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和(1307—1382),字子中,号紫芝生,暮年称紫芝老人,浙江桐庐人。诗人、书法家,隐居不仕。擅长行草、章草、篆、隶、楷诸体,皆精到而文气。书法代表作有《临乐毅论》《行书诗卷》《千字文篆隶册》《临定武兰亭》《次韵答朱仲义见赠》等。

元代的书法基本上笼罩在赵孟頫“用笔千古不易”的复古大旗下,书风也大多效仿赵孟頫,俞和的书法也是如此。与其他书家相比,俞和的行草书可以乱真赵孟頫,落赵款后不仔细比对是不容易发现破绽的,即便是临帖也与赵孟頫所临的风格相似。

眼前这一则俞和临帖是临王羲之《十七帖》中的《成都城池帖》与《汉时讲堂帖》,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纵113.1厘米,横35.3厘米,凡6行103字。释文为:“往在都,见诸葛显,曾具问蜀中事,云:成都城池、门屋、楼观,皆是秦时司马错所修。令人远想慨然。为尔不?信具示,为欲广异闻。知有汉时讲堂在,是汉何帝时立此?知画三皇五帝以来备有,画又精妙,甚可观也。彼有能画者不?欲因摹取,当可得不?信具告。紫芝老人临。”

微信图片_20170719094853

俞和临《十七帖》,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尺牍的内容主要是王羲之向周抚问及蜀地风物与绘画,想要观摩与学习。原帖中《成都城池帖》五行,另有半行小字补在其中,《汉时讲堂帖》六行。俞和在章法上没有按照原帖来临,每一通都变成了三行来写。粗细变化与聚散变化没有原帖鲜明,这是由提按笔法变少与侧锋笔法的使用减少造成的。因为笔画相对而言粗细变化小了,字形也就变瘦了,甚至个别字形看上去纵向上比原帖略微拉长,如“蜀中”二字。王羲之的书法中锋与侧锋交替使用,变换较多,经常切换笔锋着纸面,而俞和所临则整体上圆笔多于方笔,很多笔画都是“转”而不是“折”。个别字改变了原帖的写法,如“诸”字,原帖“言字旁”的写法是尖笔而入,逐渐变粗,到根部提笔翻笔上提,整个笔画较直,而俞和所写的笔画是方笔而入,还有很大的弧度,粗细变化不明显。从这一点上而言,俞和虽然字形基本上尊重了原帖,但其书法水平与原帖还差得很远。侧锋取妍,中锋取势,只有中锋与侧锋相切换在笔法上才能更加唯美。不过俞和的中锋用笔也带来了一定的益处,《十七帖》毕竟是下真迹一等的刻帖,相比真迹而言不是那么活泼,而俞和的临帖相比“枣木板气”的刻帖而言圆转较多,行气比较顺畅。赵孟頫也曾临摹《十七帖》,常见的是赵孟頫补唐代人临的《汉时讲堂帖》。俞和的临帖对比赵孟頫的临帖而言,在字形上比赵孟頫把握得好,但字的笔法、结构聚散、线条张力都不如赵孟頫,用笔藏锋多而露锋少,结构相对均匀,张力较弱,贯气不足,因而神采略不及赵孟頫,也就更不及王羲之了。

俞和的临帖为我们提供了元代书家学习王羲之的临帖资料,有助于我们认识元代书风的形成以及对元代书家地位的确定。虽然俞和的临帖比赵孟頫稍差,但相对今人还是强得多,这对浮躁的书坛仍然是有很强的指导意义的。

此《二王帖》为明代嘉靖年间吴江松陵人董汉策所刻晋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行书草书帖。分两卷(各分三部分,含龙舒石刻右军、大令像各一幅),内收录约138帖,并有附两卷目录评释加以考证(彭履道小楷书)。大致为明万历13年(1585)董汉策刊本。

卷一:上
二王像:右军(王羲之),破羌帖,成都城池帖,此郡帖,清晏帖,讲堂帖,都邑帖,七十帖,儿女帖,诸从帖,宰相安和帖,昨见君欢帖,谯周帖,饯行帖,蔡家宾至帖,极寒帖,玉润帖,积雪凝寒帖,来禽帖,毒热帖,秋月帖,霜寒帖

卷一:中
知问帖,阔别帖,诸贤帖,宫奴帖,采菊帖,雪晴帖,服食帖,又一帖,十七帖,裹鲊帖,邛竹杖帖,又一帖,择药帖,月末帖,安和帖,赈民帖,奉橘帖,豹奴帖,敬问帖,飞白帖,又二帖,丹阳帖,太常帖,熱日更甚帖,朱处仁帖,盐井帖

卷一:下
二王像:大令(王献之),益州帖,鹅群帖,敬祖帖,送梨帖,鄱阳帖,地黄汤帖,鸭头丸帖,东阳帖,乞假帖,馀杭帖,永嘉帖,消息帖,集聚帖,铁石帖,散怀帖,庆至帖

卷二:上(王羲之书)
迁转帖,廿八帖,何如帖,转差帖,噉面帖,噉面帖,大热帖,荐虞安吉帖,屏风帖,宅图帖,东旋帖,清和帖,平康帖,冬朝帖,明府帖,廿七帖,谢生帖,中郎女帖,晚可帖,安善帖,道意帖,荀矦帖(荀侯帖),时事贴,雪候帖,弘远帖(知远帖),知念帖,言叙帖,若耶帖,狼毒帖,西问帖,又一帖,自爱帖,噉豆帖,安西帖,

卷二:中(王羲之书)
胡桃帖,龙保帖,黄甘帖,六日帖,胡母从妹帖,鲤鱼帖,五日帖,石脾帖,司州帖,爱鹅帖,蕲(qi)茶帖,豉酒帖,虞义兴帖,麦秋贴,袁生帖,还镇帖,来居帖,得见帖,七日贴,近日帖

卷二:下(王献之书)
散骑帖,散情帖,平安帖,诸舍帖,达远帖(吴兴帖),廿九帖,阮新妇帖,又一帖,珍重帖,服黄耆帖,冠军帖,服油帖,复面帖,领军帖,尊体何如帖,使君帖,斁(yi)奴帖,日寒帖,转胜帖,范新妇帖,云何帖,南中佳音帖,礜(yu)石帖,想彼悉佳帖。

目录评释
目录评释上册,目录评释下册
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字逸少,汉族,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祖籍琅琊(今属山东临沂),后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王献之(344年-386年),字子敬,小名官奴,汉族,祖籍山东临沂,生于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书圣王羲之第七子。东晋书法家、诗人、画家、大臣,晋简文帝司马昱之婿。官至中书令,为与族弟王珉区分,人称“大令”,与其父王羲之并称为“二王”。

董汉策,字朝献,生卒年不详,吴江松陵人(今属江苏)人。

书影欣赏

1副本

2_副本

3_副本

4_副本

5_副本

6_副本

7_副本

8_副本

9_副本

10_副本

11_副本

12_副本

13_副本

14_副本

15_副本

16_副本

17_副本

18_副本

19_副本

20_副本

21_副本

22_副本

23_副本

24_副本

25_副本

26_副本

27_副本

28_副本

29_副本

30_副本

31_副本

32_副本

33_副本

34_副本

35_副本

36_副本

37_副本

38_副本

39_副本

40_副本

41_副本

42_副本

43_副本

44_副本

45_副本

46_副本

47_副本

48_副本

49_副本

50_副本

51_副本

52_副本

53_副本

—— END ——

8601a18b87d6277f8c2403f528381f30e824fccc

柳公权(公元778年—865年),字诚悬,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是晚唐时期的大书法家。其秉性刚直,不畏权贵,敢于直言。唐穆宗初次召见时,问其用笔方法,他回答说:“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乃可法也。” 传世作品有《玄秘塔碑》《神策军碑》等,其中《玄秘塔碑》是其最具代表性的经典之作。

一、《玄秘塔碑》概述

《玄秘塔碑》全称《唐故左街僧录内供奉三教谈论引驾大德安国寺上座赐紫大达法师玄秘塔碑铭并序》唐裴休撰文,为柳公权六十三岁所书,属晚年的成熟之作。

《玄秘塔碑》立于唐会昌元年(公元841年)十二月,现存于陕西西安碑林博物馆。碑文楷书二十八行,每行五十四字,共一千二百余字。刘熙载《艺概》谓:“柳书《玄秘塔》出自颜真卿《郭家庙》”,王世贞云:“柳法遒媚劲健,与颜司徒媲美。”《玄秘塔碑》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一定的历史地位和很高的艺术价值,是后世书法学习的典范。

IMG_9367

二、临习前期工作

(一)熟悉作者及其作品

在临习之前要熟悉柳公权及其作品《玄秘塔碑》的基本知识,即首先了解柳公权的有关生平简介,其次了解《玄秘塔碑》的相关内容介绍。

(二)读帖

读帖,通俗的说法就是用眼睛看帖,这里的“读”并不是读出声来,而是用眼睛看,即对所要临习的字帖《玄秘塔碑》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分析、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IMG_9368

其一,看章法。章法是中国书画作品构图知识的专用词,这里指《玄秘塔碑》整体形式构成因素,即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大小 、形状、错落等关系,对此要做到心中有数。

其二,看结构。即笔画的粗细长短,偏旁部首的布局安排等。《玄秘塔碑》碑文挺朗完好、结体精密紧凑,内敛外拓,形态方正。书体端正俊丽、谨严劲紧,中宫紧缩,多左紧右松,疏密有致,于匀称之中求变化。

IMG_9369

其三,看笔法。《玄秘塔碑》用笔以方笔为主,方圆并蓄。方笔用折锋逆入,收笔回锋折回,笔画首尾形方,转折处干净利落、厚重遒劲。圆笔逆入裹锋,不折不顿,一往即收、圆转回旋,笔画首尾圆润。最明显的特点是横竖笔划粗细变化较小,劲健舒展。东坡先生评其为“书贵瘦硬方通神”。

IMG_9370

三、临写方法

(一)笔画临写

笔画是组成汉字的最基本的要素,笔画的写法实质上就是笔法,学好笔法是写好汉字的关键。因此,我们开始临摹,首先应从柳体的基本笔画写法入手。

柳体笔画除了八种基本笔画外,还有不少的笔画,他们大多为基本笔画的变形。这些笔画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1、 折画的变形笔画;

IMG_9371

横折与竖折

2、钩画的变形笔画;

IMG_9373

横钩和竖钩

3、点画的组合笔画;

IMG_9374

圆点与方点

IMG_9375

撇点与长点

4、折画与钩画的合成笔画。

IMG_9376

这里要注意的是,不论笔画如何变化,它们的写法皆分别与原基本笔画相似,在临摹的过程中,应认真参考有变化笔画的写法指示。汉字由各种不同的笔画组成,由于笔画之间相互搭配的需要,尤其在汉字中所处的位置和主次的不同,都会有一定的变化。

需要注意的是一字之中,不同的笔画其粗细、长短的不同,同一笔画在字中所处位置的不同,它们的变化是非常大的。同时笔画在相互搭配时,应分清主次,相同的笔画在字中同时出现时如何强调其变化,以避免重复呆板。主要表现在轻重搭配、主笔宜长、同画求变等方面。

IMG_9377

(二)汉字临写

汉子由独体字、上下(上中下)结构、左右(左中右)结构及包围结构四大类组成。

(三)字势临写

字势,即字的结构势态。指对字中组成部分所进行的艺术处理,柳体字的结构处理大致在字的形态、相互之间的呼应关系及变化等几个方面。

IMG_9378

柳体结构的字以正方形为主,稍显长方形。柳体疏密有致、在匀称统一中变化,紧密处不显拥挤、疏松处字形不散、整体感极强。字内各笔画之间强调呼应、穿插得当,且同形求变,各不重复,生动自然。

(四)章法临写

章法临写,即就是对于整幅的章法布白,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大小错落、轻重缓急等方面的整体临写,我们不但要临好一个字,而且还要临好一幅整体书法。这就要求临写时一定要注意反映原帖的整体面貌。

微信图片_20170707114723

梁春老师

逐字解析《玄秘塔碑》

点击即可免费观看

梁春老师逐字示范(部分)课程视频

视频

专栏课程

▎图为工笔画画家王飞涯作品 ▎

IMG_9178

很多书画收藏家都被人们认定是最为挑剔的一族。收藏书画,尤其是工笔画,亦如恋爱找对象,眼缘相当重要!

在收藏家眼里,工笔画的细腻严谨,工笔画的精致典雅,都不得不令他们赏心悦目。即便一个没有受过任何艺术陶冶和美学训练的人,也会为工笔画的唯美而留连忘返、一步三回头

IMG_9182

在艺术品市场上,不仅古代工笔画家的作品倍受青睐,当代工笔画家亦同样有着极高的收藏人气。有种种迹象表明:在收藏市场尚处在严冬的眼下,工笔画的春天俏然来临,或将成为吸引场外大资金进入收藏市场的主力军。

IMG_9167

市场热捧,工笔画天价作品不断涌现,工笔市场已经步入了‘亿元时代’。与写意画相比,其成交率和成交价早已被市场认可,即便同一位画家,其工笔画的价格至少在写意画价格的五倍乃至十倍以上

IMG_9183

从艺术和社会关系的角度,工笔画这个在数千年里代代相承、不断演变的体系就肇始于以线条勾勒设色渲染的绘画样式,其实早就奠定了中国绘画语言的特质,也早已留下了中国绘画的基因

IMG_9198

理性回归,工笔画真正的价值才能得以体现。资本的意志决定市场的活跃程度。古代工笔画的高价格基础早已奠定,而新工笔作品价格,在2016年走出一波逆市上扬的行情。一时间一幅当代工笔作品动辄几百万,甚至早已超岀明清书画之势。

IMG_9196

在过去的十几年,随着书画市场的价格飙升,有人从中看到了商机大赚了一笔,而更多的则是不知云雾。所以清、看好、多学、多问,就一定会收藏到有升值潜力的工笔画好作品

IMG_9168

好的工笔画,站在它的面前,你都会不自觉地忘了它是一幅工笔画,因为它给人的感觉很轻松、很写意。就像跳芭蕾舞,许多的高难度动作让你意想不到,简简单单转个身,其实背后藏着不少工夫
微信图片_20170714114837王飞涯,字持源,职业画家,1975年出生于江西新余,中国美术学院中国山水画专业,师承方严,中国美院竹林会馆会员。

▎入展获奖:

花鸟作品《默香》入选2015年湖南省五市花鸟作品联展获优秀作品奖

山水作品《秋山农居图》获2015首届江西省优秀美术作品展优秀奖

山水作品《清泉人家》获2015山水家园首届全国山水画创作展优秀作品奖

2014年6月参加中国美院举办《万壑家园第三届山水画作品展》

2015年10月长沙举办《智绘画堂-王飞涯师生作品展》

2015年12月江西举办《持源-王飞涯中国画回乡展》并举办过多次个人画展

自古以来

花鸟画要它尽态极妍神形兼备

青山绿水,好鸟时鸣

有的写成了,而有的画成了

微信图片_20170714134013

王飞涯

 第一节1元试听

【报名咨询】

扫码直接进入墨池公众号获取报名链接
如有疑问可咨询您的课程专员:小青(微信:mochixiaoqing

IMG_9307

执 笔

“执笔无定法”,清代周星莲说此语出自欧阳修,康有为说出自苏轼。苏轼《论书》说“执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首出谁人之口,并非其要,要紧的是这句话道出了执笔的真谛。


执笔旨在求便

执笔本不复杂深奥,与使用筷子道理相似。使用筷子是为了把饭菜夹到嘴里,执笔是为了有利于写字。一桌人围在一起吃饭,“执筷”的方法不尽相同,但都夹得利落。我们认为执笔的确“无定法”。民国书家中有“江南大儒”之誉的钱振锽(1875 -1944) 《名山书论》中所言“大抵古人执笔只求其便,今人执笔只求其难,吾不能不伤今人之愚矣”这句振聋发聩的话语时,不能不佩服其见识之高远。


东汉执笔

未命名

【东汉】 《仓颉》﹙部分﹚画像石 山东临沂博物馆

图中仓颉以左手执笔,大指斜翹贴笔杆,四指握笔,为握管式的执笔法。笔杆前粗后細尾尖。

IMG_9310

 【晚唐】 《说法图》﹙部分﹚ 敦煌壁画 大英博物馆藏

图中菩萨及弟子部分用握管式法执笔,或可看作汉代流行的握管法之遗风。

晋朝的执笔


 晋 朝

东晋时代普遍流行的执笔方法应为二指单钩之法。所以,书圣王羲之的执笔方法也极有可能为二指单勾法。


IMG_9311

IMG_9312

【西晋】 《对书俑》 雕塑 永宁二年(302年) 湖南省博物馆藏

此塑像的执笔方法为握管式执笔法,可以看作为汉代主流性执笔法的延续。

IMG_9313

IMG_9314

【东晋】 顾恺之 《女史箴图》 (局部) 英国大英博物馆藏

此图中执笔,大指与食指执笔明显,但中指拈不拈笔杆便难以确定。如从同一作者所作《斫琴图》中的执笔方法来推断,中指应不拈笔杆,可判为二指单钩式执笔法。

未命名

【东晋】 顾恺之 《斫琴图》(晏元济临本)局部之二

顾恺之《斫琴图》的执笔,清楚显示为二指单钩的执笔方法。其所执之笔有竹笔的可能。但毛笔与竹笔的执笔方法,相同的可能性很大。

南北朝的执笔


 南北朝

该时期人物画中有限的执笔图像显示,南北朝的执笔统一为单钩式的执笔方式。再从前朝晋与后代唐出现的执笔方法推理,其时必定也同时存在二指单钩式的执笔方式。需要加以说明的是,该时期有限的执笔图像,大部分表现的角度是容易混淆二指、三指与四指执笔之分辨的,不但需作深入的探讨,更期待有新的图像资料被发现作佐证。


IMG_9317

【北齐】杨子华 《校书图》(局部之二) 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藏

图中执笔者大拇指与食指执笔应无疑,中指是否参与难以确定,二指与三指执笔皆有可能。

唐代的执笔


 唐 代

该时期执笔方法与晋代与南北朝时期大体相同,执笔方法主要为单钩之法,而以二指单钩为主,三指单钩为辅。另外还存有握管法、摄顶法等执笔方式。须加说明的是,这些图像几乎都是书法(文字书写) 类的,尚未发现绘画类的执笔图像。

IMG_9318

IMG_9319

【唐】 《送子天王图》 (局部) 日本大阪市立美術馆藏

此作或定为宋人摹本,并列为宋画。但作为执笔的图像,应作唐代之现象计。此为书法类的执笔图像。图中文官大拇指与食指执笔,中指、无名指与小指相互抵拒,兼助食指而不拈笔杆,为典型的二指单钩(单苞)式执笔法。
未命名

【唐】 韩滉 《文苑图》(局部)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作或定为五代周文矩所作。图中执笔者作思考欲书之状,大拇指与食指执笔可以确定,然中指抵不抵笔杆难以确认,故二指单钩与三指单钩皆有可能。
IMG_9322

【日本】 《弘法大师所传执笔法》 1996年采录于日本《墨》杂志

五代的执笔


 五 代

五代时期继承了唐代执笔的传统,执笔方法似以二指单钩法为主,辅以三指单钩。南唐李煜在《书述》中有论述书法执笔的文字,并首次提出执笔的“七字法”压、钩、揭、抵、拒、导、送,且与“拨镫”联系在一起。笔者认为可以将此观点看作为五指执笔的理论基础,但这并不意味就是现代所提倡的五指执笔的理论。

IMG_9323

initpintu_副本

五代后蜀 邱文播 《文会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图中存有四个执笔图像,都为单钩式的执笔,但是否都是三指单钩,则较难以确定。

宋代的执笔


 宋 代

宋代可说是执笔方式的一大转折点。从宋代数量可观的执笔图像﹙图13.1–13.20﹚可知,宋代在继承唐、五代主流性执笔法一一单钩法﹙二指、三指﹚的同时,双钩式的执笔方法逐渐显现,终至呈现出二指、三指单钩与三指双钩式执笔法并行的局面。宋代执笔理论中最有名的莫过于苏轼(东坡)的名言把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黄庭坚本人怎么执笔,他在《论书》中说用笔之法,欲双钩回腕,掌虚指实,以无名指倚笔,则有力。

IMG_9332

IMG_9333

【宋】佚名灵芝大师像(部分) 日本泉涌寺藏

此为典型的二指单钩式执笔法。
initpintu_副本

宋 佚名 十八学士图(部分)

图中执笔者大拇指、食指与中指执笔,无名指与小指弯曲不拈笔杆,为典型的三指双钩式执笔法。
IMG_9336

IMG_9337

【宋】 陆信忠 十王图之一 (局部)

此图执笔者食指单钩,中指与名指、小指一起弯曲不拈笔杆,为典型的二指单钩之法。

元代的执笔


 元 代

如同元代居于宋与明之间的历史地位一样,元代执笔也属于前朝二指单钩偏胜于三指双钩与后代三指双钩偏胜二指单钩法的过渡时期,出现了二指单钩与三指双钩两种执笔方法交替并行的新局面。

 

IMG_9338

IMG_9339

【元】 佚名﹙旧称陆忠信﹚ 《地藏十王图》之一局部 日本永源寺藏

此图执笔者采用食指与中指双钩式的执笔方法,小指明显不拈笔杆,名指作弯曲状,弯曲便不拈笔杆,所以判其为三指双钩法。

initpintu_副本【元】 张渥 《临李公麟九歌图卷》(局部) 吉林省博物馆藏

此图的执笔方法应为大拇指与食指同执的二指单钩式执笔法。

明代执笔

IMG_9342

IMG_9343

【明】 项圣谟 《自画像》(部分) 新罕布夏州翁万戈藏

项圣谟为明末清初著名的画家与书法家,自画像中的执笔方式,大拇指与食指共执,中指、无名指与小指闲置不拈笔杆,为典型的二指单钩式执笔法。

initpintu_副本【明】 佚名 《蓍英盛会图》(部分) 辽宁博物馆藏

此图左边作书者大拇指与食指、中指执笔,无名指与小指闲置不粘笔杆,为典型的三指双钩式执笔法。右边作者执笔应与之相同,同为三指双钩式执笔法,只是角度不一样,难以判断无名指与小指拈不拈笔杆?根据明代执笔的总体情况分析可知,无名指与小指应该不拈笔杆。

清代的执笔


 清 代

淸代的执笔或发掘与继承传统的执笔方法,如二指单钩、三指单钩、三指双钩;或提倡四指与五指共执的方法;或自创一法,如何绍基晚年改用回腕式执笔法。所以,从清代美术作品中存在的执笔图像可知,该时代多种执笔方法并存,是为执笔史上最为自由多样的一个时期。

 

IMG_9347

IMG_9348

【清】 无款 《乾隆帝写字像》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乾隆皇帝不但是有作为的皇上,同时特别爱好书法,天下名景名迹留有他很多的题词与手迹。所以,作为皇上与书家,他的执笔是很有代表性的。从这幅作品可知,乾隆的执笔应该属于三指单钩之法。
initpintu_副本

【清】 丁观鹏 《中秋图》(部分)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清著名宫廷画家丁观鹏所画王献之书写《中秋帖》之形像,其执笔为二指单钩之法。
initpintu_副本

【日】 回腕执笔法

日本书法家模仿何绍基回腕式执笔法。

民国的执笔


 民 国

从民国有关的执笔图像分析,民国时期的执笔已经有别于清代多种执笔方法并行的现象,而以三指双钩与平腕式五指执笔为主流性的执笔方式,而采用单钩式执笔法的越来越少。同时,已经有人采用掌竖式的五指执笔法了。单钩式执笔法属于消亡性的执笔法,掌竖式的五指执笔法则属于新兴发展的执笔法。但这两种执笔方式与三指双钩与平腕式五指执笔相比,还是属于少数的现象。

initpintu_副本

郑孝胥执笔

曾任伪满洲国总理大臣兼文教总长的书法名家郑孝胥(1860-1938)执笔姿势大指与食指中指执笔眀显,但无名指与小指是否拒笔难判,拒则为四指双钩法,不拒则为三指双钩法。
initpintu_副本

罗振玉执笔

著名的考古学家、金石学家罗振玉(1866-1940年)执笔腕臂不离桌面,应为掌竖式五指执笔法。

微信图片_20170718103653_副本

 

原文

右军裹鲊帖

《裹鲊帖》十八字,是唐人双钩。古人草书以右军为第一,神行官止,如大令之连绵,已失家学矣。米海岳(书史)载此帖为薛道祖所收,今帖上有道祖自书名并弘文印,又元章一印,或在道祖家见之而用此印乎?后米友仁手题字亦劲拔。元人下临安得之于宋,又有亡宋南廓库长条记。沧桑后西川柳凤占收得,予借之上石,后回扬州竟归余。又于山西张氏寓见右军(此事帖》,亦唐人双钩,与《裹鲊帖》相类,云是太仓王氏家物,纸尾有贾氏悦生印,曾人金源御府,又有明昌诸印,题签隶书,吴匏庵云是金章宗手笔。余尝言世迹,得唐人钩摹本足矣,不然,得米老临本亦足矣。赵松雪自负赏鉴者,如右军《思想帖》,乃双钩本也。大德中,子昂同霍肃、周密、郭天锡、张伯淳、廉希贡、马响、乔赘成、杨肯堂;李衍、王芝、邓文原观于鲜于伯几池上。子昂跋谓右军真迹,有龙跳天门、虎卧凤阙之势,观者咨磋叹赏神物之难遇,是不知为双钩本也。又右军《大道帖》十字,是米南宫所临,至元中子昂跋为“世间神物,有能碧片石刻以传远,仆愿供摹拓之役,是亦不知为临本也。盖世断无晋人之迹,华氏刻《真赏斋帖》谓<荐季直表》乃钟元常墨迹,岂其然乎?

译文

《裹鲊帖》十八字,是唐人双钩的。古人草书以右军为第一,奔驰神速运笔如飞,手知道适可而止,备尽作草之法,如大令的接连不断,已丧失家学了。米海岳的《书史》记载此帖为薛道祖所收,今帖上有道祖自书名和弘文印,又元章印,或许在道祖家看见此帖而用此印吧?后米友仁手题字也强健挺拔。元人攻克临安得之于宋,又有亡宋南廓库的长条记,朝代更迭后西川柳凤占收得,我借之上石,后回扬州竟归我。又在山西张氏寓所看见右军的《此事帖》,也是唐人双钩,与《裹鲊帖》相似,说是太仓王氏家的物件,纸尾有贾氏悦生印,曾人金朝御府,又有明昌诸印,为此帖题写标签是隶书,吴匏庵说是金章宗的手笔。我曾说世上没有晋人真迹,得到唐人的钩摹本满足了,不然,得到米老的临摹本也满足了。赵松雪自负赏鉴者,如右军的 《思想帖》,乃双钩本呢,大德年间子昂同霍肃、周密、郭天锡、张伯淳、廉希贡、马殉、乔签成、杨肯堂、李衍、王芝、邓文原观看于鲜于伯机池上,子昂的跋说右军真迹,有龙跳天门、虎卧凤阙之势,观看的人咨磋叹赏神异之物难遇,此不知是双钩本呢。又右军的(大道帖》十字,是米南宫所临摹,至元中子昂的跋以为“世间神异之物,一有能磨片石刻以留传久远,仆愿奉献依样复制的役作之事”,此也不知是临摹本呢。因为世上断无晋人的真迹,华氏刻《真赏斋帖》认为《荐季直表》乃钟元常墨迹,难道如此吗?


原文

王子敬地黄汤帖

子敬《地黄汤帖》一纸,后有秋壑印文,三桥跋谓其祖得之龙游士绅家,衡山先生每以自随。王雅宜见而健羡,乃归之,及雅宜殁,复归文氏三桥,称为唐钩之最佳者。余细玩之,笔意全是米,知为海岳临本。又如右军《东山帖》,乃米老书,吴江村竟刻入王帖中。墨迹在嘉禾曹秋岳处,装入米卷,余借之刻米帖中。

译文

子敬的《地黄汤帖》一纸,后有秋壑印文,三桥跋说他祖父得之龙游士绅家,衡山先生每以随身携带。王雅宜看见而非常羡慕,乃归他,到雅宜去世,又归文氏三桥,称是唐人钩摹最佳的。二我细细体味,笔意全是米老的,知是海岳的临本。又如右军的《东山帖》,乃米老书,吴江村竟刻人.王帖中,墨迹在嘉禾曹秋岳处,装人米卷,我借来刻米帖中。

—— END ——

1

2

3

4

5《裹鮓帖》,3行,18字。高29厘米。草书。入刻《宝晋斋帖》。

释文:

裹鮓味佳,今致君。所须可示,勿难。当以语虞令。

王羲之(321—379年,或303—361年),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是东晋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

王羲之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他小时候就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草书师法张芝,正书得力于钟繇。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与两汉、西晋相比,王羲之书风最明显特征是用笔细腻,结构多变。王羲之最大的成就在于增损古法,变汉魏质朴书风为笔法精致、美仑美奂的书体。草书浓纤折中,正书势巧形密,行书遒劲自然,总之,把汉字书写从实用引入一种注重技法,讲究情趣的境界,实际上这是书法艺术的觉醒,标志着书法家不仅发现书法美,而且能表现书法美。后来的书家几乎没有不临摹过王羲之法帖的,因而有“书圣”美誉。他的楷书如《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等“在南朝即脍炙人口”,曾留下形形色色的传说,有的甚至成为绘画的题材。他的行草书又被世人尊为“草之圣”。没有原迹存世,法书刻本甚多,有《十七帖》、小楷乐毅论、黄庭经等,摹本墨迹廓填本有孔侍中帖、兰亭序[冯承素摹本]、快雪时晴帖、频有哀帖、丧乱帖、远宦帖、姨母帖、平安何如奉橘三帖、寒切帖、行穰帖以及唐僧怀仁集书书《圣教序》等。

王羲之的书法影响到他的后代子孙。其子玄之,善草书;凝之,工草隶;徽之,善正草书;操之,善正行书;焕之,善行草书;献之,则称“小圣”。黄伯思《东观徐论》云:“王氏凝、操、徽、涣之四子书,与子敬书俱传,皆得家范,而体各不同。凝之得其韵,操之得其体,徽之得其势,焕之得其貌,献之得其源。”其后子孙绵延,王氏一门书法传递不息。武则天尝求王羲之书,王羲之的九世重孙王方庆将家藏十一代祖至曾祖二十八人书迹十卷进呈,编为《万岁通天帖》。南朝齐王僧虔、王慈、王志都是王门之后,有法书录入。释智永为羲之七世孙,妙传家法,为隋唐书学名家。

王羲之书法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书苑。王羲之书圣地位的确立,有其演变过程。南朝宋泰始年间的书家虞和在《论书表》中说:“洎乎汉、魏,钟(繇)、张(芝)擅美,晋末二王称英。”右军书名盖世于当时,而宋齐之间书学地位最高者则推王献之。献之从父学书,天资极高,敏于革新,转师张芝,而创上下相连的草书,媚妍甚至超过其父,穷微入圣,与其父同称“二王”。南朝梁陶弘景《与梁武帝论书启》云:“比世皆尚子敬书”,“海内非惟不复知有元常,于逸少亦然”。改变这种状况的是由于梁武帝萧衍推崇王羲之。他把当时的书学位次由“王献之——王羲之——钟繇”转变为“钟繇——王羲之——王献之”,在《观钟繇书法十二意》中,萧衍云:“子敬之不迨逸少,犹逸少之不迨元常。”“不迨”,或作“不逮”,不及之意。萧衍的地位使他的品评有特殊的感召力,因而舆论遂定。

历史上第一次学王羲之高潮在南朝梁,第二次则在唐。唐太宗极度推尊王羲之,不仅广为收罗王书,且亲自为《晋书·王羲之传》撰赞辞,评钟繇则“论其尽善,或有所疑”,论献之则贬其“翰墨之病”,论其他书家如子云、王濛、徐偃辈皆谓“誉过其实”。通过比较,唐太宗认为右军“尽善尽美”,“心慕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从此王羲之在书学史上至高无上的地位被确立并巩固下来。宋、元、明、清诸朝学书人,无不尊晋宗“二王”。唐代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和颜真卿、柳公权,五代杨凝式,宋代苏轼、黄庭坚、米帝、蔡襄,元代赵孟頫,明代董其昌,历代书学名家无不皈依王羲之。清代虽以碑学打破帖学的范围,但王羲之的书圣地位仍未动摇。“书圣”、“墨皇”虽有“圣化”之嫌,但世代名家、巨子,通过比较、揣摩,无不心悦诚服,推崇备至。

中国书史上虽推崇王羲之为“书圣”,但并不把他看作一尊凝固的圣像,而只是看作中华文化中书艺创造的“尽善尽美”的象征。事物永远是发展的、前进的,王羲之在他那一时代到达“尽善尽美”的顶峰,这一“圣像”必将召唤后来者在各自的时代去登攀新的书艺顶峰。

6

7

8赵孟頫王羲之草书《裹鮓帖》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松雪道人,湖州(今浙江吴兴)人。宋太祖赵匡胤十一世孙,秦王德芳之后。赵孟頫一生历宋元之变,仕隐两兼,他虽为贵胄,但生不逢时,青少年时期南宋王朝已如大厦将倾,他在坎坷忧患中度过。他的父亲赵与告官至户部侍郎兼知临安府浙西安抚使,善诗文,富收藏,给赵孟頫以很好的文化熏陶。但赵孟頫十一岁时父亲便去世了,家境每况愈下,度日维艰。宋灭亡后,归故乡闲居。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行台恃御史程钜夫“奉诏搜访遗逸于江南”,赵孟頫等十余人,被推荐给元世祖忽必烈,初至京城,赵孟頫立即受到元世祖的接见,元世祖赞赏其才貌,惊呼为“神仙中人”,给予种种礼遇,被任命为从五品官阶的兵部郎中,两年后任从四品的集贤直学士。至元二十九年(1292)出任济南路总管府事;在济南路总管任上,元贞元年(1295),因世祖去世,成宗需修《世祖实录》,赵孟頫乃被召回京城。可是元廷内部矛盾重重,为此,有自知之明的赵孟顺便借病乞归,夏秋之交终于得准返回阔别多年的故乡吴兴。赵孟頫在江南闲居四年,无官一身轻,闲情逸致与鲜于枢、仇远、戴表元、邓文原等四方才土聚于西子湖畔,谈艺论道,挥毫遣兴,过着与世无争的宁静生活。大德三年(1299),赵孟頫被任命为集贤直学土行江浙等处儒学提举,官位虽无升迁,但此职不需离开江南,与文化界联系密切,相对儒雅而闲适,比较适合赵孟頫的旨趣,他一直干了十一年。至大三年(1310),赵孟頫的命运发生了变化。皇太子爱育黎拔力八达对他发生了兴趣,拜赵孟頫翰林侍读学士,知制诰同修国史,次年五月,爱育黎拔力八达即位,是为仁宗。他登基后不久,立即将赵孟頫升为从二品的集贤侍讲学士、中奉大夫。延祜三年(1316),元仁宗又将赵孟頫晋升为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官居从一品。至此,赵氏政治地位达到了一生中的顶峰。由于仁宗的青睐和赵氏艺术的出类拔萃,赵孟頫晚年名声显赫,“官居一品,名满天下”。
赵孟頫经历了矛盾复杂而荣华尴尬的一生,他作为南宋遗逸而出仕元朝,对此,史书上留下诸多争议。“薄其人遂薄其书”,贬低赵孟頫的书风,根本原因是出自鄙薄赵孟頫的为人。尽管很多人因赵孟頫的仕元而对其画艺提出非难,但是将非艺术因素作为品评画家艺术水平高低的做法,是不公正的。鉴于赵孟頫在美术与文化史上的成就,1987年,国际天文学会以赵孟頫的名字命名了水星环形山,以纪念他对人类文化史的贡献。散藏在日本、美国等地的赵孟頫书画墨迹,都被人们视作珍品妥善保存。
赵孟頫是元代初期很有影响的书法家。《元史》本传讲,“孟頫篆籀分隶真行草无不冠绝古今,遂以书名天下”。赞誉很高。据明人宋濂讲,赵氏书法早岁学“妙悟八法,留神古雅”的思陵(即宋高宗赵构)书,中年学“钟繇及羲献诸家”,晚年师法李北海。王世懋称:“文敏书多从二王(羲之、献之)中来,其体势紧密,则得之右军;姿态朗逸,则得之大令;至书碑则酷仿李北海《岳麓》、《娑罗》体。”此外,他还临抚过元魏的定鼎碑及唐虞世南、褚遂良等人;于篆书,他学石鼓文、诅楚文;隶书学梁鹄、钟繇;行草书学羲献,能在继承传统上下苦功夫。诚如文嘉所说:“魏公于古人书法之佳者,无不仿学”。虞集称他:“楷法深得《洛神赋》,而揽其标。行书诣《圣教序》,而入其室。至于草书,饱《十七帖》而度其形。”他是集晋、唐书法之大成的很有成就的书法家。同时代的书家对他十分推崇,后世有人将其列入楷书四大家:“颜、柳、欧、赵”。明代书画家董其昌认为他的书法直接晋人。

赵氏能在书法上获得如此成就,是和他善于吸取别人的长处分不开的。尤为可贵的是宋元时代的书法家多数只擅长行、草体,而赵孟頫却能精究各体。后世学赵孟頫书法的极多,赵孟頫的字在朝鲜、日本非常风行。

赵孟頫在中国书法艺术史上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和深远的影响力。他在书法上的贡献,不仅在他的书法作品,还在于他的书论。他有不少关于书法的精到见解。他认为:“学书有二,一曰笔法,二曰字形。笔法弗精,虽善犹恶;字形弗妙,虽熟犹生。学书能解此,始可以语书也。”“学书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笔之意,乃为有益。”在临写古人法帖上,他指出了颇有意义的事实:“昔人得古刻数行,专心而学之,便可名世。况兰亭是右军得意书,学之不已,何患不过人耶。”这些都可以给我们重要的启示。

他的文章冠绝时流,又旁通佛老之学。其绘画,山水取法董源、李成;人物、鞍马师法李公麟和唐人;工墨竹、花鸟,皆以笔墨圆润苍秀见长,以飞白法画石,以书法用笔写竹。力主变革南宋院体格调,自谓“作画贵有古意,若无古意,虽工无益”,遥追五代、北宋法度,论者谓:“有唐人之致去其纤;有北宋人之雄去其犷。”开创了元代新画风。

赵孟頫交友甚广,与高克恭、钱选、王芝、李衍、郭祐之等相互切磋;直接受其指点的有陈琳、唐棣、朱德润、柯九思、黄公望、王蒙等。能诗文,风格和婉。兼工篆刻,以“圆朱文”著称。

传世书迹较多,有《洛神赋》、《道德经》、《胆巴碑》、《玄妙观重修三门记》、《临黄庭经》、独孤本《兰亭十一跋》、《四体千字文》等。传世画迹有大德七年(1303)作《重江叠嶂图》卷、元贞元年(1295)作《鹊华秋色》卷,图录于《故宫名画三百种》;皇庆元年(1312)作《秋郊饮马》卷,现藏故宫博物院。著有《松雪斋文集》十卷(附外集一卷)。

父与翚(1213-1264)字中文,号菊坡,好书画,收藏甚富。妻管道昇,亦善书画。弟孟*,字子俊,能作人物、花鸟。子雍亦工画,赵家艺风,世代相传。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赵孟頫临《十七帖》

赵孟頫自署书于延佑三年(1316)五月十五日。纸本。草书。凡122行,计1051字。台北王世杰氏旧藏。原帖为东晋王羲之书,单刻帖。以第一帖首“十七”而名。凡二十七帖。134行, 1166字。唐张彦远《法书要录》:“《十七帖》长一丈二尺,即贞观中内本,107行,943字,垣赫著名帖也。”

赵孟頫书法成就以楷书、行书最为突出,而草书亦善之。虞集论曰:“赵松雪书草既流丽,学亦渊深,观其书得心应手,会意成文。楷法深得《洛神赋》而揽其标,行书诣《圣教序》而入其室。至于草书,饱《十七帖》而变其形,可谓书之兼学力,天资精奥神化而不可及矣。” 赵孟頫临此《十七帖》正当晚年,时六十三岁。款署:“延佑三年五月望日,松雪老人临十七帖。”赵氏书款以“松雪老人”不多见,此书为其晚年得意之作。《壮陶板书画录》载,“此卷为‘纸本。高八寸五分,四纸,长一丈一尺一寸八分。运极熟之毫,振扛鼎之力,雄健排突,无一笔中心不实气’。‘共二十四节,每节下均有赵氏书印’。赵孟頫在临此帖时尺幅与原帖基本相近,而用意较深,用笔流畅。整幅作品柔多于刚,韵富于势。而尤其值得称道的是,这件作品说明赵孟頫直到晚年仍孜孜不倦地临古。

延伸阅读

赵孟頫《松雪斋书论》释读

赵孟頫在中国书法艺术史上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和及其深远的影响力。他的论书思想体系绝不亚于他的传世书法作品。他有不少关于书法的独到见解。他认为:“学书有二,一曰笔法,二曰字形。笔法弗精,虽善犹恶,字形弗妙,虽熟犹生。学书能解此,始可以语书也。”尤其他在书论中提出“用笔千古不易”的观点,惊世骇俗,振聋发聩,影响之大,以至今日仍聚讼纷纭,争论不休。
本编《松雪斋论书》、《论宋十一家书》、《阁帖跋》辑自于《松雪斋集》、《铁网珊瑚》、《笔道通会》等书,汇集了赵孟頫在中国书法艺术理论上重要的书学思想。
原文:
《醉翁亭记》①北宋学士东坡苏公②之笔,赵子固③家藏旧物也,今为伯田冯先生④所得。余在京时,尝见此卷于高仁卿⑤家,前后有子固印识,今悉亡之,想为俗工裁去,讵谓神物而灾亦见侵如是,然而字画未损,犹幸甚耳。或者议坡公书太肥,而公却自云:“短长肥瘦各有度,玉环飞燕⑥谁敢憎?”又云:“余书如棉裹铁。”余观此帖,潇洒纵横,虽肥而无墨猪之状,外柔内刚,真所谓棉裹铁也。夫有志于法书者,心力已竭而不能进,见古名书则长一倍,余见此岂止一倍而已。不识伯田之所自得又几何?

注释:
《醉翁亭记》墨迹是出自北宋学士苏东坡之手,本来是赵孟坚旧有的家藏之物,今天被冯伯田先生所得到。我在京都时,曾经在高复礼家里见到过此卷,前后都有赵孟坚的印鉴款识,可惜今天都已经没有了,想来是被那些水平平庸的工匠裁去了,岂不就是说堪称神品的宝物遭到灭顶之灾,被损毁的程度也不过就是如此了吧。然而字画本身没有遭到损坏,已经是非常的幸运了。或有人说苏东坡的字写得“太肥”,而苏公自己却说:“字的短长肥瘦都各自有各自的法度,杨玉环和赵飞燕胖瘦各异,谁又会说讨厌她们呢?”他又说:“我的书法就像棉裹藏铁,软中有硬。”我看此帖,笔墨潇洒奔放,纵横驰骋,字虽然肥,笔墨却丝毫没有墨猪的状况,外柔而内刚,果然像他所说的有棉裹藏铁的面貌。世上有志学习书法的人,已经竭尽心力却没有长进,见到并学习古代名家的法书便可以取得以往一倍的进步,我见到了这篇书帖又何止于一倍的长进呀。不知道伯田先生自己又有多少心得体会呢?

【译注】
①醉翁亭记:原文作者欧阳修,北宋著名散文家、诗人。此处指苏东坡所书《醉翁亭记》墨迹本。
②东坡苏公:即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③赵子固:即赵孟坚。字子固,号彞斋居士,宋宗室,宋太祖十一世孙,赵孟頫是其从弟。南宋画家,工诗善文,家富收藏。
④伯田冯先生:其人不详。姓冯,字伯田。元代诗人,与赵孟頫同时。
⑤高仁卿:即高复礼,字仁卿,官兵部侍郎。与赵孟頫过从甚密,家藏书画甚富。
⑥玉环飞燕:玉环即杨贵妃,名玉环,原为唐玄宗李隆基第十八子寿王李瑁王妃。后被玄宗册为贵妃。天宝十五年(756)六月十四日,随玄宗流亡蜀中,途经马嵬驿,禁军哗变,被缢死。杨贵妃与西施、王昭君、貂蝉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以肥美著名。飞燕即赵飞燕,身材袅娜,娇小可爱,因其舞姿轻盈如燕,人称“飞燕”。与杨贵妃相对,以瘦美闻名。所谓“环肥燕瘦”即指赵飞燕与杨玉环。

原文:
大德二年二月廿三日,与霍公谨①集鲜于伯几②池上。郭右之③出右军④《思想贴》⑤真迹,有龙跳天门,虎卧凤阁之势,观者无咨嗟叹赏神物之难遇也。

注释:
元大德二年,二月二十三日,与霍公谨等人雅集于鲜于枢寓所庭院的水面之上。郭右之拿出了王羲之的《思想帖》真迹,笔墨真有“龙跳天门,虎卧凤阁”的飞动之势,所有见到的人无不欣赏赞叹这样堪称神品的好东西真是难得一遇呀。

【译注】
①霍公谨:即霍熏,字公谨。其人不详。
②鲜于伯几:即鲜于枢。字伯机,元代著名书法家。好诗词古董,文名显于当时,书法成就最著。“几”系“机”字异写。
③郭右之:即郭天锡。字佑之,其人不详。与赵孟頫、鲜于枢相较深厚。“右”系“佑”字异写。
④右军:即王羲之。字逸少,因官右将军,人称“王右军”。东晋书法家,有“书圣”之称。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⑤思想帖:草书,传为王羲之书。仅有唐摹双钩本传世。

原文:
《兰亭》①墨本最多,惟定武刻独全右军笔意。

注释:
《兰亭序》的墨迹临本很多,但是只有定武刻本完全保留再现出王羲之书法笔墨的意态情趣。

【译注】
①兰亭:即《兰亭序》,又名《兰亭集序》、《临河序》、《禊序》、《禊帖》。晋代书法家王羲之撰并书。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山阴(今浙江绍兴)来到兰亭举行“修禊”之礼,大家即兴写下了许多诗篇。《兰亭序》即是王羲之为这个诗集写所序文手稿。其书法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与颜真卿《祭侄季明稿》、苏轼《寒食帖》并称三大行书书法帖。
唐太宗获得《兰亭序》真迹后,遂命供奉拓书人赵模、韩道政、冯承素、诸葛贞等四人,各摹拓数本,以赐皇太子、诸王近臣。又命虞世南、禇遂良、欧阳询各临写数本,并以欧阳询摹本摹刻上石。后真迹陪葬昭陵,存世唐摹墨迹以冯承素双钩“神龙本”为最著,石刻首推欧阳询临刻之“定武本”。

原文:
昔人得古刻数行,专心而学之,便可名世。况《兰亭》是右军得意书,学之不已,何患不过人耶?

注释:
过去的人能够得到数行古代法书的碑刻,专心的加以学习,便可以名扬后世。何况《兰亭序》是王羲之的得意之作,如果不断对它加以刻苦学习,何愁不能超越别人呢?

原文:
学书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笔之意,乃为有益。右军书《兰亭》是已退笔①,因其势而用之,无不如志,兹其所以神也。

注释:
学习书法在于细心研究品味古人的法书范本,洞悉知晓他们用笔的意趣,才能有所收益。王羲之写《兰亭序》用的是旧笔,书写时顺应毛笔的笔势与特性,写起来没有不顺应自己的心智和意愿的,这是这篇法帖所以能为神品的缘由。

【译注】
①退笔:用旧的笔;秃笔。

原文:
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右军字势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师为法。齐、梁间人结字非不古,而乏俊气,此又存乎其人,然古法终不可失也。

注释:
书法以用笔为第一位,而字的间架结构也需要用心安排。因为字的结体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有所发展,但是用笔自古以来就没有任何改变。王羲之的笔法与字势是对古代的成法做了巨大的变革,他字里行间的雄伟俊秀完全出于自然天成,所以过去和现今的人们都以其为宗法。南朝齐梁之间的人,他们的书法在结字上不是不古朴,而是缺乏俊逸秀美的气息。这种情况又完全取决于每个人的领悟了。但是古人的成法是终归不可以丢掉的。

原文:
兰亭与丙舍帖①绝相似。

注释:
《兰亭序》与《丙舍帖》非常的相似。

【译注】
①丙舍帖:《墓田丙舍帖》简称《丙舍帖》。传为王羲之临钟繇书。

原文:
东坡诗云:“天下几人学杜甫①,谁得其皮与其骨。”学兰亭者亦然。黄太史②亦云:“世人但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此意非学书者不知也。

注释:
苏东坡的诗作中说:“天下有多少人学杜甫呀,谁能学得他的皮毛与学到他的精髓呢?”学写《兰亭序》这件事也是这样。黄庭坚也说:“世上之人只学到了《兰亭序》的表面,想脱胎换骨却找不到良药。”这其中的道理不是学习书法的人是不能明白的。

【译注】
①杜甫:字子美,唐朝大诗人。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官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称“杜拾遗”、“杜工部”等,后世尊他为“诗圣”。
②黄太史:即黄庭坚。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为“宋四家”之一。因其曾官国史编修,赵遵古法,因称其为“太史”。

原文:
大凡石刻虽一石,而墨本辄不同,盖纸有厚薄、麁①细、燥湿,墨有浓淡,用墨有轻重,而刻之肥瘦明暗随之,故兰亭难辨。然真知书法者,一见便当了然,正不在肥瘦明暗之间也。

注释:
虽然所有的石刻本身只有这一块刻石,但是根据原石传拓出的拓本则是各不相同,因为纸有厚薄、粗细、干湿的不同,墨有浓淡的变化,用墨时又有轻重的区别,而石刻上的笔画肥瘦传拓时的深浅轻重会随之发生变化。所以《兰亭序》流传的诸多拓本难以辨识它的真伪。但是真正知晓书法真趣的人,一看便能心中有数,因为真正的奥妙不在于笔画的肥瘦与传拓的深浅轻重之间。

【译注】
①麁:俗“麤”字,同“粗”。

原文:
右军人品甚高,故书入神品。奴隶小夫,乳臭之子,朝学执笔,暮已自夸其能。薄俗可鄙,可鄙。

注释:
王羲之的人品非常之高洁,所以他的书法堪入神品之列。那些地位卑贱的凡夫俗子,乳臭未干年纪轻轻的小孩子,早上才刚刚学习如何握笔,傍晚就已经开始自夸有多么了不起了,浅薄庸俗的令人鄙视,令人看不起呀。

原文:
临帖之法欲肆不得肆,欲谨不得谨;然与其肆也,宁谨。非善书者莫能知也。廿年前为季博①临《乐毅》②殆过于谨。

注释:
临帖的法则是一定要大胆放松,但又不可过于肆意,同时又要小心谨慎,却又不能过于拘束。然而与其要多多肆意,不如宁可谨慎一些。这些道理如果不是善于书法的人是不能体会知晓其中的奥妙的。二十年前为束季博临写的那篇《乐毅论》问题是失于过分谨慎了。

【译注】
①季博:姓束,字季博,元代画家。其人不详。
②乐毅:即《乐毅论》。传王羲之书,小楷。《乐毅论》系三国时魏夏侯玄所撰文,传为王羲之抄写该文书付其子王献之。

原文:
《保姆碑》①虽近出,故是大令②当时所剜,较之《兰亭》,真所谓“固应不同”,世人知爱《兰亭》,不知此也。丙戌冬,伯几得一本。继之公谨丈得此本,令诸人赋诗,然后朋识中知有此文。丁亥八月,仆自燕来还,亦得一本,又有一诗僧许仆一本,虽未得,然已可拟。世人若欲学书,不可无此。仆有此,独恨驱驰南北,不得尽古人临池之工。因公谨出示,令人重叹。

注释:
《保姆碑》虽然是最近出现的,诚然是王献之当时的所书所刻,相比较于《兰亭序》而言,真是所谓“原本就不应相同”。世人只知道喜爱《兰亭序》,却不知道这一篇。丙戌的冬季,鲜于枢得到了一卷拓本。紧接着周公谨老先生得到了这一件拓本,并请大家赋诗,于是朋友间相熟的人便都知道了世上还有这一篇文字。丁亥八月,我自燕北回来,也得到一本,又有一位诗僧许诺给我一本,虽然还没有得到,但已然可以想象得出它的样子了。世人如果想学书法,不能没有这篇书帖。我拥有了它,唯独遗憾的是总要南北奔波,不能得闲像古人一样尽临习前人的法书功力。因而今天公谨先生拿出这篇法帖叫我题写文字,真是令人重重的叹息呀。

【译注】
①保姆碑:又称“保姆砖”、“保姆志”。传为王献之书,剥蚀已甚,仅存二十余字,疑为宋人伪托。
②大令:即王献之。字子敬,小字官奴,王羲之第七子。因官中书令,世称“王大令”。与其父并称“二王”。
③公谨丈:即周密。字公谨,年长赵孟頫二十三岁,故尊称其为“丈”。
④自燕来还:至元二十四年(公元1287年)三月,赵孟頫奉命离京南下,八月于杭州会周密,为其题跋《保母碑》。是为该文。

原文:
凡作字戏写,亦如欲刻金石。

注释:
凡是在随意书写游戏翰墨的时候,也应该具有像要铸刻钟鼎碑碣一样严谨的态度。

原文:
书贵纸笔调和,若纸笔不称,虽能书亦不能善也。譬之快马行泥滓中,其能善乎?

注释:
书法创作最注重的是纸张和用笔的协调与和谐,如果纸和笔不相称,即使是善书之人也不能取得好的书写效果。就好比是一匹快马在泥沼中奔跑,它怎么能够跑的好呢?

原文:
学书有二:一曰笔法,二曰字形。笔法弗精,虽善犹恶;字形弗妙,虽熟犹生。学书能解此,始可以语书也已。

注释:
学习书法有两个要点:一个是笔法,一个是字形。笔法如果不精到,即使表面看上去好看其实骨子里也是很丑恶的。字形如果不精妙,即使看上去写得再熟练也还是会觉得生涩。学习书法如果能明白这个道理,才能够说开始够资格谈论书法了。

24赵孟頫《止斋记》,纸本。上海博物馆藏

《止斋记》是赵孟頫行书代表作之一,书于至大元年,时年55岁(1308年)。通篇字形俊秀飘逸,而笔笔又谨守法度,体现了他极深的行楷功力,乃至后学无法超越。

25赵孟頫《致景亮书册》。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 END ——

橘逸势(たちばな の はやなり,782年-842年),日本平安时代著名书法家,与空海、嵯峨天皇合称三笔。

日本平城天皇大同元年(806)八月,橘逸势又与空海一道搭乘遣唐使判官高阶远成的船返回日本。归国后,他不像空海和最澄那样活跃和得到天皇的重用,等待他的是由其性格所带来的悲剧。《续日本后记》对他性格的评价是:“放诞,不拘细节。”承和七年(840)他被任命为但马权守之职。三年后,因“承和之变”而卷入了围绕皇位继承问题展开的政治斗争的漩涡,遂以谋反罪流放到伊豆半岛。八月十三日,在遣送的途中,病入膏肓的他带着莫须有的罪名和怀才不遇的遗憾,病死在远江国的板筑客栈里。据说他的女儿在他流配伊始,便日夜兼程地跟随其后。父亲死后,她削发为尼,在墓地前建庵守尸。或许女儿妙沙尼的孝心感动了上苍,嘉祥三年(850)得以归葬故里,为五位下。

仁寿三年(853)文德天皇为他恢复了名誉和橘氏本姓,并追赠从四位下的品位。

橘逸势《伊都内亲王愿文》

IMG_9291

IMG_9292

IMG_9293

IMG_9294

IMG_9295

IMG_9296

IMG_9297

IMG_9298

IMG_9299

IMG_9300

IMG_9301

IMG_9302

IMG_9303

IMG_9304

IMG_9305

IMG_9306

1日本年轻人学习书道

导读:在日本,书道古称“入木道”、“笔道”,江户时代才称之“书道”。日本书道正式开始于奈良时代,并在平安时代得到繁盛的发展,一直延续至今。与茶道、花道等一样,书道也是日本人喜爱的一种修身方式。对于日本书法的发展情况,国内出版的相关资料并不多见,除了二玄社,人们很少将书法与日本联系起来。今天,小编带您一起了解日本书道。

飞鸟时代:圣德太子

圣德太子亲抄的《法华义疏》被认为是日本最早的书法作品。

2圣德太子《法华义疏》

奈良时代:光明皇后

圣武天皇的皇后,平生笃信佛教,被誉为“以爱心母仪天下的国母”。光明皇后很喜欢书法,她曾经临摹了王羲之的《乐毅论》。

3《乐毅论》正仓院藏

平安时代

日本平安时代书道的黄金时期。日本假名在平安中后期兴趣起来,这是书法发展的直接产物,同时也促进了日本书法民族化的发展。初期出现的是嵯峨天皇、空海、橘逸势三位杰出的书法家,他们奉晋唐书风为典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4空海《风信帖》

三筆(三笔)

三笔指的是:空海、嵯峨天皇、橘逸势。这是日本书法的“唐风”时期,三人都追随晋、唐风格。最出色的要数空海和尚。他承继二王风骨,且采用颜真卿笔法,形成自己独特的书法,被奉为“入木道”的开山祖。胡伯崇《赠释空海歌》,将空海比作东汉时的“草圣”张芝:说四句,演毗尼,凡夫听者尽归依。天假吾师多伎术,就中草圣最狂逸。代表作有《风信帖》、《灌顶记》、《聋瞽指归》。嵯峨天皇是桓武天皇的次子。他所开创的“弘仁时代”,是唐风流布的时代,差不多一切都都遵循了唐例。代表作是《光定戒牒》。这个作品将欧阳询楷书和空海行草书错杂使用,显得潇洒、恢宏。橘逸势左大臣橘诸兄的曾孙。曾和空海、最澄入唐留学。回国后当过地方官,但因卷入政治斗争,被流放往伊豆,途中病死。橘逸势的真迹作品没能保存到现在,《伊都内亲王愿文》被指为是对他作品的仿写,但也能从中看到他俊逸的笔风。

 

5仿橘逸势《伊都内亲王原文》

平安中期,日本废除了遣唐使,随着假名的出现,书法也开始“和化”。以行成、道风、佐理为代表的“三迹”时代,是日本和风时代的开始,这时的书法由唐风转变为和风。

三蹟(三迹)

小野道风、藤原佐理、藤原行成被奉为三迹。

1、野迹小野道风。书风秀丽飘逸,是日本和样书法的创始人。代表作为《屏风土代》、《秋楸帖》、《玉泉帖》。

2、佐迹藤原佐理。其草书最有名,简纯,流畅,自由,代表作有《诗怀纸》。

3、权迹藤原行成。他是书道“尊寺派”的始祖。继承了小野道风的风格,是日本书法集大成者。代表作有《白楽天詩巻》、《本能寺切》、《後嵯峨院本白氏詩巻》。

6小野道风《玉泉帖》局部

7藤原行成行书《白氏诗卷》

镰仓时代

镰仓时代书法大体上分和样、唐样两大类。

在和样书法上,镰仓初期仍流行藤原忠通的书风——法性寺派。以“后鸟羽天皇”《熊野怀纸》为代表。伏见天皇(1265—1317)的书法也继承了道风和行成的衣钵,被誉为历代天皇中首屈一指的能书家。伏见天皇之子尊圆亲王,向世尊寺行伊学书,创立也青莲院流。同时,这一时期兴起了受宋代书风影响的唐样书法。

室町时代

室町时代流派繁杂,但整体品质低下。其中以一休宗纯(1394~1481)的书法最为耀眼。

8一休和尚所书“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桃山时代

桃山时代,丰臣秀吉一统天下,文化事业也得到蓬勃发展,书道界出现了本阿弥光悦、近卫信伊等名家。本阿弥光悦代表作为《摺下绘和歌卷》。

江户时代

宽永三笔:本阿弥光悦、近卫信伊在江户初期依旧影响很大,松花堂昭乘同时还是画家和茶道家。

黄壁三笔:黄壁僧人隐元、木庵、即非 因明朝灭亡而来日,他们和朱舜水一起开创了“唐祥新书风”。

幕末三笔:市河米庭、卷菱湖、贯名海屋,他们研习中国书法而自成一家,门下弟子众多。

寂严、慈云、良宽三僧人,他们的书法清旷脱俗、用笔不拘,很受人喜欢。

杨守敬“日本书道现代化之父”

1880年至1884年,学者杨守敬任驻日钦使随员。在日本的四年。他将中国的六朝书风传入日本,日本书界刮起一股“崇杨风”,成为日本书家注重个性发展的有力因素。

9杨守敬

流派

一、世尊寺流
书道先驱藤原行成创立的“世尊寺派”在众多的流派之中享有最高权威。世尊寺派书法风格优雅、气质贤庄,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日本书法的正宗。藤原行成为“和样书道”的确立尽过最大努力,是“上代样”的完成者。

10藤原行成《本能寺切》局部

二、青莲院流
由伏见天皇的皇子尊圆亲王创立。尊圆亲王曾经是世尊寺流的门生,他集人之长创立了青莲院流。青莲院流派在很长时间内是和式书法的主要流派。

三、尊朝流
是尊朝法亲王从“尊圆流”分化出来的书道流派。这个流派的极盛被认为是贵族书法“御家流”产生的近因。

四、法性寺流
法性寺院流,以藤原忠通为开祖。法性寺流在小野道风,藤原行成的和样优雅书风基础上,加上了雄浑的风格,代表着镰仓时代的书法风格。作为“关白”的忠通,被称为“法性寺关白”,故该流派称为“法性寺流”。

五、持明院流
世尊寺流17代世尊寺行季在享禄2年(1529年)去世,世尊寺氏和世尊寺流灭亡。这是让人十分可惜和遗憾的事情,持明院基春于是在继承世尊寺流的基础上发展自己的书道,是为持明院流。

六、光悦流
本阿弥光悦(1558-1637),来自刀剑鉴定名家本阿弥家的分家。是“宽永三笔”之一,是光悦流的始祖。他所发明的光悦乐烧、光悦莳绘也自成一家。

王羲之书法在日本
日本天台宗始祖最澄和尚从中国返回日本时,带回了王羲之的书法作品。日本人很喜爱“二王”的作品,他们亲切地称王羲之为大王,称其第七子王献之叫小王。王羲之流传在世的最精良的作品《丧乱帖》如今就被日本皇室御藏。不久前到绍兴参加“纪念秋瑾就义100周年中日书法联展”的日本书法家幕田魁心先生就说:“对日本的书法界来说,离开王羲之,就谈不了书法艺。”

僧人的书法
在日本的书道史上,僧人的书法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中国宋、元名僧手迹是日本书界和收藏界的珍品,而从空海、最澄开始,大灯国师、一休和尚、曹洞宗道元、临济宗妙超、梦窗疏石、荣西、道元、黄壁三笔、寂严、慈云、良宽等差不多是日本书法的半壁江山。

11最澄和尚

永字八法

12

永字八法由中国后汉时书法家蔡邕提出。后经僧人空海传入日本。


唐朝时僧人将笔带入日本,为了适应写假名,日本人改造了唐笔,把笔尖加长。日本正仓院内收藏的17支雀头笔,是日本最古的毛笔。现在最有名的日本丰桥市产的毛笔,其产量占日本毛笔的四分之一。

13丰桥的制笔工艺


至今,日本正仓院仍保存着唐墨、新罗墨。现存的日本最古的墨书,是在三重县嬉野町貝蔵库遗迹出土的2世纪末的土器上写的“田”字。到了平安时代,日本自制的红州藤代、近江武佐墨最受欢迎。


将造纸术传入日本的是高丽。6世纪时,为了大批量地印制纸张,努力研究制纸工艺,还种了造纸材料——楮树。8世纪时发现了新的造纸材料——日本特产雁皮。经过不断的改进,最后造出是有名的“和纸”。嵯峨天皇《光定戒牒》和光明皇后《乐毅论》一样,使用的是当时最珍贵的纵帘纸。到了江户时代,最有名的是越前和纸,此外还有土佐、出云、伯劈都是知名的产纸之地。


平安末期中国砚输入日本。日本国内生产的,以爱知凤来石、山梨雨田石、长州赤间石、京都鸣泷石、江州高岛石、仙台玄昌石、甲州雨烟石较有名气。

—— END ——

吴 说,字傅朋,号练塘。,居钱塘之紫溪,人呼吴紫溪。宋诗纪事谓为王令(逢原)之外孙。高宗绍兴十四年(一一四四),除尚书郎,出知信州(今江西上饶)。说工书法,字路极广,楷、行、草及榜书均佳。小楷人称“宋时第一”。行草书圆美流丽,深入黄太史之室,而得其精髓,又时作魏钟繇之体,颇有新致。其独创杂体游丝书亦颇擅名。一笔一行,游丝连绵。宋高宗赵构《翰墨志》称:“绍兴以来。杂书游丝书,惟钱塘吴说。”

吴说传世的简札,多为信手而书,无拘无束,自由挥写,不计工拙。自然而又合理地与抒情达意紧密结合。这些简札最能表现书家的艺术个性,其中不乏上乘之作其榜书沉稳端润,行、草圆润流丽。有《三诗帖》、《门内帖》、《简谅帖》、《千字文》等书迹存世。

吴说《垂喻帖》尺牍 册
纸 行书 30.2 x 44.6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1_副本

2_副本

释文:
说顿首再启。垂喻锦里园亭诸榜。何其盛也。悉如尺度写纳。告侍次为禀呈。第愧弱翰不称耳。谢傅方且为苍生而起。裴公讵容从绿野之游乎。非次不敢数拜椟。亦告侍旁。为致下悃。昨中丞初除拜日。尝致贺启一通。不敢使人代。乃其自制。吾友试一取观之。亦可以见其蕲向之意也。说顿首再启。

南宋初年,文人书家多舍弃二王(王羲之、王献之)传统,而竞相模仿北宋黄庭坚与米芾书风,尚异趋奇。吴说对此既不刻意苟同,也不随俗浮沈,他仍然追求以二王为主的魏晋风骨以及唐代楷书的法则,这对南宋以后的书学家产生不小的影响。
这幅尺牍以行草体书写,是吴说与官府往来的信札。全幅用笔使转轻盈,字体圆活灵动:如竖直的笔画多稍作微曲,少作方角的转折等,正呈现典型的王字(王羲之、王献之)风范。而尖笔锐锋,更为通幅增加不少娟秀之气。吴说行草书的成就,虽然比不上他的行楷或小楷,但全作文字结构停匀,笔墨温婉典雅,也是一幅传统书法的佳作。

吴说《明善宗簿帖》(又称《简谅帖》)
纸本行草书 23.9×38.8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3_副本

4_副本

释文:
说顿首上启。明善宗簿懿亲侍史。近两上状。一附弥大。一送华亭。未知已得呈达否。比又辱诲示。承已达行在。感慰兼至。信复。伏惟尊履申福。宗寺职务清简。谅多娱暇。正恐朝夕别有异数耳。说碌碌不足数。到官已半年。更如许时。通理当满。预有填壑之忧。正远冀宝鍊冲粹。不宣。说顿首上启明善宗簿懿亲侍史。八月晦。

吴说《庆门星聚帖》

5_副本

6_副本

释文:
说上问庆门星聚 伏惟均协 当诣今嗣将仕侍下休裕 匆匆不及别状 说近奉诏旨 访求晋唐真迹 此间绝难得 止有唐人临兰亨一本 答以千缗 省略更高古 许命以官 且告老兄出一只手 广为搜索 亦足张吾军也 留意 幸甚幸甚 说再拜上问

吴说《门内星聚帖》(局部)
纸本,25×45.4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7

8

释文:
门内星聚长少均叶多庆桐川岂无所委奉不鄙一二疏示老兵偶二三辈遣出取亲旧未还朝夕遣往顷 见老兄有玉界尺(上有刻字者)欲求一条助我几间清致素辱眷予深想不我靳尝求一物为报顷在括苍赏作 诗欲匃辍此物其卒章云磊落贤公子宁求善价沽朝夕捡寻录寄适在报恩办道场上状崖略且践不重 幅之约也说再拜。

《门内星聚帖》行草书,纸本。纵25.2厘米,横45.4厘米。14行,140字,信札,信中言及求五界尺等事。裱边有翁方纲跋一段。本幅上有江德量、成亲王永瑆等家的监藏印二方,半印六方,跋纸上印 —方。

此帖率意而书,无拘无束,笔法劲利清瘦,刚中有柔,笔致有兰亭雅态,技巧性很强,布势如五代杨凝式《韭花帖》,可见吴说的功力不浅,刻意求新。清安岐《墨缘汇观》云:“行草书14行,用笔清健,兼有游丝法。”

《游丝书宋诗》(局部)草书
日本京都藤井齐成会有邻馆藏

9_副本

10_副本


附:

游 戏 的 代 价
■蔡显良

南宋初期的书法出现复古与游戏的两极现象,其实是北宋晚期尚意书法思想在南宋初期的异化,是尚意思想崇古与率意两个方面的极端化发展:一是不加选择的食古不化,典型表现就是赵构的盲目复古思想;二是纯粹的游戏翰墨,抛弃书法的游戏规则,偏离古法传统地盲目创新,典型表现即是享誉一时的吴说游丝书现象。南宋初的复古已经没有了尚意书法的创新睿智与艺术冲劲,因此已经毫无自信心与穿透力,只能在泥古守旧的深潭中不能自拔;同样,南宋初的游戏思想是对米芾“墨戏”思想的超常规理解与诠释,没有了米芾在熟谙古法基础之上的黑色幽默与故作调侃的意味,似乎惟剩脱离书法游戏规则的盲目性演绎与失控式莽撞,其结果自然可想而知。当有人面对书法经典《兰亭序》却发出“无心工拙当闲暇,信手纵横尽技能”(薛仙《绍兴戊午秋因观毕氏所藏定武旧石本兰亭因题》)这样的无知之言时,对于南宋初期萎靡不振的书法状况就只有让人无比慨叹了。

“龙跳虎卧王右军,蚕头隼尾始逼真。不恨臣无二人法,但恨二人不似臣。”李石《试严志行笔》这首论书诗很好地反映了南宋初期书法的浮躁心态,既想师习古法,又不思沉潜,不经磨练,又想超越前人,最终只能导致盲目创新的出现。米芾墨戏思想的极端化发展便有了滋长的土壤:“余事游神翰墨间,乘兴濡毫快挥扫。”(王十朋诗句)而吴说游丝书(图1)在南宋初期大受吹捧和欢迎就是这一现象的产物。从周紫芝《吴傅朋(吴说,字傅朋)郎中自出新意作游丝书妙绝一时士大夫皆赋诗为作数语书轴尾》这首诗的题目即可以看出吴傅朋游丝书在当时的大受欢迎,“士大夫皆赋诗”,文人骚客争相赋诗吹捧之。据宋人洪迈《容斋三笔》卷二记载,当时竟有上百人赋诗颂之:“吴傅朋游丝书,赋诗者以百数。汪彦章五言数十句,多用翰墨故事,固已超拔,而刘子翚彦冲古风一篇,盖为绝唱……予少时见二公所作,殊敬爱之,至今五十年,尚能记忆。惧其益久而不传,故纪于此。”当时竟有上百首诗歌对其进行赞颂,亦可谓名噪一时、声震寰宇了。“笑谈了却邦人事,游戏翰墨惟书林。自从真行易篆隶,草圣书绝驰极挚。游云惊龙初振奇,渴骥怒猊争作势……手追心摹前无人,一扫尘踪有新意。”(洪适《题信州吴傅朋郎中游丝书》)洪适等人即极尽赞美之能事。当然有识之士还是对他的这种怪异书法提出善意的批评,可见传统与规则是不能随意逾越和玩弄的:“我评先生贤,不以能书称。”(向旙《题吴傅朋游丝书》)“可怜太纤瘦,不受镌瑶琼。”(王之望《吴傅朋游丝书》)观吴傅朋游丝书作品,“太纤瘦”的评价十分到位,一味地牵丝连带,并无顿挫笔法,显然已经脱离了用毛笔写字的趣味。至于他追踪孙过庭又上溯王羲之的行草,在南宋初期书坛萎靡的情况之下,虽“清娴姣丽,特患无出世态”(岳珂《宝真斋法书赞》),显露绮靡姿媚之风,因循过甚创新不够,但已经弥足珍贵了。(见图2)

“意足我自足,放笔一戏空。”米芾等人的墨戏思想是建立在古法的基础之上的自信与潇洒,而此时的游戏思维显得十分盲目,竟然对毫无笔情墨趣的游丝书大加夸许,令人大跌眼镜。然现存游丝书赞诗仅十余首,游丝书也流传无几,洪迈记述上述文字的原因即是“惧其益久而不传”,但事实就是一语成谶,像吴说游丝书,如果不能符合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是并不能够长久的。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