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丘穆陵亮夫人尉遲氏造像記

丘穆陵亮夫人尉遲氏造像記. 原刻. 洛陽: s.n., 北魏太和19年[495]11月. 拓片, 摺葉, 托裱, 墨紙尺寸: 66 x 32.5 cm. 民國拓本, 朱印. 正書. 刻在河南洛陽龍門古陽洞(舊稱大佛洞). 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 1991, v. 3, p. 23.

《长乐王丘穆陵亮夫人尉迟为亡息牛撅造像记》

牛橛造像龛在古阳洞北侧,位于杨大眼龛上方。圆券形,龛楣刻十一童子牵花绳,童子手持莲花,二童子间刻莲花蕾,两端各一飞天,飞天头前一浅雕小飞天。二狮蹲距弥勒膝下,交脚下刻力士,手托弥勒双足。龛楣下方左右,身着胡服的供养人。主尊是戴宝冠交脚弥勒坐像,为弥勒上兜率天宫时的菩萨形象。头光内刻莲花,外刻七身坐佛。背光外参外层火焰纹由各以坐佛为中心的十七组火焰纹组成,内层十身飞天分两侧相对以璎珞供养。

《牛橛造像记》,全称《太和十九年十一月长乐王丘穆陵亮夫人尉迟为亡息牛橛造弥勒像记》,碑文字体端庄整肃,龙门二十品之一。是长乐王丘穆陵亮夫人尉迟氏(后改”尉”姓)为亡去的儿子牛橛所造,过去曾有牛橛龛之称。造像碑座中间雕刻莲花一朵,左右二力士抬手作托举状,形象生动逼真。

释文:

太和十九年十一月,使持节司空公长乐王丘

穆陵亮夫人尉迟,为亡息牛橛请工镂石,造此

弥勒像一区,愿牛橛舍於分段之乡,腾逰无碍

之境,若存托生,生於天上诸佛之所,若生世界

妙乐自在之处,若有苦累,即令解脱三涂恶道,

永绝因趣,一切众生,咸蒙斯福。

2張元祖妻一弗造像記 .

原刻. 洛陽: s.n., 北魏太和20年[496]. 拓片, 摺葉, 托裱, 墨紙尺寸: 15 x 34 cm. 民國拓本, 朱印. 正書. 刻在河南洛陽龍門古陽洞(舊稱大佛洞), 龍門二十品之一. 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 1991, v. 3, p. 31.

《步轝郎张元祖妻一弗为亡夫造像记》

龙门二十品之《一弗为张元祖造像记》又称称《一弗造像题记》。正书,10行,一行3字。造像龛位于古阳洞北壁,是龙门二十品造像龛之一,下方邻比丘惠感造像龛,是龙门二十品中最小的两个造像龛之一。龛高36厘米,宽19厘米,深30厘米。龛为忍冬卷草纹尖拱楣圆券形,连珠纹立柱,龛底施水波纹。内刻袒右肩斜披袈裟佛及二菩萨。龛下锩刻造像记。据造像记文记载,此龛造于太和二十年(公元496年)。步辇郎张元祖在当时可能是一名给帝王荷步辇的,地位低微的人,其妻一弗氏为他造的龛也小。康有为评价此造像记的书法是”沉着,劲重”。民国初白麻纸原石拓,因年代久远,纸黄而松软。这个造像记字数很少,只有寥寥30字。“太和廿年,步辇郎张元祖不幸丧亡,妻一弗为造像一区,愿令亡夫直生佛国”。字数虽少,但却端庄整肃,大气凛然。全篇方笔为主,显得沉着,厚重。书法风格遒劲沉稳。但在严整之中也不乏灵动之笔。比如“造”的走之儿的横折折撇,“为”的一长撇,都显得神采飞扬。而“张”的弓字旁,“愿”的“页”字部则显得较为奇崛。而章法同样富于变化,比如最后一行“亡夫直生佛国”,曲直变化,奇正相生,令人叹为观止。

铭文:

太和廿年,步辇郎张元祖不幸丧亡,妻一弗为造像一区,愿令亡夫直生佛国。

3始平公造像

始平公造像 / 孟達撰; 朱義章書. 原刻. 洛陽: s.n., 北魏太和22年[498]9月14日. 拓片, 摺葉, 托裱, 墨紙尺寸: 88 x 39 cm. 民國拓本, 朱印. 正書. 刻在河南洛陽龍門古陽洞(舊稱大佛洞), 龍門二十品之一. 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 1991, v. 3, p. 33.

4元詳造像記

元詳造像記 . 原刻. 洛陽: s.n., 北魏太和22年[498]9月23日. 拓片, 摺葉, 托裱, 墨紙尺寸: 76 x 41 cm. 民國拓本, 朱印. 正書. 刻在河南洛陽龍門老君洞, 龍門二十品之一. 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 1991, v. 3, p. 40. 增補校碑隨笔, 1981, p. 246-247. 善本碑帖錄, 1984, p. 65.

《北海王元详造像记》,全称《北海王元详为母子平安造弥勒像记》。造像记高88厘米,宽42厘米,是元详随北魏孝文帝南伐迁都至洛阳的历史实录。

造像龛位于洛阳龙门石窟古阳洞北壁,长乐王丘穆灵亮夫人尉迟造像龛上方。龛高138厘米,宽102厘米,深17厘米,在古阳洞中属于中型洞窟。龛内主佛为交脚弥勒。两侧胁侍菩萨皆双手合十侍立。圆拱形龛楣内刻十五天人持花绳。

造像记记载该龛为太和十八年十二年十一日立愿,太和二十二年九月二十三日完工,历时近三年又九个月。

铭文:

维太和之十八年十二月十一日,皇帝亲御六旌,南伐萧逆。军国二容,别于洛汭。行留两音,分于阙外。太妃以圣善之规,戒途戒旅,弟子以资孝之心,戈言奉泪。其日,太妃还家,伊川立愿,母子平安,造弥勒像一区以置于此,至廿二年九月二十三日,法容刻就,因即造斋,镌石表心,奉申前志。永愿母子长餐化年,眷属内外,终始荣期,一切群生,咸同斯福。维大魏太和廿二年九月廿三日侍中,护军将军、北海王元详造。

5解伯達造像記

解伯達造像記 . 原刻. 洛陽: s.n., 北魏太和, [between 477 and 499]. 拓片, 摺葉, 托裱, 墨紙尺寸: 12.2 x 34 cm. 民國拓本, 朱印. 正書. 刻在河南洛陽龍門古陽洞(舊稱大佛洞). 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 1991, v. 3, p. 45.

《司马解伯达造像记》

全称《司马解伯达造像记》。北魏太和间刻,正书。在古阳洞北壁。正书,14行,其中6,7,8行,一行3字,余皆一行5字。可见64字。龙门二十名品之一。

此记具有笔力方峻、气势雄强的时代风气,又不拘成法地发挥自我创造意识和智慧,表现出丰富的审美情趣和创造才能。

点画方截、峻厉、雄强,时寓圆柔之笔以破板滞。起笔有直、斜、横落及轻重之别,点画长短、方圆兼用。撇捺开张,极纵其势。波磔长脚有刀劈剑削般的劲利。转角有翻折、顿折及圆转之法互用。撇能上重下轻、上轻下重兼施。尤以“道”、“达”、“延”字的横捺,由大弧度的圆润曲势转大起落的方截劲利的长脚,最为独特。

6北海王國太妃高為孫保造像

北海王國太妃高為孫保造像 . 原刻. 洛陽 : s.n., 北魏太和, [between 477 and 499] 拓片, 摺葉, 托裱, 墨紙尺寸: 38 x 24 cm. 民國拓本, 朱印. 正書. 刻在河南洛陽龍門古陽洞(舊稱大佛洞).

《北海王国太妃高为亡孙保造像记》

简称《孙保造像记》。约刻于太和,景明年间。在古阳洞顶部。正书,5行,一行6至12字不等。造像龛位于窟顶偏北侧,与广川王祖母太妃侯为亡夫造弥勒像龛(邻近约60厘米)和广川王祖母为幼孙造弥勒像龛呈三角形布于窟顶。像龛高110厘米、宽80厘米、深14厘米。圆券形龛楣,龛内主尊为交脚弥勒菩萨,坐双狮座,二菩萨双手合十置于胸前伫立两侧。背光及龛楣无饰,似未完工。推测此龛开凿开景明年间。造像记高40厘米、宽26厘米。记述了高太妃为元保”失乡播越”,经年疾患,未免夭折而痛苦,专此造弥勒像一躯,祈愿亡故的爱孙能”永脱百苦”。

铭文:

孙保失乡,播越,历载,终始冥愆,未及免之,不幸早死,今为保造像一区,使永脱百苦。魏北海王国太妃高为孙保造。

7鄭長猷造像記

鄭長猷造像記 . 原刻. 洛陽: s.n., 北魏景明2年[501]9月3日. 拓片, 摺葉, 托裱, 墨紙尺寸: 53 x 36 cm.民國拓本, 朱印.正書. 刻在河南洛陽龍門古陽洞(舊稱大佛洞), 龍門二十品之一. 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 1991, v. 3, p. 50.

《云阳伯郑长猷为亡父等造像记》

简称《郑长猷造像》,正书,可见八十四字,书法劲厉朴拙,结体方整,隶意较重。景明二(501)九月刻。古阳洞南壁。正书,8行,一行12字。有翻刻本,其第7行‘敬造’敬字左上点漏刻。造像龛位于古阳洞口上方南侧,共六龛,均为圆券形浅龛。分上、中、下三排,每排两龛,其大小不等。圆楣拱内刻卷草葡萄纹,主尊为交脚弥勒(已经残破)。左右二胁侍菩萨侍立。景明二年九月三日(公元501年)完成。造像记位于佛龛右侧,高50厘米、宽35厘米,记景明二年郑长为亡父、母皇甫、亡儿士龙以及其妾陈玉女为亡母徐,各造弥勒像。碑文书法有上承汉隶、下启唐楷的重要意义。

铭文:

前太守护军长史,云阳伯长猷为亡父敬造弥勒像一躯,一躯郑长猷为母皇甫敬造弥勒像一躯,一躯郑长猷为亡儿士龙敬造弥勒像一躯,一躯郑南阳妾陈玉女为亡母徐敬造弥勒像一躯。景明二年九月三日诚讫。

8孫秋生等二百人造像記

孟廣達撰; 蕭顯慶書. 原刻. 洛陽: s.n., 北魏景明3年[502]5月27日. 拓片, 摺葉, 托裱, 墨紙尺寸: 131 x 48.5 cm. 民國拓本, 朱印. 正書. 刻在河南洛陽龍門古陽洞(舊稱大佛洞), 龍門二十品之一. 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 1991, v. 3, p. 54.

《新城县功曹孙秋生、刘起祖二百人等造像记》

简称《孙秋生造像记》。景阳三(502)年五月刻。在古阳洞南壁。(黄易拓得)正书,13行,上列为记,一行9字;下列题名,行30字。额正书‘邑子像’三字。额旁二太守名:右二 行,右三行。乾隆拓本,其记第三行‘刘起祖’之‘刘’字画完好。在洛阳龙门石窟古阳洞南壁。北魏宣武帝(元恪恪)景明三年(502年)五月廿七日造讫。此碑书犀利刚劲,宽博朴厚,较《始平公造像》笔法多变,龙门碑刻书法艺术的代表作品之一。孟广达文,萧显庆书。楷书十五行,行三十九字。字体方劲峻拔,沉着劲重。笔法凝练自如。清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太和以后诸家角出,庄茂则有《孙秋生》”“龙门二十品中,约而分之,亦有数体,《孙秋生》沈著劲重为一体。”

铭文:

大伐太和七年,新城县功曹孙秋生、刘起祖二百人等敬造石像一区,愿国祚永隆,三宝弥显。有愿弟子荣茂春葩,庭槐独秀,兰条鼓馥于昌年,紧晖诞照于圣岁。现世眷属万福云归,洙输叠驾。元世父母及弟子等来身神腾九空,迹登十地,五道群生,咸同此愿。孟广达文,萧显庆。

9高樹解伯都等卅二人造像記

高樹解伯都等卅二人造像記 . 原刻. 洛陽 s.n., 北魏景明3年[502]5月30日. 拓片, 摺葉, 托裱, 墨紙尺寸 40 x 27 cm.民國拓本, 朱印. 正書. 刻在河南洛陽龍門古陽洞(舊稱大佛洞), 龍門二十品之一. 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 1991, v. 3, p. 55.

《邑主高树和维那解伯都卅二人等造像记》

简称《高树造像记》,正书十行,一行14字。可见一百三十九字,书法峻整劲健。景明三(502)年五月刻。在古阳洞北壁。造像龛位于古阳洞北壁右侧,与步辇郎妻一弗为亡夫造像记为邻。龛高94厘米、宽78厘米、深13厘米,主佛结跏趺坐,主佛两侧有二胁侍菩萨,均有背光。此龛完成于景明三年五月三十日。造像记位于造像龛左下方,高40厘米,宽28厘米。记载邑主高树、解伯都等三十二人的邑社造像,共同祝愿仙逝父母及见存眷属的来生。造像时间于孙秋生二百人造石像记同年同月完工,发愿文也大致相同。

铭文:

景明三年五月三十日,邑主高树、唯那解伯都三十二等造石像一区,愿元世父母及现世眷属,来身神腾九空,迹登十地。三有同愿。…

10惠感造像記

惠感造像記 .原刻.洛陽 s.n., 北魏景明3年[502]5月20日 拓片, 摺葉, 托裱, 墨紙尺寸 18 x 41 cm. 民國拓本, 朱印. 正書. 刻在河南洛陽龍門古陽洞(舊稱大佛洞), 龍門二十品之一. 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 1991, v. 3, p. 53.

《比丘惠感马为亡父母造像记》

简称《惠感造像记》,正书,14行,一行5字。可见六十六字,书法沉劲方重,犹存隶意。景明三(502)年五月刻。古阳洞北壁。有翻刻本,第12行‘顾’字左上缺一点;末行‘像’字缺二笔。

铭文:

景明三年五月三十日,比丘惠感为亡父母敬造弥勒像一区,愿国祚永隆,三宝弥显,旷劫师僧、父母、眷属与三涂永乘,福锺竟集,三有群生,咸同此愿。

11侯太妃造像記

侯太妃造像記 . 原刻. 洛陽 s.n., 北魏景明3年[502]8月18日. 拓片, 摺葉, 托裱, 墨紙尺寸 58 x 36.5 cm.民國拓本, 朱印. 正書. 刻在河南洛陽龍門古陽洞(舊稱大佛洞), 龍門二十品之一. 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 1991, v. 3, p. 59.

《广川王祖母太妃侯为亡夫广川王贺兰汗造像记》

简称《贺兰汗造像记》为龙门造像精品之一。正书,原共有一百六十字,本帖精选清晰的前二十行精品一百三十二字,书法峻整隽永。景明三(502)年八月刻。在古阳洞顶部。正书,5行,一行10字。

铭文:

景明三年八月十八日,广川王祖母太妃侯为亡夫侍中、使持节、征北大将军、广川王贺兰汗造弥勒像,愿令永绝苦困,速成正觉。

12馬振拜等造像記

馬振拜等造像記 . 原刻. 洛陽 s.n., 北魏景明4年[503]8月5日. 拓片, 摺葉, 托裱, 墨紙尺寸57 x 33 cm.民國拓本, 朱印. 正書. 刻在河南洛陽龍門古陽洞(舊稱大佛洞), 龍門二十品之一. 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 1991, v. 3, p. 65.

《邑主马振拜和维那张子成卅四人为皇帝造像记》(优填王造像题记)

简称《马振拜造像记》,正书,连额书“邑子像”可见一百二十八子,书法峻丽,别有风味。景明四(503)年八月刻。在古阳洞顶部。正书,9行,一行15字。额正书‘邑子像’三字。最初选拓的〈龙门二十品〉中无此题记,康有为提出质疑,方岩〈校碑随笔〉以〈优填土〉为唐刻而删去。顾燮光〈梦碧移石言〉亦如此。

铭文:

景明四年八月五日,邑主马振拜、维那张*成、维那许兴族三十四人为皇帝造石像一区。……

13侯太妃自造像記

侯太妃自造像記 .原刻. 洛陽 s.n., 北魏景明4年[503]10月7日. 拓片, 摺葉, 托裱, 墨紙尺寸 26 x 82 cm. 民國拓本, 朱印. 正書. 刻在河南洛陽龍門古陽洞(舊稱大佛洞), 龍門二十品之一. 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 1991, v. 3, p. 66.’

《广川王祖母太妃侯为幼孙造像记》

简称《太妃侯造像记》。景明四(503)年七月刻。在古阳洞顶部。正书,29行,前22行一行6字,字较大;后7行,一行4字,字较小。

铭文:

景明四年十月七日,广川王祖母太妃侯,自以流历弥劫,于法喻远,嘱遇像教,身乘达士,虽奉联紫晖,早顷片体,孤育幼孙,以绍蕃国,冰薄之心,唯归真寂。今造弥勒像一区,愿此微音,资润神识,现身永康,朗悟真觉。远除旷世无明惚业,又延未来空宗妙果。又愿孙息延年,神志速就,胤嗣繁昌,庆光万世,帝祚永隆,弘宣妙法,昏愚未悟,咸发菩提。……

14法生造像記

法生造像記 . 原刻. 洛陽: s.n., 北魏景明4年[503]12月1日. 拓片, 摺葉, 托裱, 墨紙尺寸: 33 x 37 cm. 民國拓本, 朱印. 正書. 刻在河南洛陽龍門古陽洞(舊稱大佛洞), 龍門二十品之一. 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 1991, v. 3, p. 69.

《比丘法生为孝文皇帝并北海王母子造像记》

简称《法生造像》,正书,可见一百四十二字,书法上用笔圆润和谐,结势华丽流美,有钟繇之范,为同类北碑所罕见。景明四(503)年十二月刻。古阳洞南壁。正书11行,一行13字。

15楊大眼造像記

楊大眼造像記 .原刻.洛陽: s.n., 北魏景明, [between 500 and 503].拓片, 摺葉, 托裱, 墨紙尺寸: 92 x 40 cm.民國拓本, 朱印.正書.刻在河南洛陽龍門老君洞, 龍門二十品之一.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 1991, v. 3, p. 71. 增補校碑隨笔, 1981, p. 246-247. 善本碑帖錄, 1984, p. 65.

《辅国将军杨大眼为孝文皇帝造像记》

《杨大眼造像记》,楷书刻石。全称为《杨大眼为孝文皇帝造像题记》,无刻石年月。但此造像既称为孝文皇帝元宠所凿,考文帝崩于太和二十三年(四九九),造像当在其后。有云当在景明元年(五○○)至正始三年(五○六)间。楷书,在河南洛阳龙门山古阳洞北壁。为龙门造像记名品之一。洛阳龙门石窟是我国著名佛教艺术宝库之一,经北魏至唐的一百五十多年中,共雕凿了造像十万余尊,题记三千六百余处,题记中属于北魏或稍后时期的,占有相当数量。其字体就是一般所说的[魏碑体]。这些题记在早先并不为人们所特别注意,清代乾、嘉以后金石学和碑学兴起,不少金石家都分赴名山访碑求拓,龙门的造像记就是清代著名的书法篆刻家黄易(小松)访拓后,始显于世的。罗振玉《石交录》云:[黄氏最初只拓北魏《始平公造像记》一品,后增《孙耿生》、《杨大眼》、《魏灵藏》为四品。]后来人们又增为十品,继至二十品。龙门二十品,被后人作为龙门造像记中的代表作。但其中仍以黄易所选的《始平公》等四品最为著名。《杨大眼造像记》的书风与《始平公》极为相似,用笔方峻,结体中敛而外张,只是紧敛的程度比《始平公》略轻,这也可能是阳刻与阴刻有所不同之故。康有为评此《记》云:[若少年偏将,气雄力健],[为峻健丰伟之宗]。

铭文:

邑主仇池杨大眼为孝文皇帝造像记。夫灵光弗曜,大千怀永夜之悲,*踨不遘,叶生含靡道之忏,是以如来应群缘以显迹,爰暨**,*像遂著,降及后王,兹功厥作。辅国将军、直阁将军、梁州大中正、安成县开国子、仇池杨大眼,诞承龙曜之资,远踵应符之胤,禀英奇于弱年,挺超群于始冠,其行也,垂仁声于未闻,挥光也,摧百万于一掌,震英勇则九宇咸骇,存侍纳则朝野必附,清王衢于三纷,扫云鲸于天路,南秽既澄,震旅归阙,军次之行,路经石窟,览先皇之明踨,睹盛圣之丽迹,瞩目彻霄,泫然流感,遂为孝文皇帝造像一区,凡乃众形,罔不备列,刊石记功,示之云尔,武。

16元燮造像記

元燮造像記. 原刻. 洛陽: s.n., 北魏正始4年[507]2月 拓片, 摺葉, 托裱, 墨紙尺寸: 26 x 59 cm. 民國拓本, 朱印. 正書. 刻在河南洛陽龍門古陽洞(舊稱大佛洞), 龍門二十品之一. 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 1991, v. 3, p.97.

简称《元燮造像》正书,可见九十五字,并有浅刻佛像二幅。书法峻美,结体古雅。正始(507)年二月刻。古阳洞南壁。正书,13行。一行9字。

铭文:

魏圣朝太中大夫安定(石坏空五格)王元夑(安定王元休之次子,世宗初袭爵,官至华州刺史,延昌四年九月卒)造亡祖亲太妃亡考太傅静王(既元休,官至太傅卒,谥靖王。静靖古通)亡妣(旧释妃,非是)蒋非及见存眷属敬就/静窟(即古阳洞)造释迦之容(容者像也)并其立侍(弟子是也)众彩圆饰云**(*乃仙之俗写,*即焕字)然愿亡存居眷永离秽趣升超遐(记从段乃重写)迹常值诸佛龙华为会又愿一切群生咸同斯福正始四年二月中记。

17元祐造像記

元祐造像記 . 原刻. 洛陽 s.n., 北魏熙平2年[517]7月20日. 拓片, 摺葉, 托裱, 墨紙尺寸 37 x 36 cm. 民國拓本, 朱印. 正書. 刻在河南洛陽龍門古陽洞(舊稱大佛洞), 龍門二十品之一. 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 1991, v. 4, p. 44.

《齐郡王元佑造像记》

简称〈元右造像记〉。熙平二(517)年七月刻。古阳洞南壁。正书,14行一行16字。末为年款2行9字。古阳洞南壁的刻石完好,而北壁泐损较甚。

铭文:

刺史、齐郡王祐,体荫宸仪,天纵淑茂,达成实之通途,识真假之高韵,精善恶二门,明生灭之一理,资福有由,归道无碍,于是依云山之逸状,即林水之仙区,启神像于青山,镂禅形于玄石,缔庆想于幽津,嘉应于冥运,乃作铭曰:茫茫玄极,眇眇幽宗,灵风潜被,神化冥通,舟舆为本,旷济为功,德由世重,道以入鸿,超观净境,遐绝尘(),图形泉石,构至云松,()()()(),()()三空,福田有庆,嘉应无穷。熙平三年七月二十日造。

18慈香慧政造像記

慈香慧政造像記 . 原刻. 洛陽 s.n., 北魏神龜3年[520]3月2x日. 拓片, 摺葉, 托裱, 墨紙尺寸 37 x 39 cm.民國拓本, 朱印. 正書. 刻在河南洛陽龍門慈香窟, 龍門二十品之一. 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 1991, v. 4, p. 78.

《比丘尼慈香、慧政造像记》

简称〈慈香造像记〉。袖龟三(520)年三月刻,在慈香窟。正书,10行,一行10或11字不等。

铭文:

大魏神龟三年三月二十()日,比丘尼慈香慧政造窟一区,记乙。夫零觉弘虚,非体真邃,其迹道建崇,日表常范,无乃标美幽宗,是以仰渴法律,应像营微,福形且遥,生讬烦躬,愿腾无碍之境,建及()恩,含润法界,()众()泽,()石成真,刊功八万,延及三从,敢同斯福。

19道匠造像記

道匠造像記 . 原刻. 洛陽: s.n., 東魏, [between 534 and 550]. 拓片, 摺葉, 托裱, 墨紙尺寸: 24 x 45 cm. 民國拓本, 朱印. 正書. 刻在河南洛陽龍門古陽洞(舊稱大佛洞), 龍門二十品之一. 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 1991, v. 6, p. 181.

《比丘道匠为师僧父母造像记》

简称《道匠造像》。无年月。正书,13行,一行7字。可见九十一字,书法方骏规整。

魏靈藏薛法紹造像記

魏靈藏薛法紹造像記 . 原刻. 洛陽: s.n., 北魏景明, [between 500 and 503]. 拓片, 摺葉, 托裱, 墨紙尺寸: 89 x 40 cm. 民國拓本, 朱印. 正書. 刻在河南洛陽龍門古陽洞(舊稱大佛洞), 龍門二十品之一. 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 1991, v. 3, p. 72.

《魏灵藏造像记》全称《魏灵藏薛法绍造像记》,题记楷书十行,行二十三字。有额,楷书三行九字,额中间竖题“释迦像”,字略大于两侧,额左题“薛法绍”,右题“魏灵藏”。北魏造像习惯用别体字,此题记尤多。虽刻造时间无明确记载,但书法风格酷似同窟的“杨大眼题记”,或疑同出于一人之手,当属北魏刻石无疑。原石身高75厘米、宽40厘米、额高15厘米、宽15.5厘米,是龙门造像题记中碑刻和书法艺术的精品,也是龙门四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存洛阳龙门石窟古阳洞北壁。清乾隆年间钱塘著名学者黄易访拓后始公布于世。

《广艺舟双揖》将此记列入“能品下”,并云:“若《杨大眼》、《魏灵藏》、《惠感》诸造像,巨刃挥天,太刀砍阵.无不以险劲为主。”

乾隆拓本第三行“腾空”之“腾”字“马”部可见,“空”字未损。共应二百一十五字。有一裂纹,自左上第二行斜下至第一行第十四字处。中有四处当是空格无字。光绪拓本“空”字已泐大半。民国十年凿损百余字。碑额已仅存“藏迦像薛法绍”大字矣。

此碑应是方笔露锋之典型代表,因此最显见用笔之妙。起笔都将锋颖露在画外,有的角棱若刀,有的细锋引入,煞有情趣;即使画也挺直有力,折笔显见方棱;收笔处,有时敛毫便止,有时放锋犀利,有时如《宝子》之上扬。笔画或大或小,大者纵矛横戈,如虎奔龙吟,小者轻微一点,如蜻蜓掠水,皆能顺势合情.绝无率意轻发。结体或取横势,或取纵势,皆极意显示雄踞盘关之威仪,怀隐瑰玉之神采。整篇看来,严整肃穆,端庄隽洁。

铭文:

夫灵迹诞遘。必表光大之迹。玄功既敷。亦标希世之作。自双林改造。大千怀缀映之悲。慧日潜晖。唅生衔道慕之思。是以应真。悼三乘之靡凭。遂腾空以刊像。爰暨下代。兹容厥作。钜鹿魏灵藏。河东薛法绍二人等。求豪光东照之资。阙兜率翅头之益。敢辄磬家财。造石像一区。凡及众形。罔不备列。愿乾祚兴延。万万朝贯。愿藏等挺三槐於孤峰。秀九蕀於华苑。芳实再繁。荆条独茂。合门荣葩。福流奕叶。命终之後。飞逢千圣。神颺六通。智周三达。旷世所生。元身眷属。舍百鄣则鹏击龙花。悟无生则凤升道树。五道群生。咸同斯庆。陆浑县功曹魏灵藏。

1没错,这是钟繇十分罕见的

楷行草一体神品 《得长风帖》

2钟繇是楷书的创始人,被后世尊为“楷书鼻祖”。钟繇对后世书法影响深远,王羲之等后世书法家都曾经潜心钻研学习钟繇书法。与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并称为“钟王”。南朝庚肩吾将钟繇的书法列为“上品之上”,唐张怀瓘在《书断》中则评其书法为“神品”。

下面,我们放大继续欣赏:3 5 4

1周学睿:字缦云,道光二十年(1840年)进士,浙江乌程人。善画。三十年(1850年)腊月初八与汪廷儒、汪日方、秦炳文、叶道芬、冯培元、张士保、华翼纶、俞凤凰翰,于北京松筠庵消寒,合作长卷,为画中九友图存庵中。学睿有《频洲渔笛图》,其同年俞凤翰题绝句。

2罗嘉福:山阴人,汾州知府,原名嘉谟,寄籍大兴。

3胡光泰 清道光二十年庚子科 殿试金榜

4黄倬(清),字恕阶,善化人。道光庚子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历任四川学政,浙江学政,官至吏部左侍郎,与曾国藩交好,为近代湖南名士,著有《介园遗集》。

5匡 源:字鹤泉,山东胶州人。道光二十年(1840年)翰林,官编修。1844-1845年出任江西、山西乡试考官。1848年2月,道光帝派时任翰林院编修的匡源为皇子奕詝讲经。罢官后主讲泺源书院。课士之瑕,以山水写意。

6倪应复:字克齐,昆明人。道光二十年(1840年)进士,知贵州遵义府。行草法米芾。颇清挺。

7郑大成:字伟新,河南祥符人。

8郑琼诏:福建侯官人。

9宋 晋(1802-1874):清朝江苏沭阳(今宜兴市)人。字锡蕃,号雪帆,宜宗道光间进士。授编修。1852(文宗咸丰二年)升侍读学士,迁光禄寺卿。次年署礼部左侍郎。1855年迁宗人府府丞。1856年,清军“江南大营”失败后,疏请雇用轮船载清军进入长江,焚攻太平军水师。编成《宜宗实录》,升内阁学士,迭署户、工二部侍郎。1858年,授工部侍郎。1861年,为镇压太平军**,疏请扩大两江总督曾国藩的兵权,又请提升左宗棠、沈葆祯等人,1862年(穆宗同治元年)调仓场总督。1867年迁内阁学士,委倭仁等竭力反对洋务派学习西方技艺,主张恪守祖制,注重礼义道德,维护纲常名教。1871年上书抨击福州船政局糜费太重,主张福州穿政局和江南造船局停止制造轮船,引起争议。1873年,迁户部左侍郎,著有《水流云在馆奏议》。

10邹振杰:字云阶,湖南浏阳人,翰林院编修,京几道监察御使,广西浔州知府。

1超因见备待之厚,与备言,常呼备字。马超跟刘备混熟了,不叫“老大”直接叫玄德,关羽就生气要杀马超……中国古代避讳一般只避名,不避字。

关羽吃醋

超因见备待之厚,与备言,常呼备字。关羽怒“请杀之”。马超跟刘备混熟了,不叫“老大”直接叫玄德,关羽就生气要杀马超……中国古代避讳一般只避名,不避字。“冠而字之,敬其名也。”这段话很有趣,关羽莫非吃醋了?

洪秀全的名字

洪秀全自己记载,上帝让他改名时嘱咐“下凡这几年”有时要叫“洪秀”,有时候叫“洪全”;后来当了天王给自己起了个小名叫“洪日”。连起来读:洪秀全日。太平天国的避讳乱七八糟,上下级的避讳看官大小,但杨秀清就不避洪秀全的“秀”;李寿成偏偏把名字改成李秀成(一说洪赐的),以为王和王之间姓名冲突没事,可靖王李开芳避翼王石达开改成李来芳……避讳改名不计其数。现在没有皇帝了,倒是普通百姓还有信风水的,亲戚之间讲避讳常有改名的。

州官放“火”

北宋有个太守叫田登,为避讳不许州内说与“登”同音字。元宵节惯例要放灯三天。写告示的只能把“灯”字改成“火”,于是“本州照例放火三日”。“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就这么来的。

谭谈混用

唐武宗叫李炎。凡是遇到两个“火”相重的字都要避讳,用其他字代替,大都用“谭”。这个说法其实牵强,谭、谈这俩字三国时代就混用。武宗原名李瀍,临死前10几天才改名李炎,根本推广不了也影响不到。

孙休造字

古代避讳太严重以至于字不够用,皇上也不想给大伙添麻烦,就造字,武则天那个“曌”现在还能用,三国时吴的孙休给儿子造了八个字,现在全打不出来:太子(雨单)次子(雷大)次子(豆巨)……全是上下写,看完这八个分裂字,谁眼睛都得散光。

王羲之不避“之”

斐松之、刘牢之、寇谦之、司马孚之、司马亮之、司马景之、司马昙之……王羲之的儿子玄之、凝之、徽之、操之、献之;孙子桢之、静之。上述人为什么不避家讳?这里藏着个大秘密,与西汉张良有关的秘密。王羲之一辈人名有“之”字的12个,子侄辈有“之”22个,孙辈12个,曾孙13个,玄孙9个,五世孙4个……陈寅恪说这些人所以不避讳是因为都是天师道成员,这个“之”是暗号、徽章。而天师道老大张天师,是张良的八世孙。

晋肃不能“高考”

《礼记·曲礼》“礼不讳嫌名”意思是说不避讳同音字和音近的字,这挺好,可是到了唐朝开始管得严,音近也得避讳。李贺的爹叫“晋肃”,就因和“进士”嫌名,死活不能参加考试,韩愈帮着说话也不好使。普通话不好真害人。

“高勾丽”改“高句丽”

杨家将的杨延昭本名延朗,避赵匡胤始祖玄朗的讳改了。个人改名不算什么,宋朝牛到改人家国名——“高勾丽”改为“高句丽”,就是避宋高宗赵“构”的讳。凡与“构”同音音近形似都避……够、媾、沟、购、垢、勾、岣……大概50多个字不能用。

杜甫不写海棠

父祖的名要避讳,娘的名也避。苏轼说杜子美从没写过海棠怎么回事?花粉过敏?《古今诗话》考证说,杜甫母亲名就叫海棠。这不算恐怖,北宋诗人徐积所有作品没有石字,因他爹名“石”。小徐一生不碰石头,走路遇到石头不踩,石桥不走。

四人说“胡”

秦朝对避讳已经很重视了,赵高就跟嬴政说过,蒙恬和扶苏两人下班在外面说话一口一个正字儿,好像就他会统计选票似的!更搞笑是李斯,都被二世塞监狱了还瞎操心,写信给胡亥说“有曰北逐胡貉”:外面有人说话带你的“胡”字!一查,有四个人说“胡”……地点是麻将桌,呵呵。

犯讳得劳改

《唐律》:“诸府号官称犯祖父名,而冒荣居之者,徒一年。”官职名称跟家长犯讳你就不能当这个官,不然劳改一年。祖名安,不能在长安当官,父名军不能当将军。唐朝的贾曾被任命“中书舍人”,就因为他爹叫“忠”撂挑子不干了!

小字啜里只

少数民族也讲避讳,只要这个民族跟汉民族接触肯定学避讳。《辽史·太祖本纪》写得很清楚“太祖大圣大明神烈天皇帝,姓耶律氏,讳亿,字阿保机,小字啜里只”。阿保机有小字,可以推断他们是有避讳的习俗,更何况后一句写得很清楚讳“亿”。

开篇语:书法是我国独特的一门艺术,其历史之悠久可以上溯到人类最初的文明萌芽时期,被誉为中国艺术文化之核心。书法应用之广泛,可以在世界每一个有华人的地方找到她的踪迹,书法之普及深入千家万户。可如何真正来欣赏这门独特的艺术,却又显得神秘而遥远。对大多数未经专业训练的来说,只能云里雾里,道听途说,知其美,不知其如何美。

在以后的篇章中我将试图从不同层面解剖分析书法的欣赏角度与审美构成,使每一位读者都能以相对专业的眼光来了解书法的传统,从而领略书法的魅力。

书法灵魂之美——线

书法是以抽象的纯线性的表达方式划清了与其他艺术门类(尤其是绘画)的界限。

线,是书法的生命,是书法的灵魂。

当一件书法作品出现在你的面前,且不论时代,不论书体,甚至都可以不用去识别每一个字,甚至你都可以暂时不去理会作者所书写的内容,却同样可以感受到这件作品所带给你的强烈的情绪。这种情绪从哪里传达出来?就从那或飘逸或厚重,或缠绵或爽朗的黑色的墨线中直接的散发了出来。是的,这线轻轻地流淌于纸面,与作者的脉搏相和,承载着一位位书写者一生的心血。每一根墨线都是活的,是有生命的。可以说,因为每一位书写者生命的独特性,亦赋予了墨线丰富的情感。是书写者的经历、人生观、文化的不同创造了种种不同的线的性格,也就是种种不同线的审美风格。线,就是书写者最真实的内心流露,不可能作假,所以有时书法线性的美可以暂时脱离开文字结构的束缚,脱离书体的制约成为相对独立的书法欣赏的一个高度。——我只是说有时。这在最具抽象性的书体——草书中表现的尤为明显。

让我们开始我们的旅程。我爱称“欣赏”为旅程,因为在“美”的路上你会看到不同的风景,这些风景或因季节,或因地域而各各不同,但你无法判别那种美是好的,那种美是不好的。欣赏艺术之美同样,你只能说你更倾心于谁,切不可因自己的喜好而舍弃其他的美。

这节选于唐玄宗时期怀素和尚著名的草书作品《自序贴》。

在草书这个自由的国度里,怀素和尚用连绵的墨线书写了胸中的豪情。我们的目光顺着怀素的笔触一路走下来,仿佛能感到当年毛笔行走的急速,从上到下一泄千里,没有任何的犹豫,没有绊勒。但这流畅丝毫没有给人以浮华的感觉,每一丝墨痕都在瞬间牢牢的扎入了纸的深层,为我们展示的了如舞蹈般彰显着力量的华丽之美。在感叹背后我们也隐隐的能感到怀素对笔墨的把控能力可谓一流,绝好的功夫一定来自大量的练习,当的理智的积累碰上了感性的火花,这一瞬在怀素的笔下,草书被推到了巅峰。

下面这个字来自同样是唐代草书大家张旭的《古诗四帖》。

QQ图片20160226143227_副本

在这个字里显示的是墨线的一种极端的效果——枯笔,这是在毛笔中的墨随着书写渐渐用尽后的自然流露。就如一个渐渐接近尾声的生命,没有了昔日的浓妆艳抹,剩下的是无言沧桑,不用多余的语言也能感受到漫长岁月留下的不可磨灭的痕迹。

而她将带我们走入墨线的微观世界。

如果只选取一个很小的局部并且把它放大,你会发现组成这斑驳墨线的不再是更细小的线,而是无数小小的点,众多的微小墨粒的组合使得线的外边缘模糊不清,从而更有一种若隐若现,如龙入云般的美。这正是自古被书家所推崇的一种极经典的表现形式——积点成线。当这个理论被完美的得到应用时,我们看到的墨线一定会是丰富的,厚重的,饱满的,仿佛一片被雾气所笼罩的森林,你看不清林子的深处,却可以想象在哪里蕴含着无限的生机,无所不包。当我们面对这的朦胧的美时,每个人都有足够的空间发挥个人的想象力,在这墨线的深处有着书写者与观赏者交流的广阔空间。这个审美观点可以推至任何一个以笔墨为载体的艺术中,当然包括书法也同样包括中国画。

草书属于动感较强的一种书体,那么我们再来看一件静态艺术作品的墨线。

QQ图片20160226143244_副本

这是一个篆书的“于”字,在这里特意提出上面书写的是什么字,是要在下面的文章里做对比之用,在对比之前,让我们先来感受一下篆书的凝重。

如果说草书的线如流水,时而婵娟,时而汹涌,那篆书的线就如磐石,巍然不动,在光滑沉静的外表下有暗流汹涌。这样的墨线是圆浑的,有立体感的,如同被用力弯曲铁杵,内在的抵抗力使人们感到只要稍一松劲便有反弹回来的可能。

以上种种的形容与例举无非都在说明一个事情:在书法艺术中,线,与书写者的品格、生命相融通。线,是有生命的,是活的。

如果你还是感觉不明显,那么我们来做个对比。

QQ图片20160226143253

这是我们常用美术字库中的“于”字,有了前面的体验,我们看这个字就如一滩死水,没有丝毫生气。我们在组成美术字的线里找不到任何代表力量感的圆浑,看不到表达生命感的流动,你感受不到它的喜怒哀乐,它没有留下任何可供我们想象与揣摩的空间,它留给我们只是冰冷。它不是艺术,它更不是书法。

是的,艺术就是要我们感知生命!感知生的美好。

1浣溪沙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木兰词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零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长相思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2蝶恋花

辛苦最怜天上月,一夕如环,夕夕都成玦。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

无那尘缘容易绝,燕子依然,软踏帘钩说。唱罢秋坟愁未歇,春丛认取双栖蝶。

南乡子·为忘妇题照

泪咽更无声,止向从前悔薄情,凭仗丹青重省识,盈盈,一片伤心画不成。

别语忒分明,午夜鹣鹣梦早醒,卿自早醒侬自梦,更更,泣尽风前夜雨铃。

金缕曲·赠梁汾

德也狂生耳。偶然间、淄尘京国,乌衣门第,有酒惟浇赵州土,谁会成生此意,不信道、遂成知己。青眼高歌俱未老,向尊前、拭尽英雄泪。君不见,月如水。

共君此夜须沉醉。且由他、娥眉谣诼,古今同忌。身世悠悠何足问,冷笑置之而已。寻思起、从头翻悔。一日心期千劫在,后身缘、恐结他生里,然诺重,君须记。

3江城子

湿云全压数峰低,影凄迷,望中疑。非雾非烟,神女欲来时。若问生涯原是梦,除梦里,没人知。

采桑子

明月多情应笑我,笑我如今。辜负春心,独自闲行独自吟。

近来怕说当年事,结遍兰襟。月浅灯深,梦里云归何处寻?

浣溪沙

谁道飘零不可怜,旧游时节好花天。断肠人去自经年。

一片晕红才着雨,几丝柔绿乍和烟。倩魂销尽夕阳前。

4沁园春

丁巳重阳前三日,梦亡妇淡妆素服,执手哽咽,语多不复能记。但临别有云:“衔恨愿为天上月,年年犹得向郎圆。”妇素未工诗,不知何以得此也,觉后感赋。

瞬息浮生,薄命如斯,低徊怎忘?记绣榻闲时,并吹红雨;雕阑曲处,同依斜阳。梦好难留,诗残莫续,赢得更深哭一场。遗容在,只灵飙一转,未许端详。

重寻碧落茫茫。料短发、朝来定有霜。便人间天上,尘缘未断;春花秋叶,触绪还伤。欲结绸缪,翻惊摇落,减尽荀衣昨日香。真无奈,倩声声邻笛,谱出回肠。

蝶恋花·出塞

今古山河无定据。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

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沁园春

试望阴山,黯然销魂,无言徘徊。见青峰几簇,去天才尺;黄沙一片,匝地无埃。碎叶城荒,拂云堆远,雕外寒烟惨不开。踟蹰久,忽冰崖转石,万壑惊雷。

穷边自足秋怀。又何必、平生多恨哉。只凄凉绝塞,蛾眉遗冢;销沉腐草,骏骨空台。北转河流,南横斗柄,略点微霜鬓早衰。君不信,向西风回首,百事堪哀。

5浣溪沙

残雪凝辉冷画屏。落梅横笛已三更。更无人处月胧明。

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断肠声里忆平生。

水龙吟·题文姬图

须知名士倾城,一般易到伤心处。柯亭响绝,四弦才断,恶风吹去。万里他乡,非生非死,此身良苦。对黄沙白草,呜呜卷叶,平生恨、从头谱。

应是瑶台伴侣,只多了、毡裘夫妇。严寒觱篥,几行乡泪,应声如雨。尺幅重披,玉颜千载,依然无主。怪人间厚福,天公尽付,痴儿騃女。

6纳兰性德(1655年-1685年),叶赫那拉氏,满洲正黄旗人,清朝著名词人。纳兰性德自幼饱读诗书,文武兼修,十七岁入国子监,被祭酒徐文元赏识,推荐给内阁学士徐乾学。十八岁参加顺天府乡试,考中举人。十九岁参加会试中第,成为贡士。康熙十二年因病错过殿试。康熙十五年补殿试,考中第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

拜徐乾学为师。他于两年中主持编纂了一部儒学汇编——《通志堂经解》,深受皇帝赏识,为今后发展奠定基础。

他的词以“真”取胜:写景逼真传神。词风“清丽婉约,哀感顽艳,格高韵远,独具特色“。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

纳兰性德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暮春抱病与好友一聚,一醉一咏三叹,而后一病不起。七日后,溘然而逝,年仅三十岁。

4“笔秃千管,墨磨万锭”是古代书家理想而有效的临帖方法。现代的书法学习虽也离不开扎实的临帖功夫,但生活节奏的加快、信息量的剧增,即使专业学习也不可能下到古人的功夫。所以,书法学习中亟需省时、高效的临帖方法。

首先,选帖要准确。选帖的准确与否,与学书者有很大关系。如果对一种帖有较浓厚的兴趣,你临帖的热情就会高。中国书法艺术博大精深,有篆、隶、行、草、楷诸体,又因各体风格迥异,使古今书帖如群星灿烂。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字帖就得下一番功夫,不仅要感兴趣,还应因人而异,考虑是否适合自己,有没有发展。考虑所选的字帖与自己平时的书写习惯、特别是与自己的钢笔书写习惯有没有冲突,要尽量减少这种冲突。

其次,临帖要到位,即“拟之贵似”。只有模仿的程度维妙维肖,逐渐消蚀掉自己先前的书写习气,书写技巧才能逐步接近或达到原帖书家水平。在学书伊始,暂时不理解的“生吞活剥”,也比偷懒式的“变通”更有意义。弘一法师的临帖就是力求准确到位。他曾说:“朽人于写字时,皆依西洋画图案之原则,竭力配置调和全纸面之形状……。故朽人所写之字应作一张图案画视之,斯可矣。”弘一法师若没有早年酷似原帖的临写功夫,便不会有他晚年独特的书法风格的形成。为此,学书者应力求对原帖临准、临像、临到位,养成良好的临帖习惯。每临一帖,可按“读-背-临-校-改-记”六字绳之,其中校帖与改帖是写到位的关键。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日毕万字”已不可能。学书者还应树立这样一个信念:每临习一遍要有一遍的收获。临写前明确任务,临写后检查效果。每次临写前要明确:这一遍临习重点突破哪些难点,临写一遍后检查哪些已得,哪些未得。已得的逐渐强化成书法技巧,变为书写潜意识;未得的再次临写寻求解决。

再次,练笔要持久。要耐得住寂寞,始终保持临习的兴趣,临帖的功夫是准确性的积累。因为,一些技巧一时写准确了,但不一定能掌握住,这就需要反复临写来巩固成果。大致说来,临帖中常遇到如下分心处;或帖中一些高难度的笔画一时难以写像;或有某处数十日不合辙,学书如触墙壁,仿佛全无进展;或受别人说法或随流行书风影响,对所临字帖的合理性产生怀疑;或好高骛远,浅尝辄止;或为世事所累、兴趣转移……。凡此种种主客观原因,皆可使临帖的信念降低,甚至半途而废。因此,应做到:立志高远、意志坚强,坚持到底,形成强化训练的习惯,自我规定每天必写的最少字数,无论何种原因决不间断。长此以往,临帖便会由“被迫”变成“自觉”。

最后,学书要变通。学书者在临帖一段时间或临过几本帖后,要不满足于极似原帖,临写中要求与原帖有“不同”之处。临习一帖相当一段时间后,可从以下途径找变化:一是先挑出帖中所有感兴趣的“字”,反复临写寻找感觉,再把这种感觉放入原帖,以此改造所不喜欢“字”的写法。二是把原帖字放大写或变小写,通过改变笔法寻找改变。三是改变原帖章法临习如:把“空灵”的写“茂密”,反之亦可。在学过两本以上字帖后,可通过“复合法”求变通,或看着甲帖临乙帖;或把甲帖笔意与乙帖结构相结合;或以甲帖章法改造乙帖;或把甲帖中自认为不喜欢的笔画,换成另一帖中运用熟练的笔画,然后注意检验效果。以上方法,在学帖的较高阶段运用是十分必要的,这是对临帖的深化,也是初级创作向高一级的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