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一位名叫金泽泰子的妇人,于42岁高龄时产女,取名翔子,据金泽泰子忆述说,作为高龄怀胎的翔子初生不久就得败血症,接着还被诊断出糖氏症,因此成为了弱智儿。金泽泰子也曾在瞬间产生过放弃的念头,但无论如何都是自己的亲生女儿,还是坚持了下来。

640.webp (10)

关于孩子的成长与未来,金泽泰子为此绞尽脑汁。庆幸的是,金泽泰子是一个书法老师,为了让自己孩子能有一些朋友互动,就在家里开设了书法教室。

惊奇的是,在第一节上书法课程,金泽泰子发现,其他孩子都不知道怎么拿毛笔,而这个弱智的女儿竟然能非常正确地拿着毛笔写字,这让金泽泰子大吃一惊,但随后又有一惊奇的决定。

640.webp (11)

图/金泽泰子母女俩

所以母亲金泽泰子从翔子5岁开始指导学习书法,女儿由最初写得东倒西歪,但是她妈妈就开始让她女儿抄《心经》,抄了几乎无数遍。

到后来,翔子挥写出令人赞叹的楷书《心经》,无论是用笔、结体、取势、布局都展现出非比寻常的造诣,全然呈现出了金泽翔子的独特艺术天赋,也见证了母女二人互动间有无比的耐性。

640.webp (12)

金泽翔子似乎冥冥之中就是书法的天使。

母亲金泽泰子的书法老师,是日本著名书法家柳田泰山先生。柳田泰山,系日本著名书法家,其父和爷爷都是日本著名书法家的后裔,即使在中国书坛,这个家族三代也是名声极大。

640.webp (13)

有一天,柳田泰山先生看到翔子写的心经,大吃一惊。说书法,如能写到无心,那已经是最高之境界,而从翔子的字,看到了那不可思议的感觉—无心。于是,柳田泰山也开始辅导金泽翔子的书法学习。

金泽翔子的书法道路可谓星光灿烂,16岁、17岁连续获得日本学生书法联展金奖,21岁获NHK电视台报道,24岁获东京电视台专题报道,同年举办个人展览,近万人参观。近10多年来,金泽翔子的书法作品参展、获奖数十次,并出版近10部著作,在日本引起巨大轰动,成为著名书法家。

640.webp (14)

母亲的坚持,金泽泰子以超乎想象的毅力和耐心,陪伴、教育这个生来就异常的孩子,让她借着笔墨的飞白挥洒,张开了人生的翅膀,自信飞翔。

关于孩子与书法,金泽妈妈出了三本书,都是讲女儿翔子的故事,她说,翔子就是上帝为她差来的天使,她没有遗憾,没有痛苦,只有无比的感恩。

640.webp (15)

书法,让一位原本将沉寂世间的弱智儿童,变成了一个非比寻常的人。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各行各业都有属于自己的规矩和制度,当然,书法界也不例外。写字需有根据,不能随意而写,写字写的是文化底蕴,写的是传统与精华。

每个字体的法度都是很严谨的,不只是行书、楷书才字正方圆,才讲究。不过,也有人说:写字用笔划,书法用的是笔势。好多传世的名篇,也许是书者随性而书,率性而为,当时并没有想到倚斜,浓淡,字的大小,甚至笔误都直接圈改投抹。

如王羲之的《兰亭序》里出现起笔露双锋,是他与友人一面喝酒,一面写诗,最后由王羲之挥笔,写了一篇文章纪念此次宴会,此等佳作也属酒后为之。

640.webp (8)

《兰亭序》局部

再如颜真卿的《祭侄文稿》更是愤世疾书,任意投改。他不是在写字,而是在述说心中的悲愤;他也不是在搞艺术创作,而是在自言自语地倾吐深情。

640.webp (9)

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局部

更不用说颠张醉素了,好多说法都是后来书者想当然强加上去的。用笔有时如篆籀,有时如镌刻,有时出遒劲,有时杂流丽,上下呼应,左右顾盼,时断时连。

而枯燥之笔的使用,更增添了作品的则健、力度和气慨。在行文中,竟出现30多处涂改,这并非是什么败笔,而是成了该稿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这能使欣赏者对颜真卿在浑洒时的情感变化有了更深的理解,从而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当然,历代大家都有天赋,传承,苦练,写出神来之笔也有机缘巧合,连陆游都说,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整体美感,实际呈现效果为上,好的作品,局部肯定是高比例的符合书法美学规律的,刻意颠覆局部突出整体的一类除外。

不过,如果刻意追求每一个细节符合规范,整体美感也就没有了。所以,书法界的规矩法度,不是你我可随意评之的。传统是一个国家民族艺术的灵魂,万不可轻易被质疑。

 

640.webp (4)

林散之,1898年出生于安徽和县,六岁入塾读书识字,后因家庭变故,14岁离家至南京跟张青甫学画人像谋生,随后,回到乌江随乡师范培开先生学习书法。

18岁又从清末进士含山张栗庵学古文诗辞,书法亦得其指授。林散之书法以唐楷、北碑筑基,而得力于帖学的修养。

640.webp (5)

林散之《四时读书乐诗抄》纸本

27cm×17.5cm 1921年 

马鞍山林散之艺术馆藏

他从《阁帖》学晋人书,并取法唐、宋、元、明诸名家手札,得其意韵,同时临习汉隶名碑,数十年不辍,其书刚中见柔,兼有碑之骨、帖之韵,又渗透着汉隶朴拙之意。

他充分挖掘帖学中蕴藉典雅、旷达流畅的美学特征,并以自己对线条的独特感受能力,融碑学的飘逸朴拙,劲健挺拔之长,形成自已神韵兼备,清逸静雅的独特书风。

640.webp (6)

林散之到了60岁左右开始学习草书,扎实的楷书基础,加之,此时他的书法进入成熟期,个性渐趋突出,点画线条特别精到,碑与帖的磨合,达到水乳交融的境地。

林散之主攻草书,谋求诸家草法的融合,以隶入草,返熟为生,从而造就了林散之草体–“散草”。

640.webp (7)

当然,正是因为他前60年的楷书基础和深厚功底,以及他独具胆识与创意,林散之的书法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640.webp

书法是中国及深受中国文化影响过的周边国家和地区特有的一种文字美的艺术表现形式。要想将书法练就到一定深度,不仅是“字内功夫”更是“字外功夫”,这是一种对素质的提升,更是自我升华。

所谓字外功夫,包括学识、涵养、品格等等,将书法与字外功夫结合才能升华境界、体会精髓。这也就是为什么历代著名书法家都有着令人敬佩的品质和精神。

640.webp (1)

在一万多株芭蕉树叶上练字

怀素

唐代的大书法家怀素和尚,也是一位勤奋刻苦的典范。因为贫苦,买不起纸张,他每天取芭蕉叶来写字,后来把他种的一万多株芭蕉树叶都摘光了,于是又作了个木盘子,刷上漆,在上面练习写字,时间长了,笔尖竟把木盘也磨穿了。他写秃的笔,可能比智永还多,后来将秃笔埋成一座坟,名叫“笔冢”。怀素刻苦学书几十年,终于自成一家。

怀素的草书是我国书法艺术中的珍品。常言道:“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640.webp (2)

《大人斌》

为写字用光几间屋子柿叶

郑虔

郑虔是唐玄宗时代的著名学者,书法家,学问很渊博。他青年时代就爱好写字绘画,但令人心酸的是家境贫寒,穷得连纸张也买不起,用什么来练字呢?正好附近慈恩寺庙里存放有几间屋的柿叶,他便搬到寺庙里住下,每天取红色的柿叶当纸,刻苦学书。时间一长,把几间屋的柿叶都写完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郑虔终于艰难而玉成,他的书法、绘画和诗歌都取得很大成就,唐玄宗见了赞叹不已,称之为“郑虔三绝”。前人说:“梅花香自苦寒来”,从郑虔学书的故事中,不是给我们很大的启发吗?

640.webp (3)

沙地上练出来的书法家

欧阳修

北宋欧阳修,不仅是散文大家,字也写得神采秀发,清劲妩媚。欧阳修小时候家贫如洗,没钱买纸笔,母亲见他好学,就教他用芦杆在沙地上练字。由于刻苦练习,后来他的书法也很有成就。

他曾说:我从小喜欢的事儿可多了,中年以后渐渐废弃,有的是因为厌倦而不去做了;有的是虽未厌倦但因力不从心也不得不停止;历时愈久爱之愈深而不厌倦的就是书法。写字,可以伴我消受时日且不倦怠。

所以说“练字可以修身养性”,但却又不仅仅只是修身养性,长期坚持和反复琢磨,同时善于总结,练就了习字之人沉稳、聪慧、果断、思考、进取的优秀品质,这也就是为什么书法家在其他领域也很有成就的原因。

 

备好笔墨,我们来一次隶书之旅!

首先我们来看一看隶书的发展:

隶书也叫“隶字”。是在篆书基础上,为适应书写便捷的需要产生的字体。因袭小篆并加以简化,又把小篆匀圆的线条变成平直方正的笔画,便于书写。

隶书分为“秦隶”(简牍体)和“汉隶”(今隶)。隶书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汉隶)略显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讲究“蚕头凤尾”、“一波三磔”。它源于秦小篆和简牍体,到东汉时达到顶峰,书界有“汉隶唐楷”之称。

隶书结体扁平、工整、精巧。到东汉时,撇、捺等点画美化为向上挑起,落笔轻重顿挫富有韵律变化,具备了现代美学意义上的“书法艺术美”。风格也日趋多样化,颇具艺术欣赏审美价值。


我们拿经典的《张迁碑》举例分析:

微信图片_20180404151639

其用笔以方为主,是汉隶中方笔的典型代表。其笔画厚重质朴,骨力劲健,再加上篆籀笔意的运用,使其古拙中有一股雄秀之气。其结体常于平稳中见奇崛,静中寓动,错综而富于变化。初看此碑似有笨拙之感然细细咀嚼,则会领略出其体态变化多端、疏密得体、错落有致、方圆兼备的在巧拙之妙。

1、风格面貌有何特点?

风貌极为强烈,格调方朴古拙,峻实稳重,堪称神品。

《张迁碑》虽然不以秀逸取胜,而率真质朴之气更具风采。落笔稳健,似昆刀切玉;运笔劲折,斩钉截铁。与东汉其它碑刻相比另具一番气象。在隶书的形成过程中,笔法由圆变方,此碑是汉隶方笔系统的代表作,起笔方折宽厚,转角方圆兼备。行笔阔笔直书,笔势直拓奔放,力量感表现极为强烈,使得线条极具抒情性。其线条质感老辣坚实,蕴藏丰富,一点一划都是情感表现的载体。此碑在线条的构成上强调积点成线,使每个点步步为营,都注入了一定的力量。

2、线条组合如何变化?

粗细相间,变化微妙。

线条的粗细对比非常地醒目强烈;且随结构的变化而变化。粗线条显得粗犷有力,厚实奔放;细线条显得含蓄深沉,内敛雄浑。在整体上一般以较长的粗线条为主,较短的细线条为辅;然两者相辅相成,极为自然。

直曲结合,方劲沉着。

不过,在平直的线条为主的情况下,也结合一些圆转的笔调。如作品中的“一波三折”以及转折处的一笔带过就很明显。但两者相互并存,变化也就显得非常细微。

3、结构布局如何安排?

扁平匀称,端庄大方。

此碑在体态上多取横势,字形以扁平为主,同时以长、方为辅,风貌古朴。在横向上比较开张,纵向上则较为收敛,而长和方的体态则是根据笔划的繁简而产生的,在整体布局上,起着协调变化的作用。

错综揖让,生动丰富。

每个字的各个组成部分相互之间形成的关系非常谐和,讲究相互交错穿插,使每个部分都成为具有生命力的个体,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变化极为丰富。

汉隶这么美,那么该如何写好它呢?

墨池学院特邀陈才俊老师开设隶书临创精讲课程,为广大学员们一一讲解《张迁碑》、《石门颂》、以及展览中的隶书手卷、册页、小品等形式的创作。

本次课时聚焦历代隶书经典,通过四个课时的精彩理论讲解与到位技法示范,帮助广大学员把握隶书的基本书写方法与审美追求,并且通过对古代经典隶书作品与当代展览中优秀隶书创作的分析,总结出隶书创作的方式方法,更好地从临摹过渡到自主创作。

导 师 简 介 :

微信图片_20180404133411陈才俊

陈才俊,湖北荆州人,毕业於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研究生班。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湖北省书法家协会隶书专业委员会委员,湖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首届湖北省篆刻(刻字)骨干班成员。


 

作 品 欣 赏 :

微信图片_20180404171739

微信图片_20180404171748

微信图片_20180404171752

微信图片_20180404171745

 

微信图片_20180404133216

微信图片_20180404133234

微信图片_20180404133237

微信图片_20180404133241

微信图片_20180404133250


 

课 程 安 排 :

第一课时 汉隶临创概述
上课时间:2018.04.22 19:00

1、蚕头雁尾重要性及其基本笔法的演绎
2、汉隶的拙朴与唐隶的俊逸
3、东汉分书风格流派14种
4、不同风格汉碑的示范

第二课时 汉隶结构解析及余白空间造型
上课时间:2018.04.29 19:00

1、汉隶结构特征举例分析
2、汉隶中复合笔画的处理方式(以《张迁碑》、《石门颂》为例 )
3、线质及笔触变化
4、隶书中余白空间造型的处理原则

第三课时 汉隶中笔势与体势及用笔
上课时间:2018.05.06 19:00

1、中锋立骨与侧锋出妍
2、隶书用笔与点画中的形与势
3、何谓笔势和体势
4、笔势产生的隶书线形变化及环引

第四课时 对古人的意临与作品的创作投稿
上课时间:2018.05.13 19:00

1、临摹往创作的过渡
2、意临的方式及创作示范
3、展览中的隶书手卷、册页、小品等形式的创作
4、各形式的作品赏析与用印


波磔之美——隶书临创精讲-陈才俊扫码直接进入墨池公众号获取报名链接
或者点击
课程链接
如有疑问可咨询您的课程专员:小轩(微信:mochihubei)

640.webp (28)

研读《中国书法批评史》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欧阳询是位少有争议的书法家。姜夔《续书谱》云:“真书以平正为善,此乃世俗之论,唐人之失也。”一句话,把唐人否了。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一本书,把传承一千多年的帖学否了。唐以后的一千多年中,虽名家辈出,然莫衷一是。特别是碑帖之争,至今未休!这就叫做文艺批评,文艺批评推动文艺进步。

再说欧阳询,唐太宗李世民即位时,欧阳询已60多岁,“欧体”书风早已形成。故而不应在此“骂”之列。通过对欧阳询和魏碑的研究,我发现欧阳询的笔法源于《苏孝慈墓志》,结构源于《董美人墓志》,险绝源于《张猛龙碑》,高雅源于《龙藏寺》。我说欧阳询少有争议,这是因为他把法度写到了顶峰。一千多年来,无人可及!

欧阳询练习书法最初仿效王羲之,后独辟蹊径自成一家。尤其是他的正楷骨气劲峭,法度严整,被后代书家奉为圭臬,以“欧体”之称传世。唐代书法品评著作《书断》称:“询八体尽能,笔力劲险。篆体尤精,飞白冠绝,峻于古人,扰龙蛇战斗之象,云雾轻笼之势,几旋雷激,操举若神。真行之书,出于太令,别成一体,森森焉若武库矛戟,风神严于智永,润色寡于虞世南。其草书迭荡流通,视之二王,可为动色;然惊其跳骏,不避危险,伤于清之致。” 

帖宋《宣和书谱》誉其正楷为“翰墨之冠”。据史书记载,欧阳询的形貌很丑陋,但他的书法却誉满天下,人们都争着想得到他亲笔书写的尺犊文字,一旦得到就视作圭宝,作为自己习字的范本。唐武德(618-624)年间,高丽(位于今朝鲜半岛朝鲜境内)特地派使者来长安求取欧阳询的书法。唐高祖李渊感叹地说:“没想到欧阳询的名声竟大到连远方的夷狄都知道。他们看到欧阳询的笔迹,一定以为他是位形貌魁梧的人物吧。”

欧阳询以80多岁的高龄于贞观(626-649)年间逝世,身后传世的墨迹有《卜商帖》、《张翰帖》等,碑刻有《九成宫醴泉铭》、《皇甫诞碑》等,都堪称书法艺术的瑰宝。

后人将他与唐初的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合称为“初唐四大书家”。欧阳询不仅是一代书法大家,而且是一位书法理论家,他在长期的书法实践中总结出练书习字的八法,即:“如高峰之坠石、 如长空之新月、如千里之阵云、如万岁之枯藤、如劲松倒折、如落挂之石崖、如万钧之弩发、如利剑断犀角、如一波之过笔”。欧阳询所撰《传授诀》、《用笔论》、《八诀》、《三十六法》等都是他自己学书的经验总结,比较具体地总结了书法用笔、结体、章法等书法形式技巧和美学要求,是我国书法理论的珍贵遗产。


欧阳询父子书法欣赏

640.webp (29)

640.webp (30)

640.webp (31)

640.webp (32)

640.webp (33)

640.webp (34)

640.webp (35)

640.webp (36)

       欧阳通(公元625~公元691)唐代大臣、书法家。字通师,汉族,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欧阳询子,早孤,母徐教以父书。工于楷,书得父法而险峻过之,父子齐名,号“大小欧阳”。传世作品有《道因法师碑》、《泉男生墓志》等。

欧阳通书法欣赏

640.webp (37)

640.webp (38)

640.webp (39)

图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及时删除

新中国成立初期,柳亚子曾向毛主席热情推荐谈月色的篆刻,当时诸多社会名人和政要的印章皆出自她手。

后来,由国家民政部通知谈月色为毛泽东治印,谈月色共为毛主席镌刻了三枚印章。

第一枚印章


640.webp (12)

谈月色治印 “毛泽东印”

谈月色这枚为毛主席刻的印章,系白文回文印,采用汉印模式、缪篆书体。

此印四字占地基本等分,镌刻时很注重线条的粗细、宽窄、轻重之内在变化,布白规范严谨,文字结体工稳方正,整体浑朴、雄伟、大气。

第二枚印章

640.webp (13)

谈月色治印 “润之”

这枚细朱文印章,是谈月色在1950年为毛主席镌刻的,材质为半山芙蓉石。

此印文的印面,刀痕清晰、果断生辣,线条流畅通达,开挖深度适中,坡度比较直立。

“润之”二字结体圆转,线条细腻遒劲,整个印章布白端庄匀称,且疏密有致,很有娴静优雅的风度与气息。

640.webp (14)

谈月色治印 “润之”侧面

第三枚印章

640.webp (15)

谈月色治印 瘦金体“毛泽东印”

这枚谈月色为毛主席刻的印章很特殊,结体完全呈现了瘦金体模式,刚柔相济,飘逸多姿。

谈氏用刀不因为女性而显腕柔力弱,反而是力贯方寸、冲刀淋漓,刀点稳而狠,大胆果断。其笔画瘦劲,但又不失其肉,转折处可明显见到藏锋、露锋等运转提顿的痕迹,真可谓使刀如使笔,所谓“天骨遒美,逸趣蔼然”。

640.webp (16)

谈月色治印 瘦金书“毛泽东印”侧面

谈月色独辟蹊径,以其所擅瘦金体入印,精湛的书法造诣和冲切并用的刀法,把瘦金体飘逸挺秀的风致表现得淋漓尽致,被公认为印学史上的一大创新。

640.webp (17)

谈月色 (1891 ~1976),女。原名古溶,又名溶溶,晏殊诗有『梨花院落溶溶月』句,遂字月色,以字行,晚号珠江老人。因行十,又称谈十娘。擅长工诗善书画,篆刻、有民国第一女印人之誉。 640.webp (18)

谈月色楷书对联欣赏

640.webp (19)

640.webp (20)

640.webp (21)

640.webp (22)

640.webp (23)

640.webp (24)

640.webp (25)

640.webp (26)

640.webp (27)

 

楷书四大家是指:唐代的颜真卿(颜体)、柳公权(柳体)、欧阳询(欧体)和元代的赵孟頫(赵体)。

640.webp (6)

唐 颜真卿 清明

颜真卿(709-785),字清臣,京兆万年人,祖籍唐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 

在书法史上,他是继二王之后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书法家。其书初学”草圣”张旭,初唐四家,后广收博取,一变古法,反初唐书风,行以篆籀之笔,化瘦硬为丰腴雄浑,结体宽博而气势恢宏,骨力遒劲而气概凛然,这种风格也体现了大唐繁盛的风度,并与他高尚的人格契合,是书法美与人格美完美结合的典例。

颜真卿楷书端庄雄伟,气势开张,世称”颜体”,代表作《颜勤礼碑》《颜氏家庙碑》《多宝塔碑》《麻姑仙坛记》。

640.webp (7)

唐 柳公权 清明

柳公权(778-865),字诚悬,唐朝京兆华原人,官至太子太师,世称「柳少师」。后世以「颜筋柳骨」并称颜真卿和柳公权,成为历代书法的楷模。柳公权的书法结体遒劲,而且字字严谨,一丝不苟。在字的特色上,以瘦劲著称,所写楷书,体势劲媚,骨力道健,以行书和楷书最为精妙。

柳公权楷书清健遒劲,结体严谨,笔法精妙,笔力挺拔,世称”柳体”,代表作《玄秘塔碑》和《神策军碑》。

640.webp (8)

唐 欧阳询 清明

欧阳询(557-641),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他的书法成就以楷书为最,笔力险峻,结构独异,后人称为”欧体”。

欧阳询楷书法度严谨,笔力险峻,世称”唐人楷书第一”,代表作《九成宫醴泉铭》。

 

640.webp (9)

元 赵孟頫 清明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松雪道人,湖州(今浙江吴兴)人。他善篆、隶、真、行、草书,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元史》本传讲,”孟頫篆籀分隶真行草无不冠绝古今,遂以书名天下”。元鲜于枢《困学斋集》称:”子昂篆,隶、真、行、颠草为当代第一,小楷又为子昂诸书第一。”其书风遒媚、秀逸,结体严整、笔法圆熟、世称”赵体”。

赵孟頫楷书圆润清秀,端正严谨,又不失行书之飘逸娟秀,世称”赵体”,代表作《玄妙观重修三门记》。

640.webp (10)

大家可能注意到了,清明的“明”字,在上面的书法作品中有的是“目”字旁,有的是“囧”偏旁,为什么是这样呢?

想要明白这个问题,需要对书法发展历程有一个了解。

甲骨文的“明”字有两种写法:

一是由日月两字组成,用来计时,表示月落日出、日月交替之际,即拂晓时分。

二是由月和一个窗形的结构组成,意思是月光照进窗内,表示光亮之意。

金文、小篆的明字,都是以后面一种形体为准。只是到隶书、楷书以后,两种形体并存,因为日月同辉更是光明之意。到了章草后,左边窗户的形态的明字简化成了两横。

640.webp (11)

唐 颜真卿《多宝塔》明

现在的明字则确定为日月之明了。明字的那两种古体写法,已作为旧体字基本上仅仅出现在一些书法作品中了。

 

640.webp

在从前,写字是一件大事,在“念背打”的教育体系当中占一个很重要的位置,从描红模子的横平竖直,到写墨卷的黑大圆光,中间不知有多大艰苦。记得小时候写字,老师冷不防的从你脑后把你的毛笔抽走,弄得你一手掌的墨,这证明你执笔不坚,是要受惩罚的。

640.webp (1)

这样恶作剧还不够,有的在笔管上套大铜钱,一个,两个,乃至三四个,摇动笔管只觉头重脚轻,这原理是和国术家腿上绑沙袋差不多,一旦解开重负便会身轻似燕极尽飞檐走壁之能事,如果练字的时候笔管上驮着好几两重的金属,一旦握起不加附件的竹管,当然会龙飞蛇舞,得心应手了。

写一寸径的大字,也有人主张用悬腕法,甚至悬肘法,写字如站桩,挺起腰板,咬紧牙关,正襟危坐,道貌岸然,在这种姿态中写出来的字,据说是能力透纸背

640.webp (2)

现代的人无需受这种折磨。“科学”已经废除了,只会写几个“行”“阅”“如拟”“照办”,便可为官。自来水笔代替了毛笔,横行左行也可以应酬问世,写字一道,渐渐的要变成“国粹”了。

当作一种艺术看,中国书法是很独特的。因为字是艺术,所以什么“永字八法”之类的说数,其效用也就和“新诗作法”“小说作法”相差不多,绳墨当然是可以教的,而巧妙各有不同,关键在于个人。

640.webp (3)

梁实秋书法作品欣赏

写字最容易泄露一个人的个性,所谓“字如其人”大抵不诬。如果每个字都方方正正,其人大概拘谨;如果伸胳臂拉腿的都逸出格外,其人必定豪放;字瘦如柴,其人必如排骨;字如墨猪,其人必近于“五百斤油”。所以郑板桥的字,就应该是那样的倾斜古怪,才和他那吃狗肉傲公卿的气概相称,颜鲁公的字就应该是那样的端庄凝重,才和他的临难不苟的品格相合,其间无丝毫勉强。

640.webp (4)

梁实秋书法作品欣赏

“善书者不择笔”,此说未必尽然。秃笔写铁线篆,未尝不可,临赵孟《心经》就有困难。字写得坚挺俊俏,所用大概是尖毫。有时候写字的人除了工具之外还讲究一点特殊的技巧。

最妙者无过于某公之“一笔虎”,八尺的宣纸,布满了一个“虎”字,气势磅礴,一气呵成,尤其是那一直竖,顶天立地的笔直,一根杉木似的,煞是吓人。据说,这是有特别办法的,法用马弁一名,牵着纸端,在写到那一竖的时候把笔顿好,喊一声“拉”,马弁牵着纸就往后扯,笔直的一竖自然完成。

640.webp (5)

梁实秋书法作品欣赏

写字的人有瘾。瘾大了就非要替人写字不可,看着人家的白扇面,就觉得上面缺点什么,至少也应该有“精气神”三个字。相传有人爱写字,尤其是爱写扇子,后来腿坏,以至无扇可写。人问其故,原来是大家见了他就跑,他追赶不上了。如果字真写到好处,当然不需腿健,但写字的人究竟是腿健者居多。

 

640.webp (46)

查升(1650—1707),海宁袁花人。清康熙二十七年进士,书法家、藏书家。时人称查升书法、查慎行诗、朱白恒画为“海宁三绝”。

康熙帝称赞说:“他人书皆有俗气,惟查升乃脱俗耳。用工日久,自尔不同。”

640.webp (47)

査升的行书《心经》笔法皆从兰亭出,无一笔不苟。深得逸少(王羲之)之旨,以酷俏胜。然乏自我、学契贴者略参之。

640.webp (48)

查升办事谨慎勤敏,备受器重,康熙帝赐书、画、御笔、砚台,赐第西华门,并御书“淡远”堂名。

640.webp (49)

640.webp (50)

640.webp (51)

640.webp (52)

640.webp (53)

640.webp (54)

640.webp (55)

文章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