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启功 《题雷峰塔残经》诗 纸本 134.3cm×66cm

书法审美有时空限制

书法审美是有时间和空间的局限的,古人、今人之间,差异很大。比如清中期以后,理学盛行,将道德观罩在艺术观之上,颜楷就大行其道。颜书的风气,一直流行到20世纪60年代。究其原因,颜真卿是忠义之士,其书又雄伟宽博,推崇他便有了理据。改革开放之后,思想解放,颜楷突然失去了魅力,近年几乎不见其影响了。这当然有物极必反的因素,也有颜楷自身的局限。因为颜楷几乎无法转换它体,会造成与它体融合沟通的障碍,实不利于临摹学习。

除了时间的差异,还有空间的差异。大家知道艺术常常有圈内认识与圈外看法的不同。书法固然是中国人尽皆知的传统艺术,但对它也很难有广泛的共识。有时还闹得水火不容。比如流美风格与“丑书”之间的争斗,大众审美与小众审美的对立,等等。

当然,有不同才有变异,有变异才有创造,艺术的规律大抵如此。但大众审美与小众审美本身的内涵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二百多年前,金冬心的漆书和郑板桥的六分半书是小众欣赏的艺术,而现在却成为大众的了。当年上海沈尹默书法风行全中国,几乎成了除领袖之外的唯一书法家。想不到才过去几十年,沈氏书风的影响力已日薄西山了。

此外,审美还有地域的影响。一方水土生养一方人,一方杰出人士的审美观念也会给地方打上烙印。像沈尹默影响上海一样,谢无量的自由放松的书风在成都就特别受青睐。一走进成都闹市,所见市招都是此类风格,甚至成了该市的一道风景。同样的情况,沙孟海之于杭州,启功之于北京,都有不可磨灭的影响。

反过来看,地域文化也会影响书家创作。以我自身经历来说,移居北京前,我的书风是狂野一路,虽不成熟,但基本呈定型之状。50岁左右移住北京,对北京文化有从心里的认同感。京城里宫殿的庙堂书风也许对游客无关紧要,而京城中本土人士也基本视而不见,但对我的冲击却非同小可。我所感受的不仅是端穆的结体和流畅的势,更重要的是对诸如儒雅、风度、尊严、自信等概念及境界的理解。从而一步步修正、调整了自己的书路。近年老家朋友见我新书作以为不可思议,有说今不如昔的,我很无奈。

北京书坛和启功、沙孟海、林散之的书艺

2▲沙孟海 陆游学诗联 纸本  137cm×35cm  1978年

北京是一座包容、不排外的都市,大得不可想象,同居一地的朋友可能几年都见不到一面。这里聚集了全国各地的书画家,有些聚会中本地人反而成了小部落,一点都没脾气。当然,外地人一般也不会反客为主,大家和气围坐,共图热闹而已。

在北京,艺术人士想出名说易也易,说不容易还真不容易。据我观察判断,启功的年代,北京书风相对保守,高龄的书家多靠功夫外得名,手上功夫不够。启先生是凤毛麟角。北京当前的书风比较多元,保守与激进并存,但大家互不干扰,谋位的谋位,得财的得财。有时说一句谁的不是,也没见着就打架的。日后北京的书风怎样,这要由人才决定。我无法预言。

与启功先生同年代的书家还有林散之和沙孟海。如果各用两字来形容,启功雅正,林散之奇逸,沙孟海雄厚。从创新的角度看,林散之称第一,他的书风没有他人的影子。沙孟海第二,略有两三成吴昌硕的影子。启功先生有七八成清同光某无名文人的样子,有人找出给我看,相似极了。但启功晚年的楷书还是很有自家体势的。如果说不足,林似有一点邪,但整体还是高华的。沙的结字精确度不够高。而启偶有俗弱的倾向。林的字经不起放大,故很难作榜书。沙当然力可扛鼎,“右军故里”四字写得多好!启功的字放大也可看,清雅刚正不让沙老。就目前市场的认可度来说,启最高,沙第二,林排第三。市场不代表成就,但可以看出世俗的评价。世俗就是大众。大众的认可固不代表艺术的成就,但没有大众的认可,艺术家难享大名。因此从这个角度看审美也不能无视大众的存在。

谈谈原创和审美的关系

理論家邱振中說了壹段很精辟的話,他說:“好的書法作品必須同時感受到兩種東西,壹種是傳統核心的東西,壹種是傳統沒有的東西。”這沒有的東西就是原創的,或稱作創新的東西。“原創”比“創新”在語氣上似乎更純粹些。任何壹項藝術,原創性都應該是第壹位的,沒有創造,藝術就意味著停滯和消亡。書法當然也壹樣。

原創需要審美來支撐,缺乏審美的原創不過是胡鬧而已。書法家有壹流、二流、三流之謂,沒有原創的書家,即使不乏審美,歷史給他的定位也絕不會是壹流的。即使壹度給了他,也不會永遠彪炳史冊。如果有原創,但審美力度不夠,也不足以稱壹流,比如李瑞清,其線條以波動運行堪稱原創,但審美力度不逮,也不行。

書法其實只有三項指標,即結體(又稱字法)、點畫(又稱筆法)和整體結構(章法)。界定原創就要從這三個方面來看。其中結體和點畫的變化無窮盡,不僅書家各有面目,就是壹般書寫者也都各不相同。鑒定它的原創程度,就要看它的強烈程度。而且不帶前人的影子,這個“影子”是要命的!

比如人雲何紹基學顏,何也自道學顏,但從何的字跡看,卻絲毫沒有顏的影子,所以他的原創夠勁,是壹流大家。翁同龢、毛澤東都寫得壹手好字,甚至可以說極好,但前者有顏的影子,後者有懷素的影子,因此,就很難稱壹流。康有為、於右任有時寫得不怎麽好,或者說佳作率不高,但原創擺在那兒,不給壹流還不行。而前輩寧斧成、費新我、李駱公、羅丹、黃苗子都有非常強烈的結體和點畫面目,但都因為所支撐的審美力度不夠或審美貧瘠,只能委曲為二流或不入流了。

至於第三項指標“整體結構”,前人已經窮盡了各種形式,今人想要有所原創的可能性甚低,如有創舉而成為模式,想必書法史也不會視而不見。

再來看審美。審美是很復雜的事情,真的很難量化比較。妳說它剛健雄強,我說它粗野魯莽。個人眼力和感覺是有差異的,因此美學理論家有反對用形容詞的。而原創的東西只要比較就能感知。那麽讓我們回到邱振中的兩個“東西”論。既有了“沒有的東西”,那“傳統核心的東西”就必然是審美力度的所在。而邱振中是這樣表述傳統中核心的東西的,“它既指技巧,亦指精神。高明的技巧和意境的高華、雅致是傳統留給後人的重要遺產”,“而傳統中沒有的東西,指的是在作品中表現出新的技法、構成,以及新的蘊涵,新的意境。這需要智慧,更需要出色的想象力”。關於文字的表述也許只能如此,但在鑒賞的實踐中,還是不難區分優劣和真假的。

谈谈书法高层境界的审美

書法藝術是表現作者個人精神面貌的藝術,其他與個人精神面貌無關的審美如果摻雜其中,必是虛偽和沒有意義的。因此該藝術通過毛筆書寫文字,並由文字的結體造型和點畫的造型,結合整體的構成,來有意識或無意識地組織平面圖形,從而揭示書寫者生命狀態的跡象。這些跡象有實質性的,也有象征性的或寓意性的,還有莫名不知所以的。如果該平面圖形恰如作者所願,進而可以探求作者人生觀的抽象圖形表達。當然,此時所用的應該是詩性思維和形象思維相結合的方式。

歷史上所有的壹流、超壹流書家都自覺或非自覺在編織這個圖形。當然編織的只是他們個人的圖形,即個人的人生觀。就說王羲之吧,他的人生觀在《蘭亭序》裏有言及,再結合他的“東床坦腹”的故事,可以解讀作灑脫不拘、脫略離群,這正與其書所給我們的感覺是吻合的。還有顏真卿、趙孟頫、楊維楨等等,其人其言其行我們都了解,壹與其書對照,就感覺如出其人。最明顯的莫如弘壹法師,他出家前和出家後,書是截然不同的,如果說與人生觀改變無關,那是不能說服人的。

再舉壹個有趣的例子,就是董其昌的書法恬淡至極,讀他的隨筆文字也都與其書合壹。近來有人寫了壹篇論文說董是大地主,在鄉間惡行滿貫,幾乎是惡霸。我不信!大地主是事實,但壹個將內心世界表白得如此恬靜的人,絕不會言行如此不壹的。這些無聊的說法忽悠不了我。

对“丑书”评价的回应和看法

前阵子媒体上将“丑书”炒得沸沸扬扬,有人也把我拉入到里面去。对此我只能说谢谢他们抬举。前面说了书法是以表达个人精神世界为目的的。其境界本来不是取悦于人的。“二王”时期,互以信札相示,虽有取悦之意,但主要是显摆。这里的主体是作者,欣赏者是被动的。曾几何时,书法有了要为人服务的任务。这下“为人”的一方来劲了,客体成了主体,是丑是美由他说了算。当事情颠倒了就说不清了。乾隆皇帝将书置于画之上,正因书是有尊严的,画是迎合人的,特别是帝王养了画手之后。书法历来以人为尊,它是让人去理解的,不是取媚对方的。当然这些认识有些陈旧,我觉得书家还是应该我行我素,不贱人也不自贱!

1《山弈候约图》 辽 佚名 绢本设色 纵106.5厘米 横54厘米 辽宁省博物馆藏

此画于1974年在辽宁省法库县叶茂台七号辽墓出土。画面绘有峰峦峭拔,杉松茂密,厅堂深锁。岭坪上两人对弈。山门外曲廊相通。一长者策杖前行,尾随二童,一负葫芦,一负琴囊,为赴约入山而来,巧妙地组成一幅耐人寻味的隐者生活画面。辽代卷轴绘画作品传世不多,《山弈候约图》虽无作者名款及印记,却是辽代早期墓葬出土,制作年代是确实可靠的。此画为研究中原和契丹绘画艺术的相互影响,提供了第一手材料。

2《赤壁图》 金 武元直 纸本水墨 高50.8厘米 长136.4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武元直, 字善夫, 生卒年不详。金明昌(1190—1196)名士。其作品散见于同代人和元明诸家诗文集题咏。武元直以山水画见长。《赤壁图》一画绘苏轼《赤壁怀古》之意境。画大江峭壁, 崖壁以劲利的斧劈皴法, 表现石块的嶙峋与坚实, 树木细小而茂密, 峰石只略加皴染。江水波浪激涌处, 一小舟顺流飘然而下, 舟上三人泰然而坐, 似在吟诗作赋, 指点江山, 人物虽小, 其精神面貌却可得其大略。按此图原定为宋人朱锐所画, 论画法略为接近南宋院体, 但不像朱锐之笔。

3《洞天山堂图》 金 佚名 绢本设色 纵183.2厘米 横121.2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画图绘了白云吞吐漂浮于山间,山谷中松林茂密,清溪流淌,隐露楼观,境界清幽,表现了一派世外桃源般的仙境,画幅右上楷书“洞天山堂”四字,点明了全画的主题。诗堂有王铎跋语:“神理气韵,古秀灵通,入于口微,董源此图,当属玄化,丙戌端阳后二日题于琅华馆。”有人认为是董源手笔。但是此图笔墨苍劲,景色茂密,云朵以白粉染绘,与董源之淡墨轻岚风格迥异,更近于金代画家那种承袭董巨而有所变化的风格,所以认为是金代绘画更为符合此画的风格。

4《层岩丛树图》 北宋 巨然 绢本墨笔 纵144.1厘米 横55.4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巨然是僧人,钟陵(今江西南昌附近)人,详细生平已很难考证,主要活动在五代末至北宋初。他是钟陵开元寺的僧人,后因善画山水而出名,成为南唐后主李煜的座上客。他在绘画史上与荆浩、关仝、董源并称为四大家,对中国画的发展有很大的贡献。此画山峦起于画幅的左下角,取侧入之势。山峰层峦叠嶂,山势奇峭险峻,林中小径,曲折环绕,虚实相生,意趣深远。另外,画中勾皴兼具,笔墨秀润,深得山水之真趣。本幅无作者款印,不过有明代董其昌的题识,称此为“僧巨然真迹神品”。

5《秋山问道图》 北宋 巨然 绢本墨笔 纵165.2厘米 横77.2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本图无款,以立幅构图画重重叠起的山峦,下部清澈的溪水,曲折的小路通向山中,山坳处茅舍数间,屋中有二人对坐,境界清幽,前人谓巨然之山水,善为烟岚气象,“于峰峦岭窦之外,至林麓之间,犹作卵石、松柏、疏筠、蔓草之类,相与映发,而幽溪细路、屈曲萦带、竹篱茅舍、断桥危栈,真若山间景趣也”。

6《溪山兰若图》 北宋 巨然 绢本墨笔 纵185.4厘米 横57.6厘米 美国克利夫兰博物馆藏

此图高耸云表的山峦雄居于画幅上部,山头布有矾头状的卵石,犹是巨然本色,下部冈阜林木葱郁,掩隐楼阁屋宇,前部有坡岸溪水,展示一片宁静清谧的意境。画幅右上有“巨五”编号,当是六幅通景屏风中的第五幅,仅为大幅山水的一部分。画上钤有宋“尚书省印”、清“安仪周家珍藏”及“乾隆御览之宝”。

7《萧翼赚兰亭图》 北宋 巨然 绢本墨笔 纵144.1厘米 横59.6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无款,《石渠宝笈初编》定为宋人画,画上端山峦起伏而多变化,山麓林木间露出宅院屋宇,前临溪水板桥,山峦坡岸以短笔披麻皴画成,图中皴擦点染诸法兼备,笔墨细腻富有层次。明代张丑叙及此画:“丙子阳月望前二月,作同朝延世兄访吴能远氏,话间承示宋裱居然绢本《萧翼赚兰亭图》立轴,上有‘宣文阁印’、‘绍兴’小玺,纪察司引,其画山水林木,满幅皆用山水墨兼行法,止人物屋宇稍微设色,笔法奇古,渐开元人门户,故是甲观。”

8《山居图》 北宋 巨然 绢本墨笔 纵67.5厘米 横40.5厘米 日本阪斋藤氏董藏

此图无款,亦未见历代著录,画法苍劲,笔墨厚重,层峦叠翠,叶茂林森,奇峰崛起,烟林清旷,咫尺千里。画群山丛林溪流桥杓竹篱茅舍的山居景色,笔墨松秀粗放,绘画技法以干擦为主,略施烘染,气韵潇洒,运笔自然,有山似梦雾,石如云动之感。右上钤有“天历之宝”大印,右下有明纪察司半印,可知曾为元、明内府收藏。

9《雪图》 北宋 巨然 绢本墨笔 纵103.6厘米 横52.5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无款,宋明时曾为宫廷收藏,画上钤有“缉熙殿宝”大印、明纪察司半印及乾隆诸收藏印。诗堂上董其昌题:“巨然雪图,董其昌鉴定。”明末为王时敏,后归昆山徐氏所有,清代收入内府。表现奇峰积雪高出云表,其下坡陀冈阜松杉萧疏,山脚寒车马行旅,峰峦从上至下,全以焦墨直皴,树欹屈多之势,坡石微用卷云法,已是李郭画派风貌,故此图绘制时代已在巨然之后。

10《雪霁江行图》 北宋 郭忠恕 绢本设色 纵74.1厘米 横69.2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无款印,画雪江上大船两只,船之结构及船夫劳作之状被刻画得精妙入微。此图已经裁割,画面已不完整,画上有宋徽宗题“雪霁江行图郭忠恕真笔”十字。郭忠恕(?—977),字恕先,河南洛阳人,五代宋初文字学家及画家。少年时即显示出非凡的才华,举童子科及第。后周是召为宗正丞兼国子监主薄,又因纵酒肆言时政而流配登州,死于途中。郭忠恕擅长界画,造型准确,严谨精密,被推为“当时第一”。

11《明皇避暑宫图》 北宋 郭忠恕 绢本墨笔 纵161.5 横105.6厘米 日本大阪国立美术馆藏

此图无款识,传为郭忠恕所绘,画幅题签:“郭忠恕越王宫殿图,穰梨馆藏。”画中宫室建筑宏伟壮丽,结构复杂,细密精工,造型准确,避暑宫背山面水,景色宜人。图中山石呈卷云状,已是北宋中期郭熙画派的风致,故此图绘制时间应晚于郭忠恕,当在宋元之际。画幅右下钤“过云楼收藏印”著录于《穰梨馆过眼录》。

1东晋 王献之 中秋帖 11.9cm×27cm

故宫博物院藏 (局部)

《中秋帖》(图1)是清朝乾隆皇帝“三希堂”中的三件宝贝之一,其他两件分别是《伯远帖》(图2)和《快雪时晴帖》。《中秋帖》为晋代王献之所书,另有一说认为是宋代米芾之笔。文字内容为“中秋不复不得相还为即甚省如何然胜人何庆等大军”这样的令古往今来谁也读不通的字句组成。尽管词句令人头痛,但并不妨碍人们对这件作品的欣赏。笔者十分同意这件作品不能归属在大令笔下,却不认同它是米芾想当然的臆造,更不赞成因它不是王大令的亲笔就看也不看它,因为不论书法还是由书法传递出来的信息,它都有极高的价值。

王献之(344—386)东晋书法家。字子敬,小名官奴,原籍琅邪临沂(今属山东),生于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是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幼年跟随父亲学习书法,继而又学习张芝草书。之后,又在父亲变法的基础上,努力创新,最终形成自己的风格。王献之与王羲之被书法史上称为“大小王”或“二王”。小王曾官至中书令,后世敬称“王大令”。

大令书法重在气势,这与他作书执笔的方法有很大关系,简而言之:王羲之的用笔重在提按方法的运用,而大令的用笔则有偏于使转的发扬。虽然各有千秋,但后者就谋篇布局来说,幅成之后,自有雄阔排宕之势,就此而言,父亲或许稍逊儿子一筹。

2图2 东晋 王珣 伯远帖 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

唐代书画家李嗣真《书后品》称:“子敬草书,逸气过父。”

南朝人羊欣评其书:“骨势不及父,而媚趣过之。”

向为世人称道的“破体”,就是王献之在继承张芝、王羲之书风的基础上,变革先前朴拙书风所形成的崭新、华丽的风格,而其中的华彩乐句,则莫过于长风浩荡、连绵不绝的一笔书。恰恰这件作品因其干净整洁(虽语句难以读通), 能让人们一眼望穿,反而为我们非常好地诠释了王献之一挥而就的辉煌一瞬。

根据清代《石渠宝笈》记载:《中秋帖》素笺墨迹本,高八寸四分,横三寸六分,共三行二十二字。卷前有宋高宗赵构签题“晋王献之中秋帖”及清高宗弘历题引首“至宝”两个大字。卷后有明代董其昌跋称:“大令此帖米老以为天下第一。”据传, 帖前原有“十二月割”等语及帖末“庆等大军”以下文字皆缺失。

3图3 元 冯子振 题展子虔游春图

在中国书法史上,大王和小王的名字可谓如雷贯耳。但是,自唐代太宗皇帝李世民写的《王羲之传》,其中不吝词句给予“大王”极高评价,如“所以详察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 其惟王逸少乎!观其点曳之工,裁成之妙,烟霏露结,状若断而还连,凤翥龙蟠,势如斜而反直。玩之不觉为倦,览之莫识其端。心慕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帝王开口定调,天下岂敢有相左之音?况且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纲常之下,谁敢倒逆呢?所谓:“胜母之里,曾参不入。”

李世民之后,遂关天下之口。

嗣后,就出现了抑小尊大的趋向。但是,唐太宗李世民也承认:“自晋、唐以来从大令问津以迄于成者,代不乏人。”

殊不知,王献之较之乃父,其实更具有开创的意义。他以外拓雄强的笔势引领千古,成就了不拘点画,意在全局的整体书风。唐代书法理论家张怀瓘在《书断》中记载了王献之对父亲的一番颇有见地的言语:“子敬年十五六时,尝白其父云:‘古之章草未能宏逸,今穷伪略之理,极草纵之致,不若稿行之间, 于往法固殊,大人宜改体,且法既不定,事贵变通,然古法亦局而执。’”

一个十六岁的少年能有如此见地,足可看出其以后的书法成就,而作为父亲的王羲之能不拘长幼从善如流,除能令人赞美古人学艺的胸怀,更让人发出“自古英雄出少年”的感慨,当然,这也是父子亲情的一段佳话。

王献之的书法在当时已能和父亲并驾齐驱,或谓过之。

4图4 沈尹默 自述

南朝虞和在《论书表》中为我们讲了个故事:“有一好事年少,故作精白纱裓,著诣子敬。子敬便取书之,草正诸体悉备,两袖及褾略周。年少觉王左右有凌夺之色,掣裓而走,左右果逐之,及门外,斗争分裂,少年才得一袖耳。”

在这段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王献之为人书衫的美谈,不仅可以和王羲之写经换鹅的故事媲美,而且他的书法风格,已为时人所激赏,成为一种时尚。

书法家沈尹默先生曾说过这样一段话:“首先须取陆机《平复帖》来看,仔细玩味,这是西晋仅存的书家名迹。自然还有许多晋人写经卷和典籍残本存世,那都是属于经生体的一类,故不拟引作例证。《平复帖》是章草,十分古质,王僧虔说过:‘陆机书,吴士书也,无以校其多少。’他特别指出陆书是吴士书,那就说明江东当时流行的笔姿,是像他那样。但是应该意识到,当时一般人是章草和行书并用的,能章草的,必然能行书。这就是江东当时时尚的书法,不过陆机、王珣比一般人写得格外精一点罢了。试看《汉晋书影》中印行的北凉李柏简札,也是用类似的直质笔姿,所以到元代冯子振(图3)、杨铁崖、李孝光、虞集、饶节他们号称晋人书,也不过是取法了那种直质的笔姿,元时人用硬毫来造成晋时人通行的字体,如是而已。其结果是与元朝时代无关。据此,可以来说明一下羲献父子书法,高出与他们同时代的一般人的理由。陶弘景说:‘逸少自吴兴以前,诸书犹未称,凡阙好迹,皆是向在会稽时永和十许年中者。’明白了这些事实,就可以明白庾翼起初每不服逸少的缘故。庾翼简札,《阁帖》中亦有存者,凡经摹刻,未免失真。推测言之,不过是王珣辈流,不能同羲献父子后来名迹如《兰亭集序》《中秋帖》等相提并论。因为庾王诸人,虽擅书名,但终身为时尚所局限,没有跳出那个范围。而羲献父子则‘肈变古质’,实成新体,既不泥于古,又不囿于今,因此,当时人都不能及他,遂使庾翼始而不服,终则大服。其中消息,不难于上述诸名迹中探得,但须熟观审思,方能有悟入处。”

5图5 宋 米芾 行书三帖卷之一

沈先生的这段话中,至少阐明了一个道理:“二王”的书法之所以成功,在于“既不泥于古,又不囿于今”。而被历史淘汰的书法,却大多因其只知“直质”,而不知“委曲”的奥妙,故而令历史将其“湮没”。书法里存在“扮”与“不扮”的道理。如何扮?扮多了不成,不扮也不成。关键是比例。合适的比例,体现的是美感,不合适的比例,就是做作。

从沈先生的话里,我们还知道,学习“二王”的书法,不可舍本逐末,如何求本?沈先生浓缩了一生的思索、实践,为我们精简成几个字,而这几个字又造成了多少误解沈先生的缘起,在未提这几个字之前,笔者试着再引一下沈先生的原话:“其中消息,不难于上述诸名迹中探得,但须熟观审思,方能有悟入处。”沈先生指的名迹,在他这篇文章中仅指的是:《平复帖》《伯远帖》《李柏文书》《兰亭集序》《中秋帖》,如果考虑到借镜的问题,那还可以加上元代冯子振、杨维桢、李孝光、虞集和饶节等几位书家的书法。

那么,沈先生的底牌到底是什么呢?一句话:无非笔笔中锋!

我们为了印证沈先生的话,分别选取了他自己所书的《自述》(图4)和宋人米芾所书《行书三卷帖·之一》(图5)来作为参考。他们之中,一个是学习“二王”法书的典范,一个是服膺“小王”的痴人。他们的成就,为世所公认。他们的书法决不是那种不管用笔,纯任自然,偶然兴到,间有佳书的书家,而是笔不妄动,动则生辉,总是让人们眼前充满了新奇的乐趣,总是给人咀嚼不尽的回味。台湾王静芝教授是沈先生的学生,他回忆沈先生的文字有这么一段:“有一天,我看先生写一条幅,实在太好。我禁不住地称赞,不知怎么我忽然想起董其昌,我就顺口说:‘二先生,董其昌总算不错了!’先生正写着,抬头看看我说:‘董其昌?还差一点儿!’我直感地了解,先生是说董其昌比起先生还差一点。我连忙应声:‘哦,哦!’先生低下头去又写,口中自言自语:‘米元章以下!’这句话真使我惊讶!我的理解是先生真的自许。米元章以下无人可比……”而米芾则说:“一日不书便觉涩”……

从王羲之谢师卫夫人,到王子敬劝父另起炉灶,是他们父子不泥古,而他们不随当时士人习尚,变法图新,是不囿于今,成绩斐然,有目共睹。逮至宋代米芾,从集古字开始,浸淫书法之间,演成风樯阵马之势,突出沉着痛快之意,再到沈尹默先生崛起于民国年间,管领风骚至今,这其中纵有万千故事,但笔法的继承和创新的思想这两点,却不能不说是关键的关键。

有了这种想法,我们再去观赏《中秋帖》,帖外收获之多,却是始料未及。

5 67图1 东晋 王献之 中秋帖

11.9cm×27cm 故宫博物院藏

《张猛龙碑》全称《鲁郡太守张府君清颂碑》。北魏正光三年(522)正月立,无书写者姓名,碑阳二十四行,行四十六字。碑阴刻立碑官吏名计十列。额正书“魏鲁郡太守张府君清颂之碑”三行十二字。古人评价其书“正法虬已开欧虞之门户”,向被世人誉为“魏碑第一”。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1杨守敬,(1839—1915),湖北宜都人,谱名开科,字云朋,号心物;榜名恺,后更名守敬,字鹏云,号惺吾(又作星吾),晚年别署邻苏老人。清末民初金石文字学家、历史地理学家、版本目录学家、书法家、藏书家、泉币学家。他广泛搜集秦汉以来的珍贵碑石和两宋以来的集帖,精心考鉴,证其源流,评其得失,留下了大量的金石题跋。有《中国碑碣书谈》(藤原楚水译)《译注邻苏老人书论集》上、下(藤原楚水译注)等重要的金石学著作,并精选周秦汉唐碑刻二百七十余种,辑成我国第一部照相制版的碑刻图集《寰宇贞石图》,开一代新风。在舆地学领域,他用力最勤,成就最高,是研究《水经注》的一代大师。

在搜集、考证金石之余,杨守敬亦着眼于书法史和书法批评,并有《书举要》《评碑记》《评帖记》《学书迩言》《楷法溯源》等书学著作。杨守敬于书法造诣有三:一是见多识博,二是碑帖并重,三是取法汉魏六朝。其书法对日本影响甚大,开日本现代书法之先河。

2 4 3

杨守敬 楷书评帖记手稿(部分) 1868年

杨守敬对书法的研究陈传席

原则上讲,古人从识字之日始,即开始学习书法。因写字就是书法,教识字者皆知书法,这是传统的积淀,但还谈不上是研究。杨守敬十八岁时,参加乡试不售,就因为书法草率,可见他这时候的书法是不足道的。也就是从这时起,他才开始重视书法。他在《激素飞清阁评帖记》中说:“乙丑(1865年)再入都,晤文昌潘先生孺初,授以古人用笔之法,余深韪(赞同)其言。”乙丑年,杨守敬27岁,潘孺初授以古人用笔之法,他深表赞同,说明他对书法已有一定研究,并接受了高人的传授。约二年后,他出版了《激素飞清阁评碑记》,显示了他对书法的研究和独到见解:

《琅琊台刻石》……古厚之气自在,信为无上神品。

《群臣上酬刻石》……即以笔法论,亦是汉刻。

《莱子侯刻石》……余按是刻苍劲简质,汉隶之存者为最古,亦为最高。

《汉中太守鄐君开通褒斜道碑》……余按其字体,长短广狭,参差不齐,天然古秀,若石纹然,百代而下,无从摹拟,此之谓神品。

《孔庙置百石卒史碑》……其波磔已开唐人庸俗一路。史惟则、梁升卿诸人,未必不从此出。

《孔君墓碑》……右二石隶法皆佳。前碣以淳厚胜,此以苍劲胜。

《鲁相韩敕造孔庙礼器碑》……余按汉隶如《开通褒斜道》《杨君石门颂》之类,以性情胜者也;《景君》《鲁峻》《封龙山》之类,以形质胜者也;兼之者惟推此碑,要而论之,寓奇险于平正,寓疏秀于严密,所以难也。

《封龙山颂》……雄伟劲健,《鲁峻碑》尚不及也。汉隶气魄之大,无逾于此。

《泰山都尉孔庙碑》……波磔并出,八分正宗,无一字不飞动,仍无一字不规矩。视《杨孟文石门颂》之开阖动宕,不拘于格者,又不同矣。

《博陵太守孔彪碑》……笔画精劲,结构谨严,当为颜鲁公所祖。

《闻熹长韩仁铭》……清俊秀逸,无一笔尘俗气。品格当在《百石卒史》之上。

《酸枣令刘熊碑》……是碑古而逸,秀而劲,疏密相间,奇正相生,神明变化,拟于古文。

《焦山瘗鹤铭》……山谷一生,得力于此,然有其格无其韵。盖山谷腕弱,用力书之,不能无血气之勇也。

《孙秋生》以劲健胜,《始平公》以宽博胜,《魏灵藏》以灵动胜,《高树》以紧峭胜,《杨大眼》差不逮,亦不恶。迩来学六朝者,多宗此等,而皆走入板滞软弱一路,则不善学之过也。

《评碑记》中评碑288种,每一评皆有精辟见解。次年,杨守敬又作《激素飞清阁评帖记》,评帖96种,皆为汉到隋唐有代表性的碑帖,所评皆杨心得,显示出他对书法的研究之深。至评到各碑帖用笔转折提按顿挫等技巧时,更可见到他的书法实践之深,否则是评不出来的。

5 6 7 8杨守敬 行草评碑记手稿(部分) 1869年

1877年,杨守敬39岁,《楷法溯源》成。这本书是由潘孺初与杨守敬共同辑字、由杨编次的一本研究书法的书,全书14卷。为溯楷书之源,他们竭力搜访碑648种、帖82种,上始汉晋砖文,下至唐五代碑帖。杨守敬在《楷法溯源》凡例中讲:“隶书起程邈,此谓‘分书’耳。隶书以徒隶得名,故楷书亦称隶书,晋以后始称楷书。楷法之兴,其在魏、晋之间。如《邓太尉祠碑》《爨宝子碑》《中岳灵庙碑》及两晋砖文,皆二体不分,盖楷书之权舆矣。是书于汉魏之少波磔者,亦略载之,溯其源也。”“所收文字大半习见,其结构最难者尤不厌繁。观其各出新意,始见书法之变。”根据杨所编以时代先后为顺序的楷法,便可窥视楷法书体的变化过程。比如“高”字,书中列出24个“高”字,笔画大抵一致,但写法结构却各异。书中列出的“虎”字21个,笔画结构不同,写法也不同。“虎”头有的写成“上”,有的写成“一”,有的用两横。“虎”尾有的写有“几”,有的写成“巾”等。“海”字有38种楷法。《大德寺碑》把“海”写成上下结构,上“每”下“水”。其余各例笔画虽差不多,写法也各异。另如“为”字有63种,“之”字有65种,每一种皆选自一碑帖。可见杨守敬对楷法研究之具体和深入。杨守敬还说:

此书之作,欲使学者通书法之变,及其成功,其胸中各自有书,方称作手。笔笔求肖,字字求合,终门外汉也。

这也是他学习书法的重要见解。

在《楷法溯源》凡例中,杨守敬还对阮元的“南帖”“北碑”之论提出异议。他说:

阮文达有南帖、北碑之论,以今所传钟、王法帖,北碑无一合者故也。余谓《瘗鹤铭》与《郑道昭论经书》相似,《萧憺碑》与《根法师碑》相似,《刁遵》一志后来颜鲁公、徐季海皆从此脱胎,安在南碑不同北朝?今之钟、王书皆转经模刻,最高唐人临写耳,岂复当日手笔?

杨守敬列举了南北书法一致的几个例子,反驳了阮元书分南、北的说法,是非常有力的。可见他是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和那些人云亦云的学者不同。当然,阮元的说法也不是完全没有根据,也有例证支持其观点,只是不可绝对论之而已。

9杨守敬 行书节录郦道元水经注八条屏 1903年

10杨守敬 隶书六言联 1894年

读书不求甚解 鼓瑟聊以自娱

1919年的辛亥革命首先在武昌打响,杨守敬为避兵乱,暂时移居上海虹口,此时他已73岁了。这个时候日本有一位书法家水野元直专程从日本赶来向他学习书法,求其指示学书门径。杨守敬为之写了《学书迩言》,分《自序》《绪论》《评碑》《评帖》《评书》《后记》六个部分,集中体现了杨守敬对书法的见解,更体现出他对书法研究的深度。

他在《绪论》中说:

梁山舟(同书)答张芑堂(燕昌)书,谓学书有三要:“天分第一,多见次之,多写又次之。”此定论也。尝见博通金石,终日临池,而笔迹钝稚,则天分限之也;又尝见下笔敏捷,而墨守一家,终少变化,则见少之蔽也;又尝见临摹古人,动合规矩,而不能自名一家,则学力之疏也。而余又增以二要:一要品高,品高则下笔妍雅,不落尘俗;一要学富,胸罗万有,书卷之气自然溢于行间。古之大家,莫不备此,断未有胸无点墨而能超轶等伦者也。

他赞成梁同书说的学书三要“天分第一,多见次之,多写又次之”的观点,又增加了二要“品高”和“学富”,这是十分正确的。书法是自我表现的一种方式,品高则书高,学富才有书卷气,若胸无点墨而求书有书卷气,则如缘木而求鱼,是完全不可能的。

他还认为:“国朝行草,不及明代,而篆分则超轶前代,直接汉人。”这是因为清中期考古学兴起,从地下挖出很多先秦至汉代的古器,人们可以直接师法篆隶原作,并形成一股风气。

11杨守敬 楷书王澍虚舟题跋四条屏

在《评碑》《评帖》两部分中,杨守敬既从学术方面研究了碑帖的时代及历史价值,又从艺术方面研究其书法价值。如:“……《西狭颂》之方整,《武荣》《郑固》之淳古,《石门颂》之飘逸……《曹全》之流美,《白石神君》之柔润,已至汉季,古意稍漓。然三国之《孔羡》《范式》《上尊号》《受禅表》,下笔如折刀头,风骨凌厉,遂为六朝真书之祖。学分书者,从之入手,绝少流弊。”

又如《评书》中说:“昔郑板桥之行楷,金寿门之分隶,皆不受前人束缚,自辟蹊径。然以之师法后学,则魔道也。王梦楼秀韵天成,而或訾为女郎书。”皆是很有见地的。古人以胆、才、学、识评一个人的成就,从杨守敬的评语中可见他都具备了。

总之,从杨守敬的众多著作中,可以看出他对书法做过具体而精到的研究,所得出的结论皆正确而对学书者有相当的启导作用。(节选自陈传席《杨守敬书法及其在日本的重大影响》)

12杨守敬 隶书七言联

宅河离世鼓方叔 流水知音钟子期

1朱耷1626-约1705

本名由桵,字雪个,号八大山人、个山、驴屋等,汉族,江西南昌人。明宁王朱权后裔。明亡后削发为僧,后改信道教,住南昌青云谱道院。

八大山人擅书画,花鸟以水墨写意为主,形象夸张奇特,笔墨凝炼沉毅,风格雄奇隽永;山水师法董其昌,笔致简洁,有静穆之趣,得疏旷之韵。擅书法,能诗文。他的作品往往以象征手法抒写心意,如画鱼、鸭、鸟等,皆以白眼向天,充满倔强之气。笔墨特点以放任恣纵见长,苍劲圆秀,清逸横生,不论大幅或小品,都有浑朴酣畅又明朗秀健的风神。章法结构不落俗套,在不完整中求完整。对后世影响极大。存世作品有《水木清华图》《荷花水鸟图》等。

和尚个山驴

清军入关攻占南昌,但凡宗亲一律格杀勿论。在这种情况下,顺治五年(1648)八大山人奉母之命带着他的弟弟“出家”,落发为僧,当时出家的地方是新县耕香寺。

八大山人的别号很多,又名朱鸯,八大山人只是他其中别号之一,还号雪个、个山、个山驴、人屋、良月、道朗,等等。因其长相方圆,耳朵偏大,人们通常都叫他朱耷,“耷”有“驴”之意,是驴字的通俗写法,因此他也自称“个山驴”,把自己住的地方称为“驴屋”。

1653年,八大山人28岁时,拜弘敏禅师为师,法名传綮,号刃庵。1656年,八大任进贤县介冈灯社住持,一边潜心研究佛学,一边不辍书法和绘画。在这段时间里,随着他的声名鹊起,跟随他学习佛法的人越来越多。

2▲八大山人·行楷书临蔡邕书卷

3▲八大山人·行书五言诗页

4▲八大山人·行书尺牍册

隐居青云圃

据记载,八大山人在36岁时,回到南昌天宁观,他用了几年的时间对其进行修建,初具规模后更名为“青云圃(谱)”。“青云”两字原是根据道家神话“吕纯阳驾青云来降”的意思,取这个名含有“青高如云”的意思。八大山人在青云圃过着悠闲的僧侣生活,俨然成为一块世外桃源。然而,所谓名声在外,哪能不被扰呢?再好的桃花源,也不能久待。于是他做起了云游道士,讲经布道,不停地往返于南昌与青云圃之间。

这所道院后来由其弟弟朱道明主持重新修建。重建后,八大山人终于可以长期定居在青云圃,结束他奔波的生活,开始他稳定的生活。在这长达20余年的生活中,他创作了大量的书法和绘画作品。他居住在青云圃的这段时间里,屡屡有人听到他的名声就来找他。在《八大山人传》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住山二十年,从学者常百余人,临川令胡君亦堂闻其名,延之官舍。年余,竟忽忽不自得,遂发狂疾,忽大笑,忽痛哭竟日。一夕,裂其浮屠服,焚之,走还会城。独自徜徉市肆间,常戴布帽,曳长领袍,履穿踵决,拂袖翩跹行。市中儿随观哗笑,人莫识也。其侄某识之,留止其家。久之疾良已。”可见,八大对这种事十分苦恼郁闷,只能装疯卖傻。然而,无论八大山人是否痴傻,他这样亦僧亦道的生活,主要是为了逃避世事,而不完全在于宗教信仰。

据记载,清代嘉庆二十年(1815),状元戴均元将“圃”改为“谱”,以示“青云”传谱,有据可依,于是叫“青云谱”。

5▲八大山人·行书尺牍册

6▲八大山人· 行书尺牍册

7▲八大山人·行书尺牍册

巧救豆腐女

据说,在青云圃的附近有一豆腐女,美丽大方,远近闻名,她的父母常常以她为傲,眼看两夫妇年过半百,膝下只有这么一个女儿,虽十八有余,却舍不得让她出嫁。哪知事与愿违,重阳节到了,府台下乡祭祖路过豆腐店门口,无意中看到了豆腐女,被她的美色所迷,准备强行掳人,不管两个老人如何哀求,最后还是把她强行抢回了家。事已成定局,无法挽回。两个老人终日以泪洗面,为保佑女儿平安,去青云圃里烧香拜佛。八大此时正在观里,听闻此事遂写了一封信交与二老,并告诉他们这是一幅画,只要把这个交给府台夫人,一定能接回女儿。其实,这封信里并不只是一幅画,还附赠一首诗:

知足不知足,得福不知福。

墙外又有墙,屋上再做屋?

二老救女心切,第二天一大早就赶往府台大人家,求见府台夫人。府台夫人听说八大山人派人给她送画很是高兴,接过画来一看,脸色顿变。八大画了一只蜘蛛,配上题诗,暗喻府台大人在外拈花惹草。夫人于是向两位老人问明情况,差人把豆腐女释放回家,而且还臭骂了一顿府台大人。原来这位府台大人十分惧内,他之所以有今天的地位,完全是靠着老丈人的面子。八大正是利用了这一点,才把豆腐女解救了出来。

8▲八大山人· 行书尺牍册

9▲八大山人·行书欧阳修书锦堂记轴

哭之笑之牛石慧

在八大山人甲子年时,开始在《行楷黄庭内景经》上出现“八大山人”的署款,其他名号弃之不用。而到了60岁时,署款“八”字带有了篆书的意味。

后世对于八大山人的署名有诸多解释和演绎,其中一种演绎较为流传,认为如果把“八大山人”四字连缀起来,仿佛“哭之”“笑之”的字样,又仿佛是在向人表达国破家亡、痛苦悲伤的情绪。人们之所以联想到“哭之”“笑之”,源于《八大山人传》中记载,他突然会在自家门上写上一个“哑”字,佯装哑巴,不肯对人说话。可是却会突然大笑,又会突然大哭,甚至一边饮酒,一边大哭大笑,疯疯癫癫,不知为何。人们对他的研究往往会从他的身份出发,由此展开联想。他这种忽哭忽笑的行为,可能是他极度愤懑的情绪无法得到排解的原因。在后人看来,他的弟弟朱道明的署名“牛石慧”,也和他的“八大山人”一样有异曲同工的妙义。

当然,无论后世对八大的署名做何解释,那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

10▲八大山人·草书题画诗轴

11

当代中国书法缺什么?一言蔽之,缺人,缺书法家。 这里说的书法家,是真正意义的书法家,而不是自称的书法家。

1此所谓书法家,非彼所谓书法家。“书法家”这一崇高的称号,并不是轻而易举就可以承担得了的。在古代,从事书法的人——书法家身份的特殊性,经过历史累积,沉淀了书法的高尚。古代书法家何许人也?其一,有深厚的文化素养,饱读诗书;其二,有重要的社会担荷,或居于庙堂而经纬天下,或处乎山林而维持人心;其三,有出众的才情。最后,才是具备书法本体内的技术。而技术,在以毛笔为书写工具的时代,几乎人人皆有。也正是因为人人皆有,超轶群伦尤为难事。

文化转型与文化断层,都是无可奈何之事。转型,谓白话取代文言,西学取代国学,钢笔取代毛笔,电脑又取代钢笔,这是大势所趋,不得不尔。在这样的背景下,书法从事者文化基础薄弱,社会身份边缘化,才情出现偏移,而技术又难耐浮躁,率尔之间,凭着功利之心鼓舞,便欲与古人争座,只是头脑发热而已。

2语言是思维的途径和单位。所以,文化发达与否,只要看语言发达与否就可以知道。而文字是记录语言的工具,书法则附丽于语言文字之上,因而与思维十分贴近。古人作书,多非泛泛书写,而是拥有背景。其书写内容、书写过程构成一个有意义的事件,与今日动辄录唐诗一首,看似一样,实则有本质的不同。高文大册,隆重其事,固然有重要的事件背景。即使尺牍书疏,也莫不与生活相关。例如,《兰亭序》的背景,近之是文士雅集,远之则关乎东晋政治。人的背景、文的背景、书的背景,构成一个全息的系统,不仅映射了书法家宅心之深、人文之妙,简直可以照见全社会的巨大律动,书法之高于其他艺术,本质原因即在于此。

再说“视觉”。欣赏书法,固然凭借视觉,然而书法是最不具象的视觉艺术。绘画所以摹形,而高级的绘画并不以逼似实物为鹄的。摹声可为音乐,而高级的音乐并不以逼似自然声音为目的。况书法乎?书法囊括万殊,裁成一相,而展现形式和节奏之微妙。诚然,这可观可读的微妙,需要笔法、结构、章法、墨法等技术手段去实现。学书之道,唯有临古,临古的目的,即在于掌握这些技术手段,并进一步丰富这些技术手段,从而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作品。

3书法复兴30年来,在学习前人技术方面,特别是现代教育体制下学习前人技术方面,有着突出的成绩。由于资料的充裕、教学手段的进步以及信息传媒的发达,今人似乎无所不能。临仿,以及临仿基础上的准创作,似乎一下子能够复现历代书法家的手段和面目。然而,五彩纷呈的墨痕中独少高超的精神。在展览数百上千件作品的海洋里,什么技术都不缺,唯独找不到感动、找不到震撼。 纸墨,古今一也,为什么古人的作品感人,而今人的作品不感人?归根结底,还是精神的因素、人的因素。

4古人因事而书、缘情而书,关注书写的对象、内容;而今人因展事而书、为骄人而书,关注书写效果的好看、投巧,因而高下之别,不言而喻。作字必用意,而不可过于刻意,必成之于有意无意之间。成之于有意无意之间,不是用意少了,而是用意缜密繁复,作品才愈味愈永。否则,只盯着展览、盯着评委、盯着孔方兄,纵使羲之再世、真卿复生,又安能写出感人深至的作品?

所以说,当代书法缺什么?缺人。

释文:忆着洪崖三十年,青青山色故依然。当时洞口逢张氲,何处人间有傅颠。阴瀑倚风寒作雨,晴岚飞翠暖生烟。陈郎胸次如摩诘,丘壑能令画里传。

1忆着洪崖三十年,梦中林壑思悠然。天边拔宅神游远,树杪骑驴笑欲颠。风动鹤惊苍竹露,月明猿啸绿萝烟。觉来枕上情如渴,此意难将与俗传。

2忆着洪崖三十年,几回南望兴飘然。展图每觉云生席,握发还惊雪上颠。梦入碧溪唫素月,手攀丹壁出苍烟。求田问舍非吾事,欲託诗书使后传。

洪崖山位于江西南昌城西山之中,峰峦秀拔,林壑深窅。

胡俨自24岁领乡荐便宦游南北,至明永乐十四年(1416年)已达30年。“既衰且老,不能不慨然追念畴昔,望洪崖之山,悠然兴其倦归之思。”遂将所作数篇及当时阁僚为洪崖而作者合为一卷,请中书舍人画家陈宗渊绘《洪崖山房图》。

此三首即为题画而作,表达了内心对归隐洪崖、耕桑读书、为太平之民的向往之情。第一首末两句“陈郎胸次如摩诘,丘壑能令画里传”是称赞陈宗渊绘画技艺之高妙。此篇书法笔画矫健而苍劲,精神外露,具有俊爽雄放的风度,是胡俨56岁时的翰墨佳构。3

中国书法家协会公告

2016年第1号

为维护中国书法家协会(以下简称本会)权益和声誉,依据《中国书法家协会章程》(2015年12月7日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第二次全体代表会议通过)第二十二条之规定,经中国书法家协会秘书长办公会议讨论决定,报本会主席团批准,对违犯国家法律、法规及有关纪律,违反本会章程、社会公德、艺术道德,损害本会权益和声誉的中国书协会员进行处理。现将处理结果公告如下:

一、鉴于陈绍基(广东)、王有杰(河南)、杨承伟(中直)、孙卓章(内蒙古)、章月中(浙江)、管松生(江苏)违法犯罪被判刑,决定自本公告发布之日开除上述6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籍。

二、鉴于舒展(福建)、黄乔生(福建)、余远辉(广西)、肖鹏(电力)、汪良(北京)、辜广生(广东)、聂党权(广东)、方文平(解放军)、秦建孝(山西)、董洪运(山西)、张宽礼(山西)、李量(中直)涉嫌违法犯罪被调查,决定自本公告发布之日起暂停上述12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籍,待有关案件法定程序终结后,再做进一步处理。

特此公告。

中国书法家协会

二〇一六年三月二十八日

附:

1陈绍基 1945年9月出生,广东中山人,广东省第十届政协主席、党组书记。2009年4月16日经中央纪委证实,因涉嫌严重违纪,接受组织调查。2009年4月23日,广东省政协常委会议决定免去陈绍基的省政协主席职务,并撤销其委员资格。2010年7月23日,重庆市一中院对广东省政协原主席陈绍基受贿案一审宣判,认定陈绍基犯受贿罪,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2陈绍基墨迹

3王有杰 1941年5月出生,河南获嘉人。曾任河南省委常委、郑州市委书记。2007年1月19日,湖北省荆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依法以受贿罪判处王有杰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4王有杰墨迹

1于右任先生是近现代学术成就最高的书法宗师。他自成一家,被誉为当代“中国草圣、书圣”。他的草书,根基于北魏,宗法于章草,融会四体之妙,博采众家之长,达到了挥洒自如、炉火纯青的境地。现与大家分享1944年远东图书公司印行的<于右任先生草书正气歌真迹> 请大家欣赏。2 8 7 6 5 4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