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从表面字义上理解,应该是先是先有“书”后有“法”。“书”应该就是文字,“法”就是书写的法则,也就是运笔之法。文字的开始起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从结绳记事开始到甲骨文再到青铜金文,文字的书写工具大多为金属。而真正意义上以毛笔为工具的书法应该起源于秦朝李斯的“书同文”,经过汉隶魏碑的发展,后成熟于唐代的楷书,期间相继出现的篆隶真行草,不仅是字体的变迁,更是审美情趣和历史文明的发展。发展到如今,书法通过继承传统加以创新求变,不论从字法、笔法,还是墨法、章法上都发挥到了极致。
书法就是用手去书写内心的一个过程。人们往往是通过书法的表现形式来传递信息、交流思想。在古代,人们在春节里在大门口张贴春联来表达自己节日的喜庆心情,通过书写书房前的对联来抒情言志,以尺牍形式作为朋友之间的书信交往。在书写过程中毫无拘束,内心情感也就能尽情表达。一首《兰亭序》如行云流水,在畅快淋漓的字迹中,我们可以慢慢地从“天下第一行书”的书法作品中读懂出那场文艺盛会中“景幽、事雅、文妙、书绝”的韵味。书法更是表现心灵的手段,书家作书时心智凝聚于笔端,是其心灵真实自然的流露。颜真卿的《祭侄文稿》,为祭奠“安史之乱”中丧生的侄子彦季明而作,悲愤的心情跃然于纸上,在无意中作书中而得自然之妙,从而手心相忘,书写的文字随情绪而起伏,是精神与书法技法的绝妙表现。
书风的形成,往往具有一定的时代烙印。书法开始的功能只是记录当时的历史事件,随着文字的发展以及人们对审美的追求,人们又给书法有一个重新的定义和认识,也就出现了历史上诸多书体各异风格迥然的书法名家。然而对于一种书风的形成,往往在一段时期内当时会形成一种主流,然经过历史长河的沉淀之后,人们不禁在大浪淘沙中拾起那一个个美丽的贝壳,其余的则像沙子从指间漏过。书法的发展历程经历过“百花齐放”之后,人们对一种书体的审美追求,一个书家在对自己风格的坚持,就象大海中的贝壳依然保持着美丽,能做到不为旁人所左右,不为生活所左右不失为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
各人的书风,应当具有各自的特色。每个人开始学习书法,有的人选择从帖入手,始得笔法。有的人提倡从碑入手,终成大家。然而,近年来全国遍地开花举办的书法作品大赛,当一种书风形成主流之后,模仿跟风者甚多,甚至抄袭之风盛行。书法作品一旦缺乏创新,作品就会失去生存的基础,往往书法作品的重复化、程式化和雷同化就会使其缺乏生命力。各类“丑书”亦大行其道,网络上的书法培训也应运而生,文艺界的腐败也滋生蔓延起来。对于书法艺术,有多少人能坚持住自己的书风,又有多少人能不沦为金钱的奴隶?人各有长,究竟从何处下手,就应该因人而异,寻找自己一贯熟悉的书风并坚守如一,而不能千人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