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铁保, 清代书法家,字冶亭,号梅庵,1752年生,1824年逝世,满洲正黄旗人,书法早年曾学“馆阁体”,后学颜真卿,纠正“馆阁”带来的板滞之病。与成亲 王、刘墉、翁方纲,称为清四大书家。先世姓觉罗,后改栋鄂氏。乾隆三十七(1772)年考中进士,当年进入吏部任职,道光元年致仕,历经近五十年宦海沉 浮,最高时官居一品,退休时仅为三品衔。《清史稿铁保传》中称:铁保居官为人慷慨论事,高宗(指乾隆皇帝)谓其有大臣风;及居外任,自欲有所表现,倨傲, 意为爱憎。他做事敢作敢当,率意天真,每每替部下承担责任。铁保优于文学,长于书法,词翰并美。文学上他主编了《白山诗介》和经嘉庆皇帝赐名的《熙朝雅颂 集》,著有《惟清斋全集》;书法上先后辑有《惟清斋字帖》、《人帖》、《惟清斋法帖》等;他的书法作品较为丰富的时期,是他任漕运总督、两江总督等职位的 时期。《惟清斋法帖》等收录的作品多为这一时期所作。铁保对于书法十分深爱,这可以从他的一首诗中看出:“半生涂抹习难除,一任旁人笑墨楮,他日儿孙搜画 箧,不留金币但留书。”虽然久居高位,但他只想留给子孙他的书法。铁保的书法以楷书(真书)为工,长于行草,清人马宗霍在《书林藻鉴》中称:“铁公《神道 碑》楷书模平原,草书法右军,旁及怀素、孙过庭,临池功夫,天下莫及。”其实,这仅仅说出了一部分情况,铁保楷书取法颜真卿的厚重,又转师多家,成就自 己;他极善吸取晋唐名家中有益的书法营养,草书除了师法怀素等人,更加推崇和师法张旭,正因为他遍临遍学晋唐名家的法帖,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书法面貌。

传世书迹有《平定州修石路记》、《漫录书轴》、《行书七言联》等。

铁保《书自序诗稿册》2 20 19 18 17 16 15 14 13 12 11 10 9 8 7 6 5 4 3

1学习关键是在于得法

有人学习写字,写了几十年还是写不好,根本原因是路子不对,没有找到真正的方法。不会方法的学习,写得时间越长情况越糟糕。不得法的学习,就只能在原地转圈,像遇到了“鬼打墙”,虽然走了不少路,劳神费力,徒费了时光,最后还是走不出来。不得法的学习很可怕!

学习书法时间越短越好越合算

书法关键是学习方法。要学会学习,学会举一反三,用最少的精力获取最多的回报,在有限的生命里获得更多的知识。

宋代书法家苏东坡说:“真如立,行如行,草如走。”意思是楷书如站立,行书如行走,草书如奔跑。楷在这里是楷模、典范的意思。楷书点画分明,搭配匀称,形体方正,应规入矩,宜于初学。

明朝书法理论家丰坊说:“学书须先楷法……楷书既成,乃纵为行书。行书既成,乃纵为草书。”对于初学者来说,绕过楷书,直接学行书或草书,就会因为忽视了楷书的基本点画、结构的训练、写出的字容易出现点画不规矩,笔力不刚劲,疏密不匀称,结构不安稳,比例不适当等弊病。所以唐孙过庭说:“图真不悟,习草将迷。”明代汪砢玉也说:“近世多尚行草,未始学真而先习草,如人未学立而欲走,盖可笑也。”

综上所言,中心意思是:学习楷书是手段,从中学来方法才是目的。从楷书入门书法殿堂是明智的选择,可是“康庄”大门。

清ㄠ敧贞《书学捷要》中云:学书六要,一气质、二天资、三得法、四临摹、五用功、六识鉴,六要俱备,方能成家。故细察六要,吾以为“得法”最重要,气质再好,天资再高,如不“得法”,就会走弯路,再“用功”也无济于事。气质不好,天资不高,只要“得法”,再加上“用功”,也会学好书法。

在生活中我们说一个人做事情很得法,就是说他行事进退有余,分寸拿捏得很好,给人一种做事从容老练的感觉,那么在书法学习中我们如何才能做到在方寸之间运笔自如、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得法境界呢?

2首先要选一个好的老师

特别是刚刚起步学习阶段尤为重要;古之学者必有师,只是许多后人只记住了成名的学生而忘了老师,就象知道王羲之,而不了解卫夫人一样,这从中也说明了一个问题,青出于蓝但可胜于蓝;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有了老师,可以告诉你什么样是正确的写字方法,包括坐姿、执笔、临帖,继之,可以告诉学生如何结体,如何用笔,如何体会古人的笔法等等,如果没有老师,单靠自己闭门造车,不知要到猴年马月才能体会到各种笔法技巧。学习别人的经验就是延长生命,缩短到达成功的道路。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有了老师,学生还可以提出自己在学习书法过程中出现的的疑问,通过教学互动,不断解决出现的问题,这样才能不断的提高。

书法的学习在于心悟手悟,心到笔到,即所谓得之于心应之与手,要此妙境非下工夫不可。书法作为一种技能,自然是熟能生巧,无非快慢而已。临帖就是向不会说话的老师学习,用功就是不断的学,不断的体会,不断的感悟,日久渐积,所习诸家之形质必了然于心胸,性情奔然于腕下,心手相称,游刃自若。

择师也好,用功临帖也好,其实是一回事,一个是现在会说话的老师,一个是古代不会说话的老师,一个是教你,一个是你去学。作为学习的主体,有了老师之后,重点是用功,所谓书山有路勤为径,径通成功,学海无涯苦作舟,舟达彼岸对于初学书法从哪种字体入手为宜,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无必要也不可能强求一致,只要得法并下得深功,从任何字体入手都能取得成就,可谓殊途同归。但其所花费的时间精力,所走路程的远近曲直恐怕就大相径庭了。

3宜从楷入

楷书从汉朝就已有其雏形,魏、晋大为盛行,至隋、唐乃集其大成,初学者学习哪一朝代的为好呢?我认为从唐楷入手学书,有法可依,能把笔画写得方中矩,圆中规,直中绳,长短合度,轻重合宜,结构稳健,从而奠定坚实的基础。唐楷法度森严,学习时容易被那严格的规矩所束缚,而提出初学应从魏晋入手,说这样可以把字写得天真烂漫,自由放纵。我认为要把字写得或古拙,或俊俏,或庄重,或飘逸,或丰伟,或潇洒,或肃穆,或飞动,总之具有一定的风格特色,是非常必要的。对于初学者却应力求结构的工整规矩。正如孙过庭所说:“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初学不学平正,字就会歪斜无仪;但过于平正,又将呆板而无生气,所以又必须追求险绝;险绝过甚,便会狂怪无态,因此又要归于平正。这就是学书循环往复,不断升华的过程。以平正论,唐楷当之无愧。清代梁说:“学书须临唐碑,到极劲健时然后归到晋人,则神韵中自俱骨气,否则一派圆软,便写成软弱字矣。”先学法度森严的还是先学自由放纵的,唐徐浩《论书》云:“初学之际,宜先筋骨,筋骨不立,肉何所附。”这话很有见地。我赞成先从点画瘦硬的唐楷起步。

初唐书法家欧阳询的楷书,用笔洁净,结构精严,对后世影响很大。欧书《皇甫君碑》最足以代表欧书险劲的风格,而且是已印行的欧体字中最清晰、神气最完足的。《九成宫醴泉铭》用笔朴厚凝重而又挺拔劲健,结体平稳中追求险峻。梁对欧字极为推崇,说:“写透欧书,碑版皆可书矣。”清朝杨守敬说:“欧阳信本之醴泉铭,赵子固推为楷法极则,人无异议。”初学者学此二碑,可避免结构松散的毛病。

颜真卿的《勤礼碑》横轻竖重对比鲜明,富于立体感,结构方整严谨,宜于初学。颜真卿晚年某些作品笔画丰满雄强,结体宽舒,往往追求天真烂漫,返朴归真的意趣,初学易失于臃肿丑怪,不宜作为入门途径。

晚唐书家柳公权所书《玄秘塔碑》、《神策军碑》用笔方圆兼备,点画清劲,有如铮铮铁骨,结体中心紧聚,四外舒展,学之能够得到瘦硬的笔画与严谨的结构。

以上所举各碑,只要教授得法,学者持之以恒,在半年至一年内“入帖”是不成问题的。

4关于执笔

执笔问题并不怎么玄奥。

人们拿东西都是用手指指肚部分,执笔也是用这个部分。执笔时用拇指、食指、中指的指肚部分捏着笔管,用无名指指甲和肉相接的部分顶住笔管,小指自然地附着在无名指下——这就是最通用的五指执笔法。

执笔的要领可以用“指实、掌虚、腕平、掌竖、身正、足安”来概括。

指实是执笔要松紧适当,过紧会僵死,又容易疲劳、抖动,过松写出的点画又可能软弱无力。

掌虚是手指与手掌之间、拇指与食指之间要有空隙,不可大把攥。

指实掌虚的要求,就好比手里攥着一只小鸟,攥得太紧,鸟就会被攥死;太松了,鸟又会飞掉。也就是说要松紧适度。

腕平是指腕上部两个骨节之间的平面与桌面大致平行,并且要腕低于掌,这样掌也就竖起来了。写字是讲究腕力的,坐着写字,以肘着案如果不做到腕平掌竖,写出的点画就可能软弱无力。腕平,指的是执笔时要接近平,但运笔时却不需总是这样。执笔在于手,运笔在于腕,执笔要实,运腕要活。运笔时手腕的左右两个骨节是在不停地上下转换着运动的,否则写字时就变成了胳膊机械地平行移动了。

在执笔问题上,还有一点要说及的,就是我国汉字的构造及写法都是适合右手执笔的。如果用左手执笔,书写时多有不便,如写横时就必须由左至右推着笔运行,这样就显得笨拙。汉字下笔顺序有先左后右的原则,所以提倡初学者用右手执笔。

身正就是写字时要坐端正,胸部自然挺起并与桌面保持一拳之隔。右手书写时左手按在纸面上,以求力的均衡。写字时如果低头曲背,不但字写不好,日久天长,视力和脊柱都会受影响。足安就是写字时两脚微开,与肩同宽,平放地上,以保持身体安稳。

5关于运腕

执笔在指间,指连于腕,腕连于肘,要想运笔灵活,必须指。腕、肘互相配合,而关键在于腕的运动。赠送给别人的书法作品,上款有时题“某某正腕”,就包含着请受书者指正腕的运用是否灵活或腕力是否雄强的意思。运腕就是靠手腕的上下提按和前后左右起伏往返而操纵笔锋,写出合乎要求的点画。

书写时因手腕与桌面的距离不同而有几种不同的方法:

着腕:即手腕贴在桌面上写字。着腕法因腕与桌面接触,妨碍笔的运动,写小楷时可用,写稍大的字就不适宜了。

枕腕:即用左手按纸,右手执笔,以身体为对称轴左右对称。

提腕:即用肘部支撑在桌面上,而把手腕提起来,这是坐着写中字最多见的腕法。

悬腕:写字时自腕至肘都不放置在桌面上叫悬腕。写大字必须悬腕,只有悬腕,才能力从肩臂出而达于纸上,而且由于手臂不受桌面的阻障,笔的纵横牵掣、上下提顿随心所欲,所以是最自由灵活的方法。

有的初学者问我:写蝇头小楷为什么不必悬腕?写盈尺大字为什么腕与肘不依附桌面?我回答说:写小楷实无必要,写大字非悬不可。蝇头小楷笔画短、字小,只需运指就足以应付,何必要悬起整个手臂?而且楷书在点画、结构等方面要求极严,手臂全悬既不稳定,又不会持久,很难写好,为什么说写大字肘部非离开桌面不可呢?大字笔画长,手臂不离开桌面,笔的挥运就不自如,以写长横为例,假如以肘着案,如同以肘为圆心,以小臂为半径循规作圆,这样写出的长横必然不能平直,如此写字,岂能写好?另外从字体方面看,篆书、隶书、楷书在点画、结构等方面比起行、草书来,要求比较严格,用笔较为规矩,腕与桌面的距离就要近些。行、草书则比较放纵飞动,腕与桌面的距离就要远些。所以我认为腕肘离开桌面与否、离开桌面的远近,要根据字的大小和字体而定,不可一概而论。

6关于运笔

学会了执笔,就可以进一步学习运笔。学习写字,首先要学习点画,点画犹如字的建筑材料。建造搂阁亭台,不准备好材料,或是准备的材料不合乎质量要求,那搂阁亭台就不会美观坚固。学书亦然,点画写不好,字也肯定不会美观。学习运笔,就是学习如何通过笔把墨落在纸上,形成合乎要求的点画。

笔的运动可分为纵面运动和横面运动。纵面运动是指笔与纸面垂直方向的高低运动。横面运动是指笔与纸面平行方向的前后左右的运动。

纵面运动主要有以下几种:

落笔:笔最初接触纸面叫落笔,也叫起笔。落笔一般较轻,像鸟儿由空中落在枝头上。落笔是运笔的开始。

顿笔:把笔往下按叫顿笔。顿笔不可过重,过重了点画就会太肥。

提笔:把笔往起提叫提笔,一般在顿笔之后都要提笔。提笔如鸟儿将要离地高飞。

横面运动主要有以下几种:

行笔:笔锋由一端到另一端叫行笔,行笔也叫走笔、过笔。

挫笔:笔顿后微提,并向相反方向施加力,使笔尖垂直纸面。

折笔:写点画时欲下先上,欲上先下,欲左先右,欲右先左,断然改变方向,有意显露棱角叫折笔。如写横时先向左上方落笔,然后往右下折,写出方棱来,即为折笔。

转笔:笔锋旋转叫转笔,转笔是为了写出不带棱角的点画,如“竖弯”,就要像用圆规画圆一样转动笔锋。

回笔:笔停后返回来时的方向叫回笔。回笔是为了“护尾以避免“折木”。

衄笔:笔下行而逆反叫衄笔,与回锋不同,回笔用转,衄笔用逆。如写左竖钩,竖写至长短合度时,提笔左行再逆反使笔锋朝即将挑出的钩的相反方向——此即为衄笔——最后提笔挑出。

纵笔:笔锋边行边提,去而不返叫纵笔。如写撇时,用笔由重到轻,最后出锋就用纵笔。

除了纵面运动和横面运动之外,还有一种介于二者之间的运笔方法,这种笔法既不提也不顿,即不转也不行,而是笔停在纸上,这就叫驻笔。驻笔是为了取势,即取得点画的某种态势。

以上讲的是几种常用的运筹方法,初学者在写字实践中,只要细心揣摩,是会逐渐掌握更多的笔法的。

7关于“中锋与偏锋”

历代书法家在讲用笔时都强调中锋行笔,什么叫中锋行笔呢?

毛笔笔头的尖端部分叫笔锋,又叫笔心,四外较短的毛叫副毫。中锋行笔是经典笔法。就是在写字时,笔心必须在点画当中运行。这样顺着使用笔毛,笔毛平铺在纸上,写出的点画看起来浑厚圆润,有立体感。

偏锋是典型的笔病。偏锋行笔就是在写字时,笔锋不在点画中间运行,而是偏在点画的一侧,写横画时常偏在上边,写竖画时常偏在左边。侧锋行笔,起笔处易见棱角,但点画往往缺乏立体感,而且由于没有顺着笔毛的方向用笔而是横着刷,容易出现笔画一边整齐,另一边不整齐的现象。

我国历史上擅长楷书的书家众多,他们的书法作品各具风格,初学楷书的同志,应该先学习点、横、竖、撇、捺、钩等基本点画的写法,然后再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自己喜爱的碑帖临摹,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写出的点画和结构就能逐渐接近所临的碑帖。

现将基本点画的写法列表说明:

撇的藏锋法:落笔、折笔与点的写法大致相同,然后向左逐渐提笔撇出,速度既不要太快也不要太慢。太快了,尾部过尖过细,这样会形成病笔“鼠尾”,并旦笔画的长短也不易控制;太慢了,尾部又会钝而无锋。

露锋法是笔锋直落,然后调整笔锋成中锋撇出。

横的藏锋法:逆锋起笔——欲右先左,到左端时折笔下顿,再轻提笔用中锋向右行,至长短合度时先轻提笔用侧锋写出右上端的棱角,然后顿笔,至右下端时转笔左收。

露锋法是笔往右下方一落在纸上,立即用中锋往右行,其余提笔、顿笔、收笔都与藏锋法同。用露锋法写横时,特别要注意落笔不可过于往右下方切锋,否则横的左端会菲薄虚浮。

点的藏锋法:逆锋起笔——欲下先上,到顶端折笔,不能用转笔法,转则顶端不尖锐,然后往右下方行笔,至底部左下方转笔,最后往左上方收笔。点的形状是上尖下圆,腹(左边)平背(右边)圆。

露锋法是顺锋直下笔——这种用笔法又称切锋,其余行笔、收笔都和藏锋法相同。

捺的藏锋法:逆锋起笔——欲有先左,然后向上转笔(如用圆规画圆,又像用毛笔画半个小圆点),再立即往右下行并逐渐按笔使笔画逐渐加粗,将出锋时驻笔,最后顺势提笔出锋。书写的全过程可以用“逆入平出”来概括。平出指的是捺角时不可以有折角。

捺中较陡直者称为纵捺,又称金刀,用于木、本、来、史等字;较平缓者称为横捺,又称游鱼,用于走之等。凡纵捺首端与其他笔画相衔接而不外露者,起笔可顺而不逆。

横捺的露锋法是顺锋直落,然后侧锋上行,其余行笔、驻笔、出锋均与藏锋法同。

竖有悬针、垂露之异,下部收笔呈露水将滴状者称垂露部出锋尖锐如针状者称悬针。

垂露竖的藏锋法:逆锋起笔,折笔向下,调整笔锋成中锋下行,至长短合度时稍提笔往左(或右)回锋收笔。

露锋法是切锋直落,调整笔锋成中锋行笔,其余笔法均与藏锋法同。

悬针竖的藏锋法、露锋法起笔、行笔均与垂露竖同,至长短合度时缓缓提笔出锋,其速度要求近似撇,但比撇更慢些。因为悬针竖如中流砥柱,中正不欹,如果出锋过快,可能出现歪斜、虚飘的现象。悬针最难的是写得不偏不斜,有如铁柱兀立而又不僵直,初学者只有勤学苦练才能得心应手。

钩的变化最多,这里先讲最基本的两种——左钩和右钩。

左钩和右钩都附属于竖。竖至下部将出钩时先微提笔向左下行(这样就在竖的右方出现了棱角),至钩的底部时衄笔向左挑出即形成左钩。右钩与左钩笔法同,只是方向相反。另有一种右钩,看上去像是两笔写成的,称之为搭钩,用于辰、氏等右边有长捺或长戈等字。其写法是,竖至长短合度将要写钩时,先驻笔,然后提笔左行,折笔下顿,最后提笔挑出。

学会了左钩、右钩之后,可进一步学习狮口、凤翅、宝盖、龙尾、直戈、横戈等。

狮口的写法是:用笔如写横画,至转折处先提后顿,调整笔锋成中锋向左下行笔,至长短合度时衄笔向上,顺势提笔挑出。狮口法用于句、匀、蜀、南、马、为等字。

凤翅的写法是:用笔如同横画,至转折处先提后顿,调整笔锋成中锋,然后中锋行笔如循规作圆,至长短合度时,衄笔顺势挑出。写凤翅时要求转折处和将出钩处要粗些,中间部分要细些。凤翅法用于风、凤等字。

宝盖的写法分为方笔式和圆笔式:

方笔式:用笔如同横画,至转折处先提后顿,回锋至转折处再铺毫用中锋或侧锋出钩。

圆笔式:用笔如同横画,至转折处先提后顿,用中锋回旋至转折处出钩。此法多见于柳体。

无论方笔式、圆笔式,所出之钩宜平不宜垂,以便与宝盖下的部分相呼应。宝盖法用于空、宝、予、冠等字。

龙尾的写法是:用笔如同竖画,转折时如循规作圆,边行边转动笔锋,行过弯转处后用笔如同横画,至长短合度时觑笔上挑出钩。

龙尾的弯转处除欧体外都应作弧线,而不应作方角,此处运笔应稍快,以表现铁画银钩的力感。过了弯转处如作横画的部分宜微上翘不可下垂,下垂则有懈怠之感。龙尾用于也、元、见、笔等字。

直戈的写法是:起笔如竖,然后向右下方行笔,至长短合度时衄锋向右上方挑出钩。

写直戈上段与下段宜稍直、稍粗,而中段宜稍曲、稍细。辟如人的身体,肩宽臀丰腰细则健美,腰粗肩臀窄则显得笨拙。直戈不宜过直或过曲,过直显得生硬,过曲显得柔弱,贵在刚柔相济。直戈用于戈、武、成、盛等字。

横戈的写法是:顺锋直落笔,以求尖锐,如循规作圆随行随转,行笔至如新月形时即驻笔,然后衄笔向左上方出钩。

横戈宜曲不宜直,宜短不宜长,所出之钩较龙尾之尾略长横戈用于心、必等字。

病笔

字的点画有方有圆,有斜有正,有直有曲,有粗有细,有锐有钝,有短有长,但都必须符合一定的书写法则,才能各具意态,否则即为病笔。

1 2 3 4 5 6 7 8 9 10 11文彭《草书雪赋册》,13.5×20.5CM。辽宁省博物馆藏。

谢惠连《雪赋》原文:

岁将暮,时既昏。寒风积,愁云繁。梁王不悦,游于兔园。乃置旨酒,命宾友。召邹生,延枚叟。相如未至,居客之右。俄而未霰零,密雪下。王乃歌北风于卫诗,咏南山于周雅。授简于司马大夫,曰:“抽子秘思,骋子妍辞,俟色揣称,为寡人赋之。”

相如于是避席而起,逡巡而揖。曰:臣闻雪宫建于东国,雪山峙于西城。岐昌发咏于来思,姬满申歌于黄竹。曹风以麻衣比色,楚谣以幽兰俪曲。盈尺则呈瑞于丰年,袤丈则表于阴德。雪之时义远矣哉!请言其始。

若乃玄律穷,严气升。焦溪涸,汤谷凝。火井灭,温泉冰。沸潭无涌,炎风不兴。北户扉,裸壤垂。于是河海生云,朔漠飞沙。连氛累霭,日韬霞。霰淅沥而先集,雪粉糅而遂多。

其为状也,散漫交错,氛氲萧索。蔼蔼浮浮,弈弈。联翩飞洒,徘徊委积。始缘甍而冒栋,终开帘而入隙。初便娟于庑,未萦盈于惟席。既因方而为圭,亦遇圆而成璧。眄则万顷同缟,瞻山则千岩俱白。于是台如重璧,逵似连璐。庭列瑶阶,林挺琼树,皓鹤夺鲜,白失素,纨袖冶,玉颜掩。

若乃积素未方,白日朝鲜,烂兮若烛龙,衔耀照山。尔其流滴垂冰,缘承隅。粲兮若冯夷,剖蚌列明珠。至夫缤纷繁骛之貌,皓缴之仪。回散萦积之势,飞聚凝曜之奇,固展转而无穷,嗟难得而备知。

若乃申娱玩之无已,夜幽静而多怀。风触楹而转响,月承幌而通晖。酌湘吴之醇酎,御狐貉之兼衣。对庭之双舞,瞻云雁之孤飞。践霜雪之交积,怜枝叶之相违。驰遥思于千里,愿接手而同归。邹阳闻之,懑然心服。有怀妍唱,敬接末曲。于是乃作而赋积雪之歌。

歌曰缩:携佳人兮披重幄,援绮衾兮坐芳褥。燎熏兮炳明烛,酌桂酒兮扬清曲。又续写而为白雪之歌。歌曰:曲既扬兮酒既陈,朱颜兮思自亲。愿低帷以昵枕,念解而褫绅。怨年岁之易暮,伤后会之无因。君宁见阶上之白雪,岂解耀于阳春。歌卒。王乃寻绎吟玩,抚览扼腕。顾谓枚叔,起而为乱。

乱曰:白羽虽白,质以轻兮,白天虽白,空守贞兮。未若兹雪,因时兴灭。玄阴凝不昧其洁,太阳耀不固其节。节岂我名,节岂我贞。凭云升降,从风飘零。值物赋象,任地班形。素因遇立,污随染成。纵心皓然,何虑何营?

文彭(1498-1573) ,字寿承,号三桥,别号渔阳子、三桥居士、国子先生,明湖广衡山人,系籍长州(今江苏苏州)。文徵明长子。以明经廷试第一,官国子监博士。

文彭用冻石刻印,并首创印章边款,改变了元代以来板滞纤弱的弊病,恢复了汉印传统,有很多人专学文彭,后人称“吴门派”;有些人则学何震,后人称“徽派”或“皖派”。

文彭对于篆刻艺术的杰出贡献是毋庸置疑的。他开倡明清篆刻的风气,曾直接和间接地影响了以后篆刻流派的形成和发展,功莫大焉。

1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香岩,又号壹公、无竞居士,晚年自号抱冰。汉族,清代直隶南皮(今河北南皮)人,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其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对洋务派和早期改良派基本纲领的一个总结和概括;毛泽东对其在推动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方面所作的贡献评价甚高,曾说过“提起中国民族工业,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教育方面,他创办了自强学堂(武汉大学)、三江师范学堂(南京大学)、湖北农务学堂(华中农业大学)、湖北武昌幼稚园(中国首个幼儿园)、湖北工艺学堂(武汉科技大学)等。张之洞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四大名臣”。

张之洞书学苏东坡,善用侧锋,然有其横肆而无其敦和。2 8 7 6 5 4 3

溥儒,满族,北京人。字心畲,号西山居士、西山逸士、旧王孙等。出身清皇族,姓爱新觉罗,是是道光皇帝第六子亲王的次孙,末代皇帝溥仪的堂兄弟。溥儒自幼饱学,稍长专心研究文学艺术,1911年入贵胄政治学堂,毕业后再入青岛德国威廉帝国研究院,又留学柏林大学,学习天文和生物,获得博士学位,他也精通经史和书画,回国后笃嗜诗文、书画,皆有成就。先住清河二旗村,后隐居西山戒台寺10年,从此专事绘画,以卖书画自食其力。解放前夕出海舟山,后居台湾,于1963年病故。

溥儒善山水、人物、花鸟、走兽,曾以画名与蜀人张大千并称“南张北溥”;又与吴湖帆并称“南吴北溥”。山水以“北宗”为基,笔法以“南宗”为法。注重线条钩摹,较少烘染。书法习柳公权、裴休出,略近成亲王而风骨过之。

书法上与郑诵先等共为北方书坛的台柱人物。行草学二王、米芾,飘洒畅酣,他主张树立骨力,善于取势,作品秀逸挺劲,用笔轻重疾徐,起伏顿挫,极富变化,尤其是行气间特别有一种清逸绝尘、萧散飘逸的气韵。他主张书小字必先习大字,心经笔法,意存体势,这样才无轻率之病,书法刚健遒美,秀逸有致。溥儒不仅书画好,而且从小即通词诗、诗词典籍,他晚年在台湾对弟子说,如果有人称他为画家,不如称他为书家;如果称他为书家,不如称他为诗人。这恐怕不是自负,而是画家更看重自己的诗心,同时也更说明艺术自来是诗、书、画、印密不可分的。

1行书扇面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

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李白秋登宣城谢朓北楼。壬辰闰月。文腾先生。溥儒。

2溥儒 楷书满镜小窗九言联 纸本

钤印:溥儒(白) 心畲(朱) 松巢客(朱)

3行书五言联

4溥儒 溥儒 草书五绝诗 轴 132×32.5cm 纸本

释文:春水满四泽,夏云多奇峰。秋月扬明辉, 东岭秀孤松。粒民贤弟之属。心畲。

钤印:心畲(白) 溥儒(白)

5自作三首楷书屏

6史赞楷书屏

7楷书册

8行草立轴

9五绝行书诗书轴

《汉书》中记载:“然敞无威仪,时罢朝会,过走马章台街,自以便面驸马。”有人据此推断,便面是折扇。折扇又叫撒扇、聚头扇,由于多以竹子作为扇骨,“扇面必有书画佳者”,因此颇受文人雅士所爱。1 2 3 4 5 6 7 8

颜真卿(709年—784年8月23日),字清臣,小名羡门子,别号应方,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1] ,唐代名臣、杰出的书法家。曾四次被任命为监察御史,迁殿中侍御史。颜真卿书法精妙,擅长行、楷,创“颜体”楷书,与赵孟頫、柳公权、欧阳询并称为“楷书四大家”。又与柳公权并称“颜柳”,被称为“颜筋柳骨”。善诗文,著作甚富,有《韵海镜源》、《礼乐集》、《吴兴集》、《庐陵集》、《临川集》,均佚。宋人辑有《颜鲁公集》。

1 2 3 4 5

颜真卿 《蔡明远邹游帖》简介

与蔡明远帖 拓本。行书,信札。35.6×16.5厘米。凡22行,计138字。书于乾元二年( 759年)。浙江省博物馆藏南宋留元刚《忠义堂帖》本。又,收入宋《绛帖》。

此帖著录首见北宋欧阳修《集古录》。记述蔡明远对颜真卿一片冰心,追攀不疲,大有心劳。因此,颜真卿致书词恳情切,感激之情溢于书外。

邹游帖 拓本。行书,信札。35.6×15.5厘米。凡8行,计45字。约书于乾元二年( 759年)。浙江省博物馆藏南宋留元刚《忠义堂帖》本。又,收入宋《绛帖》。

近年来,随着书法的兴起,书法爱好者越来越多,同时,“书法家”也越来越多。基本功扎实的爱好者,自称书法家也就罢了,关键是“书法家”这三个字被一些不“法”分子自诩,久而久之,“书法家”似乎成了笑话。

这让笔者想起了启功先生,一位谢绝别人称之为“书法家”的慈祥老人,一位国学研究和书法实践、理论兼具的“书法老人”。如果你没有如启功先生勤于修炼书法“字外功”,你为什么要自称是书法家?所以说,没点字外功,别随便就自称“书法家”。

1越来越多“字内功”与“字外功”是书法学习中常常被强调的一对概念。正如在文学创作中,陆游的“功夫在诗外”一名被强调为箴言一样,在书法中,人们也提出了“功夫在书外”的意见。简经纶《书法漫谈》中说:“盖字本为文人之末技,而书字之本,在能书外求之,乃为上乘。”潘伯鹰在《中国书法简论》中说:“我们可以毫不迟疑地说,要想书法学得好,工夫在‘书’外。”

那么,什么是“字外功”?

字内功的答案似乎很简单,当然就是与书法直接相关的那些功夫,字外功就是与书法不直接相关的另外一些功夫,可以用下面的几个层次来说明。先说字内功:

第一,书法实践。简言之,临摹、创作的实践,是否勤奋?汲取如何?书法从根本上说是一种艺术活动,因而实践是其核心问题之一。

第二,关于实践的理论。例如执笔法、用笔法、学习程序、临摹方法、创作理论,等等。这是实践经验的总结,它可以反过来指导实践。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实践的成效会更加显著。

第三,文房四宝、碑帖、装潢裱褙知识。这些是书法学的知识分支,也是与书写实践关系密切的基础知识。

第四,书法的历史和艺术理论。这是书法学的两个基本的知识分支。

下面,再说说与书法相关的“外围”功力:

第五,中国文字学、文学。书法以汉字为书写材料,汉字在历史上经历了很多变化,不管是使用哪一种字体作为书写材料,都必须了解有关的文字知识,否则很可能出现错误。文字连缀成篇,一般应该有一定的文学性,换句话说,书写内容不是简单的字,而应该是文,那么,就应该对中国的文学特别是古典文学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才可能选择合适的内容作为书写材料。进一步说,文字学、文学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意义与下面第六层还有相同的一面。

第六,中国哲学、美学、文化史等。中国哲学、美学是中国精神文化的核心体现,要真正了解有关学术、艺术,是不能没有这方面修养的。中国文化史则全面记录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其中有与书法关系极其密切的成分,例如礼仪、习俗等。更重要的是,只有通过对全景式的文化历程的深入考察,才有可能最终从本质上了解书法艺术的许多根本问题。

第七,阅历、见识、道德修养等。书法是一种艺术活动,要达到较高的艺术境界就要有高尚的道德,有丰富的人生体验和高明的见识。

把以上七个层次的内容再加以归纳,不妨这样表达:实践和实践的理论及相关的文房碑帖装裱知识等,这是书法学习的基础知识;中国书法史和书法理论,加上基本知识,是书法学习的基本知识。这两类知识,毫无疑问都应该是书法学习的“内功”,而剩下的三项,就大致可以看做是“外功”了。

很多人也许会认为,书法扎实的“内功”才是核心,所以,有了内功就算“书法家”了,而我们认为,有着扎实的内功,只是算条件成熟,而职位只能是“书法师”。具备或修炼了一定的“字外功”,在文化、文学、人格、阅历等方面有所获得,才是书法家。

试问自己:

你的“字外功”差多少?

你离真正的“书法家”还差多远?

书法家,是一个神圣的词,是一个艰难的目标,是一个伟大的理想。没点“字外功”,请别说自己是书法家。

有时我们看一幅草书,单字看上去并不好看,比如宋徽宗的《千字文》,却是无价之宝。有的字,书法家们交口称赞,我们看了却感觉不到哪儿好。比如弘一法师晚年的书法。所以,欣赏书法也是一门学问。

台湾书法家侯吉谅说,欣赏书法有三个层次。看是最低级的。一个字一个字地欣赏,“先啃下去,等到二十年后,才恍然大悟,喔,原来是这个样子”。最后是细节意义上的整体欣赏,包括字体、风格、字距行距、天地左右及文字与书法的搭配等等。现在无论是台湾还是大陆,个别高校有书法专业。但书法硕士说出来的话还是让侯吉谅大跌眼镜,“有人说他写字时,没有内容概念”。侯吉谅认为,“这等于把书法最重要的东西丢掉了”。

此言极是,在古代,字体必须与内容相符。隶、楷用在碑文纪念和公告上,行、草用在信件、记事和写作上。你若用章草给别人写墓碑,其家人非揍你不可。这道理现在也一样。好的书法作品,其内容与形式一定是相得益彰的。例如,《兰亭序》乃是王右军酒后醺然,“感慨系之”急就的文字,与矫若蛟龙的书法相宜。他的《丧乱帖》和颜真卿的《祭侄文稿》皆是先行后草,涂改墨迹颇重,正是文中那种“号慕摧绝”、“谁为荼毒”的悲愤表现。

1欣赏这种书法而不注重内容,只能说所获近半。也有个别例外,比如苏轼的几乎是楷书的《赤壁赋》,以东坡居士的性格和文章内容,应该行草才对。侯吉谅查阅大量资料才明白苏东坡这么写的缘由。

读懂一幅书法,还需掌握一点粗浅的知识。字体有“表情”,比如魏碑刚猛,隶书威严;《曹娥碑》流畅柔美,《张迁碑》古朴大气。书法家亦风格各异,颜真卿厚重,柳公 权刚直如是等等。任何成熟书法字体都有完备、严格的规律。我们知道欧阳询《九成宫》是楷书的极致,被人称为“法度森然”,草书表面看与其正相反,实质有过之而无不及。“一点一画都不能马虎,转弯的角度、大小、弧度也不能超过规矩,否则草书就很容易无法辨认,也就失去了文字最根本的记载、沟通功能。”

书法也非仅仅是练字,它实际上从各个方面反映了传统文化。例如笔墨纸砚的变化,各朝代的政治经济如何影响书法艺术,为何《祭侄文稿》不可学。

书法大概是三大国粹里最不普及的一门艺术了。中医人人去看,专业级别的京剧票友不在少数,只有书法令人担忧。好东西永远有人去学,也会有很多人去欣赏。难的就是普及。我们看稍有学问稍有名的古人,字写得都不错,就是因为他拿毛笔写了一辈子。

1《平复帖》为晋代陆机书法作品,牙色麻纸本墨迹,9行84字。《平复帖》书写于西晋,是传世年代最早的名家法帖,也是历史上第一件流传有序的法帖墨迹。有“法帖之祖”的美誉。陆机《平复帖》被评为九大“镇国之宝”。作者用秃笔写于麻纸之上,墨色微绿。笔意婉转,风格平淡质朴,其字体为草隶书。《平复帖》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同时对研究文字和书法变迁方面都有参考价值。

2《伯远帖》,是东晋王珣(350-401年)书写的一封信,纸本,行书,5行共47字,纵25.1cm,横17.2cm。 《伯远帖》原文:“珣顿首顿首,伯远胜业情期群从之宝。自以羸患, 志在优游。始获此出意不克申。分别如昨永为畴古。远隔岭峤,不相瞻临。”3

《出师颂》释文。

茫茫上天 降祚為漢 作基開業 人神攸讚 五曜宵映

素靈夜歎 皇運未授 萬寶增煥 曆紀十二 天命中易

西戎不順 東夷構逆 乃命上將 授以雄戟 桓桓上將

實天所啟 允文允武 明詩閱禮 憲章百揆 為世作楷

昔在孟津 惟師尚父 素旄一麾 渾一區寓 蒼生更始

移風變楚 蕩伐獫狁 至於太原 詩人歌之 猶歎其艱

況 將軍 窮域極邊 鼓無停響 旗不踅(該字左上部為“車”)褰 渾御遐荒 功銘鼎宏(去蓋右加金)

我出我師 於彼西疆 天子餞我 輅車乘黃 言念舊勞

恩深渭陽 介珪既削 裂壤酬勳 今我將軍 啟土上郡

傳子傳孫 顯顯令聞4 5

《仲尼梦奠帖》是中华十大传世名帖之一。为唐著名书法家欧阳询所作。欧阳询(557-641),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官至太子率更令、弘文馆学士。书法为”初唐四家”之一。6

陆柬之文赋为纸本墨迹卷,是初唐时期少有的几部名家真迹之一。这是一幅陆柬之用心写的作品,因为《文赋》是陆机呕心沥血的代表作,而陆柬之又是陆机的后裔,所以陆柬之是以极其崇敬的心情来写《文赋》的。据说陆柬之年轻时读陆机《文赋》,极为倾心,想亲笔书写一篇,因怕自己书艺不精而“玷辱”前贤名作,始终未敢贸然动笔,直至他晚年书名赫赫时,才动笔了此宿愿。7

《鹡鸰颂》,唐玄宗李隆基书,行书墨迹,是现存唐玄宗唯一的墨迹,316行, 行7~8字。现藏台湾故宫博物馆。8

徐浩书朱巨川告身卷:“告身”即现代的任职令。徐浩的楷书结体似欧阳询,但笔划却一改欧之瘦劲而变为丰肥,笔势雄健,反映中唐盛行的书风。也许因为他的字稍乏韵致,宋代书家米芾便评论说,由于唐玄宗自己字体肥俗,所以才会有徐浩之体风。

此帖又称《自书太子少师告》,传为颜真卿所书的墨迹,后面有蔡襄、米友仁、 董其昌跋。蔡跋:“鲁公末年告身,忠贤不得而见也。莆阳蔡襄斋戒以观,至和二 年十月廿三日。”米跋:“右颜真卿自书告。绍兴九年四月七日,臣米友仁恭览、 审定。”是帖曾收入宋内府,后又曾为韩 胄、贾似道,明韩逢禧,清梁清标、安 歧以及清内府收藏,后赐与恭亲王奕 。钤有“绍兴”、“内殿秘书之印”、“安 歧之印”、“乾隆御览”、“恭亲王章”等鉴藏印。帖前有乾隆“唐颜真卿之告” 六字。后面继蔡、米之跋,又有董其昌跋:“官告世多传本,然唐时如颜平原书者 绝少。平原如此卷之奇古豪荡者又绝少。米元晖、蔡君谟既已赏鉴矣,余何容赞一 言。董其昌。”此帖《云烟过眼录》、《清河书画舫》等均曾著录,南宋留元刚刻 《忠义堂帖》拓本为所见早期刻本,后世丛帖、汇刻亦多收入。由于《告身》流传 有录,又经历代丛帖刻入及部分书画典籍著录,所以历来被人视为颜真卿真迹。但 今人曹宝麟、朱关田经过考证,各自认为此帖并非真迹。启功认为“自书己告,实 事理之难通者”(《启功论书绝句百首》之四十九首自注)。

10《祭侄季明文稿》,颜真卿50岁时书。计25行,共230字。

这篇文稿追叙了常山太守颜杲卿父子一门在安禄山叛乱时,挺身而出,坚决抵抗,以致“父陷子死,巢倾卵覆”、取义成仁之事。季明为杲卿第三子,真卿堂侄。其父与真卿共同讨伐安禄山叛乱时,他往返于常山、平原之间,传递消息,使两郡联结,共同效忠王室。其后常山郡失陷,季明横遭杀戮,归葬时仅存头颅。颜真卿援笔作文之际,悲愤交加,情不自禁,一气呵成此稿。

11《张好好诗》卷,唐,杜牧书,纸本,行书。纵28.2cm,横16.2cm。

是唐代诗人、书法家的仅存墨迹,也是稀见的唐代名人书法作品之一。张好好是一名歌妓,容颜娇美,才华出众。杜牧的这首五言长诗,就是为她而作,并对她的不幸寄以无限同情。诗载杜牧《樊川集》中,墨迹的末二句,因伤残缺“洒尽满”、“一书”五字,然不伤书诗的整体精神。

12草书苦笋帖卷 绢本,无年款。纵25.1厘米 横12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这件”苦笋帖”文字不多,总共才l4字,字圆锋正,精练流逸。不仅能使我们观赏到那娴熟的笔法和行云施雨、走蛇舞龙般的线条之美,同时还能直接感受到作者书写时的内在气质。引首:乾隆“醉僧逸翰”。帖后有【宋】米友仁,【明】项元汴、李佐跋。著录于《妮古录》、《书画记》、《平生壮观》、《大观帖》、《诒晋斋帖》、《三希堂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