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立志与排难

我们想做一名篆刻家,有这个志向,这是很好的事情,但要成为篆刻家很难,难在哪里?就我自身的体会来讲,我年轻的那个时代,也没什么专业篆刻家,有的是一些刻字店、刻字厂,这是两码事。所以当时要立志搞篆刻艺术,有工作之累、有身体之累、还有长辈和妻儿之累……有心而无力,总觉得条件不具备,一大堆的事情压在身上,总觉得条件不具备,不是你想搞就搞得起来的,这就成为有些人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乃至放弃的原因。

2乐者

不知大家有否同感?我年轻时感触就很大,所以我说立志当篆刻家、书法家,首先要解决“排难”的问题。比如我当时在部队,别人有时间就下棋、打球….而我就是一有时间就写字、刻印。有时还有很多压力,比如你到地方上去请教一些著名的老师,当时领导就会讲现在阶级斗争复杂,他们都是些旧社会来的遗老遗少,要警惕,少接触,而且你玩的是封建没落的东西。

3敬事

所以一个有志搞艺术的人,光有立志决心还不够,还要排难。我现在接触一些老朋友,常与我讲现在不搞艺术了,我问为什么?回答说有这样或那样的困难,我感觉很现实。

搞艺术的人,不是等好条件送上门,而是时刻珍惜当下,努力创造条件,排除困难去搞艺术。如果一定要等到自己条件好了再搞,那么我想,这一辈子可能都不会有理想的条件等着你。

4般若

我年轻时,一家五口三代人,就在10个平方的斗室里住了十四年,那房间被一隔二,我老母亲和儿子睡在床上,屋里活动空间很难。我和我爱人睡在外面,没有床,她和女儿睡在地板上,我就睡在方台子的下面,就这点地方,头就枕在门要打开的地方,晚上如果有朋友来,我得叫他等5分钟,把铺盖卷起来,然后才能把门打开,朋友脱鞋子进来,晚上朋友走了,把地拖干净、等乾透才能继续睡,这个条件是极差的。要写四尺的字,要画四尺的画,没有这个空间,怎么办?把一个小方台的两端添加两个活络的木板,平时是放下来的,要用时,就把板撑起来,画画写字。有时就趴在地上写字画画。所以我年轻时,写字、画画、刻章、写文章一样不拉,不是我本事大,而是力争挤出时间、挤出空间来,多做一点事情、多学一点东西。星期天我把爱人和孩子送到丈母娘家里,这10平方就是我的天下,晚上等他们回来了,我只有门后那一点空间放个小木凳,刻印声音使他们睡不着,写字画画但桌上又堆满白天放在地上的东西,没办法,所以晚上我就写文章,如此困苦的条件我都克服过来了。所以我说在座的年轻朋友,你们今天的条件肯定要好得多,无论是书房条件、生活条件、读书条件…..我们那个时候需要的艺术书非常缺乏,不像现在走到哪里都能买到看到需要的书。

5味外心绪

我们搞艺术的朋友首先要解决“立志”和“排难”的问题,你讲你没条件,我讲条件都是自己创造的,绝不会万事俱全,只等着你去挥毫走刀。你们可能觉得这个话题多余,其实人生有九九八十一难,不时都会有诸多的困难冒出来,所以我们立了这个志向,就要坚定不移的排除万难走下去。坚持走下去,一定有成绩。

6诗心文胆

2寂寞与灿烂

很多人觉得搞艺术的人很光鲜,有名有利。就我个人心得来讲,搞艺术的人首先是要耐得住寂寞,有很多同学来我这,我讲跟着我学习可以的,学费我也不收的,但有一点,必须耐得住寂寞,至少5年,不算多吧?

7万憙

你今天拿篆刻刀,明天就想成为篆刻家,后天就想入西泠印社,再后天就成为大师,天下没有这样的称心事。寂寞很重要,要甘于寂寞、耐得住寂寞,冷板凳要坐10年,其实搞艺术要出大成绩10年远远不够,也许还只是个零头。

我从小就喜欢艺术,回忆自己参加西泠印社的展览会是23岁,那就是我学刻印的17年以后。我参加书法展也是1963年,是我学写字的19年以后。这是一个漫长的学习过程,而这也只能称是真正的起步呢。要真正沉下心,没有真正的寂寞,对艺术的敬畏和虔诚就没有真正的艺术。

8涛声

艺术绝不是炒作出来的,不是吹捧出来的,因为没有经过面壁苦修的寂寞,没有经过呕心沥血的洗炼,不可能成为真正的艺术家。

搞艺术的人要有平常心,要耐得住寂寞,在此前一定要沉下去、再沉下去,把名利抛在一边,沉到底,当然艺术其实是没有底的,海有底。当寂寞走到尽头时,往往就是灿烂呈现之时。

9品味布朗

比如我年轻时发现印学方面的书很少,原铃印谱也都更不易得。所以我从十几岁开始,看到好印谱就做笔记。到上海博物馆、图书馆、外地图书馆及私人藏家处去读印谱及印学著作,乃至到日本、香港、新加坡,看见好的材料就记录在册。

10造像印

这期间就有很多趣事,我到天津图书馆借书看,工作人员问我想借什么书,我讲我叫不出书名字。那人很奇怪,借书却叫不出名字,以为我跟她开玩笑,我讲我叫得出名字的印谱类书都看过,我就是想要看古人讲的“要读未见之书”。于是图书管理员把我带进去,我看了内部的书目卡片,果然有两本没见过的书,一本是李叔同早年的印谱,一本是被乾隆焚毁的周亮工编的《印人传》,其实叫《印人传》是不准确的,其真正全称是《赖古堂别集印人传》。乾隆时这书已毁,嘉庆以后翻刻本亦丢三拉四,多讹误,不完整,全貌尽失。诸如,我曾读到一本《宣和印存》,经考证之后发现,有《宣和画谱》、《宣和书谱》,但世上并无《宣和印谱》,显然那本《宣和印存》是明末人伪托的,据此《辞海》原有的这个条目就给删去了。

11菩提

在这几十年当中,我前后读过四千种印谱及印学论著,并不是我要标榜什么,只是说明要耐得住寂寞,要下苦功夫,尽可能多地读书,掌握一手材料,那么你判断思考问题就会有扎实的基础。

我的《中国印学年表》,撰写用了近50年,2014年是第3版,从1987年第1版到1994年第2版,跨度也有十几年时间,如果不是耐得住寂寞行吗?我花了15年时间编著《中国篆刻大辞典》,现在网上炒到九百多元一本,这本辞典目前我还在修订,争取明、后年再出第2版。

12中国梦

所谓“耐得住寂寞”,不是整天在那里歇着或空想,而是做学问要沉下去要做扎实,学习、实践、思考、再实践。所以不是面壁10年20年,哪有什么成就?栽树开花结果是要等待的,果农都知道桃三、李四、杏五。“梅花香自苦寒来”这话都早已讲烂了。

我喜欢画荷花,一到夏天所有花都蔫了,唯有荷花在阳光越强烈处开得越好,古人总讲“亭亭玉立”、“出淤泥而不染”,却总不论及它的迎酷暑而傲放,我讲荷花有其刚毅的性格,梅花不怕冷,荷花不怕热,所以若不能吃苦、若不能耐得住寂寞,是不会有成果的。

3卡壳与闯关

我从小写字刻印遇到的卡壳很多,就是再聪明的人、有再好的老师,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艺术之路是颠沛坎坷的,就像爬群山,爬上一个山坡,然后就向下走了,再爬上一个山坡,然后又向下走了……,是趋势向上的“M”型行进。

我15岁到30岁之间,是卡壳最严重、最苦恼的15年,学艺的成绩时好时坏,有时甚至怀疑自己不是这块料,不知在座的同学们有否这种情况?我那时喜欢看哲学书,有时看自己的印刻得比数月前刻的还差。可是我善于自我排解,认识是从实践中来,眼高手低是符合规律的。

13韩天衡先生作品 商道酬信

那为何会刻的印写的字反而不如以前呢?要么就是你不努力,但若是在不断学习前进的过程出问题,那就是“眼高手低”在起作用,即眼光提高了手还没及时跟上,就会出现卡壳、苦恼,这恰恰是证明自己正处于大踏步前进的前奏,是好消息。所以遇到卡壳现象千万不要灰心气馁,因为你在攀登新坡、你在曲折中前进,知难行难,你就会克服这个困难。

那时我在犯这类“今不如昨”的苦恼时,我会以平常的心态去体悟名家印谱,以解决刀法、章法问题。去读些大文化方面的诗文,过段时间又会觉得水平又上去了,所以经过这段时间,就是我爬坡最累、最苦、最易产生动摇的时候。艺术之路绝不是一帆风顺的,上上下下、进进退退是正常的,你要准备好吃苦到底、坚持到底的坚韧不拔的精神,它一定会确保你可以柳暗花明,在迂回中继续前进。

14韩天衡先生作品 一分为二

4印里与印外

画画有写生,书法篆刻没法写生的。祖先给我们创造这门艺术,入门除了临摹学习,几乎再无第二条途径。有些大艺术家,也是在有相当深厚的积累和感悟之后才有“屋漏痕”、“折钗股”、“万物皆入书、入印”的超跨度的变通能力,初学者只能“印内求印”,印宗秦汉、隋、唐、明清流派印,在婴儿期不吃这口奶是不行的。

浙派创始人丁敬就说,周、秦、两汉、魏晋、隋、唐、元、明、清每一个时代都有特色,把印里的营养都吃遍了。邓石如开始了“印外求印”的观念,以篆书入印,他的印是有起、落笔的,其印不全是从印里来,是从碑刻里来的。

15韩天衡先生作品 妙吉祥

赵之谦的聪明在于,他所处的时代出土了很多前人未见的既古而又新的文字,他是非常敏锐而且擅化的人,善于将新出土材料直接用入刻印,所以五百多年的明清篆刻史,像赵之谦这样的百变金刚就这么一个。

一个真正的大篆刻家,绝对是有自己的一套独创的新理念,不见著述、不讲出来不代表他没有,这是我们研究篆刻史的人必须要敏锐感觉并注意的。

16韩天衡先生作品 奇崛

之后的吴昌硕,从出土的封泥之中体会到了一些瓦甓之美,斑驳之妙封泥印不是平面的,而是有起伏的,富有轻重节奏感。线条亦不是光溜平滑的。而是有浮雕般的质感,吴昌硕感悟到这点,他高明的做印技巧是前无古人的。古人也做印,是将刻好的印放在一个小盒子里面,吩咐书童摇,以此达到做旧目的。而吴昌硕是理性的,带有很高的艺术内涵去做印,其印铃盖出来的印面效果,在平面纸具有浮雕般的质感。

搞篆刻的人,首先要在印里好好学习,日后再要到印外去好好参悟,这印里和印外是一个辩证关系。路不是已经被前人走完了,而是要靠你自己去发现。

17韩天衡先生作品 一日千里

我年轻时是一个喜欢胡思乱想的人,19岁那年当海军到温州,从船夫摇橹过程中发现自在入水浅,遂得篆刻中深入不如浅刻。此外,真正优质的长线条是由若干曲线组成的,比如用圆规画出的圆,那是缺乏趣味的。这与我们书法里的提按起伏同理,好的篆刻家要有很强的变通能力,要努力去发挥艺术的想象力。

刻印中有疏密的关系,我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喜欢看古巴女排和中国女排比赛,男排只讲扣杀没有看头,女排比赛两强相遇,根据球路,则有站位换位和大密大疏、且出人意外节奏的变化,这不仅是看球,而是去关注全场瞬间千变的章法布局,我以为对刻印的布局就大有裨益。

18韩天衡先生作品 百乐斋印

古人的“计白当黑”、“积点成线”,虽然这些话经典,但我们更应该从生活当中去真正感悟活生生的、有滋有味的章法布局和线条挥运。比如以前我们部队拔河,绳子放在地上并不见力量,但拔河时,两队都拉着这绳子,此时绳子一会朝左、一会朝右,这富有张力和阻力,这有生命活力的绳子就等同于篆刻里最优质的线条。

所以搞印章的人更应该从潜移默化的生活中去感悟、去发现,在具有一定基础之后,这些就演化成为艺术中非常重要自我而独到的东西。

195秀美与雄遒

篆刻风格大致分为两类,写意与精工。从印风上讲,是没有好坏高低之分的,但值得注意的是,风格是会因时而沉浮,然而内在美是千古不变的,如此理解是科学而公平的。

在座的印友们,据我所知就有刻各种风格,百花齐放都是可以的。但不能因为你的喜好去否定蔑视别的风格,这不好,要不同而和,要客观。

20韩天衡先生作品 老大努力

我想告诉大家,具有一定基础之后,不要急于给自己定型,因为我们年轻,有的是时间,要继续拓宽视野,什么东西都要去尝试,接不接触新东西,其感觉是不一样的。我就经常对学生们讲要多尝试,不去尝试其间的美和特质你就体会不到,自我封闭切切不可。

记得1974年周昌谷先生嘱我刻过一批印,他请朱关田先生拿去给沙老看,之后沙老给昌谷写了一封信,高度地表扬了我,我很感激。1975年我随朱关田先生去拜见沙老,我带了本二十七八岁变法后的印谱,请沙老指点,沙老问我是不是想定型,我讲在探索并不想定型。我去年出版了两本印谱,都是不同时期的,可以看出至今我还一直在变。搞艺术的人是不能定型而一成不变的,不变就会僵化,讲变化也要有一个主调,可以有一个主调,总之,常变才能常新。

21韩天衡先生作品 惜寸阴

此外,我还要谈一个现代印风的问题,我从来不反对探索,对现在千奇百怪的风格我从来不反感、不反对,历史上任何一个新风格出来时用老眼光看都是奇怪的,但反过来讲,奇怪的东西不一定就是新的东西,不一定是能站得住的东西。新奇的、有内涵的才能成为经典,不去探索就不会有新东西,我们不应对“现代印风”翻白眼,横加指责。我只是认为叫“现代印风”,这是不科学的,你叫现代的,那其他的品类就是古代的么?我主张应该用“实验”来命名,不妨称之为“实验印风”,实验有可能成功,也有可能失败,所以用实验来说是科学的,我们不要过早的去抨击打压,或是鼓掌赞扬,时间才是检验它是否成功的最公正、最科学的试金石。

22韩天衡先生作品 剑胆琴心

现在我们书法篆刻界有一种丑书、丑印。此处所说“丑”不是“差”,与“丑”对立的不是“美”,而是“媚”。因为从真正的美学角度讲,“丑”无可指责,是站得住脚的。“丑”的对立面是“媚”,而不是“美”,这是不能混淆的两个概念。“丑”里面也是有高低好坏优劣之分的,真正有内涵的、百看不厌的“丑”,其本质真谛也是“美”。

举个例子,京戏三国演义空城计里的蒋干,是一个丑角,名丑萧长华演得妙趣横生、入木三分,大家都对他赞不绝口,丑到极点,神采飞扬铭刻不忘,就是美。所以我们在谈风格的时,把这个问题也说一下。

23韩天衡先生作品 一月二十九日观

6刀石与笔墨

这个问题很具现实意义,赵之谦说过“古人有笔又有墨,今人唯有刀与石”,他把刀石与笔墨对立起来议论,这就缺少一点辩证法,只讲笔墨没有刀石能是好作品吗?其实他自己的作品倒是都有兼顾,两者不能对立,要相辅相成,合则双美,离则两伤。

简而言之,刀石是技法,笔墨是书法。赵之谦是一位天才人物,但也不免“尺有所短”。他说钱松刻印浅,他的深,成效确是一样的,其实是不一样的。赵之谦缺少钱松印之醇厚,原因就在于他刻得深,赵是推刀法,钱松善于用冲、剔、切三种刀法相结合,用刀技巧不同,刻出来印面效果也大不同,这是不争的事实。

24韩天衡先生作品 放胆

刀法是门独立的学问,不能不去作深入仔细的研究与实践。今天我们最大的问题在于,我们所见到的优质原铃印谱太少,我们所见多是印刷本,且是翻版多次的印刷本,这就是我们往往不能深入的原因。印铃出来的线条厚薄与用刀的高下息息相关,建议大家多看看名家刻原印石,一定可以获益良多。

7传统与创新

传统要不要?这是个问题经过十多年的研讨,已经解决了,我们现在所说的传统,都是经过淘汰留下来的优秀传统,这些优秀传统并不是要不要的问题,而是必须去认真学习的。

我观察现在的印坛,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是学优秀传统,非常忠实的表现优秀传统,这没有什么不好的,喜欢这一路,一辈子就这么搞,如果能够作优质传承,也应该赞赏。第二种是认为传统是种束缚,不需要学,就要玩自己的,这也没什么意见,艺术本来就是玩,少营养,缺基因,玩得也可不亦乐乎,痛快、自由,但能取得大的成绩很难。第三种就是认真学习传统,但又思考怎么突破传统,这个我很赞赏。我们篆刻艺术的发展与突破就在这第三种人群中,他们真正具有推陈出新的时代责任感,我尤其赞赏。

25上善若水

但还有一部分人有误区,说传统没什么好学的,我在几十年前写文章曾讲“传统万岁,创新是传统加一岁”,讲传统与创新的辩证关系,千万不要进入误区。学习传统同时要心想着推陈出新。

近些年我又做了些哲学思考,“推陈出新”的本谛应是“推新出新”,无论时间过去多久,那几个开创新派的大师,他们仍是光芒万丈,永远是新的!你一味地模拟他们,你才是旧的。所以我们学习传统,是在学新而不是学旧。这些大师的作品理念,包括他们开创的新面对我们而言永远是新的,向他们虔诚地学习是学新不是袭陈,所以本质是“推新出新”,我们要非常辩证的看待以往优秀的传统。

26登岘亭

我们往往有一个误解,新的对立面是陈的,陈意味着是我们前进的障碍绊脚石,其实陈的艺术是有精华与糟粕之分,有出新的与陈腐之分,能智慧而明确地去学饱含精华的往昔之新,是“推新出新”。所以中国传统艺术一定是串联的长链,是有传统再有其后出来的创新,像链子般一环扣一环,紧紧相扣的。

我1986年到新加坡开画展、讲学,那时正是处于“中国画走向穷途末路”的大讨论,新加坡同道们问我到底该不该新?那会儿中国改革开放刚起步,新加坡确实是一个花园城市很新,我问你们新加坡够新了吧,还要再新吗?他回答当然要!什么东西不需要再创新呀?

我还举了个例子,我生下来七斤半,这个就是我父母给我的“传统”啊,我四十多岁了,体重增加到一百六十斤,这也就是出新啊。你想如果要一味割掉传统,你觉得我该割掉身上哪七斤半的呢?这不是割肉,而是割命!

27中庸

所以传统和创新是不能割裂的,那些割裂传统的东西是必定不能扣到这条链子上的,“推陈出新,百花齐放”这是艺术亘古不变的规律。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出新的方向,现在有个论调叫“放开胆子来,前人没弄过的我来弄”,这个我赞成,但只有怪异的才是创新这见解太偏颇、太极端,那雅致、秀美、雄浑的那类就没法再创新了吗?创新之路有千万条,宽广之极。创新是一个非常高的标准,这与新鲜是两码事,我们“9·3”大阅兵,一个个方队走过去,整齐划一,如果大家都穿海军服,突然出现一个陆军服装,大家都会朝他看,这叫新鲜出跳,不叫创新。要创造一个有分量的大家公认而信服的创新,是很难的。丁敬身的时代距今已有三百年了,邓石如、吴让之、赵之谦、吴昌硕、齐白石等,三百年才出来几个篆刻大家呀?可见是难于登青天的。

我还有几个问题要说一下,我们现在学习传统,主要是看印谱,我可以很负责的告诉大家,这些出版社都是很有名的,编者也是很用心花了大力气编成的,可是我一本也没有买,就是它印出来的印章,不能作为我们学习观摩、临刻的资料。这不能怪编者,因为他们手上没有这么多原打印谱,书和文章写好了,再从别的印谱中选取图片,反复翻版的印了,还剩多少原印的本来面目?往往会误人子弟的。

28气象万千

前几年我和几位同学写过一本《篆刻三百品》,我当时讲过一句大话,咱们这本书就算文字写的不好,但配图你们绝对可以作为学印、临刻的范本,因为我都是用原打印谱,照相制版印刷的,不是翻版的,这与其他印谱书比较你会发现有很大区别。

古印人中,我认为用刀最好的是吴让之和钱松,我手里有一些他们的原作,他们不仅用角,还用刃、及刀背,所谓“写字八面用锋”,篆刻也要讲究“三面用刀”,刻出来的印线才具有非同寻常的艺术性。

29存真

8刻苦与天赋

搞艺术你想真正进去,始终离不开刻苦两个字。有些人认为自己有天赋,别人可能也吹捧你,可是搞艺术的人得刻苦。首先讲,一年复一年的刻苦,天赋是在你刻苦实践之后才能检验你是否真正有天赋,不能把希望全寄托在天赋上。即使有天赋的人,都是不会预支的,笨鸟先飞,聪明的鸟更要懂得先飞!

古人讲“吃得苦中苦,方得人上人”,但吃了苦也不一定成人上人,机遇和天赋也很重要。我年轻时李可染先生很看得起我,时时关爱我,当时我年轻狂傲气,李老先生诚恳地告诫我说“天才不可仗恃”,一句话指引了我的后半生,让我燥狷的心就沉下来了,循着老老实实苦行僧般的道路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309技法与文化

刻印作为一门艺术是有技巧的,仅胆大不是艺术,艺术者“艺”是技巧,“术”是学术,是文化底蕴,二字是可分开解,刻印时章法、刀法是技巧,但表现的是风神,这与你的文化底蕴有关,说到底还是要体现你自己的文化涵养。

技巧是骨肉、文化是灵魂。没有灵魂的骨肉,只是行尸走肉,所以写字刻印都要有文化来支撑。看作品的好坏,要从技巧和文化两方面来分析。搞篆刻的各位,不要每天只知道捉刀刻石,要抓紧时间读书,读书是攻艺有成的第一要务!

31醉春

拿我自己来说,我总结出四个字“诗心文胆”,意思就是从《诗经》到唐诗的精粹,此谓“诗心”;从司马迁的《史记》到唐宋八大家的美文,此谓“文胆”。但是光有“诗心文胆”,没有技巧也是不行的,比如闻一多先生也会刻印,他的诗文我读过一些,写得很好,评价也很高。瞿秋白写的文章也好,也多,他也会刻印,他们的学问我很佩服,但印章真刻得不够好,因为技巧不够啊。所以一定要摆正技巧与文化的关系,有技巧没文化,一定是没有深度索然无味的,有文化没技巧,也成不了真正意义上的篆刻家。

32壮骏入神

10表扬与批评

我们搞艺术的人一辈子都会生活在表扬、批评之中。但搞艺术的人必须要有胸襟,接纳这一切。就算别人批评你,你也要接受,促使自己回去思考改进。表扬是糖,偶尔吃吃可以的,但批评更重要,表扬的是你已有的东西,批评是你还没达到的且是必须要获得的东西,所以批评更重要。

举个例子,我15岁时候,拿了作品去给上海一很有名的书画家看,结果被批评的很惨,甚至说“看你的字就晓得你活不长”的,当时受不了啊!我还是孩子,平时又被表扬多,后来想想,老人与我无冤无仇也是为我好。过了半年时间我又拿作品给他看,他前事尽忘,还表扬我说写得好,还叫我刻了几方印。这让我从小就体会到「批评真好」。

33中国梦

还有一件事是,当时1984年,要我当画院领导,我不肯干,领导发火,最后没办法,我只好干了。但同时我提出两个条件:一是只管艺术不管行政,不要安排我签字之类的杂务。二是我上半天班,还有半天我要研究我自己的东西,到了六十岁我坚决退休。在从政和从艺的问题上,我一直比较清醒,艺术比名利、比做官更重要,是终身的事业。

也是1984年,有一次请外宾吃饭时,一位画家当着众人面讲我画画不行,我想想是对,以往是确实把精力都放在写字刻印了。之后1985、1986、1987三年我就把重心都放在画上,那段时间有人批评我印刻得没以前好,这也没错。现在我的画也已被人认可了,但当时画被人抨击时,我得承认心里也是不好受的,但人家的批评不无道理,当时是画得差,“闻过则喜”我做不到,但闻过则改,改而进之,则就得感激批评我的人了。我很感激批评我的人,就是他才促使我努力去画好画的,所以不要不想听别人的批评,这不是坏事。我对这方面心态还可以,我一辈子活在别人的批评、诽谤、嫉妒中,别人泼我的水我当汽油动力,别人批评得对你要听、要接受。即使打错了靶子,也不必上心。批评是对攻艺者胸襟的锻打,有大胸襟才能出好成绩。

34语菲

我今年76岁了,最近发现一个问题,就是我的老师们都已去世,很少有人批评我了,都是文章鼓吹表扬的多,同学中也有很多有成绩的,但我毕竟是老师,他们不好意思批评我,所以我现在靠的是自我纠错、力求进步、自我批评,所以刻了一方印“三省吾身”。

最近我发现自己的胆子不如以前了,年纪大了刻多了,反而刻得小心了,所以我刻了一方印叫“放胆”,刻坏了怕什么,所以人时时刻刻要提醒自己,自我批评,这样才会有进步。

11专一与旁通

在座的都是以刻印为主的,有人讲我又是写字、画画、刻印还写文章、还出书,有人开玩笑说“饭都被你吃光了”。其实掌握多门艺术的前提是我花了十年、二十年的时间深入进去刻印,把握了一定规律然后再去学校其他。书法和篆刻密不可分,我不建议用钢笔、铅笔写稿子,我建议用毛笔写印稿,这对书法刻印都有好处。

篆刻搞好了,可以再去写写字画些画,这些艺术其实都是近亲,是一个马蜂窝里靠在一起的蜂穴,你如果一门精通了,再去打通另一门往往可以事半功倍,触类旁通,是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化学复合作用的,一加一,加一,加一,加一,一定至少大于五。所以首先要提倡专一,然后再旁通,一样样扎扎实实地打通,然后达到融会贯通,这方面赵之谦、吴昌硕、齐白石都是典范。

35三省堂

“一专”与“多能”不矛盾,可相辅相成,但需要长时间的循序渐进与历练,以殉道者的平常心,甘于淡泊,耐得住寂寞地刻苦学习。倘使真正地把书画印的蜂穴打通了,印章刻得好,深谙“计白当黑”,写字画画的章法就不是问题;书法写得好,笔划圆健,画画就必定得筋骨,有分量;你画画好了,懂得气韵生动,迹遇神化,你写的字,刻的印还会死板僵硬吗?诚然,有了结实的“一专”,才利于触类旁通,一样样地去打通,才能抵达融会贯通、三绝一通。要之,急于求成讲诗书印画的全方位出击,给人全能多才的表象,是没有意义的花架子,是不可取的。

36万古

12开花与结果

老话说,春华秋实,其实学艺术到出成绩,特别出大成绩,却不是有先后早晚之别,且是有着极大反差的。以绘画为例,张大千二十多岁就画得很好了,出名早,这样的花可谓是春花,还有些三、四十岁出成果,这个年龄段是繁花似锦的开花大宗期,我称这是夏花。有些六十多岁名望大了,如吴昌硕、齐白石,这是秋花。如果秋天不开花,冬天或许能开花,锲而不舍,如黄宾虹就是典型的冬花,他八十岁之前还临摹四王不大佳,他要到85岁之后才开始出彩,89岁到91岁左右我以为他画得最好。故而花有早开与晚发之分。在座的都非常年轻,有志于篆刻艺术就要以终身的力心去探求,春花不开待夏开,夏花不开待秋开、秋花不开冬花开,如果在座的有的到了深冬,花还是不开,也是说一年四季都不能开花了,那么也不要泄气。我们心平气和地讲,或豁达地想,稿艺术的剔除功利心,本谛是陶冶心灵、变化气质,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能在百花争艳的艺坛里荡漾,心旷神怡,怡然自得,如菖蒲、似翠竹,青且碧。即使什么花都不开,心花怒放那也好呀!

37百世太平

今天就讲到这里了,凌晨四时匆忙爬起来理了上述的十二条,准备匆忙,可能有些讲的也欠妥,欠完整,希望大家多批评指教啊,谢谢大家。

《平复帖》原为宋仁宗驸马都尉李玮(其妻为兖国公主)收藏,《晋贤十四贴》之一,米芾从王贻永处购得。其收藏历史可追溯到唐代,书法中有开元印及王涯、太平公主藏印。宋代入宣和内府,明万历间归韩世能、韩逢禧父子,再归张丑。清初递经葛君常、王济、冯铨、梁清标、安岐等人之手归入乾隆内府,再赐给皇十一子成亲王永瑆。光绪年间为恭亲王奕欣所有,并由其孙溥伟、溥儒继承。后溥儒为筹集亲丧费用,将此帖待价而沽,经傅增湘从中斡旋,最终由张伯驹以巨金购得。张氏夫妇于1956年将《平复帖》捐献国家。《宣和书谱》考证作者为陆机,说其“作于晋武帝初年,前右军兰亭燕集叙大约百余岁。……此恰当属最古。”但是泰始元年(265年),陆机才五岁,所以《宣和》说法不可信。董其昌说其“书最奇古,惜剥蚀太甚,不入俗子之眼,而笔法圆浑,正如大羹玄酒。”又称:“或云平复乃张芝书。”张丑《铭心籍诗》:“平复往来属伯英,陆机题品岂真评。”于此可见,明朝人认为此帖为张芝手笔。不过从宣和之后,许多鉴赏家都以米芾的说法为准,定为陆机作品。

《平复帖》用秃笔书写,苍劲郁勃,纸本,共9行84字。全文向来无人能够诵读,近代启功才把全文释出。其首句云:

彦先羸瘵,恐难平复,往属初病,虑不止此。

彦先是谁?启功说是贺循,理由是《晋书·贺循传》说及他多病之事,可知是贺循。不过其传记中有云:“陈敏之乱……循辞以脚疾,手不制笔,又服食寒食散,露发袒身,示不可用。……循羸疾不堪拜谒。”这些事情发生在太安二年(303),陆机被害之后(《晋书·惠帝纪》)。因此证据不足。

而饶宗颐考证,与陆机同时代又三个人别字叫“彦先”,一个是全彦先(《文选》卷二十四),一个是贺循,一个是顾荣。后两人在《晋书》有述。顾荣和陆机、陆云是同乡,顾荣和陆机常常被人联系一起,比如张华说陆机“龙跃云津”顾荣“凤鸣朝阳”。顾荣饮酒成病,在齐王冏时,他“终日昏酣,不综府事”。《平复帖》中的彦先,应为顾荣。

《平复帖》自唐宋以来,被公认为晋室法书的瑰宝,又是晋初品评人物的史料,其艺术学术价值之高,可想而知。

1王献之《适奉帖》

释文:

愿余上下安和。知婢日夕疏,慰意。育故羸,悬心。倪比健也。适奉永嘉去月十一日动静,故常患不宁。诸女无复消息。献之(白)。

唐太宗为何要贬低王献之?

历史上往往以“二王”并称,又往往以大王概括小王,但王献之书艺自有其独立价值。王羲之至会稽后,书法艺术成就达到顶峰。但誓墓不仕后因笔札多为代笔人所书,乃有非议。王羲之逝世后到南朝梁初,约一个半世纪,在此期间王献之书因其媚趣研润、逸气洒脱,学其书者盛极一时。其间名家师法小王者,如《书断》所载,即有桓玄、宋文帝刘义隆、羊欣等。特别是羊欣,被称为“人于室者,唯独此公”,所以时人谓“买王得羊,不失所望”。另外还有薄绍之、谢灵运、孔琳、邱道护、齐高帝萧道成、萧思活、范晔等,也各具小王意趣。这是王献之声誉日隆的一个原因。羊欣书艺独步于王献之之后,传授门徒,使献之的影响更为扩大。

那么,唐太宗为何要贬低王献之?有的学者认为,在初唐李世民要学书,必是从王献之人手,因为那时王献之的手迹比其父的容易得到。后来李世民才看到王羲之的墨迹。李世民也许不甘心居于王献之之下,便把其父抬了出来。由于李世民推崇大王、贬低小王,当时人士慑于皇帝的旨意,遂把有王献之署名的遗迹抹去其名字,或改为羊欣、薄绍之等人姓名。但是唐人学小王者仍很多,特别是“唐人草书,无不学大令者”(吴德旋浯)。欧阳询的真、行便既学大王,又学小王,而别成—体。近人沈曾植也说:“率更(指欧阳询)行草,实师大令而重变之。”虞世南和其他一些书家也学王献之,张怀瓘说:“虞书得大令之宏规,含五方之正色,姿荣秀出,智勇在焉。王绍宗,清鉴远识,才高书古,祖述子敬。孙过庭,博雅有文章,草书宪章二二王。”唐人对王献之的草书很重视,尤其是狂草。张旭的草书就从王献之化出。唐蔡希综《法书论》云:张草“雄逸气象,是为天纵”,“议者以为张公亦小王之再出”。怀素也皈依小王,其《圣母帖》“轻逸圆转,儿贯王氏之垒,而拔其赤帜矣”(见赵岫《石墨精华》)。由此可见,尽管李世民贬低小王,但终唐一代,还是有很多人向王献之学习的。

1王羲之书法作品《丧乱帖》原迹

在书法与绘画中,方笔与圆笔同许多笔画因素相贯通。圆笔可涉及逆入、中锋、藏锋、提笔、转笔等;方笔可联系切入、侧锋、露锋、顿笔、折笔等。由用笔之方圆,还直接体现出结构、体势之方圆。因此,人们认为方、圆乃运笔之纲领。

书法之方、圆不能等同于同几何形的方、圆。“方不中矩,圆不副规”(崔瑗《草书势》)。它必须富有生气,姿态多样,不流于等齐划一的装饰味,避免过于规则的形式。正如阿恩海姆关于艺术品的论述:“在一件艺术品中,规则的形是很少被运用的,因为艺术品所要解释的自然特征就表现在多种力之间的复杂的作用上。如果艺术品过分强调秩序,同时又缺乏具有足够活力的物质去排列,就必然导致一种僵化的结果。”书法亦然。如果过分追求均齐一致的方、圆,必然会导致呆板、单调、僵化的结果。

无论方笔、圆笔,都要给人以生动有力的审美感受。方笔之入不扁平刻板,圆入不臃肿呆滞,才是高手。方笔侧重顿,圆笔倾向提。顿与提的不同方法使方笔与圆笔形成了不同的审美特色。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从方笔圆笔与顿笔提笔的联系中说:“方用顿笔,圆用提笔;提笔中含,顿笔外拓;中含者浑劲,外拓者雄强;中含者篆之法也,外拓者隶之法也;提笔婉而通,顿笔精而密;圆笔者,萧散超逸,方笔者,凝整沉着;提则筋劲,顿则血融。”中含、婉通、萧散超逸,是圆笔的风貌;雄强、精密、凝整沉着,是方笔的势态。

圆转灵活流畅,富于动感;方折遒劲凝整,趋于静态。以静态为主的隶书、楷书,方笔、折笔是重要因素;灵活飘逸的行书、飞动奔放的草书则要化方为圆,化折为转,如果方折过多,便“行”、“奔”不起来。《文心雕龙·定势》云:“圆者规体,其势也自转;方者矩形,其势也自转。”这些论述从不同角度说明了方与圆、动与静的对应关系。

人们品鉴草书时,多从圆笔流动的势态进行把握。如评怀素草书“圆转之妙,宛若有神”。品评篆书之美时,突出其圆的性质。丰坊《书诀》说:“大篆,结体于古文,而垂笔圆齐,盖小篆之用从出。”倪涛《六艺之一录》说;“篆书以清圆劲拔为高。”《书林藻鉴》录何绍基语:“观《泰山》二十九字古拓可珍,然欲渊源廓落,李阳冰圆活姿媚。”王澍《论书剩语》论篆书的审美原则说:“篆书有三要:一曰圆,二曰瘦,三曰参差。圆乃劲,瘦乃腴,参差乃整齐。三者失其一,奴书耳。”其中“圆”是首要的。孙过庭《书谱》中所谓“篆尚婉而通”,也是强调其婉转圆能的审美特色。至于“瘦”在周秦与两汉并不以此为尚,如《开母》及《禅国》等,皆以丰仪腴胜,至唐宋乃转趋于瘦劲,成铁线一路矣。

周代青铜器上的篆书铭文及大篆《石鼓文》可以看出由圆笔线条所展示的圆润之美。方笔最明显的书法莫如龙门二十品中的《始平公造像题记》,一横一竖一点一捺都显出棱角,显示出雄健之美。青铜器中《天亡簋》及《盂鼎》也有同样的风格。方笔圆笔不仅表现了不同的体态之美,而且还显示了不同力感的力量之美。圆笔线条富有阴柔之气,圆润、秀逸中透出一股韧功;方笔线条富有阳刚之气,方严凝重,峻健雄强。纯圆笔的《瘗鹤铭》和纯方笔的《始平公造像题记》一比便可以看出它们的不同力感。书法家能巧妙地运用方笔与圆笔抒发其内心情感以达其性意,是最好的状态。此外,书法家能巧妙地将方笔与圆笔结合交替运用,又能在方中寓圆,圆里透方等,以显示其所感受的情性,以显作者的风采,更为难得。金文中的《天人铭》,隶中之《■阁颂》,真书中的《泰山金刚经》等,都是典范。

2智永书法作品

方笔与圆笔

圆笔怎么写啊?方笔怎么写啊?有人说这简单,圆笔用中锋写,方笔用侧锋写;对乎?

翻翻历代书作,皆以圆笔具多,方笔极少,只有在北魏的一些墓志刻石中,我们能见到极其纯正的方笔,魏碑因此有圆魏和方魏之称。因为是刻石,故有人对方魏大持怀疑,认为那不是书写的原样,棱角分明是刀刻所致,听说启功老人就对这种字体百思不解,认为根本无法用毛笔写成;也有人认为书写那些墓志的民间工匠文化不高,用笔不讲究,不按规矩,随意造作所致;要说他们文化不高,这倒有可能,要说他们用笔不规矩,俺否认,你看那笔道,清晰可辨,你看那用笔,多么周密多么细微,你看那结体,多么严谨多么用心,自南北朝到今天,多少年了?谁能写得这模样?俺说过,那些人有些写得并不比二王差。

也有人认为那些方方正正的棱角能用毛笔写成,俺看过,多是起笔收笔都画三角形,连画带补,这哪叫写字阿?分明是造字,造得快也不行,尽管能造出楷书,但一到行书里,不是带不过去就是不消化的病。那些方方正正的棱角,到底能不能用毛笔写成呢?斩钉截铁,一笔写成?能!

练圆笔要结合写方笔,练方笔要结合写圆笔,知方才能知圆,知圆才能知方,知圆而不知方容易油滑,知方而不知圆亦容易呆滞。但方笔圆笔基本功不宜同时去练,容易相悖。有些人写圆笔,写得很圆,象水珠一样,俺说这不是圆笔,圆笔是一种势,是意圆;有些人写方笔,写得很方,象刀刻一样,俺说这也不是方笔,方笔是一种势,是意方;侧锋也能写得圆,中锋也能写得方,用笔知方才能之圆,知圆但未必能知方,待写到一定的时候,无方无圆,无圆无方,自知方圆不是两种不同的写法,所谓“笔方而意圆,体方而势圆”,正是如此。学魏碑的人很多,从魏碑里走出来的俺认为有两个人最成功,一个是于右任,一个是赵之谦。赵之谦生得先起步早,魏碑写得流利写得快,但于右任跑得更快,远远地赶上他了。于和赵在用笔技法上正好是相反的;于右任写得拙,是大拙,于大拙中见巧,他这种拙之前无人能做到,拙得发愚发愣发呆,气势宏大以至虚无;赵之谦写得巧,是大巧,是弄巧成拙,是投机取巧用笔,因此他的字每一笔划每幢结构看起来看起来都是别扭的,他这种写法之前也无人去做,巧得媚态尽出,婀娜多姿;于右任于方魏圆魏中破土而出,走向行草,自由无束,浑然无迹,这一点没有人能做到,赵之谦因为太使巧,行草里常常露出尴尬,后来人学他也没发现有学会的,投机取巧真是不容易!

对乎?方笔乎?圆笔乎?乎与不乎?

搞书画笔盖印章,用印章必用印泥,印泥知识大全包括印泥之质量标准与印泥之收藏和使用。

1印泥之质量标准:

如果达到了以下六个要求,则印泥肯定使优良的。

(一)颜色鲜艳,历久不变,无侵蚀性;

(二)钤出印文遮盖率高,连钤数十次字口依旧清晰;

(三)在两三个月内不使用,泥质不发生油浮朱沉;

(四)在气温摄氏4度左右到30度左右,泥质稠度变化小;

(五)泥质细腻有光泽,富弹性,印文无渗红;

(六)历久不霉烂,不硬结。

这六个要求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关联又有所区别的。如“颜色鲜艳,历久不变”,同“遮盖率高”,有内在关系又有所区别,颜色能历久不变而鲜艳,则这种 朱料肯定遮盖率高;但遮盖率高了,不一定“连钤数十次而字口依旧清晰”,反之。连钤数十次字口清晰的,不一定遮盖率高。再则,“印文无渗红”,同遮盖率有 联系,因遮盖率高的颜料肯定不会渗红,但无渗红的泥质不一定“细腻”,“富弹性”。“不发生油浮朱沉”同“稠度变化小”有关系,但油浮朱沉不一定是由于稠 度变化而发生的,还有一个温差和时间的关系,等等。

2印泥之收藏和使用:

印泥必须用瓷缸贮藏,尤以旧瓷为最佳,忌用其他质地的缸,金属制的更不行。瓷质色白清洁,性稳定,不漏油,不吸湿。瓷缸的形状使用以圆者最为合理,使印泥放在中央使用时转动方便。缸盖要选高的,可避免被印泥沾上。

印泥不要平铺,而要堆成馒头形,放在缸的中央,四周留有空隙,这样堆放有三个优点:

(一)养成在使用时不使印泥沾到缸边的习惯,保持整洁;搭印泥时刻避免印、缸相碰。

(二)印泥长久不用,总会发生油浮朱沉,是否发生这种现象,只要观察四周空隙之处有无油迹渗出即可知,如有渗出则用印箸翻拌,如无渗出,则告诉泥印泥可用。

(三)在印章蘸印泥时,印泥会随印章上下波动,使整团印泥发生位置移动,油朱亦随之从底层向上移动,可免去经常用印箸翻拌。我常碰到这样的事:有些同 道把印泥拿来说印泥已结实,要修一修。一看印泥如面饼摊在缸底薄薄一块,很难看。用印箸翻拌堆在缸中央后,钤印试之,大都尚可用。其原因就是平铺(本是堆 簇的,使用不当而平铺)太薄,油朱失调所至。

缸盖要紧,使用要勤盖,不要敞开太久,以防灰尘。一两印泥可钤二三千方印花,每一次总有灰尘侵入几千次累计是可观的,如再加上敞开不盖的习惯,那就成问题了。印泥珍贵,无故受损很可惜。

3过了黄霉天进入炎夏,应把印泥再日光中曝晒一时,以清黄霉时进入缸内的水分。

用印时尽可能把印章垂直蘸泥,钤盖的印文才不走样,也可减少油朱进入印底而浪费。印章只能用一种印泥,用后印章应收归清洁的匣子里,以待再用。有人主 张用一次就揩一次印面,似不必要。问题在于印章保持洁净。多揩印面,印文易损。如改用另一种印泥,则须用弱碱性洗涤剂洗涤印面。二种印泥混用对泥质害处极 大。

印泥如在一个时期内估计不用,应用透明胶带把缸的天地接缝除一周密封,以防水分灰尘进入。

不要以金属印章使用优质印泥,金属氧化物进入印泥后会败坏泥质的。

印泥使用长久,油朱减少,如要修制,则必须用同样的油朱才可。

敦煌壁画中曼妙的飞天究竟是什么来历?这需要回到印度的语境中,去寻觅那些在古老的神话中诞生,数千年来留下了无数奇异美妙故事的“阿波斯罗丝”——天女。

1■从汉语中的“飞”和“天”来理解飞天,是对飞天形象的误解

飞天无疑是敦煌壁画的标志和象征,不过,飞天形象并不仅仅属于敦煌,比如,云冈石窟的飞天雕像也非常有名;进一步,飞天形象也不仅仅属于中国佛教艺术,在印度、中亚、东南亚以及日本,飞天形象也都极其迷人:但凡有佛教艺术的地方,飞天形象必然会出现。

飞天形象是如何产生、如何演变的?这是一个言人人殊的问题。学界多从印度古代文化中的乾闼婆、紧那罗甚至是金翅鸟等神话形象上追溯飞天的渊源,最常见的说法是将飞天与乾闼婆相关联,认为飞天是“伎乐天”,即“香音之神”或“音乐之神”。

2乾闼婆在印度神话中是天国乐师,善于演奏乐器,这与飞天形象有密切的联系,但思考一下,便会发现乾闼婆并不是飞天形象意义的根本所在,因为飞天形象的要义显然在于歌舞,而非演奏。“飞天”之“飞”的意义固然在于飞翔,但这只是汉语言表达中字面的意思,因为佛教中所有的天神都会飞翔,真正使飞天区别于其他天神的显著特征并不在于飞翔,而在于歌舞或飞舞;再者,“天”的意义也不在于“(天)神”,因为无论乾闼婆还是紧那罗,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天神,而是半人半神、类似于精灵一类的存在。人们常常从“飞”和“天”的角度来理解飞天,实际上是对飞天形象的误解,因为“飞天”的意义并不是在天空中飞行的神,而是天庭的舞女,即天女或仙女。

■天女本是淫荡的水性精灵,被因陀罗带到天庭娱乐众神

早在距今三千多年之前的《梨俱吠陀》中,天女的說法便出現了。天女,音譯為“阿波斯羅絲”。從字面意義上說,“阿波”的意思是“水”、“水滴”,“斯羅絲”的意思是“湖”或“池塘”,“阿波斯羅絲”的意思便是“水滴”或“湖泊之水”。因此,印度古代神話傳說中下凡的天女常常在湖泊中沐浴。

從神話生成的角度看,學界多認為,“阿波斯羅絲”的意思是“水生”、“濕生”、“露生”、“霧生”或“雲生”,她們不僅是“水仙”,更是與露水、霧氣、雲霧或雲雨相關相連的精靈。我們所熟知的“天女散花”、“霓裳羽衣”、“露水姻緣”、“雨花”或“花雨”等等說法,實際上都與佛教以及印度天女原始的象征意義密切相關。

阿波斯羅絲原本是出沒於湖泊草木之間,與樹神、蛇神等類似的精靈或小神,緣何升入天庭,成了天女呢?印度極其著名、極其古老的攪乳海神話故事對此做出了解釋。說是遠古時代,天神與阿修羅(魔)相互戰鬥,結果是兩敗俱傷,為了恢復體力,他們達成共識,決定壹起攪拌乳海,以便獲得能使他們恢復元氣的甘露。阿波斯羅絲便是隨著乳海的攪動而從水中浮現的美女,但她們出現後,天神與阿修羅卻因其水性(淫蕩的本性)而均不願娶之為妻。於是,天帝因陀羅將她們帶到天庭,使之成為眾神共有的財產(眾神之妻)。她們伴隨天庭樂師乾闥婆的演奏,載歌載舞,為眾天神帶來了無盡的歡娛。

3■许多有关天女的传说故事,都关涉到仙人即苦行僧

天女也被说成是乾闼婆的配偶,但实际上,她们并不忠诚于乾闼婆,有关天女的传说故事,更多关涉到的不是乾闼婆,而是仙人(苦行僧)。

麦纳迦和兰跋被认为是因陀罗天庭中最美丽的天女。麦纳迦曾被因陀罗派去破坏众友仙人(Vishwamitra)的修行。看到她在湖中裸泳,众友仙人禁不住春心荡漾,爱上了她,后来众友仙人得知自己被因陀罗捉弄,极为恼火,永远离开了麦纳迦。因陀罗又指派另一位天女兰跋去勾引众友仙人,因为已有前车之鉴,众友仙人识破了计谋,将兰跋变成了一块石头。

优哩婆湿是因陀罗天庭中首屈一指的美女,她与洪呼王(补卢罗婆娑)的故事在印度可谓渊远流长。在《梨俱吠陀》中,优哩婆湿是一个既淫荡又薄情的天女;稍后出现的《百道梵书》中,优哩婆湿则表现出对洪呼王的思念之情;到了公元四、五世纪,古典梵语诗人迦梨陀娑在戏剧《优哩婆湿》中进一步改写这个天女下凡的古老神话,使之变成了天上人间永恒的爱情故事;而以神话故事为主的各类往世书,则将优哩婆湿描绘成了一个著名的妓女,她如此迷人,以至于正在修炼苦行的密特罗和伐楼那大仙人看了她一眼,便神魂颠倒,不能自已而坏了金刚之身。

4■中国佛教中的夜叉,实际上是天女负面形象的演变

《故事海》等民間故事中,麥納迦、蘭跋等天女的典型特征也不是溫柔多情,而是動人心魂的美麗,而且這種美與她們風流的天性、無拘無束的行為聯系在壹起,常常使人著迷瘋狂,壹旦墜入她們的“愛河”之中,便無以自拔。因此,天女也常常被印度耆那教等教派歸為惡魔壹類的精靈;中國佛教中的夜叉,實際上也是天女負面形象的演變。《楞嚴經》等著名佛經,常常將“夜叉”與“飛天”相提並論,稱作“飛天夜叉”。根據《夷堅甲誌·飛天夜叉》(宋·洪邁)的說法,飛天夜叉是唐宋佛教壁畫中常見的形象。學者們探討飛天形象的起源時,多是小心翼翼地對夜叉避而不談或是直接否定兩者之間有什麽聯系,但實際上飛天與夜叉都是印度天女形象發展和演化的結果。

早在公元壹二世紀,佛教詩人馬鳴創作的《美難陀傳》中就已出現天女的形象,佛教雕塑和壁畫也延續著古老的神話,時有天女形象出現,如《因陀羅與天女》、《乾闥婆與天女禮佛》等阿旃陀壁畫(公元450至650年間)。不過,在印度佛教雕塑和繪畫中,更多出現的是美麗迷人的藥叉女,而不是天女。藥叉(即夜叉)早在吠陀文獻中便出現了,她們與天女本來互不相幹,雖然也是半人半神,但藥叉主要歸屬於魔類。後來,尤其是印度各類佛教雕塑和繪畫中,美麗的藥叉女的形象發生了變化,她們更多地變成了拜佛向善的精靈,與天女並無二致。

5

■天女的形象逐漸變得世俗而復雜,居所也由天庭變為喜馬拉雅山等人間仙境

古老的吠陀文獻中提到的天女共有26位,而在史詩時代,天女已經極為普遍了,到了往世書中,天女更是成千上萬,其形象也變得更為世俗、更為復雜。她們更多地染上了魔幻的色彩,可以隨意變幻自己的形體;她們對賭博和遊戲極為熱衷,可以憑借自己的魔力,操縱賭博和遊戲;雖然依舊不時地與苦行僧發生糾葛,但她們更渴望與人間的英雄、美男子喜結露水姻緣;再者,隨著時代的發展,她們也熱烈地追求財富,天女蘭跋搖身壹變,成了財神俱比羅的兒媳。

在吠陀時代,天女主要與乾闥婆壹起生活在因陀羅的天庭之中,但在史詩和往世書時代,她們則更多地與緊那羅、持明、藥叉等半人半神的精靈壹起,混跡於喜馬拉雅山或是其他人間仙境。

“緊那羅”的字面意思是“人乎?”他們的形象常常是馬首人身,這表明他們是半人半神或非人非神,他們是財神俱毗羅的隨從或仆役,隨財神居住在喜馬拉雅山上;不過,財神俱毗羅的隨從,更常見的說法是藥叉。“持明”的字面意思是“持有知識者”,他們像乾闥婆壹樣多才多藝,也像乾闥婆壹樣是半人半神,但他們既不屬於天帝因陀羅,也不屬於財神,而是印度教濕婆大神的侍從,也居住在喜馬拉雅山上。緊那羅的配偶本來是緊那麗,與持明相伴的壹般是持明女,和藥叉生活在壹起的是藥叉女,但或許是因為她們在印度神話傳說中都是同類,即半人半神(仙),緊那麗、持明女、藥叉女也常常與天女混為壹談。本來是天女散花,但在印度大史詩中,極其漂亮迷人的持明女也被刻畫為空中的精靈,在天空中為戰場上倒下的英雄撒落天花。

現存新德裏國立博物館、出現於笈多時代的浮雕《飛天》約創作於公元六世紀,壹般認為它描繪的並非乾闥婆與天女,而是壹對持明,其飛舞的姿態飄逸輕盈,圍繞在身邊的迎風招展的飄帶顯然更接近敦煌的飛天壁畫。不過,與霓裳羽衣的敦煌飛天藝術相比較,可以看出,這裏的飄帶並沒有衣飾或羽化的作用;再者,“飛天”在此,也不像敦煌藝術中的飛天那樣,系著華式長裙,而是如同所有印度藝術中的天女那樣,壹以貫之地表現為裸體形象。

埃洛拉石窟第16窟凱拉薩(納塔)神廟主殿高塔外壁上,雕刻有著名的飛天形象,但並無類似於敦煌壁畫中飛天那種長長的飄帶,她們多是扭身曲體,以飛舞的姿態顯示出強烈的動感。因此,與其說她們在“飛”,不如說她們在“舞”,這似乎更接近於飛天或天女形象本真的意義。

法国收藏 伯希和敦煌文献

1保罗·伯希和(Paul Pelliot,1878年5月28日-1945年10月26日),世界著名的法国汉学家、探险家。

曾从师法国汉学家E.E沙婉(1865-1918)等人学习,志力于中国学研究。

1908年往中国敦煌石窟探险,购买了大批敦煌文物,带回法国;今藏法国国家图书馆博物馆。

伯希和是欧美公认的中国学领袖,其影响遍及欧美日本及中国。

然而伯希和与中国学者交往,开始却并非友谊佳话,而是以让炎黄子孙愤慨痛惜,也令他本人蒙羞的敦煌盗宝为开端。

利用流利的汉语和丰富的中国历史文化知识,伯希和1906–1908年曾活动于中国甘肃、新疆一带,对新疆的喀什地区和库车图木舒克的脱库孜萨来以及甘肃的敦煌石窟,进行了广泛的考察。他当时率领一支探险队在我国新疆进行考古发掘,当他看到长庚将军送给他的一卷佛经是唐代写本后,便迫不及待地问明来源,于1908年3月赶抵敦煌。伯希和是学识渊博的汉学家,他凭着深厚的汉学功底和丰富的考古知识,把藏经洞中所有的遗书通检一遍。他自己说:”洞中卷本未经余目而弃置者,余敢说绝其无有。”有一张伯希和盗窃藏经洞遗书的自拍照:他蹲在洞窟里,面对堆积如山的经卷,正在蜡烛下一件件、一页页地翻检……他在藏经洞里待了3周,”不单接触了每一份文稿,而且还翻阅了每一张纸片”。

他纯熟的汉语基础和中国历史知识,使他选走藏经洞里的全部精华。所以,他盗走的经卷是最有价值的。比如有关道教经典的卷子几乎全被伯希和盗走了,大约有六七十件全部收藏在巴黎。敦煌遗书最大的价值是保存了许多古代学说,保存了古注。比如《论语》,现在读的只有一种本子,即何晏注的本子。藏经洞发现了皇侃注的本子,收录了两汉和魏晋之间所有人讲《论语》的要点,都被伯希和盗走了。伯希和自己也曾自诩说,他拿去的卷子在敦煌卷子里几乎都是最有价值的。他把斯坦因依靠翻译而忽略的更珍贵的经卷和语言学、考古学上极有价值的6000多卷写本和一些画卷,装满10辆大车,运往巴黎。

伯希和从敦煌莫高窟劫走六千余种文书,此外还有二百多幅唐代绘画与幡幢、织物、木制品、木制活字印刷字模和其他法器。2 24 23 22 21 20 19 18 17 16 15 14 13 12 11 10 9 8 7 6 5 4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