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书法创作,绝对不是临了几个月字帖就可以的,很多人写了很多年,还是不会出帖之法,尤其是写行草书的,一旦脱帖便有无所适从之感。其实创作是有规律、有决窍的,理解了结构运用之法、整体布局之妙,创作起来会更得心应用。以下这16个字,理解了的话会对创作有很大帮助,若是悟透了并熟练运用,基本上就有很多机会入国展了!

一、疏、密、大、小字形的布势

1、疏

2笔画少的字必疏,遇到撇捺的字,撇短捺长显示字的舒展。当疏则疏。

“川”、“不”笔画少,应把笔画分布均匀。字形写得饱满、开朗、大方。

2、密

3笔画繁多,结构复杂的字,点画应紧缩些,间距要匀称,更应注意部位之间的联系,要写得不局促又不松散。当密则密。

3、大

4大的字也要在同一方块字内反映出来,它的间距要求适用,笔画注意各部位的位置,方能同字密一样,做到笔画紧缩、又能开阔方才能当大则大。

4、小

5字形小的字,不能强制写小,只须把点画写得丰满些,太肥显得肿,笔画粗只要把字形,写得端正紧密,字就可以当小则小。字小笔画少也讲究字势。

二、长、短、偏、斜字形的布势

1、长

6字形狭长的字,当长则长。汉字宁可长不可扁。更不能强制太长,更不能写得短,新格式观察:“具”、“食”两字都是长形字,“食”字更长。新格式在这方面不必担心,上下接近的边线一目了然。

2、短

7字短的字就是扁,当扁则扁。字宽不能写得过宽。太宽显得过扁过大。新格式不可能犯这样的错误,这就是它的又一特点。要写窄它就窄、要宽就宽。要收拢、写开阔不受限制。

3、偏

8字偏求正,完全要依靠格式的对称法解决。这是几千年没有解决的问题。“以”只要学会了部首的对称就不偏了。例:“方”字,的“亠”、掌握点、横的对称,下方起笔撇进中起、横折钩的横进中、钩进中。这些字就不会失去重心。

4、斜

9一个字只有一撇的字斜,同样要注意重心的平稳。笔画的起笔支点以中为注意点。多撇的字更要把注意点放在起笔处。斜进中就是它的支点。这样就能保证它的平衡,这样它就能站得稳。

三、堆、插、重、并字形的布势

1、堆

10三个相同的字组合成字叫堆(叠)。从几何上分歧要稳,上面的字大、下面两字左小右大。这是叠的写法最大特点,它们又相互照应,有大小之分,就有了疏密的变化,更有了三字部位的变化。

2、插

11字中间有长竖或有两竖以上的字叫插。这类字的对称,对字的美起关键的作用。字的疏密、大小、偏倚、长短都应匀称、对称,插才美。

3、重

12上下同形的字叫重。自然字下的字大才站得往稳妥。从笔势上着手变化其形,免得呆板单调。例:“昌”字,的横折,上的横折是一笔写成,下的横折是二笔写成。这就是它们的笔势。“出”从图示中一看就明白。

4、并

13左右同形字叫并。左小右大。右占大存在借让关系。尽可能使笔势上作出就有的变化,才能使部位得以舒展。

四、向、背、孤、单字形的布势

1、向

14两人脸对脸式的势称向。“向对式”见图示:要善于回避,做到障碍不犯碍。

2、背

15同向对相反是背对背为背。就是背对背也要相近,也讲究呼应,不能使之分离。

3、孤

16横竖只有三笔以下的字称孤。它的字如没俯仰的笔势,写得再厚重丰满,就没有书法的法。这类字要注意避免轻、浮、枯、瘦。

4、单

17笔画不多而又没有偏旁的字称单。这类字注重字形写长。例:“王”、“月”两字笔画一样多,一个为小长、一个为大长。字就受看如写得粗重就重浊。

李邕(678~747),即李北海,也称李括州,唐代书法家。字泰和,汉族,鄂州江夏(今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人。其父李善,为《文选》(梁萧统编选)作注。李邕少年即成名,后召为左拾遗,曾任户部员外郎、括州刺史、北海太守等职,人称”李北海”。

他的传世作品有《叶有道先生碑》、《端州石室记》、《麓山寺碑》、《东林寺碑》、《法华寺碑》、《云麾将军李思训碑》、《云麾将军李秀碑》。传世书迹以《岳麓寺碑》、《李思训碑》最为世人重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李邕《出师表》,行书,无款绢本,割裂成册。原本今藏台湾故宫博物院,前有嘉庆御览之宝,宣统御览之宝,石渠宝笈等印,后半及署款皆残缺,书者名不可考,书势似李邕,清《滋蕙堂帖》曾刻,直署为李北海书,近人王壮为编入《中国书画》定为真迹.此册不见宋明著录,落笔结字庄峻有法,较《四言古诗卷》为优,以李书《法华寺》、《李思训》等碑较之,神韵若合。然有一二未惬意之笔,若非邕书,当为学邕书之善者。

邓石如(1743—1805)清代篆刻家、书法家,邓派篆刻创始人,安徽怀宁人。初名琰,字石如,避嘉庆帝讳,遂以字行,后更字顽伯,因居皖公山下,又号完白山人。作为清代最具实力的书法大家之一,邓石如尤长于篆书,以秦李斯、唐李阳冰为宗,稍参隶意,称为神品。楷书鲜有人见,也是十分漂亮!1 2 3 4 5

不会写楷书,不能当主席。—刘正成

中国的楷书在隋走向成熟,唐则法度渐严,开始“以书取仕”,直到发展到清朝的馆阁体,数千年来,书写庄重的楷体从来都是读书人必备的素质。书法以“沉着”为本,而锻炼“沉着”功夫的主要方法就是从楷书入手;楷书是书法练习的基本功之一。

但近30年来,楷书在全国书坛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许多书法展上的评委、书协的诸多领导甚至连主席们自己就不写楷书,这也是导致楷书不被重视的原因之一。

1楷书缘何被冷落?

1、现代人在谈论楷书时片面强调技术,仅将之作为练习书写技巧的工具是有失偏颇的;

2、大家对楷书的发展缺乏信心,认为楷书发展到唐朝已登峰造极,后人再难有作为。

3、当今社会功利之风太甚,写楷书没有坐五至十年的冷板凳功夫是不可能参展的。

4、现代书法用于展览时,因悬挂于展厅的需求,导致篇幅小的楷书不太流行,大楷又对写作者的要求很高,导致乏人问津。

2当前书法界尤其是书协方面,都未能深刻认识到“楷书兴则书法兴”的历史规律。“历代行草大家的楷书作品同样是一流的,楷书的没落也意味着书法的没落,这点在历史上的晚唐、南宋都比较明显。当今书法圈一个颇为流行的观点是:行草书以篆隶为基础,所以要自成一格可以绕过楷书。

这是书法界心气不静、‘抄近路’现状的体现。”如今,许多写草书的人才,拿不出与其草书同等高度的楷书,且多年水平停滞不前,根本原因是缺乏楷书的基础,后继无力,又浅尝辄止、急于速成。

3书法是一门需要技和道相统一才能成就高峰的艺术,没有日积月累地刻苦练习,成就一手好技法,再好的思想境界和审美情趣也难以体现。而楷书,正是强烈地需求技与道持久融合凝练的艺术。

时代呼唤楷书艺术再如大唐盛世那般登殿入堂,相信到了那个时候,人们的心思,普遍都变得更加沉静了。

柳公权(778年-865年),字诚悬,汉族,京兆华原(今陕西铜川市耀州区)人。唐代著名书法家、诗人,兵部尚书柳公绰之弟。

柳公权书法以楷书著称,与颜真卿齐名,人称“颜柳”,又与欧阳询、颜真卿、赵孟頫并称“楷书四大家”。他的书法初学王羲之,后来遍观唐代名家书法,吸取了颜真卿、欧阳询之长,溶汇新意,自创独树一帜的“柳体”,以骨力劲健见长,后世有 “颜筋柳骨”的美誉。传世碑刻有《金刚经刻石》、《玄秘塔碑》、《冯宿碑》等,行草书有《伏审》、《十六日》、《辱向帖》等,另有墨迹《蒙诏帖》、《王献之送梨帖跋》。柳公权亦工诗,《全唐诗》存其诗五首,《全唐诗外编》存诗一首。

《神道碑》1 2 3 4 5 6

5三字文,说做人;正品行,效贤人。

爱人者,人恒爱;敬人者,人恒敬。

不做贼,心不惊;不吃鱼,嘴不腥。

不运动,易生病;常运动,浑身轻。

美不美,乡中水;亲不亲,故乡人。

说好话,存好心,行好事,近好人。

人挪活,树挪死。多栽花,少栽刺。

先小人,后君子。宁走远,不走险。

不安心,不知事;不虚心,不成事。

看得破,忍不过。图虚名,遭实祸。

吃得亏,坐一堆;要得好,大做小。

是好人,有好报。开诚心,布公道。

走平地,防摔跤;顺水船,防暗礁。

先睡心,后睡眼。寡嗜欲,节饮食。

眼不见,嘴不馋,耳不听,心不烦。

风息时,休起浪;岸到处,便离船。

居处恭,执事敬,接众和,与人忠。

头要冷,脚要热,心要平,气要通。

别人夸,一朵花;自己夸,豆腐渣。

常喝茶,少烂牙。话激话,没好话。

睡如弓,立如松,行如风,声如钟。

手里有,别得意;手里无,别丧气。

人心齐,泰山移。集众思,广忠益。

居移气,动移体。满招损,谦受益。

朋友妻,不可欺。惹不起,躲得起。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人是铁,饭是钢。穷灶门,富水缸。

动为纲,素为常,酒少量,莫愁肠。

气忌躁,心忌粗;才忌露,名忌扬;

学忌满,言忌浮;恶忌阴,善忌阳。

亲帮亲,故向故。穷义夫,富节妇。

穷养猪,富读书。衣食足,知荣辱。

信了肚,卖了屋。家无主,屋倒竖。

一着灵,全盘活;一着错,全盘输。

忍一句,息一怒;饶一着,退一步。

吃得亏,坐一堆;要得好,大做小。

人挪活,树挪死。多栽花,少栽刺。

先小人,后君子。寡嗜欲,节饮食。

不安心,不知事;不虚心,不成事。

从小起,重德行;立大志,为国民。

在家里,有孝心。敬父母,尊睦邻。

自己事,自己行。讲节俭,做事勤。

在学校,好学生。爱学习,尽己能。

尊老师,莫违纪。爱学友,如兄弟。

爱劳动,讲卫生。爱集体,讲文明。

心理康,体魄健。练素质,是关键。

玉不琢,不成器。人努力,成大器。

交朋友,须慎行。墨者黑,朱者红。

知荣辱,讲自尊。遵规则,谨慎行。

戒贪婪,莫自私,恶小拒。善小行。

扶贫困,乐助人。讲义道,有爱心。

知守法,乐奉公。讲正义,做良民。

洪战辉,袁隆平,吴文俊,孔繁森。

是楷模,是精英。学一学,行一行。

崇孝道,讲义道。遵规则,守公德。

讲诚信,善协作。有爱心,懂礼仪。

仁存心,心向善。道与义,勤修练。

修身心,养性情。无邪念,万事行。

不读书,没出息。多读书,总有益。

读好书,做好人。长大后,万事成。

做事业,要用功。吃得苦,方能成。

会理财,善经营。会用人,事易成。

走商道,信息灵。讲诚信,生意红。

为官道,信于民。做好官,清且能。

练本领,做能人。讲修养,做善人。

勤勉励,言与行。立品德,天下行。

不着急,不生气;热问题,冷处理;

过去事,不后悔;眼前事,莫攀比;

听天命,尽人力;想得开,看的破;

放得下,拿得起;不欺人,不自欺;

名和利,身外物;心如镜,平且静;

精气神,永愉快,天地宽,身体健。

不结怨,不树敌;人惹我,我回避;

诚待人,慰自己;人间事,有公理;

是与非,有公议;善与恶,有天理;

做好事,有人记;干坏事,害自己;

多阳光,少诡计;作恶多,必自毙;

善良心,看下属;平常心,对上级;

感恩心,待朋友;宽容心,处同事;

不损公,不侵私;既为人,也为己;

得到的,会失去;失去的,由它去;

得志时,不忘形;失意时,不戚戚;

听天命,尽人力;想得开,看得破;

放得下,拿得起;不欺人,不自欺;

敢碰硬、不硬碰;不找事、不怕事;

干累活、会歇息;办事情、分缓急;

过去事、不后悔;眼前事、莫攀比;

得志时、不忘形;失意时、不伤悲;

尽全力,知天命;宽人己,顺潮流。

望诸君,和谐心;健康情,常宽心。

人一生,很短暂,不着急,不生气。

想的开,看的破,放得下,心清静。

喝清茶,穿粗布,交善友,过一生。

人到老,莫烦恼,忧愁多,催人老。

常锻炼,抗衰老,量力行,误过劳。

经常笑,变化少,心胸宽,寿自高。

善交往,广爱好,心情畅,睡眠好。

遇事忍,不急躁,多谦让,少烦恼。

调饮食,莫过饱,身体健,疾病少。

心不顺,尝花草,听音乐,怒气消。

勤动笔,读书报,常用脑,记忆好。

三字经,要记牢,保健康,乐陶陶。

一、可以培养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

通过观察、分析点、横、竖、撇、捺、折的形状特点,书写方法,形式效果等,来完成每个字的书写过程。长此以往,书写者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必定得到发展。

1二、能养成细致、专注、沉着、持久的品质。

正如郭沫若先生曾经说过的,“要把字写得合乎规格,比较端正、干净、容易认。养成这样的习惯有好处,能够使人细心,容易集中注意力,善于体贴人。草草了事,粗枝大叶、独断专行是容易误事的。练习写字可以逐渐免除这些毛病。” 为什么学习书法可以使人变得细心,容易集中注意力呢?因为书法是一项十分精细的活动。要想把字写好,须得全神贯注,凝神静气,仔细观察字的结构,并要脑、眼、手相应,准确控制运笔的轻重缓急。这样久而久之能潜移默化地改变一个人的心理素质,养成沉着、镇静的习惯。而学生一旦养成了良好的学习品质,对其他课程的学习乃至今后的发展都是极有益处的。

2三、可以培养审美情趣。

因为汉字是由线条组成的、具有审美价值的方块文字。书法实际上是以结构的疏密、点画的轻重、运笔的疾缓来抒发情感和描写意境的。 在练习过程中,首先,要按正确的笔顺去写,注意笔画间呼应的规律,力求先将字写正确、规范、整洁,再是美观;进而,通过名贴欣赏和书法技能学习,逐步感受到汉字的形体美,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懂得什么是美的,怎样才能更美;最后,美感染了练习者,就会激发追求美、创造美的欲望。

3四、发展健康个性,勇于创新。

因为艺术的生命在于个性,这一领域向来都有接纳各种美的雅量,不会有人不喜欢隶书而否认隶书之美。在学着去欣赏、接纳别人心目中的美的同时,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取长补短来滋长你心目中的美;其次,在这一领域一直推崇创新,追求个性化的东西。 有位画家曾经说过:“对待传统要以最大的功力打进去,又要以最大的勇气打出来!” 打进去,是去学别人的,希望能站在巨人的肩上,待到打出来时将是一个全新的自我。一切的创新都始于模仿。所以,书法中的临摹只是学习和继承的手段,这种继承与借鉴就是为了创新。通过临摹,我们在大脑中积累了大量的、丰富的材料,为今后的创作做量的铺垫。每一次创作都是由量到质的飞跃。不管这次创作成功与否,多多少少都隐蕴着自己独特的风格。因此,从临摹到创作的过程实际上也在不知不觉中从模仿走向了创新。

4五、对中华民族文化的热爱。

也许在很多人的眼里汉字只是一种负载信息的书面符号,其实,汉字也是一种文化,因为每一个汉字都积淀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睿智与精髓,更凝聚着一种民族精神。 在平时的练习中,要探究古人的造字方法,学习历代书法名家学书的故事。这样,既可激发学习兴趣,又可培养对民族文化的热爱。

5六、起到养生的作用。

不少医学家认为,书法与气功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中国书法也能起到促进身心健康,使人精力充沛,益寿延年的作用。

练习书法与气功的“三调”非常相似:

(1)调身——姿势:写字要调整好身体的姿势。中国书法非常重视写字姿势,要求两脚平开与肩宽,松腰宽肩,含胸拔背,两手自然放平,左手按纸成弧形,右手拿笔,体态要轻松自然,有利于全身肌肉、血管、神经的放松,从而促进入静。

(2)调神——入静:练习书法,因为要聚精会神地读帖、临帖,从而调整了精神状态,使意念集中。

( 3)调息——调整呼吸:练习书法时,要求呼吸自如、深长而均匀,不要屏气或有意识抑制呼吸,促进心肺功能的调节。

总之,书法能释古通今,陶冶情操,好似知识大都市中的一派田园风光,自然、质朴、宁静,给人无限的美好空间。

“摹帖”和“临帖”,也合称“临摹”。“临摹”就是我们通常所谓的“照着写”。它是初学书法继承传统的必经之路。“临”与“摹”有其不同的概念。

“摹帖”是用透明的薄纸(如拷贝纸)覆盖在字帖上,然后将其字样描下来。通常有这几种方法:

一、双钩。

即用单线将字的轮廓勾画出来。通过勾画了解原字的用笔和结体,然后再根据用笔特点填墨,所以又叫做“双钩廓填”。现今流传的所谓王羲之墨迹,就是唐代采用这种方法流传下来的。

1二、单钩。

即沿笔画的中间画一条单线,然后再沿单线运笔写出字体。用这种方法可以比较准确地掌握字体结构。

2三、满摹。

即在覆盖于帖上的透明纸上直接运笔一次描成,以锻炼用笔和掌握字体的结构。

3“临帖”是将字帖放在一旁,看着字帖上的字,直接在纸上写出来。所以临帖已是较摹帖前进了一步。临帖的方法有下面几种:

一、对临。

把字帖放在一旁,照着上面的用笔和结构写。注意临帖时不要看一笔写一笔,那样容易支离不贯气。

4二、背临。

所谓的背临也就是默写。在熟悉原帖的基础上,可以不看字帖,凭记忆和对原帖的理解来背写出来。

三、意临。

对临和背临的目的,在于继承。而意临是将所临之帖参入己意,在继承的基础上发挥一定的创造性,使古人书迹为我所用。当然,意临也绝不是随心所欲地信笔挥写,没有一定的功力和成熟的构思是做不好的。

5总的来说,正如宋代姜夔《续书谱》所指出的那样:“临书易失古人位置,而多得古人笔意,摹书易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笔意。”学习书法要临与摹相结合,这样才会将古人的碑帖学到家。

这阵子,给身边的朋友听琴曲《沧海龙吟》(乐瑛版),得到的评论都是“不好”。

为什么觉得不好?录音效果不佳,音质太苍迈,速度太快,技法太过……

这样的反馈让我郁闷,因为我第一次听到这个曲子的时候就非常喜欢。再试着让这些朋友听听其它曲子,发现他们认为好的,大多符合“清微淡远”的特点,也许这是人们心目中古琴的正宗,而对一般人来说,从感官上,也必须“悦耳”,否则便“难听死了”。

怎么才是好?怎么才是不好?

我试图用一种视觉的东西来表达乐瑛的《沧海龙吟》,脑子里想到的是傅山的书法。

来看看傅山的书法——

1 2

好吗?略有书法常识的人就会说好。因为傅山是书法史上的名家。再追问一下,为什么觉得傅山好?因为他的字美?好看?

如果是这种回答,无疑等于扇了傅山一耳光,因为傅山的理论主张是:“宁丑毋媚、宁拙毋巧、宁支离毋轻滑、宁直率毋安排”。还敢说他美吗?!

那他为什么好?因为丑?丑的东西好?

……

艺术的价值要用美和丑去评界吗?

你欣赏梵高的《自画像》和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是为了看梵高够不够帅、蒙娜丽莎够不够养眼?如果这样,我便能理解有的人喜欢智永和赵孟頫那种傻白甜的字了。(请原谅我的妄语,但我除了“傻白甜”找不出其它可以形容智永和赵孟頫的词汇)。

其实……“傻白甜”也是美的……

用“傻白甜”的美作为标准,傅山的笔画线条粗陋、苍野,结字走势狂怪奇逸……(一不小心就用了“奇逸”这个褒义词了)

再想想,傅山的字好吗?怎么好了?——用笔一任天真,锋随势转,奇崛处发人意外,奔逸势扣人心魄。再听乐瑛的《沧海龙吟》吧,闭上眼睛,我的脑子里浮现的是海上的暴雨夜,巨浪翻腾,涛峰揪心,崩至半空与暴雨交融,水天一体。

可惜了,在这个看颜值的年代,你被告知:“没有好看的外表,谁有耐心去发掘你的内在啊!”所以王羲之红了一千六百年,地位不倒。还纠结美和丑吗?傅山不正是明末的“丑书”吗?有耐心就看内在,没耐心的看颜值,剩下大部分是时间不够用、还想让自己耐下心来的人,便是去发掘能吸引自己眼球的某物的内涵。

真材实料的大豆酿造的酱汁被廉价的化工调制品击败;自然成熟的香瓜被激素催熟的毒瓜击败;优质的食用油被劣质的地沟油击败;正常的黄心鸭蛋被打过苏丹红的红心鸭蛋击败……在不规范的商业环境里,劣质品凭借低成本的竞争优势,显示出超乎寻常的生存能力。这种现象催生了当代独有的“成功学”理念。在这种理念的影响下,社会的许多行业都出现了“劣胜优汰”的逆淘汰现象。那么,美术圈的境况又如何呢?大繁荣、大发展的大背景下,出现的问题也不少,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警惕真正的画家被“逆淘汰”。

1(一)

每逢官场酒会,总听人吹嘘表兄某某已做了正科,堂舅某某已荣升局长,同乡某某已进了常委;而今,美术圈茶聚,少有论及画品、画格的,而谈同学某某加入了某协会、朋友某某做了某副院长或者进了某主席团的颇有人气。在一些画家眼里,艺术理论和绘画品格是虚无缥缈的,社会名分和人脉资源才是实实在在的。故“长辈”教诲:画画拼的就是“画外功夫”。

2(二)

不看实绩,只看量化的数据、表格;不看踏踏实实的工作,只看风风光光的形式;不看作品的内涵,只看入选了几次美展,获了几个奖项,发了几篇高级别的论文,拿了几个国家级的项目和课题……有“专家”提醒:不了解这些评价标准是要“吃亏”的。

3(三)

单打独斗不如抱团出击,美术家拉杆子、结帮子,成为忙事。于是,展览会的评委和美术策展人吃香了,总是被画家捧着、围着、拥着。画家千万不要“固执己见”,赶紧顺着评委的意图和策展人命名的主题往里钻,能够被入围、被获奖、被策划、被推介才是“硬道理”。“成功”的“秘诀”就一句话:放弃独立的艺术思想。

(四)

先刻苦钻研大师的艺术方法论,再慢慢寻找自己的绘画路子,这种观念太“过时”了,既花费时间又不一定走得出来,吃力不讨好。摸清展览的路子,人家需要什么就直接找什么套路学,又“快”又“好”。要不然,名家、大家恐怕也得栽跟头。不是么,曾经,潘天寿为第四届全国美展所作的6幅巨作同样遭遇落选的尴尬,并在《自述》中做了深刻“反省”:“因政治水平低,配合的技巧不适合,以致客观效果未能得到观众的期望……这是我各方能力限制造成”。

4(五)

探索绘画个性的道路如此漫长而艰辛,何不走走捷径。比如,找些新的绘画样本,重新编译一下图式,编出个与众不同的新花样,或者运用特技制作出惊人的画面效果。这样自然事半功倍。“成功人士”说: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靠的是“高效率”。

5在当代的“成功学”理念引领下,艺术真理败于社会名分,艺术内涵败于量化数据,画家的独立思想败于团队的经营策划,美术的方法论败于投机的创作套路,绘画个性的探索败于图式效果的制作……于是,画家只有抛弃艺术真理,抛弃美术方法论,放弃艺术内涵,放弃艺术家的独立思想,放弃艺术个性的艰苦探索,方有“成功”的机会。这样一来,虚伪投机的艺术家反倒可能平步青云,一跃成为学术代言人或学科带头人,而虔诚的艺术家也只有被淘汰。

6

或许,逆淘汰对艺术家个体而言仅仅是一种历练和考验,艺术史终将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况且,不重社会名分和物质需求的虔诚艺术家往往并不会因此停止对艺术的追求,依旧默默耕耘,乐在其中。但是,虔诚的艺术家为时代创造了巨大的艺术财富却不为时代所用,难道不是艺术的悲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