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0.webp (36)

蔡卞(1048-1117),字元度,仙游人,蔡京弟。熙宁三年(1070)登进士,与蔡京同年登科。绍圣四年(1097)擢尚书左丞。官至枢密院事。徽宗时,加观文殿学士、检校少保。谥“文正”。《宣和书谱》称其:“自少喜学书,初为颜行,笔势飘逸,圭角稍露,自成一家,亦长于大字。”书法圆健遒美,晚年所书有兼人之力。《墨林快事》称其书:“胜于京,京又胜于襄,今知有襄,而不知有他蔡,名之有幸不幸若此。”

640.webp (37)

蔡卞《雪意帖》 29.3×34.1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640.webp (38)

蔡卞《题唐玄宗鹡鸰颂》纸本行书 纵24.8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640.webp (39)

640.webp (40)

640.webp (41)

640.webp (42)

640.webp (43)

640.webp (44)

蔡卞《题唐玄宗鹡鸰颂》纸本行书 (局部)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640.webp (45)

蔡卞《曹娥碑》(局部) 浙江上虞市曹娥庙藏

《曹娥碑》宋元祐八年(公元1093年)由蔡卞重书。碑高2.1米,宽1米。书为行楷体,笔力遒劲,流畅爽利,被誉为宋代行楷的典范。

提到林徽因,也许首先蹦出脑海的就是徐志摩、金岳霖以及她的感情线,再或者是《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今天我们不谈感情,不聊八卦,不带感情色彩,只是静静地欣赏她的罕见书画作品。林徽因诗文书画无一不长,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

640.webp (31)

林徽因《亭台楼阁》

从《亭台楼阁》这幅画上,可以看出林徽因深厚的建筑学功底,以及灵动飘逸而不失严谨的绘画风格。

640.webp (32)

林徽因水粉画《故乡》

她给这幅画配的词:

终于明白,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那些邀约好同行的人,一起相伴雨季,走过年华但有一天终究会在某个渡口离散。红尘陌上,独自行走,绿萝拂过衣襟,青云打湿诺言。山和水可以两两相忘,日与月可以毫无瓜葛。那时候,只一个人的浮世清欢,一个人的细水长流。

640.webp (33)

林徽因扇面作品

640.webp (34)

林徽因国画作品

因为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功底,林徽因的书法以典雅为根本,又以清为特质。典雅的书法内涵,是许多书法家都着意追求的一种意境。

640.webp (35)

林徽因书法

现代书坛多数是霸气有余,癫狂有余,纵笔施大墨,但是唯有典雅不足。典雅是书法比气盛更为难得的一种书法意境。气盛的书法姿态容易通过笔墨的恣意而获得,典雅的书法品味唯能通过传统文化深厚的底积去酝酿。所以说林徽因书法里的典雅气质,恰如她的典雅人格一样,书如其人,令人感动。

 

昨天,许多人的目光都聚集在香港,聚集在香港苏富比的拍场上。这件作品在拍卖前就被寄予厚望,预计成交价格将会超过9000万港元,而拍卖结果远远超出这一估价,以6500万港币起拍之后,最终以2.1亿港元落槌,加佣金以238,807,500港元成交,将近2.4亿元的小楷书法,一举创下了世界最贵佛经的纪录

640.webp (3)

宣德年间,皇帝诏命圣僧慧进对写金字,主持抄写四大部经,其中当有御制《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现幸存十卷,羊脑笺本泥金,字体澄净秀逸如浮云,品相尤佳,除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宣德御制《大宝积经》与《大涅盘经》外,近例无寻,诚明朝重宝,艺坛仅见。

据录早于1917年已为京都贵族珍存,再经 Fujio Fujii 及 Thomas Phillips 三世上校所蓄,秘藏不露,直至2014年大英博物馆明朝大展才重现世间,极为难得。

640.webp (4)

佛经为记载佛语和佛陀教法的经典,由印度传入中原并被释译。抄经弘法,如同铸造佛像,被视为功表诚心,感德无量。由此,御制佛经用料讲究,匠艺卓越。

宣德年间,宣宗诏命圣僧慧进对写金字,主持抄写四大部经,其中当有御制《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现幸存十卷,羊脑笺本泥金,字体澄净秀逸如浮云,品相尤佳,除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宣德御制《大宝积经》与《大涅盘经》外,近例无寻,诚明朝重宝,艺坛仅见。

640.webp (5)

640.webp (6)

我们再来看下关于这件拍品的描述。“宣德年间,皇帝诏命圣僧慧进对写金字,主持抄写四大部经,其中当有御製《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现倖存十卷,羊脑笺本泥金,字体澄淨秀逸如浮云,品相尤佳,除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宣德御制《大宝积经》与《大涅槃经》外,近例无寻,诚明朝重宝,艺坛仅见。

据录早于1917年已为京都贵族珍存,再经 Fujio Fujii 及 Thomas Phillips 三世上校所蓄,秘藏不露,直至2014年大英博物馆明朝大展才重现世间,极为难得。”

640.webp (7)

这段介绍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故事呢?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文中提到的两个人物,宣德皇帝和僧人慧进。

640.webp (8)

▲明 佚名 《明宣宗坐像》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宣德帝朱瞻基,洪熙元年(1426年)登极,年号宣德,在位期间,才德昭明,励精图治,敢于革新,礼佛虔心,教养恩勤。且精骑善战,诗、书、画兼擅,文武双全。宣德帝以祖父为模,笃信佛教,力兴其事,肇建寺院,铸造圣像,抄写经卷。自永乐五年(1407年)始,才满八岁,便随辅助永乐登位之德高重僧道衍(姚广孝,1335-1418年)学佛。又诏请藏僧释迦也失(1354-1435年)入朝,释迦也失于永乐年间初次觐见,获颁赐后辞还西藏,二次入朝,获封大慈法王,藏僧传记内且称明朝皇帝「陛下对佛教一片至诚」。据驻京重僧班丹札释(1377-1452年后)传记,他为皇帝进行密法灌顶,且与宣德帝详谈佛学信仰、究问修习宗旨。

640.webp (9)

慧进(1355~1436)明代僧。霍州灵石(山西)人,俗姓宋。字栖岩,号止翁。幼即礼大云寺渐公落发。慧进精于《华严》、《唯识》、《百法》、《楞严》等经论。成祖遣“中官”将他召至南京,以备顾问。后来这位慧进法师随成祖至北京,被诏“领袖天下僧众”。慧进还是最早向成祖建议刊行藏经的人之一。慧进于正统元年示寂,世寿八十二,僧腊七十三,历经六朝帝王。慧进在京与多位僧人交好,往来频繁,如襄助永乐称帝的道衍、智光、隐峰、乃至班丹札释等。可以说,慧进在永宣时期是十分德高望重的高僧。

宣德年间,皇帝奉慧进为大国师,邀其进京开讲佛经教义,且率一众僧俗,泥金对写《大宝积经》、《圣大般涅槃经》、《大方广佛华严经》与《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四部佛教经典。

640.webp (10)

▲明宣德五年 《大宝积经》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这四部御製佛经,其中《大宝积经》一百二十卷,以及《圣大般涅槃经》四十卷并《大般涅槃经后分》两卷,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无论书风、佛图、泥金、笺纸,此《大般若经》均与台北故宫所藏《大宝积经》与《大涅槃经》二部同。

640.webp (11)

▲明宣德五年 《圣大般涅槃经》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甘肃张掖市博物馆有藏明代英宗正统年间用金泥抄写的《大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即著名的“张掖金经”,由当时镇守张掖的太监王贵依据《永乐北藏》中的经书出资延请书家抄写,采用了名贵的绀青纸和金泥,整部经书华美异常。1996年被国家文物局专家组鉴定为“国宝”。

640.webp (12)

▲张掖大佛寺 金银书《大般若波罗密多经》

汉传佛教以金字抄写佛经的起源甚早,泥金所书字体一般是在深蓝色纸张上书写,方对比明显,显其庄严,此类纸张早先有「绀纸」或「碧纸」的名称记载。这十卷《大般若经》,经折装,磁青纸本,表以羊脑及顶烟墨製,漆黑亮滑,犹如明镜,是为羊脑笺,色泽含蓄静谧,配以泥金书写、制图,历久弥坚,是宫廷御製佛经专属。

640.webp (13)

羊脑笺在汉地造纸的技术传统中早已失传,而藏人造纸技艺则仍存此类纸张的制作传统,只是藏族传统多使用氂牛脑为之,至今此技虽没落,但仍于藏区保存。为什么用墨与羊脑混合呢?羊脑含丰富卵磷脂,是天然乳化剂,羊脑与墨相混后,因有蛋白质、卵磷脂、油份,使其易于涂刷纸面,产生一层具厚度亮光表面,使金汁书写字体不易下沉于纤维中。这里不得不叹服古人的智慧!

640.webp (14)

此《大般若经》经文以台阁体书写,字体工整端庄,清朗秀逸。台阁体是明代盛行书体,书法家沉度(1357-1434年)尤擅此体,宣德帝也有书此体。此册内经牌赞与佛说法图等,有别于泥金经文,乃是羊脑笺上浅刻勾勒,再细笔填金,彷如戗金漆金,细致入微。

特别准备了此件作品的诸多高清细节,敬请欣赏:

640.webp (15)

640.webp (16)

640.webp (17)

640.webp (18)

640.webp (19) 640.webp (20) 640.webp (21)

640.webp (22)

640.webp (23)

640.webp (24)

640.webp (25)

640.webp (26)

640.webp (27)

640.webp (28)

640.webp (29)

640.webp (30)

鲁迅怎么看齐白石?他具体“赞美”过作为国画家的齐白石吗?这个问题,涉及鲁迅对于以文人画为代表的中国画的批评,事关鲁迅的美术观。

640.webp

齐白石作品

鲁迅和郑振铎合编《北平笺谱》《十竹斋笺谱》,在《北平笺谱》中选入陈师曾和齐白石的笺纸画若干。鲁迅独撰《北平笺谱》一书的序言,罗列包括齐白石在内的诸位画笺高手的大名。另外,在与郑振铎编书通信里几次提到过齐白石,1933年2月5日的通信里说:“去年冬季回北平,在留黎厂得了一点笺纸,觉得画家与刻印之法,已比《文美斋笺谱》时代更佳,譬如陈师曾齐白石所作笺谱,其刻印法已在日本木刻专家之上,但此事恐不久也将销沉了。”特别是在他与郑振铎共同拟写的发行《北平笺谱》的广告词里,又说:“三十年来,诗笺之制作大盛,绘画类出名手,刻印复颇精工。民国初年,北平所出者尤多隽品,抒写性情,随笔点染,每涉前人未尝涉及之园地。虽小卡短笺,意态无穷。刻工印工,也足以副之。”这些,都算作他正视和审看齐白石的明证。而除此之外,没有别的了。他评论与欣赏的视觉,始终不离从木刻艺术的主流和木刻发展的主题着眼,因为画笺在版刻艺术一脉里独具一格。周作人则不一样,他除了民间艺术、古代艺术之外,似乎没有鲁迅特别地要搜求外国画外国艺术品的兴致。他却正视国画中的文人画,由衷钦敬同时代的陈师曾和齐白石。他在《陈师曾的风俗画》一文里这样说:“陈师曾的画世上已有定评,我们外行没有什么意见可说,在时间上他的画是上承吴昌硕,下接齐白石,却比二人似乎要高一等,因为是有书卷气,这话虽旧,我倒是同意的,或者就算是外行人的代表意见吧。手边适值有陈师曾的《北京风俗图》影印本二册,翻阅一过,深觉得这里有社会的意义,学问与艺术的价值,不是一般的画师所能到的。”他还特地求齐白石治印,又精心保存齐白石的印章。周作人在和俞平伯的通信里表示,因为只有名家齐白石的两三方印,名印过少而深觉遗憾。

640.webp (1)

陈师曾,北京风俗·墙有耳

即使梁启超说陈师曾的意外死亡,对于中国美术界的损失无异于一场东京大地震。但鲁迅没有专门写陈师曾的文字。鲁迅对陈师曾的刻铜艺术和画笺艺术,对齐白石画笺艺术的评点,对国画传统及现状那些零星的议论和评论,并不是疏忽,而正与他的美术思想完全一致。五四时期,鲁迅的美术观,实际上承接了康有为,与陈独秀高举“美术革命”的旗帜一样,齐力主改造中国画。后来南下定居上海,参加左翼运动,美术观进一步变化。正因为反对提倡国粹,所以对文人画总体上倾向于否定。即使是陈师曾这样的友人,受赠其画其印章多多,陈师曾故后,也留心收藏《师曾遗墨》多集,但却不肯正面述及作为国画家与文人画大家的陈师曾。1918年,上海美专的《美术》杂志创刊,年底鲁迅署名“庚言”,在《每周评论》第二号上面发表小文章为之鼓与呼,对其关于“中国画久臻神化”的说法则不予认同。后期即晚期,1930年2月21日,他在上海中华艺术大学的讲演《绘画杂论》,更是公开指出国画的弊病:“古人作画,除山水花卉而外,绝少社会事件,他们更不需要画寓有什么社会意义。你如问画中的意义,他便笑你是俗物。这类思想很有害于艺术的发展。我们应当对这类旧思想加以解放。”“工人农民看画是要问意义的,文人却不然,因此每况愈下,形成今天颓唐的现象。”

杨永德、杨宁二人编撰的《鲁迅最后十二年与美术》,单列有“鲁迅与木刻团体”一篇,记录从1931年6月,鲁迅为“一八艺社”举办展览会并写《一八艺社习作展览小引》开始,到病逝前的1936年10月8日,最后参观广州“现代版画研究会”组织举办的《第二届全国木刻联展》,他与各地进步木刻团体有直接联系并出面指导的就多达十一个。这时团结在他周围的,是上海与各地的另一批反体制的青年。鲁迅不仅反对提倡国粹,也主张引进西方和俄国的东西进来,用以改造封建、专制、腐朽的中国。

640.webp (2)

赵延年,狂人日记,木刻版画

按说,以鲁迅和陈师曾的同事关系,南下之前与后来,完全可以直接接触和联系齐白石的,但没有。没有收藏齐白石的画,也没有请齐白石刻印。他当然知道美术界和国画界的事情,可是对民国画界的主流,即使是徐悲鸿和林风眠,也刻意保持了疏远的距离。“政治正确”的意识之外,或许也和他的名士气有关。

总之我认为,鲁迅对齐白石评价是有限定有限度的,局限于“画笺高手”而已。谈不上是对国画名家齐白石特意的赞美。鲁迅为着力引导木刻,而兴致勃勃地搜集民初的画笺作品包括齐白石,像他搜集南阳的汉画像砖、朱仙镇年画一样,全是为了新美术的营养。

 

扇面真正的广泛流行可以追溯到宋代,宋代许多花鸟、山水、人物小品都采用团扇形的构图形式,多为文人之间抒情达意、互相馈赠之用,明代之前扇面都为团扇,明代之后才开始有折扇。
微信图片_20180403161601宋 郭熙 《溪山行旅图》
微信图片_20180403161601 副本
沈周
09e2ab01a18b87d64cb65a33060828381e30fd21明 沈周 扇面山水

自古以来,中国的扇子就带着艺术的风韵,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在扇面上题诗作画,是中国扇子的一大特色。从古到今,中国许多著名的书法家、画家都喜欢“题扇”、“画扇”,留下了不少精美的佳作。

近现代出现了一批题扇画扇的艺术大师,恽寿平、郑板桥、金农、石涛、任伯年以及吴昌硕、齐白石、张大千、徐悲鸿、傅抱石、李可染等都是题扇画扇的艺术大师。

微信图片_20180403161601石涛 清代《水竹清溪图》

微信图片_20180403165036傅抱石 扇面

扇子是人们消暑纳凉的工具,在炎热的夏季,它能给人带来阵阵清凉,如果扇面上是一幅山水画,那它所带来的清凉怕是加倍的了,虽然现在有风扇有空调,但是带有山水画的折扇所带来的艺术感和文化气韵是风扇和空调不能代替的。

想想夏天可以手持一把自己画的折扇,还有点小激动呢~你是不是也想自己画一幅山水扇面,为迎接一个充满艺术感的夏天做好准备~

别着急,墨池学院特别邀请国画家窦凤展开设扇面课,导师将从扇面画的形制与起源开始讲起,在对扇画材料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再由一笔一墨讲到扇面山水画的技法和构图,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配以丰富的图示和视频范画,内容与形式的多样性相结合,让大家深入体悟扇画山水的绘制要领。

微信图片_20180403094131
窦凤展 扇面作品
微信图片_20180403094140
窦凤展 扇面作品
导师介绍
微信图片_20180403152637
窦凤展,(别署青桐阁),男,1975年生,山东莒县人,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工艺美术师,中国工笔美术家协会会员,日照市十佳青年美术家,作品承继传统,以自然为师,同时强调笔墨,融合现代绘画艺术,擅画山水、花鸟。
导师作品欣赏
微信图片_20180403094134
微信图片_20180403094137
微信图片_20180403094145
微信图片_20180403094148
微信图片_20180403094151
微信图片_20180403094208
微信图片_20180403094211
微信图片_20180403094216
微信图片_20180403094219
参展/获奖
2006年起旅居于意大利八年,曾为意大利孔子学院中国艺术课课座教授意大利诗书画联谊会副秘书长
2004年进修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创作高研班
2014年作品《家》获翰墨齐鲁花鸟画大展优秀奖(中国美协主办)最高奖
2014年作品《我们的家》入选南京金陵文脉中国画大展(中国美协主办)
2014年作品《我们的家》入选“泰山之尊”“全国中国画油画作品展”。(中国美协主办)
2014年作品《家园》入选悲鸿精神全国中国画大展(中国美协主办)
2015年作品《相依》入选第二届“翰墨齐鲁”中国画大展(中国美协主办)
2015年作品《忆》入选第二届朝圣敦煌全国美术作品展(中国美协主办)
2015年作品《苍山茫茫》入选水墨彭城全国写意画大展(中国美协主办)
2015年作品《静·日长》获水墨彭城全国写意画大展优秀奖(中国美协主办)最高奖
2015年作品《忆》入选第三届吉祥草原丹青鹿城全国中国画作品展(中国美协主办)
2015年作品《净土》入选“中国梦黄山魂”全国山水画作品展(中国美协主办)
2015年作品《静·日长之三》获2015年全国中国画大展优秀奖(中国美协主办)最高奖
2015年作品《细雨》入选2015年全国中国画大展(中国美协主办)
2015年作品《寻觅》入选庆祝新中国成立66周年“多彩贵州”全国中国画作品展(中国美协主办)
2015年作品《岁月》入选庆祝新中国成立66周年“多彩贵州”全国中国画作品展(中国美协主办)
2015年作品《雨林细语》“南田风韵”全国花鸟画大展入选作品。(中国美协主办)
2015年作品《苍山》入选第二届娄东(太仓)全国中国画(山水画)作品展(中国美协主办)
2016刘勰文艺奖获得者,同年出版窦凤展作品集
2017年参加清华大学教授刘怀勇写生学习班
报名方式:

第一节课 一元试听

微信图片_20180403152633

扫码直接进入墨池公众号获取报名链接
或者点击
课程链接
如有疑问可咨询您的课程专员:小轩(微信:mochihubei)

初春时节,去菜市场买菜,看到一摊主大声吆喝:头茬韭菜,头茬韭菜,三元一捆,两元一捆!要说这头茬韭菜,确实是吃起来鲜香味美,清新舒爽,难怪当年南齐的文惠太子问著名文学家周颙:“什么菜最好吃?”周颙回答说:“春初的早韭,秋末的晚菘。”

我们的老祖宗们吃韭菜的历史,那也是漫长又漫长的,话说有一天,著名书法家杨凝式午睡后醒来——也可能中午喝酒了,肚子特别饿,正好有人送了韭花来,就着羊肉吃了,非常可口,心情大好,乘兴写下短笺,表示谢意,于是,就有了这后来被誉为天下第五行书的《韭花帖》,关于《韭花帖》,黄庭坚曾写诗大加赞美:“世人尽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谁知洛阳杨风子,下笔便到乌丝阑。”

我们来欣赏一下:

640.webp (52)

杨凝式厌世恶俗,又不喜作尺牍,故其流传墨迹甚少,存世仅四帖为著名。四帖之中,《韭花帖》在书法史上的地位尤重,为千古不朽之作。

《韭花帖》是五代书法家杨凝式致友人的一件行书信札,《韭花帖》简练空净的用笔、俊逸洒脱的结体以及那疏朗萧散的章法布局,使得其被誉为“天下第五行书”。自宋代以来诸如米芾、黄庭坚以及后来的董其昌等著名书家,都对杨凝式此帖推崇有加,更从中汲取诸多养分。


墨池学院特邀秦健老师开设《韭花帖》课程,通过学习《韭花帖》你将学习到:

一、疏朗而散淡的章法

《韭花帖》字距、行距之大是历代墨迹中少有的。布白极多而气不散,格调甚为淡雅。杨凝式以信札之有限空间,随笔拈来,错落有致,复归自然,似江南水乡之黑瓦白墙,星星点点。似晨星之寥落天际,深远空灵。又似信步于闲庭,不激不历。

通篇七行,前三行较后四行字距、行距稍密,特别是首行最为密集,而五、六、七行空间最为疏阔,构成了通篇前密后疏的自然变化。而二、三、五、七行呈底部齐平状,一、四、六行则呈上走之势,既统一又富变化,妙不可言。

二、欹侧而不失平衡的结构

《韭花帖》结字中宫内敛,与欧阳询字略有相似。中宫收紧式与通篇字距、行距拉开的处理极为协调,营造出更加疏阔的氛围,这是明显的文人士大夫痕迹,不放纵,不恣肆,追求一种内在的、文雅的精神气质。

纵览帖中诸字,结构或长或扁、或收或放、或疏或密,呼应揖让一任自然,如“乍、报、韭、切”等字之极收与“秋、伏、察”等字之极放形成鲜明对比,特别是“实”字宝盖头下留出大量空间,与下部之密集点画形成强烈视觉反差,这就是杨凝式分间布白的过人之处,邓石如曰:“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此帖已是表露无遗。

三、精凝入微顿挫有致的用笔

临《韭花帖》之难就在于其细致精凝的用笔,杨凝式将点画细部刻画得丝丝入扣,无懈可击,深得“二王”精髓。行笔或轻或重,或将笔毫猛然下压或迅速提起,笔势迅疾,若鹰啄小鸡。起笔稍重较为含蓄,顶锋入纸,点画收放自然,力贯点画始末。寥寥数字,用笔却虚活而厚实,含蓄而利落,顿挫有致,神完气足。

通过临摹,将技法化为己有,才是上乘的学古之法。


162A7759-

秦 健 江苏常熟人,师从张锡庚、胡抗美、解小青教授。现为常熟市书画院专职书法家、办公室主任,国家二级美术师,荣宝斋在线重点推介书坛精英,河北美术学院特聘教授,苏州公望画院副院长,苏州市青年书协创作委员会秘书长,常熟市青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研究院硕士研究生,中国书法家协会“国学修养与书法全国青年骨干高研班成员”,中国传媒大学胡抗美博士研究生课题班成员。荣获《书法》杂志2010年中国书坛中青年百强榜“十佳”书法家称号。 

作品在全国第二届手卷书法展中获奖,首届“中国书法院奖”评比中进入30强,连续三届被评为中国书坛中青年“百强书家”,2010中国书坛中青年百强榜获二等奖。2016年7月,“并非不惑–秦健书法展”在国家图书馆(国家典籍博物馆)成功举办,河北美术出版社同步发行《并非不惑秦健书法作品集》,2017年4月“秦健书法精品展”在国家画院展览中心成功举办,2017年11月应邀赴韩国京畿大学举办秦健书法作品展,并作《草书审美》讲座。作品在《中国书法》《书法》《书法报》《书法导报》《中国美术馆》《中国文化报》《中国政协报》等核心报刊杂志多次发表,在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全国专业性展览中获奖入展30余次。


作品欣赏

拟韭花花笺册页1

拟韭花花笺册页

拟韭花花笺册页3

拟韭花花笺册页

拟韭花帖花笺册页2

拟韭花花笺册页

拟韭花帖花笺册页5

拟韭花花笺册页

拟韭花帖花笺册页6

拟韭花花笺册页


第一节 杨凝式《韭花帖》基础知识
上课时间:2018.04.03 19:00

1.杨凝式《韭花帖》的背景知识及艺术特点介绍
2.杨凝式《韭花帖》版本对比分析
3.杨凝式《韭花帖》的工具准备
4.杨凝式《韭花帖》章法特点分析
5.杨凝式《韭花帖》经典单字讲解示范

第二节 杨凝式《韭花帖》精临讲解以及仿作
上课时间:2018.04.10 19:00

1.杨凝式《韭花帖》单字笔法分析
2.杨凝式《韭花帖》逐字讲解示范
3.杨凝式《韭花帖》章法对比讲解
4.以《韭花帖》为准进行花笺仿作

第三节 杨凝式《韭花帖》风格册页创作讲解
上课时间:2018.04.17 19:00

1.《韭花帖》风格行书创作作品欣赏
2.《韭花帖》风格行书创作的工具准备、形式设计
3.《韭花帖》一路行书风格册页创作示范

天下第五行书-海报

扫码直接进入墨池公众号获取报名链接
或者点击
课程链接
如有疑问可咨询您的课程专员:小轩(微信:mochihubei)

 今人学书,多欠专注。古今碑帖临遍,未有一帖深入者,朝三暮四,朝秦暮楚,无所适从。古人一帖在手,浸淫多年,故能出入自由。古今相较,古人更具效率耳。一帖入,则百帖通,专一无他,捷径也。今科技发达,印刷精良,为优势也,然纷繁缭乱,耳目无定,反为弊端。时风浮躁,声色犬马,诱惑难抵,多是移情别恋,终无正果。

——琢庐夜话

641

编者按:
十二年前的一个秋天,他负笈北上,游学北京;他屡获兰亭奖,全国奖,却虚心自励,不断前行。无论是隽永优雅的小楷,或是体态开张的大楷,还是隐逸散淡的行草都以扎实的功底,古雅的格调,鲜明的面目引领潮流。这些都基于他对艺术的执着与虔诚,对传统经典的孜孜以求。面对不断而来的成绩,他选择的却是不断找寻,沉潜其中,渐悟渐进,不断生发。——这就是李明先生的艺术状态。
现将李明先生近期的部分作品加以整理,分期发出,与读者分享。在我们共同见证他探寻、演绎之旅的同时,希望从中获得一些启发和触动。

641 (1)

李明近照
李明,字明之,1971年生于安徽怀远。斋号寻常斋、琢庐。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中国书法家协会楷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书协培训中心教授、工作室导师,全国第二届楷书展评委。中国画创作院书法篆刻院副院长,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特聘教授,北京林业大学MBA国学艺术中心副秘书长。 2007年结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硕士研究生班,中国国家画院沈鹏书法课题班、精英班成员,国书会副会长,沈门七子之一。全国第十届文代会代表,中央数字电视台书画频道《名家临碑帖》节目主讲导师,曾主讲赵孟頫行书《洛神赋》32讲。

641 (2)

临苏辙致提刑国博札
案置碑帖,如晤对古人,提笔展纸,颇有思接千载之感。吾每临此时,心灵忽尔沉静,古人须眉表情亦恍若眼前。故下笔点画似有由来,如放矢有的,纵马有缰。烦杂之虑亦化为乌有,身心顿作物外之游。(李明/琢庐夜话节选)

641 (3)

苏轼《书王定国所藏烟江叠嶂图》
书中之妙,如最美之弦音,魂灵之舞也。高山流水,行云见月,惟有沉静方能感知。沉香渐起,尘埃拭去,唯留心绪于笔墨中流淌。看古今一事,块垒愁肠,尽情泼洒于素纸之上。(李明/琢庐夜话节选)

641 (4)

宋 叶梦得信札
吾读古今书论,唯重书家书论。书家论书,言之有物,言简而意赅,每能发人深省,启人心智。书之道,言未能尽,传之以意。未有体验者而言意,犹隔靴而搔痒。虞永兴《笔髓论》、苏东坡《论书》、孙过庭《书谱》、米元章《海岳名言》诸篇,皆可谓至论也。(李明/琢庐夜话节选)

641 (5)

临子固
书法为写心之艺术,思想者之行为,故书中须有我之心性所在。意从己出,不于人同,自有风骨;盲目跟风,随人作计,终为后尘!(李明/琢庐夜话节选)

641 (6)

宝熙题跋
书法以用笔为上,用笔贵在用锋,古人有此论也。吾以为用笔须重过程,落笔不可仓促,起收铺毫,勿令草率。观古人书,笔画丝丝入扣,无不谨严,不惟真、行,草书亦然。尝见今人作书,疾风骤雨,点画狼藉,自鸣得意。然究其点画过程慌率不堪,笔不入纸,强使意气,故满纸浮躁,足可戒也!“十年学一慢”,此中深意,自可寻思也。(李明/琢庐夜话节选)

641 (7)

节张违善跋隋出师颂
笔画须有表情,有情方得趣。然不可造作,最恨装腔作势,摆弄姿态。宜下笔干净,果断从容,自然书写,功性兼备。稳健而不失灵动,飞动而不失沉静,最喜东坡居士“刚健含婀娜”句,恰如其分。(李明/琢庐夜话节选)

641 (8)

临张即之书
结字之法须藉积累之功。平素临书创作,贵能因字而变,随势生发,为其要也。法无定式,不可千篇一律,最忌雷同。形势贵于平衡完备,勿使阙漏。先求平正,务追险绝,终能险中求正,正中寓险为旨归,平中见奇尤难。(李明/琢庐夜话节选)

641 (9)

赵令畤跋自叙帖
一笔而下,墨色氤氲,界出了黑白时空。柔翰轻腕,往来聚散,分割出三千世界。(李明/琢庐夜话节选)

641 (10)

鲜于枢题跋
人生百年,俯仰之间,须臾或为永恒。书中乾坤,梦里家山,皆成精神之守望。而于书者,终将是洗尽铅华,问其由来,已然却顾所来径 ,苍苍横翠微。(李明/琢庐夜话节选)

640.webp (2)

由玉成雅器、浙江三尚当代艺术馆、鲍行华紫砂工作室主办,西泠拍卖·艺是网拍、笈艺仓库协办的杭州首届新紫砂跨媒介展览“新甡一季”已于昨天下午(4月1日)3点在三尚当代艺术馆揭幕。

本次展览经过为期四个月的筹备,如期与大家见面。展览分为四个部分,“两仪四象、无问东西、繁华甡树、模棱之界”分别呈现了四种不同的创作思路和面貌。

640.webp (3)

本次展览共邀请43位艺术家以紫砂为介质进行创作,他们于专业方向上,书法、国画、油画、影像、综合媒介、建筑、设计等等不一而足。

在展览开幕之前每一位到场的艺术家在特制的紫砂橄榄瓶上进行了签到。

640.webp (4)

张捷老师签到

640.webp (5)

鲁大东老师签到

640.webp (6)

李勇老师签到

640.webp (7)

成军老师签到

640.webp (8)

王亚霞老师签到

640.webp (9)

艺术家楼烨签到

这次是玉成雅器第二次举办的展览,之所以本次展览名为《新甡一季》,是因为在2017年,在恒庐美术馆举办了《心生一季》展览,当时只有两位艺术家合作,如今参展艺术家已经拓展到四十几位。

【开幕与致辞】

三尚当代艺术馆、笈艺仓库负责人童意婷、中国美术学院张捷教授,艺术家鲁大东老师,紫砂艺术家鲍行华老师等进行了开幕致辞。

640.webp (10)

主持人 古菲

640.webp (11)

三尚当代艺术馆、笈艺仓库负责人 童意婷致辞

640.webp (12)

中国美术学院张捷教授致辞

640.webp (13)

青年艺术家王爰画致辞

640.webp (14)

紫砂艺术家鲍行华老师致辞

640.webp (15)

鲁大东老师现场即兴创作音乐致辞

本次新紫砂跨媒介展览,不仅是对传统紫砂文化的钩沉,更是对传统紫砂文化的拓展与延伸。

640.webp (16)

640.webp (17)

640.webp (18)

640.webp (19)

640.webp (20)

640.webp (21)

【现场与创作】

艺术家们现场即兴创作紫砂作品。

640.webp (22)

640.webp (23)

张捷老师现场创作刻紫砂器

640.webp (24)

戴雨享老师现场创作刻紫砂器

640.webp (25)

李勇老师现场创作刻紫砂印

【研讨与交流】

到场的艺术家与嘉宾们就“大家对刻紫砂的心路历程,传统材质当代演绎的可能性,艺术家对工艺品的干预的矛盾”这一主题展开了研讨与交流。

640.webp (26)

640.webp (27)

张捷老师

640.webp (28)

鲁大东老师

640.webp (29)

楼森华老师

640.webp (30)

李勇老师

640.webp (31)

戴雨享老师

640.webp (32)

紫砂艺术家鲍行华老师

640.webp (33)

王菂老师

640.webp (34)

策展人花十三

640.webp (35)

陈炜老师

640.webp (36)

王亚霞老师

640.webp (37)

王冬亮老师

640.webp (38)

青年艺术家王爰画

【展览与作品】

640.webp (39)

640.webp (40)

640.webp (41)

 

640.webp (42)

640.webp (43)

640.webp (44)

640.webp (45)

640.webp (46)

640.webp (47)

640.webp (48)

西泠·艺是网拍特别借展作品

640.webp (49)

清光绪·金士恒行书“煎茶竹送风”茶匾 纸本 镜面136X32.5cm

640.webp (50)

现代·陆俨少书画沈觉初刻谈跃伟制紫泥圆壶

现代·唐云书画沈觉初刻徐晓海制紫泥圆壶

展览将持续到4月10日
欢迎来现场欣赏

“新甡·一季”
杭州首届新紫砂跨媒介展览

Approach to Nirvana
Hangzhou First Intermedia New Boccaro Exhibition

展览时间
2018.4.1.SUN — 4.10.TUES

展览地址
三尚当代艺术馆
(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延安路52-2号)

策展人:花十三 / 许焱
参展艺术家:(以年龄为序,排名不分先后)
尉晓榕 / 张捷 / 戴雨享 / 樓森华 / 王谦 / 李勇 / 杨文涛
成軍 / 鲍行華 / 黄文斌 / 鲁大東 / 陳煒 / 王亞霞 / 施立刚
莫恩来 / 梁小鈞 / 黄佳茂 / 古菲 / 王菂 / 丁萬里 / 王冬亮
宋開智 / 高帥 / 賀維豪 / 丁筱 / 宋帥 / 張彌迪 / 鄧悅君
張傅維 / 王珺 / 楊牧原 / 兪超 / 何超 / 張靓亮 / 劉洋 / 丁祺棟
張大箴 / 胡裔濤 / 冯立 / 金恩楠 / 顏辛羽 / 樓燁 / 王爰畵

主办单位:玉成雅器 / 浙江三尚当代藝術館/ 鮑行華紫砂工作室

协办单位:西泠拍賣·藝是網拍 / 笈藝倉庫

———————————————————————–

欢迎光临展览现场
扫二维码添加咨询展览细节

640.webp (51)

墨池书法中国行——首站山西太原公益讲座马上开讲啦!

2018墨池书法中国行公益讲座是由墨池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着力打造以普及书法教育为目的,弘扬中华经典传统文化为宗旨的一项全民公益行动。

640.webp (1)

讲座时间:
2018年4月7日9:30—11:30

讲座地址:
太原市滨河西路北段32号
太图三层资源共享室&公开课堂

讲座嘉宾:
吴炜栋(国展精英 墨池人气导师)
冯错(墨池CEO 书法家 诗人)

讲座主题
吴炜栋:行草书临创转换
冯错:什么是书法真正意义上的有效练习


【 吴 炜 栋 】

微信图片_20180403101602

江苏金坛人,99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国家画院沈鹏书法工作室成员、张荣庆书法研修班成员,文化部文化艺术人才中心翰墨艺术书法高级研修班教学部主任、执行导师,荣宝斋签约书法家,江苏省国画院特聘书法家, 江苏省青年书法家协会理事,常州市第十五届人大代表,金坛区第十届政协委员,民盟盟员,常州市书法家协会理事,金坛区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常州市宣传文化系统首批“六个一批”人才。被《书法报》评为“当代书坛新秀”。个人资料被常州市政府汇入“常州市特殊人才资料库”。书法作品在中国书法兰亭奖、全国展、青年展、行草展等诸多大展中获奖、入展二十余次。

微信图片_201804031001493

吴 炜 栋 作 品

微信图片_201804031001496

吴 炜 栋 作 品

微信图片_201804031001501

吴 炜 栋 作 品


【 冯 错 】

微信图片_20180403095133

诗人,两本诗集刊世,对此薄情世界;书法家,获奖入展三五,书为本心,一片热忱,为书法北上而南下求索十年;现为墨池CEO,目前中国书法社群最具影响力平台创始人。

微信图片_20180403151311

冯 错 作 品

微信图片_20180403151318

冯 错 作 品

本次活动以书法为载体,邀请活跃在当今书坛一线的全国书法名家,以社会广大书法、传统文化爱好者为服务对象,开设专业性书法公益讲座、课程,旨在普及书法教育,推动书法发展,加强社会文化建设,弘扬民族文化自信。

扫码咨询讲座详情

↓↓↓

墨池小君二维码

640.webp (42)

陆俨少 1909-1993年

学画早年成名,不一定是好事。成了名,应酬多了,妨碍基本功的锻炼,也没有工夫去写字读书,有碍于提高。所以学画切忌名利心太多。陆俨少倡导沉的下来,心在追求艺术的道路上应该是单纯的。

640.webp (43)

年纪轻,扎扎实实做些基本的功去,博收众长,冶炉自铸,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但这种风格也不宜凝固不变。30岁定了型,到60岁还是这样,说明不再探索,坐吃老本。所以必须变,不断地变。学会思考。

640.webp (44)

一个成名的画家,有早年、中年、晚年之分,各个阶段,虽然可以看到有一条线挂下来,其个性笔性有踪迹可寻。而其风貌,每个时期,各不相同。因之可贵者老年变法。黄宾虹早、中年画,在70岁以前,无甚可观,及其晚年,当八九十岁时,突然一变,墨法神奇,开了面目,这点精神,我们应该学习。

640.webp (45)

画切忌有甜俗气、犷悍气、陈腐气以及黑气等等。

犯甜俗气就是用笔没有沉着痛快的感觉,也就是不辣,一味软疲疲,用墨浮涨,用色无方,绚红搭绿,甜腻不清,一股馊气,令人作呕。

犯犷悍气的就是大笔挥洒,力量外露,有筋无肉,有笔无韵,对待物象,交代不清,但求快意,毫无含蓄,看似雄壮,实则外强而中干,内部虚弱。

犯陈腐气的为前人法度所拘,不能自拔,即学前人,也只学到一些糟粕,陈腔滥调,酸溜溜一点也不新鲜。

以上三病,是容易看出,独有黑气,不是画面上多用了焦墨浓墨,就有黑气。殊不知黑气的有无,不关用墨的浓淡。所以没有黑气的画,即使通体用浓墨焦墨,甚至用宿墨,横涂竖抹,也不觉有黑气。有黑气的,即使淡淡几笔,还是有黑气。此种关键,全在看它气清不清,从外表看是在用墨上,实则用笔占主要的因素。

640.webp (46)

墨仅仅是记录笔的运动,所以墨也是从笔出来的。其所以气清最为紧要,不论粗服乱头,不事修饰,或则用笔狼藉,泼墨淋漓,或则境界重叠,笔墨繁复,或则矜持严正,一丝不苟,面目虽异,首要清气往来,灵光四射,笔墨精妙,令人享受到一种新鲜而美的感觉,方是好画。

640.webp (47)

称赞一幅好画,往往有这样的评语,叫做“神完气足”。就是说这幅画笔墨精湛,章法严密,来龙去脉,交代清楚,不造作,不疲沓,精神饱满,气势旺盛,面面俱到,无懈可击。

640.webp (48)

要做到这点,首先画的人也要神完气足。如得到好好休息之后,早上起来,脑子清醒,思路开通,对纸凝想,有得于心,于是全神贯注,目无旁骛,解衣盘礴,旁若无人,全部思想,进入画里,再有平日基本功的扎实,加上明窗净几,纸笔称手,创作的条件齐备,然后可以达到这个境地,所以绝对不是偶然的。否则笔欲下而又止,划未到而已断,心中无数,疑虑重重,色厉内荏,冒充雄强,或则病体奄奄,昏昏欲睡,头重脚轻,失去重心,得过且过,懒于动弹,如果象这样的情况,且宜停画几天,等精神恢复,有所振作之时,心中好象有一幅画等着要画,酝酿成熟,然后动笔为好。

640.webp (49)

从前人谈到书法,有“偶然欲书,一合也”的说法。这个“偶然欲书”就是说胸中有一股冲动的力量,要借笔墨发泄出来。那末写出的字,也合乎要求。画亦同然。所以下笔之际,要有激情。我们对新时代,是有热爱的激情,看到新的事物,新的山川风貌,发生热爱,要借笔墨以发之,有一股激情不自禁地要求把它描写出来。

640.webp (50)

但是新事物、新山川,不同于旧事物、旧山川,客观的对象不同,在主观的描绘上,一定是老技法不够用,需要创立新技法。技法有了创新,才能情调合拍,互相统一。我们如果把新事物如新式楼房、拖拉机、高压电线等,置之于四王山水画中,一定感到别扭。因为这种山川,是旧的情调,何能与新事物相调和,发生血肉相联的关系。

640.webp (51)

所以如果仅仅只在把具体的事物,生搬硬套,而没有一股对新时代热爱的激情,即使写上新的题材,画上新的具体事物,也决不能反映出新的时代气息来。因之画要新,首先要有热爱新时代的激情,在这个基础上,创立新技法,创立前人所没有过的新技法,才能体现出新的时代精神。自古作者,能自名家,代表他们所处的时代精神者,都有所创新,创新越突出,家数也越大,也越能和时代精神共脉搏、同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