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曹全碑》全称《汉郃阳令曹全碑》,碑高253厘米,宽123厘米,隶书,字共20行,满行45字,有碑阴5列,篆额佚失无存。东汉中平二年(公元185年)十月,由王敞等人镌立,明万历初出土于陕西郃阳(今陕西合阳)莘里村,碑石高二百五十三厘米,宽一百二十三厘米,隶书,碑阳二十行,每行四十五字,碑阴五列,第一列一行,第二列二十六行。第三列五行,第四列十七行,第五列四行。在明代末年,相传碑石断裂,人们通常所见到的多是断裂后的拓本。1956年移立陕西西安博物馆碑林。

该碑是汉代隶书的重要代表作品,在汉隶中此碑独树一帜,是保存汉代隶书字数较多的一通碑刻,自己娟秀清丽,结体扁平匀称,舒展超逸,风致翩翩,笔画正行,长短兼备,与《乙瑛》、《礼器》同属秀逸类,但神采华丽秀美飞动,有“回眸一笑百媚生”之态,实为汉隶中的奇葩。它以风格秀逸多姿和结体匀整著称于世,因此历来为书家所重。清万经评云:“秀美飞动,不束缚,不驰骤,洵神品也”。孙承汉评其书云:“字法遒秀逸致,翩翩兴《礼器碑》前后辉映汉石中至宝也。2 12 11 10 9 8 7 6 5 4 3

集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春联,又叫“春贴”、“门对”,它以对仗工整、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美好形象,抒发美好愿望,是汉族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大红春联贴于门上,辞旧迎新,增加喜庆的节日气氛。

现与大家分享:

田英章楷书对联,喜欢请收藏吧!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富一半是福,一半是灾。

诱秀美的身影,动听的言辞,温柔的陷阱。

傀失去自我,任人操纵,最终变得人不人,鬼不鬼。

舒不断舍弃,不停给予,这是多么舒畅的境界。

忌一“己”蒙“心”,还能容得下谁呢?

冢一点小错,弄得家破人亡。

另貌似酷“男”,头脑空空,不学无术,遂以“另类”标榜。

仆无论“公仆”还是“私仆”(保姆),都一手叉腰站在你面前,显得高人一等,而“主人”反被晾在一边。

品一口,一口,再来一口,怎么样,味道好极了吧!

值“人”要站得“直”才能有身价。

位坚持立场的人,才能找到自己的位置。

乡(鄉)从前“乡”下以青壮年男子(郎)为主;而今,他们都外出打工做生意,乡下没“郎”了。

功成功=工作+努力!

赖懒汉不用心,不思进取,只想不劳而获。

悲心头想入非非,结果必然可悲。

智聪明就是每天知道多一点,每天把“知”当成头等大事。

忍心有余而力不足,还有什么办法?

谊言谈适宜,能增进彼此的感情。

方万人出点子,自有好方法。

劣只有低劣的人,才会设法“少”出“力”,到头来,就只能差人一等。

111一、王羲之

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在书法史上被尊为“书圣”。相传,有一年腊月,他从山东老家迁移到浙江绍兴落户,乔迁之喜又值新年之庆,不禁挥毫写就一副门联:

春风春雨春色;

新年新景新家。

此联嵌了三个“春”字和三个“新”字,非常贴切地展现了“新春”景象。他自感十分满意,就叫家人贴于门口。可不料因为王羲之书法盖世,为时人所景仰,此联刚一贴出,即被人趁夜揭走。家人告诉王羲之,王羲之能够理解揭联者心情,所以也不生气,又提笔写了一副,让家人再贴出去。这副写的是:

莺啼北里千山绿;

燕语南邻万户欢。

此联充满春日的生机,对仗亦十分工整。谁知天明一看,又被人揭走了。这天已是除夕,第二天就是大年初一,眼看左邻右舍家家户户门前都贴上了春联,惟独自己家门前空空落落,急得王夫人直催丈夫想个办法。王羲之想了想,微微一笑,又提笔写了一副:

福无双至;

祸不单行。

家人大惊,夫人更是不解,可王羲之笑而不语,让儿子只管贴出去。夜间果然又有人来偷揭,可在月色下一看,见这副对联写得太不吉利。尽管王羲之是书法名家,可也不能将这副充满凶险预言的对联取走张挂啊。来偷揭的人只好叹口气,又趁夜色溜走了。

初一早晨天刚亮,王羲之家门前已围了很多人,大家对书圣写出此联很是不解。这时王羲之出门提笔在原联下分别加了三个字。大家一看,对联变成:

福无双至今朝至;

祸不单行昨日行。

二、朱元璋

朱元璋在位时曾特别下令金陵的每家每户在大年除夕之夜必须在红纸上写好对联并悬挂于大门之上,以示吉祥喜庆之意。相传这晚朱元璋微服私访,见所到之处都张贴着鲜红的春联,自然十分高兴。后来朱走到一处,却见门上没贴春联,大怒。细问之下才知道,原来屋主是一屠夫,不识字,也请不到别人帮忙。朱元璋听后,大笔一挥,写下一副对联:

双手劈开生死路;

一刀割断是非根。

朱元璋春节写对联一时传为佳话。

三、祝枝山

有一年除夕,杭州才子徐子建家门上贴了红纸,就在他去请名家来题写春联之际,祝枝山正好路过其门前,见红纸空白,一时兴起,遂提笔一挥,大书了两副对联。

正门上是:

明日逢春好不晦气

终年倒运少有余财

侧门上是:

此地安能常住

其人好不伤悲

徐子建回来一看,气得七窍生烟。一了解原来是祝枝山写的。他找到祝氏,又请来众多秀才,当面指责祝氏为何恶语伤人。众人也批评祝氏太不像话。面对大家的责难,只见祝氏哈哈大笑:“请诸位仁兄息怒,新春佳节怎能骂人,我这是故意卖弄。”接着随手拿笔在四句上各加一点,结果两副对联变成:

明日逢春好,不晦气;

终年倒运少,有余财。

此地安,能常住;

其人好,不伤悲。

徐子建和众秀才见之,转怒为喜,拍手称道。

四、乾隆皇帝

当年乾隆皇帝微服私访,路过某城,时值除夕。他看到满城挂红灯贴对联,唯见一鞋铺十分冷落,鞋匠闷闷不乐,遂上前问其何故?鞋匠说生意不好,难以为生。乾隆说,你拿纸笔砚墨来,我替你写副对联贴在门上,生意就会好起来。鞋匠备好文房四宝,乾隆御笔一挥,一副对联龙飞凤舞:

上联:

大鞋楦,小鞋楦,楦楦砸出穷鬼去;

下联:

麻线绳,棉线绳,绳绳引进财神来。

横批:

由贫变富

乾隆皇帝为鞋铺写对联的消息传开,鞋铺名声鹊起,结果生意兴隆。

五、陈毅

1922年新年前夕,原在法国勤工俭学的陈毅因组织留学生参加爱国活动,结果被中法两国政府联合押送回国,尔后辗转回到四川的老家。新年临近,父母要他写副春联以添喜庆。写什么呢?他回想归国途中,见到祖国一派萧条凄凉的景象,心中充满悲愤,但又看到刚刚诞生的中国共产党给神州带来了新的希望,于是欣然命笔,分别使用6个“年”字和6个“事”字的巧妙组合,写了一副春联贴在大门两旁。

上联:

年难过年难过年年难过年年过年

下联:

事无成事无成事事无成事事无成

横批:

春待来年

陈毅在上下联中,分别使用6个“年”字和6个“事”字的巧妙组合,

六、邓小平

1939年的延安。新年来临,有人请邓小平写副春联贴在驻地大门上,欢度新年。邓小平提笔凝思片刻,手挥笔落,一副“嵌名联”涌出笔端。

上联为:

列为无产者;

下联为:

宁不革命乎?

上联的“列”有“行列”“列入”“列位”之意;

下联的“宁”是“岂”“难道”之意。

联语意为:我们大家既然加入了无产阶级战士的行列,又怎能不投身到革命斗争中去呢?此联属嵌字联中的“首嵌式”,又称“鹤顶格”或“凤顶格”,即将所要嵌的字分别放在上下联之首。而此联之首所嵌的字为“列宁”,导师名嵌得天衣无缝,使形式与内容达到完美统一,言简意深。

头次见面用久仰,很久不见说久违。

认人不清用眼拙,向人表歉用失敬。

请人批评说指教,求人原谅用包涵。

请人帮忙说劳驾,请给方便说借光。

1麻烦别人说打扰,不知适宜用冒昧。

求人解答用请问,请人指点用赐教。

赞人见解用高见,自身意见用拙见。

看望别人用拜访,宾客来到用光临。

2陪伴朋友用奉陪,中途先走用失陪。

等待客人用恭候,迎接表歉用失迎。

别人离开用再见,请人不送用留步。

欢迎顾客称光顾,答人问候用托福。

3问人年龄用贵庚,老人年龄用高寿。

读人文章用拜读,请人改文用斧正。

对方字画为墨宝,招待不周说怠慢。

请人收礼用笑纳,辞谢馈赠用心领。

4问人姓氏用贵姓,回答询问用免贵。

表演技能用献丑,别人赞扬说过奖。

向人祝贺道恭喜,答人道贺用同喜。

请人担职用屈就,暂时充任说承乏。

从1月10日起,我们迎来了农历十二月,也就是民间俗称的“腊月”。气象专家称,进入“寒冬腊月”,意味着人们迎来了一年中最冷的时节。而一进“腊月”,年以倒计时的脚步临近,人们就要开始“忙年”了。

1腊月的由来

十二月是一年中的最后一个月份,俗称为岁尾,有腊冬、腊月、冰月、严月、除月、季冬、残冬、末冬、嘉平、穷节、星回节等30多种称呼。其中,人们最熟悉和熟知的当属“腊月”。

之所以叫“腊月”,是因为“腊”是古代祭祀祖先和百神的“祭”名,南北朝时期固定在十二月初八日,先民都要猎杀禽兽举行大祭活动,拜神敬祖,以祈福求寿,避灾迎祥。这种祭奠仪式称为“猎祭”。因“腊”与“猎”通假,“猎祭”遂写成了“腊祭”,因而年终的十二月被叫做腊月。此风俗起源于秦汉时期,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下令制定历法,将冬末初春新旧交替的十二月称为“腊月”。

腊月民俗多

腊月里的汉族民俗很多。《腊月歌》中唱道:

腊 月 歌

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磨豆腐

二十六,去割肉

二十七,宰公鸡

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

三十晚上熬一宿

大年初一扭一扭

腊月初八

十二月初八,我国人民有吃“腊八粥”的习俗。据说腊八粥传自印度。古时,腊八粥在是用红小豆、糯米煮成,后来材料逐渐增多。有的农民还要将腊八粥甩洒在门、篱笆、柴垛等上面,以祭祀五谷之神。至今,我国江南、东北、西北广大地区人民仍保留着吃腊八粥的习俗。所用材料多为糯米、红豆、枣子、栗子、花生、白果、莲子百合等煮成甜粥。也有加入桂圆、龙眼肉、蜜饯等同煮的。冬季吃一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既可口又有营养。

2腊月二十三

十二月二十三,俗称“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祭灶的风俗,由来甚久。灶君,在夏朝就已经成了民间尊崇的一位大神。有的地区人们陈设香腊刀头和糖点果品敬供“灶神”等。自周朝开始,皇宫也将祭灶列入祭典,在全国立下祭灶的规矩,成为固定的仪式了。其实,现代的人们大都不信奉“神灵”之类,这样做只是沿袭古代的某些习俗,或者只是趣味罢了。

3腊月二十四

十二月二十四,告别“小年”,就该做迎接过年的准备了。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扫尘”,即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子”,南方叫“掸尘”。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以一番新的气象辞旧迎新。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也是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中积累的在冬季讲究卫生,预防疾病的传统美德。

4腊月二十五

民谚称:“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 因豆腐与“头富”音相似,所以被寄予了新年要“富贵”的希望。说起“磨豆腐”,实际上是人们准备春节期间必备“年货”的开始。有人说,“豆腐能治中国人的乡愁、思乡病。”春节盛宴即将开始,菜单上怎能少了传统年味——豆腐!

5腊月二十六

民谚称:“腊月二十六,杀猪割年肉”,说的是这一天主要筹备过年的肉食。以前,普通老百姓的日子都比较穷苦,而且家里的人又都比较多,好不容易盼到快过年了,家里的劳力们纷纷开始杀猪,没有养猪的人家,就到集市上去割一块肉回家。由于当时经济不发达,人们往往在年节中才能吃到肉,故此称为“年肉”。“年肉”讲究要吃红烧肉,肉本身就代表着富裕的意思,红烧肉则更能表示来年的日子红红火火、富裕十足。

6腊月二十七

民谚称:“腊月二十七,宰鸡赶大集”。这一天,家家户户除了要宰杀自家的家禽,还要赶集上店、集中采购。与平日以购缺卖余为主要目的的赶集相比,腊月二十七赶集主要是买卖年节物品,例如:鞭炮、春联、香烛、烧纸、牛羊肉、赠送小孩子的各种玩具礼品、女孩子的各种头花饰物等等。这一天,各地的集市都十分红火热闹。

7腊月二十八

关于腊月二十八的汉族民谚称:“腊月二十八,把面发”,“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花”,各家各户是要开始准备过年的主食了。各地风俗有所不同,有的地方在腊月二十八过年,而太原人要蒸好“糕儿馍馍两笸箩”;河北人则是“蒸枣花”,预备除夕祭礼祖宗,作供品;河南人也是“二十八,蒸馍炸圪塔”。只有北京人慢半拍,在这天才“把面发”,等到二十九才“蒸馒头”。

8腊月二十八除了要发面以外,还要“贴花花”,也就是贴年画、贴春联和贴窗花。其中贴春联的习俗源于古代的“桃符”,因为古人以桃木为辟邪之木。后来,随着造纸术的问世,才出现了以红纸代替桃木的张贴春联的习俗。

9腊月二十九

中国农历有大小月之分,所谓大月是三十天,小月只有二十九天。2016年的腊月就是个小月,因此腊月二十九就是除夕了。即使不是小月,次日就是除夕,所以过年的各种准备活动都要在这天进行完。在整个年节中,二十九这天可以说是最忙碌的一天。

10民谚称:“二十九 ,蒸馒头”。二十八做好了发面,二十九就要开始蒸馒头了。这个蒸馒头在过去来说不是随随便便地做,而是要精心准备、认真用心,因为做出来的馒头是要跟相亲邻居交换,因此,一定要做得又好看又好吃,这才有面子,也才吉利,非常地有讲究。

老北京腊月二十九这天家家户户都要蒸馒头,这是为了过年准备主食,除了蒸馒头以外还要蒸花卷、豆包、或者蒸一些小动物造型的豆包等,满族人家还要蒸喜饼、蒸枣泥方糕、蒸子孙馒头、蒸如意卷等,蒸豆包的时候还要在豆包上面用胭脂点一个小红点,以示喜庆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