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积极配合陕西省委宣传部、省文联“大秦岭·中国脊梁文艺创作活动,省书协举办“大秦岭·中国脊梁——陕西中国书协会员书法作品展”。旨在通过展览提高陕西中国书协会员的文化素养和书法创作能力,充分发挥中国书协会员队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展示陕西书法新成果,发现扶持新人,打造陕西书法精英队伍,加快实现陕西书法由大省向强省迈进的步伐,为陕西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贡献力量,推动陕西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服务陕西经济建设。现将有关事项公告如下:
一、举办单位
主办单位:陕西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承办单位: 陕西省书法家协会
二、作品征稿
1、作品内容:要求所有作品一律为与秦岭有关的诗文书法、篆刻、刻字作品,提倡自作诗文。
2、作品要求:书法作品书体不限,不超过六尺整张(180cm×97cm),一律竖式,请勿装裱。篆刻作品寄印稿6-10方,附两个以上边款,贴在不大于4尺对开的宣纸印屏上。评审结束后由组委会通知入展者寄送篆刻原作印石1方参展,原石归承办方所有。刻字作品寄作品照片,评审结束后由组委会通知入展作者寄原作,原作归承办方所有。
3、征稿范围:年满18周岁以上陕西籍或在陕居住的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均可自由投稿,投稿邮件次数和作品件数不限。限于人力,恕不退稿。
4、备注:请务必在作品背面下方用铅笔正楷注明:姓名、性别、身份证号、常用手机号码、常用通讯地址、邮政编码,并填写《“大秦岭·中国脊梁—陕西中国书协会员书法作品展”投稿登记表》(见附件,可复印或登录陕西省书协唯一官方网站:www.sxsfxh.com下载)。草书、篆书附释文。身份证复印件连同投稿登记表,随作品一并寄出。
5、提示:投稿作品落款一律使用真实姓名,禁用笔名。作品内容与秦岭无关,原则上不得入展,不提倡过度拼贴、染色、做旧等形式。
三、评审
本次展览旨在通过这次展览在陕西书法界树立一种新的书坛风气,评审全过程坚持公正公平原则,不论年龄、资历和职务,只把作品质量作为唯一评审标准。
评审分初评、复评和终评。评委邀请省内外在历次展览中担任过评委的专家,组成专家评审团,评审前随机抽取,确定本次展览评委,进行封闭式评审。经审查核实后公布评审结果。
四、展览与出版
1、本展于2016年11月上旬在西安亮宝楼举行,展出入展作品260件左右(含题贺、获奖作品)。
2、本展开幕式之前出版本展作品集。
五、作者待遇和相关责任
1、入展作者颁发证书。
2、入展作者每人赠送本次展览作品集一册。
3、入展作者作品收藏费、证书、作品集由承办方负责在展览开幕后陆续发放。
六、征稿时间和地址
本启事自公布之日起征稿,统一收稿时间2016年7月10日至7月30日截稿,以当地邮戳为准。
收稿地址:西安市小寨东路3号省文联2楼陕西省书法家协会办公室收 邮编: 710061
电 话: 029-87907011 029-87907099
联系人:田选军 董静然
陕西省书法家协会
2016年1月11日
附件:投稿登记表下载网址:大秦岭中国脊梁陕西中国书协会员书法作品展登记表.doc展赛
根据申报2015年度陕西省书协会员情况和入会细则,通过初审、复核等工作程序,经省书协秘书长办公会议研究,现将2015年度陕西省书协会员审批结果公布。
西安
| 张振增 | 张亚斌 | 杨万忠 | 赵绪友 | 常维嘉 | 武原 |
| 张明科 | 白应东 | 李贺馨 | 张启凡 | 张弓 | 张忠信 |
| 余郅铖 | 谢喜章 | 刘启登 | 高新民 | 马华培 | 秦少峰 |
| 郭振辉 | 冯克文 | 杨存时 | 孙建文 | 杨德胜 | 杨喻淇 |
| 陈新明 | 周異瑞 | 贾小熊 | 王言刚 | 田和平 | 毋晓丹 |
| 白伟明 | 王鹏涛 | 闫安良 | 张朝鲜 | 姜沛 | 马平录 |
| 韩耀军 | 刘敬之 | 贺文广 | 马建 | 陈路 | 张刚 |
| 董清海 | 李向东 | 梁九明 | 赵天印 | 张麟 | 刘国宏 |
| 涂军 | 陈朝晖 | 韩耀军 | 谈秋月 | 王和平 | 栢赛宇 |
| 倪晓文 | 赵寅 | 赵良斌 | 袁国藩 | 赵永喜 | 张选军 |
| 刘孝民 | 马金蝉 | 张智锋 | 王吉祥 | 程涛 | 张海峰 |
| 辛月诚 | 车红武 | 李博 | 刘峰 | 王建兵 | 陈建军 |
| 任芙 | 张宇辉 | 马宏君 | 王毓 | 祝乐 | 王永军 |
| 李锐 | 张景利 | 王学文 | 万盛凯 | 汪振兴 | 李復光 |
| 王汉英 | 刘琳 | 朱鸿弟 | 蔺琪 | 呼延玲 | 刘福荣 |
| 朱明辉 | 张思超 | 王建虎 | 冶栢霆 | 张立 | 田瑞 |
| 呼延启民 | 姚立国 | 雷天厚 | 同武 | 黄锦赟 | 林志峰 |
| 舒强 | 弋鸿儒 | 阎景谋 | 边江 | 黎全兴 | 解莉芬 |
| 高见 | 陈永高 | 雷军 | 雷玉民 | 熊建华 | 乔连彬 |
| 李永安 | 曹子祥 | 李江 | 张晓强 | 吴朝 | 王珂之 |
| 姚鸣雁 | 李文科 | 张英 | 张德忠 | 辛建康 | 王毅 |
| 张新锋 | 席书生 | 乔红亮 | 吴峰 | 高俊峰 | 高增生 |
| 秦星 | 宋重君 | 乔花萍 | 任斌 | 吕雨阳 | 李海峰 |
| 马天宇 | 周俊安 | 孙海涛 | 王玮 | 谢榆清 | 马安成 |
| 梁德兴 | 靳应涛 | 王向平 | 翟学敏 | 鲁明 | 张鹏涛 |
| 朱宇菲 | 张明辉 | 李斌 | 乔琳 | 张军伟 | 张满录 |
| 周继 |
宝鸡:
| 杨俊平 | 孙建利 | 王克俭 | 于姚记 | 周宣臣 | 李旭明 |
| 叶安国 | 张小辉 | 梁小军 | 高磊 | 胡德卿 | 姚 炳 |
| 张维忠 | 黄锋 | 薛文杰 | 芮波涛 |
咸阳:
| 徐武 | 刘齐放 | 杨新选 | 童于涛 | 王桂琴 | 陈雯霞 |
| 石玮 | 卢阳 | 王志耀 | 吴明涛 | 李旭斌 | 胡光华 |
| 王润海 | 齐勃 | 杨运涛 | 孟民利 | 尹莹 | 刘永丰 |
| 高增荣 | 吴养民 | 陈西宁 | 昌敬党 | 倪永刚 | 党志东 |
| 张文捷 | 张绍武 | 张韶华 | 吴建涛 |
铜川:
| 赵凯 | 张斌鹏 | 仇忙种 | 赵军辉 | 黄晓宜 | 郭延平 |
| 谢岗 | 刘长伟 | 张政社 | 张毅 |
渭南:
| 成永民 | 景义民 | 杨孟龙 | 黄成 | 辛刚 | 程养民 |
| 侯永欢 | 孙耀武 | 李大军 | 王茂元 | 赵凤舞 | 吴力 |
| 王忠民 | 吕英杰 | 胡宏伟 | 高安民 | 刘平 | 崔晓民 |
| 薛敏 | 李冠成 | 陈康 | 史虎城 | 晋养勋 | 严书鸿 |
| 范再阳 | 樊长记 | 梁选民 | 苏春祥 | 孙庆善 | 岳七虎 |
| 陈建军 | 张建涛 | 杨艳 | 白武岗 | 周青峰 | 李刚卫 |
| 李启超 | 王志昌 | 奚增泉 | 韩蔚禄 | 范永德 | 吴纪元 |
| 马玉寿 | 赵金才 | 薛莉英 | 闫小军 | 王振法 | 汝增瑞 |
| 田宏恩 | 宋孟斌 |
延安:
| 王凌 | 聂建雄 | 吴延宏 | 李志强 | 王乃绪 | 侯玲珍 |
| 詹荣圣 | 魏宗平 | 张小平 | 黄世峰 | 段恒仁 | 马永丰 |
| 艾岚 | 白亚军 | 武军民 | 贺思明 | 王革琴 | 樊秀洋 |
| 贾博豪 | 张文涛 | 王蔚恩 | 郑丽敏 | 张梅 | 樊雄 |
| 王明录 | 李丹妮 | 刘炳聪 | 徐建春 | 刘桂萍 | 党安平 |
| 冯建勇 | 宗宏远 | 田新 | 康竹青 | 白进军 | 封伟伟 |
| 呼延玲 | 刘爱琴 | 樊阳平 | 李海玲 | 白云奇 | 薛国华 |
| 高 流 | 慕明子 |
榆林:
| 王慧峰 | 王琦譞 | 姬静 | 贺小军 | 李栋强 | 杜芳林 |
| 李慧腾 | 王世科 | 王艳 | 李西利 | 刘舒云 | 延婷 |
| 薛翠翠 | 马金兰 | 周志飞 | 李佩琦 | 李军峰 | 谢军 |
| 赵利荣 |
汉中:
| 李嗣卫 | 田遐龄 | 李继发 | 赵柏錡 | 陈于军 | 张军杰 |
| 汤立新 |
安康:
| 魏峰 | 张远华 | 李新康 | 蔚闲云 |
商洛:
| 孙海琦 | 李广 | 史小宁 | 王斌 | 曾平安 | 刘广源 |
| 陈玉柱 | 李敬民 | 胡亚栋 | 姜毅 | 徐峰 | 张锦辉 |
| 张祥 | 鲁振中 | 何宏 | 周全英 | 赵勇民 | 孟万勇 |
| 张光琴 | 荆长绳 | 李湛泉 | 汪杰 |
杨凌:
| 徐泉水 | 张 伟 | 王力锋 | 郭永成 | 李英选 |
陕西省第三届书法篆刻展征稿启事
陕西省第三届书法篆刻作品展,是2016年陕西书法界的最高规格的展览。旨在通过展览提高广大书法爱好者的文化素养和书法创作能力,展示陕西书法新成果,发现扶持新人,打造陕西书法精英队伍,推动陕西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服务陕西经济建设。现将有关事项公告如下:
一、举办单位
主办单位:陕西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承办单位:陕西省书法家协会
二、作品征稿
1、作品内容:要求所有作品一律为自作诗文,特别是围绕建设富裕陕西、和谐陕西、美丽陕西创作的书法作品。
2、作品要求:书法作品书体不限,不超过六尺整张(180cm×97cm),一律竖式,请勿装裱。篆刻作品寄印稿6-10方,附两个以上边款,贴在不大于4尺对开的宣纸印屏上。评审结束后由组委会通知入展者寄送篆刻原作印石1方参展,原石归承办方所有。刻字作品寄作品照片,评审结束后由组委会通知入展作者寄原作,原作归承办方所有。
3、征稿范围:年满18周岁以上陕西籍或在陕居住的作者均可自由投稿,投稿作品件数不限。限于人力,恕不退稿。
4、备注:请务必在作品背面下方用铅笔正楷注明:姓名、性别、身份证号、常用手机号码、常用通讯地址、邮政编码。草书、篆书附释文。并填写《“陕西省第三届书法篆刻展”投稿登记表》(见附件,可复印或登录陕西省书协唯一官方网站:www.sxsfxh.com下载)。身份证复印件连同投稿登记表,随作品一并寄出。
5、提示:投稿作品落款一律使用真实姓名,禁用笔名。发现临摹、抄袭已在公开出版物发表的古今作品(含古代碑帖集字、集联)不予评审。作品应为自作诗、词、联、赋等,不提倡过度拼贴、染色、做旧等形式。
三、评审
本次展览评审全过程坚持公正公平原则,不论年龄、资历和职务,只把作品质量作为唯一评审标准。
评审分初评、复评和终评。评委邀请省内外在历次展览中担任过评委的专家,组成专家评审团,评审前随机抽取,确定本次展览评委,进行封闭式评审。经审查核实后公布评审结果。评审期间将对获奖作品和部分入展作品的作者进行抽查或面试,确保评审公正公平真实有效。
四、展览与出版
1、本展于2016年10月上旬在西安亮宝楼举行,展出入展作品300件左右(含题贺、获奖作品)。
2、本展开幕式之前出版本展作品集。
五、作者待遇和相关责任
1、展览设 “陕西书法奖”若干名。
2、入展作者颁发证书,并每人赠送本次展览作品集一册。
3、非陕西省书协会员作者作品入展本展,即具备加入陕西省书法家协会条件。
4、本次活动获奖作品作者奖金、获奖证书;入展作者入展证书、作品集由承办方负责在展览开幕后陆续发放。
六、征稿时间和地址
本启事自公布之日起征稿,统一收稿时间2016年6月10日至6月30日截稿,以当地邮戳为准。
收稿地址:西安市小寨东路3号省文联2楼陕西省书法家协会办公室收 邮 编: 710061
电 话: 029-87907011 029-87907099
联系人:田选军 董静然
陕西省书法家协会
2016年1月15日
附件:投稿登记表下载网址:陕西省第三届书法篆刻展投稿登记表.doc

“中国的山水画可以被视为一种‘范例’,也就是说,它可以被当作一种类比,通过这种类比来理解西方从古典主义到后现代主义以及之后的绘画艺术。如果可能的话,我希望能够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一次解读,尤其是对中国历史自身的发展观做一个深入地研究。我认为中国艺术的发展进程是和西方绘画史中那些重要的演变相平行的,两者可以通过比较来进行解读。”
我个人依然认为埃尔金斯提出的这个论点是正确的,也是充分的。不过遗憾的是,埃尔金斯在他的论文里通过一种复杂的论述最后渐渐偏离了他的论点,但是没有完全否决。埃尔金斯的论文原稿遭到了很多家期刊的拒绝(我认为是出于一些不好的原因),于是他重新写了论文,并且把标题改为《作为西方艺术史的中国山水画》(Chinese Landscape Painting as Western Art History)。
到现在,这篇论文都还没有以英文而只是以中文翻译版的形式发表。在这篇论文里,埃尔金斯采取了和原先不同的观点,他认为当下我们看到的任何对中国绘画史的描述都必须遵循西方美术史发展中我们所熟悉的那些规律和模式。因此(如果我正确理解了埃尔金斯对其论点的阐述),埃尔金斯之前所提到过的关于中国画可以被视为一种“范例”和“类比”也只不过是按照西方艺术史的阐述方法来思考的产物。最后,埃尔金斯的这个论点反过来激起了他现在对“艺术史的全球化”或“世界艺术史”的思考。埃尔金斯认为,通过对非西方艺术的研究或许能够帮助他跳出固定的西方式思维模式,避免主观地去按照西方人的思路来思考和撰写艺术。
此外,也能够避免被限制在已有的对西方艺术的叙述方式中,比如关于空间表现(space representation)和错觉(illusionism)的阐述(后者主要是贡布里希所阐述的观点)。在这里,我不是想把自己置于埃尔金斯提出的这些问题中,我只想回应他通过对大卫·萨默斯(David Summers)的著作《真实的空间》(Real Spaces)的回顾之后,针对“艺术史的全球化”所提出的两点建议。
在这里我必须表明一个恰当的观点:我自己并没有很完整而广泛地阅读过美学或哲学著作,也没有像埃尔金斯先生那样如此渊博地阅读过大量关于艺术史的著作(埃尔金斯是一名艺术史家,关于艺术理论的各类知识非常渊博)。在和埃尔金斯先生交流的时候,我有一种非常惭愧的感觉,我觉得自己听上去像是在用那些琐碎又无关紧要的言论去回应那些严谨的观点。我只能说接下来我想陈述的观点,尽管它们在理论上听上去会很天真、很薄弱,但对我而言也并非完全没有意义,因为它们是我这些年来通过教学和写作所形成的坚定信念。
如果有人认为一种非理论化的艺术史是不值得探讨的,那么接下来我要陈述的内容或许会让他失望了。此外,我所说的“教学和写作”对我而言是成对出现的,它们能准确代表我对那些观点的看法,因为在我的工作中,这两件事必须联系在一起,已经无法被分割了。因此,接下来在我文章中出现的那些对艺术史的参考都是来自教学和已发表的学术著作:对我来说,这些只是用来接触观众、读者和学生的不同方式。
在埃尔金斯先生回顾萨默斯《真实的空间》 的文章的最后几页,他提出了五种关于解决“全球化的艺术史”这一议题的可能性,从最保守、最理性的到最激进的。埃尔金斯将《真实的空间》置于可能性的中间,认为它是一种折中的标准。对我自己而言,恐怕还是会采取较前面的看法,赞同埃尔金斯最初所认为的“艺术史可以基本保持不变直到它演变为一种世界艺术”(埃尔金斯认为这个观点对于艺术史的连贯性和意义具有潜在的破坏性),或者是他提出的第二个观点,认为“艺术史可以被重新定义并且调整它的发展方式以便更好地符合非西方艺术”。在我看来,我会建议优秀的艺术史家在非西方艺术的研究领域里采取上述第二个观点,同时避免把这个观点当作一种客观看法,也不要让自己完全不顾及第一个观点里所提到的那种“潜在的破坏性”。
埃尔金斯的第三个观点,即“艺术史可以研究本土的批评性观点”——正如埃尔金斯借助实例所阐述的,把本土术语融入艺术史的词汇系统。这个观点在理论上来说很有吸引力,不过我认为,如果太过脱离现有的经验来建立一种新的艺术史写作模式是不切实际的。
如果每个书写非西方艺术传统的异国作者都去选择和使用一套当地的本土术语来表明他/她的主要观点,并且期望读者能够全部接受这些术语——包括其他异国作者所采用的那套术语,这显然是非常困难的。我当然不会反对来介绍和阐释一些对于异国读者而言不熟悉的本土词汇来帮助理解特定的观点和特性——我自己可以列出一系列那样的词汇,它们被我用在以前关于文人画理论的写作中,其他人也会这样做。但我们基本上都是用我们自己的词汇来解释这些本土观念,比如,用“空的”(empty)或“没有的”(void)这样的词语来解释中文意义上的“空”(埃尔金斯的例子)是多么的不贴切和不充分,只能继续搜寻最合适的词语来精准地解释它。
我们尽最大的全力去解释那些非西方文化语境下的观念——就我个人而言,这些观念大多数是通过阅读中文文本获取的,或者是通过我同事们的阅读,然后试着用我们自己的表述方式来解释它们。但是,我们永远不可能简单地把这种做法设想为一种和我们错误地去阐释异国艺术相反的“正确”途径(之后我会对此给予解释)。
埃尔金斯的第四个观点,即“艺术史可以尝试去避免西方式的阐述方式”,这个观点听上去也很吸引人,但考虑到如何付诸实践,我认为也是很难实现的。埃尔金斯在他的文章中写道,杭州中国美术学院的曹意强教授“对一名九世纪的中国艺术史家张彦远的理论著作《历代名画记》很感兴趣”,这部著作是在中国传统的基础上建构艺术史的。
“采用历史素材”(adopting elements)这个方法很好,但是受客观条件限制,如果在这个方法上走得太远,我认为会导致像许多意大利的当代艺术史专家一样所犯的错误,就是把他们的研究全部建立在由瓦萨里编写的那些史料上。在另一方面,用这样的方法研究艺术史或许不会产生过于激进的观点,正如埃尔金斯所提到过的那样。埃尔金斯在他的文章后面也提到了一些张彦远的理论来说明这位中国艺术史家的理论“之所以与当下的艺术史如此不同,是因为它的作者带有一种儒家思想,坚信绘画能够传达一种‘孝’的理念,从而有利于社会的发展”。
不过埃尔金斯的这些看法在很大程度上被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的开篇部分所约束,和大多数古代中文著作的前言相类似,张彦远在他的前言中所提到的那些禅宗思想也被他在之后论述主要观点时被遗忘在脑后了。(我的同事西里尔·伯奇Cyril Birch,一位中国文献的专家,曾经建议我的一名学生应该“严肃地对待”中国文献里的那些前言,而不是“完全相信它们”。)一旦张彦远展开了他整本书主体部分的论述(以及对那些艺术家们的叙述),他或许就像我们这些门外汉一样,沉浸于对那些大大小小的艺术家的风格的研究,对流派和艺术体系的区分,质量标准的判断,以及去建构一种对当时艺术史的“叙述”之中。埃尔金斯和张彦远所具有的“儒家思想” 相反,他认为“那些研究中国画的学者太倾向于将重点放在政治背景、艺术家个人和赞助人上面”。
但实际上,我们的确能从张彦远的著作里获取很多关于当时政治和赞助人方面的信息。并且,如果没有对艺术家个人背景方面进行了解,我们就不能置身于张彦远所处的时代,对当时绘画语境下的种种因素有所认识,更不用说对儒家思想的了解了。曹意强教授曾在文章中表明,张彦远的著作与瓦萨里非常类似,张彦远在书中强调崇尚自然的意义,而绘画是再现自然的过程。通过研究,张彦远发现在之后的肖像画中出现的特征也曾在早期绘画中出现过。(我不能接受贡布里希对于中国画所表明的一些观点。)
中国文献对绘画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而且相当大的一部分和西方人的情况相类似。显而易见的,如果我们对于中国画的研究能够遵循埃尔金斯的第四个观点,即“艺术史可以尝试去避免西方式的阐述方式”,并且参照相应的中文文献,那么我们对中国画的了解或许能够得大于失。然而我不得不承认的是,经过数十年在这个领域的工作,并且积极地投身到一些被认可的研究方向中,无论是在这里还是在中国,都有几个令人信服的理由来告诉我们别去这样做。
首先,最主要的一个原因是那些关于中国画的大量文献,虽然它们是我们接触并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必不可缺的资源和导向,但是我们依然无法简单地认为这些文献能够告诉我们中国人自己是怎么思考和阐释中国画的。要指出的一点是,即使艺术家和作者是同一个人(比如董其昌),对于写作的迫切需求,以及时代、地域、社会阶层等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在表达观念上所承受的压力,都是非常巨大的。这些都会导致艺术家所创作的作品与其相关文献描述之间的出入。中国画的绘画及写作常常走向完全不一样的方向。我甚至不得不承认,想要脱离理论基础而不陷入任何制造争论的陷阱来开展我的讨论是很困难的,但是我发现关于中国画的那些有趣、重要的演变,以及艺术家所使用的复杂技法,都为他们的作品增添了无穷的魅力,以至于都无法在当时及之后的文献记载中被准确描述和讨论。这的确是真实的,尽管中国文献艺术有着惊人的丰富性并且它们的作者都具备超凡而敏锐的洞察力。
导致绘画与写作之间产生出入的一个主要原因是,那些有名望的作者都属于文人阶级,因此都具备一种特定的观念和价值体系,尤其是在元朝之前。他们写的文章都带有文人画的教条,这些教条在某些方面会支撑文人画家的创作实践,将人们的注意力从他们的弱点引向长处,并且以此表现价值的最高标准。我和其他一些学者,正致力于去认识并且试着以一种有限的方式来重新建构起除了被文人阶级所描述的、其他的中国画。这些中国画很少有机会能够被完整地保存下来。对于那些非文人阶层的中国画消费者,他们或许没有写过什么著作,但是同样热爱并且能够鉴赏大多数作品,这类中国画消费者的偏好和态度同样需要被理解。我的这一追求,当然是很不成熟且不完善的,但是我相信,这也是很多人共同的追求。
那些不重视遵循“中国传统”来研究中国画的主张——正如我们从丁宁教授的文章中所获知的,这种趋势已经成为了当下中国学术界内针对艺术史实践研究的主要冲突。似乎对中国画“中国式”的理解和鉴赏可以通过阅读现存的文献作品来获得。但这个观点只是部分正确的,正如我在上文提到过的,文献,当然有少数例外,会严重偏向两个方面:它只能部分地被应用在它所描述的对象上,而中国画是绝对带有偏向性的,比如,它会主要朝向一个部分,而其余部分会被全部忽略。我们都知道“禅画”的例子,因为中国的批评家和收藏家都不怎么重视禅画,所以要不是日本保存了大量的禅画,包括很多大师之作,这些作品对我们几乎要失传了。其他中国的一些重要领域甚至面临着更糟糕的局面,它们只是由仅存的、大多是被误读的残片拼凑出来。
如果我们遵循参照中文文献对主体对象的描述来研究中国画这样的模式,那么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我们关于在绘画与写作这两者之间如何取得平衡的思考以及对那些被忽视的领域里的中国画的发掘就变成无用的牺牲了。而且,关于中国画研究所取得的一些最有希望的发展方向也被阻碍了。1997年我在耶鲁大学的一次演讲中提到过关于被忽视的领域里的中国画这一问题,那次演讲的题目是《关于中国画的重新定位》(Toward a Remapping of Chinese Painting),我最近几年的主要工作也是在关注这些没有被正式核实的领域。我很快会再谈到这个问题,现在我想先指出关于保存中国画的文献记载可以被当作一种完整的方法,由此传达艺术家的想法和与之相关的批评这一观点的一个基本过失。
董其昌和其他大部分明清时代,以及早期的批评家、理论家以及跋作者的写作是建立在他们对主要绘画渊博的了解上的——他们在绘画上投入大量的时间去研究它们,周游各地去看绘画收藏,培养一定的鉴赏力,尽管这种鉴赏力在当时是不完善的,但在一定程度上来看也是深刻和广泛的。他们的著作都是与个人在绘画研究上所投入的精力密切相关的——在记忆中形成一种视觉化文献数据库,从而帮助他们在欣赏不同的作品时能够做出判断和比较,然后去描写不同的流派、艺术家及其风格。他们通常会描写特定的作品,就算不是针对特定的作品,他们的写作也会被认为是和艺术家个人的大量作品分不开的。这些作者认为他们的读者对主要的艺术家及其作品都有一种较为普遍的视觉化认识。如果这些读者中有人会阅读作品最后的题跋,那么他们肯定是那些能够接触原作的少数精英阶层。
“去拥抱‘中国本土’艺术史的传统,会促使我们去深刻批判一些东西”
对我们这些中国之外的人,去拥抱“中国本土”艺术史的传统,正如我们必须从那些文献中去抽丝剥茧一样,会促使我们去深刻批判一些东西,也就是那些早先讨论过的语词——视觉争议中我坚信是错误的东西。此外,正如我曾指出的那样,被中国的一些学者所抛弃的那些“西方式”或“异国的”对中国画的研究方法着实为大约60年前,在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专家学者之间丰富多杂的多元文化互动(中国、日本、德国、英国以及其他国家)下诞生的产物。这种互动在美国发生得更为频繁,主要受益于美国发达的经济和技术水平,伴随着移民,来自各个国家的艺术史家和收藏家在二战期间及战后来到了美国,随之也促进了主要藏品的增长。在我看来,我们只能通过增加和丰富,而非叛离中国传统的学术研究,来分享这一丰富的文化互动所带来的成果。
福字倒贴的第一种情况是水缸/垃圾箱/和家里的箱柜。
在水缸和垃圾箱上倒贴福字;
由于水缸和垃圾箱里的东西要从里边倒出来。
为了避讳把家里的福气倒掉.便倒贴福字。这种作法是巧妙地利用“倒”字的同音字“到”;用“福至”来抵消“福去”.用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福字倒贴的第二种情况
在屋内的柜子上.柜子是存放物品的地方。
倒贴福字表示福气(也是财气).会一直来到家里/屋里和柜子里。
3、福字倒贴的第三种情况
特别提醒朋友们.还有下面机种情况下需要将福字倒贴:
◆如果一年中家中有人不幸亡故/或者其他灾难出现.如:失火/车祸等.希望转运的朋友可以将福字倒贴;
◆旧社会为了讨口彩故意将福字倒贴.
具体情形是这样的:
家中有才认识字的小儿.家人就故意将福字倒贴;
唤过小儿问:咱们家福字帖得对不对?小儿说出:“福倒(到)了”的话.可得糖果一枚;如小儿不幸说错:大人拿出预先准备好的草纸.将小儿嘴巴擦上一擦。寓意:刚才那句话不是嘴讲的.不算!而且事后立刻将“福”字正回来。
4、大门上的福字,必须正贴
不是所有福字都要倒着贴.尤其是大门上。大门上的福字.从来都必须是正贴。
提醒:大门上的福字有“迎福”和“纳福”之意.
而且大门是家庭的出入口.一种庄重和恭敬的地方;所贴的福字.须郑重不阿/端庄大方/故应正贴。
著名作家冯骥才如是说:像时下这样.把大门上的福字翻倒过来.则必头重脚轻.不恭不正.有失滑稽;有悖于中国“门文化”与“年文化”的精神。倘以随意倒贴为趣事.岂不过于轻率和粗糙地对待自己的民俗文化了?
5、“福”字倒贴的考证
“福”字倒贴的习俗来自清代恭亲王府。
据传故事是这样的:
大管家为讨主子欢心.写了许多个“福”字.让人贴于库房和王府大门上.有个家人因不识字.误将大门上的“福”字贴倒了。大管家跪在地上奴颜婢膝地说:恭亲王寿高福大造化大.如今大福真的到(倒)了.乃吉庆之兆.福晋听罢心想:怪不得行人都说恭亲王府福到(倒)了.吉语说千遍/金银增万贯;一高兴便重赏了管家和那个贴倒福的家人。事后倒贴“福”字之俗就由达官府第传入百姓人家;并都愿过往行人或顽童念叨几句:福到了/福到了!
明太祖朱元璋当年用“福”字作暗记准备杀人。好心的马皇后为消除这场灾祸.令全城每家必须在都在自家门上贴上一个福字。马皇后的旨意自然没人敢违抗.于是家家门上都贴了“福”字。其中有户人家不识字.竟把“福”字贴倒了。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查看:发现家家都贴了福字.只有一家把“福”字贴倒了。皇帝听了禀报大怒.立即命令御林军把那家满门抄斩。马皇后对朱元璋说:那家人知道您来访.故意把福字贴倒了.这不是’福到’的意思吗?皇帝一听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场大祸终于消除了。从此人们便将“福”字倒贴起来:一求吉利/二为纪念马皇后。
6、温馨提示
●朋友务必牢记:
大门是迎福纳福的地方.福字应该正贴。
●贴在大门的“福”字必须正着贴.
寓意:开门迎福福气临门的吉祥美誉;如大门的“福”字的倒着贴话.可就把福气倒在门外了;跑到别人家里去了哟!大“福”字也得顺着贴.起到正福临门;否则把“福”字打倒了.福气溜着了。
●不过在屋子的内贴的“福”字适合倒着贴.在家里即使把“福”打倒了也是到在自己家里;福气也被关在自家屋里.满屋充满了福气!还有就是贴在马桶/垃圾箱/衣柜……上的小“福”字也必须倒着贴的;有小“福”不到大“福”不来的寓意!
《寒山子庞居士诗帖》是唐代隐士寒山劝戒诗与居士庞蕴诗偈,庞蕴(?——八○八),唐代著名禅者。字道玄。世称庞居士、庞翁。湖南衡阳人。曾参谒石头希迁,颇有领悟。遗有《庞居士语录》。
《寒山子庞居士诗帖》是黄庭坚晚年杰作,落笔奇伟 ,点画用笔的“沉着痛快”,笔笔似自空中蕩漾而來,充滿飞动之势。结体舒展大度,气宇轩昂,其个性特点十分显著。
此作用笔凝练而富有韵致,结字险绝,敧侧中带安稳。常以一二长笔打破空间布白,配合行气的错落,产生强烈的动势。为黄庭坚代表书风,可谓风度翩翩,自有一种风流。
黄庭坚书写时之特殊运笔动作,经常因为动作过大而造成横画线条中间的断开。黄庭坚所使用之特意伸长笔画,富有荡漾之姿,变化无端。除了使结字更有变化外,也打破行间的空白,使全作的神彩更加飞扬。彼此相异的三点水的写法,巧妙的安排与变化,都显示出黄庭坚结字的能力与巧思。
释文:
我见黄河水,凡经几度清。
水流如激箭,人世若浮萍。
痴属根本业,爱为烦恼坑。
轮回几许劫,不解了无明。
寒山出此语,举世狂痴半。
有事对面说,所以足人怨。
心真语亦直,直语无背面。
君看渡奈何,谁是喽罗汉。
寄语诸仁者,仁以何为怀。
归源知自性,自性即如来。
任运堂试张通笔为法耸上坐
(导读:每个行业都要相互的尊重各自的劳动成果,不然会折杀我们之间的职业道德底线的红牌。所以,为了满屋的艺术气氛和高雅的格调,请尊重书法家,去理解和尊重书法家背后的艰辛劳作,不要无偿索要书法)
朋友开饭店,你吃饭他收钱,大家觉得理所当然。朋友开文具店,你买文具他收钱,大家觉得天经地义。朋友开服装店,你买衣服他收钱,大家觉得很正常。
但是朋友的书画作品收钱,大家会觉得“这个朋友怎么这么吝啬”。饭店打折,大家说:“这个朋友真好!”文具打折,大家说:“这个朋友真大方!”服装打折,大家说:“这个朋友真够意思!”书画打折,大家觉得“这个朋友有点小气!”
饭店说:以后来我这吃饭,全免费!”大家说:“不行,你是做生意的!”文具说:“以后来我这买文具,随便拿!”大家说:“不行,不合情理的!”服装说:“以后来我服装店,全部任穿!”大家说:“不行,哪好意思啊!”书画家说:“以后有什么要写的画的就找我帮手!”大家说:“好的,谢谢啦!”
大家看到物质,看到饭菜,看到文具,看到服装,认为这些都是要钱购买的。但有一种行业,大家都看不到它的物质与劳动,这就是书画,当大家看到一张纸,上面只有些颜色和线条,便认为这只是一张有图案的纸。
其实,书画家的那张纸,就是饭菜,就是文具,就是服装,就是用心生产的产品。饭店靠饭菜为生,文具店靠文具为生,服装店靠服装为生,同样,书画家也需要收入。
当大家吃了饭,买了东西,穿了衣服时,便大大方方的付款。当大家让朋友写字画画的时候,却只是说:“很简单的,随便弄一下就行了,很快的!”其实,书画家们已经听了上万个朋友说同样的这句话。
现实上,书法家的这随便弄一下,却是更比那碟饭菜,那支笔,那件衣服,来的更苦更累!是几十年付出才能换来的随便弄一下的结果,不知写了多少纸、墨、笔才能换来的“随便弄一下”。
书法家卖出的,可不只是那几元的成本、高昂的学费、异地的辛酸生活的挫折,颈椎等职业疾病的折磨,更是时间,是精力,是健康,是体力,是脑力,是消耗时间与生命换来的。只是书画家都躲在深夜的房间里付出,埋头写字画画,大家都看不到。到大家看到的时候,就成了大家认为的几个墨色和线条而已。
书画家很善良,一般不愿跟大家说“不”,因为说了“不”,就成了吝啬的人。书画家很善良,几分钟的“没问题”,换来是几个昼夜的通宵生命消耗。书画家很善良,什么都答应大家,因为大家都是朋友。
每个行业都要相互的尊重各自的劳动成果,不然会折杀我们之间的职业道德底线的红牌。所以,为了满屋的艺术气氛和高雅的格调,请尊重书法家,去理解和尊重书法家背后的艰辛劳作。您说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