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学习书法,整了多少年都学不好,要么方法不对,要么心态不对。如果不知道毛病出在哪里,恐怕练一辈子也白费!下面就说说很多人学习书法的一些臭毛病。

1、自己乱画、不临碑帖

首先,不临帖,就不能从法帖中学到丰富的技法和审美法度,因而自己的俗气无法去掉,随手乱画,没有楷模,没有参照,即使闭门苦练终生,也与书法无缘。

其次,中国书法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是一代代艺术家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不断继承前人积累的经验,反复融入自己的审美风格,逐渐形成的具有完整的、系统的理论体系,又具有丰富细腻技法法则的文化艺术,不了解、或不间接了解中国的书法,是无法从事书法活动的。

12、只临碑帖、不读碑帖

初步临帖的朋友,一般很重视对单个字的笔画、结体的观察和临摹,却很少关注字与字之间的关系,忽视对作品整体章法的把握,更不会去体验和感悟作者当时书写时的情绪以及在作品中所表露出来的迹象,也更说不上对作品所透出的个人综合修养、创作风格、及作品意境的把握。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临帖的质量和效率。

在书法实践中,有人临了几十年的帖,字临写的很像,但却更像是标本,呆滞死板没有神采,缺少灵气。所谓画龙容易,点睛却难,难在有没有精神,有没有生动的神韵。要克服这个缺陷,就得读帖。

读贴,就是看帖、赏帖、悟帖。即全面地看由一字到一行,由一行到一篇,不光看点画、看结构,还要看章法、看布局、看风格、看意境。

23、专事实践、不学理论

学书法明白原理:此帖谁写的?怎样情况下写的?师承哪些流派?有啥特点?品位何如?学他的帖合不合适自己?我们应该学那些方面?此外还要知道学书的一般规律,比如说,学理论你可以明白:书法有法,但无定法。书法要写好,理论来指导。适当的理论学习能使你事半功倍,盲目的实践只能使你事倍功半。

4、闭门苦练、鲜于交流

交流不光是把自己的作品拿给别人看,请别人指出问题;更重要的是在交流中学习别人的长处,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有的人在练习书法时,苦坐书房,足不出户,苦思冥想,坚临不懈,虽然有一定的收获,可写的字还是上不了宣纸,做了一辈子的书匠,却不曾真正成为一个书法家。

5、独守师门、排斥异己

古人讲,“书临千碑方创体”,这有两个意思:一是强调临写的量要大,二是要广临百家,兼收众家之长。临帖没有量的积累,是不会有书法质的飞跃的,《汲黯传》闻名天下,可这样的小楷经典,是作者每日万字的练习量下成就的境界。另一方面,学书法应博采众长,像蜜蜂采蜜一样,采的众花香,酿得绝味蜜,只有“学百家之言”,方能“成一家之言”。

6、停停住住、一曝十寒

许多朋友学书法只凭着一时的冲动的热情,三分钟的热度,文房四宝还没置全,就偃旗息鼓了;有的人则有长远打算,打算用十年来学书法,然而在这十年里却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有时一丢就是半年,再提笔时觉得毫无长进,兴趣索然,于是乱画一阵便草草收兵。练习书法,一日有一日之功;一日不练,功退三日。像这样一曝十寒的练法,虽然讲起来练字经历了十年,其效果尚不及数月之功,怎能学好书法呢?

7、更弦易辙、乱投师门

临帖,一般要经历入帖和出贴两个阶段。入帖就是经过长时间的临摹,熟练准确地把握了某一帖的书体特征和风貌。出帖就是在形和神两方面能熟练地把握原法帖的风貌,而在换帖之后能自觉地摆脱原帖的影响,临什么像什么,不再受原帖的束缚,摆脱了原法帖局限。在实际中,有好多同志还未真正完全入帖,就急急忙忙换帖,接着还没学好又换。这样下去,有人挖一辈子坑,却从来没挖成一口井;学一辈子书法,却没有多少传统继承的影子,写出的作品,也自然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

当然还有相反的现象,有的人临帖上下了很多苦,也临写得很到位,但又和上边说的相反,从原帖中跳不出来,总是不能摆脱原帖的窠臼。动笔便是颜体,写幅隶书出来让人一看,还是颜体扭捏出来的,好似被颜体洗了脑,以至于终生非颜不书。这也不行,必须在换帖之后坚持临写新帖,直到摆脱颜体的束缚。总的来说,入帖容易出帖难。

8、急功近利、不耐寂寞

这是现代人学不好书法的最大原因。艺术是一种高级的精神体验,是人生幸福的一种高级追求。当你真正进入书法艺术的殿堂,那时你体验到的身心幸福绝不是山珍海味、荣华富贵的低级感受,那是与先贤的邂逅,与神灵的会心,你一时间会为自己的顿悟而心跳。难怪孔子说“朝闻道,夕死足以!”学习书法是对精神神世界的追求,不是为了一字千金、金榜题名、衣锦还乡的,因而学习书法需要正确的心态。

赵之谦是“海上画派”的先驱人物,以书、印入画所开创的“金石画风”,在绘画上对近代写意花卉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书法上,他是清代碑学理论的最有力实践者,是清代全面学碑典范;在篆刻上,他在前人基础上广为取法,融会贯通,开辟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境界。

作为清代著名的大书画家、篆刻家,赵之谦的书画印成就巨大,对后世影响深远。近代的吴昌硕、齐白石等书画家都从他处学得大量养分。

1赵之谦魏碑书法《男儿生世间》

2赵之谦隶书四条屏

3赵之谦治印

4赵之谦《富贵眉寿》

从魏碑的沉寂千年到复兴,从元明书法的相对单一到百花齐放…如果说清朝书法是对两千年书法总结性的发展,那么赵之谦无疑是这个总结性成果的一座丰碑。理解这个意义的大前提是,你得领悟赵之谦的行书建树。

对赵之谦有所了解的人,大多知道赵之谦的魏碑书法,因为在魏碑复兴的历史节点中确实显眼。但其实,赵的书法传世最广的是行书作品。35岁前作品多行书,皆自颜体。

5赵之谦手札

别看颜体楷书易上手,但是写好颜体行书可真不简单。细审赵之谦的颜体行书,与何绍基有同出一辙者,温文尔雅,雄浑而洒脱。当然,光能把颜体写透,成就不了赵之谦,偌大个清朝,有何绍基就够了。赵之谦的高度,当然不阈于颜体行书。

37岁前后以北碑法试作行书,多牵强之处,其自评之“起迄不干净”5字病,在这一时期可以明显看得出,转折不自然,笔力亦靡弱。众所周知,赵之谦北魏风行书是其独创,前无古人。邓石如开北魏书风气,而其行草难作中锋行笔,包世臣亦如是,说到底未脱唐人风范。唯有赵之谦,始将北魏书笔法直接运用到行书之中。说到这里,你就知道赵之谦的高度了。

6赵之谦行书

45岁以后的赵之谦,笔底一味自然,从笔驱毫,挥洒自,心手双畅,已能随心所欲。不过赵之谦曾自称:“行书亦未学过,仅能稿书而已”。其实,多多挖掘赵之谦晚年作品,行书占半数多,可以认为是其作品重心。当然,书法史只给了赵之谦魏碑的标签。赵之谦的书法心路,验证了一个通理:大凡有成之书家,大多正书入,而以行书结。王羲之、颜真卿、苏东坡、赵孟緁、董其昌…大多如此。

7赵之谦行书

一个人的书风,各种书体最终如果能得到统一,则其必具独到风格。50岁之后的赵之谦,尤其是他最晚年的作品,各种书体均已达到了“人书俱老”的境界。

书法,是没有终点的修行。在写字的路上,你会经历很多,也会得到很多。书法,到底给了我们什么?

一、品行

古来书法大家的高尚品德,都以强烈的个性熔铸于书作之中。如颜真卿性格的豪放,再如怀素的狂放,他们的个性都融入到了书法当中,具有强烈的辨识度。而他们的书法又因为他们的个性而独具一格。无疑,我们学习前人,不仅学习其技法,更重要的是学习其人品。有人喜欢草书,学习怀素的狂放,如此等等。其实,学书法,就是在历代书家的高风亮节中熏陶自身,提高自身!

1二、养生

只有紧张而无怡静,只有疲劳而无宁息,势必有害健康……信笔挥毫,不必求其成为名家,而为调节生活、宁静精神。书法的养生,在两个方面:一是身体的强健。书法家写书法时,腕力、盘腿等,都是在塑造强健的身体。另一方面,书法让人静,作用于心灵的健康。人静下来后,心跳减慢了,人长寿了!

三、修心

写书法必注意书写之无讹,使人细心,容易集中意志,善于体贴人,对促进心理健康,无疑是一味良药。古人说,为艺,修心。只有拥有一个好的心态,淡泊名利,才能静下来写字。也只有这样,才能写好字。

四、高雅

书法是高雅的艺术,抽象了天地万象之形,熔入了古今圣贤之理,有净化人的灵魂,驱逐邪俗之气,提高审美素质的作用。艺术,是一场没有终点的灵修。从人出生到死,从古到今,人类对于艺术的挖掘从未中断过,而艺术对人类灵魂的弥补,也从未中断过。她让人类的灵魂脱离了低俗与野蛮,她让人类的灵魂有了寄托和栖居之所,变得高贵典雅。

五、友谊

天涯海角,最牵挂的人是书友,有书法更有切磋、互励、互助、自信、欣赏、尊重和信任。写字是寂寞而艰辛的,唯有懂得这份艰辛和寂寞的人,才能有深入的心灵交流,才愿意结交真正的朋友。

六、学养

书法表露性格学养、心理素质、知识文化、意志品格,因为书法,你的人生会更加自信。要写好字并达到书法的高度,就必须老老实实学习前人的宝贵经验,认认真真的临摹前人碑、帖。一丝不够的按前人笔法、点画、墨韵、结体、章法、气韵等,不断修正自己随意的书写习惯。博采众长,锲而不舍,在不断提高文化素养的基础上,才能使自己所写的字达到书法的更高境界。

12“颜筋柳骨”,“颜”指颜真卿。“柳”指柳公权 。

颜真卿书法精妙,擅长楷、行。他初学褚遂良,后又得法张旭,彻底摆脱了初唐风范,创造了新的时代书风,创造了“颜体”楷书。柳公权以楷书著称,他研究和继承了钟繇,王羲之的楷书风格,并学习颜真卿楷法,自创了独树一帜的“柳体楷书”,和欧阳询,颜真卿,赵孟頫,被史称“楷书四大家”。

3石曼卿书法石刻作品

“颜筋柳骨”,最早出现在宋范仲淹《祭石学士》文中(石曼卿,宋代官员,文学家,书法家。),文中写道:“曼卿之笔,颜筋柳骨,散落人间,实为神品。” 再有,就是关汉卿也提到了“颜筋柳骨”。他在他的普天乐-崔张十六首中这样写道:“久客在京师,甚的是闲传示?心头眼底,横尚鶯儿,西风折挂枝,已逐了青云志。盼得他一纸音书,却是断肠诗词。堪为字史,颜筋柳骨,献之羲之。”

范仲淹把“颜筋柳骨” ,用在了石曼卿所写的字上,关汉卿也是用“颜筋柳骨,献之羲之”来说明崔鶯鶯的书法。显而易见,“颜筋柳骨”是形容一个人的书法造诣。

可时下,有多少专业书籍,把“颜筋柳骨”,解释为“颜”“柳”在书法成就上的“精辟”总结?在多少书法大赛中,将“颜筋柳骨”做为书法专业词汇,让选手予以解答?实在不应该。

千万不要再指鹿为马。

更不要以盲引众盲,相牵入火坑!

第十四讲:而、易、识、者

而:而字,在《圣教序》里重复多遍,且写法不尽相同。这次的“而”,将“横折钩”的拐弯放大,留出内轮廓的空白。

12易:易字,也是个典型的三角形,上窄下宽。值得一提的是,下方的“勿”,“横折钩”斜度极大,而钩内的两个“短丿”,反而竖了很多。

34识:识,此字也在前面出现过,将此字看为左右结构。如图所示,每个部分在书写时,都是逐渐靠上,“音”作为最矮的出现,在没写“戈钩”这一笔之前,整个字,都要往左倒下去了。而一笔“戈钩”,直接将整个字的中心拉了回来,这在圣教序里,是极为常见的。

56者:者字的书写,非常的巧妙,谨记住两个关键点:第三笔“横撇”的书写,一定是左边长,右边短。如此一来,整个字的中心,都在左侧,一不留神,就会摔倒。最后,将下方的“日”,放到整个字中心的右侧,起到了平衡的关键作用。“者”和“老”,都是如此的写法。78

1释文:

云卧三十年,好闲复爱仙。蓬壶虽冥绝,鸾鹤心悠然。归来桃花岩,得憩云窗眠。对岭人共语,饮潭猿相连。时升翠微上,邈若罗浮巅。两岑抱东壑,一嶂横西天。树杂日易隐,崖倾月难圆。芳草换野色,飞萝摇春烟。入远构石室,选幽开山田。独此林下意,杳无区中缘。永辞霜台客,千载方来檐。用拙斋书。2 4 3

1 2 3 4 5 6 7原文:

日高丈五睡正浓,将军扣门惊周公。

口云谏议送书信,白绢斜封三道印。

开缄宛见谏议面,手阅月团三百片。

闻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

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

仁风暗结珠蓓蕾,先春抽出黄金芽。

摘鲜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

至尊之余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

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龙头自煎吃。

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

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山中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风雨。

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堕在颠崖受辛苦。

便为谏议问苍生,到头合得苏息否?

陈凤标《朱子治家格言》楷书字帖

陈凤标(1873——1952),字稚塘,又名霞城,号卧虎山农,平阳府临汾县大韩村人(今临汾市尧都区大韩村)。近代著名书画家,政治家。清光绪二十三年平阳府唯一举人拔贡、在同年的乡试中又中举人,历任赵城县知事、山西大学校长教学秘书、怀仁县县长等职务。晚年寓居灌县、苏州等地。有多幅书画作品传世。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朱子家训》全文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

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

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流连。

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饮食约而精,园蔬愈珍馐。

勿营华屋,勿谋良田。

三姑六婆,实淫盗之媒;婢美妾娇,非闺房之福。

奴仆勿用俊美,妻妾切忌艳妆。

宗祖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

居身务期质朴,教子要有义方。

勿贪意外之财,勿饮过量之酒。

与肩挑贸易,毋占便宜;见穷苦亲邻,须加温恤。

刻薄成家,理无久享;伦常乖舛,立见消亡。

兄弟叔侄,须分多润寡;长幼内外,宜法肃辞严。

听妇言,乖骨肉,岂是丈夫;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

嫁女择佳婿,毋索重聘;娶媳求淑女,勿计厚奁。

见富贵而生谄容者,最可耻;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

居家诫争讼,讼则终凶;处世诫多言,言多必失。

勿恃势力而凌逼孤寡;毋贪口腹而恣杀牲禽。

乖僻自是,悔误必多;颓惰自甘,家道难成。

狎昵恶少,久必受其累;屈志老成,急则可相依。

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谮愬,当忍耐三思;

因事相争,焉知非我之不是,须平心暗想。

施惠无念,受恩莫忘。

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

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

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

见色而起淫心,报在妻女;匿怨而用暗箭,祸延子孙。

家门和顺,虽饔飧不济,亦有余欢;

国课早完,即囊橐无余,自得至乐。

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

守分安命,顺时听天。为人若此,庶乎近焉。

王宠《自书游包山诗》手卷,砑花笺,草书,382×29厘米 天津艺术博物院藏

卷前钤有“且喜斋书画印”朱文长方印一枚。此书作于嘉靖三年甲申(1524年),时年王宠整三十岁。此时,他的书法尚处于兼采众长、变化融通的阶段,用笔尖锐果猛,线条圆润遒劲,字体大多欹侧且较后期书作为长。

王宠草书《自书游包山诗》分页欣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