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图片_20180913091742

一、三大创作原则

    

1.线条坚而浑——激情原自线条的熟练。线是力和势的组合,行笔要沉着痛快,做到稳健、轻便,重笔势(即趋向),根据字形大小排字的走向,线条斜势,整体纵向走势。

    

2.结体奇而稳——注意重心。欹侧、擒纵、疏密、高低。

    

3.章法变而贯——竹节式(几个字一节)节数间有空隙;贯珠式(中心线);蛇行式(左右摆动);疏影式(疏疏朗朗)。

   微信图片_20180913091813

二、七大布局要点

    

1.一字不能成行。

    

2.字与字之间有呼应,上承下启,左映右带,行距和字距不能相等。书眼放中央,可大些,字与周边气贯。

    

3.整体上展出适合墨迹浓重的作品。挂家中适合疏淡的作用。

    

4.作品中不能有错,异体字不过于冷僻。

    

5.作品整体布局上面重下面轻。

    

6.评作品好坏主要看总体视觉效果:节奏、墨色、用笔。

    

7.三三两两,似散还续,气脉一贯,此布局之妙也。微信图片_20180913091833

三、十个书写关键

    

1.八面出锋。借助于八面出锋,自然显出墨色浓淡,湿中有干,干中有湿,浓中有淡,淡中有浓,变化千万,使作品富有节奏感。

    

2.刚柔相济。刚力—–铁划银钩(粗):柔力—–行云流水(细)。

    

3.惜墨如金。楷书要求蘸一次墨写一个字,甚至数字;行草一笔写3-5字,每笔结束笔毛复原,要求纸上调锋。

    

4.豁然开朗。留白处有宽有窄,宽处给人以忽然开朗之感。艺术是制造矛盾,到解决矛盾的过程。

    

5.中侧并用。中锋得法立骨,侧锋得势求变。中锋是理性的要求,是书法审美的核心所在;侧锋是情性的化身,是书法通神的手段。

   

6.深思熟虑。创作前要深思熟虑,反复推敲,做到“胸有成竹”。

    

7.一气呵成。书法是感情的流露,不是技巧的表现。要在身体与心情皆好的状态下写字。书写时随意挥洒,一气呵成。

    

8.错落有致。一般情况下,作品的行距要宽,字距要紧。字忌并列,要错开。节数间有空隙,排列组合要有节奏,大小字参差,突出中间书眼。

    

9.笔情墨趣。书法是无声的音乐,无形的舞蹈。求变化中有呼应,使整体和谐,有强烈的节奏和视觉冲击力。用好拙笔,用笔略慢,动中有静,写出墨趣。

    

10.重视贯气。书法的气,是指点划与不同字之间的呼应,字与字之间的趋向。

     微信图片_20180913091856

四、十二条用笔细节

    

1.草书不见横画。行草书有横线条的尽量短些,要有纵向感。可用虚、细线替代。

    

2、忌由快产生的平拖、干笔、粗细一样的现象,行处皆留,留处皆行。

    

3.墨淡无神。重新起笔用浓墨,浓墨的笔画要交代清楚。

    

4.忌单字中的“眼”,防止“眼子”太多。

    

5.中间一行是作品重点。一作品中,要有几个突出、精彩、有个性的字。这也叫“书眼”。

    

6.长线条字很重要,收笔时要谨慎,一般笔势结束时用干笔。

    

7.笔墨重的字不能面积相等,字的重轻要有过渡,忌团状。

    

8.细笔要有韧性,粗笔要结实。要有铁划银沟的粗笔,又要有行云流水的细笔。

    

9.墨干时速度稍慢,湿时略快,粗时略慢,细时略快。行草有楷意,楷书要行写。

    

10.交笔时,起讫分明,每笔要交代清楚。

    

11.讲究提按:齐而不齐,直而不直,曲中含直,直中含曲。要“提着笔向下按”。

    

12.中锋侧锋并用,八面出锋,细处用中锋,厚处用侧锋。微信图片_20180913091916

五、四条落款要点

    

落款是正文组成部分,不可轻视。要点:

    

1.署名是正文字一半以下大小。两行落款要右高左低,不要换笔。

    

2.落款不能留空过多,注意轻重比例。

    

3.盖章作品下垫玻璃加书本。

    

4.印章最好不要超过三个。

微信图片_20180912141039

备受关注的全国第二届大字书法艺术展

共收到22074件投稿作品

其中江苏省来稿2301件

山东省来稿2016件

河南省来稿1716件

广东省来稿1501件

河北省来稿1234件

经过评委会严格评审

共有266位者入展

微信图片_20180912141326

微信图片_20180912141329

微信图片_20180912141335

 

微信图片_20180912141338

微信图片_20180912141341

微信图片_20180912141344

微信图片_20180912141347

微信图片_20180912141350

微信图片_20180912141353

微信图片_20180912141356

微信图片_20180912141359

微信图片_20180912141403

微信图片_20180912141406

微信图片_20180912141100

微信图片_20180912141104

微信图片_20180912141110

微信图片_20180912141113

微信图片_20180912141116

微信图片_20180912141119

微信图片_20180912141122

微信图片_20180912141128

微信图片_20180912141132

 

微信图片_20180912141135

微信图片_20180912141138

微信图片_20180912141141

微信图片_20180912141144

微信图片_20180912141147

微信图片_20180912141152

微信图片_20180912141155

微信图片_20180912141158

微信图片_20180912141201

微信图片_20180912141204

微信图片_20180912141208

微信图片_20180912141212

微信图片_20180912141215

微片_20180912141218

微信图片_20180912141221

微信图片_20180912141224

微信图片_20180912141227

微信图片_20180912141231

微信图片_20180912141234

微信图片_20180912141238

微信图片_20180912141241

微信图片_20180912141243

 

微信图片_20180912141250

微信图片_20180912141252

微信图片_20180912141255

微信图片_20180912141258

 

微信图片_20180912141301

微信图片_20180912141305

微信图片_20180912141308

微信图片_20180912141311

微信图片_20180912141314

微信图片_20180912141318

微信图片_20180912141322

 

杨妹子,活动于宋宁宗庆元至嘉定(1195—1208)年间,亦称杨娃。宋宁宗杨皇后之妹,一说为杨皇后本人,历来众说不一。书法质朴娟秀,婀娜多姿。微信图片_20180912112112

▲七言诗一首 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

看到这“杨妹子”,不禁哑然失笑,太有趣了——竟然直署“杨妹子”!不知道古代后妃们在“正式公文”上如何署名,也不知道她们在愉情冶性的书画上又如何署名?看着这南宋的“妹子”,大大方方地娉娉婷婷地在团扇上写下“薄薄残妆”,太好玩了。微信图片_20180912112134

▲蔷薇诗团扇一首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

杨妹子,即宋宁宗恭圣仁烈杨皇后。少以姿容选入宫中。忘其姓氏,或谓为会稽人。庆元元年(一一九五),封为平乐夫人。三年四月,封婕妤。有杨次山者亦会稽人。后自谓其兄,遂姓杨氏。五年进婉仪,六年进贵妃。恭淑韩皇后去世,以贵妃颇涉书史,知古今,立为皇后。性颇机警,如诛杀权相韩侂胄便出杨后作主。

杨妹子虽出身微贱,无骨肉之亲,幼年于戏班为杂剧。及长却能书善画,更擅诗词,偶于书画上自署名为杨妹子。著作以宫词较多,编入二家宫词,四库提要曾着其目。题画诗词,散见于南宋院画录;善作花卉,真迹已不可见;书法真迹流传至今者,目前最少尚有八件:三件存故宫博物院,见于宋马远华灯侍宴题诗、马远倚云仙杏题句,无款宋人桃花题句。另两件存于美国,两件存于日本京都天龙寺,一件陷大陆。

杨妹子书迹似宋宁宗,以其款署杨妹子,元明人误为杨皇后之妹。而以艺文供奉内廷。微信图片_20180912112159

▲七言诗一首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附属图书馆藏

杨妹子,能诗,善书画,精鉴赏。画风为南宋院体,设色妍丽,画法简练。景物用马远法,花取马麟画法。时内府所收马远画卷上多有其题诗,其小楷诗题,书法严谨娟秀,妩媚多姿。

清孙承泽《庚子消夏录》载:“马远,在画院中最知名,余有红梅一枝,蒨艳如生,杨妹子题一诗于上。按:杨妹子者,宁宗恭圣皇后之妹,书法类宁宗。凡御府马远画,多令题之。”

明王世贞谓:“凡远画进御,乃颁赐贵戚,皆命杨娃题署。”

启功《启功丛稿》中《谈南宋画上题字的“杨妹子”》,认为杨娃即杨姓之误,杨姓即杨后。徐邦达先生认为将杨后和杨妹子视作二人是明清学者的讹误。江兆申先生对“杨妹子”做了更深入的考证。

微信图片_20180912112220

宋宁宗的皇后韩氏病故后,这“杨妹子”被继立为皇后。宋理宗立,她又被尊为太后。她工于权术,计杀韩侂胄,重用史弥远,把持朝政。看来这个出身卑微的“妹子”还是个女强人。微信图片_20180912112312

不知道这“薄薄残妆”具体写于什么时间,可以肯定的一点应该是入宫之后吧。一个出身微贱而内心强悍最终跻身高位的小女子在柔柔素绢上用萧散妍媚而略带拙意的笔致写下这样艳暖的“宫词”,并且直署“杨妹子”,真是一件很萌的事呢。

 

 

 

 

曾经领先世界千年的大宋极简美学,

一直到雍正帝这,仍然不失简美。

但是到了乾隆帝这儿,画风突变,

乡村集市蜜汁喜感突其

微信图片_20180912105650

富丽堂皇、好大喜功造就乾隆“农家乐”审美,

不要清、简、美,就是要多、花、艳…

他与父亲雍正的审美差距有多大?

看父子两个时期的瓷器风貌就知道了。

微信图片_20180912105657

最近清宫剧《延禧攻略》热播,

乾隆皇帝的诙谐典故,被搬上了荧幕,

尤其是他收藏字画喜“盖章”这一“狂赞”恶习,

连剧中女主角都看不下去了,

她甚至将真品欺以赝品,以勉“祸害”。

但王羲之《快雪时晴帖》就没这么幸运了,

因为乾隆帝对这幅作品爱到无可阻挡,

下图为《延禧攻略》中乾隆见到此作时…

微信图片_20180912105701

正如剧中演绎,乾隆激动的哟,

正在此时,追剧观众坐不住了啊!微信图_20180912105705

“要开始盖章了!” 

“又要被乾隆糟蹋了!”

“爱新觉罗·牛皮癣上线…”

“盖章狂魔!”

 “皇上要破坏文物!”

“雍正的农家乐儿子!”

 “他又要乱涂乱画了!”

连非书画专业的观众都如此嫌弃乾隆盖戳,

可见乾隆“点赞狂魔”的身份是多么铁实。

回归主题,看到下图

《快雪时晴帖》正文四列共28个大字。

原贴▼微信图片_20180912105837

不够直观?

书思PSD抠图处理后,美得更彻底了!

微信图片_20180912105841

微信图片_20180912105850乾隆帝:

“你我爱羲之有多深,盖章表的心!”

封面和扉页先盖一波…

微信图片_20180912110015

不仅要盖章,还要题跋,

不仅是题跋,还不用写手,

不仅是御笔,还要长篇大论…微信图片_20180912110020

“若长篇大论都表达不了朕之才情与狂爱,

那就来多几篇…”微信图片_20180912110056

微信图片_20180912110116虽然乾隆行书充沛着齁甜的馆阁体风味,

但写字这么拼的皇帝,确实稀有,

更何况字字认真、工整无误地长篇题跋,

只能说,是真爱啊。微信图片_20180912110129王羲之《快雪时晴》在全册页的中前部,

此作不激不厉,体势优美,取“势”妍丽,

结字遒劲,动静结合,极富韵律。

但是,到了乾隆这儿:

“朕先盖为敬…”微信图片_20180912110143

上图右边是赵孟頫题跋部分,

乾隆皇帝也喜欢赵孟頫,

可能这是他痴迷此帖的一个重要原因。

所以,

哪里有空白,章就盖到哪里去!微信图片_20180912110220

微信图片_20180912110237

《快雪时晴帖》本作只有23cm*14.8cm,

但是含封面、题跋等在内完整全卷很长,

像历史接力赛一样连绵不绝,

像蝶恋繁花一般争奇斗艳,

展现出了书法神品的独特魔力。微信图片_20180912110254

微信图片_20180912110308《快雪时晴帖》先后被褚遂良、米芾收藏,

及朱存良、王穉登、吴廷等土豪藏,

最后在1746年,被乾隆收藏,

与《中秋帖》和《伯远帖》并为“三希堂”。微信图片_20180912110322微信图片_20180912110331微信图片_20180912110345微信图片_20180912110354全卷主要以乾隆的题跋和盖章为主,

王羲之写了28个字,

乾砰砰了172个章…微信图片_20180912110418

盖章位置很多莫名其妙,有的被他“蒙对了”,

多数画蛇添足、滥竽充数,有些纯粹刷存在感,

直线盖、对称盖、补白盖、拥挤也盖…微信图片_20180912110429

下面是尾部的雪梅图,

乾隆在单字“妙”上居中盖一章,

与前面的“神”字遥相呼应,

这多、花、艳的“农家乐”风范,

真让人捏把汗…微信图片_20180912110445

不过,咱们换个角度想啊,

乾隆能把那么多章盖明白,

还能把题跋写的整整齐齐,一片热闹,

倒也算一种古代“弹幕”视觉感。

若换作普通人的话…

也没这机会干,咱也没机会看啊,哈哈。微信图片_20180912110459

于是,所以,最后,

王羲《快雪时晴帖》册页全本,

整体就变成如此“奇观”:微信图片_20180912110519

感觉如何?

 

颜真卿《颜勤礼碑》是颜真卿晚年所书,

其书法艺术已进入完全成熟时期,

代表着颜体楷书的最高峰。

通篇气势磅礴,饱满着厚人的笔墨力量。

书思特别提供此碑的碑拓对照(代表字),

供广大书法爱好者临习参考。

嘘,别出声…

让我们一起静静地观察颜体之美!

列举字虽不多,但若全部看完,

眼力绝对上来了!

微信图片_20180912095314

微信图片_20180912095330

微信图片_20180912095355

微信图片_20180912095405

微信图片_20180912095422

微信图片_20180912095434

微信图片_20180912095446

微信图片_20180912095457

微信图片_20180912095509

微信图片_20180912095527

微信图片_20180912095536

微信图片_20180912095604

微信图片_20180912095612

微信图片_20180912095632

微信图片_20180912095640

微信图片_20180912095652

微信图片_20180912095701

微信图片_20180912095711

微信图片_20180912095725

微信图片_20180912095743

微信图片_20180912095751

微信图片_20180912095800

微信图片_20180912095816

微信图片_20180912095826

微信图片_20180912095841

微信图片_20180912095855

微信图片_20180912095913

微信图片_20180912095922

微信图片_20180912095935

微信图片_20180912095944

微信图片_20180912095955

微信图片_20180912100018

微信图片_20180912100022

微信图片_20180912100025

微信图片_20180912100027

近几日,故宫博物院的网页里发现了些展览作品,极其高清,因此想要与大家分享,不得不说看赵孟頫的作品是一种视觉上的享受。

首先表明赵孟頫的书法并没有被过誉,他和他的书法对书法发展起到了深刻而久远的影响。微信图片_20180912094111

《前赤壁赋》局部

微信图片_20180912094201

《后赤壁赋》局部

赵孟頫是中国书法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书法家,历史上诸家对赵孟頫的评价不一,错综复杂。那么赵孟頫的书法到底怎么样,在书法史中有怎样的意义,后世书家又是怎样来评价他的书法的,这是一个需要花费精力和判断力去整理分析的问题。前人多说赵孟頫的字俗气而无骨,写得太熟太圆滑,这些评价往往是因为他作为宋室后裔而仕元,是基于其人品而得出来的评价,这样的评价是否可靠就值得深入探讨了。

我对赵孟頫的书法喜好是逐渐地发生变化的,由最初的不喜欢觉得稍显俗气,变为逐渐接受并且越来越喜欢他的书法,而且偶尔还会提起笔来写写他的行草书和小楷。

基于此,我试图对赵孟頫书法做一个大致的梳理和分析。

1、赵孟頫的书法

赵孟頫诸体兼善,《元史》本传云:“篆、籀、分、隶、真、行草书无不冠绝古今,遂以书名天下。”这一评价虽然有些夸张,但根据赵流传后世的作品来看,其行草,楷书包括小楷的水准是一流的,而且影响了后世数百年。

“其传世作品以行草为最多,对后世的影响也最深。他的行草直入山阴之室,继承王羲之不激不厉的平和书风,于陈智永、唐褚遂良、陆谏之、宋高宗赵构而一脉相承,笔法蕴藉沉稳,结字平正而秀丽。”(黄惇《中国书法史》(元明卷))

行草书代表作品有《兰亭十三跋》(日本高岛菊物次郎藏)、《归去来辞卷》(辽宁博物馆藏)、《赤壁赋》(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等。

微信图片_20180912094259

《秋兴赋》局部

其楷书作品传世亦甚丰富,其中小楷作品为历代所重。小楷作品如《洛神赋》、《过秦论》、《汲黯传》、经卷如《老子道德经》、《黄庭经》等。后世人们还把赵孟頫还归为“楷书四大家”之一,“颜柳欧赵”中的赵即是赵孟頫,其他三家均出自唐代,有唐一代是楷书的成和鼎盛时期,度和水准自是其他朝代难以比拟的,而赵孟頫能跻身楷书四大家,则足以证明其楷书所取得的成就。

微信图片_20180912094335

《汲黯传》局部

黄惇先生指出:“赵孟頫的大楷作品,亦很有特色。其初从钟繇、智永得法,以真行相通之晋人笔法,绝去颜、柳顿挫之笔,故一改中唐以后书碑楷法之特征,这在当时很具新意的。”

其大楷代表作《妙严寺记》、《三门记》、《胆巴碑》等,结字平稳端庄,用笔流动方圆兼备,而又寓方于圆,别有妙味。

 

微信图片_20180912094412

《三门记》局部

2、赵孟頫书法的影响

 

元代书法受赵孟頫影响之深,是其他朝代所没有的现象。在赵孟頫竭力推崇学习“二王”回归魏晋经典传统活动中,他的朋友、家属、朋友的学生、学生的学生,无不受到他的影响浸染。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且延续时间很长的“赵派”书风。

北宋书法倡导“写意”,追求自我,这也是文人标榜个性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这种摆脱唐人“法”的束缚的做法,就北宋书家的作品来看,还没有有太多的问题显现出来。还能出现苏、黄、米等取得巨大成就的书家,他们的书法虽然意多于法,然则仍然然法度谨严,有几分的内涵和古气,仍然耐看,虽是“信手”,然,不失为佳作,这或许就是东坡先生“无意于佳,乃佳”的真意了。

书法和绘画不一样,绘画除去临摹前人佳作外,还可投身大自然,即所谓的“师造化”,书法则只有学习前人经典作品,自己琢磨和取舍这一条路。通过临摹,汲取古人的精华为我所用,如果说在北宋四家的书法里经典的元素还不算少的话,南宋书家除极个别人仍然筑基于经典,南宋总体呈现出简单直白的问题。

在南宋,文人式的写意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而学习当代书家的风气抬头。学习苏黄米的大有人在。南宋书法,多是时尚之气息,古意已经消失殆尽,日渐流于平滑简单,宋高宗已经看到了这个问题,并意识到要追本溯源,他身体力行,由智永上追二王,但由于南宋为时代所限,这种回归魏晋而图书法变革的思想没有得到拓展。而赵孟頫通过自己和朋友学生等一起努力最终改变了学习苏黄米等当代书家的风气重了传统帖学的权威,真正实现了赵构的理想。

因此,元代复古书风运动存在的意义就特别的巨大,赵孟頫作为这场运动的领导者其作用也非常巨大,作为当时的文坛领袖,在诗书画等领域领导着文人艺术家的审美取向的艺术追求。因为他的倡导,书家的视野又回归到经典上来。

在元代的八十八年间,因为赵孟頫竭力倡导“复古”,元代书法呈现出全面的复古趋势,并且衔接上了魏晋、唐的书法脉络,使得元代的书法真正地回归到传统中去,在临习琢磨古人的经典之作中的到化古出新的营养。

微信图片_20180912094456

北宋 米芾《贺铸帖》

芾再启。贺铸能道 
行乐慰人意。玉笔格十袭收秘,何如两足 
其好。人生几何,各阏 
其欲。即有意,一介的可 
委者。同去人付子敬 
二帖来授,玉格却付 
一轴去,足示目。 
见此中本乃云公所收 
纸黑,显伪者。此理如何, 
一决无惑。芾再拜。

微信图片_20180912094532

 

南 吴琚《行书五段卷》28.7×63.8cm 局部 上海博物馆藏刘靖基赠)

有一些观念认为书法一坏于唐代,一坏于宋四家,大约因为唐代法度太过森严、框架太多束缚了书法的自由发展,而宋代以苏东坡为首的“尚意”书风则多是“我书意造”式的发挥,对于传统根基看得轻了。

那么再看看赵孟頫,其复古书风追求的正是书家们乐此不疲的魏晋古法,复古即回归魏晋传统,作为复古书风的倡导者其眼光是独到的,在他的带领下,元代篆隶书亦有发展,不仅如此,文人篆刻在他的影响下也开始萌芽,在文人篆刻史上其意义是不可小觑的,章草这一几乎被人忘却的古老书体得到极大的发展,出现了赵孟頫、邓文原等章草书家,同时行草书继续发展而且出现了有别于唐宋的面目,“不可无一,不可有二”,艺术的独特价值是无需赘言的。

本主要参考苏教育出版社黄惇先生的《中国书法史》

朱耷,明末清初的书画家,号八大山人。因署驴、驴屋、个山驴等款,故启功先生诗中称之为“朱驴”。谈到八大山人的书法,自然是特指形成独特面目后的“八大体”。他的书法以独特而强烈的个性特征屹立在书法历史上,以至于独特到令人惊讶的程度。微信图片_20180912092439

微信图片_20180912092443

微信图片_20180912092447

微信图片_20180912092450

 

微信图片_20180912092453

微信图片_20180912092456

微信图片_20180912092459

微信图_20180912092502

微信图片_20180912092506

微信图片_20180912092508

微信图片_20180912092511

微信图片_20180912092514

微信图片_20180912092517

微信图片_20180912092521

微信图片_20180912092524

微信图片_20180912092528

微信图片_20180912092528

微信图片_20180912092532

微信图片_20180912092534

微信图片_20180912092538

微信图片_20180912092541

微信图片_20180912092544

微信图片_20180912092547

微信图片_20180905095210

前几天《陕西省第二届中小学生书法篆刻大赛作品展》开展。

这场书法展由陕西团省委、教育厅青文联、书协、关工委六家单位共同主办,这不算牛的。你先看看作品。

小学作品

微信图片_20180905095435

十一岁的小学生的作品,取法绝不是简单的复制颜真卿,国展引领的形式制作(亮点是中间的红线),十一岁的小朋友怎么会有此想法?微信图片_20180905095604

变欧体的中宫收紧,为颜体的放射状,无意为之?微信图片_20180905095700

干净,憨态可掬。有小孩子的天真无邪在里面。赞!微信图片_20180905095714

微信图片_20180905095752微图片_20180905095812都说楷书、隶书、篆书适合初学入门,也是书法的基础。小朋友的行书都写这样了,楷书、隶书、篆书入门用了多长时间?

微信图片_20180905095825《曹全》+《鲜于璜碑》学书路线老师设计的很好呀。

微信图片_20180905095902自信,成熟,用笔、结字游刃有余。微信图片_20180905095931汉隶写正文,书谱来落款。一静一动,小学生得下了什么样的苦工?

微信图片_20180905095950不止是临帖,妥妥的创作。后生可畏。

微信图片_20180905100130

微信图片_20180905100140

微信图片_20180905100156这会不会是出自指导老师之手?我实在无法相信小学生能有这水平!书法界怎么可能出现神童?

微信图片_20180905100222小学生临《书谱》,牛不?

微信图片_20180905100238

微信图片_20180905100249

微信图片_20180905100258

 

微信图片_20180905100409

微信图片_20180905100430印章多,形式抢眼,满满的国展味?微信图片_20180905100449硬是把《智永千字文》给拉了是不是有意为之?
微信图片_20180905100513整齐划一,装饰美?

微信图片_20180905100530中间红线是亮点,字的变化有点少了。

微信图片_20180905100546

微信图片_20180905100611微信图片_20180905100646但愿所有的书法老师对每一个孩子都是点燃而不是灌输,毕竟书法可以教,书法家是教不出来的。微信图片_20180905100708可爱。

微信图片_20180905100723

微信图片_20180905100748这小朋友已经在玩“墨法”了,控墨力不输大人,超强。微信图片_20180905100820

微信图片_20180905100830

微信图片_20180905100904挺老辣的,也挺自信娴熟,整体写的着急了点。微信图片_20180905100920

微信图片_20180905100939

微信图片_20180905100959章草落款,牛啊

微信图片_20180905101029

微信图片_20180905101038小孩写得巨幅单字,书写现场是不是很“曾翔”?

微信图片_20180905101054

信图片_20180905101102
微信图片_20180905101115“伊秉绶大师”的一年级版,服不服?

微信图片_20180905101132

微信图片_20180905101145

微信图片_20180905101222

二年级把篆书都写这样了。愿你50岁归来仍是少年。微信图片_20180905101259让褚字雄强起来。谁敢这样干?九岁的小孩他就敢。

微信图片_20180905101316

微信图片_20180905101330

微信图片_20180905101340这大约才是小学生的字,可爱。

中学组作品

微信图片_20180905101433把米字写熟,后挥章法。

微信图片_20180905101446取法清人颜字,另辟蹊径。谁教的?可行吗?

微信图片_20180905101500超出一般学生。线条老辣。

微信图片_20180905101514不能再大胆的白留。任性得不相信你是十几岁的学生。

微信图片_20180905101543国展上的魏碑老路。屡试不爽。

微信图片_20180905101601这篆书学的谁?

微信图片_20180905101614《张黑女》长大后,就成这样了!

微信图片_20180905101626功夫“吓”到了。

微信图片_20180905101640西和麻纸价格不菲,评委喜欢就不贵。

微信图片_20180905101704技术稚嫩,打动评委了的是什么?气息?自信?

微信图片_20180905101722

微信图片_20180905101731这留白设计的挺好。

微信图片_20180905101802

微信图片_20180905101823

微信图片_20180905101839《礼器碑》如何写出拙气,学学小朋吧。

微信图片_20180905101859自信。

微信图片_20180905101913

微信图片_20180905101929
微信图片_20180905101941
用笔不怪,结字稚拙,小孩写得别有风味。微信图片_20180905101952

微信图片_20180905102021

微信图片_20180905102030国展是种时尚?小孩也跟风

微信图片_20180905102049

微信图片_20180905102115

微信图片_20180905102126

 

《石门颂》摩崖是我国著名汉刻之一,是东汉隶书的极品,又是摩崖石刻的代表作。它对后来的书法艺术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被人们称之为国之瑰宝,清代张祖翼评说:“三百年来习汉碑者不知凡几,竟无人学《石门颂》者,盖其雄厚奔放之气,胆怯者不敢学也。”

该刻被称为草隶鼻祖和楷模,大气磅礴,挥洒自如,既整齐规范,又富于变化,富含感情,不拘一格,不拘绳墨,笔势纵放,奇趣横生,笔画粗细虽区别不大,但每一笔画却变化多端,用笔自如,不作修琢,有自然豪放意趣;字画瘦硬,结构疏朗,飘逸有致,笔隶中带篆、带草、带行,被书家称为“隶中之草”。

EDC274A4574331E5A98C450A830B7A26D39BC250_size46_w550_h408张大千在摩耶精舍赏荷

张有云:“画有三美:曰亮;曰大;曰曲。”大,乃大气,气局之宏大开阔;曲,指境界之深邃曲折;亮则指鲜活生动之感官印象。

何为没骨法?

就是不用墨笔勾勒,只用颜色来点戳,这就名为没骨。

这画法创始于北宋徐崇嗣,传到清初,要数恽南田第一,清妍艳丽四个字,可以说是阐发无余。画花瓣尽可全用颜色,也不妨先用水墨点戳,然后略施浅色,觉得更有精神些,白阳、石涛是常用这方法的。

张大千荷花

荷花颇适合于没骨。

先用浅红色组成花形,再用嫩黄画瓣内的莲蓬,跟着即添荷叶及荷干,叶是先用大笔蘸蘸淡花青扫出大体,等色干后,再用绿汁层层渲染,在筋络的空间,要留一道水线。

张大千荷花

荷干在画中最为重要一一等于房子的梁柱,画时从上而下,好像写大篆一般,要顿挫而有势,有亭亭玉立的风。

如果画大幅,干太长了,不可能一笔画下,那么下边的一段,就由下冲上,墨之干湿正巧相接了,了无痕迹。

干上打点,要上下相错,左右揖让,笔点落时,略向上踢。

张大千荷花

花瓣用较深的胭脂,再渲染一二次,再勾细线条,一曲一直,相间成纹;花须用粉黄或赭石都可。

这是看画的重心所在,加上几笔水草,正如书法所说的「疏可走马,密不透风」也。

张大千荷花

张大千荷花

张大千荷花

张大千荷花摄影作品

下面是张大千的画荷语录:

张大千荷花

◆我画荷的心得便是:看上去总要使它如立在水中央一般!

——《与薛慧山的谈话》

◆中国画重在笔墨,而画荷是用笔用墨的基本功。画荷主要在于画荷叶及荷梗。

——《与糜耕云的谈话》

◆画荷需要正、草、篆、隶四种书法技巧,字写不好,荷也画不好。画荷花的秆子要用篆书,叶子则是隶书,瓣子就是楷书,水草则用草书。

——《张大千画语录.荷花论》

◆画荷,最易也最难。易者是容易入手,难者是难得神韵。

——叶浅予《张大千的艺术道路》

张大千 荷花鸳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