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公权(778年-865年),字诚悬,唐朝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大书法家。柳公权封河东郡公。公权是颜真卿的后继者,但惟悬瘦笔法,自成一格;后 世以“颜柳”并称,成为历代书法楷模,有“颜筋柳骨”之说。柳公权的书法在唐朝当时即负盛名,民间更有“柳字一字值千金”的说法。他的书法结体遒劲,而且 字字严谨,一丝不茍。在字的特色上,初学王羲之,后师颜真卿,以瘦劲著称,所写楷书,体势劲媚,骨力道健,以行书和楷书最为精妙。也由于他作品独到的特 色,因此,柳公权的书法有“柳体”之称,唐穆宗尝问柳公权用笔之法,公权答:“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穆宗为之动容。

(1)具有篆隶遗韵
这是王羲之笔法最为重要的特征。篆隶遗韵是篆书和隶书书体所呈现出的高古、朴拙、厚重、苍茫、大气的精神美。《东观余论》有评价:“晋史称王逸少书暮年方妙,升平帖升平二年书,距其终才三载,正暮年迹也。故结字比乐毅告誓诸帖尤古质,殊类钟元常,浑浑然有篆籀意,非遇真赏未易遽识也。”
篆书用笔最大的特征是笔笔中锋,所有的转折几乎都接近于平动使转,没有转折(像祁三公山碑等个性风格独特的篆书碑帖除外),曲线较多,几乎没有提按、顿挫。隶书用笔的主要特征是横折几乎都是绞转笔法,转折很少或没有;横直线较多,横直线之中由提按、绞转笔法形成的“波曲”、“一波三折”较多。篆书和隶书共有的用笔特点是起笔和收笔都讲究藏头护尾,尤其注意线条中段的充实、厚重。在书论中,我们经常讲的古法、古质,“法”在哪里,“质”在哪里,可能就深藏在线条的中段里。
(3)具有楷书用笔习惯
这里所说的楷书,不是特指哪一个朝代的楷书,而是立足当代纵观整个书法史就所有楷书和其它书体相比较而言,楷书的用笔特点一是注意线条的起笔和收笔,起笔和收笔的动作做得精致、丰富而到位;二是运笔形成线条中段的动作以提按为主,很少有绞转笔法;三是横折的地方几乎都是转折,有明显的折笔动作。
用笔的速度是影响线条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速度几乎不影响线条的形,但却能够很大程度上影响线条的质感、节奏和内蕴。包世臣云:“北朝人书,落笔峻而结体庄和,行墨涩而取势排宕,万毫齐力,故能峻;五指齐力,故能涩。分隶相通之故,原不关乎迹象……”刘熙载言:“用笔者皆习闻涩笔之说,然每不知如何得涩。惟笔方欲行,如有物以拒之,竭力而与之争,不期涩而自涩矣。”
(5)转折处以绞转笔法为主
王羲之在横折的处理上有自己独到的一面,特别是与后世书家比起来,王羲之的横折处理基本以绞转使转为主、转折为辅,而后世书家除了唐代的颜真卿还有时使用绞转使转以外,其他书家在横折的处理上几乎都是采取转折的笔法,使转笔法少之又少。
在前文的论述中,如王羲之《初月帖》与陆机《平复帖》的笔法比较分析中,还有很多地方都提及,包括上边分析的王羲之笔法五个方面的特征,都是这一观点的论据,也都说明王羲之在用笔上的精致细腻和丰富多变,更多的时候王羲之的笔法是一种随机赋形、随形赋法,简直是神来之笔,难以捉摸。
识字的人会写字,还希望写的好看,如果用毛笔宣纸写成中堂、条幅,可以让人品评欣赏,如果写的内容是诗词、歌赋,还可以让人凝思、动情。再如果下功夫学好笔法技法,从而兴之所至,泼墨挥毫,又可以寄情、修神、养气……这就是书法。若有知道人问: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你知道多少?我必答之,至少知道中国书法。
中国书法有着三千多年的发展史,是中华民族独有的、高尚的艺术。书法有法,必须是用毛笔墨汁宣纸写成的汉字,活字活词活文章,有笔法、结构、章法三大法则。对此历代书论家有着详细的论述。总的来说,书法艺术要具备两大因素:一是外形优美,二是内涵丰富。

那么具体讲什么是行气呢?笔者曾把自己的一幅作品请人评点,人家看后说你写完某字干什么去了,我说没干什么,人家说,那怎么行气断了?我愕然,后细想是自己写完那字去接电话了,人家好一双慧眼!真是行家看门道,原来书法的气如此重要。
行气,启功先生说:“不好说清楚”,也有人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那怎么办呢?还是找书论家找答案吧!启功先生曾说:“行气就是在书法作品中字与字的连接状态。行与行的行气叫横行气。字与字叫纵行气。”清冯武论笔法十门第九门曰:“通气门”亦曰“通水”,凡点划会通其气使血脉相通。
清笪重光说:“气之舒展在撇捺,脉络不断在游丝…”《毛笔书法大全》一书中“行气贯通”一节讲到,行气是指上下字之间的气势,这种气势不可中断,不只一行 中,就是前后两行也不中断,这叫行气贯通。上字的末笔与下字的手笔要呼应顾盼,气韵贯通,在隶楷是暗的,在行草是明的。上下字(上下行)的点划呼应,勾连 得体,形成作品的动态感,即是脉络通畅、血气充盈。怀素的“自叙贴”中“人人欲问此中妙,怀素自言初不知”的“中妙怀”三字即是例证,还有行与行之间、一 字与一字之间的体势相应等尤以兰亭序中行与字的行气贯通更为明显。
显然,在一幅书法作品中,行与行、字与字不是独立存在的,都有着紧密的联系,是由一个字一个词的个体组成的,康有为曾说:书若人然,须备筋骨血肉,血浓骨 老筋藏肉莹,加之姿态奇逸,可谓美矣!可见书法与人一样,同样是鲜活的有机体,字里行间应表现出丰盈的筋骨血肉。表现出气韵的通畅,给观者以遐想和共鸣。 这就是书法行气的微妙之处。

行气的圆满靠功力,靠熟练,靠自然,启功先生说:眼熟则记忆真,每笔起上轨道准确,如走熟路。熟能生巧,放到一字一行一篇均可一气呵成,浑然一体,决不是看一字写一字,个个独立互不相关的。
行气是一种精神,是书家长期养成的一股正气一种思想境界,书写时高度集中,不知有我。清代梁同书说:写字要有气,气从熟中来,有气则有势,势在字行间。
(一) 江州帖
吾当托桓江州助汝,吾此不辨得遣人船迎汝。当具东改(次)枋三四。吾小可者,当自力无湖迎汝。故可得五六十人小枋。诸谢当有,有便是见。今当语之,大理尽此。信可一一(具)白。胛痛可堪。而比(以)作书纪(殆)若不可识。
(二) 疾不退帖
疾不退,潜处当日深。岂可以常理待之。此岂常忧忧。不审食复何如。(云)肌色可可。所堪转胜。复以此慰驰辣耳。
(三) 消息帖
消息亦不可不恒精以经心。向秋冷疾下。亦应防也。献之下断来。恒患湿头痛。复小尔耳。
(四) 省前书帖
省前书,故有集聚意。当能果不。足下小大佳不。闻官前逼,遣足下甚急。想以相体恕耳。足下兄子以至广州耶。当有得集理。不念悬心也耳。
(五) 近与铁石帖
近与铁石共书。令致之,想久达。不得君问,以复经月。悬情岂可言。顷更寒不适。颇有时气。君顷各可耳。迟旨问,仆大都小佳。然疾根聚在右脾,脚重痛不得转动。右脚又肿,疾侯极是不佳。幸食眠意事,为复可可。冀非藏病耳。
(六) 知铁石帖
知铁石前往,快作乐。诸君善处世,达于当年,不复过此。仆端坐将百日,为尸居解日耳。不知那得不散怀。何其相思之深。临书意塞。
(七) 玄度何来帖
玄度何来迟,深令人忧悬耶。常复(谓)有理,因祠监多。感足下(共)事甚善,然所造极难。想足下每思先后,卿岂须言亲亲,不已意耳。安石停此过半日。犹得一宿。送所道,所以致叹。何物喻之。十一当浦阳。诸怀儿不可言。且不复得卿送,有此叹。令此弈上道。
(八) 忽动帖
忽动小行多,昼夜十三四起,所去多。又风不差。脚更肿,转欲书疏,自不可已。唯绝叹于人理耳。二妹复平平,昨来山下差静,岐当还。
(九) 委曲帖
委曲前书,且思胜常也,诸人悉何如,承冠军定入,计今向达都,汝奉见欣庆。但恐停日不多耳。
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流传下来的历代书法名作数目繁多,代表着各个时期所达到的艺术高度。在国际艺术品拍卖市场,名家书法作品也屡创天价。
北京语言大学留学生众多,在这里设立有中国高校唯一的一个中国书法篆刻研究所,钟情和喜爱中国书法的留学生聚集其中。该研究所所长朱天曙教授介绍说,中国的许多艺术形式都是从书法延伸出来的,如中国画、篆刻、碑帖等。所以,书法为留学生们提供了全面接触中国文化的钥匙。
书法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符号,受到众多外国人的青睐,有人甚至直接将二者画上等号。美国汉字书法教育学会主席屠新时主持的丹佛孔子课堂在海外推广中国书法十余年,他说,美国学生手握毛笔的那一刻,即开启了与中华文化沟通的通道。他的学生、科罗拉多大学生物专业的约罕娜在论文中写道:“学习中国书法的历史,使我领略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书写汉字,我由困惑变成一种愉悦、一种艺术欣赏,增加了学习中文的兴趣,为我开启了一道艺术之门。”
书法教育应该及时跟进
在互联网进入人们生活之前的很长历史时期,中国人把写得一手漂亮字作为判断一个人文化水平的标准。带齐砚台、毛笔、墨去学校上书法课(那时叫大字课)是许多“50后”、“60后”和部分“70后”的童年美好回忆,从描红模子开始,到临写字帖,他们或多或少地实践和了解了中国书法。
随着键盘和鼠标替代纸笔,大多数“80后”、“90后”已经不习惯提笔写字了,不少人写出的字歪歪咧咧,没款没型。常见到挺秀气漂亮的一个女孩子,写出的字却“惨不忍睹”,这是书法教育缺失的结果。
值得借鉴的是,日本中小学均开设书法课,小学三年级开始学书法,到初中毕业,6年时间足以打下坚实的书法基础知识和技法。竞聘小学教师,书法是必考的科目。除了学校的书法基础教育,日本遍布各地的书法教室也给书法爱好者提供了学习的机会。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对外汉语教学中心主任李禄兴指出,科技进步与传统文化的继承之间没有矛盾,任何时代都需要欣赏和传承美的事物。学习书法对于审美观、艺术观的形成,对于传承中华文明都具有重要意义。
南开大学东方艺术系教授陈聿东则从另一个角度论述了普及书法教育的重要,他说,书法是“半气功”,写字时要排除杂念,让心沉静下来。在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工作压力不断加大的今天,练习书法,不仅可以提高文化修养,还能达到放松身心的效果。
厦门大学新文学系的小柯是一名“90后”书法爱好者,他说,书法给我带来的最大影响是培养一种认真的态度,用心做事的状态。比如,我之前做事比较草率,耐不住性子。练习书法两三年后,不知不觉间,我的性子变得沉稳了许多。书法是治疗浮躁、毛糙的“特效药”。
花钱学习书法值得
2013年2月,教育部出台《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一些学校及时跟进,陆续开设了书法课。但山东淄博的中学教师孙刚则坦陈书法课的尴尬:利用零星时间授课、没有专业教师、没有相对应的教材等。
学校的书法课开得不温不火,社会上的民办书法班却生意兴隆。崔兆颉是北京市中关村三小的一名3年级学生,从上学起,妈妈就送他去上书法课。兆颉活泼好动,但在书法课上却能安静下来,字也写得越来越好。春节时为家里写的春联得到了亲朋的夸奖,他的学习劲头更大了。尽管两小时150元的学费价格不菲,但他妈妈说,孩子在书法班上不仅练字,在悬腕书写的过程中,也磨练了性格。花钱让孩子学书法挺值得。
南开大学文学院东方艺术系教授、书画艺术与美学博士生导师尹沧海说,书法作为一项艺术实践,可以很好地培养少年儿童的精神气质,促进文化修养的提升,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他呼吁有关部门尽快编写一部完善的中小学书法统编教材在全国中小学校推广,这是学生、老师及家长的共同期待。
近代著名书法家沈尹默先生曾这样评价书法:“世人公认中国书法是最高艺术,就是因为它显示惊人的奇迹——无色而具图画的绚烂,无声而具音乐的和谐,引人欣赏,心畅神怡。”书法不应局限于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中间,它可以以多种方式走近普通人的生活,给人以文化熏陶和享受,给人以凝神放松的时间,给成长中的青少年注入精神养分。每个人都参与其中的文化传承才是真正成功的有效之举。

2、呼应顾盼:呼应是指笔势前后承接关系,顾盼是指一个字的某一部分之间的朝楫迎让。也就是不要顾及偏向压制一部分或者另一部分,要坦然和平共处。
3、欹侧取势:草书在结构上可以大胆地取侧势、取险势,力求观赏的艺术性效果。要追求动的感势很要紧。
4、参差错落:左右结构的字要有意伸缩,一放一敛,打破均衡的死板局面,使字变得参差错落,奇趣横生。
5、疏密对比:“疏可走马,密不透风”,在行草书中的空间布局更加如此。但不一定要注意,笔法熟练,用笔得当,要“极贵自然”不要刻意强求做作。要使的部分提得起,放的下。
6、上下开合:开与合用于左右结构的字,所以开合与欹侧是有联系的。通过开合可以使字呈现趣味。
7、迎让穿插:如果字的一部分较宽,另一部分要以笔画适当穿插其中,使得两部分组合在一起,以朝辑迎让、为不侵占对方的和谐状态。
8、简洁洗练:草书可化多为少,删繁就简,结构要变化,简洁洗练。减少书写强度。
9、变化多姿:艺术最忌讳雷同模仿,要讲究变化。同一笔画要有轻重长短、曲折、俯仰之变化。同一偏旁部首重复时,笔画要各具姿态,这样才能显示出艺术效果。
10、收敛有度:收即把笔画缩短或者要有变细,放则反之。这与“呼应顾盼”、“迎让穿插”都有着密切的联系。要举一反三,灵活应用。目的主要就是形成对比、差异效果。

他注重经世致用,凡社会风俗,民生利弊,必亲历体察;于地理考证,不完全依赖文字记载,而重视实地调查,经历南直隶(今江苏)、浙江、北直隶(今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山西、陕西、河南等省,纠正前人不少错误。
释文:夜登華子岡,輞水淪漣,與月上下;寒山遠火,明滅林外。深巷寒犬,吠聲如豹;村墟夜舂,復與疏鐘相間。此時獨坐,僮僕靜默,多思曩昔,攜手賦詩,步仄徑,臨清流也。(节录王維《山中與裴秀才迪書》)
唐寅(1470年-1524年)明代著名画家、文学家。字伯虎,又字子畏,以字行,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逃禅仙吏等,南直隶苏州吴县人。吴中四才子之一。在画史上又与沈周、文征明、仇英合称“明四家”或“吴门四家”。民间有很多关于唐伯虎的传说,最为人熟悉的《唐伯虎点秋香》曾多次被改编成戏剧,以及拍成电视剧及电影,也宣传、加深了唐伯虎在民间的形象。唐寅出生于世商家庭,有一妹一弟,父亲唐广德,经营一家唐记酒店。唐寅作品以山水画、人物画闻名于世,其创作的多幅春宫图也为他个人添加了“风流才子”的名声。
此為唐寅所作詞並自書《集賢賓》(局部)。唐寅博學多能,吟詩作曲,能書善畫。他的傳世繪畫較多,書法甚少。其書以行楷見長,學趙孟頫並參以李北海筆意,筆畫婉轉流暢,風格俊秀瀟灑。此書結構嚴謹,圓轉遒麗,豐潤優雅,形成了勁骨於內、美形於外、縝密流便的獨特風格,詞、書並美,堪稱珠聯璧合,從中可欣賞到往昔“江南第一風流才子”的儒雅韻致及其純熟的書法功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