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世称“黄山谷”。北宋诗人,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学苏轼门下,天下称为“苏门四学士”,开创江西诗派。

09fa513d269759eedf931b91b1fb43166c22dfad

黄庭坚出身于一个家学渊博的世家,父亲为著名诗人,与当时的王安石、欧阳修、梅尧臣都有交往。自小聪慧过人,一生命运多桀,仕途坎坷,与苏东坡极为相似,热衷佛法,也不逊于苏。《宋史·文苑传》称他:“庭坚学问文章,天成性得”,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他自己说:“余学草书三十余年,初以周越为师,故二十年抖擞俗气不脱。晚得苏才翁(舜钦)子美书观之,乃得古人笔意。其后又得张长史、怀素、高闲墨迹,乃窥笔法之妙。”

264910757993993141

黄庭坚的行书,如《松风阁》,《苏轼寒食诗跋》,用笔如明代冯班《钝吟杂录》所讲:“笔从画中起,回笔至左顿腕,实画至右住处,却又跳转,正如阵云之遇风,往而却回也。”他的起笔处欲右先左,由画中藏锋逆入至左顿笔,然后平出,“无平不陂”,下笔着意变化;收笔处回锋藏颖。善藏锋,注意顿挫,以“画竹法作书”给人以“沉着痛快”的感觉。其结体从柳公权的楷书得到启发,中宫收紧,由中心向外作辐射状,纵伸横逸,如荡桨如撑舟,气魄宏大,气宇轩昂。其个性特点十分显著,学他的书法就要留心于点画用笔的“沉着痛快”和结体的舒展大度。

361082532146282568

黄庭坚的草书是学时人周越的。苏轼以周越书为“险劣”,米芾则评周越书为“气势雄健而锋刃交加”。黄庭坚后来在一则论书语中道出了其书法及书学思想成熟后对周越书法的看法:“王著临《兰亭》《乐毅论》,补永禅师、周散骑《千文》,皆妙绝,同时极善用笔。若使胸中有书数千卷,不随世碌碌,则书不病韵,自胜李西台、林和靖矣。盖美而病韵者,王著;劲而病韵者,周越——皆渠侬胸次之罪,非学者不力也。”

393098275585060544

黄庭坚曾言:“余不饮酒,忽五十年。虽欲善其事,而器不利。行笔处,时时蹇蹶,计遂不得复如醉时书也。”他认为草书不能通神入妙,原因全在不喝酒上。但凡事总有两面,正因为不喝酒,黄庭坚才得以用“心悟”,开创出中国草书的又一新境。

黄庭坚早年学草书,运笔不到家笔画缺少气势。后来他看到众人划桨,力度、节奏不够,船就不会行走。他颇受启发,茅塞顿开,悟出了笔法笔势。他参禅妙悟,虽多理性使笔,也能大开大合,聚散收放,挥洒自如。其用笔更显从容娴雅,虽纵横跌宕,亦能行处皆留留处皆行

626388366640901424

而黄庭坚的楷书,初师唐褚遂良、薛稷,后学颜鲁公。他认为“楷法欲如快马入阵”,所以他的楷书不但行笔稳健结体严谨,而且落笔奇伟丰筋多力,真可谓“楷法亦自成一家”

黄庭坚的作品欣赏:

行书小子相帖 纸本 纵31.3厘米 横33.3厘米黄庭坚《小子相帖》,纸本行书,31.3cm×33.3cm,上海博物馆藏此帖行书七行,计一百零四字。未见作者款识。从内容看,可知书与其子名相者,所谓寓教于书。从通篇书写风格看,其用笔结体与元祐间所书已有不同,而与其晚年益见萧散的笔意相近。
黄庭坚《山预帖》 纸本行书 31.2×26.8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黄庭坚《山预帖》,纸本行书,31.2cm×26.8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

  当阳张中叔去年腊月寄山预(即山芋)来,留荆南久之。四月,余乃到沙头。取视之,萌芽森然,有盈尺者。意皆可弃。
  小儿辈请试煮食之,乃大好。盖与发牙(同芽)小豆同法。
  物理不可尽,如此。
  今之论人材者,用其所知而轻弃人。可胜叹哉! 

黄庭坚《山预帖》,行书,纸本,31.2×26.8cm,凡6行,84字。书于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四、五月间。钤有明内府稽察司半印、“张应申印”、“清鉴堂图书印”、“笪重光印”等印记。《石渠宝笈初编》、《故宫书画录》等著录。《清鉴堂帖》、《御刻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谷园摹古法帖》、《宋黄文节公法书》等收录。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宋四家墨迹选》册之一

黄庭坚《惟清道人帖》 纸本行书 29.3×31.8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黄庭坚《惟清道人帖》,纸本行书,29.3cm×31.8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

  惟清道人本贵部人,其操行智识,今江西丛林中未见其匹亚。昨以天觉坚欲以观音召之,难为不知者道,因劝渠自往见天觉,果已得免,天觉留渠府中过夏。想秋初即归过邑,可邀与款曲,其人甚可爱敬也。或问清欲于旧山高居筑庵独住,不知果然否?得渠书颇说后来草堂少淹留也。庭坚叩头。

鉴藏印有“缉熙殿宝”、项元汴诸印、“仪周珍藏”等22方,半印5方。

《惟清道人帖》中作者记录了惟清道人的操行品质及其与张商英(天觉)的交往。黄庭坚于北宋绍圣元年(1094年)在江西分宁,从帖文分析,此帖当书于其年夏日,时年51岁。帖中所提之惟清道人在《嘉泰录》卷六中有所记载,俗姓陈,南州武宁(在江西)人,为江西隆兴府黄龙寺禅师,北宋政和七年(1117年)卒。

此帖行书行间宽绰而字间紧密,所以笔画多取横势,结体欹侧,左低右高,有峭拔之态,充分体现了黄庭坚小行书的特点,为其代表作品。

此帖为清宫旧藏,收在《法书大观册》内。乾隆帝题赞“凌冬老干偃蹇岩壑”(《三希堂法帖》卷十三可见),后此赞墨迹及清内府藏印被挖去。

著录于《妮古录》卷四、《平生壮观》卷二、《墨缘汇观》法书卷上。 

黄庭坚《藏镪帖》(又名《致明叔同年尺牍》) 纸本行书 28.5×20.5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黄庭坚《藏镪帖》(又名《致明叔同年尺牍》),纸本行书,28.5cm×20.5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

  藏镪见贷,已领,甚愧。琐屑奉烦,许同东玉见过,甚惠。《宝藏论》一册送去,试读一遍如何?因为黏缀一鸦青纸庄严之,幸甚。庭坚顿首。明叔同年家。

黄庭坚行书《藏镪帖》,又称《致明叔同年尺牍》、《与明叔同年书》等,纸本,28.5×20.5cm,凡6行,55字。书于绍圣二年(1095年)左右。钤有“项子京家珍藏”、“吴桢”、“江上莫氏图书印”等印记。《石渠宝笈续编》、《故宫书画录》等著录。《李书楼正字帖》、《墨缘堂藏真》等收录。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黄庭坚《教审帖》(又称《读书绿荫帖》、《与立之承奉书》)纸本行书 27.1×43.1cm。 台北故宫博物院黄庭坚《教审帖》(又称《读书绿荫帖》、《与立之承奉书》),纸本行书,27.1cm×43.1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

  庭坚顿首,辱教审侍奉万福为慰。承读书绿阴,颇得闲乐,甚善甚善。欲为索儿录数十篇妙曲作乐,尚未就尔。所送纸太高,但可书大字,若欲小行书,须得矮纸乃佳。适有宾客,奉答草率。庭坚顿首。立之承奉足下。

亦称《读书绿荫帖》、《与立之承奉书》行草,纸本,27.1×43.1cm。凡9行,81字。书于元祐三年(1088年)左右。钤有“缉熙殿宝”、“友古轩”等印记。《石渠宝笈初编》、《故宫书画录》等著录。《停云馆帖》、《御刻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谷园摹古法帖》等收录。现藏台北故宮博物院。

《花气薰人帖》 纸本草书 30.7×43.2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局部《花气薰人帖》,纸本草书,30.7cm×43.2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局部)

释文: 

  花气薰人欲破禅,心情其实过中年。春来诗思何所似,八节滩头上水船。

这件书迹无款印,原是附在元祐二年(1087),寄扬州友人王巩二诗之后,今已单独成一帖。前面原有识语,说:“王晋卿(诜)数送诗来索和,老懒不喜作,此曹狡猾,又频送花来促诗,戏答。”可知原诗是为王诜作的,表示难于作诗。用笔刚强挺健,墨色有浓润枯涩的变化,是一件难得的小品。

此帖笔势苍劲,拙胜于巧,肥笔有骨,瘦笔有肉,“变态纵横,劲若飞动”。其美韵不亚于行楷书。“山谷书法,晚年大得藏真(怀素)三昧,此笔力恍惚,出神入鬼,谓之’草圣’宜焉!”(草书《李白忆旧游诗卷》沈周题跋)此时黄庭坚的草书艺术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此时草书书法,深得张旭,怀素草书飞动洒脱的神韵,而又有自己的风格。用笔紧峭,瘦劲奇崛,气势雄健,结体变化多端。

这些书法作品,赞不赞?

当然,真品咱是木有办法得到的,那怎么办呢?

别急,墨池来帮你支招咯。

u=3737412182,1044854636&fm=21&gp=0

锵锵锵……

黄庭坚书帖临创专用纸

粗线咯!!!

360截图20161017145438722

13

墨池 黄庭坚书帖临创专用纸系列之《小子相帖》

尺寸:34.5cm×34.5cm

14

墨池 黄庭坚书帖临创专用纸系列之《山预帖》

尺寸:34.5cm×34.5cm

15

墨池 黄庭坚书帖临创专用纸系列之惟清道人帖》

尺寸:34.5cm×34.5cm

16

墨池 黄庭坚书帖临创专用纸系列之藏镪帖

尺寸:34.5cm×34.5cm

17

墨池 黄庭坚书帖临创专用纸系列之教审帖

尺寸:35cm×46cm

18

墨池 黄庭坚书帖临创专用纸系列之花气薰人帖

尺寸:35cm×46cm

360截图20161017151222519

是不是觉得很有意思呢?

一边欣赏,一边临摹

一不小心还可以写成“真迹”哦!

u=1540606410,628566141&fm=21&gp=0

犹豫什么,快动起来吧!

商城链接

淘宝链接

点击 ☝​ 上方链接,即可购买

1017_1

 

三十而立篆书作品展于10月23日上午九点至29日期间,在南京市北京东路77号九华美术馆举行。由主办单位空军美术书法研究院南京市青年书法家协会和承办单位南京苍润斋联合举行。

陈泓凌

 

陈泓凌别署燕堂,室名文心书屋。毕业于空军航空大学,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南京市青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楹联学会会员、江苏省青年书法家协会理事、南京印社理事。

三十而立篆书作品展作品欣赏

合图尺寸:89.5cm-24cm-4;平尺数:7.9平尺释文:

李白《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⒂,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HyperFocal: 0尺寸:69cm-34cm;平尺数:2.2平尺释文:

孙中山《愿乘风破万里浪,甘面壁读十年书》

HyperFocal: 0尺寸:96cm-34cm;平尺数:3平尺释文:

节录《孟子·告子下》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HyperFocal: 0尺寸:60cm-24cm;平尺数:1.3平尺释文:

陶渊明饮酒 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HyperFocal: 0尺寸:60cm-23cm;平尺数:1.3平尺释文:

杜牧《秋夕》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HyperFocal: 0尺寸:60cm-24cm;平尺数:1.3平尺释文:

王湾《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HyperFocal: 0尺寸:34.5cm-46cm;平尺数:1.5平尺释文:

《中秋帖》

中秋不复不得相,还为即甚省如,何然胜人何庆,等大军。

HyperFocal: 0尺寸:32cm-22cm;平尺数:0.65平尺释文:

上官仪《假作美人》

宋腊何须说,虞姬未足谈。颊态花翻愧,眉成月倒悬

HyperFocal: 0尺寸:32cm-22cm;平尺数:0.65平尺释文:

刘禹锡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HyperFocal: 0尺寸:55cm-23cm;平尺数:1.2平尺释文:

刘长卿《听弹琴》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HyperFocal: 0尺寸:69cm-11.5cm-2;平尺数:1.5平尺释文:

《绿杨枝上才消雪,红杏梢头早见春》

HyperFocal: 0尺寸:69cm-23cm;平尺数:1.5平尺南怀瑾

形象由来不是真,都依心色起闲因。

可堪举世痴狂客,偏向枯桩境里寻。

HyperFocal: 0尺寸:34cm-81cm;平尺数:2.5平尺释文:

苏轼《月夜与客饮酒杏花下

杏花飞帘散余春,明月入户寻幽人。褰衣步月踏花影,炯如流水涵青苹。花间置酒清香发,争挽长条落香雪。

山城薄酒不堪饮,劝君且吸杯中月。洞箫声断月明中,惟忧月落酒杯空。明朝卷地春风恶,但见绿叶栖残红。

HyperFocal: 0尺寸:34.5cm-96cm;平尺数:3平尺杜甫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HyperFocal: 0尺寸:17cm-138cm;平尺数:2.2平尺释文:

陶渊明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HyperFocal: 0尺寸:29cm-41cm;平尺数:1.1平尺释文:

欧阳修《小满》

夜莺啼绿柳,皓月醒长空。最爱垄头麦,迎风笑落红。

HyperFocal: 0尺寸:23cm-40cm;平尺数:0.8平尺释文:

刘禹锡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HyperFocal: 0尺寸:15cm-54cm;平尺数:0.74平尺释文:

刘禹锡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HyperFocal: 0尺寸:12cm-33.5cm;平尺数:0.37平尺释文:

祖咏苏氏别业

别业居幽处,到来生隐心。南山当户牖,沣水映园林。

屋覆经冬雪,庭昏未夕阴。寥寥人境外,闲坐听春禽。

HyperFocal: 0尺寸:19cm-29cm;平尺数:0.51平尺释文:

林散之《题画 四首之一》

春江雨后山,如入画图间。谁袖鱼竿手,扁舟自往还。

陈泓凌41 32cm-63cm尺寸:32cm-63cm释文:

临《金文》

陈泓凌30 33cm-33cm尺寸:33cm-33cm释文:

王昌龄从军行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陈泓凌31 33cm-33cm尺寸:33cm-33cm释文:

如梦令·春思 苏轼

手种堂前桃李,无限绿阴青子。帘外百舌儿,惊起五更春睡。

居士,居士。莫忘小桥流水。

陈泓凌38 32cm-63cm尺寸:32cm-63cm释文:

张维屏新雷

造物无言却有情,每於寒尽觉春生;

千红万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声。

【老九报道】魏哲书法作品展在荣宝斋书法馆开幕

2016年10月15日,“荣宝斋2016当代名家书法年度提名展—魏哲书法作品展”在荣宝斋书法馆成功举办。本次展览也是魏哲先生的第一次个人书法展,展览共展出魏哲先生书画作品八十余幅,作品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对联、手札、条幅、斗方等精品佳作均有展出。荣宝斋常务副总经理范存刚,中国书法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陈洪武,中国书协中央国家机关分会常务副会长白煦,中国书法家协会篆刻委员会副主任崔志强,中国国家画院教学培训中心学术主持马啸,葫芦岛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石文光,葫芦岛文化广播电视局局长韩庆春,葫芦岛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高玉良等领导嘉宾到场观看展览,表示祝贺!

1

下午三点,“魏哲书法作品展学术座谈会”在荣宝斋书法馆二楼举行,荣宝斋《艺术品》杂志主编王登科主持学术座谈会。中国书法家协会分党组书纪、驻会副主席陈洪武,中国书协中央国家机关分会常务副会长白煦,《中国书法》杂志主编朱培尔,中央文史馆《中华书画家》杂志副社长兼副主编张公者,《美术报》资深编辑蔡树农,北京语言大学教授朱天曙,《中国书画》杂志副总编辑任军伟,《中华书画家》编辑部负责人顾工,《中华书画家》编辑郑雪峰,荣宝斋(沈阳)分店总经理刘鹏,荣宝斋书法馆经理宋涛等专家学者出席座谈会并发言,与会专家对展览作品及魏哲先生的艺术人生道路纷纷给予高度肯定和赞扬。

2魏哲 笔名老铁,别署铁马研斋,荷砚斋。祖籍辽宁盖县,1950年生于哈尔滨市。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草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书协书法培训中心教授。北京语言大学客座教授。国家一级美术师。多次担任中国书协主办的国家级展览评委。其书法作品入选大型国家级展览数十次,获第六届全国书法篆刻展“全国奖”、首届全国扇面书法展“一等奖”。
1996年被辽宁省委、省政府命名为“优秀专家”。
1999年被辽宁省委宣传部授予“德艺双馨”文艺家称号(书法界仅此一名)。
1999年被《青少年书法报》评为“最佳中青年书法家”,(其选票在当选的五位书家中居榜首)。
2000年又被中国书协评为“德艺双馨”书法家 。
2000年应邀参加广东美术馆“守望与前瞻十二人”书法展。
2005年应邀参加中国美术馆首届“当代名家”书法56人提名展。
2012年和2015年应邀参加“翰墨传承中国美术馆当代书法邀请展”。书法作品被故宫博物院、中国美术馆、人民大会堂、中南海、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中国文字博物馆 .广东美术馆、宁波美术馆等多家美术馆、省级博物馆收藏。出版有《五体书法临摹示范 草书张瑞图》、《当代书法名家魏哲》、《魏哲速写集》。《中国当代艺术名家作品集、魏哲卷》。

3

荣宝斋常务副总经理范存刚,葫芦岛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石文光,葫芦岛市文化广播电视局局长韩庆春,葫芦岛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高玉良观看魏哲书法展。

4

·会白煦先生讲话

5

6

·会张公者蔡树农先生讲话

7

8

9

·会顾工、郑雪峰先生讲话

10

11

 

·嘉宾讲话

12

13

14

15

 

·座谈会陈洪武书记讲话

16

 

17

 

·崔志强先生魏哲先生家人合影

18

19

 

20

展览现场

21

22

23

24

25

26

27

 


 

现场更多详情点击查看


·魏哲书法作品展
·2016年10月15日
·荣宝斋书法馆

—— 展览作品欣赏 ——

28

29

30

海量高清作品图点击欣赏

中国书法网&墨池 联合报道

含弘光大 | 章祖安书法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

2016年10月15日上午10时,“含弘光大——章祖安书法展”在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隆重开幕。本次展览由中国美术学院、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联合主办。章祖安先生系中国美术学院教授,从1963年起,参与浙江美术学院全国首届书法篆刻本科班的教学工作;1979年任全国首届书法篆刻硕士生五人指导小组成员;1996年任中国美术学院书法专业首届博士生导师。他是中国书法专业发展持续的参与者与见证人。

章祖安,别署章秋农,1937年生于绍兴,幼承庭训,诵读传统书籍,自六岁开始习武;后入杭州大学中文系,在陆维钊、姜亮夫、夏承焘、王焕镳等名师的教导下奠定了扎实的国学基础。他的前期方向,主要在传统文化的教学与研究,著有《周易占筮学》、《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书法艺术》等。这些学养,使他后来主攻的书法创作中含融着浓郁而独特的文化气息。章先生在长期潜心临池的基础上总结出书法的“清、厚、奇、古”四要;近年来,他又提出“浑、睦、苍、凉”四字,并身体力行再做探索。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誉先生为三奇——文武奇人;书艺奇遒;风骨奇狷。先生堪称当代中国书法界少有的一位拓荒者与引路人。

这次展出的作品共计100余件,是章先生以八十高龄,持续在书学高峰攀援探求的明证。其中既有元气淋漓的条幅、横披与对联,也有富含神采的《长恨歌》等小楷长卷,古雅灵逸,字小而韵永;又有以纵幅书录“三十六计”的擘窠大字系列,雄强浑厚,如宏钟大鼎,气象撼人心魄。先生的作品普遍书于纯白宣纸上,墨色浓黑,明朗清素、落落大方,与修饰装点过度的展览时风形成鲜明对照,守护传统、守望本体,融会贯通,含弘光大,充分展示了一代学人的文化态度。

章祖安先生长年深居简出,其个人书法展尤其难得一见,此次展览,即为广大观众较全面品赏先生佳作提供一个宝贵的机会。为了配合该展,湖南美术出版社同时编辑出版了章祖安书法作品集与系列字帖。

1(1)

含弘光大——章祖安书法展

前 言

中国美术学院首任书法博士生导师章祖安教授,别署章秋农,1937年生于古城绍兴,幼承庭训,入私塾诵读传统经籍。1956年考入杭州大学中文系,受业于陆维钊、夏承焘、王焕镳、姜亮夫诸师,奠定了较扎实的国学基础。他的前期方向,主要致力于传统文化的教学与研究,并著有《周易占筮学》等。这些学养,使他后来主攻的书法创作中含融着浓郁而独特的文化气息。

中国高等院校书法专业,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创设本科班,一直到招收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后,章祖安先生是持续的参与者与见证人。

章先生也是中国当代书坛的一位冷静的思想者,他依据传统美学与自身书法实践,先后提出了诸多独到见解。如在《陆维钊书法论》中,他用分析方法与考量大师水准的几个维度,总结出书道四要“清、厚、奇、古”,近年来,他又补加了“浑、睦、苍、凉”四字,并身体力行,再作探索。以上洞见及近些年发表的《书法美简述》等学术论文,均对改进当今中国书坛生态现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章祖安先生中年以后的大量书法实践,是其理论观点的最好印证。他对《石门颂》情有独钟、用力最深,尤多心会;对虞世南、苏东坡、黄道周等书风,也有涉习或汲取;近代马一浮、陆维钊等师长的碑帖交融路数,对他的影响当然是并存的。近年来,先生更倾心于榜书与手卷传统形式的探究,赋予书作新的美学内涵与生命。

为使广大观众能较全面品赏先生的佳作,我们特此举办“含弘光大——章祖安书法展”。一百余件书作,通常字径之条幅、横披与对联,元气淋漓;而长篇小楷手卷,如《古诗十九首》《滕王阁序》等件,亦非仅以篇幅阵容构势或以俊秀立格,而是字字敦雅,刚柔相济,古拙中不失灵逸,字小而韵永;又有以纵幅书录“三十六计”的擘窠大字系列,磅礴浑厚,如洪钟大鼎,气象撼人心魄。所有这些,正是章祖安先生技艺与气格不断臻于含弘光大的体现,也希望徜徉于其间的观者,能获得更多的美的遐想。

                                           ·中国美术学院
                                          2016年10月15日

2(1)

2章祖安,字秋农,陆维钊先生弟子。一九三七年八月生于浙江绍兴。一九六○年毕业于杭州大学中文系。一九六一年入浙江美术学院(今中国美术学院),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二级教授。一九六三年参与浙江美术学院全国首届书法篆刻本科生的教学工作。一九七九年任全国首届书法篆刻硕士研究生五人指导小组成员。一九九三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一九九六年任中国美术学院书法专业首任博士生导师。一九九七年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博士和硕士点通讯评议专家组成员。同年起任全国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学位与研究生教育通讯评议专家。主要著述:《周易占筮学》《章祖安书法集》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书法艺术》《中国当代书法——章祖安》《佛魔居百品——章祖安书法作品集》 。

3

奇书、剧风、雄笔
——写给章祖安先生“含弘光大”国博书展

多年前,我曾应章祖安先生之嘱,略写先生其人其艺,称章先生是文武奇人,其书艺奇遒,又风骨奇狷。近日重读当初之文,竟骇然于往年的大胆。但当我阅览章先生的《佛魔同体》轴卷之时,总感他的如炬目光,使人遂生敬畏之心。佛与魔,报善与报恶如何兼容同体,无宏博的气势、如来的身法,不可言同。然先生敢言,并将声形一并注入书写,令书藏铿锵,于静默潜行中,带出异样的绝响,正是一个杰出书者之浩然大气的自我战书。

读章先生所书之文,总感到一种逼人的气息。既含“霜风凄紧,关河冷落”、“青狸哭血、老鱼跳波”的清奇之韵,又存“但为君故、沉吟至今”、“石破天惊、龙吟兰笑”的狷狂之气。有悲风,有浩气,文心孤诣,拂剑弥哀。如此奇文狷风,内在核心者是一种胆、一份元气。怀如此胆力,抱如此元气,方可剑拔弩张而不自伤,血性肝肠均有所养。

近年来,先生发奇人之想,转而书“三十六计”。请看计文:趁火打劫、借尸还魂、暗渡陈仓、瞒天过海、关门捉贼、指桑骂槐……,如此奇文可是一般的“海纳百川”之类的书文可相提并论乎?我揣意这般奇文之书不是一个书写内容的变化,而是一种书艺思考的新突破。章先生在这里赋予书写以某种戏剧般的个性,并群以类化、比肩而立,这种书写的剧场效果,强化了书写意趣的可视性,将文意自然地内化入书写。也许,这将是一个新潮流的发端?

如此的剧场效果没有书写本身的造诣都是空的。章先生是中国书艺高等教育的亲历者,他的书艺在全国有卓然影响。章先生近年的书写,揣摩《石门颂》的笔味,加之特有的提按回转。他十分着意用笔勾回和行笔飞白的韵味,仿佛老拳师拳到之后,意气未尽,余脉绵绵。在“关门捉贼”中,“关门”二字一圆一方,一雄一强,张弛之间写出天地浑圆之气。“筋之纽结在回转”,如此浑然之书,总在转折处凛出劲节,尾端时绝出针芒,让观看之心也凝于笔锋千钧的力量。

奇书、剧风、雄笔,是我得章先生书艺所养的一得之见。此文、风、笔含弘迭生,意气光大,将中国的书艺引向超越,却又延绵不断地回返中国精神的本源。超越与回返,含中象道,挺质仪天,正是先生杰出书艺的真正内涵。

·许 江
2016年10月15日

4

·中国美术学院许江院长致辞

5

·展览开幕式现场

6 7 8

9

·开幕式现场中国书协陈洪武书记致辞

10

·开幕式现场中央美院邱振中先生致辞

11

·开幕式现场章祖安先生亮相致答谢词

12

展览开幕式现场章祖安先生说,我还有潜力能往前走,
我知道自己的缺点在哪里,只要身体还允许我会一直突破。

13

安先生向国家博物馆捐赠精品两件

14

·原文化部部长蔡武先生宣布展览开幕

15

·去往展厅观展

16

17 18 19

含弘光大 | 章祖安书法展书法作品欣赏

20

21

22

23


海量作品点击欣赏


附:

章祖安年表

1937年   丁丑   1岁
8月13日余生于浙江绍兴。祖父章恩寿,字介眉,1925年病故。父亲章士钦,字敬予,清末曾任绍兴三江场知事,在任一周即弃官,其后在保定、天津、南京任职。大母娄氏,育有一子二女,子早夭。余庶出,是年父亲虚龄六十有二。生母谢彩云,育有三女二子,一子亦早夭,余最小。父亲为取名祖安,字秋农,号庭慰。

1942年   壬午   6岁
父亲为连续丧子所惧,命余随武师习武。不久,河北保定王姓武术家持介绍信来舍,自此代前武师为专门教席,入住吾家数年。同年入家塾,识字并诵习《幼学琼林》等,开始描红习字。

1945年   乙酉   9岁
春季入绍兴西营小学,插班上三年级,始临柳公权《玄秘塔碑》。

1948年   戊子   12岁
小学毕业,考入绍兴县立初中。

1949年   己丑   13岁
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县立初中与省立绍兴中学合并,为省立绍兴中学。

1952年   壬辰   16岁
1月,省立绍兴中学初中毕业。
2月,保送入杭州师范学校学习。

1955年   乙未   19岁
暑期,杭州师范学校普师毕业,分配至绍兴市塔子桥小学任教半年。

1956年   丙申   20岁
1月,调入浙江奉化溪口宁波干部文化补习学校任教半年。
8月,考入杭州大学中文系,受业于陆维钊、夏承焘、王焕镳、胡士莹、姜亮夫、任铭善、蒋礼鸿、徐朔方诸师。

1960年   庚子   24岁
暑期,杭州大学毕业,分配至浙江诸暨草塔中学任教。
本师陆维钊先生应浙江美院潘天寿院长之请,由杭大调入美院,任中国画系副教授。

1961年   辛丑   25岁
暑期,据中央文件高教三十条“教授可以自己挑选助手”之规定,余由陆维钊先生提名、并经浙江美院党委批准,调入浙江美院中国画系,任陆先生助教,教授全校古典文学(共同课)、中国画系古典文学(专业课)。侍奉陆先生笔砚,开始正规书法训练,并与中国画系青年教师每天早饭后一起在办公室练习书法,陆先生几乎每天亲临指导。先生后为赐名佐韩(或书作祖韩)。

h

与恩师陆维钊先生合影(1974年)

1962年   壬寅   26岁
撰成论文〈古书句读数例述辨〉万余言,发表于《中华文史论丛》本年第2辑。

1963年   癸卯   27岁
跟随陆维钊先生作为教研组成员之一,参与浙江美院中国画系书法本科专业教学工作,执教写作课。

1964年   甲辰   28岁
赴绍兴上虞参加浙江省委组织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1965年   乙巳   29岁
社教运动结束回杭不久,患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住院治疗一月,出院后回绍兴休养半年。

1966年   丙午   30岁
6月,由陆维钊先生介绍,与内子马瑶结婚。马瑶1939年2月17日生,时任浙江医科大学传染病研究室助理研究员。

1968年   戊申   32岁
6月,女儿章因之出生。

1975年   乙卯   39岁
学院复课闹革命,院方命余讲授《红楼梦》与毛泽东诗词。

1977年   丁巳   41岁
国家恢复高考招生制度,学院招收文革后第一届本科生。余教授全院中国古典文学、中国画系诗词题跋课程。频频举办艺术美学讲座,颇受学生欢迎。

1978年   戊午   42岁
撰成论文〈论“兴”〉,投《光明日报》,稽留未刊,后遂索回。

1979年   己未   43岁
任全国首届书法篆刻硕士研究生指导小组成员,执教古汉语。
所撰论文〈古书记言标点易误举例〉,发表于《中国语文》本年第3期,主编吕叔湘先生审稿,并致信附审稿意见千余言。
创作书法《吾道本中庸》及《利锁名缰》自撰联等。

1980年   庚申   44岁
1月,陆维钊先生病故。余作〈先师微昭先生挽诗二首〉以为悼念。
为卢坤峰《梅花图》作长题跋二首。
从事研究生教学工作,并协助沙孟海先生指导研究生毕业论文。同时开始对留学生(中野遵)教学。

1981年   辛酉   45岁
参与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并承沙先生嘱,起草论文评语。
论文〈潘天寿画上的题识〉发表于《新美术》本年第1期,署名佐寒。选编《陆维钊书画选》,并为作序。

1982年   壬戌   46岁
《陆维钊书画选》由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撰写〈《史记》《汉书》标点琐记〉一文,发表于《中国语文》本年第2期。论文〈试论古文中的插叙〉发表于《杭州师院学报》本年第3期。
创作书法《黄道周诗四首》(收录沙孟海主编《中国新文艺大系•书法卷》)。

1983年   癸亥   47岁
3月,晋升为副教授。

1984年   甲子   48岁
任杭州大学古籍研究所硕士研究生《周易》课程主讲。
撰文〈书理〉发表于《新美术》本年第2期;〈李贺诗的格调〉发表于《浙江学刊》本年第1期。

1985年   乙丑   49岁
书法专业恢复本科招生制度,余仍教授古汉语、诗词题跋与书法。杭州大学古籍研究所曾两次面向全国举办“先秦古籍讲习班”,《周易》课程聘余主讲。

1986年   丙寅   50岁
撰成〈模糊•虚无•无限——书法美之领悟〉一文,发表于《书法研究》本年第2期。
创作书法《书黄道周逸诗册页》等。

1987年   丁卯   51岁
与沙孟海、刘江先生合招硕士研究生2名(学生陈见、赵爱民),教授古汉语、金石学、书法诸课程。应聘为杭州大学古籍研究所兼职教授。
撰成论文〈“心画见君子小人”辨〉,发表于《书法研究》本年第2期;另文〈书法中和美层次剖析——并与文学艺术略作比较研究〉,发表于《书法研究》本年第4期。
创作书法《陆机〈文赋〉句联》、《自作文读〈史记•陈丞相世家〉》、《自作文书〈史记•酷吏传〉后》等。

1988年   戊辰   52岁
继续从事研究生、本科生、留学生教学工作。
撰成〈论书法对汉字汉文的依存——兼论所谓“现代书法”〉,发表于《书法研究》本年第2期。

1989年   己巳   53岁
与刘江先生合招硕士研究生2名(学生韩天雍、陈大中)。
撰成论文〈印象式批评与傅山书论之领悟〉,发表于《书法研究》本年第1期。

1990年   庚午   54岁
赴日本国歧阜女子大学讲学一年。
专著《周易占筮学》由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

1991年   辛未   55岁
晋升为教授,任美院书法专业学科负责人,同时担任1991级本科班班主任。

1992年   壬申   56岁
独立招收硕士研究生1名(学生蒋进),委托陈振濂指导篆刻。
撰成论文〈《周易》应是咨询文化〉,发表于《文汇报》本年8月2日。
创作书法《黄道周诗》(此道不为梦)、《座右铭》等。

1993年   癸酉   57岁
3月,被评为1992年浙江省高校“教书育人”先进个人。
9月,教学成果获1993年普通高校优秀教学成果省级一等奖。
10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12月,经文化部研究并报国家教委批准,浙江美术学院更名为中国美术学院。
撰成〈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治安专家赵广汉——兼述张敞〉一文。论文〈赵孟頫悲剧依旧〉收入《赵孟頫国际书学研讨会论文集》。
创作书法《临〈礼器碑〉》等。

1994年   甲戌   58岁
再赴日本国歧阜女子大学讲学一年。
撰成论文〈中国美院书法专业三十年概述〉,发表于《新美术》本年第1期。
创作书法《孟浩然诗〈春晓〉》、《高似孙〈水仙花赋〉句联》等。

1995年   乙亥   59岁
赴欧洲作中西文化比较研究,考察法、德、比利时、荷兰等国。
独立主编《二十世纪书法经典•陆维钊卷》,翌年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广东教育出版社联合出版。
为《白砥书法艺术》作序。

1996年   丙子   60岁
任中国美术学院书法专业首任博士生导师,招收全国第一届美术学•书法理论博士生3名(学生赵爱民、许洪流、郭鲁凤[韩国])。
5月,受杭州大学校长沈善洪之聘,任杭大博士学位答辩委员会委员,主持汉语言文学专业博士论文答辩。
撰成长文〈陆维钊书法论〉,于本年12月连载于《书法报》,引起书法界高度关注与持久论争。复撰〈书法中的感情与个性〉一文,发表于本年6月《文汇读书周报》。

1997年   丁丑   61岁
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博士和硕士点通讯评议专家组成员,同年起任全国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学位与研究生教育通讯评议专家。
撰写〈试说传统知识分子的进退出处〉一文,发表于本年6月《文汇读书周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况达山水画集》,余为作序。
创作书法《临〈石门颂〉全拓》、《易林•离之晋》、《高似孙〈水仙花赋〉句联》、《跋十一年前日课书黄道周诗》等。

1998年   戊寅   62岁
4月,“兰亭国际书法节”期间,于绍兴博物馆举办个人书法展。
7月,就当代中国书法高等教育话题接受河南电视台记者访谈。
12月,再受杭州大学之聘,任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主席,主持汉语史论文答辩。
撰写〈章句之学未可废〉一文,发表于本年12月《文汇读书周报》;另文〈谈中国书法走向世界〉,发表于本年11月23日《书法报》。
创作书法《书马一浮集前人句联》等。

g

与中国美术学院首届书法博士生白砥、许洪流、郭鲁凤(韩国)毕业合影(1999年)

1999年   己卯   63岁
首届博士生毕业。继招收博士生1名(学生金三焕[韩国])。
2月,被聘为中国文化书院杭州分院导师。
3月,《章祖安书法集》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论文〈“负且乘,致寇至”〉发表于本年5月《文汇读书周报》。

2000年   庚辰   64岁
专攻篆刻,纯学汉法,以后作品多用自篆印。
〈《章祖安书法集》自序〉发表于《新美术》本年第1期。
应邀参加本年由南京大学主办的世界易经大会暨南京大学易学研究所成立典礼,提交学术论文〈曲解、引申、附会、丰富、杂乱——《易》学发展史评述〉一篇。
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东方博雅社美术家文集》,收余旧撰〈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治安专家赵广汉——兼述张敞〉等论文六篇。
创作书法《陶渊明诗〈归园田居〉》等。

2001年   辛巳   65岁
中国广播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章祖安书法艺术及技法》影碟。
创作书法《佛魔居》等。

2002年   壬午   66岁
招收博士生2名(学生金琤、朴炳奎[韩国])。
11月,被聘为鲁迅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特聘教授。
为山东美术出版社《中国历代书法名作》撰序。论文〈《周易•需卦》解析〉提交本年世界易经大会并编入该会论文集。

2003年   癸未   67岁
鲁迅美术学院中国画系鸠余历年所撰文史、书法论文并诗古文为《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书法艺术》一书,韦尔申序之,本年9月由辽宁美术出版社出版。
论文〈学印自述〉发表于《中国书法》本年第2期。
创作书法《陆维钊词〈玲珑四犯〉》、《李贺诗〈李凭箜篌引〉》等。

2004年   甲申   68岁
受聘为西南师范大学双聘教授、课程与教学论专业书法教育研究方向博士生导师,正式入编,并招收博士生1名(学生陈航)。
撰成论文〈古代书论需实践体验方能理解〉,发表于《书法》本年第10期。

2005年   乙酉   69岁
西南师范大学命再招博士生,然因报考学生未达外语分数线,遂不录取。余亦以关山道远,力辞聘任,唯承诺义务带完去岁所招博士生1名。
撰成论文〈时风与角色认同危机〉发表于《书法》本年第12期;〈再说慎言“国学大师”〉发表于《文汇报》本年12月16日;〈元气•学养•手艺〉发表于《中华文化画报》本年第12期。
创作书法《花落春仍在》等。

2006年   丙戌   70岁
仍于中国美院招收博士生2名(学生顾涛、黄峰)。
7月,赴埃及进行古文化考察活动。
10月,《书法报》作余专访,并于11日发表访谈录〈砥砺“学术品格”〉。
创作书法《李贺诗〈听颖师弹琴歌〉句》、《乐毅〈报燕王书〉手卷》等。

2007年   丁亥   71岁
开始大量书写手卷作品。
7月,《中国美术学院书法系教师作品集•章祖安》由中国美院出版社出版。
于学院作大型讲座,继以讲座稿修订为论文〈艺术•心术——从《孙子兵法》到《三国演义》〉,发表于《新美术》本年第4期。
创作书法《唱晚亭》、《王勃〈滕王阁序〉手卷》、《白乐天〈长恨歌〉手卷》、《〈古诗十九首〉外七首手卷》、《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手卷》等。

2008年   戊子   72岁
8月,应邀赴加拿大进行考察交流两个月。
撰成〈论书二篇〉,发表于《新美术》本年第4期。
创作书法《思齐居》、《陶渊明诗十八首手卷》、《〈敬跋马一浮赠沈尹默诗〉手卷》等。

2009年   己丑   73岁
中国美院启动博士后流动站,余为合作导师,指导博士后1名(学生张小庄)。同时招收博士生2名(学生牛子、江平)。
主编《陆维钊书画精品集》书法部分,翌年由中国美术学院出版。
撰成论文〈清、厚、奇、古,四者备而杰作成〉,发表于《书法》本年第2期;又撰〈陆维钊的蜾扁书——兼及蜾扁书的名称考辨〉,发表于《美术报》本年6月13日及《新美术》本年第2期,引发争议,余作〈关于“蜾扁”的几点说明〉以平息之。
《武当》杂志本年第8期推余为封面人物,并刊余武术照片及介绍文章。
创作书法《风顺一帆》、《文武双修联》等。

2010年   庚寅   74岁
5月,《中国当代书法——章祖安》一书由中国书店出版。
大量创作,尝试变法。
撰成〈现代高等书法教育的先驱者陆维钊〉一文,发表于《中华书画家》本年第12期。另撰〈结构•用笔•神采——书法美简述〉参加2010沙孟海年系列活动,收录《沙孟海论坛•暨中国书法史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并发表于《文汇报》本年12月6日。
创作书法《〈论语〉节录》、《指定风波》、《即墨姑苏联》、《蝉鸣猫倦联》、《书刘禹锡诗联》、《山雨欲来风满楼》、《秋雨秋风愁煞人》、《座上谁非两面派》、《悲欣交集缘情多》、《松风台》等。

2011年   辛卯   75岁
创作书法《但看蛙颐涨古今》、《陈眉公〈留侯赞〉》、《应万山红遍展联》等。
9月,以众弟子坚请,定于中国美院美术馆举办“佛魔居百品——章祖安书法作品展”, 《佛魔居百品——章祖安书法作品集》及批评文集《奇人奇遒奇狷——章祖安其艺其人》由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同时出版。

此表盖应学生之请,余为口述,金琤记录而成;江平、金琤复以余撰旧文及书作择要附见;最后余与王霖君一起定稿。辛卯章祖安附记。


 点击查看精彩详情

 中国书法网&墨池 联合报道

BFBE.tm

昨天晚上7点,墨池为我开的公开课准时开课。

授课的方式很简单,我在微信群里讲,并展示一些图片。

昨天讲的是关于国展获奖作品的剖析,大概有200多人听了这次课。

我以国展获奖作品为例,分书体进行综合分析。

从章法、流派、渊源等方面全面梳理,力求帮助大家找到国展获奖作品的规律。

E096.tm

整整讲了一个半小时,中间我见缝插针地喝了一大杯水。

每一种书体的获奖作品,都要说出它的师法、渊源、构成,然后进行全面的分析,算出的获奖概率,算出哪种作品在当下的展览中是主流。

说得较为轻松,其实我是下了功夫的。

讲出的东西,如果是隔靴搔痒,或者是味如嚼蜡,以其昏昏使人昭昭,那还不如不讲。

F067.tm

讲完之后,私下问了几个学员的反应。

大家反应良好,认为听的都是干货。

还有些朋友,在微信平台的后台发消息,说期待着下一次开课。

这次讲课,是墨池组织举办的,我只负责讲,其余的宣传、组织都是墨池那边的事情。

这次公开课是收费的,只有区区的一元。

142.tm

讲完课,我对墨池的工作人员小欧说:

我绝对是倾力而为的,绝对对得起朋友们的一元钱了。

也有朋友在后台留言,发了一个哭的表情,说有事错过了,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听下一次。

在这里我统一回复一下:

这次公开课是三节,下一次的讲课是下周的周四,也就是10月的20日,晚上的七点开始;第三节课是下下周的周四,也就是10月27日,时间还是晚上七点。

有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墨池 薛明辉公开课入场券

您可以加墨池运营的微信咨询联系:mochiyunying

10F3.tm

我第二节课和第三节课,还是围绕国展的创作、投稿讲的,讲如何设计、选纸、拼接、染纸等核心问题,保证都是干货。

今天发的几张字都是我今天临的,今天主攻苏东坡。

换了三种纸,一种是粉笺、一种是粉彩,还有一种是黄表纸。

下面的两张寒食诗帖,就是用的黄表纸写的,这纸4分钱一张,写上去也很好。

其实,写字不必用很贵的纸,主要是你得用心去写。

要把临帖作为一种日常习惯,每天有空都要写写,所谓厚积薄发。

549581572929592105

团扇复团扇,奉君清暑殿。

秋风入庭树,从此不相见。

上有乘鸾女,苍苍虫网遍。

明年入怀袖,别是机中练。

——刘禹锡《团扇歌》

20120525095524_GHLi2.thumb.700_0

团扇,是中国古代一种素面白色,左右对称似圆月,以扇柄为中轴,以竹木为架,用薄丝绢糊成的纳凉之具。团扇因形如圆月而得名,且暗合中国人合欢吉祥之意,又名“合欢扇”;因其由丝织物制成,故又称“纨扇”“罗扇”。团扇,有长圆、葵花、梅花、六角、匾圆之形;亦有木、竹、骨等材之柄;还有扇坠、流苏、玉器之饰。扇面上常绣以山水花卉,款式争奇斗艳。

唐 周昉(款) 执扇仕女图.webp

扇子最早出现在商代,用五光十色的野鸡毛制成,称之为“障扇”。当时,扇子不是用来扇风取凉,而是作为帝王外出巡视时遮阳挡风避沙之用。西汉以后,扇子开始用来取凉。三国时诸葛亮轻摇鹅毛扇,妙计横生,运筹帷幄。羽扇出风缓软,不入腠理。

西汉时期,团扇制作工艺最精致最考究的是在齐楚一带,“齐纨楚竹”之说,就是指用山东绢和湖南竹制作扇面的团扇。就当时团扇的造型而言,以圆似明月的居多,但其它形状的也不少,如六角形、八角形、瓜楞形、蕉叶形、梧桐叶形等等。

20140805192057_tHU8i.thumb.700_0

东汉时期,大多改羽毛扇为丝、绢、绫罗之类的织品并点缀以绣画,扇面上绣以山水花草,各式各样的图案争奇斗艳,扇柄上配以流苏、玉器等坠饰。

到了隋唐时期,由于造纸技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纸面团扇也渐渐地流行起来。到了唐末宋初时期,因为当时的刺绣工艺已非常精妙,一些花鸟、鱼虫、山水、人物、佛像的刺绣开始出现在了团扇的扇面上。团扇在唐宋时期最为流行,扇上题诗作画也最兴盛。

4a9b352bt656519412186

从元代起,在团扇上绘画题书的情景开始呈衰退态势,而这种态势到明代就更加明显,从而将在团扇上作书画的主流拱手让位给折扇。实际上,古代的男人也用团扇,只是到了明代,团扇才渐渐变成了女性的专用之物,正规的场合男人都开始改用了折扇。

清咸丰时,团扇又开始重新兴起,并在清末时大肆活跃于书画家的案头。清末所制团扇,其形制以圆形为主,一种为两面无骨的团扇,另一种是扇柄穿过其中一面的扇面,将画面平分为二,另一面则无骨。由于扇骨将画面一分为二,因此可供两人合作书画,相映成趣。清末时的团扇,除了有黑绢、瓷青等品种外,往往多是一面素绢,另一面为洒金绢。泥金地的绢,看上去十分富丽,非常适宜作青绿工笔,洒金绢则宜作书法。

120906140827b52eb977f39fff art5027090174

团扇集自然雅趣于一圆方寸之中,融人物风韵于绣缎丝绸之内,以绝美的风姿穿梭在人们的视线里,把时间和空间摇曳得旖旎多姿。一柄团扇随心置于雅室小榻之上,闲来轻摇团扇,宝扇配以流苏为坠,迎着微风的轻抚,一份清雅婉约,从小扇间轻灵溢出,若诗若画如梦如幻

resized2_2736

团扇摇摇,美人袅袅

说到团扇,

自然离不开素手执扇的美人。

手中白团扇,净如秋团月。

清风任动生,娇香承意发。

360截图20161010173719580

你可曾过,裂纨素兮似雪,制团团兮如月。

你可曾过,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你可曾过,唐寅妙笔生花,美人秋风纨扇。

你可曾过,

将自己的墨宝绘于团扇之中,

成为爱情、友情纽带

铛铛铛铛~~

红檀木团扇上线咯!

3
墨池 红檀木 空白宫扇(团扇)

扇型:圆形

扇面:绢

扇柄:红檀木

扇架:红檀木

规格:锦盒60cm×36cm×4cm

      扇面直径32.5cm,加扇柄共49cm

      扇架高23cm,宽20cm(合体尺寸)【注:手工量略有误差】

价格:240元(原价300元,新品上架8折

此款宫扇为高档礼品扇,制作精细,装饰华美,最具中国代表性工艺品。适宜工笔、小楷。居家装饰,馈赠亲友首选。

商城链接

淘宝链接

5
墨池 红檀木 空白宫扇(团扇)

扇型:腰圆

扇面:绢

扇柄:红檀木

扇架:红檀木

规格:锦盒60cm×36cm×4cm

      扇面32.5cm×30cm,加扇柄共49cm

      扇架高23cm,宽20cm(合体尺寸)【注:手工量略有误差】

价格:240元(原价300元,新品上架8折

此款宫扇为高档礼品扇,制作精细,装饰华美,最具中国代表性工艺品。适宜工笔、小楷。居家装饰,馈赠亲友首选。

商城链接

淘宝链接

中意不?

那就赶快下手

点击 ☝ 上方链接,即可购买哦

20150628230255_5e4rx

商城客服微信:mochishangcheng

南昌西汉海昏侯刘贺墓出土有竹书《论语·知道》篇。专家称,《论语》中发现《知道》篇,很可能属于《论语》的《齐论》版本,如果完全释读出来,在整个学术界将是一个非常重大的发现。

据了解,海昏侯墓目前共出土了一万件(套)文物,竹简有五千多枚。其中已发现的有《论语》、《史记》、《医经》、《孝经》、《医书》以及筑墓的赋等。南昌西汉海昏侯墓考古领队杨军表示,《论语》在古代有三个版本——《古论》、《鲁论》和《齐论》。

FA5B.tmp

在主墓出土的众多竹简中,公布了两张竹简图片,这两张竹简为同一支简的正反面。竹简反面写有“智道”,正面写有:

“孔子智道之昜也,昜昜云者,三日。子曰:此道之美也,莫之御也。”E9A.tmp

一般情况下,竹简上的文字多书于一面,此简正反两面均书文字,当为一卷竹书的篇首简。

“智道”即为“知道”,当为此卷竹书的篇题。汉代“知”、“智”互通,此前公布的海昏侯墓出土的竹简上就将《论语》中“知者乐水”一句写为“智者乐水”。

由此可知,这枚竹简上所书写的“智道”,就是《汉书·艺文志》所载《齐论语》第二十二篇的篇题——“知道”。

专家断定,“基本可以确信,海昏侯墓出土竹书《论语》确系失传1800年的《齐论语》。”b2890558fd04244_size60_w400_h369

终于,我们知道了,一千八百年来,无人知道的《知道》。这大概是史上最长的坑了吧CD78.tmp

《论语》分三部分,古论,鲁论,齐论。

古论就是破壁找到的古文经版本,后来落入孔安国手里,但现在应该是不见了;

鲁论就是鲁地流行的,简单易懂;

齐论就是齐地流行的论语,比起鲁论,齐论多出了《知道》和《问王》两篇。后世只知晓篇名,而不知完整的内容是些什么。5E05.tmp

考古发掘一小步,都是语文课本一大步。当年马王堆出土的《老子》就造了十几个题出来,这次出5000余枚竹简这么多!!!1531303N4-9

《论语》按下不论,惊喜的还有,海昏侯墓中居然有《史记》啊!!!

两汉时期《史记》是作为“谤书”而被贬低的。《史记》成书于公元前90年,刘贺死于公元前59年,至多相隔31年啊!什么概念,很有可能是初版《史记》啊!《史记》已被后世修改得面目全非,如果初版能被成功解读,不知多少历史将被颠覆!!!

———E83C.tmp13317997993350799956

南昌西汉海昏侯墓考古现场

注:刘贺,汉武帝刘彻之孙,在位27天皇位即被废黜。汉宣帝封刘贺为海昏侯,食邑四千户,封地在南国江西。6B73.tmp829D.tmpB1D9.tmpF0BF.tmp

▲海昏侯墓出土了超过10吨200多万枚五铢钱,不过汉书记载,有光禄大夫月薪一万二,而且汉武帝时不少人用五十万免死罪一等,刘贺同时期的大臣丙吉家里有一千多万。F543.tmp

▲海昏侯刘贺是“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的李夫人的孙子,基因遗传。所以史书记载他热爱歌舞音乐,还是挺有可能的。

铁线篆小篆书体之一,由秦代《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等玉筯书风中脱出,因用笔匀细如线坚韧如铁而得名。新莽时期,同律度量衡的铭文,笔画纤细,盖即铁线篆之先河。《城隍庙碑》全学李斯,虽较细但很圆润。《谦卦碑》笔画纤细刚劲,风格独具,是典型的铁线篆

李1

铁线篆的体势是标准篆书的变体,结字是篆书第一法,它以圆熟优美的形体结构,施以毫厘不爽的线条,来成就铁线的定义。前朝人写铁线篆,极尽婉转流动之能事,降至近世,则参以方折劲峭的笔法,故能圆融刚健相佐,视觉上既流美又端凝,因而,它的书写特征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和学习。

李2

假如我们有耐心,并能细心地去分析、品味铁线篆,不难发现其中蕴涵着被精炼到极限的种种美感。它的线条可以比作行云流水,极美而且极为自然。也可以比作美女清歌曼舞,有着说不尽的空灵飘动高雅而不矫饰,超尘拔俗、雍容华贵。

杜甫有“书贵瘦硬方通神”之语,恰好是铁线篆的一种气质境界的写照。

李3

铁线篆不仅有玉篆的骨力,而且用的方法与线条的质感又要与玉篆相同。要想写出名副其实的铁线篆,对笔的选择势必要花费一番心思

IMG_1462

写铁线篆书的笔锋不宜太短,笔锋短了,含墨量也就少了,会增多蘸墨的次数,直接影响通篇的控制。

在行笔上,要能清晰看出起笔、行笔、收笔的过程,根据字的结构线条要有微妙的粗细变化,才会流动婉约,产生一定的节奏感。笔宜用羊毫,固是锋挺而能杀纸,力透纸背

IMG_1465

墨池专供铁线篆,精细耐用,含墨量较好,让您书画写作一气呵成。

IMG_1467

IMG_1463

羊毫加健,弹性适中,天然竹竿,做工精致,为您的书房再添一份古色古香


日写,夜写,原来是为了试笔

by冯错

IMG_1469【铁线精微,焉敢妄笔】

IMG_1470【沉浸其中是最好的方式】

IMG_1475【手捧琉璃盏,把那危桥过】

360截图20161008163145742

IMG_1464

▼​ 商品介绍 ▼​

名称:墨池专供 羊毫加健

材质:天然竹木

规格:笔杆:26cm 出锋:6cm 直径:1cm

☘​ 商城链接 ☘​

☎ ​淘宝链接 ☎​

商城客服微信mochishangcheng

 速速点击购买吧

17613852_1200x1000_0

吴风赵格——吴让之赵之谦书画印珍品展

展览时间:9月22日至11月30日(每天9:00至17:00,16:30停止入场,周一闭馆)

展览地点:浙江省博物馆武林馆(西湖文化广场)

9月22日,浙江省博物馆武林馆区内一场“吴风赵格——吴让之赵之谦书画印珍品展”正式亮相。吴、赵两人皆为晚清的篆刻名家,除精篆刻外,亦能书善画,二人之艺术成就对近世书画篆刻艺术发展史影响深远。这次展览也是继去年澳门艺术博物馆特展后,吴让之与赵之谦精品的第二次集中亮相。两人存世真品很少,这次杭州特展集结了浙江省博物馆、西泠印社、君陶艺术院等文博机构的相关书画、篆刻精品157件(组),其中印章87枚,印谱1件,书画69件。

17613850_1200x1000_0

本次展览共分为三个主题单元,即“做实致精——吴让之书画印”、“求异拓新——赵之谦书画印”、“承上启下——名人之书画印”,展出书画作品150多件。较为全面地反映出吴让之、赵之谦在书画印创作上的艺术成就和风格,以及他们传承先贤的艺术足迹及对后世的重要影响。

展览展品中不乏中国艺术史上重要的珍品,如吴让之刻《学然后知不足》,此句出自《礼记·学记》,一方只有三厘米左右的印石,上刻六字,难度不小,经吴让之巧排布阵,如比划较多的“学”、“然”,将字与字之间的比划穿插,使印面骤然开阔,避免拥挤感。这是其朱文印代表作;赵之谦刻《二金蝶堂》白文正方印,全印下刀稳重,线条霸悍,力度感很强,为赵之谦强调疏密对比的代表作品。

展览持续到11月30日结束。

第一单元

做实致精——吴让之书画印

吴让之(1799-1870年),清代著名篆刻家、金石书画家。原名廷扬,字熙载,后以字行,改字让之,亦作攘之,号让翁、晚学居士、方竹丈人等,江苏仪征(今扬州)人。其书印对后世影响巨大。

fc1f4134970a304e493cd79ed9c8a786c9175cb3

吴让之行草书纯学包世臣法,为包世臣的入室弟子。篆隶学邓石如,俱称妙品。篆书结构廋长,舒展自如,有吴带当风之妙,朴茂不及邓石如,而流丽有过之。隶书则中宫内敛,撇捺舒展,挺健遒劲。其篆隶在晚清书坛中有甚高地位。其绘画晚学,是书法篆刻之余事,传作不多,善画花卉,多法陈白阳,清容淡荡,颇具品赏。

吴让之篆刻驰名晚清印坛,堪称开宗立派的篆刻大师。少时即追摹秦汉印作,后见邓石如篆刻,“尽弃其学而学之”,以深厚的汉印基础糅合邓派篆刻。其特点是:使刀如笔,冲刀浅刻,流丽生动,健朴圆润。其以“做实致精”的篆刻理念,将吸收汉碑额篆的笔画元素,来完善发展“邓派”篆刻艺术,使邓石如的“书从印入,印从书出”呈现出新的艺境。后来学邓石如者多取径吴让之,其对赵之谦、黄士陵、吴昌硕等篆刻都有重大影响。

640.webp

640.webp (1)

80532148_5

吴让之  篆书七言联

890d602e093d9939c82d522757e1510d

吴让之  花卉图轴

第二单元

求异拓新——赵之谦书画印

赵之谦(1829-1884年),晚清代著名篆刻家,金石书画家。初字益甫,号冷君,后改字撝叔,号悲庵、梅庵、无闷等,浙江绍兴人。其书画印的巨大成就,对后世影响深远。

0dd7912397dda14406bbe2b3b4b7d0a20cf48605

赵之谦是晚清碑派书法最有力的实践者,行书初学颜真卿,后学北碑,用功深厚,是有清一代第一位在正、行、篆、隶诸体上真正全面学碑的典范,尤其将魏书之笔法和体势直接运用到行草之中,可谓始创此格,独树一帜。在绘画上,善画花卉,兼能人物等,笔墨技法传承了“青藤白阳”、八大山人、石涛、金农等,构图善于取势,笔墨豪放,设色浓艳,雅俗共赏。呈现出金石书法入画,设色从俗,求异拓新的画格。对近代写意花卉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是“海上画派”的重要先驱之一。

赵之谦书画印兼善,尤以篆刻成就及影响最大。其篆刻“初遵龙泓(丁敬),接学完白(邓石如),后乃合徽浙两派”,此外继法古鉥及秦汉印,广泛吸取秦诏版、汉镜铭文,钱币文字、碑版文字入印,善通书画之法於篆刻之中,达到其所言的“古印有笔有墨”和绘画那种“茂”的浑厚艺术效果,并首创以阳文魏书体刻印边款的先例。由于赵氏篆刻诸多创新拓展成就,学习明清流派鲜有不受赵之谦影响。同时,赵氏终年56岁,存世印作有限,其篆刻印章成为艺林珍宝。

640.webp (2)

640.webp (3)

80532148_7

赵之谦  闽中名花屏

cbf74b69aed63f0bbed19ec56582ce59

赵之谦  魏书轴

第三单元

承上启下——名人之书画印

吴让之比赵之谦长30岁,应是赵之谦的前辈,但并不存在师徒关系,吴以做实致精而开宗立派,赵则以求异拓新而“鹤立鸡群”。清中期以来,论篆隶中兴史,向来是以邓石如(安徽)、吴让之(扬州)、赵之谦(绍兴)为正宗一脉的承传。同时,纵观吴、赵两位在书画印的学习和承传上,也有许多共同之处。

为了让观众能形象领会到吴、赵两位大师的艺术学习历程及对后世之影响,本单元特选择了相关作品,以佐其证。其中有徐渭、八大山人、“扬州八怪”等名家大师的作品,以及邓石如、丁敬等篆刻大师的作品,还有受吴、赵影响的黄士陵、吴昌硕等篆刻书画作品一并展出,以飨观众。

80532148_9

徐渭  葡萄图轴

80532148_10

朱耷  独松图轴

更多图片请点击下方链接

手指下

海量作品现场实拍图

墨池&内容合作伙伴 中国书法网 联合推出

微信截图_20160927171312


【中国书法网】作为业内资深的书法类门户媒体,拥有非常广泛的书法资源。为了共建书法媒体生态链,促进书法资源的流通和共享,墨池和中国书法网达成内容合作,在今后艺术家推广,展览展赛联合深入报道等媒体服务中,共同为书法家搭建更为便捷、专业、广泛的传播平台。

中国书法网——中国书法网是中国成立最早,注册会员最多的专业性书法交流网站。本站旨在为广大书画家、爱好者提供最新书坛新闻资讯、学术成果、书画展览、书画印学习创作交流以及艺术品交易平台。

墨池——全国首款书法社交平台,1年半时间累积用户25,0000+背后拥有强大的技术开发团队,服务范围涵盖微展、拍卖、墨池学院、书法字典等多种新媒体服务。成熟运营书法社交、培训与文房开发等几大板块,致力于为书法爱好者提供专业的资源共享平台。

388610546951514787

墨池APP下载

372320294771379388

—— 墨池&中国书法网 ——

全国青年精英书家提名展 即将启动

敬请期待!