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5 4 3 2觉得怎么样?

这是元代泰不华《鲜于枢御史箴题跋》的小楷作品,高50.1cm,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艺术博物馆藏。

6泰不华《陋室铭篆书卷》篆书

36.9×113.5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泰不华,字兼善,伯牙吾台氏,原名达普化,元文宗赐名泰不华,先世居白野山,随父定居临海。十七岁,江浙乡试第一名。至治元年(1321),赐进士及第,授集贤殿修撰,累迁至礼部侍郎。至正元年(1341),出任绍兴路总管。废官牛租,令民实报田亩以均赋役,颇能兴利除弊。继入史馆,参修宋、辽、金史,书成,升礼部尚书兼会同馆事。黄河决口,泰不华受命治理黄河,建议置撩清夫,以铁扫撼荡泥沙,使随潮入海,未实现。至正八年(1348),黄岩方国珍起兵。十一年,泰不华任浙东道宣慰使都元帅。十二年,迁台州路达鲁花赤,与方国珍战,阵亡。封魏国公,谥忠介。《元史》有传。

1启功先生,是中国现当代最伟大的书法家之一。他的“启体”雅俗共赏,不管您是书法业内人士还是“门外汉”,无不对其隽永儒雅的字迹啧啧称赞。今天,我们特别展示启功先生日常生活中书写的手札、信件或公函,邀大家一齐欣赏启功先生信手间的美妙。

2 4 3

启功先生受业于著名史学家陈垣先生,专门从事中国文学史、中国美术史、中国历代散文、历代诗选和唐宋词等课程的教学与研究。他执教六十余年,在中国古典文学教学与研究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为国家培育了一大批古典文学的教学与研究人才。他为促进祖国教育事业,报答老师教育之恩,延绵陈垣先生的教泽,用出售字画所得200余万元,设立了励耘奖学金。

5678910启功先生的书法理论著作,时出妙语,对书法艺术以及书法史上的许多问题,有其独特的《论书绝句百首》,这是他数十年书法实践、研究的体会。特别是诗中的自注,行文隽逸,阐见解。我们在读了之后感到迎刃而解,有豁然开朗之感。

1112启功先生不仅是当代著名学者、画家和书法家,同时著作丰富,通晓语言文字学,甚至对已成为历史陈迹的八股文也很有研究;他做得一手好诗词,同时又是古书画鉴定家,尤精碑帖之学。启功先生,是中国近当代十分难得的书画、国学大师。

13从启功先生诸多信函等点滴字迹中,不难感受到先生那颗令人敬仰的淳朴与热忱之心。先生一如邻家爷爷般慈祥与温和,总在我们耳旁耐心、细心疏导…14 15

1黄庭坚《诸上座草书卷》局部

黄庭坚《诸上座草书卷》,约书于元符三年(1100年),纸本,草书。凡九十二行,四百七十七字,33×729.5厘米。署款:“山谷老人書。”“书”字上钤“山谷道人”朱文方玺。后纸有明吴宽,清梁清标题跋各一段。卷前后及隔水上钤宋“内府书印”、“绍兴”、“悦生”,元“危素私印”,明李应祯、华夏、周亮工,清孙承泽、王鸿绪,近代张伯驹等鉴藏印。此帖初藏南宋高宗内府,后归贾似道,明代递藏于李应祯、华夏、周亮工处,清初藏孙承泽砚山斋,后归王鸿绪,乾隆时收入内府,至清末流出宫外,为张伯驹先生所得,后捐献给国家,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此卷是黄庭坚为其友李任道抄录的五代金陵释《文益禅师语录》,是其草书精品之一。此卷为山谷晚年代表作,深得怀素草书遗意,如龙搏虎跃而又圆婉超然,纵横之极,而又笔笔不放,取势侧欹,左右开张,墨色枯润相映,布白天趣盎然,可谓气势豪迈,超凡脱俗,似有禅家气息。黄庭坚《山谷自论》云:“余学草书三十余年,初以周越为师,故二十年抖擞俗气不脱,晚得苏才翁、子美书观之,乃得古人笔意。其后又得张长史、僧怀素、高闲墨迹,乃窥笔法之妙。”在《语录》后黄氏又作大字行楷书自识一则,结字内紧外松,出笔长而遒劲有力,一波三折,气势开张,一卷书法兼备二体,相互映衬,尤为罕见,是其晚年杰作。明都穆《寓意编》、华夏《真赏斋赋注》、文嘉《钤山堂书画记》、张丑《清河书画舫》、《清河见闻表》、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清孙承泽《庚子消夏记》、清内府《 石渠宝笈·初编》等书著录。

黄庭坚《诸上座草书卷》高清长卷

请将手机横过来看2

1中国画中“四君子”是指梅、兰、竹、菊,特别是在花鸟画中,它们常被文人雅士用来表现高尚的情趣、正直的气节、虚心的品质和纯洁的感情,因此,素有“君子”之称。

2“四君子”之一的梅花,较耐寒,在早春即可怒放,与松、竹一起被称为“岁寒三友”。据画史记载,南北朝时已有人画梅花,到北宋画梅就成了一种风气。元明以来,用梅花作画更多。元代最大的画梅大师应该首推王冕,自号梅花屋主,他的水墨梅画一变宋人稀疏冷倚而为繁花密蕊,给人以热烈蓬勃向上之感。明清的画梅者举不胜举,如刘世儒、石涛、金农、汪士慎等,从风格来看他们大体继承了宋人的疏冷和元人的繁密两种画风。画梅需有画梅人的品格,有人称之为“梅气骨”。

3兰花一般都被寄托一种幽芳高洁的情操,《琴操》中曾记载:“孔子自卫返鲁,隐谷之中见香兰独茂,喟然叹曰:芝兰当为王者香。”兰花遂所谓“王者之香”。但兰花入画比梅花晚,大概始于唐代。到了宋朝,画兰的人便多了起来,据说苏轼就曾画过兰花,而且花中还夹杂有荆棘,寓意君子能容小人。南宋初,人们常以画兰花来表示一种宋邦沉沦后不随世浮沉的气节,当时的赵孟坚和郑思肖,被同称为墨兰大家。而清人画兰者众多,而以郑板桥最痴。他的题兰诗有七、八十首。他在《折枝兰》诗中写道:“多画春风不值钱,一枝青玉半枝妍。山中旭日林中鸟,衔出相思二月天”郑板桥兰画得好,书法也好,人称“板桥作字如写兰,波磔奇古形翩翩。板桥作兰如写字,秀叶疏花见姿致”。

4竹入画,大略和兰相当,也始于唐。唐玄宗、画家王维、吴道子等都喜画竹。到宋代,苏轼发展了画竹的方法,把枝干、叶均用水墨来画。以后的元明清时代,画竹名家辈出,只要是山水或花鸟画家,没有不画竹的,而且开始强调竹的整体气势。赵孟頫、倪瓒、夏昶等各有千秋。在众多的画家中,郑板桥的画竹也堪称为一绝。成语“胸有成竹”便是郑板桥借助于笔墨,挥洒“手中之竹”的最精彩注脚。

5陶渊明有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菊花是名士隐士的最爱,但入画稍晚,大略始于五代。比起梅兰竹来说,表现菊花的作品则相对要少得多。据《宣和画谱》所记载,宋代黄签、赵昌、徐熙、滕昌祐、黄居寀等名家都画有寒菊图。到了元代及明清,在菊花的画法上发展了水墨写意,丰富了技法的表现。如元代苏明远、柯九思,明代的沈周、唐寅、陈淳,都是水墨写意的画菊名家。清代画菊者更是名家辈出,明末清初邹显吉善画菊,清人陆廷炯与周颢齐名,有“陆菊周竹”之称。吴昌硕也是画菊的大家。

6梅兰竹菊入画,丰富了中国画的题材,它们不但本身富有形式美感,而且可以令人联想起人类的品格,既便于文人们充分发挥笔墨情趣,又便于借物寓意,因此,描画“四君子”之风至今不衰。

别再找我了,我要去练书法了!

练书法的男人有翰墨味儿,

有人情味儿,更有男人味儿。

他有儒雅大方的风骨,有温和淡雅的气韵。

别再找我了,我要去练书法了!

练书法的男人有诚意,有责任心。

他如春风般滋润你心,

又如大树般挺直竖立,扛起他所能担负的一切。

别再找我了,我要去练书法了!

练书法的男人有个性和独特魅力。

他的修养,他的言谈,

透露出笔墨修炼而成的情趣。

别再找我了,我要去练书法了!

练书法的男人想象力丰富,会容易看到事物的另一面。

在他的眼神中,对于力量的平衡,

对于美感的把控,在他的脑海里,

容易形成很好的构想与蓝图。

爱书法的男人,是一个务实的理想家。

别再找我了,我要去练书法了!

练书法的男人人肯定丑不了。

一个真正有涵养的书法男人,

他总是着装得体,懂得克制与修身。

别再找我了,我要去练书法了!

练书法的男人有气质,有内涵,

如逆锋般谦让,如藏锋般逊雅。

别再找我了,我要去练书法了!

练书法的男人有种,敢干敢拼,

有折笔的力,有回锋的劲儿。

别再找我了,我要去练书法了!

练书法的男人爱生活,有爱心。

他们接受到千年诗词的熏陶,吸纳儒学仁厚,

出入笔锋的感悟,浓郁翰墨般沉着。

他懂的宽厚,懂的关爱。

别再找我了,我要去练书法了!

练书法的男人懂感情,有孝心。

很多是出生书香门第,自幼修养上层,懂得尊老爱幼。

别再找我了,我要去练书法了!

练书法的男人懂政治,交际广。

善于中庸之道,朋友很多,

你要去感受他,理解他,尊重他,倾听他。

别再找我了,我要去练书法了!

练书法的男人懂得谦逊,儒雅大方。

不争不怒,不焦不躁。

别再找我了,我要去练书法了!

练书法的男人会忍耐,懂得等待。

经过年复一年的苦练,熬过失败与成功,

他们的心,在沉着中迸发激情。

别再找我了,我要去练书法了!

练书法的男人会挣钱,

铁砚磨穿,退笔成冢…

他懂的运作,懂的商业,

虽不一定很富有,但必不困于生计。

别再找我了,我要去练书法了!

练书法的男人善于发现你的美。

你的时尚美,犹如在传统中创新,

你的古典美,如翰墨回眸千年,

而你的平凡美,却附和着他的淡雅从容。

别再找我了,我要去练书法了!

练书法的男人热爱大自然,

带你去领略山川大河之美!

自古墨客多豪情,游遍大山秀水,体验百态人生。

这种情怀,没有人能拒绝。

别再找我了,我要去练书法了!

练书法的男人懂得珍惜。

惜墨如金,爱字如命!

别再找我了,我要去练书法了!

练书法的男人有文化。

不愁不闷,谈得了地理生态,聊得来历史文化。

别再找我了,我要去练书法了!

练书法的男人,最温暖。

一个真正懂得书法的男人,他有一颗宽博之心,

有一份在千年碑帖中渐入佳境的情,

和这样的男人在一起,你不会孤独,你会幸福。

1975年2月,陕西岐山南麓古周原遗址范围内的董家村一号窖藏,发现了一处周代的青铜器窑藏。窑内出土了从穆王到宣王时不同时期的青铜器37件,其中大部分铜器上铸有铭文,对研究从穆王以后到宣王这一段西周中、晚期的政治、经济、法律、土地制度和阶级关系等方面的历史非常重要。特别是恭王时裘卫制作的两件鼎、一件盉、一件簋,被称为“裘卫四器”,是研究恭王时代铜器不可多得的标准器。现藏于陕西省周原博物馆(宝鸡市)。

1二十七年卫簋铭文拓片

裘卫四器里,卫簋是制作最早的一件器物。卫簋通高23cm、口径22.6cm、腹深11.4cm。重5.7kg。侈口,圈足,有盖。盖冠作圈状,长舌兽首耳,有珥,下腹微向外倾垂,颈部饰以雲雷纹填地的窃曲纹,窃曲纹之间用兽头相隔,下有阳弦纹一道;盖上饰窃曲纹,圈足饰弦纹一道。

西周穆王二十七年,当时裘卫还没有启用“裘”这个姓,他受到周王册封,后来到周王室去做“司裘”这个官。卫簋上铭文记录了卫受到周天子召见和封赏的故事,卫把此美好的日子制簋以示纪念。从这点可以看出,卫崭露头角的日子即将到来。

【銘文】隹(唯)廿又(有)七年三月既生霸(魄)戊戌,王才(在)周,各大(格太)室,即立(位)。南白(伯)入右(裘)衛入門,立(中)廷,北卿(嚮),王乎(呼)内史易(錫)衛(緇)巿、朱黃(衡)、(鑾)。衛?(拜稽)首,(敢)對(揚)天子不(丕)顯休。用乍(作朕)文且(祖)考寶(簋),衛(其)子子孫孫用寶用。

2三年卫盉

3三年卫盉铭文

4三年卫盉铭文拓片

三年卫盉,高29厘米,盖内铸铭文132字,铭文记载,周恭王三年,天子在沣京举行盛大典礼。诸侯要在朝觐天子时佩戴玉璋,并穿上华美的服装。当时的没落贵族矩伯为了朝觐天子,用自己十三田换了裘卫一枚玉璋和几块毛皮。矩伯能找裘卫求借,可见裘卫当时已不是一般人,他为周王室所管理的皮毛生意,应该是蒸蒸日上。对研究西周中期土地制度变化有重要价值。

【铭文】:隹(唯)三年三月,既生霸壬寅,王爯旂于豊,矩白(伯)庶人取堇(瑾)章(璋)于裘卫。才(裁)八十朋,厥貯,其舎田十田。矩或取赤虎(琥)两、鹿賁兩、賁鞈(韦合)一,才(裁)廿朋。其舍田三田。裘卫迺(乃)雉(矢)告于白(伯)邑父,熒白(伯),定白(伯),亮白(伯),单白(伯),迺(乃)令(命)参(三)有司,司土(徒),微邑,司马单舆,司工(空)邑人,服遝受田。燹、逋(走甫)、卫小子瑶逆者(诸)其鄉(飨),卫用作朕文考惠孟宝盘,卫其万年永宝用。

5五祀卫鼎铭文拓片

卫鼎有两件,同坑出土。一件五祀卫鼎,一件九年卫鼎,铭文内容不同,但形制、纹饰、大小基本相同。立耳,直壁,腹较浅,底近平,柱足较细。颈部饰雷纹衬地的变形式兽体卷曲纹。由于长期使用外壁和底部积有厚厚的烟炱。

五祀卫鼎,通高36.5厘米,口径34.3厘米,腹深19.5厘米,重11.5公斤。鼎腹内铸铭文207字,记载了恭王五年正月裘卫和邦君厉交易土地的事情,对于研究西周中期社会经济和土地制度有着重要意义。

【铭文】隹(唯)正月初吉庚戌,卫(以)邦君厉告于丼白(邢伯)、白(伯)邑父、定白(伯)、白(伯)、白(伯)俗父,曰厉曰:“余执龏(恭)王恤工(恤功),于卲大(昭太)室东逆?(营)二川。”曰:“余舍女(舍汝)田五田。”正廼(乃讯)厉曰:“女(汝贾)田不(否)?”厉廼(乃)许,曰:“余(审贾)田五田。”丼白(邢伯)、白(伯)邑父、定白(伯)、白(伯)、白(伯)俗父廼顜(乃讲)。吏(使)厉誓。廼(乃)令(三)有(司):(司)土邑人、(司)马?人邦、(司)工(附)矩、内史友寺刍,帅(履)裘卫厉田亖(四)田。廼舍(乃舍宇)于氒(厥)邑:氒逆强眔(厥朔疆逮)厉田、氒(厥)东强眔?(疆逮散)田,氒(厥)南强眔?(疆逮散)田,眔(暨)政父田,氒(厥)西强眔(疆逮)厉田。邦君厉眔(逮)付裘卫田:厉吊(叔)子(夙)、厉有(司申)季、庆癸、(豳表)、(荆)人(敢)、丼(邢)人偈屖。卫小子者逆卿(其飨賸)。卫用乍(作朕)文考宝鼎。卫(其)万年永宝用。隹(唯)王五祀。

6九年卫鼎铭文拓片

九年卫鼎高37.2厘米,口径34.5厘米。双立耳,腹下垂,有三柱足。口径下饰有变形兽面纹并以粗疏的雷纹衬地。鼎腹内铸有铭文十九行195字。记载了西周恭王九年,裘卫用车及车马饰等换取矩的下属颜的一块林地之事,是目前仅见的关于西周林地交换的资料。

【铭文】隹(唯)九年正月既死霸(魄)庚辰,王才(在)周驹宫,各(格)庙,□□(眉敖)者□卓吏事见于王。王大黹(致)。矩取眚(省)车:□□(贲)□(鞃)、虎冟(幎)、□徫(貄帏)、画□、□(鞭)、□(席)、□、帛(白)□乘、金麃□(镳鋞)。舍(舍)矩姜帛三两。乃舍(乃舍)裘卫林□里。□氒隹□(厥唯颜)林,我舍□(舍颜)陈大马两,舍□始(舍颜姒)□□(□),舍□(舍颜)有□□(司寿)商□(貈、貉)裘、盠冟(幎)。矩乃□(乃暨)□粦(濂邻)令□(寿)商□□(暨亿)曰:“顜(讲)。”□(履)付裘卫林□里。□(则)乃成夆亖夆(封四封),□(颜)小子□叀夆(具唯封),□(寿)商□(勠)。舍(舍)盠冒梯□(羝)皮二,□(选)皮二,□(业)舄□(筩)皮二,朏帛(白)金一反(钣),氒(厥)吴喜(鼓)皮二。舍□(舍濂)豦冟(幎)、□□(瑈贲)、□□(鞃),东臣羔裘、□(颜)下皮二。□(逮)受:卫小子家,逆者(诸)其□(剩):卫臣□朏。卫用乍(作)□(朕)文考宝鼎。其□(万)年永宝用。

1而说到签名,似乎是个小事,但其实是个大节。历代书家,包括当代,凡是能称大家者,对签名都极其讲究。

当代如林散之、启功、沈鹏,他们的签名就很有特色,基本见其签名,如见其人——

2而书家签名的方式,无外乎两种。一种是随意安排,一种是固定模式。随意安排的好处是不拘一格,但也无规矩可循;固定模式的好处是辨识性强,但有牵强之感。

因此,当我们看遍王羲之手札,发现他在签名的处理上,就无愧于书圣的称号。

比如这一个,就与上面那个截然不同——

3但我们一看就知道这是王羲之的签名,一看就是王羲之的书法。

王羲之在签名的处理上,已经达到哲学的高度:挑起矛盾,再达成统一。也就是说,他在字形上做到了随意安排,但在具体安排时,又有踪迹可循。

阅遍历代书家,王羲之是把签名做到如此多变,又如此和谐的第一人。

这是一个很小的细节,但小中见大,让我们向书圣致敬吧。

王羲之签名大观4 15 14 13 12 11 10 9 8 7 6 5

1大利先生的画我觉得总的格调是以元人笔墨写宋人丘壑。他的笔墨非常儒雅,非常灵秀,有元人的味道,但是又是宋人的格局,他把这两个结合,形成自己的面目。

我感觉程大利先生的画,画中开始有龙蛇了,这个龙蛇就是山水画里的布白。这是非常值得庆贺的事情,我觉得他接下来的空间会很大。(舒士俊)

2程大利的作品,既不拘泥于传统,也有别于前卫水墨,所追求的是一种诗性的思想。因此他在宏阔大气的构图中,讲究的是一种整体性的把握,具象的笔墨语言在他作品的意境中,还原为对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全面关照。同时他又巧妙地把激情藏注画面的深处,偶尔的逸笔草草,与作品的全体所显现的精神相得益彰,反映了知识分子艺术家的世界观和洞悉今日的态度。(张晓凌)

3程大利看到树和山,就开始营造他心中的山水。这是个艰苦的历程,没有造型不行,没有笔墨不行,但是最后光拿笔墨造型也不行,要有笔墨造势,笔墨的畅神,笔墨的气息。他真的是体验了人和山林之间的关系,坐忘于山林之中,用静气、静笔、静墨来实现一个静的思维。他说山川之气本静,你躁,静气不生,林泉之气本幽,也在静中产生。我体会他的状态,一个静,一个慢,一个雅,一个淡,一个幽,无非这几个字,绝无急躁浮浅,更没有短时的即兴的那种挥之不去的名利之心,他真是把自己像做气功一样,一点点地做,在用心体验山水。

我也觉得我们作为一个艺术家,大成是特别不容易的,特别是切合司马迁说的,如何通古今之变,如何成一家之言,大利的实践值得研究。(刘曦林)

4大利先生,我们看重他的是他一步一步的向前从不停止的求索,求索是无限的空间,包括天人之际,也只有有了一家之言,然后才能穿透太史公的精神,留存于历史之上。

大利的画告诉我们,一个人的自省是非常重要的,由于自省才发现自己的不足,发现了不足,前面的路自然会铺开。历代大师都有自省能力,所以,像大利这样为了民族,为了民族文化的发展,而乐于补课的人,我表示特别的敬意。5 9 8 7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