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欧阳询著名的《张翰帖》,是记西晋张翰的故事。

张翰这种行为,在现在就是“疯子”,在那个年代称为“魏晋风度”。魏晋风度指的是魏晋时期名士们所具有的那种率直任诞、清俊通脱的行为风格。饮酒、服药、清谈和纵情山水是魏晋时期名士所普遍崇尚的生活方式。一部《世新语》可以说是魏晋风度的集中记录。

张翰是西晋吴郡(今苏州)人,富于才情,为人舒放不羁,旷达纵酒,当时人将他喻为三国魏时“竹林七贤”之一的阮嵇(阮嵇曾为步兵校尉,人称阮步兵),称他“江东步兵”。他追随贺循至洛阳做了齐王的官,但他并不快乐,时常思念江南故乡,于是萌生隐退山林、远离乱世之念,后终弃官回乡。

微信图片_20190110164116唐欧阳询《张翰帖》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纸本,纵25.1cm,横31.7cm,行书,11行98字

释文:“張翰字季鷹,吳郡人。有清才,善屬文,而縱任不拘,時人號之爲江東步兵。後謂同郡顧榮曰:天下紛紜,禍難未已。夫有四海之名者,求退良難。吾本山林間人,無望于時。子善以明防前,以智慮後。榮執其(疑缺“手”字)愴然,翰因見秋風起,乃思吳中菰菜鱸魚,遂命駕而歸。”(方框内字残,现据《晋书》补) 

《张翰帖》又称季鹰帖原属《史事帖》,是唐代著名书法家欧阳询存世四件墨迹之一,十分珍贵。此帖的书法特点是字体修长,笔力刚劲挺拔,风格险峻,精神外露。对开有瘦金书题跋一则,是宋徽宗赵佶在赏鉴之余写下的心得。他评此帖“笔法险劲,猛锐长驱”并指出欧阳笔力益刚劲,有执法面折庭争之风,孤峰崛起,四面削成。”

本幅与题跋钤宋高宗赵构和清代收藏家安岐的印记。可知此帖曾藏南宋绍兴内府,清代由安岐收藏,后入乾隆内府,帖的左边原有弘历题词,被刮去。此帖为唐人钩填本,笔墨厚重,锋棱稍差。
  

明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清吴升《大观录》、安岐《墨缘汇观》等书有著录。

 微信图片_20190110164119

微信图片_20190110164124

微信图片_20190110164127

微信图片_20190110164129

张翰的故事

 陆机诗云:“阊门势嵯峨,飞阁跨通波。”这阊门上有楼阁下有水道,是一座水陆两用的城门。

   

 一天,一位名叫张翰的人正在金阊亭上游冶,忽听到水上传来清越的琴声,循声觅去,原来是一位叫贺循的会稽(今绍兴)名士在船上操弦。二人略一交谈,便大相知」,一打听这位贺循大来头,他受大文学家陆机的推要洛做子舍人,两人倾盖如旧于是相邀同去。张翰便与贺循同发,连家里人也不通知一声就驾舟北上了。
   

 张翰这个人是出了名的纵任不拘,他的脾气跟大名士步兵校尉阮籍最像,因此被人称为「江东步兵」。

    

张翰是个很有才华的人,和贺循一起到洛阳以后很快闯出了名堂:不仅被齐王司马冏辟为大司马东曹掾,还成了文学界名流。如《诗品》所记:“太康中,三张、二陆、两潘、一左,勃而复兴,踵武前王,风流未沫,亦文章之中兴也。”

    

这里所说“三张”中有一个就是张翰。另外,所谓“二陆”即:陆机、陆云兄弟。当时江东的“八大家族”是:顾、陆、朱、张,虞、魏、孔、贺,上面提到的这位贺循,正是其中会稽贺氏的佼佼者。

贺氏世传礼学,贺循后来在东晋草创之际,为朝廷创建礼仪制度大大发挥了家学,所以不仅被尊为“当世儒宗”,死后更得到皇帝“素服举哀,哭之甚恸”的无上哀荣。

   

 张翰继承了家族里的诗歌血脉 —— 他是一位出色的诗人。他的作品流传下来的极少,但其中有一首《杂诗》非常有名,尤其是开头几句:“暮春和气应,白日照园林。青条若总翠,黄华如散金。”古人对这句“黄华如散金”推崇备至。

    

最喜欢这诗句的要算是唐代大诗人李白了,他不仅有”张翰黄花句,风流五百年”的赞叹,而且他的诗集中引用这一典故的地方不下一、二十处。

赵佶瘦金体楷书

《跋欧阳询张翰帖》

微信图片_20190110164133

微信图片_20190110164135

 

 

 

微信图片_20190110163625韩天衡

对于书法学习,我自己的心得简单地归纳一下就八个字:“圆健”、“平奇”、“疏密”、“风神”。

“圆健”这两个字,它可归纳我们写字用(运)笔最本质的一个道理。我们写字要讲究点画,现在很多老师在跟学生授课的时候,很强调“中锋”这两个字,写字要八面出锋,要笔笔中锋。所以,我们小时候写字,都要想办法把笔调整到中锋。这个意见不错的,但是只讲中锋,它没有把握住线条最本质的东西。中锋是手段,不是目的。中锋真正的目的那就是我个人认为的两个字——“圆健”。健就是这个线条所具有的力量,具有弹性,一种张力,一种内在生命的跃动。 

微信图片_20190110163741韩天衡书法作品

明代一个大书法家叫倪元璐,如果我们仔细研究一下他的用笔方法,他的每一根线条都是“积点成线”,他是非常精妙地表现了“屋漏痕”趣味的线条。看他写的直线条,你就可以看到他的用笔,他的墨痕,他的线条是用一个个点串起来的积点成线。当然,仅仅讲“圆” 不够,三百斤的人往你面前一站,很“圆”,但是没有精气神,因为他是肥胖症。“健”就不一样像重重运动员也是三百斤,他往举重台上一站,就感觉到这就是力量,这就是充满着“圆”和“健”的结合体,所以我们既要讲“圆”和“健”,又要讲“圆”和“健”之间的辩证关系。 

微信图片_20190110163743韩天衡书法作品

“平奇”方面,我认为结体最本质的东西就是“平”和“奇”。两个字就像电极,阴极和阳极,缺一不可,相辅相成。如果写字追求“平”,把“奇”字抛掉,他最后写出的字是平而又平,平而又平的结果是呆板,毫无生气。反之,我们讲我要拒绝平庸,就是要奇崛,如果在字的结构里只讲奇不讲平,结果就必然走向油滑,走向怪诞。因为它就是艺术的辩证法。在欧阳询写的《九成宫》里面,他写了一个“充”字,这七根线条没有一根是横平竖直的,都是歪的,这些歪的线条为什么让这个字显得那么稳健,他就是懂得歪歪得正的道理。

五代时出了一个大书法家叫杨凝式,这个人只留下了四通墨迹,但是这四通墨迹让你能感到移步换影、出神入化。这四通真迹,如果不知道的人会觉得是四个性格截然不同的书家写的。可见这个人有非常神奇的变通能力。他在《韭花帖》里面写的“实”字,从这字我们能认识到他是有大智慧的书法家,他的艺术创造力和变通力是很强的。杨凝式写这个“实”。这个“实”宝盖头提上去了后,空间让出来,妙就在这!我们讲现代建筑造一个建筑群,“实”的里面要有“虚”,“虚”的里面又有“实”。建筑群里为什么要有湖有河,为什么里面要有公园?有丛林有草坪这就是让它透气,杨凝式字的结体是深谙此道。造房子,一片连一片,挤占空间铲平丘壑是没有艺术性的。放眼四顾,这里是一个园林,那里是一个汪绿水,那就有美、有艺术性! 

微信图片_20190110163748韩天衡书法作品

唐代书法理论家孙过庭,他说字字最初要求得“平正”,达到“平正”了,就要去追求“险绝”,“险绝”就是我们讲的“奇”,既得到“险绝”就要复归于“平正”。这话看起来很辩证,但是往深里想,他这个辩证法不深入,是表面的。因为从艺术上面最初的“平正”到追求“险绝”,最后“险绝”复归于“平正”。

“章法”方面,总结起来也是两个字“疏、密”。这是讲大局。我们在创作一个书法的时候,从点画,到字的结构,然后再考虑通篇的章法,我们赏书法,画也是如此,印章也是如此,它是倒过来的,先看整个一张的章法,然后再一个字一个字地看,然后再一笔一笔地看。搞创作的是由小到大,而搞欣赏的人是由大到小。所以我们讲章法,我们写五绝二十字,这二十个字写到一张纸上,章法好,就是要讲究“疏密”两个字。书法我们讲有楷书、隶书、篆书,格子里面的方块字,一个字一个字放进去,这种章法只要匀称就可以了。 

微信图片_20190110163751韩天衡书法作品

清代的邓石如指出“字宜疏处可使走马,密处不使透风”。真正好的篆刻章法是虚中有实,实里有虚,它是辩证为用的。不论是刻章、写字、画画的艺术家,他学习的前几年总是去考虑线条,总是考虑字的结构,往往不往疏里想,他只注重了“实”的东西,在不知不觉中放掉了“虚”的、“空”的、“疏”的东西,这是最容易犯的一个错误。

例如:在一个印章里面我们刻“一”,画面里面我们知道这个印面是主体,在整个图章里面“一”把印面分为两个空间,它与这根线产生什么样的呼应关系这就很重要了。反过来,我在“一”上加一竖,成为一个“十”字,在一个作品里面产生了四个方块,这四个方块怎么产生变化,产生“疏、密”,这里面就大有学问了,也就是我们讲的“疏”和“密”的辩证关系。 

微信图片_20190110163754韩天衡书法作品

我们讲的这些,有些人会机械地理解为你讲的是“疏可走马,密不透风”吗?我举个例子,比如“上善若水”四个字来讲,“疏处可走马,密处不可透风”,那我把四个字集中到四分之一的空间里,四分之三让它空着,不是疏可走马了么?讲疏密关系,讲计白当黑,不是一次终结的方程式。所以不管是印章还是字,所讲的疏密关系都是深渗的程式,“疏中有密、密中有疏”,“白中有黑,黑中有白”。第二、第三个层次里面,同样要“疏中有密、密中有疏”,“白中有黑、黑中有白”。既强调黑白关系激烈地冲撞,又要让黑白关系和谐地拥抱,这才是高妙的大本事。印章更具典型的代表性,疏密关系怎么摆在印面一点点的地方上,这就拉开了疏密之间的关系,让它冲撞,让它搏斗,最后看到“疏、密”笑嘻嘻地拥抱,这就成功了。

在这里面还要讲一个典故,过去很多学者写书,他们沿用了“疏处可走马,密处不可透风”这样一种理论,他们认为这句话是赵之谦讲的,其实不是,在赵之谦之前,大书法篆刻家邓石如就讲过。而最早讲这句话的是明代的潘茂宏,他的名气不大,所以他的著作可能很多人没有注意,实际上版权是他的。

微信图片_20190110163756韩天衡书法作品

“圆健、平奇、疏密”,这三个方面的六个字绝对不是割裂的,实际上它们之间的关系又是辩证的。

最后两个字是“风神”。艺术最为重要的是精神层面的体悟,我归纳为两个字“风、神”,所谓“风”就是要风雅别出,让别人看你的字要“齿颊留韵”,看你的印他嘴里不知不觉会流出韵味来,这就叫“风韵”。还有一个是神采,要出彩,要神气十足,精气十足。不是表面技巧的体现,而是在技巧的背后有一种非常高的境界去让你体会,去让你玩味。所以,除了前面六个字的技巧以外,从精神层面来讲,境界方面的两字诀叫“风神”。一件作品有一件作品的情感意境,一个时期的作品有一个时期的情感意境,而统括地说,一个书家的情感和意境就是“风神”。如梁武帝评王羲之的书法为“龙跳天门,虎卧凤阁”,着重称颂了王羲之的书中寓有强烈的动、静境界,它飞动处,如蛟龙挟持风雷,腾跃于苍弯,盘旋于天门,是何等雄悠的意态!它沉静处,如猛虎瞌睡于宫廷,虽进人梦酣,而依然有令人畏慑的姿态。这用栩栩如生的画面所展示的评判是够人玩味的。又如,前人论王献之的书法“有若风行雨散,润色开花,笔法体势之中,最为风流”。 

微信图片_20190110163759韩天衡书法作品

细读张旭的《古诗四帖》,它似乎是以字作舞姿,以纸为舞台,如欣赏公孙大娘舞剑器的精湛舞技;细读颜真卿的《祭侄稿》,从那饱含忠烈刚贞气势的字里行间,犹如是朗诵一篇辛稼轩的悲壮沉雄的章。然而,同是以秀俊为意趣的风,其也有下之,清代王文治的书法是习褚遂良、米芾、张即之等家而出于己意的,《履园丛话》论其书如“秋娘傅粉,骨格清纤,终不庄重”。辛辣地指出它缺少雍容华贵的气象,而透露出一种寒俭的妩媚轻薄神情。其格调意境是远逊于前贤的。历史上有很多书法家、篆刻家,他们的技巧可以说无可挑剔的好,但他们为什么成不了大家,成不了开宗立派的大师,讲到底他们是虽好而欠新,就是缺少了前无古人的新鲜“境界”,他们的作品里不能反映出由表及里的“风、神”。

 

观察晋人的字帖,处理转折与收锋呼应有两种做法,一是绞转,一是提按(顿笔)。

绞转是当收之时,略微一提,整个笔毫转到另外一面(铺在纸上的算一面,面对书写者的算另外一面),这个动作有时候“提”只是个意思而已,实际上是强制把笔毫拧了过来,是180度的转,所以称“绞”。以前见有的论笔法的文章中提到“翻锋”,有点接近这个意思。绞法因为算是强制性的扭处颇见神俊的精神,尤其是用方笔,更现硬朗姿态,所以不但晋人法帖中常见,更多的表现于善用方笔的魏碑中。从这一点上看,虽然晋人法帖与墓志造像字形上大相径庭,但笔法相通,并称“魏晋笔法”,也就不难理解了。

微信图片_20190109153645

另外,书写的时候,笔毫向一侧自然弯曲,写到一画收尾,其势几尽,此时把笔锋做180度翻转,借其原先弯曲的反势,力量倍增,调锋十分彻底,容易做到每一笔画都势洞,佛力穷,生机勃勃。

提按是将收之际,把笔锋向右上方提起,利用毛笔的自然弹性,让笔锋自然回直一点(不可能完全回直,即便是弹性最强的狼毫)然后向右下方压下去。)最后向左下方衔接下一画,这样虽然字形上是180度的转了,但笔锋实际上是拆成了两次90度的转折,是利用笔毫中段把毫尖“挫”过来了。

所以仍然是用笔毫原先的那一面来书写,弯曲的笔锋也就无从彻底进行调整,所以难以做到完美的精神状态。不过这样写因为有分解动作,比较方便,容易操作,能做到字形上整齐漂亮。

魏晋多用绞转,唐以下多用顿挫。

米芾曾说,唐人的书法只有一面,我却是“八面锋”他的思是人无论转笔、折笔、行笔时始终以笔锋的一面触纸,而米芾则能依着笔势,不断地用不同的笔锋触纸,使得书姿体态万千,形成“八面出锋”的艺术特点。

微信图片_20190109153649

1.“八面出锋”主要指笔法。笔法是书法的精髓,是书法技法中最根本的基本功。所以我们要勤练笔法。

2.运笔角度、速度、对比度和力度四个方面。角度指毛笔与纸接触构成角度。速度根据线条的直曲、方圆、强弱、生涩和干湿等变化来分析。米芾自称“刷字”,用笔迅疾劲健,尽兴尽势,追求韵味、气魄和力量,最主要是追求自然。

3.中锋的运用。从历代留传下来的大量墨迹来看,几乎没有哪一笔点画不是露锋起笔的。书法在很大程度上却强调藏锋、中锋。“藏”即藏头,因笔着纸,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不论笔锋左行、右行、转弯和变向都使笔锋保持在笔画中轴线,但这句话并无把点画起笔写成圆头圆脑之意,也不是要笔杆在行笔时永远垂直于纸面,而要根据笔画不同走向,有一定角度的倾斜。因为要保持中锋行笔,不可能只有一个锋面。“八面出锋”就是要根据不同笔画的不同走向,使用不同的锋面,关键就是每一次转换都要把笔锋调整到没有任何方向,才能使笔锋始终保持中锋行笔。以写折为例笔向右,锋却左。写竖画时,笔向下行,按中锋要求来说,锋必须完全朝上,需要在横竖交接转折点调换。在写横画的过程中调锋,笔锋送足,再轻提使笔锋挺直,在纸平面上没有任何方向,然后再下按写竖画。在笔画转换方向时,通过对笔锋快速、短促、有力的提按转向调锋动作,使点画转折处既有骨力而又气脉通畅。

微信图片_20190109153651

老实讲,无论魏碑也好,晋帖也好,这两种法是交替使用的,也正因此,魏晋笔法使人感觉不拘一格,变化多端(这两大转笔的方法又可以细化出许多小的分类)。

到了唐朝,特别是中后期,绞转的笔法渐渐消失不见(偶见于一些行书作品中,我分析是因为行书行笔追求快捷利索一点,有时候不得不绞,即便如此,唐人行书中用绞的几率也大不如晋人,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常说魏晋的楷书中,行书的意味是很浓的),而提按则成了处理转折呼应的主流用法。分析其原因,一是当与那时追求华丽精整的书法风格有关,比如干禄、写经等方面的需要。二是提按比较容易学,稍加训练,即可写的象模象样,以至于到了元之赵松雪、明之董其昌,虽然力崇魏晋,但笔法依旧沿袭唐后,虽然字形颇似二王,但终不脱妩媚与寒俭,考察其存世碑帖,可以从这里得到些蛛丝迹。

窃以以赵、董之学问、天分,理解到魏晋的这些东西并不是难事,但为什么还是没有突破呢?想必一是唐后书法,笼罩中国书风数百年,颜真卿继王羲之为百代宗师的地位牢不可破(虽然中间有米芾等批评者,但毕竟声音微弱),所谓佛学有云:共业所至,在劫难逃,岂此之谓耶?二是晋人法帖存世太少,而且翻刻失真,很难考察其用笔的妙处,同时魏碑湮没已久,仅有的几种也无人重视。松雪晚年的《胆巴碑》似乎有觉醒的意识,可惜似乎晚了点,不久他自己也挂了。

微信图片_20190109153653

真正回归于魏晋,应当还是王觉斯、傅青主那一代的人,不过那是唐后的书法已经发展到彻底没有出路的时候,几位有才华有觉醒意识的书法家被逼无奈的绝地反击,不过不管怎么说,他们还是成功了,至于后来清朝中期,魏碑大量的出土,与晋人法帖佐证,魏晋笔法之双翼已全,书法的复兴就势不可挡了。

今天人们的书法审美趣味基本上建立在唐代楷书的基础上,“起”、“收”、“回锋”、“藏锋”等动作成为书法的典范。而结合传世的陆机《平复帖》、王献之《鸭头丸帖》等名迹,以及作为参照的新出土魏晋西域楼兰残纸书迹来看,魏晋笔法的线条应该是以“扭转”、“裹绞”和“提”、“顿挫”位置不固定为特征。

作为原迹的晋帖原作。这部分遗存的数量极少,屈指数来,也就是西晋陆机《平复帖》、东晋王献之《鸭头丸帖》、王珣《伯远帖》几种。六朝时代王氏后裔如王慈《卿柏酒帖》、王志《喉痛帖》等,当然也足以参照,但这几种也都是唐摹本,是硬黄响搨,故又比陆机、王献之、王珣的原作等而下之矣。

微信图片_20190109153655

但就是这几种寥寥的“晋帖”。却反映出了真实可信的“魏晋笔法”的本相来。首先,是用笔皆多用笔尖刮擦,基本上少用“笔肚”,更不用“笔根”。此外,在线条运行时皆取“衅扭”“裹束”“绞转”之法,而决无“万毫齐力”“平铺纸上”的现象。如前所述,这应该与单勾执笔、低案低座有关,也与笔毛的硬而瘦有关;它与后来的高案高座而用软羊毫,显然不是出于同一种思考方式与行为方式,当然更不宜简单比附与套用。再者,在这几种名帖中,线条外形呈“腰鼓型”“香蕉型”或非常规形状的情况甚多,表现在“晋帖古法”中,许多线条用笔是丰富多变,而不仅仅是限于几种固定不变的成法的。这与宋元苏轼、赵孟頫以降的平推平拖只注首尾顿挫的技巧动作,更是不可同日而语。亦即是说:看唐楷盛行以后书法用笔线条,是注重头尾顿挫回锋,但在行笔是则大抵是平平拖顺畅带过;而唐楷以前的“晋帖”,其条特质却不限于头而是随机行顿挫而较少用“推”“拖”平行之法;更进而论之,也不仅仅是在线条头尾或中段随机进行顿挫提按、也有不断变更行进方向与笔毫状态的“衅扭”“裹束”“绞转”等诸多技巧。在《平复帖》中,还因为线条短促而不甚明显;在《鸭头丸帖》与《伯远帖》中,却是淋漓酣畅地凸现出来,从而使我们原本于推想的“晋帖古法”“魏晋笔法”,有了一个最形象的注脚、一个最直接、最清晰可按的例证。

尽管《鸭头丸帖》《伯远帖》只是两个孤证,似乎还缺少更充足的证明材料,但我们认为:将它们与唐摹本中的“忠实派”即《二谢》《得示》《初月帖》《孔侍中》《频有哀祸》《行穰帖》诸帖相印证,已经足够说明问题了。

微信图片_20190109153657

现藏日本的《丧乱帖》《孔侍中帖》《频有哀祸帖》等,更是在许多局部细节上显露出极强的“晋帖”特征来。《丧乱帖的“肝”字“当”字的写法,《孔侍中帖》中的“不能”“泛申”“忘心”各字的写法,《频有哀祸帖》中的“摧切”“增感”各字的写法,皆是以“衅扭”“裹束”“绞转”之法为之而并无“平铺”之意,按现在我们的书写经验来推断之,这些线条无论是形状还是质量,有时是不无古怪,违反规的。

之所以会有“违反常规”的判断,我以为应该与“晋帖”的书写环境有很大关系。从晋人书写的外部环境而论:诚如本师沙孟海先生所论的那样:魏晋时人的生活起居,首先是低案席地而坐而不是宋以后的高案高椅,眼、手的位置远远高于案、纸的位置。其次是执笔方法,是斜执笔单钩,而不是今天我们已经习惯了的竖执笔五指环执法。记得以前沈尹默先生提倡的“指实掌虚”、特别是“腕平掌竖”之法,我以为亦非是魏晋时人的本相。再次应该还有工具的问题。当时的笔毫是硬毫,如鼠鬚、如兔毫、狸毫、鹿毫,但肯定不是柔软丰厚的羊毫,且笔甚尖小,又是写在皮纸或是茧纸上,当然也就不存在“平铺纸上”的可能性。总之,今天人看来不无古怪,违反常规,其实是因为书写的外部生活环境与工具都已不之故;若了解了这些变故,其实是并不古怪、也不反常的。

唐以后的楷书意识的崛起与占据主导地位,又加以高案高座、五指执笔之法盛行,还有各色纸墨的变化,或许还有字幅越写越大,种种缘由,导致了唐楷以降的点画动作位置固定,以及平推平拖方法的盛行;或还有如前所述的“万毫齐力”“平铺纸上”“腕平掌竖”等一系列新的技法要领的产生。这些要领再配上的端正的正书结构间架,形成了针对“晋帖”的“反道而动”的“唐后新法”的基本内容。而我们在这样的氛围浸淫了一千多年,再回过头来看作为“晋帖古法”的“魏晋笔法”,看唐摹本中那些真正具有“晋法”的线条内容,反而徒生怪异之感。而所取的应对态度,要么是曲解它,以今天的经验去套它;要么是拒绝它,视它为怪异而无视其存在(但其实它才是真正的传统);其实也不光是今天,在唐代,唐摹本为代表当时人理解角,不也已有了正解和曲解即“忠实派”与“发挥派”两种价值取向了吗?

 

一、临帖

大家知道,一幅书法,只有结字、用笔、布白、用墨都到位,才称得上是一幅好作品。而所有这些技法,几乎就隐藏在古人遗留下来的经典碑帖作品当中。碑帖不会说话,那怎么学呢?当然,如果王羲之们还活着,我们就可以拜他们为师,当面看他们写,向他们讨教写字的秘诀,这最快,也最有效。可是,他们已离我们远去。所以,剩下的惟一办法,就是通过临摹古人的这些碑帖作品,才能逐渐走近古人、体味古人是如何结字、用笔、布白、用墨的。

微信图片_20190109152912

临摹可以说是走进传统的一个最佳切入点。关于临和摹,南宋文学家,音乐家姜白石有过一段精彩的论述,他说:“初学书者,不得不摹,亦以节度其手。”意思是,刚开始学习书法,必须要先摹帖,以便让手有所控制,不要随便由着自己的性子,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又云:“临书易失古人位置,而多得古笔意临易,书易忘,经意与不经意也。夫临摹之际,毫发失真,则神情顿异,所贵详谨。”意思是临帖不容易掌握古人的结构,但容易掌握笔法。临帖进步快是因为用心。摹帖容易忘是因为有模子,用心不够。所以,临摹古人,如果连笔法结构都掌握不了,就别谈神采了,最可贵的是神形兼备。

其实,作为成年人,摹帖我们已经可以不做。但临帖一定不能少。那么,如何临帖才最有效的呢,我以为,首先是要正确理解姜白石所言“所贵详谨”,既神形具似。得弄明白书法是个技术活,得慢慢来,急不得。学古人,就得做到古人怎么写,我们就怎么写。不要急于发挥。有许多人耐不住性子,还没写几天,就随意挥洒,便很难提高。其实,过去我就是这么做的,为此,走了不少弯路。害得我现在不得不重新开始从头再来其实没有逼我是我自己认为非这样不可,如果不这样,那就真完了。

其次,为了做到心中有数,提高效果,临帖之前,可以先看几遍要临写的内容,这样一下笔便能一口气把一个字写完。否则看一眼,写一下,不但写不像,气脉是怎么也打不通的。当然,最有效的办法,是平常就把要临写的东西随身带上,这样,可以随时拿出来翻看。如果能坚持三个月以上,就一定会形成习惯,见到效果。而一旦形成习惯就会变成自然,久而久之,你就能做到即便不打开碑帖,也能把要临写的内容背临下来。你的字不进步都由不得你。

第三,要认真体会细节。细节决定成败。这是我们大家非常熟悉的一句话。也是顶顶要紧的一句话。王羲之的《兰亭序》,之所以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就是因为它的丰富的细节成就了它第一行书的位置。首先我们来看结体。个个有势,各个不同,各个精彩。尤其同一个字,一定会变化出不同的形势。最典型、最被人津津乐道的是24个之字有24种写法。其次是每一个字的每一根线条都结实有力,即便细如发丝也力能扛鼎。第三是用笔精到、到位。每一个线条都做到了入笔爽利,走笔沉实、收笔干净利落,绝无半点拖泥带水。第四是线条直中有曲,以曲为主,曲线被王羲之发挥到了极致。第五是整个作品神完气足,充满张力。每一个字的每一个点画,只要毛笔落下,便左冲右突,上下翻飞,或笔走龙蛇、或笔断意连,但一定是在连绵不断的状态下完成每一个字的。可以说,王羲之书法就是我们中国书法的审美评价标准。

作为天下第二行书的《祭侄文稿》是颜真卿为祭奠义于安之乱的子颜季所作。我觉得它的细节就是它的饱满的情绪和神韵。综观全篇,颜真卿不是在写字,而是在述说心中的悲愤;他也不是在搞艺术创作,而是在自言自语地倾吐深情。话说完了,作品也写完了,但给人一种字已尽而意无穷的感觉。作者虽无意作书,却“达其情性,形其哀乐”;虽行笔迅速,却“导之则泉泣,顿之则山安”。用笔有时如篆籀,有时如镌刻,有时出遒劲,有时杂流丽,上下呼应,左右顾盼,时断时连。有时两字相连,有时三字相连,具有相避相依,呼应变化之妙。而枯笔飞白的使用,更增添了作品的刚健、力度和气慨。在行文中,竟出现30多处涂改,这并非是什么败笔,而是成了该稿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这能使欣赏者对颜真卿在浑洒时的情感变化有了更深的理解,从而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苏东坡《黄州寒食帖》为天下第三行书,作于元丰五年,它是苏轼一生的代表作。它的整个章法的处理和音乐性的表现造就了它在中国书法史上的无法超越。“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鸟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涂穷,死灰吹不起”

作品一开始的三行字写得小而严谨,字距行距也都压得很小,很安静。从第四行开始到第十行由静趋动,承前启后,笔势逐渐奔放;从第十一行开始到第十三行整体越来越大,全篇的“画眼”出现,成为整个作品的视觉中心,尤其几个长竖的处理非常得漂亮。有质感、有变化。加之字的大小体势擒纵反差对比度的极大变化,是那么的和谐。从第十四行到落款结束处,分别与前三段相合,浓缩全局之所有特征,概括地结束全局。这是一件节奏展开过程之起、承、转、合过渡组合、音乐性表现最强、章法布白最完美的典范之作。

最好的作品必须有最好的状态、最好的细节,以及最清澈的心灵。

所以,细节——包括如何结体、用笔、布白(章法)、用墨等等的细节。不管是临帖、还是创作,我们都要认认真真地对待,决不能有半点马虎。

微信图片_20190109152918

二、选什么碑帖入手好

我们临帖,面临的一个大问题是如何选帖,学那一家好?当然,老师从小就告诉过我们,学习书法,一定要从楷书入手。学楷书应从隋唐人入手。为什么要从隋唐入手呢?因为隋人的楷书已经定形,而唐人写字最讲法则。所以先学楷书,就好比小孩走路“先学走,再学跑”一个道理。其实,这是老师讲给小孩的。对于成年人我看未必一定要这样。我以为,选帖就好比婚姻一样,是件终身大事,喜不喜欢对方,自己最清楚了,所以,究竟是学哪一个帖子,大主意还得自己拿。

由有三。先,成人大都写了几十年的字,审美习惯基本形成,很难改变。其次,真、行、草、隶、篆,各体有各体的笔法,各体的笔法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它们是各个独立的。楷书的快写不是行书,行书的快写成不了草书。篆书纯粹的中锋行笔;草书主要靠使转,笔要提起,能连绵起来;楷书是最后完成的书体,笔法最复杂、最讲究。我们今天所讲的各种笔法,比如永字八法,就是从楷书中总结出来的。这就好比写文章。诗歌、散文、小说能一样吗?你告诉一个想写小说的人,先让他天天写诗歌,并说诗歌写好了,基层打扎实了,小说一定能写好。这不是骗人吗?不信,你试试看。第三,喜欢是最好的老师。写自己喜欢的字、你会不知疲倦、乐在其中。

乔布斯说:你时间有限,所以不要为别人而。不要被条所限,要活在别人观念里。不要让别人的意见左右自己内心的声音。最重要的是,勇敢的去追随自己的心灵和直觉,只有自己的心灵和直觉才知道你自己的真实想法,其他一切都是次要。

所以,喜欢什么就写什么。没错。

《易经》中有这样一句话,叫“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 我觉得可以作为我们选帖的指导思想。那就是在选帖的时候,一定要选那些法度严谨,自己喜欢、于自己的笔性相近、历代大家都认可的经典作品才行,当然了可以不管它是哪一家的哪一个帖子。比如,楷书钟繇《宣示表》、 褚遂良《孟法师碑》(骨力最胜,体力最端重。学唐人书由此入,比欧、虞更少流弊)、赵孟頫《汉黯传》。行书《怀仁集王羲之书圣序》、赵孟《洛神赋》及他们的手扎草书,王羲之《十七帖》、孙过庭《书谱》、赵孟頫和怀素《千字文》等等。

但个性极强、笔法单一或许多现代人的作品,我以为不适合当作学习的范本。

微信图片_20190109152921

三、要懂得并正确使用毛笔

毛笔有大有小,笔豪有长有短、有软有硬。一种毛笔都有最适合它写的字。

一般来,用大笔写小字,精到不了。用小笔写大字,线条是蹭出来的,不饱满、不圆润。用软豪写行书、草书、怎么也劲爽不起来的。

但也有些人想要追求一种特殊的书写效果,那另当别论。比如中央美院的王镛先生,就喜欢用小笔,他的书法有一种乡野气息、是拙朴的美。四川成都的何应辉先生,我们山西太原的田树苌先生都喜欢用长锋笔写字,他的书法线条是托出来的。近现代书法大家林散之先生也喜欢用长锋笔写字,我看过他写字的视频,坐在那里,写二、三十公分的大字,神定气闲,欣欣然有一种仙气。他们书法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线条飞白多、生涩、苍茫。不是二王传统一脉,圆润饱满、很劲爽的线性。

当然了,要写出传统王羲之的线性首先,要选择适的毛笔。根据几十年写字的经验,硬豪可能会更适合一些。但也有例外。 自己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先选择大小长短软硬不一的毛笔试一试,再做决定。有时候,多换一换不同的毛笔也许会有意外的效果,也说不定。

其次,要掌握正确的笔法。当然,古人在实践中已经总结出了许多笔法。这里,我只介绍两种比较主流的笔法。一种是捻管法——严格意义上的古法。所谓捻管法,也就是在写的过程中,为了调整、理顺笔豪,让毛笔保持中锋,在入笔和转折的地方用手指转动笔杆以调整笔锋的办法。这种办法,根据孙晓云的考证,古人用的很多,比如,王羲之就是。但现在已很少有人采用了。

一种是转腕法,就是转动手腕,让笔杆顺着线条着运动。从古至,绝大多数人采这种笔法。也都写很好。比如,大家熟悉的启动就是用的这种笔法。为了训练这种笔法,有人还总结出了用毛笔画“8”字的办法。

笔法无所谓好坏,主要看是否适合自己。如何选择,还得自己来定。你可以先试一试,比较比较,然后再决定采用那一种笔法,或是两种笔法都用。我目前是两种笔法都用。

那么怎样才算是会用笔,过了关呢?

天津当代书法大家孙伯翔先生,上世纪90年代在运城讲课时,曾谈到用笔要“落笔成形”, 我以为是经验之谈,很重要。尽管过去近二十年了,但我一直记着。大家可以在以后的书法实践中慢慢去体会落笔成形,我的理解是你首先能把它拿住——能控制住笔然后是严格按照笔来运笔写字,其次收笔斩钉截铁,毫不糊,准确到位。

白蕉先生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一位书法大家,写一手漂亮的行书,深得王羲之书法的神韵,是公认的赵孟頫、董其昌之后写王第一人。同时,他还画的一手很好的兰花。他曾有过一段文字谈到如何画兰花,其中涉及到用笔。他说,何谓得笔,也就是会如何使用毛笔,知道用笔的精髓了呢?他讲了四个字,不疾而速。我以为,这确确实实是他一生的经验总结。一句顶一万句。

不快而有速度。那一定写的很从容、很自在,能从容自在一定心中有数,手能控制住毛笔,如老子所谓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境界。用笔是连绵的,气脉是打通的,作品是有神韵的。古人所谓的“锥划沙,印印泥”平遥赵腾晋所谓柔柔对”。运城卫牢所谓“泥泥地” 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徐文达先生曾说,慢出力,快也能出力。慢的如,我们大家都很熟悉的弘一大师,也就是李叔同,他的行楷写的很慢,静极了,一笔一划,从容写来,好像不食人间烟火似的,但却极有厚度、极有力量。快的如唐代“狂草”大家怀素,忽然絶叫三五声,满壁纵横千万字,他的草书,使转如环,奔放流畅,一气呵成,用笔圆劲有力。

所以,如何出力全在自己的体悟。要妙就在笔头功夫。而此功夫是需要修炼、并且要用心去体悟的。

前几天和几个朋友一起去吃猪肚鸡,那汤极鲜美。于是便谈到如何煲汤。其中一个朋友说,他到南方和当地的老婆婆闲聊,老婆婆告诉他,要想一锅鲜美的鸡汤,至少文火熬八小时以上。那,好的书法呢?恐怕就是八个小时、八年的时间能行的。书法需要我们用一生的时间去熬。

让我们慢慢地熬吧。

说到笔法,这里我也顺便谈一下墨法。一般来讲,浓墨容易写出力量来。比如宋四家之首的苏东坡,墨浓如漆。再比如我们山西当代书法大家姚奠中,它的字,几乎全是用焦墨铸出来的,铁画银钩一般。淡墨容易出神采,写起来也流畅,但不容易有力量。比如,明代的董其昌,他的书法就比较散淡素雅,行于行拉得很开,很疏朗。再比如我们山西的林鹏先生,就是用淡墨的大家,他的草书如黄河之水天上来,气势如虹,一泻千里。就气势来讲,当代我以为还没有超过他的。他有自己的一套用墨秘诀。那就是他喜欢把一得阁墨汁先用墨锭砚一砚,然后放一段时间才用。到要写字时,他再用小勺子舀一些倒进砚台,再往里加一些清水,才开始写字。记住,一定是清水才行。这样写出来的字水墨淋漓,非常喜人。

四、 一波三折很重要

艺术,有时候是把简单的东西复杂化。比如苏州园林,就那么一小块地方,我们北方人最高级的不过造一个四合院子,然后载个树种些花。但到了南方人手里,他这里挖个池子,那里造个假山,这里修个曲廊,那里种几颗桂花树,一定让你一眼看不透、看不完的,所谓曲径通幽吗。再比如,人体摄影,其实不就是要看我们的人体曲线吗?

是,曲线是美的,是所有线条中最美的那一条线。那么作为纯粹线条艺术的书法,它的那一条线自然要做到曲尽极致。

一波三折,其实古人早已经告诉了我们,这是让直线化为优美的曲线的不二法门。那就让我们手中的这一管柔毫转动起来吧,起笔逆入——就如同甩鞭子,迅捷而果断;行笔——就如同滑冰运动员在冰上舞蹈,他划着优美的曲线,那曲线是爽利、结实的;收笔——就如同铁匠打铁落锤,他时时刻刻都控制着,该重时一定重锤落下,该轻时一定一点不过,恰到好处,干净利落。不论是小到一个点,或是长到一个竖,都有起、行、收,都能认真地完成每一个起笔逆入、行笔、收笔,直至最后一个笔划,毫不松懈。

只有这样,写出来的线才可能是曲的,即便直线也直中有曲。这样的线组成的书法,能不美吗?

微信图片_20190109152925

五、 如何使作品有气韵

平常,当我们在观看书法作品时,总会有这种体会,有些作品不管你怎么看,你都会感觉它散,没有可读性。而有些作品,一打眼,你就会觉得它舒服,让你有看的欲望。你会急着寻找第一个字、第二个字、第三个、直到一字一字,一行一行把它看完为止。这其实是气韵在起作用。

如何使书法有气韵呢?我以为必须使组成字的一个个点画连起来,让他们发生关系。也就是认真地完成一个点画的起行、收后,自然地在空中画弧或意连、或实连地过渡到下一个点画接着完成又一个起、行、收,直到写完最后一个点画的起、行、收。

我省著名的草书大家林鹏先生在回答他是如何写草书的时候,说的十分的轻松幽默。写草书吗简单,就是大圈套小圈。

现在,我们来做一个实验,就是在王羲之的《兰亭序》中,任意找出一个字,然后把各个笔划之间用虚线连起来,大家看看会是怎样的一个结果?除了弧线之外,可能恰好是一个个的大圈套小圈。你说神不神?其实,这一秘密,早在一千六百多年前的王羲就已经告诉了我们,就隐藏在《兰亭序》当中。

大圈套小圈。这是王羲之的人生智慧。也是林鹏先生的经验之谈,值得我们珍视。

微信图片_20190109152928

六、 熟能生巧

“熟能生巧”其实是个成语。它出自北宋卓越的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的《归田录》。说的是北宋有个射箭能手叫陈尧咨,一天,他在家练箭,十中八九,旁观拍手称绝,陈尧咨自己也很得意,但观众中有个卖油的老头只略微点头,不以为然。陈尧咨很不高兴,:“你会射箭吗?你看我射怎样?”老头回答地很干脆“我不会射箭。你射得可以但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只是手法熟练而已。”在陈尧咨追问老头有啥本领后,老头把一个铜钱放在一个盛油的葫芦钱眼口,取一勺油高高地倒向钱眼,全勺油倒光,也未见铜钱眼外沾有一滴油。老头对陈尧咨说:“我也没什么特别的地方,只不过手法熟练而已。”

好一个“无他,但手熟尔”。 箭手射箭能十中八九,是因为他天天在家练箭。老头卖油能高高地把一勺油从钱眼倒进葫芦,铜钱眼外不沾一滴油,凭的是天天干这个活。

当年,书圣王羲之为了练习笔法,甚至连走路、饭也不放过,没有纸,他就以手划被,久而久之,被子也被他划破了。洗砚的池子用久了竟然成了墨池。智禅师四十年不下楼,勤奋临池怀素大师写坏了的毛笔,堆起有坟头那么高,可见他们所下苦功。

那么我们学习书法,有什么理由不天天拿起毛笔,认认真真地做好自己的功课——临帖、创作,创作、临帖,就像王铎说过的“一日临帖,一日应索请”,直到生命的结束呢?

要记住,巧从熟中来。熟中生巧,熟中自有一种美的最高境界。

毛笔的执笔方法,自古以来层出不穷,较有名的有“单钩”、“双钩”、“两指法”、“三指法”、“四指争力法”等。但是,虽然说“把笔无定法”(苏轼语),但经过漫长的时间洗礼,“拨镫法”逐渐被奉为经典,成为我们今天通用的执笔方法。这是为什么呢?

微信图片_20190109152043

一 、什么是“拨镫法”?

“拨镫法”又叫“五字执笔法”。它据说由唐朝陆希声所传,包括“擫(yè)、押(yā)、钩、格、抵”五个动作。宋陈宾《桃园手听》、计有功《唐诗纪事》均称此法为“拨镫法”,南唐后主李煜对此有过较详细的介绍。

微信图片_20190109152046

1.擫:拇指按压(《说文》:“擫,一指按也”)。大拇指出力,上节指肚紧贴笔管内侧,略斜而仰。如吹笛时以指擫住笛孔一般。后主李煜说:“擫者,擫大指骨上节,下端用力欲直,如提千钧。”

2.押:食指约束(亦作“压”,约束、管束之意,《集韵》:“押,一曰拘束”)。食指出力,第一指节斜而俯地贴住笔管的外侧,位置和拇指内外相当,配合一起,约束住笔管。李后主说:“压者,捺食指著中节旁。”

3.钩:中指钩束。中指出力,第一、第二两个指节弯曲如钩,钩住管外侧。李后主说:“勾中指著指尖勾笔,令向下。”

 

微信图片_20190109152049

4.格:无名指挡住(《荀子》:“格者不含”)。无名指出力,指甲肉连际紧贴笔管,用力将中指钩向内的笔管挡住。此动作亦称“揭”,有挡住且用力往外推之意。李后主说:“揭者,揭名指著指爪肉之际揭笔,令向上。”中指与无名指,“钩”来“格”挡,犹如两军对垒。古人称之为“名指揭笔,中指抵住(“抵”);中指指拒定”(“拒”)。

5.抵:小指托着。小指用力,附托于无名指之下,给它加一把劲,联合抗衡(中指最强壮,无名指细短柔弱,力量小,不能单独挡住或外推中指的“钩”)中指的“钩”。

二 、“拨镫法”的使用要点

“拨镫法”执笔时的使用要点,通常被概括为这么五个方面:

1.指实。手指执笔要实实在在,松紧适度,做到“毫无虚发,墨无旁溢,力聚管心,执笔稳定。”握笔太紧,运转不灵(旧说王羲之少时练字,其父在身后偷拔先行官不脱,实为误传。);太松,使不上劲。骑自车时手的力量松紧变化可做参照,以收稳实而灵活之效。

2.掌虚。掌心虚空,肌肉放松,避免手指和腕部僵硬,不利行笔。可以想象着手心里握着一个鸡蛋。明彭大翼说:“用笔之法,指实则用力均平,掌虚则运用便宜。”(《山堂肆考》)

微信图片_20190109152054

3.掌竖。手掌竖起来,以笔直锋正,四面势全,运转自如,否则会导笔管歪斜,形成偏锋。

4.腕平,是指手腕与桌面要平行。运笔的关键在于腕力,腕平则力量传递灵活有力。康有为说:“欲用一身之力,必平其腕,竖其锋”。

5.管直,笔管纸面垂直,易保持中锋,使点画圆润饱满。

三 “拨镫法”为什么会成为经典?

就字面意思来看,“镫”是“马镫”,“拨”是一种反复来回的动作。“拨镫”是指双脚(古人将控制马头的缰绳系于左右两脚蹬,以腾出双手来拿武器,据说这是军事史上的重大变革)前后左右拨动,令战马纵横进退,听从指挥。“镫”也可作“灯”,这样“拨镫”可指拨动灯芯,喻手指拨动笔杆。

微信图片_20190109152057

将“五字执笔法”称为“拨镫法”,形象生动地说明了执笔时,五指各司其职,通力配合,使笔锋上下左右稳健灵活地运动的特点。

“拨镫法”为什么会成为今天最流行的经典执笔方法?这主要有以下原因:

第一,名人效应。

“拨镫法”虽系唐代陆希所,据它是“书圣”王羲之等人所用。《宣和书谱》卷四《儒素贴》载:“希声尤善属文,通经史,喜著述,且精于正书,则祖武风浪,顿还旧观。钱若水常言:古之善书鲜有得笔法者,唐陆希声得之。自言出于二王,斯与阳冰得之。”李煜说:“拨镫,自卫夫人并钟、王,传授于欧、颜、褚、陆等,流于此日,然世人罕知其道者……”

微信图片_20190109152059

就指形状而言,“拨镫法”执笔时,食指像高昂的“鹅头,这好与羲之鹅的传说吻合。由于“书圣”王羲之等名人效应,这种执笔方法自然就容易受人推崇。

微信图片_20190109152101

第二,便于运笔。

“拨镫法”执笔,五指据各自生理机能,各司其职,各尽其力,虚实结合,对立而统,巧妙自然。这造成执笔既稳健得力,又轻松自然,用笔也能灵活如,斜而能正,重心平稳。

苏东说:“把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拨镫法”执笔,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都以第一指节端接触笔管,骨节向外,密实而不松散。同时虎口张开如马镫形,手指关节自然卷曲,成半握拳状而形成“掌虚”,掌心一空虚,筋骨肌肉便宽松了。这正好符合苏东坡所说的执笔原则,既坚实有力,又有助于运笔。

微信图片_20190109152103

对于拨镫法”的巧妙自如,古人用了很多形象的比喻,如“担夫争道”张旭自尝见公与担夫羊肠小道上争道,各不相让,但又闪避行进得法,进退有致,违而不犯)“鹅划水”等,“道”“鹅”即是笔杆,“争道”“划水”形象生动地描绘出笔杆两侧手指运用自如时的巧妙快意之形!所以,“拨镫法”之流传千古,实在是“积累历代祖先的经验……的一种比较妥善的形式。”

微信图片_20190109151509

【名称】汉汲黯传 

【作者】赵孟頫    

【年代】元代   

【文物现状】藏日本·东京·永青文库

《汲黯传》被认为是传世赵孟頫的小楷名篇。赵孟頫自称《汲黯传》得唐人遗风笔意,而清代冯源深评云:“此书方峻,虽据欧体,其用笔之快利秀逸,仍从《画赞》,《乐毅》诸书得来。”倪瓒也说:“子昂小楷,结体妍丽,用笔遒劲,真无愧隋唐间人。”(引自《书林藻鉴》),用笔不下于智永、虞世南,得称一世之冠。

 

 

微信图片_20190109151514

微信图片_20190109151516

微信图片_20190109151517

微信图片_20190109151519

微信图片_20190109151521

微信图片_20190109151523

微信图片_20190109151525

微信图片_20190109151527

微信图片_20190109151529

微信图片_20190109151531

微信图片_20190109151533

微信图片_20190109151534

微信图片_20190109151536

微信图片_20190109151538

微信图片_20190109151540

微信图片_20190109151541

微信图片_20190109151543

微信图片_20190109151546

微信图片_20190109151547

 

魏碑《元羽墓志》,1919年河南洛阳出土墓志高一尺八寸,广一尺六寸,景明二年(公元501年)七月刻。墓志有楷书十三行,行十五字,文辞书体均极精劲。石刻现存中国历史博物馆。

立于北魏宣武帝景明二年。元羽为北碑王室,因此墓石字体优美,刻工极精细,笔画方折峻厉,而亦参用圆笔,直画收笔多做悬针形,凝练端整气息足以并驾张猛龙碑,浑脱北朝粗犷之风。

微信图片_20190109150909

元羽墓志楷书,字体工整秀丽。汉代以隶书为正式书体,西汉隶书笔划很少有波势和挑法,东汉隶书逐渐有带装饰性的波挑体势。东汉在民间出现楷书,但这时楷书只是一个雏形。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楷书减少隶书的波势、笔划,书写由繁变简,符合书法发展的过程。楷书到东晋已经成为通行的书体。北朝的碑刻墓志文字一般都采用楷书体,但楷法尚未定型,有的还带有一定程度的隶书笔意。

微信图片_20190109150911

元羽是北魏孝文帝元宏之弟,封广陵王,死于景明二年(公元501年),时年32岁。公元493年,孝文帝把首都从平城(今山西大同)迁到洛阳(今河南洛阳)。一是因为平城地理位置偏北,不利于统治中原;二是洛阳为文化发达之地,便于移风易俗。迁都引起许多鲜卑上层人物的不满,元羽支持孝文帝改革,孝文帝派元羽与太尉拓跋丕在平城控制、安抚对迁都不满的鲜卑人物,平城一带秩序肃然。

微信图片_20190109150913

公元496年,孝文帝改革鲜卑姓氏为汉族姓氏。鲜卑皇族原姓“拓跋”,在鲜卑语中“拓”是土地,“跋”指君主。土地是万物之始,“元”在汉语中有开始之意,故北魏皇族都改姓“元”,籍贯也改为河南,元羽墓志中即按此刻写。

微信图片_20190109150915

微信图片_20190109150917

微信图片_20190109150921

微信图片_20190109150922

微信图片_20190109150924

微信图片_20190109150926

微信图片_20190109150931

 

微信图片_20190108173712“四朝宰相”文彦博像

文彦博,字宽夫。汾州介休人,就是介休,在世92年(1006-1097),北宋时期的著名政治家、书法家,史称“介休三贤”之一。文彦博在历史上是一个“神童”,更是一位贤相。经历了北宋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出将入相50年,功业巍巍,权位显赫。

微信图片_20190108173715▲文彦博《内翰帖》

自古文人多清高,文彦博最典型的一个观点,是认为书法只是小技,只是当作工具而已,平生不以书法得名,也会有后的、、黄等人对书法的研究精神(苏轼生于1037年、黄庭坚生于1045年、米芾生于1051年)。由于他满腹经纶,博古通今,胸中珠玑罗列,流露在书法上,却也卓尔不同凡响。

文彦博小时候的两个故事至今被人们津津乐道,其一是文彦博有两个罐子,做错事放黑豆于其中一个罐中,做对事就放红豆于另一个罐中。每天检查红、黑豆的数量,日积月累,黑豆越来越少,红豆越来越多。另一个故事是文彦博与小朋友踢球,球误入深深的树洞中,众人无计可施,文彦博想出一法:用水灌树洞,水满而球浮出。前一个故事讲文彦博的严于律己,后一则故事则讲他的机智和聪明。也许这种品格正是成就了他以后的事业。文彦博信奉佛法,晚年更甚,曾和净尹法师集合十万人举行净土的法会。

微信图片_20190108173717▲文彦博《内翰帖》局部

彦博工书善墨翰,结字疏宕闲雅,笔法清劲,笔势飞动,风格英爽,蕴藉凝重,颇有唐人风致受颜真卿书法影响尤深。宋周必大《益公题跋》云:”公年过七十,笔力犹清壮如此,非独见所养深厚,亦足占寿考之祥矣。”又云:”公字虽不甚置意,亦时有唐人风致,非无师法者。”宋黄庭坚《山谷集》云:”潞公书笔势清劲,真不愧古人。”宋楼钥《攻愧集云:”公翰飞动,使人望而畏之。”宋朱长文《墨池编》云:”文潞公书,风格英爽。”

黄庭坚评价:“余尝谓潞公云:公书极似苏灵芝。公曰:灵芝墨猪耳。盖不肯与灵芝争长。今观‘到洛为儿子赴许昌帖’,笔势清劲,真不愧古人”。

微信图片_20190108173719▲文彦博《内翰帖》局部

文博著有《大飨堂纪要二卷《药准一卷,已佚,今存《文潞公集》40卷,收入《山右丛书》中。文彦博诗六卷,以明嘉靖五年平阳王溱刻《文潞公文集》四十卷本为底本。参校明嘉靖五年王溱刻,清季锡畴、瞿熙邦校本;明嘉靖五年王溱刻、傅增湘校补本;影印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另从《施注苏诗》、《舆地纪胜》等辑得集外诗九首、附于卷末。

微信图片_20190108173721▲文彦博《内翰帖》局部

彦博也写诗、词但所留甚少,且多与政治有关。《全宋诗》273~278辑录有其诗集,集外辑得佚诗九首,《<全宋诗·文彦博诗>辑补》辑有《全宋诗》失收佚诗35首又二句。《全宋诗订补》辑得佚诗一首。《全宋文》卷641~卷659辑录他的文集,集外补辑53篇。 《全宋词》录其词一首。

 

文彦博《内翰帖》:

 

微信图片_20190108173722

微信图片_20190108173724▲文彦博尺牍《内翰帖》 行书 纸本 26.4×43.4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内翰帖》,凡十行,(此帖《三希堂法帖》改作十一行)每行字数不一,共七十一字。

释文:彦博启,先此邮中得报,内翰奄弃盛年。久忝知契,闻讣摧咽,况乎天性,何可胜处?切须自勉。老年如何当此,生于前年,罹此痛,犹赖素曾留意于无生法,故粗能自遣,幸愚者之言。彦博 。

文彦博 《左藏帖》:

微信图片_20190108173726释文:左藏至亲人至得书知安甚慰知 非久上京别求 差遣不知所求如何事理可否恐枉 去略示其所图何如冬初加重彦博咨

 

文彦博《三札卷》:

 

微信图片_20190108173728

微信图片_20190108173730

故宫博物院所藏这件《三札卷》为行书,纸本,纵43.6厘米,横223厘米。此卷没有具体书写年份,不能断定具体写于何年。就文彦博现存的几件书迹看,书法水平及风格也不尽相同,可和他书写的时间跨度大有关系。就《三札卷》看,书风也不完全一致,可能也不是一个时期所书。

诗性是一切艺术的源头,历代书画大家都是诗人。没有诗性的画不是中国画,没有诗性的书法,也不是艺术的书法。因此,可以说,不能自作诗词的书家,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书法家,更不可能成为大家。

微信图片_20190108173411(宋)米芾《苕溪诗帖》

米芾的许多作品内容都是自作诗。诗性来源于心灵深处对美好的追求。黑格尔说:“诗只对心灵负责”,因此诗是最真实的内心,是最真实的生命,也是最真实的鲜活状态,所以才能打动人,净化心灵诗也是人性最深刻的发掘,所以才能震撼人,书法屋出品,推人奋进;诗还是最浪漫的情怀,所以才能感染人,令人陶醉。

所以书法作为艺术,书法家作为艺术家,应该学习自作诗词联句,我手写我心。

微信图片_20190108173414陆游行草《自书诗卷》

书法家自作诗词的书法创作,能更有效而综合地开发汉字的内涵。大家知道汉字的三要素是“形、音、意”。书写只是“形”的开发,占三要素之一,而诗词则开发汉字的音和意,三要素占其二。

书家抄写古人或别人的诗词名句,其内涵和价值是单一的,而自作诗词创作的作品,其内涵和价值是综合的、立体的。这也是历来学者书家、诗人书家作品更有价值的根本原因。

微信图片_20190108173415(明)唐伯虎《落花诗册》

沈周老年丧子,作《落花诗》十首。一时吴门士人纷纷自作《落花诗》唱和沈周,唐寅等人均有传世《落花诗》书法,文氏此卷更是令人为之动容。

当今中青年书家,因为社会、历史的原因,诗词格律知识不足,该启蒙时没有得到启蒙,所以自作诗词能力较差。正因如此,我们必须下决心补上这一课。无论如何,作为书法家这个文化台阶是要迈上去的,以实现书家真诚而美好地为时代、为人放歌的理

 

学书者在了解了用笔之后,就可以临帖了。那么如何选帖呢?当你走进书店,字贴铺天盖地,买哪一本贴好呢?哪一本帖是你需要的呢?首先,我们必须搞清楚真迹、摹本、临本、碑拓的区别。

1.墨迹本

先说说墨迹本。所谓墨迹,就是普通所说的“白纸黑字”,只要字迹是用墨来表现的,统称就是墨迹本。

1.1真迹

墨迹本中,最可贵的当然是真迹。真迹指书法家本人写的可靠作品。可以清楚地看到墨色浓淡,笔锋来回,种种用笔特征都一览无遗。

微信图片_20190108172044

米芾《海岳名言》这样说:“石刻不可学,但自书使人刻之,已非已书也,故必须真迹观之,乃得趣。”米芾的意见就是石刻虽然是你自己写的字,但是由别人加就多了一个因素,那刻出来的字,就不算是你本来的字了。讲到原汁原味,那当然是看真迹最真实。

微信图片_20190108172047

1.2摹本(搨本,脱本)

比真迹次一等的是摹本。所谓摹,就是影写,先把纸涂上一层薄薄的黄蜡,然后用熨斗烫过,再砑光。例如流传至今的顾恺之《洛神赋图》、梁元帝《职贡图》、杨子华《北齐校书图》、隋展虔《游春图》、阎本步图》、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等著名的书画作品,它们多为唐、宋摹本。

很多著名的传世墨迹本,其实是钩摹本。以王羲之来说,他的真迹一张也没有了。传世的都是钩摹本,最出名的就是《兰亭序》。唐代的钩摹本往往用硬黄,宫中所搨质量非常好,初看几乎接近于真迹,所以称之为“下真迹一等”。

1.3临本

三是临本,就是把字帖放在前面,看着字帖写。现在大多数人都用这一方法。

黄伯思《东观余论》这样说:“世人多不晓临、摹之别。临谓以纸在古帖旁,观其形势而学之,若临渊之临,故谓之临。”他讲得很清楚,“临”是“观其形势”。其大,不一模样的。

微信图片_20190108172049

举例来说,这是托名禇遂良的《兰亭序》临本,有人说是摹本,其实是临本,少数为勾描。拿其中一个“丝”字为例,你比较一下,就可以知道不是摹的,因为相差实在太大,简直没有一笔是相同的。看一眼写一笔,当然难以和原作相似。

2.拓本

这也是很普遍使的字帖黑底白,拓本从碑贴上用墨拓下来的。

2.1什么是碑

碑就是一块加工过的方形石头,上面有孔。据古籍记载,早期用途大致有三种:一是放在宫中,那是观日影用的。二是放在祠庙中庭,用来系牲口。三是用于墓地,这是下棺的。在古代,棺木是怎样放入挖好的墓穴中呢?一个方法是,在墓地四周竖碑,中孔穿绳,另一头绑住棺木,慢慢引入墓地。早期的碑,不管哪一种用途,碑上面是没有文字的,后来大约为了方便记忆和标志,在碑上刻了字。

微信图片_20190108172052

正式的碑是有形制的。通常有三部分组成:碑首、碑身和跌座。碑首的中间有碑额,这是写标题的地方。旁边的花纹叫“晕”。汉代碑身中间还保持一个洞,以示古风。这个洞叫“穿”。跌座就是底座,跌是脚背的意思,有些跌座看起来好像一个大乌龟,称为龟跌。其实不是龟,而是龙的儿子,古人认为龙有九子,样子各异,其中一个儿子叫赑屃,喜欢负重,所以请它来做石碑的底座。碑文是刻在碑身正面的,正面叫碑阳,背后当然是碑阴了。如果文字多,两侧也会利用刻字,这是碑侧。

现在大概可以看懂一些碑版的明了。如孔子家乡的东汉《孔谦墓碑》“碑圆首,碑首是形的,有,穿上有晕,中间有一个洞,洞的上面有花纹。无额字,没有碑额,也就是没有标题。正文八行,满行十字,隶书。是用隶书写的。

 

微信图片_20190108172054

再来看看乾陵武则天的无字碑,碑首左右各雕有四条螭龙,饰以天云龙纹,虽然留下了碑额位置,但没有题写,碑座刻有骏马、雄狮、云纹等。碑阳及阴俱无字,她不想别人评论自己碑侧镌龙凤形,两侧有雕刻。这就是一块完整碑的大致形。

碑首也有尖的,称为圭形。如西安碑林的仓颉庙碑,就是圭首。

这是西安碑林的石台孝经,碑首比较特别,碑文是唐玄宗李隆基以隶书抄写的《孝经》,碑额是唐肃宗李亨所书,因为《孝经》文章很长,碑身四面都有刻字。下方有方形的碑座。

碑上的字,先用朱砂为颜料写好,然后刻的,所以叫书丹,丹就是红颜色。现在还发现一些古人书丹后未刻的实例。如北京故宫所藏的这种墓志。

微信图片_20190108172057

书丹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尤其是大碑,爬上蹲下,不是一时三刻就可以完成的。拿曲阜《乙瑛碑》为例,上部的字普遍粗壮过下部,因为下面的字是蹲在那里写的,你临贴时要想到这一点,不要特意写细了。

这是清代钱大昕起草,翁方纲书写的一个碑稿,这可是真迹,比碑上拓下来的好多了。学书法,如果有这种碑稿,那真是胜过碑贴拓本十倍了。

2.2什么是帖

碑是为了纪功、述事而立的,目的很明确。而帖只是为了学书法之用,以书法优劣为标准,入选的大多是古代书法家的一封信,或者一篇文章,把它刻在一尺左右的横石条上,这就是帖。

贴不是直接书丹上石的,怎样把它移刻到石上呢?譬如王羲之《远宦贴》,这是一封信,先用一张纸把它双钩下来,方法跟摹本一样,钩好后,把这张纸翻转过来,再用朱墨(或者朱砂、银朱都可以),就着刚才纸张正面的点画轮廓再勾勒一次,这样纸的背面有红色的轮廓线了。把贴石的面,用墨涂黑,然后把钩好红色的这一面向下,贴在石面上,再用光滑的卵石去磨,红色就会粘在石面上,黑底红线,看起来很鲜明。把纸拿掉,只要照着红线刻,一个作品就移到石碑上了,这就是刻贴的大致过程。古代没有照相技术,只能用这种方法。

微信图片_20190108172059

王羲之《远宦帖》纸本(摹本)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但也可以想到,正反勾勒两次,然后上石镌刻,能不能做到不走样呢?当然是不可能的,只能是尽量差不多。

2.3碑帖的椎打

刻好的碑贴,这块石板当然可以观赏。但它也等于是一块印刷版。在碑贴上刷点水,水中加入白芨就有点粘性,然后贴上一张纸,用木槌隔个毛毡敲打,那刻有点画的地方,就像一条小小的沟,因为是空的,纸张就会被打到凹下去。然后用细洁的布,包住一点棉花做成拓包,蘸墨在纸面上扑打,这样黑底白字就显示出来了。所以这种方法称之为“椎打”或者“椎拓”。等干了之后,就可以揭下来。这样就得到一个副本。这个副本,其实就是一种印刷品。可以大量生产,对古代文化传播起了很大的作用。

这里要讲一下“拓”的读音。本来用椎打的方法取得副本,称为打本。后来写作拓本。但宋以后“拓本”,也读为拓本。和“搨本”同音,结果就很混淆。严格地说,“搨本”是指摹本,而“拓本”是指椎打本。

2.4拓本的缺点

拓本经常有很多问题,拿王羲之《远宦贴》为例,左边是摹本,右边是本,我们来比一下。

微信图片_20190108172102

摹本最后一行有五个字,但拓本上只有两个字,这是怎么回事?仔细一看,刻贴的时候为求整齐,从第四行开始,逐渐向前移动了,第三行本来是疏的,现在变成密了。第一行最后三个字本来是粗壮的,所以写到了纸的边,现在为整齐,把这三个字变细了。这样就和其他四行一样长短。

再来看看单字。王羲之写的这个“虑”字草书,线条极其优美,使人赞叹不已,但拓本上变了。再如第三行的“多”字,摹本上最后的撇捺两笔没有打圈,但拓本上居然打了一个圈。

拓本的问题很多,米芾《海岳名言》感叹说:“石刻不可学……如颜真卿,每使家僮刻字,故会主人意,修改波撇,致大失真。”米芾说当时他所看到的颜真卿的碑刻,只有庐山题名保持原貌,其他都走样了。

微信图片_20190108172104

庐山南麓渊明醉石

简言之:真迹是最佳选择,精摹本其次。临本只可以参考,和原贴总有差异。使用拓本当字帖要小心。

3.用贴

现在故宫珍藏的重要墨迹本,都用现代印刷技术精印出来了,绝对不走样,而且价钱便宜,可以说是书法爱好者的福气。

学书法,真书是基础,真书字帖,墨迹本推荐禇遂良大字《阴符经》。这本贴是否出自禇遂良本人,学术界有争议,有些学者认为是宋代有人临禇遂良,但对于这本贴的书法水平,是没有争议的。张旭所传的王羲之笔法在这本贴中有充分的表现。

微信图片_20190108172106

比《阴符经》小一点的,是智永《真草千字文》。这本贴是一行真书,一行草书,墨迹本在日。中国西安碑林也有一种,那是刻碑后的拓本,黑底白字。智永写过很多《千字文》,这两本不是同一次写的。

微信图片_20190108172108

比《阴符经》大一点的榜书,如写对联那样大的字,张即之《杜甫诗》用笔比《阴符经》简单,但很符合规矩。因为字大,所以看得很清楚。文征明《游虎丘诗》,也是大字墨迹本,非常漂亮。文征明一生多次写过这首诗,而这一本最好。这本贴是行草,用笔不复杂,很讲究墨法,足以参考。

微信图片_20190108172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