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学的世界里,数字的功能是计算,秩序严谨,职司分明。

在人类心灵的世界中,数字的功能是表义,经过“神化”后成为“玄数”、“虚数”、“天数”……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那些玄妙又神秘的数字又代表了什么?

【0——无极】

无极意为无边际,无穷尽。《庄子•逍遥游》:“吾惊怖其言犹河汉而无极也。”《荀子•修身》:“将以穷无穷、逐无极与?其折骨、绝筋终身不可以相及也。”

在古代哲学范畴。无极亦指派生万物的本体,以其无味、无臭、无声、无色、无始、无终,无可指名,故曰无极。《老子•第二十八章》:“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1—太极】

1《说文解字》:“一,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古人认为,“一”不仅是数的开始,是万物之始,而且是生成万物的元素,是世界的本源。《周易•系辞上》中“易有太极,是生两仪”,旨在阐明宇宙从无极而太极,以至万物化生的过程。

中国古代哲学对“一”推崇倍至。老子是中国古代最早用数来认识和阐释宇宙起源的先哲之一,在《老子》第四十九章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比较典型地反映了他的天地始于“道”、万物之本生于“一”的观点。

【2—两仪、阴阳】

4444《说文》:“二,地之数也。从偶一。”《汉书•律历志》:“地之数始于二。”《周易•系辞下》:“天一地二。”《乾坤凿度》:“地数二。二者,有偶也。”这几处引文都表明了古人对“二”的哲学认识。《吕氏春秋•大乐》:“太一出两仪,两仪出阴阳。”两仪是阴气与阳气的合称,指事物普遍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种属性,阴阳相反相成是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和根源。

【3—三才】

6666三的发现大大促进了人类的抽象思维。中国古代哲人们以“三”的最初原始观念为内核,在其外部又包裹了更加神秘的色彩。儒家经典《易经》的符号体系就是建立在“三”及其倍数“六”的基础之上。《易•说卦》:“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通而成卦”。三才,即天、地、人。这三类物质皆包含两种相互对立的因素,而卦,是《周易》中象征自然现象和人事变化的一系列符号,以阳爻、阴爻相配合而成,三个爻组成一个卦。“兼三才而两之”成卦,即这个意思。

【4—四象】

15555先民最初可能从对东南西北的方位识别中,逐步建立起四方、四时乃至四象等自然观念,并无一例外地加以崇拜。

四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指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分别代表东西南北四个方向,源于中国古代的星宿信仰。古时人们将天上的星座分为二十八宿,由于不好记忆,便将其分为四部分,以动物的形象代替,称为四象,也称四神、四灵。

【5—五行】

16666《说文》曰:“五,五行也。从二,阴阳在天地交午也。”何谓五行?《尚书•洪范》解释说:“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而据近人刘节考证,《洪范》出于战国末期,当时,以邹衍为代表的阴阳家们把五行与阴阳、日月星辰、乾坤八卦结合起来,进一步发展为五行学说,渗透于天文、历法、医学等各个领域,盛行于汉世,从此五行才变得神秘起来。

【6—六合】

71111六合,一指上下和东西南北四方,即天地四方,泛指天下或宇宙;二指古代用于记时、记月的十二地支,选择吉日良时,考虑“冲(不利)”或“合(有利)”,“合”指子与丑合、寅与亥合、卯与戌合、辰与酉合、巳与申合、午与未合,称十二地支六合。

历来人们认为“六”是个象征顺利的数字,也因为《易经》的坤卦有三个阴爻“- -”重叠而成,是三个“六”组成的纯阴之卦。《坤传》:“坤道其顺乎。”《说卦传》;“坤,顺也。”坤卦代表了顺利,重叠的“六”也就代表了顺利,所谓“六六大顺”是也。

【7—七星】

88888七星,可用于表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二十八宿中的天罡,即北斗星。北斗七星从“天璇”通过“天枢”向外延伸一条直线,大约延长5倍多,就可见到一颗和北斗七星差不多亮的星星,这就是北极星。

北斗星在不同的季节和夜晚不同的时间出现于天空不同的方位,所以古人就根据初昏时斗柄所指的方向来决定季节: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

【8—八卦】

2《易经》所说的卦,是宇宙间的现象,是我们肉眼可以看见的现象。宇宙间共有八个基本的大现象,而宇宙间的万有、万事、万物皆依这八个现象而变化,这就是八卦法则的起源。

八卦是古代汉民族的基本哲学概念,是古代的阴阳学说。所谓八卦就是八个卦相,八卦是由太昊伏羲氏画出的。伏羲氏在天水卦台山始画八卦,一画开天。八卦表示事物自身变化的阴阳系统,用“一”代表阳,用“- -”代表阴,用三个这样的符号,按照大自然的阴阳变化平行组合,组成八种不同形式,叫做八卦。

【9—九宫】

143444九宫是古代天文学家将天宫以井字划分乾宫、坎宫、艮宫、震宫、中宫、巽宫、离宫、坤宫、兑宫九个等份,其中,乾、坎、艮、震属四阳宫,巽、离、坤、兑属四阴宫,加上中宫共为九宫。九宫在奇门遁甲中代表地,指大地,为奇门遁甲之基,是不动的,奇门遁甲分为天、地、人、神四盘,四盘之中唯有地盘不动,为坐山。在晚间从地上观天空的七曜与星宿移动,可知方向及季节等资讯。

“九宫”之法用之多端。汉代时有“九宫占”、“九宫术”、“九宫算”、“九宫八风”、“太一下行九宫”、“太一坛”等,是于占、术、算、医、纬、建等方面的应用。

数字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承载者,通过数字的内涵与外延,可以知悉古代先贤智者为我们留下的思维模式、哲学思想、宗教理念等宝贵的精神遗产。

《十七帖》的笔法

1、独点。独点一般为字的上点,或在字的外廓。起笔以尖锋人纸,向右下方顺势下按收笔。或空收,如“示”字;或下按后向左下方折转,顺势收锋,如“外”字。

12、两点。这种点横向如“孙”字右部两点,左右呼应,前一点的收笔要与后一点的起笔在笔势上相一致;或为纵向,如“言”字上面的两点,并不强调呼应关系,而是意态独立,但要避免重复,或差异太大。

23、多点。草书中一些字都有三点以上,“不”字上点独立,下面的两点形成照应关系,书写的要求与前面所说的横向两点—致。

34、长横。草书中出现的长横相对较少。长横很醒目,如多用则与草书整篇的流动睦相抵触。王羲之草书中的长横起笔一般露锋,行笔或由粗变细,或由细变粗,过渡自然。收笔或空收,或换锋下按,再向左下方收笔。如“廿”二字。

45、短竖。《十七帖》中短竖的写法也多种多样。如“顺”字的三竖长短相差很小,但中间一竖的起笔呈方形,与左右两竖形成差异。短竖的起笔多变,有时还有曲头的,如“土”字。

56、垂露竖。这种竖画也并不是干篇一律的一个形态,如“杨”字的竖画形成曲头,“粗”字的竖画写得浑厚有力,收笔圆中带方。

67、悬针竖。《十七帖》中的竖画也是千姿百态,如“情”字左边的长竖呈弧形,上圆下方,并逐渐加粗,“耳”字的竖中段开始向左倾斜,收笔呈针状。

78、短撇。《十七帖》中,短撇有两种形态:一种起笔为方切式的,收笔出锋,如“年”字;一种是尖锋起笔、收笔呈方形的,如“悠”字。短撇行笔宜利落,不宜迟疑。

89、直撇。直撇在王羲之的草书中经常出现,形态大体一致,但其中也有些差异。有的撇以刚劲称胜,如“省”字;有的挺拔,如“既”字;有的柔中带刚,如“及”字。

910、短捺。其形状如长点,起笔、收笔都要出锋,形成两头尖的特征。附图中“彼”字的短捺上侧呈弧形,下侧弧度较小;“来”字的捺收笔时逐渐加力;“火”字的捺画不带弧度,中间粗,两头细,形如纺锤。

1011、波磔捺。如“成”字,其捺画带有章草捺画的特征,即有一定的波磔。

1112、带钩捺。《十七帖》中的一些捺画,出现了转折所带出的钩法,并与下一个字的笔势形成连带关系。如“获”字,在转折时要将笔锋包裹住,再顺势向左带出;“人”字在转折时停顿下按,再向左带出。

1213、短钩。这些钩的转折处多轻盈灵便,如“来”字,转折时提笔拢锋,然后向左轻轻勾出,不要写出像楷书那样粗重的钩来。“尔”字的钩在转折时不需提笔,而是用笔锋包裹住,然后乘势向左拢锋勾出。

1314、挑钩。这些挑钩是章草字形留下来的痕迹。“武”字在写挑钩时有停顿下按然后上挑拢锋的动作,显得厚重、沉着。“足”字的挑钩不需停顿,而是在转换方向时顺势上提。

1415、圆转。使转是草书中最常见的笔法,分圆转与方折两种。“眉”字中的第一笔拐弯处属圆转,书写时要拢住笔锋,转时行笔要放慢速度。“安”字中的平宝盖也是圆转用笔,只不过转时角度较大。

1516、方折。古人草书圆转与方忻并用。如“迟”宇开始的两处拐弯,就是典型的方折。这种笔法要求在拐弯处转换笔的方向重新起笔,下按后再行进。转折时须注意笔画衔接,以防脱节。

1617、转折。转与折并不是截然分开的,有些字的转弯处转、折兼蓄。如“同”字的右上角似方而圆;“事”字多处转弯,不露圭角;“周”字的转弯处也是圆中带方。

17

1俞樾(1821-1907),字荫甫,自号曲园居士,浙江德清人。清末著名学者、文学家、经学家、古文字学家、书法家。他是现代诗人俞平伯的曾祖父,章太炎、吴昌硕、日本的井上陈政皆出其门下。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主讲于苏州云间书院、紫阳书院及上海求志书院。后受咸丰皇帝赏识,放任河南学政,被御史曹登庸劾奏“试题割裂经义”,因而罢官。遂移居苏州,潜心学术达40余载。同治七年(1868),受浙江巡抚之邀,主讲于杭州诂经精舍,光绪二十九年(1903)辞讲,历时三十余年。治学以经学为主,旁及诸子学、史学、训诂学,乃至戏曲、诗词、小说、书法等,可谓博大精深。海内及日本、朝鲜等国向他求学者甚众,尊之为朴学大师。光绪三十二年卒于苏州,享年八十七岁。曲园一生著述宏富,有《群经评议》、《诸子评议》、《古书疑义举例》、《九九消夏录》、《曲园杂纂》、《俞楼杂纂》、《茶香室经说》等,据《春在堂全书》总目所录达三十八种之多。20 19 18 17 16 15 14 13 12 11 10 9 8 7 6 5 4 3 2

当代著名女书画家林岫先生作品展

1林岫先生

【林岫简介】

林 岫 字苹中、如意。书室名紫竹斋。一九四五年生,浙江绍兴人。原新华社中国新闻学院古典文学教授。著名诗人学者、书法家,著名文艺评论家。现为国务院参事室中华诗词研究院顾问,中央文史研究馆书画院院委研究员,中国国家画院院委研究员,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中国楹联学会顾问,中国兰亭书会顾问,北京书法家协会第四、五届主席,北京文联副主席,北京文史研究馆馆员,原《中国艺术报·中国书法学报》主编。北京城市学院之书法师范学院名誉院长兼学术委员会主任。

编著《中外文化辞典》(副主编)、《当代书坛名家精品与技法》(主编)、《全球汉诗三百家》(主编)、《中国汉俳百家诗选》(主编)等。著作有《古文体知识及诗词创作》、《文学概论》、《古文写作》、《诗文散论》、《日本古代汉诗初探》、《林岫诗书墨萃》、《紫竹斋诗词稿》、《紫竹斋艺话》、《紫竹斋诗话》、《林岫吟墨·雅》等。2

1在五体书法中,篆书居首位,以其“婉而通”的“龙德之美”赢得了大家的喜欢,如许多碑额以小篆题写更为典雅、庄重。所谓“迹简意繁”,小篆的特点从宏观方面来看,具有相当的文化意义。

一、小篆的“取其法象”的自然形体,贯通“三才”

小篆是文字之源、书法之祖,是先人通过“仰观俯察”而得,所谓对天文、人文、地文的体察方能悟得自然宇宙之规律。阴阳变化,万物之理,在篆书之空间分布上就体现得相当充分,对称、平衡、等距、重心等,无不体现出小篆对自然规律的把握,符合人们的审美心态。象形、会意、指事等造字法,既有对于山川河岳的形态模拟,也有对于人心种种形态的模拟,着力表达出一种外在物象与人心意念相交融的“法象”。

二、“婉转精妙”的意象结构,垂范典雅有法

秦代小篆奠定了统一的书写规格,在纷乱之中找到了整合的契机。规范点画偏旁,包括笔顺、主次等,外方内圆,稳如古鼎,所谓“玉箸篆”;唐代李阳冰,人称“笔虎”,改革小篆,增其圆媚劲逸,飞动自然,得婉转流丽之妙趣,字形拉长,玉树临风,真正达到“婉而通”的境界,人称其篆为“铁线篆”。这个转变,是李阳冰体会到宇宙、自然的变化视律,加以心裁而得。这婉转精妙之法是自然生存之理。世间万物,互相之间彼此抵牾、冲突、排斥,须得各行避让,委曲蜿蜒,方能彼此容纳,互相补充。这种能力充满辩证法,如生命力的正压与反弹。丰坊《书诀》云:“古大家之书,必通篆籀,然后结构淳古,使转劲逸。”这只是揭露了表面现象,篆籀之意是生存之意,是生命力的智慧延伸。林散之论用笔有“笔从曲处还求直,意到圆时更觉方”语,能道尽篆法在行草中的美妙意蕴。

2三、小篆笔法“中含浑劲”,代表中国美学的特点

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对比篆、隶二体,提出了篆书有“中含”“浑劲”“婉而通”“萧散超逸”“筋劲”等特点,与隶书之“外拓”“雄强”“精而密”“凝整沉着”等特点相对照,虽然未必全部精确,却也能够概括其规律。中国美学注重“浑厚”“含蓄”等特点,故在《二十四品》《二十四画品》《二十四书品》等审美法则中,都是排在前茅甚至第一的。后人评虞世南和欧阳询楷书,都认为“虞则内含刚柔,欧则外露筋骨,君子藏器,以虞为优”;又如大家评颜真卿楷书“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如盛德君子,其貌若愚”,因而胜过柳公权骨力外露之体。小篆“无往不缩,无垂不收”之特点,很好地概括了书法运笔法的精髓,在于“屋漏痕”“折钗股”“锥画沙”“印印泥”的巧妙无痕,在于含筋抱骨、深藏不露。周星莲《临池管见》所谓“擒纵而字,是书家要诀”,擒纵者,懂得收放纵敛之辩证法也。故赵子昂《兰亭十三跋》乃说:“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可谓知言。但需要强调“中含浑劲”并非是“中锋用笔”所成,书家极活极圆之用笔,包括侧锋等,都能够体现出这些特点,关键在“神明变化在乎其人”也。故书中有篆籀之气为贵,书不通篆,难以高古。汉《石门颂》、北魏《郑文公碑》被称“楷篆”,后世康有为、曾熙、李瑞清等多师之;颜真卿行书被称为“行篆”,后世黄庭坚、八大等继承之;怀素草书被称为“草篆”,后世黄庭坚、祝允明、傅山多师法之。这些现象足以说明篆书在各体中的影响。

四、小篆书写的“静气凝神”功用,有助于调节身心

在诸种书体中,能够真正具有养生功能的书体自然非小篆莫属。书写小篆须静气凝神,意在笔先,预想字形,如对至尊。欧阳询《传授诀》云:“每秉笔必在圆正,气力纵横重轻,凝神静虑。当审字势,四面停匀,八边具备。”这样的气沉丹田、潜气内转,自然符合道家的养生之道。庄老哲学的“致虚极,守静笃”,诸葛亮的“宁静以致远,淡泊以明志”,东坡的“静故了群动,空古纳万象”等,理学家普遍主张“静”“敬”,都是视为修身养性、清心寡欲的手段。佛老之术弥补了儒家思想中缺失的部分,正是对自我“独善”本领的忽视。小篆在表面看起来很简单,书写很枯燥,但只有心气沉稳者方能人定,就像参禅一样,心浮气躁者难有此境界。篆书的线条圆转飞动,非有强劲的腕力难以掌握,表面均匀的线条实际上有着微妙的变化,提按轻重在微妙地变化着。所以许多人未悟篆书三昧,以为匀速运动的用笔就是篆书,写出来非常幼稚,包括许多书法博导,根本未窥其堂奥。先师徐无闻篆书功力深湛,他强调用有锋之笔书写篆书,认为篆书、篆刻都是需要修炼才能成功。篆书的完成实际上是审美修养的完成,人格精神的完成。这就是格调,这是“字外功”。著名学者陆维钊先生在《书法述要》中说:“古学习书法,平常以为仅是艺术上之事,而实则除美观以外,尚有种种之作用。此作用能引导人对修养有帮助,对学问有长进,对觇事有悟入。”这正是学习小篆应该反省的地方。

1罗振玉(1866年8月8日-1940年5月14日),字叔蕴,号雪堂,江苏省淮安府人,金石学家。在甲骨文和敦煌写卷研究上作出了杰出的贡献,甲骨四堂之一,是甲骨学的奠基者。他的四个儿子罗福成、罗福苌、罗福葆和罗福颐都是成就卓著的语言学家和历史学家。卒谥恭敏。2 15 14 13 12 11 10 9 8 7 6 5 4 3

1言箴曰:人心之动,因言以宣,发禁躁忘,内斯静专,矧是枢机,兴戎出好,吉凶荣辱,惟其所如,伤易则诞,伤烦则支,己肆物忤,出悖来违,非法不道,钦哉训辞。

视箴曰:心兮本虚,应物无迹,操之有要,视为之则,蔽交于前,其中则迁,制之于外,以安其内,克己复礼,久而诚矣。

2动箴曰:喆人知几,诚之于思,志士励行,守之于为,顺理则裕,从欲惟危,造次克念,战兢自持,习与性成,圣贤同归。

3听箴曰:人有秉彝,本乎天性,知诱物化,遂亡其正,卓彼先觉,知止有定,闲衺存诚,非礼勿听。

4敬斋箴

5心经

6谦益斋铭

7附: 颜体四箴8

1何谓成功八要素,即法,侣,财,地,师,德,慧,悟。

(1)法:分书写方法及选帖方法。首先选择名帖,如写行书应选王羲之圣教序。写隶书应从汉碑入手;写草书从章草入手等。接着就是临摹,临摹一定要准。要细心,不要小心,要大胆,不要大意。第二步进入背临,一定会背帖,不然就进入不了意临,无法创作。

(2)侣:就是你周围的人,包括妻子,儿女,兄弟,姐妹,亲朋等。你学书法他们能支持,给你时间与经济上的支持,你才有时间,才能静心的去练习。

(3)财:古人有句话叫“无财不足以养道”。什么意思呢?这是说不管干什么事情都得有资金做保障,尤其是在现代社会。没有一处不用钱,没有足够的资金就寸步难行。比如你参加****没有钱学不了,既是买一套好资料都是好几百元,所以说没有资金学书法是没法成功。

(4)地:指练习书法的环境,写书法像琴棋书画气功一样。对环境的要求比较严格,首先要选择比较安静,空气比较清新的地方。如果环境吵闹空气又不好,你静不下来,就无法写出好的作品。

(5)师:指学书法要有名师指点,有句话叫名师出高徒,名师是指在书法方面真正的明白这个领域的真谛。他不是“出名”的“名”,这个老师不一定有什么地位,但是他明白书法的精髓,这就是名师。

(6)德:练书法先练做人,因为我们需要积攒那种心神怡得的感觉。就是为别人为社会干了好事之后的那种感觉。这种感觉比较多的时候,心地坦然能够安静下来。没有各种各样的干扰,这样才能发挥创作能力。写出好的作品,作为一个书法家首先应考虑别人,考虑书法的发展普及。为书法事业做出贡献,为社会为人类服务。这是一个书法家必备的道德标准。

(7)慧:是讲每个人的慧根,每个人的慧根不一样喜欢的书法类型也不一样,就应该选择适合自己的书法去练。不要见别人写什么,就跟着练什么。比如你喜欢行书就应选择王羲之的圣教序。喜欢隶书应选汉隶去练。总之你注意自己慧根类型这样不走弯路,来的比较快,千万不要跟着别人走,见别人练什么就练什么。

(8)悟:指悟性。练书法和其他艺术一样特别强调悟性。不管是老师讲的还是资料上面的东西,你要善于捕捉关键的东西,要悟这里面的理,理法并重,理通法自明。平时要做知识积累,善于思考,到一定阶段,在一个特殊的环境中会一下子大彻大悟,大彻大悟都是要经历一个从“渐悟”到“顿悟”的过程。

我认为以上条件都具备了成功的速度就会大大提高。

1“寿”字刻石位于山东潍坊青州市城南2.5公里的云门山主峰北壁。

“寿”字通高7.5米,宽3.7米,仅“寿”字下面的“寸”字就高达2.23米,寿比南山的典故即源于此。该寿字为明朝嘉靖三十九年(1560)九月初九,衡王府内掌司冀阳周全为讨好衡王所献书雕刻而成。

2书圣王羲之后裔王元仁是清代桂林阳朔知县,他所书“带”字里含诗;“一带山河举世无双,少年努力,万古流芳”16个字。“带”字石刻位于桂林碧莲峰风景道南端石壁上。不少汉字爱好者纷纷探讨“带”涵义,上世纪六十年代有人发挥为“一带山河甲天下,少年努力举世才”十四个字,七十年代则进一步发挥为“一带山河,举世无双;少年努力,万古流芳”十六个字,可见中国汉字文化多么源远流长,汉字内涵多么博大精深,汉字艺术多么魅力无穷。

3贵州黎平发现明朝抗倭名将邓子龙手迹“过化”摩崖石刻。

“过化”二字阴刻在山东面断壁崖上,书体为直行楷书,每字1.5米见方,左侧阴刻“万历十一年邓子龙书”两行小楷。笔划均用石灰填白,远在两里之遥都清晰可辨。

4书刻在桂林龙隐岩和龙隐洞之间小路旁的岩壁之上的“世节堂”三个真书大字,每字字径为130厘米,它们与北宋名臣梅挚反对贪官污吏的名篇《五瘴说》并列而刻,颇为引人注目。而这条小路正好是官员们出东城观稼,履行劝农公务的必经之地。将“世节堂”刻在这里,这不能不说是刻石者的有意安排。刻石者为南宋官员方信孺,时任广西提点刑狱兼转运判官。宋史有其传。

5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二月,江西临川人吴撝谦在今桂林龙隐洞摹刻“龙池”二大字。

6福州鼓山喝水岩下壁,宋理学家朱熹书直径4米的“寿”字。

7“石虎”隶书刻于陕西汉中石虎峰,纵1米、横0.5米,落款西汉隐士“郑子真书”。

98这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刻经——洪顶山摩崖,堪称绝世之品,被考古学者喻为“大字鼻祖”。1995年发现于山东东平县。“大空王佛”四字纵9.6米,单字最宽处4.10米,最宽的笔划有50多厘米,其中最大的“佛”字纵约5米,横4米,为北齐僧人安道壹所书。

1黄道周(1585~1646)明末学者、书画家、文学家、儒学大师、民族英雄。字幼玄,一作幼平或幼元,又字螭若,螭平,号石斋,汉族,福建漳浦铜山(现东山县铜陵镇)人。天启二年进士,深得考官袁可立赏识,历官翰林院修撰、詹事府少詹事。南明隆武时,任吏部兼兵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首辅)。抗清失败,被俘殉国,谥忠烈。

黄道周,一个低调而傲骨的书法狂人.

黄道周,有些人感到陌生。但是却折服了很多稍作了解他的人。

他通天文、理数诸书。工书善画,诗文、隶草皆自成一家,先后讲学于浙江大涤、漳浦明诚堂、漳州紫阳、龙溪邺业等书院,培养了大批有学问有气节的人才。

2他的书法擅长楷书、行书和草书。他的行书和草书,行笔转折刚劲有力,体势方整,书风雄健奔放,略显狂野。有力量,又有姿态,是黄道周行草书的主调。他以隶书铺毫和方折行笔,点画多取隶意;字虽长,但强调向右上横势盘绕,让点画变得绵而密,虽略带习气,但奇崛刚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形式语言,尤显出其人刚直不阿的个性。

3其立轴代表作有行草书《赠蕨仲兄闻警出山诗轴》《答诸友诗卷》《闻奴警出山诗轴》等,两作均加大行距,以连绵草书而成,有奋笔直下之势,激情燃纸,振迅耳目,如闻钟声、蹄声于道。他的楷书主要学习钟繇,比起钟繇的古拙厚重来,更显得清秀、飘逸,稳中见狂势。

4黄道周善楷、行、草诸体书,又工隶书。他的楷书,如《孝经卷》、《张溥墓志铭》,字体方整近扁,笔法健劲,风格古拙质朴,十分类似钟繇楷法。不同处是,钟书于古拙中显得浑厚,黄书则见清健,可以看到其受王羲之楷法的影响。他的行草书,如《五言古诗轴》,大略类其楷书的体势,行笔转折方健,结字欹侧多姿,朴拙的风格同样接近钟繇。他的隶书正具有“清截遒媚”的特点,不如楷书那样古拙清刚。20 19 18 17 16 15 14 13 12 11 10 9 8 7 6 5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