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2月,陕西岐山南麓古周原遗址范围内的董家村一号窖藏,发现了一处周代的青铜器窑藏。窑内出土了从穆王到宣王时不同时期的青铜器37件,其中大部分铜器上铸有铭文,对研究从穆王以后到宣王这一段西周中、晚期的政治、经济、法律、土地制度和阶级关系等方面的历史非常重要。特别是恭王时裘卫制作的两件鼎、一件盉、一件簋,被称为“裘卫四器”,是研究恭王时代铜器不可多得的标准器。现藏于陕西省周原博物馆(宝鸡市)。

1二十七年卫簋铭文拓片

裘卫四器里,卫簋是制作最早的一件器物。卫簋通高23cm、口径22.6cm、腹深11.4cm。重5.7kg。侈口,圈足,有盖。盖冠作圈状,长舌兽首耳,有珥,下腹微向外倾垂,颈部饰以雲雷纹填地的窃曲纹,窃曲纹之间用兽头相隔,下有阳弦纹一道;盖上饰窃曲纹,圈足饰弦纹一道。

西周穆王二十七年,当时裘卫还没有启用“裘”这个姓,他受到周王册封,后来到周王室去做“司裘”这个官。卫簋上铭文记录了卫受到周天子召见和封赏的故事,卫把此美好的日子制簋以示纪念。从这点可以看出,卫崭露头角的日子即将到来。

【銘文】隹(唯)廿又(有)七年三月既生霸(魄)戊戌,王才(在)周,各大(格太)室,即立(位)。南白(伯)入右(裘)衛入門,立(中)廷,北卿(嚮),王乎(呼)内史易(錫)衛(緇)巿、朱黃(衡)、(鑾)。衛?(拜稽)首,(敢)對(揚)天子不(丕)顯休。用乍(作朕)文且(祖)考寶(簋),衛(其)子子孫孫用寶用。

2三年卫盉

3三年卫盉铭文

4三年卫盉铭文拓片

三年卫盉,高29厘米,盖内铸铭文132字,铭文记载,周恭王三年,天子在沣京举行盛大典礼。诸侯要在朝觐天子时佩戴玉璋,并穿上华美的服装。当时的没落贵族矩伯为了朝觐天子,用自己十三田换了裘卫一枚玉璋和几块毛皮。矩伯能找裘卫求借,可见裘卫当时已不是一般人,他为周王室所管理的皮毛生意,应该是蒸蒸日上。对研究西周中期土地制度变化有重要价值。

【铭文】:隹(唯)三年三月,既生霸壬寅,王爯旂于豊,矩白(伯)庶人取堇(瑾)章(璋)于裘卫。才(裁)八十朋,厥貯,其舎田十田。矩或取赤虎(琥)两、鹿賁兩、賁鞈(韦合)一,才(裁)廿朋。其舍田三田。裘卫迺(乃)雉(矢)告于白(伯)邑父,熒白(伯),定白(伯),亮白(伯),单白(伯),迺(乃)令(命)参(三)有司,司土(徒),微邑,司马单舆,司工(空)邑人,服遝受田。燹、逋(走甫)、卫小子瑶逆者(诸)其鄉(飨),卫用作朕文考惠孟宝盘,卫其万年永宝用。

5五祀卫鼎铭文拓片

卫鼎有两件,同坑出土。一件五祀卫鼎,一件九年卫鼎,铭文内容不同,但形制、纹饰、大小基本相同。立耳,直壁,腹较浅,底近平,柱足较细。颈部饰雷纹衬地的变形式兽体卷曲纹。由于长期使用外壁和底部积有厚厚的烟炱。

五祀卫鼎,通高36.5厘米,口径34.3厘米,腹深19.5厘米,重11.5公斤。鼎腹内铸铭文207字,记载了恭王五年正月裘卫和邦君厉交易土地的事情,对于研究西周中期社会经济和土地制度有着重要意义。

【铭文】隹(唯)正月初吉庚戌,卫(以)邦君厉告于丼白(邢伯)、白(伯)邑父、定白(伯)、白(伯)、白(伯)俗父,曰厉曰:“余执龏(恭)王恤工(恤功),于卲大(昭太)室东逆?(营)二川。”曰:“余舍女(舍汝)田五田。”正廼(乃讯)厉曰:“女(汝贾)田不(否)?”厉廼(乃)许,曰:“余(审贾)田五田。”丼白(邢伯)、白(伯)邑父、定白(伯)、白(伯)、白(伯)俗父廼顜(乃讲)。吏(使)厉誓。廼(乃)令(三)有(司):(司)土邑人、(司)马?人邦、(司)工(附)矩、内史友寺刍,帅(履)裘卫厉田亖(四)田。廼舍(乃舍宇)于氒(厥)邑:氒逆强眔(厥朔疆逮)厉田、氒(厥)东强眔?(疆逮散)田,氒(厥)南强眔?(疆逮散)田,眔(暨)政父田,氒(厥)西强眔(疆逮)厉田。邦君厉眔(逮)付裘卫田:厉吊(叔)子(夙)、厉有(司申)季、庆癸、(豳表)、(荆)人(敢)、丼(邢)人偈屖。卫小子者逆卿(其飨賸)。卫用乍(作朕)文考宝鼎。卫(其)万年永宝用。隹(唯)王五祀。

6九年卫鼎铭文拓片

九年卫鼎高37.2厘米,口径34.5厘米。双立耳,腹下垂,有三柱足。口径下饰有变形兽面纹并以粗疏的雷纹衬地。鼎腹内铸有铭文十九行195字。记载了西周恭王九年,裘卫用车及车马饰等换取矩的下属颜的一块林地之事,是目前仅见的关于西周林地交换的资料。

【铭文】隹(唯)九年正月既死霸(魄)庚辰,王才(在)周驹宫,各(格)庙,□□(眉敖)者□卓吏事见于王。王大黹(致)。矩取眚(省)车:□□(贲)□(鞃)、虎冟(幎)、□徫(貄帏)、画□、□(鞭)、□(席)、□、帛(白)□乘、金麃□(镳鋞)。舍(舍)矩姜帛三两。乃舍(乃舍)裘卫林□里。□氒隹□(厥唯颜)林,我舍□(舍颜)陈大马两,舍□始(舍颜姒)□□(□),舍□(舍颜)有□□(司寿)商□(貈、貉)裘、盠冟(幎)。矩乃□(乃暨)□粦(濂邻)令□(寿)商□□(暨亿)曰:“顜(讲)。”□(履)付裘卫林□里。□(则)乃成夆亖夆(封四封),□(颜)小子□叀夆(具唯封),□(寿)商□(勠)。舍(舍)盠冒梯□(羝)皮二,□(选)皮二,□(业)舄□(筩)皮二,朏帛(白)金一反(钣),氒(厥)吴喜(鼓)皮二。舍□(舍濂)豦冟(幎)、□□(瑈贲)、□□(鞃),东臣羔裘、□(颜)下皮二。□(逮)受:卫小子家,逆者(诸)其□(剩):卫臣□朏。卫用乍(作)□(朕)文考宝鼎。其□(万)年永宝用。

1而说到签名,似乎是个小事,但其实是个大节。历代书家,包括当代,凡是能称大家者,对签名都极其讲究。

当代如林散之、启功、沈鹏,他们的签名就很有特色,基本见其签名,如见其人——

2而书家签名的方式,无外乎两种。一种是随意安排,一种是固定模式。随意安排的好处是不拘一格,但也无规矩可循;固定模式的好处是辨识性强,但有牵强之感。

因此,当我们看遍王羲之手札,发现他在签名的处理上,就无愧于书圣的称号。

比如这一个,就与上面那个截然不同——

3但我们一看就知道这是王羲之的签名,一看就是王羲之的书法。

王羲之在签名的处理上,已经达到哲学的高度:挑起矛盾,再达成统一。也就是说,他在字形上做到了随意安排,但在具体安排时,又有踪迹可循。

阅遍历代书家,王羲之是把签名做到如此多变,又如此和谐的第一人。

这是一个很小的细节,但小中见大,让我们向书圣致敬吧。

王羲之签名大观4 15 14 13 12 11 10 9 8 7 6 5

1大利先生的画我觉得总的格调是以元人笔墨写宋人丘壑。他的笔墨非常儒雅,非常灵秀,有元人的味道,但是又是宋人的格局,他把这两个结合,形成自己的面目。

我感觉程大利先生的画,画中开始有龙蛇了,这个龙蛇就是山水画里的布白。这是非常值得庆贺的事情,我觉得他接下来的空间会很大。(舒士俊)

2程大利的作品,既不拘泥于传统,也有别于前卫水墨,所追求的是一种诗性的思想。因此他在宏阔大气的构图中,讲究的是一种整体性的把握,具象的笔墨语言在他作品的意境中,还原为对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全面关照。同时他又巧妙地把激情藏注画面的深处,偶尔的逸笔草草,与作品的全体所显现的精神相得益彰,反映了知识分子艺术家的世界观和洞悉今日的态度。(张晓凌)

3程大利看到树和山,就开始营造他心中的山水。这是个艰苦的历程,没有造型不行,没有笔墨不行,但是最后光拿笔墨造型也不行,要有笔墨造势,笔墨的畅神,笔墨的气息。他真的是体验了人和山林之间的关系,坐忘于山林之中,用静气、静笔、静墨来实现一个静的思维。他说山川之气本静,你躁,静气不生,林泉之气本幽,也在静中产生。我体会他的状态,一个静,一个慢,一个雅,一个淡,一个幽,无非这几个字,绝无急躁浮浅,更没有短时的即兴的那种挥之不去的名利之心,他真是把自己像做气功一样,一点点地做,在用心体验山水。

我也觉得我们作为一个艺术家,大成是特别不容易的,特别是切合司马迁说的,如何通古今之变,如何成一家之言,大利的实践值得研究。(刘曦林)

4大利先生,我们看重他的是他一步一步的向前从不停止的求索,求索是无限的空间,包括天人之际,也只有有了一家之言,然后才能穿透太史公的精神,留存于历史之上。

大利的画告诉我们,一个人的自省是非常重要的,由于自省才发现自己的不足,发现了不足,前面的路自然会铺开。历代大师都有自省能力,所以,像大利这样为了民族,为了民族文化的发展,而乐于补课的人,我表示特别的敬意。5 9 8 7 6

1“潘步掌中轻,十步香尘生罗袜;妃弹塞上曲。千秋胡语入琵琶。”这是张伯驹第一次见到潘素时随手写下的一幅嵌字联。

潘素(1915—1992),原名潘妃,清朝著名的状元宰相潘世恩的后代,著名收藏家张伯驹先生的夫人,早年习花鸟,中年转攻山水,晚年善金碧青绿山水及雪景山水。

张大千称赞潘素的绘画:“神韵高古,直逼唐人,谓为杨升可也,非五代以后所能望其项背”。

2说起潘素和张伯驹的爱情故事还有一段惊险的传奇。

3己巳(1989年)作 万里春光 镜心 纸本

在遇到潘素时,张伯驹家中已有三位太太,他时任盐业银行总稽核,一年要到上海分行查账两次。他的好友孙曜东回忆说:“他整日埋头于书画收藏和京剧、诗词,来上海也就是玩玩。既然来玩,也时而走走‘花界’,结果就撞上了潘妃,一发而不可收,双双坠入爱河。”

4潘素在张伯驹眼中就如同出塞的王昭君,气质独特而优雅,潘素也对眼前这个才华横溢的翩翩公子青睐有加。但是此时的潘素已经与国民党中将臧卓谈婚论嫁,对方一听说这对才子佳人的故事,立刻就把潘素“软禁”在了上海西华路的“一品香”酒店里,再不许她和张伯驹见面。

5张伯驹在上海人生地不熟,而且“情敌”又是国民党军官,怕弄出乱子来,他找到好友孙曜东帮忙。孙曜东开车带着张伯驹,趁天黑在静安寺路上的静安别墅租了一套房子,那里是上海滩有名的“小公馆”,很多要人的外室都暂居于此,来的人鱼龙混杂,不容易暴露。孙曜东和张伯驹又来到“一品香”酒店,买通了臧卓的卫兵,将已经哭成泪人的潘素接出,住在静安别墅。不久,张伯驹就带着潘素回到了苏州,在那里迎娶了这位朝思暮想的美人。

6潘素作品

7 16 15 14 13 12 11 10 9 8

1吴冠中曾言:在我看来,100个齐白石也抵不上一个鲁迅的社会功能,多个少个齐白石无所谓,但少了一个鲁迅,中国人的脊梁就少半截。

2吴冠中绘

窦中亮说,“一百个齐白石比不上一个范曾”。

窦中亮何许人也不太知道,吴冠中的话是从社会学的意义上来讲,有没有道理读者自会分辨。可见像齐白石这样的大师也是誉满天下,谤满天下的。今暂不去讨论是誉多些呢,还是谤多些?我想探寻的是大师齐白石一生作画无数,有没有败笔呢?

3据说,齐白石画虾,按只论价,有一次,购画者央求,多画一只虾。齐白石不便拒绝,就画了一只软绵绵,走了样,毫无生气的虾。

那人奇怪,以为是齐白石大师的败笔。

没想到,白石老人说:“你要添的这只虾子是不在价钱以内的,所以替你画了只死虾子。”

4还有人说,有人提出多画只虾的要求后,白石老人会画个虾头露出水草,虾尾藏在水草后面,或画个虾尾露在外面,虾头却藏在其它虾后。

我想这些都也称不上败笔,费一样笔墨,却多花多少心思。不仅不是败笔,甚至是神来之笔,精巧之笔。

5还有文章说,1952年的一天,诗人艾青带了一幅齐白石早年的画,前往拜访齐白石,请他鉴别真伪,齐白石拿出放大镜,看了好一阵子,对艾青说:“我用刚创作好的两幅画跟你换这幅,行吗?”艾青听后,赶紧收起画,笑笑应道:“您就是拿20幅,我也不跟你换。”齐白石见换画无望,不禁叹了一口气:“我年轻时画画多认真呀,现在退步了。”退步倒也未必,我想作为高龄的画家,有时候力不从心,出现败笔是有可能的。

6那么齐白石作画,有没有败笔呢?老舍的儿子舒乙说过一件事,老舍藏画展中有一幅齐白石《雪中梅花》,仅仅剩下一半。舒乙介绍说:说起来,这幅画的故事也非常有趣。老舍选了一组苏曼殊的诗句请老人作画,分别是“手摘红樱拜美人”、“红莲礼白莲”、“芭蕉叶卷抱秋花”、“几束寒梅映雪红”,拿到画后,他高高兴兴地请刘金涛师父装裱,走的时候,忽然觉得第四幅“几束寒梅映雪红”里的寒鸦是败笔。虽然画上题有白石所书“老舍命予依句作画”等字句,但老舍仍然把画拦腰剪断。他有自己的标准,“你是坏作品我就不喜欢,有败笔我就不要,不是只看你名气。” 老舍是名副其实的收藏家、鉴赏家,他的话我信得!

7齐白石作画肯定是有败笔的。作画有败笔又有什么呢?只要做人无败笔。作为齐白石,他的一生中有无败笔呢?

2016年1月20日谷雨于拙书堂8

1书法中的“虚”,泛指其境界的高远、空灵;书法中的“静”,谓之其意境的儒雅、安谧。

对于书法而言,静谧的观点和灵动的生命张力,是书法艺术两元的融合。自魏晋以来,我国的艺术深受老庄、释家思想的熏陶和影响,形成了“虚静”之美的鲜活之魂。

庄子曰:“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共波。”静默为禅,空灵如水,揭示了中国文人特有的心灵空间。禅宗视自然界万物为幻象,释家却在空山落叶的寂寞中打禅入静。这种心境在滚滚红尘中嵌入艺术的心灵石壁,豁显其自然、安和与静谧。晚唐诗人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中说:“落花无言,人淡如菊。”宋代画家米友仁也曾深有感触地说过这样的话:“每静室僧趺,忘怀万虑,与碧虚寥廓同其流荡。”清代文学家刘熙载则说:“欲作草书,必先释智遗形,以至于超鸿蒙、混希夷,然后下笔。”他还说:“正书居静以治动,草书居动以治静。”他深刻而生动地阐述了书艺中静动之美的哲学辩证关系,为书家指明了一条动静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方向,只要书家掌握了这些规律,就可恣意挥洒,形其自然。

笔者认为,行草书是动态书体,但它那灵动的点画、线条,那磅礴的气韵,那纵横驰骋的态势,可把观赏者带入宁静的湖泊,带入静谧的空间沃野,带入一种落叶无声的世界中去,咀嚼虚与静的书法艺术的橄榄。

书法一要字法、笔法、章法,二要修养、学养。书境是心境的艺术体现,只有好的心境才能有好的书境。假如心境不佳、学养低俗、心事沉沉,肯定创作不出幽雅、清宁、脱俗、刚劲、飘逸的书法佳作来。

书家在创作任何一幅作品时,要熟知诗词歌赋的内涵,充满激越高昂的情感,将其意蕴贯穿于书法的线条中,就能淋漓尽致地、生动地、刚柔并济地力透纸背,具有音乐韵律之美、静虚空灵之美、神采飞扬之美。

掌握书法作品中的虚与静,非一日之功,一定要在临帖中思索、在出帖中感悟、在创作中出新。只有日积月累、探其规律、博采众长,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个性,才能在浮躁的生活中找到虚实的平静与安宁,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现实中找到书法的唯美与韵味。

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书法高研班研习书法的课程中,书法家洪亮曾就书法中的虚与静作了深刻的剖析。我深有同感。他说,线条是追逐情感的运动,要用笔含筋裹骨,挺劲律动,“三法”即字法、笔法、章法合一,气韵律美。因之,在动笔之前,要在闹中取静,虚静兼修,气韵贯通。

从某种意义上说,书法是生命精神外化的一种形态,是书家驾驭笔墨力量的一种展示。古人说,“下笔用力,肌肤之丽”,“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故,书法是力的艺术,以线立骨,以线传情,以虚掩实,以静示动。这种力是含蓄的力、内敛的力。这样,书法才能彰显美感、流畅,达到“幽思人于亮间,逸气弥于字内”的最高境界。

什么是大师?大师的作品必须是:包前孕后的,而且必须能树立一代楷模,开启一代新风。关键是“包前孕后”,后两条其实已包括在这一条中。能“包前孕后”的作品当然必须是高质量的作品,高质量的作品应有哪些标准呢?

功力、样式、思想。一幅作品中,功力高、样式新、思想深,便是高质量的作品,三者缺一不可,但三者皆精,却非易事,正如谢赫说的:“虽画有六法,罕能尽该,而自古及今,各善一节。”姚最说的:“画有六法,真仙为难。”那么,三者当中,哪一样更重要呢?当然,“样式”中也包含着“思想”,但“思想”不完全体现在“样式”中,“思想”还有其独立的一面。“功力”达到相当高的程度,“功力”也就有了样式,但“功力”不完全是“样式”,也有其独立的一面。还有,“思想”高深的人也必会有“样式”。所以,样式、思想、功力三者有互相联系的一面,一者十分突出,其余二者不可能完全没有;倘若一者太差太弱,另二者也很难成立。

1黄宾虹 山水

黄宾虹的画是以“功力”浓厚而见著的,他的“样式”和“思想”都体现在“功力”之中;因功力太深而出现“样式”,同时也体现出他的思想。“功力”属于有多样,可简单地分为“传统功夫”和“非传统功力”。黄宾虹的“功力”属于“传统功力”,“传统功力”因根深也就叶茂,因而在“传统”上下工夫的人是比较保险的,但也是十分艰巨的,因为必须下很大的苦功。“画人不可无年矣”,如果你不长寿,在传统的道路上也许走了一半便结束了。而且必须有很高的理论基础和文化修养,否则你还不理解传统,又怎么学习传统?很多人自认为画了一辈子传统,其实还没有进入传统门槛,只不过学一点传统的皮毛,看似传统,实际并无传统的内涵。传统中国画你只要理解了,学到家了,创作时尽可任意发挥。加上你有思想,有殊特的个性,有浓厚的修养,自然会出现特殊的风格。李可染说的“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这是正确的,可取的。“功力”就是正确的、有深刻内涵的表现力,“传统功力”当然是一种优秀的表现力,但“非传统功力”也不可轻视。“非传统功力”有时可丰富“传统功力”,久而久之,也就成为“传统功力”之一,但“非传统功力”必须有一部分“传统”在内,否则,不包前也不必孕后,“传统功力”者是指沿着传统的道路一直走下去,再在同方向上超越,如黄宾虹,齐白石等人。“非传统功力”指在传统上走一小段,便离开传统。叉道而去,另辟蹊径。如蒋兆和其人物画借用西画的表现力,但又用传统的笔墨形式,却又缺少传统笔墨的内涵。传统有的,他没有,但不是完全没有;传统没有的,他又有了,故称为“非传统功力”,亦可取。总之,你想表现一种文化,而表现得不好,就叫无功力,至少叫功力不深。功力不深,是画不出高质量的作品的,也绝对成不了大师。

“功力”必须刻苦锻炼才能得到,但也不完全出于炼,还有各种文化的积累,“死练”的作用是有限的。

2傅抱石 杜甫九日蓝耕会饮诗意图

功力、样式、思想,比较起来,还是“样式”更重要些。“样式”也就是面貌,是风格的主要部分,风格的成熟才叫画家,没有“样式”是不能称为画家的,更不能称为大画家,尤不能称为大师。黄宾虹、齐白石、傅抱石、潘天寿、李可染,都有自己鲜明的“样式”,不看落款就能知道是哪家作品,因为有其特殊的样式。黄宾虹虽然以功力而著称,但其功力毕竟体现出一种样式。

样式的形成也分为三种情况,其一是自然而然,长期锻炼,炉火纯青,但要较长时间,如黄宾虹、齐白石,齐白石说是“衰年变法”,其实他仍然是自然而然而变法,层层积厚,达到一定的高度,形成自己的样式。齐、黄早年都没有自己的样式,到了80岁才形成自己的样式。

其二是着意追求,有了一点基本功,即上面说的表现力之后,便苦思冥想,或东翻西找,或从别人的样式中得到启发,或从理论中和前人的有关记载中找到根据,或从造化中得到灵感或从错觉中获得形象,然后振笔直追,一超直入。这种“样式”来得快,也容易独特和新鲜,但弄不好便不耐看,甚至只有形式而无内涵。正如该用文火熬出的中药,你改用猛火急煎,药效就减。不过,这种新的样式出来后,还可慢慢改进和加强,也就是刘国松说的“先求异、再求好”。但等到好了,也要很长时间。

其三先是自然而然,然后再着意追求,改进一些后再自然而然的演进,然后再着意追求,然后再慢慢加强,李可染的山水画之成功就是如此。所以,他的成功,就年龄而论,要比黄宾虹、齐白石早得多。

三种方法各有长处,画家可根据自己的意识结构,艺术修养,基本功,以及自身状况而定。身体状况又分两种,如果你的遗传基因决定你不能长寿,你自然而然,半途而死,哪里还有样式呢?有三十岁而成名,有八十岁才见风格,年龄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但反之,你的健康不佳,你走传统文人画一路,“烟云供养”慢慢悠悠,也可延长你的生命。有人用生命换艺术,比如徐悲鸿、傅抱石,徐饿坏了身体还坚持画画,一生刻意改革,费尽心血,50多岁便死了。傅的画作消耗尽了他的生命,60岁便死了。有人用艺术养生命,淡、散、悠、缓如黄宾虹、齐白石、林散之、朱屺瞻等。艺术使他们长寿,长寿又使他们艺术更加成功。但你又必须能熬得住长期寂寞。

3潘天寿 鹰石山花图

作品的样式、功力,还有意境、含义、趣味以及体现出的各种文化底蕴,都需要思想才能成立。思想是学、才、识、胆的总和,贯穿其中的是悟性。学,不仅是学,不仅是学技巧,更重要的是学文化,阅读各种文化典籍,世界名著,一流的理论著作。提高个人的文化素质,文化素质低的人是不能作画家的。学以解成,才自内发,才在学的基础上增长,但才也有天生的部分,一个饱学之士,获得管理学博士学位,甚至当过什么长的人,未必管好一个企业,但一个文盲可以把几十个企业搞得红红火火,盈利千万。这就是说他有才无学但大才必须有学。一个大歌唱家必须有一个天生的好喉咙,没有这个天生的好喉咙,再练也不行。很多人练了一辈子,也学了一辈子,但成不了画家,这说明他虽有学,但无才,老百姓常说某人不是这块材料,就是这个意思。如果你无画画之才,也应该有自知之明,或者改行,或者只作为业余爱好,作为一个欣赏家或收藏家或出版家之类也是好的。

识是学和才的升华,有学有才者,如果升化不到识,也是成不了大家的。识是思想的核心,一个画家(以及其他任何成功者)学习和进步,发展和变革,每一过程都是识在起作用,无识之人不但成不了大师,也成不了画家,当然识也有高下之分。识高也必有胆。

有学、有才、有识、有胆,也就是有思想,乃是成功大师的最重要因素。

为优秀的作品另外的三个标准,即:样式、深度、高度。优秀的作品必须有鲜明的样式,但样式必须有深度,这“深度”也就是动力,否则便是胡涂乱抹。高度也就是很深的文化内涵和思想。所以,单纯为了制造一个特殊的样式以和他们样式区别,并非难事,怪诞的,不合情理的,都会和常人的不同。但如果没有深度和高度,这种样式也就没有意义。

4李可染 万山红遍

此外,优秀的作品还须有三个特征,即:时代的、民族的、个人的。

时代的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就内容题材而说,蒋兆和的《流民图》,石鲁的《转战陕北》,王盛烈的《八女投江》,还有油画《开国大典》、《狼牙山五壮士》、《地道战》、《夜渡黄河》、《在激流中前进》等等,都有鲜明的时代感。就风格而论,黄宾虹、齐白石、徐悲鸿、傅抱石、潘天寿、李可染、蒋兆和、林风眠也都具鲜明的时代风格,都和前人拉开了距离。他是现代人,你还画古人画,用古人的笔法,画古人的题材,你的画便不可能成为优秀的作品。

民族的,即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一看就知是中国的,或西洋的,或日本的,等等。今人好言“中西合璧”,似乎第一流大画家很少提“中西合璧”,徐悲鸿先生是最反对“中西合璧”,称之为“中西合瓦”。他说他学西洋画是为了吸收其长处来发展中国画,即把西画作为营养,来补中国画之不足,而不是为了“中西合璧”。林风眠提出“调合中西”也和“中西合璧”不同,徐、林的画已和中国画相距甚远,但仍不是西方的,而一眼便可看出是中国的。黄永玉说他的画不是“中国画”不是“西洋画”,什么画种都不属,就是“画”。当然黄永玉画了不少差画,但他的优秀作品,虽然不是“中国画”,不是“西洋画”但仍可看出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西方的马蒂斯、毕加索的画虽然吸收了中国画的成分,但仍可看出是西方的特色。至于纯种的“中国画”和“西洋画”就更不用说了。当然,半中半西,或中西不分的作品,也是一个品种,也是一种特色,比如骡子,非驴非马,也自有佳处,但都不能延续。大师的作品应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时代的、民族的、个人的,必须在一幅作品中同时具备,缺一不可称为大师的作品。

其次,“正、大气象”和“阳刚大气”,不是霸悍气和粗鲁气,更不是浑浊气。作为中国特色的艺术作品还必须具在一定的文气,有文气的作品才耐人寻味,有文气自然有清气、秀气,自然祛除了霸气、粗气和清气、粗气和浊气,文气不是弱气(包括文弱之气)。

1《寒食帖》又名《黄州寒食诗帖》或《黄州寒食帖》。苏轼撰诗并书,墨迹素笺本,横34.2厘米,纵18.9厘米,行书十七行,129字,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此帖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这是一首遣兴的诗作,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人生之叹。诗写得苍凉多情,表达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此诗的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通篇书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气势奔放,而无荒率之笔。《寒食诗帖》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也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正如黄庭坚在此诗后所跋:“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

2释文(1):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闇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须已白。

自从我来到黄州,已经度过三次寒食节了。每年都惋惜着春天残落,却无奈春光离去并不需要人的悼惜。今年的春雨绵绵不绝,接连两个月如同秋天萧瑟的春寒,天气令人郁闷。在愁卧中听说海棠花谢了,雨后凋落的花瓣在污泥上显得残红狼藉。美丽的花经过雨水摧残凋谢,就像是被有力者在半夜背负而去,叫人无力可施。这和患病的少年,病后起来头发已经衰白又有何异呢?

3 4译文(2):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春天江水高涨将要浸入门内,雨势袭来没有停止的迹象,小屋子像一叶渔舟,飘流在苍茫烟水中厨房里空荡荡的,只好煮些蔬菜,在破灶里用湿芦苇烧着,本来不知道今天是什么时候,看见乌鸦衔着纸钱,才想到今天是寒食节。想回去报效朝廷,无奈国君门深九重,可望而不可及;想回故乡,但是祖坟却远隔万里,本来也想学阮籍作途穷之哭,但心却如死灰不能复燃。

5 7 6

题跋(1):

东坡书。豪宕秀逸。为颜杨以后一人。此卷乃谪黄州日所书。后有山谷跋。倾倒已极。所谓无意于佳乃佳者。坡论书诗云。苟能通其意。常谓不学可。又云。读书万卷始通神。若区区于点画波磔间。求之则失之远矣。乾隆戊辰(1748)清和月上澣八日御识。

清高宗,弘曆(1711-1799),清世宗四子,庙号高宗,年号乾隆。、

8 10 9

题跋(2):

东坡此诗似李太白。犹恐太白有未到处。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它日东坡或见此书。应笑我于无佛处称尊也。

黄庭坚(1045-1105),洪州分宁人,字鲁直,号山谷、山谷道人、涪翁。

11

题跋(3):

余生平见东坡先生真蹟。不下三十馀卷。必以此为甲观。已摹刻戏鸿堂帖中。董其昌观并题。

董其昌(1555-1636),华亭人,字玄宰,号思白,别号香光、思翁。12 15 14 13

题跋(4):

东坡老仙三诗。先世旧所藏。伯祖永安大夫尝谒山谷于眉之青神。有携行书帖。山谷接跋其后。此诗其一也。老仙文高笔妙。粲若霄汉云霞之丽。山谷又发扬蹈厉之。可为绝代之珍矣。昔曾大父礼院官中秘书。与李常公择为僚。山谷母夫人。公择女弟也。山谷与永安帖自言。识先礼院于公择舅坐上。由是与永安游好。有先礼院所藏昭陵御飞白记及曾叔祖卢山府君志。名皆列山谷集。惟诸跋世不尽见。此跋尤恢奇。因详著卷后。永安为河南属邑。伯祖尝为之宰云。三晋张縯季长甫。懿文堂。

张縯,字季长,南宋隆兴元年(1173)进士。

1很多人把朱耷跟西方的梵高比。的确,他们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生活的磨难,对艺术的无限痴狂,以及间歇性的神经错乱。

他们在艺术上的卓越成就,来自于天才,更来自于勤奋。不了解梵高的人,很容易认为他在乱画。可实际上,尽管艺术生命只有短短十年,但他的写生与临摹量,不少于任何一个长寿的画家。朱耷也是一样,在书法上,他几乎临摹过所有前辈书家和经典碑帖,只不过,他的临摹太有个性罢了。

我怀疑,神经错乱改变了他们大脑的某些细胞,这些细胞传导到眼睛,让他们看到了不一样的世界。否则,为什么梵高的柏树画得像飞腾的火焰,而古朴的石鼓文,被我们的八大山人临出花儿来了呢?

朱耷临《石鼓文》册 南京博物院藏2 16 15 14 13 12 11 10 9 8 7 6 5 4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