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书法应该有次序,由浅入深,由近及远,不管什么学问都是这样的。但什么是次序?什么是浅,到什么程度是提高、是深?说法就很不一样了。许多人看见古代的字是先有篆,到汉朝有隶,魏晋以后有楷、有草、有行,于是有两种误说:

一种认为凡是古代的字的风格、形体就是高的,就是雅的。后来发展的那个字就是低的、俗的,就是近的,甚至不高的、不雅的、没价值的。

有人就说学写字你必须先有根底,先学篆,篆字好看再学隶,隶学好了再学楷。我这一辈子总共才活几十年,有人一辈子篆还没写好,那是不是到临死时也没有写隶书的资格?同是篆这一种字体,又有人给它定出来差别了,说你要学篆书,得先学某一个铜器。周朝的铜器,比如毛公鼎、散氏盘。其实在铜器里头,那个散氏盘的字是最不规范、最不规则的。那个毛公鼎字数最多,是周朝铜器里头很有价值的,问题是价值并不在字的样子,而在于它记录了许多古代的历史。

1小编小时候有一位老先生,他专写篆隶,写得好。他自己发愤宣布,说我要临一百遍毛公鼎、散氏盘——他认为这是基础,熟悉了毛公鼎再写其他篆书就都可以通了。可后来我看见这位老先生写秦朝的秦刻石,就不如他临毛公鼎的好。可见以为临某一个帖、某一个碑作基础,就可以提高到写一切碑、一切的字,是不正确的说法。

比如古代篆书的石刻石鼓文,很正规,也很整齐,笔道都很匀实。但是你写石鼓文,石鼓文里的字是很有限的,石鼓文之前的字,比如《说文解字》里的九千多字,那决不是石鼓文所包括得了的。并且《说文解字》是小篆,石鼓文与《说文》中的籀书很相似,所以也不能是写了石鼓文别的就都懂得了。

2篆书是这样,隶书也如此。很多人说写汉碑须先写《张迁碑》,《张迁碑》写好了,再写其他的碑就行了。而在我看来,清末专临《张迁碑》的何绍基,所临众多《张迁碑》版本中,越到后来写得越不好。为什么呢?他自己也腻了,他是自己给自己交差。

我看过商务印书馆印的何绍基临的十种汉碑,那真有好的,可临的《史晨碑》、《礼器碑》为什么就那么便宜呢?没有人买,一大摞一大摞的。所以有人说你临某一个碑,把这个碑写好了,打下基础,然后再临别的碑。我想这个人临这个碑还没临好呢,他脑子里已经厌烦写字了,没有兴趣了,他还能写好别的?

3比如说,何绍基后来晚年写的字,那真叫不知是什么,哆里哆嗦的全都是画圈,那个时候他已经手也胀了,肿了,也没有精力再往好里写了。所以他那些个《张迁碑》的基础究竟起了正面作用还是起了反面作用,真是令人很怀疑。可见说哪一个碑、哪一个帖作基础,你这个基础会了别的都会了,这是不可能的。这一章里我还有一点补充。就是有人对于这个字体也有说法,说是欧阳询在唐初,虞世南更早一些,颜真卿和柳公权晚一些,说你应该先学欧,再学褚,再学颜,再学柳。

这个次序是他们这几人(欧阳询、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生存时间的先后,我们学他们,没有法子按他们生活年代、生活年龄来学。因为我们毕竟比他们差一千多年,也不可能按这个次序去学。

从前还有人说,柳字出于欧,“出于”两个字实在可怕得很。说欧阳通出于欧阳询这我信,欧阳通是欧阳询的儿子,他儿子出于父亲那是真的,说颜真卿的字、柳公权的字就出于欧阳询,他出不来,他离欧阳询远得很哪。欧阳询想要生出柳公权来,他够不着,中间差着很多年,不能欧阳询先生一个欧阳通,过了多少百年又生出一个柳公权来,没有这个事情。

所以凡是这种说法,谁在先,谁在后,谁出于谁,你要先学会谁然后你才能再学谁,这种理论我觉得都是胡说八道。

唐朝书法家、书论家孙过庭所书写的《书谱》,是行草书中的经典作品。相信很多学习行草书的书友都是临习《书谱》开始起步的。今天,给大家带来书谱集字古诗18首,非常罕见!创作必备,好东西记得分享哦!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现在的人,学书法在执笔方面,难得古法了,或因此写得累,或因此写得偃偃蹇蹇。清代何绍基的“回腕高悬”法,虎口向上,掌心向胸,指端执笔,腕肘俱悬,写时须通身着力,没写几个字就已经汗流浃背了。这样写字,确实非常辛苦,大概非有匹夫之勇而不能为之,启功先生称其执笔法——“猪蹄式”。

而刘墉强调“指不死则画不活”,坚持古“龙睛法”,指不动而运腕。但据载他人前说写字要用这种姿势,人后又自己用另一种姿势,有口是心非之嫌。他的字嘛?启功先生评: “骄恣偃蹇,了无足取”。

1就书写的姿势而言,我认为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身体的姿势,或坐或站,必居其一。当然了,电视台综艺节目上,常常还可看到倒立着写字的“书法家”,不过倒立终究还是可以归于站的一类,只是那种“书法家”,他们手当足罢了。另一种是执笔的姿势,就是写字的时候,肩臂肘腕指如何对终端的写字工具进行控制、掌握和挥运。

千百年来,中国的书法的不断的发展,执笔方法也有各种各样、品种繁多的分类,如三指、四指、五指法执笔法,撮管、握管、搦管执笔法,单钩、双钩执笔法,龙眼、凤眼法执笔法,双苞、单苞执笔法和执笔无定法之大法等等……单纯一个执笔的问题,就让人差点摸不着北。

2执笔方法不同,书写姿势不同,就会造成用笔的不同。于是就产生另一个问题,讲究所谓的正锋、偏锋、藏锋、落锋和裹锋,讲究所谓的使转、提按、翻断和飞白,讲究字形的外拓、内擫,并出现诸如“锥画沙”、“屋漏痕”、“铁画”、呼和“银钩”的效果。

古人究竟是如何写字的,他们写字时人姿势又是如何呢?有文物为证。1985年长沙出土西晋永宁二年的青釉双坐书写瓷俑的文物——两俑对坐,中间为一长方形几,上面放置着砚台、笔与笔架。一俑捧尺牍。另一俑侧左手持牍,右手执笔作书写状。见下图:

3这件文物不仅真实再现了西晋人的书写姿势,也证实了几案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并不做书写时肘、腕的支撑与依托,同时还证明了,中国人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是在手臂、手腕没有任何凭借的基础上进行书写工作的。

从这个西晋文物的考证,我又想到了身边一位书友书写的姿势。某日,到这位仁兄家,见其正伏案埋头临摹《兰亭序冯承素摹本》,一笔一画,用的是枕腕,如写蝇头小行楷,兰亭笔法那种劲利、振迅和风姿,即荡然无存矣。我就说他,书写的姿势一定不对了。姿势一不正确,用功越勤奋,也许会误入歧途愈深远。

4现在,我一直猜想,王羲之写兰亭序的时候,流觞曲水,列坐其次,他一定和那西晋的陶俑一样,是坐着悬腕,完成了他那天下第一行书的。

1 2 3 4 5 6 7 8 9 10 11王铎(1592年—1652年)明末清初贰臣、书画家。字觉斯,一字觉之。号十樵,号嵩樵, 孟津(今河南孟津)人。

王铎书法独具特色,世称“神笔王铎”。他的书法与董其昌齐名,明末有“南董北王”之称, 他书法用笔,出规入矩,张弛有度,却充满流转自如,力道千钧的力量。王铎擅长行草,笔法大气,劲健洒脱,淋漓痛快,戴明皋在《王铎草书诗卷跋》中说:“元章(米芾)狂草尤讲法,觉斯则全讲势,魏晋之风轨扫地矣,然风樯阵马,殊快人意,魄力之大,非赵、董辈所能及也。”他的墨迹传世较多,不少法帖、尺牍、题词均有刻石,其中最有名的是《拟山园帖》和《琅华馆帖》。其书法在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深受欢迎。日本人对王铎的书法极其欣赏,还因此衍发成一派别,称为“明清调”。 他的《拟山园帖》传入日本,曾轰动一时。他们把王铎列为第一流的书法家。提出了“后王(王铎)胜先王(王羲之)”的看法。

千呼万唤始出来!南昌海昏侯刘贺大墓出土的珍宝展近日在京展出,预约参观名额迅速满员,网友们吐槽南昌出土的宝贝却在京首展系无辜“躺枪”,不过换个角度可以看出全国对这一罕见大墓的重视。

对于书法人而言,最关心的应该是出土的大量书法相关文物。先看数量最庞大的五铢钱,十多吨!

1我们看看五铢钱的书法,系中规中矩的篆书:

2图/五铢钱篆书

简介下这位大墓的主人刘贺(前92年—前59年),系汉武帝刘彻之孙,曾被西汉政治集团扶上帝位,但不足一月即遭废黜,成为西汉在位时间最短的皇帝。被废后先是贬山东昌邑,再贬到江西海昏,一生经历了帝、王、侯的每况愈下,命运多舛。我们看看他的篆刻玉印,典型的西汉风貌,简约精致、雍容华贵。

3图/刘贺玉印

4图/“大刘记印”

重点是,这次海昏侯出土文物上万件,写满西汉书法的木牍竟达3000枚,书法与内容足够一代考古工作者研究一辈子了(希望有印刷物出版)。那木牍上的汉隶书法,对于书法人而言,香艳的很呐。请看:

5我们再仔细看看这汉隶,不简单啊,相比后来的《曹全碑》多了份庄重,横画逆入明显,撇捺伸张,张力十足,结字高古,对汉隶书法风貌进行了补充。下面,我们再看漆器上的隶书,又是另一种雍容气象。

6再看竹牌上面的娟秀隶书:

7再看孔子画像屏风上的墨痕:

8西汉海昏侯刘贺考古成果发布并展出后,专家表示,这是我国截止目前发现的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内涵最为丰富的、出土数量极为可观的汉代大侯聚落遗址,具有极其重大研究和展示价值,当然包含了里面的书法。

如此大墓,再度丰富了中华民族灿烂的人文历史。

1费新我(1903.12-1992.5),学名斯恩,原字省吾,字立千、号立斋,后改名新我,湖州南浔双林镇人。他是用左腕运笔而名闻遐而的当代著名书法大师,其隶法古拙朴茂,楷书敦厚,行草不受前人羁绊,参以画意,有强烈的节奏感和音乐感。中国书协主席启功先生曾赋诗道:”秀逸天成郑遂昌,胶西金铁共林翔,新翁左臂新生面,单势分情韵更长。” 作品有长卷《刺绣图》、《草原图》。著有《费新我书法选》、《怎样学书法》、《费新我书法集》等。2 19 18 17 16 15 14 13 12 11 10 9 8 7 6 5 4 3

1、临摹中要始终保持新鲜感。

2、要每次在保持新鲜感的状态下读到更多的东西,学会在读帖当中层层深入。在这当中要注意两个问题,一个是分析,一个是综合,只会分析的人不一定会综合,只会综合的人也不一定会分析。

13、作品上任何一个痕迹、任何一个空白都可能是我们的学习对象。比如《兰亭序》,有同学讲我怎么就写不出那个味道来呢?你在解读帖的时候有没有看到,明明看到了,视而不见,并不重视它。无论是用笔、结字、行款都要注意,不但要看到黑的部分,而且要看到白的部分,这当中包括大小、疏密。我举个例子,有人在下雪天和同事到梅花山拍照片,回来后拿了一张照片给我看,照片上的人头顶正中间长了一棵梅花树,我说这是犯的低级错误。

假如你学过美术,照相机一拿起来,在取景框里就自然让掉这棵树了,绝对不会在头上长出一棵树来,这是专业水平问题,你的眼睛有问题,照相机没有问题。我们现在培养的恰恰就是这个专业素质,在创作时那种非专业性的、常识性的错误是不应该犯的。

24、一定要学会综合性地看待临摹对象。眼睛要溜来溜去,注意了细节也要注意整体,要兼顾,要深入下去。

5、要注意临摹过程当中的速度问题,纸张问题,大小问题,墨的浓淡问题,毛笔的弹性问题,以上的各个问题配合起来,注意一个“写”字,而不是“描”、“画”。速度不正确,表达的对象就可能迟缓,造成你描。毛笔不顺手,一下笔就不对。在行书的临摹中,我还强调要原大临写,不要放大,因为放大以后,笔法会有所改变,难以掌握原帖的技法,也难以真正体会原帖的精神。

在临摹过程当中,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读到多少,手能跟上多少,第一步叫心摹手追,第二步叫得心应手,第三步叫心手两忘。读不到肯定就看不出,看不到肯定写不出来,只有看到了才可能写得出来。

和珅在书法、诗文上有很高造诣,他的字和乾隆相似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其实和坤很有才华,聪明过人,精明权术,擅长笼络人心,讨的皇上欢心,他位高权重,长期贪婪狂妄,是个性心理畸形发展的必然结局,这个人很值得研究。

1 7 6 5 4 3 2严蒿(1480-1567年),字惟中,号介溪,又号勉庵,江西袁州分宜人。严嵩自幼聪颖好学,5岁在严氏祠启蒙,9岁入县学,10岁县试拔擢超群,19岁中举,25岁殿试中二甲进士,进入翰林院。从这份学历履历表可以看出,严嵩一直是个优等生,而且小时候是神童。当时嘉靖皇帝迷长生不老之术,喜以青词向上天祈福。而严蒿善于起草青词(祭神的文书),讨得嘉靖欢心,遂取得内阁首辅之位,时人讥为“青词宰相”。其权倾朝野,趋炎附势之徒都投靠他,竟有30多个官员做了他的干儿子。据齐如山在一本书里记载,清代京城有顺天府乡试的贡院,顺天府乡试为“北闱”,乃天下乡试第一,皇帝非常重视,主考官都是尚书衔的。可这个贡院的大殿匾额上“至公堂”三个大字,是严蒿所书。这样一个为朝廷选拔俊才的堂皇之所,悬挂的竟然是大奸臣题写的匾额,谁也会觉得不舒服。乾隆帝想把它换掉,便命满朝能书者写这三个大字,他自己作为喜好舞文弄墨的天子,也写数遍。然而他发现,自己的御笔和其他人所书,都不如严蒿,只好作罢,仍然让奸臣的字高高悬挂。

8 11 10 9秦桧(公元1090—1155年),字会之,江宁(今南京)人。北宋末任左司谏、御史中丞。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被俘至金,后纵之使归,诈称逃回,为相于南宋19年,主张投降,一味求和,为高宗所宠幸。后秉高宗旨意,以“莫须有”之名杀抗金名将岳飞,力主对金人投降,为世人所唾弃,遗臭千年。秦桧是佞臣,却诗文天下,颇擅笔翰,陶宗仪《书史会要》云:“桧能篆,尝见金陵文庙中栏上刻其所书‘玉兔泉’三字,亦颇有可观。”有书辑入《风墅帖》。

秦桧本来还是宋体字的创始人,在书法上很有造诣。他综合前人之长,自成一家,创立了一种用于印刷的字体。后来人们又模仿宋体字的结构、笔意,改成笔画粗细一致、秀丽狭长的印刷字,就是仿宋体。就这可以说他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书法家之一。

12 17



宋代四大书家“苏黄米蔡”中的蔡,原指蔡京,虽然蔡京的书法造诣很深,但由于他奸佞专权,宋徽宗时四度掌权,排斥异己,遍布党戚。金兵入侵,率家南逃,后被逐放岭南,死于途中。所以后人把他抹掉,而以同是福建仙游的蔡襄代之。蔡襄在朝常进诤言,为端明殿学士,泉州任职修筑跨海大桥,颇为州民称赞。政治上人格低贱尚且如此,如果为人处世,卑鄙龌龊以至欺世盗名,那就更不为人所齿了!16 17

题听琴图诗(点击放大)

18 20 19

曹鸿勋(1848-1910),字仲铭,号兰生,山东省潍县西南关新巷子人。光绪二年(1876,丙子恩科)得中一甲一名,官至陕西巡抚。宣统二年(1910)九月初九,病逝京华,享年六十二岁。曹鸿勋长于书法,专攻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兼工汉隶,偶作墨竹亦善。立于潍县城北玉清宫内的《重修玉清宫碑铭》,为曹鸿勋欧体书法的代表作。这个帖,民间称其为《四面碑》。因其碑铭长达三千余字,曹书立面四幅,刻碑四面,成为方碑,故称。曹书此碑时,四十八岁,正当盛年,雄姿英发。

《四面碑》于文革期间被毁。1 2 3 4 5 6 7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