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文:忆着洪崖三十年,青青山色故依然。当时洞口逢张氲,何处人间有傅颠。阴瀑倚风寒作雨,晴岚飞翠暖生烟。陈郎胸次如摩诘,丘壑能令画里传。

1忆着洪崖三十年,梦中林壑思悠然。天边拔宅神游远,树杪骑驴笑欲颠。风动鹤惊苍竹露,月明猿啸绿萝烟。觉来枕上情如渴,此意难将与俗传。

2忆着洪崖三十年,几回南望兴飘然。展图每觉云生席,握发还惊雪上颠。梦入碧溪唫素月,手攀丹壁出苍烟。求田问舍非吾事,欲託诗书使后传。

洪崖山位于江西南昌城西山之中,峰峦秀拔,林壑深窅。

胡俨自24岁领乡荐便宦游南北,至明永乐十四年(1416年)已达30年。“既衰且老,不能不慨然追念畴昔,望洪崖之山,悠然兴其倦归之思。”遂将所作数篇及当时阁僚为洪崖而作者合为一卷,请中书舍人画家陈宗渊绘《洪崖山房图》。

此三首即为题画而作,表达了内心对归隐洪崖、耕桑读书、为太平之民的向往之情。第一首末两句“陈郎胸次如摩诘,丘壑能令画里传”是称赞陈宗渊绘画技艺之高妙。此篇书法笔画矫健而苍劲,精神外露,具有俊爽雄放的风度,是胡俨56岁时的翰墨佳构。3

中国书法家协会公告

2016年第1号

为维护中国书法家协会(以下简称本会)权益和声誉,依据《中国书法家协会章程》(2015年12月7日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第二次全体代表会议通过)第二十二条之规定,经中国书法家协会秘书长办公会议讨论决定,报本会主席团批准,对违犯国家法律、法规及有关纪律,违反本会章程、社会公德、艺术道德,损害本会权益和声誉的中国书协会员进行处理。现将处理结果公告如下:

一、鉴于陈绍基(广东)、王有杰(河南)、杨承伟(中直)、孙卓章(内蒙古)、章月中(浙江)、管松生(江苏)违法犯罪被判刑,决定自本公告发布之日开除上述6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籍。

二、鉴于舒展(福建)、黄乔生(福建)、余远辉(广西)、肖鹏(电力)、汪良(北京)、辜广生(广东)、聂党权(广东)、方文平(解放军)、秦建孝(山西)、董洪运(山西)、张宽礼(山西)、李量(中直)涉嫌违法犯罪被调查,决定自本公告发布之日起暂停上述12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籍,待有关案件法定程序终结后,再做进一步处理。

特此公告。

中国书法家协会

二〇一六年三月二十八日

附:

1陈绍基 1945年9月出生,广东中山人,广东省第十届政协主席、党组书记。2009年4月16日经中央纪委证实,因涉嫌严重违纪,接受组织调查。2009年4月23日,广东省政协常委会议决定免去陈绍基的省政协主席职务,并撤销其委员资格。2010年7月23日,重庆市一中院对广东省政协原主席陈绍基受贿案一审宣判,认定陈绍基犯受贿罪,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2陈绍基墨迹

3王有杰 1941年5月出生,河南获嘉人。曾任河南省委常委、郑州市委书记。2007年1月19日,湖北省荆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依法以受贿罪判处王有杰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4王有杰墨迹

1于右任先生是近现代学术成就最高的书法宗师。他自成一家,被誉为当代“中国草圣、书圣”。他的草书,根基于北魏,宗法于章草,融会四体之妙,博采众家之长,达到了挥洒自如、炉火纯青的境地。现与大家分享1944年远东图书公司印行的<于右任先生草书正气歌真迹> 请大家欣赏。2 8 7 6 5 4 3

清·姚孟起中楷《陋室铭》

姚孟起,[清]字凤生,一作凤笙,吴县(江苏苏州)贡生。以书名,正书宗欧阳询,尝临九成宫醴泉铭逼肖。隶书略仿陈鸿寿。兼治印,得蒋仁秀劲之气。偶作画,古拙如金农。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第一讲:大、唐、三、藏、圣、教、序

1 2大:第一笔的横,由轻到重,露锋起笔,收笔时有弹跳动作。丿划,将横分为左少右多。最后的点,起笔要离横远一些,收笔顿笔回收。

3唐:唐字最重要的笔画,是第二笔的横撇,侧锋切笔起笔,向右上行笔,然后转折写丿。写唐字,要注意,点划要和中间的竖划,在一条中线上。

4三:三,看似好写,其实不然。三条横,都是侧锋入笔,书写时一定要硬朗,干脆。另外,要注意三横的距离,上两横距离近,长横距离稍大一些。

5藏:这个字,最重要的地方,就是要将中空的感觉写出来,如图,疏密要有对比,反复书写后,即实用于创作,美得很。

6圣:圣字的主笔,在于第二笔,如图,侧锋入笔,然后向外倾斜,并带有弧度。另外,要注意“王”字的位置,一定要重心偏右。

7教:教字的主要笔划,是第三笔的横撇,和“子”的竖钩提,这两个笔划,都有一个绞转的动作,如图所示。

8序:序,整个字,都是在旋转。从第一笔的露锋切入,一直能够旋转到最后一笔的竖钩,充满灵动。在书写时,注意长丿的一个弧度,要干脆,利落。

学字要才、学、识。“才”,是自己的本能,指天资,但单纯靠此不能成功;“学”,是学问,“学”的时间最长,三五年,几十年,在古人里面钻;躯壳脱掉,写出自己的面貌来要“识”,增长自己的胸境。境界就是书卷的流露,书读多了就有了。

书法与旧文学是分不开的。能钻进去就好了,不要只看翻译才懂。这是个很高的修养。所谓书卷气,就是书读多了,不是学成的,而是养成的。

谨防学成“书匠”。书法最难的脱不出俗气。邓石如这样的功夫,在书苑中也脱不了个俗。他读书少,在北京待不住。功力深,但不是四体都好,他的隶书写得好,其他也不怎样。

书法要写得不俗就不简单,一般人写到形式美就不简单了。

不读书,越工越俗。不读书,再写总是个“书匠”。

1俗字讲不出来,只有你自己理会才行。古人说不俗、仙骨,真是难如登天,可叹。光学写字,不读书,字写得再好,不过字匠而已,写出来的字缺少书卷气。

写快了会滑,要滞涩些好。滞涩不能像清道人那样抖。可谓之俗。……字宜刚而柔,乃称名手。最怕俗。

写字要有功夫,要写字,要读书,要有书卷气,否则是匠气。

字有百病,唯俗病难医,多读书方能医俗。

无论书法作画,总宜多读点书,才有气味。不然,徒事弄笔弄墨,终归有俗气。这个俗气实在难除。书最难读,非一朝一夕之功,游历还属于第二阶段。书读不好,游历也是枉然。古人说入宝山空回,一无所得。山川的气象不能尽心写下来。

全中国莫有深通书画的人,也就是莫有能读破万卷之人,所以下笔粗俗难堪。如民国年间还有些读书的人,都流寓香港了。

这个关不得过。什么关?就是俗字这个关。要读书,古读万卷才能不俗。

2《中日友谊诗》-此作被称为林散之第一草书

变换气质才能不俗。

高二适先生说:“光写字不读书是书匠。”其实连字匠也够不上!

凡病可医,唯俗病难医。医治有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多则积理富,气质换;游历广,则眼界明,胸襟广,俗病可除也。

仅仅把读书当作提高艺术水平的捷径是不够的。读书为了改变自己的气质,提高精神境界。艺术创作除了读书及前人作品外,还要社会与大自然这两卷活书,它的篇幅无限,每天都在延长、拓深。

书,是前人彼时彼地感受的结晶,不尽与此时此地的我相同,可以参记,不能照搬。照搬,不是创造。

把气捺入纸中,生命溶入笔墨之中,体现生命的跃动,则不会甜俗。

3《生天成佛》1989年10月

图片来自《林散之书画集》(文物出版社)

要踏实,不要好高骛远,要多读书。

待人以诚。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能吹,不要作假,要戒骄戒躁。

与朋友交必能尽言,扬善改过,不能如此,只好避之,不与同恶也。

学字就是做人,字如其人,什么样的人,就写什么样的字,学会做人,字也容易写好。

学问不问大小,要学点东西,不要作假,要在实践中体会,到了一定阶段就会有体会,受益。

做学问要踏实,不为虚名,不要太早出名,不要忙于应酬,要学点真东西。

不要学名于一时,要能站得住,要站几百年不朽才行。若徒慕虚名,功夫一点没有,虚名几十年云烟过去了。

4林散之《草书横幅》200cm×400cm

搞艺术是为了做学人,学做人。

做人着重立品,无人品不可能有艺品。

做学人,其目的在于运用和利人。

学人的心要沉浸于知识的深渊,保持恒温,泰山崩于前而不变色,怒海啸于侧而不变声。有创见,不动摇,不趋时髦,不求艺外之物。别人理解,淡然;不解,欣欣然。

谈艺术不是就事论事,而是探索人生。

做学人还是为了做真人。

艺术家必须是专同假、丑、恶作对的真人,离开真、善、美便是水月镜花。

临古人精神,不是躯壳。

要脱俗气,脱自己的壳。自己的匠气脱不掉,想脱离古人,就要多读书,养气,有些书要读。吴让之是读书人,有书卷气。

要和有学问的人多接触,能得到许多知识,有帮助。

浮名乃虚花浪蕊,毫无用处。必回头,苦干廿年,痛下功夫。人不知鬼不晓,如呆子一样,把汉人主要碑刻一一摩下。不求人知,只求自己有点领会就行了。要在五更后起身写字,悬腕一百个分书写下来,两膊酸麻不止,内人在床上不知。

写字抒写性情,求者过多,作者成书奴,作品全是敷衍,何来灵气?

做人是学不完的。我到九十多岁,依然是个白发小蒙童,天天在学。越学越感受到自己无知。身外名利,天外浮名,时间用于治学尚嫌不足,哪有工夫管浮名微利?不超脱也得超脱。

一副好的书法作品,就像是一个神采奕奕的人站在你面前,举手投足、一颦一笑都散发出迷人的魅力和光彩。所以,抒写性灵,追求点画线条与空间组合的和谐美妙的神采,始终是书法家孜孜以求的最高境界。

改革开放后,书法艺术复兴,各大院校的学者是最早觉醒的一群人。学者书法家登上书坛,他们著书立说,逐渐取得对书法艺术的话语权,开始在书坛上攻城略地。

1《平复帖》

所以,当今书坛上,学者书法家可谓多矣!他们在各自的学术研究领域卓有建树,同时他们又钟情于书法,成为一位书法名家的愿望往往比成为一个学术权威的欲望还要强烈。学识给予学者书法以极大的帮助,为其书法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基础,免除了书法的粗野陋俗之气。如果这位学者又是自幼习书,或得名师指点,精研八法,功力深厚,那么他的书法便很优秀,有着非同寻常的书卷气。

不过,学识可以滋养书法,但是不能代替书法。毕竟书法是一门需要长期修炼才能熟练掌握的艺术,哪怕你就是一位从事书法研究与教学的教师,也并不等于你就能成为一位书法家。这就像一位大学中文系教授并不一定会写小说、是小说家一样。当今许多学者在书法上已经先天不足,后天也没有下过多少功夫,却因喜欢舞文弄墨,便以书法家自居。其实他们的书法平淡无奇,仅为写毛笔字而已。

所以,我们说,书法写不出神采,终究是个字儿。

2米芾《逃署帖》

是的,书法需要学识、功力,更需要神采。

南朝书法家王僧虔在《笔意赞》中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神采本指人面部的神气和光采,这里是指书法的点画线条及其结构组合中透露出的精神、格调、气质、情趣和意味的统称。

一副好的书法作品,就像是一个神采奕奕的人站在你面前,举手投足、一颦一笑都散发出迷人的魅力和光彩。所以,抒写性灵,追求点画线条与空间组合的和谐美妙的神采,始终是书法家孜孜以求的最高境界。

一副好的书法作品总让人眼前一亮,光彩照人!

那么,怎样才能使一副书法作品获得神采呢?

明代书法家祝允明说过:“有功无性,神采不生;有性无功,华而不实。”他认为书法艺术应“衔华而佩实”,只有功性两见,技道交臻,才能达于妙境。

3《肚痛帖》

可见,书法要有神采,一方面必须要经历长期师法古贤名碑的焠砺,八法精熟。这是前提和基础,即所谓“功”。另一方面,创作心态恬淡自如,创作时心手双畅,物我两忘,书写出真情至性,融入自己的学识修养和审美趣味。这即所谓“性”。做学问需要认真严谨的态度和冷静周密的思考,而书法艺术创作更需要澎湃奔涌的激情。学者书法家往往容易为自己的学问所累,于一点一画斤斤计较,结果书法作品拘谨呆板,就像一个病人无精打采;而写得差者其书更是“如排算子”,成为俗气的字匠了。这就是祝允明批评的“有功无性”。

汉代书法家蔡邕在《笔论》中说:“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若迫于事,虽中山免毫不能佳也。”可见,学者书法家要突破书法“瓶颈”,需“先散怀抱,任情恣性”,进入忘我的自由境界,随心所欲,书写出自己的真性情,这才会像蔡显良先生的书法那样自然出彩。

启功不仅是名倾海宇的大学者,同时在书画创作及文物鉴定上,也卓有成就,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

1启功认识齐白石,约在1930年前后,在他《记齐白石先生轶事》一文中,记述了他有个远房的叔祖,是个封建官僚,曾买了一批松柏木材,就开了个寿材(棺材)铺,齐白石曾到此订购寿材。“我认识齐先生,即是由我这位叔祖的介绍,当时我年纪只有十七八岁。”启功其时已开始学画,老师是贾羲民、吴镜汀;自认识齐白石后,也就常去请教。有时好久没去,齐白石会向另外的人问:“那个小孩怎么好久不来了?”启功很感动,称“由于齐先生这一句殷勤的垂问,也使得我永远不能不称他老先生是我的一位老师”。

齐白石曾送过启功两件珍贵的礼物,一件是油竹纸描的《芥子园画谱》,一件是用油竹纸描的《二金蝶印谱》。后来,齐白石又送给他一册影印手写的《借山吟馆诗草》,有樊山先生题签,还有樊氏手写的序。齐白石说:“我的画,樊山说像金冬心,还劝我也学冬心的字,这册即是我学冬心字体所写的。”

在启功的文章中,记录了齐白石在随意中,谈论诗、书、画的一些简洁而极有见地的话语,很是振聋发聩。

2有一次,启功看齐白石用炭条画一渔翁手提竹篮,肩荷钓竿,身披蓑衣,头戴箬笠,赤着脚站立的稿本,当画到膝下小腿到脚趾部分时,只画了一条长勾短股的九十度的线条,又和这条线平行着另画一个勾股。然后问启功:“你知道什么是大家,什么是名家吗?”启功回答:“不知道。”齐白石说:“大家画,画脚不画踝骨;名家就要画出骨形了。”说完,在这两道平行的勾股线勾的一端画上四个小短笔,果然是五个脚趾头的一只脚。

一次谈到画山水,齐白石说:“山水只有大涤子(即石涛)画得好。”好在哪里呢?齐又说:“大涤子画的树最直,我画不到他那样。”

齐白石很欣赏启功,当其问到刻印的问题时,齐当面操刀演示并讲解“单刀法”。还为启功解说吴昌硕画的紫藤和真实的紫藤,两者之间的关系。启功对于齐白石在书法上的深厚功底,也是极佩服的:“我还看见过齐先生中年时用篆书写的一副联:‘老树著花偏有态,春蚕食叶例抽丝。’笔画圆润饱满,转折处交代分明,一个个字,都像老先生中年时刻的印章,又很像吴让之刻的印章,也像吴昌硕中年学吴让之的印章。”

启功曾为陈奇峰拓印《齐白石印集》题诗,表达他对齐白石的敬佩和赞颂:“剸犀气勇贯虹霓,印国倾城尽属齐。余子寿陵难学步,萍翁腕下玉如泥。”

齐白石一生充满传奇色彩,其画作不仅仅是其技法的汇聚,更是其精神世界的映射。特别是在齐白石画作上的题款字字珠玑,精彩纷呈,诗趣与画趣匹配契合,相得益彰,十分的难得。给我们展现的是齐白石精神世界的情趣内涵。还有其绘制的草虫作品,变现的更是一种畅想自然,回归童心的心性。例如,近期出现在凤凰人生秋拍上的齐白石经典巨作《百虫图卷》,这幅长464cm,高39cm的长卷,绘画了91只栩栩如生的草虫。如同孩童匍匐在地上,观察着这些世间的小生灵。

1齐白石《百虫图卷》局部

据说这幅经典巨作还将进行世界巡展,途径的城市包括北京、淄博、上海、广州、成都、杭州、西安、南京、香港、新加坡、洛杉矶、卢森堡、巴黎、米兰等城市。而组织这次巡展的香港凤凰人生集团,是一家拥有着16年发展历史的国际型企业,目前在香港、新加坡、卢森堡、巴黎、北京、上海均设有分公司。那么齐白石的画作都透露出他怎样的心境呢?

2《我最知鱼》

故里山花此时开也

齐白石在定居北京后,他刻了很多怀乡之情的闲文印如“吾家衡岳山下”、“客中月光亦照家山”等,还写过“登高时近倍思乡,饮酒簪花更断肠,寄语南飞天上雁,心随君侣到星塘。”又如“饱谱尘世味,夜夜梦星塘”、“此时正是梅开际,老屋檐前花有无”,这样的诗句来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

对于家乡,不仅是齐白石心灵寄托的地方,同时也是他创作的源泉。齐白石的作品《我最知鱼》绘画的是一根鱼线下面,聚集着一群鱼;钓鱼是齐白石小时候经常做的事情,《我最知鱼》可能正是齐白石对于自己童年在故乡那些日子的回顾。

3《白菜辣椒》

以农器谱传吾子孙

在齐白石的画中,我们可以经常看到的题材有各种蔬菜、鱼虾、草虫这些生活中的常见之物。即使是齐白石的人物画,不管是孩童还是老者。我们也能够清晰的感觉到画中人物所传出的那种顽皮和童真。这其实与其“以农器传吾子孙”的思乡有关,与中国传统中以“诗书传家远”的思乡不同,出生贫寒的齐白石,对于土地、对于农民都有着一种不可分割的情怀。

在齐白石的《白菜辣椒》中,我们看到右侧有一段齐白石的题款“牡丹为花之王, 荔枝为果之先,独不论白菜为菜之王”,齐白石为白菜不够受人尊重而愤愤不平。《农耕图》 “不独老萍知此味,先人三代咬其根”,更是非常明确了表明了齐白石对于养育自己的农人所报有的尊敬之情。

4【看图说画】No.4齐白石:人骂我我也骂人

人骂我我也骂人

齐白石曾经画过一幅作品,画中一位白胡子、白眉毛的老者,盘腿而坐,右手二指禅指向右侧,而眼睛却看向左方,神情似乎有很多不屑,还略带一丝笑意和调皮。这幅画作的提款也非常有意思:“人骂我我也骂人”。俨然是一个小孩吵架心态,观之即展现了智慧又充满了童趣。面对当时齐白石在北京画坛所遭遇的冷遇,齐白石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改变自己的画风,同时用孩童乐观的心态来面对嘲讽和谩骂。

齐白石从来没有入仕愿望、懒于应酬、不管闲事、与世无争、始终以一颗纯真的心,沉浸在艺术的体验之中,沉浸艺术故乡里。也正是由于齐白石拥有的这颗童心,齐白石在那个时代脱颖而出,终成一代书画巨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