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艺术源远流长,涵概中国传统的文化、哲学、美学与历史。书法代表的是中国文化,如果失去了传统文化的底蕴,中国书法艺术也就不复存在。经营企业也是如此,更是要有哲学思想的底蕴。

未来企业的竞争就是文化的竞争,现实呼唤有文化内涵的企业家。同时,书法艺术还充分体现了改革开放对促进人们的思想大解放和发展先进文化的巨大促进作用。现在很多的企业家都极其重视企业文化,对书法也是青睐有加,比如李嘉诚、王健林、马云等,非常重视书法。

1企业家若想把企业做到更高层次,必须在文化上下功夫,企业最终拼什么?就是文化!我们暂且不议论企业家自身书法水平如何,而是讨论企业家为什么越来越重视书法?其原因主要有一下几点:

1、用心的企业家总是能从书法艺术中汲取营养,运用在企业经营管理上。

建筑、园林中讲究空间的曲折处理,“虽数间小筑,必使门窗轩豁,曲折得宜”。体操、武术中的一招一式,刻意塑造刚柔之美。墨分五色的笔墨技法之理;以及我们经常提到的“师法自然”等等,与构建什么样的企业组织、人际关系、管理风格如出一辙,都明显地体现了中国书法、企业管理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之间存在的渊源关系。

2图/李嘉诚办公室的书法

2、书法是企业文化最好的表达方式。

我们经常能在很多企业中看到办公室或办公区挂置了很多关于企业文化的设计海报,而最为直观、最容易激发斗志的其实是简单的书法作品。真正有文化导向、有素养的企业家是更愿意让企业员工在传统和优雅的环境中感受企业文化,这恰恰是书法作品在企业文化表达中的积极意义。比如李嘉诚办公室的书法,既是个人修养的体现,也是企业文化的承载。

3、企业家喜欢书法是自身修养的表现。

在商业氛围越来越浓的时代,企业家反而越来越重视书法文化,这正是现代企业家作为领导者在个人品味方面的升华,也有利于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企业家学习书法,爱好书法,并非是人人都要成为书法家,而是重点在于陶冶身心,培养开朗豁达、自信率真、高瞻远瞩的性格特征,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企业家更能赢得人们的尊重。

34、企业成功离不开良好公共关系的建立。

以收藏、观赏或馈赠高雅艺术品作为创建良好公共关系的载体,已经越来越为企业所重视,而且也收到了良好的成效。如某企业家很重视企业文化的积累,在他的企业里,显著位置都悬挂着曾到访过福成企业的国家政要、文化名人的像片或书画作品,给客户和合作伙伴一种文明经营,实力雄厚,深不可测的感觉,容易与客户达成共识和合作。所以,企业收藏书画有助于提高整个企业的形象,将企业的层次提高到文化层面的最高境界,同时超越了企业之间的行业界限,促进企业的沟通,有助于企业的实际经营和发展。

5、企业收藏书法作品本身也是一种投资、集资、融资、增值的手段。

书画艺术品是“软黄金”,这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且已被国内众多的企业家所认同和接受。中国有句古话:“宅有书画家不穷”,对企业而言更是如此,所拥有的藏品堪称“软黄金”,不但保值功能强、抗风险力强,而且升值功能也非常可观。据某专业分析机构报道,近20年以来全世界艺术品市场每年的投资增长率超过30%,而我国目前优秀艺术品的市场价格正以平均每年30%~50%的涨幅迅速增值;也就是说,投资艺术品收藏的回报率较大,成为“钱生钱”的又一经营模式。

总之,企业家和书法家并无矛盾,而且还可以互相促进,有时还能形成产业。如果能把兴趣和事业结合起来,其动力更是非同一般。

宋克生于元晋宗仄定四年,卒于明及祖洪武二十年,字仲温,又字克温,号南宫生,江苏长洲人。宋克学书取法甚高,楷宗宗繇,行书慕二王,章草学后象之《急就章》,笔力清峭劲拔,笔意圆融洒脱,尤其是他的小草与章草,冠绝一代,吴宽评其书谓:[克书出魏晋,深得钟王之法,故笔精墨妙,而风度翩翩可爱……仲温书索靖草书势,盖得其妙而无愧于靖者也。《明宋克草书唐宋诗卷》宋克在至正二十年三月为其在松江的友人徐彦明所书,此卷草书写得十分圆熟,通篇作品一气贯注,于使转中见点画,笔力清健,行间栉比,有错落之妙,很明显在这段时期中他的草书受二王的影响较大,以今草为主,偶有章草夹杂其中,正其风格尚未形成的初创时期。129876543

我们崇尚少说话多做事。

但舍本逐末之事,

其实多做无益。

清朝重臣林则徐五十四岁的时候,写了一个“十无益”。他将一些常被人们看作有益的东西,分别做了界定,也就是说,如果不满足某种条件,一些看来有益的事情,很可能没有益处。

这“十无益”既是林则徐自己的修行标准,也是他教育孩子的原则。

1一、存心不善,风水无益

《大学》有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如果心存不善,逆天而行,无疑是自取灭亡。

“风水无益”,即谓如若为人不善,多行不义,其不仅上愧祖宗,更是下损子孙。

2二、不孝父母,奉神无益

《论语》有云:“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欤。”百行孝当先。一个人无论你取得多么伟大的成就,头上戴了多少光环,但是如果对父母不孝,所有的荣誉都将黯然失色。

“奉神无益”,如果对父母不孝,无论你对神是多么虔诚,多么的敬仰,一切都是假的。

3三、兄弟不和,交友无益

《诗经》有言:“凡今之人,莫如兄弟。”一个家庭,父母是根基,兄弟是枝叶。只有兄弟姐妹相互扶持,家业才得以繁茂。兄弟姐妹倘且不能与之和睦交好,何必言友。

许多人在外交友彬彬有礼,坦诚相待;在家里与兄弟姐妹却难以倾心相交,甚至恶言相向,实在是本末倒置之举。

4四、行止不端,读书无益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 今之学者为人。”意思说古人读书是为了自己,今人读书是为了别人。为了别人而读书,即是要博取别人的认可,行为浅薄媚俗。而为了自己的读书,是修学储能,内修仁德,外修礼仪。

简单说,读书是为了修身正行。如若读了满腹圣贤之书,却只为了炫耀自身,行止不端,可谓读书无益。

5五、作事乖张,聪明无益

孔子教导弟子正当的行事规范为:“弟子入则孝,出则敬,谨慎而亲仁,泛爱众,学友余力,则志于文”。“作事乖张”乃谓为人处事不讲情理,偏执,处处标新立异。

乐于哗众取宠、居心不良之人,其聪明才智往往被人利用,成为作恶的工具。

6六、心高气傲,博学无益

“满招损,谦受益。”谦谦君子之道,从来得到世人赞赏。读书博学为何?通古至今,纵横捭阖,修身养性而已。越懂学问的人,越能谦虚做人。

若以博学作夸耀之本,心高自傲,咄咄逼人,则只能说尚未领略古人为学的最高境界了。

7七、时运不济,妄求无益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穷”即是时运不济之时。运气也是一种实力,此时应该注重加强身心修养,提高自身实力,则时机自然送上门来。

“妄求”即是乱求,孜孜以求本不属于自己的时机,反而忘了反身自求,此时即使得到了机会,也会很快失去。

8八、妄取人财,布施无益

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妄取人财,即是不义。无功受禄,中饱私囊,顺手牵羊,都是不义之举。

妄取人财,拿来布施,美其名曰借花献佛,其实只是伪善。不如凭借自己的双手勤劳奋斗,以善心布施,如此方能心安理得。

9九、不惜元气,医药无益

孟子曰:“吾善养我浩然之气。”元气,是精神丰富、正气充盈的内心状态,是人生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根源。

不惜元气的人,行的是匹夫之勇,以为自己力量无穷,却往往被各种外界力量摧折得元气大伤。元气大伤之后,寄希望于灵丹妙药救治,治得了标,但治不了本;治得了一时,治不了一世。

10十、淫恶肆欲,阴骘无益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阴鸷,就是积阴德之意,积小善而成大功德,防小恶以免损功德。

如若生活放纵奢侈,荒淫无度,虽然屡屡行善多积阴德,也是枉然无益。达人先自达,以身作则,严于律己,从艰苦朴素开始。

11为人处世,都知道少说话多做事才是正途。可是有时做得过头,大多适得其反。林则徐的“十无益”告诫世人:横冲直撞的做事,反而无益。

凡事三思而后行,不必急于求成。宁可少做,不可乱做。

汉字,承载着文明的曙光,从远古走来。它穿越了一个又一个朝代,穿越了漫漫长夜,走到了我们面前。汉字五千年了,它依然年轻,在当今世界,独树一帜。汉字,是华夏文明的原始基因,也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根。

1

汉字起源于物象,“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象形会意形声而成字,日月山水,花鸟鱼虫,莫不如此。汉字发展的独特路径,体现了中国人的思维特征,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文化与中国历史的面貌。

书写,是汉字的艺术实践过程,是人的审美意识对象化到汉字之中、使汉字结构不断完善的过程。谐调性、整体性、稳定性,是汉字的美学原则。谐调性是核心,只有谐调才能实现整体性与稳定性。人们天天面对汉字,为什么百看不厌?就因为汉字造型美观,结体和谐,赏心悦目,散发着美的气息。所谓书法,就是书写汉字的法规与法度。书法成为艺术,恰恰是在汉字的“书写”过程中逐渐自觉形成的。

2

书法,作为一种艺术,不仅传达着个人的才情气质,也承载着时代的精神气象。被后人广泛而长期推崇的书法家,莫过于王羲之。王羲之的行书,形质坚毅,神采俊朗,洒脱飘逸,行云流水,骨气与逸气并生,法度与风度共存。

这是王羲之个人的学养气质与书法造诣所致,当然,更与那个时代相关。因为那是一个精神解放、人格独立、文化自觉的时代。魏晋时期政治动荡专制,士人不再倾心仕途,反而有意疏离权力,寄情山水,追求不拘礼节的闲适与放达,士人狷介,清高去俗,“竹林七贤”是也!

如今,摹本《兰亭序》、集字《圣教序》等为我们留住了王羲之行书的神韵:率意而为,爽朗通脱,点画之间,流溢着那个时代的精神风度。

3

时间来到了唐代,唐太宗李世民痴迷于王羲之的书法。但是,技法易学,风骨难追,况且,时代变了,产生王书的精神气候不再,那种“与道逍遥”的隐逸高蹈已随风而去。

唐代有唐代的使命。唐代的社会气象与精神气度推动着唐人绕过王羲之而另辟蹊径,开创书法的新天地与新境界。是的,唐人在书法上的贡献是以楷书和草书为代表。楷书和草书,唐人不让古人,直达巅峰。看颜真卿的楷书,巍巍乎,磅礴伟岸,高山仰止,一个个字,犹如一尊尊佛,雍容宽博,丰腴饱满,胸襟气度,自信从容。

苏轼在《东坡题跋》中说,“故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书至于颜鲁公,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苏轼的浩叹,可见唐代所达到的文化高度。实际上,这高度正是唐代的文化气量和精神气度所致。

4

宋代承续了唐代文化,但难以逾越唐人,尽管米芾喜穿唐服,性格粗放,人称“米颠”,但毕竟是唐风余韵。苏轼、黄庭坚等人把书法的法度先放置一边,不刻意讲究点画的平直均衡,以自己深厚的学养与才气入书,强调笔势的提按顿挫之意,形成夸张变形的欹侧姿态,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宋人“尚意”。

书法,好像就是写字,但绝不仅仅是写字。扬雄说,“言心声也;书心画也。”书法是心迹,也是时代精神气象的载体。如果说书法是汉字的舞姿,那么,这舞姿摇曳的是书法家的心性,也是时代的精神气象。如今,中华民族正走在复兴的历史征程中,在新的时代精神的灌注下,期待书法艺术缔造新的辉煌。

峄山碑
李斯
《峄山碑》是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东巡时所刻,是秦刻石中最早的一块,内容是歌颂秦始皇统一天下,废分封,立郡县的功绩。原石已不在,相传魏武帝曹操登山时令人推倒。现在的摹本比较有名的是“长安本”。此为明拓宋郑文宝摹刻长安本。

玆据王昶《金石萃编》录其全文如下,原文无标点:

皇帝立国,维初在昔,嗣世称王。讨伐乱逆,威动四极,武义直方。戎臣奉诏,经时不久,灭六暴强。廿有六年,上荐高号,孝道显明。既献泰成,乃降专惠,寴(车巛)远方。登于绎山,群臣从者,咸思攸长。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功战日作,流血于野。自泰古始,世无万数,陀及五帝,莫能禁止。乃今皇帝,壹家天下。兵不复起,(火甾)害灭除。黔首康定,利泽长久。群臣诵略,刻此乐石,以著经纪。皇帝曰:“金石刻尽始皇帝所为也,今袭号而金石刻辞不称始皇帝。其于久远也,如后嗣为之者,不称成功盛德。”丞相臣斯、臣去疾、御史夫臣德昧死言:“臣请具刻诏书,金石刻因明白矣。”臣昧死请。制曰:“可”。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生活书写中常会出现一些错别字,特别是写法相似的字体, 今日小编整理了十个生活中我们会误解为错别字的“字”, 您又能正确认识几个呢?叧

“叧”读guǎ

误解:以为是“另”的错别字, 认为力字没过头,写错了。

正解:1.古意为“剐”。 2.作为动词是代表这割开,分居的意思。

“亖”读sì

误解:以为是写“三”画多了一横。

正解:1.古意代表“四”。 2.古姓氏,源于鲜卑族。

“囙”读yīn

误解:以为“回”字,手抖把里面的口抖偏了。

正解:古意为“因”。

“乜”读miē

误解:以为“也”字少了一竖。

正解:1.眼睛眯成一条缝,眯着眼斜视着; 2.方言,表示“什么”;3.乜姓(读作 niè );4. 壮语:表示“妈”(广西隆林一带壮族称妈为“乜”)。

“孒”读jué

误解:以为’子’字的错别字, 一横画短了。

正解:意思是蚊子的幼虫;形容肢体屈伸颠踬的样子。

“屮”读chè 或 cǎo

误解:以为“山”字的错别字, 用力过猛一竖过了头。

正解:屮是象形字。模拟草木丛生。两屮做艸,指草。也有以屮作艸的。读chè指草刚长出来。读cǎo古意同“草”。

“亼”读jí

误解:以为“人”字下面画多了一横。

正解:1.亼,从入从一,三合也。象三合之形。古意为“集”。 2.随首囧字文化的发展,根据字形,亼开始被用做孤独一个的意思。

“玊”读sù

误解:以为“王”字写多了一点,或者“玉”字中的那点点错了位置。

正解:1.有疵点的玉。 2.琢玉的工人。 3. 姓,后汉有玊况。见《后汉书·侯霸传》。后人以玊为姓。

“炛”读guāng

误解:以为“炎”字的错别字,字体下半部份因连笔写错了。

正解:由火而光。读音及意义均为光。

“丠”读qiū 或 ji

误解:以为“北”字下面画多了一横,真有这么多手抖吗?

正解:1.读qiū,古意为“丘”。 2.读ji,冀的简写字。

好了,您读对了几个,还是手抖时无意中写对了几个呢?

好了,您读对了几个,还是手抖时无意中写对了几个呢?

1唐诗宋词是我国的文化瑰宝,其中很多句子让我们拍案叫绝,流传千古。近日,再次翻阅这些书籍时发现一个趣味的话题,唐诗宋词中的很多诗词绝句中蕴含着妙语之最,且意味无穷。

2最快的船——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最开心的事——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最难找的人——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最害羞的人——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3最多的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最瘦的人——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最憔悴的人——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4最大的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最深的情——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5最长的头发——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最穷的女人——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6最长的脸——去年一滴相思泪,今年刚流到腮边。

最大的额头——未出庭院三五步,额头已到画堂前。

7最大的门窗——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最寂寞的时候——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8最恐惧的地方——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最深的雪——夜来城外三尺雪,晓驾碳车辗冰辙。

9最无才的人——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最多的爱——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10最浓的情——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最忧愁的人——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11最长的情——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最苦的酒——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12最孤独的人——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最喜欢喝酒的人——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13最悠闲的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最勇敢的人——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4最有志气的人——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最孤独的人——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15最美的女人——回媚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最不安分的女人——春色满园关不住,一只红杏出墙来。

16最高的危楼——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最远的朋友——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17最难寻找的东西: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最强烈的春风: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18醉得最死的人——昨夜风急雨骤,浓睡难消残酒。

最忙碌的人——城头铁鼓声又震,匣里金刀血未干。

19酒量最大的人——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

爬得最高的人——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

20脸皮最厚的人——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最有计谋的士兵——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21离家最久的人——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架子最大的人——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被风吹得最远的房子——茅飞渡江撒江郊,高者挂之长林梢。

眼力最差的人——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22

1为人处事之中对分寸的把握可能是一个人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由此我想到书法的分寸问题,并用分寸而引深到对书法艺术标准的探索。古人把历史上那么多优秀的书法家按水平造诣分成三六九等,形成一套相对完善的评判标准。现代人喜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似乎艺术一下子失去了标准,让我们无所适从。我们在书法学习创作中所应该追求的高境界是什么?真的没有答案吗?于是我想到了用书法的分寸来作为自己学习的一种规范。

一、个性与共性的分寸

每个人在创作中总想体现自己的个性,这其实非常好,但关键是你对书法中经典共性的表达有多少,如果没有传统经典的共性或共性太少,所表达的个性其实就成了极为简单的事情。不是所有的个性都是好的,只有在书法共性的基础上能体现出自己一点点淡淡的个性那才是最高级的。

二、形式与内容的分寸

所谓形式,就是我们第一眼能看到的东西,所谓内容是我们认真解读之后所了解的东西,就像我们欣赏一个姑娘:服饰的讲究和化妆固然很重要,但是姑娘是否具有美丽、才情和气质那才是最重要的,我想现在的选美和模特大赛,参赛选手都要穿上比基尼走两步,可能就是评委研究了形式与内容的分寸吧。

2三、味道浓与淡的分寸

我们经常去饭店吃饭,很多人喜欢吃一些味道特别浓的东西,比如四川火锅,麻辣虾等等,这些东西我们偶尔吃一次可以,吃多了会腻的,所以味道清淡的家常菜才是大多数客人的常选,最健康也最离不开的食品可能就是自己家里做的馒头、米粥、大白菜,由此我想到赵孟畹淖髌肺裁椿崃鞔吕矗艹晌洌执硕忌儆腥诵郎退淖髌罚踔劣腥诵μ杆淖髌凡渭庸苟佳〔簧稀D训牢颐堑那氨捕际鞘榉ㄐ郎偷陌壮章穑靠隙ú皇牵涫嫡悦项作品之中那点难以让人察觉的淡淡的味道就是其作品具有生命力的原因。反观我们现代人,那些极具夸张之能事的作品,虽然能第一眼打动你,但谁又能保证看久了还不腻呢?

四、自然与刻意的分寸

人们都崇尚自然、讨厌刻意这是毫无疑问的。如果自然仅仅是没有任何内容的自然那就是简单,刻意的深化就是造作。没有刻意的自然是经不起推敲的,没有自然的刻意是低级的,只有经过严格刻意之后的自然才是书法的高境界:简约而不简单.

3五、技与道的分寸

如果用打乒乓球解决技与道的问题相对容易理解些,每个高水平运动员在打比赛中都会深刻领会技术与战术的问题,如果没有高超的技术做后盾,再好的战术和想法都会落空,失败是一定的。如果两个人技术实力相当,就看谁的战术运用得更加得当。战术运用得好会发挥自己的长处而抑制对方的发挥,从而获胜。所以说,技术是战术的保证,战术有利于技术的发挥。书法的技与道也应该如此,忽视任何一方都不能达到艺术的至高境界。

六、文与化的分寸

我们不妨把文化拆开,文是名词,是知识、学问,化是动词,是应用和融会贯通的意思,我们有时把文化简单地理解成知识,其实是强调了文而忽略了化。我们经常接触到一些老板,没有多高的学历,甚至小学都没有毕业,生意却做的红红火火,让有些给老板打工的大学生很是郁闷,其实用文和化来解释就能理解了,这些老板可能没有太多的专业知识,但是勤劳和诚信这一点很多所谓有知识的人并不在意或没有坚持的东西,在他们那里却发挥到极致,也就是他们把知道的那一点点文给“化”了。所以他们成功了。很多有知识的人让知识永远停留在储存知识阶段,而没有化成指导行为的力量,没有化的能力,再多的知识也不会成就一个人,书法的学习不也一样吗?

4说到书法的分寸还有很多很多:收与放的分寸;继承与创新的分寸;虚与实的分寸;迟与速的分寸;繁与简的分寸;古朴与灵动的分寸,等等等等,更多的分寸问题会出现在我们书法的学习和创作中,如何解决这些分寸,达到书法整体的和谐与平衡,可能有利于解决书法标准的问题。

1▲临帖要注意一笔三抬头,这是临帖的捷径。看三眼再下笔。什么时候叫会写字了?就是离开贴就写不了字。如果离开贴,上来就会写,那叫不会写字。

▲要学会看帖读贴,眼睛要学得尖一些,“贼”一点,要掌握法度。笔画少的字要写小,笔画多的字要写细。写不好不是大问题,但不看贴就写是大问题。既不看贴,又写不好就什么问题也不是了,也无法谈问题了。书法一定要讲法,讲道,因为这是一种学问。

▲书法艺术是学出来的,不是在家闷头练出来的。

▲学书法是受人尊敬的高雅艺术,“两子”都喜欢。上至天子下到(叫)花子都对写字的人非常尊敬,学别的东西,比如武术,就可能有人有非议,但对写字好的人没有说坏话的。

▲写书法的全部核心内容就是临帖临帖再临帖。不管学谁的书体,都要临帖。首先要像,贴上是实笔就写实笔,贴上是虚笔就要写成虚笔,不要随意更改,下一笔要看三眼,直到看好了,才可以落笔。

▲学字不要贪多。有的人写了很多诗词书法,拿给我看,结果一个字都不对,有什么用?我这是说真话。说真话往往听了很不舒服,但我必须说实话,不能骗你,那样没有好处。因此千万不要贪多。我小时候,老父亲就教我写八个字,一直写了若干年。28法都写好了,就能走遍天下。我敢打赌。

▲一个人什么最难受?失去目标最难受。望山跑死马说明还有奔头,但没有目标就很难受。▲有人说书法界“上头一帮痞子,下面一帮傻子”。当然,这与当前国家发展的重点有关。现在国家一心一意搞建设,主要先解决经济问题。书法上不景气,有些混乱,尤其文革以后,把一些东西搞乱了,但总有一天,国家经济发展了,就会来清理这些书法垃圾,当然主要是自然淘汰。有的说,我就在家练。但你找不准方向的时候,只能是越写越不能,越写越晕越糊涂。就像在沙漠里转悠,原地不动。

▲什么时候能把写字当饭吃的时候,字就能写好了。如果当做快乐,就永远写不好。你玩它,它也玩你。我经常说,艺术是最讲良心的,你对它一份好,它就回报你一分。

▲美术写生,书法写熟。

▲写字,只有心里明白,手写不出来,但从未有心里不明白,手上写出来很好的。变戏法一看就明白,体育上有偶然性,艺术上不行。

21、关于写字的姿势

▲写字的时候,一定要坐正,上身不要晃动,要反复去找感觉。

▲行笔的时候,要“两慢一快”,即下笔要慢,中间行笔要快,收笔要慢,还要巧。这样写出字来既合法度,又看起来舒服。这和医院的护士给病人打针的要领“两快一慢”正相反,护士打针时进针要快,推药要慢,拔针要快,这样让人感到舒服,否则疼痛难忍。但我看到学员中,下笔快的不多,行笔慢的人不少。速度慢了写不直,老是打弯,所以行笔要快。快不是慌里慌张,尤其写横折笔更要慢。比如开车,转弯时一定要慢,否则就可能出事故。折笔收笔时,一定要整理好笔锋,一看形状就能知道自己的笔锋会出现什么效果,应该有这种预感,否则就是不会写字。因为你一拿起笔,一看笔杆、笔锋,甚至一看你的姿势,就知道你会不会写字,这是常年坚持学出来的,也是小时候老爹拿棍子敲出来的。启功老先生下乡写对联时候,别人都是站着写,但启功先生躬下身子,认真地枕腕书写。因为他知道这样写的字比站着写的好,有人说站着写好,要的就是这种气魄,这种人实际上不会写字。

2、关于笔画的写法

▲最难写的字笔画,一是右点,一是直勾。

▲勾的写法,直勾不好写,写好了直勾和右点,其他笔画就好写了。

▲凡是左右结构的字,左边的横划都扛肩。

▲一个字里边,越是不起眼的笔画,越是要注意写好,比如“朗”字中间的右下点。凡是写口字的时候,都要向右抬、然后顿笔。

▲什么是跪笔弹锋?跪笔弹锋是我编出来的一个书法技巧名词,还好,目前已经被学生普遍接受了。

3、关于用墨

▲最好使的墨汁是一得阁。用墨时要注意好好调匀,当然也要研究盛墨的容器。我写字不用砚台,尤其新砚台容易伤笔。使用砚台不强求一致,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但一定要注意把墨调好调匀,好使为原则。墨调好了,写起字来顺手,干净利落,好看有精神,大家可以试试。

34、关于用笔

▲新笔先放在水中泡10分钟左右,如果上来就用,好笔就完了。一生当中难得几支好笔。既是用废了,都不会扔掉,古人往往把用废的笔挖坑埋掉。

▲涮笔,千万不要放在水杯子里,也不要用热水,可以用温水,甩干后把笔锋理直,最好挂起来,一定要知道这个道理,珍惜毛笔。

5、关于用纸

▲色宣不是好纸,但我感觉写欧楷色宣最好使。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6、什么是书法

▲书法奥妙无穷,是极高的精神享受。

▲书法既是高山,又是大海。用一个比喻来说,就像一个人沿着悬崖峭壁艰难地向上爬,快爬到山顶的时候,发现一个洞,洞口有两扇门,推开门一看,里面是一片无边无际的大海,门上写着两个字:“书法”。

7、怎样写好字

▲写字就要写好,为了让人说好,逼着自己去找罪受。因为我们还没有看破红尘,所以光想让别人说好。有些字大家都说写得好,但很难一下子说出好在哪里?就是感觉好,因为有些字就是感觉出来的。艺术有时候就是在不自觉的状态下,潜意识写出来的。但光靠感觉不行,最重要的还是要提倡好好临帖。学习书法就是要临帖。我为了学习欧体书法,把欧阳询的书法教材放在桌子上,沙发上,床头上,卫生间里和车上,一有时间就拿起来翻阅、揣摩。我们一定要先临帖,不要老想去改革它。我也写过很多书家的书体,总之还是学欧体,学别的书帖,也是为了研究借鉴如何写好欧体。

▲哪个朝代都有胡写乱画的,但是胡写乱画的字流传不下来,《兰亭序》只所以流传下来,就是因为好。不管它是真是假,能传后世的,就是靠功夫。王羲之不是什么大官,因为他的字好就流传下来了。有些人,看手上功夫是能写出好字来的,可就写不出来。为啥?就是因为他不临帖,有的总认为看明白了,其实再过十年,你还有许多东西看不明白。

▲孔子说,学而知不足。教而知困。这次书法学习内容中的“风”,有个朋友跟我说,看见这个字就想哭,还有一个学生说,看见这个字就想吐,都是写了上百遍了,仍然写不好。其实,没有一个字是好写的,不下苦功夫就永远写不好。

▲人世间,凡是好的东西,做起来都很难。写字也是一样,好看的字难写。每一个笔画都要精确到位,认为差不多不行。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在书法艺术上尤其明显。我曾经临过一个拳头大的字,写出来以后总是感觉不太舒服,用尺子量了一下,其实就只差一毫米,这说明差一毫米都不行。这和人一样,长的都差不多,但有的好看,有的不好看。其实仔细研究就差难么一点点。写字差一点,也可能人家看不出来,但人家是花钱买的,要对得起人家。什么时候都要拿出最好的水平来写作品。

▲过去我写的字,现在连看都不想看,但在当时来说也就是那水平,有江郎才尽的感觉。所以,要不断追求进步和完美,只有你精,别人才认为好,千万别认为差不多就行。

▲有些字笔画难写,但只要写长了,就写好了。把写字当玩的时候就写不好,关键是把它摆在什么位置。书法是最讲良心的东西,你对它下一分功夫它就回报你一分。这和做人有所不一样,有的人不论你对他多么好,多么温暖,他都有可能恩将仇报。但艺术不一样,艺术是最讲良心的。

▲很多人笔画写的很粗,细不下来,关键在于提不起笔来,一旦提起笔来,用笔尖行走就能写细。

▲人世间,克服什么最难,克服习惯太难了,幸亏大家来学习,从开始就要注意养成良好习惯,好好临帖。

▲写字时的一些旧习惯能不能改?可以肯定地说能改,问题是有没有那个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