗?展览结束后最终答案大白天下,是大批熟悉的国展高手落选,甚至不乏很多历届国展获奖书法家,也只能位列入展的900件汪洋作品中。
09年,全国册页展终于在一片呼声中隆重登场,顿时,册页展投稿指南和培训班也雨后春笋搬冒出来了, 第二届草书展也开始征稿,尺寸调整到六尺,大批国展高手手忙脚乱,开始调整创作思路,适应从2米8到1米8高的巨大转变,很多书法家都扬言不会写字了,但是我想不到的是,国展从这里开始定格在了六尺,此时的书风风格开始趋向精准一路,很多获奖作品我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要不是仔细欣赏,几乎和古代真迹一摸一样,包括纸张做旧,连打印的位置都预先设定好,一股古代书法模仿秀闪亮登场,迎合了当年小沈阳在春晚模仿秀,一举天下知。
2011年,十届国展开始征稿,此次国展分上海、广西两个赛区进行,高制作,高仿,评选现一片鲜花盛开,各色宣纸,拼接,做旧,特别是二王小字组合达到了前所唯有的高潮,几乎看不到几张白色宣纸,全国书坛一片唏嘘,评委“好色”之风来了,遗憾的此次评选,没有网络媒体现场参与,没有现场笔试,有大量枪手出现,抑或临摹他人作品获奖入展,遥想06年全国行草展,08年九届国展,多家网络媒体参与监督,从初评,复评,入展,提名获奖等程序,现场公布评选照片,把国展推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顶峰。
我经历国展这么多年,亲眼目睹大量国展高手转学二王、章草,第二届草书展里章草崛起等一系列的国展现场,让我几度重新思考我的创作书风方向,从长远来看,保持个性还是随展追逐,依然是每个书法家必须要思考的课题,有个好友开玩笑对我讲,我也不喜欢一窝蜂写二王,但是没办法入展率高啊能卖钱啊,我也不想啊!我在想,国展扼杀个性,换来的是笔法和形式制作光彩夺目的展厅效果,是适应了观众的审美要求,还是观众日益增长的重口味作品,国展高手们,你该何去何从呢?
10年国展,书风几度沉浮,唐楷、书谱、章草、册页、做旧、拼接、制作这样的词汇经常进入我们曾经多次入选国展的作者的言语中,这个书法时代,国展让一个个陌生的名字闪亮登场,也让一批批书法家在国展的呼声中慢慢遗忘。
通过国展,中国书法技法也同时到达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这是谁都不可否认的事实,不临帖的自由派也被戴上了老干部体的帽子,各大书法论坛每天讨论的依然是精准的临摹技术,我又不由的暗自对国展的期望又增加了不少,天下合九必分,分久必合,这也是一个自然的书法发展之路,只是我们面对的年代,有点让我们瞬间迷茫而已。做人、读书、写字、个性依然会在国展的历史舞台上无限的伸展。。。。。。
夏碧波于三湘
2014年1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