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释文:

太湖石赞

猗拳石、来震泽。莽荡荡、太古色。玄云兴、黝如墨。冒八荒,雨万物。卷之怀,不盈尺。

萧子中真赞

臞臞萧子,乃我世交。有之似之,德音孔胶。环堵之中(此字点去)宮,啸歌其中。相彼逸民,可与同风。

题董元溪岸图

石林何苍苍,油云出其下。山高蔽日。阴晦复多雨。窈窕溪谷中,邅回入洲溆。冥冥猿又居,漠漠凫雁聚。幽居波(彼)谁子,孰与玩芳草。因之发长谣,商声动林莽。

题洗马图

齧厀覂驾谁能御,驽蹇纷纷何足顾?青丝络首锦障泥,鞭箠空劳怨长路。明窗戏写桒黄诗,洗刷归来气如怒。不须对此苦怨嗟,男儿自昔多徒步。

“湖州观堂与受益外郎饮酒一杯之余,

便觉醉意横生。

戏书此卷,为他日一笑之资。

孟頫。”

《行书二赞二诗卷》 27×456.3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高清(局部):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朱耷(约1626-1705),号八大山人,又号雪个、个山、入屋、驴屋等,入清后改名道朗,字良月,号破云樵者。汉族,南昌(今属江西)人。明末清初画家、大书法家,明亡后削发为僧,后改信道教,住南昌青云谱道院。2 22 21 20 19 18 17 16 15 14 13 12 11 10 9 8 7 6 5 4 3

当代画家里边,我比较崇拜的是齐白石、黄宾虹、林风眠、关良。

1朱新建《山水》

仔细看,齐白石的技法实际也没有超出吴昌硕多少,他那点技法吴昌硕早就用过。其实这个技法根本不算问题,他用这个技法在表达什么东西,这个很重要。表达出来的东西,表达出来的人文深度,表达出来的对生命的感受深度,吴昌硕不能和齐白石同日而语。所以我觉得齐白石是离我们最近的最后一个花鸟画大师。

越是有文化、有成就的人就越佩服齐白石,反而一些名头小的画家在不停地挑刺,我想是他们看不懂。

2齐白石

齐白石属于审美天赋极高的人,是没有办法学的,作为一个学习的榜样和研究画谱式的画家,他是个案,不可重复。

齐白石的功劳非常大,他开始把绘画从书卷气上拉回本体,这很有意义。

齐白石客观上做成了一件事,就是留下了大写意的这个文脉。

3黄宾虹

黄宾虹是另外一番景象,他的作品属于那种猪不啃、狼不咬,舅舅不疼、姥姥不爱的玩意儿。……他与齐白石,是中国画坛的两个根,一个肥一点,一个瘦一点,生命力奇强。如果没有这两个根,今天的中国画很难想象出会是什么景象了。

黄宾虹也是天生禀赋太好,他具有一点都不亚于齐白石的天生灵感,又从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有良好的文化的积累。……我觉得他把中国山水画做了一个非常好的总结,是一个集大成的山水画家。

四王那么腐朽的程式,到了黄宾虹手里,突然也是黄土变成金。因为黄宾虹的笔墨里有一贯的非常强的呼吸,那种气息在他的笔下一直流动,而四王是没有的。……黄宾虹的东西抓在手里是会动的,是鲜活的,整个笔墨像一个人的呼吸一样,自然顺畅,这是四王绝对不能企及的高度。……黄宾虹之后,我觉得基本上山水画就走下坡路了。

4林风眠

有一个人,差不多把笔墨全部抛弃,而传统上你又不能说他不继承,反而又继承的相当好,这个人是林风眠。他用的完全是另外一种腔调,但画的确实是中国画。你说它是西画,说它是中国画都说得过去,但是里面的中国精神是无可置疑的,而且深度很大。

林风眠造了一个复合体,就是奶油臭豆腐,这确实是挺难让人接受的。……我觉得这也是中国画能见到一线光明的出路之一。这种杂交文化也挺难再生出后代来。林凤眠肯定可以作为一个范例放在那儿。

关良

另个一个人出场也会吓你一跳,光着膀子,不穿衣服,只穿着裤衩,提着一把旱烟袋就上场了。后来发现这个人高雅得要命,文化得要命,这个人就是关良。

我生在这个时代是相对幸运的。类似关良这样的画家,在活着的时候,除了几个真的很有文化教养的,比如老舍、郭沫若能够欣赏他的画,普通老百姓是不理他的。

我个人以为,黄宾虹、齐白石、林风眠这些人,也不是一流大师。一流大师是什么?有了这个人和没有这个人,人类这个物种是不一样的。……比如,有了赵佶和没有赵佶,中国画这个游戏也是不一样的;有了王羲之和没有王羲之,中国人书写汉字是不一样的,我以为这些叫一流大师。齐白石、黄宾虹、林凤眠等,我觉得就是画得很好,是一个好画家,好艺术家,最后是不是会变成一流大师,就不好说了,这跟这个画家已经一点关系都没有了,要看社会,有很多因素互相起作用。

5吴冠中

吴冠中在他们同代的画家里,算是思想比较活跃的一个,在艺术实践上也有一定的成就。这个成就我觉得更多地表现在他用西画植被画中国画。不太好说这是西画还是国画,因为他的西画还是有民族精神的。

6范曾《孙中山造像》

范曾的画,不是说他的趣味过时,而是虚伪,所以不好,并不是说画古人就不好。

东西洋文化,根本不同。故艺术的表现亦异。大概东洋艺术重主观,西洋艺术重客观。东洋艺术为诗的,西洋艺术为剧的。故在绘画上,中国画重神韵,西洋画重形似。两者比较起来,有下列的五个异点:

1(一)中国画盛用线条,西洋画线条都不显著。线条大都不是物象所原有的,是画家用以代表两物象的境界的。例如中国画中,描一条蛋形线表示人的脸孔,其实人脸孔的周围并无此线,此线是脸与背景的界线。又如画一曲尺形线表示人的鼻头,其实鼻头上也并无此线,此线是鼻与脸的界线。又如山水、花卉等,实物上都没有线,而画家盛用线条。山水中的线条特名为“皴法(皴法:中国画技法之一,用以表现山石和树皮的纹理。)”。人物中的线条特名为“衣褶”。都是艰深的研究工夫。西洋画就不然,只有各物的界,界上并不描线。所以西洋画很像实物,而中国画不像实物,一望而知其为画。盖中国书画同源,作画同写字一样,随意挥洒,披露胸怀。19世纪末,西洋人看见中国画中线条的飞舞,非常赞慕,便模仿起来,即成为“后期印象派”(详见本书<本书:指作者《艺术修养基础》一书,1941年桂林版>中《西洋画简史》篇)。但后期印象派以前的西洋画,都是线条不显著的。

(二)中国画不注重透视法,西洋画极注重透视法。透视法,就是在平面上表现立体物。西洋画力求肖似真物,故非常讲究透视法。试看西洋画中的市街、房屋、家具、器物等,形体都很正确,竟同真物一样。若是描走廊的光景,竟可在数寸的地方表出数丈的距离来。若是描正面的(站在铁路中央眺望的)铁路,竟可在数寸的地方表出数里的距离来。中国画就不然,不欢喜画市街、房屋、家具、器物等立体相很显著的东西,而欢喜写云、山、树、瀑布等远望如天然平面物的东西。偶然描房屋器物,亦不讲究透视法,而任意表现。例如画庭院深深的光景,则曲廊洞房,尽行表示,好似飞到半空中时所望见的;且又不是一时间所见,却是飞来飞去,飞上飞下,几次所看见的。故中国画的手卷,山水连绵数丈,好像是火车中所见的。中国画的立幅,山水重重叠叠,好像是飞机中所看见的。因为中国人作画同作诗一样,想到哪里,画到哪里,不能受透视法的拘束。所以中国画中有时透视法会弄错。但这弄错并无大碍。我们不可用西洋画的法则来批评中国画。

2(三)东洋人物画不讲解剖学,西洋人物画很重解剖学。解剖学,就是人体骨骼筋肉的表现形状的研究。西洋人作人物画,必先研究解剖学。这解剖学英名曰:anatomy for art students,即艺术解剖学。其所以异于生理解剖学者,生理解剖学讲人体各部的构造与作用,艺术解剖学则专讲表现形状。但也须记诵骨骼筋肉的名称,及其形状的种种变态,是一种艰苦的学问。但西洋画家必须学习。因为西洋画注重写实,必须描得同真的人体一样。但中国人物画家从来不需要这种学问。中国人画人物,目的只在表出人物的姿态的特点,却不讲人物各部的尺寸与比例。故中国画中的男子,相貌奇古,身首不称。女子则蛾眉樱唇,削肩细腰。倘把这些人物的衣服脱掉,其形可怕。但这非但无妨,却是中国画的好处。中国画欲求印象的强烈,故扩张人物的特点,使男子增雄伟,女子增纤丽,而充分表现其性格。故不用写实法而用象征法。不求形似,而求神似。

(四)中国画不重背景,西洋画很重背景。中国画不重背景,例如写梅花,一支悬挂空中,四周都是白纸。写人物,一个人悬挂空中,好像驾云一般。故中国画的画纸,留出空白余地甚多。很长的一条纸,下方描一株菜或一块石头,就成为一张立幅。西洋画就不然,凡物必有背景,例如果物,其背景为桌子。人物,其背景为室内或野外。故画面全部填涂,不留空白。中国画与西洋画这点差别,也是由于写实与传神的不同而生。西洋画重写实,故必描背景。中国画重传神,故必删除琐碎而特写其主题,以求印象的强明。

(五)东洋画题材以自然为主,西洋画题材以人物为主。中国画在汉代以前,也以人物为主要题材。但到了唐代,山水画即独立。一直到今日,山水常为中国画的正格。西洋自希腊时代起,一直以人物为主要题材。中世纪的宗教画,大都以群众为题材。例如《最后的审判》《死之胜利》等,一幅画中人物不计其数。直到19世纪,方始有独立的风景画。风景画独立之后,人物画也并不让位,裸体画在今日仍为西洋画的主要题材。

上述五条,是中国画与西洋画的异点。由此可知中国画趣味高远,西洋画趣味平易。故为艺术研究,西洋画不及中国画的精深。为民众欣赏,中国画不及西洋画的普通。

1黄宾虹是一位学者型的画家,也是我国杰出的山水画大师。他既师古人,更师造化。其山水画色调浓黑,浑厚华滋。世人皆知黄宾虹的山水画堪称一代宗师,然而,他的独具风貌的花鸟画也鲜为人们熟知和推崇。他的花鸟画不是偶尔涉笔,而是从年轻到垂暮之年一直在画。

早年他的花鸟画受扬州著名画家陈崇光的影响。继承的是沈周、陈白阳“观物之生”的理念,走的是草书笔法和水墨或色彩渲染来表现“物物有一种生意”的写意路径。所以较早期的花卉题材,多取山花野卉的用笔、落墨、构图,但见轻捷和单纯,尤其用色,唯美唯柔,似手边随意流泻的温情。专擅花鸟大写意的潘天寿先生就称黄宾虹先生山水为“绝妙”,其花鸟为“更妙,妙在自自在在”。

在近现代的中国画坛上,黄宾虹无疑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杰出画家之一。诗文、书法、金石、画学造诣皆深,其中绘画成就最高,又以山水名气最大,偶作花鸟草虫。黄宾虹与以大写意花鸟名世的齐白石相比,黄宾虹则以其独特的山水画风引人瞩目,他们各自在花鸟、山水领域独树一帜。

齐白石擅长花鸟画,偶作山水;黄宾虹在山水领域驰骋之余,也偶作花鸟。二人皆风格独特,妙趣天成。齐白石以其花鸟画笔墨趣味所作的山水画和黄宾虹以其山水画笔墨精神所作的花鸟画都赢得世人的称誉,这是一个意味深长的现象,从中我们不难发现两人对中国画笔墨法则与精神都有独到的领会,是画坛里难得的能够融会贯通的高手。

作为一个典型的“借古开今”的画家,黄宾虹有深厚的传统功底,修养全面。他的花鸟画属于“偶尔为之”,早年受扬州著名画家陈崇光的影响,后来因为做编辑工作,大量接触历代名画,取法更为广博,在学习传统时能够取其精而不为所囿,敢于创新,造诣很高。

很长时期以来黄宾虹的花鸟画为山水画的盛名所掩盖,这主要和他的花鸟画作品问世较晚且数量相对较少有关,但决不可否认他的花鸟画所达到的艺术高度,所作花鸟,可以说很少有不佳之作。黄宾虹认为画山水要有神韵,画花鸟要有情趣,并且在创作中极力体现,他的花鸟画不像山水那样层层累积,大多构图简洁,轻松自然。

2欣赏黄宾虹的花鸟作品,可以看出与其山水作品一样,他比较注重写生,在绘画的过程中不断尝试和实验新的技巧和方法,把文人的深厚学养和艺术家特有的细腻敏感都渗透到作品中。黄宾虹推崇以书法的笔法和金石的趣味作画,一波三折,含蓄有力,刚柔得中而变化万千,下笔重,运笔狠,点、曳、斫、拂、披、转、顿、挫,方法多变,技巧纯熟,或快或慢,或齐或整。

3在用笔上他又有特别的优势,讲究平、留、圆、重、变;用墨上他强调笔墨“淋漓而不臃肿”,尤其是关于宿墨与清墨诸法进行突破性的研究与运用,有浓、淡、破、泼、积、焦、宿七墨,这使他的花鸟画别开生面,洋溢着特有的“黄宾虹”味道。正是包括宿墨与清墨这类历来为花鸟画家视为大忌的墨法的渗透与移入,才熔铸成黄宾虹花鸟画华滋浑厚、秀静妍润的魂魄。

黄宾虹的花鸟画在用色上更是出奇的好,相对其山水来说变化更加丰富,他能够率真地去吸收民间色彩的感觉,有些作品有显著的民间瓷绘色彩的特点,青绿和玫红的运用特别得心应手,有民俗感而绝无尘俗味,变戏法似的颜色结合真可谓浑然天成,特别注重用“脏”色和“浊”色,很多作品初看灰灰的一团,细看里面能包含着各种不同的细微变化,丰富厚重,精妙之至。4 20 19 18 17 16 15 14 13 12 11 10 9 8 7 6 5

作品鉴赏

启功(1912-2005),自称“姓启名功”,字元白,也作元伯,号苑北居士,北京市满人。[2] 雍正皇帝的第九代孙。[1] 中国当代著名书画家、教育家、古典文献学家、鉴定家、红学家、诗人,国学大师。曾任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教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 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博士研究生导师、九三学社顾问、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世界华人书画家联合会 创会主席,中国佛教协会、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顾问,西泠印社社长。

启功曾临习大量碑帖,他的书法作 品,无论条幅、册页、屏联,都能表现出优美的韵律和深远的意境,被称为“启体”。书法界评论道:“不仅是书家之书,更是学者之书、诗人之书。”对于书法艺 术本身,他也有很多创见。一般人学书法都是从写“九宫格”或“米字格”开始,并把字的重心放在方格中心。启功却发现,字的重心不在传统的米字格的中心点, 而是在距离中心不远的四角处,还推算出它们之间的比例关系正符合所谓的“黄金分割率”,对学习书法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何绍基(1799-1873), 湖南道州(今道县)人。清代诗人、书法家。字子贞,号东洲、晚号蝯叟。道光进士,官编修,博览群书,于经、史、子学皆有著述,尤精小学。书法尤著名于世。 书法自秦汉篆籀,至南北碑,皆心摹手追,遂自成一家。《息轲杂著》称其书“专从颜清臣问津,积数十年功力,探源篆隶,人神仙境,晚年尤自课甚勤,摹《衡兴 祖》、《张公方》多本,神与迹化,数百年书法于斯一振。”平生作书,对联特多,而不是一般应酬之作,书作着力,书艺很高,被誉为“书联圣手”。著有《东洲 草堂金石跋》、《东洲草堂诗·文钞》、《惜道味斋经说》、《说文段注校正》等。

释文:我爱阑干架,横平似水流。量来三四丈,曲折不胜秋。阑干不用染,白木逗清坚。秋光宜界画,红绿总天然。启功。

在无处落脚的人海里,你的停靠成为岛屿,成为陆地,成为具体—— 陈粒《远辰》

作品资料

启 功(1912-2005) 行书何绍基诗

估价:单位RMB450,000 — 550,000

成交价:单位RMB1,127,000

尺寸:136.5×68 cm. 约8.4平尺

年代:癸酉(1993年)作

作者:启 功(1912-2005)

日期:2013-05-11

材质:水墨纸本

装裱:镜心

钤印:癸酉、启功之印、元白

弘一法师不仅是近代佛教中闪烁璀璨光明,在艺术创作中也有自己独到的建树。在书法上安静空灵,在绘画上多见的就是其绘制的罗汉图,这些罗汉图在笔墨上看起来较为松动自然,可除了书法中的那份空灵安静的感觉之外,更多的显示出其生动多姿的一面。不放看一下下面整理编辑的图片,不管是穿针引线,还是闲散无事,都有生动的姿态和表情。每一个阿罗汉都有自己不同的神态,从中可以看出弘一法师慈悲平等的菩萨觉地。

弘一法师简介:

弘一法师,俗名李叔同,清光绪六年(1880年)阴历九月二十生于天津官宦富商之家,1942年九月初四圆寂于泉州。他也是中国第一个开创裸体写生的教师。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前驱,卓越的艺术家、教育家、思想家、革新家,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佛教文化相结合的优秀代表,是中国近现代佛教史上最杰出的一位高僧,又是国际上声誉甚高的知名人士,鲁迅、郭沫若等现代文化名人以得到大师一幅字为无尚荣耀。他在音乐、美术、诗词、篆刻、金石、书法、教育、哲学、法学、汉字学、社会学、广告学、出版学、环境与动植物保护、人体断食实验诸方面均有创造性发展,是一名纯粹的佛教大家。赵朴初先生评价大师的一生为:“无尽奇珍供世眼 一轮圆月耀天心。”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石鲁在病房作画

画家逸事

贾平凹

十年浩劫中,画家石鲁受封为“黑帮”,枯坐家中,人争避之,惟长安工人名李世南者常去探视。世南耿直,酷爱作画。浩劫之中,闻某画家死,则奠酒哀悼;遇画作遭毁,必百计抢救、收藏之。人以为痴。

2石鲁(右)与李世南(左)

一日黄昏,世南往访石鲁,见其小院墙头残照如血,阶下荒草野径,独独一树碧桐,石鲁倚树而坐。长发长须,有如卧狮。李世南说:“老师可谓乱中静坐,院内一树,树下一你,正是一幅画景呢?”石鲁随之取纸来画,先画院子为“口”,再在院中添“木”,竟成一个“困”字,掷笔大笑。世南索画为藏,石鲁只题字而未加印。问之,默默许久,老泪纵横,说:“上海钱瘦铁答应为我治一石印,但现在两地茫茫,不能相见。昨日听到消息,说他在上海街头游斗,脚手已残,所以今日独坐长叹。从此而后,我作画便再不盖印了。”

3杂花册 作品石鲁

世南遂到上海,化装农夫,去寻钱家,几日不得其所。三日后找到,则门上白纸黑字加了封条。问及旁人,回答:“钱已被斗死,家人赶出城,不知下落。”世南摔倒门下,捶地而哭。又搭车去北京见石鲁好友黄永玉。黄永玉是时也遭批判,装病谢客。世南去了几次,不被黄家信任。后说是石鲁让他来的,黄永玉披衣出门,延入叙谈,说:“这里有一石印,正要转石鲁。”世南大诧,不知印是谁刻。黄永玉说:“是上海钱瘦铁所治,他临死前,将一包字画和这石印托付一熟人,说:‘我死去并无憾事,只是这一石印未交给石鲁。你替我收藏,免得遭抄家丢失。你若日后转交石鲁,这包字画便作为酬谢。’说罢便哭,那熟人亦哭,却不肯收字画。钱瘦铁含泪与他握别,一时气绝。那人冒死收藏,后转到我处,我却未能转石鲁,日夜负疚不安。今日托你转去,我就三生有幸了。”

4填筑之风 作者石鲁

李世南将石印贴身藏好,赶回长安,连夜到石鲁家。石鲁捧石印大哭,说:“我不会死了!我不打倒我,谁也打不倒!等有一日我们聚会了,再说今晚情形吧。”世南终忍不住,说出钱瘦铁之死,石鲁呆若木鸡,从墙上取下古琴,猛烈弹奏,歌《黄水谣》以代哭。

5华岳雄秀 作者石鲁

李世南从此便从石鲁学习没骨大写意人物画。数年之中,居斗室,以床为案,身弯九十度作画,炎炎盛夏,汗水常落纸上为渍,年未及四十,头发脱落过半。

6终南之兰 作者石鲁

一九八二年,石鲁死,将石印赠李世南,世南常对人说起此事,出示石印,则隶书,笔拙硬,如铁条然。

余一日在长安酒家独饮,偶闻此轶事随追记之。其枝节细末,未经在世人物对证,特此声明。是为跋。

《石鼓文》被历代书法家所重视,近代书法家吴昌硕、吴稚晖等人都是从石鼓文的临习中找到适合自己的风格面貌。然而不管是他们的临作,还是对于石鼓文的理解,对于我们来说都显得相对严肃和正式。下面书法屋为大家找了一段关于《石鼓文》其中一篇的译文,看看这生动的译文,再想想那些庄严肃穆的文字,是不是会感觉亲切了许多呢?

《猎碣第一》试译初稿

译者:王永光

我的车已打造的结结实实, 我的马也已养的强强壮壮; 我的华车已经装饰的很美很美, 我的肥马也已打扮的漂漂亮亮。 国君自然有众多的随从, 周围遍是旌旗猎猎飞扬。 母鹿公鹿足迹串串, 正是我狩猎追寻的对象。 把弓弦调整的有力一些, 调好弓等着叫它把命丧。 我用杖击打壮年的野牛, 它来势凶凶踏出敕敕巨响, 它踢起一片尘烟, 扑向车夫又扑我的侍卫儿郎。 母鹿公鹿吓的小步倒转, 哪敢上前大大退向一旁。 我用杖击打那些山鼠, 谁知它门东跑西窜狡滑异常。 唉,我只得用箭射野猪了。

下面来欣赏一下北宋拓制的中榷本《石鼓文》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