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结社,自古有之。吟赏诗文,研讨书画,历来是风雅韵事,也是民间自发的文化活动。自从上世纪80年代中国书协和各地书协成立以来,书法活动被纳入政府的组织管理之中,带上了一定的官方色彩。随着书法热的持续升温,民间自发形成的书法社团在近二三十年间日渐增长,成为官办协会的有益补充。

民间书法社团,组织形式不一。他们聚合在一起研求书艺,有的是同住一地的书法爱好者,有的是学习进修的同学,有的是师生。有生命力的社团能够坚持活动十余年,而有的则不到两三年就偃旗息鼓。无论是何种方式,找准自己的路是关键。不一定奢望能走多远,但走得稳走得好,有自己的特色,就不枉来过。与官办协会走类似的路,民间书法社团既无组织优势,也无规模优势。借鉴官办书协的经验得失,凸显出与他们的不同,另辟蹊径,才是民间书法社团的生存之道。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民间书法社团应艺术主张明晰化。官办协会的指导方针,一般来说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简称“双百方针”;同时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简称“二为方向”。这是社会主义对文艺发展的要求,也是符合我国目前实际的文艺路线。它要求协会包容各种风格、流派,接纳属地的优秀艺术人才。大而全是它的特色。这间接导致协会的艺术主张模糊化,难以具有什么特色。与此相对应,民间书法社团要想发展得好,就不应该与官办协会形成竞争关系,不要走他们的路。协会尽可以百花齐放,我则只有一花独放;协会尽可以百家争鸣,我则独持偏见,一意孤行;协会没有什么艺术主张,我则有明确的艺术主张;协会兼容各家各体,我则致力于某一种书体、书风的创作研究。小而专,不妨剑走偏锋,主张明确,个性凸显,这样的民间书法社团才具有生命力,不仅不会被协会淹没,反而是协会的有益补充。

民间书法社团应坚持社员发展小众化。官办协会是大众化的艺术团体,它具有发现、培养、组织艺术人才的责任。如果某地涌现出优秀的艺术人才而被协会拒绝吸纳,基本可以认定是协会工作失职。让规模大起来,会员多起来,可以看做是协会的政绩追求。但民间书法社团不然,他们吸纳社员重在志同道合,选择标准要有个性,不宜多多益善,这与协会有所区别。以西泠印社为例,它创立于清光绪年间,开始时是地地道道的民间书法社团,一直坚持吸纳社员的高标准和小众化,在上一个百年里吸收的社员人数总计只有404人。当然,现在的西泠印社已经由杭州市委宣传部主管,不再是自发的民间团体,这是后话。事实证明,以志同道合、水平相近而结合的民间书法团体,一般走得较远。反之,贪大求多,鱼龙混杂,试图办成小协会,则很难不被被时间的洪流淹没。

(本文作者系山东省青年书协副主席、山东省文史书画研究会副会长、济南市青年书协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