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岳飞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民族英雄。虽出身军伍,但文武双全,能诗善词,书法以行、草为主,传世书迹,有《书谢眺诗》、《前后出师表》、《还我河山》等。

今天主要和思友们分享岳飞书法碑刻《出师表》。据传,岳飞书写《出师表》事由,南宋绍兴八年(1138年)八月,攻打金兵的岳飞路过南阳,谒武侯祠,岳飞在“跋”中写道:

“绍兴戊午秋八月望前,过南阳,
谒武侯祠,遇雨,遂宿于祠内。

更深秉烛,细观壁间昔贤所赞先生文祠、诗赋及祠前石刻二表,不觉泪下如雨。是夜,竟不成眠,坐以待旦。道士献茶毕,出纸索字,挥涕走笔,不计工拙,稍舒胸中抑郁耳。岳飞并识。”

2岳飞书法《还我河山》

除了南阳市武侯祠,全国各地武侯祠和岳飞纪念馆都有《出师表》石刻。成都武侯祠进二门,长廊壁上,嵌有岳代写的前后《出师表》石刻。石碑共37块,每块高63厘米,宽58厘米,刻工精良。

不过,史籍上并无岳飞来南阳武侯祠题词的记载,事实存在争议。但是书法本身的艺术和人文价值不容忽视。

3岳飞书法《书谢眺诗》

书法行气十足,一气呵成,字里行间透露着雄浑与霸气,典型的宋代写意书风。

岳飞碑刻书法厚重激扬,字里行间俨然笔墨的畅快淋漓,龙腾虎跃。那气韵生动,章法严谨,刚劲不柔的行笔,自有一种淳正之气,饱含英雄壮士的气质!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 END ——

一日一字

领略《圣教序》的奇绝与瑰丽

一字一学

揭开《圣教序》秘密密码

IMG_9402

IMG_9403

第一笔的横,由轻到重,露锋起笔,收笔时有弹跳动作。丿划,将横分为左少右多。最后的点,起笔要离横远一些,收笔顿笔回收。

IMG_9404

IMG_9405

唐字最重要的笔画,是第二笔的横撇,侧锋切笔起笔,向右上行笔,然后转折写丿。写唐字,要注意,点划要和中间的竖划,在一条中线上。

IMG_9406

IMG_9407

三,看似好写,其实不然。三条横,都是侧锋入笔,书写时一定要硬朗,干脆。另外,要注意三横的距离,上两横距离近,长横距离稍大一些。

IMG_9408

IMG_9409

这个字,最重要的地方,就是要将中空的感觉写出来,如图,疏密要有对比,反复书写后,即实用于创作,美得很。

IMG_9410

IMG_9411

圣字的主笔,在于第二笔,如图,侧锋入笔,然后向外倾斜,并带有弧度。另外,要注意“王”字的位置,一定要重心偏右。

IMG_9412

IMG_9413

教字的主要笔划,是第三笔的横撇,和“子”的竖钩提,这两个笔划,都有一个绞转的动作,如图所示。

IMG_9414

IMG_9415

序,整个字,都是在旋转。从第一笔的露锋切入,一直能够旋转到最后一笔的竖钩,充满灵动。在书写时,注意长丿的一个弧度,要干脆,利落。

fgxxx

发现《怀仁圣教序》的美

还需要你的 ☟ 指指点点

微信图片_20170719104737

单字视频

示范讲解

点击即可免费观看

高少珂老师逐字示范(部分)课程视频

视频

专栏课程

1

沙孟海  1900年生于浙江鄞县。二十世纪书坛泰斗。于语言文字、文史、考古、书法、篆刻等均深有研究。毕业于浙东第四师范学校。曾任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浙江美术学院教授、西泠印社社长、西泠书画院院长、浙江省博物馆名誉馆长、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沙孟海曾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给刘江先生写过一封信,信中所谈几点书法学习的意见,对我们现在还是很有启示和警示意义的。(大约在1978——79年)。

2

附沙孟海信札

刘江同志:

各位想可回校,行万里路,收获一定很多。我因患膀胱癌来北京就首都医院诊治,估计暑假前不能回校,深为抱歉,鉴于此次全国书展于座谈会的倾向,书法篆刻应重视传统,这与我们平日主张是符合的,说明群众意见是正确的。现在我对五位同学(注:朱关田,王冬龄,祝遂之,邱振中,陈振濂)学习研究上想到几点小意见:

1:全国书展评选上注重篆体的正伪,这是对的,古文籀篆变化繁多,我们学习,主要应抓小篆。对小篆的形体结构,必须加一番切实功夫,及早打好基础。我上次建议做《篆诀》注释,或可着手进行。五人同往或逐段分工,可商量一下,这工作可包括暑期在内。

2:听说全国书展正楷极少,我们对正楷功夫应加以重视,是否各人就魏晋南北朝隋唐时代典型作品中选取一﹑二种经常临习,这也是基础。所谓典型作品,应将刻手不佳的碑版除外。刻手不佳的碑版非无可以取法之处,但只供参考,不作为正式临习对象。这也许是我的偏见。

3沙孟海《五言联》纸本 133×31cm×2
钤印:沙文若鉨(白)孟海(白)

3:一般书人,学好一种碑帖,也能站得住。作为专业书家,要求应更高些。就是除技法外必须有一门学问做基础,或是文学,或是哲理,或是史章传记,或是金石考古,……当前书法界主张不一,无所折中,但如启功先生有学问基础,一致推崇,颠扑不破。回顾二十年代,三十年代上海滩上轰动一时的人,技法上未始不好,后来声名寂然,仅是缺少学问基础之故。这点我们要注意。

4:学问是终生之事。学校规定研究时间只短短两年,希望在两年中打好坚实基础。一方面多看多写,充分了解字体原委变迁,博取约守,丰富自己创作的源泉。另一方面还必须及早学会阅读古书能力,查考古书能力。这里所谓古书,不仅仅限于直接有关书法的书。阅读能力,请听听章祖安先生的意见。查考能力,我感到最好注意“目录学”。康南海勉励后生做学问,先看看张之洞《书目答问》(此书标名张之洞,实是缪荃孙代笔)。各位如有兴趣,也不妨看看《书目问答》,全面了解古书类目,对今后做学问有不少帮助。

5:凡为学问,贵在“转益多师”。各位研究学习,第一要虚心。我们几个人多少有一日之长,趁现在集处一堂,可以共同研讨,同学之间也各有短长,可以互相切磋。第二要有大志。常言道“抗志希古”(古是指古人的长处),各位不但要赶上老一辈,胜过老一辈,还要与古代名家争先后。潘,陆二先生创办这个专业,有远大的理想,可惜他们已不在人间。现在书法专业只我们一校,国家赋予的任务甚重,我们要特别珍重.
以上意见是否存当,请你和诸,章,诸先生指正!

我因病床还未补上,在家等待,大约明后天可住入。驰想南天,家书代面,信手拾牋,只供参考。

此问各位先生各位同学近好!

沙孟海
6月15日


4

对于沙孟海先生信中的一些话体:

1、全国书展评选上注重篆体的正伪,这是对的,古文籀篆变化繁多,我们学习,主要应抓小篆。对小篆的形体结构,必须加一番切实功夫,及早打好基础。
现在的书画家,若不是专攻的话,识别小篆都有问题,遑论古文、籀书、甲金之类。欲学者又不得其门,连小篆《说文》是文字学的入门功夫都不知道,不能识,不能写小篆不奇怪了。

2、全国书展正楷极少,我们对正楷功夫应加以重视
现在这种情况还是没有改变。出书辄是一手“飘逸”行草书者多,楷书则实不敢恭维,我实在不知道其行草书从哪里来。现在还有人大言,草书不一定要多好才可以写草书,我就可以教没有多少楷书功夫的学生写出好的草书来。这样无知的言论,最主要是不知道什么叫“好的草书”了,无怪他这么自信。我以为楷书不行,行草无绝无可观。当今时代最要命的就是不重视基本功。

3、刻手不佳的碑版非无可以取法之处,但只供参考
没有必要争论学问、学养和艺术的关系了。没有基本的知识和见解,连什么是好的帖子都分不出来,怎么学书法,你还要怀疑学问和书法的关系吗??现在还有人以《爨宝子》为师法,下功夫临写,欲成一体,立一家者,可悲可叹。此帖正是沙老说的写和刻俱劣的碑。当然这样的人一定会红着脖子和你争论。我的态度是不去争论,你且去写上三十年再看看吧。

5

4、作为专业书家,要求应更高些。就是除技法外必须有一门学问做基础,或是文学,或是哲理,或是史章传记,或是金石考古,……当前书法界主张不一,无所折中,但如启功先生有学问基础,一致推崇,颠扑不破。回顾二十年代,三十年代上海滩上轰动一时的人,技法上未始不好,后来声名寂然,仅是缺少学问基础之故。这点我们要注意。

学问是终生之事。

书法说白了就是好字,很好的字,叹为观止的字。苏东坡说了,没有学养就不能穷其极。也就是说写字,你没有学问,你可以写,可是你永远写不好,写不出味,写不到很高的水平,所谓“穷其极”。更不说书以人传者多,人以书传者少。这是社会学的问题了。

5、第二要有大志。常言道“抗志希古”(古是指古人的长处)。
中国的文化艺术传统很深厚,这样就往往容易厚古薄今。书法这种古典艺术,更是觉得永远超不过古人。只持这样种观点的人显然就是没文化。“古之视昔,犹昔之视今”。清人的篆隶书就超过了六朝隋唐宋元明,为什么就说简单地说今天超不过古人呢。可见还是不读书不明理之过,或者只读书,不明理。诚可叹也。艺术上万病好病,唯俗病难医,医俗之药,正在读书通理。

—— END ——

有人说,如果以鸦片战争和五四运动分别作为近代史和现代史的开端,那么吴昌硕属于近代末年最后一位艺术大师,而齐白石是现代初期的第一位艺术大师,然而,这两位划时代的画坛巨匠,在私交上却恩怨交错,有一段相互之间都不愿说的秘密。

IMG_9395

吴昌硕与齐白石

提携与师承之恩

众所周知,齐白石五十七岁接受陈师曾的指点,决定“衰年变法”,改变绘画风格,而齐白石的重点学习对象正是吴昌硕。齐白石服膺吴昌硕的绘画,曾赋诗:

青藤雪个远凡胎,老缶衰年别有才。

我欲九原为走狗,三家门下轮转来。

愿意转世为狗,投胎到吴昌硕家里,真算是佩服的无以复加了。

IMG_9396

吴昌硕花卉

IMG_9397

齐白石《山水十二条屏(其四)》

但根据齐白石的好友胡佩衡的说法,齐白石一生之中根本就没见过吴昌硕。陈师曾指点齐白石学习吴昌硕,齐白石也只是通过购买吴昌硕的画作,反复临写揣摩,并未得到吴昌硕的亲自指点,可以说齐白石师承吴昌硕,但也仅仅只是“遥师”。

IMG_9398

吴昌硕篆书

IMG_9399

齐白石篆书

吴齐二人虽未面见,但根据史料记载,他们之间曾有过两段间接交往。第一次是1920年,“衰年变法”第二个年头的齐白石在北京讨生活,由于齐白石农民出身,二十七岁前没有师承,学画全靠自己摸索,因此被北京画家圈排挤,甚至有人说他是“野狐参禅”,因此画作定价比一般画家少一倍,仅卖两个大洋,依然没人问津,齐白石的生活十分落寞。

此时,吴昌硕是当之无愧的画坛领袖,通过齐白石的好友、著名报人胡鄂公的关系,吴昌硕为齐白石站台,写了一张“润格”;第二次是1924年,吴昌硕为齐白石的画集,题写了《白石画集》四个扉页篆字。如此说来,齐白石理应对吴昌硕报以感恩之情,何来怨和仇呢?

嫉妒与讥讽之怨

据斯舜威《百年画坛钩沉》一书所说:齐白石服膺吴昌硕……吴昌硕则对齐白石有点不屑,晚年曾说:“北方有人学我皮毛,竟成大名”,齐白石听了,知道“北方人”暗指自己,于1924年刻了一枚印章:“老夫也在皮毛类”,边款:“乃大涤子句也,余假之制印,甲子白石并记”。

IMG_9400

老夫也在皮毛类印文及边款

然而,令人不解的是,吴昌硕为什么前恭后倨,先是为齐白石站台,后又讽刺齐白石呢?原来,陈师曾于1922年携带北京和上海画家的四百幅作品,附日本参加“第二届中日联合绘画展览会”,齐白石的作品在展览上大放异彩,全部被日本人够买,且单幅出价高达250银元,相比于在北京2个银元都卖不出去,可谓震惊画坛。

IMG_9401

齐白石《山水十二条屏》估值15亿元

此次同时参展的其他画家又是什么情况呢?当时极富盛名的画家陈半丁“十幅作品被购去了六福”,至于吴昌硕,当时既没有媒体报道关于他的情况,他自己的日记等文献,对这件事也绝口不提,恰恰此事之后,吴昌硕又说出了“北方有人学我皮毛,竟成大名”,其中的酸味就耐人细寻了。

不能说的秘密

吴昌硕身为画坛领袖,对于这样的事情只能哑巴吃黄连,他绝口不提实为正常;而齐白石也十分无奈,一来他确实在艺术上佩服吴昌硕,也学过吴昌硕,二来他作为后起之秀,不好与德高望重的吴昌硕公开叫板。然而,齐白石终究胸中有股郁闷之气,便委婉地刻制了前文所说的那枚印章,印文来自清代在野派画家石涛的诗,齐白石自比石涛,甚至写诗道:

皮毛袭取即功夫,习气文人未易除。

不用人间偷窃法,大江南北只今无。

如果石涛的画都只能算作皮毛,那么恐怕大江南北再也找不到这样一个“皮毛”画家了?齐白石言辞中的怨气可谓不言而喻。

▌齐白石与吴昌硕谁更胜一筹

事实上,齐白石并不是简单地模仿吴昌硕的形,而是认真体会吴昌硕的神,并把它融为己用。林琴南曾在1920年并称吴昌硕齐白石为“南吴北齐”,齐白石说:“他把吴昌硕与我相比,我们的笔路,倒是有些相同的”,不过胡佩衡说过,到了1927年前后,已经看不出齐白石模仿八大、徐渭和吴昌硕的痕迹了,“我们看到的只是齐白石,老人的变法终于成功了”。

因此,我们可以说,齐白石虽然学过吴昌硕,但却走出了自己的道路,这也正和老人“学我者生,似我者死”的名言相吻合。齐白石和吴昌硕,应当是并列在美术史上两座高峰,各有千秋,不分伯仲,也难以超越。

1_副本

齐白石早年主学丁敬、黄易,多见“浙派”碎刀短切法,40岁以后学赵之谦,改用冲切结合。赵之谦较之丁、黄,不但取材更广,而且强调笔意,“古印有墨尤有笔,今人但有刀与石”。齐白石55岁左右形成个人风格,用刀上具有小刀、锐利、深刻等三个特征,至死未变。单刀侧锋直冲为其要旨,一是汉凿印的启示,二是赵之谦的单刀直切法。单刀古已有之,不是齐白石的发明,但他将单刀发挥到极致,演绎成一个完备的系统。

2_副本

《白石老人自述》中有阐述:“我刻印,同写字一样。写字,下笔不重描,刻印,一刀下去,决不回刀。我的刻法,纵横各一刀,只有两个方向,不同一般人所刻的,去一刀,回一刀,纵横来回各一刀,要有四个方向,篆刻高雅不高雅,刀法健全不健全,懂得刻印的人,自能看得明白。”齐白石选择和推崇单刀法,既契合其个人优势,也符合个人艺术理念,最终呈现出鲜明的个性风貌特征:一是善以“斜笔”入印,注意弧度和倾斜度;二是简单、直接的“农民意识”主导,反做作、反修饰。但对齐白石刀法的理解切忌固化,必须留心三类特殊的用刀法:

轻刀。
单刀并不一定都非常猛烈、剧烈,也有柔秀、柔和的一面,尤其注重行刀方向和角度的细微变化,细腻才能耐看、耐品。这在白石印章中不在少数,如“心耿耿”“中和”“小盐”“大津泽一郎”等。

并刀。
通过刀法残破来改变章法,进而重塑分朱布白,如“石泉居士”篆字的并笔粘连,“泉”字乃点睛之笔,用刀淋漓之妙,果非虚言。“淡容轩”一印中,“淡”字的“三点水”旁的处理,技法已是炉火纯青。

复刀和补刀。
理解这一点尤为关键。对于《白石老人自述》的表白,有些地方需要设身处地去看待。喜用单刀直冲并不是永远不复刀,只是尽量不修饰弥补,降到“最低限度”。有些粗笔画不可能一刀完成,需要两次甚至三次的复刀或补刀,视情况而定。从“白石老年赏鉴”和“牵牛不饮洗耳水”二印来看,字形端庄,笔画浑厚洁净,全无单薄之弊,很明显地有复刀,增加了厚重感。因为修补手段非常高明巧妙,看不到痕迹,故而隐藏不露。但有时也会留下踪迹,甚至是刻意留下玄机,让后人一观。“大匠之门”印面中“大”字第三笔竖画,可以看出明显地补了一刀。也就是说,齐白石篆刻并不是一任自然,而是妙造自然。齐白石喜欢用石质疏松的青田石,利用章料的自然迸裂来因势利导。有时对笔画控制崩裂并加以修饰,为的是取得类似中锋的效果,避免浮滑单薄。若一味追求刀痕爆破,任意崩裂来显摆,就达不到所需要的艺术效果,而且极易走入误区。要做到有效控制崩裂,必须对刀法和石料有洞察和把握,关键在于行刀的力度和方向,甚至包括印泥的化解作用,去掉火气。有些学齐印者一知半解,徒袭其貌,单刀直入,肆意妄为,盲目追求锯齿燕尾的外形,无疑是舍本逐末,以至于很多人模仿齐白石印风,单刀变得千篇一律,实为南辕北辙。

3_副本

深谙灵活性的齐白石曾说“凡苦言中锋使笔者,实无才气之流也”,“下刀如写草书,惟我与汝有是”。用刀和用笔同理。单刀的洗练、直接、痛快、壮观,这些优点在齐白石印章中一一具备,但弊病也随之而来,过于乖张而不够雅致,抛筋露骨,粗野失范,略无含蓄等。所谓成也单刀,败也单刀,原因在于:一是单刀具有不稳定性,二是单刀强调即时性,石质、心境、环境等因素的配合,甚至与印文内容偶然组合出效果也息息相关。刀法存在的不足可以通过一些具体的印例来加以审视和反思:

累赘者如“沙园”,笔画杂乱、堆砌。善用“简”意的齐白石,于此印却一反常态,致使印面失去序列。失范者如“不可居无竹”,其中“无”字斜笔过长,“竹”字粗糙,令人难以卒读。生硬者如“余年离乱”,用刀少含蓄,特别是“乱”字,极其刺目。单薄者如“杨氏”,一冲而过,缺少回味。粗糙者如“心内成灰”“今来古往”,少了必要的收拾。乏力者如“王文焘印”,笔画圆滑而少风骨。花哨者如“天花满衣”“王家本书画章”“山姬带病相扶持”等,与篆法组合的不匹配也有一定关系,遗憾在于没有进一步推敲。

4_副本

当然,以上这些印章都属于瑕不掩瑜,但一定要分清瑕和瑜。

齐印因为过于强调直接、痛快而导致一些印章出现诸多不足。另外要强调一点,很多赝品滥竽充数,败坏了齐白石的名声。白石有印文云“吾画遍行天下伪造居多”,印章亦然。即使一些正规的出版物和知名的藏家也不能幸免。必须以一些公认的精品力作为标准,就篆法和刀法的特征入手做出分析、判断,而不能被所谓的“新见”和“遗珠”之类的噱头蒙蔽,以免鱼目混珠、谬种流传。

—— END ——

鲜于枢(1246-1302),元代著名书法家。字伯机,晚年营室名“困学之斋”, 自号困学山民,又号寄直老人。大都(今北京)人。大德六年(1302)任太常典薄。元世祖至元年间以才选为浙东宣慰司经历,后改浙东省都事,晚年任太常典簿。好诗歌与古董,文名显于当时,书法成就最著。

IMG_9386

IMG_9387

据《鲜于府君墓志铭》记载,鲜于枢的高祖曾经做过官,祖父“读书通大义,不为科举业”。蒙古军队攻下德兴府后,携家南逃,走到居庸关被“盗”所杀,祖母带全家到处奔波, 金哀宗天兴元年(1232年),又北上定居范阳(今河北涿州)。鲜于枢的父亲从事办理运粮的差事。常年往返于中都、大都、汴梁以及扬州、杭州之间。鲜于枢少年时不断随父迁居。

IMG_9388

鲜于枢有北方人的慷慨、豪气,身材魁梧,胡须浓重,朋友们称其为“髯公”。同时期的诗人柳贯说他“面带河朔伟气,每酒酣骜放,吟诗作字奇态横生。其饮酒诸诗,尤旷达可喜;遇其得意往往为人诵之”。自负随意的性格,一开始就导致他与周围环境及上层当权者的种种冲突。

IMG_9389

元世祖至元二年(1265年)以后,鲜于枢先后辗转于汴梁、扬州、杭州、金华等地,担任一些中下级官职,很不顺利。常与上司争是非于公庭之间,一语不合,则拂袖而去,为百姓爱戴,称“我鲜于公”。曾三次去官或遭贬。37岁后定居杭州,于西湖虎林筑困学斋。元成宗大德六年(1302年)被授予太常寺典簿,未及到任,逝于钱塘,年仅57岁。其墓位于今杭州西溪路原苗圃内(杭州城西森林公园)

IMG_9390

鲜于枢与赵孟頫是至交好友,两人相识于至元十五年(1278)左右,之间往来二十四年之久。虽彼此都在宦途上南北奔波,但一有机会总要聚会,谈文说艺,乐此不疲。特别是在赵孟頫休病吴兴和在浙江儒学提举任上的时候,往来应该更加密切。用赵孟頫的原话来说“契合无间言,一见同宿昔”、“书记往来间,彼此各有得”。他们不但“奇文既同赏,疑义或共析”,而且“绝妙晋唐帖”、“最后得玉钩”也一起“握手传玩余,欢喜见颜色。”

IMG_9391

在赵孟頫尚未到京师之前,鲜于枢已经向田衍等友朋大力宣扬赵孟頫,说他:神情简远,若神仙中人。在赵孟頫尚沉迷于宋高宗书法时,鲜于枢又一语惊醒梦中人:令其从右军入手。自此赵孟頫得书法大进,气韵格调,游刃于晋人之间,为他成为元代书坛的书坛巨擘奠定了基础。鲜于枢、赵孟頫均擅古琴。鲜于枢觅得许旌阳手植桐,斫了“震雷”、“震余”两架古琴,并把“震余”送了赵孟頫。

IMG_9392

鲜于枢的传世书法作品约有四十件,分楷书、行书、草书三大类,艺术成就以草书为最。代表作有《老子道德经卷上》、《苏轼海棠诗卷》、《韩愈进学解卷》、《论草书帖》等。他的书法由唐人书法入手,再上溯东晋二王。他功力扎实,善悬腕作字,喜用狼毫,强调骨力。他的大字楷书雄逸健拔,圆润遒劲,气势磅礴而不失规矩。行书结体谨严,真力饱满,潇洒自然。草书学怀素并能自出新意,笔法纵肆,气魄恢宏。

IMG_9393

由于一生官位都不高,常赋闲家中,鲜于枢得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艺术才能,他除具书法专长外,更是一位文学家,写下了许多诗词。他还能作曲,弹得一手好琴,而且精通文物鉴定。正因为有广泛的艺术修养,且将之融合到书法中,鲜于枢方成为书法大家。鲜于枢早岁学书法,未能如古人,偶于野外看见二人挽车泥淖中,顿有所悟。他写字时多用中锋回腕,笔墨淋淳酣畅,气势雄伟跌宕,酒酣作字奇态横生。鲜于枢与赵孟頫齐名,同被誉为元代书坛“巨擘”,并称“二妙”、“二杰”,但其影响略逊于赵孟頫。

IMG_9394

1邓文原《家书帖》其一,纸本,纵24.2cm,横29.1cm,行书。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封家书叙述了作者当时的境况。宣州在元代属江东建康道,现为安徽属地。考《元史·邓文原本传》:“延祐四年升翰林待制,五年出佥江南浙西道肃政廉访使。……六年移江东道。……至治二年,召为集贤直学士。”固知此信为邓文原任江东建康道肃政廉访司时所写,即元延祐六年至至治二年(1319-1322)间,邓文原60余岁时所作。文中“庆长”名邓衍,《元史》附名邓氏本传后,“阴授江浙等处伊学副提举,未任卒。”

此书行笔连绵,韵意清闲,笔势放纵,任兴所适,颇有“任天然而自逸,若众山之连峰”之态。

释文:
连收庆长书,知吾妻一向平安,甚喜。我客中幸无恙,但终日劳于酬应,而老陆虽无他过,其蠢不可言,饮食起居,多不如意,无奈何也。若还司后未有脱身之计,不知吾妻可同稳儿暂到宣州,伺八月分司却还杭如何?若不可来,则止。此行皆未有脱暖之衣,又无便可寄,兹因饶州令史铺马便,作此。文原书寄贤妻县君。
钤“素履斋”印。鉴藏印有“友古轩”、“乐葊”。

2邓文原《家书帖》其二,纸本,纵31.2cm,横34.5cm,行书。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帖用笔精妙,有晋人行狎之势,笔法轻活秀润,不失古人遗风。入笔细微,稍露锋芒,给人以清健宛丽之感,韵胜而有法度,艺术水平较高。故黄溍称邓文原:“工于笔札,与赵魏公齐名。”

作者在家书中叙述其经历,涉及的地名有铅山、信州、玉山、永丰、德兴等,在元代都属江东建康道,现为安徽、江西等省属地。文中“庆长”名邓衍,在《元史》中附名邓氏本传后。

有鉴藏印“阿尔喜普之印”、“乐琴书以消夏”。

释文:
邓善之平安家书,四月初五日,铅山州发。十六日信州收汝母初三日书,知吾儿上坟未归。所付饶吏书尚未到。李经历言,其人尚留杭也。老父以十七日至玉山,留十日,过永丰,又五日,过铅山,自此过德兴方可还司。日色向炎,未有絺纻衣,恐下旬方能遂归期,不知汝母可来宛陵否?今因福建李公亮书史迁调浙西,作此报平安。想家中一一安好,余不多及。四月四日,父书付庆长夫妇。

邓文原(1258-1328),字善之,一字匪石,人称素履先生,四川绵州(今绵阳)人,其父早年避兵入杭,或称杭州人。又因绵州古属巴西郡,人称邓文原为“邓巴西”。生于宋理宗宝祐六年,卒于元泰定帝致和元年,年71岁。博学善书。宋末应浙西转运司试中魁,选至元间辟,为杭州路儒学正,累迁翰林待制出,仓江南浙西廉访司事,谳狱明允至治中,(公元1322年左右)官至集贤,直学士兼园子祭酒,卒谧文肃。文原著有内制集素履斋稿,今仅存《巴西文集》一卷,《四库总目》作风皆温醇典雅。传世书迹有《临急就章卷》等。

邓文原青年时就与赵孟頫定交,被赵孟頫称为自己的“畏友”,两人感情至深。大德二年,成宗召赵孟頫入大都书金字《藏经》,许举能书者自随,邓文原为赵所荐,共同入京,使他的书法大显于世。在邓文原传世不多的书作中,可以明显地看出他受赵孟頫的影响要比鲜于枢深,他的书法风格颇似赵氏,如《黄庭坚松风阁诗卷跋》、《瞻近汉时二帖跋》等。陶宗仪《书史会要》评曰:“邓文原正、行、草书,早法二王,后法李北海。”宗法晋人的书学观和学书之路正和赵孟頫一致,两人在书法活动中接触频繁,且手札往还,自然受到感染。邓文原除了擅长写正书、行书、今草外,对章草也出于刻帖又兼行楷流美笔意,明人袁华跋日:“观其运笔,若神出海,飞翔白如。”

邓文原和鲜于枢同在赵孟頫复古的大旗下,成为元代复古潮流中不可缺少的干将。鲜于的影响不如赵,而邓的影响不及鲜于,如果将鲜于归于英年早逝的话,那么邓的原因则是其晚年疏于翰事,书名渐隐。有张雨跋《临急就章》文为证:“(邓)早岁大合作。中岁以往,爵位日高,而书学益废。与之交笔砚,始以余言不妄。殆暮年章草,如隔事矣。信为学不可止如此。”,可见邓氏因多涉政事,翰墨日疏,以至未能在其后半生再将自己的风格拓展得更加鲜明。  

3邓文原《近者(桐川)帖》,纸本,纵31.6cm,横52.5cm,行书。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书札是邓文原任江东建康道肃政廉访司时所作。文中提及之地名“桐川”、“宛陵”均位于安徽省境内。

《近者帖》书法如行云流水,舒畅快捷,随锋就势,轻盈爽快,神气妍美,飘然自适,有王羲之书法之遗韵。

《铁网珊瑚》著录。

释文:
文原顿首再拜仲彬治中相公足下。文原近者自桐川过宛陵,满拟还途一见,叙所欲言,而雨雪相仍,急于归舍,遂乖此愿。先茔志文,尝为令嗣言备细,盖例须叙先世立言行事与官职,而先正营葬已久,今撰述先夫人铭文,已具述潜德,可以互见,伺封赠命下,却又别立一碑,庶为允当耳。但恨文思荒陋,无所发明,幸目至付刊匠也。开春即为小子毕结心事,总总谨奉此纸,不能深详,余嘱珍重不宣。文原顿首再拜,十二月十六日。

钤有“宾”、“项叔子”、“墨林山人”、“天籁阁”、“项子京珍藏印”等15方鉴藏印。

4

5邓文原《致景良郎中尺牍》。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6邓文原 跋王羲之《雨后帖》

7邓文原跋《瞻近汉时二帖》

—— END ——

 1、鲜于枢《五绝诗》 

IMG_9383

鲜于枢《五绝诗》页,纸本,行书,纵34.3cm,横35.9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本幅署款:“困学”。钤“虎林隐吏”印。主要鉴藏印有明代沐昂“黔宁王子子孙孙永保之”印,现代“张珩私印”等。此页书唐代杜甫《复愁》十二首之十一(文字与通行版本略有不同)。结字开张,行笔遒劲,尺幅虽小,却足以代表鲜于氏英伟豪迈、痛快淋漓的书法风格。

2、鲜于枢《先茔帖》致白珽札

IMG_9384

《先茔帖》又称《致白珽札》。白珽(1243-1328),字廷玉,号湛渊,钱塘人。曾官婺州路、兰溪州判官。擅长诗文。

据《鲜于府君墓志铭》记载,鲜于枢的高祖曾经做过官,祖父“读书通大义,不为科举业”。蒙古军队攻下德兴府后,携家南逃,走到居庸关被“盗”所杀,祖母带全家到处奔波,金哀宗天兴元年(1232年),又北上定居范阳(今河北涿州)。鲜于枢的父亲从事办理运粮的差事。常年往返于中都、大都、汴梁以及扬州、杭州之间。鲜于枢少年时不断随父迁居。鲜于枢有北方人的慷慨、豪气,身材魁梧,胡须浓重,朋友们称其为“髯公”。同时期的诗人柳贯说他“面带河朔伟气,每酒酣骜放,吟诗作字奇态横生。其饮酒诸诗,尤旷达可喜;遇其得意往往为人诵之”。自负随意的性格,一开始就导致他与周围环境及上层当权者的种种冲突。元世祖至元二年(1265年)以后,鲜于枢先后辗转于汴梁、扬州、杭州、金华等地,担任一些中下级官职,很不顺利。常与上司争是非于公庭之间,一语不合,则拂袖而去,为百姓爱戴,称“我鲜于公”。曾三次去官或遭贬。37岁后定居杭州,于西湖虎林筑困学斋。元成宗大德六年(1302年)被授予太常寺典簿,未及到任,逝于钱塘,年仅57岁。

3、鲜于枢《致澄虚真人札》

IMG_9385

鲜于枢(1254年-1322年),字伯机,号困学山民,寄直老人,大都(今北京)人,一说渔阳(今北京蓟县)人,先后寓居扬州、杭州,曾任浙东都省史掾。公元1302年(大德六年)任太常典薄。早岁学书,未能如古人,偶于野中见二人挽车淖泥中,顿有所悟。与赵孟頫齐名,同被誉为元代书坛“巨擘”,并称“二妙”,但其影响略逊于赵孟頫。鲜于枢兼长楷书、行、草书,尤以草书为最。其书多用中锋回腕,笔墨淋淳酣畅,气势雄伟跌宕,酒酣作字奇态横生。功力扎实,悬腕作字,笔力遒健,同时代的袁褒说:“困学老人善回腕,故其书圆劲,或者议其多用唐法,然与伯机相识凡十五,六年间,见其书日异,胜人间俗书也。”(《书林藻鉴》)鲜于枢书健拔跌荡气宇轩昂,赵孟俯甚重之,每以二纸易其一书。

元 鲜于枢《麻徵君透光古镜歌》“结密无间”,体势规整,气势恢弘,运笔着墨均达到完美的程度。

元代邓文原小楷书跋王献之保母砖,故宫博物院藏。

邓文原(1258-1328),字善之,一字匪石,人称素履先生,四川绵州(今绵阳)人,其父早年避兵入杭,或称杭州人。又因绵州古属巴西郡,人称邓文原为“邓巴西”。生于宋理宗宝祐六年,卒于元泰定帝致和元年,年71岁。博学善书。宋末应浙西转运司试中魁,选至元间辟,为杭州路儒学正,累迁翰林待制出,仓江南浙西廉访司事,谳狱明允至治中,(公元1322年左右)官至集贤,直学士兼园子祭酒,卒谧文肃。文原著有内制集素履斋稿,今仅存《巴西文集》一卷,《四库总目》作风皆温醇典雅。传世书迹有《临急就章卷》等。

IMG_9379

IMG_9380

IMG_9381

IMG_9382

笔法就是使用毛笔的方法,主要有行、转、折、提、按 、捻六种笔法。笔法是书法的基因密码,学书法,须先知笔法,方可打通学书之径,直通学书法门。既知笔法,深入实践,乃悟书学之理,笔下自有神采焕发。

此文中,我们来探索历史上那些伟大书法家们的笔法之谜!


1

西晋陆机《平复帖》中的“属”字

1

《平复帖》用秃笔渴墨写成。这是“属”字的草写,自左上空,侧笔取势,入纸笔左转右向行进,折笔左下行进,再折笔右向行进提笔;另起笔右转下行,再折笔右上转随势出锋,完成“属”字。

2

2

东晋王羲之的《丧乱贴》中的“首”字

3

自左上空,侧笔取势,入纸笔左转右上行进,提笔锋不离纸,随后触纸右转笔开锋,向左下方行进,自然提笔;紧接着空中转向,侧笔入纸,笔左转右上行进,随后断然折笔,右转左下行进,锋不离纸,在折笔向上,右转向下,提笔离纸,再顺势入纸,转笔、折笔、转笔,提笔离纸,再入纸按笔,戛然而止,完成“首”字。

4

3

东晋王珣《伯远帖》“游”字

5

自左上空侧笔取势,入纸笔左转右上行进,左转折笔下行,折笔左上行,再折笔右转调峰右上行进提起出锋;空中回转,左下行进,右转折笔右上行进,断然折笔引带下行,锋不离纸,折笔右上行进,再折笔左下行进,再折笔、转笔,顺锋离纸;空中回环,侧笔入纸,转笔提起,引带入纸右转左下行进,折笔左转向右行进,顺势出锋完成走之。

6

4

唐代颜真卿《祭侄文稿》“倾”字

7

自右上空侧笔取势,入纸笔左下行进,提笔另起下行,再转折笔向右上提起出锋;空中贯通,动作不断,快速入纸,右行转笔,离纸、入纸下行,再折笔右上快速行进,再折笔左下行进,再折笔连续两个右转,左下行笔,再折笔、转笔出锋,完成“倾”字。

8

5

唐代怀素《自叙帖》的“颜”字

9

自左上空侧笔取势,入纸右转笔,再左转飞掠而出;空中回转取势,右上空侧笔入纸,右上行进,断然折笔左下行进,折笔向上、再向右下,再折笔向右上,渴笔引带,再折笔下行,再转笔、折笔,再左转,带出写一个字。

10

6

宋代苏轼《寒食帖》的“食”字

11

自左上空侧笔取势,入纸右转笔右下行进,再提笔引带右转,再折笔、折笔,转笔,捻笔轻提,再入纸下行,折笔右上,再转笔提起,完成。

12

7

宋代米芾《珊瑚帖》“取”字

13

自左上空侧笔取势,入纸右转笔右上行进,再折笔左下行进,写成“耳”字的左竖;再提笔,用四个折笔,写成“耳”字的两横一提;再空中入纸,迅速下行写成“耳”字的右竖,再回避右上引带,右转笔,再折笔,转笔完成“取”字。

14

8

元代赵孟頫 “竹”字

15

自左上空侧笔取势,入纸右转笔左下行进,再折笔换锋右上行进,再提笔空中回环入纸,右转下行,写成“竹”字的左边;再回锋提笔,空中运转取势,入纸右转笔左下行进,断然折笔右上行进,回锋提笔,再空中运转取势,入纸右转笔向下行进,右转向左上放锋而出,完成“竹”字。

16

9

明代王庞 “雲”字

17

自左上空侧笔取势,入纸右转笔飞掠而出;再空中回环,侧笔入纸,右上行进,右转笔提起出锋;再空中回环,侧笔入纸,右转折笔,再折笔轻提出锋;再另起笔,承接上笔,入纸右转下行,再左转自然提起,完成。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