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今天,孩子们终于熬到儿童节,『六一』大概不用去培训班苦习各项技艺了吧。但我们今日不谈当下教育,而是回望百年,对比清代的少儿教育水平。眼前翻开一本初版于清光绪二十七年的少儿读物,书名《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

2 4 3这本百年前的少儿启蒙读物,类似于现在的新华字典,但并非简单苍白的解释,而是融合了相当丰富的阐述形式,做到教学生动。正如澄衷蒙学堂之章程所言:『训蒙以开发性灵为第一义。教者了然于口,听者自了然于心;即或秉质不齐,亦宜循循善诱,不必过事束缚,以窒性灵』。

5 8 7 6课本中或通过造字之法来解说,或从本意生动的引申出它意,或阐明同义字的区别,或由解字而引出典故,或结合生活现象说理……虽是识字,但却能实现综合素养的提高。这也反映了这本书的宗旨:『以诸童心境融彻,口说了然为度。』9 11 10

1笔法在长期的发展中演化为今天的形态。不过历来对笔法的研究大多不谈历史,而且往往以个人有限的书写经验为转移,因此我们始终缺乏对笔法的真正了解。尽管笔法神授的传说早已无人相信,它依然漂浮在不曾消散的神秘主义氛围中。

一、对笔法的重新认识

翻检历代对笔法的论述,使人感到头绪纷杂,缺乏系统。有时过于简略,歧义迭出;有时比况奇巧,言不及义。不过,在这些著述中,也散落着前人不少精闢的见解,为我们研究书法流变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历代所有关于笔法的论述,大体上可以归纳为以下内容:(1)对笔的控制方法一执与运(腕运、描运等等);(2)笔锋的运动形式(包括空间形式与时间形式);(3)笔法的形态表现一点画书写法;(4)各种审美理想对笔法的要求;(5)各种笔法所产生的线条的审美价值。

(1)、(2)是操作层面上的要求,(4)、(5)则离构成层面有一段距离;只有(2)是统领整个笔法的关键,它在一个较深的层次上反映了笔法的构成本质。

在这里,我们主要讨论书法史上笔锋运动形式的演变。

什么叫笔锋运动形式?为什麽要把它分为空间形式和时间形式两部份?笔锋运动形式指笔毫锥体在书写时所进行的各种运动,如旋转、平动、上下移动(提按)等等。一切运动都是在空间和时间范畴内进行的,因此上述运动在时间范畴内的变化(疾、迟、留驻等)亦属于笔锋运动形式研究的对象。

关于笔法的论述有相当一部分谈到速度问题,但是速度更多地取决于一定时代、一定作者的审美理想。我们准备在其它地方对此进行详细的讨论,这里只是偶尔涉及有关时间概念的速度问题。因此,我们有必要把笔锋运动形式分为空间形式与时间形式两个部分。这样,我们的讨论便限定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一笔锋运动的空间形式。看来它在笔法理论所包括的全部内容中只占很少一部分,然而却是理解全部笔法的关键。

探讨笔锋运动的空间形式:可以从下列有关论述中找到线索:

孙过庭《书谱》:“……使,谓纵横牵掣之类是也;转,谓钩环盘纡之类也……”

张怀《论用笔十法》:“《翰林密论》云:几攻书之门,有十二种隐笔法:是迟笔、疾笔、逆笔、顺笔、涩笔、倒笔、转笔、涡笔、提笔、啄笔、菴笔、起笔。”。

朱履贞《书法捷要》:“元李雪庵运笔之法,曰:落、起、走、住、迭、围、回、藏。”。

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书法之妙,全在运笔,该举其耍,尽于方圆。”“行笔之法,十迟五急、十藏五出,十起五伏,此已曲尽其妙。”

删繁去复,笔锋运动的空间形式包括如下内容:方圆、中侧、转折、提按及平动。上述内容还可加以归并。

方笔实际上为两次折笔的组合;圆笔不过是在点画端部施行环转而已。中锋是毫端处于点画中央的一种运行方式,与点画走向同向落笔时,毫端自然处于点画中部,此即为中锋;如落笔方向与点画走向不相重合(成一角度),则落笔后稍力四转动,亦可使毫端移至点画中部,转为中峰运行;如落笔方向与点画走向不相重合而直接运行,毫端便始终处于点画的一侧,即为侧锋。藏锋即圆笔画出锋分中、侧二种,运动形式与中锋、侧锋同。根据以上分析可见方笔、圆笔、中锋、侧锋、藏锋、出锋等等,都不过是转笔与折笔不同方式的组合。

折笔还不是独立的运动。折笔使运动轨迹出现折点,使触纸的笔毫锥面由一侧换至另一侧。如笔毫侧面变换时不伴有提按,这种折笔仍为平动;如伴有提按,则为平动与提按的复合运动。

通常所说的转笔,实际上分为两种:一种是笔锋随着笔画的屈曲而进行的平动(曲线平动),如书写铁线篆时笔锋的运行;一种是笔毫锥面在纸面上的旋转运动,这种转笔可称作绞转。前一种转笔运行时箄耄箸纸的侧面固定不变,后一种转笔运行时笔毫着纸的侧面不停地变换,这是两者本质的区别。后文所提到的绞转、使转,都是特指后一种转笔。

综上所述,所有笔法都能分解为这样三种基本的运动:绞转、提按、平动。换句话说,任何复杂的笔法,都可以由这三种基本的运动组合而成。

平动是运用各种书写工具、书写任何文字都离不开的基本运动方式;而绞转、提按却是给书法线条带来无穷变化的两种独立的运动,它们对于笔法发发展史具有特殊的意义。如果从笔锋运动形式的角度出发,对笔法下一定义,必须同时注意到这两种运动方式。

沉尹默先生《书法论》云:落就是将笔锋按到纸上去,起就是将笔锋提开来,这正是腕的唯一工作。”

把提按当作唯一的运笔方式,作为某一流派的主张,末尝不可,但是把它作为历代笔法的归纳和总结,恐怕书法史上许多现象都无法得到解释。在后面的论述里,我们将对这一命题进行具体的论析。

以上是我们对于笔法的基本观点。在既有的理论中,我们找不到足够的基础,为了通向所关切的问题,不得不修建了这段引桥。

二、楷书形成前笔法的变迁

仰诏文化与龙山文化时期陶器上书写、刻划的符号,无疑是汉字的滥觞,但它们只是一些朴素的、粗糙的线的组合,还谈不到笔法。

商代甲骨与陶片上保留有书写的字迹,点画肯定,点画轮廓的变化很有规律。它们可能不是用垂直提按的方法,而是用摆动的方法写出来的:手持毛笔,以笔杆的某一点为轴心,手腕一摆动,便可划出这种线条。用提按法要达到这种力度和变化的均匀性,十分困难;对先民们来说,几乎没有可能。

也许这无法从考古学上找到证据,但是我们作了一次有意味的实验。我们教两组五岁的小孩分别用摆动法和提按法划出上述线条。前者练习一小时,线条基本符合要求;后者练习三天,每天一小时,仍然远远达不到前者的水准。实验的结果当然不足以作为我们的全部论据,但它至少揭示了笔法自然选择的某些规 律。

这种“摆动”,当然包含笔亳的上下运动,但它同后来所运用的“提按”却有根本的区别。它包含有转动的因素。它同后来使转笔法的形成具有极为密切的关系。

2侯马盟书

从战国中期的侯马盟书(公元前386年)中可以看出这种笔法的发展:线条更为丰满、挺拔,粗细变化更为明显一这是摆动的笔法被夸张的结果。

我们还可以为这一笔法的强化和普遍运用提出一点有意义的证据:盟书中几乎所有笔画都带有程度不等的弧度。

这是由于腕关节和笔杆轴点有一定距离,而且高度又不一致,摆动时容易出现的现象。甲骨文中弯折的笔画都分为两笔,但这里却连起来书写;同时,这些弧形线条往往包含几度由粗至细、由细至粗的变化,不能设想这是书写时费力地反覆提按所得来,它只能是沿弧形轨迹摆动的结果。这便是绞转的雏形。

3散氏盘

青铜器上的铭文,因为经过铸造,笔意丧失较多,但是不少点画仍然与简书、告书十分相似。部分平直、方整的字迹,在墨迹中难以找到印证,只能认为这是在庄重、严肃的场合运用的一种特殊笔法(以平动为主)。后代铭刻书体与通行书体的分离,正导源于此。青铜器铭文中这一类字体,直接导致了秦代篆书的书写风格。

4泰山石刻

5峄山石刻

泰山刻石、峰山刻石等长期被当作秦代的代表书体,但是它们无法令人满意地解释战国书体到汉代隶书笔法的变化。秦简的出土打开了我们的眼界。它与战国简书相比,结构简化了,可以明显地看出向汉代隶书演化的痕迹,但是大部分点画都保持了盟书与战国简书的笔法。

可以作这样的推测,秦代统一文字,统一的仅仅是字体结构,泰山刻石、锋山刻石等可能有作为标准字体的意义,但不是当时的代表性书体。“书同文”,可能与我们今天删除异体、公布简化字的意义大致相同,对于笔法的演变,并无重要意义。秦篆在汉代迅速中落,“等线体”在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几无嗣响,便为明证。

用笔习惯是可能改变的,这种改变同字体的改变确实存在某种联繫,但不是指这种人为规定的字体的改变,而是指那种由社会境遇的改变引起的,隐藏在形式内部的缓慢而不可抗拒的变化。

这种变化逼近了。

秦律简预示着汉代隶书的诞生。

6竹简

马王堆一号汉墓竹简大部分线条的笔法与侯马盟书极为相似,只有少数笔画被夸张。这些夸张的笔画固定、发展后,成为隶书的主要特徵。

太初三年简(前102年),撇捺已经具有明显的挑脚,横画亦出现显著的波折。这些笔画形态富有变化,说明运笔已渐趋复杂。

从这些竹木简中,可以看出隶书趋于成熟的过程,也可以看出运笔轨迹从简单弧形变为波浪形的过程。

为什么点画形状会出现这种变化呢?诚然其中包含有审美的因素,但绝不是主要的原因(参见第六节)。波状笔画的出现,是“摆动”笔法发展的必然结果。毛笔沿弧形轨迹摆动,即带有旋转成分;当手腕朝某一方向旋转后,总有回复原位置的趋势,如果接着朝另一个方向回转,正符合手腕的生理构造,同时也只有这样,才便于接续下一点画的书写;于是,运笔轨迹便由简单弧线逐渐变为两段方向相反而互相吻接的圆弧。转笔的发展促成了隶书典型笔画的出现。波状点画是隶书最重要的特徵。

从《居延汉简甲编》所收二千五百馀枚木简来看,点画轨迹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为波状曲线(~),第二类为简单孤线,第三类为平直线。

第三类点画数量很少;仔细观察它们的运笔轨迹,大部分点画中仍然隐约见出微妙的波状变化。如图中“甲”、“渠”、“候”、“官”、“亭”等字的横画,看似平直,实际上都隐含波折。

第二类点画又包括两种情况:其一,为波状点画的省略,各字的捺脚,圆浑的起端笔触中,已经压缩进了波状点画的第一段弧线;其二,保留了盟书弧形摆动的笔法。在向章草和今草演化的过程中,这一部分简书促使转笔发展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平复帖》是章草的代表作,它与居延简保持亲密的血缘联繫;只是《平复帖》中大大增强了点画的连续性,如口形,汉简中用三笔,《平复帖》用两笔。帖中还有不少字,把许多点画连为一笔,显示了用笔技巧的长足进步。点画连续,意味着笔锋运动轨迹的弯折增加。绞转能很好地适应这种频繁的弯折;反之,频繁的弯折又促使绞转获得了充分的发展。

7《平复帖》

东晋,在王羲之《初月帖》、《十七帖》等作品中,章草发展为今草,同时绞转笔法取得了空前的成就。

8《初月帖》

9《十七帖》

如《初月帖》,假使我们不把作品中的点画当作线而是书作各种形状的块而来观察,便可以发现这些块面形状都比较复杂。块面的边线是一些复杂的曲线和折线的组合;曲线遒美流转,折线劲健挺拔。同时,点画具有强烈的雕塑感,墨色似乎有从点画边线往外溢出的趋势,沉着而饱满。这种丰富性、立体感都得之于笔毫锥面的频频变动。作品每一点画都像是飘扬在空中的绸带,它的不同侧面交迷着、扭结着,同时呈现在我们眼前;它仿佛不再是一根扁平的物体,它产生了体积。这一段的侧面暗示着另一段侧面占有的空间。这便是人们津津乐道的“晋人笔法”。它是绞转所产生的硕果。王羲之《频有哀祸帖》、《丧乱帖》、《孔待中帖》等,同《初月帖》一样,都是这一时期书法艺术的杰作。

10《频有哀祸帖》

11《丧乱帖》

12《孔待中帖》

据此,我们可以确定判断笔画是否运用绞转的标志。不同的笔法,形成点画不同形状的边廓:平行边廓,为平动所产生;大致对称的渐变边廓,为摆动或提按所致;而非对称的曲线边廓,则是绞转才能产生的特殊效果。

如《初月帖》中“遗”、“慰”、“过”、“道”、“报”和《频有哀祸帖》中“频”、“祸”、“悲”、“切”、“增”、“感”等字,可作为绞转笔法的范例。

这些字迹边廓变化的丰富、微妙,为后世作品所无法企及。后来人们想用“中锋”来追蹑晋人笔法,却不知由于绞转的结果,锋端并不顺着点画走向简单地移动,它时而左,时而右,时而处于点画之中,时而又移至点画边廓。

因此,这种笔法既不能称之为“中锋”,也不能称之为“侧锋”,如果强以名之,或许可称之为“复合锋”。这正是点画边廓产生丰富变化的原因。

上述考察似乎越过了本章所确定的边界。东晋时楷书己经成立,不过它刚从其它书体中独立出来,还来不及产生重要的影响;当时笔法的主流仍然是继承隶书、草书而来。

从上面的讨论中可以看出笔法发展的一条清晰线索:从直线摆动到弧形摆动,从简单摆动到连续摆动,从绞转的成立到绞转的熟练运用。从陶片文字到侯马盟书,从秦律简到居延汉简,从武威医简到《平复帖》、《初月帖》,其间虽然经过了漫长的岁月,但笔法递擅的痕迹却是如此清晰。没有哪个时代的笔法能离开前代笔法的影响,也没有哪个时代的笔法不在前代笔法的基础上有所增损。这是一个毫不间断的过程,曾经被人们认为神秘莫测的笔法,一开始便处在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中。

楷书形成前,或者更准确地说,楷书的影响扩大到整个书法领域之前的笔法史,,主要是绞转笔法形成并发展的历史。

三、楷书笔法的形成

隶书经过章草发展为今草的同时,沿着另一条线索发展为楷书。

这方面的墨迹资料非常丰富,我们只拈出几个例子,以见楷书字体和笔法形成的大致过程。

早在鸿嘉二年椟中,便出现了少量类似楷书的点画(如“吏”字的撇捺),这虽然是下意识的、偶然的现象,却是一种新字体产生的端倪。

南昌晋墓木简点画灵巧、纯熟,只有少数笔画偶遗旧规。上举二例,勾划出楷书发展前期的简单轮廓。

这一时期的楷书,笔法中保留着相当程度隶书和章草的影响,但同隶书和章草相比,显出不断简化的趋势。

任何时代对字体发展的要求,都是在易识别基础上的简单、快捷,楷书就是在这种要求下对隶书从结构和点画两方面同时加以简化的产物。

结构的简化,表现于笔画的减省;点画的简化,表现于屈曲的线条趋于平直。后者对笔法的简化具有决定性的意义。隶书与草书中,只是偶尔出现提按,绞转与折笔是占主导地位的笔法。频繁的使转是隶书用笔特徵之所在,它也有利于草书的运写,但是不能适应画简洁的楷书的要求,于是绞转行笔的曲线轨迹又渐渐拉平。从上述各例中,便可以看出,点画趋于平直的同时,复杂、频繁的绞转不断趋于简化,因此点画边廓越来越简单、越来越规整。

从王羲之《何如帖》、《奉橘帖》等作品中接近楷书的字体来看,从王徽之《新月帖》、王献之《二十九日帖》、王僧虔《太子舍人帖》中夹杂的楷体字来看,这一时期,随点画行进而用笔不间断的变化有了很大的改变:运笔的变化逐渐移至笔画的端部和弯折处。王羲之诸帖中虽然绞转成分比草书中大为减少,但不少字中仍然可以看出行进中笔毫锥面的转动;王徽之、王献之二帖绞转笔法便所剩无几,平直笔画明显增多;至王憎虔,部分笔画的端部被强调、夸张。

13《爨宝子碑》

14《张猛龙碑》

15《杨大眼造像记》

16《张玄墓志》

17《郑文公碑》

这一时期的碑刻,大概是由于追求醒目、庄严,这种端部及折点的夸张特别显著,如《爨宝子碑》、《张猛龙碑》、《杨大眼造像记》等,无不如此;少数碑刻,如《张玄墓志》、《郑文公碑》等,用笔较为圆转,但是仍然明显见出端部及折点的夸张。

用笔的重心移至笔画端部及折点,是楷书形成所带来的必然结果。它能很好地适应楷书方折分明的结构。夸张端部及折点,既能使点画更为醒目,也能弥补因绞转减少、笔画平直所带来的审美的损失。

用笔重心移至端部及折点,使绞转逐渐失去了它固有的重要意义。绞转基本上是一种均匀、连续的行笔方式,如果说它也能突出点画某些部位的话,那么,它只适宜用来强调、夸张点画的中部,如《初月帖》、《孔侍中帖》;要夸张端部及折点,人们很快发现,最简单,或许也是唯一的方法,便是提按:夸张处按下,然后上提,方便之极。提按很快得到了普遍的运用。

从本节所举各例中,可以清楚地看到隶书、草书中处于次要地位的提按如何逐渐取代绞转的过程。

这种取代是逐渐进行的。笔锋的各种运动形早已包孕在战国和秦汉时期的书体中,但有意识的提按,却是伴随楷书的形成才开始出现的。当初,提按仅仅施于点画端部及折点,作为突出这些部位的手段;后来,随着点画趋于平直,绞转逐渐消隐,提按便成为追求点画一切变化的主要方式。当然,提按取代绞转的地位以后,笔法中仍然保留有平动(包括曲线平动)、摆动等因素,在不同艺术家笔下,各种成份所占的比例也彼不相同,不过提按取代绞转的趋势却从未产生过逆转。

经过几个世纪的孕育、发展,至唐代,楷书不论是作为一种实用字体,还是作为书法艺术中的一个类别,都迎来了自己的全盛时期。提按在这一时期确立了自己不可动摇的地位。初唐楷书中,只有少数作品稍为保留了绞转遗意,绝大多数作品节继承了南北朝与隋代楷书以提按为主、夸张端部与折点的笔法。百草千花,争奇斗研,运笔形式却无本质的区别。

730896294215402792

WHAT 逸庐书院互联网课堂是什么?
它是全国第一个在互联网上,利用视频教学的方式学习书法的书法教育平台(网站)。

具体来说
是由李双阳老师主导,逸庐书院助教老师为辅
视频为主,点评与作品分享为辅的
线上书法,教学模式

HOW 线上课堂怎么上课?
网站国际化会员制,一个会员承包你一整年的书法学习
在逸庐书院网站上注册并且开通会员
观看李双阳老师主讲的视频课程上传作业
与老师交流随时随地,自主学习
COURSE 逸庐书院互联网课堂学什么?
褚遂良《大字阴符经》、《雁塔圣教序》
《张迁碑》
《石门颂》
李阳冰《三坟记》《礼器碑》
《虢季子白盘》
“二王”手札
孙过庭《书谱》
怀素《自叙帖》、《小草千字文》
张旭《古诗四帖》
ORDER 学习顺序?
⓵ 学习楷书
经典字帖:《大字阴符经》《雁塔圣教序》
⓶ 学习隶书
经典字帖:《礼器碑》《石门颂》《张迁碑》
⓷ 学习篆书
经典字帖:《三坟记》《虢季子白盘》
⓸ 学习行书
经典字帖:“二王手札 ”,孙过庭《书谱》
⓹ 学习草书
经典字帖:《自叙帖》《小草千字文》《古诗四帖》
(根据个人基础,每种书体可选一个经典进行学习)
TEACHER 师资力量 ?
688075133663402473
李双阳
一九七五年端午出生,江苏淮安人,军旅八载。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书法篆刻专业。现为江苏省书法院专职书法家,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江苏省青年书协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培训中心教授、“工作室”导师、东南大学中国书法研究院研究员、南吴门书社总执事。国家二级美术师。07、08年分别被《中国书画报》,《书法》、《书法报》评为中国书坛“十大年度人物”。 2010年11月被评为“中国十大青年书法家”。作品先后获:“兰亭奖”、 “全国奖”、“群星奖”、“中国书法院奖”等十余次重大奖项,全国70年代代表书家,当代新帖学代表人物之一。
131105103728869debb0ba60d1
董水荣
董水荣,笔名潇遥,号叶屋山人,1974年9月出生于福建长汀县叶屋村。中国文艺家评论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苏省青年书协副秘书长、山水画家。现为吴江书画院执行院长、南吴门书社秘书长。其作品被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院等专业机构收藏。书法作品六次入展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展览活动,其中首届“中华情”全国书画展获得最高奖。书法论文六次参加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学术研讨会和论坛,其中在第二届草书展·草书论坛中获最高奖。两次参加国际书法论坛。书法理论文章在《中国书法》、《中国书画》、《书法》、《书法赏评》、《中国文化报》、《书法导报》、《书法报》、《美术报》等专业报刊发表百余篇,六十余万字。出版有《视野与对话——当代书法批评品质的构想》、《解密小草千字文》(合著)。
65520478299856643
史明洁
史明洁,1963年8月出生于安徽省太和县。2009年入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培训中心李双阳导师班学习。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南吴门书社副秘书长,中国清风书画协会上海培训创作基地艺术总监,安徽太和书法院副院长,安徽太和县书协副主席,安徽省草书委员会委员,逸庐书院教学部主任。
93014910174294147
刘东芹
刘东芹,1974年于江苏东台,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2008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师从黄惇教授,获书法篆刻方向硕士学位。2012年考入南京大学文学院,师从程章灿教授,攻读艺术文献专业博士学位。曾获第四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理论奖三等奖、第九届全国书学讨论会二等奖、西泠印社第二届国际印学峰会三等奖、全国首届美术学硕士研究生论文大赛优秀奖、南京艺术学院冯健亲优秀毕业论文一等奖、南京艺术学院“刘海粟”奖学金一等奖、南京大学优秀博士生奖学金、江苏省优秀硕士论文奖、江苏省优秀中青年文艺评论人才称号。已完成中国书协年度课题一项,在研课题有教育部青年基金项目《文字学视角下的草法研究》和江苏省研究生创新计划《宋代宸翰研究》。曾参加全国第七、八、九、十届书学讨论会、明清书法史国际学术研讨会、明清篆刻史国际学术讨论会、“孤山证印”西泠印社国际印学峰会、兰亭论坛、敦煌书法论坛、中原书法论坛、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年会等。论文数十篇先后发表在《文献》、《中国书法》、《南艺学报》、《中国书画》等杂志。
324561785960645937
高凤仙
高凤仙,女,1971年10月生,河北省徐水县人。2010年5月进入李双阳导师班学习。2011年4月作品入展“邓石如奖”全国书法展 ,2012年3月作品在中国书协书法培训中心2011年学员优秀作品评选中获奖,2012年5月作品在 “乌海杯” 全国书法展中获奖。和2012年12月入展第五届全国妇女书法艺术大展。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北省书协篆书委员会委员。
670095241663273045
殷海书
1968年5月出生,安徽宣城人,本科学历,文学学士,书法副高职称,二级美术师。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鸿达书社副社长兼秘书长,安徽省书法家协会隶书委员会委员,宣城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宣州区书法家协会主席,宣州区书画院院长。
504148463799847166
龙侃
龙侃,1987年12月12日生,安徽安庆人,现居苏州。斋号逸翰堂,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南吴门书社社员。现为李双阳书法篆刻工作室助教。
IMG_2352
冯错
冯错,号逸秦堂。初钟情于宋人手札,游心苏、米。后上溯晋唐,用功于孙过庭《书谱》,褚遂良、二王手札以及《大观楼》诸帖。现为李双阳导师助理、江苏省青年书协理事、南吴门书社副秘书长、逸庐传播创始人之一,专侍书法。
PASS 个人成绩的好坏是如何评判的?
李双阳老师以及逸庐书院的助教老师会看到您的作品并提出改进意见
12门课程均达到老师通过水准即可结业,
并颁发逸庐书院结业证书,周期为一年。
REWARD 学得好有没有奖励?
关注逸庐书院的微信平台加入微信粉丝群,随时有精彩活动,
不仅学得好有奖励,学的认真也有奖励。
不过可以透露下,你来学习的福利可能会是以下几种:
1、 李双阳老师最新作品最及时的分享
2、 李双阳老师以及逸庐书院活动的免费邀请券
3、 各种作品集,因为围绕在逸庐书院全国知名的书法家太多了,运气好,还有签名本。
ONLINE 老师随时在线吗?
李双阳老师以及助教团队会不定时上线点评由于事务繁忙,
可能有所延迟最晚不会超过72小时进行回复。
DOWNLOAD 教学视频能否下载?
不能哦!因为版权问题不可以下载
PHONE 支持手机使用吗?
问得好!
逸庐书院搭载墨池APP目的
就是为各位提供逸庐书院互联网课堂手机端
真正实现轻松快捷玩转互联网书法课堂

重点来了

重点来了

重点来了

MONEY一年周期学费多少 ?

¥¥¥

2600一年种书体,
12门经典字帖
24个教学视频,
无数个专题讲座,无数篇专题文章(一直更新中)任你看
PAY 如何付费?
支付宝:yuziyumail@163.com
银行卡:账号:6212 2602 0009 2872 064
开户行:中国工商银行 北京永泰支行开户人:余子玉
备注信息:* 转账后请及时联系客服告知汇款人姓名、汇款行及卡号,以便我们查收。
微信:913319
725789492219602900

6月15日

逸庐书院互联网课堂即将墨池开课

预约报名:

点击这里预约报名

(填写手机号码和姓名预约即可)

报名电话:

13813963540(王),13914720623(李)

END

纪昀(1724-1805),著名学者,政治人物,字晓岚,一字春帆,晚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历雍正、乾隆、嘉庆三朝,享年八十二岁。其死后,嘉庆帝御赐碑文“敏而好学可为文,授之以政无不达”,谥号文达,乡里世称文达公。

1纪晓岚书法作品,受当时书法风格影响,有着圆融,雍容华贵的特点,书法大小相兼,苍劲多姿,也是实用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纪晓岚是我国现存最大的一部官修丛书《四库全书》的总纂官。

清初书法,由于康熙、乾隆等人的倡导赵孟頫、董其昌书法,当代大部分书法家也是受这氛围所影响,纪昀也跟随着当代的潮流,也在当代占有一席之地,其书法书写流利,有着圆融的特点,有着雍容华贵气质,书法大小相兼,收放结合,疏密得体,苍劲多姿,可以说是实用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

纪晓岚书法作品欣赏

2纪昀这个名字对大家也所有所生疏,但是纪晓岚这个名字更为所人熟知。其一生,在文化事业上做了两件大事情,一是编纂了《四库全书》,二是写了《阅微草堂笔记》。纪晓岚在整个中国文化史上所做的贡献应该给予充分肯定。

纪晓岚在文化上,很重视文学作品的艺术效果,风格主张质朴简淡,自然妙远;内容上主张不夹杂私怨,不乖于风教。除开其阶级局限外,其在文风、文德上的主张,今天仍不失其借鉴价值。纪晓岚以才名世,号称“河间才子”。

3也是因为纪晓岚得才气,乾隆才命他编纂《四库全书》。在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十一月,安徽学政朱筠提出《永乐大典》的辑佚问题,得到乾隆皇帝的认可,接着便诏令将所辑佚书与“各省所采及武英殿所有官刻诸书”,汇编在一起,《四库全书》也就应运而生。《四库全书》是我国现存最大的一部官修丛书,是清乾隆皇帝诏谕编修的我国乃至世界最大的文化工程。全书几乎囊括了清代中期以前传世的经典文献,是对中国有文字记载以来所存文献的最大集结与总汇。

在清乾隆编纂四库全书时销毁了对满清不利的书籍总数,据统计为一万三千六百卷,还篡改了大批文献。在这也有不同的声音:有人认为修书为了总结及保存中国文化、为自己建功立业,对保存及传播中华传统文化有贡献;有人认为乾隆以修书为名,主要目的是为了束缚及禁锢士子思想,也有人指乾隆以修书为名,禁锢思想为实。

4《四库全书》突出了儒家文献和反映清朝统治者“文治武功”的文献,把儒家著作放在突出的位置,也许这也只是皇帝统治的思想工具罢了。比如鲁迅先生在《病后杂谈之余》里曾经讲:雍正乾隆两朝对于中国人的著作,不仅全毁,抽毁,剜去,更阴险的是篡改了原书的内容。乾隆朝对原书纂修后的《四库全书》不但藏之内廷,还颁之文风较盛处,让天下士子阅读,使他们永不会觉得,中国的作者里面,也曾经有过很有些骨气的人。”还有吴晗曾言:“清人纂修《四库全书》而古书亡矣!”

《四库全书》完成至今的两百年间,饱经沧桑,多份抄本在战火中被毁。其中文源阁本在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火烧圆明园时被焚毁,文宗、文汇阁本在太平天国运动期间被毁;杭州文澜阁藏书楼1861年在太平军第二次攻占杭州时倒塌,所藏《四库全书》散落民间,后由藏书家丁氏兄弟收拾、整理、补抄,才抢救回原书的四分之一。5 6

纪晓岚著写的《阅微草堂笔记》为清朝文言短篇志怪小说,是其以笔记形式所编写成的。书中主要搜辑当时代前后的各种狐鬼神仙、因果报应、劝善惩恶等之流传的乡野怪谭,或则亲身所听闻的奇情轶事;在空间地域上,范围则遍及全中国远至乌鲁木齐、伊宁,南至滇黔等地。

《阅微草堂笔记》中每则故事之后,大多有一二语来总结其理事;以明因果、以理事非。内容上记述若真若假,其借由这些志怪的描写而来折射出当时官场腐朽昏暗堕落之百态,进而反对宋儒的空谈性理疏于实践之理气哲学。尖锐地揭露了当时的社会矛盾,揭穿了道学家的虚伪面目。也表达对人民的悲惨遭遇寄予同情,对人民的勤劳智慧予以赞美,对当时社会上习以为常的许多不情之论,大胆地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和主张,所以其可以说是一部有很高思想价值和学术价值的书籍。7

当时纪晓岚的小说每脱一稿,即在社会上广为传抄,同曹雪芹之《红楼梦》、蒲松龄之《聊斋志异》并行海内,经久不衰,至今仍拥有广大读者。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对纪晓岚的笔记小说的艺术风格做了评价,说其“隽思妙语,时足解颐,间杂考辨,亦有灼见。叙述复雍容淡雅,天趣盎然,故后来无人能夺其席”给予很高的评价。

纪晓岚的部诗文总集《纪文达公遗集》,其中包括诗、文各十六卷,为人作的墓志铭、碑文、祭文、序跋、书后等,都在其中。此外还包括应子孙科举之需的馆课诗《我法集》,总之多系应酬之作。另外,二十岁以前,在京治考证之学,遍读史籍,举其扼要,尚著有《史通削繁》多卷,为学者掌握和熟悉中国史典提供了方便。

有些清朝野史所说的纪晓岚好色,但是纪晓岚一生的主要精力都用在了编纂《四库全书》这项工作上,这书在中国版本目录学研究史上的学术价值是极高的,因此仅从该书就可看出纪昀是一位大学者,绝不是一个荒淫无度的大色魔。

8张维屏在《国朝诗人征略》说纪晓岚少年颖异“目逾万卷,心有千秋”二十四岁时在顺天乡试考中解元,但是后来科考不顺直到三十一岁,1755年也就是乾隆十九年才考上进士,先是进入翰林院,历任乡试考官(州县级考试产生秀才),会试同考官(省级考试产生举人),后破格提拔为侍读学士(陪皇帝读书),其间曾因学政泄密案,被贬官乌鲁木齐三年后遇大赦回京。即乾隆三十八年,任四库全书观总纂官,后累迁到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加太子太保衔。

说完纪晓岚,就不得不提提和珅,觉得在书法上,还是和珅略胜一筹。

和珅在书法、诗文上有很高造诣,他的字和乾隆相似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其实和珅很有才华,聪明过人,精明权术,擅长笼络人心,讨的皇上欢心,他位高权重,长期贪婪狂妄,是个性心理畸形发展的必然结局,这个人很值得研究。

9 12 11 10和珅在书法、诗文上有很高造诣,他的字和乾隆相似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其实和珅很有才华,聪明过人,精明权术,擅长笼络人心,讨的皇上欢心,他位高权重,长期贪婪狂妄,是个性心理畸形发展的必然结局,这个人很值得研究。事实上和珅非常有才华,“据《和珅列传》记载,和珅的记忆力惊人、聪明决断、办事利索、多才多艺。乾隆在《平定廓尔喀十五功臣图赞》中特别提到和珅精通满、汉、蒙古、西藏四种文字。”和珅可谓文武全才。13 16 15 14

12 6 5 4 3《宣示表》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钟繇(151—230),字元常,世称“钟太傅”,颍川长社 (今河南长葛东人),三国魏著名书法家。他所处的正是隶楷错变的时代,正如元袁裒《总论书家》所谓:“汉魏以降,书虽不同,大抵皆有分隶余风,故其体质高古。”因此在他的真书中也带有浓厚的隶意。他的小楷体势微扁,行间茂密,点画厚重,笔法清劲,醇古简静,富有一种自然质朴的意味。唐朝张怀瓘《书断》评曰:“真书古雅,道合神明,则元常第一。”又云:“元常真书绝妙,乃过于师,刚柔备焉。点画之间,多有异趣,可谓幽深无际,古雅有余,秦汉以来一人而已。”钟繇在书法上是下过苦功的,尝自称:“吾精思书学三十年,坐与入语,以指就座边数步之地书之,卧则书于寝具,具为之穿。”可见其矢志专一的学习态度。有一次,他在当时一个著名书家韦诞家中看见一篇蔡邕论笔法的文章,苦求不得,至于捶胸吐血,曹操即以五灵丹救之。及诞死后,繇阴发其冢,始得之,书遂大进,可见他对艺术的执著追求。其传世书作《贺捷表》、《宣示表》、《荐季直表》、《力命表》等,都是早期楷书的杰出代表。

梁武帝萧衍誉道“势巧形密,胜于自运”。笔法质朴浑厚,雍容自然。 相传王导东渡时将此表缝入衣带携走,后来传给逸少,逸少又将之传给王修,王修便带着它入土为安,从此不见天日。

现在所能见到的《宣示表》只有刻本,一般论者不认为是根据王羲之临本摹刻,始见于宋《淳化阁帖》,共 18行。后世阁帖、单本多有翻刻,应以宋刻宋拓本为佳。此帖较钟繇其他作品,无论在笔法或结体上,都更显出一种较为成熟的楷书体态和气息,点画遒劲而显朴茂,字体宽博而多扁方,充分表现了魏晋时代正走向成熟的楷书的艺术特征。此帖风格直接影响了二王小楷面貌的形成 (从《黄庭经》、《乐毅论》,《洛神赋十三行》等就可看出),进而影响到元、明、清三代的小楷创作,如赵孟赵孟頫、文徵明、王宠、黄道周等。更具历史意义的是,此帖所具备的点画法则、结体规律等影响和促进了楷书高峰——唐楷的到来。因此,钟繇《宣示表》可以说是楷书艺术的鼻祖。

6临帖是书法学习的唯一门径。无论是初学书法,还是小有成就抑或是有建树的书家,都离不开临帖,离不开对传统的的遵循和继承。在书法实践中,临摹与创作互为彼此,创作有境界的高下,临摹也有功底的深浅,而两者之间的有机结合才是提升书法技艺的根本所在。临摹与创作是相互转化、相互促进的过程,即,在创作实践中,有不断对传统的掌控和把握;在临摹过程中,有主体意识的浸透和潺入,具体做法是学习的各个阶段对应地展开临摹与创作。王铎所谓“一日临帖,一日创作”,深刻地印证了这个道理。

一、形式练习

1.训练方法:改变原作章法,将其临摹成斗方、扇面、立轴、中堂、对联等样式。

2.训练目的:通过章法的重新建立,认识并提高单字结构,字组、行的因素的相应变化的能力。

3.步骤与要求:

(1)以某一书家的某一作品为例,尽心严格对临,做到章法、字法字组、行字数、虚实关系、书写节奏等因素尽量逼近原作。

(2)分析并掌握原作章法结构,一般规律,画出章法分解图。

(3)设计斗方、扇面、立轴、中堂、对联等章法示意图,并将原作改造临摹成以上诸形式。

二、补白练习

1.训练方法:按照从易到难的原则,依次遮住原作的几个字,一行以及一个段落,进行补字、补行、补段练习,第一层次为补原作的内容,第二层次补任意内容,但必须合所遮字数。

2.训练目的:通过补白练习强化学生对原帖笔法、结字章法的理解与掌握。

3.训练步骤

(1)仔细观察体会某一名帖(碑)的单字及字组构成特征,找出一般规律。

(2)做出它们的字轴线,字组轴线及行轴线。

(3)遮住某字、字组、行及段落背临。

(4)以非原帖(碑)内容、字、词、句等填补所遮挡位置。

(5)检查填补部分笔法、字组、法等因素与原作的相似度。

三、风格练习

1.训练方法:选择同意书家不同时期的二件作品进行风格转化练习,即用A帖风格临写B帖内容,或以B帖风格临写A帖内容;选择不同书家的作品进行风格转化练习。即用A书家风格写B书家某作品内容或用B书家风格书写A书家某内容。

2.训练目的:训练学生对某一书家某一时期作品或某一书家整体风格的综合理解与把握能力。

3.步骤与要求

(1)选择某一书家如米芾不同时期作品《蜀素帖》与《苕溪帖》,选择不同书家如王羲之、颜真卿的作品《圣教序》与《祭侄文稿》,进行整体风格分析,明确相互间的特点。

(2)风格转换临摹

(3)比较临作与范本间的风格共性与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强化练习。

四、空间练习

1.训练方法:重新构造原帖(碑)局部与整体空间。

2.训练目的:感受并分析自主与段落,重新构造组合所形成的新的风格样式。

3.步骤与要求

(1)将原帖(碑)分字组、分行剪开,重新拼贴,拼贴时增大或减小字距、行距,临摹时进行调整,尽量做到各种关系的和谐。

(2)观察并分析临作与原帖空间异同给人的不同的感受比较各种状态中情调的差别。

五、提按练习

1.训练方法:以某一经典作品为例,进行接近原作线条粗细、提笔(比原作线细)、按笔(比原作线粗)练习。

2.训练目的:判断、控制书写时所使用的力量以及认识改变原有线的粗细对作品风格的影响。

3.步骤与要求

(1)用三种不同提按方式临摹某一经典作品,观察提按不同对作品风格的影响。

(2)用三种不同光洁度与渗水性不同的纸张进行提按转换临写并加以比较。

(3)用三种不同硬度的毛笔进行提按转换临写比较。

六、节奏练习

1.训练方法:以某一经典作品为例,进行放慢、逼近、加快节奏转换练习。

2.训练目的:明确并理解不同的书写节奏对作品风格的影响。

3.步骤与要求

(1)临写某帖节奏放慢,各段线条内部速度均放慢。

(2)临写某帖,逼近原帖速度,尽量不做明显的速度改变。

(3)临写某帖,节奏加快,速度变化强烈。

(4)从书写时的感觉和线条的质感两方面检查临写字迹,找出与自己性格和内心节奏较为吻合的一种,思考其原因。

七、墨法练习

1.训练方法:以不同的墨色临写同一经典作品。

2.训练目的:认识并了解书法作品中墨色变化的丰富性及其对风格形成的影响。

3.步骤与要求

(1)一笔墨练习。

(2)以不同墨色书写同一经典作品。

(3)涨墨练习。

(4)蘸墨点变化练习。

文彭(1498-1573),字寿承,号三桥,江苏苏州人。著名书画家文徵明长子。明代著名的书法篆刻家。曾任两京国子监博士,人称文国博。他的诗文、书法、篆刻继承家学,书法有青出于蓝之誉。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文徵明(1470-1559),初名壁, 字徵明, 后以字为名, 更字徵仲, 号衡山居士, 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书法 广师前代诸家,重古法。小楷清俊秀推,气韵空灵。行草书遒劲流畅, 纵逸苍秀, 对当时和后世影响较大。

文徵明行书《滕王阁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王勃《滕王阁序》原文(对应书法作品字数)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仙人之旧馆。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舳。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遥襟甫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晨捧袂,喜托龙门。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呜乎!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敢竭鄙怀,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9当前我国的书法人口相当多,中国书协会员近万,省级会员几百万,地县级会员几千万。为历朝历代所不可比。但是,专业的书法教育机构在几千万爱好者目前难以满足需要,绝大多数都是自学。出版界火速加盟,法帖专辑、光盘教材充斥书店,为自学书法者提供了有利条件。所有这些绝对是可喜的现象。

但最近,曾听一位业内人士说了一句震人耳根的话:“书法自学,等于自杀!”此言一出,皆争引用。虽然这话有些绝对,但有它一定的道理,尤其是常年从事书法教学的书家,真真地有所感受,“自杀”现象非常普遍而且严重。此陷阱一。

在全国范围内,书法的教育可谓非常兴旺和发达。大专院校设有书法专业的相当之多,学历的设置极为诱人。大专、大本、研究生、博士生等等,每年都有一定批量的学子离开大专院校。书法专业机构和社会办学更是遍地开花,可谓一派红火景象。同时我们也清晰地看到,在当前的书法教学中“他杀”的现象也格外严重。此陷阱二。

鉴此,非常有必要就这两大陷阱的话提议论议论。

我们真的发现,而且是经常地发现,一些热衷于书法的自学的业余爱好者真是执着地、顽强地、义无反顾地在“自杀”!

究其缘由,或许是某些理念的传导和学习的环节出了问题。比较常见的是有几种情况:

一、被楷书所杀

一些人执着地认为“楷书是书法的基本功”。更有甚者,认为“唐楷更是书法的真正的基本功”。于是,顽强地抱住颜柳欧赵之某一家,死守几年十几年“刻苦地”练着“真正的”“基本功”。这种现象非常非常普遍,绝大多数沦为书奴。

令人相当费解的是,他们只认定楷书(只认定唐楷或独认定欧阳询一家等),认为楷书是真正的书法艺术。认为楷书是最难的,最至上的,统领一切的书体。

这样的自学者写的字有鲜明的共性特征。字的可读性强,可赏性差,技法一成不变,风格始终如一。多数是写的了欧写不了褚,更写不好行草。如果能写行草也往往是写成“三一作品”(墨色一个样、笔画一般粗、字体一样大)。也还有更为可怕者,死守一家不说,根本就没能守正。比如,说是学颜楷,可是满纸黑鸦鸦,即没解出颜字之笔,又没捕得颜字之形。

二、被偶像所杀

当代卓有成就的书家有实力的书家活跃于书坛。他们获奖多、名气大、收益高。尤其是他们的书法风格,书体种类和学术见解在书界有很大影响力。于是,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粉丝团”。虽然粉丝各居异地,但自觉不自觉地扑向了他们的偶像。这不是名家的过错,是追踪尾随者的问题。大有“非某某不嫁”的执著和信念。

这种自觉自愿式“自杀”的现象也不少见。原因大概有几种情况:一是对艺术的判断理解认知的能力较低造成的;二是自信心不足导致的;三是困惑迷茫起因的;四是急功近利心理驱使的。

三、对传统书法理解和判断堕入误区所杀

传统法帖皆可为法,这没有错。问题是,具体到个人,具体到学习的某个阶段时并不是这样的简单判断。

比如,有的人的审美定势属于恬静平和一路,那么主攻狂狷野逸就是误区。就好像长得文静瘦小者非要扮演李逵一样,怎么装都装不象,怎么演都无法找到感觉。

还比如,把某些属于另类的品种当作自己的主法源,也是一种误区。有的人专攻《爨宝子》,只写郑板桥、金农,而又不及其余。这样,久之则不能离轨,久之则倔强地走向僵化。这是对传统或经典的一种误判误读。这些虽然是传统,但未必符合自己的取法方向。对传统对经典不能盲目,更不能没有选择。好像生活的现实一样,胃火大的不能热补,如果一个劲地吃燥热食物,结果是满嘴起泡。

再如,有的人当前的字写得很油滑了,需要调整需要祛疾,选帖“取药”是关键。如果临习比较稚拙一类的法帖相对合理得法,而恰恰又选了飘逸甜媚一路训练,往往是痼疾不治,病疴加重。这种“自杀”纯属鉴别能力差,积累少,眼界窄造成的。

此外,也有些是因为特别固执偏执所导致的,就认为自己的判断正确,就是只偏爱某种东西,于是走向偏狭,于是一意孤行,于是越写越难入流。结果是专家不看,百姓不认,投稿参展屡战屡败,再屡战屡败,了无胜机。其结症在于不具备自我调整的能力,这样的“自杀”现象在自学书法者中是屡见不鲜的。书法技巧的训练是有选择的,不是盲目的,不是随便找一个法帖就可以为法的。

四、被技巧训练有严重的盲区所杀

比较科学的技巧训练相对的说应该是全方位的。凡是在训练环节没能解决的问题,在创作时肯定会暴露无疑,这和体育训练大体一样。认为“楷书是基本功”者,再加上只攻唐楷者,其手头的训练会有严重的盲区。主要的关键的盲区是:1、不会连续书写;2、不能快速运笔;3、不敢大小字体反差和粗细刻画笔形;4、写不出墨色层次;5、写不好或写不了绞转之笔;6、不能或不敢聚散开合等变化。

这些盲区,正是书法技巧的重要核心部分,或者说是动态书体必须要强化训练的部分(也应该是静态书体必须要训练的部分)。如此分析,就很明确了。只攻静态字体,往往动态字体的技巧方面的不到充分训练;反之,单攻动态字体,静态字体的技巧是盲区。所谓全方位技巧的训练,应该包括动静两类字体(实践已经证明,行书写不好,楷书也太好不了)。

需要强调的是,训练不同于取法,而取法必须训练。比如,攻草者写金文为训练中锋,但不一定是专攻篆书。攻隶者临王铎为使笔畅,但不一定走王铎的路子。就像体操运动员练跳高,只为训练弹跳力一样。根据不同的人不同的情况采取相应的训练点训练,以期达到训练目的。

训练的盲区还包括其它方面。我们见到,有的人只能写楹联,参展投稿笔会等等一出手便是对联,叫他写其它样式马上就乱套。也有只会写大字写不了小字,写条幅写不了扇面等等,这也属于另一种训练有盲区的现象。

在我们的实践教学中,许许多多的自学书法者,往往技巧训练存在这样那样的盲区甚至还比较严重。

我们再讨论讨论“他杀”的现象。当代的信息太发达了,各种各样的信息为我们提供学习机会,也带来困惑。我们所见到的是,不能很好的甄别和处理各个方面的信息,导致问题的出现。

一、被教头所杀

自学书法“自杀”的概率高,从师呢?大概“他杀”概率也不低!现在书法的教学遍地开花,教头到处都是。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教头都具备良好的资质。我们最常见的是,教头写什么,学生写什么,教头怎么写,学生就怎么写。不是“因性以练才”,不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养,而是私塾式的圈养式教学模式。教出来的学生都是一窝一窝的。也有的是学生主动自愿的直取所从的教头,亦步亦趋,惟妙惟肖。一些教头不是在调整和导航,而是“一意孤教”,甚至是以此自豪自矜。学生被“他杀”,这类教头就是残忍的“杀手”!

二、被展览所杀

当大的展览之后,会有一些反映相当快的作者迅速尾随获奖者,灵活多变地跟风。手快者直取速获,并在下一轮投稿时一试身手。当下一轮的评选出现新的导向时,又会快速反应,紧随时风。数年下来,有些灵气足者,有一定的入选率。于是,正是这样有入选的可能,效仿者不断增加。

这种“他杀”的现象虽然有展览评选的诱因,但是,它完全是作者自己的选择和盲从的结果,也有相当一些作者根本就不晓得学习书法的路数导致的结果。

这样被展览所杀的人,往往是字变来变去,飘忽不定,既没有扎实的功力也没有明确的方向。

三、被地域所杀

某些地区书法活动非常红火,有一批具有一定水平的作者。民间往来,相互淘染。学习书法不是追古圣古贤,而是旁取左邻右舍。获取的技巧表现的风格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地域书风影响严重。值得讨论的是,大家都面目相似的那种所谓地域书风是不是真正意义的地域书风。一群爱好者,应该是和而不同,而不是互相克隆。这种被地域书风所“他杀”现象也比较严重。

四、被出版物所杀

出版业的火热加盟,无疑大大推动了书法的发展。法帖、教材还有作品集充斥书店,当然许多出版物是高质量的。

质量高的主要是古代法帖部分,这部分是最可信的,最没有问题的,而某些教材就很有问题。最可怕的是编教材的人并不是某体某帖驾驭的高手,编出来的东西有着广泛的杀伤力!因为,出版物很具有权威性,很能迷惑人,发行量很大。往往买书的都是一些爱好者或初学者,他们决不会怀疑装潢精良的摆放在漂亮书架上的教科书会有问题。

就笔者所见,比较严重的是魏碑楷书的教材。里面所讲的所示范的东西很有问题。讲解的都是用唐楷的方法写魏楷,就好像在用勾股定律来解圆周的算题。殊不知,这样怎么能解得开题呢?细究缘由,编撰者根本就不是写魏楷,或一直在错误地写魏楷者。有些行草书的教材也同样存在类似的问题。如果真是按照书里所讲的写下去,恐怕会直蹈误区,一定是会被“他杀”!

议论到这里,我们真真的需要反省。一方面,自学书法者一定要警惕“自杀”这个陷阱;另一方面,向他人学也要千万小心“他杀”的陷阱;再一方面,“教头们”更要克己,万万别把别人往沟里领!

1华国锋生于1921年,山西交城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曾担任党和国家重要领导职务,于2008年8月20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

华国锋的书法功底深厚,既有颜体的宽博宏伟、沉雄朴茂,又有柳体的瘦硬坚挺,骨力洞达,正如行家评其书法所云;”浑然大气,骨力尽现”。2 19 18 17 16 15 14 13 12 11 10 9 8 7 6 5 4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