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篆书欣赏《會稽刻石》

秦始皇于三十七年(前210)十月出游,由左丞相李斯、少子胡亥随从,南至云梦(今湖北省境),沿江而下,登会稽山,祭大禹庙,以望南海。李斯奉命为文颂秦德、罪六国、明法规、正风俗,亲自以小篆书写,刻石立碑。就在回归途中,这位“千古一帝”病死在沙丘(今河北广宗西北)。本篇在文体上属于铭文,四字一句,三句一韵。庄重凝炼,是铭文文体的代表作。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李煜 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南唐中主第六子。徐州人。宋建隆二年(961年)在金陵即位,在位十五年,世称李后主。

对其书法,他传二王执笔法,称为“拔镫法”,擅长行书。陶谷《清异录》曾云:“后主善书,作颤笔樛曲之状,遒劲如寒松霜竹,谓之‘金错刀’。作大字不事笔,卷帛书之,皆能如意,世谓‘撮襟书’”。

他的墨迹流传很少,南唐画家赵幹《江行初雪图》(今藏台北故宫博物院)上的一行标题被认为是他的真迹。他曾出示南唐秘府所藏的书法作品,命徐铉刻成《升元帖》,供人欣赏和临习,这是目前所知的最早的法帖。今已不存。

1《礼记经解》墨迹,又称《入国知教帖》,传为李煜书。帖后有米友仁跋语。

释文: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絜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故诗之失愚.书之失诬.乐之失奢.易之失贼.礼之失烦.春秋之失乱.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也.疏通知远而不诬.则深于书者也.广博易良而不奢.则深于乐者也.絜静精微而不贼.则深于易者也.恭俭庄敬而不烦.则深于礼者也.属辞比事而不乱.则深于春秋者也.(录自《礼记》· 经解)

《礼记经解》局部2 7 6 5 4 3

章法分布的题款,又称款题、款识。那么,写书法,怎么落款最好?

● 落款,是建立平衡与美感,为作品增色

书艺作品的款识,不仅是以文字的含意,为书幅作些必要的交代,而且能对书幅形式,起到弥补空白、平衡体势和增强气韵等作用。因此,题款应当按照章法的基本要求,结合书幅的整体情况,进行精心安排,认真书写。例如,要做到锦上添花,避免喧宾夺主;按照素地的大小情形,协调书幅的虚实关系;针对正文的优点和不足,进行扬长和补缺等。总之,书幅题款也是书艺创作,只有依法题写,才能为书品增色。

1

● 题款的内容和形式

有上款、下款,单款、双款,长款、短款,穷款之分。在这些款式中.下款是主要的,即是在正文的后面只署作者姓名,盖上姓名章,也称单款;上款是在正文的前面写上受书人的名字(也常写在正文后作者姓名前),也称双款;长款是再加写正文出处、作书时间、地点等内容;短款是与长款相比而短的写法;穷款是只署作者名字,或仅盖姓名章的。

2● 落款,千万注意用词

书法落款自然少不了称谓和谦词,称谓如:先生、女士、同志、同仁、方家、道兄、贤弟等。称谓后的谦词有:指正、雅正、正腕、正之、雅属、补壁、惠存、共勉以及求教的教正、贺喜的志喜、贺婚的俪正等。总之,款识的文字要正确而简练,形式要灵活而新巧,要与正文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 题款的方法,因为也是书艺创作的技法

所以也须书而有法。首先,针对书幅正文所用字体,选用适合的款识字体。如正文是篆书,款识可用隶、楷字体;正文是隶,款字可用楷、行;正文是楷,款字可用行;正文是行、草,款识以用同样字体中的不同书体为宜。这样的题法,一庄一谐,自能增强书幅的灵活性。其次,根据书幅空出的素地大小宽窄,确定题款的位置,进行规范而灵活的书写。

3款识的字体大小,应比正文的字小一些。与正文相距既不能过近,以致气势迫塞;也不可太远,形成体态涣散。行笔落字起收,与正文上不能平头,下不宜平底。再次,款识亦须自成片段,浑然一体.由于书艺形式的新颖,更多地表现在章法方面,所以款识无论是文字布白,还是姓名署写,历法使用,地址记载等,都要力求错落有致,灵活新巧,成为一段完美的文字。

别忘了,还须给铃印留好位置。

1诸葛亮《远涉帖》、

孔明先生晚年始终与东吴保持经常性沟通机制,以期巩固双边军事关系,进而使北伐战争朝着以利于既定战略目标发展。正基于上述考量,笔者主张《远涉帖》系亮致瑾函可能性最大,意在向东吴通报出征一路平安,并寄希望在蜀汉北伐期间一如既往同心协力。故落款未以家书形式作“弟亮顿首”而署“亮顿首”。这是合理的,也是佐证。

《远涉帖》作为孔明翰墨,自北宋现世后历来被奉若拱璧,《宣和书谱》卷十三《草书叙论》曰:自汉晋宋以还,以草书得名者为多,姑以流传于今者凡得六十五人以其世次之。汉得张芝,蜀得诸葛亮。亮善画,亦喜作草字。虽不以书称,世得其遗迹必珍玩之。今御府所藏草书——《远涉帖》。

再者,北宋集帖确认为亮书者,尚有大观三年(1109)刊刻《汝帖·玄莫帖》,其帖目明确帖主为诸葛孔明,隶书二行十四字作:玄莫大寂混合阴阳先生天地柔刚。

2诸葛亮《玄莫帖》(局部)

就此帖真伪甄别,元刘有定《衍极》卷上赞曰:诸葛武侯其知书之变矣;而清程文荣《南邨帖考》则称必集魏碑中字而疑信参半。检南朝梁陶弘景《真诰》卷十四载:(西汉游学长安卜医)司马季主……墓在蜀郡成都升盘山之南,诸葛武侯昔建碑铭,德于季主墓前,碑赞末曰:玄漠太寂,混合阴阳。天地交泮,万品滋彰。先生理著,分别柔刚。鬼神以观,六度显明。据此可见,实乃亮替司马季主所立碑刻。

种种迹象表明,《玄莫帖》系亮隶书刻帖证据确凿,同时更进一步证明他跟曹操一样是一位很有本事的人。

1 《自叙帖》书于怀素中晚年。《自叙帖》乃怀素草书的巨制,如行云流水,活泼飞动,笔下生风,“心手相师势转奇,诡形怪状翻合宜”。被称为中华第一草书,系中华十大传世名帖之一。实在是一篇情愫奔腾激荡,“泼墨大写意”般的抒情之作,值得与朋友分享之!

怀素《自叙帖》赏析,附白话翻译: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NO.10、《登金陵凤凰台》

作者: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评析:李白很少写律诗,而《登金陵凤凰台》却是唐代的律诗中脍炙人口的杰作。此诗是作者流放夜郎遇赦返回后所作。开头两句写凤凰台的传说,十四字中连用了三个凤字,却不嫌重复,音节流转明快,极其伏美。作为登临吊古之作,李诗更有自己的特点,它写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把历史的典故,眼前的景物和诗人自己的感受,交织在一起,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怀抱,意旨尤为深远。

1NO.9、《望天门山》

作者: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评析:天门山,象一座天设的门户,形势非常险要,“天门”即由此得名。诗题中的“望”字,说明诗中所描绘的是远望所见天门山壮美景色。我们看到诗中,青山既然对远客如此有情,则远客自当更加兴会淋漓。“孤帆一片日边来”,正传神地描绘出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的情景,和诗人欣睹名山胜景、目接神驰的情状。由于末句在叙事中饱含诗人的激情,这首诗便在描绘出天门山雄伟景色的同时突出了诗人的自我形象。

2NO.8、《送友人》

作者: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评析:这是一首充满诗情画意的送别诗,诗人与友人策马辞行,情意绵绵,动人肺腑。这首送别诗写得新颖别致,不落俗套。诗中青翠的山岭,清澈的流水,火红的落日,洁白的浮云,相互映衬,色彩璀璨。班马长鸣,形象新鲜活泼。自然美与人情美交织在一起,写得有声有色,气韵生动。诗的节奏明快,感情真挚热诚而又豁达乐观,毫无缠绵悱恻的哀伤情调。这正是评家深为赞赏的李白送别诗的特色。

3NO.7、《行路难》

作者: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评析:其实这首诗在七言歌行中只能算是短篇,但它跳荡纵横,具有长篇的气势格局。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百步九折地揭示了诗人感情的激荡起伏、复杂变化。通过这样层层迭迭的感情起伏变化,既充分显示了黑暗污浊的政治现实对诗人的宏大理想抱负的阻遏,反映了由此而引起的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同时又突出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4NO.6、《月下独酌》

作者: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评析:李白仙才旷达,物我之间无所容心。此诗充分表达了他的胸襟。诗首四句为第一段,写花、酒、人、月影。诗旨表现孤独,却举杯邀月,幻出月、影、人三者。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寂寞和孤傲,也表现了他放浪形骸、狂荡不羁的性格。本诗全篇是: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5NO.5、《送孟浩然之广陵》

作者: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评析:这是一首送别诗。孟浩然从湖北到广陵去,李白在黄鹤楼给他送行。这首诗表现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这一场极富诗意的、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对李白来说,又是带着一片向往之情的离别,被诗人用绚烂的阳春三月的景色,用放舟长江的宽阔画面,用目送孤帆远影的细节,极为传神地表现出来了。

6NO.4、《赠汪伦》

作者: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评析:诗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伦与他的友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潭深千尺不是实有其事)写深情厚谊,十分动人。这首诗体现了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想落天外的诗歌特色,成为千古传诵的告别诗。全诗虽说得比较含蓄,只闻其声,不见其人,但人已呼之欲出。诗中的桃花潭水,是那样的深湛,更触动了离人的情怀,难忘汪伦的深情厚意,水深情深自然地联系起来。这首小诗,深为后人赞赏,「桃花潭水」就成为后人抒写别情的常用语。

7NO.3、《早发白帝城》

作者: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评析:首先,诗是写景的,公元759年,大诗人李白流放夜郎,行至白帝遇赦,乘舟东还江陵时而作此诗。诗意在描摹自白帝至江陵一段长江,水急流速,舟行若飞的情况。全诗给人一种锋棱挺拔、空灵飞动之感。然而只赏其气势之豪爽,笔姿之骏利,尚不能得其圜中。全诗洋溢的是诗人经过艰难岁月之后突然迸发的一种激情,故雄峻迅疾中,又有豪情欢悦。快船快意,使人神远。后人赞此篇谓:“惊风雨而泣鬼神矣!”

8NO.2、《望庐山瀑布》

作者: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评析:在诗人李白的笔下,一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地升起了团团白烟,缥缈于青山蓝天碧水之间,在红日的照射下化成一片紫色的云霞。这不仅把香炉峰渲染得更美,而且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为不寻常的瀑布创造了不寻常的背景。接着诗人才把视线移向山壁上的瀑布。“遥看瀑布挂前川”,这是“望”的第一眼形象,瀑布象是一条巨大的白练高挂于山川之间。你看!“挂”字很妙,它化动为静,维妙维肖地表现出倾泻的瀑布在“遥看”中的形象。

9NO.1、《静夜思》

作者:李白

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

评析:这首诗,满满的儿时回忆啊,毫无疑问,这是李白最著名的一首诗,至少覆盖全球10亿人口。作为一首写远客思乡之情的诗,以明白如话的语言雕琢出了明静醉人的秋夜之意境。诗中不追求想象的新颖奇特,也摒弃了辞藻的精工华美;它以清新朴素的笔触,抒写了丰富深曲的内容。心是境,情是意,那么动人,百读不厌,耐人寻味不已,妙绝古今。

当下中国书画界已俨然一个“书画江湖”,拉大旗作虎皮、挂羊头卖狗肉等“假大空”、“伪劣仿”现象层出不穷。因此,我们希望通过对种种炒作伎俩的扫描、拆解,提醒书画爱好者尤其是新入行的藏家擦亮眼睛,看清伪大师们的面目。

“书画江湖”的出现说明书画偏离了高雅和专业的轨道。艺术水平低,未必就是江湖,很可能是刚刚起步,艺术水平低俗,才是“江湖”。书画对于古人,只有高与下的问题,对于今人,出现了是不是艺术的问题,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底线”。“书画江湖”在底线之外,本身和书画毫无关系。

11、“头衔热” 一条私下操作的潜规则

如果“有幸”接过某些书法家的名片,绝对会令你眼前一晕,各种虚虚实实的职务和头衔五花八门。动辄自称世界某艺术组织负责人、世界级艺术大师、文化名人,各种机构的会员、理事、秘书长、研究员,凭此名片而“明骗”,招摇过市,或混吃混喝,或疯狂敛财。

2、大师、大家帽子互相戴。

自我感觉良好,啊愚奉承,大师,大家的称乎,一个人的画院、2个人的馆长满天飞。装神弄鬼,功夫在画外。现在社会上,特别是文化圈里,倒是争戴高帽,互送高帽成风。不少是“著名画家”、“国画大家”、“艺术大师”,实际都是酒桌上的相互瞎吹。

23、走画廊走拍卖。

拍卖公司假拍做局,收佣金。画家和拍卖行搞关系,假拍做价,然后自己操作,再卖作品。很多收藏者为了盈利、套现,联合拍卖行、买家一起炒,有的还联合画家、媒体一起炒。 “天价做局”在艺术圈早已不是秘密。但为什么总是没有人真正捅破这个事情?原因是买了“天价油画”的人即使知道被“宰”,也并不想破这个局,因为他还想借这个局将手中的“烫山芋”扔给新买家。

34、奖牌、称号可以买。

不是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却是亚洲、世界艺术家协会的。联合国艺术机构。一些是用钱买来的骗人的国际称号,奖牌,名头。还有突有虚名的兼职挂牌教授。只能用来蒙骗外行人和刚入道的收藏家。行家一听就知道相当的不靠谱!被人耻笑。

5、画家功夫在画外。

自己的作品自己卖。画家自己宣传自己,工作室弄的像画店展厅摆摊推销卖作品。自己更像画匠商人。好的作品会得到艺术机构、美术馆、画廊、收藏家的关注推广。而末流画家自己却到处联系宣传做展览,出画册,到处发表作品周刊,那些乱七八糟的宣传自己的期刊小报满天飞。地摊、饭店哪里都是。动不动就印画册,各种出版物铺天盖地,最终进了废品回收站。

46、不做学问走人脉。

名人照片到处嗮。油腔滑调,世故圆滑,八面玲珑,自我感觉良好,飘飘然。穿梭于大小展览酒会开幕式。虚荣浮躁,比车,比画室。与艺术家所必备的沉静投入,安贫乐道背道而驰,画出的画除了过时的笔墨,思想、观念、风格之外一无所有,作品沉旧,不思进取。动不动就把一大堆和领导、名人的合影拿出来嗮,是证明你的艺术水准很高?还是证明你的社会关系丰富?

7、另立山头搞门派。

自己画的还不错,算个名家,但带的学生画得和他一样,不知是何居心。他们根本就不顾学生的个性发展,借学生复制自己,扩充势力。

58、频频进修到处拜。

没完没了的深造,拜师学画,其实目的不在学画,在拉关系,借别人的声望给自己脸上贴金。永远甘于走在别人身后做某画派支流、末流。

9,艺术评论说好不说坏。

美术评论的“圈子化”与美术研讨的“套路化” ,让浮躁的美术界更显躁动。一个字多少钱,给多少钱办多少事,亦是美术评论界的潜规则。由于市场长期利好,画家不再以画换文,评论家也不再畏畏缩缩而是明码标价。生意好的,写不过来,要不就用模板套,那种典型的三段论(第一段肯定画家成就,第二段诉说画家成长历程,最后提出希望)的评论,充斥在各种传媒空间。

赵孟頫行书长卷欣赏《陋室铭》纸本,纵49、横131厘米;共19行,计86字。款署“子昂”,钤“赵氏子昂”朱文方印、“松雪斋”朱文长方印。

该卷录书唐刘禹锡《陋室铭》全文。通篇字形扁方,结体方阔,间架疏朗,方整平正,用笔方圆并举,以方笔居多,转折处见棱见角。法度谨严,字势宽博开张,气度平和雍容,雄浑大气。笔力厚重,笔画丰肥,笔法坚实,稳重遒劲,意态古朴生拙。书写时楷中兼有行意,在严整中增加了几分灵动。

1 2 3 4 5 6 7

陋 室 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郑板桥(1693-1765),别名郑燮,清代著名画家、书法家。字克柔,号板桥,也称郑板桥。乾隆时进士,曾任潍县县令,书画史。汉族,江苏兴化人。

郑板桥,是历史上杰出的名人,“扬州八怪”的主要代表,以三绝“诗、书、画”闻名于世的书画家、文学家。

郑板桥的书法,用隶书参以行楷,非隶非楷,非古非今,俗称“板桥体”。他的作品单个字体看似歪歪斜斜,但总体感觉错落有致,别有韵味,有人说“这种作品不可无一,不可有二”。1 2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