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我,不能全像我。化我者生,破我者进,似我者死。

——吴昌硕

青藤雪个远凡胎,老缶衰年别有才。我欲九原为走狗,三家门下轮转来。

——齐白石

元明清以来及于民国,风流占断百名家。

——于右任微信图片_20180822091949

吴昌硕(1844.8.1—1927.11.29),

初名俊,又名俊卿,

字昌硕,又署仓石、苍石,

多别号,有仓硕、老苍、老缶、苦铁等。

浙江省孝丰县鄣吴村(今湖州市安吉县)人。

晚清民国时期著名国画家、书法家、篆刻家。微信图片_20180822092023

他是“后海派”代表,

为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长,

与任伯年、蒲华、虚谷

合称为“清末海派四大家”。

其集“诗、书、画、印”为一身,

融金石书画为一炉,

被誉为“石鼓篆书第一人”、

“文人画最后的高峰”。微信图片_20180822092056

 

篆书十一言对联,浙江省博物馆藏

少年时天赋初露

 微信图片_20180822092127

壹月安东令(白文),

染于苍(朱文)两面印 青田石

1844年,吴昌硕生于浙江省孝丰县鄣吴村

一个读书人家。

幼时随父读书,

后就学于邻村私塾。

10余岁时喜刻印章,

其父加以指点,初入门道。

微信图片_20180822092159

苦铁近况,白文印 浙江省博物馆藏

不幸的是,

在他16岁时,因太平军与清军战于浙西,

全家避乱于荒山野谷中,

弟妹先后死于饥馑。

后又与家人失散,

替人做短工、打杂度日,

先后在湖北、安徽等地流亡数年。

西泠印社出任首任社长微信图片_20180822092229

篆书“西泠印社”,西泠印社藏

1914年,西泠印社十周年纪念大会上,

吴昌硕被公推出任首任社长。

当时他已是名满天下的大家,

集“诗、书、画、印”于一身,

无人不服。

他为印社撰联云:“印讵无源?

读书坐风雨晦明,数布衣开浙派。

社何敢长?

识字仅鼎彝瓴甓,一耕夫来自田间。”

这正是他一贯的冲淡谦虚襟怀的具体表现。

微信图片_20180822092315

石鼓文四条屏

众多名家均受其影响

微信图片_20180822092350

墨荷图轴

作为海派绘画的创立者,

他的艺术对于中国近现代绘画的发展

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微信图片_20180822092413

双桃图轴

20世纪以来,许多杰出的画家如:

齐白石、王震、赵子云、陈师、

陈半丁、陈师曾、朱屺瞻、刘海粟、

钱瘦铁、潘天寿、吴茀之、

王个簃、诸乐三等

都受到吴昌硕艺术的影响与启示。微信图片_20180822092439

▲吴昌硕及其著名弟子名单微信图片_20180822092458

山茶花图轴

他们是研究吴昌硕艺术具有代表性的实践者,

在对吴昌硕艺术的学习、传承与研究中,

也对近中国现代花鸟画的发展历程

具有了相当重要的价值与作用。

其中,王个簃是吴昌硕门生中的佼佼者。

他穷极毕生精力,

全面继承吴昌硕艺术,

在诗、书、画、印领域造诣卓著。微信图片_20180822092559

吴昌硕  《葫芦》

齐白石比吴昌硕小二十岁,

二人既是同时人,又是两辈人。

根据齐白石的好友胡佩衡的说法,

齐白石一生之中根本就没见过吴昌硕。

并未得到吴昌硕的亲自指点,

可以说齐白石师承吴昌硕,

但也仅仅只是“遥师”。

吴昌硕曾为齐白石写“润格”和

《白石画集》(篆)扉页。微信图片_20180822092629

▲齐白石  东方朔献寿

王一亭,上海商界名人。

与吴昌硕相识于1911年,

两人相差23岁,为忘年交。

吴昌硕对王一亭的帮助主要体现在

篆刻、绘画、诗词等方面的指导和探讨,

他将自己“用作书之笔作画”的经验

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王一亭。微信图片_20180822092703

▲王一亭  我佛初祖

在吴昌硕的多弟子中,

赵云壑的身份有些“特殊”:

他30岁左右,拜寓居苏州的吴昌硕为师,

1910年间,他到沪上鬻艺,

为吴昌硕赴海上发展打开了前路,

此后,一直跟随吴昌硕左右。

在吴昌硕亲传诸弟子中,

赵云壑最为接近吴昌硕本人艺术风貌,

常为吴昌硕代笔。微信图片_20180822092743

▲赵云壑 石鼓文

陈师曾,江西义宁人,陈寅恪之兄。

曾留学日本,攻读博物学。

1910年35岁的陈师曾归国,

拜吴昌硕为师,绘画、书法与篆刻,

皆得缶翁真传。

潘天寿说:“(陈师曾)天赋高,人品好,

学识渊博,国学基础深厚,

金石书画无所不能,可惜死得太早,

否则他的艺术成就定在吴昌硕之上。”微信图片_20180822092813

▲陈师曾  篆书八言联

陈半丁出生于浙江绍兴柯桥,

年时父母双亡,生活坎坷。

1894年19岁的陈半丁

随表叔吴石潜(西泠印社创始人之一)

到上海小长庐馆拓印为业,

在此与吴昌硕相识并拜师。

陈半丁十分好学,深得吴昌硕厚爱。

非但自己亲自传授,

还将其介绍于好友任伯年、蒲作英。微信图片_20180822092836

▲陈半丁刻鳌龙钮寿山高山石严敦和自用印 1934年作

李苦李,祖籍浙江绍兴。

1916年,近不惑之年的李苦李拜师吴昌硕,

师生都极为认真,

李的习作,缶翁都加以修改、评语,

绝非依傍门户假托师名。微信图片_20180822092905

▲李苦李  篆书七言联

朱屺瞻,是我国著名的寿星画家,

画坛的一代宗师。

1918年始师从吴昌硕。

常与同门的潘天寿、吴茀之研讨艺事。微信图片_20180822092928

屺瞻  岁寒风骨图

1923年, 27岁的潘天寿,

任教于上海美专,后经好友诸闻韵介绍,

认识了近80岁高龄的吴昌硕,

深得其器重。

潘天寿常去拜望吴昌硕,

耳濡目染,画艺大进。

吴昌硕曾对其入室弟子说:

“阿寿学我最像,跳开去又离开我最远。

大器也。”微信图片_20180822093006

▲潘天寿  雏鸡啾食图

王个簃,16岁到南通求学,

笃好诗文、金石、书画。

1925年29岁的王个簃离开南通来到上海,

拜81岁高龄的吴昌硕为师,

并在吴家担任了家庭教师,

为吴昌硕孙儿授业。

师生之间朝夕相处,得益遂多。

微信图片_20180822093042

▲王个簃 枫叶绣球图

吴茀之幼承家学,

1922年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学画,

并受业于吴昌硕。

工书法,善诗词,擅长写意花鸟画,

其画深受吴昌硕一派画风影响。微信图片_20180822093109

▲吴茀之  书法

沙孟海与吴昌硕的交往有点戏剧性。

1924年岁末,

吴昌硕先生在海上词人况蕙风家闲坐时,

发现了沙孟海雕刻的印章,

当即挥笔书道:“虚和整秀,饶有书卷清气”。

得到吴昌硕如此评价,

24岁沙孟海激动不已,

不久就拿着自己新刻的印章登门拜师。微信图片_20180822093138

▲沙孟海  书法

诸乐三,于1920年到上海拜吴昌硕为师前,

诗书画印已具有相当水平。

诸乐三有幸能常常侍从老人左右,

得到了吴昌硕的亲授,

并能直接细观其原作,

反复深究老人印学之精髓,

目睹老人治印之真谛,终得缶翁衣钵。微信图片_20180822093208

▲诸乐三  书法

朱复戡,五岁时即在青甑上练习毛笔字,

七岁可写一尺见方的石鼓文,

引起了吴昌硕的注意。

吴亲切地称朱复戡为“小畏友”,

朱则称吴“吴昌老”。

吴昌硕每每出席各种高雅重要的活动,

都要带上朱复戡,以朋友之名形影相随。

这样的搭档被称为“一老一少”,

成为大上海文化界的一大奇观。微信图片_20180822093242

▲朱复戡  大篆

诗、书、画、印造诣颇高微信图片_20180822093341

明拓泰山刻石二十九字本册页(吴昌硕旧藏)

吴昌硕与传统文人画家不同,

兼“诗、书、画、”四绝于一身,

能博采众长,兼收并蓄,

将四绝融会贯通,

特别是他以金石入印,入书,入画,

以最传统的艺术因素和审美理想

塑造了崭新的艺术风格和风气。

诗文,奇崛古朴又意味深长微信图片_20180822093434

诗文手稿 浙江省博物馆藏

吴昌硕善作诗文,

数十年未曾间断过。

他的诗文,用典较多,不甚通俗。

但有些绝句纯用白描手法,

活泼自然,接近口语。

有些绝句则含讽刺意味,抒发生活实感。

所作题画诗寄托深远,

颇有浪漫主义气息;

评论前人书画,尤多独到见地。

早年所作五古,有一部分含有讽刺意味,

揭露了当时黑暗社会某些不平现象。微信图片_20180822093505

谭复堂填词图轴(赠谭巘),浙江省博物馆藏

浙江省博物馆藏《谭复堂填词图轴》作品,

其右上方有吴昌硕题诗:

“复堂词料太凄迷,满眼靡芜日影低。

茅屋设门空掩水,柳根穿壁势拿溪。

倚声才大推红友,问字车繁碾白堤。

最好西湖听按拍,橹声摇破碧玻璃。”

谭复堂,即谭巘(1832—1901),

号复堂,仁和(今浙江杭州)人,

以词名显一时,有“风骚盟主”之推誉。微信图片_20180822093532

诗文手稿 浙江省博物馆藏

他的散文作品写得不多,

大都是序跋、考证和题画小品之类,

写的都很质朴平易

题画小品中尤多精心之作,

表达生活实感,鞭挞丑恶现象,意味深长。

著有《元盖寓庐诗集》《缶庐诗》三卷等。

微信图片_20180822093603

诗文手稿 浙江省博物馆藏

书法,被誉为“石鼓篆书第一人”微信图片_20180822093634

篆书“雪庐”

吴昌硕的楷书,始学颜鲁公,

隶习汉石刻,篆学石鼓文。

行书学黄庭坚、王铎。

他的书法作品以篆书、行草为主,

晚年所书隶书,结体变长,

取纵势,用笔雄浑、饱满,

具有篆书痕迹将篆、隶溶为一体,

形成独特面貌。微信图片_20180822093659

临石鼓文

其隶书遍临《汉祀三公山碑》《张迁碑》

《嵩山石刻》《石门颂》等汉碑。

中年以后,则博览众多金石原件及拓本,

选择石鼓文为主要临摹对象。

数十年间,反复钻研,

故所作石鼓文凝练遒劲,风格独特。

60岁后所书尤精,圆熟精悍。

喜将石鼓文字集语书写对联。

晚年以篆隶笔法作草书,

笔势奔腾,苍劲雄浑,不拘成法。微信图片_20180822093724

《西泠印社记》,浙江省博物馆藏

《西泠印社记》是吴昌硕71岁时

为纪念泠印社成立而书写的碑文,

辞章与书法俱佳,

是彰显吴昌硕人书俱老时期

小篆艺术风范的杰作。

 微信图片_20180822093751昌硕书法微信图片_20180822093815吴昌硕书法微信图片_20180822093832吴昌硕书法微信图片_20180822093857吴昌硕书法

绘画富有金石味微信图片_20180822093928

吴昌硕 自画像图轴(80岁)

吴昌硕最擅长写意花卉,

受徐渭和八大山人影响最大,

由于他书法、篆刻功底深厚,

他把书法、篆刻的行笔、运刀及章法、体势

融入绘画,形成了富有金石味的独特画风,

也成了影响近现代中国画坛的直抒胸襟,

酣畅淋漓的“大写意”表现形式。微信图片_20180822093952

他酷爱梅花,

以写大篆和草书笔法为之,

墨梅、红梅兼有,

画红梅水分及色彩调和恰到好处,

红紫相间,笔墨酣畅。微信图片_20180822094025

水墨兰石图轴

又喜作兰花,

喜以或浓或淡的墨色和用篆书笔法画成,

刚劲有力。

画竹竿以淡墨轻抹,

叶以浓墨点出,疏密相间,

富有变化,

或伴以松、梅、石等,

成为“双清”或“三友”。微信图片_20180822094051

 

菊花也是他经常入画的题材,

伴以岩石,或插以高而瘦的古瓶,

与菊花情状相映成趣。

多作黄色,或作墨菊和红菊。

墨菊以焦墨画出,

菊叶以大笔泼洒,浓淡相间。微信图片_20180822094122

字画八条屏(局部)

晚年较多画牡丹,

以鲜艳的胭脂红设色,

含有较多水分,

再以茂密的枝叶相衬,生气蓬勃。

荷花、水仙、松柏也是经常入画的题材。

微信图片_20180822094200

葫芦图轴

菜蔬果品如竹笋、青菜、葫芦、南瓜、

桃子、枇杷、石榴等也都入画,

极富生活气息。

其果蔬风格,色墨并用,浑厚苍劲,

对于近世花鸟画影响深远。微信图片_20180822094227

 

超山宋梅图轴(赠周庆云)

曾有上海著名的房地产商哈同向他索画,

被讽刺了一把:

民国初年,一天,上海著名的房地产商哈同过生日,想请吴昌硕代画一张三尺立幅的画。不料,吴昌硕早就听说哈同最早是靠贩鸦片起家的,况且,他平素最憎恶这帮横行十里洋场的人。于是吴昌硕决定不画。

在上海画界声望略逊于吴昌硕吴杏芬、沙辅卿等人向吴说情。碍于同道当时,哈同是英、法两租界工部局的董事,他深知像吴昌硕这样的人是值得拉拢的,于是,一方面诱以重金,另一方面又托当时情面,于是便磨墨提笔,画了一幅柏树图。画完尚未题款时,哈同就已经亲自来取了。但当他看到柏树叶子画得比自然界的柏树大时,就问:“柏树叶子如此之大,这里是否有什么含义?”

吴昌硕说:“正看这是一幅怪柏,但不妨倒过来看看。”哈同依言倒过来看后说:“是一幅葡萄。”此时吴昌硕正色慨然说:“我就是这个意思。”哈同不解地问:“为何要倒画呢?”这时,吴昌硕忍不住笑了,说:“我是按照你们办事的逻辑画的,你们喜欢颠倒,把黑说成白,把好说成坏,当然我给你的画也只好颠倒挂了。一听此话,哈同哈哈大笑,忙说说得好,但心里却是十分恼怒的。

微信图片_20180822094342微信图片_20180822094316微信图片_20180822094419微信图片_20180822094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