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锋在书写点画时不可能一样粗细,当点画要求变细时毛笔就要提起。因此,提与顿是相对而言的,互为依存的。提笔大多用于横画的中间及字的转折连接处、露锋出锋时。即前人所说:“密处险处用提”。注意提不要过虚、过细。
线条点画要求变粗变特出时,用力下按,所谓“力透纸背者为顿”。字的收笔处或转折处常用顿笔,其顿的力度大于“蹲笔”与“驻笔”。在书写过程中提与顿时常交错使用,有时提在前、顿在后,有时是先顿后提,所以要注意协调性,提按顿笔在行草中交互使用更是密切,正是由于提与顿的交互使用才形成了点画线条的轻重粗细变化。而在楷书中,提顿表现是很明显的,如一横与一竖就是两头都用提顿法。顿笔用的好,可使点画坚实有力,笔力充盈,但不要顿的太重,形成墨团。
运笔方法象顿笔,但按下力度可轻些。在点画的轻重粗细之间有一个过渡性的动作,即是用蹲笔法,所以唐?张怀灌在用笔中说蹲笔是:“缓毫蹲节,轻重有准是也。”蹲笔和顿笔常用于笔画的转换过渡处。因此,起着调节换笔的作用。
用笔力量小于“顿”与“蹲”。是用于上一个运笔动作结束,下一个运笔动作开始,为时很短的转换间隙,即“稍停”,力到纸面即可。这样驻笔一下,是为了准备下个笔势的开展。如横划的起笔、收笔之前都要顿,在顿之前先要稍停驻一下笔,然后再铺毫按顿。其它如转折处顿笔前,捺笔顿笔出捺前都要驻笔,以蓄势为顿笔作先导。清?蒋和曾说:“驻,不可顿,不可蹲,而行笔又疾不得,住不得,迟涩审顾则为驻”。
即是运笔时既下行又往上,在写钩和点时,原来顿笔后挫锋下行的笔,突然地又逆转而上,即为衄笔。由于衄笔取逆势,增加了笔锋与纸面的摩擦力,充实加强了笔力,使点画线条更加苍劲。如颜真卿的楷书多“鹅头钩”,就是把钩衄回到一个鹅头形的势态后,再出钩。
就是运笔时突然停住,以改变方向的笔势,大都是在转角处,先顿笔,然后把笔略提起,使笔锋转动,从而变换方向。可见挫笔就是顿笔后又有一个微小位置移动,使笔法表现的更加完美,以弥补顿按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如写钩或转折处,顿按完笔后还不足完成笔姿,这时把笔锋微微提起挫动一下,既可作调整,又可作转换笔势以利于行笔。注意挫锋要有分寸,过分则做作,太微小又不便表现笔姿和转换运笔。
是指提笔入纸时,空中先落笔起势,或提笔离纸时在空中的回力动作。抢笔与折笔有相似之处,但折笔速度慢,而抢笔是快速的瞬间动作。如写横时,一般在起笔处先竖下再折笔向上,即横画直落笔,向右形成一个三角形的内折线,而采用抢笔时,即可临空作成这一折笔动作,而后迅速落纸,即“虚抢”。写行草时,行笔较快,运转幅度增大,就可用抢笔起笔或收笔。
有二层含义,一是与“折笔”相对而言,圆笔多用之。即写字运笔时左右圆转运行,在点画中行动时,是一线连续又略带停顿,连断之间似可分又不可分。所以,汉蔡邕在《九势》中说:“转笔,宜左右回顾,无使节目孤露”。这样运笔写出的线条点画浑而厚实。二是指字中转角屈折之处,用圆转法写之成圆势。注意圆转的时候,运笔不要太慢,形成臃肿之病。
是对“转笔”而言,方笔多用此法。折笔时笔锋从阳面翻向阴面,即“方笔用翻”,从而显出棱角方正,以折笔这一动作来带出方势。折笔的速度要比转笔快些,这样才形成方劲刚健,痛快遒劲之势。
秋瑾,女,原名秋闺瑾,字璿卿(璇卿),号竞雄,别暑鉴湖女侠。祖籍浙江山阴(今绍兴市),出生于福建厦门。蔑视封建礼法,提倡男女平等,常以花木兰,秦良玉自喻。性豪侠,习文练武,喜男装。清光绪二十年(1894),其父秋信候任湘乡县督销总办时,将秋瑾许配给今双峰县荷叶乡神冲王廷钧为妻。光绪二十二年,秋与王结婚。王廷钧在湘潭开设“义源当铺”,秋瑾大部分时间住在湘潭,也常回到婆家。这年秋天,秋瑾第一次回到神冲,当着许多道喜的亲友朗诵自作的《杞人忧》:“幽燕烽火几时收,闻道中洋战未休;膝室空怀忧国恨,谁将巾帼易兜鍪”,以表忧民忧国之心,受到当地人们的敬重。
秋瑾书法行书《感愤》笔力清刚,结字雅正,似有欧字之骨,北海之雄,更有其诗风豪迈雄浑,欣赏其字如睹其人,激昂愤发之情溢于字里行间,殊觉有一股磊落正大之气横陈眼底!
书法艺术的意境是书法作品的灵魂,形式美构成对于书法意境的产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意境蕴含于形式美之中,形式美是意境产生的基础。
中国艺术与外国艺术相比,外国艺术重在写实,而中国艺术注重 “意”的表达,有意境。意境是中国美学思想的一个重要范畴。意境是通过有限的文字或形象,传达给读者的一种美的艺术感受,它是客观(生活、景物)与主观(思想、感情)相融铸的产物。“意境是情与景、意与境的统一”。
那么,中国书法的意境美到底都有哪些表现呢?
1、宏大磅礴
典型者莫过于唐代颜真卿的楷书了。颜真卿为人忠介耿直,刚正不阿。在朝为官敢于同权贵、歼党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终以身殉国。一身正气,为后人敬仰。其楷书除早年的《多宝塔》尚具唐楷书风拘于点画、结构外,《勤礼碑》、《麻姑仙坛记》、《大唐中兴颂》、《东方画赞》等都是雄强之作,给人以宏大磅礴、咄咄逼人之感。如《勤礼碑》,用笔圆润,横细竖粗对比强烈,筋力丰满,刚劲郁勃。笔势从传统的“相背”变为“相向”,造成体式开张、宽舒、博大的效果。《麻姑仙坛记》虽横竖变化不大,但时出蚕头雁尾,骨力挺拔、刚快雄伟,多有隶篆笔意。其结构则“展促方正、大小合一、多期满格”,重心也明显低移,表现了颜体楷书的典型特征。
2、森严峻拔
森严是指笔画线条和结体法度的谨严,峻拨是一种挺拔、昂扬的精神面貌。唐代欧阳询的作品就具有这种意境。他的《九成宫醴泉铭》被推为以“法”著名的唐楷之冠。此碑运笔刚劲而凝重,峻利而含蓄,撇捺坚挺,竖弯钩则全用隶法,向右上挑出,气势开展。体貌似平稳,但平稳中却不失险峻。他的《仲尼梦奠帖》属行书,郭天锡在跋记中说:“此本劲险刻厉,森然若武库之戈戟,向背转折深得二王风气。”此帖笔力险劲,锋芒露而精神耀,结体紧而形体长,安稳而险绝,平正而欹极。
3、慷慨潇洒
苏东坡的《黄州寒食诗》就是这种意境的典型代表。苏东坡受儒、佛、道三家思想的影响,人生中既有积极入世的一面,也有面对人生波折乐观、潇洒慷慨的一面。这一性格也必然地反映在他的书法作品中。《黄州寒食诗》写于他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期间,苍劲遒健,沉着痛快,称天下第三行书。此帖倾注了作者强烈的感情色彩,自首自尾,随着书家感情的起伏波动,书作的气势也越写越盛,字亦前小后大,由平稳趋于跌宕。当写到“哭途穷,死灰吹不起”最后八个字时,可以说书家完全打开了感情的闸门,到了无法控制,一任自然的程度。故写出又大又重的字来,形成了内敛外张的气势,把面对人生的痛苦和慷慨一泄于笔端,给人以强烈的震撼。
4、高古浑穆
远到殷商、先秦时期的许多碑刻铭文,就具有这种意境。如《石鼓文》,画如屈铁,结体疏朗、朴厚雄浑。由于它是大篆至小篆的过渡书体,所以兼有二者之美,同时又避免了李斯小篆那种过于机械的工艺色彩,加之上千年的自然风蚀,更增添了一种残破高古的美感。清康有为《书镜》中说:“金钿落地,芝草团云不烦整截,自有奇采。”潘迪《石鼓音训》则说:“字画高古,非秦汉以下所及,而习篆籀者,不可不宗也。”近代书法大师吴昌硕正是从石鼓文得书法的高古浑穆的金石之气。
【优美】
1、飘逸自然
王羲之的行书是最典型的代表。世人评价王羲之的字“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梁武帝赞曰:“王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故历代宝之。”唐太宗赞曰:“观其点画之工,裁成之妙,烟雨露结,状若断而还连,凤翥龙蟠,若势斜而反直,玩之不觉为倦。”其行书以《兰亭序》为最,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此帖运笔跌宕起伏,有藏有露,中侧互用,变化莫测。结体欹正多变,章法有疏有密,一气呵成。通篇字形宽窄相间,错落有致,一如敦煌壁画上的一幅幅优美多姿的舞姿,给人一种微妙的、流动的美感,其秀丽清逸,风流自然,真恰似行云流水一般。
2、妍媚秀丽
以赵孟頫、董其昌的书法为代表。赵孟頫的《兰亭十三跋》、《胆巴碑》、《三门记》等皆取法二王和李邕,但趋于妍媚,用笔较为含蓄,骨肉匀净,结体雅洁而谨严。因其由宋入元而为官,故后人对其人其书都用一个“媚”字来概括。董其昌书法则是以“秀”而著称。他曾把自己和赵孟頫比较并自作结论云:“吾书因生得秀色,而赵书因熟而媚。“一个“秀”字道出了其书法的意境特征。其《烟江叠嶂图卷跋》章法上以疏为则,字与字、行与行均分的很开,用墨上浓、淡、枯、湿极尽其妙,尤其擅用淡墨,加上流畅的行笔,空灵的题款,的确将人带入一个超越尘世的秀丽境界中去。此外,魏碑中的各种墓誌都具有秀丽的意境。
3、天真烂漫
这是一种以“真”取胜的美。这种美表现出一种天真烂漫,不事规矩的审美情趣和返朴归真的特征。《高勾丽好大王碑》、西汉的简牍书法(如《居延汉简》、《马王堆帛书》等)可为代表。这些作品中的书法,笔画结构似无法度,夸张与收缩皆非常之随意。初看似不懂书艺的儿童胡涂乱画,仔细品味却余味无穷,“不期工而自工”。他打破了世俗规范的束缚,显得不十分经意,却又天机自动,真率简朴,从而表现出一种“大智若愚”、“归朴返真”的审美意境。明代董其昌的书法在秀丽中也有这种天真烂漫的意境,何三畏于《书林藻鉴》中评论曰:“玄宰精旨八法,不择纸笔辄书,书辄如意,大都以有意成风,以无意取态,天真烂漫,而结构森然,往往有书不尽笔,笔不尽意者,龙蛇云物,飞动腕指间,此书家最上乘也。”
4、空灵静气
这是一种因受佛教文化影响而呈观出萧散静穆,沉着周到,雍容自若,意态端庄的美。典型者如《泰山石峪金刚经》,用笔圆润,结体扁平,为隶书。但比之其他汉碑隶书,则显出其雍容、空灵与静气。笔画粗,变化不大,造型平稳,疏朗而不失谨严。一个个肥大的字如佛祖之安详打坐,肚中容天下万事,宽广而博大。此外,八大山人、近代的弘一法师、于右任等人的书法,也具有空灵静气的意境。
何谓“韵”?宋人郭若虚《图画见闻志》中说:“如其气韵,必在生知,故不可以巧密得,复不可以岁月到,默契神会,不知然而然也”。也就是说韵在本质上是思想情操和学问修养的自然流露。清人李修易在《小蓬莱图画卷》中又说:“山水之有气韵,人往往以烟云当之,不知烟云犹可迹求也,气韵不可迹求也……当求诸活泼泼地。……‘今人用心在有笔墨处,古人用心在无笔墨处。’可谓善言气韵矣。”也就是说,韵是一种活泼泼的生机,在形式上如云烟之轻灵与虚无。简而言之,韵是一种非常玄妙的、超乎于技巧层面的东西。

启功题写的横额。结字端庄,肃穆,挺拔,极具庙堂之气。用笔粗细变化,颇具神韵。用不同风貌的书写表现不同内容的文字,这是启功先生书法极为讲究的一大特点。启功先生在一九八六年十月题写的横披:“百年树人 沾溉莘莘 民彝国脉 嘉业长春”,正文,行楷书。结字端庄,挺拔,疏密有致;用笔纯净流畅,遒丽洒脱。题款用小字号,俊逸雅致,书卷气息浓郁。钤印“启功”,比常用章大而厚重,与正文内涵相配。综观全幅作品,布局端正,排列有序,变化有致,观其字,品其意,不能不心生敬意。
启功的许多楹联往往是自己处世治学原则的真实写照,也是代表启功书法风貌的经典之作。如《行文做事》此联结体精严,体势挺拔,气势开张,极具王者气象,体现出启功先生高超的结字技术。同时,先生以行书笔法入楷,用笔起伏跌宕,使转不激不厉,粗细变化显著,“行”“平”粗厚,“文”“浅”瘦细,“简”“做”外粗内细,“显”“恒”左粗右细,而且流转自如,一派神行,表现出舒适的轻重节奏和优美的韵律。
这种清雅的韵致,既有历史的渊源,又有现实的因由。晋代是“文的自觉”的时代,士族子弟以研究《周易》《老子》和《庄子》的黄老之学,开始追求一种超脱世俗、自由闲散、精神高度自由的生活,“竹林七贤”就是代表。特别进入东晋后,朝廷偏安一隅,士人纷纷皈依佛教,佛学的“空无”和玄学的“虚无”具有相似性,佛教的“安般守意”和玄学的“清净无为”相结合,士人的生活从西晋的放荡纵欲中摆脱出来,开始追求宁静高雅的生活方式,流连于山水之间,风度翩翩,悠哉游哉。在王羲之的《兰亭序》中就充分展现了当时文人雅集的情景,其内容中玄学的思想也非常浓厚,很具有代表性。总之,从汉末到南朝,随着一次次的社会动荡,士人们的心态日益投向老庄,投向佛学,投向艺术。整个时代的风气与审美观念从汉代的恢弘博大转变为清朗俊逸。书法艺术作为人类精神的产物,不可能脱离这种文化背景,这种风格的转变是时代的发展,也是历史的必然。而启功所处的也是一个新旧社会大变动、历史进程大转折的时代,启功所代表的正是这个时期先进知识分子的人格与风貌。
启功先生不愧是“北京精神——爱国 创新 包容 厚德”的杰出代表人物。
现在很多人学书法,一上手就学欧楷,甚至还不溯源学欧阳询,而是直接临摹“田氏”欧楷,或其他近代书家书法(如启功体、毛体、庞体等),这是不对的,甚至是危险的。若仅是因为喜欢谁的书法,或觉得他的字漂亮且易懂易学而深入临学,可能短期进步快,但实质上,长此以往,本末倒置、日久积患,等于自杀。
这不是危言耸听。启功先生多次强调临古帖的重要意义,而毛主席也时常临习古帖(哪怕是意临)。南开大学田蕴章老师也多次诚恳地强调:学欧莫学田。足见临习精华古帖的重要性。

有人抛出“鸡蛋先后论”即认为“我们临古人,古人又临谁?”来质疑临古人之理,殊不知中国书体的演变,是伴随着汉字的演变和书写工具的变化而发生的,同时,中国书法体系不是一个人生成的脉络,而是一个有时间关系和历史沿革形成的系统,这个系统的极致与生发,绝定了我们的学习书法的效率高低与格调。
每种书体都在特定的历史时期,达到它的极盛期和高峰期。篆在秦,隶在西汉,草在东汉,行在晋,楷在唐等。以后虽有发展,比如元有赵体楷书,宋代行草有较大发展。但都没有超过各自极盛期的水平。所以,要取法乎上,必须溯本寻源。这是书法艺术的特性决定的。在诗词中有类似的情况。你要学格律诗,先得背几百首李、杜、王维。
取法乎上,除了溯本寻源以外,还要选择那个时代的代表人物,和该书家的代表作品。因为,只有它们才能代表那种书体的最高水平。为了实现这种选择,需要了解书法史。我们知道,在漫长的书法历史中,产生过好几次的范式转换,许多的书体种类,大量的流派风格,和无数的名家名作。从刻画甲骨到书写简帛以至纸张,每种基本工具和书写方式的革新都定下新的书法基调。
篆隶草楷行,每次书体的更替嬗变都树立起新的丰碑。像王(羲之)、欧(阳询)、颜(真卿)、苏(东坡)、黄(庭坚)、米(芾),这些站在书法顶峰上的大家,代表的并不仅仅是他们自己,而是各种自成体系的书法流风,他们追随着前人,后人又追随着他们。如果把书道比作高插云霄的珠穆朗玛峰,而习书之路就是攀登之路,每一件作品中都满载着路上残存的足迹,也印证着书家所达到的高度。殊途同归,通往顶峰之路有很多条,每条路上都盛放不同的风景,只有在同样路上走过的旅人,才能在相互一笑中有真正的会心。
对某一位古代名家的学习,对某一件碑帖的临摹,同时包含有两种意义,技巧学习的意义和审美典范的意义。古代的名家名作之所以成为经典,一个重要的方面,是由于他们在实践技巧上千锤百炼,各有奇妙,达到了难以企及的高度。艺术是一代一代继承的,一种艺术技法的形成和发展,并不会自动延续,必须要每一个个体从无到有,经过自身的刻苦磨练才能把握和提升。而每一次达到的新高度,其背后都有着无数失败的教训和成功的经验。
失败的东西已经被淘汰,而成功的东西积累起来,就表现在成功的作品里;最高的成功,最丰富精妙的技巧经验,就表现为那些最伟大的书法家。
单独的个人,无论怎样天才,都不可能超越历史的千百年积累;而借助前人的经验,则可能快速地躲避失败,攀登到较高的层次。这是书法始终要求临摹碑帖、学习古人的根本原因。在学问的领域,”站在巨人肩上”已经是不言自明的定律。
在艺术的领域,却始终有一些妄人以为自己可以打破这条定律,想跨越古人学现代人求快捷,甚至不临帖而自创风格。最终,都以失败告终,或被贻笑大方。
在博客、微博、微信、网购、IPad、盛行的时代里,传统的书法艺术似乎有点背时了,从实用的角度来看,现代人,已经不需要书法,书法与我何干?
然而,在古代,在从不缺少书写的时代里,书法却是那么的被需要:
1659年前的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农历三月初三,王羲之不经意间书写的《兰亭序》成为唐以后文人顶礼膜拜的对象,兰亭,成了书法经典的象征。
1354年前的唐高宗李治显庆三年(658年),在唐太宗李世民的狂热书法主张的背景之下,书法被扶上“国学”科目的宝座,继之成为科举考试的重要科目之一,天下文士为之疯狂,促使明清“馆阁体”的盛行。
908年前的宋徽宗崇宁三年(1104),宋四家之一米芾被召为书学博士,擢为礼部员外郎,文人书家大受推崇,书法成为文人修养的象征。从那以后,书法深入中国文化精神的骨髓,书法成为中国人的脸面。
由此,对古人来说,表面上以实用为根基的书法是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深层次来说书法负载着中国文化艺术的核心精神。苏轼说:“诗至杜子美,文至韩退之,书至颜真卿,画至吴道子,而尽天下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 康有为也看到了书法所容纳的中国人文精神,他说:“书虽小技,其精者亦通于道焉。”无怪乎,季羡林先生将书法、京剧和周易称为中华之国粹。
现代人,真的不需要书法了吗?
如果从传播的实用性角度来解读书法,书法甘拜下风,以手札为例。手札尺牍作为古典书法重要传播方式之一,与题壁传播、碑石传播、帖学传播一样,以相对稳定的自然存在物作为媒介,展开传播活动。这些自然存在物即书法传播的载体。网络的普及,使现代信息交流的方式、意义已经发生深刻的变化。传统纸质手札演进为现代网络的电子手札,诸如Email、微博、短信等。现代电子手札的传播的共时性、互动性,超文本、超链接、多媒体、交互性等传播特性,传播速度的快捷、内容的丰富与手段的多样,已为传统纸质手札的传播形态结舌瞠目。
然而一枚硬币总有它的反面,电子传播的便捷化使现代手札的文化承载性荡然无存,电子的瞬息化与虚拟化打碎了手札的实物传播形态,传播内容瞬间即逝。于是,我们发现了传统手札的核心人文与传播价值所在,所谓“一日手札、千年传播”,传统手札是文人生活状态的真实记录,是文人瞬间的心迹凝固与长久的文化承载。“尺牍书疏,千里面目”,传统手札作为人际间不拘异时异地,传情达意,进行社会交往的主要方式,使人在千里之外,仍然能够相知相识如同面语。传统手札的历时性与墨迹化,让人充满着温馨的期盼,其中蕴藏着人间的亲情、友情与爱情,正因为有着焦急的等待,才显得尤为珍贵。Email、微博、短信等电子手札的兴起,使得传统手札在大众形态的日渐远去,代表着一种文化的“失忆”。
如果说,大学生“家书”的失落蕴含着道德伦理的淡化,那么网络快餐文化与海量信息交流折射出当代文化的浮躁与荒芜。文化艺术形态、道德伦理形态往往与社会传播形态是紧密连结在一起的。从这一角度来看,宏扬书法有着宏大的历史性意义,用书法来寻找失落的亲情、失落的心灵、失落的文化、失落的记忆、失落的真实甚而是失落的时代。
现代人,更需要书法。
西汉文学家扬雄说:“书,心画也。” 唐孙过庭《书谱》说“人书俱老”,宋代大文豪苏东坡言:“书如其人”,都提出了书法之于人的本质意义:书法是心灵的寄托与精神承载。在物欲横流、功利浮躁、信息加速与日益加快的生活节奏中,现实中人们往往容易迷失自我,在物质日益发展与精神日益荒芜的环境之下,恰恰最需要静下来,为心灵寻找一个港湾,对于现代人来说,书法艺术是最好不过的一种精神载体了,这与书法艺术自身的一些特质或者说功能有关,这些特质又恰恰指向不同的受众群体。
其一、书法艺术有一股“静”的力量。
有学者将书法艺术称之为“无声之乐”、“静态之舞”。因为静,使书法艺术具备了多种心理治疗的功能。在医学界,针对特殊需求学生之书法治疗处理方案研究显示:过动儿童、情绪困扰儿童与听障儿童通过书法治疗均有相当的疗效,同时研究表明,练习书法,有助于培养儿童的专注力。对于老年人而言,书法也是最好的健身项目。所谓“志有所专,即是养生之道”。纵观中国书法史,书家普遍高寿,诸如智永习书百岁而寿乡,欧阳询享年85岁,柳公权88岁,文征明99岁尚习小楷,梁书同93岁,近现代书法家中齐白石97岁、林散之90岁,陈叔亮91岁、沙孟海93岁,费新我90岁,启功94岁等等,最为典型的是上海书法老人苏局仙年过百岁仍临池不辍,其养生之道,他自言:“唯书画而已”,105岁时无疾而终。从生理学的角度分析,练习书法,必须端坐凝视,专心所志,是心、眼、臂、肘、腕、指共同配合的微量运动,所以能怡情养性,健体益寿。黄匡《瓦瓯北医话》说:“学书用于养心愈疾,君子乐之。”何乔《心术篇》说:“书者,抒也,散也,抒脑中气,散心中郁也。”
其二、书法是认识自我最好的镜子。
汉扬雄《法言·问神卷第五》说:“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 三国钟繇也说:“笔迹者,界也;流美者,人也。” 书法艺术是人们审美情感的一种流露。书法因为线条的抽象性,与人的心灵最近。人自古就有一种书写与涂鸦的冲动,面对洁白的宣纸与墙面就有一种书写的冲动,这种冲动是对长期的理性与现实的瞬间突破,在情感的驱使下,解衣盘礴,喜怒哀乐一泻而出。纵观书法史,经典之作也是人类情感的表征:《兰亭序》是中和,《祭侄稿》是悲愤,《金刚经》是宁静,《天发神谶》是刚怒,《石门颂》是苍茫。提起毛笔,饱蘸浓墨,尽情书写,渲泄之后就是宁静,现代人,在猛烈的浮躁与快节奏的生活之下,恰恰又缺少渲泄的途径,容易产生诸多心理问题,因而对当代社会而言,书法艺术的普及与振兴,是个人身心康健、家庭和睦进而促进社会和谐极为重要的途径。
其三、书法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力量。
在中国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大关的今天,在人们的精神需求日益高涨的时代,书法艺术是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力量。文化教育家蔡元培曾提出以美育代宗教说,认为美育更能促进社会进步与和谐:“鉴激刺感情之弊,而专尚陶养感情之术,则莫如舍宗教而易以纯粹之美育。纯粹之美育,所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而使人我之见、利己损人之思念,以渐消沮者也。盖以美为普遍性,决无人我差别之见能参入其中。”书法艺术因其抽象性、写意性、抒情性与自我性,更为纯粹的显现出美育陶养感情的特征。书法艺术区别于绘画的题材性与文学的政治倾向性,其个人化、内心化、普及化的艺术特征与信仰无涉、与政治无关。与其它艺术形态相比,书法艺术更具普及性,只要会写汉字就会写书法。书法本身是以汉字为表现对象、以毛笔为表现工具的一种线条造型艺术。正是因为以汉字为载体的书法,在古代本来就是一种全民书写,是普及性最广的群众性艺术形态,上至帝王将相、文人学士,下至平民百姓、抄经写手,都曾为书法艺术增光添彩。在现代社会,物质生活日益丰富,文化精神却日显苍白,因而更需要书斋文化,更需要书法艺术。
1948年7月23日,八十五岁的黄宾虹先生以应聘杭州国立艺专从北京返回南方,途径上海,在中国画会主席孙雪泥的邀请之下举行演讲会, 孙雪泥以为黄宾虹年事已高且归途劳顿,请黄宾虹不必费心艺术指导,只需谈谈养生之经验,而黄宾虹起立开讲了一个半小时,其主旨就是“艺术是最高的养生法,不但足以养中华民族,且能养成全人类的福祉寿考也!” 黄宾虹先生提倡的“艺术养生法”,不是指向个人,而具有立足于中华民族与人类社会的高度,与蔡元培提倡的“以美育代宗教”有着异曲同工的理论前瞻性。毫无疑问,在当下,提倡“书法养生法”、“全民书写”有着更为现实的意义!
临帖是学书法者从规矩入手,从古今优秀的书法范本入手,使初学者从传统中掌握前人的用笔和结体,使其有法度。”临帖”易得前人笔意。
赵孟頫说:”临书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笔之意,乃为有益。”
临帖是学书者,进入书法艺术殿堂的最基本保证。
临帖应是对传统全面而深入的继承。临摹是学习书法最基本最初步的方法,是攀登顶峰的必由之路。
△临摹不是整篇誊抄,不能全线出击;它是描样绣花,须各个击破。一个字就是一个战役。无论对整体还是局部,都需要仔细推敲慎重对待。
△临摹是通过手的描画,加深脑的印象;通过手、眼、脑的运动,把优美的形象刻在自己的心里。在数量,而在于每临一遍都要确有所得。哪一遍心无所动,那一遍就是浪费时间。
△临就要力图象,这是临摹的主要目标之一。历代著名书法家曾留下不少临摹作品,有的看上去不完全逼肖,常有书家自己的影子。初学者不宜用此法。现在的任务,是通过临摹来理解、消化别人创造的书法形象。临习作品与原作的相象程度,反映也你理解和掌握的程度。术到了高级阶段,本来是只能感受、意会,不能用任何框框程式来解释的。但在此之前,通过临摹,归纳一些基本原则和机械规律,还是十分必要的。
△从形式上看,临摹是用自己的手写别人的字;从本质上看,这实在是训练形象感受能力的极好手段。临写得越象,必定是琢磨得越透;观察得越细,说明感受力越敏锐。两个字放在一稍有不同,便能一眼明辨,这样敏感的眼力,应是每一个书法家必具的基本素质。
△临摹是一种思索。老学不象,究竟问题在哪里?是哪一笔、哪一部分、哪些地方在作怪?自己常犯的毛病是什么?要找症结、抓关键,多找几个角度分析。
△临摹是一种比较。字帖上的字和自己写的字是比较的双方。笔画的方向、长短、曲直、位置,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整体的感觉、局部的造型,应该一点一点地解剖、对照。
△临摹是一种记忆。临得象了,还要总结。以前不象,是因为什么;后来如意了,是抓住了什么主要矛盾。这样,就能抓住一个字的基本骨架,然后反复巩固,记在心里。
△对钢笔字来说,临摹的重点是字的结构,不必在用笔上花太多的力气。既注意结构又照顾用笔,能一下学得象固然很好;但实践的结果常常是互相干扰,顾此失彼。
△每天临几个字并能吃透记住,这样的进度应该令人满意。坚持半年,从理解方面说,应能基本解决问题。当然,为求熟练、流利、再创作,还须巩固、发展、努力。
古人或传统的最好东西都凝聚在经典书法里面,不论是以前,现在或将来,人类精神生活的好东西就在那里。现代人善于夸大某些感觉,以为那就是现代精神,并崇拜它,搞一些艺术的造反,也确实是反映现代精神的,但这种现代精神的意义和价值能否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大有问题。人类是渺小的,它真正值的尊敬的价值也许不多,而这种价值很可能不存在现在或将来,也许就存在于以前。所以,某种意义说,我们尊古是对人类真正意义的回归,和一种宗教式的崇拜。至于其他如创造性之类的追问就变得没有意义。
△造就一个书法大家的程序或学习史的起点肯定是日常书写,而中间是日常书写的技术积累,最终是日常书写达到艺术性的高境界,就是历代书法大家所达到的水准。
△现在的问题是如何才能达到那种水准?
临摹大概是现在书法活动中解决此问题的不二法门!
绢本设色 纵九一·五厘米 横四三·八厘米
创作年代:一六三三年
题识:癸酉秋暮,弟子陈洪绶敬写。
钤印:洪绶 章侯
陈洪绶
陈洪绶(一五九八—一六五二)字章侯,号老莲,甲申(一六四四)后号老迟,别署悔迟、弗迟、梅僧、云门僧、莲沙弥、九品莲台主者等。浙江诸暨人。自幼好画,年四岁登案画长八九尺关羽像于壁。从学于刘宗周,明季诸生。崇祯间召为舍人,使临历代帝王图像,因得纵观内府书画,画技益进。性放诞,好妇人,人欲得其画者,争向妓家求之。喜为贫寒人作画以周其乏,若豪贵索之虽千金不为搦笔。南明时官待诏,明亡,曾于绍兴云门寺为僧,后还俗。晚年学佛参禅,鬻画为生。能诗文,书法遒逸,工绘画。善山水、花鸟、草虫、竹石,勾勒精细,色彩清丽,颇富装饰趣味。尤擅人物,躯干伟岸,衣纹清圆细劲,兼有李公麟、赵孟頫之妙,设色学吴道子法。晚年造型趋于夸张,异态怪状,益显高古奇特。论者谓其力量气局,超拔磊落,在唐寅、仇英之上。间作花鸟、草虫,亦无不精妙。时与崔子忠齐名,号『南陈北崔』。所绘《水浒叶子》梓行于世,流传甚广。著有《宝纶棠集》。
绢本设色 纵九六·五厘米 横四六·七厘米
创作年代:一六五零年
题识:老莲洪绶画于静者居。
山中意何乐,嘤嘤听鸟鸣。正逢来仙侣,相与话春晴。草药侵云暗,参茯入眼明。鼎藏丹几粒,九转早看成。庚寅仲春题,孟津王铎。
钤印:陈洪绶印 王铎之印
绢本设色 纵一零六·二厘米 横三三·五厘米
题识:季君买酒西湖中,两桨度□邀□翁。出绡呼我写梅树,饱霜饱雪与翁同。道□为余□季□寿,命洪绶画而侍。
钤印:莲子
按:另有一印模糊不可辨。
绢本设色 纵一二七·五厘米 横四八厘米
题识:旧图六册奉上度老吾兄,元公。
钤印:丁元公(四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