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没有几本书协会员证

——我撕当下“伪书家”现状

作者:兰晓星

 

从中国书协到省、市、县乃至乡镇、社区各级书法家协会,各类书法研究会、书画院等以及各种旁门左道书法组织,大概没人能统计大抵有多少人混迹于书坛或者与书法沾上边的,人数之多,蔚为观止,没有几本书协会员证的“书法家”恐怕真没有了。

据传中书协会员有16000人,我不是写论文,对具体人数不考据也罢。我想说的是,作为与西泠印社代表着中国当代书法最权威的两个群团组织之一,中书协会员的水平是有代表性的,是当代书法的标杆尺,但中国书法水平真如此繁荣,回答恐怕是“不”。中国五千年以来历朝历代,流传至今天,有姓有名的书法家也就400多人,仅够中书协会员总数的零头吧。仅此一组数据,想必各位看官都懂了,当下,以“书法家”称谓的人数,不下几十万。

“书法家协会”说的简单点,就是群团组织,大家都喜好这一口,没事就凑在一起研究研究,练练字交流心得什么的。随着发展,协会也带来了“功名利禄”,会员证这本本也给“伪书家”创造了条件“乘势而上”。

说到这,不得不吐槽下我最烦的几类“伪书法家”。其一,看到展览、笔会、交流会的,争先恐后去,不是去学习观摩的,不是去看别人如何写字的,而是借机认识所谓大腕、领导,拍照留影才是他们正事。然后在网络平台上晒晒,家里单位挂挂,显示人脉之广。其二,自称某某第几代传人、弟子,自抬身价,殊不知侮辱了祖宗、师长声誉,如有水平,还要附会他人名下?兄弟,练习“葵花宝典”可以更早自立门派了,其三,标榜“大作”被某机构、某名人收藏,这些机构、名人都是“高大上”,以中国目前对文化的重视程度和经济投入,古人的东西陈列馆都装不下,还有精力淘你这些垃圾?其四,经常获“大奖”,头衔大的王羲之都能从坟里爬出来(如果这坟存在),就算“宋四家”再世,也没有那么多精力创作,其荷尔蒙分泌之旺盛,非常人能比肩。其五,“伪书法家”参加的组织,可以抗衡世界上任何一个恐怖组织和势力,冠名“全球”“世界”“东南亚”“欧洲”等等,交际之广,臣妾做不到啊!咦,潘基文位置下一届给你得了。其六,大言不惭,什么都敢言“第一”,历史上哪个书法家在他眼里都是“小弟”。我见过最奇葩的一个“伪书家”告诉我,怀素草书没他写得好,叫我赶紧收藏买了。这些“伪书家” 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他不会的。这类人,不送到外星球播种造人可惜了。

不说这个,容我抽根烟压压惊。

任何社会组织,都是金字塔状。书法组织也一样。有处于塔尖的书法领导者,在理论和实上引领一个时代;有处于中层的青壮年实力书家,用自身能力践力传统艺术,努力拓展时代风貌,最值关注;处于塔底的绝大部分是书法爱好者、追习者,孜孜不倦,也许付出一生精力,都是因为一个词—“喜好”。 “伪书家”在三个层面都有,他们看起来外表光鲜,帽子够高,排场挺大。

我不崇拜领导,不追逐名人。在当代,我最敬仰60、70年代出生有代表性的书家,当然,这只是我个人定义的模糊概念,并非刻意时代划分。这一代书家,能成长到今天且被人熟知,哪个没下过苦功,一路默默走过来的?而80、90年代出生的书家,学习的条件更好了,接受了更多新鲜事物。其中一些还受过专业系统的科班教育,技法了得。这两个层面,“伪书家”生存空间相对小,眼尖的书法群团也容不下他们。有人说,我只是书法爱好者,没有“火眼金睛”,如何辩论“伪书家”。不急,容我再略述一二。

首先,不看本本。管你啥协会的,有真本事就拿真家伙出来亮亮,什么虚的就免了,什么自成一体的都滚蛋。有实力的书家都以作品说话,不遮丑,不造作。这里插说个故事,唐太宗李世民喜欢书法,十分尊重在宫里当官的虞世南,经常临习他的字。有次,他在练习“戬”这个字时,怕字不好,又怕丢了他当皇帝这个脸,把“戈”留着私下请虞世南写。之后,李世民把作品给魏征点评,魏征先是看了不说话,李世民就表态说“但说无妨”。魏征这才说只有“戈”字和虞世南的像,其他相差甚远。

第二,不跟时风。时刻谨记,对书法而言,传统永远是第一,创新才是第二。没有人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从里面蹦出来的是孙猴子。清代梁谳在《平书帖》中说“学书须步趋古人,勿依傍时人。学古人须得其神骨,勿徒其貌似”。书法原本是一种精神追求,而“伪书家”沾染了“铜臭气”,不甘心“坐冷板凳”,不肯下“死功夫”,投机取巧,在复制他人,复制自己书写习惯,借快节奏的时代追名逐名。

第三,不给面子。现在网络社会的发达,让我们能结识到更多同道中人、良师益友。但其中良莠不齐,有些混迹于此为生的“伪书家”,你说他不是中书协会员,他还真是会员。比如,有些靠刻字入会的,却偏偏写理论去了,以理论文章入会的,搞篆刻去了,以篆刻入会的,搞写字去了,以教育入会的,搞刻字去了(以上言语无诋毁之意,请勿对号入座)。总之,跑偏了。书法,虽都没规定只能搞这搞那,但前提是你专业得精,否则,害人浪费钱财事小,误人子弟事大。这部分“伪书家”要么怕人不知道其“通才”,要么就是对自己专业水准信心不足。对这类“伪书家”,该赞的赞,该拍砖的拍砖。

第四,不慕帽子。有人说,书协领导是腐败的,这话我不敢说,因为我不是纪委,也不是检察院。我只能说书协某些官员的确是“伪书家”,极大负面影响了一批书法爱好者。他们居顶层位置,可以用权力和理论去指导基层书法实践,办班、收徒、出书、卖字等,无一不是“钱”在作怪。也许,他的“字”有可取之处,但仅限于那个年代,如果还是停滞不前,对不起,你的“字”出局了。还有些,是退居二线的官员,到书协混个帽子,这些人,只能算个书法票友,字都认不全,侮没了书法了。对于这些戴着帽子的“伪书家”,只要我们不贪念,啥事都没有,他们也无利益可图。

古时,书法只是余事,又或者是考取功名的一种必备技能,即便在文人圈,也有“诗第一,画第二,书第三”之说。只是随着发展,书法作为一项传承也好,职业也好,无可厚非,因为时代在进步。但“伪书家”的出现,破坏了书法艺术生态。陈传席说,中国有几十万人、上百万人号称书法家、著名书法家、书法大师、泰斗,我看他们连写字匠也算不上。

“伪书家”我是不想当,“书法家”我是当不上,如果能当个“书奴”,老老实实写一辈子字,我看就挺好的。

 

2016-2-27

(本文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作者微信:zxx05910573)

1周护碑唐显庆三年(658)刻许敬宗撰王行满书

2吴黑闼碑唐总章二年(669)刻

3程知节碑唐麟德二年(665)刻许敬宗撰 畅整书

4李孟常碑唐乾封元年(666)刻李安期撰李玄植书万宝哲刻字

5豆卢仁业碑约武周时 (690–704) 刻

6姜遐碑约唐玄宗即位后(712)刻姜睎撰文并书

以下为墓志铭

7阿史那忠墓志唐上元二年(675)刻撰文者为秘书少监崔行功

8牛进达墓志唐永徽二年(561) 刻

9安元寿墓志唐光宅元年(684)刻国子监祭酒郭正一撰文

10鄂国夫人墓志唐显庆四年(659)刻

11尉迟敬德墓志唐显庆四年(659)刻

12王君愕墓志唐贞观十九年(645)刻

13杨恭仁墓志唐贞观十四年(640)刻

14越国太妃燕氏墓志唐咸亨二年十二月二十七日(672年2月1日)刻

1段志玄碑唐贞观十六年(642)刻

2褚亮碑约唐高宗在位时(649—683)刻传为太宗所书

3孔颖达碑唐贞观二十二年(648)刻于志宁撰文

4豆卢宽碑唐永徽元年(650)刻李义府撰文

5张胤碑唐显庆三年(658)刻

6尉迟敬德碑唐显庆四年(659)刻许敬宗撰

7温彦博碑唐贞观十一年(637)刻岑文本撰 欧阳询书

8房玄龄碑唐永徽三年(652)刻褚遂良揩书

9高士廉茔兆记唐永徽六年(655)刻许敬宗撰赵模书

10李靖碑唐显庆三年(658)刻许敬宗撰王知敬书

11杜君绰碑唐麟德元年(664)刻李俨撰高正臣书万宝哲刻字

12阿史那忠碑唐上元二年(675)刻

13

纪国先妃陆氏碑唐乾封元年十二月九日(667年1月8日)刻

14兰陵长公主李淑碑唐显庆四年(659)刻李义府撰,窦怀哲书

就一个人的生命轨迹和艺术成就而言,齐白石和黄宾虹近似,也是一位中国传统书画艺术“人书俱老”的典型代表。

如果把中国二十世纪的画家以艺术成就排先后的话,以一个艺术批评者理性的判断和做出评价,我也许会把黄宾虹放在第一位,把吴昌硕放在第二位;但就我个人个体的审美偏好而言,我也许会把齐白石放在第二的位置。所以我也一直慨叹,在中国的大地上,在1864年和1865年脚前脚后就先后出生了两位在世界艺术史上都称得上可圈可点、举足轻重的人物。1864年一元复始的元旦这一天,湖南湘潭距白石铺不远的星斗塘,传说这个地方曾有陨石降落,齐白石出生。1865年农历正月初一也就是春节的这一天(清同治乙丑年正月初一子时),浙江金华城内铁岭头街,黄宾虹出生。后来黄在20岁的时候又回到老家安徽歙县潭渡村开始耕读生活,潭渡有名胜“滨虹亭”。一个出生在元旦,一个出生在正月初一,那个时候是没有现在剖腹产技术的;一个出生在白石铺,一个家乡有“宾虹亭”,一个名字叫齐白石,一个名字叫黄宾虹。这些都是历史的巧合,还是老天的垂青,我们不得而知。也许是笔者有不足取的宿命论意识,但对于一个搞艺术的人能否获得成功,我总觉得带有某种天意或天赋的成分会起很大作用。

1齐白石在诗、书、画、印等方面样样皆精,而且都达到了相当高的造诣。若非要就齐白石一个人而言给出一个定位,他的哪种艺术最好,我觉得齐白石的篆刻艺术、特别是其独创的“齐派单刀法”有历史性的贡献;在国画上,白石老人悟得“蔬笋气”三味,深入事物之中,提魂摄魄之后所表现出的高度简约和稚拙天趣,从古到今、以致今后也只能是很少人才会望其项背;书法相比较于前两者还略差之。

书法艺术最好的两个阶段

齐白石和黄宾虹一样,非常重视书法艺术的修养,一生致力于书法碑帖的临摹,在书法上下过大量的苦功。但画家就是画家,虽然在书法上下过苦功,和画比起来并不是主体,而始终是为其国画创作服务的。所以齐白石专门创作的书法艺术作品,总是不如与画作浑然一体的画上题款艺术水平高,这是画家中似乎很普遍的一个现象,也是创作心态使然。见图一,这是齐白石1937年(75岁)所作、1950年补款之后呈送毛泽东主席的篆书联。这件作品代表了齐白石篆书的风骨,从很多年之后送给毛泽东主席来判断,也一定是齐白石当时满意的创作。见图二,这件是齐白石人物画《黛玉葬花图》的题款。题款有两个,一个是约1897年—1902年间题写的“白石山人画,以付儿辈珍藏”;另一个是1949年齐白石补题“前款字乃余三十年后,欲学何蝯翁之书时所书,何能得似万一。八十七岁重见,一笑。白石题,丁亥。”从前后两图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出,图一的篆书联还是想创作一件好作品的创作,而图二白石老人87岁的题款已经到了人书俱老的境界,目的不是创作而是在记录、评价一件往事,带给我们的所有美感和气息都是自然而然的,这也更加验证了“无意于佳乃佳”。

2这是专门的书法作品与画作题款的比较,如果就齐白石整个一生书法艺术变化和发展而言,有两个时期的东西我们一定不要忽略掉。第一个阶段是约1917年—1922年间的作品;第二个阶段是1947年以后、也就是齐白石85岁之后的作品,我认为是齐白石书法艺术中最好的两个阶段。我们研究、学习齐白石的书法艺术,这两个阶段非常重要,而且也带给我们很多有益的思考。

齐白石在青年、壮年时期临写过大量的碑帖,包括古代的和时人的东西。1917年以前,他经常出现在画作上的楷书题款,明显带有扬州八怪等人的影子;行草书题款则受王文治、查士标等清秀一路的影响,从图二我们可以看出,也经过白石老人自己题款证明,他还很认真的学习过何绍基。从图三《荷叶莲蓬》扇面上的题款来看可能更加清晰,无论是结字,还是用笔上的强有力的扭拗动作和绞转用笔的特点,我们都能感受到齐白石学习何绍基所下的苦工。后期,齐白石又受到吴昌硕的影响,但所有的学习在白石老人那里还没有形成自己比较清晰的风格定位,都是混乱和不确定的。直到1917年至1922年这个阶段,白石老人的题款中有了一些初步风格的东西,当然,这一时期受吴昌硕风格的影响较大,但还不是很多。见图四、图五,这是1917年《拟八大山人》、《小鸡野草》画作上的题款。图六是1922年所作的《葡萄蝗虫》上的题款。图四、图五是作为自己的风格刚刚露出面目;图六是渐至佳境,而且这张作品中有八大山人线条中浑圆、简静的内蕴。图六是齐白石60岁左右第一个书法艺术高峰中我最喜欢的作品之一。从这一时期齐白石的书法风格看,虽然能够看出受到吴昌硕的影响,但在整体的气息和线条的内韵中能够感到比吴昌硕的书法风格要笨拙一点。齐白石生涩,而吴昌硕则过于精熟、流畅。但是从1922年以后,也就是齐白石60岁的时候,他决定变法。齐白石在1919年8月曾写下这样的话:“获观黄瘿瓢画册,始知余画犹过于形似,无超凡之趣。决定大变。人欲骂之,余勿听也;人誉之,余勿喜也。”因为在当时齐白石刚到北京的时候,他画的是八大山人冷逸的一路,很少有人能够接受,他本人又觉得自己的画缺少“超凡之趣”,所以决定要变。那么怎么变呢,学习谁呢,在好友陈师曾的劝说下,他决定学习吴昌硕。不仅学习吴昌硕的画,也自然而然学习吴昌硕的书法。就这样,全盘接受、严重受吴昌硕题写画款行草书的影响,齐白石以画作题款为主的书法艺术被吴昌硕所淹没,因为吴昌硕的行草题款本身的格调就不是很高,所以齐白石学习吴昌硕学坏了,致使他的书法艺术从此进入一个低谷。(至于吴昌硕的行草书为什么格调不高我们在有关吴昌硕的部分再作评论。)

3齐白石的书法艺术进入到低谷长达25年之后,才算是基本恢复到以前的状态,也就是在1947年85岁以后,才进入到“人书俱老”的境界。见图二、图七,这个时候齐白石书法的墨色、结字、笔力都基本摆脱了吴昌硕的束缚,而且在后期,特别是90岁以后,形成了长长大“丿”为特点的齐白石的书法“符号”,用墨则更加大胆,结字气势开张、不拘小节、酣畅淋漓,整体厚重、苍茫而老辣,非常精彩。

齐白石的书法艺术和篆刻其实是不能够分开的,之所以分开,是为了分块去言说的时候更有针对性一些。

篆刻艺术的历史性贡献

中国的艺术史上擅篆刻的人很多,卓然成家的也很多,但是能够开宗立派的人却寥寥无几,而齐白石是当之无愧的一位,把齐白石风格印称为“齐派”一点都不过份。当今很多批评家衡量一个书法家艺术创作所达到的高度时经常说,“把你的字剪裁之后只剩下一根根的线条,别人能够看得出是你的嘛。”这是一个有意思的说法,也有一定的道理。为什么说有一定的道理,因为传统的书法和篆刻艺术都是以汉字为载体的,构成汉字最基本的要素就是一根根由线条而成的笔划,所以一件书法或是篆刻作品由很多个要素构成,但最基本的构成要素就是线条。所以真正大师级的大家不用写得太多,落笔的一点一画之间,就已经把艺术风格、才学、修养以及人生所达到的境界流露出来了。

4如果我们分析到最基本的构成要素线条,或许齐白石的书法艺术还做不到这一点,但齐白石的篆刻绝对可以做到这一点。他篆刻艺术中的每一根单独的线条都是带有齐白石印记的。因为齐白石开创了“齐派单刀法”——这就是齐白石在篆刻艺术上的历史性贡献。不管是白文还是朱文印,他的线条都是一面硬挺,一面随石质不同自然剥落后的毛毛碴,这是截止到齐白石创立“齐派单刀法”之前,篆刻艺术史上所没有的。当然,在齐白石以前,在别人的篆刻作品中也偶尔出现过类似于这样的线质,但毕竟没有形成一种独特的刀法成体系的确立下来,也没有成规模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是齐白石创立了这种刀法,并把它形成相对臻于成熟的体系,而且以这种刀法为特征创作了大量的雄强、壮美的篆刻艺术作品,被艺术界广泛认同。见图八、图九。这是随意在《齐白石印影》(1993年8月,荣宝斋出版)第198页中找得两方印,“樊山后人”、“欧阳无近”,非常精彩。相比较而言,我更喜欢齐白石的白文印,白文印有利于表现齐白石刀法的猛力和峻爽,也更有利于表现齐白石篆刻的壮美印风;而朱文印似乎就显得碎和单薄一点。这是就齐白石的整个篆刻艺术而言,当然齐白石的朱文印中也有非常精彩的作品。

5至于是什么启发齐白石创造了这样的“齐派单刀法”,众说纷纭。戴山青在《论齐白石篆刻艺术的本源》中说:“据说,白石老人的刀法是从赵之谦的一方印章“丁文尉”受到启发而发展成功的。”至于戴山青所言的这一“据说”出自何处,我没有考证,不敢妄言。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齐白石对赵之谦的篆刻艺术非常推崇,也深受赵之谦的影响。齐白石在《半聋堂印草序》中讲“刻印者能变化而成大家,得天趣之浑成,别开蹊径而不失古碑之法,从来惟有赵叔一人。予年已至四十五岁时尚师《二金蝶堂印谱》。”我们从中可以看出,齐白石学过赵之谦。但齐白石在《白石印草自序》中叙述自己的刻印经历时说“得《二金蝶堂印谱》,方知老实为正,疏密自然,乃一变。再后喜《天神谶碑》,刀法一变。”显然,齐白石的意思是说,之所以产生这样的刀法是受了《天神谶碑》的影响。至于究竟哪一种说法更准确我们也不一定非要细究,因为万事万物都是联系在一起的,有的时候艺术风格上的一些变化是综合的反映,只不过是哪一种因素占主要因素而已。我想说的是,齐白石刀法的形成也绝不是就刀法而刀法、从刀法到刀法这样一个单一、独立的形成,而是齐白石所喜欢的篆法、章法都起了很大的作用,他的刀法、篆法、章法是一个相互融合、相互生发的一个和谐体系,任何一个独立的存在都不可能创造出齐白石篆刻艺术粗犷、雄强的阳刚之美,也不可能造就齐白石。我们还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阐述或者说是深化这个问题,齐白石所创造的单刀法,用单刀法所刻出来的线条其实不仅仅是这样的一根根物质的线条本身,而是和这些线条相关联有着丰富的生命体验、情感印记以及审美的判断等等背景。诗人艾略特的一个观点正好可以进一步解释我说的这个问题:“创造一种形式并不是仅仅发明一种格式、一种韵律或节奏,而且也是这种韵律或节奏的整个合适内容的发觉。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并不仅是如此这般的一种格式或图形,而是一种恰是如此思想感情的方式。”

在今天看来,齐白石在当代篆刻艺术发展上的影响更是非常巨大,当代每一个搞篆刻艺术的人似乎都绕不过齐白石。近几年来,在篆刻界中青年中影响较大、刻得比较成熟的刘彦湖、张树刀下那“大米粒形状”浑圆、古拙的线条明显直接脱胎于齐白石。

6行文至此,我想起一个问题,在当代印坛,我们言必称宗法秦汉,可是有多少人是真正研究过秦汉印,认认真真的深入临摹秦汉印,得其精髓的。很少。秦汉印的真正精髓是什么?齐白石有一句话,“刻印其篆法别有天趣胜人者,惟秦汉人。”这里有两个关键点,一个是“刻印其篆法”,一个是“别有天趣”。我们学秦汉印也就是学习其篆法中的别有天趣。我们在前面还引过齐白石说的“方知老实为正,疏密自然。”我想这也是对秦汉印精髓比较经典的一个注解。当代的很多印人别说临摹三千方汉印,有的不足三百方就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汉印的精髓,要卓然创造自己的风格印了,这是一种毁掉一个人一生的浮躁和浅薄。还有,我们为什么要学习秦汉印,因为我们篆刻艺术审美标准是根据秦汉印的风格建立起来的,因而,秦汉印就成为一个最基本的尺度,如果我们非要完全摆脱秦汉印所建立起来的审美要求,那也许我们手上玩的东西已经不属于篆刻的范畴了。

齐白石在篆刻艺术史上的贡献还包括他结字的篆法,壮美、阳刚之美印风的追求等很多个方面,囿于我们这个栏目的篇幅,就此打住。

“蔬笋气”所内藏的艺术思想

在做这个中国二十世纪画家的书法艺术分专题的时候,有几个新的发现很有意思,李可染在30几岁的时候画的那批人物画精彩绝伦,而且有一幅画作命名为《玉蜻蜓》,非常形象的把当时李可染画人物用笔的精准、潇洒、飘逸概括出来;不齐之齐、齐而不齐的“三角弧”是黄宾虹比较主要的一种艺术思想,而这种不齐之齐、齐而不齐的“三角弧”又经常出现在黄宾虹的画作之中;大家都知道齐白石的画生活气息非常浓,日常所见几乎无一逃脱齐白石的画笔,这种大雅的追求、大俗的取材和整体上雅俗共尝的审美追求,也因而受到更多老百姓的喜欢,齐白石在创作上之所以有这样的定位,其背后的艺术思想支撑是什么,是齐白石总提起的“蔬笋气”。

7我原来的时候提出过一个观点,有的人的书法作品无论是用笔还是用墨都很精准,工夫很好,很难挑出毛病,但看后就是觉得缺少点什么东西,不能够打动人。为什么?这种情况其实是作品缺乏神韵、神采。从唯物主义角度讲,一件作品本来就是一种没有生命的物质,是死的东西。但正因为是人赋予它灵气和生命,作品才活了,成为有血有肉、神采盎然、有生命力可以与人进行交流的作品。我们从一件作品的创作产生出来到另外的人手里进行欣赏这样一个过程来看,其实是创作者把一张没有生命的普通纸张通过书法创作,以书法艺术特有的艺术语言把自己对人生的感悟、生命的体验、审美的感受或者情感的起伏等等记录下来,从而赋予那张普通的纸张以艺术生命。于是欣赏者在看到创作者创作的这件作品的时候,他根据自己的审美判断和审美经验就会对创作者的特有的书法艺术语言进行欣赏和解读,如果欣赏者是一个感受能力、欣赏能力很高的人,他就会更多部分的感受到创作者所要传达的艺术信息,从而带来审美的愉悦。在创作者、书法作品、欣赏者这三者之中,创作者最为重要,是基础,是发出信息的源头,如果创作者不发出信息,或者时发出很弱或是品格很低的信息,无论如何高明的欣赏者都无能为力。

这就涉及到最为重要的一个问题,一件作品怎样才会有生命力,一个人如何才能创作出艺术浓度更高、更能打动人的作品。我觉得一个书法家要想做到这一点,就必须用生命去研究和创作,深入其中、再深入其中,为其喜、为其忧、为其痴、为其狂,反反复复,把书法艺术当成生命的一部分,生活中遇到的所有问题都想和艺术联系在一起,总是去想生命中的每一种体会、感受、启发会给书画艺术带来一些什么,努力把所有的生命体验、人生感悟、情感起伏都用艺术语言去表现,或者说是把这种种的感受和人生的境界“移”入书画创作,再使书画作品“溢”出人的境界和种种感悟、感受及情感,使人与书画艺术作品真正相通、相融。宗白华先生在论述艺术意境的创成时讲:“中国艺术意境的创成,既须得屈原的缠绵悱恻,又须得庄子的超旷空灵。缠绵绯恻,才能一往情深,深入万物的核心,所谓得其环中。”也许有的人会说,你说得太玄了吧,其实一点都不玄。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我们在创作一件作品的时候一般都有这样的感受,你带着一定的审美心态去写一个点画、创作一件作品和没有一定的审美心态创作出来的效果是不一样的。

8齐白石老人在这个问题的认识上比我们深刻的多,他在一幅画白菜的画作上的题款非常精彩:“余有友人尝谓曰:‘吾欲画菜,苦不得君所画之似,何也?’余曰:‘通身无蔬笋气,但苦于欲似余,何能到?’友人笑之。”见图十,齐白石的蔬果蟋蟀图。简短的几句话,他说了很深刻的道理,一是说我齐白石画蔬菜,可不是仅仅画其形,而是得其最主要之精神,也就是得其气、得其蔬笋气的;二是如何才能做到像我一样画蔬菜得其神韵、得其蔬笋气呢,首先你要深入蔬菜其中,觅得其气息三味,你身上要有蔬笋之气才行。是不是很经典呢。

如果按照传统的书法艺术的审美标准来判断,书法艺术一般要经历写技法、写情感、写境界这么几个阶段,而人的一生也大体要经过物质的、精神的、宗教的三个层次,所以,在某种角度而言,书法艺术的三个境界和人生的三种境界是相对应的。这难道仅仅是巧合吗?我看不是那么简单,如果从这个角度去分析也才从一个更深的层次证明了“书品即人品”的正确性。而且,书法艺术的境界和人生的境界之间是相通相融的,简单一点说,也就是人在追求艺术的过程中,通过感受生活、感受艺术、感受自然不断提高人生的修养和境界,反过来,人又通过不断提高的修养和人生境界提高对生活、艺术和自然的感受力,提高对艺术的创造力,形成一个周而复始、不断提高的过程。所以又有一条非常著名的书论“人奇字亦古”。

明白了这些之后,我们就能很容易回答我们前面提出的为什么有的人的技法非常过关而创作的作品却不打动人这个问题了,因为作品还停留在写技法的层面,作品中没有或者很少有神韵,也就是白石老人所说的缺少“蔬笋气”,“蔬笋气”从何而来,从创作者的人生境界和情感而来。

茶与书法的联系由来已久,历代书迹中有着茶事,历代茶事中有着书家。但是,茶与书法的联系,更本质的是在于两者有着共同的审美理想、审美趣味和艺术特性,两者以不同的形式,表现了共同的民族文化精神,也正是这种精神,将两者永远地联结起来。

纵观历史,茶的作用在发展变化,包括疗疾的良药、提神的佳饮、交友的雅物等,还衍生出一系列的茶艺活动和具备了特定的思想内涵。特别是魏晋以来,诸如“以茶代酒”、“陆纳杖侄”等佳话的出现及茶与佛教结合而逐渐显现出朴素、廉洁、宁静、淡泊等一系列象征意义。因此,茶艺的精神最终是对人的品行道德的一种修炼。中国书法的创作心态和艺术特性与此有很大的相通之处。

1《苦笋帖》唐·怀素

中国书法艺术,讲究的是在简单的线条中求得丰富的思想内涵,就像茶与水那样在简明的色调对比中求得五彩缤纷的效果。它不求外表的俏丽,而注重内在的生命感,从朴实中表现出韵味。对书家来说,要以静寂的心态进入创作,去除一切杂念,意守胸中之气。书法对人的品格要求也极为重要,如柳公权就以“心正则笔正”来进谏皇上。

宋代苏东坡最爱茶与书法,司马光便问他:“茶欲白墨欲黑,茶欲重墨欲轻,茶欲新墨从陈,君何同爱此二物?”东坡妙答曰:“上茶妙墨俱香,是其德也;皆坚,是其操也。譬如贤人君子黔皙美恶之不同,其德操一也。”这里,苏东坡是将茶与书法两者上升到一种相同的哲理和道德高度来加以认识的。

2

苏轼《一夜贴》

一般认为,唐代之前均以“荼”字表示茶,“荼”字字形的较早遗迹,是在古玺印中,如《古籀汇编》中收有的三个古玺文字。应该是先秦时的书迹,凤毛麟角,弥足珍贵。唐代是书法艺术的盛行时期,也是茶叶生产的发展时期,书法中有关茶的记载也逐渐增多,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唐代著名的狂草书家怀素和尚的《苦笋帖》。这是一幅信札,上曰:“苦笋及茗异常佳,乃可径来,怀素上。”全帖虽只有14个字,但通篇章法气韵生动,神采飞扬。从中可以看出怀素对茶的渴望心情。

3图/徐渭书法《煎茶七类》

宋代,在中国茶业和书法史上,都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时代,可谓茶人迭出,书家群起。茶叶饮用由实用走向艺术化,书法从重法走向尚意,不少茶叶专家同时也是书法名家,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宋四家”之一的蔡襄。蔡襄一生好茶,作书必以茶为伴,在任福建路转运使时,他改进了制茶工艺,采用更为细嫩的原料,制成精美细巧、价值黄金的小龙团。宋人熊蕃称:“自小龙团出而龙风遂为次矣。”蔡襄不仅在制茶实践上有独到之处,而且更有一部影响甚大的理论著作《茶录》。蔡襄的《茶录》书迹本身,便是一幅有名的佳作,历代书家多有妙赞。

4《苕溪诗帖》北宋·米芾

唐宋以后,茶与书法的关系更为密切,有茶叶内容的作品也日益增多。流传至今的佳品有苏东坡的《一夜帖》、米芾的《苕溪诗》、郑燮的《竹枝词》等。其中有的作品是在品茶之际创作出来的。近代以来,佳品则更多了。

读到一些专家言说写意画的文章,近年也没少听到对写意画的种种议论。“困境”论与“失语”说不绝于耳。

大写意画的困境是一种客观状态,不言自明。大写意画的失语是何原因所致?未见专家有令人满意的透析。读后笔者不但未能对此困境与失语有所释然,更加不明白写意画是好是坏,是该发扬抑或是该令它自生自灭。似乎论说中的写意画并不足以代表“中国”,因而它的“套路”也就老套了,那么“困境”也就活该!——逻辑上是:去死吧……那笔者就疑惑起来:还讨论写意画的境遇干嘛?而专家对某些当代大写意画家的推扬,似乎又说,不失为典范,这样的典范已然突围成功了。

不禁想说几句。

伟大的鲁迅先生固然忒伟大,至少在20世纪。他的一切思想与话语都似乎是金玉之言。他当年尖锐批评的文人写意“两点是眼,不知是长是圆;一划是鸟,不知是鹰是燕。竞尚高简,变成空虚。”尖锐是极尖锐,然而揆诸中国写意画史,我自觉得孤陋寡闻,从未见到哪位写意画家的哪幅名作是此水平!大概这是如今盛行的某些纯抽象水墨作品吧。其实古人还真是惭愧未达此概括抽象境界——连那大写意的巨手徐渭与八大山人也到不了这个水平。对不起,这显然是鲁迅先生的夸大其词与偏激式思维,一如他的“誓死不看中医”一样。鲁迅式的思维与表达方式其实有客观的洞见,同时也不免于主观的偏见,这似也毋庸讳言。至今天,对于任何思想巨人也要辩证地看,如果非要说那概括抽象的写意极致,其实文人画与写意画(二者有重叠但并非完全相同)相比于我们远古彩陶上的抽象与几何(归纳所致)图纹要逊色多了!难道也要大加挞伐不成?

1宋 梁楷 泼墨仙人图

其實,世事都是物極而反。當唐宋(尤其是兩宋)把中國式的寫實主義推向高峰後,畫史至宋便開始了潛在的轉化。其實徽宗朝的“宣和樣”其畫品藝術性之高,絕不是今時流行的工藝化的寫實(類似照相作品)工筆畫所可比擬的。今時尚中的所謂工筆畫多是摻雜了洋味兒的工藝品,或東洋味兒或西洋味兒,氣味全乖。但評委們大多覺得認真,有如老板藏家們覺得功夫了得壹樣。這也是吳昌碩、齊白石式走紅太久了的壹種逆反。君不見如今餐飲業壹片辣味?管妳什麽江南河北、魯川晉粵?世人味蕾之匱乏,只壹個辣字了得。世人繪畫之眼福,只壹個漂亮了得。所以,黃賓虹也差不多被貶成了今之米南宮眼中的顏清臣了——“醜怪惡劄之祖”!

2齐白石 草虫

壹屆全國美展的中國畫展品中竟無寫意畫的片土,我們的專家們竟還在直接間接地詛咒大寫意,夫復何言!大寫意不知何時成了眾矢之的,又不知何故成了萬惡淵藪!還是偉大的魯迅先生說過,他翻閱歷史壹看,滿紙寫著“吃人”二字。難道這是可取的歷史觀?如果依此推理,中國五千年以上的文明史便只有惡心了。可悲摧的是,新文化的思潮徹底摧枯拉朽了中國的“封建文化”,卻至今也未真正建立起壹種令人信服而滿意的“新文化”。令人遺憾的是,我們幾十年來卻不斷要傷心地面對世風日下與人心不古。這恐怕是魯迅、胡適、陳獨秀、錢玄同等先生們始料未及的吧。

傳統本身是進行時,它是壹種民族的、區域的、文化的延展形態。任何傳統在後人眼裏都不會是滿目黃金,也不會是滿眼垃圾。如今,西風烈的百年,對於傳統主義思想世人最易於給戴上的便是“保守主義”或是“民族主義”(還要加上“狹隘的”)帽子,然後,就如“文革”階級鬥爭論調壹樣——戴上了這壹類帽子,妳的前途也就完蛋了。於是乎,“國際主義”與“世界主義”的胸懷與視野何其高遠!可是,還是偉大的魯迅先生不是也說過“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嗎?那麽,水墨寫意畫是不是“民族的”?如果是,它應該是“世界的”才對呀!以筆者陋見,大寫意正是中國獨有的,中華文化獨造的,它可以在“世界藝術之林搖而擺將過去”(傅抱石語)的吧!可偏偏我們在今天已與它漸行漸遠了!不唯漸行漸遠,而且還有不少人對它視如罪人,深惡痛絕!世人避難就易地把工藝化商業氣媚俗的繪畫捧上祭壇的同時,還要對寫意畫踏上壹萬只腳。悲哉!中國寫意!

請不要忘記,中國寫意畫裏深蘊著古代中國精英人士的精神信仰!它承載著壹代壹代知識精英心靈的“生命不可承受之輕”。而至於末流的文人或寫意畫並不足以代表中國繪畫的人文高度,難道被黃賓虹批評為“為君學”的朝臣院體畫的媚帝王與市井氣十足的媚世俗的工匠畫便十分值得肯定嗎?

3黄宾虹 青城山雨

寫意畫之難成世人皆知,“兒童畫”與“老幹部畫”有益於社會人生,無可厚非。但把梁楷、黃公望、倪瓚、董其昌、徐渭、八大山人、齊白石、黃賓虹等人拉來調侃或者壹槍擊殺,根本上就是荒謬的,也是毫不客觀的。當年的中國畫變革派——包括中國社會的新派人士蔡元培思想的繼承者們,如徐悲鴻、林風眠們卻義無反顧地擡舉過齊白石,也是太有趣了。如果我們不會天真地以為齊白石不過是謬享大名的話,我們透過歷史的塵霧,仍應確認齊白石、黃賓虹們的光彩,仍應對徐渭、八大之流的藝術心匠致以敬禮才是。黃公望、董其昌們也是中國畫史的驕傲——不要太在意“西方學者”們如高居翰等先生們對中國畫史的解讀與評價。所謂中國繪畫元明清日漸衰敗論不過是海外立場的武斷之論。中國寫意畫的獨到與價值,還真不是壹些外國學者能壹言九鼎定讞的。我們被外來文化與思潮左右得太多了,壹如我們被本土文化與傳統禁錮得太久了壹樣。

我們應該清醒,是象形表意的漢字及其藝術的書寫的學問(書法以及相關的小學、金石學、碑版學等)產生了中國式審美——當然,還有哲學(玄學)、詩意的全面滲透,才撐起了中國畫的骨體並凝就了中國畫的靈魂。這與西洋畫以宗教學、神學、科學、邏輯學、實證主義思想為基礎不壹樣。有此不壹樣,才有了中國畫的靈魂與體貌!而所謂疏體密體、工筆寫意、丹青水墨都是外在樣式,無關本質。

诚然,人是第一位的,文之所化是第二位的。什么“人”的何种“文”——不同的“取会风骚之意”将决定中国写意的大小高下深浅雅俗,如此而已,岂有他哉?!

写意画之今日“缺席”,依拙见,正是当下人文精神与艺术功力双向贫乏之彰显。当知识精英日渐犬儒化,当思想辉光与独立人格日渐消逝之时,写意画已然徒具躯壳了。

魂兮归来!为写意画招魂。当年李可染先生制“可贵者胆”“所要者魂”二印,用之今日何其及时!

今之写意,当与时俱进,然一切不可作庸俗解、功利解。

“缺席”之写意画,实乃传统人文精神之“失语”也。

弘一法师是服装设计师

通过春柳社的演出,李叔同对西方戏剧的布置设计、服装、化妆、刀具、灯光等方面进行了潜心研究和大胆实践。出家后也自己设计服装,下图为设计草图。裤腰一尺五寸半,真的是小蛮腰呀!

2未卜先知的弘一法师

弘一法师是提前预到自己死期的人,他临终前,与刘质平、夏丏尊等一一道别,安排好后事,一切都从容不迫,涅槃之像,面带微笑,慈祥安然,如睡着了一般。读弘一晚年信件,最钦佩的当是,他对衰老死亡的态度超然乎常人,不喜不忧亦不惧,表现的一如往常,给朋友的信中说到晚景,病体,没有哀伤欲绝之气,也少未竟事业之叹,很是平常,人世死,极乐生,勘破生死,方能正确对待,切实享受死亡。弘一法师晚年给朋友的信中多次提到诗句“莫嫌老圃秋容淡,犹有黄花晚节香。”,在圆寂前几日给李芳远的信中还说:“朽人近来病态日甚,不久当即往生极乐,犹如西山落日殷红灿烂,瞬即西沉”,在弘一法师给朋友的书信,看不到“日薄西山”、“苟延残喘”之句。临终书“悲欣交集”,亦未言痛苦与恐怖。他从生到死,都是一种超乎寻常的境界,让人生高山仰止之叹。

从弘一法师的书信里,看到他的生死观,或能悟到人生真谛!

3质平居士文席:

朽人已于九月初四日谢世,。曾赋二偈附录于后。

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

问余何适,廓尔亡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前所记日月,系依农历也。

谨达不宣。音启。

悲欣交集,是弘一法师的临终遗书。寥寥四字,无穷玄机

弘一法师的明信片

5我的腿,我的腿,善行走,将来不免入汝手,盐渍油烹佐香酒,我欲乞哀怜,不能做人言,顾汝体恤猪命苦,勿再杀戮与熬煎!

6弘一法师画线路图

往伏龙寺之路程

7狄思成路口8

1中国文化“造极于赵宋之世”

宋朝的历史地位,在很多教科书中给人的印象就是“积贫积弱”,彷彿这就是宋朝历史的全部。事实并非如此,陈寅恪先生曾言:中国文化“造极于赵宋之世”。其实,综观中国古代,没有一个朝代可以和宋代比民富、民乐。早在真宗朝宰相王旦就指出:“京城资产百万者至多,十万而上,比比皆是”。简单来讲:宋朝是一个马力强大的发动机,所谓的“积贫积弱”的印象,只是输出转化出了问题,而文化输出这一面却是历史最好的。

2宋徽宗的书法和画

比当代更知道什么是美,什么是生活

在唐代的贫眼所惊之华丽器物,在宋代已经百姓寻常之物。沉括在《梦溪笔谈》中说道:“唐人做富贵诗,多记其奉养器服之盛,内贫眼所惊耳。如贯休《富贵曲》云:‘刻成筝柱雁相挨。’此下里鬻弹者皆有之,何足道在?”。宋人嘲笑唐人贫眼没有见过世面,那是因为宋代民间财富比前代所取得的飞跃性进步。

宋朝的文人除了读书、是学者之外,他还可以很悠閒,可以很潇洒,最重要的是他们有一种生活品味。海丰有一个爱收藏的朋友,经常会收集一些南宋的茶器和香器,海丰也见过一些,非常惊讶器皿的型和韵,感叹即使当代大师也难望其项背。

3 4宋朝|文人,心中有山水

宋代的文人不仅擅长诗词歌赋,还精通绘画、音乐、书法,成就斐然,世所公认。

宋朝的文人非常多,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苏东坡⋯⋯可以念出一大串,为什麽会有这麽多文人?他们为什麽在面对权利和财富时,可以不贪婪?

因为他们心中有山水,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山水,他们很自信,他们知道自己的生命比权力和财富更高的价值所在。就连宋徽宗这样的皇帝,也认为心中的山水比权力更重要。

5宋朝|文人,追求生命的意義

宋朝的文人很喜欢喝茶。茶就很简单,就是水加上植物的嫩芽,再加上最精美的瓷器,这些就够了,这就是他们生活的品味,他们不追求权力和财富,他们知道生命的意义在哪里。而那时候的雅集,是一个人展示自己品性和品行最好的场合。宋朝文人的品行和喜好,造就中国文化的顶峰之态,也为中国的美学贡献多多。

6宋代极简美学 领先世界一千年

古代美学,到宋代达到最高,要求绝对单纯,就是圆、方、素色、质感的单纯。宋朝人用墨画画、烧单色釉瓷器。现在讲极简,宋朝就是最早的极简。

越简单,越难

宋是一个文明高峰。宋汝窑,是一千年了不起的大名牌!唐三彩都是花花绿绿的,但宋敢在花花绿绿中提出素朴风格。

7汝窑天青无纹水仙盆

像水仙盆(汝窑天青无纹水仙盆,上图)做到那麽素,雾面、亮都不亮,却很美,没有一点花边、没一点火气,完全不表现,这是很难的。就像我画画,还是希望别人看到后,觉得我的技巧很好,就做不到「不表现」。

8宋瓷冰裂纹

全世界至今还在仿宋瓷。冰裂纹,本来是烧坏了,但宋人觉得裡面有种沧桑美,经历时间后,叫开片,他们用不同火温去烧出开片。本来是败笔、损坏却变成美,这是很特别的宋代美学。

9宋的版书-南宋张即之书金刚经

宋的版书,是全世界最珍贵的文化,它的排版印刷方式,是世界上最美的。在拍卖市场,宋版书是一页页卖的。十一世纪宋朝的活字排版印刷术,让当时的知识、教育普及,造就庶民文化。还影响到十五世纪德国古腾堡圣经(第一部用活字印刷术印刷的圣经)的印刷。

越困頓,越美

宋的书法代表作——苏东坡的寒食帖。他四十三岁因乌台诗狱被抓,写了一首绝命诗,请狱卒带给弟弟,经欧阳修等极力抢救,才下放黄州。黄州时期是苏东坡写赤壁赋、大江东去、念奴娇、寒食帖的年代,唯一留下的手稿是寒食帖。

10
寒食帖

苏东坡年轻时,字写得很漂亮,寒食帖是在人生摔一大跤后出来的,此时的他就不在意美,而是写得很自然。别人说这字好丑,苏东坡自嘲这是「石压蛤蟆体」。这是人生最高境界,别人笑有何关系?

越溫柔,越強

故宫第一任院长,其实是宋徽宗。一千年前他就有文物收藏的专业。他编了《宣和书谱》和《宣和画谱》,完整整理收藏的书法和绘画。

宋徽宗的诗帖(穠芳依翠萼,焕烂一庭中,零露霑如醉,残霞照似融。丹青难下笔,造化独留功,舞蝶迷香径,翩翩逐晚风),会让你惊讶,一个帝王可以爱美到这种程度!

11宋徽宗的书法

宋徽宗输了帝国,却赢了美,他建立统治者的另一种品格,从不会蛮横粗暴,不炫耀权力和财富。宋有一种「柔的文化」,当时西夏辽金都比宋强,但宋比他们晚灭亡,南北宋三百多年,比唐朝的二百六十年还长。

画方面,范宽「谿山行旅图」、郭熙「早春图」、李唐「万壑松风」,以前我随故宫的老师读书时,很「奢侈」的把这三张画挂在一起看,现在是不可能的,因为太珍贵。

谿山行旅图12

「谿山行旅图」裡一座大山,人只是走在大山大水裡一个小小的存在,这是很了不起的天人合一观点,也是后来欧洲人谈的环保观念。宋朝人知道,人不能自大到认为可以征服宇宙,我们只是宇宙的过客,所以,用「行旅」,不是「旅行」。人要尊敬自然,要留下谦卑。

范宽的大山中峰鼎立,是稳定、不动的。到神宗时想变法,就特别喜欢郭熙的画。因为郭熙画早春,代表变化、解冻,线条是流动轻鬆空灵的,构图出现S型,抓住刹那间光的变化,在云烟濛濛、有与无之间的美。13

早春图

到李唐的「万壑松风」,山却像毛笔、手指一样细。那山峰像梦境,是非写实的山水,他从范宽的写实主义,转成浪漫主义,也是北宋跨越南宋的重要桥梁,他带动南宋画的留白、文人诗意。「万壑松风」是他总结北宋的一幅画。14

万壑松风

至今宋的书法山水画仍是世界公认最高的品格和风格,美学影响力都没有消失。唐朝的美是大红大绿,到宋朝竟敢用墨来画画,但墨分五彩,墨比彩色还要高,淡雅反而更形成高贵。

15宋工笔小品

宋朝歌颂梅花、枯木,他们含蓄内敛包容,尊重每个生命存在的意义价值,把缺陷变美,花很美,枯木也美,裂纹也可以构成美,鹧鸪斑、兔毫、窑变都是缺陷之美,美无所不在,就看你如何去发现!

附录:北京故宫馆藏宋代花鸟画册页

16晚荷郭索图页 南宋,纨扇页,绢本

一只硕大的河蟹张牙舞爪,踞于残荷之上,肥重的身躯竟将荷梗压断。苍老的莲蓬、枯黄的荷叶、稀疏的芦荻作为背景衬托,更增添了萧瑟冷寂的气氛。图中荷叶和莲蓬用粗笔勾描,蟹用细笔勾描,笔法粗犷写实,设色鲜艳。

1宋 苏轼-致坐主久上人尺牍

当今,书法界的状况令人喜忧参半。喜的是书法作品的市场价格逐年攀升,谈起书法,几乎全民都有兴趣,中老年人学书法热情高涨。忧的是由于生活的节奏日益加快,社会上各式各样的诱惑增多,尤其是科技的发展,电脑的出现,使得大家平时不但不用毛笔写字,甚至不用写字,这些,都是对书法发展的制约。更令人担心的是,大家对书法的审美修养,比之古人, 整体在下降,这是不争的现实。

于是,我们看到,许多以书法家自居的人在各种场合出现。不仅在广告牌、报刊上露面,还经常在电视中、在集会上表演,争先“创新”,仿佛在比赛谁的表演更加与众不同。有的倒着写,有的反着写,有的倒立着写……有一次,我甚至看到书家倒提着一个女孩子,以她的头发为毛笔,在地上挥舞书写。真是无奇不有,让人难以想象。一些书家不在书法本身下功夫,只在形式上标新立异,满足人们猎奇的心理。更让人痛心的是,这样的表演居然能够赢得一片喝彩和掌声。千年来书法艺术的标准,千年来书法的审美就这样被解构,被边缘。

所以我认为,书法审美的普及、提高是决定千年的书法艺术能够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

2明 张瑞图 书法 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

最近几年,我常常思考一个问题,书法艺术如何让更多的人参与?为什么书法不能像卡拉OK一样走近大众?让所有想写字的人拿起笔来,充满自信地书写,敢于张扬自己,敢于表达自己,甚至仅仅是敢于娱乐自己。大家只要常常练习书法,书法的审美自然会普及,并在普及中得到提高。

三十年前,由于卡拉OK的出现,音乐从高尚典雅的舞台走进民间,每个人的歌唱天赋被发掘出来。原来在我们班里,只有几个人敢于发声,多数人认为自己天生不是唱歌的料。但卡拉OK的出现,让每一个人都发现,自己是可以唱歌的,而且,经过练习,也可以唱得不错。所以音乐审美的普及,卡拉OK 有极大的贡献。

去年,我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参加一项文化工程的结项评审工作。这是篆刻艺术研究院承办的项目——篆刻艺术数字化保护工程。这个工程将历史上名章的篆字一个个分拣出来,共计四万多个篆字,每个汉字下面有此字不同的篆法,时期不同,作者不同。

3北宋 苏轼 致季常尺牍 又名 一夜帖

他们开发了一套软件,从未搞过篆刻的人,可以用这套软件刻章。比如一个三年级小学生,他喜欢吴昌硕的某个印章,尤其喜爱他的某个边款,他就可以在电脑上打开这个边款,并选择自己名字的不同的篆字,放到图章内,任意改变大小,甚至改变线条粗细和走向。设计好,选择不同刀法,电脑都可以模拟演示,最后,配上一块石头,或寿山石、鸡血石,或是田黄,在电脑中三维地表现出来。

我看了这套软件,很感动,提高学生或初学者的兴趣是教育者的首要任务。这套软件是提高学生和篆刻爱好者兴趣的最好工具,很像篆刻的“卡拉OK”。我相信,即使是外国人,也能够通过这套软件很快地进入篆刻状态,进行篆刻审美,并可能从事篆刻艺术的探讨。

什么样的书法是好书法?明代徐渭曾说:“高书不入俗眼,入俗眼者必非高书。”讲的是书法审美问题,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普及审美的问题。

比如以电视普及书法知识,是一个很好的办法,现在书画频道常年播放有关书法、绘画的节目,被广大观众,尤其是老年观众所喜爱。

但有关书法的讲座通常限于较低水平,有些像前几年电视节目的模仿秀。而这几年音乐节目的层次已经超出模仿秀的水平,比如《中国好声音》,强调歌唱者的个性表达,是近几年电视娱乐节目的典范,而《中国好歌曲》强调自创歌曲,是音乐节目的高端节目,也有很大的观众群。

4卡拉OK的成功告诉所有想唱歌的人,这是件非常容易的事。写字容易吗?容易。书法容易吗?许多人摇头。我们应当用什么样的方法告诉人们,书法其实也是很容易的事呢?古人不是写得都不错吗?他们有障碍吗?障碍在哪里?我以为,古人学书法也许比我们今天更困难,因为,我们学书法的手段比古人不知多了多少倍,只是,我们用于练习书法的时间比古人少。我们如何告诉今天的群众,书法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儿,能写得不错也并不难。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普及书法,普及书法的审美。

我不是搞音乐的,在电视中看《中国好声音》《中国好歌曲》的时候,听刘欢等著名歌唱家的评点,收获颇多。他们有的就音乐技巧点评,有的超出了音乐技巧的范畴,讲历史,讲流派,等等,音乐技巧我不一定都能听懂,但能理解其大致的含义。同样,书法也不是每个普通人能够深入了解的,但通过书法家的评点和讲解,大家也是能够理解一些知识点,尤其是较为深入的介绍和评点,我们更可以得到其他可以触类旁通的灵感或收获。我们的书法大众评点恰恰缺乏这样的表现。

什么样的用笔好,什么样的用墨对,什么样的字型结体舒服,什么样的布局符合审美,这不仅普通群众想了解,就是一些有修养的学者也想探讨其中的奥妙。

书法讲究轻重缓急,浓淡、干湿、枯墨、飞白。用笔讲中锋、侧锋,还有捻、绞、翻、折等技巧。这都属于技巧范畴。

5宋 苏轼 《桤木卷帖》

对于初学者来说,什么样的用笔是好,什么字的结构是好?学习入门后,什么是好?所谓好坏在一定条件下可能有不一样的回答。在书法的最高层次上,对于审美的要求是什么?等等,这不仅是书法爱好者、书法家们,也是一般的文化 人,都想听到的内容。

比如同样是魏碑,《杨大眼造像记》和《张猛龙碑》的区别在哪里?为什么年轻人可能更喜爱前者,为什么古人评价其为“少年将军”,这都涉及书法理论,甚至可以上升到中国古代的思想方法去解释,去分析。

我喜欢围棋,虽然下棋的水平很低。有一次遇到围棋名宿华以刚,便与他聊起围棋。我说,我经常在网上看围棋,但没时间下,也没更多的动力去下,但我觉得围棋的棋理太精彩,比如力战型的棋手,被观棋的年轻人喜爱,而力战型的棋手却常常被围棋高手批评境界不高;比如围棋大局观,局部赢,却可能在整体上输,过分地扩张,一定会适得其反,等等。华以刚表示赞同,他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甚至不希望和年轻棋手下棋,因为他们太厉害了。有个学校想让我去搞讲座,我去谈的一定是围棋棋理。

所谓书法普及,我认为,除了普及书法技法,更重要的是普及书法思想,并将其延伸到其他门类。比如清代傅山在《霜红龛集》中说的:“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真率毋安排。”这个丑是什么意思?媚是什么意思?这些理论不仅对书法有极高的指导意义,对其他艺术门类同样有极高的借鉴价值。

什么是书法的传承?传承的重要性在哪里?什么是书法的创新?创新的重要性又在哪里?这些观念应当普及到所有认识汉字的人,包括外国人。

我以为,普及大众的书法审美是当务之急,是书法能够在未来几十年内繁荣发展的必要条件。

文/宗白华

啊,诗从何处寻?

在细雨下,点碎落花声,

在微风里,飘来流水音,

在蓝空天末,摇摇欲坠的孤星!

(《流云小诗》)

尽日寻春不见春,

芒鞋踏遍陇头云,

归来笑拈梅花嗅,

春在枝头已十分。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中载某尼悟道诗)

1诗和春都是美的化身,一是艺术的美,一是自然的美。我们都是从目观耳听的世界里寻得她的踪迹。某尼悟道诗大有禅意,好象是说“道不远人”,不应该“道在迩而求诸远”。好象是说:“如果你在自己的心中找不到美,那么,你就没有地方可以发现美的踪迹。”

然而梅花仍是一个外界事物呀,大自然的一部分呀!你的心不是“在”自己的心的过程里,在感情、情绪、思维里找到美;而只是“通过”感觉、情绪、思维找到美,发现梅花里的美。美对于你的心,你的“美感”是客观的对象和存在。你如果要进一步认识她,你可以分析她的结构、形象、组成的各部分,得出“谐和”的规律、“节奏”的规律、表现的内容、丰富的启示,而不必顾到你自己的心的活动,你越能忘掉自我,忘掉你自己的情绪波动,思维 起伏,你就越能够“漱涤万物,牢笼百态”(柳宗元语),你就会象一面镜子,象托尔斯泰那样,照见了一个世界,丰富了自己,也丰富了文化。人们会感谢你的。

2那么,你在自己的心里就找不到美丁吗?我说,如果我们的心灵起伏万变,经常碰到情感的波涛,思想的矛盾,当我们身在其中时,恐怕尝到的是苦闷,而未必是美。只有莎士比亚或巴尔扎克把它形象化了,表现在文艺里,或是你自己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把你的欢乐表现在舞蹈的形象里,或把你的忧郁歌咏在有节奏的诗歌里,甚至于在你的平日的行动里、语言里。一句话,就是你的心要具体地表现在形象里,那时旁人会看见你的心灵的美,你自己也才真正的切实地具体地发现你的心里的美。除此以外,恐怕不容易吧!你的心可以发现美的对象(人生的,社会的,自然的),这“美”对于你是客观的存在,不以你的意志为转移。(你的意志只能指使你的眼睛去看她,或不去看她,而不能改变她。你能训练你的眼睛深一层地去认识她,却不能动摇她。希腊伟大的艺术不因中古时代而减少它的光辉,)

宋朝某尼虽然似乎悟道,然而她的觉悟不够深,不够高,她不能发现整个宇宙已经盎然有春意,假使梅花枝上已经春满十分了。她在踏遍陇头云时是苦闷的、失望的。她把自己关在狭窄的心的圈子里了。只在自己的心里去找寻美的踪迹是不够的,是大有问题的。王羲之在《兰亭序》里说:“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这是东晋大书法家在寻找美的踪迹。他的书法传达了自然的美和精神的美。不仅是大宇宙,小小的事物也不可忽视。诗人华滋沃斯曾经说过:“一朵微小的花对于我可以唤起不能用眼泪表达出的那样深的思想。”

3达到这样的、深入的美感,发见这样深度的美,是要在主观心理方面具有条件和准备的。我们的感情是要经过一番洗涤,克服了小己的私欲和利害计较。矿石商人仅只看到矿石的货币价值,而看不见矿石的美的特性。我们要把整个情绪和思想改造一下,移动了方向,才能面对美的形象,把美如实地和深入地反映到心里来,再把它放射出去,凭借物质创造形象给表达出来,才成为艺术。中国古代曾有人把这个过程唤做“移人之情”或“移我情”。琴曲《伯牙水仙操》的序上说:“伯牙学琴于成连,三年而成。至于精神寂寞,情之专一,未能得也。成连曰:‘吾之学不能移人之情,吾师有方子春在东海中。’乃赉粮从之,至蓬莱山,留伯牙曰:‘吾将迎吾师!’划船而去,旬日不返。伯牙心悲,延颈四望,但闻海水汩波,山林窅冥,群鸟悲号。仰天叹曰:‘先生将移我情!’乃援操而作歌云:‘繄洞庭兮流斯护,舟楫逝兮仙不还,移形素兮蓬莱山,歍钦伤宫仙不还。’”

伯牙由于在孤寂中受到大自然强烈的震撼,生活上的异常遭遇,整个心境受了洗涤和改造,才达到艺术的最深体会,把握到音乐的创造性的旋律,完成他的美的感受和创造。这个“移情说”比起德国美学家栗卜斯的“情感移入论”似乎还要深刻些,因为它说出现实生活中的体验和改造是“移情”的基础呀!并且“移易”和“移入”是不同的。

4这里我所说的“移情”应当是我们审美的心理方面的积极因素和条件,而美学家所说的“心理距离”、“静观”,则构成审美的消极条件。女子郭六芳有一首诗《舟还长沙》说得好:

侬家家住两湖东,

十二珠帘夕照红,

今日忽从江上望,

始知家在画图中。

自己住在现实生活里,没有能够把握它的美的形象。等到自己对自己的日常生活有相当的距离,从远处来看,才发现家在画图中,溶在自然的一片美的形象里。

5但是在这主观心理条件之外,也还需要客观的物的方面的条件。在这里是那夕照的红和十二珠帘的具有节奏与和谐的形象。宋人陈简斋的海棠诗云:“隔帘花叶有辉光”。帘子造成了距离,同时它的线文的节奏也更能把帘外的花叶纳进美的形象,增强了它的光辉闪灼,呈显出生命的华美,就象一段欢愉生活嵌在素朴而具有优美旋律的歌词里一样。

这节奏,这旋律,这和谐等等,它们是离不开生命的表现,它们不是死的机械的空洞的形式,而是具有丰富内容,有表现、有深刻意义的具体形象。形象不是形式,而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形式中每一个点、线、色、形、音、韵,都表现着内容的意义、情感、价值。所以诗人艾里略说:“一个造出新节奏的人,就是一个拓展了我们的感情并使它更为高明的人。”又说:“创造一种形式并不是仅仅发明一种格式、一种韵律或节奏,而且也是这种韵律或节奏的整个合式的内容的发觉。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并不仅是如此这般的一种格式或图形,而是一种恰是如此思想感情的方式”,而具有着理想的形式的诗是“如此这般的诗,以致我们看不见所谓诗,而但注意着诗所指示的东西”(《诗的作用和批评的作用》)。这里就是“美”,就是美感所受的具体对象。它是通过美感来摄取的美,而不是美感的主观的心理活动自身。—就象物质的内部结构和规律是抽象思维所摄取的,但自身却不是抽象思维而是具体事物。所以专在心内搜寻是达不到美的踪迹的。美的踪迹要到自然、人生、社会的具体形象里去找。

6但是心的陶冶,心的修养和锻炼是替美的发见和体验作准备的。创造“美”也是如此。捷克诗人里尔克在他的《柏列格的随笔》里有一段话精深微妙,梁宗岱曾把它译出,现介绍如下:“……一个人早年作的诗是这般乏意义,我们应该毕生期待和采集,如果可能,还要悠长的一生;然后,到晚年,或者可以写出十行好诗。因为诗并不象大家所想象,徒是情感(这是我们很早就有了的),而是经验。单要写一句诗,我们得要观察过许多城许多人许多物,得要认识走兽,得要感到鸟儿怎样飞翔和知道小花清晨舒展的姿势。得要能够回忆许多远路和僻境,意外的邂逅,眼光光望它接近的分离,神秘还未启明的童年,和容易生气的父母,当他给你一件礼物而你不明白的时候(因为那原是为别一人设的欢喜)和离奇变幻的小孩子的病,和在一间静穆而紧闭的房里度过的日子,海滨的清晨和海的自身,和那与星斗齐飞的高声呼号的夜间的旅行——而单是这些犹未足,还要享受过许多夜不同的狂欢,听过妇人产时的呻吟,和坠地便瞑目的婴儿轻微的哭声,还要曾经坐在临终人的床头和死者的身边,在那打开的、外边的声音一阵阵拥进来的房里。可是单有记忆犹未足,还要能够忘记它们,当它们太拥挤的时候,还要有很大的忍耐去期待它们回来。因为回忆本身还不是这个,必要等到它们变成我们的血液、眼色和姿势了,等到它们投有了名字而且不能别于我们自己了,那么,然后可以希望在极难得的顷刻,在它们当中伸出一句诗的头一个字来。”

7这里是大诗人里尔克在许许多多的事物里、经验里,去踪迹诗,去发见美,多么艰辛的劳动呀!他说:诗不徒是感情,而是经验。现在我们也就转过方向,从客观条件来考察美的对象的构成。改造我们的感情,使它能够发现美。中国古人曾经把这唤做“移我情”,改变着客观世界的现象,使它能够成为美的对象,中国古人曾经把这唤做“移世界”。

“移我情”、“移世界”,是美的形象涌现出来的条件。

我们上面所引长沙女子郭六芳诗中说过:“今日忽从江上望,始知家在画图中”,这是心理距离构成审美的条件。但是“十二珠帘夕照红”,却构成这幅美的形象的客观的积极的因素。夕照、月明、灯光、帘幕、薄纱、轻雾,人人知道是助成美的出现的有力的因素,现代的照相术和舞台布景知道这个而尽量利用着。中国古人曾经唤做“移世界”。

8明朝文人张大复在他的《梅花草堂笔谈》里记述着:“邵茂齐有言,天上月色能移世界,果然!故夫山石泉涧,梵刹园亭,屋庐竹树,种种常见之物,月照之则深,蒙之则净,金碧之彩,披之则醇,惨悴之容,承之则奇,浅深浓淡之色,按之望之,则屡易而不可了。以至河山大地,邈若皇古,犬吠松涛,远于岩谷,草生木长,闲如坐卧,人在月下,亦尝忘我之为我也。今夜严叔向,置酒破山僧舍,起步庭中,幽华可爱,旦视之,酱盎纷然,瓦石布地而已,戏书此以信茂齐之语,时十月十六日,万历丙午三十四年也,”

月亮真是一个大艺术家,转瞬之间替我们移易了世界,美的形象,涌现在眼前。但是第二天早晨起来看,瓦石布地而已。于是有人得出结论说:美是不存在的。我却要更进一步推论说,瓦石也只是无色、无形的原子或电磁波,而这个也只是思想的假设,我们能抓住的只是一堆抽象数学方程式而已。究竟什么是真实的存在?所以我们要回转头来说,我们现实生活里直接经验到的、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丰富多采的、有声有色有形有相的世界就是真实存在的世界,这是我们生活和创造的园地。所以马克思很欣赏近代唯物论的第一个创始者培根的著作里所说的物质以其感觉的诗意的光辉向着整个的人微笑(见《神圣家族》),而不满意霍布士的唯物论里“感觉失去了它的光辉而变为几何学家的抽象感觉,唯物论变成了厌世论”。在这里物的感性的质、光、色、声、热等不是物质所固有的了,光、色、声中的美更成了主观的东西。于是世界成了灰白色的骸骨,机械的死的过程。恩格斯也主张我们的思想要象一面镜子,如实地反映这多采的世界。美是存在着的!世界是美的,生活是美的。它和真和善是人类社会努力的目标,是哲学探索和建立的对象。

9美不但是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反过来,它影响着我们,教育着我们,提高生活的境界和意趣。它的力量更大了,它也可以倾国倾城。希腊大诗人荷马的著名史诗《伊利亚特》歌咏希腊联军围攻特罗亚九年,为的是夺回美人海伦,而海伦的美叫他们感到九年的辛劳和牺牲不是白费的。

现在引述这一段名句:

特罗亚长老们也一样的高踞城雉,

当他们看见了海伦在城垣上出现,

老人们便轻轻低语,彼此交谈机密:

“怪不得特罗亚人和坚胫甲阿开人,

为了这个女人这么久忍受苦难呢,

她看来活象一个青春长住的女神。

可是,尽管她多美,也让她乘船去吧,

别留这里给我们子子孙孙作祸根。”

(引自缪朗山译《伊利亚特》)

荷马不用浓丽的词藻来描绘海伦的容貌,而从她的巨大的惨酷的影响和力量轻轻地点出她的倾国倾城的美。这是他的艺术高超处,也是后人所赞叹不已的。

10我们寻到美了吗?我说,我们或许接触到美的力量,肯定了她的存在,而她的无限的丰富内含却是不断地待我们去发现。千百年来的诗人艺术家已经发见了不少,保藏在他们的作品里,千百年后的世界仍会有新的表现。每一个造出新节奏来的人,就是拓展了我们的感情并使它更为高明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