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宾虹、傅抱石、潘天寿本是研究画史的

有人告诉我:”北京学者总结:这几年,美术史搞不好,搞理论;理论搞不好,便去画画。”其实,不是”这几年”如此,早已如此。但”搞不好”不好听,不如改为”搞不下去了。”美术史和美术理论搞不下去了,一搞书画就出名,出名还大。还是以事实为根据吧。

黄宾虹是研究美术史和美术理论的,他已65岁了,请徐悲鸿为他找份工作。徐悲鸿介绍他到暨南大学任美术史教师。黄宾虹68岁时,人尚不知其画,只是画史和画论教师(讲师)。我有一年去鲁美,见到当年湖社分社社长宴少翔,他说:”黄宾虹80岁时,我们请他来演讲中国美术史,那时我们根本不知道他会画画。”黄宾虹75岁前,主要精力用于美术史和美术理论的研究。赵志钧编《画家黄宾虹年谱》记黄77岁时”购金石研究资料,专心著述”。77岁时”专心著述,而非专心作画”。79岁时他自言”贱目发生内障,以近视不甚自知,只觉昏眩不明……尚可握管也”。眼睛不行,不能著述,也就是美术史搞不下去了,但”尚可握管”,于是改去画画,他一画,便成为一代大师,起山水画数百年之衰,开一代画风,树百代楷模,至今无人能过。

1 2傅抱石去日本学习美术史,回国后在中央大学及南京师大美术系任美术史教师25年,他在南京师范大学(当时叫师院)老是受打击,据他说写检讨比写书多。也是美术史搞不下去了,一画画便成为一代大师。

潘天寿开始也是教绘画史的,他最早写出一本《中国绘画史》,被教育部定为全国美术系教材,后来不搞画史了,去画画,也成为花鸟画一代大师。

陈绶样是正宗研究美术史的硕士,从事近二十年中国美术史研究,取得很大成就(我不好意思说他搞不下去了),但他的美术史成就再大,地位还赶不上他的老师王朝闻,也就是说他尚不能称为一代领袖,但他画了几天画,便成为”新文人画”的领袖人物,而且出版了大画集……

据我研究画史所知,黄宾虹、傅抱石、潘天寿都没有真正意义的指导老师,但他们学文化或学画史都有老师。而我们现在的美术院系的学生都有实实在在的指导老师,为什么就培养不出黄宾虹、傅抱石、潘天寿呢?而且学生的质量越来越差,这就必须检讨我们的美术教育制度问题了。

3 4文化素质低的学生是学不好画的

美术教育问题,我已写了很多文章,这一次专谈中国画教育问题。首先是招生问题,这决定了学生学习的基础。考美术系的考生中有一部分确实出于对美术的爱好,但现在大部分考生是因为成绩不佳,考文科、理工科都考不上,改而学画,因为考美术系文化课要求很低,这就确定了美术系学生素质低下的基础。素质本来就低下,美术系又以学技术为主,素质教育又低,因此,美术系培养出的学生益见低下。素质低下者又怎么能画好画呢?

其次是招生时不论学什么画种,一律考素描和色彩,这就决定了学生必须把主要精力用于素描和色彩的学习。当然,考生考进美术系后的教育问题更大,限于篇幅,暂置而不论。先谈以上两个问题。

实践和理论都证明,文化素质低的学生是学不好画的,学不好的学生,一是废品,二会”胡来”,成为”害群之马”,同时也扰乱社会。

5 6考美术的学生文化课不能低

我的主张和现行规定相反,现在是考美术系的考生提前两个月考专业(美术),然后再参加全国统考,考文化课。基于此,考美术的学生在初中和高中阶段就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学画,即使是应该文化素质好的学生,也必然降低了,何况提前两月考素描、色彩,考生又要提前五个月集中精力突击技巧等问题。本来文化素质就低于一般同年级学生,这样就更低,其中有一部分学生本来还可以考取文科,结果也考不上了。

我的主张,考美术的学生晚于全国统考两个月或一个月考专业(美术),让他们集中精力和一般考生一样学习文化课,其中一部分人有可能考上文科。在全国统考后,学生都轻松了,这时候,考美术的学生再去突击练画,因为没有考文化课的负担,学习效果也会更好,文化、美术两不误(两进步)。

最重要的是:考美术的学生文化课不能低,或者只准许数学一课成绩略低于文科,甚至可以低一半。其他课都要达到和文科一样水准,考油画的学生可以考素描、色彩。考国画、设计的学生,只要能勾一些大概形体就行了。当然,考生愿意考素描、色彩的也行。

如是,同时考上文科和国画的,可以自选一科,如果考不上文科,而只数学差一点的,就可以根据其绘画决定是否能录取为美术系学生。

其次是中国画的专业考试问题。考试可灵活,”性尚分流”,各人习性、知识结构不同,强求一律是错的。一种是可以继续考素描、色彩,但不提倡。一种是加试古典文学、旧诗词(任选一),同时考临摹、写生(任选一)、书法,拿一些线描或传统绘画的印刷品,考生只要能临摹其中之一便可以,有无才气,老师一看就知道了。但写生不要画苹果、盆罐之类,而是画一片树林,或人群、牛、马等。如是,考美术的学生就不必到处花钱找老师指导素描、色彩,这些东西也非性中所有,小孩子沉耽于此,对以后的发展大为不利,尤其影响其文化的提高。小孩子花一周时间读完《三国》,一周读完《水游》,一周读完《红楼梦》,他(她)一辈子都能讲讲《三国》、《水游》、《红楼梦》。可是这三周时间,他去画画,他一辈子不知道《三国》、《水游》、《红楼梦》。只三周时间,知识的悬殊就有天壤之别,何况是三年、六年,甚至十年呢?文化(尤其是外语)的学习必须早,老了再学就难。但技巧学习晚一点不要紧,尤其是中国画,金冬心、吴昌硕等都是50岁才正规画画,皆一代大家。前面我举的黄宾虹、傅抱石等例子,他们皆学美术史,稍一动笔就成为一代大师,而自幼至老苦攻绘画技术者反而不能及,这还不发人深省吗?

圆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精神原型,它与中国人的宇宙意识、生命情调等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也是我们揭示中国艺术生命秘密的不可忽视的因素。本文将圆的纷纭复杂的意义分为四个层次:太极之圆、圆满之圆、圆转之圆和大圆之圆。太极之圆标志着宇宙创化之元,是艺术生命产生之根源;圆满之圆体现了中国艺术推崇充满圆融的生命境界;而圆转之圆,则强调艺术生命运转不息的特征;大圆之圆则象征艺术生命所达到的最高境界。这四个层次构成了一个系统,它表明:艺术生命生于圆,而归于圆,并在圆中自在兴现,由此“圆”成一圆的生命世界。

1齐白石  《江上人家》

一、太极之圆:艺术生命之源

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归于一,以一生万,乘万为一。这个化生万物的道恍惚幽渺,靡所不包,然而却无形可循。晨阳释云:“道是万物的原质,生的一,是未分阴阳的浑沌气。”中国哲学把这浑沌无形之气视为圆,圆代表无形,方代表有形;圆代表浑沌,方代表浑沌的落实。老子的“道”、“一”,在易学中又叫做“太极”。《周易·系辞上传》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太极是万物化生之源,易学史上,有很多人试图去描绘它的特征,将太极视为一个圆,以圆包裹阴阳。圆形和易结下了不解之缘,庄杲《定山先生集》卷5《雪中和赵地官》云:“许惟太极圈中妙,不向梅花雪里求。”卷2《题画》云:“太极吾焉妙,圈来亦偶夸。”朱熹《太极图说解》云:“○者,无极而太极也。”王夫之《周易内传发例》说:“太极,大圆者也。”

太极何以为大圆之体?王夫之《思问录外篇》对此有详细解释,他说:“太极,一浑天之全体。”并进而说:“绘太极图,无已而绘一圆圈也,非有匡廓也……取其不滞而已。”也就是说,太极何浑全,不可分割,故以圆来描绘;太极乃体气充凝,运转不息,所以似圆。故此,易学史上,常常把太极当作浑沌之别名,雷思奇《易筮通变》卷下说:“太极也者,特浑沦之寄称耳。”浑沌则圆。

易学以太极之圆为天地之大本、万物之宗府。张南轩说:“易者,生生之妙,而太极者,所以生生者也。”[1]太极乃生生之源。太极何以会化生生命?中国哲学认为,太极虽无形,却具有一切生命之质。“太极者,天地人物混然一贯之理,无象形而能象形者也”。即是说,它本无形,却含有化生万物之理,太极本是一团混仑之元气,[2]动而生阳,静而生阴,阴阳相摩相荡,万物于是生焉。

太极圆说所蕴含的圆为一切生命之源的精神,对中国艺术产生很大的影响。清人丁皋作《写真妙诀》,于人物画理论颇多创获。作者在小引中称,写真要得浑元之法,起稿时要有浑元一圈之考虑,《附起稿先圈说》解释说:

画像先作一圈,即太极无极之始,消息甚大,如混沌未奠,乾坤未莫,而此中天高地下,万物散殊,活泼泼地,气象从此氤氲出来。则当未圈之先,必先以己之灵光与人之眉宇,互相凝结,然后因物赋物各有其神。若但置一空圈于此,而后思若何按排,如何点缀,则所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欲得其真,不亦难乎?丁皋所说基本上是易学的话头,他所说的“浑元一圈”之法,不但是人物画形式上的需要,如确定轮廓和大致比例,而且是汲取生命之源的需要。因此圆如同浑沌未开之太极,活泼泼的气象均含蕴其中。丁皋说:“入神奇妙,皆自一圈生出”,立一圈即重在“生”,他说:“万物一太极,伏羲画卦,定阴阳,判五行,是万物之祖也。今特弁此图于其首,亦以见传真而寓生生不息之机。”在他看来,浑元一圈既立,然后就分阴阳运笔之法,所谓:“辨别阴阳虚实,笔端万象传真,穷理毫无秘决,一点灵机自神”,阴阳既立,生机以定,故画无往而非圆妙。

丁皋以浑圆一圈像浑沌初开之形,并视其为生机之源;石涛则以“一画”作为开辟鸿蒙的起点,他说:“开浑沌者,舍一画而谁耶?”石涛取法大易精神,发为一画之说,以一画为基础构造其俨然整饬之绘画体系。一画者何?《苦瓜和尚画语录》开章便说:

太古无法,太朴不散,太朴一散,而法立矣。法于何立,立于一画。一画者,众有之本,万象之根;见用于神,藏用于人,而世人不知所以。一画之法,乃自我立,立一画之法者,盖以无法生有法,以有法贯众法也。夫画者从于心者也。山川人物之秀错,鸟兽草木之性情,池榭楼台之矩度,未能深入其理,曲尽其态,终未得一画之洪规也。

这一画的精神和老子的“一”、《周易》的“太极”意义颇有相通之处,孔颖达说:“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是太初,太一也。”石涛取“一”而论画,其基本意义是把“一”当做艺术生命之源泉。在《老子》和《周易》中,“一”和“太极”化生万物,而在石涛这里,“一”也可化生绘画之生命,石涛重“一”即重“生”,《了法章第二》说:“规矩者,方圆之极则也;天地者,规矩之运行也。世知有规矩而不知夫乾旋坤转之义。”石涛要超越规矩成法,寻求其内在的“乾旋坤转”之义,即流转不息的生命精神。他说:“乾旋坤转之义得矣,画道彰矣,一画了矣。”正合此圆意。

2齐白石  《红树白泉》

二、圆满之圆:充满圆融的生命境界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圆有时是相对于缺而言的,圆就是不缺,不缺谓之圆满,故圆有“满”意。我们通常所说的“圆满”一语,原是中国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其中也可看出中国人重视艺术生命的一份用心。

唐法藏《华严金师子章·勒十玄第七》云:“金与师子,同时成立,圆满具足。”其所著《华严经旨归·说经佛第三》云:“一切世界海,又亦潜身入彼诸刹,一微细尘毛等处皆有佛身,圆满普遍。”(唐)黄蘖希运所作《传心法要》云:“深自悟入,直下便是,圆满具足,更无所欠。”[3]《五灯会元》卷1载(唐)僧璨禅师《信心铭》云:“圆同太虚,无稍欠缺。”(清)杨廷芝《诗品浅解》释司空图《诗品·雄浑》“超以象外,得其环中”云:“超以象外,至大不可限制;得其环中,理之圆足混成无缺,如太极然。”在这里,圆即充满、周备、具足,体现佛性、真如的广大普遍,体现出大道的浩瀚渊深,也体现出诗性艺心的浑全充融,森罗万象,一尘沤,一片叶,一缕云,及至浩浩苍天、绵绵大地,都可以大道涵括,以一心穿透,圆成一佛性的世界、道的世界、理的世界、诗的世界,没有任何欠缺。正像朱熹所说的:

道之流行发现于天地之间,无所不在,道之体用,流行发见,充塞天地,亘古亘今,虽未尝有一毫之空阀,一息之间断。(《四书或问》卷4)

曾点之学,盖有以见夫人欲尽处,天理流行,随处充满,无稍欠缺……其胸次悠然,直与天地万物上下同流。(《四书集注》)

中国哲学中有一个著名比喻:“月印万川”,最能体现充满圆融的特点。宋陈淳《四书性理字义》释“理”云:“总而言之,只浑沦一个理,亦只是一个太极;分而言之,则天地万物各具此理,又各有太极,又都浑沦无缺失处。”“譬如一大块水银,恁地圆,散而为万万小块,依旧又恁地圆。陈几叟‘月落万川,处处皆圆’之譬,亦正如此。”[4]陈淳是朱熹的高足,陈几叟乃当时著名理学家杨时的门人。不过,陈几叟的“月落万川,处处皆圆”的比喻,并非他自己的独创,而是袭用了佛学的用语,(唐)释玄觉《永嘉证道歌》说:“一性圆通一切性,一法遍含一切法。一月普现一切月,一切水月一月摄。”[5]正是几叟所本。

这个比喻有两层重要的含义:一是万川之月,只是一月。江流宛转绕芳甸,何处春江无月明,湛然寰宇,月光朗照,天下万千江湖,无处不映出它的圆影。然万千个圆共有一圆,万种之月,只有一月相照,一圆贯穿了万川之圆,散在江湖各处的异在之圆联成一个整体,只有一个生命。这就叫:“随处充满,无稍欠缺”,此可谓大充满。二是自此一月,可观全月。由于散在江湖的万千之月均由一月相照,故自任何一月均可窥见万千之月的内在生命,任何江湖的月都是一个自我完足的生命世界,都是月之理的显现,都可以窥见万川之月的无限奥秘。

“万川之月”所透析出的哲学内蕴就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天下一太极,而物物一太极,物物均有内在的理,而内在的理又是共通的;自一物可观万物,自一圆可达万圆,物物绳绳相联,绵绵无尽。它强调了万物都是一个自在圆足的生命这一重要特性。

最先详细阐述充满圆融道理的是佛教华严宗。华严宗自称为“圆教”,在判教理论上,它将各种宗派分为小乘教、大乘始教、终教、顿教和圆教五种,华严宗则高居于一重圆教之上。为什么称为圆教?华严宗宗师法藏云:“万象纷然,参而不杂,一切即一,皆同无性,一即一切,因果历然,力用相收,卷舒自在,名一重圆教。”[6]一切事遍一尘中现,是谓卷;一尘遍一切处,是谓舒。一切现象归之于法性真如,法性真如体现为一切现象,二者圆融无碍,故此为圆教。

华严初祖杜顺将事理圆融作为止观五法门之一。他以珍珠为例说:“一珠能现一切珠影,此一珠既尔,余一一亦然,既一一珠一时顿现一切珠,既尔余一一亦然。如是重重无有边际,即在重重无边际珠影,皆在一珠中炳然呈现,余皆不妨。”[7]一珠显一切珠,一切珠又显一切珠,珠中有珠,以至无尽,佛教称之为“因陀罗网”,[8]澄现对圆融无碍理论阐述最为详细:

富有万德,荡无纤尘。湛智海之澄波,虚含万象;皎性空之满月,顿落百川。[9]

行布是教相设施,圆融是理性德用。相是性之相,故行布不碍圆融;性是即相之性。圆融不碍行布,故一为无量;行布不碍圆融,故无量为一。无量为一,故融通隐隐,一为无量,故涉入重重。

[10]华严宗圆通一多的理论,也影响到禅宗。禅宗认为,“诸佛体圆,更无增减,流入六通,处处皆圆”。《五灯会元》卷1载《信心铭》云:“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所谓青青翠竹,总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佛性禅意就在这一草一木中。不过,禅宗强调,要想达到这种圆通无碍的境界,必在于悟,禅宗称为“圆觉”、“顿圆”。《五灯会元》卷2载:“境智冥会,解脱之应随机;非纵非横,圆伊之道冥会。”达到冥会就达到了浑通太虚的大彻大悟。一切妙谛,万行万德,皆从定发,由定而神圆,由圆而灵光独耀,朗照如如。禅宗把这叫做“真理即悟而顿圆。”[11]

“华藏世界所有尘,一一尘中佛皆入”,佛性圆满具足一尘一沤一毛中。其实,道家理论中本来就具有与此相通的内含。庄子认为,道无所不在,甚至瓦砾矢溺中也有道的踪迹。物物皆道,“自其同者观之,万物皆一也;自其异者言之,肝胆楚越也”,入观一物,就齐同物我,融入物中,也就具足于一物中,呆然木鸡、濠梁之鱼、梦中之蝶,都可圆成一一之生命世界。郭象发展了庄子的思想,他说:“物各自然,不知所以然而然,则形虽弥异,其然弥同”,万物都是一个“自尔”、“独化”的生命世界,自在圆足。

宋明理学又画出了它独特的生命之圈,由张载在《西铭》中提出,经二程阐发,到朱熹趋于大成的“理一分珠”说,就是在道家哲学、佛教哲学的基础上产生的。理学认为,“近而一身之中,远而八荒之外,微而一草一木之众,莫不各具此理”。[12]虽和道佛所说不同,然所循思路则十分相近。循此路向,张载、二程、朱熹等认为,物物皆太极,物物均“恁地圆”,自成一充满圆融的世界 。朱熹说:“鸢有鸢之性,鱼有鱼之性,其飞其跃,天机自觉,便是天理流行发见之妙处,故子思姑举此一二以明道之无所不在。”[13]二程也特别推重“如月在天,其一而已,及散在江湖,则随处可见”的境界。[14]

中国哲学的圆满具足说散发着浓厚的艺术情调,它实际上是以审美的眼光看待世界,将万物都看作自在兴作的的对象。儒道佛中的充满圆融的生命哲学刺激了中国艺术家的创造精神。由于受天人合一哲学观念的影响,中国艺术家总有一种自觉的超越意识,要尽广大,极精微,自有限而观无限,由当下而观永恒。然而宇宙洪阔,天道苍苍,艺术要受到时空的限制,它总不能摆脱具体的实在,总在关注一人一事一时一物,这便制约了艺术家的绵绵长思。万川之月自在圆融的生命哲学却给了解脱这一难题的钥匙。艺术家既关心“一”,认为“山川即道”、“山水即天理”、“山水以形媚道”,万事万物均是道的化身,故“目击而道存”、“寓目理自陈”;但更关心的是“一切”,因为“一切即一,一即一切”,“万物自生听,太空恒寂寥”,微尘大千,刹那永恒,一切都是自在圆足的生命整体,人待他物而自建、自成。中国艺术家反复声称: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国,一尘可得无量大千,所谓“只有一片树叶,不知多少秋声”,“只画一两楹,点缀冥汉间”[15]。恒河沙数无量,一微尘可得无限沙数。《文心雕龙》云:“乘一总万”;《二十四诗品》云:“万取一收”;苏东坡云:“谁言一点红,解寄无边春”(《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其意大致相同。

故中国艺术家更重视当下直接的观照,更关心微观,在艺术倾向上,两汉时铺排山川云物的现象到了唐宋时越来越少,人们所创造的艺术世界更加精微、细致,更玲珑透彻,而所要追求的生命却更博大精深,人们越来越不习惯于通过铺排渲染去“涵盖乾坤”,而就在一拳石、一棵树、一朵花、一片云中去复现,他们坚信,一勺水也有深处,一片石亦有曲处,一棵萧瑟之树亦会有宇宙中最雄奇的气势。请看以下论述:

山峥嵘,水泓澄,浸浸汗汗一笔耕,一草一木栖神明。[16]

巡回数尺间,如见小蓬莱。[17]

止水可以为江湖,一鸟可以齐天地。[18]

所谓华严楼阁,帝网重重,一毛孔中,万亿莲花,一弹指顷,万千浩劫,文字移人,至此而极。[19]

时空再小,都是一个自在圆足的世界。中唐以后,随着文人意识的觉醒,追求精微细致的审美风尚便渐渐弥散开来。如在中国园林中,人们普遍追求“壶纳天地”的妙处。不必华楼丽阁,不必广置土地,引一湾清泉,置几条幽径,起几处亭台,便俨然构成一自在圆足的世界,便可使人“小园香径独徘徊”了。请看中国园林的命名:勺园,如一勺之大;蠡园,如一瓢之微;壶公楼,小得如茶壶一般;芥子园,微小得尤如一粒种子;一沤居,细微得如同大海中的一朵涟漪。但是,在中国人看来,一沤就是茫茫大海,一假山就是连绵峰峦,一亭就是浩浩天庭。故人们常常将园林景区叫做“小沧浪”、“小蓬莱”、“小瀛洲”、小南屏“、小天瓢”。“小”是园林特点,“沧浪”“瀛洲”等则是人们远的心意,壶公有天地,芥子纳须弥,这成了中国艺术家不言的秘诀。明祁彪佳说得好:“夫置屿于地,置亭于屿,如大海一沤然,而众妙都焉,安得不动高人之欣赏乎。”[20]

在中国山水画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以“溪山无尽”为名的画,它反映了中国山水画家对山川无尽之妙的追求。但是,人们也深知,山水本无尽,彩笔固难追,画道之妙则在于一山一水中,去创造一个圆满自足的世界。这一完足生命,至大无外,至小无内,和山山水水一理贯通,自此可会归于宇宙之大生命。清黄钺《二十四画品·圆浑》云:

盘以喻地,笠以象天。万象远视,遇方成圆。画亦造化,理无二焉。圆则气裕,浑则神全。和光熙融,物华娟妍。欲造苍润,斯途其先。

天圆地方,遥遥远视,莽莽原畴的尽头,唯剩下圆圆的苍天,画家作画必齐同造化,溶汇于这圆中,从而神情完备,劲气充周。在黄钺看来,画道在于反映造化之理,故一草一木,一丘一壑,都流淌着共通的理,有了这理,一草一木如同有灵光耀现,呈现出勃勃生机,形成一自我圆足的世界,所谓“圆则气裕,浑则神全”,自此一圆而映现万千之圆,此即为圆备。

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和倪云林的《疏林秀石图》风格迥异,一是江山无限,一是片石只林,但所追求的却是一致的,人们在云林的画中无所以憾,因为它自身就是一个自我完足的宇宙,白居易《画记》云:“今(张)所得者,但觉其形真而圆,神和而全,炳然俨然。”即通过这一小世界领略宇宙上上文章,不必重山迭水,不必佳木繁荫,数株枯木,一湾瘦水,几只寒禽,都足成佳构。明唐志契说:

大抵(画)以明理为主,若理不明,纵使墨色烟润,笔法道劲,终不能令后世可法可传。郭河阳云:“有人悟得丹青理,专向茅茨画山水。正谓此。若要能演成一完整生命,“茅茨”也能成为灵区。

3齐白石  《板塘荷香》

三、圆转之圆:流动不息的生命精神

圆又有转意,俗语称为“圆转”。《文心雕龙·定势》:“圆者规体,其势也自转;方者矩形,其势也自安,”转动是圆的基本特性,如一轮、一环、一丸、一珠,都能转动回环。中国人习惯从圆的物品中体味变动不居的精神,去捕捉“逝者如斯”的大化生机。

对圆的生命意义的发现,是与中国人对宇宙的认识分不开的,它的根子就是根深蒂固的天人合一意识。中国人认为,天圆而地方。在科学发达的今天,我们知道,这显然是一个不确的假说,但古人却对此深信不疑。《周易·说卦传》:“乾为天,为圜”《庄子·说剑》:“上法圆天以顺三光,下法方地以顺四时。”《太玄·太玄莹》:“天圜地方,极植中央。”张衡说:“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21]《文选》载卢谌《时兴诗》:“@①@①圆象运,悠悠方仪廓。”李善注曰:“曾子曰:天道曰圆,宪章自远。”孔颖达《礼记正义序》曰:“上法圆象,下参方载。”天莽莽苍苍,笼盖四野,如一圆盘罩住漫漫尘寰。

圆以动为性,动是天道的永恒特性。《淮南子·原道训》:“(天)轮转而无废,水流而不止,钧旋毂转,周而复匝。”扬雄《太玄·玄首都序》:“驯乎!玄,浑行无穷正象天。”驯,意为顺,玄是《太玄》的最高范畴,扬雄认为,玄就像圆天一样,周行无穷而不殆。[22]《太玄·太玄chī@②》:“圜则杌ní@③,方则啬吝。圜指天,杌ní@③意为动荡不定,啬吝即聚敛收藏。天以运转不息为其特点。该书《太玄图》云:“天道成规,地道成矩,规动周营,矩静安物。”天圆则动,地方则静,动静相宜,成一生命整体。《太玄告》:“天浑而@④,故其运不已。”唐杜道坚《文子缵义》卷1:“天运地斡,轮转而无废,水流而不止,与物终始,风兴去蒸,雷升雨降,并应无穷。”宋张载《横渠易说》:“天地动静之理,天圆则须动转,地方则须安静。”在上述言论中,整个宇宙被形容为一轮转不息的圆环,来往穿流,万世如斯。正如孔子所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兴焉。”将天地比喻为一运转之环,印度古代哲学亦然,《羯陀奥义书》第二章第六轮云:“大动之宇宙,万物无不遍,皆自生气出,亦在其中转。”[23]《奥义书》视宇宙为“旋转大梵轮”,《自净识者奥义书》:“在大梵轮中,众生得以存,万有安其内,天鸿自飞骞。”[24]而西哲叔本华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受到印度吠陀哲学影响,也认为宇宙为一环,它称之为“乙克赛温之环”。

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圆转之喻,颇有义理可寻,其中反映了中国人重视生命的精神,若细研之,可得以下数义:

一为圆活。中国人关于天道圆环之喻,不在于强调人生无常、世事屡迁的漂泊感,而在于天道中所蕴含的生生不已的精神。从时间上说,宇宙是一生命流程;从空间上说,天地一轮转,万物自在圆,如韩康伯所云:“圆者,运转不穷。”王般山所云:“大化周流,如药丸然,随抛一丸,味味具足。”正可谓勘破天圆之妙机。《文中子》卷2《天地篇》:“子曰:圆者动,方者静。其见天地之心乎!“中国古代的圆天之喻就是要识破这“天地之心”。不过,天之圆转,不是仰靠外力,而是自转,如张载所说:“凡圜转之物,动必有机;既谓天机,则动非自外。”(《正蒙·参两》)

由方入圆,因圆识方。天圆地方是人们感性直观的结果,由此生发出许多玄奥的哲理。大而言之,物物有形,亦是方,方是具象,是可感可触的物体。人们观物仅仅停留于此,就会滞于形迹,必须由方入圆。圆如天,天道虚廓飘渺,生生不息,故天的精神是超越具象的,是万物深层所蕴含的流转不息的生命之流。故由方入圆,即由具象到超越,由外表入深层,从而去领略其生命之旨。《老子》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王弼注:“法自然者在方,法方在圆,而法圆在自然,无所违也。”得圆者即得自然之妙韵。《庄子·齐物论》:“道昭而不道,言辩而不及,仁常而不周,廉清而不信,勇忮而不成,五者园而几向方矣。”陆德明《经典释文》:“园,崔音圆,司马云:‘圆也’。”是。王先谦《庄子集解》引宣颖云:“五者本浑然圆通,今滞于迹而向方,不可行也。”可见,滞于方则惑于形迹,入于圆则得其本性,披方入圆,即由表象而入圆融无碍的生命之流中。

中国哲学、中国美学披方入圆、重视圆转之义的观点,就是掘取其运转不息的生命精神。《二十四诗品》最后一品名《流动》,其辞曰:

若纳水guǎn@⑤,如转丸珠。夫岂可道,假体如喻。荒荒坤轴,悠悠天枢。载要其端,载闻其符。超超神明,返返有无。来往千载,是之谓乎。

这一品,可谓道尽了圆转生命之奥义。前四句是说,天地的精神是变动不居、生生不息的,人要德配宇宙、齐同天地,臻于诗道之佳境,就应参赞化育,融入到万物皆流的生命秩序中去。作为《诗品》之最后一品,此品乃象征诗道之极境、艺道之极境,此品之要义即在于,以圆为喻说明生命之理,它确能反映出中国美学、中国艺术的审美倾向性。天即圆,重圆即重天,重天即重其内在运转不息的活意,转是其运作方式,活方是其内在精神。所谓圆斯转,转斯活矣。《文心雕龙·体性》强调“思转自圆”,以达会通之变。《类书纂要》云:“圆活不抱执也。”《文章轨范》韩愈《获鳞解》引谢枋得评云:“人能熟读是等文字,笔便圆活,便能生议论。”中国艺术总以生机为运,强调生烟万变,灵气奔会,活泼玲珑,正是圆活之最好体现。

二有返意。圆虽是流动不息,并非线性延展,而呈往复回环之势,终则有始,始则有终,生命作圆环式的运动。这是从圆喻中引发出的中国人的生命观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如荀子所说的:“始则终,终则始,若环之无端也。”(《荀子·王制》)

《周易》谈生生不息的变易道理,同时,又给这一生命运动画出了一个圆形的轨迹。《系辞上传》一语透出其中消息;“变通莫大于四时”。四季变化,从春到冬,又从冬到春,循环相联,绵绵不已,而生生变易之理就如同这四季一样,始终作圆环运动。中国哲学又喜以水作比喻,欲使人晓喻“逝者如斯”的道理,往者过,来者续,无一息停止,同时又常常以四季去贯之,从而产生了一种生命运动绵延不已又循环往复的独特生命观。《周易·系辞上传》:“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生焉;往者屈也,来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

这种循环往复的圆的生命观被运用到艺术领域,使中国艺术散发出独特的韵味。中国艺术极力推行氤氲流行之妙。《文心雕龙》强调为文要有往复回环之妙,《附会》云:文章应”首尾周密,表里一体”,达到“首尾圆合”之境界。王夫之以“广摄四旁,圜中自显”来概括王维诗的特点。王维诗的确生气流荡,韵味徘徊,其内蕴一气宛转,相互激荡,由此构成一生命之圆环运动。

三有空意。圆形物体中间有空的,如圆环,有实的,如圆盘。然而在中国哲学中,由于受到表现独特的哲学观念的需要,则偏重于它的空虚的特点,这是和中国哲学重视生命的基本思想分不开的。唐法藏《华严经探玄记》云:

夫以法性虚空,廓无涯而超视听;智慧大海,深无极而抗思议。眇眇玄猷,名言罕言其际;茫茫素范,相见靡究其源。但以机感万差,奋形言以充法界;心境一味,泯能所而归寂寥。体用无方。圆融叵测。

圆融无碍的法性真如之境,原是以“圆融叵测”为其特点的,可见,圆在中国哲学中,可以用来表现色相全无、恍惚幽渺、不可言说的境界。如佛教的大圆之境原是虚空之境。《无尽灯论》上云:“呵偏空而入圆空,无所著而曰圆空。”

道家以“环中”来描绘圆空之状。道家认为,方有形迹可循,圆无具象可踪,因方入圆,即由实转虚,从而进入道的天地。道的境界一如佛境,也是以“惚兮恍兮”为其特点的,进入虚空之中,也就是进入“环中”,这环是宇宙之环,环中乃是虚空寥廓,唯有生气鼓吹,人心灵于环中可与真实生命随意舒卷,优游徘徊。《庄子·齐物论》:“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有此是乎哉?彼数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以听无穷。”郭象注云:“是非反复,相循无穷,故之环,环中空矣。”王先谦《庄子集解》引郭嵩焘云:“是非两化,是道存焉,故曰道枢,握道之枢,以游乎环中。中,空也,是非反复,相寻无穷,若循环然,游乎环中,不为是非所拘。“所谓环中之喻,也是为了说明道体的空虚特征,如圆环流动而空虚,道之空正是动的根基,空者,不待他动而自成,环中如有枢轴,故能应无穷之变。正如唐湛然《止观辅行传宏决》引《庄子》古注云:“以圆环内空灵无际,故曰环中。”关于“环中”之喻,《庄子》中屡屡致意,《则阳》曰:“冉相氏得其环中以随成。”《盗跖》:“若是若非,执而圆机,独成有意,与道徘徊。”成玄英疏:“圆机,犹环中也。执于环中之道,以应是非。”

司空图《诗品·雄浑》接过庄子话头,说:“超以象外,得其环中。”就是要超越有限和实在,归入无限的虚空之中去。这虚空之环,就是宇宙生命奔涌流荡之所,艺术家不像佛、道为了追求绝对的空无,而在空中找到了灵韵。清周济说:“初学词求空,空则灵气往来。”圆是空,是运转不息的空,唯有其中无一物,才见宇宙万古风。茫茫天际,廓无长物,然而,“流行发现,充塞天地,亘古亘今,虽未尝有一毫之空阙,一息之间断”(朱熹《四书或问》)。得宇宙圆空之气,则能光华发越,含英咀华。

4齐白石 斜阳水渚

四、大圆之圆:艺术生命之最高境界

在汉语中,圆常和成功联系在一起,说事物完满,叫“圆成”;实现理想叫“圆梦”;家庭破碎又重建叫做“破镜重圆”;难以言说的奇妙之境叫做“圆妙”、“圆神”等;在中国艺术中也有标示艺术成功的“大圆之境”。大圆之境表明艺术生命圆融无碍地流淌,揭示对艺术生命的高峰体验,也体现了艺术作品达到的最高境界美。

道家将得道的境界称为臻于大圆的境界。《庄子·盗跖》:“无为君子,从天之理,若枉若直,相而天极。面观四方,与时消息,若是若非,执而圆机。”道如圆机,是永恒的生命之环。君子与道徘徊,就如同执“圆机”,同于大道。《庄子·天地》描述了一个寻找“玄珠”的故事:

黄帝游乎赤水之北,登乎昆仑之丘而南望,还归,遗其玄珠,使知索之而不得,使离朱索之而不得,使chī@⑥诟索之而不得也。乃使象罔,象罔得之。黄帝曰:“显哉!象罔乃可以得之矣。”

“知”是理智,“离朱”是眼观,“chī@⑥诟”乃口辩,以此三者去索玄珠皆不以得,唯“象罔”得之。“象罔”乃是“似有象而实无”[25]。此含有二意:一是玄珠藏之于一片混莽之中,无形迹可求,则又是真实存在。二是得玄珠必须无心于相求。《文选·广绝交论》李善注引司马云:“玄珠喻道也。”庄子为什么用玄珠比道,一取其光,庄子认为,得道则进入朝彻境界,如朝阳初启,朗照灵府,璀灿之珠光正合此意;二取其圆,大道之象,如珠圆玉润,含弘光大,无所滞碍,一切生命胎意其中。人回归真实生命(道)就达到了玄珠的大圆之境。《庄子》有所谓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之说。《庄子·寓言》:

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非卮言日出,和以天倪,孰得其久!万物皆种也,以不同形相禅,始卒若环,莫得其伦,是谓天均。天均者,天倪也。

郭象注引王氏云:“夫卮器满即倾,空则仰,随物而变,非执一守固者也。施之于言,故随人从变,己无常之主也。”卮,本是盛酒器,随机而变,“支离而无首尾”。[26]言即圆融流转之语,而大道“若环”,环转不息,以卮言正可“和以天倪”,同于圆融无碍之大道,所谓圆语合圆天,圆也被视为最高的道的境界。

《周易》不仅以圆为化生万物之根源,而且将生命的最高境界也归之于圆。《系辞上传》曰:“是故圣人以通天之志,以定天下之业,以断天下之疑。是故蓍之德圆而神,卦之德方以知,六爻之义易以贡。”蓍是占筮用的蓍草,“德”意近性质。韩康伯解云:“圆运,运而不穷;方止,止而有分。言蓍以圆象神,卦以方象知也。唯变所适,无所不周,故曰圆,卦列爻分,各有其体,故曰方也。”《周易》以占筮为首,所谓“探赜索隐,钩深致远”,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①@①者,莫大乎蓍龟,蓍龟之中,含阴阳不测之神,运转不穷,变化无方,孕育通天下之志、成天下之业、决天下之疑的一切信息。《周易》以“圆”来描绘道的神秘特性,在此基础上又把“圆”作为一种终极境界。《系辞上传》又云:“神无方而易无体”。神无形迹,无定在,“无方”也就是“圆”;“易无体”,是说变化不可方物,《周易》以表现变易为最高原则,故此可以说,《周易》就是以“圆”之卦爻去表现“圆”的宇宙之理的。易学史上,有不少人对《易》之“圆”性进行了剔发,如孔颖达说:“圆者,运而不穷,谓团圆之物运转无穷已,犹阪上走丸也。蓍亦运动不已,故称圆也。”(《周易正义》)陈梦雷说:“圆神,谓变化无穷。”(《周易浅述》卷7)

《周易》以“圆”作为至真至善至美的境界,有如下基本特点:一是运转不息的,万物彼此蝉联,组成一交交互网的世界;二是变化莫测,它蕴“几”蓄“微”,包含着生命世界的全部秘密;三是周遍万物,正如张横渠所说:“旁行而不流,圆神不倚也”(《横渠易说》)。使得万物一体,天人合契,从而圆成一生命世界。《周易》以圆为最高境界,即重视万物的生命特性,“圆”中含“生”是《周易》的核心内含,这一点对后代颇有影响,如慧远《沙门不敬王者论》:“神也者,圆应无生,妙尽无名,感物而动,倚数而行。”庾信《晚夏歌》云:“礼从天数,智总圆神。”

佛教也视圆为最高的精神境界,这里以禅宗为例。神宗认为;佛性的境界就是圆境,充满而圆足。《五灯会元》卷2载宗密法师云:“无碍是道,觉妄是修,道虽本圆,妄起为累,妄念即尽,即是修成。”这是说,一切众生都有觉性,觉性即“圆”,但在世态的污染下,圆性因而亏损,人若于心灵中驱除染污,独归本觉,即归于大圆之境。禅宗以“心月孤圆,光吞万象”来形容归复本觉之心,[27]可谓最得其中奥义,所谓定慧既均,寂而常照,触处皆圆。在禅门中,以圆为最高的悟佛境界十分普遍,如顿悟又称“顿圆”,《五灯会元》卷2:真理即悟而顿圆,……顿圆如初生孩子,一日而肢体已全,”禅宗彻悟之境又被称为“圆明”、“圆妙”,如慧能说:“但见本源清静,觉体圆明,即名见性成佛,亦名极乐世界,亦名如来知见。”(《五灯会元》卷2)而达到了圆明、圆妙,亦即功德圆满,禅宗叫做“圆成”,如百丈怀海说:“灵光独耀,迥脱根尘,体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无染,本自圆成。但离妄缘,即如如佛。”

这微妙、完整、圆融无碍的境界,是一种浑化无迹的生命境界。中国艺术推崇浑化、浑沦、浑沌、浑涵、苍莽、苍率、荒率之美,与这种浑化无迹的生命哲学精神是息息相通的。清人况周颐《蕙风词话》卷1云:“笔圆下乘,意圆中乘,神圆上乘。”笔圆是形式的完美体现,意圆是情感通过形式恰当的表现出来。上两种“圆”虽一一圆满,处处功能,但仍有形迹可捕,未臻化工之致。而神圆则浑化无迹,微妙玄深,人与宇宙获得了大圆融,此之谓最高境界。在中国艺术论中,浑化无迹的境界被视为艺术体验的终极境界,请看以下两则关于词境的论述:

“明月几时有”,词而仙者。“吹皱一湖春水”,词而禅者也。仙不可学而禅可学。学矣则非栖神幽遐,涵趣寥旷,通拈花之妙悟,穷非树之奇想,则动而为沾滞之音矣。其何以澄观一心而腾踔万象。是故词之为境也,空潭印月,上下一澈,屏知识也。清磬出尘,妙香远闻,参净音也。鸟鸣珠箔,群花自落,超圆觉也。[28]

人静@⑦垂,灯昏香直。窗外芙蓉残叶,飙飙作秋声,与砌鼎相和答。据梧暝坐,湛怀息机。每一念起,辄设理想排遣之,乃至万缘俱寂,吾心忽莹然开朗如满月,肌骨清凉,不知斯世何世也。斯时若有无端哀怨,怅触于万不得已;即而察之,一切境象全无,唯有小窗虚幌,龟床砚匣,一一在吾目前,此词境也。[29]

如冠九、况周颐以禅境描写词境,他将词的最高境界视为圆境,词人悟得此境,便心月孤圆,一切圆觉,个体与眼前的对象浑然一体,使生命无碍兴现。

浑化无迹之境在唐宋以后受到许多艺术家的推重,尤其在文人意识觉醒之后更是这样。清王昱云:“又一种位置高简,气味荒寒,运笔浑化,此画中最高品也。”

5齐白石 秋虫 约1911-1916年 75cmx24cm 辽宁省博物馆藏.

至高至上的“浑化”境界,是从宇宙中“会得来”,乱里苍茫,混沌一片,都由生气流荡而成,故浑化之境,就是宇宙之境、化工之境,是生命充满圆融的呈现,非斤斤于形式者所能拟议。如在中国画中,沈宗骞说:“作画以气体浑璞为贵”,推重“笔墨之轻圆灵活”;布颜图认为,画道之妙,在于对“苍莽浑厚”的领会,要创造一种朦胧、酣畅而又浑涵无尽的境界。他从传统哲学的气化流行理论来解释这一点:“夫大块负载万物,山川草木动荡于其间者,亦一息相吹也,焉有山而无气者乎?如画山徒绘其形,则筋骨毕露,而无苍茫氤氲之气,如灰堆粪壤,乌是画载!……远视苍苍,近视茫茫,自然生动矣。”万象森罗,均由一气流荡所成,故显示出生生之韵,画中之苍苍茫茫就是对宇宙生命的最出神入化地显现。石涛论画有所谓:“出笔浑沌开,入拙聪明死”之说,而他认为作画“于浑沌里放出光明”,则为画道无上妙境,画家要作“辟浑沌手”。如何凿鸿蒙,破荒忽,就在于“画于山则灵之,画于水则动之,画于林则生之,画于人则逸之”,赋予万物以流荡不已的生命,这样就能使“乾旋坤转”,浑化为一生命之圆。

清李修易《小蓬莱阁画鉴》说得好:“发端混仑,逐渐破碎,收拾破碎,复归混化。”中国艺术论中的“圆”说就是如此,起于一圆,一圆化为万千个圆,而万千之圆归于一圆,即生于圆,而归于圆,由此完成了一个圆型生命运动。

1、笔墨纸、燥润查。

首先选好笔,其次调好墨,再就是用什么纸。(1)笔:分长短锋,羊狼兼毫等,根据自己的习惯选择,一般讲使用长锋狼毫笔较好,易墨迹沉凝坚挺,形成沉稳之效果(解决软飘滑)。(2)墨分五色,和运笔速度、笔头含墨量多少息息相关。“燥”是指笔头含墨量少,写出的点画墨色干渴。“润”是指笔头饱含墨汁,写字会出生动墨韵效果。(3)纸分为绵料、净皮、特净皮。还有染成黄色班纹,或金银片或金银粉的。不同的纸吸墨程度不一样。因此创作前要进行验证,以掌握笔墨纸特性,做到心中有数。

2、纵首字、异起画。

(1)首纵行(行列区别解释)之首字,下笔要厚重且与尾字要在同样中轴线的位置。(2)行与行之间的首字要起笔各异。如……(3)每一纵行首字不能都是湿笔,否则头重脚轻、也不能头轻脚重。

3、多藏锋、少尖耍。

“藏锋包其气,露锋纵其神。”藏锋和用力,其墨迹沉凝浑厚,不尖不弱。给人以醉贵妃那种含蓄美。它书之笔意,草书要无所不悟 。但要注意连字接笔处不要出尖。

4、虚实笔、提按洒。

用笔的虚实不等于运笔的轻重。虚实、轻重之间不可分割,但也有区别。如:虚起笔、实起笔……提按是一种上下起伏的运动过程。太轻则浮,太重则沉。 提者上也,按者下也。收有虚实顺逆。

5、有顿挫、转快雅。

(1)线条的美在于有节奏有顿挫。顿指停顿。挫为顿的反面,笔锋在停顿后转换方位离开原位置。表面上、是停顿,实际上则是在动。草以点画为情,使转为形。(2)通常转要快似烈马脱缰,洪水奔腾,给人一种暴风骤雨、电闪雷鸣般的感觉和印象。该慢而快的话,就会有飘浮之嫌,如:连续圆转加方笔时就要稍慢一些。前人讲:”不可忙,忙失势“。


2
6、慢墨猪、防飘滑。该快而慢,结果是停滞凝结,形成”墨猪”。欧阳询讲:”不可缓,缓骨痴。”看不见骨头光是肉不行,同时为了不陷于油滑和浮躁,要尽量减少“疾厉行笔”速度的出现,。快是大概念含多种快法。苏东坡说,真书难以飘扬,草书难以沉稳。

7、软缺骨、方笔加。

软弱多指园笔圈圈绕来绕去,无精打采,要对笔画如刻深入理解。适时在绕笔处转换方笔出锋。通常中锋变侧锋,使得有骨有肉。一直溜下,则

8、防横长、腰断茬。

长横如拦腰一刀,气势全断。晋代卫夫人:横画如千里阵云。

9、竖亦变、直粗傻。

竖画不要太直太粗,过则“神态呆板”。竖有出锋的有不出锋,要根据上下左右字而定,如:甲午年三个字有三个竖就要变化。有时加“抖笔”会感觉到活泼。卫夫人:竖画如万岁枯藤。

10、邪绣正、少为佳。

字不能都是正的,偶尔出现鲤鱼跳龙门、瀑布邪贱,奇妙无穷。过多出现邪字乱也。无声之音,无形之相。

411、中轴线、挪让它。

“字如算子,非草书也”,行间字缝不能对齐。也不能如砌砖,沿中轴线无规律地左右摇摆,只要全行视觉上感觉还是一纵行就可以。字散神不散。行间透气,首尾呼应 。“贵”偏而得中。

12、字大小、抑仰洽。

字大小要如同父子。大字甚至是小字的两三倍。错落抑仰变成自然。轻重适度。不可字字大小一样,否则平淡如水。

13、字距离、不等法。

横看不能(楷书)成列,竖看不亦(明显)成行。否则缺草书之气。如两字三字挤在一起,或两字相隔很远,又遥相呼应。形成一种无规律的气韵、波澜之美。

14、字圈连、择眼瞎。

草书无连字则平淡(横幅大字可不连)常见两连字三连字。连就会出现圈眼过多字软,飘滑。如:寿字。每字或整幅字都要选择瞎眼,做到笔意到圈眼瞎。如:历代名家写寒字。孙过庭书谱里的字,听……古人说:草书是存字之梗概,损隶(真书)之规矩。

15、游丝多、乱成麻。

上笔与下笔或是上字的末笔与下字的首笔相连处,需游丝引带,恰当运用可增强一定的美感,但不宜过多、“雷同 ”。出现当连反断,(如远字)。当断反续(如远字最后一笔),会出奇妙效果。否则如春蚓秋蛇,乱成一团。刘熙载说: 接有远近曲直。

616、笔意断、气息压。

字字分开有散的感觉,散则无章,气息全断,虽单字极尽变化,然非高手也。不能字字结构如铸。

17、流高潮、险绝抓。

巧妙处理笔画,尤其是字形要有强烈的变化意识,不能“标标准准”写草书作品。要让整篇作品形成时间上的流畅,洽似行云流水和瀑布贱花。唐人说;与众同者俗物,与众异者奇材(要注意在合乎古法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特色)。

18、紧与松、空间搭。

紧则拘,松则散。要根据上下左右有紧有松,形成空间完美。放似脱僵列马,拘如含羞少女。互相搭配,要胸有全纸,目无全字,此乃高手也。

19、飞白少、神升华。

张怀灌说:无字之处也有字,无墨之处造境界。飞白似逆水行舟。将笔锋推出,收笔不顿不驻。飞白在整幅作品中只能起点缀作用,过多出现飞白,笔画则虚而不实。草书之神之势;除含蓄美外还要有犹如“妲己”(封神榜)杀人露出的凶气美(借田蕴章形象比喻)。 草书作品的形与神非常重要。有形无神为下、有形有神则中、有神“无形”为上。见路上两蛇相斗,遂得其妙 …….于是想到“草书要与自然万物结合起来,只临帖是不够的”。

20、款印清、阴阳花。

款小于主题字,落款让人能看懂是什么字什么名。印小于落款字,阳起阴收,符合中国人传统和自然规律。

书法之美,没有绝对的评判标准,但是合理的评价原理。

书法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必然有其存在、生长和发展的渊源和主流渠道。现在人们所看到和认为的历代所有名家书体及书风,都是后来人们人为的给加上的定义,随之便成为了今天人们学习和效仿的范本。

经过分析我们便会发现历代形成定型书体和书风的大家大师们的书法最终成就,皆缘于对最基本的书法原理正确的彻悟和通解以及博学修养的造化。从古到今,什么样的作品是好作品?什么样的作品经不起历史考验?我们看看:

1、未能走进传统的作品不能算是好作品;

2、未能走出传统的作品也不能算是好作品;

3、未能贯通原理的作品不能算是好作品;

4、未能有新意的作品也不能算是好作品;

5、未能把握书学规律的作品不能算是好作品;

6、未能摆脱程式的作品也不能算是好作品;

7、未能中锋行笔的作品不能算是好作品;

8、未能笔法兼用的作品也不能算是好作品;

9、未能稳健中和的作品不能算是好作品;

10、未能彰显个性的作品也不能算是好作品;

11、未能精到典雅的作品不能算是好作品;

12、未能自然造化的作品不也能算是好作品。

当然,这12条也不失为书法学习与创新的良好导向,参考无妨。

13月3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张改琴带着她的提案来到全国“两会”履职尽责。“甘肃全省中小学全面开设书法课程”成为张改琴此次“两会”关注的话题。

张改琴说,“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独放异采。2011年教育部出台《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要求中小学要通过有关课程及活动开展书法教育;2013年教育部出台《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进一步明确了中小学书法课教学的目标内容和任务要求,但通过我深入基层调研,发现书法课普及缓慢、制约瓶颈较多。有效破解书法教师短缺,提高义务教育书法学习成果迫在眉睫。”

张改琴坦言,“现在很多孩子觉得书法课程没有意思,家长也不太重视,学校的书法课也流于形式。有的家长说的很直接,有那个时间不如去学学钢琴、练练英语。而且学校的书法课也大多都是美术老师或者音乐老师等临时兼任,孩子们根本得不到系统的书法教育。”通过走访调研了部分中小学,张改琴发现,造成当前我国中小学书法课程开设难的因素很多,但最突出的问题是全国高考时,招录书法专业学生数量太少。

今年的政协会议上,张改琴将向大会递交《建议在全省中小学全面开设书法课程的提案》,“通过书法教育对中小学生进行书法基本技能培养和书法艺术欣赏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培养爱国情怀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学生汉字书写能力,培养审美情趣,陶冶情操,提高文化修养,促进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

梅葆玖练字呼吁能否赢得掌声?

3月3日央视报道:全国政协委员梅葆玖呼吁青少年练毛笔字、学繁体字、听京剧。今年82岁的京剧表演艺术家梅葆玖已是五届全国政协委员,今年他的提案继续呼吁关注青少年传统文化素质培养,通过让孩子练毛笔字、学习繁体字、多听多唱京剧等方式,使优秀传统文化走进青少年心田。你支持吗?

提笔忘字是一个成语,但用于今天网络电脑时代再恰当不过。大多数使用电脑者往往会遇到这样的问题,那就是凡用五笔打字者都会遇到提笔忘字的尴尬。而假如是使用纸笺来写一封信的话,能真正通顺使用我们日常汉字写到底不卡顿的人又有几个?

有网友论学生练毛笔字,说这事让专家去练吧,放过孩子。然而不要忘了,中国历史几千年,有哪一个朝代哪一种学生不是从大字开始启蒙的?写大仿在改革开放之前的一些学校仍然盛行,而到了今天,大仿甚至不再作为一个专用名词输入电脑常用词中,这岂不尴尬怪哉?

而青少年也好,幼儿园也好,有几家仍然在教大字大仿?一些注重传统文化教育的家庭有让学生参加书法班的可能,但这样的书法教学者哪里见过统一的教材、模板、影像?在如此大环境之下,不仅没有几个青少年学生会写大字大仿,甚至连钢笔字书法也乏人问津。

文化是不能仅靠专家来传承的,如果连日常的书法修养都成了文物古事,那所谓的传承文化还有多少真正的内涵?

一、改变思维,换点玩法

1、选临:即有选择性地临习,如选相同偏旁的字,选相同结构的字,选自己喜欢的字,选难写的字,选自己喜爱的几页。

2、创作式临写:即把临帖当成一次次创作,如可以把帖的每一页当成一幅作品,把帖的每两行当作一副对联来完成。这种创作式临习方法不但可以使我们以严谨的态度对待临帖,提高临帖兴趣,而且便于我们将临作与原帖进行比较,发现临作在笔法、字法、章法上的欠缺,提高临帖的精微程度,促进创作。

1二、研究揣摩,中得心源

日常生活中有句话“距离产生美”,当我们临习某帖产生厌倦心理时,我们不妨进行冷处理,暂时将该帖束之高阁。

这时我们可以间或地以其他帖(当然最好是一脉相承的)来调剂一下心情,但最好是利用此时的闲情静下心来对该帖悉心研究一番。可以广泛地收集该帖的有关资料,如刊物上对该帖的赏评.该帖书写的时代背景,该帖讲述的主要内容,该帖临写的指导文章,该帖相关的收藏轶事等,这些相关内容可以使我们更全面、深入地理解所临之帖,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该帖的风神、气韵,提高临写质量。

2三、营造氛围,激发情趣

孙过庭《书谱》中阐述书法的功能“故可达其情性.形其哀乐。”这虽然指的是书法创作,但临帖时我们也应尽力契合于原帖的“性”、“哀乐”,因为这样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表现原帖的形、神。

蔡邕也在《笔论》中言:“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由此可见,古人作书是十分讲究一个好心境的。这一点对临帖当然也具有借鉴价值。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要了解字帖内容及时代背景的原因。

3四、寻师访友,开启思路

孔子日:“三人行必有吾师焉。”当我们临习某帖产生写不下去心理的时候,可以带上自己的几纸临作寻师访友。去他们中寻求一剂良方。

书法前辈苏东坡有一千古名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当我们将自己的迷惘、困惑向师友倾诉时,他们会从不同角度去分析、点拨,这其间也许便有金玉良言令你茅塞顿开。更何况师友间的聚会可以开阔心境,可以取长补短,可以相互激励,可谓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我本人就经常出去和书界朋友们聚会,喝酒、饮茶之余,更多的是探讨书法,这对自己书法水平的提高很有帮助。

席夔,清代书画家。字子研,四川彭县人。官广西知州。工画花卉竹石,极生动有法度。传世书迹有《隶书千字文》。

隶书是秦代统一文字后由程邈创造的,隶书的创造对我国文字和书法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特别是到了汉代、隶书成了汉代的代表书法,在书法史上独具风格,称为“汉隶”。席夔隶书千字文结体精致,神韵超逸,遒劲高古,奇纵有姿,是临摹隶书的极好范本。1 2 3 4 5

王守仁,字伯安,号阳明,学者称阳明先生。明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军事家、文学家和书法家,著有《阳明全书》。他创立“心学”,提出了“致良知”学说,在世界哲学史占有重要地位。他的著作由门人辑成《王文成公全书》38卷。史称其为“明第一流人物,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

王阳明書法也有极高造诣。他曾对弟子说:“我开始学习写字,对照临摹古人的字帖,只是得到字的形状。后来拿起笔来不轻易落在纸上,专注思索,静心思考,在心里构造它的形状,时间久了才开始懂得它的法则。” 王阳明的楷书沉着刚劲,端庄高雅,《时雨堂记》、《纪功碑》等风骨峻迈,蔚然庄严;行书《矫亭说》、《四箴卷》、《纪梦诗题壁》等神采苍秀,笔势纵逸,蕴藉而隽逸,豪放而舒展;草书笔意清新,瘦劲坚挺,随意为之而无飘浮之嫌。特别在龙场贬谪期间所书《何陋轩记》、《象祠记》行笔疾如风雨,矫若龙蛇,纵横跌宕,变化万端,是神韵超逸、气势豪迈的佳作。 明中后期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徐渭称赞王阳明书法说:“古人论右军(王羲之)以书掩其人,新建先生(王阳明)乃不然,以人掩其书。观其墨迹,非不翩翩然凤翥而龙蟠也,使其人少亚于书,则书已传矣。”书法家朱长春评价其书艺时说:“公书法度,不尽师古,而遒迈冲逸,韵气超然重表,如宿世仙人生具灵气,故其韵高冥合,非假学也”。明末清初著名文学家归庄赞誉说:“阳明先生一代儒宗,而亦工于书法如此,岂非艺即道耶?余学道不成而谬以能书名,既耻为一艺之士,其敢不勉。”在《中国书法史论》中,陈云君评价说:“他书法学晋人,守古法中风韵悠长,儒人重书古使之然也,阳明力行。他初学《圣教序》,甚得右军之法,偶参时人笔意。因为本人为政府中官吏,所以习气难免,幸知时弊,其书重雅而摒俗”。国际阳明学研究大师、日本九洲大学名誉教授冈田武彦称其书法“骨挺神骏,笔势飘逸,流畅清丽,有弘毅骏拔飘逸之气象”。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黄庭坚,北宋诗人,书法家,词人,与苏轼、米芾、蔡襄合称为宋四家。

宋代在草书发展史上具有非常特殊的地位——更加特殊的是,这种地位几乎由一个人以一已之力所造成——他就是黄庭坚(1045-1105)。

2草书发展到盛唐,狂草成熟,在流动中求得笔法、节奏、线条、结构的丰富变化,成为草书不可移易的定则。黄庭坚是钦服唐人狂草的,对张旭、怀素都有会心之论,自言“得藏真(怀素)自叙于石杨休家,谛观数日,恍然自得,落笔便觉超异”3。以其颖悟与才力,不至领会不到唐人草书的要义,然而他的草书却一改唐人旧法,速度放慢,略加顿挫,在许多地方放弃线条的连续而着意于空间的摆布,结果形成与唐人迥然不同的一种风格,“草书之法,至此又一变矣”(姜夔语)。他的草书,线条中奔放的气势当然不能与唐人相比,但空间结构所表现出来的气度和变化的丰富性,却不让于唐人。

这就是黄庭坚。

3这种风格与他的行书有关。宋代,楷书已成为一切书法技巧的基础。这对于行书来说,尚无大碍,但与草书的要求格格不入,所以书法家通常只能在草书和行书之间作一选择:精草书者少作行书,以行书知名者多不谙草法。这种态势一直延续到今天。其中当然也有少数人能越出常轨,如王铎、傅山等,但他们的草书、行书基本上各成家数,有时竟像是不同作者的作品。黄庭坚放弃了草书中奔放的节奏,同时增加了按顿,不避讳向各个方向伸出的长画(一般来说,草书除了竖向长画外,竭力避免其它方向的长画,因为它们破坏作品的连续性),这一切都与他行书的笔画取得了统一。

4黄庭坚的行书为了形成开阔的结构,一些笔画尽力向外拓展,这样便造成了笔法上的某些困难。前人追求笔画的变化,主要依靠线条内部运动的丰富性,其笔法以使转为主,如王羲之的行书和草书;当笔画的尺度加大而且平直时,无法再使用使转的方法——一画中一次使转无济于事,多次使转则无法操作,因此只有采用行进中添加波折的方法,这虽然在流畅性上有些损失,但增添了复杂性和苍老的感觉。这就是“涩笔”的由来。这一类笔触也是他草书的关键,如《太白忆旧游诗》。短画自然用不着添加波折,由此还可以形成节奏的对比。总的来说,黄庭坚的书写速度比唐人狂草慢得多。如果把唐人草书比作少林拳,那黄庭坚便是八卦、罗汉一路——还不同于太极。

黄庭坚的单字衔接颇有特色。相邻两字常常互相穿插,一字的凸出部分往往嵌入另一字的凹处,尽管有摆布的痕迹,但总能形成特殊的视觉效果;两字之间,书写时紧紧相连的端点被各种紧贴的结构隔开,空间成为构成作品的主导因素,时间退至第二位——唐人狂草则完全是另一种感觉。

5《昭味詹言》评其诗歌创作:“山谷之妙,起无端,接无端,大笔如椽,转折如龙虎,扫弃一切,独提精要之语。每每承接处,中亘万里,不相联属,非寻常意计所及。”关于“承接”问题,黄庭坚的书法与诗歌如出一辙。

总体速度的放慢也有助于强化着意安排空间的印象。作者似乎在边写边思考对空间的处理,思考成熟时则来几下快动作,接着又在沉思中缓缓前行,例如《杜甫寄贺兰铦诗帖》。

黄庭坚草书中有一种不易觉察的宽博。他常常压缩字结构的某一部分而使另一些空间显得特别开阔,同时也就造成了疏密节奏的频繁变化。这是他区别于唐人章法的又一特点。

6后世少有人直接学习他的草书,但他作品中的某些构成方式却影响深远。在他以后,草书与行书笔法的混杂成为常见的现象。祝允明等人草书中的平直点画(唐人草书中未见)和邻字的穿插,都能看出黄庭坚的影响,而王铎草书中某些特殊的缀合方式,与黄庭坚的作品关系密切。

7在草书的历史上,黄庭坚标志着一个时代的开始。一个漫长的时代。他的影响难以尽述,因为他是一个起端,一位出色的独创者。他不以表面上的形似泽惠后人,但却从深处影响到人们的构成原则。然而也正是他,以他的身影隔断了人们对唐人狂草的真正理解。也许,这一直要持续到人们能够清醒地看出他所具有的意义与局限的时候。

节选自《张旭·黄庭坚·倪元璐——草书三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