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图片_20180904171240

蜀道难  立轴 己酉(1489年)作

根据目前的一些材料,可以确认,

至少追到沈周曾祖一辈,

都是高门大户出身。

他的确是个不折不扣的富N代。微信图片_20180904171508

沈周

他出生在苏州一个富裕的

书香门第、书画世家

他的祖父沈良琛精鉴赏,

是元代大画家王蒙的好友;

祖父沈澄也工诗善画;

沈贞和父亲沈恒以诗文书画闻名乡里。微信图片_20180904171544

沈周《东庄图册》

传言,元末明初巨商沈万三,

就是这个家族的人物。

这个家族还有个规矩,

是世代不从政,只专心搞经济生产。

这是一个操守独特、传奇

和闷声大发财和的家族。

中国历史上很少有一个兴旺的家族,

可以持续抗拒科举带来的门楣荣耀感。微信图片_20180904171619

究其根由,

有可能是对政治中国

拥有非同寻常的体验和领悟,

而最根本的,

则应是拥有一个强韧的经济帝国

和其色的管理能力。微信图片_20180904171725微信图片_20180904171737

沈周山水

沈周幼时聪慧,饱读诗书,

11岁时游历南京,

写作百韵长诗,

被认为是唐代才子王勃的转世再生。

28岁时,他拒绝了苏州知府的推荐,

决意终生不入仕途,

专心于诗词文章,“以丹青以自”。

他一生淡泊宁静,视功名利禄如烟云,

他没有像有的文人墨客那样或者趋炎附势,

买官鬻爵,或者追名逐利,节操尽失。

也没有学习李白写《与韩荆州书》毛遂自荐

想创一番经天纬地的事业。

他一生专心于诗文书画,

将生命活得幽默好玩,

无论是《庐山高图》还是《落花图并诗》,

都为我们展示出他独特的审美。微信图片_20180904171809

明 沈周 庐山高图 纸本设色193.8×98.1公分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在明四家当中,

沈周的辈分最高,

但他却幽默风趣得像个老顽童。

他爱跟人开玩笑,

爱做一些好玩有趣的事情。

沈周先生有一个友叫赵明玉,

堂堂七尺男人却没有胡子,

为此,他很是烦恼。

一天,沈周在苏州城外的家里和朋友们饮酒,

高谈阔论之中,

有人又拿这位老先生没有胡须寻开心,

沈周和朋友们打趣之余决定帮他募集胡须,

沈周提笔写了给当时的美髯公周宗道写了一封信,

请他捐献自己的十根胡须,

这就是流传至今的书法名作《化须疏》

微信图片_20180904171911

《化须疏》局部

他在疏中写道:

“不是我一时兴起冒犯您,

实在是因为赵先生为没有胡须太伤心了,

所以才祈求于您。

您是个美髯公,只有您这十根美髯我们敢募集分取,

请您万不要一毛不拔呀。”

疏中还不忘夸夸这位朋友和自己,

说宗道有乐善好施、爱屋及乌的仁心,

就是邻居来借也会借给几根,

希望周宗道发扬雷锋精神,

以有余补不足,做成人之美的好事。

还说到:

如果您借了这十根胡须给赵明玉

我当叩谢您。

赵明玉先生心中一定会有莫大的幸福和快乐,

照照镜子绝对是

“对镜生欢,顿觉风标之异,

临河照影,便看相貌之全。”

所以,请您一定重视这事,千万不要推辞。

微信图片_20180904171944

沈周颇爱收藏,家里珍稀书画之多,

有李公麟的《女孝经图》,

王蒙的《太白山图》,

甚至连价值连城的黄公望的

《富春山居图》也曾藏有,视若珍宝。

一次,他将此画拿去请一位书法大家题跋,

不想第二天,那位大家亲自登门道画丢了。

沈周痛惜不已。

家人提议告官追回,

他却说坚信大家人品正直。

后他凭着惊人的记忆力,

把3丈长卷从头至尾临摹了一遍,

这就是著名的《仿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微信图片_20180904172017

沈周 《仿黄公望富春山居图》

沈周虽出身高贵,

无需为名利所趋,

但他宁静致远的恬淡心态,

却是发自身心的修养作为。

即便书画造诣炉火纯青,

他却从来不恃才傲物,

招摇显摆,依旧看淡名利,谦虚低调。

因为名声大,每天上门求画的人络绎不绝,

无论高官富商还是贩夫走卒,

他都来者不拒。

画画筹募善款,题名凑钱给人治病,

乐此不疲,但他从来不自己卖自己的画。

偏爱书画的人一个,又怎贪卖画之财。

微信图片_20180904172045

沈周《东庄图册》

曾有一位贫穷的无名画家

为了让自己的画多卖几个来赡养母亲,

临摹沈周的画,

并把这些画拿来请沈周题字。

沈周对此事丝毫没有不悦,

而是欣然为之润色补笔,

使得这些作品让别人看上去真的是沈周所画,

不仅如此,沈周还在画后题款盖印,

成全了那位无名画家对母亲的一片孝心。

名画家为赝品作者题字,

这种事在如今是不可想象的,

沈周却能如此,

可见他豁达大度的大师风范。

微信图片_20180904172115

沈周《东庄图册》

有一位太守求画,

沈周为他画了一幅《五马行春图》。

因为古时太守出行,

 以五马驾车,

 所以“五马”又为太守的代称。

可是这位太守孤陋寡闻,

并不知道其中的典故,

他见图中除了他只有驾车的五匹马,

有点不高兴:“我岂无一人相随耶?”

沈周知道后又另外画了六个随从者送给他,

不和守一般见识的他

还很幽默地和对方开玩笑说:

“无奈绢短, 只画仪仗前导三对。”

言外之意是,如果画纸再大一些,

能再为太守画出更多的随从。

那位太守也很实在,

大喜过望地说:“今亦足矣!”微信图片_20180904172148

微信图片_20180904172158

沈周《东庄图册》

沈周生性闲淡,为远离喧嚣,

他从城里搬到乡下,

一个有竹子的地方建了一个庭院,

取名有竹居,

在这里安静的写诗作画,或与朋友雅聚。

“去湖三里近,种竹万竿余”,

成了沈周肆意创作、与友人交谈艺术的好地方。微信图片_20180904172227

沈周山水

沈周不高看自己,

也不小看他人,

他没有把绘画看的如何不凡,

而是把绘画看作谋生的手段,

看成个体生的有机伸。

所以他说:

“山水之作,本画而有之,其来尚矣。”

大隐沈周告诉人们

“心远物皆静,何须择地居”,

在繁华的姑苏,一样可以潜心清修,

一样可以芳香及远,

一样可以创作出因心造境的壮美画卷,

做一个永怀童真的“有趣”之人。微信图片_20180904172320

年纪愈大,沈周就越是看得透彻,

想得明白,追求平和,享受清净。

沈周72岁那年,

本在“竹庄”过平淡日子。

新上任的曹太守在不知情的情况下

把沈周叫了去给他府中画画装饰一番。

其好友个个愤愤不平,

新太守居然不知沈周大名,

让沈周去屈做这下贱差事?

立马建议他联系当朝权贵,

毕竟沈周在朝中也是有人脉的。

沈周却婉言谢绝,

依旧每天去太守府画画。

后来新太守在朝中权贵中得知沈周声名后,

吓得魂都没了。微信图片_20180904172345

公元1509年,

83岁的沈周与世长辞职,

他漫长的一生,

用“读书作诗画画”

寥寥几字便可概括。

没有轰轰烈烈的业迹,

也没有享受过荣华富贵

与高官厚禄。

却赢得了无数世人的爱戴,

他开创了吴门绘画,

描绘江南山水之美的新画风。

“食安江苏”书法作品展

获奖作者、获奖提名、入展名单

获奖名单

饶金龙(常州市)

朱海澄(淮安市)

唐东进(常州市)

郭雯(南京市)

张勇(扬州市)

邵定国(盐城市)

 陈锡勇(苏州市)

冯建国(常州市)

吴炜栋(常州市)

常畅(徐州市)

提名奖名单

王海洋(宿迁市)    史毅文(扬州市)

朱海波(南京市)    刘建民(扬州市)

严必前(连云港市)    杜洋(徐州市)

宋庆友(徐州市)    张磊然(徐州市)

岳加正(南京市)    金千(扬州市)

单公俊(无锡市)    秦建华(常州市)

徐海明(南通市)    顾巧年(扬州市)

高宁(徐州市)    唐束焱(镇江市)

章蕴一(南京市)    梁佳琪(扬州市)

虞志江(常州市)    阚宗严(徐州市)

入展名单

丁晓春(南京市)    丁辉(南京市)

王井荣(连云港市)    王庆安(扬州市)

王欣(镇江市)    王栋(南京市)

王洞果(昆山市)    王晓贤(泰兴市)

王强(扬州市)    王颖昕(淮安市)

王德春(宿迁市)    王德智(海安县)

韦爱艺(南京市)    尹君(盱眙县)

尹昱(南京市)    孔健(扬州市)

左克成(滨海县)    石怀佐(镇江市)

吕云(常州市)    吕继武(丹阳市)

朱小琴(宿迁市)    朱弘剑(宿迁市)

朱红(扬州市)    朱凯(南京市)

朱春早(邳州市)    朱瑞华(扬州市)

朱福军(扬州市 邗江区)    乔宗帅(盐城市)

乔惠如(宿迁市)     任东(南京市)

任祖智(扬州市)    华佳强(南京市)

刘冯(苏州市)    刘传雷(宿迁市)

刘孝龙(徐州市 )    刘克(沛县)

刘丽丽(宿迁市)    刘美娟(扬州市)

刘涛(张家港市)    刘雁(淮安市)

刘新国(盐城市)    刘德平(仪征市)

江成兵(扬州市)    祁峰(扬州市)

许红(宿迁市)    孙冬良(常州市)

孙政(淮安市)    严胜杰(扬州市)

苏险峰(张家港市)    杜文柯(徐州市)

李成军(南京市)    李青(常州市)

李茂年(扬州市 江都区)    李国伟(丹阳市)

李明成(扬州市)    李宗洪(苏州市)

李敏(南京市)    杨小燕 (镇江市)

杨其东(苏州市)    杨国和(扬州市  高邮市)

杨振亚(扬州市)    杨晓芬(苏州市)

杨海荣(扬州市  高邮市)    肖潇(苏州市)

吴娟(镇江市)    吴德兰(扬州市)

吴德举(丹阳市)    何开炼(盐城市)

汪海洋(宿迁市)    沈义强(江阴市)

沈崇旎(昆山市)    宋驭成(南京市)

宋丽(宿迁市)    宋美臻(南京市)

张文敏(淮安市)    张正军(常州市)

张华成(昆山市)    张池(丹阳市)

张凯(南通市)    张建原(扬州市)

张亮(无锡市)    张祥(响水县)

张雪峰(苏州市)    张磊(徐州市)

陆成荣(盐城市)    陈国乾(沛县)

陈亮(宿迁市)    陈鹏(南京市)

邵步楼(扬州市宝应县)    邵周中(扬州市)

林阳(扬州市)    郁(沭阳县)

金连钧(扬州市)    周亚晟(苏州市)

周宇(兴化市)    周建华(南通市)

周银贵(淮安市)    周煜莹(丹阳市)

郑力华(淮安市)     郑卫忠(无锡市)

单亚男(南京市)    屈蕊蕊(淮安市)

赵永刚(苏州市)    赵达(句容市)

赵玲(扬州市)    赵振(徐州市)

赵蔚(扬中市)    胡世海(盱眙县)

柳灿红(盐城市)    俞万安(扬州市)

施平信(淮安市)    姜华(海门市)

姜国庶(扬州市)    姜宗兰(扬州市开发区)

姜雪谷(扬州市)    骆殿坤(南京市)

秦临安(南京市)    袁小捷(南京市)

袁灯喜(扬州市高邮市)    袁建峰(南通市)

袁新乐(常熟市)    夏跃年(扬州市)

顾太鹏(南京市)    顾宇驰(苏州市)

顾志东(苏州市)    钱一凡(南京市)

徐华东(苏州市)    徐闻骏(扬州市高邮市)

徐新峰(常州市)    凌丹(常州市)

高印群(邳州市)    高志香(扬州市)

高琼(昆山市)    高辉(启东市)

郭丰(苏州市)    郭会军(无锡市)

郭艳华(南京市)    唐志珍(兴化市)

陶柱(无锡市)    黄忠平(丹阳市)

黄晖(溧阳市)    戚海燕(扬州市)

常振为(淮安市)    梁磊(宿迁市)

随坤(徐州市)    董学良(苏州市)

韩胜博(南京市)    韩福明(南京市)

程星琰(常州市)    傅源(南京市)

湛峰(镇江市)    虞长来(南京市)

缪薇薇(淮安市)    樊华标(扬州市江都区)

樊红山(扬州市)    翟志伟(镇江市)

戴民辉(南京市)    戴志松(扬州市)

戴建根(扬州市)    戴璟桥(南京市)

魏晋(南京市)

展览信息

时间:9月10日—9月17日

地点:扬州市美术馆

地址:扬州市邗江区新城西区文昌西路466号

 

 

微信图片_20180904090620

全国兰亭雅集书家三十人提名展

序     言

      当年王羲之们聚集兰亭,原来只不过是一个民间节日。他们虽各具专长,但也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即多是当时的玄学名家。因此这兰亭之会,首先是一个节会,然后是一个酒会,一个诗会,一个山水之会,一个清谈之会,却唯独不是一个书会。但由于《兰亭集序》这个最后成果的深远影响,书法文化却后来居上,成为今天三月三风情的主题,兰亭也成为举世公认的书法圣地,这恐怕是当年王羲之们所始料不及的。

      于是,兰亭雅集便成了一种精神,也成为当代书坛精英们展示和交流的平台,雅集的形式也一样丰富多彩了起来,也诗也画也书。互联网加的代法雅集,从实体面对面雅集到网络雅集,书法作品从实体展厅移到互联网展厅展示,也是适应时代的潮流。澄怀观道,德艺双脩,已成今日之大气象,尤可贵者,兰亭雅集三十家法乳兰亭却不为兰亭所局囿,由兰亭而下逮元明,上溯汉魏,举凡名家佳迹,脩绠深汲,取其菁华。
      此三十家,均为历届兰亭奖及国展高手,个人风格明显,展示的是真草隶篆行五体具佳,筛选的也是各体精英,体现的是一种兰亭雅集的境界和时代精神。初看兰亭之雅集也,细审又非仅兰亭雅集也,是为善学者也,正所谓:道者,进乎技矣。今之论书者,也多言“法”,法者,技也,小道也。此非三十人所一心唯一追寻者。当今之世,传统文化复兴,敬畏汉字,崇尚文心,弘扬中华书艺,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此时代之大担当也。

 

      是为序!

 

                            中国兰亭雅集网

                             浙江省硬笔书法家协会

                           翰逸画院

                             二O一八年八月十五日

微信图片_20180904090722


微信图片_20180904090817
 

 

      吴平均,中国书法协会会员,中国艺研院书画印方向硕士研究生,陕西省书法家协会创作委员,陕西省人民政府名人书画院副院长,北京“一九势”书社成员,商洛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商洛市书法院院长。

      荣获“2009全国书法精英十佳”称号。书法作品入展中国书法最高奖“兰亭奖”、“青年展”、“楹联展”、“扇面展”、“小品展”、“邓石如奖”、“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优秀作品展”等中国书协主办的权威专业展赛16次。

    《中国书法》、《东方艺术·书法》、《中国艺术报》、《书法导报》等权威报刊和中国书法、书艺公社、中国名家书法网等专业网站曾作专题报道。作品被中国艺术研究院、西安中国书法艺术博物馆、释源美术馆等多家艺术馆收藏。

    出版《吴平均书法艺术作品集》。

 

 

现代与传统的杂糅之间

——我读吴平均当下的书法

吴川淮(《中国书法》杂志社编辑)

      乙未春天,我和平均及一帮朋友到了江苏盐城进行书法交流,平均写字,一挥而就,再写,又一挥而就。倔傲,随意,散淡,任性,自然的书写更见性情,平均的笔下聚着气。远看很现代,近看很传统,平均想干啥?

我静静地看平均写字。

      平均变了,十年前的平均是优雅的谨慎的刚挺结实,现在的平均是任性的狂野的荒诞的出于法变于法。书法总是在变,也总是在一个状态转捩到另一种状态,有时候很长,有时候也就在瞬间发生。变是自然的,变都有过去的影子,变是自然的流向,变是心性的转合。平均的变有着十年的酝酿,苗青青,麦黄黄,平均还会在变。书法是磨出来的活,几十年变幻雏形,几十年传统里打滚,六十岁左右甚至以后定型结茧。

      平均还是走在路上的平均,谁不是在路上呢?但他正在定型中,也正在从旧的自我向新的自我变化着。

      认识平均,已有十二年,一个甲子,头发添白。朴茂的平均在外形上胡子吧擦,头发略长,因写字,经常把自己搞得蓬头垢面,远看像是水浒人物,近看平均还是平均。商洛话不紧不慢,写起字紧紧张张,时而平静,时而热烈,内心里翻江倒海,热火朝天,外表上却略显木讷。十二年,书法道上,巴巴结结地走,跟了不少师,入了很多展,道行上愈加地深,书法上更看出性。胸中丘壑自生凉,笔笔道道,阴柔和阳刚。

      十二年前,我们在沣峪口的青华山下因八届国展的强化班认识,由此结缘。那时的平均写得一路清秀的小楷,煞是动人,投国展写了古人散文,谁看谁说好,想来肯定入展,甚至获奖,结果却没有进去。全国展的变化偶然和评委们的性谁也摸不准,平均未入,让我们有些抱不。紧接着,全国青年展,入了!由此开胡,芝麻开门,连续入展,实力就是实力,挡是挡不住的。从此商洛山杀出一匹黑马,书坛上生出一个新秀。

      贾平凹在《商州又录》上说:“商州这块地方,大有意思,出山出水出人出物,亦出文章。面对这块地方,细细作一个考察,看中国山地的人情风俗,世时变化,考察者没有不长了许多知识,清醒了许多疑难,但要表现出来实在是笔不能胜任的。”书法有时候像一个情人,要让你苦苦地等待,该来的时候,来了,该走的时候,也很绝情,一头不回。就像吴平均,该入展的时候入展,接下来就是苦熬,孤独地写,发狠地写,西安人说下势写,黑着头写,写得五花开石,写得天高云淡,该入得入,不该入得还是入不得。好天还在眷顾苦人,平均入了多次,不入多次当下的法就是这种修行,书斋里看不见谁,画廊里偶露峥嵘,展览上可是“杀”出来的,伤痕累累,无比光荣!屡战屡败变得屡败屡战,每一场国展的背后,厮杀了多少书法人的心。

      平均在书法的背后,也是复杂地变化着,就如贾平凹说商州,“要表现出来实在是笔不能胜任的”,姑且写之,姑且议论,姑且说道。

      十年前,看平均的作品,楷书写得很扎实,是唐楷的底子。现在看平均书法。却是北魏的底子。北魏是一个变化最大的体系,可伸可缩,在这个底子上,上追隶篆,下抵唐宋,尤能朝个人性情上走。

      平均在行上,比较性子上走,厚重中有奔逸,腾挪中有韧力。他特别注意内在节奏的起伏荡漾,在紧张的开合中找平衡的点位,贯气、回旋、跳荡、奔逸。他的书法把那种内在的运势通过线条的架构变化,通过那种一气呵成的气势来完成。他的这种变化,是2009年在中国书法院学习时的一种体会感悟。五年前我们在一起写字,他就开始这样子写,于我有了一种陌生感,那时他的笔在他的手里很有杀伤力,他敢于用长线,敢于夸张,敢于下笔,愣劲憨劲和必要的法度张合在一起,渐渐地写到了现在。这种写法,圈内人认同,圈外人似乎不理解,实际在明清的调子中有这种因素影子。平均在寻找着这种书法的语言以期达到理想高度,这也是一条险路,走出来需要时间的考量,需要更加完美地锤炼。

      书法的创作,写的是一种渊,一种历史一种性格。平静的平均,书法一点不平静,他从传统引借了一种爆发力,一种情感的直接的抒发。以飞动嫖姚跌宕之势,造成一种回旋往复的效果。从平均当下的书法看,他主要在魏碑厚重的基础上写出飞扬,在飘逸之中又有厚重,“左手把青霓,右手挟明月。周游上下,径入寥天一。嶙峋突兀,正在一丘壑。”(苏东坡词句)入碑入帖多年,他的内心现在有一种叛逆,一种偏执,他的心性要走出传统的藩篱,写出一种气势与气韵。平均的不平静,是一种不满,是一种自负,是一种自得。他在打破自己,又在重新地整合自己。

      书法在简单中蕴藏着丰富的复杂性,认清它的脉络,以自己的方式来整合。整合的过程中肯定会带来一种矛盾的心理,这一点在平均的书法中能够看到。当前,在中青年书家中遍有一种焦虑心情。现实碰壁的焦虑,期待被接受的的焦虑,名与利之间的焦虑。每一个人“光辉灿烂”的时代很短,如何能够保持一种平静,丰富的平静,有情绪有感染的平静。书法会不会成为一种志业?还是成为永远的业余爱好?这是平均遇到的问题,也是我们每一个书法人遇到的问题。平均在书法中所表现的,是一种思考,虽然笔下非常丰富,表现的还是平静。

      书法还是边缘化的艺术。

      但书法绝对是一个高级的艺术,修养的艺术,任何时候把书法当作一种技术,只能是死胡同。

      无论书法家多么调,无论你在哪一个界别上的展览。书法家是被各种利益纠下的热闹,书法最终还是要面对自己。

      平均的创作,面对的是他自己,他是和自己的孤寂做了很长的斗争,写出的 自己,这个自己不是一溪湖水,不是孤芳自赏,是自己坚守,是精神的写照。

我细细地想,平均的书法还是趋同于现代,用传统打造自己的现代精神,用笔墨营造着自己的世界。体谅和敬重传统,尊重每一个提携自己的师友长辈,革新、超越、断裂、接续、继承,不去追求成为艺术家,权当自己就是一个写字人。 

      当下的书法,正在告别着喧闹,告别着盲动的热,书法要回到书法自身。平均正在反思中成长着,与时代相关联,还是要与代保持距离?我相信,他会与各种艺术,与时潮保持距离,坚守自的传统,维护精神独立,吸收传统超越传统升华传统扬弃传统,再有十年,平均会是一个什么样子呢?

不敢想!

吴平均书法作品欣赏  
微信图片_20180904090912
  
微信图片_20180904090925
 微信图片_20180904090935

  微信图片_20180904091009

微信图片_20180904091016

 

微信图片_20180904091029

微信图片_20180904091042

微信图片_20180904091056

微图片_20180904091103

微信图片_20180904091115

 

微信图片_20180903101432

宋朝米芾的书画流传千古、天下闻名。但他在成名之前,曾经历过一段长达三年的沉寂期。这三年里,他每天坚持苦练书法,但成果极微。就在米感泄气之际,这时发生了一件事。

一天,一位秀才路过村里,米芾听说这位秀才写得一手好字,就跑去求教。

秀才对米芾说,“你想跟我学写字也可以,但你得买我的纸。五两银子一张。”米芾一咬牙答应了。秀才限其练字三天。回家以后,米芾左看右看,始终不敢下笔,经常性地陷入了沉思当中。

微信图片_20180903101457

天以后,秀才来了。他看到米芾坐在那里,一字未写。于是他走过去,故作惊讶地问道:“你怎么还没写?”米芾羞愧说道:“我怕弄废了纸。”秀才哈哈大笑,说:“好了,你已经琢磨三天了,写个字给我看看吧。”米芾遂写了个字。秀才拿过来细看,果然大有进步。米芾自己一看,也是又惊又喜。

秀才这才问道:“你知道自己为什么三年写不好,三天却能写好呢?”米芾小心答道:“因为这张纸贵,我不敢像先前那样信笔写来,而是先用心把字琢磨透了……”“对!”秀才说:“学字不只是动笔,还要动心,心领神会,才能写好。”

米芾三年学不好的书法,为什么在三天内就能学好,原因就在这里:当他面对着一张昂贵的纸时,他不敢轻易下笔,这逼迫着他要用力思考。正是因有力思考,他才领悟到书法的精髓所在,也让他领悟到书法的创作技巧。微信图片_20180903101524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很多时候也像米芾一样,往往很认真地对待一件事,也很勤奋地反复操练,但就是不见效果,原因就在于缺乏思考。

在做事之前多动一下脑筋,在行动之前多拟一下计划,在实践之前多设一些想法,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毕竟,谁也不愿意将三年的时间白白浪费在无用功之上。

书法“意临”,不以“形似”范本为旨归,而是根据个人的审美取向,或部分攫取形式要素,或宏观效其意象神韵,亦或是援引经典而启发自运的媒介。

什么是意临?

意临的书法作品,不是要求酷似范本,而是根据自己的所需选取其中的部分形式要素,与个人的笔性特征相融合。一言以蔽之,仿法帖的笔意以写出自家的书法风貌。

在“师古”与“创新”的问题上,董其昌提出极其精辟的论点。继承古人法帖的精华为己所用,正是书家所为,也即董其昌所说:

书家妙在能合,神在能离。所欲离者,非欧、虞、褚、薛诸名家伎俩,直欲脱去右军老子习气,所以难耳。那吒拆骨还父,拆肉还母。

通常对意临层级的界定比较模糊,现根据临作中所保留范本形式要素的多少,划分为三个层级:仿书、改编与创临。三者之间亦有交融现象,主要侧重于主观倾向。微信图片_20180903093002

董其昌临王羲之·初月帖(局部)

意临是传承与创新的纽带,也可看成是个性的注入与个人风貌的确立。但在进入意临阶段之前,必须打好深入传统法帖的基本功,否则将会欲速则不达,沾染一身习气。

1、仿书

关于书法临摹中“仿书”的界定:虽以个人书写的“动力机制”临摹范本,但能明确判断出所临范本的出处,保留了范本中某些具有“辨识度”的形式要素。如董其昌临摹的多数作品。微信图片_20180903093043董其昌临苏东坡·行书册(局部)

微信图片_20180903093107董其昌临杨凝式·神仙起居法(局部)

微信图片_20180903093135

董其昌真卿·争座位帖(局部)

微信图片_20180903093227

赵之谦临峄山碑(局部)

2、改编

关于书法临摹中“改编”的界定:为了顺个的笔性特征或审美诉求,在范本的基础上,有明显的主观改造或夸张变形的成份,但范本的重要特征和精神面貌依旧保留,类似现代歌曲的改编。如伊秉绶、赵之谦等人的部分临作。米芾是集古出新的高手。微信图片_20180903093300

王铎临褚遂良·家侄帖

微信图片_20180903093346

朱耷临王羲之·兰亭序(左)微信图片_20180903093526

金农临西岳华山庙碑(左)沈曾植临十七帖(右)

微信图片_20180903093613

黄道周临王羲之·誓墓文

3、临创

关于书法临摹中“创临”的界定:除了范本文字内容的依据之外,看不出临作的出处,与个人创作如出一辙。微信图片_20180903093656

王铎54岁楷书·李成小寒林图跋(左)59岁临钟繇宣示表(右)

微信图片_20180903093848

王铎52 岁隶书三潭诗卷(局部

微信图片_20180903094016虞世南贤兄帖(左)王铎55 岁节临虞世南贤兄帖(右微信图片_20180903094119

王铎47岁临王羲之小园帖(左)高适诗(右

古今之法帖范本可谓数以万计,全部临上一通,恐怕一生也难以穷尽,即便能够临完,恐怕也难通书法之道。石涛给仇英《秋江待渡图》作跋,“呕血十斗,不如啮血一团。”书法之临摹乃技术层面的训练,不可或缺,但仅有技法是不行的,尤其不能为技法所拘缚,而背离了书法所内涵的文化精神。因此,应如陆九渊所说的“先立乎其大而小不可夺焉”。即是说,凡为学者固应注重知识的积累,但又要基“大”的胸怀、志趣和对“道的体而在知识层面上有所超越。

董其昌说:“书家妙在能合,神在能离”,“能合”是共性的相融,“能离”则是个性的绽放。自董其昌、王铎以来,“临摹不再仅仅是学习和继承伟大传统的途径,它还成为创作的手段,换言之,它本身就可以是一种创造”。

对于习书者来说,要广阅博览,大量临摹历代碑贴,以增广自己的见闻,多见多临,摹而习之,逐渐养出自己的眼力,然后才能“顺乎天性”的选择范本。择善又非仅袭其技,而贵者取其意效其神,确立个人的临摹观,最终达到“得鱼忘荃”之境。

(文章转自书法屋)

 

陈继儒是明代被“污名”最甚的著名大书画家、文学家。微信图片_20180903091640

近年来,有许多研究学者开始为他洗刷“污”,并还他本来的纯正面貌。对陈继儒的研究,有一个重点问题是历来被董其昌的光环所蔽,他作为董其昌的好友,且几乎是一直跟随在董其昌身边的一个绿叶一般的人物。微信图片_20180903091704

行书诗卷(局部)

而事实上,陈继儒的书画艺术,和他传奇的一生,远比董其昌要精彩、要高妙。晚明百年里,此一人而已,董氏应是绿叶。微信图片_20180903091754

行书《张子房留侯赞轴》

如果,你不认识陈继儒或对他不熟知,应不是“污名”影响,而是他真的实现了“大隐于市”的理想。他面对世间名利和对污蔑与质疑之从容,是鲜人能及的。微信图片_20180903091818

行书《跋唐玄序集王羲之书金刚经》

陈继儒从小跟周云汀学书法,后与董其昌一起学书画,成为挚友。35岁时后醉心苏米,孜孜不倦。从本作品不难看出,虽不离二王一路,但是大量融合了苏轼、米芾,结体潇洒,清逸率真。

不难看出,陈氏书法有很多米芾的痕迹,其实他一生都在崇拜米芾,甚至在举止言行和处世方式上亦有意或无意在追慕米芾,当然因此有些玩世不恭、有些癫痴。他曾写到:“米芾尽焚其平生书画,预置一棺,香清坐其中,及期举拂,合掌而逝。吾视其胸中,直落落无一物者,其圣门所谓古之狂欤?”微信图片_20180903091841

行书《跋宋拓黄庭经》

《小窗幽记》是陈继儒的代表作,全书始于醒,终于倩,虽混迹尘中,却高视物外;在对浇漓世风的批判中,透露出哲人式的冷隽,其格言玲珑剔透,短小精美,促人警省,益人心智。它自问世以来,不胫而走,一再为读者所关注,蕴藏的文化魅正越来越为广大读者所认识。

微信图片_20180903091900

行书《薛文清语轴》

在陈继儒82岁的人生中,流传有许多奇闻轶事。有褒有贬,有人污化陈眉公。后人对陈继儒一生作出最为公允的评价,是清初钱谦益,他在《列朝诗集小传》中云:“仲醇为人,重然诺,饶智略,精心深衷”。“四海宗盟五十年”的钱谦益在文章里,褒陈儒是“通隐”。这是一个处事不惊、淡泊名利、大隐于市的人。微信图片_20180903091919微信图片_20180903091927

陈继儒书扇面

“履和适顺”四字是陈氏养生宗旨,在几十年的青山绿水、文酒应酬的世俗享受中逐渐习惯于冲淡宁静的山居生活。和很多古怪山人不一样,他对于达官贵人也非常随和,没有与世格格不入的狂态、傲态。他有隐士之名,却无清贫苦困之忧,有官吏之贵,却无升迁案牍之劳。故而在当时大为人们所羡慕,也可见其智慧所在。

陈氏通晓养生奥秘。除偶尔出游外,日常隐居佘山,或听泉、试茶、或踏落梅、坐蒲团,或山中采药、泖塔玩月,或科头调舞鹤、麈尾戏游鱼,“湖上扁舟酒一瓢,芦花影里衣云遥” ,更多地追求一种世俗生活的朴实、宁静、温馨。文以行道,翰墨逸心,静以修身,得天然正气。微信图片_20180903091954

《跋虞世南摹兰亭序》

是的,八十年,不怨天,不尤人,何等潇洒。这样一个刻意远离官场的隐士,以风雅生活为寄托,看破红尘、悟透生死,是一位潇洒的智者,身隐和心隐是其一生的追求,市隐和山隐是其生活的形式,实现了“大隐于市”的理想。

陈继儒书《次董思翁过访山居三字韵》

微信图片_20180903092018微信图片_20180903092039微信图片_20180903092045微信图片_20180903092055微信图片_20180903092101微信图片_20180903092153微信图片_20180903092218微信图片_20180903092239

 

                                                   (文章转自书法屋)

傅抱石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国画家、美术史研究和绘画理论家,以画、文、书、印“四绝”闻名于世,尤以山水画见长。与黄宾虹、李可染一起成为20世纪最杰出的山水画“三杰”。

傅抱石钟情中国古典文学与艺术,尤其爱诗歌,历代佳作无不熟稔的体现在他的画中。他最崇仰的战国时代爱国诗人屈原的《离骚》,心仪其品德情操,同情屈子“抱石怀沙”自沉汨罗江的悲壮结局,而自号“抱石斋主人”。

对唐诗他亦极喜爱,1948年夏天作十六幅唐人诗意册页,是他住在中央大学宿舍时所绘。

微信图片_20180903090534

 

我们来欣赏经典诗歌是如何在其笔下呈现的。

01

王维诗意图

《终南山》

快意的挥写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微信图片_20180903090624

《竹里馆》

诗意画的诗意用笔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微信图片_2018090309064902

李白诗意图

《将进酒》

醉的场面与不醉的表现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

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微信图片_20180903090721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踪迹大化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
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
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
庐山秀出南斗傍,屏风九叠云锦张。
影落明湖青黛光,金阙前开二峰长,

银河倒挂三石梁。

香炉瀑布遥相望,回崖沓嶂凌苍苍。
翠影红霞映朝日,鸟飞不到吴天长。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
闲窥石镜清我心,谢公行处苍苔没。
早服还丹无世情,心三叠道初成。
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
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微信图片_2018090309080003

杜甫诗意图

《登高》

空白之妙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微信图片_20180903090826《客至》

酣畅之韵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微信图片_20180903090938

04

白居易诗意图

《问刘十九》

大侧面和小侧面的交融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微信图片_20180903091002

《琵琶行》

情景交融的叙事画本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来颜色故。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微信图片_20180903091027(本文转自书法屋)

现代心理学实验研究发现,我们看东西会重于两头而略于中段。其实,这个视觉规律是中国古代南朝宋虞和在装治书法卷轴时最早提出来的:“锐于开卷”和“不觉终卷”(见《论述表》)。钱钟书先生《管锥篇》中明确指明了这一点。我们常说唐楷,如颜柳夸张笔画的两端,再往前走一步,就会成为清代学者诟病的“中怯”,笔画中段软弱。笔者以为,唐楷夸张笔画两头与重视两端的视觉规律相关。微信图片_20180831153040米芾早年集古字主要是学唐人。据曹宝麟先生考证,米芾32岁时去黄州拜访苏轼“雪堂”,听从东坡先生教诲,改学晋人。约同时,东坡先生创作行书《黄州寒食诗帖》。曾自诩收笔出锋的锋尖有小黍米,用力留至笔端,而《黄州寒食诗帖》可见笔端的小黍米。行书《彦和帖》是米芾晚年53岁时的力作,笔法炉火纯青,恰好又遇上了日本二玄社的高清本,可以清楚的看到米芾笔法之妙。图1中“复”字、“和”字、“试”字、“视”、“暂”字,图2字“背”字、“候”字、“其”、“背”字,每一点画起笔、收笔都到如此精美的浓墨重彩。米芾把东坡先生的力留笔端发挥到极致。这多少应该与米芾早年取法唐人有一定的关联。当然,开头、结尾的浓墨重彩也是重视两端的视觉规律在书法艺术中的一种表现。微信图片_20180831153414笔者一直在探寻米芾笔法与晋人的关系。近来书法微信发了 “米芾笔法”的“刷”(1月10日)、“跳”(1月13日)、“挫”(1月18日)、“留”(1月20日),又发了“盯眼看和眯眼看:《彦和帖》与《阁帖》”,提出米芾笔法与晋人的关系问题,但一直心揣疑虑,王羲之无传手笔墨本,无法指实近笔者习字日课与古为徒,反复临习王羲之草书法帖复制品,竟然笔底也频频出现浓墨的开头与结尾(图3是拙笔草书 “辛”字、“何处一”3字),近乎米芾笔法,所以斗胆拿出来作为米芾行书起笔、收笔的技法与晋人关系的佐证,拟推测米芾学习晋人的传承与创新。微信图片_20180831153443楷书的起笔、收笔比较简略。行书、草书的起笔、收笔千变万化。起笔,除了第一字和添墨外,都是承上笔而凌空取势;收笔除了最后一字和添墨外,都有意在下笔的蓄势和引势。米芾起笔、收笔的浓墨重彩,就有承前启后势,可谓“谢朝华于已披,启夕秀于未振”也(陆机《文赋》)。

微信图片_20180831152528

 

 

微信图片_20180831152533

微信图片_20180831152537

微信图片_20180831152541

微信图片_20180831152544

微信图片_20180831152547

微信图片_20180831152551

微信图片_20180831152554

书法虽为一技,然包蕴自然人生之理。艺术化人生与人生艺术化才是我们应该思考的命题。传统中很多附着于书法的功能已逐渐被这个时代所疏离,我试图以自己的实践去体验这些价值。

我把自己定位为一个坚定而刻苦的学古派,私意钦慕于如米芾、董其昌、王铎、何绍基等一路学古出新的路数。学书三十余年,一路过来,摸爬滚打,须臾未尝离开古帖,不同时期总在与形形色的古人对话。面对一个个人物和他们的作品,从不喜欢到喜欢,很多时候需要调整自己的精神状态,打破很多自我局限的框架,这个历程,对自己既是实践能力、认知水平的提高过程,也是不断磨砺心性的过程。开悟需要这种渐修。所谓“字如其人”,书法的进步与人生的修炼是互为一体的两个侧面。

这是我来北京十年的首次展览,展现在大家面前的是我近几年的作业,我把它看做我的人生某个时期的心迹记录。谨真诚希望各方同仁予以批评指正。

——陈忠康微信图片_2018083113143044x27cm  楷行隶草古诗四首小品  2015年微信图片_20180831131509

43x33cm  小行书袁宗道岳阳纪行  2014年微信图片_20180831131602微信图片_20180831131621微信图片_20180831131631微信图片_20180831131649微信图片_20180831131705微信图片_20180831131707微信图片_20180831131720微信图片_20180831131724微信图片_20180831131749微信图片_20180831131752微信图片_20180831131911
微信图片_20180831131756微信图片_20180831131759微信图片_20180831131803微信图片_20180831131807微信图片_20180831131811微信图片_20180831131814微信图片_20180831131820微信图片_20180831131824微信图片_20180831131830微信图片_20180831131835微信图片_20180831131843微信图片_20180831131848微信图片_20180831131852微信图片_20180831131856微信图片_20180831131901微信图片_20180831131906微信图片_20180831131911
微信图片_20180831131756微信图片_20180831131759微信图片_20180831131803微信图片_20180831131807微信图片_20180831131811微信图片_20180831131814微信图片_20180831131820微信图片_20180831131824微信图片_20180831131830微信图片_20180831131835微信图片_20180831131843微信图片_20180831131848微信图片_20180831131852微信图片_20180831131856微信图片_20180831131901微信图片_20180831131906微信图片_20180831131924微信图片_20180831131756微信图片_20180831131759微信图片_20180831131803微信图片_20180831131807微信图片_20180831131811微信图片_20180831131814微信图片_20180831131820微信图片_20180831131824微信图片_20180831131830微信图片_20180831131835微信图片_20180831131843微信图片_20180831131848微信图片_20180831131852微信图片_20180831131856微信图片_20180831131901微信图片_2018083113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