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潘步掌中轻,十步香尘生罗袜;妃弹塞上曲。千秋胡语入琵琶。”这是张伯驹第一次见到潘素时随手写下的一幅嵌字联。

潘素(1915—1992),原名潘妃,清朝著名的状元宰相潘世恩的后代,著名收藏家张伯驹先生的夫人,早年习花鸟,中年转攻山水,晚年善金碧青绿山水及雪景山水。

张大千称赞潘素的绘画:“神韵高古,直逼唐人,谓为杨升可也,非五代以后所能望其项背”。

2说起潘素和张伯驹的爱情故事还有一段惊险的传奇。

3己巳(1989年)作 万里春光 镜心 纸本

在遇到潘素时,张伯驹家中已有三位太太,他时任盐业银行总稽核,一年要到上海分行查账两次。他的好友孙曜东回忆说:“他整日埋头于书画收藏和京剧、诗词,来上海也就是玩玩。既然来玩,也时而走走‘花界’,结果就撞上了潘妃,一发而不可收,双双坠入爱河。”

4潘素在张伯驹眼中就如同出塞的王昭君,气质独特而优雅,潘素也对眼前这个才华横溢的翩翩公子青睐有加。但是此时的潘素已经与国民党中将臧卓谈婚论嫁,对方一听说这对才子佳人的故事,立刻就把潘素“软禁”在了上海西华路的“一品香”酒店里,再不许她和张伯驹见面。

5张伯驹在上海人生地不熟,而且“情敌”又是国民党军官,怕弄出乱子来,他找到好友孙曜东帮忙。孙曜东开车带着张伯驹,趁天黑在静安寺路上的静安别墅租了一套房子,那里是上海滩有名的“小公馆”,很多要人的外室都暂居于此,来的人鱼龙混杂,不容易暴露。孙曜东和张伯驹又来到“一品香”酒店,买通了臧卓的卫兵,将已经哭成泪人的潘素接出,住在静安别墅。不久,张伯驹就带着潘素回到了苏州,在那里迎娶了这位朝思暮想的美人。

6潘素作品

7 16 15 14 13 12 11 10 9 8

1吴冠中曾言:在我看来,100个齐白石也抵不上一个鲁迅的社会功能,多个少个齐白石无所谓,但少了一个鲁迅,中国人的脊梁就少半截。

2吴冠中绘

窦中亮说,“一百个齐白石比不上一个范曾”。

窦中亮何许人也不太知道,吴冠中的话是从社会学的意义上来讲,有没有道理读者自会分辨。可见像齐白石这样的大师也是誉满天下,谤满天下的。今暂不去讨论是誉多些呢,还是谤多些?我想探寻的是大师齐白石一生作画无数,有没有败笔呢?

3据说,齐白石画虾,按只论价,有一次,购画者央求,多画一只虾。齐白石不便拒绝,就画了一只软绵绵,走了样,毫无生气的虾。

那人奇怪,以为是齐白石大师的败笔。

没想到,白石老人说:“你要添的这只虾子是不在价钱以内的,所以替你画了只死虾子。”

4还有人说,有人提出多画只虾的要求后,白石老人会画个虾头露出水草,虾尾藏在水草后面,或画个虾尾露在外面,虾头却藏在其它虾后。

我想这些都也称不上败笔,费一样笔墨,却多花多少心思。不仅不是败笔,甚至是神来之笔,精巧之笔。

5还有文章说,1952年的一天,诗人艾青带了一幅齐白石早年的画,前往拜访齐白石,请他鉴别真伪,齐白石拿出放大镜,看了好一阵子,对艾青说:“我用刚创作好的两幅画跟你换这幅,行吗?”艾青听后,赶紧收起画,笑笑应道:“您就是拿20幅,我也不跟你换。”齐白石见换画无望,不禁叹了一口气:“我年轻时画画多认真呀,现在退步了。”退步倒也未必,我想作为高龄的画家,有时候力不从心,出现败笔是有可能的。

6那么齐白石作画,有没有败笔呢?老舍的儿子舒乙说过一件事,老舍藏画展中有一幅齐白石《雪中梅花》,仅仅剩下一半。舒乙介绍说:说起来,这幅画的故事也非常有趣。老舍选了一组苏曼殊的诗句请老人作画,分别是“手摘红樱拜美人”、“红莲礼白莲”、“芭蕉叶卷抱秋花”、“几束寒梅映雪红”,拿到画后,他高高兴兴地请刘金涛师父装裱,走的时候,忽然觉得第四幅“几束寒梅映雪红”里的寒鸦是败笔。虽然画上题有白石所书“老舍命予依句作画”等字句,但老舍仍然把画拦腰剪断。他有自己的标准,“你是坏作品我就不喜欢,有败笔我就不要,不是只看你名气。” 老舍是名副其实的收藏家、鉴赏家,他的话我信得!

7齐白石作画肯定是有败笔的。作画有败笔又有什么呢?只要做人无败笔。作为齐白石,他的一生中有无败笔呢?

2016年1月20日谷雨于拙书堂8

1书法中的“虚”,泛指其境界的高远、空灵;书法中的“静”,谓之其意境的儒雅、安谧。

对于书法而言,静谧的观点和灵动的生命张力,是书法艺术两元的融合。自魏晋以来,我国的艺术深受老庄、释家思想的熏陶和影响,形成了“虚静”之美的鲜活之魂。

庄子曰:“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共波。”静默为禅,空灵如水,揭示了中国文人特有的心灵空间。禅宗视自然界万物为幻象,释家却在空山落叶的寂寞中打禅入静。这种心境在滚滚红尘中嵌入艺术的心灵石壁,豁显其自然、安和与静谧。晚唐诗人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中说:“落花无言,人淡如菊。”宋代画家米友仁也曾深有感触地说过这样的话:“每静室僧趺,忘怀万虑,与碧虚寥廓同其流荡。”清代文学家刘熙载则说:“欲作草书,必先释智遗形,以至于超鸿蒙、混希夷,然后下笔。”他还说:“正书居静以治动,草书居动以治静。”他深刻而生动地阐述了书艺中静动之美的哲学辩证关系,为书家指明了一条动静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方向,只要书家掌握了这些规律,就可恣意挥洒,形其自然。

笔者认为,行草书是动态书体,但它那灵动的点画、线条,那磅礴的气韵,那纵横驰骋的态势,可把观赏者带入宁静的湖泊,带入静谧的空间沃野,带入一种落叶无声的世界中去,咀嚼虚与静的书法艺术的橄榄。

书法一要字法、笔法、章法,二要修养、学养。书境是心境的艺术体现,只有好的心境才能有好的书境。假如心境不佳、学养低俗、心事沉沉,肯定创作不出幽雅、清宁、脱俗、刚劲、飘逸的书法佳作来。

书家在创作任何一幅作品时,要熟知诗词歌赋的内涵,充满激越高昂的情感,将其意蕴贯穿于书法的线条中,就能淋漓尽致地、生动地、刚柔并济地力透纸背,具有音乐韵律之美、静虚空灵之美、神采飞扬之美。

掌握书法作品中的虚与静,非一日之功,一定要在临帖中思索、在出帖中感悟、在创作中出新。只有日积月累、探其规律、博采众长,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个性,才能在浮躁的生活中找到虚实的平静与安宁,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现实中找到书法的唯美与韵味。

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书法高研班研习书法的课程中,书法家洪亮曾就书法中的虚与静作了深刻的剖析。我深有同感。他说,线条是追逐情感的运动,要用笔含筋裹骨,挺劲律动,“三法”即字法、笔法、章法合一,气韵律美。因之,在动笔之前,要在闹中取静,虚静兼修,气韵贯通。

从某种意义上说,书法是生命精神外化的一种形态,是书家驾驭笔墨力量的一种展示。古人说,“下笔用力,肌肤之丽”,“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故,书法是力的艺术,以线立骨,以线传情,以虚掩实,以静示动。这种力是含蓄的力、内敛的力。这样,书法才能彰显美感、流畅,达到“幽思人于亮间,逸气弥于字内”的最高境界。

什么是大师?大师的作品必须是:包前孕后的,而且必须能树立一代楷模,开启一代新风。关键是“包前孕后”,后两条其实已包括在这一条中。能“包前孕后”的作品当然必须是高质量的作品,高质量的作品应有哪些标准呢?

功力、样式、思想。一幅作品中,功力高、样式新、思想深,便是高质量的作品,三者缺一不可,但三者皆精,却非易事,正如谢赫说的:“虽画有六法,罕能尽该,而自古及今,各善一节。”姚最说的:“画有六法,真仙为难。”那么,三者当中,哪一样更重要呢?当然,“样式”中也包含着“思想”,但“思想”不完全体现在“样式”中,“思想”还有其独立的一面。“功力”达到相当高的程度,“功力”也就有了样式,但“功力”不完全是“样式”,也有其独立的一面。还有,“思想”高深的人也必会有“样式”。所以,样式、思想、功力三者有互相联系的一面,一者十分突出,其余二者不可能完全没有;倘若一者太差太弱,另二者也很难成立。

1黄宾虹 山水

黄宾虹的画是以“功力”浓厚而见著的,他的“样式”和“思想”都体现在“功力”之中;因功力太深而出现“样式”,同时也体现出他的思想。“功力”属于有多样,可简单地分为“传统功夫”和“非传统功力”。黄宾虹的“功力”属于“传统功力”,“传统功力”因根深也就叶茂,因而在“传统”上下工夫的人是比较保险的,但也是十分艰巨的,因为必须下很大的苦功。“画人不可无年矣”,如果你不长寿,在传统的道路上也许走了一半便结束了。而且必须有很高的理论基础和文化修养,否则你还不理解传统,又怎么学习传统?很多人自认为画了一辈子传统,其实还没有进入传统门槛,只不过学一点传统的皮毛,看似传统,实际并无传统的内涵。传统中国画你只要理解了,学到家了,创作时尽可任意发挥。加上你有思想,有殊特的个性,有浓厚的修养,自然会出现特殊的风格。李可染说的“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这是正确的,可取的。“功力”就是正确的、有深刻内涵的表现力,“传统功力”当然是一种优秀的表现力,但“非传统功力”也不可轻视。“非传统功力”有时可丰富“传统功力”,久而久之,也就成为“传统功力”之一,但“非传统功力”必须有一部分“传统”在内,否则,不包前也不必孕后,“传统功力”者是指沿着传统的道路一直走下去,再在同方向上超越,如黄宾虹,齐白石等人。“非传统功力”指在传统上走一小段,便离开传统。叉道而去,另辟蹊径。如蒋兆和其人物画借用西画的表现力,但又用传统的笔墨形式,却又缺少传统笔墨的内涵。传统有的,他没有,但不是完全没有;传统没有的,他又有了,故称为“非传统功力”,亦可取。总之,你想表现一种文化,而表现得不好,就叫无功力,至少叫功力不深。功力不深,是画不出高质量的作品的,也绝对成不了大师。

“功力”必须刻苦锻炼才能得到,但也不完全出于炼,还有各种文化的积累,“死练”的作用是有限的。

2傅抱石 杜甫九日蓝耕会饮诗意图

功力、样式、思想,比较起来,还是“样式”更重要些。“样式”也就是面貌,是风格的主要部分,风格的成熟才叫画家,没有“样式”是不能称为画家的,更不能称为大画家,尤不能称为大师。黄宾虹、齐白石、傅抱石、潘天寿、李可染,都有自己鲜明的“样式”,不看落款就能知道是哪家作品,因为有其特殊的样式。黄宾虹虽然以功力而著称,但其功力毕竟体现出一种样式。

样式的形成也分为三种情况,其一是自然而然,长期锻炼,炉火纯青,但要较长时间,如黄宾虹、齐白石,齐白石说是“衰年变法”,其实他仍然是自然而然而变法,层层积厚,达到一定的高度,形成自己的样式。齐、黄早年都没有自己的样式,到了80岁才形成自己的样式。

其二是着意追求,有了一点基本功,即上面说的表现力之后,便苦思冥想,或东翻西找,或从别人的样式中得到启发,或从理论中和前人的有关记载中找到根据,或从造化中得到灵感或从错觉中获得形象,然后振笔直追,一超直入。这种“样式”来得快,也容易独特和新鲜,但弄不好便不耐看,甚至只有形式而无内涵。正如该用文火熬出的中药,你改用猛火急煎,药效就减。不过,这种新的样式出来后,还可慢慢改进和加强,也就是刘国松说的“先求异、再求好”。但等到好了,也要很长时间。

其三先是自然而然,然后再着意追求,改进一些后再自然而然的演进,然后再着意追求,然后再慢慢加强,李可染的山水画之成功就是如此。所以,他的成功,就年龄而论,要比黄宾虹、齐白石早得多。

三种方法各有长处,画家可根据自己的意识结构,艺术修养,基本功,以及自身状况而定。身体状况又分两种,如果你的遗传基因决定你不能长寿,你自然而然,半途而死,哪里还有样式呢?有三十岁而成名,有八十岁才见风格,年龄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但反之,你的健康不佳,你走传统文人画一路,“烟云供养”慢慢悠悠,也可延长你的生命。有人用生命换艺术,比如徐悲鸿、傅抱石,徐饿坏了身体还坚持画画,一生刻意改革,费尽心血,50多岁便死了。傅的画作消耗尽了他的生命,60岁便死了。有人用艺术养生命,淡、散、悠、缓如黄宾虹、齐白石、林散之、朱屺瞻等。艺术使他们长寿,长寿又使他们艺术更加成功。但你又必须能熬得住长期寂寞。

3潘天寿 鹰石山花图

作品的样式、功力,还有意境、含义、趣味以及体现出的各种文化底蕴,都需要思想才能成立。思想是学、才、识、胆的总和,贯穿其中的是悟性。学,不仅是学,不仅是学技巧,更重要的是学文化,阅读各种文化典籍,世界名著,一流的理论著作。提高个人的文化素质,文化素质低的人是不能作画家的。学以解成,才自内发,才在学的基础上增长,但才也有天生的部分,一个饱学之士,获得管理学博士学位,甚至当过什么长的人,未必管好一个企业,但一个文盲可以把几十个企业搞得红红火火,盈利千万。这就是说他有才无学但大才必须有学。一个大歌唱家必须有一个天生的好喉咙,没有这个天生的好喉咙,再练也不行。很多人练了一辈子,也学了一辈子,但成不了画家,这说明他虽有学,但无才,老百姓常说某人不是这块材料,就是这个意思。如果你无画画之才,也应该有自知之明,或者改行,或者只作为业余爱好,作为一个欣赏家或收藏家或出版家之类也是好的。

识是学和才的升华,有学有才者,如果升化不到识,也是成不了大家的。识是思想的核心,一个画家(以及其他任何成功者)学习和进步,发展和变革,每一过程都是识在起作用,无识之人不但成不了大师,也成不了画家,当然识也有高下之分。识高也必有胆。

有学、有才、有识、有胆,也就是有思想,乃是成功大师的最重要因素。

为优秀的作品另外的三个标准,即:样式、深度、高度。优秀的作品必须有鲜明的样式,但样式必须有深度,这“深度”也就是动力,否则便是胡涂乱抹。高度也就是很深的文化内涵和思想。所以,单纯为了制造一个特殊的样式以和他们样式区别,并非难事,怪诞的,不合情理的,都会和常人的不同。但如果没有深度和高度,这种样式也就没有意义。

4李可染 万山红遍

此外,优秀的作品还须有三个特征,即:时代的、民族的、个人的。

时代的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就内容题材而说,蒋兆和的《流民图》,石鲁的《转战陕北》,王盛烈的《八女投江》,还有油画《开国大典》、《狼牙山五壮士》、《地道战》、《夜渡黄河》、《在激流中前进》等等,都有鲜明的时代感。就风格而论,黄宾虹、齐白石、徐悲鸿、傅抱石、潘天寿、李可染、蒋兆和、林风眠也都具鲜明的时代风格,都和前人拉开了距离。他是现代人,你还画古人画,用古人的笔法,画古人的题材,你的画便不可能成为优秀的作品。

民族的,即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一看就知是中国的,或西洋的,或日本的,等等。今人好言“中西合璧”,似乎第一流大画家很少提“中西合璧”,徐悲鸿先生是最反对“中西合璧”,称之为“中西合瓦”。他说他学西洋画是为了吸收其长处来发展中国画,即把西画作为营养,来补中国画之不足,而不是为了“中西合璧”。林风眠提出“调合中西”也和“中西合璧”不同,徐、林的画已和中国画相距甚远,但仍不是西方的,而一眼便可看出是中国的。黄永玉说他的画不是“中国画”不是“西洋画”,什么画种都不属,就是“画”。当然黄永玉画了不少差画,但他的优秀作品,虽然不是“中国画”,不是“西洋画”但仍可看出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西方的马蒂斯、毕加索的画虽然吸收了中国画的成分,但仍可看出是西方的特色。至于纯种的“中国画”和“西洋画”就更不用说了。当然,半中半西,或中西不分的作品,也是一个品种,也是一种特色,比如骡子,非驴非马,也自有佳处,但都不能延续。大师的作品应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时代的、民族的、个人的,必须在一幅作品中同时具备,缺一不可称为大师的作品。

其次,“正、大气象”和“阳刚大气”,不是霸悍气和粗鲁气,更不是浑浊气。作为中国特色的艺术作品还必须具在一定的文气,有文气的作品才耐人寻味,有文气自然有清气、秀气,自然祛除了霸气、粗气和清气、粗气和浊气,文气不是弱气(包括文弱之气)。

1《寒食帖》又名《黄州寒食诗帖》或《黄州寒食帖》。苏轼撰诗并书,墨迹素笺本,横34.2厘米,纵18.9厘米,行书十七行,129字,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此帖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这是一首遣兴的诗作,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人生之叹。诗写得苍凉多情,表达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此诗的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通篇书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气势奔放,而无荒率之笔。《寒食诗帖》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也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正如黄庭坚在此诗后所跋:“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

2释文(1):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闇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须已白。

自从我来到黄州,已经度过三次寒食节了。每年都惋惜着春天残落,却无奈春光离去并不需要人的悼惜。今年的春雨绵绵不绝,接连两个月如同秋天萧瑟的春寒,天气令人郁闷。在愁卧中听说海棠花谢了,雨后凋落的花瓣在污泥上显得残红狼藉。美丽的花经过雨水摧残凋谢,就像是被有力者在半夜背负而去,叫人无力可施。这和患病的少年,病后起来头发已经衰白又有何异呢?

3 4译文(2):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春天江水高涨将要浸入门内,雨势袭来没有停止的迹象,小屋子像一叶渔舟,飘流在苍茫烟水中厨房里空荡荡的,只好煮些蔬菜,在破灶里用湿芦苇烧着,本来不知道今天是什么时候,看见乌鸦衔着纸钱,才想到今天是寒食节。想回去报效朝廷,无奈国君门深九重,可望而不可及;想回故乡,但是祖坟却远隔万里,本来也想学阮籍作途穷之哭,但心却如死灰不能复燃。

5 7 6

题跋(1):

东坡书。豪宕秀逸。为颜杨以后一人。此卷乃谪黄州日所书。后有山谷跋。倾倒已极。所谓无意于佳乃佳者。坡论书诗云。苟能通其意。常谓不学可。又云。读书万卷始通神。若区区于点画波磔间。求之则失之远矣。乾隆戊辰(1748)清和月上澣八日御识。

清高宗,弘曆(1711-1799),清世宗四子,庙号高宗,年号乾隆。、

8 10 9

题跋(2):

东坡此诗似李太白。犹恐太白有未到处。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它日东坡或见此书。应笑我于无佛处称尊也。

黄庭坚(1045-1105),洪州分宁人,字鲁直,号山谷、山谷道人、涪翁。

11

题跋(3):

余生平见东坡先生真蹟。不下三十馀卷。必以此为甲观。已摹刻戏鸿堂帖中。董其昌观并题。

董其昌(1555-1636),华亭人,字玄宰,号思白,别号香光、思翁。12 15 14 13

题跋(4):

东坡老仙三诗。先世旧所藏。伯祖永安大夫尝谒山谷于眉之青神。有携行书帖。山谷接跋其后。此诗其一也。老仙文高笔妙。粲若霄汉云霞之丽。山谷又发扬蹈厉之。可为绝代之珍矣。昔曾大父礼院官中秘书。与李常公择为僚。山谷母夫人。公择女弟也。山谷与永安帖自言。识先礼院于公择舅坐上。由是与永安游好。有先礼院所藏昭陵御飞白记及曾叔祖卢山府君志。名皆列山谷集。惟诸跋世不尽见。此跋尤恢奇。因详著卷后。永安为河南属邑。伯祖尝为之宰云。三晋张縯季长甫。懿文堂。

张縯,字季长,南宋隆兴元年(1173)进士。

1很多人把朱耷跟西方的梵高比。的确,他们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生活的磨难,对艺术的无限痴狂,以及间歇性的神经错乱。

他们在艺术上的卓越成就,来自于天才,更来自于勤奋。不了解梵高的人,很容易认为他在乱画。可实际上,尽管艺术生命只有短短十年,但他的写生与临摹量,不少于任何一个长寿的画家。朱耷也是一样,在书法上,他几乎临摹过所有前辈书家和经典碑帖,只不过,他的临摹太有个性罢了。

我怀疑,神经错乱改变了他们大脑的某些细胞,这些细胞传导到眼睛,让他们看到了不一样的世界。否则,为什么梵高的柏树画得像飞腾的火焰,而古朴的石鼓文,被我们的八大山人临出花儿来了呢?

朱耷临《石鼓文》册 南京博物院藏2 16 15 14 13 12 11 10 9 8 7 6 5 4 3

很多人学习书法,整了多少年都学不好,要么方法不对,要么心态不对。如果不知道毛病出在哪里,恐怕练一辈子也白费!下面就说说很多人学习书法的一些臭毛病。

1、自己乱画、不临碑帖

首先,不临帖,就不能从法帖中学到丰富的技法和审美法度,因而自己的俗气无法去掉,随手乱画,没有楷模,没有参照,即使闭门苦练终生,也与书法无缘。

其次,中国书法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是一代代艺术家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不断继承前人积累的经验,反复融入自己的审美风格,逐渐形成的具有完整的、系统的理论体系,又具有丰富细腻技法法则的文化艺术,不了解、或不间接了解中国的书法,是无法从事书法活动的。

12、只临碑帖、不读碑帖

初步临帖的朋友,一般很重视对单个字的笔画、结体的观察和临摹,却很少关注字与字之间的关系,忽视对作品整体章法的把握,更不会去体验和感悟作者当时书写时的情绪以及在作品中所表露出来的迹象,也更说不上对作品所透出的个人综合修养、创作风格、及作品意境的把握。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临帖的质量和效率。

在书法实践中,有人临了几十年的帖,字临写的很像,但却更像是标本,呆滞死板没有神采,缺少灵气。所谓画龙容易,点睛却难,难在有没有精神,有没有生动的神韵。要克服这个缺陷,就得读帖。

读贴,就是看帖、赏帖、悟帖。即全面地看由一字到一行,由一行到一篇,不光看点画、看结构,还要看章法、看布局、看风格、看意境。

23、专事实践、不学理论

学书法明白原理:此帖谁写的?怎样情况下写的?师承哪些流派?有啥特点?品位何如?学他的帖合不合适自己?我们应该学那些方面?此外还要知道学书的一般规律,比如说,学理论你可以明白:书法有法,但无定法。书法要写好,理论来指导。适当的理论学习能使你事半功倍,盲目的实践只能使你事倍功半。

4、闭门苦练、鲜于交流

交流不光是把自己的作品拿给别人看,请别人指出问题;更重要的是在交流中学习别人的长处,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有的人在练习书法时,苦坐书房,足不出户,苦思冥想,坚临不懈,虽然有一定的收获,可写的字还是上不了宣纸,做了一辈子的书匠,却不曾真正成为一个书法家。

5、独守师门、排斥异己

古人讲,“书临千碑方创体”,这有两个意思:一是强调临写的量要大,二是要广临百家,兼收众家之长。临帖没有量的积累,是不会有书法质的飞跃的,《汲黯传》闻名天下,可这样的小楷经典,是作者每日万字的练习量下成就的境界。另一方面,学书法应博采众长,像蜜蜂采蜜一样,采的众花香,酿得绝味蜜,只有“学百家之言”,方能“成一家之言”。

6、停停住住、一曝十寒

许多朋友学书法只凭着一时的冲动的热情,三分钟的热度,文房四宝还没置全,就偃旗息鼓了;有的人则有长远打算,打算用十年来学书法,然而在这十年里却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有时一丢就是半年,再提笔时觉得毫无长进,兴趣索然,于是乱画一阵便草草收兵。练习书法,一日有一日之功;一日不练,功退三日。像这样一曝十寒的练法,虽然讲起来练字经历了十年,其效果尚不及数月之功,怎能学好书法呢?

7、更弦易辙、乱投师门

临帖,一般要经历入帖和出贴两个阶段。入帖就是经过长时间的临摹,熟练准确地把握了某一帖的书体特征和风貌。出帖就是在形和神两方面能熟练地把握原法帖的风貌,而在换帖之后能自觉地摆脱原帖的影响,临什么像什么,不再受原帖的束缚,摆脱了原法帖局限。在实际中,有好多同志还未真正完全入帖,就急急忙忙换帖,接着还没学好又换。这样下去,有人挖一辈子坑,却从来没挖成一口井;学一辈子书法,却没有多少传统继承的影子,写出的作品,也自然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

当然还有相反的现象,有的人临帖上下了很多苦,也临写得很到位,但又和上边说的相反,从原帖中跳不出来,总是不能摆脱原帖的窠臼。动笔便是颜体,写幅隶书出来让人一看,还是颜体扭捏出来的,好似被颜体洗了脑,以至于终生非颜不书。这也不行,必须在换帖之后坚持临写新帖,直到摆脱颜体的束缚。总的来说,入帖容易出帖难。

8、急功近利、不耐寂寞

这是现代人学不好书法的最大原因。艺术是一种高级的精神体验,是人生幸福的一种高级追求。当你真正进入书法艺术的殿堂,那时你体验到的身心幸福绝不是山珍海味、荣华富贵的低级感受,那是与先贤的邂逅,与神灵的会心,你一时间会为自己的顿悟而心跳。难怪孔子说“朝闻道,夕死足以!”学习书法是对精神神世界的追求,不是为了一字千金、金榜题名、衣锦还乡的,因而学习书法需要正确的心态。

赵之谦是“海上画派”的先驱人物,以书、印入画所开创的“金石画风”,在绘画上对近代写意花卉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书法上,他是清代碑学理论的最有力实践者,是清代全面学碑典范;在篆刻上,他在前人基础上广为取法,融会贯通,开辟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境界。

作为清代著名的大书画家、篆刻家,赵之谦的书画印成就巨大,对后世影响深远。近代的吴昌硕、齐白石等书画家都从他处学得大量养分。

1赵之谦魏碑书法《男儿生世间》

2赵之谦隶书四条屏

3赵之谦治印

4赵之谦《富贵眉寿》

从魏碑的沉寂千年到复兴,从元明书法的相对单一到百花齐放…如果说清朝书法是对两千年书法总结性的发展,那么赵之谦无疑是这个总结性成果的一座丰碑。理解这个意义的大前提是,你得领悟赵之谦的行书建树。

对赵之谦有所了解的人,大多知道赵之谦的魏碑书法,因为在魏碑复兴的历史节点中确实显眼。但其实,赵的书法传世最广的是行书作品。35岁前作品多行书,皆自颜体。

5赵之谦手札

别看颜体楷书易上手,但是写好颜体行书可真不简单。细审赵之谦的颜体行书,与何绍基有同出一辙者,温文尔雅,雄浑而洒脱。当然,光能把颜体写透,成就不了赵之谦,偌大个清朝,有何绍基就够了。赵之谦的高度,当然不阈于颜体行书。

37岁前后以北碑法试作行书,多牵强之处,其自评之“起迄不干净”5字病,在这一时期可以明显看得出,转折不自然,笔力亦靡弱。众所周知,赵之谦北魏风行书是其独创,前无古人。邓石如开北魏书风气,而其行草难作中锋行笔,包世臣亦如是,说到底未脱唐人风范。唯有赵之谦,始将北魏书笔法直接运用到行书之中。说到这里,你就知道赵之谦的高度了。

6赵之谦行书

45岁以后的赵之谦,笔底一味自然,从笔驱毫,挥洒自,心手双畅,已能随心所欲。不过赵之谦曾自称:“行书亦未学过,仅能稿书而已”。其实,多多挖掘赵之谦晚年作品,行书占半数多,可以认为是其作品重心。当然,书法史只给了赵之谦魏碑的标签。赵之谦的书法心路,验证了一个通理:大凡有成之书家,大多正书入,而以行书结。王羲之、颜真卿、苏东坡、赵孟緁、董其昌…大多如此。

7赵之谦行书

一个人的书风,各种书体最终如果能得到统一,则其必具独到风格。50岁之后的赵之谦,尤其是他最晚年的作品,各种书体均已达到了“人书俱老”的境界。

书法,是没有终点的修行。在写字的路上,你会经历很多,也会得到很多。书法,到底给了我们什么?

一、品行

古来书法大家的高尚品德,都以强烈的个性熔铸于书作之中。如颜真卿性格的豪放,再如怀素的狂放,他们的个性都融入到了书法当中,具有强烈的辨识度。而他们的书法又因为他们的个性而独具一格。无疑,我们学习前人,不仅学习其技法,更重要的是学习其人品。有人喜欢草书,学习怀素的狂放,如此等等。其实,学书法,就是在历代书家的高风亮节中熏陶自身,提高自身!

1二、养生

只有紧张而无怡静,只有疲劳而无宁息,势必有害健康……信笔挥毫,不必求其成为名家,而为调节生活、宁静精神。书法的养生,在两个方面:一是身体的强健。书法家写书法时,腕力、盘腿等,都是在塑造强健的身体。另一方面,书法让人静,作用于心灵的健康。人静下来后,心跳减慢了,人长寿了!

三、修心

写书法必注意书写之无讹,使人细心,容易集中意志,善于体贴人,对促进心理健康,无疑是一味良药。古人说,为艺,修心。只有拥有一个好的心态,淡泊名利,才能静下来写字。也只有这样,才能写好字。

四、高雅

书法是高雅的艺术,抽象了天地万象之形,熔入了古今圣贤之理,有净化人的灵魂,驱逐邪俗之气,提高审美素质的作用。艺术,是一场没有终点的灵修。从人出生到死,从古到今,人类对于艺术的挖掘从未中断过,而艺术对人类灵魂的弥补,也从未中断过。她让人类的灵魂脱离了低俗与野蛮,她让人类的灵魂有了寄托和栖居之所,变得高贵典雅。

五、友谊

天涯海角,最牵挂的人是书友,有书法更有切磋、互励、互助、自信、欣赏、尊重和信任。写字是寂寞而艰辛的,唯有懂得这份艰辛和寂寞的人,才能有深入的心灵交流,才愿意结交真正的朋友。

六、学养

书法表露性格学养、心理素质、知识文化、意志品格,因为书法,你的人生会更加自信。要写好字并达到书法的高度,就必须老老实实学习前人的宝贵经验,认认真真的临摹前人碑、帖。一丝不够的按前人笔法、点画、墨韵、结体、章法、气韵等,不断修正自己随意的书写习惯。博采众长,锲而不舍,在不断提高文化素养的基础上,才能使自己所写的字达到书法的更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