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首先,给我的第一印象很好

字写得好的,一般卷面也整洁些。

这样的卷面总给人一种美感。

美,谁会拒绝呢?

我自然乐意看下去,如果文章写得好,分数自然会更高些;即便文章写得一般,分数与同类相比,还是会沾一点光的。

二者,让我拥有一个好心情。

先说那些字迹潦草、不太整洁的卷面吧。

一看这样的卷面,心里格外难受。

记得有次阅卷,一位戴着老花眼镜50多岁的女老师与我搭档。

在很是刺眼的镁灯下,有一份了半天之后,说:“这孩子,不知道写了些什么,完全看不清楚,给个十几分算了。”

半晌,或许是不忍心,又将卷子递给我,说:“要不,你帮忙看一下。”

我是耐着性子,睁着眼睛好不容易才看完的,最终给了33分。

说实话,如果不是老老师所托,我是不会这么仔细看的。

再说,如果我稍一怂恿,这名考生或许就定格在十几分上了。

看到没?近20分的差距啊!

须知,一份这样的试卷会影响我的心情,还不是一会儿。

时间稍长,遇上这样的试卷稍多,他们肯定要吃点亏的,或多或少。

要知道,现在是网上评卷,一天七八个小时地盯着屏幕,眼睛可是生疼生疼的。

不好认的字、不整洁的试卷意味着什么,不言自明。

 

2、其次,让我愿意全面去看

是否可以打个样的比方?

一份不好的试卷,即使你有一些亮点,就如同将金子混同在垃圾当中一样,一般人怎么会到哪里去寻找呢?

而作文评分中,展示亮点是获得高分的重要途径。

 

字写得不好不让人认,客观上不是在拒绝得高分吗?

那些字写得好的卷子,阅卷老师能全面认读,亮点得到足够的呈现,得高分的机会自然多得多。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网评早已成为了现今高考试卷评阅的基本手段。

 

一份中、高考作文试卷在评卷教师的眼皮底下停留的时间也就60秒左右,如果卷面不整洁,字迹难认(还不说美观),试想象一下,其结果将会怎样呢?即便文章不错,又一定能怎样呢?

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常常要求同学们一定要练好字。

不能写美观,首先写工整;不能写工整,首先写干净。只要不断坚持,没有人写不好字的。

微信图片_20190319141347

3、写字是中、高考的生产力

曾经有人算过这样一笔账:假如字写得不好,卷面不干净,从而导致失分的话,以每科5分来计算绝不夸张,那么总共要损失约30分。

 

想一想,从辛辛苦苦的备考中每科要增长5分的话,有多难?要花费多少时间?

由此可见,写好字,交一个整洁的卷面,无形中已经给自己加了不少分。

况且,把字写好一点不会比把跛腿学科提升一点还难!

 

4、能不能写好字首先是个认识问题

古人云:如其人。

这说的是从一个人写的字中可以读出这个人的一些特点

现实中,只要你细心观察一下还真是那么回事。我有一个学生,字写得简直不要人认。

 

一篇七八百字的作文,字写得歪七竖八,连涂改的墨坨坨不下三十处。

真是难认难看难受。再看他说话、做事、思考问题等,几乎没什么章法。看来,这些都是坏习惯惹的祸。

身为中国人,还要学中文。讲的是中国话,写的当然是方块字。

口头、书面表达都需要,尽管有电脑可以帮忙,但手写还是不可或缺,既方便又快捷。

更何况汉字书法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姿势

下巴稍微扣一下,手腕要含有一把劲,但不能僵,手指跟笔之间要稍微加点力。

二、工具

找那种比较软的狼毫,自己手下要感觉笔的弹性,真正的狼毫非常软。

虽然软,但要求笔的腰部有力,倒下自己能起来。

如果运气好,找点一二十年前的老笔。

纸张方面,可以寻找时间比较长的宣纸作为创作用纸。只要银子许可,纸越老越好。

三、临帖

要尝试把行书当楷书,把楷书当行书临,要能自己分析单个字中间有几个节拍,每个节拍的运笔角度和速度。

可以临刻本或者拓本作为墨本的补充,但还是以墨本为主。

临摹范围也可以超出唐代,但绝对不允许学明代以后的东西!

 

四、练习量

每天最好有两个小时,行书近千,楷书近五百。

这时不仅要求整体速度,而且要求单个笔画速度要上去,每个字最好控制在6-10秒之间。

 

 

不要急于创作,慢慢来,三年功夫少不了的。

悬腕是一定的!请坚持,不悬腕无法达到腕平。

其实不用紧张,会用筷子就会用笔,仔细思考一下怎么夹水饺。

可以从智永千字文下手,要墨迹本的那种,字可以稍微大点,因为我们的工具跟不上。

镝箭认为秦以前写字用硬笔,这是误,中国人向来用毛笔写字的。

戰國時期的毛筆已經出土很多了,早在商代就有了墨跡玉書。

筆的下面之“聿”,古稱“bi”,是筆的聲旁,不是蘆葦的意思。

名隱對刀筆吏之刀的解釋對。

字写得好不好无所谓,但不能越写越烦恼或者越狂躁,那就是方法错了。

解决的办法也有,那就是稍微加快一点书写速度,速度提上来,字就不会太散。

同时在书写过程中注重手腕的感觉而忽略头脑的批评,写得不像不好看都没关系,但要使书写动作合乎身体自然。

如果九成宫迟迟没有进境,能不能暂且退一步,从虞恭公入手呢?

九成宫对用笔和结字的要求都很高,往往临摹尚可,但实际创作时运用难以自如。

虽说临创脱节是个通病,但学九成宫往往更加明显。硬攻不成的话,不妨迂回围歼,即便最终难以攻克,但或许沿另有斩获。

五、常见问题

问:我们怎么知道原帖字多大?

答:明以前的纸,高度都是26厘米左右的,跟我们一本十六开杂志的高度差不多,所以我们当前印刷的字帖,大部分是原作差不多大小。

问:用哪种版本的字帖好?

答:银子宽裕就买二玄社的,其次是西泠印社的那套厚纸板封面,常见的是吉林摄影出版社孙宝文出的那一套。

问:《九成宫》这么难还能不能学?

答:最好先学过欧阳询的行书和其他碑刻,然后再写《九成宫》。

问:练习用什么纸?

答:手工毛边纸,最好别用报纸。

问:进入状态慢怎么办?

答:逼着自己把书写速度提上来,不妨先练习快速书写笔画、偏旁作为热身。

书写的时候,要有意识把笔杆倾斜一定的角度,这个角度随运笔不断变化方向。

但可不是象流行书风那样横过笔来刷字!

这个笔杆的倾侧角度,主要由手腕的内挑和外翻形成,切莫用手指和肩臂运作。

间架可以临摹,笔法只好瞎猜。

既然要猜笔法,当然从墨迹下手容易一些。

如果你不肯从墨迹下手,又执意要学习古典书法,那么给你推荐一剂猛药——在立面上写字,把纸立起来帖到墙上或者木板上,然后悬空写字。

刚开始肯定不成笔画,坚持下来会有收获。

微信图片_20190319142101

 

干:對應三個繁體字:(干)涉,(乾)燥,(幹)部

后:對應兩個繁體字:(後)面,皇(后);

系:對應三個繁體字:唔(系),關(係),聯(繫);

历:對應兩個繁體字:(歷)史,日(曆);

钟:對應兩個繁體字:時(鐘),(鍾)意;

板:對應兩個繁體字:老(闆),木(板);

表:對應兩個繁體字:手(錶),外(表);

丑:對應兩個繁體字:(醜)怪,子(丑)寅卯;

范:對應兩個繁體字:模(範),(范)仲淹[注:姓氏];

丰:對應兩個繁體字:(豐(丰)采;

刮:對應兩個繁體字:(颳)風,搜(刮);

胡:對應兩個繁體字:(鬍)須,(胡)闹,(胡)亂;

伙:對應兩個繁體字:(夥)計,團(夥),(伙)食,(伙)房;

姜:對應兩個繁體字:生(薑),(姜)子牙[注:姓氏];

借:對應兩個繁體字:(藉)口,(藉)題發挥,(借)錢;

克:對應兩個繁體字:攻(剋),(剋)期,(克)勤(克)儉,千(克);

困:對應兩個繁體字:(睏)倦,(睏)覺,(困)苦,圍(困);

漓:對應兩個繁體字:(灕)江,淋(漓);

里:對應兩個繁體字:表(裏)不一,這(裏),(里)程,鄰(里)關係;

帘:對應兩個繁體字:窗(簾),垂(簾)聽政,酒(帘)[注:旗子狀嘅標誌];

面:對應兩個繁體字:(麵)粉,(麵)條,當(面),表(面),反(面);

蔑:對應兩個繁體字:污(衊),(蔑)視;

千:對應兩個繁體字:鞦(韆)[注:簡體:秋千],一(千),(千)秋基业;

秋:對應個體:(鞦)韆,(秋)季;

松:對應兩個繁體字:(鬆)散,(松)樹;

咸:對應兩個繁體字:(鹹)菜,老少(咸)宜;

向:對應兩個繁體字:(嚮)前走,方(向);

余:對應兩個繁體字:業(餘)愛好,(余)[注:第一人稱代詞,我];

郁:對應兩個繁體字:(鬱)(鬱)葱葱,濃(郁);

御:對應兩個繁體字:抵(禦),(御)驾親征;

愿:對應兩個繁體字:(願)望,(願)意,許(願);

云:對應兩個繁體字:(雲)彩,(雲)南省,子曰詩云;

芸:對應兩個繁體字:(蕓)薹,(芸)香;

沄:對應兩個繁體字:(澐)[注:大波浪],大江(沄)(沄);

致:對應兩個繁體字:細(緻),(致)敬,(致)力;

制:對應兩個繁體字:節(制),(制)度,(製)造;

朱:對應兩個繁體字:(硃)[注:名詞:朱砂],(朱)紅色;

筑:對應兩個繁體字:建(築),(筑)[注古代樂器];

准:對應兩個繁體字:(準)則,瞄(準),(准);

辟:對應兩個繁體字:复(辟),開(闢),精(闢);

别:對應兩個繁體字:告(別),(別)人,差(別),(彆)扭;

卜:對應兩個繁體字:占(卜),前程未(卜),蘿(蔔);

种:對應兩個繁體字:(种)[注:姓],物(種)起源,(種)田;

虫:對應兩個繁體字:昆(蟲),毛(蟲),長(虫)[注:“虺”的本字,毒蛇]&nbs;

党:對應兩個繁體字:(党)項[注:姓氏],(黨)員;

斗:對應兩個繁體字:車載(斗)量,煙(斗),北(斗)星,(鬥)牛士,(鬥)智(鬥)勇;

谷:對應兩個繁體字:五(穀)雜糧,稻(穀),山(谷),進退維(谷);

划:對應兩個繁體字:(划)船,(划)得来,刻(劃);

几:對應兩個繁體字:茶(几),(幾)乎,(幾)個;

家:對應兩個繁體字:(傢)具,(傢)什,(家)庭,(家)乡,科学(家);

据:對應兩個繁體字:占(據),(據)點,凭(據),拮(据);

卷:對應兩個繁體字:風(捲)殘雲,讀書破萬(),試(卷);

蜡:對應兩個繁體字:(蠟)燭,(蜡)[注:古代嘅一種年終祭祀];

了:對應兩個繁體字:(了)卻,受不(了),(瞭)解、一目(瞭)然、不甚(瞭)(瞭);

累:對應兩個繁體字:(纍)贅,罪行(纍)(纍),(纍)计,連(累);勞(累);

朴:對應兩個繁體字:(朴)刀,(樸)素;仆:對應兩個繁體字:

前(仆)后繼,(僕)人,公(僕);

曲:對應兩個繁體字:彎(曲),戲(曲),(麯)酒;

舍:對應兩個繁體字:(捨)棄,施(捨),宿(舍);

胜:對應兩個繁體字:(勝)利,名(勝),(胜)任;

症:對應兩個繁體字:(症)候,(癥)[注:腹中結塊之病]結;

厂:對應兩個繁體字:(厂)[注:多用于人名],工(廠);

广:對應兩個繁體字:(广)[注:多用于人名],(廣)阔、(廣)東省;

发:對兩個繁體字:(發)達,頭(髮);

复:對應兩個繁體字:重(複),繁(複),(複)雜,(復)查,(復)習

汇:應兩個體字:(匯)合,(匯)款,(彙)聚,詞(彙);

获:對應兩個繁體字:捕(獲),(獲)得,收(穫);

尽:對應兩個繁體字:(儘)管,(盡)力,前功(盡)弃;

苏:對應兩個繁體字:紫(蘇),江(蘇),(蘇)维埃,(甦)醒;

坛:對應兩個繁體字:天(壇),花(壇),設(壇),論(壇),體(壇),(罎)(罎)罐罐,(罎)子;

团:對應兩個繁體字:(團)结,(團)體,師(團),(團)員, 湯(糰),飯(糰)。

以上仅供参考。在实际创作中,书家还是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创作。

1

第一次看到这张图时,我很震撼。坚定的眼神、有力的手臂、一头银发、一袭汉装,尤其是她手下一手漂亮的书法,明明白白透露出背后不同寻常的人生经历。

后来我才知道,这女就是大名鼎鼎的张充和,被誉为民国“最后的才女”,是民国时期苏州教育家张武龄的四女。而现代中国可以与“宋氏三姐妹”比肩的“合肥四姐妹”,说的正是她和她的三位姐姐。

如果说“宋氏三姐妹”在中国近现代政治舞台上扮演了重要角色的话,那么“合肥四姐妹”则在中国现代史上的影响力完全可以与前者匹敌。

2

▲ 张家四姐妹合影

张元和(前右)、张允和(前左)

张兆和(后右)、张充和(后左)

张充和的三个姐姐个个如她般兰心蕙质、才华横溢。大姐张元和,情系昆曲名家顾传玠;二姐张允和与语言学家周有光结为伉俪;三姐张兆和因为作家沈从文的追求而名声在外;而她,张充和,成为德裔美籍汉学家傅汉思的夫人,并于1949年随夫君赴美,在哈佛、耶鲁等20多所大学执教,传授中国书法和昆曲,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默默耕耘一生,享年102岁(2015年辞世)。

张充和的书法以小楷著称。她的书法格调极高,四体皆擅,尤精小楷。她的小楷娟秀端凝,骨力深蕴,气息清朗,体现了从古典向现代创造性转化的人统有用“古色今香”来形容其成就和特征,真是恰如其分。

5

▲  张充和 《小楷杜甫论诗绝句》

张充和把临帖作为日常习惯,她的临帖非常丰富,从汉代隶书、二王书法到六朝墓志、唐人楷书和草书等等,几乎是每日临习不辍,三天就能通临《书谱》。

她从来不卖字也不参展,纯粹是自娱自乐。按她自己的话说:“我写字、画、唱昆曲作诗养花草,是玩玩,从来不想拿出来给人家展览,给人家看。”

张充和的作品欣赏

6

 

 

7

 

 

8

 

 

9

2

翁同龢(1830-1904),字叔平,号松禅,别署均斋、瓶笙、松禅、瓶庐居士、并眉居士等,别号天放闲人,晚号瓶庵居士。

我国近代史上颇有影响的政治家。

清咸丰六年(1856)进士,授翰林院修撰,先后为同治、光绪两代帝师,历官刑、工、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军机大臣,总理各国事务大臣等。

中法战争中,主张抗战,并支持刘永福黑旗军保卫疆土。

中日甲午战争时,又力主抵御外侮,反对李鸿章求和。后举荐康有为,支持变法维新,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被慈禧太后削职回籍;十月又被下令革职,永不叙用,交地方官严加管束。

归里后,隐居虞山西麓鹁鸽峰墓庐。困顿七载后病故。卒后追谥文恭。学通汉宋,文宗桐城,诗近江西。间作画,尤以书法名世。著有《翁文恭公日记》、《瓶庐诗稿》。

他自幼受家庭熏陶。喜书法,由研习钱南园、董其昌的书法上溯至米芾、颜真卿,所作书法淳厚宽博。

晚年沉浸汉隶,《清史稿.翁同龢传》称赞翁同龢书法“自成一家,尤为世所宗”。

清徐珂《清稗类钞》谓:“叔平相国书法不拘一格,乾嘉以后一人造诣实远出覃溪(翁方纲)、南园(钱沣)之上。

论国朝书家,刘石庵(刘墉)外,当无其匹,非过论也。光绪戊戌以后,静居禅悦,无意求工,而超逸更甚。”

清杨守敬《学书迩言》对这位雄视晚清书坛的巨擘称许:“松禅学颜平原(颜真卿),老苍之至,无一雅笔。同治、光绪间推为第一,洵不诬也。”

马宗霍的《岳楼笔谈》称:“松禅早岁由思白以窥襄阳;中年由南园以窥鲁公;归田以后,纵意所适,不受羁缚,然气息淳厚,堂宇宽博,要以得鲁公者为多。偶作八分,虽未入古,亦能远俗。”

翁同龢早年从习欧、楮、柳、赵,书法崇尚瘦劲;中年转学颜体,取其浑厚,又兼学苏轼、米芾,书出新意;晚年得力于北碑,平淡中见精神。

他博采众长,对唐代颜真卿和北魏碑版潜心揣摩,参以己意,并吸收刘墉、钱沣、何绍基等之长,将赵子昂、董其昌的柔和流畅溶入其中。

他深得颜真卿书法之精髓,写出具有自己个性的书法艺术作品,从而形成了翁字的独特书风,成为晚清颇具影响的书法家。

翁同龢作品欣赏

3

 

 

4

 

 

5

 

 

 

 

5

 

学习书法,最有效的方法除了临帖还是临帖,别的方法没有。现在很多人(包括现在那些出了名的所谓书法大家)学习书法基本不临帖,临帖到底应该怎么临,这样的理论文章很多,长篇大论的更是数不胜数。其实临帖没那么玄乎,按照启功先生的说法,临帖只要记住四个字“静、近、慢、准”就行了。

包括人静心静,临帖前,须端正坐姿,腰自然伸直,膝与肩同宽,身离桌一拳头,这样血脉通畅,清气上升,气下沉,精神饱满,神闲气定,心无杂念。这是练习书法第一要领,也许书法有健身功效也与此有关。

是指把字帖尽量放到离下笔处最近的位置,这样才能看清笔画轻重及位置,还便于临写的字与字帖对照,及时发现问题,初学者应强调形似再追求神似,不要以临得不似而强说自己是意临。

就是临写速度要慢,这个慢是相对而言的,写得慢才能写得似,初学者应放慢速度临写,但要注意慢而不滞,等熟练之后再适当加快速度。

就是笔画粗细、位置准确。这点须在前面三个条件下才能做到的,初学者须先达到形似之后逐步掌握书家书体特点,掌握规律,每个笔画的轻重长短、结构疏密的比例应与字帖一致。当然了,建议临写字与字帖好是大小接近。

我们今天所见书法碑帖,多数在明清早已出土,或流传有序。近代较少出土。

1965年拆除舍利塔塔基时发现地宫塔铭。塔铭记述了元丰八年(1085年)苏轼由登州奉诏回京,途经长清真相院,将其弟苏辙所得舍利捐献为父母祈福之事。收录于《苏轼文集》卷十九。文辞优美,禅机毕见。刻工精细,字字清晰秀美,由于久埋地里,竟然无一字残损,完美保存了苏东坡书法的真实面貌,堪称其传世小楷的代表作,也验证了苏轼取法颜真卿《多宝迹。

《齐州长清县真相院释迦舍利塔铭》

拓片83cm × 62.5cm,

北宋元祐二年八月(公元1087年),

山东济南长清博物馆藏。

2

3

4

华国锋,原名苏铸,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曾担任党和国家重要领导职务。

他为民族的独立、人民的解放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事业奉献了毕生的精力。

正所谓字如其人,华国锋的书法也透露着一股大气、方方正正,实实在在▼

1

华国锋酷爱书法,他曾说,自己年少时的那个时代,兵荒马乱,没有整块的时间学习、练字,他就以手指、小木棍当笔,以腿、地当纸,忙里偷闲、零打碎敲,久而久之,随手练字就形成了一种习惯。

2

华国锋曾一举粉碎“四人帮”,挽救了中国社会主义事业,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翻开了新的一页。获得了毛主席“你办事,我放心”的高度肯定。在伟大的毛主席逝世后,他亲笔题写了“毛主席纪念堂”六个大字作为匾额。

3

华国锋曾一举粉碎“四人帮”,挽救了中国社会主义事业,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翻开了新的一页。获得了毛主席“你办事,我放心”的高度肯定。在伟大的毛主席逝世后,他亲笔题写了“毛主席纪念堂”六个大字作为匾额。

4

5

6

8

9

10

不止如此,纵观他其他书法作品,无一不端庄稳重,自成特色。一眼看上去尽是“浑然大气,骨力尽现”,可见其深厚的书法功底▼

11

12

13

14

15

历史记住了忠诚正气的华主席,人民也会永远怀念英明领袖华国锋主席!

16

章法,篇章布局之法。古人云:“积点以成字。积字以成篇。”在一幅作品中,字与字并不是无关的堆砌,而是生机联属、息息相关的;行与行也不是机械排列,而是顾盼映带、血脉贯通的。因此积字成篇,就要懂得篇章布局,这就叫章法。掌握章法,是学习书法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书法作品创作的前提之一。下面,我们综合古人作品,归纳出以下章法布局的原则和方法。

1

 一、构思谋篇

写文章要讲究动笔前的“谋篇”,绘画要事先“构图”。书法创作前也必须事先进行“构思谋篇”。古人说:“意在笔中,笔居心后,皆须存用笔法,有难书之字,预于心中布置,然后下笔,自然容易徘徊,意态雄逸,不得临时无法,任笔所成。”所以动笔前,要依据所要书写的内容进行一番考虑,比如位置的安排,留天地的多少,字多大为好,行距大约以多少为宜,有没有难以书写的字,等等。这样下笔后就不至于“临时无法,任笔所成”了。初学者在进行构思谋篇时,不妨先用小纸布置一下,犹如作画先构草图一样。遇有不妥当的地方,加以调整修改,大局基本确定后再下笔。2

二、首字领篇

孙过庭《书谱》中说:“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就是说在布局时,要在通篇之首,立一字为通篇之主,它的轻重疏密、体势意态直接管领了通篇的字体风格、变换起伏、字势斜正及形体大小等。所以第一个字有很大的制约力,书写时必须考虑到整篇字的许多变化,认真定夺这个字,不可不假思索,随意下笔,影响整篇字的布局。因此,章法布局的第二个原则是首字领篇原则。学书者只要反复实践摸索,便能谙熟此道。

3

  三、行气贯通

通篇字与字之间妙在互相承应。如果点画皆有意,字字尽有情,息息相关.血脉相通,互相管带,这就可谓上下相承、行气贯通。唐代孙敬玄说:“字体各有管束,一字管两字,两字管三字,如此管一行;一行管两行,两行管三行,如此管一纸。”古人还说:“真(即楷书)则字终意不终,草则行尽势不尽,其得书之趣矣。”可见,行气贯通原则是章法布局所不可缺少的。

初学布局应注意两点:一是字正行直,字守中线,这是行气贯通的基础;二是字与字之间要笔势连贯。如“流水”两字的“流”的竖弯钩有两写法,行、草字与字之间要有意无意、有形无形地笔势承接,而楷书则要做到“字终意不终”,笔势点画遥相呼应,这是行气贯通的根本。

 

4

 四、分行布白

“分行布白”与结字的“分间布白”道理是相通的。字里行间,分间布白,可以使上下左右相互影响、相互联属、相互映带,以达到整幅呼应的目的。分间布白是章法布局的重要一环和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初学者首先要注意四周留白,不要把字安排得“顶天立地”,四周耍留出适当的“天地”空白;其次要注意行间透气,黑白相间。这就是要注意字距、行距的安排 ,务平均匀称,给人以舒畅感达“里金生,行间玉润”的效果。分行布白较多地体现了2/3比例的黄金分割法则。如字的大小占行距的2/3,通篇字的篇幅占纸空白容量的2/3.等等。

 

5

  五、字款协调

“字”即指正文的字,“款”是正文的说明文字。“款”有“单款”和“双款”之分。“单款”是只写书写者的姓名,或再加正文的出处、书写时间、地点等,如“录唐诗二首,乙未年孟秋××书于杭州”。“双款”的下款同单款内容,其上款的内容可写上写者书赠象,“书奉××”“××雅正”“××雅属”“××惠存”等;或者书写正文出处,如“杜甫诗句”等。题款要注意根据正文内容的需要和总体的布局格式,以及空白的容量来组织文字。斟酌字体,确定大小,安排位置,使正文与款字两者之间主次分明,虚实相生,和谐统一。因此,提出“字款协调”这一布局原则,不仅是在进行构思谋篇时就要考虑到落款问题,更要紧的是在正文书写完后,务必精心安排好落款,不要因此破坏了整体的协调统一,给人以有头无尾的不良印象。

6

落款要注意两点:一是字、款的字大小要协调,一般是字大款小,也可以字、款的字大小一样,但不能款大于字;二是字款的书体要协调。一般是按这样的顺序排列:篆、隶、楷、行、草,正文所用的某种字体只能用排在它后面的几种字体及正文书体来题款,而不可用排在它前面的字体来题款。比如,楷书正文一般可以用楷或者行或者草三种体来题款,但不可用篆或隶等字体来题款,否则就不协调。另外,并不是在书写书法作品进行艺术创作时才有落款问题,实际上每种实用文体都要落款,因此都必须认真对待。

一般来说。在书法作品上还要钤盖印章。一般钤在姓名落款之下,也有的加盖一些闲文印(即用诗句、成语、格言、吉语、绝旬、警句等为内容的印),闲文印钤盖在起酋的叫“引首章”,引酋章大都是书写者喜欢的格言、警旬或年号等。通常为椭圆形或长形,而般不用方形或形。位置一般盖在正文第一字的右下角。铃盖在姓名印之下的叫“押脚章”。押脚章常用的是姓名或斋号章,最好用一朱文一白文(按先朱文后白文的盖章顺序)或单用朱文或白文印一枚,不要同时用两个朱文或两个白文印。在一幅字中,用印一般以一两方为宜,原则上最多不超过三方,称为“印不过三”。印多了,因其色彩朱红夺目,容易喧宾夺主。我们在欣赏古代名家作品时,印奄很多的作品也较多存在,但是通常多为后代收藏者所钤盖的鉴藏印。

7

另外,要注意印的大小一般不过款字的小。

钤印的位置也大有讲究。钤得好,对整幅字能起到平衡稳定或参差变化的作用,有画龙点睛的效果;钤得不好,则有画蛇添足之感。

学习篇章布局,最终就是为了书法作品整体性的最佳化。所以整体统一应是童法布局的最高原则。只有谙熟此道,才能创作出完美的书法作品。

 

初学书法,先临摹古今名碑法帖,从中可以学到用笔和字体间架结构的法则。清人周星莲在《临池管见》中指出:“初学不外临摹,临书得其笔意,摹书得其间架。”因此初学书法,应当从临摹人手,临摹是古今书家一直公认的学习书法的必经过程和行之有效的方法。

临与摹是两回事,从摹帖入手是正确科学的方法。由摹帖到临帖,这是一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学习过程。由摹帖到临帖,是传统有效的必经程序,不可忽视。但不少初学者对摹帖正确的认识,容易轻视或忽视误认为只有小朋友开始学字时才用这个方法。其实即使是有相当书法基础的人也还采用这种摹帖的方法,更何况初涉书法的人呢?

为什么不能一开始就临帖而先要摹帖呢?这是因为初学者手不十分熟练,笔不十分稳定,必须先经过一段时间摹写来打基础,就是那些有相当书法基础的人拿到一本新帖,在他们感到很陌生,只觉得好又不知道好在哪里,更不知道如何下笔时,也必须先通过摹帖,把字的笔法、间架结构、精神风貌掌握好。然后再临写,才不至于茫然无绪。

初学书法,手无准绳,因而应先取摹法,摹时应依样画葫芦,务求其似。正如孙过庭所说“察之尚精,拟之贵似”。摹帖方法大致有描红、写仿影、双钩摹等。这些都是些基本常识,在这就不一一赘述了。摹帖容易学到字的间架构,初者提书写的兴趣。从摹帖过渡到临帖,是一个由生疏到熟练的过程,在摹写有了一定基础后再临帖就会感到不太难了。如果一开始就临帖,往往无从下手,会因初临不像而丧失信心。

临帖,就是将字帖范本放在面前,对照字帖来写。临帖在整个学习书法过程中占用时间的比例较大。摹帖写出的字是依样画葫芦,谈不上有什么功力。摹帖是临帖的基础,临帖是摹写基础上的提高。临帖时,既要看清字帖上字的整体及细微之处,又要自己对照字体把间架结构写好,因此这一学习过程与摹帖大不相同。临帖是一个“看、想、写”对照提高的过程,要心手并用,不应简单地照写,看一笔写一笔,这样就收效甚微。至少应看一个字写一个字,随着临写水平提高,最好能看一行写一行。能做到这一步,就要过渡到背临了。

背临,也叫默临,就是把帖收起来,凭记忆默写。这是临帖最难的阶段,这需要在临帖相当长时间、笔法非常熟练后,而且,要有很深的读帖功夫。不少练习书法的人,往往停留在临帖的基础上,没有“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所以他们的书法水平,不可能有大的长进。要想真正进入书法的艺术殿堂,这一步是必须走的,尽管这一步比较困难。如果望而却步,那就只能在“殿堂”之外兴叹了。

其实,我们不妨在背默阶段再分两步走。第一步是随临随默,临熟多少字就默写多少字。先局部默写,甚至几行字、几个字都行,不要求从头至尾全部默写完。这样也许就容易许多,这样你的兴趣就会与日俱增,每天都会看到自己的进步,当然也就信心百倍了。第二步再将一本帖整篇默写,也是水到渠成的事了。一本帖能全部默写,而且写得跟原帖很相像,才算初步成功。但这种成功是不巩固的,如果就此骄傲了,停止不临了,隔些时间肯定会回生。所以即使能把一本帖全部默写出来,也仍然要继续临写,这样才能守住自己好不容易得来的“阵地”。这时可以把临帖和背帖(其实临帖时,能看一行写一行就有了背临的意味了)相间结合起来,等到一本帖里的每个字都能牢牢记住永不忘记,而且就连帖里没有的字也能跟帖里的字写得非常相像,这时才基本上可以告一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