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询是唐初书家,其楷书世称“欧体”。《旧唐书》说“询初学王羲之书,后渐变其体,笔力险劲,为一时之绝,人得其尺牍,或以为楷模焉”。欧字结体以倚侧取势,即笔画安排右肩稍稍向上抬起,点划十分紧密、奇险。所谓奇险,即点划横竖斜正、长短粗细、虚实变化既巧妙又恰到好处。笔法以方笔为主,转折顿挫,棱角鲜明,笔力劲挺。形成一种结体严密笔力森挺、高间肃穆的险劲风格。

自唐以来,学欧者代不乏人,各朝各代亦出过以写欧为底学的大家。今天我们来欣赏当代的几位学欧名家的书法作品。

如果你喜欢欧体,多看看这些书法家的用笔、作品,对自己的学习领悟会有很大帮助。

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

12

【田英章先生书法作品】

3214【田蕴章先生书法作品】

467【孟繁禧先生书法作品】

8910【康雍先生书法作品】

111213【康庄先生书法作品】

141516【卢中南先生书法作品】

张大千是具有世界影响的中国画大师。他在创作上的卓越成就,与他的渊博的学术修养,深厚的生活积累以及他广结师友,裁长补短密不可分。除绘画外,他对诗词、古文、戏剧、音乐以及书法、篆刻,无不涉猎。并先后与齐白石、徐悲鸿、黄宾虹、溥儒,于非厂等国内各名家及外国大师毕加索交游切磋,功力自不一般。

1张大千名爰,又名季,季菱,字大千,别号大千居士,或迳署“蜀人张大千” 。生于1901年,卒于1984年,四川内江人。

张大千是天才型画家,其创作达“包众体之长,兼南北二宗之富丽”,集文人画、作家画、宫廷画和民间艺术为一体。于中国画人物、山水、花鸟、鱼虫、走兽,工笔、无所不能,无一不精。诗文真率豪放,书法劲拔飘逸,外柔内刚,独具风采。 张大千的画风,在早、中年时期主要以临古仿古居多,花费了一生大部的时间和心力,从清朝一直上溯到隋唐,逐一研究他们的作品,从临摹到仿作,进而到伪作。

张大千的画风,先后曾经数度改变,30岁以前的画风可谓“清新俊逸”,50岁进于“瑰丽雄奇”,晚年时历经探索,在57岁时自创泼彩画法,是在继承唐代王洽的泼墨画法的基础上,揉入西欧绘画的色光关系,而发展出来的一种山水画笔墨技法。可贵之处,是技法的变化始终能保持中国画的传统特色,创造出一种半抽象墨彩交辉的意境。60岁以后达“苍深渊穆”之境,80岁后气质淳化,笔简墨淡,其独创泼墨山水,奇伟瑰丽,雄浑激荡,颇具与天地融合之气魄。2 20 19 18 17 16 15 14 13 12 11 10 9 8 7 6 5 4 3

爷爷奶奶学书法健康长寿

老年人学书法,其实是很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因为其对生命的理解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层次,若能走正途,很快便能见效的。但有有其致命的劣势,就是老年人的恋旧,舍不得放下固有的认识,不愿意从零开始,难以克服原来的书写习惯。所以老年人学书不宜宽泛,应当先其一项,先精后视自身能力再取其宽。

书法是一辈子的事,能成就大书家、大艺术家要有其机缘,机缘是可遇但很少而不能求。所以对于个体书家而言,沉下心来用全心去体悟,尽情享受其中的深沉与乐趣方为正事。

更重要的是老年人学习书法,得老年痴呆的比例少,还起到影响子孙后代的作用,家庭艺术氛围更加浓厚,家庭团结积极向上!

1爸爸妈妈学书法家庭和谐

冶心练气——书法是一种陶冶心灵,练气养气的柔性运动,对于体能和心智的锻炼都有帮助。不仅能修心养性,改变气质,更得以从静中稳定血压,使得身心清爽愉快。

肯定自我——以适当有效的方法学习书法,自能在极短时间内培养创作、书写作品的能力,适时显露才华获得成就感,对事业和人生都有绝对的帮助。

忙闲兼宜——练习书法易于调配时间,在忙闲中取得平衡,是一种“闲人的忙事,忙人的闲事”。工作的人,在忙余提笔挥毫,,自能悠游其间,获得心灵的调剂;而较有闲暇的人,若能提笔练字,必能由于练习书法而充实生活。

提高素养——练写书法必需了解许多古典文籍和诗词,增长文学的素养,并因选用有益自身及社会教化的文字内容,而能促成良性的社会教育。

调剂情绪——挥毫是抒发个人情绪的良方,心情好时乐在其中,心情低潮时大笔一挥,自能去忧解闷。

成年人习书法的态度已和儿时大有区别。儿时是被逼练习,胸中充满怨气,草草了事,好出门玩,唯一的收获恐怕就是练习过后衣服上的斑斑墨迹;而今甘愿在闲暇时刻提笔练习,用毛笔那神奇、柔中带钢的笔触,来提升文学素养,充实生活内涵。

2孩子学书法不会变坏 爸爸妈妈更放心

台湾教育界有句名言,就是“学书法的孩子不会学坏”,根据调查,一般学习书法的孩子学习成绩好的比例很高,而犯罪的比例却非常少。而最重要的是书法本身的潜移默化的教化功能,使得孩子在学习书法的同时在学习美,感受美,还在实践美。一个美的环境对于陶冶孩子的心灵和性情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写字是一项十分精细的活动。要想把字写好,必须得全神贯注,凝神静气,仔细观察字的结构,并要脑、眼、手相配合,准确控制运笔的轻重缓急。久而久之就能潜移默化地改变一个人的心理素质,养成沉着、镇静的习惯。而学生一旦养成了良好的学习品质,对其他课程的学习乃至今后的发展都是极有益处的。

3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为什么说“学书法的孩子不会学坏”?

1,孩子学书法,培养耐力和自信心。许多家长都觉得的孩子特别调皮,静不下来,不利于文化课程的学习,学习书法能使学生提高专注力,因为学习书法需要脑、眼、手全身心的投入,使学生养成专心致志学习习惯。

2,孩子学书法,开发智力,培养协调性。书法的练习是一种生动的动态系统,始终要求专注、写好每一个字,都需要大脑指挥手和眼睛 配合完成,双手不同动作及其与全身肢体的协 调配合。使大脑的左右半球的技能获得同时发 展并增进互相协调能力。无数事例证实,学习 过书法的孩子,在理解能力,接受能力,想象 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等方面,都显著高于一般孩子。

3,孩子学书法,提高整体能力。我们假定有两个人,有相同的学历、经历,从事同样的工作。但是其中一位练过书法,另一位没有练过 书法。很可能,前者思考和处理事物的角度、方法、视野和境界,都高于后者,他能用艺术的眼光看待和处理事物,他就很可能取得更大 的成功。我们已经发现,在我们周围学习书法 的中小学生中间,那些书法写得好的,往往也 同时是学校里成绩优秀的学生。

4,孩子学书法,提高个人修养与文化素质。学习书法使学生提高审美能力和综合文化艺术素养,形成书法特长及爱好;写字是小学生的基本技能,写的比一般同学好,容易获得老师的青睐和在班集体的威信,使少儿增加自信心。孩子从小受到良好的书法教育,不仅能够提高他们的书法素养和艺术修养,而且对培养严谨而踏实的学习态度、自觉刻苦的学习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一个人的文化素养,道德情操,性格的形成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5,孩子学书法,促进生理心理的健康发展。书法教学活动能够激发儿童的求知欲,对字帖的观察与分析,对书写过程的思考与领悟,对书法习作的评价与反思,将有助于儿童思维能力的全面提高。书写毛笔字能够促进儿童生理心理的健康发展,运用毛笔进行书写,可视为一种操作过程。在这种操作过程中,神经要进行 不断地传导,手的操作感觉被及时传递到大 脑,大脑的思维活动不断地发出指令,纠正改 善着操作过程。幼儿在操作活动中逐步学会了合乎逻辑的积极思考,因此书写毛笔字能够促 进儿童生理心理的健康发展。

6,孩子学书法,培养对善美的辨别能力。自幼 学习书法,从书法的结构美、线条美、章法 美…都能很好地受到熏陶,尤其是在以儒学为 核心的国学文化的整体熏陶下,小孩对于真善 美的识别能力不断巩固和提升。从小开始,就 知道什么是美,什么是恶,什么该去欣赏,什么该去否定。从而,让自己从善若流, 近“书”者赤。

长期受到书法美感和传统儒学文化的熏陶,小孩的心境不断净化。所以说,热爱书法的人, 99%是好人,爱好书法的小孩,心底种下坚毅而善良之花。

西狼道书法比赛 轮播
第三届书法挥春大赛初评结束,现进入微信复评阶段。

通过书法屋微信进行复评投票,将所有通过初评的120幅作品分为四个赛区,为每个赛区单独设置一篇文章,方便展示作品。

复评为期一周,截止到3月9日,最终选出获奖墨友。

奖项设置

投票结束后,按照墨友投票排列名次。票数相同的,先投稿的名次靠前。

金奖:3名,鄯善彩玉佛首挂坠

银奖:5名,新疆金丝玉挂坠

铜奖:10名,新疆青花玉手串和挂坠

优秀奖:20名,卡纸团扇一册

金银铜奖奖品由西狼道提供,优秀奖奖品由书法屋提供,均提供获奖证书。

将本文分享到微信中,在微信中打开识别相应分区二维码,即可进入投票。

第一分区

第一分区名单:

清風徐來、 伊风堂、 东原恋墨、 墨墨95、 墨竹雅士、 依然。、 泥庐散人、 虎啸墨缘、 近雅轩、 墨缘堂老程、 祁连雪、 红荷彩韵(周末笔会欢迎您)、 佛志我心、 善正堂-云南、 卧龙斋、 杨恒777、 刘建祯、 银雀山人、 志存青云、 您的私人牙医、 知足山人-孝天、 李丰、 陌上仙、 幸福老人(张保明)、 竹樂軒、 新站、 云南江川张志明、 卢明泉字悟心、 树下墨夫、 贞平

第二分区

第二分区名单:

永字八法、 懐乡山人、 华银、 鹏程万里、 雅闲居士~杨亚民、 连成、 缪、 墨轩子、 齐鲁、 贵秋印象.(微信h8911k)、 梧桐秋叶、 钝夫—刘金峰、 瑞瑞2002、 开评、 继宗、 溯源流年、 适意堂闲云一片06、 韩非、 春泥、 “二“哥@吴少华、 逍遥子、 过路人(熊刚)、 田边、 杨颜霞、 云山主、 虞泡泡、 清平居士王旗文、 天涯旅人、 牛弹琴、 楚狂

第三分区

第三分区名单:

都市种田人、 踏雪寻梅待醉柳、 三軍、 茉莉花、 凌、 王方舟、 荷池主人、 九天揽月71、 墨香仁和、 宁静致远老周、 煮石齋·粒仓、 陪你一起走、 汪敬凯、 鱼金屯、 陇上书诚、 翰墨之道、 经宇、 石作枕、 【清水】、 跟着感觉走、 春野微雕、 遼遠齋主、 千童墨人、 枫叶斋、 悟象斋、 上善~若水、 振武、 都异客、 冬不老儿、 深山虎

第四分区

第四分区名单:

Shp、 大地68、 【海纳百川】、 子雷、 如祥、 糖豆豆、 忆、微信13754142678、 青山~墨染、 然之、 yk平安幸福、 暢源、 韩朝晖、 liy彦、 张东升、 北京华影会书画院_丁宁、 简单.、 魁谛、 580、 任临风、 国庆、 茅山老怪、 红柳、 滙锦、 天使宝贝、 品三堂、 墨金、 刘桃红、 髯 公、 無事軒主、 居仁

11、无画眼:全篇显平,无神采,终下人一等。

2、无大破:全篇无大的留白,无破则无立。全篇则平淡无奇且有拥塞的感觉。

3、无势:则伤神。全篇无流动的感觉,处处让人感觉到跌跌撞撞,此种心态极差。

4、长横:如拦腰一刀,气势全断。横画长,则转换迟缓。

5、多竖如束薪。直画不要太过,过则神态呆板。且同样的竖画让人感觉到雷同而无变化。

6、忌平、散、挤、弱。平则无起伏变化;散则气势全断;挤则全篇无重点,嘈杂纷乱,不堪入目;弱则全篇无精打采。

7、首行不正:作品首行之首字与尾字,要在同样的位置,否则整行歪斜矣。

8、不熟:所书内容、意境、结字、连断、下墨、留白、画眼均要熟,勿抄书。行笔勿存思想,乃得放纵。书随心动,笔由心发。不熟者,处处断开,气息不通也。

9、字字断开:字字分开者有散的感觉,虽单字极尽变化,然非高手。紧密者,互相揖让,此乃变化高手也。

10、当连反断,当断反续,不识向背,不知起止,不领会转换。理论的错误运用所致,说起来头头是道,写出来却离题万里。

11.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如果人生的很多事,很多的境遇,很多的人,都还如初见时的模样该多好呀!

若只是初见,一切美好都不会遗失。

很多时候,初见,惊艳;蓦然回首,却已是物是人非,沧海桑田……

22.相濡以沫,不若相忘于江湖

泉水就要干涸了。为了生存,两条小鱼彼此用嘴里的唾沫来喂养对方。

与其这样,还不如在江湖之中畅游,忘记对方的存在。

很多时候,我们谴责“大难临头各自飞”,但是从理智的角度来说,这是对的。

与其两个人一起受苦,不如相忘于江湖!

33.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简简单单一句话,道尽了古今多少人的愿望。

就像那首歌,“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

其实啊,人生在世,求什么呢,若有一个人,愿意与你生死相随,这一生,也就够了!

44.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永远是这样,人的心啊,看过辽阔的大海,就看不上寻常的小溪小河了;

去看过巫山的云,就不觉得其他地方的云是云了。

所以其实不要太早遇见好男人好女人,因为万一捉不住他/她,你会一辈子都活在这句诗句里。

5“5.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

心爱的人早就不知道去哪了,桃花却依然是微笑地在春风中绽放。

以笑映悲,很不错的手法,令人不禁感慨万千!

66.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百度搜索的名字,便是由此诗句而来。

很多时候,我们总是在往阴暗处寻找我们心中的她,却总不见其影踪;

蓦然回首,才发现她其实一直就在我们的身边,离我们只有一个转身的距离。

77.此情可待成追憶 只是當時已惘然

现在回想,旧情难忘,犹可追忆,只是一切都恍如隔世了。

一个“已”字,可怕至极。

若非当初年少无知,何至如此!

88.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哪怕是苏轼那样的豪迈男儿,对着亡妻的坟墓,也只有感伤的份。

苏轼一句“十年生死两茫茫”,流传千古,陈奕迅一首《十年》,竟也可风靡一时。

十年是一个恰好的跨度,看似不长,

却足以让一个呱呱婴孩变成一个懂事孩儿,

足以让一个满怀热血的青年变成一个老谋深算得过且过的平凡人,

足以让一个正值壮年的中年人步入人生的晚期!

99.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这是我最害怕的一句,若是不见也就罢了

若是相见,却互不认识,就这样在岁月里蹉跎地擦肩而过。

那该是多么令人心碎的一幕……

1010.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风雨过后,回首走过来的路,才发现也不过如此。

只要你坚定前进的方向,或者说,归去的方向,那你又何须去管他路途上是风雨还是晴天!

1读帖,是一种有着鲜明特色的中国人特有的文化现象,是书法艺术领域审美现象中一种极其高雅的精神活动。中国书法,虽然是写出来的,但内功却在“读”。

得闲,找来一部字帖,尽管字迹洇蚀,黑白交映、星星点点,有如老者寿斑,难以辨认,但读起来仍然让人感到一种浸润着文化色调的温煦。

常人都不好理解:为何有人捧一本帖子能出神入化地看半天,手指还半空中划拉半天,一页帖子能目不转睛盯上一两小时,并且乐此不疲。确实,读帖能使人沉浸在一种艺术陶醉的快感和美不胜收的境界中。迷进帖子的人,常常是“静听不闻雷霆之声,熟视不睹泰山之形”,眼前一本帖子,便被引入另一个境界,政治上升迁沉浮,官场仕途上顺逆进退,绵亘不绝的个人憧憬,伴着如影随形的兴奋、躁动、起伏和凄惶,都会被拒之脑外,心灵淡然如一泓安恬宁静、波澜不惊的秋水,任凭日出月落……因此,读帖养心。

读帖似在读史。先不说帖子的许多内容本身是当时社会的一种原始记录和真实写照,光就帖子本身——那仍然散溢着那个时代陈年墨香和书写习惯的各类手札,那斑驳不清、风格迥异的各种字迹,便让我们仿佛徜徉于历史长廊—经历了篆隶纷呈的先秦,再经历牍简双星的两汉,经历了二王雄起的魏晋,接下来是人诗双旺的盛唐、词藻瑰丽的两宋,以至色彩斑斓、倾覆多变的元明清,林林总总,历代更迭,都在帖子中能找到某种踪迹…

2读帖,很有讲究。

1,读帖不仅是用眼读,更要用心读。

读帖,是历史的法眼和现实的肉眼的两目相视,能撞出许多光芒穿越历史隧道却又逼射现实星空。帖子中有许多细微之处需要细心、尽心、专心揣摩和观察体味。比如《圣教序》中“大”字的一撇末端有个回锋,是裹笔回钩,像个“小月牙”,这个月牙像是隐匿在云层深处若隐若现,时出时没,如不仔细观摩,只见云层难见“月牙”。那个月牙究竟有多大?“牙”向上挑是低于90度还是高于90度?你都要仔细观摩才能“读”懂。细心,是书法家最纯真的天分,是书家眼之“瞳孔”,是艺术家能走远的标志。有人也读帖,但读得不细,不细等于白读,没读。细节决定成败,一切事情如此,书法更是

2,读帖要有哲学眼光。

书法是体现中国哲学思想最为形象的艺术形式,以对大小、长短、松紧、宽窄、正斜、枯湿、断连、方圆、粗细、偏旁、正倚等辩证关系的运用,构成了字与字、组与组、块与块、行与行,经纬出一片片神奇变幻的哲学天地,只有用哲学的慧眼,你才更能领悟到书法中蕴藏着的哲学意境和深层次的文化底蕴。比如,书法尤其是草书要有正斜变化、阴阳向背、枯湿断连,才能摇曳生姿、错落有致,但又不能偏离中轴线,好像放出的风筝,可以随风左摆右动,千姿百态,但始终离不开牵动它的那根线。从这种“中轴”说,你可以领会了解中国哲学的中庸说的要妙,感悟静动的哲学、虚实的辩证、禅宗的机锋、佛教的思辨。书法自身有哲学,帖子之外驰骋着哲学大天地,正可谓片纸尺牍、方寸之地、点画之间驰骋着更广阔的哲学空间。儒之中和、庄之玄妙、道之博大、佛之空灵,无不在书法的线条和笔画之间体现。

33,读帖要“反串”。

一个字,一篇书法,不外乎两个功能:一方面直指造型,另一方面隐喻神韵。读帖第一要善于浮想联翩,要看形,也要读韵,精于形韵。把平时记忆中的碎片加以连接整合,去粗取精,汰劣选优,日积月累,才能渐成气候。书法家像一个考古工作者,在古墓中掘出一片片散玉,经过悉心整理,才能把这些散落的碎片连缀起来,变成一件完整的价值连城的金缕衣;读帖第二要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比如同一个字的写法,要善于比较各个朝代书法大家不同的运笔、结体、纵横取势,你涉猎的越繁,掌握的就越多、越好。不仅是在书法创作中货比三家、择优录取,同时在一篇作品中遇有相同的字时,你能信手拈来,加以区分。从中可以看出,一个书家学养的深浅和素质的高低,是一种循序渐进的积累和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4,如同吃饭要细嚼慢咽,读帖也不易快。

读帖提倡背帖。背帖要一个字一个字地刻在脑子里,急不得。这就要求读帖要像背外语单词那样背书法字,否则光读不“背”,字还在帖子上,没在你脑子里,永远是古人的东西,变不成你自己的。“文选烂,秀才半”,过去是说把《昭明文选》翻烂了、背熟了,你不会写文章也是半个秀才。书法也是这个道理。中国洋洋几千年的书法大观,就像秋天大地里五谷丰登的庄稼,楷书如挺直的高粱,草书如风中撩动的稻谷,篆隶如埋在泥土中盘根错节的马铃薯根系,而行书如翻滚麦浪。背会一个字,就收获了一捆稻谷;记在心里一个字,又如同挖出一个马铃薯,都会成为你的书法粮仓里的粮食。反之,如果背不进脑子里,那些五谷永远搁置在大地上,而你的书法粮仓仍然空空如也。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书法的功夫,是考验记忆力,是背功、苦差事,是积小苦得大甜。

4读帖,是多么快乐,多么怡情,多么有价值。读着,读着,你在这些字中,隐见几个青衫长发的身影在黄灯宣纸前飘然而至,穿过千年时空隧道,和你漫步、交谈。

细心观察,培养眼力。对所临的每个宁,都要细心观察,这就是读帖。书法家、书法教育家吴汝贤先生对读帖所总结出的“十观”,对培养眼力,真正认识书法作品与书道规律,很有参考价值。

9“十观”是:

(一)、观其起笔处,看清露锋、藏锋。

(二)、观其运笔过程,看清顿挫轻重。

(三)、观其住笔处,看清如何收笔。

(四)、观其转折处,看清方笔、圆笔。

(五)、观其笔画连接处,看清是连还是断。

(六)、观其字的各部分关系,看清疏密与停匀。

(七)、观其字的整体,看清正侧与大小比例。

(八)、观其笔墨神采,领悟字的精神气势。

(九)、观其章法布局,比较字距与行距,认清各字的位置摆布。

(十)、观其落款钤印,部位是否妥当。

由以上“十观”可知,读帖、临帖,精思细研,是十分必要的。

所有的书事都在于用笔,核心就是把笔控锋的上下左右轻重缓急。还有肥瘦筋骨得势与失势等。

汉字表情达意,准确简洁,十分讲究“优化组合”,还要“顾全大局”,讲究“避让”。根据组合需要,有疏有密,有长有短,有松有紧,有粗有细,有大有小,有宽有窄,有方有扁……这种组合,汉代书家蔡邕说:“凡落笔结字,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势递相映带,无使势背。”

唐代书论家孙过庭说,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其意义即在于此!

董其昌的书法成就很高,书法以行草书造诣最高。董其昌虽处于赵孟頫、文征明书法盛行的时代,但他的书法并没有一味受这两位书法大师的左右。他的书法综合了晋、唐、宋、元各家的书风,自成一体,其书风飘逸空灵,风华自足。笔画园劲秀逸,平淡古朴。用笔精到,始终保持正锋,少有偃笔、拙滞之笔;在章法上,字与字、行与行之间,分行布局,疏朗匀称,力追古法。用墨也非常讲究,枯湿浓淡,尽得其妙。

书法至董其昌,可以说是集古法之大成,“六体”和“八法”在他手下无所不精,在当时已“名闻外国,尺素短札,流布人间,争购宝之。”(《明史·文苑传》)。

1 2 3 4 5 6 7 8 9

董其昌《邠风图诗卷》,纸本,墨迹。为董其昌六十七岁时所作。用笔清润精劲,含筋裹骨,表里莹润,疏淡耐看,风格独具而无一点尘俗之气,可谓董其昌的行草佳作。

此卷书为赵孟淆《他风图》年作诗。结构端庄,用笔厚重,可谓『笔势峥嵘,文采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谈,实非平淡,绚烂之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