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蒋介石是政界人物中最罕见的一个典型,他是一位保守的革命者。书法一如其人,衣冠整洁,笔直字方,不逾规矩。

2从他的成长轨迹来看,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传统正规教育,对传统国学进行过潜心钻研,坚持写省察日记,规范自己的言行;从执政策略上来看,他更多的是走传统伦理救国的道路,因此不难揣测他的书法必以工整端严见长。就字迹而言,容易看出一股凛然正气。

3蒋介石书法不乏功底,以楷书为主,很少写行书。他的楷书以柳公权、欧阳询为根基,晚年又多有赵孟頫的影子,顿挫分明,结体有度,骨力雄强,章法严谨,从中不难看出他的刚健向上的精神和不屈不挠的倔强性格。他的楷书用笔以方笔为主,横斜竖直,撇低捺高,表现出瘦硬挺骨之风范。4 21 20 19 18 17 16 15 14 13 12 11 10 9 8 7 6 5

一、写好笔画的口诀

“五要领,两边线;两边线,加力、减力善知变。”

“五要领”指的是每一笔画的起笔、收笔、长短、粗细和走向。起笔收笔的形态有方、圆、尖、斜或由其中两者组合而成。形态不同,用笔方法也就不一样。走向除了基本轨迹(即笔画的基本走向,如横从左到右,竖从上到下)外,还要从两边线的走向来确定。

两边线的走向和轨迹常不完全一样,如:点、挑、撇,因此要写准、写像笔画,应认真辨清两边线的不完全走向。

笔画变粗要加力,笔画变细要减力。而变粗变细,常因某一边线的走向变化所致,所以加力减力当在某一边线进行。一般而言,挺的一边不加力、减力;有变化的一边,是加力减力的所在。

这些在临习前都必须辨别清楚,因为这句临习笔画的口诀,包含了许多复杂的用笔方法。

1二、写好结体的口诀

“纵横占位力求准,呼应、笔势应分明。”

纵横占位是指每一笔(或部分)的所处位置(如:东、中、目和木的所处位置不同)以及纵向和横向各占多少地位,笔画所处的位置不同。

吃准纵横占位和写好结体有直接的关系。然后认清各个笔画或部分之间的呼应关系。到笔能听从指挥了,还必须认清笔势,并且能在笔下表现出来。

此临习可以很快掌握多种用笔方法,临习效果十分显著。

按照以上这两句口诀临习,事先一定要认真“读帖”。“读帖”是按口诀辨别笔画形态和结体特点。写好字的关键,一半是读帖。所以读帖的工夫必须下,而且必须认真下。如能按照这两句口诀临习,可以收到执简御繁、迅速提高书法技能的效果!

西汉末年(23年),刘秀率部八千余人,在昆阳大败王莽军四十二万,史称“昆阳之战”。这一战对东汉王朝的建立和高秀称帝起着决定性作用。凭吊古战场,苏轼感志士之咏慨,写下了《昆阳城赋》。苏轼对《昆阳城赋》,颇感得意,并常常向人提及。二十四年后,也就是元丰六年(1083年)十月十二日,在黄州(今湖北黄冈),他应友人张梦得相请,亲书《昆阳城赋》相赠。1 2 3 4 5

曾国藩,生于清嘉庆十六年(1811),卒于同治十一年(1872)。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人,道光十八年(1838)进士。历任翰林院检讨、侍讲、侍读、内阁学士及礼部侍郎,官至二品。以编练湘军镇压太平天国军功,被封为一等勇毅侯,为清代文人封侯第一人。后历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卒谥为文正,《清史稿》卷四百五有传。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曾国藩以文治武功名世,书法实乃余事。“传世也无俟于书。顾平生于书,博习穷挥,未尝稍懈。生平欲将柳诚悬、赵子昂两家合为一炉。”(马宗霍《霎岳楼笔谈》)曾国藩自述学书云:“吾自三十时已解古人用笔之意……欲将柳诚悬、赵子昂两家合为一炉,亦为间架欠工夫,有志莫遂。”又云:“余既奉欧阳率更、李北海、黄山谷三家以为刚健之宗,又参以褚河南、董思白婀娜之致,庶为成体之书。”此种审美价值取向,明显表现出时代书法审美影响的痕迹。身处成、同碑学大播之际,曾国藩不可能不受到碑学之沾溉,但作为庙堂重臣,正统的书法审美趣尚也同时左右着他,使其不可能轻易寄兴于民间化北碑趣味,率尔染指。因而他选择欧阳询、李北海、柳公权便具有权宜之计,既不失庙堂正格又具碑之刚健;至于取法赵子昂、董其昌,则为皇家正统趣味之感染。这种审美选择也颇为合乎曾国藩处世做人之道,外圆内方,汩于世情而内坚操守。应该说,曾国藩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他的审美理想。其书沉郁雄挫,骨力内蕴而不失遒媚。更为可贵的是,其书作风格不拘,在庙堂气中保持着多样化的风格面目。取法的书家也不限于欧阳询、柳公权、李北海、褚遂良、黄山谷、赵孟烦,而是转益多师,博涉为优,于颜鲁公、何绍基皆有采撷。

清朝一次科举考试,有一位考生平时少读诗书,考场上抓耳挠腮,半天不能成文。忽然灵机一动,写下四句打油诗交卷。诗曰:未曾提笔泪涟涟,苦读寒窗整十年。考官要不把我取,回家一命赴黄泉。阅卷官见了,甚觉好笑,便在每句诗后面加了两个字:未曾提笔泪涟涟,不必;苦读寒窗整十年,未必;考官要不把我取,势必;回家一命赴黄泉,何必。

相传李鸿章有一远房亲戚,此人不学无术,却想通过科举考试步入仕途。有一年他去参加考试,结果竟未答上一题,无奈之举便在试卷上歪歪斜斜地写下这样一句话:“我是中堂大人李鸿章的亲戚”。可是,他实在是个草包,竟把“戚”字写成“妻”字。主考官看到这张试卷后哭笑不得,最后在他的卷子上批了六个字:所以我不敢娶(取)。

清朝有一位考生风尘仆仆应试,但此生进考场后,迟迟不能下笔,最后勉强写了不满300字。第二天便弃笔而去。一位考官见此情形,在其试卷上批道:“不远万里而来,不满三百而去。何其惜墨如金,何其挥金如土。”

抗日战争时期,有一学生作文,喋喋不休,滔滔不绝,但有用的话极少。其师模仿《敕勒歌》,批曰:“篇苍苍,字茫茫,风吹草低见四行。”

又一学生作文,词不达意,且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其师戏评道:“两个黄鹂鸣翠柳——不知所云,一行白鹭上青天——离题万里。”

1某生在作业簿发下来后,见老师在文末批曰:“请看《前出师表》最后一句。”他暗自得意,以为自己的文章可与诸葛亮相媲美,赶快去查看,原来是“不知所云”四字。

1临帖是书法学习的主要途径,是书法创作和运用的基础工程,临帖过程如何是取得学书成功与否的关键,因此,我们要重视临帖。笔者根据自己的学书及教学经验,归纳为临帖五“要”,供书法爱好者参考。

1、临帖要会选帖,这一步很重要,它直接关系到学书的走向及深度,甚至成败,不可随便处之,首先要“取法乎上。”古人云:“取法乎上,得法乎中;取法乎中,得法乎下。”这是我们择帖的前提。同时要根据自身特点,选择符合自己审美需求的法帖,你喜欢它说明这种范帖和你有默契相通之处,容易人帖,人帖相融,较快地掌握范帖。另外,选帖要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循序渐进的规律,选择笔画,结构皆法度严谨、规律性强的范帖。以后再逐渐选其他字体和风格的字帖。书体上一般先楷、隶等正书再行草,先立后奔。

2、临帖要“三结合”,既临帖和读帖结合,临帖和摹帖结合、临帖和背临结合。读帖是对范字的观察、分析和研究,包括读笔画,结构及章法等。临帖前要统读,对范字的特点有个初步、大体的印象。临帖过程中要边读边临,看准每个笔画的位置安排,形态特点和相应的笔法。其长短、粗细、曲直、斜正、起.行、收的位置,用笔的藏、露、转、折,提,按.顿、挫、回锋,出锋等等都应做到心中有数,笔为心使,下笔方能准确到位。读帖是临好帖的前提,只临不读的“抄帖”式临写是写不好字的。摹帖较容易,习惯上认为是初学阶段采用的一种方式,如临帖中适时进行摹帖,会发现手下之宇和范字的差距,加快、加深对范字的理解和学习。姜夔《续书谱》云:“临帖易得古人笔意,而多失古人位置;摹帖易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笔意。”可见摹临结合,能互取其长,互补其短,促进学书进步。背临是学书较高阶段的一种临帖,是出帖前的准备。临帖中结合运用,能检验临帖效果,发现对范字掌握的不足,加强对范字的记忆和把握,促进临帖。

3、临帖要临一帖,即学书中,把选好的范帖临好,掌握住为自己所用,以后再临习其他范帖,博采众长,不可朝三暮四,见异思迁,一帖没学好即改弦易辙,去学其他字帖,这样只能学一帖,扔一帖,最后哪一帖也没有学好。另外,临帖时要态度老实,尊重范字。以临像,临准为原则,不可把自己的书写习惯强加于范宇之上,对范字进行篡改,这样只能陷入误区,导致学书失败。

4、临帖要持之以恒,任何学习都是从一点一滴学起,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临帖更是如此,只有每天坚持临帖,持之以恒,时间久了,才能学有所成。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学不成书法的,最终只能半途而废,碌碌无为。同时要克服急于求成,骄傲自满的情绪,以及急功近利的心理,这些都是我们学书的拦路虎。

5、临帖要和应用结合起来。临帖是为了掌握书写技巧,提高书写能力,以服务于运用为目的的,如果临帖中注意运用,能促进临帖。通过运用使我们了解书写的不足和问题,促使我们临帖时对范字进行再认识,增加学书的动力和目的性。应用又是多方面的,如写信、写文章、写日记、写作品等,平时我们有意识地运用所学,学既用、用既学,学用结合,形成习惯,日久天长,定会学用合一,既提高了临帖质量,又达到了应用的目的。

1张芝的草书影响了整个中国书法的发展,为书坛带来了无与伦比的生机。晋王羲之,中年就师承张芝,对汉、魏书迹,惟推钟(繇)、张(芝)两家,认为其余不足观,自认为草书不如张芝。狂草大师怀素自谓草书得于”二张”(张芝、张旭)。草书大家孙过庭在其《书谱》中也多次提到他一生是将张芝的草书作为蓝本的,称“张芝草圣,此乃专精一体,以致绝伦”。羊欣云:“张芝、皇象、钟繇、索靖,时号“书圣”,然张劲骨丰肌,德冠诸贤之首,斯为当矣”。

张芝刻苦练习书法的精神,历史上已传为佳话。晋卫恒《四体书势》中记载:张芝“凡家中衣帛,必书而后练(煮染)之;临池学书,池水尽墨”。后人称书法为“临池”,即来源于此。

张芝《冠军帖》 此作用笔淋漓酣畅,使转法度严谨,表现了书家良好的控笔能力。点画起止分明,收放有度。点画处的“实”与牵丝的“虚”相得益彰。字势奇崛,振人心神。结字时有巧思,如“散”之险绝、“见”之内敛,“粗”字“米”旁的右上一点置入“且”的左上角等,都令人叫绝。

2释文:知汝殊愁,且得还为佳也。冠军暂畅,释当不得极踪。可恨吾病来,不辨行动,潜

3释文:不可耳。终年缠此,当治何理耶?且方有诸分张,不知比去复得一会。不讲

4释文:意不意,可恨汝还,当思更就理。所游悉,谁同故数往虎丘,不此甚萧索……

5释文:药欲数处。看过还复,共集散耳。不见奴,粗悉书,云见左

6释文:军,弥若论听故也。

1《董美人墓志》是隋文帝的儿媳妇,天生丽质,温文尔雅,大抵红颜多薄命,这样一个居士的女儿,在年仅十九岁花容月貌的时候,因病去世。《董美人墓志》中不断地以赞美之词形容董美人的可爱怜人之美,以至于所用的书体都端庄秀丽。

2

想这样一位天子的儿媳去世也不是一般贫民百姓,这个字帖应当出自宫廷中有文化的写字之人的手笔。下面将《董美人墓志》的大概范文附录于下,以便查阅学习:

3

 美人董氏墓志铭
美人姓董,汴州恤宜县人也。祖佛子,齐凉州刺史。敦仁愽洽,标誉乡间。父後进,俶傥英雄,声驰河渷。美人体质闲华,天情婉嫕,恭以接上,顺以乘亲,含华吐艳,竜章凤采 ,砌炳瑾瑜,庭芳兰蕙,既而来仪鲁殿,出事梁台,摇环佩於芳林, 袨绮缋於春景,投壶工鹤飞之巧,弹棊穷巾角之妙,妖容倾国,冶咲千金,妆映池莲,镜澄窓月;态转回眸之艳,香飘曳裾之风;飒洒委迤,吹花回雪。以开皇十七年二月感疾。至七月十四日戊子终于仁夀宫山。苐春秋一十有九,农皇上药,竟无救於秦医;老君灵醮,徒有望於山士怨此瑶华。忽焉雕悴,伤兹桂蘂,摧芳上年,以其年十月十二日葬於龙首原,寂荒陇陇 幽夜茫茫,埋故爱於重泉,沉馀娇於玄*(土遂);惟镫设而神见,空想文成之术 弦管奏而泉濆 弥念姑舒之魂 触感兴悲 乃为铭曰:
4
高唐独绝,阳台可怜,花耀芳囿,霞绮遥天,波惊洛浦,芝茂琼田,嗟乎頺日,还随湲川,比翼孤栖,同心只寝,风卷愁慔,氷寒泪枕,悠悠长暝,杳杳无春,落鬟摧榇,故黛凝尘,昔新悲故,今故悲新,馀心留想,有念无人,去岁花台,临欢陪践,今兹秋夜,思人潜泫,*(辶子)神真宅,归骨云房,依依泉路,萧萧白杨,孤坟山静,松疏月凉,*(土上匧下心)兹玉匣,传此馀芳。

惟开皇十七年岁次丁卯十月甲辰朔十二日乙卯

上柱国益州摠管蜀王制5 14 13 12 11 10 9 8 7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